本地网建设规划思路及发展方向(论文)

2024-04-11

本地网建设规划思路及发展方向(论文)(精选8篇)

篇1:本地网建设规划思路及发展方向(论文)

本地网通信建设规划思路以及发展方向

王成(新疆信息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830000)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通讯市场需求日益的增加、以及通信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本地网资源日益丰富。为了有效提高维护水平和服务质量,本地网的通信建设走在服务的最前沿。本文介绍了本地网总体建设方案思路及本地网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接入网光进铜退

1.通信发展简介

1.1通信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通信发展也成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作为中国第一电信运营商的公用电信网,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基础网络更加完善、网络技术不断提高、移动通信快速发展、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就全国范围来说,已初步具备完善的信息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网、光纤传送网、ATM网、SDH网和光纤接入网。

1.2我区通信现状

新疆地处西部,是一个地域复杂、分布较宽、通信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国已经在95计划中提出了开发大西部的战略目标。经济大发展,通信要先行,因此需要一些与之相适应的通信服务为经济发展铺路建桥。

目前,我区的通信网络建设较内地其它城市电信网络来说起步晚、发展缓慢,与其它各大城市之间还有差距。我区城区的用户接入在部仍采用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等双绞铜线接入用户,部分重要客户、专业客户已采用光纤数字网络传送;部分乡镇村采用光纤数字环路和铜缆方式收容到相应的端局后,再采用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等双绞铜线接入用户。2.电信通信面临问题

2.1通信领域的行业竞争

1998年以来,在信息产业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电信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逐步实现了由垄断经营向竞争开放的转变,自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挂牌成立以来,又相继成立的中国铁通公司、中国网通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公司等各家通信运营商形成了五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和多家增值电信企业之间不同规模、不同业务和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局面。

2.1.1固话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公司、中国网通公司、中国联通公司等各家通信运营商,均以持有国家通信管理局颁发的固定电话运营牌照,在固定电话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虽然其它运营商起步较中国电信稍晚,网络较中国电信稍差,但其它运营商也采用了各种有利因素,对电信固话市场进行了争夺。

就2006年,我区各电信运营企业电信业务收入的市场占有率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疆电信的业务收入比重继续下降,由上年底的45.2%下降为42.2%,新疆铁通的业务收入比重

由上年底的4.7%下降为4.2%,新疆网通业务收入比重由上年底的1.4%上升为1.6%。因此,巩固现有的固话市场,开发潜在的固定的用户,任务对于中国电信来说也相当严重。2.1.2移动通信业务的增强

从世界范围看,移动通信的发展逐步增强。统计显示,最近两年全球新增电话用户中50%以上是移动电话用户,移动电话业务的上升与固定业务的滑坡已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中国也不可避免,至2006年新疆移动的业务收入比重进一步上升,由上年底的35.8%上升为39.3%,由于移动电话是以个人为普及单位,所以潜在的移动用户数量还十分巨大。而固定通信则不同,当前我国城市的固定电话用户已基本趋向饱和。农村虽还有很大的市场,但由于接入费用及资费不菲等原因,发展速度受到了很大制约。

2.2通信技术的瓶颈制约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快,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送语音信息,可以提供各种高速数据、多媒体通信、图像通信、视频点播等新业务。而我区的通信网络还存在大量的主干电缆,配线电缆等双绞铜线接入用户,因此用户接入问题已成为制约因素,也就是我们统称的‘最后一公里的传输瓶颈’。传统方式大量铺设铜线,普通双绞线仅能传送300-3400Hz频带内的模拟信号,或利用Modem传送数字信号,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多媒体通信业务的带宽需要。以数字图像业务为例,MPEG-Ⅰ数字图像需1.132Mbps的传输速率,MPEGⅡ数字图像需要高达4~8Mbps的传输速率。现在低速率的传统双绞线接入方式很难实现宽带业务的需求,制约了公用电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的过渡。

2.3通信资费的下降影响

从市场来看,通信资费不断逐步下调。2006年我区电信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态,但电信资费总体水平较上年下降18.2%。虽然移动资费表面上没有下降,但是“资费套餐”、“预付卡”以及一些省市的促销手段已使资费变相降低。因此中国电信是在取消初装费、固定电话城市普及率基本饱和、通话资费水平低廉以及移动业务异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发展的,面临的困难相当多。

3.本地网建设规化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两大动力,而信息网络化和产业高级化更是各国迎接这一趋势的重要战略,这就给作为信息网络化重要支柱的电信网,带来了新的巨大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企业和个人对通信的需求将与日俱增,网络建设与市场开发需要统筹规划,加快实施。当前中国电信发展目标是加快基础网的建设,对网络进行扩容优化,而本地网的建设规化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本地网的建设要统一规划、规范严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本地通讯网络的建设思路:

3.1从技术发展更新来看

本地电话网,主要由中继传输网、交换网和用户接入网三大部分组成。

接入网是通信的基础网,它占网络建设投资40%以上,承载着所有的业务网及支撑网等网络。其合理的网络结构,灵活的组网方式,具备高接入带宽,便于网络规划、升级和扩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快接入网建设,要大力发展光纤接入网,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着力做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生活区的工作。用户接入网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是连接用户和网络通信的最直接的网络。过去,由于接入网的线路以铜线为主,无法承载宽带业务。现在铜线接入网已成为信息化的“瓶颈”,从战略角度出发,“光进铜退”,提升末端用户接入带宽,主要有FTTB/C(光纤到大楼/分线盒)、FTTH(光纤到户)、FTTO(光纤到公司或办公室)等几种模式,实现“光进铜退”是今后内国内运营商网络发展的重点,实现“FTTH”为国内运营商网络发展的最终目标。

从接入网技术、市场和策略方面的研究与分析,先进的光纤接入网发展既要考虑光纤接入网与原电缆接入网拓扑结构的兼容性,又要明确接入网的全光纤化方向。随着光纤网络从骨干网的扩建到接入网、城域网的扩散以及向用户驻地网的不断延伸,以光纤为传输媒质,具备高接入带宽,在管理和运维、带宽性能、综合业务提供、带宽分配策略、组网灵活性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已被认为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理想的物理传输平台,光纤化将是接入网发展的总趋势。

建设和发展完善基础网,做到通讯网络全光化,就是为整个电信网向信息网过渡奠定基础。

3.2从成本经济上考虑

由于发展接入网对成本十分敏感,故应做好规划工作,根据用户业务发展的需求,划分不同的接入网小区,如住宅小区、金融小区等,并考虑用户属性、业务需求种类、覆盖区域大小、自然地理界限等因素,以此确定AN网络规模、设备类型以及维护管理和业务管理等。

同时需要考虑简化设备和降低成本,目前,光纤的单位价格已低于铜线,EPON等光器件也比较成熟,设备成本逐渐下降,设备制造商也积极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开发了各种各样的光接入网设备产品,如SDH/SONET已大规模推广,ATM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公用网,开始商用,技术支持已日见成熟,因此对于新建的网络当然是以光纤为主。

对于原有的电缆网络虽然可以支持一些数字新业务,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并不是特别理想,在通信距离、速率及质量上仍有一定的限制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市话电缆的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现有的铜缆网络,在不盲目扩张的基础上,大力发展xDSL技术,解决用户线不足和高速业务的需求的矛盾。xDSL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市话铜线电缆线对传输高速数据信息,并能同时打电话而互不影响,基本不改变原有设备,施工方便迅速。

对于光纤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或因各种原因仍然要新建电缆网络的地区,应该考虑新型宽带结构的HYA电缆(铜芯聚乙烯绝缘综合护套市内通信电缆),由于其传输频宽已扩展到100MHz,可供数字网络使用,更能符合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我们就当采用各种有效的接入方式,尽力挖掘现有潜在用户,做到有应用,才有普及,有普及,才有应用,使用量大,成本才会低,成本低,使用量才会大,才能尽量体现现有投资的经济价值。

3.3从不同地域的状况来看

我国是一个地源广阔、地域复杂、分布较宽、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在确定各地区接入网发展途径和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城市和农村地区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条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接入网。

3.3.1大中型城市的网络发展

在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通讯网络发展迅速,基本已建成了以SDH为骨干网的光缆网状网,基本上能满足近年来发展的需求。在局所布局方面,电话交换网将向大容量、少局数的方向发展。中等城市本地电话交换网络的建设将以提高县(市)端局连接能力,发展下级模块或接入节点为组织原则以实现中、远期的目标过渡。特别是对于大城市一些光纤接入客户密集的地区,应该重视接入点的加入,着眼于长远发展,做到接入点设置合理,光缆纤芯调度的灵活,具有可扩充的发展空间。

进入2000年以后,城区的用户在经历的固网语音通讯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后,以传统的电信业务固网语音为主的语音业务已经进入饱和期。单纯的语音业务市场已经很难再发掘出大量的用户。在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更新之中,城区的用户接入网主要应考虑解决话音,数据、图像三网合一的问题,要通过多网络多终端多业务的融合,以及价值链的延伸实现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终端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信息服务。也就是加快信息化小区建设,逐步实现FTTH光缆到户的战略目标。

3.3.2乡镇的网络发展

我国农村通信市场迅速启动,将成为电信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农村用户接入网的建设也十分迫切。农村用户接入网建设受农村用户分散、地形条件复杂,山区、水网、用户线路超长,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差,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地区的用户接入网建设难度比城市用户接入网建设的难度更大。

在乡镇村的农话网络建设中,本着“高起点”的原则上,确定部分乡镇的端局改用光纤接入设备并将ONU安装到相应的行政村,今后在地形条件适宜的农村地区,光缆到乡、镇、村是发展的方向。虽然目前农村普及率水平很低,但近几年农村电话发展速度持续高涨,农村通信水平将有大幅度增长,乡镇村主要是满足话音通信,尽可能具备传送CATV条件。为了充分发挥现有铜缆接入网的能力和降低通信网建设的成本,同时考虑适应未来通信业务的发展。因此建设农村的光缆接入网应有长远规划来指导建设,发展以光纤为主以电缆为辅的接入网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应树立信心,在全国经济发展、通信市场需求及我区西部开发等有利条件下抓住机遇,促进我区经济快速发展。为此,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紧跟通信新技术走向,做好通信网的建设规划,及时调整补充,让通信建设健康有序的展开,使通信网不断得到优化发展。

4.本地网建设发展方向

近几年,世界电信发展呈现出业务市场全球化、三网融合信息化以及电信网络向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信息化发展的四大趋势,面对电信业务市场的新需求和因特网对传统基础电信网的挑战,中国电信公用网已经敏感地意识到竞争的压力和加快基础电信网建设的必要性。电信网向信息网发展是社会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通信网走向跨世纪的必然选择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其发展方向如下:

4.1信息化宽带网

中国电信已提出面向2010年的前瞻性发展策略和远景目标。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先导和重要基础设施的中国电信公用网,当前重要的是推动电信基础网的网络信息化进程。社会信息化,首先要求通信网络的信息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已形成一个规模巨大、通信能力强、覆盖面广的现代通信网、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通信网向信息网转变,已成为通信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像和高速数据业务逐渐增加。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应用越来越多,发展方向十分明确,网络功能和全网效力更加突出,信息网络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趋势,网络通信能力将有力推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和信息产业的大发展。

4.2智能化综合网

按照新规划,“九五”期间,我国长途交换网将加快本地网建设,取消C4网,较发达城市在充分考虑交换网安全的同时,将严格控制交换机种类,采用两个或多个本地网合用长途交换机的方式保证网络安全。到2010年,我国长途电话交换网将形成整个平面的无线动态网或分高低平面实施的动态选路网;除传统的普通语音业务外,还将在全国范围内便捷

优质地提供各种智能业务及各种宽带方式的xDSL业务,具备优越的网络性能和服务指标,并可按业务类型提供不同业务质量。也就是说,用户线传送的信号由单一的话音信号变为多种业务信号,在数字网中把各种通信业务综合在一起。“九五”期间,我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上的业务主要有多媒体信息检索及应用系统两类。2000年以后,多媒体业务将向宽带化智能化发展,在“九五”期间以窄带业务为主的基础上,将增加多种宽带业务,主要有:宽带多媒体信息检索、VOD、电子医疗、高速局域网互连、电子购物、远程教育、宽带会议电视及可视电话等等。因此在接入网上实现多种业务综合化, 提供众多的新业务和新功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承载网的智能化运行,提高网络业务触发能力和网络服务水平,改进通信网络向智能化、综合化方向有序发展。

5.结束语

全球信息化的推进对现代通信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信息产业特征更加明显,其特征有:一是行业融合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正快速进入一个数字化的世界,所有的通信方式语音、图像、视频和数据,都能够实现数字化。电信、有线电视、计算机和信息行业的融合、兼并以及互相渗透,使得行业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是Internet和企业Intranet的强大需求对电信网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E-mail、Telenet、FTP成为人们新的通信工具,电子商务成为商业活动的新途径。三是多媒体服务将成为下世纪的主要信息服务。所有的多媒体应用都需要大量带宽和高速处理能力,信息高速公路目标就是谋略将现有的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合一,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提供无缝隙的多媒体、智能化综合通信业务,实现全球一网、每人一号的个人多媒体通信。

因此适应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需求,推进电信网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以满足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宽带信息网的建设已势在必行,从电信网向宽带信息网演变是个渐变的过程,又是一个必然过程。

参考文献:

1、蒋百顺、许继金,“接入网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及其发展策略”《电信技术》NO8(1997),P152、车力军、沙维谨,“光纤数字环路载波系统的发展”《世界电信》第9卷第3期(1996),P30

作者简介:

王成男 出生于1977年12月,2001年7月毕业于新疆大学,工作单位新疆信息工程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

通信地址乌市光明路253号博格达宾馆东配楼5层邮编830000

联系电话***

篇2:本地网建设规划思路及发展方向(论文)

2016年是我行关键的一年,据目前一季度信贷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很难实现目标。个人认为目前我行信贷团队及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一)信贷团队框架不合理,团队之间协作能力较差,信贷部门运作效率低下。

(二)市场营销不到位,据我这星期市场调研及向去年做的比较好同行请教,信贷业务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是市场营销,无论从贷款手续、贷款利息、服务态度,相比较邮政银行还是比较有竞争力,但是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速度落后邮政银行,原因就是营销工作没有统筹安排好。据了解,邮政银行的客户经理每天早上都要下乡镇,到各个邮政局报到,报销午餐费,目的就是做到彻底的全覆盖的市场开拓营销。

篇3:本地网建设规划思路及发展方向(论文)

1 广电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及优势

2015年3月25日, 聂辰席在出席第23届CC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作主题报告时提出“打造智慧广电”的概念。聂辰席提到, 面对智慧化的新浪潮, 广播影视要把加快构建“智慧广电”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对于正处于三网融合、体制机制变革期的广电行业而言, 无论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还是信息管道的合理集成与竞争, 都与智慧城市的诠释有着紧密的贴合, 智慧城市无疑将是广电行业“十二五”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机遇之一。

广电网络相比起国内的其他网络运营商, 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具备以下几大特点。

1.1 广电网络覆盖面广, 遍布城乡

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依托物理网络, 在这个前提下,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让居民能够更快捷、高效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其对网络的要求就是覆盖面要广, 而广电网络覆盖范围广、频带宽的特点恰好契合了这一点。目前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14亿户, 涉及医疗、交通、教育、社区等各个方面, 作为接收终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1.2 广电网络传播面广且公信力强

广播电视作为家庭媒体, 传播内容经过严格把关, 适合所有人群收听收看。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发布“限广令”、“限娱令”, 规范广播电视传播中的广告播出和娱乐节目制播, 要求加大新闻节目和道德节目数量, 以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可以说, 在当今众多媒体类型中, 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最为健康, 负面影响最小, 公信力较强。

1.3 广电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的资金量相比其它运营商较小

智慧城市建设点多、面广、线长, 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如果全部依靠新建网络或对现有相关网络扩容, 资金投入非常庞大。但广播电视网络经过多年的改造, 有着大量的闲置传输能力, 可以充分应用到智慧城市的数据传输上, 从而减少网络平台建设的投入, 能够有效缓解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资金压力。

2 吴江“智慧城市·美丽镇村”云媒体电视本地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背景

2013年, 江苏省经信委发布《关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将加快推进江苏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智慧城市有序健康发展。主要目标包括: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M, 社区和商务楼宇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000M, 在全国率先实现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 完成“智慧城市”试点布局, 建成无线宽带城市群, 热点地区实现无线宽带全覆盖, 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全面融合,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资源中心普遍建成, 云服务得到广泛应用。

2013年,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文广新局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苏州市关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和村级“四有一责”建设行动计划, 于2013年6月全面启动“美丽镇村信息通”工程建设, 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 实现村级信息平台资源共享。

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结合江苏省委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意见及吴江区委“美丽镇村信息通”工程建设要求, 江苏有线吴江分公司于2013年9月份重点推出了云媒体电视。作为云媒体电视前端的本地互动电视信息平台投资近2000万, 是2013年政府实事工程之一, 可满足全区有线电视用户使用。云媒体电视包含互动电视点播、本地信息发布、电视统一支付、电视视频通话等功能, 具有“信息服务个性化、社区服务便捷化、居家生活智能化、电视节目互动化”四大服务特点, 可在电视屏幕前为广大高清互动用户提供文化、政务、便民、娱乐、生活、商务等一系列服务。同时, 利用江苏有线吴江分公司可管可控的双向网络以及云媒体电视机顶盒, 已快速实现上述业务在吴江地区的全面覆盖。

“智慧城市·美丽镇村”云媒体本地信息发布平台, 旨在为全区各乡镇党委政府、区机关行政单位及辖区内各行政村建立专门独立的本地信息发布平台, 专门用于公开党务政务, 宣传党和政府涉农政策法规以及农村科教文卫等公共信息。该项目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 借助有线电视网络传播优势, 采用双向化网络技术完成辖区内党政机关及各行政村的本地信息栏目建设任务, 让全区居民能够通过该平台享受到各种医疗、政务、娱乐及生活等多方面的智能服务, 同时也能保证全区居民能及时、准确地接收各项政策信息或相关单位发布的各种通知公告, 接轨信息时代, 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3“智慧城市·美丽镇村”云媒体本地信息发布平台的栏目建设情况及案例分析

江苏有线网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吴江分公司云媒体电视主要包含:直播电视、互动点播、美丽镇村、政务咨询、便民服务、娱乐世界、电视商务、系统设置共8各版块, 如图1所示。

在云媒体平台中, 本地信息发布主要集中在美丽镇村、政府资讯和便民生活三大版块中。该平台自2014年始起建设, 至2015年4月截止, 其中本地信息发布平台已经成功实施了政务资讯栏目共计4个, 便民生活栏目共计6个, 美丽镇村栏目共计18个。

3.1 案例分析一: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针对全院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数字化、高清化、互动化改造, 使用数字电视机顶盒 (含高清互动) 终端接收有线电视信号, 彻底改变原有模拟电视频道单一、画面失真、模糊不清的局面, 为就诊病人提供画面清晰、选择众多的数字电视频道。同时医院自身在形象展示、文化宣传方面也有着内在需求, 如何在电视端拓展个性化、智能化的内容服务, 也是医院提高人性化服务的一个发展趋势。

针对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日益突出的挂号难问题, 解决苏州市吴江区内广大百姓就诊需求, 方便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 减少患者在医院排队挂号时间, 吴江第一人民医院与江苏有线吴江分公司共同合作建设云媒体电视《一院挂号》栏目, 共同打造智慧电视平台。吴江第一人民医院云媒体栏目一共分为5个子栏目:医院科室介绍、就医指南、医院公告、医院视频、预约挂号。如图2所示。

3.2 案例分析二: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汤角村

2014年6月全面苏州市吴江区启动“美丽镇村信息通”工程建设, 汤角村在2014年对全村455户村民家中进行了高清互动机顶盒全面整转, 同时村委会利用江苏有线吴江云媒体平台进行“智慧城市、美丽镇村”的建设, 汤角村村委会和江苏有线吴江分公司共同合作开发了美丽镇村——汤角村栏目。此栏目的上线标志着吴江美丽镇村建设与农村信息化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全面推广“有线智慧社区”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极大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

汤角村栏目一共有六个一级栏目, 分别为:首页、党建风采、今日汤角、和美乡风、学习园地、通知公告。

4“智慧城市·美丽镇村”云媒体本地信息发布平台未来发展的方向及思考

智慧城市建设属于城市建设的一部分, 关系到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所有市民, 体现公益性、服务性和商业性。江苏有线吴江分公司通过云媒体电视双向网在全区的覆盖率逐步提高, 立足本地, 通过大力发展本地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 后期通过建设云媒体信息系统数据库向大数据业务平台方向拓展增值业务服务。

首先, 基于现有BOSS系统、CMS系统及现网运行的多个栏目等信息资源, 开发建立起基础信息系统数据库, 如图3所示。此系统建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内容:

(1) 逐步完善家庭——家庭成员——电视终端的对应关系。

(2) 设立广电系统唯一码 (家庭唯一码、成员唯一码) 。

(3) 通过广电唯一码 (以具体业务为准) 与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唯一码 (医院就诊卡号、社保号等) 进行业务对接, 为职能部门乃至第三方业务运营提供包括推送在内的其他各类应用。

其次, 依托后台基础信息数据库及完善的消息推送服务, 未来通过各移动端和电视端的绑定的对应关系, 可以进行跨屏的信息推送业务。

摘要:本文介绍了广电网络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和优势, 通过案例分析, 对吴江“智慧城市·美丽镇村”云媒体电视本地信息发布平台的栏目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思考。

篇4: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81-02

农村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保山市部分乡(镇)、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得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还需进一步激发出农村文化的新活力。

一、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和文化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保山市以文化乐民、育民、富民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统领,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随着乡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形成发展,将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不仅使群众得到高尚的精神享受,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加大了乡镇文化站建设。

目前,保山市72个乡镇、街道,全部设有单独的综合文化站。在全面推进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的同时,按照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集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这四大工程的要求,确定了16个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示范文化站。腾冲的滇滩,芒棒、明光、界头、蒲川,施甸的姚关、摆榔,隆阳的芒宽、潞江和昌宁的湾甸等乡镇先后建成了场地宽敞、环境优美、房屋设施先进、当地群众引以为豪的综合文化站,涌现出了“花园式文化站”、“果园式文化站”、“广场式文化站”等特色文化站,示范文化站的建设彻底改变了保山过去消极被动建设“火柴盒”式的小文化站的局面,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更新换代。

(二)动员扶持建起了一批村级文化活动室。

近年来,保山市在总结推广腾冲“大村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腾冲县的“江东村模式”、龙陵县的“朝阳村模式”, 启动了三批共18个“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全市现有文化惠民示范村21个,其中省级14个,市级7个。按照保山市一般村级综合文化室的基本设计标准,通过整合村级场地和设施,启动了村级文化室和较大自然村文化大院的建设。

(三)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创建活动。

保山市把全省开展的广场大家乐活动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以开展群众广场活动为总抓手,对各项文化活动实行整合后,在全市开展欢乐乡村大家乐文化創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目前全市有民营文艺团队6个,民间文艺社团9个,城乡业余文化队伍1038支,成为群众文艺活动的中坚力量,成为农民群众喜爱的、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目前55.9%的村(社区)实现了“天天有歌舞、月月有电影、季季有比赛、年年有书读、家家有电视看”的生活目标。每到傍晚时间,遍布乡村大大小小的文化广场便成了没有围墙的“剧场”和没有距离的“舞台”,热闹而欢乐的场面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景观。

(四)积极组织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保山市72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70个,913个村(社区)文化室建成电子阅览室并积极开展服务。2009年5月以来,全市共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199所,其中市级总校1所,县区级总校5所,乡镇级学校66所,村级分校127所,并形成四级联动机制。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农文网培学校共开展培训140多期,定点培训23814人,通过“文产结合定向培训”工作,直接服务各类农业产业合作社、经济协会、农业大户,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另外还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培训返乡农民工网上购买火车票、为留守儿童、老人与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网上视频通话服务。

(五)发展壮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近年来,保山在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地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重要手段。各县区都在努力挖掘和培植各种特色文化产业上下功夫,腾冲的藤编、油纸伞,园角背幺刺绣、昌宁的苗族服饰、施甸的布朗族服饰、隆阳区的乌铜走银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佤族青戏、腾冲皮影戏、布朗山歌、上刀山下火海等地方特色演艺,以及各具特色的民间表演团队等特色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六)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保山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精心筹划、规范推进,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目前保山市913个村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

“永子”(围棋)制作技艺等34个非遗项目列入保山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0个传承人被列为保山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昌宁苗族服饰传承人陶美元、腾冲皮影戏传承人刘永周两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被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市206项非遗项目共有37项实现了“生产性保护”,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收入3.5亿元。

二、保山市农村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发展较好的。多数是经济基础比较好,文化阵地建设好,干部素质比较高的村镇,并以民族聚居乡镇为主。这些村镇文化娱乐活动开展比较好,文化产业发展状态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一种是发展一般的。表现为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很少开展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第三种就是发展较差的。多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文化机构名存实亡,常年不开展活动。

2.部分乡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事务多、矛盾多,乡村基层干部的主要精力用于征地拆迁、处理矛盾纠纷、发展经济上,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没有经济效益,是软任务,无关大局,存在着应付抓、被动抓的现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3.已建文化阵地使用率较低。

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建立了各种活动室,但往往是除老年文化中心的棋牌室、电视室有活动外,其他几个活动室一般都是闲着。一些乡村,虽然有建设整齐、漂亮的文化活动中心,但硬件设施较单一,数量较少,很难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一些乡村农家书屋虽然摆满了图书,而且书的质量都非常好,但很多图书是没有被翻过和很少被阅读的。

4.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仍然存在。

现有的农村文化阵地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中作用不够充分,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缺乏,一些封建的落后观念在农村有一定市场,垃圾文化向农村渗透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乡村出现占卜算命、烧香拜佛、赌博等不良习惯,农闲时节村民聚众赌博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民对时政不闻不问,对生产生活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5.农村文化活动主体年龄失衡。

许多乡村都是老年文化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青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相对较差。从参与者来看,明显地存在老年人偏多,中青年人少;妇女多,男性少的“两多两少”现象,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老龄化、女性化比较严重。

(二)原因分析。

1.农村中坚层流向城市削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后劲。

保山和全国一样,中青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只能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儿童和妇女。即便是在家的年轻人,对现有的农村传统文化节目和民间艺术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加上近年来农村文化创作上忽略了年轻人的文化需求,适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越来越少,这样对于农村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中青年人就处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之外,造成農村文化建设发展的后劲不足。另外,在农村老人和中年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比较低,如果仅靠他们来担当农村文化构建的任务显然不行。

2.农村文化建设后续经费保障不足,管理不到位。

政府的投入不足是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基本上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且只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后续经费跟不上和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3.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偏重于形式。

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绩效评价标准偏重于形式,只注重文化活动场所的大小、拥有藏书、光碟、电视机,电脑等设备的数量以及有无规章制度、台账等形式上的东西,而对于这些文化设施能否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发挥的作用等指标则很少涉及到,这就是农村图书资料、报刊常年无人问津,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原因。

4.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据调查了解,镇、村两级文化站(室)干部多为兼职,且业务能力不强,上级政府对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艺骨干的专业培训较少。有的乡镇文化站形同虚设,有的乡镇没有独立的部门仅由一人主抓或代管文化工作,而村一级基本上没有人主抓文化工作,乡(镇)特别是村的文化工作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现象突出。

三、保山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县(区)委政府是关键,乡(镇)党委政府是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从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乡村文化站有牌子而无场所、有编制而无经费、有人员而无活动的现状。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村干部考核机制,把村干部任期内文化发展情况作为考核村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拓宽建设资金渠道,完善文化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通过集资赞助、横向联合等方法和手段断拓宽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文化,支持民营文化实体和民间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提倡和鼓励村民文化消费,转变村民的消费观念,使其加大对文化生活的个人投入。通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保障农村文化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三)坚决抵制不良文化的渗入,努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各级政府要做好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坚决抵制媚俗低级的文化垃圾和封建迷信等不良文化对农村文化阵地的腐蚀。大力宣传积极、健康、科学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倡导村民参加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

加大对农民文化骨干培养力度,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倡导和吸引具有较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等领域的人才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切实改变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拓宽思路,创新方法,满足群众的多种文化需求。

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要改变对农村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演出活动的做法,不断的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改进文化下乡工作方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根据农民群众的审美口味及欣赏能力编创节目,把那些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典型事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反映农村生活的健康内容,创作成文艺作品回馈给他们,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欢声笑语中传播主流思想、传导主旋律,逐步引导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追求先进,营造出农村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六)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进一步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对各县(区)乡镇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统筹规划,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通过举办农民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把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积极传承保护民族传统皮影戏,佤族青戏,舞狮等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均衡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抓好本地特色文化,形成自己的品牌,作为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作者简介:

1.孙玉芬(1965- ),女,云南保山人,综合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2.刘杰(1954 -),男,云南保山人,高级政工师。

3.杨宗源(1968-),男,云南保山人,讲师。

篇5:宿州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

摘要:农村社区化是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来,宿州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经过几次实地调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市具体实际,积极探索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取得初步成效。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具有宿州市户籍人口638.93万,其中85%的人口为农村户籍,因此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宿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根据宿州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宿州市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总结过去几年在农村社区建设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农村社区宿州农村发展方向

农村社区在农村以行政村或中心村等一定的地域为范围,以农民为主体,同质人口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连接,已归属感比较强的社会群体结成的富有人情味的开放社会共同体【1】。它是连接个体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的微观单位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宿州市胡家、赵家、黄家、陈营子4个社区都是农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而成的村居混合型社区,其特点如下: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二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三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还有就是宿州经济相对落后,是劳动力输出型城市,在一些农村社区存在“386199”现象十分严重: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因而这是宿州市政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由于农村社区在诸多方面异于城市社区,像经济欠发达农村社区相对封闭,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比较深,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宿州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展情况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与苏、鲁、豫3省11个市县接壤,是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下辖四县一区,共94个乡镇。近年来,宿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第一要务,确立了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项目支撑为主抓手的发

展思路,凝心聚力抓发展,全心全意图崛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的台阶。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804亿元,较上年净增150亿元,同比增长13.5%。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64.1亿元,增长48.5%,连跨两个十亿元台阶,增速居全省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80元,均增长17%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进入全省前八位。积极壮大市场主体,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100户。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06%,创历史新高。未来五年,是宿州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2】。纵观全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全面推进,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速,我省支持皖北振兴力度前所未有,宿州加速崛起的机遇十分难得。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成立了民政局长任组长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于2007年12月28日和2008年1月10日分别以市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宿州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一个是《关于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意见》。方案确定在全市新农村建设“百村十镇示范工程”20个重点示范村中选择村庄规划较为完善、农民居住相对集中、产业特色较为明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砀山县黄楼乡神湖村、萧县白土镇费村、埇桥区夹沟镇夏刘寨村和灰古镇八张村、灵璧县渔沟镇申场村、泗县黄圩镇三侯村等6个村先期进行。

2、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总结本市经验的基础上,将农村社区分为三种类型,即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中心村带动型社区和一村一社区型社区。2012年10月19日宿州市党政考察团赴河南商丘考察,2012年10月30日,砀山县委书记朱学亮,县长王广敏率县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各镇(园区)主要负责人赴河南永城市参观考察,2013年4月22日民革宿州市委一行到埇桥区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观察了夹沟镇夏刘寨村,桃园镇光明村等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情况,详细了解埇桥区新型农村社区的项目规划,资金运作建设规模等情况,并就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3、强化投入机制。宿州市财政已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按照“五化十通十有”标准(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十通即通

路、水、电、气、暖、排污、公交、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公共服务设施十有即有学校、卫生服务站、文化健身场所、商场超市、群众工作室、治安警卫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服务室、计划生育服务站、综合服务大厅),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村民学校、图书室等公益性服务场所建设的以奖代补。在进一步巩固全市17个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试点工作的同时,宿州市将在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中选择5个村庄,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户一图纸”继续开展试点;继续抓好农村清洁工程,完成15个乡镇清洁工程项目建设,推广垃圾“村收—镇运—县(区)处理”运行模式,逐步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

通过几年的探索,宿州市已在三个方面显现了成效:一是推进了农村城镇化。通过合村并点建社区,改变了村庄零落分散的现状,优化了农村建设布局,形成了一批人口相对集中、设施相对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了各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二是加速了农民居民化。农民进社区过上了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乡村陋习和不文明现象大大减少,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生活更加富裕。三是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一方面通过合村并点建社区,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流转复耕,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宿州市埇桥区作为全国文明农业大区被列为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社区的定位不准,认识模糊。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到底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使基层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理论指导。就全国而言,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一个探索、实践的阶段,在思想观念转变、体制机制转换、协调处理各方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对

宿州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社区建设大都靠政府推动,缺少积极的民间力量来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部分居民对农村社区概念的认识模糊,对农村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未能从“农村人”真正转化成“社区人”。一些居民只要求社区为其提供各种服务,而不愿承担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农村社区建设的难度。

2、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态度有待提高。皖北村庄的性质,从农民认同和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看,皖北区域农村属于联合家庭主导的村庄类型,但村庄中的家/宗族文化依然很浓,活跃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各种家庭联合体,构成了村庄秩序和村级治理的基础【3】。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目前许多农村社区居委会成员基本还是原来的村干部。村领导大多数是大家族的领导,不乏有家族斗争,在社区管理中很容易出问题。虽他们之中不乏能手,但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在性质、职能和管理模式上有根本性的不同,社区居委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高于村委会。随着农村社区的不断发展,社区居委会工作具化、复杂化程度与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管理服务质量。一些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无法发挥协同管理作用。

3、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的合力有待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虽然明确由民政部门牵头和协调,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靠民政部门直接协调显然是有困难的。“村改居”后,社区居委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却未被赋予相应的权利,致使责权不一致。社区居委会只负责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不能建立经营组织,充实开支。责权的不一致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受到资金的限制。部分地区虽已撤村建居,但是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职权不清,各政府部门职能工作进入社区独立发展,部门之间未形成协调统一的规划建设机制,整个社区未形成合力,社区建设大量繁杂工作成了社区居委会的“独角戏”。除了履行社区居委会的职责外,还必须发展、管理原有的村集体经济【4】。

三、宿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思路

1、合村并区、科学规划、集约发展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选择。宿州

市总人口638.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5%,耕地总面积479521公顷,全市357个行政村,村庄规模普遍较小、布局零散。在这些市情下,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尤显得必要和紧迫。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合村并区既有利于使村民从散落的状态集中起来,便于管理和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同时也空出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便与发展经济。农村社区布局要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充分各种制约要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要在尊重地方习俗的前提下,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

2、农村社区建设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农村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不是政权组织,也不是行政单位。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更多的依靠村民自身力量解决问题。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内部“自我整合的机制”的培育和建立,离不开国家外部整合机制和社区内部自我整合机制的有机结合。建立农村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发动农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以投资服务设施、自愿捐款、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的作用,依托共青团、妇联组织等成立社区志愿者组织【5】。社会组织、村民力量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更能够凝聚村民的集体感和归属感,保证农村社区的长久运行。

3、要从农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满足群众公共需求。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关系是否能够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正确方向。农民的需求有轻重缓急之分,有层次高低之分,只有在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基础上,农民才会关心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对高层次需求感兴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农民也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区域的农民需求也会不尽相同。各类需求急缓程度不同,不同地域需求层次差异性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愿望和实际需求,首先要从群众最欢迎、最满意的与拥护活动做起。满足村民需求,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社区

建设才会得到村民的支持与拥护。同时社区干部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服务的态度是体现社区干部能否正确自我定位,能否处理好与群众之间关系的保障。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需要理顺各种关系,强化农村社区功能,以完善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形成有效动员社区内生性资源的机制,以发展农村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加强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共建机制在社区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建立起强有力的农村社区工作运行体系,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农村社区。参考文献:【1】黄小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6

【2】http:///

【3】贺雪峰,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4】 郭鹏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豫北安阳调查为例 [M],济南:山东人名出版社,2009

篇6: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农村是关键,实现农村小康、农村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汇聚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实现生产要素的规模化聚集,提高资源和要素的配置效率,才能对周围农村产生更大的辐射带动任用,加快小城镇建设已成为我镇农村经济一项重要的工作。下面,结合我镇小城镇发展的实际,通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就如何搞好小城镇建设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我镇小城镇发展的基础和现状

古辣镇位于宾阳县东南部,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距南宁市76公里。全镇下辖2个社区9个村委88个自然村536个村民小组,人口50546人,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水田4.6万亩,旱地1.5万亩,山林面积4.3万亩。辖区交通便捷,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宾横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设有稔竹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一是规划编制比较早。1992年我镇的区域规划就已经编制完成,对部分开发区的规划也进行了修编,为小城镇建设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基础设施比较好。目前,我镇已硬化了宾横过境公路、界牌路、镇宾街、古辣新街及小城区部分街道,硬化率达到85%,设有光绪江进行排污。三是集镇有一定的规模。集镇有镇宾街、古辣街、界牌路、前进街、中学街、东兴街、小城区、城东小区一期、二期。四是聚集功能比较强。随着行政小区的迁建,小城区、城东小区的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对周边村屯及我县东南五镇起到带动辐射作用。五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我镇桑蚕业发达,群众的购买力增强,同时市场赶集的群众有我县大桥镇、武陵镇、中华镇、王灵镇、露圩镇、甘棠镇,从市场的辐射能力来分析,是我县的东南五镇的中心城镇,可以辐射其他乡镇。目前,我镇有一个燃气供应站,大米加工厂5家,蚕茧加工点14家,天然矿泉水厂1家。工农业总产值1571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591万元,林业产值306万元,牧业产值5484万元,渔业产值236万元,从发展趋势看,有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六是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规划有一个工业创业园,有利接受东部产业的转移。

二、我镇小城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镇虽有较好基础,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从长远发展和整体功能、发展的定位上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和问题。一是规划标准有待提高,以我镇的经济发展和目前集镇的辐射能力来分析,集镇的各区域功能规划不够科学,各市场的布置不完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辐射能力,不能适应小城镇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经济规模不够大,现有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多数规模很小,产品大多为初级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高科技企业还没有进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

比重不协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没有较多地吸纳外来人员来集镇就业发展。三是由于受地方财政和区域经济影响,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基础设施的配套较为薄弱,如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居民休闲活动场所等设施。四是在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中上级部门没有政策倾斜,导致我镇的小城镇发展速度不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随着城区不断扩展,各区域的重新规划定位,征地上受到一定的政策性制约,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上级部门应给足政策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政策倾斜。

三、加快我镇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立足我镇的实际情况,从我镇的地理位置、发展远景及辐射能力来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打造宾阳县中心城镇,争创南宁市首善之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择优扶强、集聚发展、生态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突出重点、强化管理、推出精品、体现特色,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完善小城镇载体功能,进一步提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建设水平,努力打造规模适度、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三产”兴盛、工贸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中心集镇。围绕这一目标,小城镇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破题并深入推进。

第一,要突出重点,做到科学规划和优先发展相结合。一是在编制规划上,要突出建筑品位、生态品位、文化品位、地域品位和开放品位,做到改造与新建相结合,建设与发展相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根据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整体布局,确定小城镇的标准和数量,重新修编和调整镇域规划体系,使其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二是在规划发展上,要充分考虑我镇的自身特色,按照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总体原则,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和质量。三是在具体实施上,应遵循重点建设、长效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典型的引带示范作用,以古辣社区、义陈社区为集镇中心,沿宾横二级环城路为发展轴线,向南北发展。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调配、集中使用、重点建设,形成由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发展建设态势。

第二,要积极引导,做到政策扶持和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建强载体,给足政策,活化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创业园集中,做大做活小城镇经济。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不断拓宽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行业、区域界限,把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和私人投资者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多方参与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三,要坚持标准,做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优先发展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交通、能源通讯、供水排水等方面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村级道路建设,提高路质路况,增加硬化路面里程。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要以建设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愉悦的人民环境为目标,既重视大环境绿化、又重视街道、村屯的小环境美化建设。要把小城镇生态绿化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绿化建设紧跟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一房、绿一点、修一路、绿一线,使小城镇绿化积极迅速扩展,全面改善镇容镇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篇7:本地网建设规划思路及发展方向(论文)

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文)精神,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需求,抓好xx的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加快xx信息化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各国政府都将建立政府网站、提供网络服务作为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密切政府与企业与公民关系的有效手段。据统计,2007年底,全球已经开通了6万个政府网站。与此同时,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质量来看,政府网站所提供的服务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从个人身份证的申请到公民一生当中与政府有关的所有事务,从简单的信息发布到政府的实时在线事务处理。一种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正在出现,各国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即将发生根本的改变。更多国家致力于政府职能上网,在网上向所有公众公开政府部门的名称、职能、机构组成、办事章程、各项文件、资料、档案等,在网上实现信息共享、行政职能服务、民主监督。下面就一些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情况进行介绍,使我们能够对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有更明确的了解和认识。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

我国电子政务可以分为初期的缓慢发展和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两个阶段。

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所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底启动的“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金关工程和金卡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传输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都还只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雏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初级阶段。

到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1999年1月,40多个部委(局、办)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1999年5月,gov.cn下注册的政府域名猛增至1470个。截止到2007年12月底,以gov.cn为结尾注册的域名总数达到8796个(2008.6.30达到10238),占国内域名总数的5.3%;已经建成的www下的政府网站达6148个,8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

2、发展现状

据联合国的“电子化政府” 调查报告报道,2007年,联合国191个成员国中,有173个国家拥有政府网站,高于2005年的143个。只有18个国家没有网站,其中大部分是非洲国家完全没有上网。在“2007年电子化政府完备程度”排名中,美国高居全球第一,新加坡则居亚洲国家首位,在全球排名第12,中国排名第2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和所处的位置。

电子政务的重点方向是内网建设、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外网建设、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安全。“内网”指的是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用于内部办公的局域网和广域网,电子政务业务系统指的是各级政府和国家机关对内对外的业务处理、管理系统,如网上审核系统、税收征管系统、公安综合管理系统等。外网指各部门面向其他部门、企业和公众,与互联网直接相连的网络。

把内网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重点方向的政府机关数目最多,大致占政府机关的48%,把电子政务业务系统作为重点方向的约47%,把oa(办公自动化)作为重点方向的约37%。

中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成熟度为23%,尚处于正在建设平台的阶段。中国政府能够以在线方式提供的服务共有52项,其中的46项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在线服务,中国电子政务服务成熟度的广度(国家级政府提供的在线服务的数量)达到了88%,超过全球85.5%的平均水平,电子政务服务成熟度的深度(所提供的每种在线服务的完善程度)能够说明服务的复杂程度,中国仅为28%,表明中国政府通过网络提供的大多数服务目前仅限于信息发布的阶段,双向互动服务的能力仍然非常薄弱。

3、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的成绩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才开始起步,但是现在相当多的政府机关和各级地方政府在办公自

动化、政府信息资源开发、纵向网络体系建设和为民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3至5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和内地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些地方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电子政务的时间表,如北京市的具体目标是:2008年底初步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网上进行,政府内部初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在此基础上,2006年底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享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其次,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

第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目前,联想、北大方正、首信公司等国内主要it企业都在纷纷推出各自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与各级政府和部门合作,积极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二、安康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安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和可能。我市社会和经济的发育形态决定了政府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应该占据主导和主动的地位,通过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推进安康的对外开放,改善投资和开发环境,刺激it市场需求,培育地方信息产业,带动全社会的信息化,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遵从国务院办公厅的建设规划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安全保密、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紧密结合安康实际,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和重点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及应用培训支持上,以追求实效为宗旨,逐步推进,取得了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应用实效。

(一)、发展现状

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搞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走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道路,一直是大家所关心和关注的。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政务内网、外网和政府公众网站(“二网一站”)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的基本架构。为达到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要改善政府对公众和社会的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对社会的监管能力”两大目标,政府公众网站作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应用的直接服务层和效益的最终表现层,其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应当具有重要的建设地位。

已建立联接市政府机关的办公业务局域网,联网微机约200台。市政府设有专职的电子政务工作机构:安康市人民政府信息发展研究中心。

已建立机关办公业务局域网的有10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33个工作部门。

(二)、安康电子政务应用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我市电子政务工作特别是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和应用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2年以后,政府将政府公众信息网站建设作为近期电子政务工作的重点来抓,并建成政府公众信息网站。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1、树立了全市对外开放的新形象,体现了政府转变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的决心和态度。

各级政府网站,成为宣传、介绍安康的权威性窗口和“让安康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安康”的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2、改善了政府对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极大地推进了政务公开。

政务公开是政府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而政府网站在政务公开实践中最重要的政务信息的公开披露和全面服务环节中有着其它手段所不可比拟的先进性。首先,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建立的互联网,其网络覆盖的广泛性和信息传输的快速性是任何传统媒体都不可比喻的;其次在政府网站上以电子数据库所建立的政务信息其长期可用和快速检索性也是其它媒体和手段不可相比的。

政府网站提供了“政务动态”、“政府文件”和“法规规章”等政府工作信息服务,这些重要的信息、文件和政策过去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难于直接得到而即使得到也难以长期保存和利用,但今日已唾手可得,且能随用随查。

3、改进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政府网站上领导信箱的设立,为公众提供了快捷便利低成本的网上电子信访途径,作为传统信访工作的扩充和发展,适应了新时期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手段现代化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领导网上信箱的设立和群众来件政府各部门协同联动处理机制的建立,解决了许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听取了大量对政府工作的有益建议和意见,促进了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效率的提高。

实践证明,政府公众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所取得的成效是符合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根本目标要求的。由于政府网站建设投资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短,建成后即可向社会提供网上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满足政府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加强沟通、转变作风,政务公开和改变形象的急迫需求,让公众、社会和政府自身立即感受到政府信息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为电子政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通过重点抓好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进而带动和推进电子政务全面发展。今后电子政务建设仍将以公众网站的建设和应用为先和为重,通过网站的应用带动政务内网和外网的建设,通过内外网的建设提高网站应用水平,争取走出一条应用为先、互促互进和全面发展的道路。

三、安康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

(一)、经验和教训

通过几年的电子政务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了更好的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总结如下经验教训:

1、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指导方针和原则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制订了本地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协调组织部门和重点建设内容。

2、不贪大,以追求实效为目标。选好开展电子政务的突破口,围绕能产生应用效益的政府办公业务应用项目开展建设工作,通过以点带面,取得发展。

3、注重政务信息化中“人、机器、方法”三要素并举,在抓好系统建设的同时,作好公务员的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还要适时推动政府办公流程和程序的适应性变革;

4、要培养并建立一支既懂机关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队伍,并设置必要的系统支持和保障机构,通过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来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5、促进了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工作观念和思想的转变和更新。通过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采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工作方式来促进政府机关改革、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系,提高机关办公和决策水平已成为了大多数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基本共识和首要选择。这种观念和思想的转变,其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影响和意义都是十分深远的;

6、带动了社会各个方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政府率先垂范带头搞信息化建设,树立了政府良好的适应改革发展的形象,也进一步以典型示范的作用通过行政主导的方式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各个方面信息化建设开展。这种政府行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中所起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7、培训和造就了一批基本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政务信息化应用培训工作和应用工作的开展,在自治区政府系统培养了一大批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能够利用办公设备处理工作、获取信息、辅助管理的初步具备现代管理素质的机关公务员和技术人员队伍;

8、提高了政府机关办公效率,改善了政府的决策管理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政务的性质和地位认识不足

大多数人认为电子政务就是计算机化;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这些仅仅是电子政务的初级阶段,而远远不是电子政务的全部;这表明,我们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实际上,电子政务是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先决条件。一个国家的信息化需要来自多方面力量的推进。政府作为国家组成及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责无旁贷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从我国现阶段来看,政府的信息资源最多,占总信息资源的80%;同时政府也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最大使用者。因此,信息化应该首先从政府开始,政府先要解决好自身的信息化问题。

其次,电子政务将带动企业、社会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实现信息化之后,企业如果不及时转变,便享受不到政府所提供的快捷、透明的信息化服务;而如果放弃政府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或者缺乏与信息化政府交往的有利手段和渠道,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自然就会受损。这就迫使企业也不得不信息化,与政府保持同步。另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相应的网络商、技术开发商的支持,这就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极大的商业市场,使得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找到了结合点,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将促进全社会的信息化。

第三,由于自身的特殊地位,电子政务能够实现更大范围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在信息化意识不够主动的地方,政府更可以用相关的优惠政策刺激民间信息化的发展;或者藉由自身的特殊权力,强制推动信息化的进程。

2、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

电子政务是一种新事物,涉及技术、产品、标准、管理等众多领域。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在宏观层面上对各级政府及部门电子政务的建设也就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

3、基础条件比较落后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三网融合”迟迟实现不了,影响了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县、区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4、发展不平衡

从横向看,无论电子政务发展,还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总体上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区好于经济发展相应较慢的县区。

从纵向看,行政层级比较高的政府及其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快,门户网站建设比较完善,而行政层级比较低的政府或部门发展相对落后。

5、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深入链接,有的甚至变为“死网”

政府公众网站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上偏低,无法提供较全面的政府网上服务。网站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应用管理水平较低。许多网站不为应用而建设,而只为建网而建网。建设时未按国家和自治区的指导方针和规定程序进行规划设计开发,不注重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建成后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应用和长期运行保障机制,网站数据长期不更新,变成“死网”,影响政府的网上形象。部分网站建设和应用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的主导作用薄弱,游离于政府工作和业务之外,不能有效地代表和体现政府的形象。目前在全市大约10多个政府门户网站中,约有1/3的政府网站应用价值比较低,还有信息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不健全、所发布信息无时效性等现象。

6、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应用系统投入

主要表现在重资金、软硬件等“硬投入”,轻观念更新、技能培养、行政组织结构调整和行政业务流程的改造、整合。重系统,轻整合;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数据;重监管,轻服务;重推动,轻身体力行。这样造成网络建好了,应用跟不上,没能真正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

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思路、对策及措施

(一)、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规划和开发重要政务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

第一,要与传统行政很好地结合,既要结合传统的行政方式,又要对其加以必要的改造,否则容易形成两张皮;

第二,在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和运用电子政务中要始终追求实效:一是“有效的”,确保电子政务工程的实施效果;二是“有效益的”,确保应用中能够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评价方案和应用效果评价方案,这是保证电子政务能否成功的基本保证;

第三,要加紧出台一系列有利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各级政府建设电子政务提供依据;

第四,要重视理论研究、项目规划与建设、使用效果、公务员培训等具体工作,当然也需要大力宣传、搞试点工作;

第五,要将目前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很好结合起来,电子政务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互动的,电子政务的效益也需要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反之,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会推动电子政务的需求。

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是政府网站建设,针对在政府网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工作:

1、统一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政府公众网站的建设工作。

各地各部门必须按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在政府信息网站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地各单位领导的具体组织下,各部门协作,社会各方面支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按“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运作”的模式开展政府公众网站的建设和应用管理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组织建设业务信息系统时,应将支持办公自动化的政务内网和对外服务的公众网站纳入整体规划,一同建设。

县级以上政府应重点建设一个政府综合门户网站,各级政府所属工作部门应通过信息资源和政务业务的网上整合,逐步实现一级政府所有的政务信息和政务业务的“一网式”服务,方便群众,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

2、加强管理,提高应用水平,抓好安全保密工作。

按“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各地各单位必须设立在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和保证必要的工作人员,负责网站的应用管理工作。各级领导还要负责抓好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工作,建立网站信息资源的收集、审核、处理和及时发布的动态机制,形成网上信访和其它政务业务的后台处理的协同配合机制,保障政府网站信息全面、更新及时,网上业务的有效响应和办理。

政府网站必须按国家互联网应用的保密、安全和新闻发布等管理规定,制定严格的措施并实行责任制,注重网站发布内容的审核把关,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严防黑客和病毒的攻击。

3、积极探索政府网站建设和应用管理的新机制。

政府网站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因此要积极探索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面共建、合办和协作的模式和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和运行资金,保障网站长期运行。网站在运行过程中,除必须由政府主管的栏目策划、内容审核和业务办理等工作外,凡能通过社会合作方式实现的都可以以协作方式交由其它单位或公司承担,从而减轻政府在财政和人力上的负担。政府网站已按政府领导的要求在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要逐步积累经验,指导全面的工作。

(二)、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措施和方法

目前的电子政务实际上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层面是认识问题,其中包括电子政务的目标、价值、意义、时机、重要性、利弊等方面,也就是大家在许多问题上要达成一些基本的共识,这样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基本的指导思想;第二层面是操作问题,也就是说,如何做好电子政务工程和如何运行好电子政务,这里面包括更多的问题,如管理,规划,投资,标准,组织,阶段性,评价,系统结构,运营,法律制度和环境等等;第三层面才是工程和技术问题,也就是项目实施和方案问题,这里包括软硬件,安全,认证,人员培训等。

如何实现由“现有的政务”到“电子政务”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借鉴国内外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近期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宣传,突破误区

电子政务是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其概念、内涵和特点尚不为大多数公务员所理解。实际上,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许多人对电子商务还是一知半解,对电子政务就更是一无所知了。因此,当前必须就电子政务与传统的政府管理的差异、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区别、电子政务对信息产业的引导作用等加强宣传工作,破除各种错误认识,使各级领导树立正确观念。

2、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电子政务的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为了更好地加快 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各级政府间沟通与交流,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电子政务应用层次,可以推行“总体统筹、分工负责”制 :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制定统一标准、相关政策法规及管理办法。分工负责就是:各级地方政府按照统一的规划、标准,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要严禁各自为政、自成封闭体系。各部门特别是宏观经济管理等重点业务系统的建设,在项目实施前,都必须把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的建设考虑在内,同步建设,同步实施,按照统一接口标准实现与市级电子政务系统的衔接,保证各部门的有效办公业务数据存放在统一的、标准化的公共数据交换中心。各县区也要统一机构,统一规划,建设本级政府统一的基础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不论谁投资,都必须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3、应用导向、注重实效

牢固树立“以应用为导向,以需求促发展”的观念,要把“争一流”的措施放在应用上,从小处着眼,把应用作为衡量电子政务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要克服电子政务建设属于“技术拉动型”或“政府推动型”的认识误区,根据应用需求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健康发展。硬件系统建设要以“满足当前需要,适当前瞻”为原则,防止盲目攀比设备档次和投资规模,平衡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特别要合理确定和提高软件费用占项目总投资的比重。在应用开发中,要注重优化业务工作流程,这是实现政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能简单地将现有业务、办公、办事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改造政务数据库

这是电子政务工程的关键和难点,必须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和维护;推动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完善政府专网,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和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要按照“严格管理、严密防范、安全保密、方便工作”的原则,增强保密意识,在建设中既不要超出保密管理要求,要把安全保密工作为为电子政务技术系统的必需组成部分,同期规划,同期建设,从物理级、网络级、系统级、应用级四个层面,建设完整的安全保密体系,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6、以政府业务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

从国外的情况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均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一个一个地实现政府业务流的信息化,以避免团化或强化现有的政府结构。

以政府的业务流为主线就是根据轻重缓急将政府职能中带有不变性的业务流一个一个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既满足了政府的急需,又有利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府的重构。

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发展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给政府重新“梳一次辫子”。把那些最急需的政府业务流的“辫子”先梳理出来。等到按照优先顺序把“辫子”梳完了,一个电子政务的总体结构就出来了。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业务流就是要转变的政府职能;而那些没有梳进“辫子”的部门就是要调整的政府机构。

篇8:县级党校建设的困境及发展思路

一县级党校的特点及作用

1. 基层干部和党员培养的重要阵地

县级党校是培养党的基层干部和党员的主要渠道, 据统计县级党校数量占据我国党校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因此县级党校是全国党校系统的根基, 是党校系统的重要力量。它具有直接联系党的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天然优势, 县级党校的发展对国家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 以“党校姓党”为原则, 是党员干部理论武装的主阵地

县级党校一直坚持以“党校姓党”的原则贯穿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等各项工作之中, 这正是和其他学校、研究机构最大的不同之处。党校是最新的党的理论“宣传地”。这里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资源库, 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发挥着其他学校和研究机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是党校自身的独特优势。

3. 县 (区) 域社科研究的重要平台

县级党校充分发挥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的功能。党校工作除了教学外, 可以根据县 (区) 域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运用自身丰富的“思想库”为县 (区) 域的难点、热点问题献计献策, 为其社科研究搭建理论平台,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夯实学校的科研基础。

二当前县级党校建设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 县级党校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随着形势的变化, 学校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问题如下:

1. 县级党校经费不足, 领导重视不够

县级党校属于特殊单位, 其经费来源于当地财政, 上级党校没有下拨专项经费的责任和义务。各级有关党校文件中要求应把党校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中, 可是到了县级党校, 落实情况就存在种种困难。如果当地财政收入状况好些, 党校培训经费就多些。如果当地财政收入困难, 党校培训经费就少些。有些县级党校培训经费不足, 办学只能“捉襟见肘”, 缩减培训开支, 最终还是影响干部培训质量。有的党校就只能向培训学员收取培训经费, 影响了学员和学员所在单位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无形中使部分党校办学缺乏主动权。县级党校是县级党委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党委领导只重视当地经济发展, 认为党校发展属于“软任务”, 忽视人才资本的投入。领导重视不够、政府不支持、财政不扶持, 严重制约了党校办学水平的发挥, 最终导致部分县级党校处境“边缘化”。

2. 县级党校师资力量薄弱, 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县级党校教学老师的人员数量少, 多数老师从事政治、历史、中文教学, 而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的老师严重缺乏, 党校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干部对知识的需求是全方位的, 而现有的教师不得不充当“万金油”, 这就无法满足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大部分县级党校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 普遍实行一校两制或一校三制, 学校教师大部分是专业技术人员, 很难调出, 而外部人员又不愿意调入党校, 很多县级党校存在多年无“新鲜血液注入”、年龄老化、知识退化、思想僵化等现象。在教学工作上缺乏实践经验, 党校教师对外学习参观考察以及下基层锻炼的机会少, 教学手段单一, 严重影响干部培训效果。

3. 县级党校培训缺乏自主权, 影响其“主阵地”的发挥

目前干部领导培训计划都是由县级组织部门编制, 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等都是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制定, 党校很少能参与到全年培训计划的编制中, 没有话语权, 只能按照培训计划要求执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学的自主权, 有时组织部门业务繁忙, 干部培训一拖再拖。党校“说了不算”严重影响了其干部教育重要阵地作用的发挥。

三县级党校的发展思路及建议

针对当前县级党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加快学校建设, 提高党校整体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 笔者提出以下思路及建议:

1. 加强领导重视, 切实保障党校经费

领导重视是党校快速发展的前提, 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党政领导重视党校工作, 这个地方的党校办学就有成效。各级党委应该把党校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定期听取当地党校的工作汇报, 建立健全县党政领导到党校调研、听课及座谈制度, 领导常去党校听课、讲课, 帮助党校解决改革发展面临的难题。党校经费不足是制约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地政府应该切实保障县级党校办学经费, 党校所需经费要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确保对党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资金支持, 舍得对党校投入, 建设更好的硬件条件是提高干部培训质量的基础, 努力把县级党校办成一流的基层学校。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办品牌师资库

现在进入党校学习的干部趋于年轻化、高学历, 基层经验丰富, 这些都在考验党校老师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党校老师教授学生“一杯水”的知识, 自身就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容量。因此, 党校老师特别是县级党校老师要加强继续教育学习, 及时更新理论储藏, 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努力使自己博学多才。党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部门, 其工作性质比较独立和封闭, 学校教师深入基层的机会少, 使大多数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老师授课的内容多是理论知识,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这也无法适应新时代干部培养的需求, 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走出去”深入基层锻炼, 选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外学习或挂职锻炼, 开阔教师的视野, 培养他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引进来”, 通过聘请实践经验丰富, 理论水平高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 邀请善于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参与学校教学工作, 开通绿色通道引进高校人才等方式来扩充学校师资库, 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品牌”特色的教师队伍。

3. 强化党校培训自主权, 发挥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

大多数县级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上没有自主权, 每年的干部主体班培训都是当地组织部门设置教学计划, 确定培训对象, 党校教师必须按照组织部门规定的培训内容来准备材料, 这样教师授课的内容不一定是学员想要的, 对学员在工作上的帮助缺乏针对性, 严重影响了党校办学的主动权。如果党校在办学方面上享有足够的主动权、话语权, 那么党校在确定教学内容前可以对不同岗位的学员进行分类,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自主点题等方式来确定教学内容。这种“菜单式”授课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学员通过培训后, 所学到的知识具有实效性, 对他们工作有帮助, 打破以往“一刀切”的培训方式, 彻底改变以往学员来党校被动学习的局面, 让学员主动上门“讨学习”。这就要求上级部门必须明确党校的角色定位, 把干部培训的主动权交给党校, 充分发挥党校干部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明、黄炳颂.中共县级党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 2014

[2]潘国康.关于县级党校体制改革的探索[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9 (5)

[3]马建新.当前县级党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创新建议[J].理论界, 2014 (1)

[4]许一鸣.以创新精神推进县级党校转型发展[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4 (12)

[5]孔云峰.对县级党校生存发展问题的考量[J].党校工作研究, 2012 (3)

上一篇:秋颂初中作文下一篇:梦,让我如此的牵挂初三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