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2022-05-13

小编精心整理了《文化产业概论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现行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关广告学的课程大都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笔者在三年的《广告学概论》教学中,不断思考与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學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比稿教学法、竞赛式教学法,以期改变当前教学方法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理论脱离实践的现状。

第一篇: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西方文化概论》教学实践与反思

内容摘要:在对湖北文理学院《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其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释,从育人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设置和评价方式的制定等方面介绍了《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并对本课程后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西方文化概论》 课程思政 实践 反思

一.《西方文化概论》的教学现状

《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是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方向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这门课程在以往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其专业知识体系,以时间线索的主线,从西方文化的三个历史时期来介绍每个阶段重要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关注点全部倾注在西方文化的起源、演进过程及其特征上。通过本课程的讲授旨在学生能对西方文化的体系有全面地把握,包括西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奋起与沉沦、西方的民族精神等等。因此,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是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一直以来,都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之外的另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在开展教学,没有考虑在专业知识中融入德育。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亦遵循以本课程知识体系,强调其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亦是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方面进行确定。总体而言,以往《西方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常规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是两条平行线,专业课程侧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的是学生基于相关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的能力。

二.《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课程思政已在全国各大高校的全面开展,湖北文理学院也秉持着“教书育人”为本,专业课程也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任,构建全员、全程、全覆盖育人,多门课程已经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尝试和探讨。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已成为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师思考的问题,《西方文化概论》课程也需紧跟步伐,进行积极地实践和探索。

从学生层面看,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对西方文化知识体系的掌握是为了做到知己知彼,能够更好地理解西方学生的思维模式,便于沟通和交流,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传统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与语言走向世界,扩大其世界性的影响。因此,本方向的学生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从目前的学生状况上看,学生身上存在一些年轻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学习时首先考虑的是这门课程“有什么用”,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对人文知识课程有所忽视。在求知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功利意识和知识外在的有用性,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和承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2.可行性。从本课程的性质上看,作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其自身蕴涵着较为丰富的、可供挖掘的育人资源,西方文化中辉煌的文化成就、雄浑的历史场景、杰出的历史人物等可以用来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德性,西方文化中的崛起与沉沦、精华与糟粕帮助学生拥有科学的批判意识等等,这些隐性育人资源都有待于发掘和利用。

从学生的知识积累上看,学生已经开设过《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文化类课程,在开始这门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的积淀,掌握了文化对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为学生感知西方文化中的育人点奠定了基础。

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的提升上看,学校大力给予支持,提供了各种平台,包括课程思政培训、竞赛、教学分享等等。全校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都有了普遍的提高,为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保证。

三.《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有的高校、所有的课程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必须在综合考虑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学生的具体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方式,以保证课程的育人效果得到切实的实现。

在本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根据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制定了育人双大纲,明确了育人目标,对本课程中的育人资源进行了挖掘和整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一)在日常对学生的课堂管理中,通过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实现无手机课堂、认真对待每一次课、认真完成每一次任务等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课堂的实施者教师也是一种育人资源,作为教师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树好标杆,本身也是对学生很好的一种思政教育,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学生;在专业课程内容育人资源的挖掘中,本课程已从爱国情怀、道德情操、敬业精神、法律意识、科学观等多个角度挖掘出了思政元素,以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的宽宏视野和博大胸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意识,为祖国的振兴做贡献,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设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与思政课程有较大的区别,课程思政的特色是以专业知识点为切入点,做到育人“润物细无声”,要将育人资源隐性地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置上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区别。

1.点式融合。点式融合是指在思政元素以单个的形式与专业知识点融合。点式融合在本课程中使用频率最高,例如通过西方的爱琴文明的发现培养学生执着的信念,通过罗马法引导学生树立尊法、守法的意识,通过基督教的成长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通过地理大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等等,基于对专业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的感受,引出一个具体思政元素。

2.专题式融合。专题式融合是指在专业知识点与育人点的融入时,通过专题式的讨论、辩论等形式侧重于学生马克思辩证法的运用能力和科学的评判能力。例如辩证地看待中世纪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科学、理性地评判城邦的兴起与衰落、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等。

3.递进式融合。递进式融合是指针对一个思政元素,以逐渐深入的形式在各章中出现。例如本课程中对爱国情怀的树立,分别通过三个章节中的斯巴达城邦的特色、罗马的英雄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崛起等知识点引发、强化和深入。

(三)评价方式的制定。在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德育能力,本课程将涉及育人点的讨论、辩论和作业都纳入学生成绩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期末的考核中要求课程论文的写作涉及育人点对学生现实生活指导性作用的阐释,将其作为一个评分点。

通过以上方式,将专业知识点、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德育能力考核结合了起来。

四.《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实践的反思

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

(一)育人资源的设计实现系统性。在教学内容的挖掘和整理上,挖掘出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整合上,如何做到非体系性,却有系统性设计,这是一个难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很大的区别,思政课程本身具有教学内容的体系性,但是通过课程思政对课程中育人资源的挖掘具有零散性,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在保持专业课程自身体系性、系统性的同时,也能让育人资源的安排显示出一定的系统性。

就本课程而言,目前挖掘出的育人资源较为丰富,有的知识点可以切入多个育人点,一个育人点也可以与多个专业知识点相融合,那么在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的整体性来进行筛选和整合。

(二)融入方式更加贴切、巧妙。在融入的方式上,如何处理好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如何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不露痕迹”,避免硬性的传授,反对机械化和教条主义式地套合,让学生感受起来生硬、勉强,有另类“思政课”的体会,避免与课程思政的目标相行渐远,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目前本课程做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教师首先迈出了“愿讲”“能讲”的第一步,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要切切实实考虑融合的技巧,教师由“愿讲”“能讲”到“善讲”“会讲”的提升,让融合既合理又巧妙,既自然又高效。

(三)育人效果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提高育人的效果?固然教的方式、方法和过程值得关注,但是教的结果更为重要,学生的做更为重要,因此育人效果的提升也是在后续教学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目前本课程通过讲授基本实现了“知”,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来衡量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学生思想中的体现,但是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真正践行,做到“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前提,但是“只知不行”“重知輕行”都是没有真正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实现学生育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育人点的切入要有一种“水到渠成”之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能自我感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等得到内化,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自觉自愿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王艺璇 滕洪辉 汤茜 任百祥 赵尔康.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2]李静 胡国华.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及教学路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0,(1).

[3]肖瑜.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以《旅游美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

本文为2019年湖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专项项目“《西方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作者:刘伶俐

第二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广告学概论》教学方法创新探索

摘要:现行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关广告学的课程大都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笔者在三年的《广告学概论》教学中,不断思考与创新教学方法,包括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學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比稿教学法、竞赛式教学法,以期改变当前教学方法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理论脱离实践的现状。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广告学;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424.1

1引言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强调“内容为王”,正如刘云山所言:“对文化产业来讲,内容永远是根本,是核心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把内容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以内容赢得产业发展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就是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2]”因此,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好的内容作为支撑,而内容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有无优秀的创意,可以说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的灵魂。同时,杰出的创意需要设计将其表现出来。也正基于此,高校作为为文化产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也体现出了对创意设计类课程的重视。广告行业素来强调创意及其表现(设计),因此在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3]中,广告服务被划分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这一大类。不少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都纷纷开设了相关的广告课程。广告这一创意设计类实务课程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创意与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意思维和技能的训练。然而,现行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关广告学的课程大都以理论讲授为主,实操类训练基本无从展开。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学习似乎仅仅只是为了考试能通过,顺利拿到学分,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都谈不上,更勿奢求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

在三年的《广告学概论》的教学中,笔者认识到这一在广告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却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广告学相关原理与知识的讲解,还应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让学生既能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还能得到创意思维和技能的训练,能完成简单广告作品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这样才能高度契合本专业的教学目标。

2《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广告是在许多边缘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新型学科,广告是以传播为手段,以创意、策划和艺术为表现形式,以营销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应用性科学[4]。《广告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属于概论性的课程,信息量大,它从广告学的整体理论角度出发,系统讲授关于市场调查、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设计与制作、媒体选择与组合、广告预算与效果预测等一系列环节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涉及了广告活动的起源与发展等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要在有限的课时里较深入的讲解完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实操训练。但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会和广告专业那样设置一系列的课程,《概论》从整体上讲授理论,其他课程有侧重的给予学生实操训练。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概论》课程往往还需要兼顾有价值的思维和技能训练,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提出了要求,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让学生能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又能让学生接受必要的创意思维训练、能完成某一产品、服务或主题从广告调查、广告创意到文案撰写再到设计制作的整个广告创作流程。为达此目的,笔者认为应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各个教学环节。

2.1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学法

学生自主完成式教学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教师则通过给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强,学生主动参与,在自学中学会学习,师生互动强,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统一结合起来,是一种双向互动反馈式教学。[5]

由于课时有限,需要完成的内容较多,因此教材中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后自学完成。教师在事前需做足功课,要给出每个部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预留思考题。笔者一般将所在班级学生分为6人一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可相互讨论,在下次课上通过随机提问的方式检查每组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组成员间可相互补充回答并记入平时成绩,若遇到疑难问题,则由教师予以点拨甚至进行必要的精讲。此外,对部分章节内容让学生分组做成PPT并派代表上讲台讲解,并对其他组同学的问题进行答疑,课堂气氛热烈。最后笔者在点评学生讲解的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既肯定学生的自学成绩还要指出学生还没有讲到的地方。

2.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由来已久,在一些应用性学科中运用广泛。在《概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的广告理论知识,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原理和规则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地把分析案例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准确地理解和较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应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使用案例教学法需要精心选择案例和组织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往往按照引入案例——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四个步骤进行。如在讲授广告创意存在的文化隔阂误区时,笔者引入了丰田霸道、立邦漆的平面广告和耐克恐惧斗室的电视广告,并提出问题如此类广告创意的误区表现在哪里?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广告创意时需在文化方面注意什么?然后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提问和评判,这个阶段会有比较精彩的辩论,此时教师需加强引导和适时评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这是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做总体归纳、评价,对正确的观点予以肯定,对各种见解肯定其合理性,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分析;及时补充学生在讨论中未考虑到的,但对案例分析非常重要的观点或分析视角,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作进一步的思考。

随着各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广告学这样的创意设计类课程应加大案例教学法的力度,通过多媒体全方位的展示案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3模拟比稿教学法

广告比稿是广告公司之间获取代理业务的一种公开竞技方式,也是广告主选择广告代理公司最常用的一种工具。广告主通常提前向数家广告公司发出比稿邀请,并告知召开广告提案会的时间、地点。广告公司接到比稿邀请后的第一项工作通常是市场调研,也就是搜集广告主企业、产品、目标消费者、竞争企业以及行业政策等相关数据。接着在广告公司内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企业及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制定广告目标。然后进行广告主题和文案的创意。最后考虑广告媒体安排、广告预算、并对广告效果进行预测。上述工作完成后,做出文字提案或广告计划书,并着手准备提案时的演示和发言。广告主在规定的日期听取各广告公司对其广告方案的讲解演示,并对该方案进行审核和质询。提案会后,广告主通过综合分析比稿结果,做出选择广告公司的决定。提案人的现场演说以及能否恰当回答客户提问对于能否争取到业务也很重要。[6]

笔者曾经采取过分组制作广告作品并在班上匯报与讨论的方法,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效果不理想。在参阅相关文献后,笔者将这一方法改进为模拟比稿教学法。该方法能让学生分别从企业的角度判断广告提案是否符合企业的运营目标以及从广告公司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提案是否能解决企业的营销问题。换言之,该方法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并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广告提案的制作及课堂上的讨论。

由于该法需要综合运用到广告学几乎所有的知识,因此在第一次课上即向学生交代广告比稿对企业及广告公司的意义,简单介绍广告比稿的流程及广告比稿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在课下将全班同学分为2个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一个广告主企业和三个广告公司。要求企业组必须假设自己为一个现实的公司,最好是本地企业,便于一手资料的获取,同时需提前一个月向广告公司发出比稿邀请,并将企业及产品或服务的基本情况、当前存在的营销困境及希望广告公司解决的问题等资料准备一式两份,分别提交给本组的广告公司和教师。广告公司名称可虚拟。

一般在课程结束前的2-3周分别进行两大组的比稿,首先由企业组副总经理介绍本企业的概况、获邀的广告公司名称及希望广告公司解决的问题等,时长5分钟。接着比稿开始,由各广告公司的提案人员上台进行提案演示和发言,时长15分钟,完毕后接受企业组成员提问。三个广告公司的提案均演示完毕后,由企业组的总经理上前台组织企业成员分析评价三个广告公司的提案,最后总经理宣布选择结果,比稿结束。比稿成绩评定办法是,竞标成功的广告公司成员,比稿成绩由老师在90到95分之间给出;竞标未成功的广告公司成员,比稿成绩由老师在80到85之间给出。评分标准为仪态谈吐、市场分析、创意理念、策略运用、流程控制、团队成员配合等方面。比稿成绩记为平时成绩。

模拟比稿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促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与思考,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培养了学生对广告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角色模拟中自觉、高效的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运用。

2.4竞赛式教学法

对很多应用性的学科来说,在国内都有一些针对大学生的竞赛项目,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相关作品,参与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竞赛掌握知识的要点和难点,使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并且锻炼了他们跨学科的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广告为例,就有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全国性的奖项。目前笔者正组织我专业大二、大三本科生参加第六届贵州省公益广告大赛,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制作平面类和网络类的公益广告作品。我们将联合艺术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一起共同完成作品。如若获得奖项,对于那些有志于创意设计类职业的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块非常好的敲门砖,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此外,在对创意思维的训练中,学生产生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创意,也鼓励他们在查重的前提下,将创意转化成产品,申报专利。

3结语

以上四种创新教学方法是笔者在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或思考,它既汲取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同时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增强知识传授的实践性、娱乐性和有效性。除了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外,还需要对课程的实践学时专门作出安排或加大实践学时数,并且改革考核方式,这样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这些教学方法的作用,切实激发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将优秀的创意转化成实际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大学教学方法创新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4:95~101

[2]刘云山在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文化产业要坚持内容为王,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5/14/content_6960431.htm,2013年10月9日访问

[3]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http://www.stats.gov.cn/tjbz/t20120731_402823100.htm,2013年10月9日访问

[4]张士勇.广告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讲授《广告学概论》课程的“困”与“破”.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5:90~92

[5]焦树民.《广告学概论》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析.商场现代化,2009,7:149~151

[6]彭磊.广告比稿模拟在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教改中的应用研究.江苏商论,2012,3:72~74

[7陈璐.虚拟4A:广告学专业实务课程课堂教改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673~674

[8]朱天志,万东颖,李政.设计类课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的思考.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86~88

作者:王海英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德育教学改革的建设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授与育人教育相结合,旨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通过总结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进一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改革;传统文化;德融教学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是一门旨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典章制度、文化科技成就等,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可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所讲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另外,该课程在高校为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面向的教授对象相对于一些专业课程来说较为广泛,辐射面较大。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具备德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采用“理论讲解+经典阅读+实践探索”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既将传统文化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精神传授给学生,又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同时借助课程内容和课堂活动渗透德育教学。下面将以“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一章为例展示教学实践过程。

三、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特色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地域文化、人文特点、民族风俗等角度出发,突出与当地文化资源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古代对外交流”这一章节,我们选取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几件文物藏品介绍给学生,深入挖掘这些文物藏品的内涵价值,以物说史,以物证史,通过实物呈现中国历史的灿烂悠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在讲解“丝绸之路”这一部分内容时介绍了“双驼纹金牌饰”,这件出土于汉长安城的金带饰,不仅是古代匈奴族最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同时还是汉代对外交流的真实物证。学生在感慨古代工匠精湛技艺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实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古代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对当今对外关系的启发与借鉴。

四、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德育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本次教学改革活动,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師通过德育内容的融入,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课下学生将自己的感悟与教师进行交流,端正了学习态度,并惊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绚烂夺目。它不仅是现代中国的宝贵财富,同时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授课教师能清晰地感觉到学生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以及深入心灵的文化自信。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由于课程性质的原因,以往在课堂中教师理论讲解较多,一部分学生反映单纯介绍文化知识的课堂较为枯燥。在经历了课程教学改革后,授课团队充分挖掘德育元素,将显性课程的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隐性的价值塑造相结合,把深刻的德育教学内涵贯穿生动的文化知识讲授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会在课下主动查找资料、翻阅古籍,用形象的语言、翔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富有激情且无比自豪地向他人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三)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授课团队将“仁爱”“和合”“兼容”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环节中,旨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谦虚友善、团结合作的意义。课程过程中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配合,课后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对于以前课程中独自学习、独自完成作业的情况,这种形式让学生能更多地换位思考,学会了聆听与体谅,增强了合作精神,明白在团队中只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J].文化产业,2021(3).

[2]马超.大学教育中课程德育的战略定位与实现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20(7).

[3]刘英燕.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浅探[J].文教资料,2019(3).

◎编辑 薛直艳

作者:王叙雅

上一篇:女性消费心理论文下一篇:工程技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