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处理好的关系

2024-05-05

应处理好的关系(精选十篇)

应处理好的关系 篇1

一、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美丽乡村应该由谁来建设?很显然,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党提出的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 涉及到规划、产业发展、环境卫生、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是一项系统工程, 仅凭农民群众一己之力是无法实现的, 政府责无旁贷。但同时,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居, 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主动参与, 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再大的投入, 也难以发挥长久有效地作用。因此,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首先要理顺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做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形成强有力的内外推力, 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政府要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体系, 发挥主导作用, 形成外力。要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出台相关文件,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领导机制、目标任务、指标体系、实施步骤、工作原则和考核办法进行框架设计;科学制定规划编制, 绘制美丽乡村总体格局;提供资金保障,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整治村容村貌;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建立考核考评机制, 明确责任分工、考核标准、奖罚措施, 狠抓各项工作的督查落实。

农民群众要以主人翁姿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发挥主体作用, 形成内力。农民群众才是农村的主人。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让农民群众认识到他们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选择者、建设者和获益者。美丽乡村建设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 要让农民群众自己选择、自己做主, 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 提高参与度, 发挥聪明才智, 自觉自愿地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不做旁观者、被建设者, 变“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 积极主动的配合政府的各项工作, 才能真正形成建设美丽乡村良性循环的互动局面。

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基石。当前, 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 农民增收缓慢, 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愿望十分强烈。在发展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引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 掠夺式利用土地, 过度依赖化学农业, 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现象。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 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也不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绿色经济为支撑发展生态产业, 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 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养殖以“土”为主, 杜绝激素养猪、化肥养鱼等现象;种植业以“绿”为主, 推广使用绿色农业栽培技术, 科学规范农药化肥使用, 建立残留物有害监测体系, 种植绿色健康的油米果蔬, 达到绿色认证标准。第二产业, 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根据生态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导向政策, 严把项目准入关、环境评估关, 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 做到企业向园区集中, 产业集群式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进行清洁生产。第三产业, 要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 把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习惯、风土人情、绿色农产品等元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以农家乐、果园菜场、休闲山庄、古民居村落等形式, 让农村生态旅游集旅游、观光、休闲、美食以及生活体验于一体, 体现出浓厚的乡土特色, 用不一样的感受吸引大众。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据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 约有95%的乡镇村社污水都采取自出随排方式, 每年有超过6000万吨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造成河流、水塘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要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在自来水进村入户的基础上, 保护现有地下水井, 禁止化肥养鱼, 禁止生猪等养殖业排泄物直接流入水塘、河流;采用雨污分离技术, 将雨水、生活污水和人畜禽排泄物分离, 采用三格式无动力处理设施加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进程处理, 采用建设沼气池, 对人畜禽排泄物进行处理;采取“农户分类———村组收集———集中处理”方式, 统一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使用有机肥、生物杀虫技术;采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 推动低碳、环保生活;加强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形成房前屋后果木飘香, 村庄四处绿树成林, 村容村貌整洁卫生的美丽景象。

三、处理好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当前, 我国农村大多数规划意识淡薄, 规划落后甚至是无规划, 农村建房混乱、随意、分散, 出现了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状况。科学规划布局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元素之一。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 既要科学规划, 又要因地制宜, 彰显特色。科学规划, 要按照规划设计的原则要求, 对村庄进行整体布局, 做到规范有序;水电路讯设施齐备, 功能分区科学合理, 宜家宜业宜游;人口居住密度得当, 有效集约使用土地。因地制宜, 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和乡风民俗, 厚重的历史沉淀、淳朴的乡风民俗是维系一个村庄的历史纽带, 能够使村民产生满足感与归属感;要尊重传统建筑风格, 不必简单地过多地复制城市建筑元素, 注重对古建筑、古村落的挖掘、活化与开发, 对乡土建筑资源进行提炼、吸收, 从建筑的式样、材料、颜色、工艺、风格等方面彰显乡村特色;要尊重自然, 传统的村落一般经过历史积淀, 集山、水、田、宅于一体,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 尽量保持乡土风格原貌, 依山伴水, 宁静致远, 让乡村有着城市望而不及的独特之美;要尊重经济发展水平, 不可超出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力, 一味追求城市建筑的奢侈华丽;要尊重民意, 到底什么样的规划才是自己心目中的幸福安居之所, 归根结底要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 任何规划设计一定要广泛征求民意, 让各村除遵循“统一动作”外,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自选动作”, 形成“一村一景、一镇一韵”独具魅力的村庄院落。

四、处理好现代文明与乡风民俗的关系

乡村的美丽不仅体现在住房、村庄等物质条件的优越舒适, 还要体现在老百姓精神面貌的积极、友善, 以及整个农村人文环境的和谐。乡风文明素质美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建设美丽和谐的农村人文环境, 既要育新风除陋习, 又要重传统承血脉, 让现代文明与乡风民俗共筑的美丽乡村的精神家园。

培育现代文明新风尚, 提升农村人文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 按照现代公民道德规范要求, 制定美丽乡村文明公约, 实施社会公共道德教育, 普及现代文明行为, 倡导崇尚科学、明礼诚信、勤俭节约、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 培育具有现代意识、科学精神、开拓进取的新型农民;构建诚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 鼓励村民建立新型合作组织, 以合作的力量赢得市场竞争;打造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 抵制腐朽文化和歪风邪气的侵蚀,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建设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通过有线电视、广播村村通、农村书屋、农村远程教育室、文化广场等设施, 让群众接受现代文化熏陶。

传承乡风民俗文化血脉, 倡导农村传统美德。乡风民俗是指某一民族或区域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社会的需要, 被区域内民众所接受、遵循, 并形成一种强大凝聚力与约束力。乡风民俗经过历史的洗礼, 并没有被遗忘, 它是中华文化的根源, 其淳朴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伦理道德、深厚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善于挖掘和传承农村传统美德, 通过挖掘传统民间故事、舞龙舞狮、龙舟竞赛、婚嫁风俗、传统节日、山歌民歌、特色美食等形式, 让蕴含其中的敬老爱幼、诚信友爱、勤俭节约、崇尚学习、勤劳务实、弃恶扬善等精神代代相传。并以这些原汁原味的乡风民俗文化, 将农耕、孝廉、饮食、休闲、养生等文化要素融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品牌, 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与亲和力。

五、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维护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 既要靠建设, 更要靠管理维护。当前我国城乡二元差异明显, 农村大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历史欠账严重, 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加大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整治病险水库, 建好沟渠、河坝;兴建农村饮水工程, 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加大乡村道路建设, 实现村村通, 不断延伸客运网络;改造农村电网;加大电讯覆盖;整治村容村貌, 开展“三清三改”, 清垃圾、清污泥、清空心房, 改水、改厕、改厨, 改善农村居住条件;进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保护饮用水源, 禁止化肥养鱼, 兴建沼气池, 处理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便等。其次要加强管理维护, 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 巩固维持建设成果。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保障为主、群众自筹资金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资金保障机制, 形成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多元投入格局;以市场化为方向探索建立有偿服务机制, 实行农村社区物业管理、环境卫生保洁等;建立长期考核考评机制, 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 加大农民群众自评、自治力度,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在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 起点在农村, 关键在农村, 实现也在农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当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做到“政府主导、农民主体”, 形成强有力的内外推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科学规划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形成规范有序、各具魅力的村庄院落;处理好现代文明与乡风民俗的关系, 共筑美丽乡村的精神家园;处理好建设与管理维护的关系,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学生干部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2

学生干部是高校内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既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对象,又是教育管理最基层的组织实施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事事有矛盾,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学生干部工作也是这样,经常会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其中就是各个关系的处理。因此,要当好学生干部,履行好学生干部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好学生干部作用,更好地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生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在角色定位上,处理好学生与干部的关系

学生干部,顾名思义,既是学生,又是干部,而且首先是个学生,然后才是干部。学生干部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具有双重身份。如何准确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是学生干部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学生是学生干部最主要的社会角色。既然是学生,学生干部就应该与其他学生一样,以学为主,认真完成好各项学习任务,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学生活动,主动融入到普通学生中去,不能脱离学生集体。是干部,又与普通学生不同,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在思想、学习、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去影响学生,要发挥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公仆,不能搞特权、谋私利,更不能把当学生干部当作做官而一味追求职位的大小和权力的多少。

二、在发展任务上,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习与工作的矛盾是每个学生干部都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作为学生干部,不可能像一般同学那样把全部精力或主要精力都用于学习,经常要耗费比一般同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经常要影响到课余学习时间,有时甚至还要占用正常的学习时间。从这个角度上看,学习与工作是有矛盾的。在实际生活中,也确有因处理不当而影响学习和工作、进而影响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案例。怎样才能既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又尽职尽责地做好学生干部工作,即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学业与工作两不误、双丰收呢?

第一,要把学习放在首位。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不好学就不可能是好的学生干部。不能认为当了学生干部、锻炼工作能力比学习更重要,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放松自己对学习的高标准要求,更不能因为工作而耽误学习。如果学生干部的学习成绩不好,即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再强,在同学中也很难树立起威信。学生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工作,必须始终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做到勤奋好学,学有所成。要把当学生干部的压力变成动力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不单纯地体现于活动上的带头上,还体现在学习上是榜样.这样方能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第二,要科学地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它总还是有的。”学生干部的工作要用一定的精力与时间,但是,只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总是有的。要善于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工作和学习时间,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在课余及休息时间,不随意挤占学习时间;若因紧急工作而挤占的学习时间要及时补上。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学,工作的时候专心干,做到“鱼与熊掌兼得”。另外,平时既不浪费时间,又善于“挤”时间,像鲁迅先生那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工作。

第三,要提高工作效率。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绝对不是用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的,最重要的还是效率,就是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工作或完成任务。所以,提高工作效率很重要。效率越高的人,时间安排上越主动,宽松的余地就越大。因此,学生干部在工作的时候,不考虑学习,并且在工作作风上要雷厉风行,不要拖拉、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从而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另外,在工作中讲究艺术和方法,尽量发动其他干部或同学一起工作,把工作量分解,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同时在工作时利用零散的时间。

三、在人际交往上,处理好老师与同学的关系

学生干部是连接学生和老师的纽带,是架设在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沟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领导之间的枢纽。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老师希望学生干部当好学生的“带头人”起好先锋模范作用,还要充当好“教育管理者”角色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同学希望学生干部要做好学生的“发言人”,要代表学生的意愿和要求,要切实为学生服务,维护好学生利益。老师与同学对学生干部角色的不同期待增加了学生干部处理人际关系的难度。不少学生干部由于处理不好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给自己心理上带来了不少的矛盾、冲突与困惑,也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那么,学生干部如何处理好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呢?

1.与老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学生干部首先必须处理好的人际关系。这里的老师既是指上课的教师,更是指学生工作干部和班主任。从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从师求学、拓展知识角度出发,建立尊师爱生、亦师亦友的密切师生关系,是学生干部圆满完成学业的需要。从学生干部工作职责的要求考虑,也需要他们经常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有效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桥梁作用。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一是要尊敬老师,维护老师的威信,获得老师的好感,缩短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不能自以为与老师接触多了解多而在同学中对他们评头论足,不能掺和到老师相互关系中去。二是要积极主动与老师交流,力争在学习、思想、情感、工作等方面得到老师的帮助指导。三是要及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四是工作中多请示、多汇报,但不要越级。

2.与同学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搞好同学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对学生干部顺利开展工作是很重要的。学生干部都是在同学中产生的,是由大家推选出来的,学生干部首先是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干部应树立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的观念和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思想,从小事做起,积极为同学服务。要真诚地关心体贴同学,及时汇报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他们学习上的领头人、工作上的带头人、生活上的贴心人。要平等待人,以理服人,公正为人,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拉帮结派。要深入到同学中去与同学打成一片,多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及建议,要创造条件发挥同学的能力和特长,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表示由衷的高兴与敬佩,不能嫉妒贤能。要尊重同学的人格和尊严,不能随意对同学进行好与坏的分类,对同学的缺点与错误进行批评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学生干部一般不宜公开批评人,需公开批评的有三种情况,即普遍存在的现象,屡教不改的现象或紧急情况下的不点名的批评。批评教育同学要有耐心和诚意,要让同学感觉到你是帮他而不是害他。

3.与学生干部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之间有时既是竞争对象,又是合作伙伴。作为学生干部要正确对待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既要平等竞争,又要真诚团结、精诚合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要从“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中去领悟这样一个道理:和则利,不和则害。因此,学生干部要多合作,少争功,多沟通,多商讨,防止家长制和一言堂。集体决议要坚决执行,个人意见允许保留,不能把讨论会上的不同意见在同学中散布。学生干部之间应尽量避免矛盾冲突,有了矛盾冲突也不宜公开化、尖锐化,否则会造成相互之间的不支持和拆台现象,也会在同学之间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四、在行为动机上,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服务他人的关系

为什么要当学生干部,不同的人则有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干部是以成才为目的,希望通过学生干部岗位的锻炼,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工作实践中增见识、长才干,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竞争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即锻炼型;有的则是以服务学校,服务老师,服务同学为目的,充当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桥梁角色,即服务型。也有的学生干部以发挥专长,满足表现欲望为出发点,渴望展示自我,充分表现才能,即表现型(这种类型以社团类干部居多)。当然也有极少部分同学更加看重的是担任学生干部之后能够获得的各种利益,如获得荣誉、入党、争取在就业时有更多的机会,甚至捞取种种其他不正当的利益,即功利型。在这四种类型的学生干部中,锻炼型和服务型占主流。如何端正当学生干部的行为动机,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服务他人的关系是学生干部面临的又一个基本问题。为此,学生干部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服务奉献放在首位。为老师服务特别是为同学服务是学生干部的根本职责和首要目的。只有具备了服务奉献的思想,才能不辞辛劳踏踏实实地干好学生干部工作,才能在服务奉献的实际行动中不断提高自己能力。如果把功利放在了首位,那么就会感兴趣的事就做,不感兴趣的事就不做;能锻炼能力的事就做,不能锻炼能力的事就不做;对自己有益的就做,大益就多做,小益就少做,无益就不做。这样是当不好也当不了多长学生干部的。学生干部要坚持做到做好工作才是硬道理,争着去服务、去奉献,积极承担更重要的担子,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

2.要合理追求个人发展。市场经济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的主体价值意识更趋强烈,更加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敢于自我肯定,喜欢自我表现,学生干部尤为如此。但过分追求个人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片而强调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关心自我利益的满足,讲究实惠,这实质是个人本位主义和自我中心思想的表现,这是危险的,是错误的。

3.要正确看待社会、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干部群体的评价与认可。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十分青睐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因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能力强,素质高,具有服务奉献精神,而不是简单因为你有学生干部这个称号。学校、老师在入党、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学生干部较多的倾斜,是对学生干部工作的肯定与认可,不是学生干部的待遇。这些外界的评价与认可是做好学生干部工作的结果,不要当作个人目的去追求,否则会适得其反。

五、在团体归属上,处理好工作群体与班集体的关系

根据学生干部执行领导和管理职能的不同领域,可以将学生干部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班级学生干部,包括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学生干部,这是学校最基层的学生干部,数量最为庞大。二是系(院)级学生干部,包括团总支与学生分会的学生干部,三是校级学生干部,特指校团委、校学生会的学生干部;四是社团学生干部,包括校内各种正式成立的社团、协会组织的负责同学。在这四类学生干部中,除班级学生干部的工作群体与班集体是一致的外,其余均不一致。学生干部在团体归属上又如何处理好工作群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呢?

第一,要始终把自己置于班集体之中,作为班级普通的一员,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主动与同学交往。班集体是学生干部学习、生活的据点和大后方,也是他们工作的基础和后盾,大多数学生干部都是从班团干部开始干起的,一步步干到系(院)级或校级,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离开了班集体,也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不与或少与班级同学交往。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班集体之上,不参加班级活动,不遵守班级规范,不履行班级成员义务。

第二,要处理好与班级学生干部的关系。不能因为自己是系(院)级或校级的学生干部,层次高,权力大,与领导、老师接触机会多,对学生工作的信息了解多,就自觉高人一等,对班干部的工作发号施令,指手画脚,从而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在班级同学中的威信;也不能对班级工作漠不关心,要积极支持班干部开展工作,为他们出谋划策。

出版:应对挑战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3

当前,我国出版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关心、支持和重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有着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期待以及出版业自身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改制,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利的政策环境下,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成长的空间日益广阔。

与此同时,出版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挑战既表现在业界众说纷纭的技术层面,诸如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对传统出版业态的冲击,也程度不同地表现在面对市场的无从下手、面对读者的无所适从、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应对乏力。挑战向出版界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课题,比如:如何防止在应对市场冲击过程中的走向迷失;如何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应对“引进来”与“走出去”过程中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价值和理念等等。

出版业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还有几种倾向值得关注:一是简单的对政治负责,有意无意地忽视出版产品的文化品质;二是一味地盯市场看码洋,有意无意地忽视出版产品的文化传统;三是简单地把握出版导向,有意无意地将读者放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这就有一个政治与文化、市场与文化、导向与读者之间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的问题。

笔者以为,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有必要处理好政治与文化、导向与读者、市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是既要对政治负责也要对文化负责。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努力宣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出版工作的职责所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闻出版业毕竟是一个文化行业,担负着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服务于党的宣传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做好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深入地挖掘整理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在我们手中得以延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另一方面要生产出可传诸后世的,体现当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努力使出版产品富有文化意蕴,做到政治性、艺术性、创造性、时代性的统一,从而让出版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既能满足再造民族之魂的精神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生活需求。这也是我们出版工作“讲政治”的出发点。

二是既要对导向负责也对读者负责。对导向的理解不能简单化,对导向的表达也不能表面化,出版物尤其是这样。出版工作的导向不是抽象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既有政治导向,也有文化导向,还有教育导向、消费导向、生活导向等等,它应该是健康的、昂扬的、向上的、科学的、生动的。而社会上有一些出版物做着醒目的标题,批着华丽的外衣,打开一看却没有文化内涵,缺乏文化的根与魂,言之无物、味同嚼蜡,让群众读了书不能受益,买了书感到后悔。这提醒我们,表现传达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现实意义,做到内容充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广大读者心悦诚服地喜欢、认同、接受所传达的价值观,这样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化人,我们的导向才可能在化人的过程中达到目的。能够化人的作品才是真正对导向负责的作品,反之,从概念到概念,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人民大众,只会适得其反。我们要响亮地提出出版产品要既叫好又叫座,要将导向渗透在文化的浸润中,将导向融入文化的阐释中,将导向体现在文化的引领中,只有这样导向才能在读者心中“生根”。这就要求我们心中要有读者,出版要想到读者,切实尊重读者,在出版生产中提倡高尚、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杜绝低俗,积极进行文化梳理、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文化再造,否则,出版产品既叫好又叫座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所说的好书,会远离初衷,被人民群众漠视轻视,甚至鄙视。

三是既要对市场负责也对文化使命负责。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我们的产品应该如何面对市场、应该给社会呈现什么样的姿态,首先要认识到出版产品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必须注重文化理念传播和价值观的传递。文化产业并不是披上一张文化的皮就是文化产业了。文化是文化产品的精神脊梁,是文化产品的立身之本、立命之魂,文化产品必须追求应有的文化品质、实现应有的文化理想、承担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市场、把握市场、培育市场(培育健康的消费人群和消费市场),以文化的特质跻身市场,以文化的品质占有市场,以文化的“名义”引领市场。关注读者、引导读者而不迎合低級趣味,贴近读者、服务读者而不低三下四。关注经济效益是我们赖以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出版人不要忘记社会效益永远是出版人应遵循的价值底线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政治、导向、读者、市场这些关系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并列的,更不是先后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关系。“政治”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就会变成简单的、生硬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简单的对政治负责,其实是对政治的不负责;市场如果没有优良文化品质的产品去保障,就会陷入低层次、同质化的争夺,最终扰乱市场、误导市场;导向如果没有读者的认同、理解与接受,导向就会变得不知所云,就失去了导向原本的意义。

出版业讲政治、讲导向也并非是我国出版业的特例。出版业是内容产业,其核心是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达。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出版产品也是非常讲“政治”、讲导向的。但他们的产品对于本国精神和价值观的表现与传达,非常注重艺术的感染性和文化的渗透性。一般情况下,总是感性层面的东西先行,然后一步步引向理性层面。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其实是美国的人权神话。但是你必须承认,这个神话是从情节和形象中流露出来的,因此很容易打动观众。他们的这种对观众的“打动”,对我们的启示是耐人寻味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输出意识形态,也不搞对外渗透,但是要重视对内、对外宣传的实际效果。否则社会就屡屡出现宣传“失效”。

我们现在强调出版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对两个效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整体把握与理解,而有的同志往往有意无意地将社会效益简单地理解为政治导向正确,殊不知,这仅仅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本要求。如若导向正确,但内容生涩,行文呆板,自“娱”自“乐”,孤芳自赏,产品无人问津,就会产生既无社会效益、也无经济效益的后果。现实中一些出版物出版了,甚至还获奖了,但却叫“好”不叫“座”,最终进了库房。这样一种“导向正确”其实是对社会效益误读误解导致的一种伤害。

如何处理政治、文化、导向、市场、读者的关系,这是一项基本而又深刻的、“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为什么出版?为谁出版?依靠谁出版?出版什么?如何出版?需要我们每一个出版人去思考、去回答。

实心球教学应处理好的“五对关系” 篇4

现象:无论是在实心球教学实践中,还是在报刊杂志关于实心球的教学文章中,更多地关注的是实心球的技术教学,而对于身体素质练习则是很少提及,甚至是空白。

分析:无论是哪种体育项目的学习,都有一定技术规范,按照动作的技术规范来组织教学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然而,技术的掌握与身体素质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是实现技术的物质基础,正确的技术又是良好的身体素质的表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良好的动作方式(技术规范)可以有效地提高练习效果,对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积极作用。良好的身体素质又为学习新技术、难度技术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实心球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合理安排技术教学与素质练习,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学习实心球技术,改进、提高动作技术的质量。可以适当加大练习负荷,以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趣味性练习与技术规范学习的关系

现象:在实心球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安排一些趣味性练习,如“保龄球”练习等。

分析:在安排这些练习时,仅仅考虑到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而忽视了技术规范的学习。如学生在进行“保龄球”练习时,注意力多集中在能否击中目标,而忽视了后摆动作的要求和其他技术规范要求。在各种实心球练习中,都要关注动作的规范性,这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投掷动作,提高投掷的质量和效果有重要作用。

三、大肌肉群练习与小肌肉群练习的关系

现象:在教学和文献中,对于实心球的专项力量训练中,多是学生手臂、下肢及腰腹力量等大肌肉群的发展,对于在实心球技术中起一定作用的手指手腕等小肌肉群力量却往往容易忽视。

分析:在实心球教学中,发现很多由于学生,尤其是女生手指手腕力量太差,在实心球练习时常出现握不住球,球脱手,甚至造成手指手腕挫伤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进行力量练习时,不仅仅重视大肌肉群练习,而且还要加大手指手腕力量练习。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练习的方法,如卷重物、手指、手掌交换俯卧撑、双杠(平梯)上进行两手支撑(悬垂)走练习、持杠铃杆或哑铃做屈翻腕动作、用足排球作对墙抛传练习等。同时,这些练习方法应结合手臂、下肢、腰腹等大肌肉群力量的训练进行,量与强度要适当。

四、自主学习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现象:为了积极响应新课程的精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很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实心球教学中也是一样,让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但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

分析:我们在提倡培养学生能力、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尝试中,仍然要强调教师在投掷教学中的控制和安全教育,要经常性地进行安全投掷练习的教育,培养学生进行投掷练习,乃至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意识。也可以通过培养体育骨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当“安全员”。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练习时,知道练习的安全要求,能够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这也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

五、投掷练习与其他练习的关系

现象:在进行实心球教学时,有的教师是一个教材到底,有的教师则是搭配有副教材。

审计实施中应处理好的十个关系 篇5

审计实施是审计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如何保证审计实施的顺利完成,则是审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要保证审计特别是内部审计达到预期目的,必须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1、查找问题与核实数据的关系。查找问题和核实数据是审计实施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查找问题是为了发现被审计单位在管

理上的薄弱环节,提请有关方面予以注意,并督促被审计单位限期解决。核实数据则主要是为了鉴证被审计单位的有关经营成果和财务收支状况是否真实、准确。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可偏废。目前内部审计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查找问题,而忽视对基本数据的核实。一些审计人员对审计“核数”的功能认识不足,在审计中不注意对基本数据的核实,或发现的问题没有数据依据,浮光掠影,罗列了一些表面现象。这种倾向必须纠正。在一般的审计中,至少应对以下数据进行核实: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利润;基本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重大经济项目的收入、支出及结存情况;查出问题的数字依据等等。而且,凡是列举的数据必须经过核实认定。

2、检查会计记录与审核会计方法的关系。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固然要检查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但对其所采用的会计方法是否符合一贯性的原则,则是审计检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讲,应当是更重要的方面。因为,一个会计记录不准确,可能只影响其中的一个点。而采用会计方法的错误或不一致则要影响整个核算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净值摊销法、五五摊销法)、存货的计价方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投资收益核算方法(成本法、权益法)、资产评估方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等等。另外还应当对各种资产管理、费用计提所采用的标准和依据进行复核,看其是否合规、一致。如固定资产标准、利润分配标准、坏帐损失计提依据、工资附加费计提标准等都要抽查复核。当前,主要倾向是重视会计记录的检查,忽视对会计方法的审核;重视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忽视一贯性的监督。这种倾向应当尽快纠正。

3、查帐与核帐的关系。这里的查帐是指对帐簿的具体内容的审查,而核帐则是指对帐簿本身真伪的鉴别。这里指的帐,不仅包括帐簿本身,也包括其它经济资料。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重视查帐,而忽视核帐。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审计人员一拿到被审计单位提供的经济资料,不分真伪,就开始审计。结果由于这些资料全部或部分是假的,审计的结果可想而知。在当前,一些企业特别是多种经营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对经济资料本身的真伪进行鉴别应当是审计的第一道程序。如对设帐依据,帐簿(户)设置是否正规、健全,计帐方法等等都要进行审核。具体办法是总帐与报表、总帐与分类帐、分类帐与分类帐、分类帐与记帐凭证、记帐凭证与原始凭证、证帐表之间的钩稽关系进行核对,发现不一致的要追查原因,从而鉴别其真伪。当然,整个审计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鉴别真伪的过程,但不能代替审计开始前对经济资料的鉴别。

4、具体问题的查处与管理制度评审的关系。对具体问题的查处是重要的,只有通过对一个个具体问题的发现和处理,才会见微知著,逐步发现面上的问题。所以对具体问题的查处是审计监督的基础。但从点到面不仅有一个局部和全局的问题,而且需要有一个数量的积累过程。只有将其与管理制度的评审结合起来才会以点带面,标本兼治。因此对管理制度的评审不仅是发现具体问题的捷径,而且是未雨稠谬,防微杜渐的有效手段。目前有一种倾向,即重视对具体问题的查处,而忽视对管理制度的评审。治标而不治本。结果是屡查屡犯,屡禁不止。把两者结合起来至少有两点好处:通过评审发现失控点,从而为发现具体问题创造有利条件;发现问题看制度,由点及面,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5、点与面的关系。我们往往重视对一个个具体单位或项目的审计,而忽视以点带面,对共性问题的查处。点和面的失衡至少有以下弊端:在处理上不一致,查到的单位受到了处罚,而未查到的单位依然我行我素;进而产生了某类问题只在个别点上得到了暂时解决,在面上依然如故。因此,在审计中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是审计监督查错防弊、促进管理、严肃法纪的重要手段。审计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主要应采取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在某个单位发现共性问题,可针对这一问题对其它单位普遍进行一次专项审计,毕其功于一役;二是对共性问题搞一次普遍的审计调查,以求面上问题的解决;三是以审计信息、简报等形式发出通报,要求各有关单位或部门自查自纠,审计部门抽查。究竟采取何种形式可视情况而定。

6、财务核算审计与整个管理评审的关系。目前我们的审计面比较窄,大部分还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上。在审计的过程中往往重视财务收支审计,而忽视对整个经营

管理的评审;重视对财务指标的审计,忽视对其它经济指标的审计;重视对价值形态资产的审计,忽视对其它形态资产的监督;重视对财务收支方面问题的查处,忽视对其它管理系统问题的揭示。在审计报告中,往往是有关财务收支方面的内容很丰富,但其他管理方面的问题则寥寥无几。这种状况反映了我们审计面过于狭窄,审计重点过于偏向财务收支,应当加以改变。审计

人员特别是内审人员应当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将审计监督的触角伸向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方面,从而达到对整个经济活动全面监督的目的。不跳出财务收支这个圈子,审计监督就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而离开财务收支这个基础,审计工作也不会更好的发展。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审计工作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7、准确性与存在性的关系。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准确性较为重视,而对资产及有关业务的存在性往往忽视;对价值形态较为重视,对实物形态往往忽视。如对现金、有价证券、存货、固定资产的盘点,对银行存款、往来帐项的核对等等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不能满足于帐面上数字的准确,所谓“帐平了”,还要看这些数字所反映的资产或业务是否存在,这才是完整的。

8、肯定成绩与揭示不足的关系。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是审计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关键要掌握好分寸,要实事求是,要客观公正。无原则地上纲上线,夸大工作中的问题或不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固然不好;一味地评功摆好,无原则地迎合粉饰也不对。在审计实践中,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任期审计中,正确、客观地肯定成绩、揭示问题、指出不足,准确、中肯、公允地对当事人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分寸掌握的不好,一些审计报告成了评功摆好的报告,问题揭示不足,导致这些报告成了无足轻重的官样文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9、处理意见与审计建议的关系。审计术语中的“处理意见”是指对审计人员查出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规定的具体行为、问题或事项提出的限期纠正的指令,具有强制性;而提出的“建议”则不具有强制性,仅对被审计单位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供其选择参考执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意见与建议混淆。意见不象意见,建议不象建议,摸棱两可,无法操作;二是以建议代替意见,抽象含混,可执行可不执行。前者反映概念上理解的含糊,后者则反映了我们某些单位审计工作刚性不足,用含糊其词来敷衍塞责。审计人员明确提出对具体违纪违规事项的处理意见和宏观管理上的审计建议是审计成果的体现,是审计工作力度的体现,是审计发挥作用的体现。这个环节做得不好,整个审计实施就没有意义。所以一旦审计结束,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并使其尽快落实是我们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

10、精确性与模糊性的关系。审计要求精确,所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了精确性,审计就变的没有意义(当然,不论是会计还是审计,其基础都是以假设——会计假设或审计为前提的。因此无论是会计还是审计的精确性都是相对的)。但是,审计的对象——经济活动却是复杂的,具有多变性、流动性、相对性和摸糊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业务都可以用数字精确地反映出来。如资产损失的或有、资产的无形损耗、资产的重置价值、期后事项、关联交易等等,特别是工作业绩有的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考核。因此,处理好审计的精确性与审计对象的模糊性的关系,就成为审计人员必须解决却很难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目前的审计实践,我以为主要应通过以下方式来掌握:一是尽可能地将经济业务量化,用指标或指标体系说话,进行量化考核;二是经验判断、估算或间接计算。可能不很准确,但也有一定依据;三是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如利用数理统计、线性方程、概率论、函数图象等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操作计算;四是对确实无法量化的业务可以用文字表述,或指出模糊点,提请有关方面注意。总之,审计人员一定要注意审计对象的模糊性,以减少其不确定性,提高工作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运用教学课件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篇6

摘 要课件已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课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案。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制作和使用课件,要明确优质课件应具备的要素,并在使用中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件教案 制作要素 优化关系

课件教学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课件的质量关系到讲课的质量和教学的质量,一份优质的课件应当有其内在的要求,笔者认为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可以提高课件使用质量。

讲与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解答或讲述。有课件就要讲课件,所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讲要科学合理地讲,讲重点、讲难点、讲关键点、讲思路、讲学生反映和提出的问题,等等,需要讲就要讲,讲要安排好时间,不能满堂放课件、讲课件。一节课中除了讲,还要练习。只讲会导致教学单一,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产生听课疲劳。练习可以调节学生在听课中出现的疲劳感,转变学习方式。练习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巩固的活动,是学习中的另一种形式。讲与练结合,既是教学形式的调节,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图与文。教师讲课中的速度、节奏、发音、音量、思路有局限性,课件上的文字可以拾遗补缺。教师的讲述和课件上的文字是抽象的、平面的,图像视频具有立体性,使教学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图像视频因趣味性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有隐性内涵而引起学生思索,文因直白可以阐释图的意蕴,图直观形象表达文字的意思,有形的图与无形的文相得益彰。文字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适当数量的图与文的配合,使课堂或宁静或欢快。没有文的课堂会陷于肤浅,缺乏图的课件难免流于枯燥乏味。

问与思。“学而不思则罔”。课本知识从呈现到讲解到接受的过程是在思考中完成内化的。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学生思考的契机是在教师的提问下开启的。学生思考的宽度、深度也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所以,课件的制作要设置案例、情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实现对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阶梯式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智力水平。一节课的课件要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或两三个主要问题,促使学生或讨论或自学,问与思相结合,学生学习才有方向和深度。

庄与谐。教学是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安静、有序,教学内容要科学、健康、严谨。课件内容的严肃性、科学性不可小觑。但教学要做到有效、有味,就要做到寓庄于谐。课件选取的材料既要与学生生活、教材理论知识对接,又要体现有内涵的趣味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热爱学习,才能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内驱力。教学中要有诙谐的氛围,首先需要教师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要有坚持不懈学习的恒心,要有热爱教学的敬业精神,要有不断积累和运用有趣素材的职业情感。有了教师的乐观与风趣,就有诙谐的课件,就有活泼的课堂。

稳与变。课件的预设与理想的教学实践会有一定的差距。在第一次第二次甚至多次使用课件后,教师对满意的内容要予以保留,对不如意的地方要做修改,或增减、或调整、或修饰,使课件更简洁、更流畅、更精美、更实用。课件的稳与变都要服务于教学,要立足于教学效果。

在处理好以上几对关系的基础上,课件应当形成逻辑性和系统性。逻辑性能够让学生思路顺畅、听课条理清楚。系统性要完整呈现教学主体内容,有了系统性可以避免出现课件碎片现象。教师要追求有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调动学生情感、灵动教学过程、启发人生感悟的高质量的课件。

企业内部控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7

一、处理好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实施内控项目增加的成本主要体现在: (1) 实施过程中流程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2) 内控实施后各项工作必须留下内控痕迹, 以供内部或外部审计人员检查, 增加了工作环节和员工工作量。 (3) 内控实施中可能需要增加必要的系统控制。据统计, 美国大型本土公司按照“索克斯法案”中有关“完善内部控制”的条款 (404条款) , 第一年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平均成本就高达430万美元。这样的高昂成本, 显然是国内企业难以承受的。

针对上述的成本增加项目, 在完善内控体系中, 为了达到合适的成本效益比例, 有必要在内控实施前, 首先对企业的主要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 确定重要风险、次要风险, 并且主要针对重要风险确定必要的内部控制措施。其次, 制定内部控制措施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以求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按照内控建设项目的规范, 系统控制是最好的内部控制手段。但一般而言系统投入涉及设备投资、软件开发、人员培训等, 需要巨大的投资, 并且系统操作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而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国内企业在实施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 对增加系统投资需要谨慎决策,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已经使用的各种系统加强企业管理。目前, 大部分国内企业仍处于企业信息化的探索阶段, 包括ERP、CRM、OA等在许多企业已经上线, 为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内控实施中要通过开发挖掘原有各项系统潜力, 加强内控与原有管理系统的有机结合, 提高内控的水平。另外, 可以通过内控建设项目的实施, 加强企业上下应用原有管理系统的积极性, 减少原有管理系统推行的阻力, 推进原有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 降低内控实施成本。

二、处理好内控环境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环境是一种氛围, 它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影响企业内部各成员实施控制的自觉性、决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

国内企业的“一把手”文化和“小集团”文化是国内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实施的最主要障碍。“一把手权力过大”直接导致“罪不上士大夫”。目前, 国内企业执行内控的抵触力量实际是在领导层, 领导层往往把内控理解成是降低自己管理责任的工具, 而对内控制度实施后对于本身的约束不习惯。国内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实施往往对一把手缺乏监控, 其结果是将企业的发展寄予一把手的个人职业道德上, 企业的发展容易走向极端。2004年中航油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 根据有关信息, 发生5.5亿美元损失的中航油有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设计的风险管理体系, 但因为中航油本身内控环境问题, 一是所谓的“保密文化”, 有关人员刻意隐藏期权交易亏损信息;二是在实际操作中, 从期权交易的记录到监控均由其总经理陈久霖一人决定, 原本设计科学的制度对于陈久霖毫无约束。在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出现内控失效实不足为奇。

而“小集团利益至上”的直接结果往往是集体作弊, 其典型案例是旭日升冰茶的财务部门连同内审部门集体作弊, 共同转移资金数亿元, 最终导致旭日升冰茶由于资金不支而最终倾覆。一般而言, 即使最严密的内控体制, 在集体作弊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

当然无论“集体作弊”还是“一把手没人监督”, 都只能说明如果把内控建设只限定在制度制订和实施等方面, 效果肯定不佳。所以内部控制必须要放到企业文化的层面去做, 否则很难产生效果。建立良好的“诚信”、“执行”企业文化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落实有极大的意义。诚信原则及其相应的道德价值观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控制的核心。

在索克斯法案404条款的执行实践中, 目前几大会计中介机构一般把内控环境的测试作为审计的基础和重点环节。只有在夯实健康的企业文化基础上, 内控制度建设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内控环境说到底还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是一种“亚文化”, 健康的内控环境需要服从于企业文化, 但应该比企业文化更加有专业深度。

三、处理好自我完善和借助外脑之间的关系

目前, 国内一些大的集团企业陆续聘请了专业的内控管理机构帮助其进行内控制度建设的实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 企业认为外部中介机构不了解企业内部业务流程, 请中介机构是浪费财力和精力。

笔者认为,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 建议企业能够根据自身业务情况聘请专业的管理顾问, 帮助企业诊断问题。原因有三:首先, 可以提高企业内控建设起点和标准;其次, 可以减少将来上市内控审计不必要的重复工作;第三, 中介机构站在外部独立的立场上对内控流程发表意见, 有助于减少企业内部在实施内控中的阻力。

当然, 聘请外部管理顾问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 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同样重要。外部管理顾问对企业的详细业务并不十分熟悉, 所以要求企业内控工作人员在充分了解业务实质并合理描述的前提下, 耐心帮助实施顾问了解企业业务, 找到最佳结合点, 保证内控建设项目成果的先进性和成本效益性。通过实施顾问和企业内控人员间建立良好的沟通, 双方及时明确当前和近期工作目标, 合理搭配双方投入的人力和物力, 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内控实施效果。

四、处理好执行和监督之间的关系

国内企业对待内控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有章不循、执法不严, 使内部控制制度表面化, 变成一种摆设, 出现“说一套, 做一套, 制度放空炮”。在具体业务的处理过程中, 强调特殊性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 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除了加强培训力度、加大执行力以外, 在内控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一套对内控制度执行的检查、反馈、完善的机制, 使基层人员形成遵守内控制度的压力, 通过监督机制, 根据新的业务情况变化及时更改内控流程描述、寻找风险点、完善风险控制手段等, 努力减少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的可能性。

目前, 多数企业的监督职能主要由内部审计来承担, 内部审计机构通常以自身具备独立性以及了解本企业情况和环境的特点, 能够及时发现内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失控点和薄弱环节, 并能提出加以完善的措施和方法。

管理工作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不可能指望靠一套内控制度、一套内控流程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把内部控制建设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基础性的工作, 不断地发现问题, 完善制度, 优化流程, 建立风险控制的动态管理机制, 才能充分发挥内控制度的作用, 为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若山, 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 2005 (2)

[2].李连华, 聂海涛.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会计研究, 2007 (3)

在构建和谐党校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篇8

关键词:和谐党校,构建,关系处理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党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促进和推动作用。党校教师在构建和谐党校之中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党校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党校和谐的重要因素。作为党校的教育工作者, 应该以党的教育事业为重, 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处理好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共同搞好党校的教育工作。

二、处理好教师与学员的关系

教师要热爱学员, 从而建立亲近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是党校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与学员经常谈心、多交流, 了解他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 以便在教学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 教师要与学员保持友好的关系, 这对于构建和谐党校是非常重要的。

三、处理好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党校中,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 那就是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关系。近几年来党校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致使个别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出现了互相推诿甚至扯皮的现象,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 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要相互理解, 加强沟通, 要互相认识到大家的工作都是为了搞好党的教育事业。只有这样, 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才能相互理解, 共同构建和谐党校。

四、处理好教学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关系

在党校教育中, 教学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与否, 是党校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因此, 对于重点、热点问题, 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讲深、讲透, 如采取案例教学法、即兴演讲法、现场模拟法等方式, 结合实际情况来调动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共同搞好教学工作。

五、处理好读书与育人的关系

基础教育把育人放在首位, 以学生为本, 教书为了育人, 党校教育同样如此。因此, 教师要在教好书的同时, 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引导学员, 让学员已经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得到更加严谨的升华和发展。

六、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党校教育的两大支柱, 只有在搞好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 教师才能更有魅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有的教师却只注重一方面, 认为只要搞好教学, 学员满意就可以了, 科研就无所谓了;而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搞好科研, 教学一般就行了。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在党校教学中, 教学与科研是同等重要的, 教学是党校教师立身之本, 科研是关键。教学能为科研提供强大的实验基地, 而科研又能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 只有同时搞好了教学与科研, 教师才能在党校教学中有所作为。

建设和谐党校是我们每一位党校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理想目标, 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党校有许多事情要做, 有许多关系要正确处理好, 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每一位党校教育工作者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正确处理好以上各种关系, 就一定能在构建和谐党校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虞云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J].前线, 2005, (4) .

[3]钟其.论和谐社会的矛盾协调问题[M].杭州:浙江省委宣传部等编, 2005.

[4]石书臣.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5]陆剑杰.“以人为本”原则的解读和马克思历史观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6]朱明德, 张峰.坚持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A].纪念邓小平 (上卷) ——北京市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运用教学课件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篇9

讲与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解答或讲述。有课件就要讲课件,所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讲要科学合理地讲,讲重点、讲难点、讲关键点、讲思路、讲学生反映和提出的问题,等等,需要讲就要讲,讲要安排好时间,不能满堂放课件、讲课件。一节课中除了讲,还要练习。只讲会导致教学单一,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产生听课疲劳。练习可以调节学生在听课中出现的疲劳感,转变学习方式。练习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巩固的活动,是学习中的另一种形式。讲与练结合,既是教学形式的调节,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图与文。教师讲课中的速度、节奏、发音、音量、思路有局限性,课件上的文字可以拾遗补缺。教师的讲述和课件上的文字是抽象的、平面的,图像视频具有立体性,使教学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图像视频因趣味性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有隐性内涵而引起学生思索,文因直白可以阐释图的意蕴,图直观形象表达文字的意思,有形的图与无形的文相得益彰。文字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图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适当数量的图与文的配合,使课堂或宁静或欢快。没有文的课堂会陷于肤浅,缺乏图的课件难免流于枯燥乏味。

问与思。“学而不思则罔”。课本知识从呈现到讲解到接受的过程是在思考中完成内化的。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学生思考的契机是在教师的提问下开启的。学生思考的宽度、深度也是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所以,课件的制作要设置案例、情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实现对教学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阶梯式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断提升智力水平。一节课的课件要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或两三个主要问题,促使学生或讨论或自学,问与思相结合,学生学习才有方向和深度。

庄与谐。教学是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安静、有序,教学内容要科学、健康、严谨。课件内容的严肃性、科学性不可小觑。但教学要做到有效、有味,就要做到寓庄于谐。课件选取的材料既要与学生生活、教材理论知识对接,又要体现有内涵的趣味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热爱学习,才能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内驱力。教学中要有诙谐的氛围,首先需要教师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要有坚持不懈学习的恒心,要有热爱教学的敬业精神,要有不断积累和运用有趣素材的职业情感。有了教师的乐观与风趣,就有诙谐的课件,就有活泼的课堂。

稳与变。课件的预设与理想的教学实践会有一定的差距。在第一次第二次甚至多次使用课件后,教师对满意的内容要予以保留,对不如意的地方要做修改,或增减、或调整、或修饰,使课件更简洁、更流畅、更精美、更实用。课件的稳与变都要服务于教学,要立足于教学效果。

在处理好以上几对关系的基础上,课件应当形成逻辑性和系统性。逻辑性能够让学生思路顺畅、听课条理清楚。系统性要完整呈现教学主体内容,有了系统性可以避免出现课件碎片现象。教师要追求有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调动学生情感、灵动教学过程、启发人生感悟的高质量的课件。

摘要:课件已成为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课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教案。课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制作和使用课件,要明确优质课件应具备的要素,并在使用中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应处理好的关系 篇10

1. 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为了改变以往思想政治课重课堂教学, 轻社会实践的状况, 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新课标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 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这无疑给思想政治教师搭建了更广阔的潜在舞台。尤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会”现成的理论, 还要“会学”, 即学会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甚至创造新的信息。为此, 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特点, 将活动引导为时政学习与思考、模拟扮演、辩论以及收集材料举办展览、出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要注意一种倾向——即游离于知识以外的实践活动。毕竟活动需要其必要的载体, 这种载体就是课文的基本知识、理论。我们倡导主题式、项目式、体验式的实践活动, 但不否定传统教学中的对知识点的有理有据的论证。 (即使是传统的粉笔、黑板、挂图等教具, 在现代教学中同样有其利用价值, 只是运动的方式方法与目的的要求不同而已。)

2.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和能力都是思想政治课的目标,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动。近几年来, 高中会考提倡开卷考试, 注重以重大时政热点或具体情景为背景, 突出对学生归纳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从表面上看, 知识显得不那么重要, 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 能力不可能是“天上馅饼”。新课程标准新理念给我们带来了新气象, 但落实知识、提高能力的长久目标不能丢。

3. 用教材和教教材的关系。

以往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 单纯地复述教材, 教材中怎么讲就怎么教, 讲什么就教什么, 教材上没讲的就不教, 也不敢教, 否则就有超教材之嫌。新课程标准在实施中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学生实际,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作用。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 更重要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工具、一种方式、一种途径。在具体教学内容上, 教材中的内容如果学生自己能够看懂, 则教师可以不讲;教材中虽没有涉及但又与教材知识内容相关的我们可以讲, 以弥补课时不够问题;同时因教材的滞后而没有涉及的新理念、新观点我们有必要讲, 而且应该讲。可以说, 从复述教材到用教材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4. 教材与引用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突出新课程提出的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我们还要注意选用例证的实效性、科学性、可读性、典型性和针对性。

(1) 实效性。从时间上看,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社会生活的变化乃至于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 教学中的例子应不断丰富, 充实和更新。教师的举例离学生的距离越近, 对学生的刺激就越强烈和持久, 也就越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收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就越显著。就越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感染力。

从空间上看, 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依据, 结合当地典型事例, 从课文中引出最受关注的话题, 尽量选用与本国、本地区有密切联系的实际例子,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2) 科学性。做到持之有据, 准确可靠, 突出“真”字。没有真实性的材料会让教师自己的威信扫地。

(3) 可读性。材料要尽可能生动有趣。让学生爱读、爱听、爱参与。

(4) 典型性、针对性。

例证对于学习理论、突破难点、理解重点、揭示联系有着特殊的作用, 特别是那些联系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实际的事例, 效果更佳。因为它源于实际, 来自现实, 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形象具体、浅显生动、易于理解、便于接受。但选例证难, 精选更难。因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一系列范畴、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 一方面它源于生活, 另一方面又高于生活, 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 因此不是抓住了现实中发生的任何事例, 都能用来论证理论的。更何况, 生活中的事例是具体的、个别的、千姿百态的、各有其特点。要用个别的、具体的事例去说明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理论确非易事, 两者的结合往往不是勉强的, 就是欠严密, 给人以生硬的强加之感。所以, 必须“沙里淘金”, 对事例精心“鉴别”, 对材料仔细“筛删”, 从中精选出能论证理论、揭示联系、反映本质的“矶珠”。如随手拈来, 不加选择, 就有可能导致例证的庸俗化, 有损理论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换言之, 例证必须从实际中来, 典型、精制、简练、有针对性。运用例证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实际材料来说明抽象观点, 服务于学生理论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觉悟的增强。因此, 课堂上不能罗列大量的、庞杂的例证, 而应像“今日说法”节目那样, 选择那些高质量的少数典型事例, 做到“约而达, 微而臧, 罕譬而喻”。即例证应扼要而透彻, 精微而又妥善, 例证不多, 却能说明问题。通过剖析, 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

总之, 无论采用什么材料, 都要做到服务于教材, 受益于学生。这对我们政治教师而言, 绝对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我们要先一步走进社会、感悟生活;要跳出自我的局限,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关心社会, 热爱生活, 追求真、善、美。

5.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上一篇:心理问题现状下一篇: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