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

2024-05-12

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精选六篇)

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 篇1

“游”的初义是指人或动物在水中行进, 后引申为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而孔子和庄子在此基础上, 赋予了“游”更多的文化内涵。孔子说“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论语·述而》) 庄子说“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庄子·逍遥游》) “乘云气骑日月, 而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齐物论》) 孔子的“游”乃是“游于艺”之“游”, 庄子的“游”乃是“逍遥游”之“游”, 二者有着理念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当然还是来自于双方哲学基础的差异。

孔子所言说的“游”是与其仁学相关联的, “游于艺”首先是君子在“志道”、“据德”、“依仁”之后事, 后三者是前者的基础。其次是指人们能够在艺术中自由往来, 无拘无束, 毫无滞碍, 是在“艺”中“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矩”不仅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合运用, 对一些艺术创作规则和艺术技巧的掌握, 而且更是指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发乎天性的外露以及人道与天道的相合。

这种人道与天道的显现正是人发乎内心的仁善的体现。仁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的思想贯穿于各个领域, 在讲“游于艺”时, 实质上仍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礼云礼云, 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而礼乐也不再是简单的“礼乐制度”, 礼乐中蕴涵着“仁”的精神, 仁才是礼乐的本质所在。

在孔子这里艺是人们上通仁善之德的重要途径。所以孔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论语·泰伯》) 乐是人格的最终完成。而成于乐是通过游于艺来完成的, “游于艺”是“志道”、“据德”、“依仁”之后的人的仁善之德的进一步造就, 是仁在艺术中的表现, 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全面完成和最终实现。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实现。“游于艺”带有了更多的超脱于单纯的技术技巧之上的人性修养的色彩。

孔子认为仁德应是人内在的本质, 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这种仁德的自然流露, 这样“游”首先是在艺术范围内人对物的一种超越, 更是在社会范围内个人与社会矛盾的超越, 同时也是一种不为物忧不为己悲的人生境界。

可见, “游于艺”正是人的内在品格的磨砺, “仁”游于艺的最终目的, 这个目的的实现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 所以“游”的人生境界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在这个不断超越的过程中, 孔子执著于生命、人生、世界, 追求美的和谐, 追求在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中的人生超越。从而达到自由的心灵美境。

庄子的“逍遥游”作为“游”的一种模态, 是其最高形态———自由之游。不是“游于艺”, 而是游于无, 游于道, 游于天地万物之中。庄子在对人生宇宙思考之中, 认为宇宙是一漫无边际的虚空, 他说:“有实而无乎处者, 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 宙也。” (《庄子·桑庚楚》) 所以, 无是世界的本原。庄子认为宇宙世界是一虚空, 那么“游”从客观来讲是游于没有边际的虚无, 从主观来看, 就是超越尘世、摆脱功利的无限自由。这种超越尘世、摆脱功利的游是“无所待”的, 从而是绝对的自由。庄子认为, 只有“无所待”、“游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在这种境界中, 它发自天性, 自然而然, 同时又否定自我 (无己, 无名, 无功) , 最终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庄子的“游”, 正因为是游于“无”, 它才能获得像大自然那样巨大的活力, 从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庄子·逍遥游》) 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自由和快乐。庄子用自由的飞翔和飞翔的自由来比喻精神的快乐和心灵的解放, 是极其生动而深刻的。这种快乐不同于孔颜之乐, 而是反伦理和超伦理的乐, 是与自然同一, 与宇宙合规律性的和谐一致的“天乐”。[1]这种“天乐”否定掉所有这些耳、目、心、意的感受、情绪, 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至乐”。“至乐无乐”, 它已经是“无己”, 使人与道一体, 行于道中, 唯道集虚。这种通过游于无, 从而达到至乐的方式正是庄子所寻求的解脱人生痛苦之路。可见, 不论孔子还是庄子他们都是通过与艺中之游来达到人们心灵的自由解放。

通过上文我们对孔子和庄子游艺思想的简单阐释, 我们可以明白以两位圣哲的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游”的思想包含了以下内涵:

第一, “游”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不论是孔子还是庄子的游虽然有理念的不同, 但是, 他们都追求一种无拘无束之自由之状, 犹鱼戏于水, 鸟翔于天空, 是一种随心所欲悠游自得之状, 更是一种心灵的无羁绊、精神的大超脱、大自在。

第二, “游”的基础不仅是对艺术技巧的超越, 更是人与天道的自然契和。孔子强调对技能的熟练掌握, 庄子以“无”对万物, 在他这里以“无”把“技”消解掉了, “技”就是“无”, 以此心观物自然能够超越于技之外。而这种相和在孔子是“仁”, 在庄子是游于道中。

第三, “游”的境界的实现, 需要一种“空无所有的心境”[2]这种心境是庄子的“心斋”“坐忘”, 是荀子的“虚一而静”是人们对现实功利一无滞碍的彻底超脱。

第四, “游”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其最高目的是人生至高至美之境。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游”的思想由来已久, 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影响深远, 孔子谈“游”, 庄子亦谈“游”, 但是二者的思想还是有着不同, 研究者不可不察。在此, 本文对孔子之游与老子之游加以辨析。

关键词:游于艺,仁,逍遥游,天道

参考文献

[1]参见李泽厚:《美学三书》,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年, 第293-295页。

老子与孔子的临别赠言 篇2

弥勒内院看门人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同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长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史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至馆舍之外,赠言到:“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道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事,聪明而深察者,具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知子,勿以已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已为上,望汝切记。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止何处去,人生不止何处归?”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任意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性增。”

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友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明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主,此乃自然之也,何劳认为乎?人之所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其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人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功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肺,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尊奉不矣,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之比较 篇3

一、政治领域的“无为”思想

老子和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统治阶层而言的,希望通过对现实政治舶改良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他们二人都从统治者的品质与社会政策人手。

1.对统治者品质的无为要求

老子讲“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要求统治者向他思想体系牛的圣人——“道”、学习,进行自然而然的自化方式,让民众在君主的无为政治之下使民众按其本性自由地发展,达到有为状况。他的。“无为;是让君主无为,而让民众有为。那么统治者怎样才可以做到“无为”呢?老子要求他们不恣意行事厂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依循着自然的规律而不强作妄为,仅仅起辅助作用,任凭各启的生命开展其丰富的内涵。他要统治者发挥创造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看到很多纷争都是由统治者的欲望引起的,所以他很反对统治者有欲望,要求他们收敛自己的欲望,把欲望看柞是扰乱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求统治者不要留恋难得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作到“不欲以静,—天下自正”。统治者的品质是自然的要求,是“道”的表现。

孔子讲“恭己正南面”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子正人先正己伪政治主张。“苟其身正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认为治理天下,关键在于提高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作出表率,而达到“正其身,不令而行”的无为而政令可行的效果。孔子的无为强调的是自身道德修养的感化作用,所谓“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草上之风,必偃”。而且“恭己”还含有要求统治者抑制权力欲和物欲的意思。如“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不欲,虽赏不窃’”。认为制止民间多盗的现象,在于统治者收敛自身的欲望。孔子的“无为”目的是使君主能够达到榜样的带头作用,而使人民效仿,达到政兴人和的局面。

老子的“无为”思想要求君主只需遵循自然规则,充分发挥民众的能动性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然而孔子的“无为”思想则要求君主不断努力进行自我完善,使其道德水准达到一种能够影响民众、感化民众的境界,在民众中培养道德自觉。

2.社会政策的无为思想

(1)举贤任能。老子在这方面的论述持不赞同的态度,他认为举贤任能是一种“有为”的态度,以为这样做是一种“欲”的表现,民众会刻意追求贤能,会扭曲人的自然本性,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伪饰的道德。“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这里老子把“尚贤”同“难得之货”和“欲望”等同起来,认为社会一旦产生一种共同的利益目的,人就会扭曲自然本性。孔子认为举贤任能是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的良方。在《论语》中,孔子认为舜之所以天下大治,就是因为他能善于用人而达到舜的“无为”。善于用人,国君便可以优游无为,甚至只要善于用人,国君就算无能,也不会给国家带来危害。尽管有这样的差别,但在这一层面上的“无为”却是有相似性的。老子不用贤能是为了让民自为,而孔子让臣民来引导民众使君王无为。

(2)为政以简。“简”具有简单、简朴、简洁等义,因而在某些层面同“无为”有一样的意义。而且“简”与“繁”相对,“繁”必然要劳民,要干涉。老子认为国家的政策必须要简单,不可繁琐,否则什么事都干不成。“治大国,若烹小鲜”,政令不可反复无常,不可朝令夕改,要让民众处在一种安定的状态之下,正如现在所说的“稳定是繁荣的基础”。孔子虽然自己没有明确表达“简”的思想,但他通过赞同别人对“简”的认识而反映了“简”的观点。“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居敬而行简,以临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朱熹以为这里的“简”在于“事不烦而民不扰”。老子和孔子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3)有功不居。在这一点上老子和孔子取得了共识。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占有欲,所以主张“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弗有”,“弗持”,“弗居”,即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统治者要作到这一点就需要“大邦者下流”,要有“为天下谷”、“为天下溪”的精神,具有“不为天下先”的大度,以自己的功劳去成就别人的功劳。孔子这样赞叹舜禹的功绩:“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禹拥有天下却不以其位为乐,视之如不相干之事,那么他们治理天下必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是,而应顺其自然,无为而化天下。这说明老孔两家都认为君主的最高境界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万物而民弗持”。这也是他们顺应自然,反对主观成见的当然结论。

(4)不言之教。作为一个统治者,进行教化是一种建立共同精神支柱的重要手段。老子认为统治者只要行“不言之教”,就可以作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各因其性以成就各自。老子的“不言之教”是“无为”政策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语句结构上表现得非常清楚。“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是“不言之教”的前提,而“不言之教”是无为的具体方式,他的后果就是“无为之益”。在《论语》里,孔子也很推崇这种教育方式。“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认为天并不说话,然四季自然交替运行,万物自然生长,这是天的不言之教。尽管这段话是孔子关于教学而言的,但也可以用在统治者教育民众方面。在有榜样的前提下,由于民众在内心深处是“性相近”的,民众可以用榜样的行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发展。

二、人生领域的“无为”

面对当时不尽人意的政治状况,老子和孔子尽管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但是并没有获得社会的认可。老子进行了逃避性的隐居,尽管孔子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豪情,但在现实社会中常常碰壁,有时也难免有一种“命该如此”的顺从。

老子在人生方面的“无为”是出自全性保真的人生策略。他采取的是不与浊世同流的办法。“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僳僳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飕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不与浊世同流,便退而自全,可以做到“无为故无败,无持故无失”。这便是老子“无为”的人生观,是一种不涉入众人之中,使自己的精神保持一种不为凡尘所累的超脱。

孔子反对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是、固执己见的人生态度。他提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人生规则,要求凡事不主观臆断,不固持己见,不可武断,不自以为是。在这一层面上消除了自我,强调了“无为”。其实质是在孔子思想中还没有完全将“命”的色彩抹掉。他要知“天命”,“知天命”在一定意义上就要求人只须遵循一种已定的路线进行,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无能为力的“无为”。正因为孔子知天命,所以绝不可以主观为是去违背它,而是努力去适应“天命”。这种顺应型的“无为”在孔子布道的过程中起到了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其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信心的表现。当孔子被匡人围困时,以自己的无为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一种乐观。“天之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尽管二人在人生态度上都抱有一种无为的精神,在消除自己物欲,在精神的功效方面有相同点,但实质上有很大的差异。老子的无为是出于保全自己的身体,有一种贵身的念头,畏缩和逃避的色彩比较浓厚,而孔子的无为含有很强的自信成分,有时还有天命如此,外界对我无能为力的“无为”的大气。

跟着老子和孔子春游 篇4

由此, 我们可以臆想到一幅有趣的画面:老子和孔子二位圣人领着我们华夏子孙去春游, 目标是登泰山。老子带着那些年富力强的精英们, 劈荆斩棘、健步如飞, 赶在队伍的前面。孔子则领着多为老弱病残的大队伍在后面奋力追赶, 虽然汗流浃背, 有时还不免恨铁不成钢, 唠叨几句, 可这位慈祥的老者从不落下一个, 尽管你傻得可以, 笨得惊人, 而且还集众恶于一身。因为都是炎黄的血脉, 本为同根, 何来那么多的分歧与对立?面对罪大恶极的人, 他老人家多半不会拔剑就劈, 或说干脆投以一个不屑的目光, 躲而远之。他会整一整衣襟, 敛一敛愤怒, 然后说上一句:盗亦有道。在中国, 还真找不到哪一个人能如同孔老这样对天下掏尽心血。他就像一头勤恳的老黄牛, 脚下每一寸土地都要精耕, 用心用力去耕, 尽管有的板结如铁, 砾石充盈。

一路上, 老子显得威严, 孔子则比较和蔼。但是对于二老, 我们却谁都不能偏爱, 只有牢记两位先师的共同教诲, 我们才能如坐春风, 茁壮成长。老子开路, 孔子断后, 浩浩荡荡的华夏子孙一路登上泰山之巅。

高二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教案 篇5

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 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 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近代学者夏曾佑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 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 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话道出了孔子对中国文化产生 了深远影响。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孔子和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老子,他们一个创立了儒家,另一个是道家的鼻祖。

【新课学习】

一、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看图学史:师生共同解读一组图片,了解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走进山东,它的自然风光令人着迷,比如五岳独尊、蓬莱仙境、大明荷花、微山芦苇,但是它的人文景观更胜一筹,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认识这片金壁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吗?这是孔子故里曲阜的孔庙,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孔庙大成殿里,孔子的塑像被当作神一般供奉着。大成殿前的杏坛,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它记刻着这位伟大教育家的功劳。孔庙周遭一座座拔地 而起的牌坊彰显着一位圣人的业绩。看看孔林中的孔子墓,墓碑上刻着什么字? ——“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这是何等的荣誉!孔子先后获得这些封号: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 “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洞察出什么呢?类似的孔庙、孔子塑像散落于世界各地,在韩国汉城、越南河内、日本东京、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地都能见到,这说明了什么?

死后的孔子倍享殊荣,生前的孔子却十分落魄。这张图片反映了孔子生命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周游列国,55岁时他率领一群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人理睬他,这时的孔子像一只流浪狗。但他坚持了十四年,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然后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同时整理了《诗》、《书》等古代典籍,为文化传承做了很大贡献。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

1.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 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 出“仁”的学说的?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

案例思考 学以致用

崔英杰案

案件中的崔是一个小贩,一个从河北来到北京的23岁的年青人,这之前他曾是个军人,荣获“优秀士兵”称号,复员后找了份保安工作,但连续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父母又身患疾病,于是就在 马路边摆摊卖烤肠。案件中另一个人是北京市海滨区城管监察大队副队长李志强。XX年8月11日,李志强带领十几个人到中关村路段执法,遇到了卖烤肠的崔英杰,执法人员扣押了他的三轮车。事后,崔英杰回忆当时的情况,“我哀求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拿走,就是请把我的三轮车留下,因为那是我头天刚刚借钱买的。”但是城管还是把三轮车装上卡车,准备拉走,于是崔英杰冲上去想要回他的车,这时,他的手和李志强碰了一下,他以为李志强要抓他,随 手一扒拉,不料切烤肠的刀刺中了李志强的颈部,造成李志强死亡,这是他始料不及的。XX年4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一案件作出一审宣判,被告崔英杰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终身。一次城管执法行动,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使两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而类似的城管与小贩冲突事件屡见不鲜,在中国许多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着猫和老鼠的游戏,你来我跑,你退我进。

学生活动:试着以孔子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看待城市管理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 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

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师引导: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否还有指导意义?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一道选 择题,以下四种政府,你们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

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 它畏惧而安分

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如果是孔子,他会选择第二种,但在老子的眼中,最好的政府是第一种,这出乎一般人的意料,老子的思想真是非同寻常。

二、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还有很 多与常人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和无哪个作用比较大?一般人注意到了有,而老子却重视无,一个房间,我们利用了它的无容纳人和物,门窗、器皿,正是它们的无成就了其作用;柔弱与坚强哪个好呢?在老子的眼中,柔弱胜于坚强,人活着时躯体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草木活着时是柔软的,死后僵硬了;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水却能攻克最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所以刚强不是最高层次,柔弱才是最高境界;力争上游好吗?老子却发现水是往低处流的,大江大海能成为百 川之王,是因为它们处在一般人瞧不 起的卑下之处。老子特别崇尚水的品质,在他看来,水柔弱、不争,还能滋养万物,已经达到道的境界了。总之,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让我们来了解这个思想不同寻常的人。

老子其人

结合教材简要了解老子其人:姓李,名耳,楚国人,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

结合清源山老君岩图片了解老子的精神。全国老子像有几千尊,以清源山的最为著名,同学们能理解其中的缘故吗?

老子的思想

学生活动:一边阅读教材,一边结合幻灯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孔子与百家争鸣 篇6

◎真道无穷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六经,自以为研究的时间够久,书中的涵义也够明白了,便去求见七十二位国君,和他们讨论先王之道,阐明周公、召公的政绩,但是没有一个国君肯听我的。要劝说人了解真理实在太难了。”

老子说:“你还算侥幸呢!没有碰到一位真要治世的国君。否则,你那些‘道’就行不通了。你所说的六经,是先王陈腐的遗迹,并不是先王的真迹!所谓迹,只是鞋印,不是鞋子本身。

“雌雄的水鸟相互凝视不动,自然就产生出幼鸟;雄虫在上鸣叫,雌虫在下应和,借着回声而受孕;还有一些雌雄同体的动物,因遥感而自生。它们的天性不能更改,命运也无法转移。这就跟时光不能停止,大道不可壅塞一样地自然。

“得到道的人,任何地方都可去得;失去道的人,到哪里都行不通。”

孔子返回住所,三月不曾出门。不数日又来见老子说:“我知道了。鸟鹊孵卵而化育,鱼类传沫而生子,蜂类昆虫遥感而自生;尤其是那昆虫,一生下弟弟,哥哥就哭泣(因以母奶喂婴)。我已經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和造化冥合,没有看到万物的天性,怎么能去教人呢?”

老子说道:“不错,你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

◎至人成道

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过澡,正披头散发要晾干它。老子木然直立,煞是惊人。孔子在外面等了一会儿,才再去求见,孔子说道:“是我眼睛看差了?还是事实本就是如此?刚才先生的形体就跟枯木一样,卓然直立若脱离了人世。”

老子说:“我正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游荡。”

孔子问:“这句话怎么说?”

老子答:“这种境界很难说得明白。不过,我还是把大概的情形告诉你吧!天地的阴阳之气,本是一动(阳)一静(阴);静出于天,动来自地,阴阳相交,万物丛生。你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关系,却看不到阴阳两气的形体。

“阴消阳息,夏满冬虚,夜晦昼明,日迁月移等变化,无时不在进行,却看不到它的功能所在;生有起源,死有归宿,遗憾的是却又找不到它的端倪和穷尽。这一切的一切若非道在推动,那会是谁?”

孔子又问:“请问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闲游是什么感觉?”

老子回答说:“能够到达‘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乐的。也惟有至人才可以达到这种地步。”

◎万物同一

孔子问:“你可以再详细地说说吗?”

老子答道:“譬如:食草的野兽,不怕移居草泽;生长水中的昆虫,不怕移居池沼。这是因为它们的变动少,没有影响到它们正常的生活。了解这个道理,那么,喜、怒、哀、乐的变化,也就扰乱不了我们的心怀,因为万物本就是同一的啊!

“知道天下万物本为一的道理,便会视四肢百骸为尘垢,生死循环为昼夜一般,对那身外的得、失、祸、福再也不会去计较。能做到弃声名如抛泥土一样的人,知道本身的一切重于外在的得失,也就能与时俱变,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觉得丧失了什么。

“何况那万物的变化,原就是无终无始,人心有什么好忧虑的?唉!惟有修道的人,才能了解这个道理啊!”

孔子问:“先生的德性已可配合天地,还需依赖‘智言’来修养心性。古代的君子不知道修养心性的事,那么他们是怎么成为君子的呢?”

老子说:“你这就错了。拿水来说吧!水相冲激,自然成声,这是水的本质。至人的道德,也就像水激成声一样,是来自‘自然’,不是‘修为’。

“天自然就有那么高,地自然就有那么厚,日月自然就有那么光明,难道它们又有什么修为吗?”

上一篇:动漫内容产业下一篇:幽门螺杆菌与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