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

2024-05-22

老子说(通用15篇)

篇1:老子说

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7.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8.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9.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0.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

11.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2.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3.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4.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6.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7.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9.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2.曲则全,枉则直。

23.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2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2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7.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2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9.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30.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以下可能是您感兴趣的文章:

1.关于老子的名言

2.老子名言名句大全

3.老子名言集锦

4.老子名言名句

5.老子的名言警句

6.老子名言精选

7.老子经典名言

8.老子的名人名言

9.老子的名言大全

10.老子名言的智慧

篇2:老子说

2.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7.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9.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篇3:老子说

余潜心道学二十载, 微得道海之点滴。《道德经》系道学第一经要, 诸家多有注释, 然唯有修证者方能得其万一。至于尽在字义上用功者, 实非道学者流。正如萧天石先生说:“老子自谓‘吾道甚易知甚易行’, 两千余年来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群相自误于‘玄之又玄’也, 得其解者, 即用其片言只字, 亦可终生受益无穷。”凡将《道德经》章句拆开单论, 最易曲解, 必须通篇贯穿, 静心体悟, 才能于有中见无, 或期所获。若然断章取义, 只求寻求字理, 则无异盲人摸象。

“绝学无忧”虽然不能解释为“不学习就没有忧烦”, 但若将其认定为“拒绝有为修道”亦嫌不妥。在此, 先要谈谈对“有为”与“无为”的认识。

老子以“无为”为用, 从而“无不为”。《道德经》中对“有无”的论述有: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第一章) ;“有无相生” (第二章)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为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

没有“无”之用, 则不能形成“有”之器;而没有“有”之器, 则不能体现“无”之用。“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八章) “损”即是“有为”, 自“有为”而生成“无为”, “无为”而又生“无不为”, 充分表明了“有”与“无”相生相成的原则。晚清千峰老人赵避尘, 开创道家千峰先天派, 其所著《性命法诀明旨》中言:“观空不空为真道, 观空而空为伪道, 真空不空, 顽空乃空。”“空”即“无”, “不空”即“有”。正合老子之“无为而无不为”。若一定要将“有为”与“无为”剥离, 必流于“执者失之” (第六十四章) 。《般若心经》所言“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 亦是“有”“无”之理“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 说明了顺应“道”的法则而“为”, 既是“无为”, 至于“身如槁木, 心如死灰”者, 独守顽空, 与“道”毫无相干。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第四十八章) , “绝学”就是要去除“为道”所“损”去的那些。如“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第十九章) 去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第二十四章) “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等等, 不可枚举。老子对学习, 讲“渊”而不求“博”, 不学, 则不能做到“知者不言” (第五十六章) , “知不知上” (第七十一章) , “知者不博” (第八十一章) 。那又学什么?第六十四章就讲到了“绝学无忧”的下文:“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简而言之, 也就是要以“有为”之门, 入“无为”之室, 没有“室”则不能置门, 没有“门”又岂能入“室”?

修道在于“性命”, “性”即“无为”, “命”即“有为”, 全赖于“有无相生”。“性”不圆, 是达不到“微妙元通, 深不可识” (第十五章) “不出户, 知天下” (第四十七章) 等境界的;“命”不修, 则不能“用其光, 复归其明” (第五十二章) , 返还质朴成就仙路。在《道德经》中, 虽然没有详尽的修炼步骤, 但其已然

指明了道家性命双修的关键所在。如:“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虚其心, 实其腹”, “塞其兑, 闭其门”。“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心使气曰强”,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等等, 以及“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之类在修炼中的体证。这些足以为后来人指明修道之路。既然指明了路, 还需要告知先迈哪条腿吗?只要方向无误, 不管是先迈哪条腿, 或者是乘马、驾车, 都会向目标接近。这就是老子的智慧, 不言法而万法齐备, 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事实证明, 在《道德经》的指引下, 诸多修炼法门应运而生, 历代高道辈出。原文作者认为, 这些方法是编出来骗人的,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道教各修炼宗派的始创高真, 尽是欺世盗名之辈”呢?这会是事实吗?

篇4:何以解压,听老子说

压力,无时不在,无人不有,而到了现代,这一问题越发严重,看似也越来越难解决。大家普遍以为,要排解压力,首先需要自己调节,要休息好、想得开,甚至还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参与,而光是“想得开”三个字,在不少人看来就很不容易做到。

但事实上,老祖宗就给我们留下了排解压力的宝贵财富——哲学。我国的古老哲学,有的看似不合时宜、该抛却,但事实上,许多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人生经验的精华结晶,在人们面对人生问题甚至低潮时,这些哲学经验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比如道家创始人——老子,其所著《道德经》虽然不是一本养生书,但其中的不少哲理同样可以用在养生上,给人提醒与帮助,让人从一味的快节奏中解脱出来,适当地慢一些,脱离急功近利心态。人们通过了解其思想,也能够去思考一些问题,明白自然与身体的规律,进而善待自己的身体与情绪。

在老子的思想方面,与现代人有关的是关于养生与处世方面的哲学。养生方面,老子主张要寡欲知足、致虚主静、返璞归真。在处世哲学方面,他主张要善柔、慎微、反察。

去甚去奢,知足者富

现代人的物质环境充裕,欲望的追求使人身心疲累。其中,欲望可以有很多种,举凡对事业的欲望、学业知识的欲望、成名的欲望、金钱的欲望、物品的欲望、感情的欲望等,充溢着人的每一天,但对于欲望的追求,会使得人的精神消耗,影响到身体的运作。是以老子主张要保养精神,减少精神上的焦虑、消耗,保全精神是养生的首要工作,其次才是对身体上的保养。

所以他在《道德经》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说明声、色、味会让人的感官因为遭受过多刺激而失去作用,沉迷于打猎等会让人心狂野难收,珍贵的宝物会让人行为失控。欲望过多会让人失去理性,沉迷于欲望的追求使心情失去平静。但是,即便沉迷进去,想要的东西,并不见得就能得到,即使得到,还可能在之后想要更多,如此反复,以致陷入无底的黑洞中,迷失了本性而不自知;但如追求不到,又会带来情绪上的失落与不满足,郁郁寡欢,精神上亦不平静。

《道德经》中还提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得到富贵,原以为能够达成心愿,但对这富贵能维持多久,不免又心生忧虑,担心失去的一天;而若是得了富贵而骄纵,又会自己留下把柄,招来祸患。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这对精神与生命都有所危害,而且无论是对富贵、功名还是爱情的追求莫不如此,很让人矛盾。

当然,老子并不只是提出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比如他指出,“知足者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的欲望产生于不知足,若贪欲多求,则会处心积虑地想要追求,结果受伤的必然是自己。原本追求欲望是想要求生活更舒适、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但是却使得自己不得安宁,精神惶惶不定,也没有心情去享受生活,反而带来更大隐患,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说,人要抛弃、除去过分、过多、过大的追求,少些欲望与知足常乐,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平静,从而达到养生目的。

致虚守静,天下自定

在养生哲学方面,老子讲究致虚守静。人的心里每天充塞着一大堆烦文琐事,老是想着等下会怎么样、等下要做什么,记事簿上也记满行程,让人没有一丝喘息空间,好像不这么做就显不出自己的地位与重要。这样看似忙碌,但精神上其实十分空虚,往往又要借着更多的忙碌去填补。

在老子的思想里,道的最高境界是“虚无”,“无”的作用极大,虽无却有,无为却无不为,是以“虚”、“无”的功用最大。大家一定认为,“虚”、“无”就是没有,既然没有,那还能有什么用处?

所谓“无”,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用处其实不小,关键在于观察的角度。比如空水瓶才能盛水,空房屋才能住人,空箱子才能装物,它们若是实的、满的,至少作为容器装东西这一属性便不再有用。是以正因为“无”,才能显出它的用处来。

人每天朝夕营营,正是由于心内不虚、不无,随时受到物质、欲望、琐事牵绊。是以老子主张要致虚,让心无为、无欲、无智、无身,内心不填塞东西,心里虚空之后,才能容纳更多,否则心中每天充满各种红尘琐事,连思考与体会的空间都没有,就只是每日匆忙、机械地重复而已。

要达到“虚”的境界,要致虚,主要是要“守静”,要“守静”仍然是要去除欲望。老子认为:“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下万物都是出于虚静而后又归于虚静,但人常会有欲望,会妄动不安定,会想追求、追逐,而这样无法达到虚、静的境界。人这种行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为一旦内心充塞欲望,则无法平静,所以主要还是在于去除内心欲望,将心思保持在空明宁静的状态,唯有在心思灵明平静时,才能够看清一些道理,才能明澈如镜,不受蒙蔽。

老子还讲求返璞归真,正如其所言:“大人者,不离其赤子之心者也”,“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所谓赤子之心,是指天然的资质,就是本性。当人还是婴孩时,并没有过多不当的欲望,无知无欲,此时也是精神消耗最少之时,随着年龄增长,烦恼、思虑与欲望愈多,人的精神上受到的压力愈多,也就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疾病。老子以为,人应该将心思心境归于如婴孩时纯真的心态,不追名逐利,不争无欲,这才是善于保养人的精神的养生之法。

篇5:老子他说读书笔记

尤其是南怀瑾先森的东东,更是没法一目十行。之前因友人推荐看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倒有意思,语词浅显,有很多生动的故事,且幽默不已妙语连珠,真正践行佛学里的“方便般若”,再深的东东若能善巧方便地说是大智慧矣。之后继续读他的这本《老子他说》也是因缘巧合,我看书杂,一般这个作者没看完就又被另一个作者给拐走了,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本关于老子《道德经》原文加解读的著作,相对《金刚经说什么》就深奥一些,故事生动有余历史旧事尘封史料也多,生僻字也不少,加之“道可道,非常道”之不可言说无法言说的微妙,而且据书里说老子还很不情愿说这五千言经书呢,为了买过路费不得已的……反正,于我而言很多地方都很深奥,仔细斟酌还有些似是而非,只能先把一些很有感触的动人段落做个记录,也许以后的某个阶段再复读这本书会有通达圆融的发现,碎片式的现在得以完整。

第五章

第139页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a(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146页 解读

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老子为了说明天理的公平,与真正圣人的无主而任负化育(?这词恁地生疏,嘛意思),便直接指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既不是谁所主宰,也不是天地的有心制作。万物的造化生灭,都是乘虚而来,还虚而去。暂时偶然存在的一刹那,只是有无相生的动态而已。因为有刹那绵延绝续常有的动,于是误以为动态即是存在,而不承认返有还无的静态也是存在的另一表相。所以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a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接下来这段南怀瑾先森很详细地解释了下“橐a”是什么东西,“橐”就是俗话的风箱,用来鼓吹通气的。“a”是一种乐器,七孔笛。老子借用通俗使用的东西,来说明物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只是气分的变化,动而用之便有,静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状态。

(有无相生,动静互为宗主,皆为存在,到这里还好理解)那么,就可进而了解到一切人事的作为、思想、言语,都同此例。是非,善恶,祸福,主观与客观,都是不能肯定的确有一绝对性的标准。如果一定要理论上争辩到有一个绝对的道理,这个绝对也只是在文字上,人为的,暂时裁定为穷尽之处而已。其实,在动态中,愈动而愈出,永无有穷尽的一点。犹如数理在开发中,也永无尽止。同样地,人世间的是非纷争,也是愈动而愈有各种不同方面的发展,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有中心虚灵常住,不落在有无、虚实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边,了了长明,洞然烛照。(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应多观察少评断的另一种原因,说法很多,但万事相通,殊途同归)

这便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关键。但也有认为老子这两句话,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教条,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没做这次笔记之前,读到这里我也误以为老子是不是有些消极,现在看来皆因初读只得到第一印象没能贯通理解,做笔记果然有梳理融汇重新思考加深印象的作用,这才回过味儿来,原来我们都误会他了)

尤其是后世修炼神仙丹道学派的道家们,认为说话是最伤元气的行为,而且是促使短命,造成不好运气的最大原因。所谓“数穷”便是气数欠佳、运气坎坷的表示。因此修道之士,便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的严厉训诫了。这种说法,是否绝对合理,姑且引用古体文的“其然乎,其不然乎”两句话来做结论,由大家自去思考取决了。(看,南怀瑾先森都不轻易下评断啦,话都不多说一句)

如果转进一层,了解到“橐a”与风箱的作用,那么,便可明白老子所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话,并不完全是教人不可开口说话。只是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说,不可不说。便是言满天下无口过,才是守中的道理,才与后文老子所说“善言无瑕谪”的意旨相符。否则,老子又何须多言自著五千文呢!譬如风箱,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时,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事。倘使如“灌夫骂座,祢衡击鼓”,说来无补于事,那便有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明训了。

篇6:老子说过的励志名言

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7.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8.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0.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1.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4.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篇7: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说老子

(开始音乐响起,固定,李宇春(蜀绣)带中国风,声音渐渐没了,注,没有必要整首歌都放完,大概一半左右,广播开始)

小依:有一朵花开的时间需要去等待,小杰:有一盏茶浓的间隙需要去品尝,小依:花开花落,茶沉茶浮,文荟精华,与你浪迹文学世界。

小杰:欢迎大家准时收听每周三为你献上的“古典文学”专栏。

小依:这里是由江西理工大学校团委

小杰:社团联合会

小杰,小依:联合举办的传统文化栏目,大家中午(下午)好

小杰:我是主播小杰

小依:我是主播小依

小依:小杰,上个礼拜星期五我们英语老师留了一篇作文“my personal hero ”,就是写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那你知道我写的是谁嘛

小杰:这个可没法猜,你写的是老爸,老妈呢,还是亲爱的温爷爷呢 小依:恩,这些都不是,我写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人物,老子

小杰:哦,老子,那小依,你跟林语堂先生很有共同语言了。

小依:对啊,你怎么知道,我昨天去图书馆就借了一本林语堂先生写的《老子的智慧》

小杰:小依,你太小看我了吧,林语堂先生写的那本《老子的智慧》不仅思想与文笔深刻娴雅,在义理上也有许多阐发,乃近代有名的《老子》译本,在西方享有声誉,也深具影响,我不想知道也难啊。

小依:说的也对,我自从前一阵子看了国学诸子百家讲坛之《老子》,就从此对《老子》欲罢不能了,所以赶紧又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林语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小杰:(咳,)小依,这不能怪你,这就是《老子》的魅力所在。记得林语堂先生说过,《老子》-——有这种探究生命底蕴的浪漫思想,为中国人开了另一扇门,辟了另一个心灵的空间,两千年来,抚慰了无数创伤的灵魂,使得人们在世俗努力挣扎时,有可回旋的余地。更有西方读者咸认为,孔子属于“仁”的典型代表人物,而道家圣者——老子则是“聪慧,渊博,才智”的代表者。

小依:这个确实是事实,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也曾这样说道,中国人如果失去了对老子的记忆,将是一个可怕的世界级笑话。„„多听听老子的话好处很多。不少人往往伤痕累累之后才能体会到老子的话,我们可以少一点伤痕了。这可以说是对《老子》的高度评价了。

小杰:话说,既然《老子》有这么多的益处,小依,你看了这么久的《老子》了,今天不妨就给我们讲讲。

小依:这个没问题,讲之前,小杰,我要考考你,介绍一下老子的生平。小杰:那我就照本宣科了。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dan)。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位于今安徽涡阳,一说河南鹿邑)。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最后我还要说,感谢百度百科

小依:也谢谢小杰,哲人说,一人一世界,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接下来,请跟随我的脚步,让我们走进老子,实现与老子居,与老子谋。通过与老子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定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小依:不过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不妨听首好听的歌曲,休息一下,音乐之后,马上回来(音乐,(你是我的菜)响起)。

小依,小杰:欢迎回来。你正在收听的是每周三为你特别献上的“古典文学”专栏。

小依:我是主播,小依。

小杰:我是主播小杰

小依:刚刚说到,《老子》又名《道德经》共九九八十一章,虽然说仅仅只有五千文字,但是其语言言简义丰、朴素自然。但是由于节目时间有限,小杰,我就节选其中的一章结合我们的大学生活来特别的讲讲。

小杰:没问题,小依,你要讲哪一章。

小依:就节选《老子,第七十章》。要不,小杰,你背一下那一段。

小杰:这个容易,咳咳(清了清嗓子).我记得那段是这样写到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不过我觉得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挺难理解的,小依,你解释解释。

小依:恩,吾言甚易知,翻译就是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甚易行,翻译就是很容易施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是 但是,天下却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愿意实行。言有宗,事有君,翻译是,言论要有主旨,行事要有主见。夫唯有无知,是以不我知,意思是,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恩,翻译就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仿效我的人贵。

小杰:小依,这样翻译之后,我还是处于有点迷糊的状态,我想肯定有很多同学也跟我一样还是没能明白。

小依:没关系,其实说了这么多,如果概况成我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大家可能就更加明白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小杰:小依,你这样一说,明了多了。

小依:其实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对别人的评价和各种流言蜚语都无动于衷的时候,才算修炼到家了,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享受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更多。小杰:小依,你说这话这让我想到老子的继承者庄子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就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用。”,说的真的是很精辟。

小依:确实是很精辟。对我们现在许多的大学生也非常的适用。很多同学,在现

实中,常常因为别人的评论左右自己,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而苦恼不已。更有严重者曾想过自杀。而按老子的观点来说,其实,大可不必。老子说:“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效仿我的人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没有得到理解而遗憾叹息。

小杰:说的很对,我每次看到有些同学因为其他人的一些话,就跑到一边去流泪神伤,表示很难理解。比如说某个女同学其实她本人是很喜欢她那头卷发的,可是听到个别其他同学说,难看死了。过了几天,我就看到她把头发拉直了,还一脸的憔悴,很是落寞。

小依:小杰,其实你说的那些事情,我想很多同学周围也是经常发生的。其实按老子的说法,高明的人不会把自己的感情生活过多的与人交流,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生活。一般都是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心声。如果听到某人的闲言碎语,不会到处去讲,也无须诚惶诚恐。人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心情好了,生活,学习才能美满,成功。记得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首诗,这样说到:“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想要走的道路。”作为江西理工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这样的路才能走的更远,更好。

小杰:小依,以前没发现原来你这么能说。不过确实是,人最要紧的不是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要考虑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怎么走才能走的更好,走的更远。小依:所以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样自己活得坦然,活得也痛快。小杰:欢乐的时光总是过的很快,又到了跟大家说再见的时候了。

小依: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蜜雪薇琪的《独立》,诉说着我们励志的青春。独立是我们永恒的课题。希望大家都能活得坦然,活得洒脱。

小依:我是主播小依

小杰:我是主播小杰

篇8:假如老子看见了老子圣像

看到这则报道,我立即想到,如果老子见到了自己这尊雕像,会如何感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像可像,非常像?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碰到为所欲为的地方政府,肯定不会觉得自己是老子。谁敢在财大气粗的地方政府面前,自称老子呢?

一家网站转载的这条消息之后有数以千计的跟帖,主要内容都是批评当地政府不惜纳税人财力打造这样的文化形象工程。网友追问,这样动用巨资,经过了怎样的程序,当地人大是怎样通过的?它是为经济回报呢,还是仅表达对一位古代先贤的敬意?如果是违规建筑,是否应追究相关领导人的责任?

这几年祭祀先贤名人之风盛极一时,考古学家尚且不知的古人出生地、出生时间,地方政府却了如指掌。有时请一些专家来走穴式论证,有时就在相关新闻里加入“据专家考证”或“据史料记载”,一道借古还魂的大餐就呈现在世人面前。然后就是大造声势,就是营销与大兴土木,以及圈地招商。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提升了地方文化知名度还是成为文化泡沫,都不得而知。几年之后,那些签字搞文化工程的领导们就易地为官了。

孔子拜访过老子,回家后对弟子说,他就像传说中的龙一样。老子不喜欢多言,他所有思想用五千个字表达了,不复赘言。世人都知道强大、财富、权力、作为的价值,但老子却发现了另一面的价值,就是反价值:“反者道之动”。不强大、不富贵、无权力、不作为,更能给社会带来幸福和平安宁。如果地方政府真心诚心尊重老子,或读懂了老子,还会干这样愚不可及的劳民伤财的事么?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你既然拿老子当圣贤,为什么心中没有老子的道德精神呢?

中国史载的第一个盛世是文景之治,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社会极度贫困,连他自己想找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都不可能。而他采用的国家指导思想是道家,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汉文帝与汉景帝之所以能开创伟大盛世,就是承袭了高祖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汉文帝的无为,主要是不擅用权力,不去造大皇宫、大城墙,而让百姓有所作为,开山林水泽之禁,让百姓获得更大开发空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汉代定制。他还废除区域间商业税费关卡,使贸易自由便捷。而自己宫中生活则极其简单,有一次他想造一个露台,当得知预算大约要花费百金,相當于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就放弃了修建计划。汉文帝去世时,也薄以瓦葬,即陪葬之物是简陋的器皿。

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国家,结果如何呢?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文景之治的70年间,百姓富足,仓廪堆满了粮食,来不及食用,甚至多到腐烂,国库里的钱财也太多,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

是用老子朴素的政治思想,使我们回到社会常识,还是用老子大造形象工程?灵宝地方领导选择了后者。皇权时代的君王,尚知爱惜民力,不肯花百金造露台,而当代人民公仆们,却花费数以千万计的资金,造一个巨大的塑像,这让老子情何以堪?但倘若把这些钱用来建希望小学或投入当地社保、医保中,固然造福百姓,但可能就没有影响力,对地方掌权者没有好处。集当地之财力干一件大事,就是造圣贤巨像供世人膜拜。

看起来是给老子塑像,其实是给地方政府这个老子自己树像。像越高大,百姓越要仰视,仰视的仍然不是老子,而是地方政府的公权力。?茭

篇9:老子他说读后感800字左右

知道南怀瑾先生是从读者等杂志上经常看到南师的隽永文章,但对于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么几个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过这本《老子他说》,通过南怀瑾对《道德经》的解读给自己补补课,但一读才知,书选的高了,好比是小学生选了一本高数——对于自己这种文史知识欠缺的人来说,南老先生所列举的好多的历史典故和内容都不知道,不了解,导致看起来有些的吃力,甚至于有几次都不想继续看下去了。但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也对加入家长读书群有个负责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还是要读上几页的《老子他说》,就这样坚持着,把书看完了。就是读完了,也是浅尝辄止,仅仅看了点点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内涵远没有参透。就连这本书的名字《老子他说》,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说”就是关于老子的其他的说法。但孩子一看到这本书名就脱口而出“老子他——说”,那就是老子说的了?到底该怎样断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应该请教一下刘老师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说《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南怀瑾先生通过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现并告诉了我们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鼎盛时期都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也就是对内的领导思想是黄帝、老子之学,就是道家思想,对外则标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学说。而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不变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出来“拨乱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们都有一贯的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浅薄的历史知识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这样完全做到了这个“天之道”,得以收获不错的下场和结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没有及时“身退”者,多数没有美满的结局。

南怀瑾先生说起这些帝王将相、朝代更替的历史真是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引经据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缭乱,如坠雾里,当真验证了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实南怀瑾先生也在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些老子关于做人处事的态度,相对来说较为通俗易懂,读后也对自己的一些经历有了些释然。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当初孩子练习乒乓球,教练一开始就说过孩子协调能力不是特别好,自己也就是本着让孩子强身健体的目的,所有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比赛成绩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一次队内比赛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孩子非常高兴,我自己也高兴的跳起来!我想这就是“洼则盈”吧。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和目标,人生或许会过得更加恬静舒适从容。而“曲则全”,南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是汉武帝的奶妈犯了错误,汉武帝准备把他“法办”,奶妈求救于东方朔,谙熟黄老之道的东方朔告诉奶妈“而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妈治罪时,奶妈按照东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一句话也不说。东方朔在一旁推波助澜:这个老太婆还不快滚,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汉武帝听了反倒觉得很难过,想起自己小时候和奶妈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试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泪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妈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长大的啊,等等,反而会惹怒皇帝,招来更大的麻烦。这是“曲则全”的小故事,小应用,同样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

篇10:老子他说读后感800字左右

奇怪的是,这本书买来后,一直断断续续没有读完,全然不像以前读南师作品时的废寝忘食、一气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识的虚妄,发见智慧的难得,于是准备系统学习南师的着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这本《老子他说(续集)》,竟然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喜欢,用了三四个晚上就读完了。

由于《老子》这部书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结晶,加之南怀瑾先生学问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讲解的过程中旁征博引,从《老子他说》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则和一些具体方法指南,也体会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种宗教和哲学,在最高处都有其相通之处。

篇11:老子说

读老子传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巍巍阙里与天崇,礼乐诗书万世宗。

篇12:“老子书道院”迎逢老子雕像回归

发起人葛永瑞先生为中国古汉字研究学者,“3月23日(农历二月十五日)是老子2587岁诞辰,我们特意在老子诞辰日这几天举行开馆仪式和迎逢老子雕像回归仪式,我们的主旨是弘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书写老子《<道德经>箴言》汉字书法艺术,研读‘书’与‘道’之间的关系。”葛永瑞先生介绍说。2015年葛永瑞先生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提炼总结为648字的《<道德经>箴言》,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葛永瑞先生将箴言与书法融于一体,挥就百米书法长卷,还独具匠心将箴言发布在“筷子”上,赴韩交流。葛永瑞先生现场展示了他的作品——《<道德经>箴言》百米长卷、《波罗蜜多心经》金文体长卷20米、韩国《东茶颂》60米长卷。

“你们看这座老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代表上知天,下知地,人在中间,这是充满智慧的手势。”山东省道教协会刘怀元会长解读说,关于老子思想,刘怀远会长做了老子思想是和谐的、和平的思想的阐释。

葛永瑞先生聘请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刘怀元、墨宝堂画院院长栾正锡等为“老子书道院”的学术顾问。

仪式上的另外一大亮点是朵朵艳丽如火的耐冬,青岛市市花(耐冬)茶花协会筹备人、国内知名耐冬(茶花)文化研究专家,辛兆才先生做了“青岛市市花(耐冬)精神同老子《<道德经>箴言》书法艺术融合贯通”的专题发言。

篇13:老子说

读老子次前韵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平生好大忽琐细,焚香读书户常闭。

少年曾预老聃役,晚岁欲挹浮丘袂。

力探玄门穷众妙,肯学阴谋画奇计?言狂不独人共排,志大仍忧後难继。

君看淡扫出茧眉,岂比一尺春风髻。

篇14:老子说

曾经有人建议我好好钻研《老子》,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混”得有模有样,必须活学活用《老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三分清醒七分糊涂的人才算高明。还写了一幅帖子送给我,建议我高悬墙头,每天默诵。

大巧若拙,大辨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是的,老子有些话讲的非常精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地间的事物,总有正反两面,而且彼此互相依赖、制约。所以天下的人们都知道事物的美之所以美,就一定有恶的概念作比较;都知道事物的恶之所以恶,就一定有善的概念作比较。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认为,社会混乱,国家难治,是统治者贪得无厌的结果。他认为“朝甚除,田甚芜,仓其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盗竽非道也哉!”朝廷宫殿很整洁,农田很荒芜,仓库很空虚;王侯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厌了山珍海味,财物富裕。这叫做强盗头子,强盗头子是不符合道的.!所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当民众被贪官污吏、苛捐杂税整治到连死都不怕的地步时,统治者就甭想再欺压民众、座稳江山了。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罗素是这样解读的:“道家创始人老子说:‘对于行善的人我是善的;对于不善的人我也是善的,其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善。对于诚实的人我以诚相待,对于不诚实的人我也以诚相待,其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变诚实。即使某个人是不好的,怎么能说抛弃他是对的呢?要以仁慈来回报别人对我’。……道家学说以善报恶的原则比孔子学说更类似于基督教的学说。”(1)在人世间“善者吾善之”容易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则不容易做到。人们常常称赞“宽容”、“豁达大度”,就因为为人处世宽宏大量,能包容人,能原谅人,能海涵人,是难以修炼到的。

有人问我对《老子》的看法,答曰:“未看《老子》时,一心一意要做事情;看罢《老子》后,三心二意琢磨人。”说前者,有人就以为我是暗受“天地大化,宇宙流行”的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念影响,而说后者则是坦白承认《老子》一书是“君王南面之术”。其实不然。

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人批评过《老子》。最著名的是朱熹,他毫不客气地揭穿老底:“《庄》、《老》二书解注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义出,只据他臆说。某若拈出,便别,只是不欲得。”(2)朱熹也够尖刻的:

老子之术,谦冲俭啬,全不肯役精神。

&

篇15:老子的名言佳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 《道德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道德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 《道德经》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 《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 《道德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 《道德经》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 《道德经》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老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道德经》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清净则天下正 ——老子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李耳 《江海能为百谷王》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 《道德经》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 《道德经》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 《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道德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道德经》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老子 《道德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 《道德经》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老子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 《道德经》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 《道德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 《道德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道德经》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道德经》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老子》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经》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老子 《道德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老子 《道德经》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道德经》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老子 《道德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 《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老子 《道德经》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 《老子》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 《道德经》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老子 《道德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 《道德经》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老子 《道德经》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老聃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 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星辰无人列而自序, 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 《道德经》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 《道德经》

大巧若拙 ——老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 《道德经》

上一篇:医院临床路径奖惩办法下一篇:小学生练习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