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法

2024-05-03

引导式教学法(精选十篇)

引导式教学法 篇1

一、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每一节课, 大部分都是由教师讲解来完成。教学时, 通过老师对新知识的讲解, 学生大部分已能顺着教师的教学进度来掌握知识。教师要讲明掌握知识的范围, 知识层次、知识点的分布, 学生应掌握的主要理论和知识。要结合学生的兴趣, 结合教学的新形势, 应用电教手段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同时, 教师通过对课题的基本结构 (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中各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 使听课者对课的全程有一个直观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的引导性问题及提问顺序, 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好奇心, 强调教学重点, 促进主动学习。要明确知道, 提出一个好问题很难, 要完美地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因此, 引导问题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而不是仅仅为工作作准备。同样, 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引导问题是行为引导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和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这种引导教学方法,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能迅速掌握新知识。

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操作, 让学生掌握实习操作的内容

课堂上, 演示是实习指导课的重要阶段, 也是整个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的示范, 是让学生对技能操作从直观上了解“做什么”“怎么做”, 引起学生对操作内容的认识。也就是教学生如何进行操作, 如何去动手。在这些课程中, 进行操作讲解时, 可以请班里某一位同学做“小老师”同时进行广东广州●彭建洲

演示。在这个演示的过程中, 应注意那位“小老师”的进度, 一定要让他的进度跟着老师的节奏。要注意一旁的其他学生是否能看清怎样进行操作, 是否会将顺序搞乱, 还要注意“小老师”在操作时的方法。“小老师”出现错误时要及时提醒, 并根据错误进行分析说明后纠正, 从而避免学生在平时操作时出现差错。利用这样的“行为导向法”, 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按照老师所讲的方法进行操作, 也使“小老师”们领悟到学习知识的简单性, 加深对这个项目内容的印象,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课下, 还要布置学生充分进行练习, 积极准备。下节课, 则由学生代替老师来操练学生。可将一个班分成几组, 让每组的学生抽出一位同学自备实物和图片, 走上讲台当“小老师”, 自己则退到台下稍加指导。在老师的鼓励下, “小老师”们自告奋勇, 相继登台。他们利用实物和图片穿插训练。例如, 在汽车教学中, 大部分零件都要求同学们去记。那么, 可让学生利用这些实物进行学习。比如, 手举差速器的行星齿轮说:“这是……”“行星齿轮。”台下学生异口同声。再指半轴齿轮说, “这是……”“半轴齿轮。”学生齐答, 声音响亮, 情绪激昂。“小老师”们的举手投足, 深深吸引了台下同学, 使他们目不转睛。有时“小老师”怯怯地笑, 抖抖地擦汗, 充满秀气的动作, 把台下同学逗得开怀大笑;台下同学不经意的错误又把台上的“小老师”逗得忍俊不禁。众多的零件名称, 就在笑声和掌声中慢慢巩固了。

三、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经验总结, 提高生产效率

收集本专业的典型实例, 讨论前先发给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 参加讨论, 进行分析研究,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取长补短,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心智技能水平。在训练教学中, 我采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法。课下让学生认真预习, 课上对讲课的内容提出质疑, 由“小老师”主动解答, 解答不完善的再由其他同学补充解决直到讨论解决。最后让“小老师”带领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归纳, 老师由台前退到幕后稍加点拨。在讨论过程中, “小老师”们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课上“活”了, 理也“明”了。而在实操时, 学生们为了找出好点子、好方法, 都能积极地去动手操作, 对自己所讲的观点进行反驳, 去一一证实。在训练中认识到方法错误的原因, 可以得到及时纠正, 更重要的是各个项目的实操内容也明显提高了准确性。

四、评定:引导学生对整个操作过程进行评定

生产实习教学的成绩考核, 是职业技术学校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按照生产实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按指定的方式和要求完成一定量的操作技能训练, 然后, 由教师根据考核的基本要求和评分标准, 对学生完成的技能训练工件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分, 评出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在教学实践中, 引导学生成为“小老师”, 按照学校的教学大纲里面的要求制定一个评分标准, 对其他同学的操作进行考核。这样, “小老师”就可以按照制定的评分标准对其他学生进行考核, 做到公正、公平。为了秉公执法, 当好“小老师”, 他们都

提提高高化化学学教教学学有效性的策略

河北唐山●侯宝印

教学的有效性, 是在实实现现基基本本教教学学目目标标的的基基础础上上追追求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益。。在在高高中中化化学学的的教教学学中中, , 要要实实现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创新新精精神神、、实实践践能能力力等等综综合合素素质质的全面提高, 就必须做到::在在完完成成教教学学任任务务的的同同时时, , 培培养养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自我我教教育育能能力力。。因因此此, , 教教师师要要科科学地把握新课标教学的基本本理理念念, , 努努力力提提高高课课堂堂教教学学的的有有效性。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的培培养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兴趣趣是是人人对对事事物物的的一一种种向向往往、、迷迷恋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 , 而而学学习习兴兴趣趣能能使使学学生生在在学学习习活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追求求, , 从从而而成成为为学学生生积积极极、、主主动动获获取知识, 形成技能的动力。苏苏霍霍姆姆林林斯斯基基说说过过:“:“所所有有智智力力方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爱因因斯斯坦坦也也曾曾说说:“:“兴兴趣趣是是最最好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激发学学生生的的学学习习兴兴趣趣, , 创创造造性性地地开开展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努力形形成成个个性性教教学学。。作作为为高高中中化化学学教教师,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兴兴趣趣, , 首首先先最最重重要要的的一一点点是是应应该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 这这是是取取得得良良好好教教学学效效果果的的前前提提。。卢梭曾经说过, 只有成为学生生的的知知心心朋朋友友, , 才才能能做做一一名名真真正正的教师。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信其其道道, , 教教师师要要和和学学生生心心灵灵相相通通, , 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其次,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条件。夸美纽斯曾提出, 以

能积极查阅课本, 认真操作, 与同学商量, 请教老师。这不但辨明了“是非”, 还增长了见识, 同时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由于采用竞争机制, 能者上, 庸者下, 同学们为了能当上小老师, 积极努力着。没当上“小老师”的同学, 个个“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力求早日当选。“小老师”们个个尽心竭力, 不敢有丝毫怠慢, 唯恐被淘汰。在评定的过程中, 他们都能一丝不苟, 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 还能自觉与他人进行比较, 找出自身不足, 以便取长补短, 让自己不断进步。

五、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操作, 及时纠正错误, 提高技能水平

巡回指导是指老师主动逐个工位检查学生的操作方法和工艺步骤, 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意制止学生的违规行为。技校的教学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实习课的教学, 而实习课的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要求正常进行, 巡回指导是其中最重要的中心环节。在巡回指导时, 首先对“小老师”进行指导, 这样的话“小老师”就可以带领自己组的同学进行实操, 并指导同学们实操。在指导“小老师”时, 一定要注意观察他的实操步骤, 不能让“小老师”出现一点错误。一有错误, 就得及时让他纠正过来, 以免“小老师”在指导组员们时出现同样的错误。同时, 也要注意安全, 因为安全是我们生产的首要条件, 有了安全才能进行生产。在“小老师”操作过程中, 可以不断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 让他很好地掌握操作内容, 使相关知识巩固。还要重视对组员的指导。虽然有“小老师”的指导, 但对个别出错的同学还是要进一步加以监督, 并分析说明, 让他们认识到错误兴趣为主的良好的学习“心向”可以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教师采用有吸引力的趣味教学会使学生学得生动, 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快、兴趣盎然的心态,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如果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 学习就无法发生。但是, 如果没有外在环境的刺激, 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让学生主动动手实验, 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对桌上的瓶瓶罐罐, 从心理上学生有主人的意识, 从而心存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 为使自己成为最好的“实验师”, 就会努力按照教师规定的实验要求去实验, 结果的出现更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样的实验教学, 必会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增强学生探索精神

得出正确结论的实验, 不一定是最好的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多方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原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质疑、思考习惯, 这是获取新知最好的途径。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

的所在。如果没有及时纠正过来的话, 就采用直观演示并用行为引导的方法, 让他能清晰地看到操作, 同时跟着老师的操作动作一步步做, 直到操作准确到位为止。指导时, 还应对动手能力差的同学进行关照, 使各位同学都能掌握操作技能, 共同进步。

六、总结:经验总结, 明确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兴趣

除说、演、论、评、巡外, 我还经常请学习好的“小老师”总结经验, 并向同学们介绍他们成功的经验、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个人心得。老师的经验之谈, 有的同学可能会充耳不闻, “小老师”的现身说法, 他们却会全神贯注, 心悦诚服。

“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更加好学;当老师的成功体验, 又使他们更加乐学。“小老师”还会随时把“过师瘾”的乐趣讲给其他同学听, 使其他同学也紧随其后, 跃跃欲试。“学生当老师, 乐学又好学”, 既可为老师减负, 又可为教学增效, 何乐而不为?让学生当小老师, 可以给学生一片创新的空间, 给教师一份教改的启迪。

我校正尝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采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法。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效果和学习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各科教学中加以试用, 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来看, 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更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能够积极参与, 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以团队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也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智能水平, 提高了实习效率。

摘要:行为引导教学法已得到我国职教界的广泛认同, 但要具体实施, 还需具备足够的条件。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 大量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课, 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技能和目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对于教师而言, 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用行为引导法, 可以让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同时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和互相合作解决实现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引导式教学法(写写帮整理) 篇2

冀中职业学院

卢坤甫

摘要:“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说教式等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法

主导

主体

兴趣

高等职业院校,顾名思义就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的学校。其知识的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学好专业技术,也要全面发展。而是急功近利,只重视实用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

“语文”就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文学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除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影响和教育。袁贵仁教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缺一不可。实践证明,韩国、新加坡和日本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强体,实现经济腾飞,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职语文教学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重要落脚点。经调查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仅占30%,即便是开课,也只有一学期的时间,每周两课时,总数超不过30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提高效率,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说教式等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会使学生自觉、主动、快乐地学习呢?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引导式教学”是适合高职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引导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其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让讲堂变学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课堂的各个过程,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下面就谈谈“引导式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消极的学习,转变为积极、热情地参与。

1、特色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它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师上课的“开场白”。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教师导入形式呆板,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就会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例如:高职语文口语表达的第一章—— 态势语言训练,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什么是态势语以及态势语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对导课这一环节进行了很巧妙地设计。因为是大一的第一节语文课,让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是很自然的。在介绍之前,对态势语言这一名词只字不提,只是在每个同学的介绍结束后,教师先从音量、普通话、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把与态势语言相关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放在后面重点评说,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之后水到渠成,引出“态势语言”这一内容,势必会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2、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现代职业教育面临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不断创新,积极尝试,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充分说明了直观的价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高职课堂,利用网络优势,便于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文、图、声、像兼备的动态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如果老师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将来的工作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必然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找工作,毕业前都应会作就业前的准备,例如:写自荐书、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面试)等,这样我们在讲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中的相关知识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同学们就会热情高涨,兴趣浓厚。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模拟招聘会中面试这一环节,引起了高度重视。首先老师把面试的内容、可能涉及到的问题以及问题应答时应注意的事项向同学们讲解清楚,然后让他们去做充分的准备。由于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态度都非常认真,经常到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阅资料,自发地组成小组,反复演练,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所讲内容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文化功底较差,对专业课的兴趣远远超过公共课。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公共课老师,应投其所好,将所讲内容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再是一种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给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讲授时,把中国古典府邸建筑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尤其是那个令人叹为观止、耐人追寻的人间仙境——大观园作为重点,定能激起同学们探究的巨大兴趣。还可以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先制作一幅贾府的布局图,然后模拟导游,引导大家去游览一下林黛玉眼中的那个规模宏大、雍容华贵的贾府。让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给那个弱不禁风、多愁善感、姿容俊逸的林妹妹进行卡通设计。反之,如果给应用艺术系的学生重点去讲诗词歌赋,势必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课堂上恐怕会睡倒一大片的。

5、通过激励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初步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语言文明,表达得体。”也有资料显示,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间占40%。可见,口语的训练对高职学生,尤其是对某些与口语交际联系更密切的专业来说,更为重要。目前,大一新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从上课的情况看来,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不敢说,也不想说。为了让他们敢说,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多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可采用激励的方法,利用榜样的力量。老师不点名,让学生主动走到讲台上进行指定的口语训练,谁先走上讲台,谁就能拥有这次机会。一些胆大、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肯定会首当其冲,不在话下。但关键是,老师怎样去引导那些胆量小、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敢于上台去表现。如果看到有的同学在犹豫,这时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励他,一定会受到满意的效果。因为一个鼓励的眼神能够碰撞出勇敢的火花,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够温暖一颗被冷落的心灵,一个坚定的动作能够传递给他无限的勇气。经过老师正确的引导,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上台讲话了,并且口语表达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另外,通过教师引导,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温家宝总理曾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团体提出过“要善于独立思考”的号召。只有能独立思考的人,才会在技能、职能方面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在气质修养、人格境界方面获得终身提高的机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逐步形成。

高职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可建议学生课后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高职语文的阅读赏析部分,要有选择地讲解经典篇目,并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以便对所学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讲完《林黛玉进贾府》后,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就利用周末在多媒体教室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及百家讲坛中的《红楼六家谈》,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分析事物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班一个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回到母校,谈起这件事时,非常兴奋地说:“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及《红楼梦》知识,我比别人都懂的多,并且还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仅此一点,我就觉得非常自豪,使我信心百倍地去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各班同学都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自觉读书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快速提高。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法时,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引导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变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错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鼓励,同时注重转变自己的指导方法和教育手段,平等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引导式教学只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案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职语文教学,探索高职语文改革的新途径,使这门公共课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潘燕

彭玉玲

《大学实用语文》

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8.7 【2】孙丽丽

《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11.7

康复医学教学中的“引导式”教学法 篇3

关键词:教学质量;康复医学教学;引导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62-01

一、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

1、研究对象

通过对某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专业2011级学生进行测评,学生共计人数121人,其中男生有71人女生为50人,他们的年龄范围在21.45±4岁,将男生、女生按照成绩进行排序之后进行分组,按照差值排序,这样“引导式教学组”有男生36人,女生25人,“一般教学组”男士为35人,女生为25人。

2、试验方法:

内容涵盖: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多样性。

“一般教学组”方法:教师按照之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采用先进行理论再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后进行实施测评。

“引导式教学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对理论进行一定的引导,例如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演绎、分析其中的关系、同时进行必要的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知识脉络进行学习。

“引导式教学组”案例:以痉挛为例,老师首先之处缓解和降低痉挛的手法,接着对每个手法对应的那个部位,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手法,从原理上对这个手法进行深入的讲解,同时提醒学生造成这样的原因[2],第一:主要是由患者曲張肌张力异常造成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缓解这样的问题;第二:你认为采用什么方式可以缓解曲张肌张力异常加大的问题,或者采用什么姿势,对于学生的回答切勿给出定论,然后引导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切记利用引导式,一步一步的进行引导;第三:巩固操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之后,然后给出相应的受力幻灯片,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这个问题,之后再对之前的问题作出解答;第四,对为啥选用这种方式进行推理,然后给出其他治疗方式;第五,老师根据同学进行的演示,进行评价,评价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对姿势正确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指出错误之处,为什么这样会错误,以及错误造成的危害,这样层层深入的方式不仅仅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能够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地方;最后,再一次对整个课程进行归纳,不仅仅包含有整个流程,其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老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提问时间,防治仍有学生不懂,同时能够起到调节气氛的功效。

注意事项:首先,若想是引导式教学达到既定的效果就要老师有足够的备课时间,对知识点的前因后果都有较深的理解,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得以信服,同时不至于误导学生,同时给出的相关知识越多就越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其探索精神,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其次,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对于引导的过程要给与不同的条件和方式,同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基于课程的发展提出自身的需求,这样才方便对整个课程进行实时的规划,不会舍本逐末,不着边际的进行,例如对痉挛中间色异常张力增长的方法,可以进行Bobath技术[1],然后加之被动的手法进行异常张力的降低,或者采用其他的形式进行张力的降低,最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手法演练,从而实现深入的了解;再者,对于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习,切勿实时的指出错误,要尝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对错,而不是一味的指出对错;最后,及时的总结,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串通起来,进一步的加深了解。

评价指标:从兴趣、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理论知识、自主性、分析、思维、基本技能这九个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每个部门相应的权值,然后利用SPSS进行分析。

二、结论

对于知识的掌握如下表所示:

可以发现引导式学习能够从兴趣、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自主性、分析、思维七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使得康复式教学能够更加的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不仅仅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同时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具有能动性、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自主性能力的康复医学学生,不仅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回馈了社会,这样才能达到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燕铁斌,郭铁成.澳洲物理治疗师的培训情况及我国借鉴[[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8(4):170.

引导式教学法 篇4

一、传统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目前, 我国小学数学所采用的主流教学模式, 是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伊·安·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基础的 “五阶段”教学法, 即“教学组织→知识回顾→新课讲授→新课强化巩固→课后习作”五个有序环节。然而该模式下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基本都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的研究成果, 难以适应改革后的新教材及教学要求, 从而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成效。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转变主体角色, 以学生为核心, 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与自主权;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 让教育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而传统教学模式却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记忆与解题训练, 过分拘泥于教材。这种现状, 使得教学成为了知识灌输的工作, 与实际生活及实践脱节, 同时未顾及到不同学生在接受能力与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性。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显得被动与僵化, 不能主动地去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现状, 直接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效果, 因此亟需探索与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二、引导式教学法及其特点

引导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它将教学的引导作为教学基础, 而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探索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强调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与重点, 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 引导式教学法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情境引入。以一个具体情境 ( 可以是场景、实际问题或故事) 来引出问题, 要求必须是贴近生活与实践、并且是学生可能遇到或可以理解的情境。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与活跃学生的思维, 可以让所要讲授的抽象知识点有一个实际的落脚点, 从而将知识与实践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更多地观察与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 借助 “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问题分析与知识导入。通过对情境的描述与分析,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进而导入解决该问题的知识与方法。在熟悉的情境中引入问题, 显得更自然、更清晰, 可以让学生对于问题有更直观与深刻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其具有探究与学习的动机与动力。

3. 知识讲授与问题解决。在前面所引出的问题的基础上, 讲授新的知识与方法。在整个过程中, 应该紧密结合情境与问题, 让所讲授的抽象知识有一个形象的载体, 易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同时, 引导学生使用新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4. 应用与巩固。提出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从而巩固知识讲授的效果,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水平。问题应以多种不同形式呈现 ( 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应用题等) , 从而训练学生发掘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5. 自主小结与习作布置。在教学的结尾, 让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回顾, 教师起到引导、补充与完善的作用, 并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与薄弱环节。最后, 应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习作。

三、引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因其高度抽象的特点, 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十分困难。因此, 引导式教学法的直观性、生动性, 以及与生活实践的高度结合性,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 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应用引导式教学法。

1. 情境引入的具体方法。情境引入的方法包括: 故事引入、实验引入、实例引入、活动引入等。例如: 在讲授除法运算的概念时, 可以设计一个童话人物分水果的故事, 增强趣味性; 在讲授物体体积的概念时, 可以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 并通过实验来还原; 在讲授推理的概念时, 可以引用通过衣服、头发判断人的性别的实例。

情境引入的方法有多种,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单一使用一种方法, 也可以选择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2. 问题分析与知识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元素, 从而分析出数学问题。可以采取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分析引导的方法。例如在教授 “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时, 可进行抛硬币的实验, 先让学生猜测结果, 然后再进行实验验证, 从而发现问题。

3. 新知识讲授的衔接方法。在讲授新新知识的过程中, 要注意结合已学过的知识, 并与前面引入的情境相结合。例如在讲解除法的概念时, 应以减法运算为基础进行导入, 并结合分水果的故事进行讲解,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除法的本质。

4. 引导学生应用与巩固新知识的方法。提出一些结合生活与实践的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例如在讲授了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后, 可以让学生辨别一些足球比赛或篮球比赛的胜负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所学知识。

5.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可采用问题式的方法, 通过几个围绕主要知识点的问题, 帮助学生回忆与归纳所学内容。例如: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几个数字的平均值?”等。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将引导式教学法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 本文还分析了引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与特点, 并探讨和研究了将其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引导式教学,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洪明, 张蓉.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模式[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1.

“问导式”体育教学法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已是广大教师探究的焦点。我校自去年起也尝试着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借鉴国内外诸多成功经验,努力探索尝试“问导式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问导式体育教学模式,其精髓就是“先学后教,循问而导”,关键是找准教与学的起点——学生已知的不是起点,学生可以自己学的也不是起点,学生“疑问处、问题处”才是教学的起点。不再是学生会和不会一锅炖。其特色是“先学后问、循问而导、以导促问、以问促学、有效训练,巩固提升”。实现的是教学互长,即教师主动适应学生、重视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主动改变教学观念,顺应教学规律的体现。研究方式方法:

第一部分:找问题,循问而导

每次体育课后,教师公布下次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要学习的体育内容提前预习教材,通过询问、上网查询或基于现有的认知等形式探究体育项目的内容、提出问题,利于老师编写导学图版,学生可以先思考,预想过程及结论,同时也呈现一种探究的期待,把不懂的问题提出给老师,以便向老师提出核心的问题,或者与同组作简单交流,共同提出共性问题。

上课后学生根据导学图版自主学习、自学自练。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通过问题提出更核心的问题做针对性的导教,同学间自助帮助解决。这一过程学生基本上不需要老师讲解,教师的“导”体现在只需个别点拨或者是对导学图版上的个别问题作或动作要领做一些提示或示范,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部分。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通过自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寻求对问题的解决。

第二部分: 以导促问、以问促学、互解质疑

把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小组长和体育骨干的作用,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我们体育教师要将重点任务以多种形式平均分配到小组,小组内合作探究,互提互问、以导促问,相互交流,达成共识。整个部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问”贯穿于交流展示全过程,不划分时间,不墨守成规,但是要求精讲,力求高效。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适时的参加到各小组的练习中,深入了解学生掌握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总。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情况,要求一人或多人对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在队伍集合起后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点评,质疑。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评点.。体育教师重点讲解、示范,解析教材的重点、难点。(每位老师都要面对一个事实:差异永远存在,有差异才有真正的教学。)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讲解,此类问题多是难度较大的具有倾向性的疑难动作问题,但教师不要急于告知现成答案,可典型启发的方式进行讲解、以问促学、互解质疑。

第三部分:有效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的“导”只是对本堂课的知识及动作技巧方法作简单的梳理和总结,而练习的次数及相关的游戏才是针对学习目标顺利达成而设计的,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技能、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练习形式,当堂训练要重在打好基础,时间应保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是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还要适当布置一些身体素质提升的训练,可以留至课外完成或晚上回家后的作业。学生结合课内多次练习和课外身体素质训练,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消化反思感悟,以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

练习主要策略:

1、“小步走,快反馈”,确保课堂训练的及时性

新授动作应适当分成几个环节,每一环节教学之后及时进行适量的巩固训练,这样安排训练学习内容少、间隔时间短,既照顾到了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也符合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前面所学动作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老化”,有利于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训练内容应“重基础,有梯度”,确保课堂训练的层次性 课堂训练的难易既要照顾基础好的同学,也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符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选题应“重基础、有梯度”,确保课堂训练的层次性。新授课课堂训练动作应以基础为主,因为学生对新动作需要有一个熟悉 “老化”、形成技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训练的层次,让学生体验到乐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既让身体基础一般的同学吃得下,也让体育基础较好的同学吃得饱。

取得成效:

问导式体育教学法 尊重了学生“做”的自主性。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理解、接受知识。有目的有重点的吸收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调整教学手段,让学生继续发挥、创造。

问导式体育教学法尊重学生“想”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去形成他们独特的“风格”。“徒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于那些“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经常给教师出“难题”,被教师认为“有个性”的学生,要尊重学生想的自主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去想、去探索,实现他们的愿望。

问导式体育教学法尊重学生“练”的自主性。“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对于每一次胜利与失败的实践体验,学生都会谨记在心。只有正视胜利与失败,学生才会逐渐成熟。科学的训练,不仅强健学生的体魄,还要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使其在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教学互长,只有尊重学生自己练的权力,变“要我练”成“我要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组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问导式体育教学法尊重学生“评”的自主性。张扬个性,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三人行,必有我师”,重视学生的客观评价,汲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消化吸收。教师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评价,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成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思想。

课改一路走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2016年撰写的《实施成功体育教学,践行学生自主课堂》论文获省一等奖,2016年一师一优课《障碍跑》参加部级评选,2017年一师一优课《前滚翻》推荐参加部级评选,2017年参加的山东省青年教师素养大赛(教学设计、说课、模拟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论文)获综合评比二等奖,《“8”字跳长绳》参加了全国移动杯微课大赛,2017年与尹丽红校长合作撰写论文“多媒体在高效课堂中的使用”参加电教论文评选,去年为全区体育教师提供公开课二节等。

引导式教学法 篇6

一、从两个实例看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实例1】

五年级一位教师执教《窃读记》一课,提出主线问题:“从哪些语句能够感受到作者读书时的快乐滋味?”教师所期望的是学生能够找出“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这个动作描写语句。然而,学生们只找到了非常明显的表现快乐的句子:“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学生说出来的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教师一脸无奈地对发言学生说:“错了,坐下。”然后又面向全体学生问道:“下面,谁再来回答?”连续询问无果后,教师忍不住自己说出了想要的答案。

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虽然全部完成了,但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天长日久,那些总被告知“错了,坐下”的学生就不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课堂上势必出现教师一言堂或死气沉沉的局面。

【实例2】

六年级一位教师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线路呢?”学生们围绕着线路应该如何画、火车应该怎样行驶等问题展开讨论,大约用了十多分钟时间,教师以旁听者的身份倾听学生的发言。

这节课,教师的主观意图是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然而,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汪洋恣肆地随意发挥,教师仅仅做一个缄默不语的旁听者。这种做法,虽说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的讨论指向很可能极度发散,难以保证这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

出现上述两个实例的最根本原因,是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把握不到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如何才能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把握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引导时机

实施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总体原则可以概括为8个字:顺势引导,循序思考。“势”指的是课堂上学生个体发言的“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发言“点”中的信息,顺势引导到本节课教师所设定的解读主线和必须讲授的知识点上。由此可见,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师对于学生课堂发言之“势”的正确判断和顺应,亦即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提出引导性问题的时机。依笔者的经验,学生发言出错和学生思维卡壳之时,正是教师抛出问题予以有效引导的恰当时机。

1.在学生发言出错时进行引导

(1)以学生的错误为石,激起讨论之浪

在六年级《詹天佑》一文的教学中,有学生在讲述詹天佑“勘测线路”一段时说:“‘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这一句话,说明詹天佑为了自身的安全而认真工作。”我马上向全班同学发问:“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这样的吗?”一位学生马上找到下文:“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他认为,詹天佑是为了把铁路修得更好才对自己提出了周密细致进行勘测、设计的要求。还有的学生联系上文“两岸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来理解,说:“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如果铁路线路设计不精密,就会出事故。”

一位学生出错之时,正是教师用之引导其他学生发表各自观点、激发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的有利时机。因此,教师绝不能以一句“错了”当评语来挫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此时,教师问一句“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反而能够激起学生相互之间展开讨论、争论的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2)以学生的混淆为线,串起知识之珠

在学习六年级《山中访友》一文时,一位学生在谈到“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这句时,认为这是一个拟人句。显然,学生混淆了比喻与拟人两个知识点。这时,我提出了引导性问题:“‘如’是什么意思?”我又问:“老桥像一位老人,这是什么写法?”学生回答:“是比喻。”我接着再问:“那怎样写才是拟人呢?请看下文,写老桥做了什么?”学生们大声读出了下文这句话:“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俯身凝望着这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我最后解释说:“老桥做出了人才能做的动作,这叫作拟人。”

学生在课堂上难免会发生知识混淆的境况,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错了”,应当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搞清被弄混的两个或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差异,把相关的知识之珠串联起来。

2. 在学生思维卡壳时进行引导

(1)以学生的空白为纸,画出体会之画

六年级的《怀念母亲》一文,有这样一段话:“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由于背景知识的缺乏,学生们对这段话的理解出现“卡壳”现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季羡林之所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因为他为母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自小离家,一直没有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很想等自己毕业以后接母亲到身边来赡养母亲,可是现在却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这一层含义,我适时给学生补充了季羡林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永远的悔》中的一段。听了补充材料后,学生再读文中的句子,对“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原因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作者是因为不能赡养母亲的自责、愧疚之情才寝食难安的。

一般而言,语文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生在解读课文内容时,因为知识结构、时代差异等方面的原因,通常会出现对文本理解不到位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这些欠缺,教师适时进行背景材料、相关知识的补白,然后引导他们把补白内容与文本联系起来,就会将学生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架起对话之桥

语文课堂是一个“对话”的课堂,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等。进行这些对话的基本前提,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因此,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在读书时,能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本结合起来。

在进行六年级《凡卡》一文的教学时,对凡卡学徒生活的描写,很多学生读到“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时,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因为他们根本没进入文本的情境中。此时,我问学生:“你们在九岁时,都吃什么?每天晚上做什么?可是凡卡呢?”学生们在课文找到“吃的只有稀粥”这个句子,然后把凡卡与自己的生活对比起来,由此感受到凡卡童年生活的悲惨。

当学生没有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时,教师及时地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文本联系起来,就会引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要想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学生的发言做及时、恰当的引导,教师就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机智。显而易见,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掌握课文的相关知识和信息

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地掌握同课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问题引导。比如讲授四年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教师知晓1999年台湾发生7.3级地震时的一些具体情况,才能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去感受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和移植专家李博士,在余震中不顾自身安危的高尚精神境界。

2.清晰把握解读课文的一条主线

在课堂上出现教师被学生的发言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师自己对文本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还不甚明了。课堂上教师要说的话很多,但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再多的话都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点,那就是解读课文的主线。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之前,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题,设计好解读课文的主线,课堂上紧紧抓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

3.灵活运用多种阅读理解方法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内容,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以下阅读理解方法。

(1)联系实际法

如六年级的《凡卡》一文,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凡卡生活的凄苦悲凉,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你一顿吃多少饭?让你一顿饭甚至一天只喝稀粥,你会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凡卡童年时代的不幸。

(2)联系上下文法

如六年级的《詹天佑》一文,在教学“开凿隧道”一段(詹天佑亲自挑着水桶……)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詹天佑为尽快完成修铁路任务而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詹天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亲自挑水桶?”学生们在上文中找到这样的描写:两岸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在这样的环境中,多危险啊,一不小心就……”学生们想到这里,就会对詹天佑的所作所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联系背景法

学习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与黑暗势力做斗争而置自身安危于不顾的大无畏精神,在“笑谈碰壁”一节中专门介绍了当时的背景:许多革命者已经被反动派抓走,甚至被枪杀,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中不仅没有惧怕,反而笑谈碰壁,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

(4)抓重点词理解法

重点词就是能够成为问题答案的词汇。它可能是一个成语,如四年级《猫》一文中的“屏息凝视”;也可能是某些动作词,如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弯腰给车夫敷药的动作;还可能是修饰动作的副词,如五年级《梅花魂》一文“外祖父用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句中,“轻轻”、“慢慢”两个表现外祖父对墨梅图喜爱程度的副词。到底抓住哪个词,取决于具体问题:能回答问题的词就是重点词。

(5)表演法

在讲解四年级的《猫》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到猫的尽职尽责,教师抓住“屏息凝视”这个词,让学生做出“屏息凝视”的样子,要求大家保持这种状态一分钟。一分钟之后,学生们长长地舒了口气,这时教师进一步进行引导:“你们有什么感觉啊?”学生们纷纷喊道:“闷!”“累!”教师追问:“那猫需要这样保持多长时间?”学生回答:“几个小时。”教师再问:“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抓老鼠。”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了猫确实是一种非常尽职的动物。

阅读理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牢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导入了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课堂不仅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精彩。

引导式教学法 篇7

关键词:8086,引脚,地址,数据,读写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工科、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软、硬件开发的初步能力。然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是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需要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比如最小模式下8086芯片的40个引脚及其功能这个知识点非常重要,学生学习的时候觉得非常枯燥、难记。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知识的难点重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向老教师学习请教,不断实践思考,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经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学习8086引脚可以以自行设计CPU引脚的探讨方式来展开,即从需求出发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CPU的基本功能,根据CPU的这些基本功能来引出实现这些功能所需要交换的信息,这些信息交换又通过相应的引脚来实现。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设计8086的基本功能,然后再根据这些功能来引出8086CPU的引脚。

一、8086 引脚的基本功能

( 一) 读写存储器、读写 I/O 接口

因为CPU最基本的功能是执行程序,再具体一些,就是执行指令。根据冯·诺依曼思想,指令和数据都是存放在内存里,那么CPU要想完成指令的执行就需要从内存里取指令,从内存或I/O接口读操作数,再把运算结果存放到目标位置。并且,CPU要读写的数据可能是16位,也可能是8位。

( 二) 中断处理

CPU在执行指令时可能有其他紧急的、意外的事件发生,此时需要暂停当前的任务,转去处理这样的事件。这样的事件可能是紧急的、必须马上处理的,也可能是不太重要的、可以忽略。CPU对不同类型的中断需要分别对待。

( 三) 总线管理

CPU与主存和I / O接口的所有信息交换都要通过它们之间的总线来进行,通常来说由中央处理器CPU来控制这些总线。对于总线大家都知道,为了避免数据冲突,同时只能有一个控制器来掌权。可是,计算机系统里连接的其他控制器需要使用总线时,CPU可能要出让总线使用权,并且在该控制器使用完毕再收回总线使用权,这就是说,CPU需要具备总线管理的功能。

( 四) 与外部硬件同步

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除了主机之外,往往还需要连接很多其他的硬件来扩充主机的功能,所以主机会和很多其他硬件进行连接、交换信息。但是外部硬件速度通常都比较慢,CPU与外部硬件的信息交换要等到外部硬件就绪后才能进行,这个功能我们称作与外部硬件同步。

( 五) 其他的功能

CPU需要具备的其他边缘功能,比如可以复位启动、工作模式的选择等。对8086来说,它可以工作在单机系统,也可以工作在多处理器系统,我们分别称作最小模式和最大模式。

以上5个功能模块,是每个CPU也是8086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当然,所有这些功能都要CPU和外界交换信息来完成,而引脚是芯片与其他部件交换信息的唯一途径。

下面就开始根据8086的基本功能来引导学生设计8086的引脚。在这个引导过程中,虽然看上去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的一个过程,但是在同一个功能有几种方法可以实现时,就需要教师把学生往8086引脚结构上引导,就是说,引导过程要有一个主线。

二、8086 的引脚

首先,根据第一章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到8086受到当时制造工艺限制,只有40个引脚,而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分别为20根和16根,工作时钟为5MHz。并且,学生也已经知道,在引脚根数受限的时候为了实现足够的功能,可以进行引脚复用。

接着引导学生进入正题: 如何设计8086CPU的40个引脚才能实现上面提出的5个功能需求。

( 一) 基本引脚

首先,作为电子芯片,必须要有工作电压和接地引脚。所以8086要具备如下几个输入引脚: Vcc,GND。为了方便,8086设计了2个GND引脚。另外,8086还需要有工作时钟,用引脚CLK表示。这一下就有了4个引脚,还余下36个引脚。下面需要用这36个引脚来实现前面提出的5个功能。

( 二) 读写操作相关的引脚

1. 地址数据复用引脚 AD15 ~ AD0

要想完成对存储器、I/O接口的读写操作,则需要有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那么前面已经知道地址线是20根,数据线是16根,这两总线一加就是36根了,那前面剩下的36根就全部用完了,其他的功能就没法实现了,所以我们就应该想到要进行总线复用。地址信号是A19 ~A0,数据信号是D15 ~ D0,那就把低16根地址引脚与16根数据引脚复用,即AD15 ~ AD0( 余下的四个地址引脚A19 ~ A16其实也与状态信号S3 ~ S6进行了复用,暂时不用提及) 。这样地址线和数据线总共用掉了20根引脚,即AD15 ~ AD0和A19 ~ A16。

2. 地址数据分离所需要的控制引脚

地址线和数据线的复用节省了很多引脚,新问题却出现了。在CPU的读写总线周期的4个T状态中,T1时由CPU给出的地址信号在后续的T2 ~ T4期间要一直保持地址信号稳定,即在T2 ~ T4内存或I/O接口同时需要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而复用的AD引脚上同时只能传输一种信号。所以下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分离被复用的信号,这是需要重点详细讲解的地方。

引脚复用使得在同一根引脚上要传输两个信号,可是怎么分辨这个复用引脚上到底传输的是哪个信号呢? 比如AD15 ~ AD0,在某个时刻,在这复用引脚上到底传输的是地址信号还是数据信号呢? 这个问题只有系统的主宰者CPU才知道答案,因为系统是在CPU控制下运作的。地址信号是由CPU送到地址总线上的,而数据信号也是CPU要求传输时才会出现在数据总线上的。在对主存和I / O接口的读写周期内,主存和I / O接口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我们要在AD复用线接到存储器和I/O接口之前,先把它们分离并保存起来才能给主存和I/O接口提供持续、稳定的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这就需要增加两类辅助芯片了,它们分别是地址锁存器和数据收发器,分别用来传输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CPU把地址数据AD复用线同时接到这两个芯片时,从地址锁存器输出的就是地址信号,从数据收发器传输的就是数据信号。但是这两个芯片并不具备智能,没法判断当前AD线上到底是地址还是数据。它们只能根据CPU的命令来完成自己的工作。

所以,当CPU往地址数据复用总线上发送地址信号时,就要发出一个通知信号给地址锁存器,这个信号就是地址锁存允许ALE( Address Latch Enable) ,这个信号就是告知地址锁存器,现在AD线上传输的是稳定的地址信号,要求它把当前的地址信号锁存下来,送给存储器和I/O接口。这样,存储器和I / O接口就可以在读写周期内获取所需的稳定的地址信号了。

剩下的问题就是,是不是AD线上传输的信号除了地址信号就是数据信号呢,也就是说ALE无效时AD线上就是数据信号?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总线同时连接多个部件,为了避免信号串扰和总线冲突,引脚采用的是三态电路,也就是引脚除了传输有效的高低电平信号外还有一个高阻状态。所以当AD复用线上可以传输数据信号时,也要发出一个数据允许信号,告诉数据收发器现在可以工作了,也就是当前AD线上传输的是数据信号。不过,跟地址信号不同,数据信号是双向的,所以CPU还要发出一个信号给数据收发器,告诉它当前CPU是在发送数据还是在接收数据。

那么通过这3个控制信号,就可以从AD复用线上把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分离开来,向主存和I/O接口提供数据读写操作时所需要的稳定的地址和数据信号,如图1所示。

读写数据需要的稳定持续的地址信号、数据信号有了,那么读写数据就可以实现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下面接着分析还需要有什么控制信号。

3. 读写数据所需要的其他控制引脚

首先,因为地址线和数据线同时连接到主存和I/O接口,而在读写数据时,同时只能读写一个对象,所以CPU读写数据时,就要告诉主存和I/O接口,当前读写的是哪一个对象,即需要一个控制信号来区分当前读写的对象是主存还是I/O接口,这种二选一的控制信号通常用一个引脚表示,即,由CPU送出,当它为高电平则表示读写主存,为低电平则表示读写I/O接口。

接下来,读写数据时有时是16位,有时只需要8位,而数据线有16位,所以CPU要用一个控制信号来通知主存和外设当前数据线的高八位是否传输有效数据,这个信号就是

然后,对主存和I/O接口的操作可能是读,也可能是写,所以CPU还要用控制信号来通知主存或者I/O接口当前的操作类型,分别用来表示。

还有,在读写外设时,因为一些外设太慢,为了不过分降低CPU的效率,我们在读写外设时,让外设在就绪时通知CPU去读写数据,即READY引脚,这个引脚是从外设传给CPU的。

小结一下,为了在引脚有限的情况下,完成CPU对主存和I/O接口的读写操作,需要有引脚AD15 ~ AD0,A19~ A16,还有8个控制引脚ALE,,总共是28个引脚。在图1中,把8086的这些引脚连接到内存和I/O接口,加上时钟发生器,即可得到8086的最小模式配置图。

( 三) 中断处理相关的引脚

为了实现中断处理,需要有中断请求信号和中断响应信号。中断请求分为必须马上处理的( 不可屏蔽的) ,和可以处理也可以不理会的( 可以屏蔽的) 。为了便于CPU知道当前请求的中断的类型,就用两个引脚来引入不同类型的中断请求,即NMI和INTR。NMI表示外界部件向CPU发出的必须马上处理的、不可屏蔽的中断请求,INTR表示其他部件向CPU发出的可以屏蔽的中断请求。那么对于可以屏蔽的中断请求,当前到底要不要处理呢? CPU要有一个应答信号反馈给发出中断请求的部件,我们可以用来表示。通过这3个信号可以实现CPU的中断管理功能。

( 四) 总线管理

在正常情况下总线归CPU管理和使用,当系统里有其他的控制器需要使用总线时,就要向CPU申请总线的使用权,如果CPU允许,可以给该控制器一个反馈信号,表示把总线使用权借给该控制器使用,同时将三条总线置成高阻态。这一对信号就是HOLD和HLDA。那么,在该控制器使用完毕的时候,是否需要再通知CPU收回总线使用权呢? 没有必要为此多浪费一个引脚,我们让总线使用请求信号HOLD一直保持到控制器总线使用完毕,这样当HOLD变为无效时就表示该控制器不再使用总线了,CPU则收回总线使用权,即让HLDA变成无效。

( 五) 与外部硬件同步

有时候CPU需要与外部硬件交换信息,但是外部硬件的速度往往比CPU要慢很多,CPU需要等待。在等待过程中,CPU每过一个时间间隔就去测试一下外部硬件是否准备好,如果还没有准备好,则再过一个时间间隔再次测试,如果已经准备好,则不再等待。这个过程我们叫做CPU与外部硬件的同步。供CPU测试的就是引脚,该引脚为外部硬件的就绪信号。一旦外部硬件就绪则通过该引脚输入低电平让CPU可以检测到。

( 六) 其他功能

8086具有复位重启功能,用户的复位要求需要用一个引脚送入CPU,这就是RESET引脚。另外,8086可以工作于单机系统,也可以多个处理器协同工作,即最小模式和最大模式。8086工作于单机系统时它负责提供系统所有的控制信号,而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则有专门的总线控制器来产生系统的控制信号。所有我们也要通过一个引脚告知8086它当前所处的工作模式,即引脚

到此为止,我们根据CPU的功能分析得出,CPU具有Vcc,GND ( 2 个 ) ,CLK,AD15 ~ AD0,A19 ~ A16,ALE,共40个引脚。8086的这40个引脚图如图2所示[1]。图中带“#”的引脚表示低电平有效。

实际上,我们上面的设计过程存在一个前提,那就是系统所需要的所有控制信号都是由8086CPU来产生的,也就是说8086工作于最小模式。而一旦8086工作于最大模式,则控制信号不再全部由它产生,所以前面分析得到的一些控制引脚也就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图2括号内。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模式与最小模式下,8086的引脚变化在于第24 ~31号共8个引脚,括号内是最大模式下的引脚含义。当然,对于最大模式中这些引脚的含义也可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本文不再详述。

三、结束语

引导式教学法 篇8

1 对于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的分析

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着重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重点强调以学生为课堂认知的主体以及知识层面的主动构建者。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学生知识迁移的具体要求, 这样的教学方式的设计要重点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 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以及协助性作用。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精神;与此同时, 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够被忽视, 教师是课堂的构建者以及学生学习的监督促进者, 要对整个教学的设计方案以及组织进行负责, 并且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谈论中来。

其次, 以统计教学的内容为基础。在进行统计学的教学中, 要着重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素材选取重点项目, 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取, 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 项目的难度要能够适应于学生, 既包括基础性的教学知识点, 又能够充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再次, 善于以引导案例作为项目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采用将项目分解的方式将教学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 将项目任务作为目标进行典型案例的设计, 并且由案例创设出各种学习的情境, 进而实现统计学知识的构建以及项目的学习。针对于具体案例的设计要综合性的考虑以下几点:第一, 案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对于每一个项目任务所能够涉及的知识点都与案例一一对应;第二, 案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师选用的案例要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引发学生的拓展性思考;第三, 选用的案例之间要相互联系, 要按照项目的完成情况而设计, 避免出现案例独立存在的现象;第四, 案例具备一定的实践性, 要采用实际存在的案例, 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第五, 案例的难度要适中, 符合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规律, 以便于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项目, 进而逐渐能够掌握项目的核心思想以及构建的过程。

最后, 按照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课程完成以后, 由学生自己先进行自我评估, 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项目工作进行检测并且做出一定的评价, 通过师生之间的探讨, 进而评判学生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学生对项目改进的具体措施。

2 优化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中的有效应用

按照实际案例引导式项目教学法设计中的具体要求, 以某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采用了该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统计学的教学项目主要包括:“某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总项目;四个分项目:统计调研的设计方案、统计调查整理、统计数据分析、统计分析报告;八个引导案例, 形成1+4+8的项目案例体系, 并且保证在35课时的教学中逐渐完成项目实践, 效仿“某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的项目实现各个项目小组的研究项目。并且将项目进行分解之后, 将统计教学的过程逐渐趋于流程化, 为完成项目任务设计典型案例, 逐渐引导学生的学习, 分阶段的进行学习, 由浅及深, 逐渐递进。

对于案例引导式的项目教学中主要包括项目教学学习以及项目教学实践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示范性的项目学习, 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骤:将示范性的案例项目引入并且将项目进行分解。教师要设计出:“某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统计教学的设计项目, 按照统计设计的流程将这一项目逐渐分解为“该市高职院校学生消费行为调研方案设计”、“该市高职学生实际消费行为调研”、“该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数据分析”、“该市高职学生消费行为分析调研报告”四个重要的子项目。

第二步骤:确定各个项目的实施任务。教师在仔细研究知识点的情况下要提出相应的教学任务, 使得学生能够确定自己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内容, 了解自己欠缺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 并且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自主学习性, 并且按照统计学的内容进行划分, 总共设计了八个项目研究任务。

第三步骤:教师要选择相对典型的案例, 将项目引导学习。对于每一个项目的研究任务, 教师要对选择最为恰当的案例进行实际教学, 并且创设出各种情景, 实现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构建;学生通过教学实际案例的效仿以及课下实际案例的实践过程进而展开项目的学习。

第四步骤:对示范项目的成果进行展示。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展示出“该市高职学生的消费行为统计”的研究课题项目, 并且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做出一定的点评, 针对于研究项目开发中统计调查的数据以及分析方案进行相应的总结, 逐渐将学生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巩固以及完善, 做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创造动力。

第二个环节:进行实际项目实践, 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步骤:将实施项目小组进行划分。在进行统计学开课阶段, 教师要依据科学分组、异质分组以及平衡分组等原则进行小组划分, 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知识整体构造、学习掌握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具体方面进行权衡考虑, 然后搭配性划分, 将学生合理化地进行划分, 分成十个项目小组, 每个小组的成员保持在6~8人, 教师要指导小组之间进行谈论以及学习。

第二步骤:对于统计研究项目的选定。教师进行研究项目的选定, 要围绕着学生感兴趣或者熟悉的话题, 教师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项目。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探讨的情况下, 确定研究项目。在进行项目的确定时, 要具体综合考虑到项目的实用价值、项目的数据来源、项目的工作量以及项目的实用意义等。

第三步骤:具体项目的实施。由小组内的项目负责人组织成员, 就小组内研究项目的主题进行研究讨论, 并且将成员明确分工。成员之间既要做到分工明确, 又要互相协调合作, 共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点、疑点。教师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合作以及交流, 并且及时记录项目发展的近况。

第四步骤:教师和学生联合评定小组的项目成绩。教师要按照项目教学的实际要求, 进而提出小组项目研究的评价规定, 确定好各个小组的评价内容以及评分标准等。教师按照小组研究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公平的测评。

3 结语

综上所述, 现代化的教育中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受到社会的重点关注, 案例教学正是体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方法。尤其是针对于统计学这门学科而言, 大量的数据使得统计学学科变得枯燥且没有趣味, 教师在进行教学中通过案例进行引导教学正好可以有效地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无趣的不足之处。统计案例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及针对性, 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够很好地进行教学, 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死记硬背的弊病,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自身的统计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呈琛, 高鹏.高职高专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6 (5) :205.

[2]徐文静.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模式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48) :203-204.

[3]黄振, 朱珺, 夏利平, 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 2013 (21) :148-150, 151.

[4]罗玲.案例教学在高职统计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知识经济, 2011 (13) :172-173.

[5]朱艳.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0) :56, 58.

引导式教学法 篇9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行为引导式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与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而不只是纯粹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阻碍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吸取式。而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需要控制过程与主题,而不需要控制内容与答案,学会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而不是点灯人,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钻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焊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因此,在运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

在运用行为引导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首要任务是需要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教学内容将全体学生合理、公平地分为若干小组。

例如,在教学“固定管对接氩弧焊打底,焊条电弧焊盖面”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前学生对所学焊接实践操作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挑选出每一小组的组长或负责人,然后,教师向小组成员下达教学任务,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所学知识点(如,工艺参数选择、工件准备、焊前清理等)的掌握程度,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责任与义务,最后,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教学项目制订并实施教学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会在了解课题要求的基础上,收集、分析与整理有关焊接操作手法的资料与信息,也会将自己所整理的相关知识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行为引导式教学法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协调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充分体现与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符合现代素质教育教学理念。

三、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焊接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激起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求知欲。但焊接专业学习往往有三大难题:理论多、术语多、难点多,而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有限,无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保持高度的集中,也无法完全理解焊接专业中的所有专业术语,长此以往,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可能会出现逃课、旷课、交头接耳等现象,严重影响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行为引导式教学方式的出现能有效帮助教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在焊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情境法、实验法等,通过多种教学行为的引导以及图文并茂的呈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寓教于乐,加快学生对焊接专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焊接方法及焊接过程”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将焊接方法以课件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操作,这样,通过几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加强学生对焊接专业的学习兴趣,提升其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总之,行为引导式教学法运用到焊接专业课程教学中,能有效改进与完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学生也能通过不断地接触产品,加强与巩固学生对相关焊接理论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充分调动起学生对焊接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参与性,让每位学生都能融入课堂学习中,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引导式教学法 篇10

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 由于免疫学理论体系中充斥大量抽象概念, 而且各部分细节繁杂, 内容之间又交叉联系, 导致初学者难以接受和领会新的概念, 不易理清免疫学理论的脉络, 许多学生对这门课采取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有的甚至放弃对免疫学的学习。如何在免疫学与医学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将免疫学真正的魅力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既能掌握免疫学理论的精髓, 又能培养学生运用免疫学理论解释、解决临床现象的能力?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这段话道出了免疫学教学的精华———感受学生, 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去教免疫学[3]。

免疫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 其内容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具有与其他医学基础课不同的思维体系和教学方式, 而我们从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的一点是“顺势引导法”在免疫学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 从学生角度去认识问题, 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接受、理解、认识免疫学概念和理论, 那么原来抽象、难懂的免疫学理论就能为学生所掌握, 也能为学生所灵活运用, 成为学生分析、解决临床或科研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1 激发兴趣, 将学生引入学习之门

绪论是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第一课, 也是师生在免疫学教学中第一次交流, 此时学生对免疫学和免疫学教师普遍存在一种陌生感, 而来自学兄学姐的忠告也可能给他们留下“免疫学太难学”的印象。如何将这门新课引入课堂, 如何让学生自然地接受并喜欢上这门课, 我们在课堂上是从“讲故事”开始, 从Edward Jenner创造牛痘接种到Louis Pasteur将狂犬病疫苗首次用于人体;从Emil von Behring和Shibasaburo Kitasato由动物血清中发现抗体到Charles Richet对过敏现象的观察;从Paul Ehrlich和Elie Metchnikoff体液和细胞免疫学说之争到Burnet伟大的克隆选择学说等等。一个个星光熠熠的名字, 一段段生动曲折的故事, 折射出免疫学前进的步伐和这门学科独特的魅力, 也拨动着学生的心弦,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科学家在探求真理过程中时时闪耀的智慧火花, 也领悟到科学探索中的艰辛和无穷的乐趣, 不知不觉中开始接受、了解免疫学这门课, 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而学生在课堂上对免疫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参与意识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发挥, 教与学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事实上, 这种对教学方式“趣味性”的追求始终贯穿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对一位教师来说使教学变得有兴趣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我们在备课时不仅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更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在学生眼里, 如果一门课总是以枯燥乏味的形式出现, 无论它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也只能使人望而生畏, 敬而远之。针对免疫学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的特点, 我们采用多媒体直观化教学, 并大量运用拟人、类比、比喻等方式, 同时穿插了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漫画、Flash等, 使学习变得更加新奇、多样和有趣。我们将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比喻成银行保险柜的双保险钥匙, 将树突状细胞描述成拍摄快照的战地摄影记者, 而将巨噬细胞看作站岗、杀敌的士兵;补体旁路激活途径是自发爆炸的“手榴弹”, 而凝集素则是通过结合甘露糖来确定目标的“定点炸弹”;细胞黏附分子是帮助细胞被运送至特定地点的邮政编码系统;而树突状细胞与辅助T细胞在淋巴结的“共舞”则是免疫应答中最精彩的场景之一。这些生动的语言, 幽默的表述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恰到好处地阐明了免疫学关键概念, 免疫学的教和学都成了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4,5]。

2 掌握学生的心理, 引导其探索性学习

将抽象、概念性的理论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演绎,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要维持学生对免疫学长期的学习兴趣, 进而推动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深层探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同阶段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一样, 内心感受不一样,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 必须把握学生脉搏, 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首先, 在引入新的概念和展开新的章节内容时, 我们考虑到学生对抽象概念一时难以接受和领会, 决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临床现象着手, 先提出问题, 如输血反应是如何发生的、骨髓移植是如何寻找合适提供者, 疫苗是如何起到免疫保护作用的, 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十分有趣而又常常对其中的奥秘深感迷惑, 对这些问题的探求成为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内在驱动力。而此时教师并不急于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将自身的角色由导师转换成与学生平等的探索者, 由问题开始寻找答案, 顺理成章引入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以及抗体等重要概念。随着对这些概念理解的一步一步深入, 学生找到了隐藏在常见现象背后的免疫学理论, 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变成了伸手可触的实例, 变成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后获得的知识。而学生在此过程中锻炼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体味到探索学习的快乐, 也认识到了免疫学知识的实用价值[6,7]。

其次, 学生在初步接触一些免疫学概念, 但又未建立起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时, 许多名词对学生来说都是孤立的, 其免疫学意义难以为学生所认识, 免疫学的学习有可能走入一个“瓶颈区”。在此阶段,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前阶段的学习成果, 让学生明白免疫学理论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同时, 应积极鼓励学生将已有知识有机整合, 融会贯通, 并尝试用已掌握的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去认识常见免疫现象或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基本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 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 真正领会免疫学的本质和内涵;我们曾要求学生在学习固有性免疫和功能这部分内容后, 举出固有性免疫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例子, 并说明这些合作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意义。同样在学习免疫细胞章节时, 我们将T细胞、B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等放在同一体系内来理解, 认识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可使学生将原来孤立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充分认识免疫系统的“网络性”从更深层次把握免疫学本质。

而为了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免疫学知识一知半解, 甚至死记硬背的弊病, 我们除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巩固已有知识之外, 还通过具体的实例讨论来引导学生拓展对免疫学理论的认识。如假设这样的场景:如果你手上不小心拉开了一个口子, 而此时恰好有细菌感染, 请依次描述机体免疫系统处理入侵者时可能发生的事件;艾滋病病毒主要感染人CD4+T细胞, 但其对于机体免疫功能到底有哪些方面影响?对于慢性乙肝患者, 机体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中, 学生有的豁然开朗, 也有心存疑惑, 进一步再通过师生之间的辩论、比较和分析, 最终达到对免疫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 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 真正体现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8]。

3 结语

免疫学是一门迅猛发展的前沿学科, 也是一门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的基础医学课程, 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扼杀了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也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而成功的教学则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则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需求, 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 顺势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 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领略免疫学无穷的魅力, 使免疫学的学习成为一个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9]。

参考文献

[1]Balkwill F.Immunology for the next generation[J].Nat Rev Immunol, 2005, 5 (6) :509-512.

[2]Fournie JJ, Gaits F, Bonneville M.Science and society:promoting thelearning of immu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Nat Rev Immunol, 2005, 5 (11) :893-898.

[3]Steinberg RJ, Williams WM.Educational Psychology[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4]Lauren Sompayrac.How the immune system works, Second edition[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Debard N, Py P, Kraehenbuhl JP, et al.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on immunology education[J].Nat Rev Immunol, 2005, 5 (9) :736-740.

[6]郭波, 许桂莲, 邹强, 等.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 4 (3) :283-284.

[7]金伯泉, 朱勇, 张新海, 等.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0, 16 (8) :452-453.

[8]郭长占.应用逻辑思维方法指导免疫学教学[J].医学教育, 2000 (3) :40-41.

上一篇:大学英语低起点学习者下一篇: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