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众所周知,新课程正在我国的教育界中掀起一股改革之风,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新课改中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原来那个“知识渊博”的执教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更为强调学生在现代课堂中的主体性质,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引导教学小学数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引导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1:

问题引导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师主导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为了顺应新课程的改革进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快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尝试改变惯有的数学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引导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利用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更加深刻地体会与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关键词:问题引导型;小学数学;策略

问题引导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能通过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学习,大大提高了数学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从真正意义上增强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本文首先从问题引导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特征进行分析,对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中对问题引导型数学教学模式加以运用提出策略分析。

一、问题引导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分析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价值、值得探索与解决的问题。而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使小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在数学应用题中,一些有关数据、事项等内容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而学生要做的是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问题引导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化与拓展数学的应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数学情景中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问题引导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设置高质量的数学问题

为了更好地运用问题引导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设置高质量的数学问题。设置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为主体,也可以由学生为主体。对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数学问题设置,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综合考虑。对于信息比较分散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注意看图和关注其他内容;当遇到信息比较隐蔽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其他方面的读题细节;而遇到信息量比较大的题目,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问题来有效地收集相关解题信息。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设置,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心中的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并且必须包含解题的必要信息。在现实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往往缺乏这样的意识,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大胆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胆提问的氛围,唤醒学生的疑问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比如,在上《除法入门》一课时,教师可以改变习惯性的例题思路,可以通过结合现实中分配物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和探讨。比如,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提出“每月末,爸爸去银行还贷款,爸爸是怎么计算每个月需要还的贷款呢?”“我家附近的一条主干道上经常堵车,怎么帮交警叔叔计算平均每分钟路上通过的车辆呢?”等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比如针对第二种问题,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找到交通局提供的基本数据,选择其中每月统计的道路通过车辆平均总数,然后将总数作为被除数,将30天、24小时、60分钟依此作为除数,得到的就是要的答案。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合作交流是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合作交流能力。具体来说,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当学生遇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晰时,或者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策略时,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形成不同的解题体系,保证学生下次再次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从而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比如,在讨论解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解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尝试从不同层面来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在问题引领下自主性探究

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设置之后,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由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然后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在上《分数混合计算》一课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设置以下的题目:将一根长10米的绳子首先用掉五分之三,然后再用掉剩下的二分之一,求这一根绳子还剩多少米。随后,教师根据条件,在黑板上画出与题目相关的线段图,指导学生结合所画的线段图進行分析,找出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依据题目中的先后顺序列出等式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列式方法,拓展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解决办法。最后,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自主探究进行评价,比如,当学生找到利用绳子长度为10米不变的特性来列两个等式的解决方案时,教师要表示肯定,并且给出其他的建议,帮助学生总结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4.总结问题题型的规律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同一类问题加以及时归纳与总结,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与解题技巧,从而提高解题效率。比如,在提出“1( )3( )5( )10,括号里应该填什么使式子成立”的问题时,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找出一些与之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如何对这类题型进行分析,并且总结这些题目中的规律,形成解决这类题的思路,节约解题的时间,增加做题的把握程度。

总之,问题引导式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师主导型的数学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问题的引导下开展数学课程的学习,从而增加数学学习的目的性,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艳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科园月刊,2017(7).

[2]孙学武.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2017(1).

编辑 李琴芳

作者:王艳静

引导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2:

新课程引导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

摘 要:众所周知,新课程正在我国的教育界中掀起一股改革之风,而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新课改中提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原来那个“知识渊博”的执教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自主学习作为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更为强调学生在现代课堂中的主体性质,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对新课程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新课程

教育界提倡新课程改革的近些年,对学校和教师都有了更高境界的管理和教学要求,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全面施行。教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也不再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而是在其中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理念,革新了数学的课堂教学。广义上来说,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提供了我们一个宽广的发挥空间,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对自我的教育职责有充分的认知,既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也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起着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情境的创建问题

笔者曾经参与听课时,发现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经常出现不恰当的教学情境设立的问题。比如,在“比例尺”的教学时,该数学教师构建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先调用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了一处风景秀丽的小型景区,再对景区做了简单的介绍以后,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告诉他们,这堂课完成以后,他们就能画出这副风景区的所有美景。虽然“比例尺”在一定程度上有“缩小”的功能,但是与“绘画风景”的内容好像不大沾边。再比如,在“百分数意义”的教学中,课堂开始,教师说:“我们班有多少个小朋友会骑自行车啊?会的小朋友举举手好不好?”学生表意结束后,教师就说:“有百分之七十的小朋友都会呢。”这就构建了一个虚假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学氛围显得不够真实,不能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忽略教学目标

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技巧的掌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准,只有把握了这一基准,教师才能借助课堂教学的媒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保障其学习情感的健康发展。而小学数学的教学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解,就是很多教师喜欢将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联系起来,使得教学课堂变成了一个完成任务的场所,从而让教学课堂失去了“活力”。其实,教学目标的完成,是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对课程教学做相应的调整,细化教学目标,以课时、章节为单位,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迎接新课程改革,调整小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1.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中多次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尽量将师生关系调整为民主和谐的状态。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始终都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就是标准,是不可抗拒的。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氛围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方面的表现肯定不佳,同时也不利于师生间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新课程极力推崇教师以亲和的引导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突出的学习积极性予以鼓励,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师生间的沟通更为主动,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2.如何学习才是教学的重点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始终要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视为教学重点,以健康、和谐为学生个性发展目标。现代社会,对社会人才的定义标准不再是学历的高低和知识储备的多少,而是需要有强大学习能力的有志青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构建自我学习的框架,能够在学习中学会信息的有效截取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将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上。

综上所述,新课程引领的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师群体要开阔自己的思维,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刻的研究,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日后发展视为教学重点,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个人品质,从而提高基础教学的品质,全面推崇小学教育中新课程的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何欣.有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4).

[2]马红云.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考试周刊,2009(16).

[3]胡自敏.滴水可藏海细节亦智慧: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点滴思考[J].学苑教育,2011(15).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店塔第一小学)

作者:张艳光

引导教学小学数学论文 篇3:

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妙用

数学学习离不开探索和思考。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逾越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巧妙运用画龙点睛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牢固掌握知识并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不过,如何妙用引导法,倒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要注意学法的引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用一生。”“授鱼”还是“授渔”?道理不言而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学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一般的思维和解题方法,通过做一道题学会解一道题,并且能触类旁通。例如,做行程问题的题目,就要学会画线段图。解分数应用题,首先要分清单位“1”,明确分量和分率。

二、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逻辑构建的产物,知识点一环套一环。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新旧知识连接的关键处,根据引导的原则,巧妙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例如,在推导平行四边行面积公式的教学中,我出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硬纸片,先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接着分别提问:(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割补法”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用剪刀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操作,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学得轻松自然,效果不言而喻。

三、要润物细无声

引导要巧妙无痕,在学生找不到思维的突破口时,教师要善于稍微降低思维梯度,使学生茅塞顿开。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我通过师生打擂台,列举出多个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我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还是在分母中呢?”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我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偏离”时,我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巧妙引导学生:“你们尝试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学生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我又让学生判断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又疑惑了: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通过观察分析,最后学生认识到须补充个前提“分数是最简分数”。可见,巧引导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四、要在引导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的思维,但不要包揽学生的思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通过课堂引导“点石成金”。例如我在教学比例时,我出了一道判断题,让学生判断4∶3和8∶7能否构成比例。学生一致肯定它们不能构成比例。我接着说:你们能否从4∶3和8∶7这两个比例中换掉一个项,使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进入思考状态,踊跃发言。我又接着说:如果指定把“7”换掉,使这两个比能组成一个比例,可以用怎么样的形式出这道题呢?提出你们各自的建议。学生甲:我设这个数为x,求解4∶3=8∶x。学生乙:我出的是问答题,说一说8比几与4比3能组成比例?学生丙:我出了一道填空题,4∶3=8∶()。学生丁:我出的是选择题,8∶()=4∶3 ①5 ②6 ③4。通过讨论,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判断比例的方法,而且变化了题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要在引导中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飞思维,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引导中让学生创新。如在圆柱的体积公式复习课中,复习了基本公式:V=Sh之后,我出了一道题目: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50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6厘米,求它的体积?按常规思路应先求高再求体积,可以列综合算式:3.14×62×[50÷(2×3.14×6)]=150(立方厘米)。这种解法比较烦琐,很难快速解答出结果。能不能巧妙计算呢?学生沉默着,不敢轻易回答。我引导学生用圆柱体模型,经过拼接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确定其底面积和高的大小,再求体积。精要的语言,突出了重点,切中了要害,清除了学生的思维误区,拨开云雾见了青天。经过学生思考和计算,终于有不少学生举手发言,他们得出这样一个式子:50÷2×6=150(立方厘米)。他们的理由是:当把圆柱体拼成长方体横放下来,圆柱体侧面的一半就成了长方体的底面,长方体底面积就是圆柱体侧面积的一半,长方体高就是半径,因此得出V=S侧÷2r。思路如此清晰,推理如此严密,真是一个创新。

如何巧妙引导是教学中的永恒主题之一,导在乐学,导在乐思,导在创新。我坚信,妙用引导法,一定会给素质教育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一片勃勃的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刘寨学校

作者:范恒俊

上一篇:京族民族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激情教学小学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