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治疗

2024-05-26

小儿治疗(精选十篇)

小儿治疗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60例患儿中, 男39例, 女21例。年龄1周以内19例, 2~5周36例, 5岁以上者5例。病程2天至1周。所选病例均符合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60例患儿中, 住院病例25例, 门诊病例35例。所有病例均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 白细胞正常或偏高, 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 伴或不伴有痰鸣音, 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炎。

1.2 治疗方法

轻症患儿单独给予葫芦散治疗, 周岁以内1次0.15g, 每天2次;1~3岁每次0.3g, 每天2次;4~6岁每次0.6g, 每天2次;重症患者配合抗生素、平喘剂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双肺呼吸音清晰;显效:症状消失, 偶尔咳嗽, 双肺呼吸音粗;好转:咳嗽减轻, 双肺少许干痰鸣;无效:症状无改变。

2 结果

60例患者中痊愈30例, 显效21例, 好转9例, 无效0例。25例住院病例中, 3天后咳嗽减轻, 痰量减少, 饮食增加, 发热者2~3天后体温正常, 平均住院1周后痊愈出院。35例单用葫芦散的门诊患儿, 平均3天后咳嗽减轻, 痰量减少。

3 讨论

小儿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多发病, 一般预后良好, 属中医“肺热喘咳”范畴。小儿肺热喘咳不外乎两种原因:一则吃多、穿多, 造成机体失调或上火;二则小儿肌薄神怯, 卫外不固, 易为外邪所伤。《育婴家秘》中云:“娇肺遭伤不易疗。”若咳嗽失治或误治, 损伤肺气则病久难愈, 因此临证不可不慎。肺为高消之脏, 为阳中之大阴, 外主一身之皮毛, 内为五脏之华盖, 司呼吸, 性主萧降, 小儿咳嗽不离于肺, 但又和脾胃有关, 《素问·咳论》中也说:“五脏六腑皆会人咳, 非独肺也。”小儿脾胃薄弱, 易伤乳食, 积热伤脾, 水谷不化, 生痰积肺而引起咳嗽。该方中的橘红、半夏曲、茯苓可祛痰降逆, 天竺黄、川贝母、葫芦蛾可清热化痰止咳, 炒鸡内金健脾消食, 朱砂、炒僵蚕、天麻、琥珀、全蝎可以镇惊、安神、止惊, 配伍冰片以助清热开窍。因此全方可化痰止咳、镇惊袪风、消食, 对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所引起的发热、咳嗽、纳呆、腹胀疗效确切。

治疗小儿呕吐方法 篇2

(1)、患儿坐位或俯卧,家长一手固定患儿头部,用另一、手食、中二指自上向下,直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处300次。

(2)、以拇指顺运内八卦50~100次。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呕吐病因,多由于伤食、胃热、胃实、肝气犯胃,惊恐等引起。

中医治疗小儿呕吐:

本病病因复杂,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病理,所以根据病因,再结合导滞、清热、温中、疏肝、镇惊之法,标本兼治。常用神曲,山楂,莱菔子,黄连,竹茹,法夏,丁香,吴茱萸,白芍,川朴,全蝎。

1.乳食积滞。主症:呕吐暖馊、乳块,胃口不好,腹胀,夜睡不安,便秘或泻下酸臭,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有力,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植6 克,神曲6 克,陈皮6 克,半夏8 克,茯苓10 克,连翘10 克,莱菔子10 克,谷芽15 克,麦芽15 克,竹茹6 克。

方解:山植,神曲,菜蔽子,谷、麦芽消食;法夏,陈皮和胃止呕;茯苓健脾;连翘清热散结;竹茹清胃热止呕。

加减:大便不通,体质实者,可加大黄3 克、帜实6 克以通肠降逆。

2.胃中积热。主证: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面赤唇红,便秘或臭秽,小便短而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和胃。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3 克,法夏6 克,陈皮3 克,茯苓10 克,甘草3 克,枳实6 克,竹茹6 克,大黄5 克,花粉8 克,黄芩8 克。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降逆;枳实行气导滞;竹茹清热止呕;大黄通肠和气止呕;花粉生津止渴,黄芩清热泻火。

加减:呕吐不止,加代赭石15 克降逆,食滞加谷芽15 克,麦芽15 克,山植8 克,暑天呕吐加藿香8 克(后下),荷叶15 克,滑石20 克,知母10克,清热解暑,芳香化浊。

3.脾胃虚寒。

主症:食久方吐,或者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便溏,唇舌淡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方药:丁莫理中汤加减。

丁香5 克,吴莱莫4 克,党参10 克,白术10 克,干姜1 克,甘草3 克。

方解:党参、白术、甘草扶脾益胃,补益中气;干姜、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清水,腹痛绵绵加附子5 克、肉桂3 克,以温阳散寒;脾虚夹食呕吐而乳食不化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10 克、白术10 克、云苓10克、甘草3 克、木香5 克、砂仁3 克)。

4.肝气犯胃。主证:暖气频频,呕吐酸水,胸胁胀痛,易怒易哭,精神郁闷,舌红苔厚腻,脉弱。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方药:解肝煎。

白芍10 克,苏叶8 克,砂仁3 克,厚朴6 克,陈皮3 克,法夏6 克。

方解:白芍缓肝之急,合苏叶舒肝之郁气,砂仁、厚朴调理脾胃气机;陈皮、法夏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烦躁加黄连3 克、吴茱萸4 克。

5.惊恐呕吐。主证:多因受惊恐而致,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安,或惊惕哭闹。

治法:安神镇惊,和胃止呕。

方药:全蝎观音散。

全蝎1 条,丁香3 克,法夏6 克,陈皮3 克,扁豆12 克,茯神10 克,木香5 克,代赭石15 克。

方解:全蝎、茯神、代赭石镇惊安神,木香、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党参、扁豆健脾和中。

加减:手足抽搐者,加钩藤6 克,蝉衣5 克;舌红有热,加黄连3 克、竹茹6 克;痰热上涌呕吐痰诞者,加黄连3 克。

6.胃阴不足。主证:干呕无物,时时发作,口干,口燥,烦躁不卧,胃纳减少,手足心热,两颧潮红,午后低热,尿量可,大便于结,舌红干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益胃汤加减。麦冬10 克,沙参10 克,石斛10 克,玉竹10 克,花粉6 克,竹茹6 克。

方解:麦冬、沙参、玉竹、石斛、花粉均为养阴生津之品,竹茹清热止呕。

加减:阴较伤者,加生地、元参、雪梨汁;大便于结,加郁李仁、火麻仁。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初探 篇3

【关键词】 刘氏小儿推拿;小儿腹泻;推经治脏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082-02

小儿腹泻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2岁以下的婴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临床上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中医学认为小儿腹泻表现虽在肠,但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曰:“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现代医学认为轮状病毒为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故临床上治疗多以抗病毒为主,但治疗效果欠佳[1]。该种治疗可造成其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生态平衡,使泄泻迁延或加重,增加细菌的耐药性[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经济简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故本文旨在阐述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以及小儿腹泻与五脏的关系,并浅谈刘氏小儿推拿“推经治脏”理论在小儿腹泻推治中的运用。

1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概述

采用脏腑辨证进行归经施治是刘氏小儿推拿治疗的治疗基础。且推治时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为取穴的依据。因此,对于小儿腹泻,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推治具体如下[3]。

湿热泻:治法以清热利湿为主。处方:常例手法(包括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分手阴阳)。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肾经。清大肠,清后溪,推六腑,按揉足三里,调中安中法,揉脐,拿肚角,揉龟尾,按肩井。寒湿泻:治法以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为主。处方:常例。补脾经,清肝经,补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摩腹,按揉足三里,调中安中法,揉脐,按揉龟尾,推上七节,推背法,按肩井。脾虚泻:治法以健脾益气,温阳止泻为主。处方:常例。补脾经,清肝经,先补心经,后清心经,补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揉外劳,补中健脾法,摩腹,捏脊,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推背法,按肩井。久泻不止,加按揉百会或灸百会、神阙、龟尾。吐泻兼作:治法以清泻肠胃湿热为主。处方:常例。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补肾经,推大肠,清后溪,推六腑,按揉足三里,按龟尾,推揉板门,推背法,按肩井。

2 病案举隅

患儿,6个月,2015年9月初诊。主诉:大便稀1周。现病史:患儿因于1周前出现大便稀,夹有未消化食物,每日排便次数为5~7次,时轻时重,伴有食欲减退,神疲。曾服用中、西药物,症状未得以缓解。现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腻,指纹淡红。西医诊断为腹泻。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脾虚泻。

辩证分析:小儿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见便稀夹有未消化食物;脾虚不运,津微不布,生化乏源,故见食欲减退,精神疲乏,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腻,指纹淡红。

推治:常例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掐总筋、分阴阳各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250次,先补心经300次,后清心经100次,补肺经200次,补肾经350次,推大肠150次,摩腹100次,揉脐200次,补中健脾法(逆时针揉按中脘)300次,揉按天枢、足三里、涌泉各100次,捏脊7次,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100次,按肩井3次。推拿第四天大便性状及排便次数得以恢复正常,诸症悉除。

3 讨论

3.1 中医理论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脏腑未充,脾常不足。脾气不足,阻碍饮食物的消化,致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故见腹泻、便溏、腹胀。又脾主运化,若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中失常,水液停聚致水湿内生困脾,脾清不升,胃浊不降,清浊不分,则见腹胀、泄泻。

小儿五脏六腑皆未成熟,邪易从皮毛传入肺脏,进而及脾,肺气宣发肃降失调,脾气运化失职,影响水液的正常布散,从而发生泄泻。又肺气调畅,宣发与肃降之功运行正常,能够促进大肠传导糟粕。若传导失司,津液输布失衡,即可引起泄泻。正如喻嘉言所云“秋月伤肺,伤于秋之燥也……在大肠,则为飧泄。但使肺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4]。”

泄泻与肾关系密切[5]。肾为先天之本,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从而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输布。肾阳不足,脾失温煦,火不暖土,又或脾阳困乏,累及肾阳,命门火衰,皆可见便稀、下利清谷。

肝司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能够促使脾胃之气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若肝气不舒,疏泄失职,气机不得畅达,津液输布受碍,进而横逆犯脾胃,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清浊不分出现腹胀、呕吐、腹泻等症。且肝胆互为表里,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则出现腹胀、腹泻。

根据五行学说中的相生关系,心气不充,则火不暖脾,脾脏失司,运化失常,生湿致泻。又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心经与小肠经相为表里。若心与小肠生理功能失调,则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水谷混杂可见便溏、腹泻等。诚如《医宗金鉴》中所言“胃主消化水谷,小肠主盛受消化,心脾之热下移小肠胃腑,则运化之职失矣,故下注泄泻也。”

3.2 湘西刘氏“推经治脏”理论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起源于清朝,创建于19世纪70年代[6],它因出生苗医世家的刘开运教授被世人所熟知,是我国小儿推拿主要三大流派之一。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理论和藏象学说为基础,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性,以“推五经”为主要内容的推拿疗法[7]。刘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的“推经治脏”理论在小儿腹泻的推治上得以体现。“推经治脏”理论之根在于归经施治,从小儿腹泻与五脏的关系可知腹泻主要归属于脾经,胃经又与脾经相为表里,即脾经对应脾脏,故对小儿腹泻进行推治时,首先要确认对脾胃经是行清还是补。再根据五行的制助关系,考虑五经穴的补泻及主次。当然在“推经治脏”之前需对患儿先进行寒热虚实辨证,然后选择适宜的穴位施术及施术次数。刘氏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有如此之效,除了在刘教授总结的理论指导下外,还因为穴位的特殊作用,通过对特定穴位施以机械的持续的良性刺激,调理脾胃生理功能进而实现止泻之效。

中医学认为小儿泄泻主要为脾虚泄泻,致病因素多为湿为滞。现代医学则表明小儿腹泻的发生与其解剖及生理特点密切相关[8],认为小儿脾虚泄泻属非感染性腹泻,治疗以预防和纠正脱水、调节饮食及合理用药为主[9]。但叶天士、董建华、张安国等中医大家认为泄泻多由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10]。刘教授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主张脾虚当主补脾经。且心为脾之母,虚则补其母,但小儿心火旺盛,故补心后加清心以避心火内动。脾之子为肺,故应补子肺以益母脾。脾土受肝木制约,其虚则肝以乘,故补脾土时应清肝木。另肾为先天之本,故可通过温肾以实脾。且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久泻必损脾阳,脾阳伤则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泄泻迁延不愈。故久泻必温中焦脾阳乃行。其创立的“推五经”即强调了温阳运脾之法,而刘氏推拿五经穴直接对应小儿五脏,五经穴的推治可调治小儿五脏疾病[11]。结合五经生克制化规律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腹泻实证重在清脾,兼清肺、清肝、清心、补肾,因小儿以脾胃为本,脾经宜补不宜清,故腹泻实证清脾后要稍补脾经,以免脾胃清之太过。虚证重在补脾,兼补心、补肺、清肝。因心脏为阴中之阳脏,易动火,故心经补后必加清法,以防心火太旺。综上所述,刘氏小儿推拿治疗腹泻遵循了中医整体观念、五行学说、标本兼治等理念,从而起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应。目前,相对于西医治疗而言,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更易被患者家长及患儿接受。因此刘氏小儿推拿在临床上的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亚平,李虹.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2):264-265.

[2]郭秀琴,王艳国,曾庆云.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系统评价[J].中医杂志,2012,53(14):1198-1201.

[3]符明进.小儿推拿[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11-113.

[4]康洪昌,周正华.从脏腑论治泄泻探源[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5):305-306.

[5]高长玉,高长久,李冀.肾泄的病因病机探析[J].中医药学报,2011,39(2):126-127.

[6]汤伟,邵湘宁,李江山,等.湖南湘西刘氏小儿推拿发展史[J].湖南中医杂志.2014,12(30):67-68.

[7]邓瑜.刘氏小儿推拿“推五经”运用要领[J].中医外治杂志,2008,17(2):52-53.

[8]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5-124.

[9]窦爱燕,董燕清.小儿腹泻的病因探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4,9(8):132-133.

[10]黄雅慧,邓钰杰.泄泻五脏论治文献再评价[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4(4):17,29.

[11]刘开运.小儿推拿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7-130.

按摩治疗小儿疳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75例患者, 其中年龄最小者8个月, 最大者3岁半;病程最短15 d, 最长30 d。

1.2 诊断要点

①消瘦, 皮下脂肪变薄, 甚皮包骨, 皮下脂肪消失的顺序为腹, 胸背, 腰臀, 四肢, 最后是面部, 但有时水肿会掩盖消瘦, 按压下肢皮肤, 可有凹陷性水肿。②肌肉不同程度松弛, 重者萎缩, 毛发干枯发黄。③轻度患儿精神状态开始并无变化, 逐渐出现烦躁, 哭闹, 重度患儿呆滞。④身高, 体质量低于正常儿童, 可出现贫血, 维生素缺乏, 及呼吸道, 消化道感染。

1.3 按摩疗法

①积滞伤脾 (积滞) :a.取坐位, 用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 清大肠100次, 推四横纹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板门100次;最后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b.取仰卧位, 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2 min;再用中指指腹端揉天枢、中脘穴各1 min;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穴2 min。③取俯卧位, 用双手拇指、示 (食) 指捏脊5遍。②气血两亏 (疳证) :a.取坐位, 用手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 推三关100次, 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 用拇指甲掐揉四横纹各5次, 用中指指腹端揉外劳宫50次。b.取仰卧位, 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腹阴阳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中脘穴2 min;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血海穴各2 min。c.取俯卧位, 用双手拇、示 (食) 指自下而上捏脊5遍;再用禅推法推脾俞、肾俞穴各1 min。

1.4 推拿按摩治疗

①积滞伤脾:补脾经, 揉板门, 推四横纹, 运内八卦, 揉中脘, 合腹阴阳, 揉天枢, 按揉足三里。②气血两亏:补脾经, 推三关, 揉外劳宫, 运内八卦, 掐揉四横纹, 揉足三里, 揉中脘, 捏脊。

1.5 小儿推拿治疗的穴位及手法

①脾径:位置:a.拇指螺纹面;b.拇指桡侧缘。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 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 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②胃径: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主治:腹泻、呕吐。操作:直推300次。③肺径:位置:无名指螺纹面。主治:胸闷、咳喘。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 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④小肠:位置:小指尺侧缘。主治:遗尿、尿赤。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 推50次。⑤内八卦:位置:掌心劳宫穴四周。主治:咳喘、呕吐、腹泻。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用运法50次, 掐3~5次。⑥三关:位置:前臂桡侧缘 (太渊穴到曲池穴)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操作:直推300次。⑦六府:位置:前臂尺侧缘 (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操作:直推300次。⑧二人上马: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操作:掐3~5次, 揉30次。⑨虎口: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 稍偏食指 (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操作:拿3~5次。⑩腹:位置:腹部。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操作:指摩、掌摩约5~10 min;沿季肋向外分推。⑾肺俞: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主治:发热、咳喘。操作:按、揉50次, 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⑿龟尾: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 (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操作:揉、旋推300次, 掐3~5次[1]。

1.6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疳积

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注意:脊柱部皮肤破损, 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 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饭后不宜立即捏拿, 需休息2 h后再进行。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 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 挟持肌肤, 拇指在后, 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 拇指向前推动, 由下而上, 边捏边向前推进, 自尾骶部开始, 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重复3~5遍后, 再按揉肾俞穴2~3次, 每次3~5 min。适应证: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咳喘、呕吐、夜啼等症。此外, 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功效: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 提高免疫力。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具体方法:①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 每次推200次, 每天1次, 还可治疗腹泻。②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 每天1次, 每次推200次, 治疗呕吐、腹胀。③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 用一根食指揉此处, 每天1次, 每次揉50-100次, 治疗腹胀、食欲不振。④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 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 每天1次, 每次100~200次, 治疗身热烦躁、便秘。⑤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食指半屈, 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皮肤, 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 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 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 治疗厌食、腹胀、腹泻。

1.7 小儿足底按摩治疗

小儿足底按摩术主要是在小儿足部的以射区及特定部位进行按摩, 与民间流行的“观趾法”、“足心道”密切相关。

小儿足部按摩常用手法有推、按、点、压、揉、擦、摩、刮等。临床上常取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四区为基本反射区, 再根据临床辩证, 采取相应治法。若是前期脾胃积滞型, 则采用脾、胃、肺、大小肠、甲状腺、大脑、腹痛腔神经丛等穴位, 手法以推按为主;若是气血两亏型, 则采用脾、胃、肺、甲状腺、胸腺、下下身淋巴及全身淋巴等穴位。每次治疗20 min左右。

足部按摩可调节脏腑神经, 改善血液循环, 调整内分泌, 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 疏通经络, 将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有毒物质及时排泄出去, 改善小儿排泄功能。通过足部按摩, 可使足部血液循环更加顺畅, 相应脏器功能得到正常发挥, 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防治疾病的目的。

1.8 其他治疗方法

①康复理疗治疗:a.微波疗法:用圆形辐射器置于上腹部, 距离10~12 cm, 剂量Ⅱ级, 时间10~15 min, 每日治疗1次, 8~12次为1个疗程。b.直流电疗法:一电极置于胃区, 另一电极置于背部相应节段, 电量10~20 m A, 时间15~20 min, 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15~20次为1个疗程。c.石蜡疗法:取蜡饼 (40~500C) , 敷于胃区和下背部, 时间20~30 min, 每日治疗1次, 15~20次为1个疗程。②针灸治疗:取中脘, 足三里, 四缝为主穴;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 胃俞;感染虫疾加天枢, 百虫窝。③其他疗法:a.耳穴疗法:取脾, 胃, 小肠, 腹, 下脚端, 神门等穴, 用王不留行籽外贴压耳。b.药物疗法:可服用疳积散, 八珍汤, 资生健脾丸等配合治疗。可服用各种消化酶 (胃蛋白酶, 胰酶) , 各类维生素来配合治疗。可应用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如苯丙酸诺龙等肌注或高营养液静脉滴注。

2 治疗结果

痊愈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58例, 好转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13例, 无效 (临床症状无改善) 4例。总有效率94.6%。

3 体会

本症主要病因是由于乳食不节, 喂养不当, 伤及脾胃, 脾胃失司, 受纳运化失节, 升降不调, 乃成积滞。积滞日久, 脾胃更伤, 转化为疳。由于脾胃虚弱, 乳食难于腐熟, 而使乳食停积, 无以生化气血精微, 致使营养失调, 患儿赢瘦;气液虚衰, 所以积滞可损伤脾胃;而脾胃虚弱又产生积滞, 二者互为因果。

小儿抵抗力差, 容易发病, 传变较快和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临诊时需仔细观察, 辩证分析, 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必要时结合中西医疗法, 进行综合治疗。

摘要:疳积为儿科四大症之一, 多见于五岁以下的小孩, 主要由于饮食失调, 喂养不足或脾胃虚弱, 运化失常, 不能化生输布水谷之精微, 以致气液耗伤, 肌肤失养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 气血不荣, 毛发憔悴, 精神萎顿, 腹部胀大, 或青筋显露, 或凹下如舟, 食性怪癖等为特征, 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和并发其他疾患, 故应及早诊治。

小儿贫血的治疗 篇5

2.防治感染;

3.补充铁剂;阿胶是我国传统的补血配方,乳酸亚铁是很好的二价补铁制剂,市场上很多补血产品将它们单独作为配方来用。而铁之缘片是将乳酸亚铁、阿胶和蛋白锌都作为功效成分,补铁、生血加营养三效合一,能更好的预防和改善贫血,增强人体免疫力。

4.纠正偏食习惯,根据消化能力,增加富于铁质的食品。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因人体内缺乏铁元素,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及血红蛋白下降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轻易智慧疲惫,生长发育缓慢,肝脾肿大,慢性腹泻等,患者大多为婴幼儿及年老体弱者。实践证实,人体内缺铁往往伴随缺铜,但常被医生和患者忽视。

铜是人体内必需微量元素之一。铜能促进铁的吸收利用,促进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铜为许多酶的组成成分,直接参与造血过程。人体缺铜时,由于铜蓝蛋白减少,血红蛋白合成受阻,从而加重贫血。这种贫血单纯补铁无效,必须同时补铜剂。

小儿哮喘 分期治疗 篇6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哮喘患者近2500万人,其中儿童占1000万左右。约1/3~1/2的小儿哮喘可迁延至成人。小儿乃纯阳之体,肺娇易病,脾弱易伤,肾虚易损,故小儿哮喘发病率高,治疗困难。

中医将哮喘分为发作、缓解、平稳3期。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我们根据中医整体辨证思想,在发作期,将小儿哮喘分为寒哮、实哮、虚哮。寒哮除了喘息发作,还可见鼻流清涕,咽痒不适,恶寒,痰少色白多沫以及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等症状。治疗方剂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化裁。实哮病程短,起病急骤,哮鸣气喘急作,咳重,神烦面青,舌暗苔厚,脉沉数有力,指纹紫滞。治疗可用定喘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化裁。虚哮病程日久,起病缓,少痰,声低无力,痰壅喉间,汗出体虚及大便不调,小便清长,面色白,舌淡苔少,脉沉无力,指纹淡红。治疗可用射干麻黄汤加款冬花、黄芪等加减化裁。缓解期主要表现为不喘、无哮鸣,咳嗽有痰及舌淡苔薄,脉细等,可用射干麻黄汤和羚桂龙牡颗粒医治。平稳期无临床症状的,可采用芪蛤定喘颗粒治之。

随着人类居住环境、饮食结构、精神压力等相关因素的改变,使得哮喘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采用传统的单一疗法往往效果事与愿违。特别是有哮喘倾向的患儿更应早期干预,注意初级、次级、三级预防。初级预防应包括孕产期的饮食预防。现代研究表明,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可明显增加哮喘的发病率,尤其是父母有过敏及相应的过敏性疾病病史的,更应严加防范。次级预防是指在潜伏期内尽早发现疾病。对于变应性疾病,就是对人群进行筛查后发现的致敏者,有针对性地积极干预。三级预防包括防止疾病加重或晚期后遗症的一切措施。就变态反应而言,如对哮喘或接触性皮炎患儿,要改变其环境及住所,以及针对门诊或住院的湿疹病人制订康复计划。

小儿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8月-2011年12月治疗的312例病例, 其中男170例, 女142例, 1岁以内36例, 1~2周岁102例, 2周岁以上174例, 平素好呕吐者62例, 好腹胀者16例。1.2方法312例厌食症患儿全部采用中医辨证施治, 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 除胎毒型配合蓖麻籽、萝卜叶捣烂, 纱布包裹外擦, 推拿期间不用其它中西药物, 禁食寒凉瓜果, 肥甘厚腻, 忌过饥过饱。

1.2.1 脾胃积热型164例。

症见面色黄黑, 消瘦好动, 性格多暴躁, 白天不睡, 夜睡晚, 踹被, 易患扁桃体炎或化脓, 常流黄眼眵, 舌红苔黄, 胃阴伤者少苔或无苔, 大便干, 尿少而黄;推拿取穴:推补肾水700次, 推清天河水100次, 推清板门500次, 推四横纹各100次, 揉总筋200次, 揉小天心300次, 逆运内八卦200次, 推清肺金500次, 推退下六腑500次, 揉二人上马300次。

1.2.2 伤食型90例。

厌食多发生于某次伤食呕吐后或感冒伤食后, 持续厌食。前者症见口臭较重, 尤其晨起明显, 大便酸臭, 夜睡哭闹, 舌苔白腻而厚;后者口臭不重, 病初可伴有发烧、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推拿取穴:揉小天心300次, 推清板门500次, 逆行内八卦200次, 推四横纹各100次, 揉合谷100次, 揉小横纹500次, 推清肺金500次, 揉二人上马300次, 推清天河水100次。

1.2.3 脾胃虚寒型38例。

症见面白乏力, 好静少动, 平时大便多正常, 进食寒凉好腹痛或便次增多, 气味不大, 不好口渴, 尿多不黄, 舌淡苔白。推拿取穴:推补脾土500次, 乙窝风300次, 逆运内八卦200次, 推四横纹各100次, 推补肾水500次, 揉外劳宫400次, 揉二人上马300次。

1.2.4 胎毒型20例。

这种类型一般生后即进乳偏少, 往往除厌食外很少患病, 体格瘦小, 按以上3种方法推拿效果不佳。推拿取穴:揉小天心800次, 揉乙窝风500次, 推补肾水500次, 推清板门500次, 推补脾土300次, 推补上三关300次, 逆运内八卦200次, 推四横纹各100次, 揉合谷100次, 揉二人上马300次。有热象者去脾土、上三关。推拿同时用蓖麻籽、萝卜叶捣烂, 纱布包裹外擦全身透疹, 疹出后要继续擦, 直到全身遍出为止, 可连续擦2~3周。擦时注意保暖。推拿期间忌惊吓和外感。

1.3 疗效标准痊愈:

食欲良好, 疗效比较巩固;有效:食欲较前好转, 但较正常儿童稍差, 或不能长时间巩固;无效:推拿后食欲无改变。

2 结果

2.1

脾胃积热型164例, 痊愈128例, 有效32例, 无效4例;脾胃虚寒型38例, 痊愈30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伤食90例, 全部治愈;胎毒型20例, 发疹后全部治愈。前3类疗程多在4~5 d, 胎毒型7~12 d。总治愈264例, 有效42例, 无效6例。

2.2 典型病例患儿, 男, 4岁。

以“厌食3年”为主诉于2009年6月15日来诊。患儿从断奶后即厌食, 时常腹痛, 消瘦好动, 烦躁好哭, 白天不爱睡觉, 夜内睡眠亦晚, 踹被, 好盗汗, 晨起流黄眼眵, 平素经常发烧感冒咳嗽, 常患扁桃体炎和口腔炎, 大便干, 尿少而黄, 舌红苔黄。中医辨证:脾胃积热型, 取穴:推补肾水700次, 推清天河水100次, 推清板门500次, 推四横纹各100次, 揉总筋200次, 揉小天心300次, 逆运内八卦200次, 推清肺金500次, 推退下六腑500次, 揉二人上马300次。第2天患儿食欲即好转, 5天痊愈, 随访至今半年余疗效巩固。

3 讨论

厌食的病因大致分为四方面:一是有的家长总想让孩子多吃一点“好东西”, 于是恣食肥甘厚腻之品, 或衣着过暖阴伤风热, 导致脾胃积热;二是暴饮暴食或感受外邪, 导致伤食;三是过食生冷瓜果饮料, 导致脾胃虚寒;四是禀承父母体质, 或孕期失于调养, 受母体血热熏蒸, 内蕴胎毒导致脾胃运化失调。本组厌食症病例中脾胃积热型164例, 占52.6%, 伤食型90例, 占28.8%, 脾胃虚寒型38例, 占12.2%, 胎毒型20例, 占6.4%。可见脾胃积热型和伤食型占厌食症的绝大多数, 这一点与过去中医典籍中记载的厌食症以脾胃虚弱或虚寒型为主有所不同。原因可能是与时代、社会、环境的变迁有关。在治疗上前3种类型疗效较快, 疗程较短, 胎毒型疗程较长。厌食症在治疗同时应加强护理。过去中医有“小儿宜忍三分饥, 奈三分寒”的保健原则, “乳贵有时, 食贵有节”, 确实是很有道理的[5,6]。所以在治疗中要嘱咐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少吃寒凉粗硬之品, 慎食肥甘厚腻, 饭前不要吃零食和水果等。

参考文献

[1]龙洋, 文杰, 江山, 等.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厌食症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 15 (3) :75-77.

[2]金义成.小儿推拿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2003:391-393.

[3]江苏新医学院编.中医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385-388.

[4]北京中医学院.内经讲义·经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91-993.

[5]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31-333.

小儿治疗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中心门诊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支气管炎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0个月~9岁,平均(4.6±2.9)岁,其中40例为女童、58例为男童,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即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生产厂家: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087,规格0.125g)口服,20~40 mg(/kg.d),3次/d;急支糖浆(生产厂家: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0020615,规格200 ml)口服,根据患儿的年龄,确定给药剂量;<1岁,5 ml/次,3次/d;1~3岁,7 ml/次;4~7岁,10 ml/次,3次/d;对于>7岁,15 ml/次,3次/d,连续治疗7 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小儿化痰止咳糖浆治疗,即小儿化痰止咳糖浆口服,将患儿的年龄作为基本依据,确定给药剂量,<1岁,1~2 ml/次;1~2岁,2~3 ml/次;3~5岁,3~5 ml/次;6~10岁,5~10 ml/次;3次/d,连续治疗1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评价疗效(1)痊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且肺部啰音、咳痰以及咳嗽积分较治疗前下降>90%;(2)显效:治疗后,患儿恢复正常体温,且肺部啰音、咳痰以及咳嗽积分较治疗前下降>70%;(3)有效:治疗后,患儿体温基本恢复,且肺部啰音、咳痰以及咳嗽积分较治疗前下降50%~70%;(4)无效:患儿病情无变化,甚至加重[2]。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各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4.5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5.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肺部湿啰音、退热以及咳嗽消失时间均较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4.08%,对照组为1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3 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呼吸道疾病,病程较长,通常为7~10 d,并且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等特点,严重危害患儿健康[3]。中医学上将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划分为“咳嗽”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肺失宣肃、外感风邪、化热酿痰、侵袭于肺有关,治疗通常坚持止咳化痰、清热解毒的基本原则[4]。小儿化痰止咳糖浆作为一种中药制剂,由桑叶、桔梗以及麻黄碱组成,其中桑叶具有清肝明目、清肺止咳、疏风清热之功效;桔梗性平、味辛,可以排脓、祛痰、利咽、宣肺;麻黄碱具有润肺止咳、利水消肿、发汗解表之功效,诸药联合运用,则可以充分发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的作用[5]。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麻黄碱能够使黏膜水肿减轻,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提高支气管通气能力,具有较好的抗炎功效;桔梗能够对肺气进行调和[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3.88%、75.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相对比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这一结果与钟义宝[7]、李梅芳等[8]研究报道一致,提示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采用小儿化痰止咳糖浆治疗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在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时,运用小儿化痰止咳糖浆,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起效快等优点,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高齐富,陈娟,龙姮.肺力咳合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风热犯肺)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19(8):65-66.

[2]焦蕾.小儿化痰止咳颗粒辅助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1(22):178-179.

[3]肖爱红.咳舒糖浆结合川贝清肺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5(12):86-87.

[4]姚忠妹,许亚红.小儿消积止咳糖浆辅治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6(20):301-302.

[5]冯彩云.清肺化痰止咳法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20(9):223-225.

[6]邢凤玲,彭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4(18):165.

[7]钟义宝.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5,20(7):41,43.

小儿治疗 篇9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1例,男37例,女24例;年龄6个月~1岁,23例,2~3岁24例,4~6岁10例,7~13岁4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入院时病程均小于5 d,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咳嗽、气急、鼻翼煽动、吸气三凹征及肺部湿音等表现。外周血象WBC(4~12)×109/L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并出现大小不等絮状或片状阴影。

1.2治疗本组在采用常规的治疗的同时用沐舒坦每次1~2mg/kg+0.9%生理盐水50 ml静注,2次/d,疗程1周。

1.3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实用内科学》有关内容及全国急症高热协作组制定的疗效标准拟定。用药1周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X线、胸片检查阴影消失为治愈;用药1周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X线胸片检查有明显改善为好转;用药1周后发热不退,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X线胸片检查无改善为无效。治愈与好转合计为有效。

治愈:治疗7日内,咳嗽和肺部湿啰音消失;好转:治疗7~10日内,咳嗽和肺部湿啰音减少;无效:治疗10日后咳嗽,肺部湿啰音无明显减少。

1.4本组治愈51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达96.72%。

2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治疗不彻底或免疫功能低下,而使感染向下呼吸道扩散所致,病原体常为病毒、细菌双重感染。小儿肺炎起病多较急,病情较严重,虽然抗生素疗效肯定,但对于病毒性感染则无效,尤其当临床小儿肺炎多伴有高热,若不及时降温则有引起高热惊厥的可能,还会引起心脏负荷过重导致心衰的发生。临床上常用抗生素加病毒唑治疗,但病毒唑有一定毒性。我科对61例患儿采用沐舒坦治疗后,发现其祛痰效果明显,的确能降低肺炎患儿痰液稀释度,使其自主咳嗽排痰容易,大大减少了人工负压吸痰次数,避免了因多次人工负压吸痰而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伤。由于患儿的气道内不断产生的大量黏稠痰液能得到迅速清除,及时地保持了气道通畅,这对减轻气道堵塞起到了积极作用,临床症状亦迅速缓解。笔者体会:对肺炎患儿除常规治疗外,如能积极辅以祛痰药(沐舒坦)能及时有效清除气道中的黏稠痰液,对减轻气道堵塞,通畅气道,迅速缓解病情,避免发生呼吸衰竭,降低病死率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英,彭东红.沐舒坦静脉给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2002。8(4):35.

[2]李文益.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4-156.

[3]吴端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

[4]陈灏洙.实用内科学,第1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

小儿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近3年本院收治的71例小儿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甲组(35例)和乙组(36例)。甲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年龄(4.5±2.5)岁。乙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4个月~10岁,平均年龄(5.1±1.8)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组应用红霉素治疗,将0.5 g红霉素粉剂和10 ml的无菌用水混合在一起,搅拌后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注射,连续治疗1周。乙组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将0.9%的Na Cl溶液稀释药液,达到浓度为1.5~2.0 mg/ml,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滴注时间>1 h。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临床不良症状消失,经过检查后不存在其他炎症;有效: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不良症状缓解;无效: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存在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甲组35例患儿中,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6%;乙组36例患儿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9%。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甲组4例患儿出现皮疹,2例患儿出现局部刺激,2例患儿出现消化道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乙组1例患儿出现皮疹,1例患儿出现局部刺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乙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当前临床研究中比较常见的症状,对患儿自身有严重的影响,基于病情特殊性,需要从具体情况入手,做好患儿的病情评估工作,合理用药。小儿肺炎是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不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患儿会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等,基于病情的特殊性,必须从具体情况入手,做好用药评估工作,结合临床治疗要求实行[2]。

小儿肺炎的治疗原则以消炎类药物为主,要结合患儿的病菌类型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提升临床治疗效果[3]。小儿肺炎的病原菌种类比较多,包括: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基于临床用药的特殊性,为了最大程度减少不良症状,必须保证用药合理性,提升临床治疗优势。红霉素在治疗肺炎中有一定的作用,该药物和青霉素药物机制相似,能对各种细菌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比较高,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治疗,能取得最大的血药浓度,考虑到临床耐药性具体变化,要慎重用药。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味道比较苦,溶解性比较强。在治疗过程中其药物机制和核糖体亚单位结合机制比较类似,会形成新的干扰蛋白质,不会对正常核酸合成造成影响。考虑到致病菌的特殊性,需要结合患儿病情合理用药。在临床研究中应用阿奇霉素治疗范围比较广,具体涉及到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等,考虑到临床用药具体变化,需要对耐受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大程度减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在治疗阶段,由于小儿患儿依从性比较差,因此医护人员要对患儿病情进行分析,掌握注意事项,用药前后1~2 h不能进食,如果进食则会影响药物的吸收程度,降低临床用药效果。此外如果患儿自身存在严重的肾功能不全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不良反应,要调整剂量,结合病情变化合理用药。用药过程中如果患儿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停止治疗,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应急治疗。治疗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要告知家属属于正常现象,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如果不良现象明显或者存在持续的现象,要立即告知医生,停止用药。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6%,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乙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2.9%,乙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6%,乙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小儿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其优势明显,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阿奇霉素在治疗小儿肺炎中有重要的作用,要结合病原学和药敏性检测要求,及时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兴玥.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当代医学,2010,16(2):52-53.

[2]黄纯,陈朝霞,刘柳明.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71例的疗效观察.广西医学,2010,32(2):188-189.

上一篇:经输尿管软镜取石术下一篇:艺术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