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成瘾

2024-05-01

上网成瘾(精选九篇)

上网成瘾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北京等18个省 (区、市) 城市中学生进行分层抽样[3]。各省级单位按好、中、差3个社会经济片抽选调查城市。各城市随机选取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职业高中各3~6所;分年级随机选取2~3个班整群参与调查。对象从初一至高三分6组, 年龄12~18岁。受试中学生共181 832名, 男生88 808铭, 女生93 024名。

1.2 方法和指标

由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测试队, 统一按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研制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规定的步骤、方法, 在学校积极配合下, 以班为单位, 在知情同意基础上匿名填写问卷。现场质控完全达到要求。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 与网络有关的内容, 如每天上网时间、上网目的和网络成瘾相关行为等。主要分析指标有2类, 均以“过去7 d”为时限, 其中“每天长时间上网”界定为:每天上网时间都在4 h以上。“网络成瘾”指应出现以下10项指标中的至少5项:①过去7 d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 h;②不上网时, 仍在想网上内容;③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④期望上网时间比目前更长;⑤上网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⑥想不上网但无法自控;⑦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 或干脆逃学;⑧向家长、同学、教师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而与教师或家长发生冲突;⑩借上网以摆脱困惑、抑郁、无助或焦虑情绪[2]。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男、女生长时间上网报告率 见表1、图1。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年级间比较, △△P<0.01;性别间比较, **P<0.01。

6.7%的中学生在过去7 d内每天上网超过4 h, 男生为10.1%, 女生为3.5%, 各年级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 。男、女生报告率均随年级呈上升趋势, 高一达到高峰, 高中各年级均显著高于初中各年级 (P值均<0.01) 。

2.2 不同年级男、女生网络成瘾报告率比较

表2显示, 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为8.6% (男生为12.4%, 女生为5.0%) , 各年级男生均高于女生。男生从初一到高一网络成瘾报告率呈逐步上升趋势, 高一达最高峰 (14.8%) , 其后波幅较小;女生报告率升势相对缓慢, 也在高一达到高峰 (6.0%) , 其后略有回落。该报告率的性别差异 (男生>女生) 、学段差异 (高中生>初中生) 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初中阶段网络成瘾报告率伴随年级上升的趋势也非常明显。

2.3 网络成瘾中学生上网目的比较

表3显示, 网络成瘾中学生上网目的居前3位的分别是聊天 (80.9%) 、玩游戏 (77.0%) 和多媒体娱乐 (69.4%) , 显著高于其他内容。初、高中生上述上网目的顺序基本一致, 聊天、玩游戏分别位于初、高中生之首。

对网络成瘾者上网目的 (可多选) 的分性别比较显示, 男生顺次为玩游戏 (90.9%) 、聊天 (79.7%) 、多媒体娱乐 (71.1%) 、下载软件 (44.9%) 、看新闻 (33.9%) 、BBS讨论 (27.3%) 、收发邮件 (25.3%) 和查阅学习资料 (22.5%) ;女生顺次为聊天 (93.0%) 、多媒体娱乐 (83.0%) 、玩游戏 (67.8%) 、下载软件 (40.6%) 、看新闻 (36.1%) 、BBS讨论 (35.7%) 、查阅学习资料 (29.6%) 和收发邮件 (26.9%) 。见图2。

注: () 内数字为百分率/%。初中或高中年级间比较, **P<0.01;所有年级间比较, △△P<0.01;性别间比较, ◆◆P<0.01。

注: () 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网络成瘾”是“网络成瘾障碍”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的简称, 专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冲动、失控的上网行为, 从而对自身健康产生明显的社会心理性损害。不过, 根据青少年的问卷自我报告率只能获得筛查率, 准确地说, 所反映的实质上是“网络成瘾倾向”。大量研究显示, 青少年是最易产生网络依赖的群体;多发生在初上网的1 a内, 且多起源于聊天室、多用户网络游戏等双向交流服务途径[4]。如果听任那些具备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继续发展, 可能导致以下危害: (1) 因沉湎于虚拟网络而脱离现实生活, 产生精神“信息焦虑”, 性格缺失, 弱化对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人生观的建立, 最终导致自我迷失。 (2) 弱化人际交流能力。高度依赖网络的青少年往往在网上潇洒自如, 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 忘记了同学、朋友、家庭和师长, 走向离群、孤傲和个人主义膨胀。 (3) 网络成瘾现象对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影响很大。许多原本学习刻苦、善于钻研的学生逐渐对学习不感兴趣,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加之睡眠不足, 常出现迟到早退、组织纪律性差甚至逃学、旷课等问题。有的为达到多玩游戏的目的而说谎、欺骗、偷盗、破坏公物, 严重者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5]。因此, 为保障亿万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对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控制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本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流行率为8.6%;低于国内外报道的大学生成瘾率 (8%~13%) , 基本反映我国现状[3]和近年来国内学者使用同一标准对不同地区群体进行的调查[6,7,8,9]。这些调查共同展现以下规律: (1) 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2) 社会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相对不发达地区 (其中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网民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状况) [10]; (3) 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 (4) 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中有群体聚集现象, 和学习负担密切相关。最后这一点既表现为职高学生较高的报告率, 也表现在学习负担沉重的高三学生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一等方面。民盟北京市委2001年发布的“电子网络游戏与未成年教育”称, 当时北京市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初中生已达11.8%, 高中生为15.1%, 明显高于本类研究结果, 可能与使用的筛查标准不一致有关[11]。长时间上网和网络成瘾有关, 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关联;青少年出现网络成瘾现象也非真正起因于贪玩。换言之, 该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刻的动因。网络成瘾倾向和其他健康危险行为一样, 与青春期身心的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环境时尚, 二是“行为的自我创造性”[12]。例如, 男生比女生更易网络成瘾, 与男生更易接受网络技术并享受其带来的快乐期望有关。此外, 男中学生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行为发展不同步, 盲目性、冲动性较大也有重要作用。高中生比初中生更易网络成瘾, 尤其高一急剧上升, 与他们正处于高度觉醒状态中的独立性, 迅速发展的自我意识, 以及家长、教师的影响力下降相关。高三学生网络成瘾率的回落固然起因于多数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压力, 来自教师、家长的催促不断强化, 自主时间越来越少等客观因素, 但这些环境压力对那些具有高度成瘾倾向者而言只是暂时的、表面的。Pratarelli等[13]分析发现, 网络成瘾青少年实际上和物质成瘾者有共性, 只是其强烈欲望不是物质 (香烟、酒、药物) 而是精神, 而且对自身的行为缺乏最基本的控制、节制能力;也就是说, 他们通常只想到要实现这些需要并满足于自己在该行为过程获得的快感, 而全然不顾后果。Ebeling等[14]观察网络成瘾青少年上网过程反映出的人格特征, 发现他们实际上很少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 (如搜索信息) , 真正想做的只是在网络上寻找社会支持、满足性渴求, 甚至仅在利用网络来装饰自己的人格面具。目前, 国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很多尚停留在流行病学调查阶段。针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动因的深入分析亟待开展。

在网络时代, 既要积极鼓励、引导青少年进入网络世界, 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等优势, 加强对收集学习资料、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健康娱乐等实际功能的引导, 同时应把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到公共卫生的高度来认识, 动员全社会参与, 采取以下综合预防措施:①在法律、法规基础上完善相应政策, 加大对网络、电子游戏厅、网吧等的监督管理力度。②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心理辅导,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特征和个体、群体行为聚集性, 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教育。③开展以生活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促进活动, 营造良好的人际交流氛围。④在帮助青少年建立良好生活制度的同时, 丰富他们的文娱体育活动,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从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净化心灵。⑤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认知的积极引导作用。本研究所发现的一些流行性规律和特征对制定正确措施有很强的启发作用。例如, 已知中学生以娱乐和舒解压力为主, 聊天、玩游戏、多媒体娱乐位居前3位。上网目的有鲜明的性别差异:男生爱玩游戏, 尤其是打斗性、攻击性游戏, 反映出其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女生则爱和兴趣相投的人聊天, 希冀通过网络认识新朋友, 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能对同情自己的人倾诉, 获得安全感, 寻求情感支持。应针对这些需求加大投入, 制作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博客天地, 让他们在舒缓身心压力的同时有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 对预防、控制青少年网络成瘾都将发挥正向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流行现状及其表现特征, 为进行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资料来自2005年全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 对18个省 (区、市) 城市181832名中学生长时间上网和网络成瘾倾向报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中学生长时间上网报告率为6.7% (男生为10.1%, 女生为3.5%) , 网络成瘾倾向报告率为8.6% (男生为12.4%, 女生为5.0%) , 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中学生网络成瘾报告率随年级而上升, 高中生高于初中生, 高一达最高峰。有成瘾倾向者位居前3位的上网目的分别是聊天、玩游戏和多媒体娱乐。结论针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第九课警惕上网成瘾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网络成瘾综合症。

2.说出网络成瘾综合症的表现、负面影响。

3.了解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原因。

4.学会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重、难点分析

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既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人格缺陷和现实社会生活压力的原因。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知道网络成瘾综合症;学会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模式

启发探究

研讨式学习。教学手段

利用计算机课件作为辅助手段,教师供相关资料,启发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难理解,若教师一味灌输课本内容,则过于死板,故采用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呈现给学生一些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既活跃了气氛又可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一组图片,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出网络成瘾综合症。

二、什么是“网络成瘾综合症”

师: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还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的形成既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也有个体自身人格缺陷和现实社会生活压力的原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它的负面影响。科学家一组最新统计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这部分人在网上的冲浪体验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网络的心理依赖,随着每次上网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依赖越来越强烈。这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已被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

“网瘾”也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症(IAD),学名叫做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我们一般叫做“网络成瘾综合症”,目前还没有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诊断体系当中去。可以说,它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恋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三、网络成瘾综合症的表现

(一)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总结

(二)教师总结 师:“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就是因为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其最明显的症状有: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少操作时间但难以自控;对家人和朋友隐瞒自己是“网虫”;有人因陷得太深而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

师:介绍“网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英文简称为IAD。美国IAD评估网瘾的标准(只要有5项以上的回答为“是”,即说明上网成瘾):

1.每个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

2.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

3.无法抑制上网的冲动;

4.上网是为逃避现实、戒除焦虑;

5.不敢和亲人说明上网的时间;

6.因上网造成课业及人际关系的问题;

7.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久;

8.花许多钱更新网络设备或上网;

9.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满足。

四、网络成瘾的负面影响

(一)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总结

(二)教师总结

1.影响身心的健康成长;

2.影响现实人际交往;

3.影响思想道德观念。

五、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总结

(二)教师总结

1.好奇心理;

2.补偿心理;

3.逃避心理。

师:专家分析有5类孩子最易染上“网络成瘾综合症”。

第一种:学习失败的孩子。由于家长、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孩子成就感的唯一来源,此时,一旦学习失败,孩子们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网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

第二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不少本来学习好的学生在升入更好的学校后,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这时,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按照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学习是为了“上大学—找到好工作—挣钱”,当他们失去了为“名次”、“位置”等学习的内在动力后,无法认同老师和父母的逻辑,因为,即使不用学习也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钱。于是,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其实,造成这些孩子依赖网络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第三种: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他们希望上网逃避现实。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错,可是性格内向、猜忌心强,而且小心眼,碰到问题时没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第四种: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第五种:自制力弱的孩子。不少上网成瘾者都有这个问题,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也不想这样下去,但是一接触电脑就情不自禁,这是典型的自我控制力不强。生活中要面对很多选择,选择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选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将人生的元素尽量简单化,那么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选择的正确率越高,成功率也越大。

六、如何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发生

(一)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总结

(二)教师总结

1.控制上网频率,每周一次或两次;

2.控制每次上网时间,尤其是夜晚上网时不可时间过长;

3.明确每次上网内容,家长要善用网络,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家长要引导孩子选择有利于他们成才的网站;

4.注意多吃胡萝卜、鸡蛋、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和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喝些绿茶;

5.一旦患上IAD,要尽早请医生妥善施治,必要时可安排心理治疗。

教学小结

1.一定要预防网络成瘾综合症。

勿让孩子“上网”成瘾 篇3

的确,如今电脑日渐走进寻常百姓家,而电脑交互网络,由于涉及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且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因此网上娱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电脑爱好者,网上娱乐引人入胜。有的人甚至顾不上休息和睡眠。然而,网上娱乐也得有节制,也得适可而止。否则,会上网成瘾,后患无穷。有人研究认为,网上娱乐一旦成瘾,则与沉溺赌博、吸毒等瘾症无异。国外,由于电脑瘾症日益增多,已有不少地方开办了电脑瘾症门诊。美国一家戒毒所,一名13岁少年在瘾发之际全身打颤、痉挛、摔桌椅,外人见状以为是海洛因或酒精中毒作祟,其实是因为互联网络瘾发作了;一名妇女因为沉溺于互联网络,成天游览“环球网”,而忘记带孩子看病,忽略了孩子的饮食,她丈夫一气之下与她离婚。

如何判定上网成瘾呢?美国心理学会首次对上网成瘾者进行调查研究。一名助理教授以问卷的形式,对496名重度网络使用者进行测验,结果显示有396人患有成瘾的症候群。问卷内容包括:是否对互联网络适应不良,是否觉得需要很长时间使用网络才会感到满足,没有上网的时候身体是否会颤抖,是否幻想或梦到互联网络,手指头是否会不由自主地做敲打键盘的动作,等等。哥伦比亚大学一名精神科教授因为每天全神贯注于电脑,长时间下来导致舌头与两颊僵硬,发生脸部僵直的后遗症。

若以酒精中毒的标准来衡量网络中毒,上网者约有2%~5%可能成瘾。许多网络成瘾者不愿承认自己已经上瘾。专家警告,电脑瘾正无声无息地钻入家庭之中,使用者一般不容易警觉。因为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部电脑。不会造成伤害。殊不知一旦变成重瘾,上网之后就很难退离网络,想把电脑关机就如同戒毒一样难以断根。因此,网上娱乐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2小时为宜;儿童、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时期,一旦成瘾,后患无穷,家长更应从严控制。

班主任如何消除学生上网成瘾与困扰 篇4

人格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基础之一, 也是影响人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对于涉世未深, 分辨能力不强,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中学生来说, 过早接触五彩缤纷、内容混杂的网络世界, 极容易从现实生活进入到虚幻的空间, 并把自己塑造成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形象, 虽然可以得到精神的放松和情感的宣泄, 但极容易放纵自己, 成为虚幻空间的俘虏, 荒废自己的学业和青春年华, 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班主任应该对全体学生负责,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除了利用一切机会,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以外, 还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班级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培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 不能只用堵的方法将学生看管起来, 而应该引导学生“健康”地上网。因此, 班主任对待学生上网的现象, 一定要辩证地分析, 不能像一些家长一样一味地反对和阻止, 或者对上网问题避而不谈。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 谈谈对上网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班主任应当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与经验

班主任只有自身具备了上网知识和上网经验, 才能与学生在网络方面有共同的话题, 才能与学生交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有说服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性、准确性、循循善诱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在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克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目标是通过说理和文字媒体给予学生帮助启发, 消除其心理困惑和问题。对学生心理障碍判断得准确, 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摆事实说道理教育学生, 可以把近期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些因中学生上网而引发的事件搜集整理起来进行分析, 当学生进行咨询和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行为时, 进行科学、准确、有效的心理教育。如我在发现一位学生在开学初书信来往过于频繁, 发现其书信上的回邮地址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 并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时, 通过其家长了解到其经常隐瞒家人外出, 于是主动找该生谈心, 了解到这位学生以前在小学里是班干部, 而进入初中以后什么职务也没有, 自己觉得空虚、自卑, 后来就经常上网与别人聊天并结交了一些朋友。我针对其心理障碍耐心地进行教育, 使其明确学习目标, 树立信心, 还特意安排一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做他的同桌, 让他们互相交流学习, 并且对于交网友这点我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最终该生克服了过于频繁上网的毛病。

三、为学生保守秘密

当学生因上网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时, 往往会涉及个人和其他人的隐私, 对于这些隐私问题和学生不愿公开的问题, 班主任如果知道了, 一定要守诚, 决不能泄露, 即使是对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 也不能公开。如果泄露学生的秘密, 不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而且会造成其他的后果。另外, 在对学生做引导时, 决不能把某个学生向班主任反映的心理问题, 作为典型材料在公开场合使用, 因为这样做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四、树立积极健康的上网观念

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相关的教育网站, 上网只是为了打游戏、聊天, 而不会利用教育网进行学习, 因此, 班主任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 指导他们如何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 积极鼓励学生上教育网站进行学习。这样, 有些学生就可以结合下载的学习资料与学科教师进行讨论。另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软件, 如:Photoshop、Flash、Power Point等,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班里进行展示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让学生们通过学习制作校园主页和班级网页加强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增强其创作才能和竞争意识。让学生从中寻找乐趣, 而不再是“无事可做”, 使得学生网上学习的时间比例多于做其他事情。另外我还在全班开展了一次“给自己注射防毒免疫针”活动, 让学生学会如何拒绝因特网上的色情暴力的侵袭, 树立健康上网的观念。

五、使家长正确认识学生上网

关于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报告 篇5

摘要: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国内外各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一些对校园内学生们的访谈阐述了我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些现象和原因,特别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对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信息储存,加工传递的方式,改变着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并且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着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它给人们的生活、交往、通讯、购物等诸多方面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成瘾便是众多负面影响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我校的部分学生也深受其害。

一、我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

在问卷调查的我校学生中有近三成存在网络成瘾现象,并且有该类现象的大学生正在逐渐增加。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有70%的学生会因网络断线而心情变坏或不安;有44%的学生上网时间会比预估时间长;上网时间愈来愈久的占26%;还有26%的学生会因为心情不好,就立即上网;25%的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想上网;33%的学生会在一回宿舍后,就情不自禁地拿出电脑;12%的学生会在深夜还使用电脑„„

像以上所说的一些表现,都是网络成瘾的表现。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多数大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难已中断的或是逃避现实世界的一种行为。

依·凡格尔伯格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1)下网后总是不忘网事;(2)不满足上网时间;(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5)总是想借助于网络缓解压力;(6)视上网比学业更重要;(7)为上网不惜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8)不惜支付巨额网费;(9)不愿向亲友吐露频频上网的真相;(10)下网后有焦虑感。

只要满足以上10条中的5条,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一种病态表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二、我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网络成瘾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学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成瘾大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显现出的是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更多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严重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对照研究中还表明:在网络成瘾问题中大学生父母教育方式方面,父亲表现出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缺乏理解导致了家庭教育不成功。还有些研究证实:在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家庭环境各因素上,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态度、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亲文化程度低、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态度(粗暴惩罚、不管不问、溺爱、金钱奖励)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和、敌意)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及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因。

2、学校教育

某所高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这表明网络成瘾问题在高等院校中也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国只重分数,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使孩子缺乏理想,厌恶学习,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聊就容易上瘾,沉迷其中。由于在应试教育下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使青少年转向网上寻求一种寄托。

高校宽松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可轻易在宿舍里面使用宽带网,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有较多的供自己支配的金钱,又可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监控。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缺乏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学生之间又有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大学生在遭遇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就业危机、往往把网络作为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工具。

3、社会问题

我国不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程序制作者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以致造成网络成瘾的现象日趋严重,此外还有网络环境污染和网吧规范性不强等因。有的网吧还专门提供色情影片来吸引大学生。而对于网络当中存在的网络亚文化,专家卢琦在研究中指出网络亚文化并不是指网络文化本身,而是指其中某些带有消极因素,甚至是带有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一群人以寄居网上虚拟社会与进行网络交往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上暴力、网上黑色信息为乐趣,或以抵制或反抗社会约束为主要行为方式的人所共有形成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认知的总和。我们组认为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等),容易使得青少年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依赖会导致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等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外界环境如学校和家长会对大学生施加压力,大学生会因此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慰藉。

4、网络自身

网络自身的强大吸引力的影响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以其大信息量、交互性、平等性、虚构性、匿名性、安全性对大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并构成了他们生存的“第二空间”。与传统媒体不同,在网络媒体面前,大学生不仅仅是读者,而且是演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网络之中,网络互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并产生愉快的体验,这就容易使大学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导致他们对网络不同程度的依赖。

三、解决我校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策略

为了减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程度,我们组提出以下策略:

1、建设和谐家庭。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独生子女的成长方式和父母对他们的不恰当教管方式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迷恋网络。建设和谐家庭,是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手段。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理想和兴趣,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以免给孩子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发现孩子有网瘾症状应及时与学校和有关部门联系,采取必要措施。

2、改善教育方式,杜绝家庭暴力和冷暴力。(1)加强亲子沟通。家长应多观察孩子日常行为,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积极与孩子沟通,建立与孩子朋友般自在融洽的相处模式,尽力减小年龄代沟。(2)理解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还要理解孩子,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就一味指责,要以宽容体谅的心态来面对并积极想办法解决。要从自身和孩子两个方面找原因,并对症下药。(3)尽量增加一家人相处的时光,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力量比什么直接的说教都来得有效。(4)培养孩子自制力,提高其责任感。对于教育一时迷失了道路的大学生,家长不能采用粗暴的打骂或说教,作为父母应该言行身教,做好榜样。

3、学校应重视网络教学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如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则可以引导学生上网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

4、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能力;大学生要端正上网目的,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发现自己有网瘾症状时,应积极调整心态,逐渐弱化对网络的依赖。

5、利用网络的特征,在网上开展“谈心”工作。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远离亲人、缺乏社会经验、、心智还不成熟的,所以他们迫切希望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以及情感上得到关心和帮助。那么网络则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操作的平台。如有些有感情困惑的同学,他们往往羞于当面谈及这些问题,而在网络上他们可利用虚拟身份畅所欲言。这时,我们一些学生干部及老师可在网络上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6、净化网络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明确网络媒体在网

络建设中的主体职责;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过滤,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规范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上网成瘾背后的心理障碍 篇6

他的网瘾好奇怪

最近,姚强的家长打来咨询电话,说姚强今年上高一,有网瘾,为了上网,有时连学校也不去,只想在家玩游戏。不过,这孩子有个好处,就是说好了玩多长时间的游戏,能够说到做到,到时候真的能刹住车不玩了。这就有点奇怪了,说不玩就不玩,这还是网瘾吗?

我跟姚强的家长约好第二天见面详谈。第二天,他们带姚强来了。经过沟通,我发现姚强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网瘾,他逃学上网只是表面现象,隐藏在其网瘾背后的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据姚强家长介绍,姚强听话、内向、不善交际,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一直很好,是班里的尖子生。可是到了初三下学期,他的学习开始退步,考试名次一再下滑。就在这时,他有了厌学心理,不想上学了。有了厌学心理之后,他的名次下滑得厉害,更加不愿意去学校了。

姚强说,每次被迫走进教室,他的心里都会想不知同学们怎样看他,谁说点什么他都特别在意。一次,老师说他弓腰缩背的姿势不好看,他认为老师轻视他,看不起他,久久难以释怀。之后,体育老师也说一个人要是总弯腰缩背的,干什么都难以成功,他更是耿耿于怀,还气愤地对妈妈说,他将来一定要当大官,好好修理一下这两个老师。由于担心别人说出伤害自己的话,他平时在学校总是躲着大家,以至于后来说什么也不去学校了。

姚强除了和父母说话外,很少和别人交流,包括跟我对话时都是吞吞吐吐的。姚强的父母说,这孩子后来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就喜欢自己一人待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姚强说,自己上网时最舒服,不用担心与人打交道的问题。

提起姚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其父母介绍说,这可能与他来回转学有关。初中毕业后,姚强到外地上了一所有名的重点高中,人地两生,不太适应,不得已转回家乡。转学前,姚强似乎刚有点适应,可是转学手续已经办好,想到以前的种种不适,还是转了回来。结果,转学回来后,姚强似乎心理压力更大,非常不愿意面对旧日同学,也不愿意去学校,只想留在家里上网。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姚强不断责备、打击。自从姚强学习退步,不再是尖子生后,父母对他很不满意,总是抱怨他不争气,并从学习成绩说到人品性格,从否定一点到否定全部。最严重的一次,是父母一起把他痛打一顿。但是即便这样,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无奈,家长这才带孩子来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

网瘾背后的心理障碍

和姚强及其家长沟通后,我发现,姚强的网瘾源于他内心存在着心理障碍,他的身上有明显的回避型人格特征。

回避型人格特征又叫逃避型人格特征,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被批评指责后,常常因为自尊心受到伤害而陷于痛苦,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他们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担心自己的言行被人讥笑,因而即使参加集体活动,也大多躲在一旁沉默。在处理一般性问题时,他们也往往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等终于下定决心,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冒险的事情,每天除了按部就班地学习或工作外,很少参加社交活动。这类人走上社会后,一般会被领导视为踏实肯干、工作认真的好员工,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想方设法地推辞,不敢接受任何挑战。

生活中,谁都有回避困难的时候。在面对困难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为缓解焦虑,我们往往会采取主动的暂时的回避态度,这不属于病态。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人,他们的回避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智性等特点,他们主观上不想回避,客观上却身不由己。

很明显,姚强有比较明显的回避型人格特征,而逃学、上网,不过是其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一种表现。他想逃避学校生活和人际交往,退缩到个人的小天地,而网络正好是一个可以独来独往的地方,是一个理想的逃避之地,且在网络中他还可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满足。一句话,姚强的网瘾是由于他存在的心理障碍引发的。

在青少年中,姚强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和启发性。

大家知道,如今我们谁都离不开网络,但是大多数人不会上网成瘾,上网成瘾的只是少数人。这是为什么?因为网络成瘾的背后,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只有当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时,才有上网成瘾的可能。也就是说,网络成瘾不过是表面症状,内心存在的心理障碍才是症结,就像发烧是症状,发炎是症结一样。换句话说,网络成瘾是心理障碍的一个出口,没有这个出口,心理障碍也可能通过其他出口表现出来。

可是,很多家长只看到孩子网络成瘾的表象,单纯地想让孩子戒网瘾,却没有看见其背后的心理障碍。这,也是很多青少年网瘾未能得到很好矫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障碍源于家庭教育

现在回到上述案例追根溯源。姚强的回避型人格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

回避型人格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姚强的自卑心理是显而易见的。他说话吞吞吐吐、表达唯唯诺诺、举止退退缩缩,以及走起路来弓腰缩背,都让人看到了两个字:自卑。

那么,姚强为什么会如此自卑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卑感往往起源于幼年,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能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個人由于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的体验。

姚强的自卑无疑源于家庭生活,源于父母的影响。姚强的父母都是事业心很强的人,为发展事业,他们结婚六七年才要孩子。两人的事业都发展得不错,但这对孩子来说,并非福音。因为事业发展良好的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期望高、要求严,孩子一旦达不到他们的标准,他们就会表现得非常失望,不断指责孩子这不好那不行,结果孩子得不到认可,得不到肯定,得不到满足,处处受打击,时时受责备,自然变得自卑起来。

再者,姚强父母中年得子,自然对孩子比较溺爱,结果孩子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生活能力较差。上学开始集体生活后,这也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孩子和别人在一起,看到别人会的自己不会,别人懂的自己不懂,当然自惭形秽。怎么办?逃避,回避,退缩,便是自然而然的出路了。于是,回避型人格特征就这样慢慢形成了。

nlc202309040649

你看,一对优秀的父母就这样“培养”出了一个问题孩子。

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认可和肯定,很郁闷。偶然的一次上网,他发现了一个好去处,网络可以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于是一发不可收,越来越喜欢上网,终于上网成瘾。

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有些青少年之所以上网成瘾,主要原因并非是因为网络上有色情和凶杀等东西诱惑孩子,而是因为网络上有让孩子们得到认可和肯定的东西。在网络世界里,他们才能找到被人肯定的感觉。一个男孩告诉我:您知道我为什么那么迷恋网络游戏吗?因为在网络游戏中,我总能得到这样的消息:你真行!你真棒!你又成功了!这是在家在学校,都不曾得到的。这就是孩子的心声,这心声告诉我们,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现实原因是,网络生活比现实生活更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亲子协作共同调整

要想解决姚强上网成瘾的问题,关键不是强迫他戒网,也不是惩罚他逃学,而是需要他父母的具体帮助,亲子协作共同调整,矫正姚强的回避型人格特征,才是真正的治本。

第一,姚强要主动进行自我调整。

所谓“自我调整”,首先是要消除自卑,重建自信。

有个少年胆子很小,为此深感自卑,觉得前途无望。一天,少年鼓起勇气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听完他结结巴巴的诉说后,喜悦地握住他的手说:“这怎么能叫缺点呢?这分明是优点!你不过比一般人谨慎罢了,而谨慎的人总是很可靠,很少出乱子的。”少年疑惑地问:“那么,勇敢反倒是缺点了?”心理医生摇摇头,说:“不,谨慎是优点,勇敢是另一种优点。只不过人们更重视勇敢这种优点罢了,就像白银与黄金,人们往往更注重黄金罢了,但是这并不说明白银就没有价值啊!”心理医生又接着说,“所谓缺点,其实就是营养不良的优点。如果你是战士,胆小显然是缺点;但如果你是司机,胆小无疑是优点。如果你现在仍然认为胆小是缺点的话,与其想办法克服缺点,不如想办法增长学识、才干,等你拥有了较多的见识、较大的视野时,即使你想做个懦夫,也不容易了!”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姚强听,他深受启发: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自卑感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就要从改变自我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看到他人也有不足之处。二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信心。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还要正确看待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谦虚,善于体谅他人,不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人们会比较信任他,并乐于与他相处。认识到了这些优点,可以帮助自卑者增强自信。三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面对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给自己壮胆:“这事并不难,我一定会成功的!”如果有机会多体验几次成功的感觉,人就会产生自信。

具有回避型人格的人,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姚强要从易到难地给自己制订一个交友计划。比如,从给同学打电话,到见面聊聊天,到互相串串门,到共同参与某项活动……逐渐习惯与人交往,主动改变回避型人格。

第二,家庭成员要积极配合。

姚强不再是小孩子,而是高中生了,所以他的自我调整非常重要。但是,他的改变需要家庭的积极配合,父母要对亲子关系、家庭生活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此,我与姚强的家长做了多次交流。姚强的家长有了较深的领悟,妈妈还流下了悔恨的眼泪,后悔自己因为过高的期望而给孩子造成了过大的压力和沉重的打击。最后,在如何帮助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取得了共识:一是家长把对姚强的期望降下去,把评价提上来,让孩子在家庭中得到认可和肯定,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二是支持姚强多与人交往,提供锻炼的机会给他,让他不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并对姚强的改变及时给予鼓励。

经过姚强和父母的积极努力,几个月后姚强逐渐淡化了回避型人格,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让姚强父母更高兴的是,姚强的网瘾也不治而愈了。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炎症没有了,烧自然也就退了。心理障碍化解了,生活正常了,哪还有什么上网成瘾的问题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了网瘾,一定要想想孩子染上网瘾的背后,其心理是不是出了问题?您的亲子关系是不是出了问题?您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想清楚这三个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网瘾问题并不难解决。

【编辑:杨子】

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与对策 篇7

手机上网成瘾

手机上网——WAP。WAP (Wireles Application Protocol) 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开放式的标准协议, 可以把网络上的信息传送到移动电话或其他无线通讯终端上。WAP是由爱立信 (Ericsson) 、诺基亚 (Nokia) 、摩托罗拉 (Motorola) 等在1997年成立的无线应用协议论坛 (WAP Forum) 中所制定的。它使用一种类似于HTML的标记式语言WML (Wireless Markup Language) , 并可通过WAP Gateway直接访问一般的网页。手机上网 (WAP) 是移动互联网的一种体现形式, 是传统电脑上网的延伸和补充。3G网络的开通, 使得手机上网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手机上网成瘾。手机上网成瘾一般是指无法手机上网时体验到的强烈渴求感, 从而产生烦躁和不安的情绪, 以至于出现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的现象。其典型症状为:手机上网时容光焕发、精力充沛, 用手机上网的时间长, 更换电池的频度加快甚至长时间使用手机充电器边充边看;离开手机上网后就很茫然、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眼光呆滞、表情木讷, 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 社会活动减少, 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按照上网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性的, 用手机QQ、手机MSN、手机WAP网络同他人进行交互活动;另一类是一个人玩单机版游戏。最早对网络成瘾现象研究的美国人金柏莉·杨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网络成瘾具有下列标准:一是强迫性地非本质使用;二是对活动或人际往来失去兴趣;三是被在线及时活动占据;四是无法控制使用。这样的标准同样可以用来判断手机上网成瘾的问题。

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原因

手机上网是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 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而且可以拓宽大学生的沟通途径, 增进朋友之间的密切程度。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经济、知识和年龄等导致部分学生利用手机上网不当成瘾。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

手机的普及。手机的普及为大学生手机上网提供了基础, 也为手机上网成瘾提供了前提条件。目前, 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手机普及率达95%以上。手机除去初级低端的诺基亚绿屏1200以及一些21世纪初流传到现在的老爷机之外, 现在人们使用的绝大多数手机都是具有上网功能的, 这就为大学生广泛使用手机上网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相对较高的网络应用能力, 手机QQ作为入门应用自然是轻车熟路。

政府及运营商有关政策的推动。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的主体部分是学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提出推动手机网民快速增长的政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和运营商的合力推动。2009年1月1日国务院通过3G牌照发放工作启动决议, 3G牌照的发放为运营商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强化了移动互联网概念。此后中国的主要互联网运营商都相继推出各种优惠活动, 例如, 中国移动下调GPRS数据流量资费;中国联通推出多样化GPRS套餐;中国电信调低无线上网套餐费用等来吸引和扩大用户规模, 促进市场发展。二是上网和时尚理念结合。随着具有上网功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上网平台的便利, 手机不仅是更便利的上网工具, 同时也成为时尚潮流和流行文化的代表符号。手机上网的时尚色彩吸引年轻用户使用, 从而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三是上网内容和应用功能丰富。手机上网内容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升, 手机博客、手机视频, 乃至手机电视都发展迅猛, 给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 促进了手机上网用户的扩张。这些政策的推进吸引了部分大学生积极地使用手机上网, 也为成瘾提供了基础。

手机上网的特殊特点。手机上网为人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颖便捷的交流媒介, 其特点是容易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交往依赖。一是具有随时性。大学生可以在上课、参加集体活动等多种场合利用手机的各种设置随时随地地上网, 这种移动互联网增加了人们上网的实时性和随意性。二是具有便携性。作为一种上网终端设备, 手机因其大小和体积具备很好的可携带性能, 大学生群体可以在课堂、生活、旅行等任何状态中上网。三是具有“安全性”。它的安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网络交往对象往往不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圈子, 不必担心因泄露自己的隐私或秘密而危及自身利益;二是由于手机是私人物品, 再加上手机的便携性和随时性, 手机上网的外在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安全性。就是这些优势, 使得大学生对手机上网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依赖, 也是大学生手机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顺利。部分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愿意和同学交往, 往往把自己与外界隔离起来,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害怕与人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因为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 电脑上网不是太现实, 手机就为其提供了一种途径。这类大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或者集体活动中使用手机上网, 一来避免和同学、老师的交流, 二来逃避不喜欢的老师及其课程, 通过手机上网可以体验到实际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心情愉悦, 而且手机上网的便携性、隐蔽性更促进了手机上网成瘾的形成。

手机上网成瘾的对策

大学生是一种稀缺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国家的未来。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的应对能力和自控能力, 减少手机上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人才,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准备人才。

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手机上网意识。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要对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他们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深层次来影响他们思想意识、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到手机上网是把“双刃剑”。既要认识到手机上网这种全新交流方式带给我们的全新体验, 同时要认识手机上网成瘾带来的负面效应, 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手机上网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避免手机上网成瘾带来的情绪激动、目光呆滞等负面精神影响及视力下降、大拇指病等身体伤害, 从而健康、合理地使用手机网络。对于发现的手机上网成瘾者要给予重点辅导, 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 增强其辨别是非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帮助其合理规划手机上网时间, 养成健康的手机上网消费习惯。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自控能力。解决手机上网成瘾问题除政府、学校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教育外, 关键是大学生自身的主动意识和辨别是非的素质能力的增强, 即自身的控制能力的提高。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培训和活动, 帮助大学生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和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进而为走出手机上网成瘾的怪圈提供基础。对一些手机上网成瘾的同学, 要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辨别手机上网的好坏, 对自身的行为主动地加以控制, 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努力使自己的大学生涯更加完美和成功。

加大管理力度与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相结合。为了实现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和秩序性, 高校要根据新情况, 加大对手机使用和手机上网的管理力度,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规范大学生的手机上网行为。特别要为任课教师在制止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提供制度环境和管理依据, 必要时可以多部门联合协调互动来管理, 对不服管教的学生, 学生处、心理咨询室要与任课教师互为支持和协助, 共同规范学生的课堂使用手机上网的行为, 还课堂一片净土。

学校在通过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和手机上网行为的同时, 也要积极加强学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用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念来指导校园文化的建设, 增加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 帮助摆脱独处、不愿与人交流的心理负面因素。例如, 校园风采大赛、大学生科技大赛、宿舍文化交流活动、校园人文大讲堂等, 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可以吸引大学生积极地参与, 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生动。结合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特点, 高校可以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活动, 如在校园网上开辟手机上网专栏, 帮助大学生了解手机上网成瘾的不利影响, 养成正确、合理、健康的手机上网习惯。

上网成瘾 篇8

一、手机上网的特点

手机上网越来越广泛, 已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上网方式之一, 与其他的上网形式相比较, 手机上网具有以下特点:

1. 便携性。

手机精致小巧、便携, 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随时随身携带的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之一。随着3G网络技术的发展, 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手机接触网络, 这也使得手机上网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2. 互动性强。

通过手机,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出和接收信息, 不仅可以进行个体间的联络, 还可以进行群体间的联络, 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 又是内容的生产者, 手机用户之间能够互相传送信息, 能够进行语音和视频对话, 还能够共享多种形式的内容。

3. 传播速度快, 范围广, 效果强大。

手机上网具有即时通信功能, 可以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 即时通信功能日益丰富, 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通过即时通信, 各地网民之间可以相互传送各种信息, 并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能够产生更为直接而强大的效果, 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4. 多媒体融合。

目前市场上的手机大致可分为智能手机、多媒体手机、3G或4G手机等几种类型, 这些类型的手机除具有基本的手机功能之外, 还具有拍照功能、娱乐功能、数据功能、商务功能等, 不论哪种类型的手机均融入了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技术。

二、手机上网对中职生的危害

手机上网如果不加控制, 长此以往, 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 对中职生思想的冲击。

网络有时宣传正面的思想观念, 但有时也宣传负面的思想观念, 而中职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 如果经常接触不良的视频、网页和作品, 潜移默化, 会对中职生的思想造成极大的侵害, 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 弱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严重的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2. 对中职生身体的危害。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 对颈椎会有伤害。手机由于其功能需要, 因而通常具有较大的电磁辐射, 引起疲劳感增加、视力下降、过度眼疲劳等状况。近日, 英国一名癌症研究专家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手机警告:因使用手机致死的人数将超过吸烟受害者。有统计显示, 全世界手机用户已达吸烟人数的3倍。因此, 专家认为, 手机的危害将比香烟更严重。

3. 对中职生心理的危害。

对很多沉迷于手机的中职生来说, 手机带在身边, 隔几分钟就去看看手机是否有新信息或新电话。别人的手机响了, 也会急忙去看看自己的手机。即使没有事情也要用手机打几个电话后才能正常工作。如果无法使用手机, 就表现出焦虑不安, 莫名其妙地对同学、朋友发脾气, 无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一旦离开手机, 日子就会变得难熬, 人会出现焦虑不安、无所适从的感觉。

4. 对学业的危害。

沉迷于网络的中职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网络上, 这使得他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长期下去学业肯定一落千丈。

三、克服中职生手机上网成瘾的对策

要让中职生的心里没有杂草, 最好的办法是给他的心里种上“庄稼”。中职生相比普高生, 作业量少, 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长。而要消除学生心中的杂草, 学校除了需要增设体育活动设施外, 还须搭建校园文化建设的多种平台,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结合我校多年来的思考和研究, 我们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克服中职生手机上网成瘾方面, 除了在制度上、管理上下足功夫外, 还在课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努力做足功课,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 开设课外大讲堂。

课外大讲堂, 即主讲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专业专长和学科优势自选主题、自拟讲稿、自做课件后, 通过校教科室审核, 然后利用多媒体以大讲堂形式, 向学生传授课业之外的知识, 以弥补学生课内知识的不足,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自2011年10月以来, 到2014年6月止, 课外大讲堂总共举办53场, 已有53位老师、学生和外来企业家参加主讲, 听课学生已达15000人次。内容涉及心理、身体、饮食、法律、政治、历史、军事等方面的知识, 运用大量事例、案例、故事、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 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淡化学生过分地使用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减少了手机使用的频率。

2. 强化学生社团功能。

目前我校有21个社团, 参加社团的学生有1000多名。社团类型包括素质型、专业动手型和企业运作型。所谓素质型基本是延续学生初中以来的兴趣特长, 如棋类社团、演讲社团、艺术团等等;专业动手型, 即与我校各专业相对应的学生社团, 如建筑专业的建筑构成协会、西子工艺公司, 如汽修专业的汽修美容中心, 外语专业的英语角等, 这些社团利用业余时间强化专业动手能力;企业运作型, 如我校的浙江省优秀社团滋娇园林公司, 诸暨市“十佳优秀社团”珠玑文化服务公司 (原集邮协会) , 对外准备营业的汽修美容公司。这些学生社团都是课堂教育的延伸, 是学生自己组织、自愿报名参加的社团。社团内容丰富, 如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辩论比赛、围棋比赛、街舞比赛和各种专业操作的比武, 特别是社团球技足球队参加了省级和全国级的比赛, 并曾在“央视五台”亮相。因此, 我校被评为浙江省足球特色学校和绍兴市足球推广学校。

性质多样的学生社团让学生找到了归属感, 找到了成就感。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进来时是生源最差的一批, 他们不爱理论学习, 不爱坐教室里, 但在汽修美容中心给教师洗车修车却是乐此不疲, 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即使在课堂再吵闹的学生, 虽然理论学习比较费力, 但动手操作能力却比较强。

3. 引企入校强化企业角色。

我校引企入校有三种模式, 一是文化进校, 如足技球队与九个企业合作建立由企业冠名的九支球队, 同时由企业出资共同进行比赛活动。二是产品进校, 如我校数控专业学生, 利用业余时间为次坞镇某企业加工数控产品, 不但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 而且有利于学生早日向企业员工过渡。三是模式进校, 如富润汽修有限公司进驻校内, 与学校汽修专业充分合作, 对外营业。

引企入校让学生既做学生又做工人, 在课外忙忙碌碌, 让学生的心里种满“庄稼”, 可以抵抗手机上网带来的许多诱惑。

4. 建立创业一条街。

所谓创业一条街, 就是学校专门腾出店面房, 允许班级或社团搞创收活动。而社团或班级必须事先撰写创业运行计划上报校团委, 经校团委审查合格方可下拨店面房并给予经营权。经营所得的收入可以反哺社团活动或班级活动。

5. 建立特色班级。

所谓特色班级, 就是要求班主任或班干部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特色班, 如书香班、枫桥经验班、围棋班等。目的是让每个班级每个学生有个共同的愿景, 并为此共同奋斗。学年末, 我们根据特色班级的活动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比。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业余时间, 又可有效防止无所事事, 减少手机上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 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能够有效避免手机上网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 而且大大锻炼了学生的经营能力、创业创收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学生社团因创新创收而获得许多殊荣, 如绍兴市十佳社团、省级优秀社团滋娇园林公司, 市级十佳社团珠玑文化服务公司。社团负责人如陈露鑫获得市“十佳文明少年”, 社团的许多作品在省创业创新大赛和各级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奖。

参考文献

[1]周喜华.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4) .

[2]孙钦泉.校园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2006 (4) .

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篇9

【关键词】上网成瘾 中学生 思想品德

互联网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中学生上网容易成瘾。现如今,如何使中学生避免对网络的依赖已成为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中学生上网成瘾的表现

通过对中学生上网成瘾的表现分析,将其概括为如下四种类型:网络娱乐型、网络交往型、网络自我混同型、色情型。在这四大类型中最常见的应该属网络娱乐型,这种类型的人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各种网络游戏中,从而导致学业荒废、人际关系疏远。而诸如一些沉迷于网络交友的人则用网络虚拟世界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从而导致了其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将现实中的自我与虚拟自我混同,不能正视现实。

二、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自控能力不足,心智过于单纯

中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初具个人思想的群体,思维活跃,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很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而新事物层出不穷,中学生性格又缺乏稳定性,兴趣容易多变。这往往造成其意志的自控水平降低,缺乏恒心和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尤其是在兴趣转移或遇到挫折时,容易自暴自弃、自我放纵,而网络自由多变的虚拟环境就成了抚慰中学生心灵疾病的一剂灵药,自控力不足的中学生将其变成毒药,终日沉迷于网络寻求解脱。

(二)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的混乱

中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中虚拟的角色,对现实中的自我进行种种幻想,容易迷失社会角色中的自我,将网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迷失于现实与网络的矛盾之中,易造成角色的混乱。自我认同感的失败,尤其当他们不成熟的心灵触碰到现实的暗礁时他们往往转向虚拟的网络社会寻找心灵的避风港湾,消极遁世,这对他们的自我人格塑造是极其不利的。

(三)过于严苛、消极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方式中的严厉惩罚、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因素是中学生上网成瘾的重要因素。在家庭的拒绝否认或严厉惩罚行为的交互效应下,孩子上网成瘾的可能性增大。有些家庭对子女过于严厉,对子女的要求、建议常常采取拒绝和否认,长期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可能造成孩子自卑、胆怯。国外有研究证实,过低的自尊心是促成上网成瘾的原因之一。消极的家庭教育方式交互作用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使孩子自信心、自控力降低,容易沉迷于网络。

(四)学业障碍

过度上网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为了上网甚至会选择逃课,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上通宵,第二天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无心听讲,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最终荒废学业。

(五)学校周边网吧不健康的网络环境

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主动迎合中学生的不正当需求,设置大量色情网站和暴力游戏网站。不仅如此,大部分网吧还会提供舒适的上网娱乐环境,并且备有夜宵,为中学生通宵上网提供便利。这些网吧往往打法律与道德擦边球,不违法但不道德,以一种营利至上的心态引诱意志薄弱的中学生沉迷于网络。

三、遏制中学生上网成瘾的措施

(一)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

家长不能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还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在家庭生活中,少一点专制,多一点民主。要拿出时间和孩子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现在有为数不少的父母,忙于事业而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不可避免地形成代沟;还有那些离异家庭,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独感、压抑感和自卑感。家长应设法消除与孩子间的隔阂,给孩子更多精神关爱。家长应给孩子提供自主空间,为其建立其他合理的宣泄渠道或推荐其他具有挑战性的娱乐活动等等,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困惑能够通过寻求父母等外部支持,得到及时宣泄。将孩子与网络完全隔绝是不明智的,关键要引导和监督,要培养孩子的信息素质,提高孩子分辨信息的能力。

(二)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其次学校应积极开放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把互联网的应用纳入日常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网络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特长。提倡中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使他们拥有课外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对他们实践所学的知识和创造性学习提供机会。同时要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网上心理咨询等服务,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社会都要关注中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共同研究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中学生健康成长。应积极宣传网络成瘾的危害,加强科学合理使用网络、文明上网的宣传,要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并通过伦理道德手段引导网络行为,努力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吧等场所的综合治理。网吧是成瘾中学生上网的重要场所,加强对网吧等上网场所的管理有利于控制网络成瘾现象的蔓延。

上一篇:偶联作用下一篇: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