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

2024-05-01

进步(精选十篇)

进步 篇1

关于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有显著的差别。在新古典的理论中, 基于总量生产函数Y=A×F (K, N) , (Y为产出、K和N分别为资本和劳动、A为技术水平) , 经济增长被认为有两个源泉:一是投入 (K和N) , 一是技术水平 (A) 。由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出增长核算方程:

产出增长= (劳动份额×劳动增长) + (资本份额×资本增长) +技术进步

此处的技术进步包括劳动者素质和各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研究和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的变化等等。增长核算方程实际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新古典的经济学家把“索洛剩余”归因于技术进步。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三者构成。索洛经过对美国1909-1949年间数据的检验, 得出结论:在该时期中, 每劳动小时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并且对构成经济增长率的三个部分按重要性排序, 依次为:技术进步、劳动力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对于稳定增长问题,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劳动力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函数F (K, L, t) 满足技术进步呈现哈罗德中性和希克斯中性的条件, 稳定的增长就能得到保证。

卡尔多首先批判了新古典的观点, 继而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他认为, 新古典把技术因素包括在生产函数中的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卡尔多接受了萨缪尔森的规则, 即“只有数量可测量的经济物品和服务才可被用作生产函数中的独立变量”。既然技术进步在本质上不可测量, 而且时间也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代表, 技术进步就不应当被看作生产的投入, 而应被视为是“背景要素”。既然技术进步不能作为生产的投入, 那么, 总量生产函数当然就不能区分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和要素投入对增长的贡献, 也不能计算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技术进步是不可测量的, 所以试图通过总量生产函数测算技术进步从而解释经济增长是徒劳的。实际上想要很清晰地区分技术的变革和资本积累的变化是很困难的。

在卡尔多看来, 一方面工人运用较高资本必然伴随着具有创造力的先进技术的引进, 另一方面大多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也要求更高的人均资本量。资本深化需要物化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也离不开资本深化,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

二、卡尔多的技术进步函数

卡尔多构造的技术进步函数反映了每个工人资本增长率 (K) 与每个工人产量增长率 (Y) 的关系。技术进步率是资本深化的增函数;人均产出增长率是人均资本增长率的增函数。基于上述关系, 卡尔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Y=T (K) 。如图一所示, 横坐标代表资本增长率K, 纵坐标代表产量增长率Y, 实曲线TT′表示技术进步函数, 该函数一阶导数为正, 二阶导数为负, 说明人均产出增长率是随着人均资本量增长率的升高而递增的, 但呈现报酬递减。这是因为, 人均资本量增长率K越高, 意味着新发明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那么, 就更快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对于任何的人均资本量的增长而言, 报酬会更低。

图一还显示, 当K为零时, Y为正。原因在于即使人均资本量不变, 新的机器设备也会被引入。在T (0) 这个初始位置上, 生产力水平不是资本积累增长率的函数而是累积的产量的函数。这种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与过去累积的产量联系起来的观点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是“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结果。技术进步被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 而学习依赖于经验。肯尼思·阿罗曾用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增长模型, 学习过程所利用的经验是用总投资衡量的。而卡尔多则是用累积的产量来衡量。当K>0时, 生产增长率取决于人均资本增长率。曲线TT′与45°线相交于P点。TT′曲线Y=T (K) 假定在时间进程中有一个按一定速率变化的新思想的流量, 当出现重大的技术发明时, 这种流速或称技术动态发生变化或者新思想流量和物化新思想的速度发生变化, 进而引起TT′曲线所表示的技术进步函数整体向上移动, 曲线会在更高的位置与45°线相交, 形成新的均衡点。但模型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是中性的, 所以技术进步函数会比较稳定, 图一中的曲线不会经常移动。在一条既定的技术进步函数上, 技术进步的流量被假定是不变的。因此, 在这条曲线上的资本增长与产量增长关系并不取决于新发明的技术性质, 而是取决于技术进步流量与资本积累速度之间的关系。在P点的左侧, 人均产出增长率高于人均资本增长率, 推动经济向P点靠近;在P点的右侧, 人均产出增长率赶不上人均资本增长率, 经济会自动回落到P点。技术进步是哈罗德中性, P点产量增长率等于人均资本增长率, 资本产量比不变, 从而经济在P点达到长期均衡增长。

卡尔多于1957年提出这一技术函数, 但很快他又在1962年的另一篇文章中对技术进步函数的表达式进行了修正。他指出, “取决于现期总投资支出的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新的设备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即技术进步是通过新设备被引入经济体系的, 而新设备的使用取决于现期总投资。因此, 技术进步函数被修正为最新装配新设备的每个工人的产量增长率与每个工人总的固定投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即

p′t/pt=f (i′t/it) (f (0) >0, f′>0, f″<0)

如图2所示:

该方程描述的技术进步函数的假设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是对工艺变化的本质的某种限制?对于这个问题, 卡尔多认为, 人均投资速度的每一次变化均意味着一次实际使用新方法 (“创新”) 的变化。因为“资本节约型”创新既可以提高产量资本比, 又可以提高产量劳动比, 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 “资本节约型”创新较之可获得相同劳动生产率增幅的“劳动节约型”创新更有利可图, 所以前者会被首先使用。人均投资增长率越高, 工艺上的变化越趋于“资本使用型” (更少的“资本节约型”) 。因此, 常常存在某种水平的人均投资增长速度, 它允许人均产量与人均投资量同速增长, 从这种意义上说出现了中性技术进步现象;假设这种人均投资增长速度历史保持不变, 也意味着假设“资本节约型”创新与“资本使用型”创新在总创新流量中的相对重要性保持不变。因为“资本节约型”创新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函数的向上滑动无异, 反之同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真的是技术进步固定假设的内涵。

因此, 假设在技术进步函数中存在某种中性的技术进步的唯一意义在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必然是, 在给定投资增长率的情况下, 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或者是持续的加速上升, 或者是持续地加速下降。

摘要:对于技术进步问题, 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剑桥学派曾提出独到的见解。作为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多不赞同新古典把技术因素包括在生产函数中的做法, 他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卡尔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以反映人均资本增长率与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关系, 并说明了长期均衡增长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函数,卡尔多

参考文献

[1]伊特韦尔, 米尔盖特, 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2]曹静.对卡尔多程式化事实的重新解释.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3]Kaldor.1957.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4]Kaldor.1966.Cause of the Slow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Collected Economic Essays, Vol.5.

[5]哈恩和马修斯.经济增长理论:一份研究报告.载索洛等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译本, 商务1996.

[6]李平.后凯恩斯经济学———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比较.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

进步,不断地进步五年级作文 篇2

接力跑步

接力赛跑时,他出列了,他接了第一棒,迈出了第一步,以势不可挡之力如离弦之箭飞了出去。

在中途,他把其他选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最后他赢了,赢得那么利落,那么潇洒,一甩那向上冲的头发,一颗颗晶莹闪烁的汗滴随声而落,可能是他跑得太快了吧,观众们愣了几秒,随即欢呼了起来,可能出于害羞吧,继而微红了脸,很快就消失在人群当中。

是啊,跑步如学知识,学无止境,知识无止境。你识字时,那是你人生迈出的第一步;你青年时,阅读量急剧上升,那是你体力充沛的时候;中年时,你不好动,可是你仍然要学习;老年时,你已经筋疲力尽,可是你仍然在学习。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没有最多,只有更多,你迈出了第一步,你就会拼命地吮吸这知识的营养,这一条路,是你人生的知识之路。

长跑

体育课上总会有长跑。

长跑比赛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当场跑冠军,是一件很自豪的事,同学们常在一起比试长跑。

有一次他们比赛长跑,我在场,刚好目睹了长跑的全过程,他获得了冠军,开始他跑得很慢,在别人体力不支时超越了别人。他虽然气喘吁吁,但脸上仍不忘露出胜利者的喜悦和自豪,他的嘴角微微上翘,泛出了微笑,他的眼神告诉了人们,他是这次长跑的胜利者,他是这次长跑的`冠军!

长跑的过程像坚持,坚持使人进步!坚持使人努力!海伦·凯勒坚持于写作,最终,她在文坛上,享誉世界;阿炳坚持音乐卖艺,最终以一曲《二泉印月》流传于世;爱因斯坦坚持于科学,提出了“原子论”……古今中外的名人告诉我们,坚持,使人成功……这条路是你人生的坚持之路!

有进步,但进步有限 篇3

基于中国城市化的大背景和各地“经营城市”的小气候,即使我们实行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征用农地仍将加速,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趋势,无须对此大惊小怪。但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警惕的是,如果征地补偿安置制度不公平、不合理、不规范,征地不仅会造成财富损失,而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当前某些“开发区”土地撂荒现象以及被征地农民集体上访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征地补偿问题事关农民的衣食饭碗、土地价值的再分配、全社会的安定团结,不可不慎!

透视诸多征地纠纷,不难发现焦点有二:征地是否出于公共利益需要;征地是否给予公平合理补偿。许多征地纠纷的起因,乃是当地政府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为开发商的私人利益服务,低价征地、暴力征地、违法征地,结果导致激烈冲突;即使国家基于公共利益考虑而征用农地,如兴建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如果补偿政策出现偏差,仍会产生诸多矛盾,毕竟市场经济观念已深入人心,很难要求农民“舍小家,顾大家”,何况农民作为低收入群体,若继续提供“原始积累”,显失社会公平。虽然《指导意见》相对于此前的征地补偿安置规定已有重要突破,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利益的确认”和“补偿标准的确定”这两个核心问题,而且有关规定过于宽泛,经不起进一步追问: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是如何衡量的?被征地农民是否有权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府干预用地单位劳动用工之举是否正当?听证是否由独立的第三方主持?听证的结果对于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何影响?如何约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理分配土地补偿费?

虽然其他国家不乏征地补偿安置方面的成熟经验,偏偏我们无法实施“拿来主义”,原因在于我们的土地制度和决策程序十分独特。如果遵循市场经济原则,“补偿标准的确定”本来不成问题,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准,用地单位和被征地农民谈判即可;而我国却是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农村土地则属于集体所有,因此不是用地单位和被征地农民谈判,而是国土部门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宣布征地政策,并且由于土地市场发育不良,难以发现市价标杆,于是按土地平均年产值的若干倍数确定补偿安置标准,而土地平均年产值并不容易准确评估,倍数的确定更是弹性极大,从10倍到30倍都是合法的,因此“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实际上难以确定。如果依据公共选择程序,只有“出于公共利益需要”才能改变土地用途,这需要召开听证会,规划部门充分听取各界意见,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意志,然后决定是否将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而我国土地规划是“自上而下”的,且缺乏稳定性,不受立法机关约束,也无需听证程序,财政动机、部门利益、长官意志即可令规划变脸,其间自然难以避免权力寻租。

进步 篇4

当前, 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很多产业、企业, 已成功实现对以全球价值链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国际生产网络的嵌入, 承担相关的分工业务。然而, 由于缺乏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 大多数这些企业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中, 位于价值链治理层级结构的底端, 成为价值链企业网络组织中的从属者、被领导者。金碚 (2004) 认为, 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长期处于低端产业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中, 致使企业的净收益较低, 产品附加价值不高。例如, 国际竞争力较强产业之一的我国纺织服装业, 实际获益占产品增加值总额的比例不超过20%;DVD产业中, 我国企业所占据的生产环节仅实现产品增加值的30%, 剩下的70%来自于品牌研发和营销环节;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的鞋业, 我国企业获得的利润仅是总利润的20%, 其余的80%被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所攫取。因此, 这需要发展中国家企业努力在价值链中升级, 改善价值链地位, 攫取较高的价值链利益。现阶段, 一方面由于先进生产设备的普遍使用, 很多发展中国家企业已实现对生产流程的改进, 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实力弱、基础较差, 很难实现较高层次的升级, 因此, 企业亟需实施具较高可行性的升级方式是产品升级。企业的产品升级, 往往与其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2 相关研究简述

全球价值链内产品升级的含义, 是指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者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来实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 既包括改变在价值链单个链节内的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也包括改变由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的不同价值链链节所集成的新产品的开发过程。

Yang (2006) 的研究表明, 国际生产网络是一个强有力的知识携带者, 能够通过技术转移为供应商进入国际市场和升级提供技术支持。Ernst和Kim (2001) 认为,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旗舰企业转移技术和管理知识给本地企业, 以使其升级并满足旗舰企业的技术标准。UNCTAD (2006) 也指出, TNC—SME (跨国公司——中小企业) 业务联系是促进技术、知识和技能转移, 改善运营和管理, 推动获得资金和市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强有力的联系能提高本地企业的生产效率, 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推动企业升级。由此可见, 嵌入全球价值链能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从而以此支持企业升级包括产品升级。

价值链内企业升级具有多种方式, 并且, 价值链也具有多种类型。相关研究已表明, 随着治理模式的不同, 企业不同方式升级所受到的价值链升级、技术进步推动作用也各不相同。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嵌入的主要是半层级价值链, 一些学者重点研究了半层级价值链对企业升级方式的影响。Humphrey与Schmitz (2000) 认为, 嵌入半层级价值链在早期阶段对发展中国家生产商是非常有益的, 因为领导企业促进迅速的过程和产品升级, 许多部门包括服装、鞋子、家具和电子提供了这一方面的证据。不过在后期阶段, 地方生产商可能发现它们自己处于“锁定”状态, 因为领导企业不会促进甚至阻止功能升级。Schmitz (2004) 进一步的研究也获得了相同的结论:第一, 半层级价值链的领导企业为嵌入企业提供了快速的流程和产品升级, 因为领导企业开发新产品以及供应商失败存在的风险使它们极端需要生产商的技术进步;第二, 嵌入半层级价值链对功能升级的作用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 生产方面功能的快速进展——即生产流程升级与产品升级, 对比着非生产功能的缓慢进展。由此可见, 在半层级价值链内, 价值链对企业低层次升级方式 (即相应的技术进步) 包括产品升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更强烈。

现阶段, 产品升级是全球价值链内企业升级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价值链对企业不同升级方式及所需技术进步具有不同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主要探讨在不同价值链里企业实施产品升级时, 如何有效地利用价值链特定的升级、技术进步推动作用以促进升级顺利实施。

资料来源:改编自Donald A. Hay、Derek J. Morris著《产业经济学与组织》。

3 产品升级以企业技术进步为基础

Donald A. Hay和Derek J. Morris的观点已经表明, 企业任何产品变化一定具有相应的技术 (生产流程) 变化:产品创新对应于技术创新、产品扩散对应于技术扩散 (见图1) 。即市场上产品相对价格变化时会激发产品变化 (包括产品创新和产品扩散) , 而产品变化一定意味着相应的技术 (流程) 变化。因此, 现阶段由于消费者需求快速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产业技术进步等产生的对全球价值链所提供的产品升级的要求 (这同时意味着对价值链组成企业产品升级的要求) , 会转化为对产品的生产技术升级的需求。这说明了嵌入企业实施产品升级, 必然要求实施产品生产技术的升级。因而, 相对企业升级的其它方式, 产品升级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更加明显、更加突出, 实施产品升级的企业需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为前提。并且, 企业技术进步的有效性, 影响到产品升级的有效性:企业技术进步效率越高, 形成的技术水准越高, 就越有利于企业的产品升级;反之则反之。因此, 嵌入企业要实现有效的产品升级, 必然要求企业具有高效率的技术进步。价值链内企业的技术进步, 往往受限于价值链特定的技术进步环境。如前所言, 价值链一般具有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因而, 企业能否实现高效率的技术进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实现对这种作用的有效利用。而这, 最终取决于嵌入企业所选取的技术进步路径。总体上, 全球价值链内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可归结为三种:自主创新、创新性模仿 (二次创新) 与技术引进。三种路径, 对于企业而言其对价值链技术进步推动作用的利用效率各不相同, 实现的技术进步绩效各不相同, 从而最终实现的产品升级成效也不同。因此, 为有效实施产品升级, 企业应根据特定的价值链技术进步环境选择合理的技术进步路径。

4 企业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准则

企业技术进步途径的选择, 需遵循一定的准则进行。我们下面所建立的一个企业技术进步的收益——成本分析模型, 给出了一个选择的准则。

设有一个理性厂商, 市场为完全或接近完全竞争, 厂商进行技术发展战略选择并实施技术进步。设该企业生产与技术的函数关系为:

Y=T.F (K) 生产函数 (1)

ΔΤ=G (P) 技术进步函数 (2)

P=H (L) 技术发展函数 (3)

K=L+S生产要素 (4)

其中, Y为产值;T表示企业整体平均技术水平;K表示生产要素;ΔΤ为技术进步带来的T的增量;P指技术发展形成的企业的新技术水准;L是投入技术发展的要素, 主要指人才、资金、设备等;S指其它生产要素;F、G、H代表相应的函数关系。用﹡表示未来目标。设未来的技术进步ΔΤ﹡和技术发展P﹡存在着风险率或成功率γ1和γ2, 包括γ1和γ2的整体成功率为γ。对于该厂商而言, 实施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技术发展后的收益大于技术发展的成本。又设技术发展收益为X, 技术发展成本为C, 技术发展的时期为0, 技术发展后企业可获益期间为n, 则技术发展利益的贴现X为:

undefined

由上式可知技术发展利益依赖于成功率γ, 其中λ=ΔΤ﹡/T是预期的技术进步率, r是贴现率。生产要素K中的L是投入到研究开发中的, 为了分析技术发展的成本C, 这里将投入到0期常规生产业务中的L看作成本, 则C=T·F (L) =α·Y (6)

其中α=TF (L) /TF (K) 是技术发展投资占总产值的比重, 即技术发展成本率或技术开发投资率。α满足条件α≦L/K或 (Y-Y0) /Y, 即对企业来说, 技术发展的资源L是有限的, 难以迅速增加;另外, α也受到正常生产的产值Y0的制约。

企业没有技术发展时的产值为:undefined, 那么, 技术分解的纯利润X-C所占的比例, 即技术发展的纯利润率undefined, 其中A= (1+r) n/[ (1+r) n—1]=1/[1—1/ (1+r) n]。 (7)

从 (7) 式可以看出, S的高值, 对应γ、λ的高值以及α、r 、A 的低值。对式 (7) 进行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技术进步率λ越大即技术发展带来的企业技术进步越大、企业技术能力提高越快, 技术发展的成功率γ越高, α越低即技术发展投入的成本越低, n越大即所发展技术寿命越长、利用周期越长, 企业技术发展获得的利益越多。

上述结论, 成为企业选取技术进步路径的一个考量准则。企业在选择技术进步路径时, 应综合权衡、科学抉择, 选取能实现技术进步率、技术发展成功率、技术发展成本优化组合的路径, 以此实现技术进步利益最大化。具体到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而言, 主要是通过对三种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这决定技术进步的成本与成功率高低, 实现对价值链技术进步推动作用的最优利用效率——即实现技术进步利益最大。

5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技术进步路径决定

企业主要通过对价值链内特定的技术进步成本与成功率两个因素的衡量, 来对自主创新、创新性模仿与技术引进三种技术进步路径作出选择, 以此充分利用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推动作用。

5.1 不同治理模式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推动作用

嵌入全球价值链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进步环境、条件。全球价值链内, 嵌入企业如何选择技术进步途径以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升级, 主要是基于价值链治理模式的类型 (实际上, 这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成本与成功率高低) 来决定的。Humphrey和Schmitz (2000) 将治理定义为通过非市场联系的经济活动的协调。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决定了价值链组成企业之间的权力分配格局。企业所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类型从而其权力格局地位, 对企业技术进步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起来, 企业在价值链组织中的权力与其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 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较低层次的技术进步 (主要支撑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 与较高层次的技术进步 (主要支撑功能升级、链条升级) 。第一, 较低层次技术进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自主权、话语权越小, 领导企业威权性越大, 价值链嵌入越有利于技术进步;反之则反之;第二, 较高层次技术进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自主权、话语权越大, 领导企业威权性越小, 价值链嵌入越有利于技术进步;反之则反之。在Gereffi等 (2003) 所划分的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以及层级制五种治理模式价值链中, 领导企业的协调、治理权力是向上递增的, 相应嵌入企业的权力越来越小, 因此, 价值链的治理环境会越来越有利于嵌入企业低层次的技术进步, 而高层次技术进步遭遇的阻力会越来越大。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是由领导企业对价值链分工协作利益的攫取考量决定的。一方面, 为了应对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维持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地位, 领导企业必须加强对产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设计工作或者提高对采购品的采购标准和要求, 同时, 领导企业还应加强对嵌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输出 (领导企业与嵌入企业之间的联系越紧密、一体化程度越深, 对嵌入企业技术进步扶持的责任和意愿也越大) , 以此保证嵌入企业能适应新产品的生产。领导企业如此行为的目的是维持价值链的正常稳定运作、保持竞争力和维持现有市场地位, 从而保证分工协作利益的获取。另一方面, 在维持市场中的优势地位的同时, 领导企业还要维持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作为产品增加值最大份额占有者的地位, 相当于维持既有的权力分配格局。这成为领导企业限制嵌入企业高层次技术进步、升级的意愿基础。领导企业对关键核心的技术不会轻易让渡, 它会封锁这些技术的扩散与转让;甚至, 有可能的话, 领导企业还会利用自己的控制力、影响力, 让价值链的技术进步位于自己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从而抑制嵌入企业的自主技术进步努力、抑制嵌入企业对价值链的影响力的提升。

由此可见, 不同治理模式的价值链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各不相同, 这包括对于企业产品升级所需的较低层次的技术进步。如下所述, 这决定企业产品升级所需技术进步的成本与成功率各不相同, 以此作为两个主要考量因素, 嵌入企业确定其产品升级所需最适技术进步路径。

5.2 嵌入企业的技术进步路径决定

由于市场型价值链里, 企业与领导企业之间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治理, 双方通过价格和契约就可以很好地控制交易的不确定性, 不需要太多的协调, 因而嵌入企业的技术进步行为受到价值链的影响较小, 是一种独立于价值链之外的企业自发行为。同时, 层级制价值链实际上就是用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来治理价值链, 不存在嵌入企业技术进步的问题。因此, 我们的讨论主要针对领导型、关系型以及模块性价值链。

5.2.1 领导型全球价值链。

在领导型全球价值链里, 由于产品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低, 供应商为了防止其它供应商竞争, 将其资产专用化, 挂靠、依赖于领导厂商, 成为“俘虏型供应商”。领导厂商通过对供应商的高度控制来实现治理, 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使供应商愿意保持合作关系。因此, 嵌入企业能够得到领导企业大量的、便利的 (较低层次的) 技术进步支持, 并且, 如前所述, 领导厂商也会对企业较高层次技术进步施加很大阻力, 因此, 嵌入企业进行创新的成本大、成功率低, 不适宜采取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径, 应多考虑采用引进的技术进步路径。

5.2.2 模块型全球价值链。

此种全球价值链里, 产品较复杂, 供应商的能力较强、资产专用程度较高。不过, 尽管买卖双方的数量有限, 交易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灵活性, 更换合作伙伴较容易。领导企业对嵌入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不大, 由于关系的非紧密性使得对嵌入企业创新的阻力、能力也不太大。因此, 由于得不到领导企业的技术支持, 嵌入企业适宜于采取自主创新行为。

5.2.3 关系型全球价值链。

此种价值链里, 产品复杂导致交易复杂, 供应商的能力较强, 领导厂商和供应商之间有很强的互相依赖。嵌入企业与领导企业常常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协商和交换复杂的信息, 需要较多的协调, 因此, 改变交易伙伴比较困难。这使得领导企业对嵌入企业 (较低层次) 技术支持的力度较大, 并且, 对企业较高层级技术进步比如自主创新的阻力也较大。因此, 对于嵌入企业而言适宜采取模仿创新的战略。由于受到领导企业的技术支持, 嵌入企业创新的成本相对较低, 技术发展的成功率较高。

6 小结

发展中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 现阶段主要通过产品升级以实现价值链地位的提升、攫取较高的价值链分割利益。企业的产品升级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持。然而, 企业产品升级所需技术进步的进步效果如何, 取决于企业能否选取合理的技术进步路径。嵌入企业应根据所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类型, 通过技术进步收益——成本核算, 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 以此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促进产品升级。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的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5) :5-14.

[2]毛蕴诗, 汪建成.基于产品升级的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5) :14-20.

[3]STAMM A.Value Chains for Development Policy:Challenges forTrade Policy and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Es-chborn 2004.

[4]ERNST D, KIM L.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Knowledge Diffu-sion, and Local Capability Form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D].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lson&Winter Conference in Aalborg, Den-mark June 2001, organized by DRUID.

[5]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The Governance of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3 (4) :162-168.

[6]HUMPHREY J, 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in GlobalValue Chains[D].Paper for the Bellagio Value ChainWorkshop, 2000.

[7]SCHMITZ J.Local Upgrading in Global Chains:Recent Findings[D].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DRUID Summer Conference 2004on Industrial Dynamic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8]UNCTAD.Promoting TNC?SME Linkages to Enhancethe ProductiveCapac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Firms:A Policy Perspective[D].TD/B/COM.3/75, 26 January 2006.

[9]YANG YUNGKAI.The Taiwanese Notebook Computer ProductionNetwork in China:Implication for Upgrading of the Chinese Electron-ics Industry.Personal Computing Industry Center working paper[D].The Paul Merage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2006.

进步 篇5

——浅谈大学生保持理想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在我们国家,大学学子历来被看作是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似乎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宋代的太学生陈东、明代的东林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的篇章。“五〃四”以来,大学生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以身作则,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即便是在共产党执政下也敢为天下先,成为中国死水一潭的社会中不可多得的理想主义者。但是如今,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却江河直下,堕落腐化,一代不如一代,令人扼腕,令人痛心。

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引起了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广泛关注,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句话或许正揭示了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理想主义精神的流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的缺乏让众多学生逐渐堕落,白白浪费了四年美好的青春。

在我们学校,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同学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与渴求,而是敷衍塞责地应付式地出现在课堂、甚至在课堂上睡大觉;课余时间有的同学不认真读书而是热衷于用父母的金钱到处请吃请喝并煞有介事地辩解说自己在培育社会资源;期末考试前夕有的同学不认真备考,诚实考试,而是依靠各种作弊等欺骗手段得到高分数。以上的种种现象正是大学生理想主义精神缺失的表现。

在学习了党委书记周元武同志的相关报告后,我了解到理想主义精神是对大学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制定决策的参照点;是使大学及其成员据此采取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是一切大学思想和大学精神的真源泉;更是一所高水平大学所必须具有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灵魂。作为一名团学干部,对于如何从自我做起,自己的身边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样保持先进的思想,以及如何弘扬理想主义精神,是我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关于理想主义,我们这里所说的也并不是那种不顾现实的空想主义。真正的理想主义始终是立足于现实的,它不是好高骛远,不是脱离实际,而恰恰是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的积累开始的。由此,在这里,我给自己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定下几个目标:

1.要时刻抱持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与学习情怀,以这样的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立场来对待自己的学习、生活、人生。

2.要满怀着对于新的生活与未来人生的美好期待,并以积极的态度来规划和调整个人的人生与生活的方向,珍视和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3.要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参与生活,以乐观豁达的心境来品味生活中的一切成功与失败、美好与丑陋,不抱怨生活,更不自暴自弃地抛弃生活。

4.必须热爱生活而始终求真,并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来检讨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要诚实、要诚信,对自己、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对社会要真诚,对生活、对人生、对职业要真诚。

5.大学生活首先是一种集体生活,所以我要争取做到关心集体公益,关注社会民生,理解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服务,增长社会阅历,对我们的社会多一分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少一分抱怨和苛责,多一分服务与奉献,少一分索取与享乐。

你进步我快乐 篇6

一、关爱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直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座右铭。曾经一度我想让学生因为怕我而遵守纪律,可后来我发现越来越行不通了。现在的孩子知道得太多,懂得自由,明白民主,电视、电脑样样精通.这样的孩子想让他因为怕你而听你的是不行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喜欢我们,他们才会信服我们。孩子们也许不会为了喜欢一门学科而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但却会为了喜欢一个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因为孩子们的思想比较单纯,如果他们喜欢你,就会认为你说过的每句话都是对的,都愿意按你说的去做。

要让学生亲近、喜欢我们,我们首先要喜欢他们,关爱他们。每一年刚接到一批新学生,安顿好后我总是对他们说“老师一见你们,就觉得你们很可爱,老师很喜欢你们”,尽管有时候说这句话很违心。但为了让他们喜欢我,我就必须去喜欢他们。所以在对他们说了喜欢以后,我尽量去找他们的优点、闪光点,慢慢地就真的喜欢上他们了。今天对这个说你的衣服真漂亮,明天对那个说你真有爱心知道帮老师拿东西。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我经常下课找他们谈心。天冷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暖,用赞许的目光去表扬他们,用行动来激励他们,我经常告诉他们:因为有你们。所以我是幸福的老师。我经常这样提醒自己,也许我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关爱的眼神,会无形中让问题学生少犯一次错误,多几分自信。不论上课或下课,我都注意观察学生细微的变化,掌握他们思想的动向,以便随时对学生进行关心和教育。有一次我看到最后排的一个内向的女学生凳子上绑着棉坐垫,下课后悄悄地找到她问:“你是不是变成大人了”?她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我对她说:“如果有什么不舒服,一定跟老师说,不要不好意思,靠在墙上冷吗”?她点了点头,我立刻到班上给她换了座位。结果她的家长不止一次的对我表示感谢,说孩子很喜欢我。这个女孩性格也渐渐开朗了,学习也更积极了。

二,培养小助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我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

我先从班上选取一批有较强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当选班干部。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存在形式,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班干部的优点,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树立他们在同学心目中的威信。当遇到学生不服从班干部管理时,我就严厉地批评违纪的学生,肯定班干部的做法,我在班上这样说:“老师不在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服从班干部的管理,即使有些地方管理不当,应向老师说清原因”。这样不仅树立了班干部的威信,而且让学生明白是非;其二,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的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个方面给全班起到带头作用,也就是以点带面;其三,班干部的分工要明细化,值日班干部要管好当天的工作(包括早读、课堂、两操、路队、卫生、课间休息的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早读,我要求值日生一来校就组织学生读书,所以每天我一来校,教室已是一片朗朗的读书声;课间操期间,值日生也早已组织好同学来操场整队。这样就做到事事有人管,并且通过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

三、家校多联系.促进师生沟通

在家校沟通共同教育学生方面,我经常在学生面前表扬主动到学校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家长。之后多数学生家长都主动来校了解情况,并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我進行了说明。记得去年我班里有个叫王锡豪的学生,分班不出一星期,他妈妈就到学校来了解情况,告诉我他很调皮,上课纪律不好,说实话我还没有发现他的这个毛病。于是我在班上这样说:“看人家王锡豪的妈妈,第一个而且是主动到学校来的,我告诉她王锡豪上课表现的可好了,他妈妈很高兴。这跟老师找家长告状可大不一样。”而王锡豪同学的上课纪律明显好多了。这样学生回家跟家长一说,家长就能多到学校来了解情况了。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我们来关注自己的孩子,甚至希望我们老师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而我们联系家长大多是因为孩子表现不好。这样家长一看到我们的电话就在那里发牢骚。换一个角度想,假如我们是家长,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班中有—个这学期才转来的外地学生叫邱山崎,是个一点英语基础也没有的男孩,语言也不通,上课就不发言,了解到父母也不在身边,我就主动找到他的姑姑,说“这个孩子的习惯挺好,听课也很认真,回去多辅导一下他的英语,鼓励他上课多发言,他会是个好学生”。在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的共同帮助下,他的进步很大,我又主动给他姑姑打了个电话,很诚恳地表扬了他的进步,并恳请她姑姑把我的表扬告诉孩子,她姑姑很高兴,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孩子听了出乎意料的高兴,期中考试他在班上名列前茅。

四、经常和科任老师联系。主动了解教学动态

因为我是班主任,学生上我的课一直都比较遵守纪律,但我认为这样是不够的,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做到尊重每个老师的课堂。班主任是—个班的主骨心,不让学生重主科、轻小科,尊重主科教师,无视小科教师。这一点也很重要。学生对科任教师的反映,科任教师对同学的看法,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在中间发挥好桥梁与润滑剂的作用,并且要有持久性。要求学生平等对待任何一科教任教师。不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爱。这不仅是学习的问题,更是—个人修养与品德的问题。学生尊重各科教师,教师乐于走进这个班,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我经常在各科老师教学完后向他们询问我班孩子的表现,有时任课教师忙我就让班级干部及时反馈,比如上课纪律好不好,回答问题积极吗?如果发现了问题,我会及时处理,做好个别同学的思想工作,告诉学生必须尊重每个老师的课堂。当然学生们表现得好时,我也会把各科老师对他们的赞扬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增加自信,而且他们也喜欢那些老师。因为喜欢那些老师,上课也就更认真了。这样,班级集体就更积极向上,更有凝聚力。

总之,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宽阔的胸怀,尊重、理解、善待、欣赏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未来的辉煌,就在我们的无私奉献与关爱之中。在班级管理方面应力求做到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班级工作就会有条不紊的开展。

我很自豪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有童心、有母爱。与孩子打成一片,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每当看到学生点点滴滴进步时,我深感快乐,无比高兴。

进步 篇7

关键词:蚕,人工饲养,技术,丝织物,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 在我国早期蚕桑丝织的发展历史上, 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对蚕的人工饲养。人工饲养的蚕, 收获有所保证, 而且还有利于培养良种。原料的充足与质量上的提升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从而形成一条优势链, 即量的保证, 质的提升, 后续技术的发展。这样必然会促使丝织物领域的蓬勃发展。

一、从野生蚕到人工饲养的蚕

1. 量的保证

我国对于野蚕的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 从大量的考古遗存可以证明这一点, 而对于蚕的人工饲养却是在新石器时期, 可以从出土的文物来确定这一事实。如在在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中发现了4700多年前的丝绢织物残片和已经碳化但仍有一定韧性的丝带, 以及用蚕丝加捻而成的丝线。经鉴定这些织物全为家蚕丝。

家蚕丝的使用证明当时的人们对于人工的饲养技术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自然环境无常的变化, 以及过度的捕捉野蚕而影响繁殖带来的不利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已不再是最主要的矛盾。丝成为人们纺织的主要材料, 人们已经不再为丝材料的稀缺而发愁。原材料的富裕, 使人们可以更多的制造丝织物, 在量上给后来丝织物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商代的丝织品遗存物的发现, 更能直接的反映出商代的蚕桑纺织成就。如小屯西北殷墓里, 出土的一件戈形兵器, 上面附有明显的织纹。战国时期, 蚕丝已经成为贫民百姓的日常衣服和自由贸易的物资。我国各地出土的丝织品有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 其图案与色彩的美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宋、元时期的蚕丝生产和丝织业达到另一高峰, 宋朝年产丝绸达340万匹, 统治者对蚕丝业与农耕同样重视。我国古籍中常有“农桑并举”的记载。“一妇不蚕, 或受之寒”一成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蚕业的高度认识。

2. 质的不断提高

提到质的保证我们就可以追溯到蚕的养殖, 再一步追溯就会联想到饲养蚕的载体。这两方面的发展都能提高丝织物的品质。换一种说法, 蚕人工饲养技术发展的本身就促进了丝织物蓬勃发展。

首先是饲养蚕的载体:桑树。进行人工养殖, 首先就是要种植桑树, 桑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成活率。最初人们只是将种蚕放到桑树上进行养殖, 没有过多的考虑桑树的生长条件。随着饲养经验的丰富, 他们发现桑树喜好温暖、潮湿而肥沃的土地。周代对此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并掌握了对桑树枝条的修建、整理以及施肥、压条等管理技术。有了好树, 蚕才能更好的繁衍生息。

其次是饲养技术本身的进步。要想有好的丝质, 必须有优良品种的蚕。蚕的品种很多, 人们通过观察发现, 以食桑叶的桑蚕吐出的丝质最好。商周时, 人们一般都利用鲜茧, 新茧形成后必须马上抽丝, 否则就会化成蛾, 不能抽丝。秦汉时人们发明了用阴摊的方法来延缓化蛾的时间, 也有用日晒法来杀蛹的。东汉仲长统在其所著《昌言》中已经注意到温度与营养对蚕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关系, 认为“寒而饿之则引日多, 温而饱之则引日少”。南北朝以后, 又采用了盐腌法来达到杀蛹目的。元代则用蒸笼来蒸蛹。明清时, 又发展成用火力焙茧和烘茧的先进工艺。除此之外, 我国古代的养蚕劳动人民还用冷藏法改变蚕种的化性 (昆虫一年发生的世代数目, 叫做化性) 他们将蚕卵封闭在罐中, 然后置于冷泉水或高树浓荫下冷藏, 可使茧种在冬天也能饲养。这种方法, 使一年中多次养蚕成为可能。

饲养技术的不断进步 (量的保证为基础) , 使得蚕丝的质量有了大幅的提高 (质的保证成为动力) , 品种也趋于多样化, 后续技术的发展使得丝织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

二、丝织物的繁荣表现

1. 织造技术的进步

人们在摸索实践中, 不断的改良织造技术以迎合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于是各种织造方法、技术应运而生, 丝织物由单一的平纹织物逐渐转变成带有花纹的织物。

最初,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手经指挂”的制造方法。《淮南子·汜论训》里就有“伯余之初作衣也, 麻索缕, 手经指挂, 其成犹网罗”的记载。随着人们对衣着要求的提高, 这种编制法编制出来的织物过于粗糙, 不平整, 而且织造速度也过于缓慢。于是人们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造, 发明了一种原始的织机——腰机。夏商以后, 织布技术又在原来基础上有很大改进, 突出之处是柚、杼的出现。柚, 可以卷经, 这样就增长了经纱的长度, 并且可以调节, 省去了织一段就要重装一段的麻烦。柚的出现也改变了原始腰机捆绑在腰间的特点。支撑柚的机架应运而生, 织机的结构更加完善。当织机能够满足人们制造平纹织物的起码任务之后, 人们开始逐渐思考要织造带有花纹的织物。大约在春秋战国之前, 我国已经出现多综提花技术, 可以织出几何花纹织物。汉代以后。拉花技术不断进步, 提花装置也不断完善。宋元之后, 有关织造技术的情况在文献中多有记述, 如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等, 这些书不仅对织机的构造、职工的操作技术有详尽的记录, 而且还附有插图, 为后世了解这些时期的织造情况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2. 丝织物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前12世纪中国养蚕技术已传入朝鲜。公元前7~前6世纪, 秦汉时代, 中国丝绸就已输入欧洲, 战国时荀况所著《蚕赋》描述了蚕的形态种生活史, 当时古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 (Serice) , 意为丝国。但丝绸的大量向西方出口, 出现较大面积的成片栽桑, 则始于公元前2世纪初张骞第2次出使西域以后。当时长安 (今西安) 是丝绸的集散地, 向西经新疆通往西亚达地中海以至欧洲, 后世称这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为“丝绸之路”。此外, 古代丝绸贸易还有从长安经四川、云南到印度再转而至欧洲的路线;到唐代, 又开辟了经西藏到印度而西传的路线。宋元以后, 丝绸的海运贸易兴起, 此时的织物出口品种有平织、斜织、回纹和云雷纹等几何织纹图案的织物。

3. 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我国是世界蚕业的故乡, 蚕业生产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物质生产活动, 必然在诗词等文学作品得以反映。在古典诗词里有不少作品是以蚕业为题材的, 反映蚕业的技术进步和丝织物的繁荣的诗篇也数不胜数。

蚕业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 在《诗经》305篇诗歌中, 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宋代以后, 江、浙成为全国蚕丝业中心, 这在许多诗人的诗中得到反映, 南宋江苏诗人范成大真实描写了家乡的蚕桑生产, 如:“今春雨雹茧丝少, 秋日雷呜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 的知新岁田蚕好。” (照田蚕行) 。

四、小结

蚕的人工饲养在技术方面是一个大的转折, 从此之后, 人们迈入几千年的不断摸索期, 在几千年的探寻中, 这项技术不断的涌现新的创新, 每一次创新都为这个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丝织物的新形势奠定了基础。技术的进步, 促使了丝织物从有到无, 从粗到细, 从单一到多样, 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 这个过程呈现给我们后人的就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 一个逐渐辉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汛, 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2]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3]缪良云著.·中国衣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4]周锡保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曲出版社.

进步 篇8

一、题材内容:边缘人的无可奈何而“流”与无能为力而“亡”

约瑟夫·康拉德生于波兰南部当时沙俄统治下的别尔基切夫,童年生活十分不幸。1862年,康拉德的父亲由于参加波兰民族解放运动,被流放到俄罗斯的沃洛格达。康拉德的母亲带着孩子随他前往流放地。三年后,康拉德的母亲去世。1870年,他和父亲迁往克拉科夫,他的父亲就死在那里。康拉德在人生的童年时期就先后经历了“流”与“亡”的沉重打击。“流”与“亡”的主题反复出现在康拉德的作品中。康拉德的短篇小说《进步前哨》中就具体描绘了凯亦兹和卡利尔这两个游走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代表是怎样因无可奈何而“流”,又是怎样因无能为力而“亡”的。

有论者指出,康拉德关心受环境影响的人。康拉德的小说风格独特,在叙述故事,描写原始与文明的对立及陆与海的冲突的同时着力刻划受环境影响的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康拉德很少通过人物的社会经济地位来突出人物性格,他的主人公不受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的约束,他们大多是处于特殊环境中的异常人物,往往被迫和固有环境分离,与原先的社会割断联系,在新的环境中追寻解脱。他们悔恨自己的过去,怀疑现存的一切,但对如何改造自己或环境又无把握。《进步前哨》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凯亦兹和卡利尔就是康拉德笔下的这一类深受环境影响的人。这两个边缘人在本国的主流社会中遭到类似“流放”的命运,来到以帝国为中心的边远偏僻之地即地处非洲的一个小小殖民贸易站“进步前哨”从事近似于掠夺的所谓收购象牙的一线贸易工作,最终以死亡结束他们的边缘生活。

作者在小说中仅用一段话就详细交待了凯亦兹和卡利尔生平遭遇和背景来历:到了两个月的末了,凯亦兹常常说:“要不是为了我的梅丽,你不会在这里看到我。”梅丽是他的女儿。他虽然在电报局里过了极为幸福的十七年,还是抛弃了那个职位,来为他的女儿赚一笔嫁妆。妻子已经去世了,孩子是他姐姐带大的。他怀念那些街道,人行道,咖啡馆,多年故交;怀念日复一日看惯了的种种事物;怀念由熟悉的事物勾起的种种思想——一个政府雇员的不动脑筋的、单调而又平稳的思想;怀念政府办公室里的闲聊扯淡,小小的不和和玩笑以及不伤大雅的恶意。卡利尔会这样说:“要是我有一位好连襟,为人厚道,我就不会到这儿来了。”他离开军队以后,那样好吃懒做,叫家里人直摇头,一位对他恼火的连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给他在那家公司里搞到个二级代理人的职位。他身无分文,明摆着再也不能从亲戚那儿榨点油水了,便不得不接受了这个饭碗。他象凯亦兹一样,怀念军营里的妙语,驻防镇里的姑娘;不过,此外他还有一些牢骚。他显然受到很大的亏待,这使他不时感到闷闷不乐。然而这两个人相处得不错,在昏庸懒散方面颇为相得。两人什么事都不做,完完全全地无所用心,享受着游手好闲的滋味,他们就是以此支取工资的。这两个白人就是这样因无可奈何而“流”到了地处黑非洲的贸易站“进步前哨”,并且成为了空心人:他们像盲人一样住在大屋子里,只知道接触到的一些东西(而且还很不完全),却看不到事物的整个面貌。河流、森林、沸腾着生活的整个大陆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即使灿烂辉煌的阳光也没有展示什么可以理解的东西。事物在他们眼前出现又消失,断断续续,漫无目标。河流好象从乌有处来,流到乌有中去。它流经空虚。在这片空虚之中,有时却出现了独木舟,手持长矛的人突然聚集在贸易站的院子里。他们裸着乌黑发亮的身子,装饰着雪白的贝壳和闪闪发亮的铜丝,手足健美。说起话来,一阵粗野的咕噜声,举止行动很英武,转动不停的圆睁睁的眼睛射出迅速而犷悍的目光。他们的头头们跟马可拉连续几小时商谈一根象牙交易的时候,武士们就在走廊前面蹲着,长长好几行,足足有四五排。……一虚一实,一白一黑的强烈对比烘托出凯亦兹和卡利尔这两个白人的内心空虚和大脑空白。大脑空白意味着思想贫乏,内心空虚则说明精神荒芜。无论是大脑空白还是内心空虚,其注解都是昏庸懦弱。作者的遣词造句也表达着这一基本事实:黑人与环境结合得天衣无缝,而这两个白人是与环境极不协调的盲目的异物,是“不真实”的,是虚空的。黑人在属于他们的非洲大路上生活得生机勃勃、游刃有余,而凯亦兹和卡利尔这两个白人却空虚无聊,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了。无可奈何又无能为力成为这两个白人名副其实的标贴。

无能为力最终的结局是死亡。除了凯亦兹和卡利尔,贸易站上还有一位名叫马可拉的黑人雇员,外加十名黑人劳工,后者“已经为这一进步事业服务了两年以上”。凯亦兹和卡利尔其实是酒囊饭袋,因而整个贸易站的经营都要依靠马可拉,不料后者为了赚取价值可观的象牙,偷偷地把那十个黑人劳工全都交换给了一批来自罗安达的流动的人贩子。这一着得不偿失——当地的黑人部落为了躲避沦为奴隶的危险,中断了跟贸易站的来往,同时也切断了原先向贸易站提供的给养。两个白人因食品匮乏而发生争斗,凯亦兹情急之中意外地枪杀了卡利尔。枪击事件后,凯亦兹一直精神恍惚,最后用一根皮带把自己吊死在前任站长坟前的那个十字架上。

文中的一个插曲交待了这个地处黑非洲的小小象牙贸易站“进步前哨”的第一任头头的始与末:在国内,他曾经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因为倦于空着肚子追求名声,便经过大力荐引,出国到这儿来了。从非洲塞拉利昂的土著马可拉的视角来看,这些因懦弱无能而游走到地处帝国边缘的非洲的白人弱势群体是可以给他玩弄的对象:马可拉以他一贯的“我早就说过”的冷漠样子,眼看这位精力旺盛的艺术家在刚刚建成的屋子里,死于热病。有一个时候,马可拉和家属、账簿,以及统治赤道线上的土地的魔鬼单独住在一起。他和他的神明相处很好。或许是安抚了他,答应他不久还会有一些白人可以给他玩弄。

从小说中一前一后总共只出现了两次的宗主国社会主流的代表——他们的顶头上司公司董事对他们的评价来看,凯亦兹和卡利尔是毫无用处的:在回总部的路上,董事转身对公司的一位老仆人说:“瞧这两个笨蛋。公司里的人准是疯了,给我送来这一对宝货。我吩咐了这两个家伙开辟一个菜园子,建造新的仓库,筑篱笆,造趸船。我敢打赌什么也办不成!他们不知道怎么下手。我一直觉得这条河边的贸易站毫无用处,他们两个在那里倒正好合适!”这位董事一再感叹凯亦兹和卡利尔无能和无用更加突出了这两个管理黑非洲的贸易站“进步前哨”的白人处于强大的宗主国边缘的极端弱势地位。显然,他们是帝国主流社会的淘汰品。

凯亦兹和卡利尔还有贸易站的第一任头头的的确确就是宗主国中处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弱势群体,否则他们也不会因为或空着肚子或资财短缺或游手好闲而被迫和固有环境分离,与原先的社会割断联系,成为不得不踏上游走边缘的不归路的名副其实的边缘人:第一任头头空着肚子追求名声;这第二任头头凯亦兹因要为女儿赚一笔嫁妆而抛弃了干了十七年的电报局里的职位——政府雇员的不动脑筋、单调而又平稳的生活;卡利尔因好吃懒做、游手好闲而叫家里人直摇头。无论是地处非洲的塞拉利昂黑人土著马可拉,还是远在本国或周游世界的顶头上司,甚至亲朋好友都没有人拿正眼瞧他们。同时,无论他们是否悔恨自己的过去,至少他们怀疑现存的一切,而且对如何改造自己或环境又无把握——作者通过卡利尔的视角和心里感受将这一点展示无疑:要是有佣金可拿,这很不错;可是,用阴沉的目光看看那河流,那森林,那似乎把贸易站和世界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深不可测的树木,他打牙缝里咕哝着说:“咱们马上就会明白的。”作者在下文的叙述中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对这两个白人加以剖析并进行了准确定位:不是出于任何善意,而是因为稀奇古怪的需要,社会曾经小心照顾过这两个人,禁绝了他们所有的独立思想,所有的首创精神,所有的超越常轨的事;是以违者必死的法则禁绝的。他们只能在成为机器的情况下生活。现在,他们从耳朵上架着笔,或袖子上镶金边的人照看孩子似的侍候下解放出来,就像无期徒刑的囚犯在囚禁多年以后获释,不知如何使用他们的自由是好。这两个人缺少实际锻炼,不会独立思考,不知道怎样利用他们的能力。在凯亦兹和卡利尔原先生活的宗主国即到处进行政治殖民和经济掠夺的帝国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只有沦为机器,才能活命,这是工业社会特有的现象。虽然小说中没有明确和具体地交代凯亦兹和卡利尔的国籍,但是小说第一段中讲马可拉的原籍是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即英国的殖民地或“保护地”(史料记载:1808年,塞拉利昂沿海地区成为英国殖民地,1896年沦为英“保护地”。)。这说明凯亦兹和卡利尔很可能来自当时工业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英国社会。这几句客观冷静的剖析其实为凯亦兹和卡利尔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流向边缘以及后来在非洲贸易站的争执、他杀和自杀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或者说为他们的死因作了铺垫:无论是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的原因,这些大英帝国的后来人在思想的贫乏、精神的颓败和行动的无能为力等方面都与十八世纪初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笔下在荒岛求得生存并大力拓展而成功殖民的前辈鲁滨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总之,他们不得已而成为弱势群体、又不得不以类似流放的方式游走到帝国边缘,并最终在思想、精神和肉体上走向灭亡。

事实上,《进步前哨》是这篇故事后来采用的题目,康拉德最初给它的题目是《进步的牺牲品》(A Victim of Progress)。这一原初的题目更明显地表露了作者的用意,即指明凯亦兹和卡利尔实际上是物质文明进步的牺牲品。凯亦兹和卡利尔这样的边缘人成为了物质文明进步的受害者。十九世纪率先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英国工业社会把财富积累放在首位,而人的价值则往往被弃之不顾。“进步前哨”这个班子的第三个人——塞拉利昂的黑人土著马可拉是“把人和物的价值颠倒”的又一个实施者,用活生生的人乃至人的生命去换取没有生命的象牙,他的价值取向在他对凯亦兹所作的另一段解释中暴露得更为清楚:“他们把象牙带给我,我告诉他们可以拿站上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这一堆好漂亮。没有哪个站拿得出这样的象牙。这些商人要脚夫,要得很急,我们的伙计在这里没用处。不是做买卖,没登帐;一点都不会错。”人类贪婪的欲望和粗野的本能必将导致其自身的灭亡,物质利益是根本原因。在这一点上,个人利益与帝国的殖民扩张和物质掠夺紧密契合。一方面,帝国的宏图伟业需要凯亦兹和卡利尔这样的弱势群体冒险去游走边缘,最终不得已而成为帝国扩张和物质掠夺的“前锋”,这一点可以从小说文本中帝国所做的积极正面的宣传可见一斑:他们还找到了几份国内出的旧报纸,上面夸夸其谈地讨论叫做什么“我们的殖民地的扩展”。说了许多文明人之权利和责任,传播文明这一工作之神圣,赞美那些到处奔走,把光明、信仰和贸易带到地球的黑暗地带来的人的丰功伟绩。卡利尔和凯亦兹读者,想着,开始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评价。另一方面,凯亦兹和卡利尔是一对思想匮乏和精神虚空的傻冒儿:他们真以为自己肩负着为帝国文明建功立业的神圣使命,凯亦兹为女儿的丰厚嫁妆、卡利尔为佣金而甘愿奔走、流向边缘。其实,他们“真有股傻劲儿”。

凯亦兹和卡利尔这两个白人作为帝国的弱势群体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游走到边远偏僻的非洲贸易站。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将他们折磨得精疲力竭和病魔缠身外,他们完全没有智力、能力和毅力在这一片新天地中自立,更不用说自得其乐并经营一番事业了。这两个白人游走到帝国边缘的最终结局是以不同形式的死亡结束他们惨淡的边缘生活。

二、创作方法:形式丰富,意味深长

《进步前哨》开篇简要介绍了这两个白人的身份并对他们的外在形象进行了速写:两个白人管理着这个贸易站。头头叫凯亦兹,是个矮胖子。助手卡利尔却是大高个儿,大头宽身体,架在一双细长腿上。紧接着,作者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一位精明强干的非洲土著——塞拉利昂当地人马可拉:这个班子的第三个人是塞拉利昂的黑人,他声称自己的名字是亨利·普赖司。可是由于某种原因,这条河下游的土人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做马可拉。在这个国家里,无论他到哪儿,都这样称呼他。他用鸟啭似的口音说英语和法语,写得一手好字,还懂得簿记。在内心深处则对于凶神恶煞怀有崇敬之情。他的妻子是罗安达的黑人,身材高大,生性聒噪。三个孩子在他的棚子似的矮屋门前的阳光中打滚。马可拉沉默寡言,令人莫测高深,心里看不起这两个白人。他经管着一个干草盖顶、泥土打墙的小仓库,并且自称仓库里存放的珠子、棉布、红手帕、铜电线,以及其他商品的账目都是正确无讹的。字里行间凸现出马可拉的完整形象:这位非洲土著居民马可拉在当地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有着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和日益发达昌盛的事业。厚实的后文所塑造的黑人土著马可拉更加反衬出前文开局所简要呈现的这两个白人的苍白虚弱。一薄一厚、一虚一实、一白一黑的前后并置使得形象对比更加鲜明。难怪这位非洲土著居民“心里看不起”这两个白人。通过“心里看不起”(despise)这一个词,康拉德将描写重心转向对马可拉这一特殊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作者强调的不是这两个白人本身,而是这两个懦弱无能的白人在聪明能干的马可拉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这正是康拉德的艺术特色之一,因为在康拉德看来,如果低估主观因素,艺术就失去了特色,如果忽视人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中的内心体验,文学就不成其为文学。

在《“水仙号”上的黑水手》(The Nigger of Narcissus,1897)的序言中,康拉德曾经写道:“我正致力于完成的任务是通过文学的力量使你听到,使你感到——最关键的是使你看到。除此之外,再无任何目的——看见就是一切。”康拉德在《进步前哨》这部短篇小说中分别安排了两个意味深长的画面,分别出现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第一个画面是凯亦兹的前任长眠在那个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下面的情形:离这些房子一段路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寓所”,里边长眠着一个人,上边歪歪斜斜地竖着一个高大的十字架。第二个画面是凯亦兹吊死在同一个十字架上的情形。在第一个画面中还有一句描述,即凯亦兹的前任是计划并照料过这个进步前哨的建立,这样的描写寓意深远:凯亦兹从首任站长那里继承了文明进步的使命,那么他的结局又会如何呢?是否会比他的前任好一些呢?第二个画面表明他的结局更糟:他不但死在了同一个地点,死的方式更为不幸,而且死后的形象非同寻常得丑:当公司的常务董事(凯亦兹的上司)面对凯亦兹站住的时候,在自己口袋里掏摸(一把刀子);凯亦兹是用一根皮带吊在十字架上了。显然他曾经爬上这座又高又窄的坟墓,把皮带的一端缚在十字架的横杠上,然后把自己荡开去。他的脚趾离地只有二英寸;双臂直挺挺地下垂,似乎僵硬地站在那儿立正,但是那发紫的半边面颊滑稽地贴在肩膀上。大不敬的是他的发肿的舌头吐向那位常务董事。对公司常务董事的“不恭敬”其实是对文明进步的嘲弄,因为那位常务董事象征着帝国在非洲推行的文明进步事业。当初就是这同一个常务董事乘坐这同一条汽船把凯亦兹送到了站长坟前的那个十字架上。在自杀之前,他隐隐约约地听到了的召唤(实际上是雇佣他的那家公司派来的船只靠岸时的汽笛声):忽然一声不像是人喊出的颤抖的尖叫,象一支尖锐的标枪刺破了这个苦难大陆的白色裹尸布。三声短促而及早的尖叫跟着传来,于是,一时间,一圈圈的云雾翻滚着,稳稳当当地透过这令人生畏的静寂。接着又响起了许多尖叫声,又快又刺耳,响彻云霄,好象什么被激怒的残暴的野兽在嚎叫。进步在合理呼唤着凯亦兹哪。不但进步,还有文明以及种种美德哪。社会在呼唤着它的有造诣的孩子回来,照料他,指示他,审判他,定他的罪。它呼唤他回到垃圾堆上来,他是从这垃圾堆上远走的,如此才合乎公道。到最后,因糖而起争执并枪杀了助手卡利尔的第二任站长凯亦兹好像处在迷雾中迷路的人而成为坟头十字架的上吊鬼。死亡的导火索还是源于对物质利益的“你死我活”的争夺。物质文明与人道主义成为拷问着除在内心深处对于凶神恶煞怀有崇敬之情的马可拉以外的所有人的核心问题。不仅如此,康拉德还用象征性画面,指出象征的荒原无处不有,人类贪婪的欲望和粗野的本能必将导致其自身的灭亡”。

伟大文明公司(既然我们知道文明是跟踪贸易而来的)以文明的名义把两个白人凯亦兹和卡利尔派往帝国的边缘——非洲去经营一个小小象牙贸易站。在小说的第一段中,那个贸易站被明确地称为“进步前哨”,而“计划并照料过这个进步前哨的建立”的首任站长此时已经“长眠在一个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下面”。紧接着,叙述者以讽刺的口吻把新站长凯亦兹和他的助手卡利尔称为“这两个贸易和进步的先驱”(其实他俩无疑也以此自诩)。的确,他们都把非洲视为宝地,并且他们这些开化的文明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这儿掠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像要打开保险箱进行抢劫的强盗一样,肆无忌惮,没有道义。他们的所作所为根本不能证实他们比原始人开化、先进。欧洲所谓的“文明”是跟踪贸易而来的。但是这两个“文明人”毕竟没有实现他们的美梦,无情的现实使他们猛醒,他们做了殖民主义者的牺牲品。他们绝望地骂公司,骂非洲,骂他们生出来的日子,但他们没有想到还有比他们更聪明的文明人——他们的董事,在他们濒临绝境时,竟对他们的死不屑一顾,认为那个“无用的站和无用的人可以等等再说”。“无用的站和无用的人”,多么高的评价?!这不正暴露了殖民主义的残忍和唯利是图吗?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他们可以拿人的生命做交易。每一个贸易站都把仓库叫做“物神”,或许因为它包含着文明的精华,文明当然指的是物质文明,物神是物质文明的精华所在。比起文明进步的帝国来,罗安达的商人更精明:用六根象牙换走了贸易站的十个黑人奴隶并抓走了高必拉因棕榈酒醉而沉睡的一些人,还打死了醉得最浅而清醒的那一个。像一根根划着的火柴和阿摩尼亚药瓶这样一些廉价的物质文明的小小代表物就曾让高必拉对这两个饭桶一样的白人崇拜得五体投地,还主动地派妇女以充分的粮食供应这个站的两个白人代理商,结果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高必拉的人中有一个被打死,还有一些被抓走。从此,高必拉不再与贸易站的白人代理商来往。因为对这两个白人的物质文明的崇拜让高必拉损失了最无价的人。人与物的价值颠倒不符合黑非洲部落酋长高必拉的行事准则,也不符合黑非洲罗安达商人的利益准则:其余的陌生人——总共六个——从容不迫地到处闲逛,在贮藏室门口探头探脑,聚集在坟墓周围,心领神会似地对那个十字架指指点点,……似乎这些黑非洲罗安达的商人也意识到了坟墓里的白人成了物质利益的牺牲品,并用十字架向活着的人指示着道德的重要性:人,才是人类社会权衡万事万物的基本标准。换言之,人道主义才是人类社会最坚不可摧的厚实基础。

三、结语

康拉德在短篇小说《进步前哨》中通过深层心理刻画,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反讽叙事和突转的视角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向读者隐隐约约、或明或暗地表达了凯亦兹和卡利尔这两个大英帝国的白人弱势群体是怎样因无可奈何而“流”,又是怎样因无能为力而“亡”在了帝国边缘——地处黑非洲的小小象牙贸易站的根本原因:人类对物质利益贪婪的欲望和粗野的本能必将导致其自身的灭亡。作者精心构造的小说结尾恰似蝎子有蜇人的毒刺一样的尾部,催人猛醒:帝国主义所标榜的文明的真实面目是以对弱势群体为廉价牺牲品的人身压迫和以殖民地为代表的他者所进行的赤裸裸的经济剥削为基础的物质财富掠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和物质文明的深度思考。人,才是人类社会权衡万事万物的基本标准。换言之,人道主义才是人类社会最坚不可摧的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平等,译.康拉德.青春——康拉德小说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殷企平.《进步前哨》与“进步”话语[J].外国文学,2006(2).

[3]付子伯.蛮荒上“贸易与进步”的无辜牺牲品——评康拉德的《进步前哨》[J].四川师学院学报,1994(4).

每天进步一点点 篇9

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已经足够。在人生的道路上, 每天前进一点点, 就是稳健的、持续的前进过程。“不进则退”, 只要是在前进, 无论前进多么小的一点都无妨, 但一定要比昨天前进一点点。人生也必须每天持续小小的努力, 才能有所成就。

只要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年就进步365个一点点, 持续这样做, 人生中任何一点点差距都有可能在几年后相差十万八千里。每天一点点, 是我们学习所需要的, 也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事情。每一个人天生都是平凡的, 不要幻想自己突然就能脱胎换骨, 马上就能成为一个天才。要知道, 从平凡到优秀再到卓越, 你需要做的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

每天进步一点点, 听起来好像没有冲天的气魄, 没有诱人的硕果, 没有轰动的声势, 可细细琢磨一下, 却说出了做人做事要始终如一、求真务实的道理。每天进步一点点, 是从小成功到大成功的日积月累;每天进步一点点, 是自信心的聚少成多;每天进步一点点, 是对失败和挫折的不屑一顾;每天进步一点点, 是实现完美人生的最佳路径。

这个班进步真大 篇10

本年级多数优生被分到住校班就读, 该班为走读班, 学生不上晚自习, 他们觉得自己不被学校重视, 加上第一学期末考试成绩比住校生差得多, 于是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怀, 不幸的是该班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 生活多由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照顾, 隔代管理, 造成心灵上的鸿沟, 思想难以沟通, 郁闷无法排解, 心理问题就愈积愈多。孤独感、自卑感、压抑感占据他们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心灵, 有的就消沉下去, 有的冲动急躁。对此, 我采用下列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礼记》云“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于是我采用个别谈心、设立悄悄话信箱、写心灵日记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注重家校配合,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用电话联系学生在外打工的父母, 经常去学生家里了解情况, 询问学生的邻居、同伴, 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争取家长的配合, 共同搞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第一次讲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 希望各位同学在新的学期里有新的表现, 老师不会用老眼光看人, 过去的一切就让它过去吧……”不要小看这句话, 它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包袱, 让他们从头再来, 其实, 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 他们更希望走出过去的阴影。

大力宣讲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联络科任老师,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桃”, 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愉悦, 从而克服厌学情绪。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这样会少犯很多错误。

针对打架的情况。我先教育学生学会克制, “忍一时, 风平浪静;退一步, 海阔天空”。然后讲清楚打架的代价, 如果把别人打伤了, 光医药费就得上千元, 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相当大的一笔支出, 三拳两脚就要花这么多钱, 确实划不着。况且, 若干年后的同学会上大家任何面对?

针对早恋现象, 我强调“堆积情感”, 教育学生把爱深埋在心底, 到谈婚论嫁时再轰轰烈烈、痛痛快快地爱一场。鼓励他们写日记, 把内心情感化为千言万语写在日记本里, 这是宣泄情感的好方法。

对于那些爱打游戏的学生, 班主任先讲明迷恋游戏的危害:影响身体健康, 影响学业, 影响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 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 如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赛、歌咏赛、书画赛等来占领学生的课余阵地, 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活动中陶冶美好的心灵, 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源泉。

再者, 多请民警做法制讲座。这些民警不但给学生带来法律知识, 而且还带来一种威慑力量。在农村孩子的眼里, 警察的力量是无限大的。

最后, 用爱心温暖每个人的心。当学生与家长发生矛盾时, 老师要关心他, 抚平其心灵的创伤;当学生受到别人的欺侮时, 老师要据理力争, 为他讨回公道;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老师要带头捐款, 帮他度过难关。这样, 学生就会产生归属感、荣誉感, 并发自内心的维护这个“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进步】相关文章:

进步之星05-04

团结进步05-05

人类进步05-03

进步诗人范文05-16

进步学生感言04-11

进步的评语05-05

进步之星简介05-12

进步的散文05-21

进步与贫困05-08

创新与进步05-12

上一篇:上网成瘾下一篇:压疮的预防和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