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成瘾学生的多维度鉴定方法

2023-02-2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成瘾现象在广大学生中日益增加, 如何正确认定网络成瘾的学生是实施有效干预的前提。一般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技术成瘾。Mark Griffiths对技术成瘾做了操作性的定义:这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的非生化 (行为) 成瘾, 它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 并且往往具有能助长成瘾倾向的诱导和强化的特征。Griffiths用对临床案例的分析说明, 大量使用互联网可能只是为达到某一具有病理性的目的所采用的手段, 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异常。在大量被诊断为“网络成瘾” (I A) 或“网络痴迷错乱” (I A D) 的人当中, 真正单纯因为网络使用而造成心理异常的案例是少数, 换而言之, “网络成瘾”被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心理异常的临床症状, 而不是心理异常本身。准确判定哪些表现属于网络成瘾症状, 对网络成瘾表现症状本身的分类有助于认识和鉴别个体的行为是否正常。通过对大量症状的筛选, 一般认为这些症状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分类鉴别。

1 绝对使用时间

使用网络的绝对时间并非如大家通常所想的那样, 是一个明确的指标, 甚至根本不是重要的特征, 恰恰相反, 在所确定的五个方面的症状中, 绝对时间的独立参考价值是最低的。使用时间的长短很少成为鉴别成瘾行为的独立标准, 这是因为在网络使用领域, 个体行为的时间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网络使用时间大大超出客观需要才是成瘾的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绝对时间仅在总体描述上有意义。从总体上来看, 虽然使用时间与诸多成瘾症状有密切相关, 但是更有决定意义的是其他几项标准。

2 行为强度

行为强度的主要衡量指标在于行为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网络成瘾行为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症候群, 但是在行为本身的强度上还是有可以衡量和比较的方面。外显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惯性, 即难以停止上网行为, 另一方面是上网行为的反复性, 比如反复察看电子邮箱, 不断的搜索网络色情信息。这些行为都有两个特征:强迫性以及行为程度不断加强。这也是行为成瘾的必然特征, 个体自我封闭的强化模式导致了行为本身的强迫性 (如:总是想着下一次上网, 期待下一次上网的感觉, 这也是突显[Salience]和反复[Relapse]症状的表现) 和不断强化的行为本身。

3 对生活目标的干扰

在网络使用者中, 30岁以下的人占绝大多数, 干扰行为对生活目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工作两方面。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因其明显的社会效应而得到关注, 对这方面的症状描述也集中在这两方面。虽然对生活目标的干扰属于成瘾行为的后果, 但是由于它对个体的社会生活和情绪体验有极大的影响, 所以往往是网络成瘾者的求助原因, 但是它并非网络成瘾的必然症状, 正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因为躁狂而入院, 但躁狂却并非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然而一旦这方面的症状出现, 则可以肯定成瘾者的问题已经影响到其社会功能。

4 对人际关系的干扰

人际关系的表现是各种网络成瘾症状中, 出现最频繁, 表现最多样, 也是最重要的辨别指标, 约60%的症状与此有关, 涉及到个体与家人, 朋友, 同事或同学的关系, 以及其他正常社交功能等方面。关于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很多。1996年Young的一项调查发现:53%的网络成瘾者报告网络的过度使用已经导致了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不过虽然相关性无可辩驳, 但是还没有研究能证明网络成瘾与社交障碍之间具有因果性的关系, 要证明这一点, 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纵向跟踪研究。

5 生理—情绪反应

生理——情绪症状作为密切影响的两个方面, 通常是同时出现。具体情况下, 个体的不良反应可能偏向生理或情绪的一端, 但是二者的发展趋势是基本相同的, 而根据心理学理论, 生理不适与情绪低落的交互影响十分明显。在以往研究的描述中可以注意到, 该项症状比较均匀的与其他症状共存, 从理论上来说, 它是使用时间与行为强度通过个体折射出的症状。

6 问题与展望

对网络使用者的心理研究还属于新兴课题, 还没有形成一套固定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结论。首先是“网络成瘾”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存在?对于这个问题, Y o u n g与T h o m p s o n d调查结果是74%与80%的网络使用者达到网络成瘾标准, 而Egger和Rauterbeg的结果仅有10.6%, 还有Kathleen Scherer对得克萨斯州大学的5 3 1名学生进行的调查, 结果与E g g e r和Rauterbeg相近。国内在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仅见钱铭怡对北京500名大专院校学生进行的调查 (2001) , 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在总人数中的比例为6.4%。

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取样和调查手段不同造成的, Young的调查方法是将调查表放到网页上, 用网络调查得到的数据做出结论, 而Egger等使用的是传统的问卷调查法。Young的方法比较经济, 但是其结论只能是网络使用者中达到网络成瘾的比例, 而且是浏览过这一网页的网络使用者。由于网络的匿名特点, 这种调查无法控制取样的来源和真实性。使用传统的问卷法同样有取样的问题, 但是学生作为一个集中性高, 容易取样的人群, 相对更适合用这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国内在网络成瘾的认识和应对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 但还难以概括我国网络成瘾学生的全貌, 研究者仍应该进一步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 而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文化背景下做出的结论。

摘要:通过对过去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和不同观点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提出对待网络成瘾行为应将其作为异常症状而不是病症的态度, 并且在这种态度下, 尝试对这些异常症状加以分类鉴别, 同时对一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网络成瘾,症状,多维度

参考文献

[1]  Griffiths,  Mark. (1997) Does internet and computer "addiction" exist?: some case study evid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ugust.

[2]  林绚晖, 阎巩固. (2001) 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4) :281-283.

[3]  林绚晖. (2002) 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 :74-78.

[4]  谢延明. (2002) 关于网络成瘾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50-152.

上一篇:浅谈堡子湾区块钻井液细处理技术下一篇:分块矩阵在解题中的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