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育成效

2024-05-10

抚育成效(精选四篇)

抚育成效 篇1

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2011 年度河南省林业厅批复大虎岭林场中幼林抚育任务701.67 hm2, 作业设计740.27 hm2。为了搞好抚育, 需探索出一套合理的抚育技术, 结合本场抚育工作特设抚育成效监测调查。试验地设在大虎岭林场的西山工区和场部工区。其中, 西山工区为土门沟处的6 林班3 小班和大水坑处的2 林班7、12 两个小班, 场部工区的4 林班11、12 两个小班。实施时间为2011 年11 月至2012 年3 月底, 实施面积为740.27 hm2。位于汝阳县城北12 km大虎岭山上, 地理坐标为北纬34°13′~34°14′30″, 东径112°26′~112°35′之间, 海拔在500~750 m之间, 最高海拔778 m, 属暖风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冷热适中, 特点是春暖多风, 夏热多雨, 秋爽日照长, 冬寒雨雪少。年均气温13.5℃, 年均降雨量669.1 mm, 多集中在7、8、9 三个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50.5%, 全年无霜期215 d, 平均日照时数为2 212.5 h, 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活动积温5 168℃, 稳定通过5℃的积温高达4 983.9℃。土壤以棕壤土, 砂浆黑土为主, 有机质含量丰富, 主要分布在山体中上部, 土层相对较薄。主要树种;栎类、侧柏、刺槐、油松等, 树龄20~35 a左右, 林分郁闭度0.8~0.9, 林下植被灌木类有酸枣、荆条、紫穗槐、白腊条等, 草本植物以蒿类、荩草、白草、黄被草、地芋、桔梗等, 盖度达40%。林分总体密度大, 自然整枝严重, 出现了部分枯死木、病腐木、濒死木、弯曲木等不良林木。

1.2 试验方法

抚育方法以生态疏伐为主, 部分林分结合卫生伐措施, 同时结合定株抚育, 以清除生态功能明显降低的自然灾害木。

抚育成效调查采用固定样地调查方法, 抚育林地和未抚育林地样地4 组, 树种为栎类纯林。其中我们还设置了1 组栎柏混交试验, 栎柏混交试验只作参考。样地面积为1 000 m2的正方形 (31.7 m×31.7 m) 或长方形, 对样方内树木进行每木检尺, 测定树高及胸径, 对需要伐除的丛生木、竞争木、病虫木、断梢木、弯曲木进行打号标记。

工程量计算根据汝阳县当地实际的山区劳动量, 2009 和2010 两年间该场抚育采伐用工量、车辆运输量及各抚育作业区林地实际情况测算, 每抚育0.1 hm2需273.6 元。其中, 用工3 个, 每工值为80.0 元, 折人民币240.0 元 (2011 年) , 其他费用包括车辆集材运输、油锯设备及燃油、工棚安置等每0.1 hm2需33.6 元。抚育作业完成后, 由县林业局林政股、造林股和林场共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检查实际抚育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4 组样地 (0.1 hm2) , 原设置样地其立木株数、立木蓄积量相差不大。抚育样地的抚育强度设计为15%~30%之间, 实际抚育强度在15%~20%之间的, 4 组间抚育样地蓄积量增长率均在90%~110.9%。而抚育强度大于25%, 4 组间抚育样地蓄积量增长率均在40%~50%。相反未抚育样地则相对较低, 从对比试验中可以看到抚育与未抚育样地间成效不明显, 但是树高、胸径、蓄积量增加明显高于未抚育样地。从栎柏混交林的一组试验中也可以看到抚育样地比未抚育样地的蓄积、胸径、树高增长量都高于未抚育样地 (详见表1、2) 。

注:标准地面积:0.1 hm2

注:标准地面积:0.1 hm2

2.2 试验T检验

根据调查结果, 对二样本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在0.05%的置信水平下, 4 组抚育样地的“林木蓄积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与未抚育样地的“林木蓄积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差异显著, 其检验T值实际为2.97, 均大于临界 (理论) T0.05值2.45, 小于临界 (理论) T0.01 值3.71, 即为差异显著。为了探索森林抚育最佳成效, 还需进一步进行抚育成效监测试验, 以找到最佳的抚育措施技术方案。

2.3 抚育的效益

2.3.1 经济效益

2011 年抚育面积为740.27 hm2的林地中, 以4个标准地平均蓄积, 可得到此次抚育木材增长量5 285.53 m3, 其中可用规格材3 699.87m3, 非规格材为1 585.66 m3。按当前 (2015 年) 我场木材出售竞标价格, 规格材400 元/m3计算, 价值147.99万元, 非规格材按340 元/t计算, 价值53.91 万元, 此次抚育木材增长效益201.9 万元。

按照2011 年抚育设计标准, 共计消耗林木蓄积3 306.22 m3, 预计为社会提供坑木材、木耳杆、枝柴等各类木材2 149.04 m3, 其中可用规格材1 396.88 m3, 按价格400 元/m3计算, 价值55.87 万元, 各类枝柴752.16 m3, 价值约18.05 万元, 共计为林场创造73.92 万元。

2.3.2 生态效益

大虎岭林场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分水岭, 生态区位重要, 这里的森林不但为汝阳县创造了优美环境, 而且又涵养杜康河的水资源, 为杜康造酒提供了优质水源。近年来开展中幼龄林抚育, 调整了森林的林木密度、林分结构, 为保留林木创造了较好生长环境条件, 可较大提高林木的年生长量, 增强了林木的抗逆性, 进而大大提高这部分森林整体的生态防护效能。由于林分结构的调整, 枯死木、濒死木、被压木的清除, 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减小。保留木的快速生长更有利于森林固碳, 增加森林碳汇, 增强水源涵养、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优化森林生态环境, 发挥了森林的多种功能, 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本次调查侧重点为蓄积量, 我们用5 组固定样地的总平均值, 计算中幼林抚育后森林增长的生态效益。

固碳释氧效益:依据植物光合作用的方程式推算:CO2 (264 g) +H2O (108 g) →葡萄糖 (180 g) +O2 (192 g) , 森林植物光合作用时, 林木每产生1 t干物质需吸收CO21.62 t, 释放O21.2 t, 并在此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碳水化合物中。测算出抚育样地林木蓄积量的增长量, 抚育样地蓄积量的平均值高于未抚育样地0.714 m3, 每公顷抚育样地比未抚育样地蓄积量高出7.14 m3, 在740.27 hm2抚育林地中, 总计抚育后林木蓄积比未抚育林木蓄积多增长5 285.53 m3, 以每立方米木材转变为0.48 t干物质计算[4,5,6], 得出生物量为2 537.05 t, 同时得出抚育林地相比未抚育林地多吸收CO24 110.02 t, 多释放O23 044.46 t。参考北方森林固定CO2造林平均成本273.3 元/t计算[7,8], 根据近年来的造林成本推算出林场森林生产氧气的成本为每吨369.7 元。抚育样地比未抚育样地多增加固碳效益为112.33 万元, 释放氧气效益112.55万元。经调查计算, 抚育项目实施后, 森林净化了生态环境, 增加固碳释氧效益为224.88 万元。

转化太阳能效益:太阳能被树木吸收后, 其能量体现主要是燃烧, 其价格可用石油、煤炭、木柴等燃烧价格类比计算。其中阔叶树的参考热值为每千克18 887 千焦, 煤炭的平均参考热值按每千克29 000 千焦, 按当前市场煤炭价格每吨220 元进行折算。大虎岭林场2011 年度抚育后森林增加生物量为2 537.05 t干物质, 根据以上原理, 可计算出中幼林抚育储能效益总价值为36.35 万元。

本次抚育后森林生态效益增长价值量为261.23 万元。

2.3.3 社会效益

大虎岭林场2011 年项目承包时按每抚育0.1hm2需273.6 元。其中, 用工3 个, 每工值为80.0元, 折人民币240.0 元 (2011 年) , 其他费用包括车辆集材运输、油锯设备及燃油、工棚安置等每0.1hm2需33.6 元。抚育面积740.27 hm2林木, 增加当地农民工22 208 个工, 总计用工费为177.66 万元。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经估算, 740.27 hm2中幼林经过生态疏伐、卫生伐、定株抚育实施后, 可增加生态效益261.23万元, 直接木材效益275.82 万元, 增加当地社会用工22 208 个工, 总计用工费为177.66 万元。另计车辆集材运输、油锯设备及燃油、工棚安置等每0.1hm2需33.6 元, 需开支24.87 万元。其总体效益为334.52 万元。

本次4 组抚育固定样地试验, 在0.05%的置信水平下, 样地的“林木蓄积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与未抚育样地的“林木蓄积量、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差异显著, 其检验T值实际为2.97, 均大于临界 (理论) T0.05 值2.45, 小于临界 (理论) T0.01 值3.71, 即为差异显著。为了探索森林抚育最佳成效, 还需进一步进行抚育成效监测试验, 以找到最佳的抚育措施。

3.2 讨论

从实验结果看, 抚育样地与未抚育样地之间的林木蓄积量、林木胸径、树高生长均表现差异显著, 林木的蓄积量、胸径、树高生长明显增加, 改善了林分质量。抚育间伐强度在15%~20%之间, 林木蓄积量增长率达90%~110.9%左右, 间伐强度在20%~26.4% 之间, 林木蓄积量增长率达50%~98.36%左右。因此, 在中幼龄林抚育前期、中期, 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的林分, 则间伐强度应在10%~20%, 若到中期以后, 需培养大径材的林分, 则间伐强度应在20%~30%之间。通过本次试验, 进行认真总结, 以便找出最合适的间伐技术指标和办法, 确保林木蓄积以及各类生态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光志, 丁明亮.中幼龄林抚育成效监测与分析[J].绿色科技, 2014 (03) :13-14.

[2]王慧, 郭晋平.我国森林抚育间伐研究进展[J].山西林业科技, 2008 (02) :29-32.

[3]张恒.抚育间伐、研究综述[J].内蒙古统计, 2010 (02) :35-36.

[4]李杰.山东省要乡林场中幼林抚育管理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 2010 (03) :2-3.

[5]李高阳.河南省林业生态效益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02) :541-542.

[6]薛春泉, 叶金盛, 林俊钦, 等.广东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广东林业科技, 2005 (03) :67.

[7]毛奇明, 曹立光, 王良衍, 等.鄞州区次生中幼林抚育改造及效益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 2011 (01) :23-26.

抚育成效 篇2

摘 要 在来宾地区进行低产林进行抚育改造,并对改造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育改造后,植株株高、地径变化不大,但冠幅增长明显,果实数量、单果质量和花芽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改造当年、次年和第3年鲜果产量分别为2 045.07、3 547.34和4 720.65 kg/hm2,折算产油量分别达到130.88、227.03和302.12 kg/hm2,折算产值分别为7 853.80、15 892.10和24 169.60元/hm2,实际增加收入7 556.1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45。

关键词 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广西来宾地区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油茶(Camellia spp.),泛指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的一类树种,原产于我国,其主要产品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被誉为“东方橄榄油”[1,2]。21世纪以来,我国进口油脂油料增长迅速,2010年达到2 088.9万t,已占我国植物食用油的63%,油茶等油脂作物的生产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油安全[3]。

来宾位于桂中区域,是广西油茶核心发展区,现有油茶林0.83万hm2,但现有油茶林中80%以上为低产林,茶油产量仅75 kg/hm2左右,经济效益极低的低下已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低产林的成因有多种,其中因茶油历史价格的低下导致的缺乏管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在来宾金秀县头排镇进行低产林改造,并对改造成效进行分析,旨在为来宾地区大面积实施低产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施地点自然条件

低产林改造实施地点头排镇位于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56 km,国道323线与省道307线成“T”字形交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北部属低山区,其余为平原和丘陵,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镇1月平均气温8.8 ℃,7月均沮24 ℃,年降雨量1 583 mm,无霜期330 d。

1.2 低产林基本情况

低产林位于头排镇南部,面积约4 hm2,红壤土。该油茶林种植于20世纪80年代初,实生苗造林,种子采自岑溪软枝油茶的优良林分,栽植密度140~180株/667 m2,常年茶油产量在100 kg/hm2左右。

1.3 低产林改造过程

经分析,该林分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栽植密度过大,缺乏管理,杂草丛生,且从未施肥,适用于抚育施肥的改造方法。2013年6月,对该林地的杂灌木进行了清除,并挖除老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11月,结合采果进行了垦复;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2月进行施肥,667 m2施油茶专用肥100 kg,7月进行中耕除杂。

1.4 数据调查与分析

实施初期,林地内选择3片10 m×10 m具有代表性的样地,统计样地内平均植株数。分别于实施当年、次年及第3年10月测定植株的株高、地径和冠幅,调查单株结果数量、平均单果质量量,标准枝法调查花芽数量,依据测定面积推算每公顷的鲜果产量,依据《植物油料 含油量测定》(GB/T 14488.1-2008)对果实的含油率进行测定。分析3 a来实施低产林改造的各项投入,依据产量推算茶油产出。所有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1,将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疏伐后3片样地平均植株数量为22.33株。2013年调查植株高度、地径和冠幅分别为3.21 m、6.5 mm和4.13 m2,平均每株挂果42.4个,平均单果质量和花芽数分别为21.6g和1213粒,折算每公顷鲜果产量为2 045.07 kg。抚育改造第2年,植株的株高和地径变化不大,但冠幅增长至4.48 m2,鲜果数量和单果质量分别达到67.6个和23.5 g,花芽数量大增长至2025粒,折算鲜果产量达到3 547.34 kg。抚育改造第3年,植株和地径增长不大,但植株冠幅、单株果实数量、单果质量和花芽数量较2014年又有明显增长,分别达到4.76 m2、89.2个、和23.7g和2 088粒,折算鲜果产量达到4 720.65 kg/hm2。可见,经过垦复和施肥后,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低产林2013年进行了砍杂、除草,并对老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进行疏阀,投入劳力3 600元/hm2;2012、2013均进行了除草和施肥,投入劳力3 000元,油茶专用肥1 500 kg,按市场价2.4元/kg计算为3 600元,3年合计投入为16800元。抚育改造3 a期间,均从林地采摘鲜果进行含油率分析,分别为6.4%、6.6%和6.7%,折算2013、2014、2015年的产油分别为130.88、227.03、302.12 kg/hm2,按采摘当年当地茶油市场价格60、70、80元/kg计算产值分别为7 853.80、15 892.10、24 169.60元/hm2。2014年和2015年产值分别增加了8 039.30和16 316.80元/hm2,合计产值增加24 356.10元/hm2,除去投入16 800元/hm2,实际增加收入7 556.1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45。

3 讨论与小结

本文对油茶低产林实施改造3年,每公顷实际增收为7 556.1元/hm2,增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但改造后从第4年开始,有10~20 a的较高收益期,每年茶油产量均能维持或超过第3年的水平,即每年产值能增加16 316.80元/hm2,而每年的投入进在除杂和施肥投入6 600元/hm2,实际每年增收9 716.8元/hm2,为改造前收益提升了123.74%,经济效益增长明显。

茶油中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被誉为“东方橄榄油”[4,5],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油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统计表明,2009年广西茶油均价不足20元/kg,而2015年广西茶油的平均价格已增长至80元/kg。随着价格的增长,林农开始重视传统的油茶林,本文在来宾地区实施低产林改造,分析抚育改造成效,可为广大林农实施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提供借鉴。但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方法有多种,本文实施抚育改造的油茶林种源为岑溪软枝油茶实生种,种源较好,种植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尚处于壮年期,因此实施抚育改造效果较好,而对于一些种源不好或是种植年限长的油茶林,则不适宜进行抚育改造,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再进行改造,才能起到良好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油茶优良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5.

[2]张日清,丁植磊,张勖,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6,24(4):1-8.

[3]王瑞元.国内外食用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油脂,2011,36(6):1-6.

[4]张日清,丁植磊,张勖,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6,24(4):1-8.

[5]张乃燕.广西油茶良种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广西林业科学,2003,31(4):211-213.

中幼龄林抚育成效监测与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幼龄林抚育,成效监测,分析

1 引言

为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培育森林后备资源,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为森林的“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奠定良好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手段, 培育出以珍贵目的树种为主的复层、异龄、混交、稳定的森林群落。

2 试验地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湾沟林业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林区, 属头道松花江流域。地理坐标为北纬41°56′15″~42°22′07″, 东经126°46′46″~127°16′19″, 全局分布呈西南高, 东北低不规则菱形。境内群山起伏, 地形复杂, 为明显中低山区。平均海拔700m, 最高海拔1313m, 最低海拔380m, 海拔和地形变化较大。春季干旱多风,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温和凉爽, 冬季寒冷漫长, 年平均气温为4.4℃左右, 全年日照时数在2200h左右, 积温不到2000℃, 无霜期100~120d。年降水量在1100mm左右, 且多集中在6、7、8三个月,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2.2 土壤与森林分布

湾沟林业局地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森林覆盖率为85.9%。由于受海拔和地形的影响, 土壤和植被分布因地而异, 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 多为棕色森林土, 主要生长以针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海拔1000m以下的山地和谷地为暗棕色森林土, 主要生长以阔叶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常见的乔木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椴树、柞树、榆树、色树、白桦、杨树等。常见的下木有:榛子、刺五加、胡枝子、卫矛、山梅花等。藤本植物主要有五味子、猕猴桃、山葡萄等。

3 抚育技术及试验地设置

3.1 抚育技术

主要以抚育间伐、修枝、割灌等经营活动为主。抚育对象为密度过大, 结构不良, 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的林分。其主要措施为间密留稀、伐劣留优, 保留珍贵树种和优良林木, 优化林分组成, 调整林分结构, 为林冠下珍贵树种创造生长空间。为防止植被遭到破坏和水土流失, 采用畜力集材。抚育后形成稳定、健康、丰富多样的森林群落结构。

3.2 试验地设置

为科学评价中幼龄林抚育成效, 在中幼龄林作业区内选择有代表性林分, 相同起源, 相近林龄, 立地条件和林分优势树种组的抚育小班和未抚育小班分别布设试验地和对照地。标准地方形、面积0.06hm2, 中心点和4个顶点埋设固定标桩, 标准地边线挂号明确。标准地内检测树木挂永久性铁牌号, 以利复查。样地布设时间2009年3月, 复查时间为2012年4月。

4 监测方法与分析

数据采集分别就树种组成、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公顷蓄积量、林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 加权平均求其平均值。

4.1 优势树种 (组) 监测与分析

优势树种 (组) 调查结合伐区验收一同进行, 采用机械布设标准地, 每公顷一块, 样地面积不小于小班面积的2%,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抚育后林分内光照条件明显改善, 为林冠下天然生长或人工栽植的珍贵树种创造良好生长空间。

4.2 树高、胸径以及蓄积量对比分析

2012年4月15日在树木萌动之前对布设的实验样地和对照样地进行第一次复查。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公顷蓄积量消长变化详见林分生长情况对照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经过抚育的林分平均胸径, 平均树高及公顷蓄积的增长大于未抚育的林分。

4.3 林分健康调查与分析

此次林分健康调查采用相同立地条件, 相同起源、相同森林类型林分选设实验地和对照地进行比较, 监测结果见表3。

从表3林分健康情况对照表比较林分, 通过中幼龄林抚育, 林分内的卫生状况和病虫害危害程度得到显著改善。

4.4 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

生态状况调查详见生态调查状况调查对照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实验地与对照地对比分析, 短时间内生态状况变化尚不十分明显。

5 结语

实验结果说明, 适时、科学、合理的进行中幼龄林抚育可以促进林分发育, 优化树种结构和林分密度;增加光照空间: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土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提高林木质量和工艺价值;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吴国平, 黄厚铭.镇巴县人工幼林抚育管理措施探讨[J].绿色科技, 2012 (7) .

肇庆市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方法和内容 篇4

关键词: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方法,内容

1 引言

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是制定科学合理抚育措施的重要基础。2011年4月, 国家林业局确定了包括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海南等省 (自治区) 9个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单位, 试图通过不同的抚育措施, 探索适合各地区森林经营的抚育措施, 并对抚育后的综合成效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

森林抚育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一项重要措施, 是依据合理密度理论, 根据林分发育、自然稀疏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 适时伐除部分林木, 扩大保留林木生长空间, 改善林分环境条件的有力手段[1~3]。开展森林抚育成效监测工作, 是为更好的研究森林抚育对森林资源变化和生态状况的影响, 评价森林抚育的实施成效, 为森林经营单位开展森林抚育合理经营提供理论基础[4]。肇庆市于2016年1~10月开展2014年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成效的首次监测工作, 监测工作以肇庆市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适合本地区森林抚育成效监测的方法及内容进行监测。

2 监测方法

本次监测中采用样地组调查法。通过定期监测复位样地上森林林分调查因子的变化及森林抚育过程中经济和社会资源投入, 获得评价森林抚育成效的基础数据, 来分析、总结、评价森林抚育成效[5]。

2.1 监测范围及时间

监测范围为全市国有林场, 即2014年全市开展森林抚育补贴任务的3.3万亩森林。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全市根据不同森林类型、抚育措施确定监测类型。肇庆市属于珠三角及潮汕丘陵平原区, 2014年中央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抚育对象森林类型为针叶林和阔叶林, 抚育措施为割灌除草和综合抚育, 所以全市共设15个监测组固定样地。

全市森林抚育监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完成样地组初设, 第二阶段在2年后复测固定样地组, 第三阶段在4年后定期开始复测。

2.2 样地初设

从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作业开始设置固定监测样地组, 采取对照样地和监测样地同步对比。对照样地和监测样地形状为正方形, 规格为20 m×20 m, 样地面积0.04hm2;每个监测单位采用实测样地的方法推算小班调查因子, 作业小班为6.67hm2以下的设置1个样地, 6.67hm2以上的设置2个样地, 并按小班调查表测量和记录样地内各项调查因子;以对照样地为基础, 对比抚育前后监测样地各因子的动态变化。

样地端点、四角及边界设置明显的标识, 同时确定样地四个边角GPS点并绘制监测样地布设示意图。

2.3 监测样地组因子调查

监测样地组林分因子调查内容包括林分现状调查和抚育前后保留木情况调查。林分现状调查包括样地组树种组成、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公顷株树、公顷蓄积量、样地群落结构、林层结构、森林健康情况、森林土壤情况等。

2.4 对照样地因子调查

对于监测样地组中的对照样地, 调查林分现状情况, 包括树种组成、林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郁闭度、公顷株树和公顷蓄积量等。

3 监测内容

肇庆市开展的2014年中央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成效监测内容包括森林生长量、森林结构、森林健康度、森林土壤情况、物种多样性、森林保水固土能力情况和经济社会效益情况[6]。

3.1 监测样地组森林生长量情况

以对照样地和监测样地内林木为对象, 胸高 (1.3m) 位置做标记, 用钢围尺进行每木检尺, 实测胸径和树高, 并记录有无间伐、枯损和病虫害情况, 复测时标明有无进阶, 如有进阶木, 则实测其胸径和树高。对于不够检尺的幼林, 只调查样地内所有目的乔木树种的树高。

利用每次成效监测的结果计算监测期初、期末的林分优势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情况, 具体指标为总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同时将林分的蓄积生长量和消耗量变化情况也进行监测, 得出监测期初、期末的材积、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

3.2 监测样地组森林结构情况

包括监测林分树种组成 (株树和蓄积) 、郁闭度、林龄结构、林层结构等指标变化情况。具体监测内容包括群落结构、林层结构、树种结构等3方面的内容, 各内容的指标划分标准参照广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与森林生态状况调查工作操作细则及调查报告。

3.3 森林健康状况

包括监测样地组内林木分化程度, 抚育前后林分的病虫害、火灾、自然灾害等因子的动态变化。根据样地组内林木的生长发育、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情况综合评定森林健康状况, 森林健康等级分为Ⅰ (健康) 、Ⅱ (较健康) 、Ⅲ (亚健康) 、Ⅳ (不健康) 4个等级。本次监测结果显示, 肇庆市森林抚育小班森林健康程度均为Ⅰ (健康) 。

3.4 森林土壤状况

包括监测森林土壤各层次厚度、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

3.5 物种多样性状况

对于物种多样性的监测, 可以通过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现状调查情况结合物种多样性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灌木层监测中, 在监测标准地起始点旁边设一个2×2的样方, 调查灌木优势种类、盖度、平均高度和样方株树、目测平均年龄并记录。草本层是在灌木样方调查样方内, 调查其中的草本优势种类、盖度、平均高度、目测平均年龄并记录。

肇庆市监测样地组采用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这4个指标进行监测样地组物种多样性评定。

3.6 森林保水固土能力变化

森林保水固土能力分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和森林土壤保育功能[5。根据样地组现在调查的森林群落结构、植被总盖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图层厚度和土壤质地5项因子综合评定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等级。

肇庆市在进行监测样地组初设后, 根据样地内影响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程度的因子, 将不同影响程度的因子综合取得因子权重, 再计算样地组森林保水固土能力值。森林群落结构、植被总盖度、枯枝落叶层厚度、图层厚度和土壤质地的权重分别为0.35、0.15、0.15、0.15、0.2, 按下式计算样地组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综合值:

式中Xi为第i项评价因子的类型得分值, Wi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根据综合值评定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等级。评定标准表见表1。

根据肇庆市初次布设监测样地组情况计算分析, 肇庆市监测样地组森林保水固土能力等级均处于中级水平。

3.7 森林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主要从解决多少林区人员就业、职工收入提高程度以及企业经营收益等方面分析[7]。

肇庆市2014年中央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实施主体全部为国有林场和林科所。因肇庆市森林抚育监测为首次样地初设, 所以对于森林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将在下次复测中进行监测。

4 存在的问题

4.1 监测期限太短

全市开展森林抚育监测样地初设时间和抚育时间间隔期太短, 使得初次监测数据存在可靠性不强的问题。初次监测数据对于之后开展的复测至关重要, 如果监测初期基础数据存在问题, 那么对于整个森林抚育成效监测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甚至不利于最终确定本地区适合的森林抚育措施, 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和森林质量的下降。

4.2 监测指标不够全面

肇庆市开展的抚育监测指标中未将森林碳汇变化和森林生物量纳入, 监测中只是单纯从林分基本现状及森林生物群落结构两方面进行监测, 导致抚育成效监测成果深度不够, 不能全面体现不同抚育方式对森林碳汇和生物量的影响程度, 对于得出肇庆市森林综合生态效益状况有不利影响。

5 讨论

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是一项长期且连续的工作, 监测方法和内容的建立是开展抚育成效监测的基础, 对监测样地和对照样地基础因子的确定和调查成果可以为抚育成效连续监测提供第一手材料。

结合肇庆市开展的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样地初设工作, 在充分考虑监测成果可靠准确的基础上, 可以适当延长监测间隔期, 也可以根据抚育措施确定初次监测时间。在监测内容中增加森林碳汇和森林生物量指标监测, 进一步摸索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影响森林抚育成效的主导因子, 通过主导因子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且效益最好的抚育方式。对于监测内容没有涵盖的其他林分因子的动态变化, 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许美.森林抚育间伐成效监测分析系统[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6.

[2]孙世飞.浅析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方法与内容[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 36 (1) :38~40.

[3]李宇昊.我国森林抚育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世界林业研究, 2013, 26 (6) :59~63.

[4]陈黄礼, 郭彦青.广东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方法的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 2012, 28 (4) :62~65.

[5]李香林, 陈红跃.肇庆市“十三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研究[J].绿色科技, 2016 (11) :83~88.

[6]王玉峰, 张利民等.森林抚育间伐的直接效应分析[J].河北林果研究, 2011, 26 (3) :247~249.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笔下一篇:高校管理层的领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