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成效范文

2024-05-02

预期成效范文(精选7篇)

篇1:预期成效范文

六、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通过本次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巩固和强化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研究方向的优势和特色,力争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结合河南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河南同类学科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实验中心将按照高起点、高效率、高质量的标准进行建设,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一步创新并在实践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实验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使该中心真正成为培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开展科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验教学平台。

1.人才培养: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的建设,提高本科生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提升学生综合应用技能素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2.队伍建设:通过实验中心建设,聚集稳定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学科知识广、科技攻关能力强、专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学术队伍。

3.校企联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4.整合资源:最大限度整合最优资源,完成实验中心的建设目标,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至2017年要努力建成集示范性、综合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实验基地。

5.科研成果:4年内,力争发表SCI、EI论文10篇以上,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省内外各类设计竞赛,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

篇2:预期成效范文

前期 1.成员去图书馆查阅踏虎凿花、泸溪县志等相关资料与文献 2.联系泸溪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寻找接待处,寻找专家、传承人 3.联系并走访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南省艺术研究中心等单位,使调研结果更具专业性

4.调研队与口述史队分别进行初步调研问卷与初步口述史提纲设计 5.准备新媒体宣传设施,如单反、笔记本电脑、移动手机、数码摄录像机、录音笔等

6.与团队随队老师进行前期交流,深化学习相关调研知识

中期 1.走访当地传习所、旅游局、文广兴局等部门,获得相关资料与支持 2.分组在泸溪县当地(政府部门、学校、传承人等地)进行问卷发放 3.对踏虎凿花手工技艺传承人进行口述史访谈整理

4.联系泸溪县当地报社、电视台等媒体,争取对调研进展进行报道,扩大调研对当地的影响

5.每日在微信、QQ、微博、贴吧等社交媒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湖南师大翔网、湖南师大星网、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网等网络平台进行调研动态更新

6.与大湘网、新浪网等知名媒体取得联系,争取报道调研动态

7.积极向南风窗、潇湘晨报、长沙晚报等纸质媒体进行投稿,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后期 1.对收回的调研问卷用SPSS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获得初步结论 2.对口述史访谈录音进行翻译并整理成文字,初步写出口述史访谈录 3.对实地调研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初步撰写调研报告 4.将调研报告交至老师,并由成员共同修改数次,最终定稿 5.进行调研报告会

① 利用校内外媒体进行调研报告会前期宣传,使更多人关注我们

② 确定报告会时间、地点、所需物资 ③ 邀请相关领导、校内外媒体部门 ④ 团队成员依次发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对本次实践调研的看法与感想

⑤ 对报告会进行总结

6.将调研过程整理成图片、视频等形式,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推广 7.将调研报告中的建议部分反馈给泸溪县当地相关机构,以求将调研的成果落到实处,真正促进踏虎凿花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项目预期的成效和成果

1.成果

① 撰写踏虎凿花专题调研成果报告 ② 公开发表踏虎凿花相关论文至少三篇 ③ 本校调研报告会(于本院举行)④ 新闻宣传至少每天一篇 ⑤ 纸质媒体投稿数量不少于五篇 ⑥ 口述史访谈录 2.成效

1)通过大湘网、新浪网等媒体报道,让更多人关注踏虎凿花那个队,关注踏虎凿花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关注传统文化,从而关注其保护、传承与发展。

2)泸溪县当地政府(传习所、旅游局、文广兴局)等的积极配合,让踏虎凿花这项传统技艺得以更好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并对其市场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对踏虎凿花传承人采取保护与激励机制,使踏虎凿花传承下去。

篇3:总体成效超出预期目标

宾客云集影响广泛

2016“三会”有170余个团组,2万余名境内外嘉宾、客商云集宁波,其中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商8000余名。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出席部长会议等中东欧重要活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孙大伟及外交部、农业部、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国家部委领导和中国外贸企业协会、中国轻工工艺品、食品土畜、五矿化工、纺织品、机电产品、医药保健品等进出口商会领导莅会指导。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省委常委、秘书长陈金彪,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毛光烈,副省长熊建平、梁黎明,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省政府秘书长李卫宁等省领导出席重要活动,上海、江西及西藏那曲、大连、西宁、西安等省、市领导及商务部门领导带团和全省各市市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相关活动。

罗马尼亚副总理兼经济、贸易和与商界关系部部长博尔克,波黑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外经贸部部长沙罗维奇、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克罗地亚企业和手工业部部长霍尔瓦特等中东欧16国政要应邀出席部长会议并参加相关活动。中东欧11国18名省(州)市长,以及中东欧国家经贸、商协会、旅游、教育、人文等方面人士参加了中东欧博览会相关活动。西门子、SK、通用、陶氏、三菱、日立、道达尔、福特、百事、霍尼韦尔、PAGO、联合利华北亚区供应链、宝爱捷(中国)汽车投资有限公司、台湾天逸金融集团、香港利万集团等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高管及外国专家组织及人才中介机构代表团、英国《金融时报》代表团、美国亚洲投资商代表团、东南亚国家浙商代表团、欧洲华人华侨华商投资贸易考察团、欧洲华商投资考察团、环球商协会联盟、欧洲华商会、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团等重要团组参会。

海内外新闻媒体对“三会”高度关注,对外影响之大前所未有。活动期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央视及香港《文汇报》、台湾《经济日报》等130余家媒体300余名中外记者到会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式报道。英国《金融时报》对浙洽会和浙江省进行了系列宣传报道,美通社对“三会”进行全球发稿。中东欧6家主流媒体8名记者组团应邀对中东欧博览会和宁波进行深入采访报道,进一步扩大了“三会”对外影响和宁波的城市知名度。各类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新媒体开展联动宣传,为“三会”的成功举办和长期举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投资签约领域拓展

浙洽会期间,浙江省共推出重点招商项目400余个,举办签约仪式7场,涉及投资总额1520亿元人民币。200余家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主题论坛并与150多家省内外企业及全省各市、有关部门、有关开发区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洽谈。重大项目签约现场共签约重大投资项目29个,总投资698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9个,总投资168亿元(26亿美元),内资项目9个,总投资530亿元。项目领域涉及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光伏发电、新材料、医疗制药、食品、化工、物流、金融、旅游、高端养老、电商运营、融资租赁等行业。签订金融合作协议6个;签订特色小镇项目合作协议4个;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和浙江省会展行业发展报告》;推出引智项目446项,达成意向350余项;推出科技成果项目220余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签约重大旅游项目20个,总投资422.7亿元人民币;浙江省各市也分别签约和推进了一批合作项目,其中,宁波市共签约重大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49.73亿美元;西藏那曲与省内外多家企业签订合作意向,签约额超过36亿元人民币。

中东欧博览会投资合作洽谈会共推出投资合作项目240余个,涉及农业、能源资源、基础设施、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化工、医药、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联系机制第三次会议有14个中东欧国家投资促进机构和中方企业代表等50余人参会发言,并在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和物流等重点产业达成多项共识;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共签约合作项目28个,总金额近3.5亿美元,其中双向投资项目12个,总投资额3.37亿美元;商协会投资贸易对接洽谈会共签订合作协议22个。

展览交易特色鲜明

贸易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共设标准摊位4000个(其中消博会展区1965个)。展览期间,有来自5个国家和地区、10个国内省(市)和浙江省11个城市的1295家企业参展,展品5万余种,涵盖家居用品、装饰品、厨卫用品等领域,共吸引了1.2万余名海内外采购商到会选购洽谈。战略产业对韩投资说明会有来自20余名韩国企业代表和50多名中方企业代表参加,双方在跨境电商、生物医疗等领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跨国采购对接会签约成交350万美元,达成意向近1100万美元。中非中小企业合作大会共吸引400余家中非企业参加,双方合作意向明显。

中东欧国家商品展共设摊位282个,16个中东欧国家268家企业、690名参展商参展,吸引了来自国内22个省市1000余名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成交和达成意向2600万美元,中东欧展商普遍认为成效明显,表示下届要继续参展。首次登场亮相的中国-中东欧高 新技术合作展吸引了国内1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斯洛文尼亚高新技术企业参展,展示产品“高、大、上”,包括核电技术、动车技术、智能舞台、裸眼3D、3D人脸识别系统、智慧城管系统等,受到了中东欧国家的广泛关注。220余名中东欧参展企业家代表与国内跨境电商、进口企业进行面对面对接,达成了一批合作意向。第二次部长会议企业对接会共有60余家中东欧国家参展商、80余家进口商与国内350多家采购商企业进行对接洽谈,商品涵盖食品、酒类、奶制品、农副产品、化妆品等五大类1000余种,共成交和达成商品采购意向2600万美元。博览会期间,罗马尼亚馆、匈牙利馆、拉脱维亚馆等9个中东欧国家特色商品馆相继开业迎客。

会议论坛成效明显

第二次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是去年11月李克强总理和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苏州纲要》所确定的重要合作内容。会议由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主持,阿尔巴尼亚、波黑、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黑山、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中东欧16个国家副总理、经贸部长、副部长、大使、商务参赞等100余名正式代表参会,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钟山代表中方发言。会议围绕“立足新起点,开创‘16+1经贸合作新局面”这一主题,就“挖掘特色产品,培育双方贸易新的增长点”、“拓宽合作领域”、“推进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一致通过《第二次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宁波宣言》。会后,高虎城部长发布了本次会议4项成果:一是首次发表《宁波宣言》;二是首次汇编《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成果清单》;三是首次举办专场对接会;四是首次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质检合作对话会。

中国-中东欧国家质检合作对话会共有来自9个中东欧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国际相关专家组织及国内检验检疫部门等近100名代表参会,会议通过了《中国-中东欧国家质检合作对话会(电子证书与贸易便利化)倡议书》,共达成五项共识。以“地方产能合作与人文交流”为主题第三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省(州)、市长论坛邀请了16个中东欧省(州)、城市和国内相关省市的官员参会,会议通过了《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地方产能合作及人文交流实施纲要》。中东欧国家侨商宁波峰会共签约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1.53亿美元,宁波市海外交流协会和中东欧国家31个侨团联合发起了中东欧国家侨团侨商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宁波倡议》。

第十八届浙洽会主题论坛以“开放、创新,拥抱新机遇”为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创新。组织“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战略”、“全球经济重心重回亚洲的机遇与挑战”、“聚焦十三五与浙江发展新机遇”等演讲和对话;发布《2016中国浙江投资报告》;宣传浙江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特色小镇、国际产业合作园、重点产业和项目;表彰浙江省优秀开发区、浙江省国际产业合作园、浙江省外商投资杰出贡献企业、浙江省外商投资企业优秀管理人以及参与浙江省“一带一路”建设示范企业;组织市长对话和特色小镇对话;举行重大项目签约仪式。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Jamil ANDERLINI(吉密欧),英国驻沪总领事JohnEDWARDS(吴侨文),美国格林尼治镇对冲基金行业协会主席BruceMCGUIRE,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陈志武,罗兰贝格全球监事会副主席DenisDepoux(戴璞)、西门子、SK、通用、陶氏、三菱、日立、道达尔、福特、百事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各国商协会和投资机构代表等约200人,以及150多家省内外企业高层参会;邱继宝、黄来兴作为浙江知名企业家参会并与嘉宾一起互动对话;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工商联等省级部门和全省11个市、40多家开发区约200余人参会。

2016浙江产业特色小镇与资本对接峰会、2016全球展览浙江论坛、2016浙江省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大会、2016浙江金融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对接会、2016浙江国际科技合作论坛暨高技术项目展示对接活动、2016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合作洽谈活动和2016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交流会等,邀请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商务部展览专家委员会主任任兴洲、中行总行首席专家冯爱民、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范文洁、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宇,全球最大金融专业人才组织CFA协会上海分会创始理事、国内第一支基于“西湖指数”母基金创始合伙人郭涛,励展集团全球销售总监TimRamage等嘉宾到会。“‘十三五期间,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一带一路的会展业发展机遇”、“新常态下外资形势分析与投资促进创新”、“浙江省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打造升级版开放新平台,构筑国际化产业新高地,共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示范”等热点话题,吸引了海内外商协会、投资机构,以及境内外、省内外企业家1400余人参加。

11个市通过举办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参加媒体专访、市长对话等系列活动,宣传各地投资环境及政策。

人文交流精彩纷呈

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18项;宁波外事学校罗马尼亚分校-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等一批教育合作项目和平台正式启动;中国与中东欧3国高校共同签署中国-中东欧国际科技创新成果转移中心筹建合作备忘录;宁波中东欧国家合作研究院正式揭牌。

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对接会有来自10个中东欧国家旅游部门和旅行商代表与海内外旅行商、投资商进行洽谈和推介,签订旅游交流合作协议2项;中东欧国家旅游风光图片常年展共展出中东欧16个国家近40幅旅游风光图片;今年“百团千人游中东欧活动”继续举行,吸引了一大批市民报名参加。

主宾国匈牙利举行了投资贸易、专题展览、人文艺术、音乐美食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宾客和市民参与。其中,匈牙利馆顺利开馆,共有32家企业参展,涉及12个行业;匈牙利-中国投资贸易合作论坛有20余位匈牙利企业代表与40多位中方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双方共签署商贸合作意向5项。

篇4:预期成效范文

一些呼叫中心里的CRM系统由于无法提供预期的成效而给人留下了不少负面的印象,并把责任推到“技术”身上,其实,再好的技术也需要配合一系列的策略,才能运作得更加有效。

许多公司在他们的呼叫中心里部署了大型、昂贵的系统,却发现并没有从技术投资中获取预期的回报。为什么会如此?CRM究竟能否在客户信息与决策者之间建立平滑的衔接?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都与无技术无关,而更多地在于呼叫中心没有成功制定并执行战略及流程来让他们的CRM工具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客户体验。

专家认为,只要呼叫中心经理对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形成重视,那么大部分CRM部署低效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客户访问战略。很少有呼叫中心会想到制定这一战略。它可以说是详细描述可用客户触点,以及公司如何在呼叫中心内部与外部处理它们的全景图,是对运营现状与后台流程如何运转的总览。

客户数据存而不用。几乎每座呼叫中心都会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但其中大部分却被束之高阁。这类信息中包含呼叫相关数据、客户信息、质量数据、QM工具、坐席绩效等等。

上述数据由不同的技术工具生成,通常经由独立专业人员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人员很少会去将这些数据与其它(比如盈利、营收、客户流失率等)价值数据联动分析。

因此从战略角度看,障碍往往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文化和管理。

度量是否有效?你是否针对什么才是成功的客户互动定义了一个标准?这一定义是否与其它非呼叫中心层面联动?如果不是,矛盾出在哪里?它又对营收和成本控制产生哪些影响?达成这一标准的流程控制如何?

此外,你用来定义成功的度量是否能在高层决策者眼中持续反映出呼叫中心的价值?如果你是根据呼叫处理率,或应答速度来定义成功,那你的CFO或许对此并不感冒,

但如果你是根据降低成本,或提高纵向销售机会转换率来定义成功,那么你就能得到管理人员的长期支持。

针对负面客户互动的处理战略。呼叫中心是否制定了处理负面呼叫的战略或方案以维持良好的客户体验?建立CRM战略能帮助你了解负面互动产生的原因,并以最快的方式来加以解决。快速介入并解决负面体验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测量客户互动的流程是什么?它能否长期保持成效?大多数客户满意度调查系统都有失准确,而且很容易被坐席、主管和呼叫中心经理钻空子。或许你的CRM战略正是建立在一连串子虚乌有的假设上。若想使CRM投资获取更好的长期回报,那么你的CRM战略应侧重于找出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只注重坐席表现有多好。

质量监控系统分析能力的强弱。你是否调整了现有的工具来辨别客户群体?比如语音分析或商业智能工具。大多数采用分析技术的呼叫中心都会自然偏向于测量坐席这一方,比如坐席是否按照脚本作业,他们的语调是否热情礼貌。然而,了解客户在想什么、说什么,下一步会有什么行为,也同样重要。

处理多渠道互动、多模态(multi-modal)客户的战略流程。这些互动的独立性或互赖程度是多少,基于何种客户标准来进行处理?回到第一点,即你应当有一张全景图来描述出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来实现什么目标,同时帮助你了解低优先级互动的缺陷在哪里。你或许会发现,通过有效使用CRM,多种联系模式会聚拢到高价值客户的周围。这类数据不只是单纯的信息,如果你能通过智能流程和优化资源分配来对它加工,它就能成为助你取得竞争优势的砝码。

篇5:优先权及预期转让协议书(范文)

(成为股东优先权及股权预期转让)

甲方:

乙方(XX企业全体合伙人):

丙方:

甲乙丙三方经平等协商,自愿就乙方给予丙方优先权成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东的相关事宜,订立协议如下,共同遵守:

一、属于XX企业名下土地及地上建筑物(土地证号:X国有(20XX)字第XXXX号,土地使用权面积XXXX㎡;房产证号:XX房权证XX字第XXXX号,房产建筑面积XXX㎡,以下简称该宗地产),各方不以实际价值或评估价值为准,合意协商一致确认该宗地产价值大写人民币万元(小写¥元)。

二、鉴于XX企业已被吊销营业执照并进入清算注销程序,而乙方作为企业出资人对企业清算后剩余资产有分配权利,故乙方承诺无论该宗地产最终归属于乙方哪位出资人所有,获得该宗地产的出资人均保证将该宗地产作为出资成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房产公司);乙方给予丙方优先成为房产公司股东的权利,但丙方应当以现金对房产公司出资。

三、乙方获得该宗地产的出资人与丙方另行协商以该宗地产及丙方现金出资成立房产公司的方式和操作方案、具体内容。

四、甲方向乙丙方保证:

1、在清算期内,不对外转让该宗地产,并促成XX企业债务债权清算完毕后,该宗地产成为XX企业剩余资产供乙方共有。

2、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XX企业的注销清算,清算程序符合法律条件,债权债务处置干净,在年月日前获得工商机关出具的注销许可行政文书。

五、为保证丙方成为房产公司股东的优先权,约定由丙方向乙方支付优先权定金人民币大写万元(¥元)。该笔诚意金分两期付清,首期支付人民币大写万元(¥元)在协议签订后3个工作日内转入甲方指定账户(开户行:,户名:,账号:),二期人民币大写万元(¥元)在工商机关受理注销XX企业申请后付清。

若XX企业清算完毕该宗地产由乙方共有,乙方不以该宗地产出资与丙方共

同成立房产公司的,则乙方应依法适用有关定金的规定对丙方承担违约责任。

六、乙丙方约定:

1、房产公司登记注册成立后,由丙方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乙方应当及时将用于出资的该宗地产过户至房产公司名下,以便公司尽快开发;

2、当乙方用于出资的该宗地产过户至房产公司名下后,乙方应将名下持有的房产公司股权向丙方转让,转让价为大写人民币万元(小写¥元);股权转让款分两期支付,首期在约定的15个工作日内支付大写人民币万元(小写¥元,其中包含按本协议第五条支付的优先权定金大写万元),二期在约定的18个月内付清余下大写万元(¥元),具体内容由双方在股权转让时订立另行股权转让协议。

3、上述股权转让的税费由丙方承担。

七、未经对方同意,任一方均不得擅自变更、解除或终止本协议。

八、由于甲方转让该宗地产给第三方或用该宗地产抵偿债务,导致丙方优先权无法实现的,由甲乙方赔偿丙方损失;

九、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另行订立补充条款。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丙方各执一份,乙方执两份,自三方签字盖章后生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签字):

丙方(签字):

篇6: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效(范文)

(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基础课程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基本做法是,在第3学期的8-10月份,安排一个月时间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角色体验”,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4学期的6-8月份,再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在第五、第六学期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

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

(二)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近几年,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论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016年,随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建设点的特色专业,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

2017年,进一步落实了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按照学生的职业趣向和企业用人需求,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技能分为“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可以依据个人职业趣向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使专业课程设置更有岗位针对性,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2.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如在配送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课程教学中,吸纳了行业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通过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改革,吸收了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通识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3.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对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课,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工作流程划分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几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汇在项目中。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编排。在所需知识、技能讲解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示范法、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角色体验学习项目,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职业场景,让学生动手操作、轮岗实训,亲身体验学习的内容,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企业骨干的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进行了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及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专业整体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组织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物流基础》和《》两门课程被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合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共32门,并以课程标准指导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教学质量。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强实训条件及教材建设 1.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保持先进性,突出实用性,软硬件配套、仿真与企业实战环境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策保障、优先投资的方式,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校内建4个专业实训室,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积极与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了能满足学生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要求的8个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1)新建和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保障实验实训及综合性实践教学 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目前建有物流综合实训室、仓储实训室、ERP信息化实训室等3个校内仿真实训室,使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实训环境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训项目。(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了校外实习基地开发和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展了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使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得以持续稳定并良性运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与苏宁易购、申通快递、京东商城等8个企业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企业技术骨干为专业的技能型指导老师,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认识实习、轮岗实习及顶岗实训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教师顶岗实践培训、横向课题及专业技能研发、教学案例收集的需要,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构建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2.教材建设

本着“突出职业应用能力”原则,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其中,82。6%为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60%为体现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教材;鼓励教师积极参加高职高专教材编写,主编公开出版《现代物流基础》、《物流信息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3本。

(四)构建了专兼结合的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名,兼职教师5名。专任教师有多名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达46.3%。兼职教师中中级职称2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3人。专业教学团队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多名教师参加学院、集团课程教学竞赛获教学质量二、三等奖。近三年,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学术研究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

(五)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

通过建设,教学管理实现了全程监控,原始记录完整,教学保障体系制度健全,运行良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共同研讨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能按学院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社会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1.加强教学督导与检查,规范日常教学管理

系分别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开展日常教学督导和检查工作。在课程安排、教材征订、教学计划实施、成绩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师调停课和教学原始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严格按照院系二级管理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要求开展工作;同时,系部督导组定期定人进行教学督导工作,并对督导工作情况进行记录。通过督导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建设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以保证常态下的教学质量。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建设计划、进度、质量和分工负责等方面的要求,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定期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强化教学常规管理。2.严格与细化管理措施

一是健全教学保障制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关键,为此,学院为维护教学计划严肃性,实现教学环节规范化,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改进考试办法,先后出台了教学管理暂行规定、教学计划制订与管理规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研室工作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物流管理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制定了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管理制度,如《工商管理系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和《工商管理系学生顶岗实训手册》等。这些规定的制定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是人才需求调研制度化。通过制度化的社会调研,保证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提高教学质量。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岗位变化、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等情况,并经常性地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了解物流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或专业培养方向,从而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形成动态反应机制,与社会需求同步或超前。

三是毕业生质量跟踪与反馈制度化。通过经常性的企业调研,采用调查表、座谈会等形式,直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感受以及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相关要求;通过直接与就业单位的负责人、一线管理人员进行交谈,了解对就业学生在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征求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建议。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以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建立了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适应教学改革需要,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构建了综合性全程考核的新模式。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对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实际操作、小组答辩、调查、综合考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成绩评定上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3.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

在物流专业开办初期,就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不定期举行研讨会,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实训基地,逐步实现专业建设与产学研相结合;为本专业教师和学生举行有关行业新动态、新技术讲座,开阔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本专业的建设工作始终健康、有效地进行。

(六)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根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总体评价称职率达99%,优良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适应快、效率高,专业技能表现较好,在职业道德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中具有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好,深受同事和领导的好评。

三.专项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

立项建设以来,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近三年省财政厅投入100万元,集团投入100万元,累计投入了近200万元,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其中为加快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了近万元,主要用于物流综合实训室、仓储实训室、ERP信息化实训室和电子商务实训室建设,添置、更新了物流仿真技术软件、办公设施等教学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投入 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教学改革能力和产学研能力,以及外聘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和提高。建设期内,引进研究生2名,培养骨干教师3名。1名专业带头人和1名骨干教师分别参加教育部高教司举办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培训;投入 万元用于课程及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校本教材的建设及各类教改项目的研究。五.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在三年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领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专业建设的整体实力,将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继续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路子,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完善“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种运行机制;积极跟踪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认真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构建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积极培植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3.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篇7:云计算成效与预期差距大

该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技术的采用最为普遍,也最为成熟,超过75%的企业正在考虑私有云及混合云部署。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已经使用服务器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技术的企业分别占到45%和43%。而私有存储即服务的发展最为滞后,只有36%的企业采用。

在调查的5个领域中,服务器虚拟化应用最为成功,预期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平均只有4%,具体表现在可扩展性、降低资本支出和降低运营支出方面预期目标与实际情况的差距较大。而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私有存储及服务方面,预期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的差距分别为33%、26%和37%。失望的原因包括:存储虚拟化在灵活性、可扩展性、降低运营支出方面表现不佳;桌面虚拟化方面则是在新终端部署、应用交付和应用兼容性方面令人失望;私有存储即服务过于复杂等。

调查报告认为,关键业务应用渐成云计算和虚拟化下一步的焦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正逐渐把虚拟化技术运用到关键业务应用当中:有一半以上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年之内将虚拟化技术引进数据库应用和网络应用,47%的企业计划将虚拟化技术引进到邮件及日程应用,而41%的企业则计划将虚拟化技术引入ERP。

值得一提的是,该调查报告还对中国用户的情况进行了单独分析。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户在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掌握上要落后一些,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企业在部署云计算技术时要更为依赖系统集成商的支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预期成效范文】相关文章:

预期收入范文04-07

预期理论论文范文05-09

经济预期05-17

预期调查成果04-20

活动效果预期05-16

未预期后果05-01

治理成效范文05-18

项目预期绩效报告07-21

预期理论论文提纲11-15

预期效果及目标04-09

上一篇:《颐和园》的教学反思下一篇:识字5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