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林成效

2024-05-18

人工造林成效(精选八篇)

人工造林成效 篇1

1 影响冕宁县天保工程人工造林成效的主要原因

1.1 气候原因

冕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干湿季节明显, 年平均降雨在1000mm左右, 冬春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5.5%, 夏秋两季占84.5%。干季一般为当年的10月下旬~次年的5月中旬。干季时间长、雨量少, 苗木栽植只能在雨季中的6月中旬~8月进行。栽植苗木还未完全成活, 就面临长时间的干旱, 造成造林成活率极低的主要因素。

1.2 造林施工管理质量不高

施工单位雇请的民工不是专业队伍, 对造林株行距、整地、栽植等施工环节不能圆满完成, 加之每年造林任务重、造林整地时间短 (雨季之前几乎挖不动土) , 技术人员检查不到位等原因, 所以常常造成树坑大小、深浅不一, 整地质量不能完全达到规定要求, 树苗栽植不规范, 返工也不能完全到位、不能很好抓住天气栽苗。在雨天栽植的树苗成活率高, 反之, 成活率就极低。

1.3 补植成效不高、不全面

由于当年的造林保存率不高, 第2、第3年均要组织补植, 但由于造林地加强管护后, 灌丛、蒿草等原生植被生长茂盛, 影响挖坑、栽植, 加之造林地块面积较大, 不可避免的就出现补植不到位的情况。

1.4 造林地管护难度大, 后期管护跟不上

冕宁是农业大县, 畜牧业在全县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林牧矛盾异常突出。老百姓在造林地内放牧、割草的现象时有发生。虽每块造林地均聘有巡护员, 但因管护工资太低, 管护责任不到位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2 提高天保工程人工造林成效的措施

2.1 大力发展乡土树种, 提高种苗质量

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良种壮苗、科学栽植的原则, 品种对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根据以往经验, 冕宁应以营造冷杉、云杉、冲天柏、云南松、华山松、杨树以及常绿阔叶林中的丝栗、木荷、麻栎等乡土树种为主。

2.2 利用科技支撑, 提高造林质量

坚持分类经营、定向培育、科学栽植、精心管护的原则。在大力发展乡土树种的情况下, 也要注重引进各种适合本地气候、立地条件的树种来造林。使用优质营养袋苗, 保证苗木的形态、生理、活力指标优异, 减少根系暴露时间过长、苗木失水严重和栽植不规范等影响苗木成活的现象精心栽植。

2.3 做好技术培训

经常召集技术人员举办业务培训会, 统一标准、统一做法, 学习推广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育苗技术和林业先进的科技成果, 将其逐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每次造林前都要通过现场讲解、示范的方法组织民工学习造林技术, 提高各环节的作业质量。另外, 要加强营造林队伍建设, 逐步推行专业队伍造林。

2.4 加强施工管理, 严把质量关

落实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责任制, 严把设计、整地、种苗、栽植、管护等环节的质量关, 强化作业工序管理。清林整地、栽植覆土、补植抚育都应在监理人员的指导监督下进行。不符合标准的工序必须及时返工, 另外, 还要做好扩穴培土、割灌除草、浇水施肥、清沙等抚育工作, 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5 加强造林地的管护工作

要在大面积的造林地内增加护林设施, 配备专职护林员, 划定护林责任区, 落实管护责任和奖惩制度, 建立护林公约,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

人工造林如何“适地”而行 篇2

“村里到处都是树,很多树甚至连名字都叫不上。”这是周汝尧对故乡最深的记忆。但当他十年前回到苏北老家灌南县时,才发现这样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村里全都变成了人工种植的杨树。”

这让做了多年环保志愿者的周汝尧多少有些失落。“在云南、贵州、内蒙古等人工造林面积较大的省区,大多是砍掉天然林种上人工林,对当地的实际环境条件考虑得不够。”

2006年,周汝尧开始在老家尝试建立本土植物园,希望在人工造林中用本土植物替代外来植物,以实现植被的多样性。过去十年,这一模式已在灌南所属的江苏连云港小范围推广,共建起超过20家多类型本土植物园,种植了60多种、1万余株“濒危”的本土植物。

但对周汝尧来说,这远远不够,“中国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植树造林,而本土植物园为传统的植树造林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他希望这种模式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世界之最的造林规模

其实,早在周汝尧进行本土植物园尝试的30年前,中国政府就已开始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行动——“三北”(西北、北部、东北)防护林工程。

彼时,三北地区因长期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整个区域受沙漠化影响的面积约有330万平方公里,占到中国国土面积的34%。

更为关键的是,这一区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被视为北中国的天然屏障,而过度沙漠化带来的沙尘暴等气象灾害严重影响了上述地区的环境,北京更成为重灾区。

“当时北京的沙尘暴很严重,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国家林业局专家沈孝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正是日益严重的沙尘暴让政府意识到环境退化的危害,并决心治理。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整个“三北”防护林体系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范围包括全国13个省份的551个县,覆盖面积达410万平方公里。

按照当时的规划,该工程计划投资40亿元,分三个阶段、七期工程进行,规划人工造林面积5.35亿亩,目标是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8年后,中国还启动了太行山绿化工程。该工程建设期限为1986~2050年,范围包括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四省的110个县,计划植树360万公顷,目标是将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5%提高到35%左右。

除上述两个因环境恶化而推动的植树造林工程外,中国政府还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这项始于1999年的工程因超过4300亿元的资金投入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2010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在1990~2005年的15年间,全球森林总面积缩减了3%,但中国的森林面积却在增加,人工造林面积占到全球人工造林面积的73%以上。

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共完成人工造林4.5亿亩、比“十一五”增加了18%,是全球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 。

无可争议的生态价值

沈孝辉时常惊叹中国人工造林的速度。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在2004~2008年的5年间,中国人工林面积净增了843.11万公顷,平均每天增加约6.9万亩,相当于7个西湖的面积。而在过去5年,中国人工造林速度更是逐渐加快。

根据“十二五”公布的数据,2011~2015年,中国共造林4.5亿亩,平均每天新增人工林面积高达24.7万亩,是前者的近3倍。如果按照一亩地可种80棵杨树计算,中国在过去5年平均每天就种下了近2000万棵杨树。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曾公开表示,中国的人工造林行动在“十二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人工造林面积较“十一五”期间增加了1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不可否认,植树造林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生态修复的作用。”沈孝辉说,尤其是“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减缓沙漠化进程、遏制沙尘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在2006年发表的《论三北防护林在我国防沙治沙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三北”防护林为中国土地沙化首次实现净减少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在文中说:“三北”防护林共营造防风固沙林近500万公顷,工程区内20%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以重点治理的毛乌素和科尔沁两大沙地为例,经过防护林的建设,植被覆盖率已经高达29%和20%以上。

另外,“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还使得该地区1000多万公顷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草原得以恢复,仅陕、甘、蒙等六省区的沙化土地就在七年内减少了近8000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国的净减少水平。

不仅如此,潘迎珍还直言,“三北”地区营造的253万公顷农田防护林,保护了1756万公顷的农田,仅新疆就有93%的农田受到人工林保护,使得66.7万公顷的风沙侵蚀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

连云港市林业局某林业站站长王圳对此表示赞同。他在2015年曾专门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养分积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五方面,对“三北”防护林中人工种植最多的杨树作过生态价值评估。

结果表明,1公顷(15亩)人工杨树林的年均生态效益可达13.8万元,其中水土保持的生态价值更是高达10.7万元,远超其收获木材的价值。

“这就说明,人工林对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有非常明显且重要的作用。”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福建柏木荷混交造林成效分析 篇3

福建柏是福建特有的珍稀树种, 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适应性强、生长快, 病虫害少、材质优, 为主要用材造林树种。木荷是我国南方优质乡土阔叶树用材林树种和防火树种。采用福建柏、木荷混交造林可改变长期种植杉木纯林引起的地力衰退, 特别是改造杉木低产林, 能提高经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1998年, 安溪丰田国有林场在杉木低产林采伐迹地上开展营造福建柏木荷混交林试验。十几年来, 通过对福建柏木荷纯林、混交林的生长状况、经营管理进行观察比较并对土壤肥力进行调查, 发现福建柏木荷纯林、混交林在林木生长量、林地的土壤肥力上均有较大优势, 现将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为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设在福建省安溪丰田国有林场后溪工区林区公路顶, 此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型气候, 一年四季分明, 雨水充沛, 气候暖和, 年平均气温19℃, 降雨量1 800mm, 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 1月份平均气温14℃, 极低温-1℃, 7月份平均气温30℃, 极高温35℃, 全年≥10℃, 活动积温7 000℃, 无霜期342d。造林地属杉木采伐迹地, 海拔360~420m, 坡位中, 坡向西北, 坡度23°。土壤为红壤, 土层腐殖质层薄, 肥力较差, 立地条件属Ⅲ类地。

1997年11月, 对杉木低产林改造的采伐迹地进行规划设计, 试验面积20hm2。根据地形走向, 规划3个试验地, 每个试验地6.7hm2, 分别种植木荷纯林、福建柏纯林和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林地均采用块状整地造林, 株行距2m×2m, 穴规格50cm×40cm×30cm。其中混交林采用1:1行间混交造林方式。1998年春造林, 造林前在每个穴中施0.5kg的过磷酸钙, 造林苗木规格符合国家一级标准苗木, 福建柏裸根苗木地径平均粗0.4cm, 苗高平均52cm, 木荷裸根苗木地径平均粗0.5cm, 苗高平均65cm。为提高造林苗木的成活率, 木荷苗木采用截干造林, 长35cm。造林后连续3年各抚育除草、松土1次, 并每株施0.1kg尿素和0.1kg复合肥。2007年即林龄10年时进行1次抚育间伐。

2010年12月, 在调查区内, 选择典型地段, 分别在混交林及纯林分内, 按林木生长级分为好、中、差, 分别设置25.8m×25.8m的临时样地3个 (每种林分3个) 。每样地进行每木调查树高、胸径等生长指标;并挖掘典型土壤剖面, 做土壤剖面性状调查;每样地按“S”形路线多点 (5~6点) 分别采集0~20cm、20~40cm土层的混合土样供作养分化学分析, 并用“环刀法”采集0~20cm、20~40cm 的原状土作水分物理性状测定;土壤水份物理性质按常规方法测定[2];土壤化学分析按国标分析方法测定[3];立木单株材积分别按福建省福建柏及阔叶树二元材积公式计算:

V柏=0.000 058 1 D1.955 335 1H0.894 033 04,

V荷=0.000 052 76D1.882 161H1.009 317,

林分蓄积=单株材积×林分保留密度。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林木生长分析

13年生的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林木平均胸径比福建柏、木荷纯林的平均胸径分别粗9.7%、31.6%, 平均树高分别高15.3%、21%, 平均树冠分别大20%、3.4%, 每公顷蓄积量分别大42.2%、120%, 每公顷出材量分别大42.6%、129% (表1) 。

3.2 混交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公路顶杉木低产林改造, 采伐迹地通过清杂炼山整地, 挖穴施肥, 能促进穴中的土壤发酵, 增加土壤孔隙度, 促进土壤疏松, 提高土壤肥力。营造福建柏、木荷纯林、混交林, 其林木生长经过13年的经营管理, 各试验地的林地内地表层枯枝落叶物多, 可改变林地的土壤肥力, 改变林地的理化性质。在2010年12月, 对不同的试验林地内的土壤肥力进行调查、测定, 各林地土壤N、P、K养分含量, 土壤容重、持水量均有差别。

3.2.1 土壤养分状况

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础, 土壤地表层是保护林地土壤肥力最主要的作用层。土壤的肥沃和瘠瘦, 直接影响林木的生长, 林木是否能速生和丰产, 根据福建柏、木荷纯林、混交林的土壤剖面, 土壤厚度, 土层质地结构的调查, 把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与福建柏、木荷纯林的土壤养分含量相比较 (表2) , 发现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土壤N、P、K养分含量分别比福建柏、木荷纯林的养分含量分别大29.9%、12.2%, 36.5%、24.6%, 20.9%、9.5%。其速效N、P、K成分含量分别高7.5%、30.9%, 206.3%、133.3%, 5.8%、21.3%。有机质分别平均高22.6%、19.5%。通过化学分析表明, 营造福建柏木荷混交林其土壤肥力比纯林高。

3.2.2 土壤物理性状

根据表3福建柏木荷混交林与福建柏、木荷纯林土壤物理性质比较, 土壤的土层厚度0~20cm、20~40cm, 平均容重分别为1.18g/m3、1.23 g/m3、1.20 g/m3。福建柏、木荷纯林的土壤容重分别比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土壤容重高4.2%、1.7%。福建柏木荷混交林最大持水量比福建柏、木荷纯林的最大持水量分别高25.9%、10.8%, 毛管持水量分别高 24.1%、10.3%, 田间持水量分别高14.5%、5.9%, 毛管孔隙度分别高13.3%、5.0%, 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低22.4%、32.3%, 总孔隙度分别高16.9%、4.1%, 通气度分别高41.7%、13.9%。物理性质的分析表明:福建柏、木荷纯林的土壤容重均比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土壤容重大, 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度、通气度比福建柏、木荷纯林大。福建柏、木荷纯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差, 而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强, 能更好地保持林地水土。

4 结语

(1) 福建柏木荷混交造林技术试验, 对杉木低产林分进行改造, 采伐迹地经过炼山清杂处理, 营造福建柏木荷纯林、混交林, 对林木的生长状况进行对比。13年生的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平均胸径分别比福建柏、木荷纯林的平均胸径分别粗15.3%、21%, 平均树高分别高9.7%、31.6%, 平均树冠分别大20%、3.4%, 每公顷蓄积量分别大42.2%、120%, 每公顷出材量分别大41.6%、129%。福建柏木荷混交林, 两种常绿树种阴阳性相搭配, 能提高造林质量, 其林木生长能相互促进, 提高林分、林木蓄积量, 形成多层次林分, 促进速生丰产。

(2) 对福建柏木荷纯林、混交林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 营造福建柏木荷混交林能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林地土壤肥力, 改变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可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福建柏木荷混交造林值得技术推广。

摘要:对福建柏木荷混交造林进行了技术试验, 采取了抚育除草、施肥等措施。结果表明:福建柏木荷混交林13年生的林木平均胸径分别比福建柏、木荷纯林大9.7%、31.6%, 平均树高分别高15.3%、21%, 平均树冠分别大20%、3.4%, 每公顷蓄积量平均分别大42.2%、120%, 每公顷出材量平均分别大41.6%、129%。土壤肥力测定分析表明:福建柏木荷混交林的土壤N、P、K养分含量, 比福建柏、木荷纯林的土壤N、P、K养分含量, 平均分别大29.9%、12.2%, 36.5%、24.6%, 20.9%、9.5%。

关键词:福建柏,木荷,混交造林,成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周伯分.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1.

[2]俞新妥.福建主要造林树种培育技术[M].福州:福建省农林大学出版社, 1992.

[3]陈存及, 陈伙法.阔叶树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人工造林成效 篇4

关键词: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应用成效

干旱是一项十分严重的生态问题,对人们生活有着极大不良影响,如何解决干旱问题,是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陕北榆林地区具有明显的干旱特征,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40~380mm,水资源匮乏,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也限制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对抗旱造林技术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实际抗旱工作中,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1.1 树种的合理选择

在抗旱造林中,林木成活率是其成功的关键,选用的树种必须符合干旱地区的地质和环境条件,且应当具有耐旱、根系发达、生长快速、生命力强等特点。对于陕北榆林地区来说,其最大特点是干旱,在选择树种时,沙区环境应选用沙柳、沙棘以及樟子松等树种,山区环境适宜用沙棘、侧柏与樟子松,确保树种有较高的成活率,且能够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对解决干旱问题有着良好效果[1]。

1.2 前期地表处理技术

在抗旱造林过程中,造林地区地面处理也会对造林成活率起到一定影响,陕北榆林地区属于干旱黄土丘陵地形,需要根据地形的不同,采取合适的地表处理技术,具体技术措施有:(1)对于15°坡度以下地区,适宜选择反坡梯田整地处理,反坡度控制在5~8°,田面宽设为1.5m;(2)对于15~20°坡度地区,适宜选用大鱼鳞坑整地,坑长3m、宽1.5m,坑深0.5m;(3)对于25°坡度以上地区,适宜用小鱼鳞坑整地,坑长1.5m、宽0.8m,坑深0.6m;(4)对于土石沟,适宜用小穴整地,穴长、宽均为0.3m,穴深0.4m;(5)对于沙区,应选择小穴状整地,且要做到边整理边种植,如果沙区风蚀情况严重,需要配合网格来整地[2]。

2 深栽种植技术

在干旱地区,水源较为短缺,且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为保证造林树种成活率,需要采取深栽种植技术,加强对土壤深层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就陕北榆林地区来说,在抗旱造林中,乔木树苗深栽种植的深度以超过原根20~30cm为宜,灌木树苗需要截干30~35cm,深栽种植深度以截干树苗地上部分3~5cm为宜。

3 地表覆膜技术

对于抗旱造林来说,如何有效减少水分蒸发、保护土地墒情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此,可以采用农用的地表覆膜技术,利用略宽于田面或坑宽的农用地膜,覆盖种植树苗的坑穴,在地膜中心处打孔,绕开树苗主干,树干与中心孔间保持一定间距,留下空隙,地膜两侧和上部都需要用土壤压覆,避免被风吹走;在树根底部,将地膜塑造成中间低、四周高的漏斗状,提高对雨水等的收集能力,确保植物用水效率最大化。

4 容器大树苗技术

容器大树苗技术适用于针叶树苗,包括樟子松、油松以及侧柏等树种,要求苗木高度超过60cm,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在树苗栽植前,先湿润营养袋土壤;然后在定植时用手握住营养袋,从底部将袋子撕开一半,若是营养袋中母土成团状,可以将其袋子全部去掉;最后,在尽量不改变母土原有形状的前提下,将其缓慢轻放入栽植坑中,用阳土填坑,直到与母土持平为止后浇水,等水分充分渗透后再回填、压实。

5 陕北地区抗旱造林技术应用成效

5.1 地表处理技术应用成效

在应用地表处理技术后,较整地前,土壤的理化性质出现显著变化,对榆林地区实地调查发现,在整地前,土壤的容重为1.318g/cm3,土壤孔隙度为49%,土壤含水量为12.2%,土壤松紧度较紧;在地表处理整地后,土壤容重平均为1.18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至56%,土壤含水量提高至16.4%,土壤松紧度较松,合适种植[3]。

在抗旱造林实际应用效果上,地表处理对树苗成活率是有着显著影响的,相较于没有整地的造林,随整地造林成活率能够提高23%,而提前整地的造林成活率则可以提高35%,对抗旱造林有着极大作用。

5.2 深栽种植技术应用成效

对于深栽种植技术的应用成效,通过深栽种植对比试验来确定,选择樟子松作为试验对象,选择毛乌素沙漠作为试验地点,设计不同的深栽深度,树苗的种植深度依次为30cm、40cm和50cm,得到的试验结果为:在30cm深栽深度上,树苗的成活率偏低;40cm和50cm间差异不明显,但都显著高于30cm。

分析其原因,是由于沙漠地质的表层土壤中含水率较低,但地下水位较高,对于30cm深栽深度的树苗,其根系所处土层为干沙,水分较少,难以满足树苗成活对水分的要求;对于40cm深栽深度树苗,其根系已经深入到湿沙层中,充足的水分可以确保苗木的成活;当深栽深度增加至50cm时,虽然根系土层含水率会有所增加,但并不会对成活率产生过大影响。由此结果可知,在陕北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中,采取深栽种植技术,对造林效果是有着显著作用的。

此外,通过对采用截干深栽技术的灌木实地调查,以桑树、沙棘、紫穗槐和三种强萌蘖灌木为代表,在未采用截干深栽技术的造林中,桑树、沙棘、紫穗槐的干梢率分别为98%、84%、71%,成活率分别为35%、65%、62%,年平均生长高度为45cm、25cm、45cm;采用截干深栽技术,桑树、沙棘、紫穗槐成活率平均能够达到90%,年平均生长高度分别提高至95cm、85cm、80cm。由此可知,就灌木而言,采取截干深栽技术,对抗旱造林成功率有着极大的帮助[4]。

5.3 地表覆膜技术应用成效

对于地表覆膜技术,选择4月造林的沙区和黄土区,造林树苗以樟子松为主,在7月时,调查采用地表覆膜技术后樟子松成活率与温度、湿度等情况,其结果为:(1)在樟子松成活率上,较未采用地表覆膜技术之前,黄土地区、沙土地区分别提高了12%、10%;(2)在土壤表面温度上,采用地表覆膜技术后,较未采用覆膜的地表,其温度能够提高15%,同时,土层中的温度也被显著提升,良好的温度环境可以为树苗成活提供保障,从而提高成活率;(3)在土壤含水率上,采用地表覆膜技术后,黄土、沙土分别提高2%、3%,有助于树苗更好地吸收水分。由此结果可知,地表覆膜技术具有良好的升温、增水以及保墒能力,为树苗度过春旱使其提供有力保障,进而降低树苗死亡率,提升抗旱造林成功率。

5.4 容器大树苗技术应用成效

以樟子松为例,通过对比容器苗木和带土球苗木造林的成活率高低,发现容器树苗成活率显著高于带土球苗木,在造林保存率上,容器苗超出带土球苗约60%,当地表条件相同时,容器苗的新梢生长率比带土球苗能够高20%左右。

6 结语

综上所述,抗旱造林对于陕北干旱地区生态、经济困境的解决有着重大意义,由于陕北干旱地区存在降水少、表层土壤含水量低等特点,降低了抗旱造林成活率,增大抗旱造林难度。因此,了解并掌握合适的抗旱造林技术,正确运用于实际造林工作中,可以起到提高成活率、保存率的作用,值得诸多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占英.陕北干旱区采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及其成效分析[J].现代园艺,2014,02:169-170.

[2]姬海霞.陕北地区落叶树种秋季截干覆土抗旱造林技术实践分析[J].现代园艺,2014,06:129-130.

[3]张亚菊.陕北榆林干旱区抗旱造林技术对策及成效分析[J].现代园艺,2014,20:58-59.

浅析我国人工造林更新 篇5

该项更新工作对于林业的稳定发展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在开展更新工作的时候, 要做好方式规划, 同时还要做好树种选择工作, 还要对需要的装置和劳动力等开展全方位的分析。在实际开展工作的时候先要对需更新的区域开展规划工作, 因为更新工作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方法, 因此要使用不一样的设计思想。在具体的更新的时候, 要按照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 要分析树木是不是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等条件。假如要经过改变土质来适应树木的话, 就要经由浇灌土地或是施肥等方法来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树木能够生长。在更新的时候还要认真做好造林密度的规划工作, 保证副产品的品质等。

2 当前更新工作存在的不利现象分析

对于当前的更新工作来讲, 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态度不积极。最近一段时间, 突击造林的现象非常常见。一些区域的工作人员的思想开始出现松懈, 觉得大部分的荒山已经开垦出来了, 而且更新工作做也差不多了, 此时就出现了消极工作情绪, 尤其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 在造林工作基本做完的背景下, 就不继续颁布其他的优惠条例了, 很显然这就会影响到后续的抚育等工作的开展, 导致更新工作无法获取效益。

除了上面讲到的这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有关机构的造林资金投入方面的问题。虽说国家最近几年也在积极的扶持林业项目, 不过从大的方面来看, 这种扶持力度较低。因为资金不充足, 就会导致造林工作的品质受到影响。同时基础性活动开展的不合理也会导致更新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因为更新的设计工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工作, 假如该项工作没有开展到位的话, 就会使得后续的活动无法有效的开展。在当前阶段一些区域的设计不规范现象非常常见, 其设计工作的开展仅是为了应付上级, 根本就没有站在应有的层面上分析设计。很显然此类设计不但品质得不到保证, 最主要的是影响施工活动的进行。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边设计边建设的现象。

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开展好也是当前的更新工作中较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一些区域的基础林项目相关的技术能力不是很高, 同时因为基础活动开展的不是很到位, 使得这些区域的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好, 其管控机构设置的不合理, 缺少专门的管控人员。在计算造林规模的时候, 个别区域使用推算的模式, 很显然其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讲是非常不利的。

3 应对方法

要想积极的应对更新工作中出现的不利现象, 就要切实的提升认知能力, 强化管控力度。我们开展更新工作的关键目的是为了得到较好的林业资源, 这需要我们积极的开展养护活动, 规定相关的领导人要切实的提升对更新活动的认知能力, 要明确造林的目的, 不仅仅要造林, 还应该开展好后续的抚育工作, 把管理工作当成是工作的重点,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较好的效益。而且还要提升造林的成效, 把工作成绩放到考核指标中, 明确责任制度, 与政绩相挂钩。这样才可以提升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还要适度加大宣传的力度, 提高人们的意识, 进一步提高人工造林更新的成效。相关部门的造林投资对人工造林更新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做好造林投资的预算工作, 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来解决造林投资标准不合理的问题, 分区域地推算出造林投资的最佳标准, 然后通过综合的分析, 形成造林投资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同时也要采取积极的制度和措施来吸引社会上的资金来参与到林业建设中去, 形成社会共同关注人工造林的良好氛围。而且人工造林更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任重而道远, 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工作, 应当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 确保造林更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健全造林的制度, 完善造林体系, 为规范造林、提高造林质量打下基础。首先, 应该不断提高规划设计与市场的结合, 来确保规划设计工作的整体质量。还要加强专业施工队伍的能力, 保障施工能够按设计的要求来完成, 在一定程度上来提高人工造林更新的质量。而且还要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的程序来进行管理, 所以相关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最后还要采用先进的造林技术, 建立人工造林更新的监督系统, 充分发挥出人工造林更新中的科技的力量。

人工造林更新工作中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以此来加强档案的管理工作, 从管理的手段上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虚报或者重报的问题。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进一步提高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认识。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做好配合协调工作, 对工程的规划进行合理的完善和优化, 尽可能低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做好人工造林更新的档案管理工作。

4 结束语

总之, 人工造林更新工作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非常大的益处, 所以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加强人工造林更新工作的有效进行。提高人们对造林更新工作的认识, 加强管理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人们的意识, 做好造林投资的预算工作, 争取在资金上大力支持人工造林的更新。同时还要不断健全造林的制度, 完善造林体系, 加强档案的管理工作,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将人工造林更新工作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吉辉.加强森林后备资源培育[J].林业勘察设计, 1998 (1) :47-48.

[2]韩友平, 袁李平.影响我国人工造林质量的因素及技术措施[J].防护林科技, 2008 (2) .

[3]席公晓.河南省人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对策[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 (5) .

飞播造林成效播期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6

1 陕西省商洛市飞播造林概况

商洛市开展飞播造林30多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飞播造林与自然条件的相关关系,自然界的降水因子是决定飞播造林成败的关键。飞播种子裸露地面,播后降水及时,且有一定的时间,种子才能及时发芽。否则,种子长期裸露,鸟鼠危害严重,降低出苗效果。同时不同的立地条件对飞播出苗也有很大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阴坡,光照时间短,土壤水分蒸发量小,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阳坡反之[1];高山地区降水多,气温低,幼苗不受伏旱影响,低山地区,夏季高温伏旱对幼苗的生长影响大。因此,在播期选择上既要考虑降水因子,又要考虑播区的立地条件。20世纪,商洛市飞播造林区域主要在高中山地区,播期主要选择在春季,随着飞播造林的不断开展,飞播区域由高山向低山丘陵地带转移,低山区土层薄,植被稀疏,土壤干旱,飞播造林成苗率低。就1996和1997年飞播成效调查为例,1996年作业8个播区,总面积1.15万hm2,有效面积0.98万hm2,成效面积0.22万hm2,成效面积分别占总播区面积和有效播区面积的19.1%和22.4%,达良级播区1个,可级播区2个,失败播区5个;1997年作业9个播区,总面积1.16万hm2,有效面积0.97万hm2,成效面积0.16万hm2,成效面积分别占总播区面积和有效播区面积的13.7%和16.4%,达良级播区1个,可级播区1个,失败播区7个,丹江河畔的个别播区还出现了无苗现象。针对1996~1997年两年飞播出苗成效低的现象,商洛林业组织飞播技术人员查阅了历年来的飞播成效和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适宜播期的影响因素,以便提高飞播造林成效。

2 飞播造林播期的影响因素

2.1 地势

依据各年度的飞播成效资料可知,1993年前各年度飞播成林的面积占有效面积50%以上,最高年份成林面积达68%,个别播区成林面积达70%以上。从1994以后成林面积率逐年下降,1994年成林面积占有效面积的34%,1995年为26%,1996年为22.4%,1997年为16.4%。从各年度的飞播成效看,飞播成效逐年降低。分析其原因,以前的飞播都是春季施工,开始播区都是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高山地区,从环境因子看,高山地区降水多,气温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小,空气湿度大,幼苗不受伏旱威胁,飞播成效高。随着飞播造林的不断开展,飞播区域逐渐由高山向中低山地区转移,中低山地区相对降雨少,气温高,土层薄、植被稀疏土壤干旱水分蒸发量大,特别是低山地区和阳坡、河畔尤为明显,因此飞播造林成效形成逐年降低趋势。

2.2 降水

为进一步总结不同降水与飞播成效的关系,搜集了丹凤县1976~1980年的降水资料,结合这连续5a的飞播造林成效调查档案进行分析表明,播后30d内的降水对飞播成效影响很大,丹凤县1976年和1978年降水量都在530mm左右,但由于播后30d的降水量和降水时间不同,成苗差异很大。由此说明,种子播后降水及时,且有较长的日数,这样就能使种子在短期内发芽,其缩短了种子在地表裸露时间,减少鸟鼠等对种子耗损,从而提高飞播出苗成效。从调查结果可知,1979年降水量虽然比1976、1978年多,但播后30d内降水少,时间短,有苗面积只占总播面积的33.1%,占有效面积46.5%。较1976年成效低30个百分点。因此,播后30d的降水状况,决定着飞播造林的成效。

3 播期的确定

3.1 绘制雨热曲线图

为了科学选择播期,搜集了商州的气象资料,绘制雨热曲线图[2],从中选择出最佳播种时期。

春季4月下旬是降水的第一次高峰期,此时平均气温在15.2℃左右,基本能满足种子发芽的温度条件。从6月中旬到7月份虽然降水量最大,但大多数是降水过于集中的暴雨或短时间的阵雨,此时正值夏季高温时期,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加上8月中上旬有伏旱期,对飞播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不利。8月下旬至9月份,降水比较平稳,降水时间也比较长,易出现连阴雨天气,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3.2 确定最佳播种时期

根据雨热曲线图及各播区的立地自然条件,结合不同时期的人工撒播试验资料和2004年秋季在洛南县飞播造林试验效果,商洛适宜于开展春秋季飞播造林。在具体播期选择上,根据播区的地势,选择播种季节。春季飞播造林利用第一次降水高峰,在4月中旬播种结束,根据播种任务的大小,确定调机时间。春播适宜于中高山地区。秋季飞播造林时间应在8月底播种结束,利用9月份的降水期,此时气温由高逐渐降低,且降水多,时间也长,易出现霖雨天气,种子发芽快,幼苗避开了伏旱。幼苗经过了当年秋季和次年春季的生长,提高了幼苗木质化程度,对第二年夏季的高温干旱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秋季飞播造林适宜于阳坡、低山河畔和丘陵地区。

摘要: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研究,总结出飞播造林与自然条件的相关关系,自然界的降水因子是决定飞播造林成效的关键。在一年的四季气候变化中:植物生长季节在3~11月,根据其气候变化规律,绘出雨热曲线图,从中找出飞播造林的最佳播种时间是春秋两个季节。近几年商洛市的飞播造林根据播区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立地条件、雨热曲线图综合分析,来确定飞播播种造林是适应在春播还是秋播,采用这种方法飞播造林,大大提高了飞机播种出苗率、保存率、飞播造林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飞播造林,降水规律,播期

参考文献

[1]王登社,石俊玲.不同立地条件与飞播造林的关系[J].现代种业,2005(5):7-8.

人工造林成效 篇7

河北省隆化县经过几代务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如今立地条件较好的荒山均已完成绿化任务, 剩下的则是条件较差的荒山, 由于近几年持续干旱和不良天气, “成活率”成为困扰造林质量的难题。在此背景下, 隆化县林业局对容器苗繁育、规格及栽植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取得了一定成绩, 提高了工程成效。

2 推广应用及成效

2.1 多措并举, 把推广容器苗造林作为工作重点

2.1.1 容器苗繁育

(1) 利益促动。

采取积极引导、利益吸引等措施, 走出了一条“自育、自装、自栽”的容器苗发展之路。先从局属国营苗圃抓起, 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确定合理的苗木价格, 并签定销售合同, 使很多育苗户见到培育容器苗有利可赚, 纷纷效仿、学习, 初步形成了“自育、自装、自栽”的良性容器苗发展之路。由于育苗户有了长期打算, 所有拿到定单的苗圃从大田直播种子入手, 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的容器苗开发生产之路, 每个苗圃均初步形成了一个容器苗生产“小循环”, 如有在大田直播种子的, 有将种子直播容器内的, 有一次到位不例碗的, 有先播小碗后再例大碗的, 这种花样翻新展示了利益吸引所带来的创造力, 大大地降低了苗木成本, 提高了未来容器苗市场的竞争力, 推动着容器育苗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2) 政策推动。

将工程投资向容器苗造林上倾斜, 采取为育苗户集中采购容器杯 (袋) 的方式, 降低了育苗成本;免费提供容器苗周转箱;签定容器苗销售合同等措施, 使育苗户有了依托, 有了长远发展容器苗的思想准备, 恒下心来研究容器苗, 专心致志拓展容器苗生产空间, 推动了容器育苗健康持续发展。

(3) 强化服务。

从种子选购、整地、播种、苗期管理到装袋、培育、出圃等各个环节, 都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指导, 确保生产合格苗木。隆化县林业局从2008年开始, 为了提高容器苗基质营养水平, 从围场购进了20t松针土, 免费发放到育苗户手中, 一年过后使用松针土的容器苗不仅生长快, 更主要的是色泽正, 尤其是大田直播使用了松针土后, 苗齐、苗壮, 吸引了众多人士, 纷纷效仿。2009年河北省林业局“轻基质”容器苗会议后, 基质改良的步伐更快了, 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实, 林业局购进一台三相电“粉碎机”, 免费为育苗户使用。充分利用本县落叶松林下大量的松针, 外加其他粪肥混和加工, 研发出具有本县特色的“基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市场化运作。

每年向社会定期发布用苗信息, 包括苗木种类、数量、规格、质量, 引导育苗户繁育适销对路苗木, 推动容器育苗, 培植苗木市场, 逐步形成产业。特别是“承赤”西线两侧, 由于过往车辆较多, 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广告”区和推介平台, 各种规格的容器苗始终保持着畅销势头。所以, 许多苗圃盯准了这条“黄金线”, 大力发展容器苗生产。到目前为止, 在这条公路上, 年纯收入达到50万元的容器苗生产单位达到10多家。利益的驱使更加激发了人们投身容器苗生产的决心, 每年容器育苗面积都有20hm2, 装碗达到2 000万株以上。特别是今年, 苗木价格攀升, 全县注册登记容器苗培育的私有制苗圃就达50多个、200多户, 育苗面积40hm2、3 600万株, 产值7 200万元。

2.1.2 造林应用

(1) 抓试验示范。

隆化县从2002年开始进行容器苗造林试验示范工作, 探索容器苗造林技术, 不断总结提高, 通过组织参观、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应用容器苗造林技术措施取得的成果, 充分认识到容器苗造林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瘠薄山地、沙化地造林效果显著, 推动了容器苗造林技术的推广普及。

(2) 抓技术培训。

隆化县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会、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印发书刊等多种形式, 对工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对技术人员采取培训上岗制, 不经培训, 不许上岗;施工人员不经培训, 不许参加造林施工, 使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熟练掌握了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 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 确保取得建设成效。

(3) 抓规划设计。

作业设计时, 除杨树、果树外, 干

旱阳坡造林, 封育区、飞播区补植型造林及达不到成活和保存标准的工程补植, 能够采用容器苗造林的, 一律设计使用容器苗造林。

(4) 抓责任落实。

将容器苗造林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村、地块, 采取领导、任务、劳力、技术、苗木、工具“六落实”。检查验收时, 发现未按设计使用容器苗造林的, 不兑现工程费;发现未按要求使用容器苗补植造林的, 不支付工程保质金和工程尾欠款, 暂缓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助款发放。全县累计使用容器苗造林4 800万株, 工程建设质量显著提高。

2.2 不断探索创新, 提高工程建设成效

(1) 探索不同树种容器苗繁育技术, 丰富造林树种。

经过不断摸索实践, 从油松、落叶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 拓展到山杏、沙棘、柠条、桦树、五角枫等十几个树种。

(2) 探索小容器苗倒入大杯培育大苗技术和营养袋种子点播育苗技术。

小容器苗倒入大杯培育大苗技术是培育苗高50cm以上、地茎粗0.8cm以上的大苗, 由于苗大苗壮, 抗旱、抗兔害能力强, 造林成效好, 但造林成本高;营养袋点播种子育苗技术特点为成苗率高、苗木根系全、造林易成活、育苗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育苗周期长。

(3) 探索容器苗培养基质。

分别选用松针土、食用菌废弃料、玉米芯、玉米秸等加鸡粪、马粪、牛粪进行不同比例配比试验, 筛选培养基质。特别是2011年全省容器苗现场会上后, 自制松针土2 000t, 培育轻基质容器苗400万株, 从吉林省采购草炭土基质块50万块, 采用大棚点播油松种子培育容器苗, 出苗率达到95%以上, 不仅节约种子, 降低成本, 而且缩短了育苗周期。

(4) 探索不同苗木规格、不同造林时机容器苗造林成效。

飞播区补植型造林采用种子点播育苗, 培育小规格容器苗雨季造林, 以减少与飞播种子出苗的差异性。春季造林采用2+2大规格容器苗造林, 既可提高抗旱能力, 又可有效防止鼠兔危害, 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5) 探索造林整地方式。

造林整地由小反坡整地改为鱼鳞坑整地, 由一次整地改为二次整地, 先整栽植穴, 深度超过容器袋5cm左右, 再挖鱼鳞坑, 既有利于稳固容器苗, 又有根系生长空间。为防止鼠兔危害, 栽植时还在容器杯旁放置毒袋, 从而使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明显提高。

3 结语

彭阳县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形式及成效 篇8

1 基本情况

1983年3月10日, 自治区人民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开展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细则》。1988年, 彭阳县人民政府及时成立了绿化委员会, 指导和检查全民义务植树、部门绿化和城市绿化等工作;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的宣传发动工作。

1983年建县初期百业待兴、社会各界均全面开始建设, 义务植树制度还不完善尚处于探索阶段, 多为农民自发植树于庭院四旁, 1983—1992年10年间义务植树总株数1 156万株。从1994年开始义务植树转为正规活动, 彭阳县委、政府每年开展2次机关、单位义务植树活动, 县绿化办充分组织、积极发动, 提前定点、规划、测设, 县四大机关主要领导率先垂范, 年年带头参加义务劳动, 各机关、单位、团体、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作为生态建设的“排头兵”, 春、秋两季停止办公2周, 植树造林从未间断, 已经形成一项制度, 共同参加机关义务植树, 干部职工自带工具、自带干粮, 吃在工地, 干在工地, 为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了榜样。各乡镇党委、政府广泛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响应义务植树, 在庄前屋后、村屯、道路两旁开展植绿、护绿活动。

2 造林形式

2.1 建立义务植树基地

全县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平均达18万人次, 义务植树尽责率为90%以上, 年均义务植树100万株。全县累计建义务植树基地64个, 先后建成了黑窑滩、阳洼、麻喇湾、大沟湾、大草湾、栖凤山等一批反映不同时期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的示范流域, 成为全县义务植树的亮点工程。据统计, 截至2009年底, 共有干部职工3.6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 累计植树1 120万株, 折合面积1.33万hm2。截至2012年底, 全县义务植树达3 100万株, 折合面积2.43万hm2, 主要树种有新疆杨、国槐、白蜡、樟河柳、金丝柳、油松、云杉、侧柏、刺柏等。

2.2 与重点工程造林绿化结合

在重点工程中一部分采用义务植树劳动完成。采取与领导包抓绿化点相结合, 与林果观光园、风景林相结合, 与重点造林工程相结合, 与经济林基地建设相结合, 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义务植树基地[1,2]。

2.3 营造纪念林, 种植纪念树

县绿化委以建立义务植树基地为重点, 组织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自觉参与到爱绿、护绿、植绿的行列中来, 开展党员林、“红领巾林”、“青年志愿者林”、公民“纪念林”、学校“实验林”和“三八妇女林”基地等一系列创建活动。1994—1996年, 团县委带领全县广大农村青年向荒山进军, 大力营造“青年志愿林”。全县初具规模和效益的“青年志愿林”面积共153 hm2、“青年公路防护林”3 000 m。1994年, 彭阳乡任湾村甘掌梁获评全国绿色优质工程三八林基地。目前, “红领巾林”、“青年志愿者林”“民兵林”和“三八林”基地遍布全县, 面积达6 866.67 hm2。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 一个“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3]。

3 组织管理

3.1 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

1990年, 自治区绿化委印发《关于实行全民义务植树植树卡的决定》, 1991年, 彭阳县开始执行, 并逐步完善为《单位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登记卡主要登记考核项目有单位名称、总人数、应履行义务植树人数、实际参加人数、劳动地点、项目和数量、质量要求、完成任务情况、接受劳动单位意见、绿化委员会考核意见、奖惩记录等, 每年考核1次。

3.2 义务植树检查评比与奖惩制度

1992年3月12日, 自治区绿化委员会颁发《宁夏回族自治区部门造林检查验收办法 (试行) 》自1992年7月1日起执行。彭阳县一中、县政法委、县公安局等单位被评为“全县造林绿化先进单位”。

3.3 义务植树基地档案制度

义务植树基地建立档案, 记载基地的四至范围、山权、林权、参与建设的单位名称、各单位投资投劳数量、基地的经济效益及基地收益分配情况等。

4 取得的成效

1991年, 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人事部授予彭阳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2007年, 全国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 (市) ”;2009年, 自治区绿化委授予“全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先后涌现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吴志胜、杨万珍, 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绿化奖章获得者李志远、马成录、韩怀敏、王毅, 全国先进工作者杨凤鹏等先进人物。

1995年, 白阳镇被评为“全国首批造林绿化百佳乡”;1996—1997年, 先后又有白岔村、文沟村、柳湾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996年, 团县委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先进集体”。

2002年后, 取消农村义务工, 乡村义务植树的重点转向庭院四旁。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全县义务植树规模逐年扩大, 城乡绿化进程加快。

2005年, 县委、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共彭阳县委彭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县沟道治理建设的意见》, 要求广泛发动机关、团体、工矿企业、学校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等各方面的力量义务植树。大力推行党员林、青年林、公民“纪念林”、学校“实验林”等基地建设, 开展申请以投资者、建设者名称命名的“纪念林”。鼓励社会团体、个人造林, 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4,5]。

参考文献

[1]钱晨昊, 顾璐嘉.园林绿化树移植的养护管理技术[J].吉林农业, 2013 (7) :83.

[2]郭冀宏, 袁吕林, 陈秀梅.盐碱地绿化树种的选择与施工养护[J].河北林业科技, 2001 (2) :21-23.

[3]周继芬.果树在居住区绿化中合理搭配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2) :71-73.

[4]陈锦怀.果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7) :30-31.

上一篇: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下一篇:智能电网建设电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