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成效

2024-05-10

改造成效(精选八篇)

改造成效 篇1

关键词:大型泵站,增容改造,技术方案,成效分析

1 泵站概况

金口泵站位于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金水河出口处, 是湖北省跨地市、跨流域的大型泵站。该站始建于1970年, 1974年投入运行, 主要承担金水流域2 894 km2的防汛排涝任务。泵站原装有6台28CJ-56型立式轴流泵, 配用1 600 kW 、TDL325-36/40型同步电动机, 总装机容量为6×1 600 kW。该站至今累计运行15万台以上时, 排渍水130亿m3以上。30多年来, 泵站在抗旱排涝、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等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金口泵站因运行年代已久, 主机设备除老化问题突出外, 技术条件较复杂, 因此它是历次更新改造关注的重点。1999-2000年, 该站首次更新了2台主机组, 以后陆续对另外4台进行了增容改造。2006年, 在中部4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支持下, 在首次更新改造的基础上, 进行了全面完善。目前泵站装机功率为6×2 200 kW, 设计流量144 m3/s, 更新改造后的主机设备流量大、效率高, 在正常工作范围内运行稳定, 安全经济性大大提高。

2 机组增容改造缘由

该站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受当时资金、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建设标准低, 存在的问题多。特别是经过多年的运行, 机组老化问题突出, 尤其是近年来, 长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 洪水年的频率越来越高, 机组常在超驼峰、超扬程、超负荷的条件下运行, 水泵汽蚀严重, 流量小, 效率低, 运行极不稳定。另外, 机组在高扬程时, 启动困难;平时运行轴承发热, 温度高;电机振动和噪声大, 绝缘性能变差, 安全隐患突出, 故障率高。

另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由于受当时设备供货条件的限制, 该站最初选用的水泵是28CJ-56型, 并配用1 600 kW的同步电动机, 它是当时我国类似泵站唯一的一种固有的配套模式, 且不论条件差别, 为国内许多泵站所采用。由原泵的性能曲线可知, 该泵的高效区位于23.5 m3/s以上的流量区, 机组功率将超过2 000 kW, 但实际上包括我国当时许多同类泵站, 水泵额定流量定在19 m3/s, 机组配套功率限于1 600 kW。这种选型和配套不仅运行时效率低, 汽蚀也很严重, 特别是因受配套功率限制, 水泵流量受到较大限制, 机组潜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同时增大了土建单位投资。

另一方面, 该站原泵扬程偏低, 在汛期排涝的关键时刻, 机组不能运行。由于来水量大, 而泵的额定流量过小, 导致年均排水期长达3个月之久, 特殊年份超过4个月, 单机运行超过2 600台时的年份比例较大, 这在大型排涝泵站中为数不多。由于装机功率偏小, 渍水不能及时排出, 导致排区涝灾不断, 在泵站土建和机组台数不便增加的情况下, 对原机组进行扩容改造已显得非常必要。

3 机组增容改造实施方案

为发挥排涝泵站的抗灾作用, 改善机组性能, 增强抗灾能力,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经过充分论证, 制定了该站的更新改造方案。

3.1 机组更新改造的总体方案

根据近年来金水流域的雨情变化、泵站内外水位及扬程的变化, 经过统计分析, 重新核定泵站的排涝流量和扬程。结合该站的实际情况, 决定在不改变泵站水工建筑物的前提下, 对水泵机组进行增容改造和更新。改造后机组的运行扬程由原设计的5.6 m提高至7.0 m, 水泵设计流量由过去的19 m3/s增大至24 m3/s, 电机绝缘等级由B级提高至F级。改造后泵站总的排涝流量由过去的114 m3/s增加到144 m3/s, 装机总容量由9 600 kW提高至13 200 kW, 增容率高达37.5%。

3.2 主水泵的更新改造

(1) 主水泵选型。

根据泵站的实际运行水位、扬程等特征参数, 分析得知原28CJ-56型水泵已不能适应泵站最大运行扬程的要求, 水泵需要更换新的模型。在水泵叶轮直径和额定转速不变的前提下, 在现有模型库中经换算, 重点选择了2800ZLQ-70和2800ZLQ-60共2种泵型进行分析和比较 (前者为方案一, 后者为方案二, 下同) 。2种水泵的综合特性曲线分别见图1和图2, 水泵性能参数比较见表1。

方案一的水泵为湖北螺山泵站改造所采用的泵型 (该站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湖北泵站更新改造最成功的典范) , 从该泵性能曲线上看, 该方案可以满足金口泵站的运行要求, 但水泵效率并不算高。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该泵依据的模型研制较早, 模型泵本身的效率并不高;二是该泵方案是为了适应螺山泵站的运行要求, 特别是为了解决其汽蚀问题, 将叶片数从过去的4片增加到5片而得。另据了解, 螺山泵站改造具体实施中, 水泵的出水导叶并未更换, 这样实际改造效果与水泵的试验性能有一定的出入。

方案二的水泵模型是1993年研制的, 从泵的性能曲线上看, 该方案的水泵效率较高, 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存在以下主要问题:若水泵出水导叶不更换, 实际改造效果与水泵的试验性能有出入;若水泵出水导叶更换, 在实施中有较大难度, 因水工建筑物的改动工程量大, 改造后能否达到安全稳定, 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 该方案泵站的原进、出水流道对水泵的性能影响如何以及他们的匹配效果怎样, 也有待试验验证。

比较上述2种方案, 方案一实施简单易行, 但不足之处是机组效率稍低, 若固定导叶不更换, 对水泵性能会产生影响;方案二模型泵效率较高, 但对于改造泵站的采用, 需研究新水泵与原进、出水流道以及原固定导叶的匹配问题。

(2) 水泵应满足的工况要求。

金口泵站主水泵改造, 在满足电机增容至2 200 kW的前提下, 在泵站平均扬程5.35 m、设计扬程7.00 m时, 排水流量应不低于24.0 m3/s, 水泵真机效率应不低于87.0%, 且其高效区应尽可能地接近泵站平均扬程;水泵最大启动稳定运行扬程应不低于8.30 m, 其排水流量应大于18.3 m3/s, 水泵轴功率不应超过电机承载能力;最小运行扬程应达到2.30 m, 且机组在大角度、大流量下运行时应不汽蚀、不振动。机组改造后, 在泵站扬程、流量工作范围内, 水泵叶片能在其工作范围内正常调节, 并要求调节机构油压不得大于2.5 MPa。

(3) 水泵更新改造的实施方案。

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 以方案一为基础, 即对螺山的模型进一步优化, 再通过试验研究水泵叶片出流方向与固定导叶的匹配问题, 以改善水泵水力性能, 提高效率, 并在模型泵性能试验中研究水泵的“马鞍”特性, 以满足泵站高扬程启动稳定运行问题。结合泵站进出水流道及水泵固定导叶进行模型装置性能试验, 以求较完善的改造方案, 并满足现行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

新水泵仍采用轴流泵, 4个叶片, 水泵叶轮直径为2.8 m, 额定转速150 r/min。具体改造内容为:①对水泵转轮体、叶轮外壳进行更换;②对叶片调节器的操作电机及叶片角度变送器进行更换;③对水泵轴承体及橡胶轴瓦进行更换;④泵轴返厂修理, 对磨损较严重的部位加不锈钢衬套, 以增加其抗磨能力;⑤对空蚀较严重的部件, 更换采用铸钢件。

改造后的新泵单机流量比原泵流量增大5 m3/s, 扬程提高1.4 m, 水泵流量、扬程等参数均满足泵站改造技术要求。

3.3 电动机的更新改造

(1) 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

在保持原有电动机尺寸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 将电动机的单机容量由1 600 kW増至2 200 kW, 提高绝缘等级。更新2台电机, 改造4台电机。

电机更新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更换电机定子、上机架, 保留下机架;②将转子磁轭及大轴返厂, 更换转子包;③将电机的绝缘材料由B级提高至F级 (F级绝缘材料的耐热等级高, 传热系数高, 计算温度降低) 。

(2) 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

①将电机的主绝缘结构, 由过去的B级改为F级。电机导线由原B级双玻纱包扁线改为F级绝缘双玻纱包扁线, 并对匝间绝缘采取加强措施。另外, 减薄定子线圈的绝缘厚度, 采用VPI无溶剂真空整体绝缘浸漆处理后, 电机可实现“刚体化”, 有效改善线圈的散热条件。从而提高电机的可靠性, 延长其使用寿命, 增强其抵抗电气事故的能力。②增加导体截面积, 提高线圈的满槽率, 使其在高电磁负荷下, 增加出力。③减小定子绕组绝缘层厚度, 增大定子绕组导线的截面积。④降低谐波分量, 减少附加电阻。

4 机组改造实施后的主要成效

4.1 机组性能明显改善

(1) 改造后, 电机启动运行平稳, 电气性能、机械性能及运行温升完全符合设计标准;电机效率提高, 新机组在扬程5.6 m、大角度运行工况, 实际功率只占额定功率的86%。

(2) 水泵的扬程提高、流量增大。水泵的启动扬程和运行扬程均提高1.4 m以上, 单机流量平均增大5.2 m3/s, 运行扬程在5.6 m时, 改造后新机组的单机流量达22.0 m3/s, 比原机组流量增加了6.0 m3/s, 装置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3) 绝缘性能提高, 电机故障率降低。新机组不需要干燥或短时间的干燥, 即能达到绝缘要求。而改造前机组则需要提前2~3 d或更长时间通过干燥处理后, 才能达到绝缘要求。

(4) 机组温度及温升降低。新机组定子温升低。改用塑料推力瓦后, 瓦温比改造前平均降低5~6 ℃。

(5) 装置效率提高, 多项指标符合要求。2009年湖北正平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对改造后的机组多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在设计工况下 (叶片角度为0°时) , 装置效率平均值为65.9%, 达到设计规范要求。

4.2 排涝能力增强, 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1) 能够及时排涝, 提供安全保障。

改造后单台机组平均流量较改造前提高5.2 m3/s, 泵站总流量增加31.2 m3/s , 单台机组同期较改造前多排水2 000万m3以上, 加大了排涝能力, 为农渔业增收、城镇安全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 抢排时间缩短, 降低运行费用。

机组流量增大后, 泵站机组有效运行时间缩短20 d以上, 减小了机组及零部件的折旧和磨损, 延长了机组检修周期, 降低了机组的检修及运行费用。

(3) 增容改造成功, 降低投资成本。

改造新增加容量3 600 kW, 按当地新建泵站投资1万元/kW计算, 改造投资只占新建投资的1/4。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金口泵站机组增容改造是成功的, 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 结 语

金口泵站由于运行时间长, 主机设备老化严重, 特别是运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原机组不能适应新的运行要求, 这次改造在现有条件和不扩大建设规模的情况下, 利用已有资源和条件, 对主机设备实现增容改造, 在提高现有装备水平基础上, 提高了泵站的排涝能力。单台电机功率由过去的1 600 kW增加到2 200 kW, 在外形尺寸和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实现了单机高达37.5%的增容率。机组增容后, 扬程提高1.4 m左右, 单泵排涝流量增加5.2 m3/s , 全站增加流量31.2 m3/s , 排涝能力提高27.5%, 且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该站更新改造是在国家对水利排灌泵站实施更新改造的政策形势下进行的。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泵站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广泛调研、严格论证的基础上, 制定了科学的更新改造方案, 在业主、设计、施工及监理各方的共同努力下, 泵站改造顺利竣工。改造后, 泵站机组在技术性能、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均达到甚至超过预期目的和效果。

但该站机组增容是在原有设施基础上进行的, 如进出水流道没有作大的改动, 流量增大特别是在低扬程、大角度下运行时, 机组是否出现汽蚀或水力振动, 还有待在实际运行中进一步观察。尽管目前试运行中机组状态良好, 但在其他工况, 特别是特高和特低扬程工况, 机组状态如何, 还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陈坚, 张小军.我国大型泵站机组增容改造的现状和措施[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6, (5) .

改造成效 篇2

从 2014 年,起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实现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1、中低产田改造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1. 1 基本情况

临河区地处河套灌区中部,总面积 2 354 km2,有灌溉面积14. 13 万 hm2,耕地面积12. 66 万 hm2。总人口 52 万,其中,农村人口 26 万,是国家重要的粮、油、肉、菜生产基地。

临河区从 1992 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1992 ~ 2007 年这段时间,主要是以渠沟路林田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来进行土地治理,项目实施了 3. 40 万 hm2,其中,改造中低产田 3. 19 万hm2,开荒0. 2 万 hm2。2008 ~2013 年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以来,是以节水灌溉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区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先后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 3. 68 万 hm2,累计完成投资 4. 65 亿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临河区根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为方向,以节水为中心,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推广农牧业适用新技术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适时调整开发思路,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按节水农业项目区的标准来实施,重点发展以井渠双灌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工程,突出解决农业生产中供需水不衔接的瓶颈矛盾,提高项目区建设标准,取得了显著成效。临河区农业综合开发已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 29. 1%,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3. 68 万 hm2,有3. 68 万 hm2土地晋升等级,成为旱涝保收田。项目区全部实现了渠、沟、路、林、田五配套,98% 以上的土地得到了利用,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生产格局,极大地改善了全区农业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1. 2 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动摇,常抓不懈。从区到镇全面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形成主要领导抓农业开发,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田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投资渠道。

(2)以国家投资为主导,地方配套,农民自筹,群众投工投劳是建设标准农田主要融资方式和投资渠道。

(3)以节水灌溉为中心,建设渠、沟、路、林、田配套,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农田是中低产田改造的目标。

(4)以新建水工建筑物、衬砌渠道、开挖疏浚渠沟等水利工程为主,皆有道路、防护林、条田建设、培肥地力、科技推广等农业和林业的综合措施是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建设内容。

(5)在项目实施中,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县级报帐制、竞争立项、公示制、群众监督等是保证资金全部到位和工程建设标准质量的有效管理制度和措施。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求差距大,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 2011 年为13 584 元 / hm2,2012 年为 13 677 元/hm2,2013 年为14 043 元 / hm2,年平均公顷投资不足 1. 38 万元,通过测算,建设高标准农田实际需要投资 21 540 元/hm2,因此,在建设内容安排上难免顾此失彼,建设标准也比较低,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相距甚远,受投资标准限制,建筑物和渠道衬砌数量少,标准低,导致使用年限短,维修费用高。

(2)农业投入少,土肥地力难以提高。农业机械无投资,机械化水平低。这就很难实现“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标准和目标,同时,与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种植要求相差距大。

(3)配套资金筹措难,群众筹资投劳难。巴彦淖尔市一直是国家和自治区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困市”,财政收入低,支出大,工业、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差,欠帐多。配套资金投入难,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中要求群众筹资投劳困难,其原因一是目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务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老年和妇女多,投劳很困难。二是农业税取消,而“一事一议”难落实,政府从群众中筹资难。三是(农田水利论文 http://)国家对农民有粮食补、农机补、综合补、良种补都是补钱而农业综合开发是筹资投劳,大环境是补钱,严重影响筹资投劳,群众筹资投劳不到位,为完成总投资下的建设内容,只能压低工程造价,降低标准甚至缩小建设规模,这就与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求不相符。

(4)水利骨干工程建设与田间工程建设不配套,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主要建设的是斗级以下的田间工程,而斗级以上的支、分干工程建设慢与之不配套,影响整体节水效果和高效灌排效益的发挥。

(5)建后管护工作滞后,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水利工程的建筑物和衬砌渠道,林业工程的苗木,农田道路需要经常维修和管护,目前的管护资金缺少,责任缺位,措施缺力,建设好的工程破损速度快,成度重,影响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

3、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议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包括: 土壤肥沃,稳产高产,节水高效,旱涝保收,规模种植,机械作业、科技配套,环保绿色。根据临河区目前的生产条件、现状、潜力、关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几点建议 刘 冬等21气候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产量标准应该是小麦 6 000kg / hm2以上,玉米 1. 05 万 kg/hm2以上,这个标准既有一定的增产幅度,又通过建设可以达到。

(1)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合力,齐抓共建,互相促进。其原因一是新农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也是衡量旗县、乡镇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会得到地方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田,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目标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2)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力度,提高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核心产区农业基础建设迫切要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现在的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是远远不能够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要建设永久性高标准农田,必须大幅度提高投资标准,因此,建议国家按 2. 10 万元/hm2、以上投资来建。

设高标准农田,并随建设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提高标准。

(3)增加农业措施投入,延长建设期,切实培肥地力,实现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水利措施解决得是保灌保排,高效灌溉,林业措施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小气候,而要实现稳产高产农业措施、科技措施才是根本。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指标是稳产高产,要实现稳产高产,就必须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而深松深翻,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磷石膏改碱等农业措施是实现目标的主要措施,这就需要提高农业措施的比例,特别是财政投入比例。同时,因培肥地力与工程建设相比不能够一次完成,需 2 年以上的时间,因此,需延长建设期。

(4)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区的选择依据,应该包括: 一是产粮大县;二是土壤肥力好;三是水资源充足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四是通过投资建设能达到稳产高产的要求。

(5)取消农民自筹和市级配套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藏粮于田的基础性工程,只有投资足额到位,才能保证质量标准,而农民自筹投劳和市级配套资金很难筹集到位,为保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和长期发挥效益,建议取消农民自筹和市级配套资金。

(6)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与产业化项目有机结合的途径。一是高标准农田建在产业化项目扶持的龙头企业原料基地上。二是扶持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形式使土地集中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地方应优先立项重点扶持。

(7)把土壤肥力和实际产量指标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标准。因为高标准农田的各项建设内容和措施最终目的是实现高产稳产,农民增收,因此,验收和衡量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是否合格,既要看各项工程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更要看土壤肥力和产量能否达标,因此,建议把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纳入验收指标中。

改造成效 篇3

摘 要 在来宾地区进行低产林进行抚育改造,并对改造成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育改造后,植株株高、地径变化不大,但冠幅增长明显,果实数量、单果质量和花芽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改造当年、次年和第3年鲜果产量分别为2 045.07、3 547.34和4 720.65 kg/hm2,折算产油量分别达到130.88、227.03和302.12 kg/hm2,折算产值分别为7 853.80、15 892.10和24 169.60元/hm2,实际增加收入7 556.1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45。

关键词 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广西来宾地区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油茶(Camellia spp.),泛指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的一类树种,原产于我国,其主要产品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被誉为“东方橄榄油”[1,2]。21世纪以来,我国进口油脂油料增长迅速,2010年达到2 088.9万t,已占我国植物食用油的63%,油茶等油脂作物的生产已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油安全[3]。

来宾位于桂中区域,是广西油茶核心发展区,现有油茶林0.83万hm2,但现有油茶林中80%以上为低产林,茶油产量仅75 kg/hm2左右,经济效益极低的低下已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低产林的成因有多种,其中因茶油历史价格的低下导致的缺乏管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本文在来宾金秀县头排镇进行低产林改造,并对改造成效进行分析,旨在为来宾地区大面积实施低产林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示范样板。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施地点自然条件

低产林改造实施地点头排镇位于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56 km,国道323线与省道307线成“T”字形交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北部属低山区,其余为平原和丘陵,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镇1月平均气温8.8 ℃,7月均沮24 ℃,年降雨量1 583 mm,无霜期330 d。

1.2 低产林基本情况

低产林位于头排镇南部,面积约4 hm2,红壤土。该油茶林种植于20世纪80年代初,实生苗造林,种子采自岑溪软枝油茶的优良林分,栽植密度140~180株/667 m2,常年茶油产量在100 kg/hm2左右。

1.3 低产林改造过程

经分析,该林分低产的主要原因是栽植密度过大,缺乏管理,杂草丛生,且从未施肥,适用于抚育施肥的改造方法。2013年6月,对该林地的杂灌木进行了清除,并挖除老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11月,结合采果进行了垦复;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2月进行施肥,667 m2施油茶专用肥100 kg,7月进行中耕除杂。

1.4 数据调查与分析

实施初期,林地内选择3片10 m×10 m具有代表性的样地,统计样地内平均植株数。分别于实施当年、次年及第3年10月测定植株的株高、地径和冠幅,调查单株结果数量、平均单果质量量,标准枝法调查花芽数量,依据测定面积推算每公顷的鲜果产量,依据《植物油料 含油量测定》(GB/T 14488.1-2008)对果实的含油率进行测定。分析3 a来实施低产林改造的各项投入,依据产量推算茶油产出。所有数据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1,将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疏伐后3片样地平均植株数量为22.33株。2013年调查植株高度、地径和冠幅分别为3.21 m、6.5 mm和4.13 m2,平均每株挂果42.4个,平均单果质量和花芽数分别为21.6g和1213粒,折算每公顷鲜果产量为2 045.07 kg。抚育改造第2年,植株的株高和地径变化不大,但冠幅增长至4.48 m2,鲜果数量和单果质量分别达到67.6个和23.5 g,花芽数量大增长至2025粒,折算鲜果产量达到3 547.34 kg。抚育改造第3年,植株和地径增长不大,但植株冠幅、单株果实数量、单果质量和花芽数量较2014年又有明显增长,分别达到4.76 m2、89.2个、和23.7g和2 088粒,折算鲜果产量达到4 720.65 kg/hm2。可见,经过垦复和施肥后,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有了一定的增长。

低产林2013年进行了砍杂、除草,并对老劣、历史病株以及过密植株进行疏阀,投入劳力3 600元/hm2;2012、2013均进行了除草和施肥,投入劳力3 000元,油茶专用肥1 500 kg,按市场价2.4元/kg计算为3 600元,3年合计投入为16800元。抚育改造3 a期间,均从林地采摘鲜果进行含油率分析,分别为6.4%、6.6%和6.7%,折算2013、2014、2015年的产油分别为130.88、227.03、302.12 kg/hm2,按采摘当年当地茶油市场价格60、70、80元/kg计算产值分别为7 853.80、15 892.10、24 169.60元/hm2。2014年和2015年产值分别增加了8 039.30和16 316.80元/hm2,合计产值增加24 356.10元/hm2,除去投入16 800元/hm2,实际增加收入7 556.1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45。

3 讨论与小结

本文对油茶低产林实施改造3年,每公顷实际增收为7 556.1元/hm2,增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但改造后从第4年开始,有10~20 a的较高收益期,每年茶油产量均能维持或超过第3年的水平,即每年产值能增加16 316.80元/hm2,而每年的投入进在除杂和施肥投入6 600元/hm2,实际每年增收9 716.8元/hm2,为改造前收益提升了123.74%,经济效益增长明显。

茶油中部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并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被誉为“东方橄榄油”[4,5],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油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统计表明,2009年广西茶油均价不足20元/kg,而2015年广西茶油的平均价格已增长至80元/kg。随着价格的增长,林农开始重视传统的油茶林,本文在来宾地区实施低产林改造,分析抚育改造成效,可为广大林农实施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提供借鉴。但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方法有多种,本文实施抚育改造的油茶林种源为岑溪软枝油茶实生种,种源较好,种植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尚处于壮年期,因此实施抚育改造效果较好,而对于一些种源不好或是种植年限长的油茶林,则不适宜进行抚育改造,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再进行改造,才能起到良好的改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油茶优良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5.

[2]张日清,丁植磊,张勖,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6,24(4):1-8.

[3]王瑞元.国内外食用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油脂,2011,36(6):1-6.

[4]张日清,丁植磊,张勖,等.油茶育种研究进展[J].经济林研究,2006,24(4):1-8.

[5]张乃燕.广西油茶良种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广西林业科学,2003,31(4):211-213.

某染整企业水污染治理改造成效 篇4

某染整企业位于某城市饮用水二级保护区内, 由于企业运营多年, 其污水处理系统由于工艺落后以及设备、设施老化造成出水不能达标排放。为积极响应环保部门的整改要求, 开展了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工作, 以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的目的。

该公司是一家集染整、制衣为一体的纺织染整企业, 企业主要从事纺织辅料、针织面料的丝光、染色加工和成衣制造业务, 其主要产品为成品布和成衣。企业污水要来自于染色和丝光工艺, 所用染料为分散染料, 大部分为分散红, 其中含有500 m3/d的丝光生产污水。

2 企业排放污水主要特征污染物分析

该企业排放的污水主要是染整生产污水, 污水排放量为7 0 0 0 m3/d, 其中含有500 m3/d的丝光生产污水, 污水主要特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和色度, 各污染物浓度见表1。

3 企业原有污水处理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该公司原有一套4000 m3/d的污水处理系统, 处理工艺:调节池—物化沉淀池接触氧化池—加药气浮—排放。

经分析污水处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企业污水实际产生量7000 m3/d, 原有污水处理系统规模过小。 (2) 丝光污水未进行单独处理, 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后对生化造成冲击。 (3) 污水处理系统中央控制系统和气浮装置老化失效, 影响运营。 (4) 污水处理系统生化工艺不能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由于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存在以上问题, 企业污水排放主要污染因子化学需氧量、氨氮和色度等超标排放。

4 企业污水处理系统改造方案以及改造效果

针对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实施工艺整改。

(1) 变更工艺:调节池—选择性物化池水解酸化池—活性污泥法好氧池—二沉池—达标排放。

(2) 500 m3/d的丝光污水单独收集进行中和沉淀后混合选择性物化池出水后进入后续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克服了企业用地紧张、实现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设备设施, 达到排放达标、投资节省的目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改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将原有的物化沉淀池进行清理和管网改造, 变更为选择性物化池, 主要功能为通过投加絮凝剂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 (2) 丝光污水具有碱性强、排放无规律、悬浮物高、浓度高的特点, 收集后单独进行物化中和沉淀处理, 确保不对生化系统运行造成影响。 (3) 增设具有高强度布水和搅拌能力的上流式脉冲水解酸化池, 针对染整污水中的高分子有机污染物进行水解酸化处理, 降解了部分污染物, 极大地提高了污水可生化性, 为后续的好氧处理系统提供了前处理。 (4) 由于污水进行了物化前处理和水解酸化处理, 进入好氧池的污水稳定并且可生化性高, 改造了原有的接触氧化池, 使用投资更省更容易运营管理的活性污泥法好氧池, 并加大了池容, 确保了足够的停留时间。 (5) 弃用了原有的气浮处理, 增设二沉池, 污水生化后经二沉池沉淀后达到了排放标准, 进行达标排放。

5 污水处理系统改造的效果

改造后污水处理系统经过3个月的生化系统培养调试, 成功投入了运营, 出水达到了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B44/26-2001) 的相关要求。

各主要工艺段的运行效果简述:选择性物化池悬浮物去除率达80%以上, 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10%~15%;水解酸化池化学需氧量等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达30~35%, 出水可生化性比值由0.2提高到0.6以上;经水解酸化处理后的污水可生化性高, 经活性污泥法好氧池处理后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等有机污染物去除率可达95%以上。

氨氮作为微生物的氮源, 随着化学需氧量、磷等污染物的生化脱除同时达到了降解脱除的目的。

该企业污水色度高, 主要是污水中的高分子有机染料的颜色, 主要去除机理是通过水解酸化对高分子有机物进行断链, 再经好氧工艺进行降解。改造后, 出水色度稳定在30~40倍。经分析, 出水中色度主要是污水中残留的少量有机染料引起。为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色度的去除率,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运行管理的调整, 向水解酸化池投加了一定量的面粉, 进一步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 提高了生化系统的活性, 经调整后, 生化系统的活性得到提高, 出水的色度可稳定在20~30倍。

工程改造后, 减少了药剂的使用, 可以减少剩余污泥排放, 降低了运行费用, 改造投资约220万, 经济效益62.90万元/年。

6 结论

从案例实施过程中可看出, 染整企业污水处理系统改造需要切入企业实际, 分析排放不达标主要原因, 选择成熟高效的工艺, 推行以生化为主、减少“二次污染”的治理思路, 而改造实施的最终效果, 除了工艺设计的合理选择还应注重企业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杨书铭, 黄长盾.纺织印染工业污水治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6.

中原油田污水处理厂节能改造见成效 篇5

[中国石化新闻网]6月17日, 中原油田污水处理厂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悬浮物、有机物等指标传统化验装置节能改造试验取得成功。通过自行组装高效抽滤装置, 改进了传统实验装置, 经测算, 使用该装置后, 每次实验节约时间2小时, 实验效率提高4~5倍, 以每天监测十二个样品为例计算, 每年可节约电量7000余度。

该厂在抓好污水处理运行管理, 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 大兴节约之风, 号召全处员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培养人人讲节俭、事事讲节约的风尚, 广泛开展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滴油等“四个一”活动, 大到设备维护保养、管网清淤, 小到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 处处彰显节约理念, 使员工养成了处处关注节约, 处处进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改造成效 篇6

漳河水库灌区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西北部, 地跨荆门、荆州、宜昌3个地市的6个县级行政区, 灌区自然面积5 540 km2, 设计灌溉面积17.37万hm2, 是全国9座灌溉面积13.33万hm2以上的国有大型灌区之一。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骨干, 中小型水利设施为基础, 提水泵站作补充的大、中、小相结合, 蓄、引、提相配合的水利灌溉网。灌区渠道四通八达, 计有总干渠、干渠、支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渠、斗渠、农渠、毛渠等九级渠道共13 990条, 总长7 167 km, 建有渡槽、隧洞、各类水闸等渠系建筑物17 547座。

漳河水库灌区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运行40多年来, 对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 漳河水库灌区普遍存在渠系及建筑物工程不配套、老化现象, 灌溉面积萎缩, 同时灌区管理体制不顺, 水费征收困难。1996年, 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启动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试点项目建设[1], 漳河灌区规划工程总投资183 628.98万元, 其中骨干工程投资130 134.47万元;田间工程投资53 494.51万元[2]。

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截止2008年10月, 漳河水库灌区共进行了10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包括末级渠系试点建设) , 完成投资累计10 245.74万元, 其中中央投资5 937.75万元, 地方配套资金4 337.99万元。项目共完成渠道衬砌103.02 km, 挡土墙1 686 m, 建筑物维修改造16座, 小型涵闸维修配套826处, 机耕桥28处, 陡坡处理9处, 测流断面17处, 渠堤建设公路19 km, 渠道封盖2 708 m, 改善灌区管理单位用房0.2万m2。持续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有力地支持了漳河水库灌区工程改造及管理体制改革, 为灌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3 项目建设成效

漳河灌区通过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 灌溉用水效率明显提高, 节水效果及增产收益显著, 灌区供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并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 进一步巩固了水利基础设施, 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通过改造促进了灌区的体制和机制改革, 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促进了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漳河灌区经过10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当地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效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项目区内粮食单产由1996年的7 995 kg/hm2增加到2008年的9 870 kg/hm2, 粮食单产平均增加23.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1996年扩大了3.1 hm2, 年均增长5.1%, 灌区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由1996年的2.66∶1调整为2008年的1.23∶1, 灌区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2) 灌区工程设施较大改善。

漳河灌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 鉴于当时条件, 建成时就存在灌区灌溉工程标准低、配套程度差诸多问题, 经过40多年的运行, 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 渠道淤积严重, 灌溉输水不畅, 干、支渠道防渗率低, 险工、险段多。经过10期的节水改造项目建设, 灌区工程设施得到切实改善, 改善恢复灌溉面积5.86万hm2, 新增灌溉面积0.28万hm2。目前, 干支渠道已防渗长度103.02 km, 占应防渗长度的10.25%;骨干建筑物规划8 342座, 目前已完成645座, 占总规划的7.73%。

(3) 抗灾减灾效益突出。

经过10期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漳河灌区安全运行状况得到改善, 减少了护渠劳力, 降低了维修费用, 缓解了上、下游用水矛盾。灌区每年的抢险直接经费由99万元降为40万元, 减少59万元。项目实施后险工险段平均事故造成的损失下降60%;涝渍及干旱灾害基本不对灌区用水户造成危害, 没有出现因旱、渍、涝而减产的现象;水库也从未出现一次抽死水灌溉的情况, 减灾效益明显。

(4) 节水效益明显。

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10期投资后, 渠道防渗率大幅度提高, 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显著减少;项目受益区平均用水量由改造前的9 390 m3/ (hm2·年) 减少到2008年的7 566 m3/ (hm2·年) , 每公顷平均用水量降低了1 824 m3。每年节约水量6 692.95万m3, 节水量用于农业扩灌水量2 618万m3, 用于城市与工业1 694万m3, 用于生态用水2 380万m3。

(5) 输配水能力和用水效率大幅提高。

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 使已整治渠段防渗能力增加, 经运行管理单位实测, 漳河二干渠一分干和三干渠一支干渠道水利用效率由改造前的0.56提高到0.86, 整个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1996年的0.39提高到目前的0.45, 平均提高15.4%;项目受益区灌溉周期也由35 d减小到改造后的25 d, 灌溉季节节省了护水劳动力, 减轻了农民负担。

(6) 用水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2003年漳河灌区开始建设信息化系统, 目前已初步建立以信息采集传输、运行监控为基础, 以综合数据库为纽带, 以优化配置、调度运行和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灌区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经过3期灌区信息化建设, 目前已完成了1个中心站、5个分中心站及63个监控站与调度系统的建设, 开发了实时灌溉预报及渠系动态配水模型和灌溉用水实时调配决策支持系统, 初步完成基于GIS的漳河水库管理信息系统及灌溉用水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了部分灌溉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运行。随着该系统的建成并投入运行, 将更有效地减少水损失, 提高供水效率, 改进对用水户的服务, 提高供水标准, 改进信息管理和统计能力, 进一步提高灌区管理水平[3]。

(7) 推行农业水价改革。

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契机, 漳河灌区作为湖北省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单位, 在推行两部制水价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一是全灌区推行了两部制水价。灌区荆门市范围内建有农民用水者协会的部分末级渠系还推行了两部制终端水价。二是探索了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供水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灌区供水单位+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模式, 充分发挥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作用。三是供用水管理实现了较大突破, 基本实现了计量用水、合同供水、定额管理, 探索了农业供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四是探索了水费计收方式, 提高了水费收取的透明度。五是改革了水管单位内部运行机制, 提高了供水系统整体服务质量。灌区管理单位逐步在完成角色转变, 从管理者向经营者转变, 从社会事业主体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4]。

(8) 开展灌区末级渠系改造试点。

2006年3月, 漳河灌区作为全国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之一开展了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 项目区选取漳河灌区二干渠二支渠。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按照《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 实现了试点项目的预期效果。①探索末级渠系工程管理体制, 创新工程运行机制。工程建设过程中, 为积极推进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探索末级渠系工程管理体制, 确保项目试点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漳河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改造试点项目办与用水者协会、受益用水户代表共同探讨末级渠系工程管理长效机制, 制定《二干渠二支渠末级渠系工程管理制度》、二支渠斗农渠养护责任书、末级渠系管理告示等规章制度。②实现量水到口, 按方收费。项目改造前, 因为末级渠系状况差, 沿渠渗漏严重, 水损很大, 单家独户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灌溉, 项目区都是由集体组织进行统一灌溉, 计量工作从支渠口计量。③投工投劳。项目管理办法规定, 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投工投劳由受益农户负责。

(9) 美化环境和保证用水安全。

漳河总干渠部分渠堤实施了硬化, 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现象, 同时在干渠沿线植树造林, 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 改变了干渠沿线的环境卫生条件;漳河四干渠工程穿过荆门市城区, 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前垃圾倾倒入渠随处可见, 既污染了水质又影响荆门城区的市容。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中通过对城区排污管道的整治及采取对城区渠段封盖处理, 渠道水质污染得到大幅度减轻, 美化了市容环境, 保证了城区工业、生活用水的安全, 同时渠水通过城区历时也明显缩短。

4 结 语

漳河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以来, 项目建设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灌区管理单位在项目建设与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例如项目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湖北省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采取以下措施切实加强管理:一是把好“四制”实施关。在项目管理中, 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确保各个环节有章可寻。二是把好质量监督关。年度项目实施前, 项目办同湖北省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签订工程质量监督书, 由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工作。三是把好竣工验收关。项目建设完成后, 由计划、水利、财政等有关部门专家组成验收组, 按照《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验收办法》的要求严格验收。管理工作到位, 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秩序和施工环境, 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无论从投资规模、建设范围还是社会影响方面看都是比较大的项目, 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项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比如:

(1) 由于投资小且资金按年度拨付, 项目选择的重点放在了险工险段治理和急需解决的卡脖子工程上,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十分突出, 加之灌区工程点多线长, 常常有治理的速度赶不上老化、毁坏速度的感觉。

(2) 招投标工作方面, 由于渠道占线长, 工程分散, 施工现场复杂, 难度大, 大的工程施工队伍不愿介入, 也无法协调周边群众的关系, 因此, 虽实行招投标, 但局限在小范围的施工承包商的选择上。

(3) 续建配套工程实施难度较大, 一方面工程较分散, 占线长, 另一方面, 续建工程实施期在冬春季节, 自然因素存在一定约束力, 施工工期相对缩短, 质量和进度控制较为不利。另外, 工程实施的同时, 还要满足城镇供水的需求, 围堰工程较多, 施工难度大。

为了更好地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充分发挥灌区工程效益, 促进灌区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灌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议1年或2年完成一期可研投资额度, 加快建设步伐。

(2) 提高中央投资比重。

目前, 单纯从数字上看, 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投资比例1∶1, 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持续性, 建议国家提高中央资金投入比重。

(3) 增加田间工程投资。

田间工程的实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效益, 但按照现行的资金投入政策, 田间节水配套工程由地方政府和受益农民自筹资金解决, 而且应与骨干工程改造同步进行, 由于地方政府和受益农民进行田间工程改造的积极性不高, 项目实施以来均未安排田间工程计划, 建议国家今后安排资金建设田间工程。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经验汇编[Z].2001:3-10.

[2]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湖北省漳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R].2000:141-173.

[3]张笑天, 冯天权.漳河水利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J].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7, (3) :50-51.

改造成效 篇7

1 项目基本情况

1.1 实施前住房情况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 林区以木材为主的收入断流, 职工收入降低, 每月只有几百元钱, 勉强能维持温饱。直到2010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以后, 在政策上有所调整, 收入才有所提高。林区职工收入低、住房条件较差, 大多无力改善, 已成为危旧房。危旧房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房屋破旧。职工大多数居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简易房屋, 如今已经破旧, 由于缺乏维修资金, 其中大多房屋已经成了危房。二是住房面积小。平均每个家庭50m2左右, 一两人居住尚可, 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 祖孙三代挤住一处。三是远离城市。职工住房大多分散在各林场、原局机关驻地, 远离城市, 职工就医、孩子上学都不方便。

1.2 项目实施分类情况

我局危旧房改造项目从2009年开始启动, 先期进行了入户调查、汇总申报等工作。全局纳入危旧房改造的户数1 180户, 采取原址重建、维修加固和异地新建3种模式。其中原址重建和维修加固65户 (已于2012年底前全部完成) 、异地新建1 115户, 根据职工意愿, 分为介休、沁源、霍州3个地方建设。介休片危旧房改造项目 (简称介休片) 总户数517户, 总建筑面积62 406m2, 新建8栋11层住宅楼, 分为89.54m2、81.67m2两个户型, 总投资1.60亿元;沁源片危旧房改造项目 (简称沁源片) 总户数399户, 建筑面积48 394m2, 新建10栋6层住宅楼, 分为71.85m2、88.87m2、114.08m2、116.25m2、134.6m2五个户型, 总投资9 643万元;霍州片危旧房改造项目 (简称霍州片) 总户数199户, 建筑面积21 988m2, 共4栋6层, 分为93m2、88m2两个户型, 总投资3 200万元。

1.3 项目实施落实情况

危旧房改造项目从2009年开始启动, 当年主要进行了入户调查和汇总申报以及争取上级批准等项工作;2010年局党委根据职工意愿, 确定了在介休、沁源、霍州三地进行异地新建。为了使项目落地, 局领导多次与介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 与沁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 与霍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三地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申请、商谈、请求, 最终使异地新建工程得到了地方政府领导和部门的大力关照和支持, 不仅工程顺利落实, 而且实现了居住便利, 户型多样。介休片位于介休市三贤大道西侧与纬一路南侧交汇口, 项目占地3.25hm2。沁源片位于沁源县人民路与谷近街交口处, 占地3.26hm2。该小区纳入了沁源县旧城改造的统一规划中, 出行极为便利, 附近有客运中心、幼儿园、小学、超市、公园等, 基础设施配套完整。霍州片位于霍州市原太岳山林局木材经销站, 占地1.73hm2, 出行、购物、上学、就医便利, 水、电、暖、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

2 主要做法

2.1 成立领导组, 明确职责

危旧房改造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 是林局近几年的一项重要工程, 也是每年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鉴于我局异地新建范围分散, 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好, 局党委经过研究, 要举全局之力, 全员参与, 同心协力, 坚决完成好危旧房改造任务。首先成立了太岳山林局危旧房改造领导组, 设立了办公室, 办公室下设几个工作组。各工作组的职责也非常明确:全面负责本组危旧房改造的组织落实工作;负责与驻地政府土地、城建等相关部门联系与协调, 落实危旧房改造建设用地以及相关手续报批工作, 做好与建设市县市政建设的衔接工作, 做到水、电、气、通讯电路等配套工程同步安排、同步建设、同步运用。制定并落实本组危旧房改造工作机制及人员分工, 做到工作进度有计划、人员分工要明确。建立职工现有住房档案, 做好建房规划设计、工程招标投标、监理和合同签订, 做好工程建设中的质量和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负责资金筹措、使用和监管;深入基层职工听取意见, 认真做好解释、教育、动员工作, 为危旧房改造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妥善处理和化解危旧房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确保林区稳定。

2.2 制定制度, 规范管理

为了规范危旧房改造项目财务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先后出台了《危旧房改造财务管理办法》;为保证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出台了《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住房交款方案》;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制定了《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住房分配方案》;为了保证危旧房改造工作进度、建立一支廉洁、高效、文明的工程管理队伍, 出台了《危旧房改造项目工作例会制度》, 等等。这些办法、制度的出台, 都经过局领导、工程施工人员、职工代表充分讨论、修改。这一系列制度的出台, 为规范全局危旧房改造项目提供了制度保障。

2.3 召开专题会议, 督促检查

为了保证危旧房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加快工作进度, 促进全局危旧房改造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局领导组召开专题会议30多次, 有力地保障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每次专题会议由局领导组成员以及介休组、霍州组、沁源组成员和机关各科 (室) 科长参加, 各组分别汇报本期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报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以及具体工作措施。汇报内容包括, 工程建设进度、财务收支情况、合同履行情况、手续办理进度、本组职代会召开情况, 等等。专题会议还对全局性的危旧房改造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大额支出事项签定相关合同, 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变更调整问题、筹资方案、支出预算等工作, 进行决策讨论。从工程开始还先后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等, 通过这些措施有力督促工作, 取得了实质效果。

2.4 各建房组各司其职, 认真完成任务

2.4.1 审批各项手续

危旧房改造政策性强、涉及林业单位、设计单位、审图公司、住建局、发改委、国土局、环保局、安检局、地震局、文物局、消防、地震局、气象局、电业、自来水公司、供热公司、园林中心、招标办、检察院、纪委、安监局、人社局、税务局、有关报告编制单位等众多部门和单位, 面对局党委的重托和职工的期盼, 各建房组成员一起研究对策, 讨论工作方法, 提前了解需要经过哪些程序, 涉及哪个部门、哪个环节, 所有申办资料也都提前准备妥当。各组成员在办理审批手续的过程中, 集思广益, 付出了很多辛苦, 及时办理了各项手续, 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2.4.2 严格使用资金

为确保职工资金使用效益, 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 做到专款专用、专帐核算、专户存储, 在财务管理上, 实行各片组长对本片危旧房改造财务管理负总责, 加强资金管理。一是要推行审批制度, 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按照《危旧房改造财务管理办法》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 大额支出报局危改办上会研究。每项支出必须有经办人员签字。二是严格控制财务支出, 各组财务室要对危旧房改造项目资金进行专账核算、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不得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其他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混淆。在资金支出过程中, 要按照支出预算进行列支, 杜绝盲目列支, 杜绝资金损失浪费,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要推行公示制度, 努力把危旧房改造工程建成“透明工程”。定期给职工公开公布相关信息, 公开通过各单位财务公开栏、“太岳山林局公共邮箱”、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四是财务检查与审计同步跟进。强化资金监管, 确保资金安全使用。自觉接受危旧房改造领导组、局计财科和内审科以及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与检查。项目竣工后, 主动接受社会中介部门的审计。

2.4.3 坚持施工例会制度

各项目组都制定了施工管理办法和每周例会工作制度, 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执行。每周按时组织各方参加现场工程例会, 汇报阶段工程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情况, 明确施工顺序和工序穿叉的交接关系及质量责任;及时沟通、协调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以及城建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 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4.4 严把质量关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一是强化工程质量监督, 建设单位与工地负责人、质量监督员、监理单位派驻人员和职工代表组成工程质量联合检查组, 实行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督。二是加强工程质量控制, 对每一个分项检验批、每一个隐蔽范围、每一项隐蔽工程都进行跟踪检查及验收。过程验收阶段, 要求施工单位自检、自查、自验, 加强自身检查验收, 监理单位实行巡检、旁站、报验制度, 以便发现质量问题及隐患, 及时处理。三是发挥好监理作用。对监理不履职的, 要及时责令改正。四是对冬季施工期制定专项施工方案, 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 由监理工程师审批执行。要求施工单位配备专人做好对混凝土温度的监测记录和配比检查, 做好试件取样和养护管理。

2.4.5 严把材料关

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 严格按照建筑施工管理程序办事, 对进场原材料和购配件进行检验, 检查合格证和复检报告, 监督检查施工过程中各施工班组的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的执行情况, 按照有关验收规定做好分部、分项工程的隐检和检验验收工作。一是严把材料进场关, 对不符合要求、不合格的材料一律不准进场;二是把好材料使用关, 对不符合施工规范、缺损、破损的材料不准使用, 对部分不作复检要求的材料, 不单纯依靠合格证书, 有时要亲赴生产厂检测鉴定。

2.4.6 合理安排工期

工程建设涉及面广,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造成停工影响工期, 或者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 各组要求施工单位要科学组织劳动力, 合理安排工期进度, 严格按进度计划施工。同时, 疏通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保障工程建设有序、快速推进。

2.4.7 强化工程审计

各组都聘请造价公司进场, 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跟踪审计, 深入施工现场实地核查工程量。对工程量进行详细计算确认, 防止出现施工图纸与现场工作量不符、高估冒算现象, 确保工程量真实准确。严格对工程中涉及的主要材料和设备, 对比同期主要材料的市场价格, 防止出现价格虚报现象。对施工单位工程进度款的审核把关, 形成了施工、监理、造价、管理、审计等环节相互制约的工程管理体制, 提高了工程实施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2.4.8 完善档案管理

各组均抽调专人对工程建设中各种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 与工程建设实行同步管理, 并建立了工程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要求归档材料完整、准确、系统, 签字手续完备, 字迹清楚, 书面整洁规范, 做到了工程的书面、电子、声像等载体的文件同时归档。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国家补助标准偏低

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由中央和省级两级共同每户补助2万元, 其余由林场和职工个人承担。按照现在的市场物价水平, 最多只能建设10m2, 而林场和职工由于经济困难, 仍然有一批林场职工无能力购买新房。为了切实解决职工困难, 我们积极与介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联系, 统一为自愿贷款的职工办理公积金贷款, 共为329户贷款3 300万元, 解决了职工燃眉之急。但是还有少部分职工经济承受能力较低, 想享受国家政策不愿放弃住房机会, 但又没有能力筹集到建房资金, 结果丧失了改造机会。

3.2 与地方规划有冲突

危旧房改造工作土地报批由于地方和国家政策出现矛盾, 沁源县旧城改造要打造欧洲风格、山水园林县城, 容积率要小于1.5, 规划占地3.11hm2, 而省国土厅审批时, 要求保障性住房的容积率必须大于1.5, 实际批复用地2.81hm2, 造成了规划与审批之间的矛盾。

3.3 拆迁困难

介休片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拆迁问题。由于拆迁工作具体由当地政府执行, 虽然在介休组的协调下, 介休市政府拆迁办、宋古乡政府和上站村委会做了大量工作, 但拆迁清理工作不能按时顺利完成, 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霍州组在施工初期也存在周边个别村民无理取闹现象, 致使拆迁工作遇到很大的阻力, 严重影响了危旧房改造的工程进展。

3.4 办理手续困难

危旧房改造涉及的单位多, 需要办理的手续多, 办理手续困难。而危旧房改造时间紧, 职工住房心愿迫切, 出现了工程已开工而部分手续未办理的情况, 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 几点思考与建议

太岳山林局千户职工安居工程改善了林区职工生活条件, 提升了林区职工的生活品质, 不仅使林区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而且推动了林区整体工作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 只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开放发展的要求, 真抓实干, 就能办成事、办好事;只要心系职工, 就会赢得群众, 赢得支持, 凝聚共识, 形成合力, 破解难题;只要找准突破口, 选准着力点, 就能实现重点突破, 带动整体推进。同时, 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必须营造一个和谐创业的发展环境;只有创建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 才能推动林区又好又快地发展。职工安居工程, 凝聚了人气、弘扬了正气、激发了士气, 不仅改变了林区落后的面貌, 更可喜的是改变了林区职工的精神面貌, 激发了广大职工积极投身造林绿化的热情和干劲, 夯实了建设和谐林区的基础。同时,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4.1 切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要彻底解决林场的问题, 最根本的是推进林场改革, 理顺林场体制, 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要加快林场发展,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减轻林场负担, 增强发展后劲, 多渠道为职工提供创收机会, 解决其收入低等问题, 减轻林场负担, 增加职工收入。林场职工住房困难、危旧房问题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林局、林场长期处于“城不城、乡不乡”、“工不工、农不农”的尴尬地位, 职工住房改造在内的各项建设没有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使林场成为国家许多民生政策难以惠及的“孤岛”, 享受不到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要切实推进林场危旧房改造, 把林场危旧房改造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林场布局调整结合起来, 逐步将林场职工住房纳入当地住房发展规划。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有利于使林场走出经济危困的境地, 能让职工摆脱贫困状况, 为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4.2 各级政府应给予相应政策扶持

林场危旧房改造是涉及广大林场职工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政府出台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应当本着“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理念, 从实际出发, 根据新的情况, 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政策,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切实解决林场危旧房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国家应该免收危旧房改选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 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 确定符合林场危旧房改造实际的产权制度, 把产权落实到职工个人, 最大限度地让林场职工从危旧房改造中得到实惠。

4.3 适当提高国家补助标准

改造成效 篇8

安西灌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境内,灌区总面积2 232 km2,其中耕地面积5.70万hm2,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50%,是安顺市的主要粮食产区。由于灌区地处乌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上,加上区域内下垫面地形复杂,因此其天然蓄水条件不佳,目前灌区主要依靠水利工程蓄水来调节供水。灌区目前拥有各类蓄、引、提水工程210处,形成了以桂家湖、革寨、鹅项、猫猫洞等24处中型、小㈠型蓄、引水工程为主体,配以其他小型蓄、引、提工程的大型灌溉网络。灌区于2000年列入水利部《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规划灌溉面积2.09万hm2,规划总投资3.17亿元,其中骨干工程规划总投资为1.64 亿元,田间工程规划总投资为1.53亿元。

2 灌区建设基本情况

2.1 改造前情况

灌区在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前,其骨干工程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限于当时的历史及技术条件,工程设计标准低,布局不甚合理,施工质量差,设施配套不完善。随着运行日久,工程老化严重,效益日渐衰减。具体表现在:渠首工程标准偏低,取水口设备锈蚀损毁、淤积严重等,造成灌区供水能力不足,灌区设计规模不能实现;渠道渗漏、垮塌、剥落、淤积、堵塞严重,输水损失大,渠系建筑物损坏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一般在0.33以下;田间工程远未完善配套,灌溉方式原始落后,跑水跑肥,田间水利用系数小;节水灌溉发展缓慢,旱作物基本无灌溉条件,水田灌水毛定额一般为13 500~16 500 m3/hm2;灌区用水计量设施不配套;灌区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营方式单一,水费征收困难;职工收入低,积极性差等。

2.2 建设情况

灌区自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到2010年底,共完成了8期续建配套与改造项目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0.77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24.3%,其中中央资金0.60亿元,地方配套资金0.17亿元。完成新建及改造渠道474.7 km;新建及改造建筑物346座;大坝防渗帷幕灌浆8 028.83 m,完成四座大坝整形及溢洪道改造;电灌站改造965.5 kW/(29个站);管理房建设3 275 m2。持续的配套改造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灌区工程改造和体制改革步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改善,为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 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 取得的成效

(1)改善工程状况。

随着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淤积的渠道得以疏通,险工险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治理。通过改造,衬砌渠道长度360.9 km,占规划衬砌总量的31.5%;新建和改造建筑物346座,占规划总量的50.8%,灌区工程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提高用水效率。

渠道衬砌和防渗技术的大量应用,对渠系、渠系建筑物及量水设施的全面配套,减少了渠道糙率,提高了渠道输水能力,减少了水量沿程损失。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造前的0.33左右提高到现在的0.39左右[2],渠道流速提高了20%~30%,渠道过水能力提高了20%左右,灌溉周期比改造前缩短了5 d[1]。

(3)农田灌排保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灌区灌排保障能力是指灌区满足农业生产对灌排需求的能力,是水源、工程和管理的综合反映[3]。经过改造建设,灌区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水源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灌溉水源保证率达到80%以上。如2010年安顺市发生特大旱情,很多区域农作物受旱严重,甚至绝收,但灌区内农作物灌溉用水有保障,基本不受旱情影响,保障了农作物的稳产和高产。到2010底,通过8个年度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区新增灌溉面积0.26万hm2,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0.68万hm2,使灌区灌溉有效面积从改造前的1.03万hm2增加到2010底的1.69万hm2,增幅达到64.1%[1]。

(4)促进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

自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灌区以“两改一提高”为工作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子,建立科学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逐步建立用水户协会,由协会参与用水调度,负责协会片区内水费征收和斗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维修、管护和经营。现已成立用水户协会26个,授牌26个,在当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11个,管理的灌溉面积0.18万hm2。到2006年,灌区管理单位确定为事业单位,编制、定岗定员已完成,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2 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管理设施不配套。

由于灌区为捆绑式大型灌区,由多个片区管理所组成,尽管成立了专门的灌区管理单位,但灌区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体化管理体制。灌区各片区管理所大多没有设置专职人员管理,而是交由县水利局或片区水管所人员兼任。由于灌区尚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也没有明确片区水管所和受益区政府参与节水改造建设的具体责任,使得建设和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管理不完全到位。此外,灌区管理建设中,依然存在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现象,节水管理观念尚较薄弱。片区水管所管理设施、量水及数据采集设备缺乏,办公用房简陋,通讯及交通设施落后,影响管理效率,灌区内串灌、漫灌现象时有发生,水资源在管理过程中浪费较大。

(2)单位灌溉面积工程投资成本大。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安西灌区为捆绑式大型灌区,即灌区由多个中、小型灌区组成。受此客观条件制约,相较平原及丘陵地区大型灌区,灌区内渠道长而小(相当一部分渠道是盘山而建)、设计流量低、单位长度渠道控制灌溉面积小,在同样工程技术条件下,单位灌溉面积工程投资要高于其他省份大型灌区。因此,在同样投资情况下,灌区产生的效益要低于其他省份大型灌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投资积极性。

(3)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末级渠系不配套。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资由中央财政和地方配套组成。历年来,中央投入部分都是到位的,省级配套也能及时到位,但要求地、市级财政配套部分,基本难以足额到位,这与当地政收入基数有关,需要配套的建设项目多、资金数额大。到2010年底,安西灌区已下达工程投资计划11 700万元,其中中央下达资金8 3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 35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0 652万元,其中完成中央投资8 35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 30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68.7%。由于中央财政主要用于骨干渠道建设,配套资金主要用于田间工程,地方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导致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不全。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原本就不完善的末级渠系损毁率上升,工程状况日益下降,灌区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4)宣传工作有欠缺,水费征收困难。

灌区内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理念认识不够,不能自觉服从灌区用水管理,特别是中央实施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减免了农业税的征收以来,加大了对农村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良种、化肥等农用物资都进行了补贴,让灌区的农户产生了一种“皇粮国税都不用交了,还交什么水费?”的思想误区,导致农灌水费征收困难。经统计,安西灌区农业灌溉水费实收率仅为2.8%,因此上缴的水费无法维持灌区设施的基本运行及维护,受经费和农户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用水户协会也难以发展和推广。

(5)灌区信息化建设滞后。

目前,安西灌区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除灌区有2处水情监测点外,无其他信息监测、视频监视及监控站点,也没有建立属于灌区自己的门户网站,灌区输配水工作也主要靠人工完成,自动化控制程度低,因此灌区还停留在相对粗放的灌溉方式,离精准灌溉现代农业还存在一定距离。

4 体会及建议

(1)深化灌区体制改革。

灌区需进一步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因灌区为打捆灌区所带来的灌区管理难度大等负面影响,在灌区实现一体化管理体制前,灌区各交叉管理部门需明确权责范围,防止管理的重叠和空白现象的发生。建立科学长效的水价形成机制和高效良性的工程运行机制,加强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宣传工作,稳步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设,强化对水费计收的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利用监测网络,努力提高渠系输送水的能力。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基于公益性定位与农民承受能力的灌溉水费财政补偿政策,建立灌溉节水激励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和建设,根据有关政策,扶持用水户协会等组织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打破灌区管理局单一管理模式, 建立起“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用水户”的新型商品供水模式[4]。

(2)减少或取消地方配套资金,提高建设标准。

由于安顺市经济欠发达,地方财政并不宽裕,投资计划下达后配套资金较难足额到位,影响工程进度和完整性,建议减少或取消地级配套,同时推进骨干渠道防渗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完整发挥项目效益。此外,现有工程造价标准偏低,建议适当增加工程造价,提高建设标准,在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中增加通讯及交通设施、量水及数据采集等设备的投入,对简陋的灌区管理用房进行适当维修改造。

(3)进一步加大灌区投资建设力度,完善投资方向。

由于灌区水利工程大多修建年代久远,在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前,灌区水利工程基础差,底子薄,虽经历年改造,但仍存在渠道衬砌率低、末端渠系配套率差、渠系漏损大等问题。到2010年底,安西灌区骨干工程渠道衬砌率仅为55.7%,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9,离灌区高效节水目标还相距甚远。因此,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代农业重点县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加快推进灌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复和完善工作,并根据灌区改造所取得的经验,完善投资方向。

(4)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

为提高管理效率,及时掌握灌区水情和工情,提高灌溉效率和技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建立新型灌区管理模式,保证灌排工程的安全稳定性,需加快开展灌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有:通过采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和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建立雨情、水情测报系统,及时调度泄洪,以确保渠道工程安全运行;建立灌区灌溉水管理系统,及时掌握从渠首到渠尾的过水流量,杜绝“上游大水漫灌,中游堵渠抢水,下游水少难灌”的现象出现;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逐步建成集信息采集、优化调度与监控为一体的灌区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水工建筑物和机电设施安全运行的稳定性,实现科学调度,最终实现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5 结 语

安西灌区作为安顺市的主要粮食产区,在安顺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伴随着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水源工程渠系不配套、设计标准低等诸多问题,开展以节水为中心,实现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项目显得尤为重要。通过8个年度的改造建设,灌区在工程状况改善、用水效率、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这些问题,将是灌区早日实现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的关键。

摘要: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是改善灌区基础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安西灌区通过8个年度的节水改造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工程状况得到改善、用水效率得到提高、农田灌排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取得成效等方面。灌区节水改造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如管理体制和投资方向等方面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在深化灌区体制改革,减少或取消地方配套资金、提高建设标准,完善投资方向,加快灌区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体会和建议。

关键词:安西灌区,节水改造,成效及问题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贵州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结报告[R].2010.

[2]贵州省灌溉试验中心站.贵州省2010年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成果报告书[R].2011.

[3]王鹏,王群,张和喜,等.基于投影寻踪聚类模型的灌区灌排保障能力评价研究[J].节水灌溉,2011,(12):67-69.

上一篇:微电影教学的观察下一篇:磁致伸缩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