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2024-05-07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精选十篇)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篇1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 与内地相比, 工业经济还欠发达, 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劳动就业岗位有效供给不足,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 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更突出。2014年新疆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13年新疆人口总数有2266.62万人, 其中汉族人口总计数为860.06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406.56万人。进入21世纪以来, 新疆通过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 在高等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 根据2014年统计年鉴数据, 新疆普通本专科高校有32所, 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量从2000年的41.05人发展到2013年的122.9人。高等学校、中等学校、中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分别从2000年的31989人、834390人、62572人、34992人、12260人增加到2013年的116256人、956057人、86810人、53971人、26261人。这说明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随着在校少数民族学数量的不断增加, 其就业难题越来越突出, 对政策和相关单位提供就业岗位的需求更加强烈。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新疆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 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全区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从2010年的83.36%、74.04%提高到2014年的88.65%、81.14% (下表所示) , 2012年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首次超过80%, 均为历年最高。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73772人, 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25543人, 近期2013公务员招考, 各地方开展幼儿园教师招聘项目等, 截止目前, 新疆着力推进稳定、有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根据自治区教育厅信息网的数据, 自治区11所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有37867人, 其中汉族毕业生有24242人, 占毕业生总数的64.02%;少数民族毕业生有13625人, 毕业生总数的35.98%。汉族毕业生就业率为90.24%, 待就业率为9.76%;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为81.14%, 待就业率为18.86%。

资源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网站 (www.xjedu.gov.cn)

由上述数字可以看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比汉族大学生较低水平, 在全疆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 少数民族毕业生比汉族毕业生占一倍的数字, 并且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 加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新疆区域内, 这会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压力更加严重。自从2003年开始全面实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形式的就业方式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越来越低, 尤其是在民考民学生的就业方面更突出。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 就业观念落后, 专业素质不高。

就业观念的落后问题是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实现自己就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强, 缺乏对就业主体意识与责任感, 由于存在匮乏就业竞争意识和就业危机感, 他们又不能主动寻找创业就业机会, 也不擅长把握机会, 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另外由于中小学教育基础和汉语能力的限制, 在综合素质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少数民族大学生踏入大学校门后一段时间跟不上大学学业, 在学习和交流上很吃力, 他们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和相关课程的掌握并不理想, 甚至会出现有部分同学放弃自己学业的情况。

2. 人才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人才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是造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许多新疆民营企业需要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 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大批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所学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而找不到工作, 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二是许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中高级人才严重缺乏。虽然近些年, 许多高等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毕业生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有所缓解, 但由于专业设置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 因而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很大。

3. 就业信息渠道比较单一。

根据新疆就业信息网的有关调查, 在选择就业信息渠道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选择了本校就业信息网、宣传栏等平台, 另外选择学校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招聘会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相对较多。这说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得依然主要来自学校, 通过学校举办招聘会和在学校就业信息网站, 宣传栏等平台来获得就业信息是主渠道。值得注意的是, 关注全疆各大人才市场了解就业信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占40.55%, 关注校外网络了解就业信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26%。

4. 缺乏创新创业主动意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些年来, 我国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也设定了许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在逐年提高。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还低, 美国大学毕业生创新率为20%, 而中国大学生创新率还不到3%。本身教育发展水平落后的新疆来说, 新疆大学生的, 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落后。因此需要国家和新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

三、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1. 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少数民族毕业生想要在招聘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要解放思想, 转变就业观念。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世界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不管在实习还是工作不断锻炼自己, 发挥自己的优势, 加强自信心。要突破地域束缚, 选择多元化的就业地域, 促使他们到全国各地, 私营企业去就业, 甚至可以到国外寻找就业机会, 要突破专业限制, 推进扩宽就业渠道, 使得就业行业流向多元化, 要改变传统习俗观念和狭隘思想的限制, 要敢于迎接挑战与自己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是否成功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新疆经济社会建设的紧迫需要, 也是改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有效途径。

2. 推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衔接。

充分发挥政策效力, 在很短时间内用最有效的就业途径来扩劳动力需求, 积极开展适合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此外, 以调整教育结构为主, 不断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围绕经济发展规划, 着力推动高等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街接, 随着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将市场所需的专业种类变得更多元化, 更细化。因此, 加强专业预测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发展所需专业的规模, 高校院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大四阶段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进行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大学生就业和进行职业转换的能力。

3.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积极主动求职。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转播的媒介不断升级, 出现了一系列高科技的信息工具, 如网页、QQ、微博、微信、论坛等。就业信息的转播方式也是与日俱进,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优势, 通过充分利用新技术, 新媒体提供的就业信息, 实现自身就业。就业信息网络主要包括校内就业信息网和社会上各类就业信息网。校内信息网指各高校就业信息网, 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和多多关注本校就业信息网, 同时, 少数民族大学生还要积极应聘求职, 努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要学会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遇到困难要冷静思考, 保持平衡心态, 除此之外, 大胆创新, 勇于创业。在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坚持自尊、自信、自主、摆正心态、合理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 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磨练自己,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4. 提高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篇2

关键词:新疆;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

一、前言

近年来,从整体上来说全国高校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于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就业门路本身就不高,所以导致新疆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就业质量更是雪上加霜。文章对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剖析,并指出图书馆对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二、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地域原因

由于新疆地区同内地距离较远,由于历史及交通的原因导致新疆地区的经济同内地相比一直处于下风,就整个新疆地区来说,北疆地区的经济比南疆地区要好很多,但是由于南疆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不少民族大学的毕业生出于想要回家乡发展的考虑将就业地点选在了南疆,从客观方面来讲,南疆地区多农业的特点限制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回乡就业的渠道。虽然说北疆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大学生们的就业机会也比南疆多,但是北疆的一些工厂和企业都是由汉族人创办的,由于言语不通,饮食习惯不相同,汉族管理人员一般不愿意招聘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

(二)社会原因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造成了当地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的白领工作岗位相当的有限。近年来,由于高校盲目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多,这也是造成大学生人才市场供大于求局面的原因。由于大学生待就业的人数众多,企业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所以企业面对相当数量的应聘者就会优中选优,挑选那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具有高学历的毕业生。

(三)学校原因

新疆民族大学对学生的汉语水平重视不足,导致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常常受困于言语不通。大学专业设置同社会实际需求严重不符。高校在组织招聘会方面投入不足,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同社会的实际联系太少等都严重的制约着大学生们的就业。

(四)学生个人原因

就学生个人方面来说,由于高校管理松散,大学生理论方面的知识不够扎实,同时又缺少实际的操作经验,导致新疆民族大学毕业生在企业招聘过程中优势尽失。再者,高校毕业生不肯放低自己的就业心态,一心期望获得高薪白领的职位,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中小企业不屑一顾。

三、图书馆对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就目前来说,影响新疆民族大学学生就业率的最大问题在于毕业生的汉语水平较差,一旦这些学生掌握了汉语,能够运用汉语同人们进行顺畅交流,那么困扰在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解决掉了一大半。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学生所需为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一个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学生们提供一些汉语速成的文字、视频资料,鼓励学生在图书馆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让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们在高校中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样才能切实的减轻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的语言压力。

(二)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由于企业急切的需要一些具有良好动手能力的大学生,以缩短企业对应聘者的培养周期。所以高校应当顺应企业的要求,及时的对高校现有的学生培养方向和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增加大学生到工厂实习的机会,为今后大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们的就业心态也决定了他们的就业方向,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当树立起务实的就业心态,纠正自己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优越感,放低自己的就业期望,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大学生创业设立专项基金。增加大学生就业渠道,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

(四)利用图书馆促进高校就业改革

高校图书馆掌握着大量的毕业生信息,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向政府和社会中的企业公布,为政府相关部门调整高校专业和招生政策作出有益的参考,同时也敦促政府对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图书馆还应当大力宣传国家 “西部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到社区、乡镇等基层单位就业创新的政策和发展远景,让新疆民族大学的毕业生真切的认识到自己的就业领域是相当的广阔,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用心、尽力总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

四、总结

新疆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有着它自己的特点,为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问题制定出一套合理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案。文章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几点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高校管理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7.

[2] 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3):63-66.

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出路探微 篇3

众所周知,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现有民族55 个。 截至2013 年,新疆人口总量为2264.3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达到1404.24 万人, 占总人口的62%。 少数民族人力资本是推动新疆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 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与新疆少数民族人力资本配置与使用的缺口形成了矛盾。 不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如今的“ 一带一路” 沿线, 新疆重要的战略位置毫无争议, 因与多国接壤, 民族成份众多,文化相互交流频繁,新疆呈现出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特点,这也使得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较为复杂。 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不仅是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不仅是民生之本, 也是确保新疆稳定的基础,是新疆人实现 “中国梦”的根脉所在。 由此可见,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新疆党和政府将要解决的首要民生问题。

二、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就业形势严峻

新疆高校数量从1999 年的17 所增加到2013 年的36 所, 高校招生人数从1999 年的19821 人增加至2013 年的89657 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人数则由2000 年的31989 迅速增至2013 的116256 人。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已渐渐由 “精英教育”转向 “大众教育”, 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就业压力堪称空前之巨。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使原本就很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据统计,新疆汉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为70%,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仅为20%。 加之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受性别、 语言、宗教、风俗等影响,就业竞争更为残酷,一次就业率不足6%。

(二)就业观念滞后

新疆尤其是南疆四地州的农村少数民族家庭普遍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 少数民族女孩要么不上学,在家乡务农做家庭妇女, 要么上了大学,毕业后就一定要进行政事业单位捧个“ 铁饭碗” , 这样才称得上少数民族的天之骄女,才配得上并不富裕的家庭为供养一名大学生所付出的代价。 自主创业、自我谋生意识淡薄、能力不足、氛围不浓。 因此,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被人为地缩小,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争为数不多的公务员身份,而劳动力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服务、营销等岗位却鲜见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身影,更别提创新创业了。

(三)就业地域狭窄

新疆少数民族女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很少出疆,她们大多对疆外感到陌生、胆怯甚至恐惧。 在全国以汉语为主的就业环境下, 由于专业能力和汉语水平较低, 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几乎不会选择出疆就业,加之宗教文化、饮食习惯、婚姻生活的巨大差异, 更对内地就业望而生畏。 所以,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选择留在新疆就业。 而在新疆范围内,又呈现出“不出疆、不留乡”的特点。来自偏远农村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到乌鲁木齐读大学后, 感受到大城市的繁华和便利, 毕业后不愿再回到条件艰苦的生源所在地就业。

(四)就业质量较低

新疆大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读于民族学校,接受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直到高中乃至大学才逐渐开始接触汉语。因为基础教育薄弱、汉语表达欠佳,学习较为吃力,成绩不理想,升学率低,迫使高校不得不对少数民族学生降低标准,开出宽进宽出的“绿灯”。 然而,这样“ 照顾” 导致的不良后果就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都与用人单位招工标准相去甚远。 少数民族学生为了完成就业大事,只能瞎凑合,盲目选择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 工作满意度和薪酬都很难能达到自己的预期。 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受文化风俗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就业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庭中去,严重制约了自我进步,工作中难以获得成长和晋升。

三、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 一) 高校扩招与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高校扩招虽然让更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就连往年颇受欢迎的研究生也在扩招的浪潮中丧失了竞争优势,在人才市场屡屡碰壁。 等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一茬压一茬, 数量庞大,但是,中国经济增速连年下滑,产业升级缓慢,传统行业转型困难重重,行政管制和垄断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管理和人力成本,吸纳就业能力不断下降。 新疆女大学生受陈旧就业观念的束缚,比较向往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 而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行机构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压缩编制、精简人员,更无能力接受大量的毕业生。

( 二) 自身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不相适应

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农村地区,那里生产方式落后、基础教育薄弱、汉语教学难以开展,使她们的汉语水平能满足简单的日常交流都很困难。另外, 受到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照顾,她们往往能以较低的高考分数轻松升入大学。 但事实上,面对大学全汉语授课方式以及深入的专业课程讲解, 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学习普遍较为吃力, 知识难以吸收理解,各科成绩不够理想,与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标准差距较大。 加之较多用人单位更青睐具有实习、 实践以及学生工作经历的学生干部, 而少数民族女生受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在学校期间较为羞涩保守, 很少参加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进行实习实训时也是能躲则躲,限制了自身潜能的发挥,导致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创新意识匮乏、综合素质较低,很难与用人单位及岗位要求相匹配。

( 三) 传统习俗与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新疆少数民族习俗、 观念更加看重家庭、亲情和友情,加之宗教文化中 “男尊女卑”思想影响较深,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多处于附属地位和弱势群体, 只有依附在丈夫名下,身份才具有实际意义。传统家庭中少数民族女性,在未出嫁时,大多头顶纱巾、面裹黑纱,很少进行社交和外出务工活动; 出嫁后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家庭中,极少用于工作。新疆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位置,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和对口经济支援的激励带动政策下,在加强能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族产业、繁荣区域经济、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方面呈现了良好势头。传统的宗教、家庭习俗使女大学生很难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这与加速区域发展亟需劳动力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四)用人政策与社会稳定要求不相适应

市场经济体制下, 用人单位出于对生产效益和利润等方面的考虑, 普遍认为女性不仅要参加生产劳动, 还要以大部精力承担生育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料理家务等繁重的生产外劳动, 在选择就业人员时, 男性员工普遍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这已是行业招聘不争的事实。然而,新疆少数民族受传统习俗、宗教和多孩生育政策的影响, 这种生产外劳动的责任要求更高、周期更长,所以,用人单位更不愿录用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然而,少数民族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容低估, 尤其在对下一代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影响深远,显然,这种主内式的生活经历对子女的教育脾益不大。 历史实践证明,新疆的稳定根子在民族的稳定、民族的稳定根子在民族的融合(经济、文化、习俗多领域的融合), 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积极扩大少数民族和汉族男女均衡就业,才能不断增进民族融合,促进社会稳定。

四、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路

(一)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水平

高校扩招不能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代价来换取高等教育普及率, 尤其是新疆高校要以与汉族学生相同的入学门槛和毕业标准要求少数民族学生。 首先, 新疆高校应结合市场经济、 地区发展、民族成分、女性就业和高校自身等特点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转变办学观念、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师资力量,提高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社会输送高层次、 紧缺、复合型少数民族女性人才; 其次,增加教育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采用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让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掌握现代化设备的操作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应用性;最后,教师不仅在要在课堂上传授文化, 更要教会她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社会热点、社交礼仪等课外知识,帮助她们开拓眼界, 激发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新疆高校任重道远。

(二)加强少数民族女生素质教育

第一,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言的学习、 理解和使用上优于男性。 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应该利用这一天生优势攻克汉语学习关,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 缩小与汉族女生的差距,成长为优秀的双语人才,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第二,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信心,全方位获取就业信息,严格要求自己,提高综合素质,扩大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成功的砝码。第三,高校要针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特殊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发教材、配备师资,开好就业指导课。 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帮助她们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认清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远景目标, 了解就业动态和形式,掌握应聘面试技巧,有规划地开始大学生活。 同时,还要进行创业培训,鼓励少数民族女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主宰自己的未来。

(三)找准习俗与经济发展结合点

1. 新疆有占祖国陆地总面积六分之一的辽阔土地,养育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等54 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 广袤的草原、肥硕的牛羊、神秘的风光、灿烂的文化赋予了新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新疆应大力发展特色旅游,通过开发内地游客欢迎和喜爱的少数民族风俗、 建筑、 饮食、歌舞、 手工艺品等旅游项目开拓就业渠道,为少数民族女生创造 “专属”就业岗位,使她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2、喀什地处中国的西大门,与五国接壤,是新疆的经济特区, 有6 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 区位优势明显,发展进出口贸易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应积极倡导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到南疆去就业,而喀什大学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势必将为喀什的进出口贸易做出突出贡献。 3、“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新疆这颗璀璨的明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不仅关系着新疆的长远发展,更实实在在惠及着新疆广大民族群众,在增加就业岗位,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也势必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四)积极推进疆内用人制度改革

深刻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把稳疆做为兴疆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把就业做为稳疆兴疆的基础抓细抓好。 坚决摒弃重经济效益、轻社会稳定的短视之举,政府要把加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作为增进疆内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应积极采取行政手段、法律途径、经济政策对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进行宏观调控,积极出台适应疆内区域经济发展、激励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并将其作为就业法规建设的重要内容巩固下来、深化下去,努力提供“开放有序、场择其才、才尽其用”的就业机制,保障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尽显其才,积极发挥繁荣区域经济、维护新疆稳定的生力军作用。

摘要: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受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技、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了政府和高校现实而紧迫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家庭和新疆社会的稳定、阻碍了少数民族和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解决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新疆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文章从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探寻解决新疆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出路

参考文献

[1]杨建莺.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对策——以新疆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9).

[2]李海英.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07).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篇4

关键词 道德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 新疆地区

新疆是一个地域广阔、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在新疆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满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现阶段以信奉伊斯兰教者居多。笔者通过对新疆部分民族高校的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其道德意识中既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也深深地受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部大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概况

(1)理智对待国家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各项改革举措开始触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个人、本民族的命运是与祖国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爱国热情尤为强烈。这说明今天的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有了一份忧患意识,具备理性冷静思考的能力,对祖国、人民的爱,充分表达了其参与性与敏感性。

(2)多元化、多样化的价值观追求。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依附、守旧、安贫、平均”等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巨大冲击,“自主、开拓、竞争”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开始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他们重视自身价值、不盲从、不自卑;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个性与尊严。这说明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地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准确地理解与把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愿意与主动接受社会变革、变化。现代社会,人们的理解改革、求新求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断提高,危机感、紧迫感充实自身,努力保持着与社会发展同步。可喜之处是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及时抓住时代关键因素,用新时代要求审视要求自己,激发了他们的不断进取思想。

(4)恪守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少数民族学生很重视传统道德规范,他们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能适时放弃个人利益,维护集体、他人利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状况既有理性、务实的新变化,但仍是很看重本民族传统,对本民族成员更有亲切感,比较珍视与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恪守本民族传统道德规范。

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道德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封闭保守满足现状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向着更加保守、封闭的趋势发展,对外来新事物缺乏敏感性,不利于民族间交流与融合,容易导致民族矛盾与冲突发生。

(2)较高民族认同,较低自我意识。如前所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及成员有较强的认同感,这对凝聚、约束与维持本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有积极作用,但也很容易导致保守,制约自主个性发展;由此导致学生对学业、就业缺乏开拓进取意识,缺少为理想奋斗的自信、激昂与刻苦精神,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3)个人价值观过分趋于功利与实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较大,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深深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部分学生过分夸大个人作用,认为事业成功取决于个人,忽视社会环境与集体主义在其中的重要性;还有部分表现出价值观念上的模糊与摇摆不定,思想和行为上很容易依从他人。

(4)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方面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但其表现出的道德行为却令人担忧;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但缺乏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有真、善、美的道德认知,却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成就一番事业的良好愿望,却缺乏实干精神。

3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问题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爱国观。首先,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引导教育学生,保证学生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其次,努力营造民族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思想与风气。第三,借宣传维护边疆稳定、祖国统一之机,激发、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文化是教育资源,但其所具有的教化、激励与导向功能,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道德意识教育应立足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围绕本民族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如: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可以结合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与当代环境理论、状况整合起来,合情合理诠释教育学生。总之,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与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内容,在学生道德意识教育过程中,重视与组织好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肯定与赞扬优秀的、美好的民风民俗,找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做到既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情感、维护学生民族自尊,又做到转变其观念接受现代先进文化。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给予充分的尊重、宽容与支持。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少数民族特点,处理好教育规律、思想与民族教育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成长环境、基础教育以及历史上曾有的民族地位不平等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尊重他们心理层面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尽量采取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身主动性优势,以尊重、宽容、鼓励、支持与欣赏的态度开展教育活动,消极否定的直接评价要少用或不用,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学生不同言语与行为的存在,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問题热情;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避免造成学生紧张、压力、焦虑与恐惧的体验,保证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4)知行统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社会实践有效地将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少数民族学生道德教育范畴,在考核中社会实践要占一定比例。少数民族大学生除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入学校学生社团外,对其形式和内涵还要予以进一步丰富;如:组织、引导学生走进社社区、走进社会参加义工活动,到社区机构服务等;定期组织学生到农村牧区接受劳动教育,接受民风民俗、民情教育,升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质朴善良、尊老爱幼、诚实勇敢等朴素感情为理性选择;最终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教育学生认清责任、理解义务,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磨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陈海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探析[J].科技信息,2012(26).

[2] 黄广晋.文化强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养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篇5

解决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民族团结工程。近年来, 为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就业, 各地有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政策引导, 扶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就业保障

2014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7.2万人, 面对繁重的就业压力, 新疆提出把增加就业, 尤其是少数民族就业作为新疆, 特别是南疆发展的第一任务。2014年初, 自治区财政就已拨付全区促进就业专项资金18.7亿元, 5月初, 又安排了36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项资金300万元。

2014年9月至12月, 新疆启动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计划, 全力以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 按规定落实好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并重点抓好“五个落实”, 即对到企业就业的落实社保补贴;对自主创业的, 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规费减免、税收优惠等政策;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 落实职业技能补贴;对参加就业见习的, 落实基本生活补助;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困难人员, 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政策。

新疆各地也相继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2014年, 昌吉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力实施“百千万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百”计划, 即:实施“百名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扶持100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鼓励引导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千”计划, 即: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 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 组织1000名离校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组织1000名在校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万”计划, 即:年内征集10000个以上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面向社会发布, 其中:征集4000个以上就业见习岗位, 征集6000个以上到企业就业岗位, 并积极与疆内各高校对接, 开展“送岗位进校园”活动。

2014年, 阿克苏沙雅县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只要是沙雅县本地的大学生, 回乡创业就可以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贴息贷款。沙雅县沙雅镇凯比努尔·力提普毕业后就获得了政府提供的这笔创业资金, 她用这笔钱参加了新娘装扮、摄影方面的培训, 现在她和她的团队年收入近20万元, 下一步她打算扩大经营规模, 利用政府的贴息贷款好好发展这个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5年将继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 加大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创业技能培训等政策落实力度, 支持高校毕业生、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创办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 支持农牧民开办小商店、小作坊、小饭馆、农 (牧) 家乐等项目, 在玉石加工、地毯编织、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创业。自治区党委、政府还将出台新一轮更加积极、更具针对性的差别化就业政策。

加强实习指导, 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为切实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 以区域产业结构为引领, 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一批实习实训基地, 规范就业见习培训制度。鼓励民族地区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大力开发高校毕业生实习实训岗位, 实现高校和实习单位无缝对接。

2014年3月, 来自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维语专业的61名大三实习生, 来到哈密市花园乡实习基地, 在这里他们被安排到了各个维吾尔族村民家里, 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短短的2个月的实习期让他们收获到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提升, 还拥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热孜万古丽·卡德尔是花园乡强固村村民。这次, 实习生李娟来到了热孜万古丽家。对于李娟来说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和热孜万古丽一家一起在田间劳作的时间, 拿着工具在地里打理自己亲手种的蔬菜, 种地让李娟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

李娟起初来到哈密实习只是抱着来锻炼自己维吾尔语口语的一种心态, 可是来到这里以后, 他们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十分的热情友好。“来到这个家最大的感触就是, 把我当做家人对待, 这就是我第二个家”, 李娟说。

2014年6月, 新疆塔里木大学24名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到疆南牧业公司养殖场实习。该公司是师市畜牧业龙头企业, 是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这批大学生在养殖基地实习3个月, 吃住在养殖场, 采用封闭式管理。公司和学校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 既有专家教授的讲座, 又有到养殖棚圈学习给牛羊打针、防疫和人工授精等技术。通过实习, 大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希望尽快把自己培养成畜牧防疫治疗方面的技术专家, 决心毕业后为师市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培训辅导, 帮助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就业质量

近年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派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分赴全国19个对口省市高校接受一年半至两年的培养, 培养合格后回新疆对应的岗位工作。这是国家维护新疆自治区安定团结、支持帮扶新疆自治区培养高素质管理和建设人才的一项重大举措。2011年至今, 广州市属高校共承担了三批共计166位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培养任务。三年来, 广州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高效的筹备、务实的教学、细致的服务和“爱、严、细”的管理为做好培养教育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克服了重重困难,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培训新疆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师范大学自2011年3月以来, 685名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在首师大接受了为期两年的学习培训。学校始终坚持用心用情做好工作, 真情的付出有了真回报, 广大新疆学员也动了心、动了情, 真正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校先后6次深入和田县、乡、村开展专题调研, 了解当地实际需要, 结合学员未来岗位工作及其现有专业背景, 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重点围绕汉语水平、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以及综合文化素质提升等方面, 采取模块化方式设置课程。

学校任课教师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中青年教学骨干, 他们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 注重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教学。为了帮助学员适应大学生活、提高汉语水平, 学校启动了“1+1互助成长”人才培养计划, 让新疆学员跟在校大学生结成了互助成长对子。

经过两年的培养, 人才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学员们结业返疆后, 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学校先后对用人单位组织了三次回访调查, 就业率达99%以上, 基层用人单位对学员们“如获至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 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在各项服务中要更加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和心理健康, 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目前, 我国的用工制度已实现了根本转变, 市场调控就业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因此,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应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 不能等、靠、要, 主动“推销”自我, 这是实现择业的有效途径。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篇6

最近几年, 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力推进, 我国新疆地区获得了持续发展, 对人力资本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 随着新疆高校的扩招,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数量与日益增, 相对落后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导致新疆各高校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不理想。因此, 针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分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业问题的顺利解决不仅仅关乎新疆的发展, 还对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现状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整个自治区人口总量中, 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接近60%。1999年, 我国推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扩招, 新疆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 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民跨入了大学校门。与此同时, 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新疆, 一方面经济获得了大发展, 但其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协调, 相对于其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扩招速度更高, 使得新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增。

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可知, 每年新疆自治区各高校的毕业生总和大概为60000人, 少数民族毕业生占比约为33%。2011年, 新疆一共有6.65万名高校毕业生, 整个新疆地区的一次就业率是47.55%, 汉族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是56.86%, 但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8.86%。2013年, 新疆一共有73768名高校毕业生, 年末统计全区就业率是88.44%, 汉族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2.72%, 但同期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仅为80.39%。由此可以看出,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偏低, 就业问题尤其突出。

三、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 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 缺乏实践技能

因为历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并不具备较好的基础教学设施, 师资缺乏, 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相对较低, 加之学生汉语水平有限, 缺少民族语言的学习参考资料, 少数民族的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广的知识面, 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上了大学后, 学习专业课吃力, 高校及老师考虑到这些情况, 也降低学习标准, 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牢固。此外, 受限于有限的汉语水平, 高校授课以汉语为主, 学生理解困难, 在沟通、实践中相较于汉族大学生并不积极, 最终造成实践技能的相对匮乏。

(二) 高校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相较于汉族地区, 新疆高等教育起步晚, 因此教学设备较为落后, 缺少必须的实验设备, 由于地处边陲, 缺少优质教师。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 需要先接受一至两年的预科教育, 在这一阶段, 少数民族学生无需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 学习的教材简单, 主要任务是增强汉语听讲能力, 并不重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各高校专业的设置并没有考虑新疆地区的具体情况, 成立了诸多热门专业, 存在着严重的专业趋同性问题, 造成少数民族毕业生的供给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价值对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的缺乏, 导致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三) 入学制度与就业制度脱节, 并未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

由于新疆自治区的特殊性, 在考虑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上,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享有入学照顾政策, 相较于汉族大学生, 其入学标准设定的比较低, 因此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得以进入大学深造。

四、解决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一) 学生应努力增强就业技能, 重视汉语的应用

大学期间需要积极接触社会, 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尤其需要重视对汉语的学习及应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在校期间积极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 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如今信息传播媒介在持续更新, 就业信息的传播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应该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充分利用, 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就业机会, 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就业。

(二) 高校课程设置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

新疆高校课程的设置应该要充分考虑新疆地区的市场需求, 不再过度的追求热门专业的设置。对实验设备、实践教学等加强管理, 让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实践环境。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对于那些有意向回生源地就业的学生, 高校应该搭建起学生与当地人社部门的沟通桥梁, 并且设立就业咨询处, 为毕业生就业答疑解惑。

(三) 政府需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要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 对于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可适当放宽录用标准;对于一些就业岗位, 规定少数民族学生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少数民族自治州、县、乡镇实行定向招生, 毕业后实行定向分配就业;对于自谋职业的毕业生, 基于税收、资金等的支持。此外, 政府还应该为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和用人单位的交流沟通等搭建平台, 对毕业生就业、创业等提供支持。

五、结语

就业难是当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毕业生个人、新疆地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 高校学生应努力提高就业技能, 高校要结合市场需求设置合适的专业, 政策需要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支持。只有在三方共同努力下, 就业难问题才能够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孙嫱, 王向然, 朱娜, 殷继明, 杨圣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 2012, 04:5-18.

[2]蔡文伯.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回家乡就业观念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3:1-5.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篇7

一、少数民族地区幼师毕业生就业的意义

(一)有利于毕业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的扩招,幼师学生也逐年增多,据新疆幼师学生管理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约40%来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的学生,大都属于低保户家庭及贫困家庭。幼师的就业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并促进其自身及其家庭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基础教育落后,尤其是县级以下城市及边远地区。幼师毕业生作为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其就业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三)有利于该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毕业生的就业有利于该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影响新疆幼师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 个人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中初级专业人才。部分新疆幼师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需要以自身能力和素质为基础,该校毕业生主要是五年一贯制的大专生和普通大专生,还有部分中职生。三个层次的学生普遍学历层次低,理论基础弱,在与其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2. 个人性格

幼师是一个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因此外向开朗善于沟通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但是有的毕业生性格羞赧,对求职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差,一次失败便不敢再试,以至于影响就业。有的学生限于自身学历低,不敢向更好的岗位提出申请。

3. 就业期望

随着私立、民营幼儿园数量激增,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增加的同时,也逐渐对幼儿教师的整体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拥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广博的文化素养、识物察人的智慧、良好的科研能力的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新疆幼师部分毕业生不能从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出发,就业期望值过高,总期望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希望到条件好、环境好、工资高的地方发展,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就业,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动灵活就业的积极性。

(二)学校因素

1.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

新疆幼师过去的培养模式过分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对文化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理论基础薄弱。课外活动以钢琴、舞蹈等便于展示汇报的技能课居多,文化课老师没能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开展课外阅读和课外学习。

2. 就业指导

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能顺利就业的重要保障。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知识的思维中,对就业市场,就业信息及自身就业准备非常缺乏,需要学校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新疆幼师所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三)社会因素

1. 就业岗位供需性矛盾突出

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情况看,首府及地级城市的单位存在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县级以下城市的用人单位,有岗无人就。部分新疆幼师毕业生依旧眷恋经济发达城市及其公立学校,基层教育教学单位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现象。

2. 用人单位门槛趋高

据用人单位反映,除看重幼师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外,也非常看重教师的认知领域和影响力。新疆幼师主要是大学专科毕业生,还有部分中职学生。而许多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幼儿园或者公立幼儿园在招聘启示中标明需本科以上学历,人为的增加了新疆幼师毕业生的难度。

3. 民族聚居的就业环境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幼儿园的孩子通常源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母语,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能用多种语言沟通,因此,只会一种语言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也是新疆幼师学前双语专业民考民学生倾向于回到生源地而难以有更多选择机会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王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70-72.

[2]杨志秋.师范生就业问题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05:96-100.

浅谈新疆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 篇8

1.1 新疆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较好

国家认同是公民认同一个国家的族群和文化,是一个人对国家归属感的认知和对社会文化政治的评价和情感。新疆地处祖国边疆,而且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团结是国家认同的前提条件,调查表明,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意义认识比较深刻,对党的少数民族政策都持赞同态度,他们普遍认为非常有必要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睦相处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友爱。尤其是对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愿望和要求比较强烈。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民族团结意识,这也奠定了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基础。

1.2 对于中华文化具有良好的认同感

国家认同首先是对这一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这是国家认同的基础。调查表明,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具有较高的认同,他们也认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也对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感到自豪,也愿意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愿意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乐于接受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很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语教育表示赞同,他们积极地学习汉语,学习汉文化,表现出良好的中华文化认同感。

1.3 狭隘民族意识较浓,国家认同意识较弱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校里比较普遍的以族缘为纽带的同学会、以地缘划分的同乡会活动,促使同族相亲,同乡相聚,也难免会助长某种狭隘民族意识的滋长。

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较弱的原因分析

2.1 经济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往往比较落后,缺乏民主政治观念。新疆历史上长期以自给自足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为主,人们靠天吃饭,民众缺乏维护公共利益的基本动力。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进行了大规模和影响深远的民主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新疆发展民主政治和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创造了条件。但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物质决定意识,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缺乏,不能很好地处理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2 民族意识影响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间由于利益纠纷而导致民族矛盾应该不足为奇。即使存在民族矛盾也要强调民族成员是国家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只有把不同的民族意识融合到更高层次的公民意识之中,才能在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中不断进步,突出个别民族或同一宗教信仰民族的利益,必然排斥其他民族的利益,最终导致国家意识的淡化。在当今社会,公民绝不仅仅指的是取得一国的国籍,成为一国的国民这么简单,它更多地表达了法治社会人的行为准则。因此,不能把民族意识放到国家意识之上,这样做只会使得民族隔阂和矛盾愈演愈烈。各个民族只有将国家意识放到民族意识之前,才能够对国家产生认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让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我们之前的公民教育总是给大学生灌输一些“大道理”,让他们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然而却忽视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和公民权利的宣传。这样就让大学生对公民这个概念产生误解,让他们觉得作为公民就是要为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做贡献,对权利、参与、决策等观念较为淡漠。很多新疆的民族大学生不知道他们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公民能够为地区稳定和民族团结做些什么,也不知道怎样抵抗民族分裂势力的侵蚀,他们有哪些法律上的权利。近年来,国外反华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相互勾结,借口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混淆公民、民族的界限,煽动宗教狂热,破坏社会稳定。

3 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对策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的培养应该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然而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国家意识的最重要的途径。找到一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子,对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

3.1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国家至上理念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的一员,是国家的公民。对国家有归属感,对社会有责任感是天经地义的。因此应该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反对民族和国家分裂,维护民族尊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从整体上来看,这些大学生的思想都较为理性、健康,他们的精神面貌都较为积极、向上。他们平时非常关注改革和社会发展,他们也具有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此,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3.2 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边疆各民族人民深刻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个人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各民族都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祖国尊严,以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确立国家认同的优先地位。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感情,团结凝聚各族大学生。

3.3 了解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

加快边疆的经济文化发展,不断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整体差距、个人收入差距。对保持边疆社会政治稳定,全面建设和谐稳定的边疆意义重大。在具体工作中。要着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特别是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规律、心理特点,突出人文关怀,注重学生的利益诉求,着力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逐步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筑牢国家认同基础,促进边疆稳定和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J].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篇9

【关键词】新疆高校 少数民族大学生 公民意识教育

一、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是一种把关心和维护祖国利益、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最高职责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是民族凝聚力的显著标志和人生重要道德规范。

近年来,境内外“东突”恐怖分裂势力在遭到持续不断的沉重打击和新的国际反恐形势下在继续进行暴力恐怖活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舆论攻势,加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裂与渗透活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斗争成败影响到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直接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新疆高校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开展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充分利用他们在本民族的影响力,结合爱国主义,对他们广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们进一步振奋精神,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国家主权与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提高加强国防、加强军民团结的自觉性,提高全民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自觉性,同一切出卖祖国利益分裂祖国的言行进行坚决斗争,动员和引导他们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二、加强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明荣辨耻的判断标准。通过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荣荣,耻耻”的社会价值取向,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存在问题,认真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层次,为日后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2.爱国主义教育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面临着国际、国内的复杂局面。通过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伟大祖国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和全体中国公民利益的代表的基本事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及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自觉地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

三、培养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

新疆高校借助于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对教材的内容,教育方法进行研究,结合时代的特征,与时俱进地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轻松而又愉快地受到公民意识教育洗礼。广大“两课”教师尤其是少数民族授课教师应下功夫去深入挖掘,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反复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2.借助广播、校园刊物、网络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校园媒体须大力集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闪耀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事迹,使校园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主阵地”、“主旋律”的作用;深入到教学、管理、科研、服务、育人的各个方面,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弘扬社会正气,挖掘校园热点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满足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3.通过树立少数名族大学生中的优秀党员、学生干部典范,现身说法地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通过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力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努力使他们成为合格、优秀的公民意识教育践行者。培养的一大批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干部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是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可塑性最强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因此,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党员、干部典范,是从源头上推进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举措,确保把他们培养成为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堡垒和团结各族群众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公民意识的推广工作。

4.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校园文化结合时代的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就要努力做到:其一,着力建设校园红色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方向,坚持主旋律,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使民族精神在时代的实践中升华、发展。其二,大力建设校园奉献文化。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从中受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到企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前沿,了解国家建设发展的现实,了解社情民意,领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刻内涵,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通过举办主题鲜明的教育晚会、推进感恩教育,积极倡导服务奉献精神。其三,积极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充分挖掘科技创新活動中的民族精神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其四,努力建设校园人文文化。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举办感染力强、辐射面广,符合青年学生思想特点、主题鲜明的人文讲座或论坛,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热点。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事迹、精神,使民族精神的教育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使他们将自我成才与国家民族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教育,不断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逐渐使广大青年少数民族大学生将爱国之情升华为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政治觉悟、一种必备的思想素质,树立起爱我中华、兴我中华、建我中华的志向,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与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以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积极投入到祖国的各项建设中去,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参考文献:

[1]莫敏秋.浅谈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培养[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2).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8.

[3]罗少良,彭庆红.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求索,2001,(4).

新疆民族大学生就业 篇10

新疆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文化多才,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资源基地。新疆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聚居区, 境内有13 个世居民族、47 个民族成分, 各民族语言、文化以及信仰有所不同, 导致产生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比较活跃, 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思想观念多元化, 容易受到蛊惑, 造成对某种观念盲目认可。近年来新疆连续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表明, 当前三股势力对教育领域的渗透更加隐蔽、猖狂。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歪曲新疆历史, 鼓吹民族分裂, 煽动狭隘民族情绪, 鼓动反汉排汉, 宣扬宗教和宗教极端思想。[1]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大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是否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观念,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不足

为了清楚了解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现状, 寻求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 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大学生的团结意识, 课题组通过自行设计并咨询相关专家意见, 形成了《新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新疆五所高校 ( 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 的大学生, 共计发放问卷1, 500 份, 每所高校发放300 份, 调查内容主要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途径及实施效果等。通过调研分析得出新疆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一) 大学生民族团结相关知识比较缺乏。新疆高校大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问及“您认为有必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吗?”问题时, 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占了总人数的95. 7% 。但是, 新疆高校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调查显示超过45% 的人对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不太了解, 有15. 8% 的人表示一点也不清楚。多数大学生没有读书关于民族团结方面的书籍, 只有28. 5% 的同学读过一、两本。

( 二)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单一。当前,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复杂多变的局势给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 不断冲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 新疆高校要创新方法、途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调查显示, 29% 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形式固化, 内容较为单一, 以灌输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为主, 缺乏沟通与交流; 25. 26% 的学生对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7. 75%的同学认为学校太过于重视形式, 不强调实际效果。

( 三) 部分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 看待问题不够深入, 容易受到欺骗和蛊惑, 政治立场不够坚定。调查显示, 有3. 5% 的大学生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持否定态度, 5. 9% 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 认为这个问题与自己无关。

( 四) 教育途径未形成长效机制。目前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很多浮于表面的问题, 当民族团结教育月到来的时候, 当上级主管部门下发文件需要开展活动的时候才会组织一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实施过程中注重的也是教育是否按上级要求进行、教学是否按既定目标完成等[2]。不但没有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也没有投入真情实感为大学生精神追求和人格塑造给予引导。长此以往, 民族团结教育成了一个表面上的东西, 教育过程的实效性便无从谈起。

三、增强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

( 一) 进一步发挥主渠道作用, 占领民族团结教育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更好地结合学校自身特色, 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断丰富哲学社会科学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激励广大教师尝试新的教学形式, 切实在机构健全、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科研创新等方面狠下功夫, 探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深入调研了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3]。

( 二) 积极拓宽民族团结教育渠道,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目前新疆高校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更加突出的是理论教育, 这就造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教条化和形式化。要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民族团结的坚定自觉维护者, 必须把外在的灌输、教育内化成学生自身内在的思想、信念和情感。通过更多地开辟一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平台, 不断丰富教育形式, 深化教育内容, 使广大学生能够辨明是非择善而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得出易于接受的正确认知。[4]

( 三) 加强沟通交流,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通过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 互尊重, 来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尊重。积极倡导民汉同学结对子交朋友, 高校实行民汉学生统一编班, 自由结合地开展民汉学生同宿舍, 创造共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的良好环境, 消除因风俗、习惯不同导致的误解和隔阂, 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与思想互通互融。[5]

( 四) 完善制度约束机制, 增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要狠抓行为规范, 用法制规定和制度约束处理各种损害民族团结的行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 深入浅出地介绍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 同时结合学校学生特点不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活动, 明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从现实事例中, 真正懂得公民的权力与义务, 强化自身的纪律观念, 深刻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制度约束没有例外,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 自觉做一个知法懂法, 维护国家利益的好青年。

摘要:加强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和提高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质量, 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新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构建和谐高校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疆五所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 通过问卷找出新疆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高校,民族团结,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姗萍.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时代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 10:75~76

[2]李国安, 熊洁.浅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意义、内容及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11

[3]黄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民族团结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11, 27

[4]周斌, 邓毅然.新时期西部高校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价值工程, 2011, 8

上一篇:操作模型下一篇:数学质量教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