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

2024-05-21

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通用6篇)

篇1: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

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

2011年6月14日上午,由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品彦主讲的“新疆民族宗教问题”专题讲座在新疆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一楼会议室正在进行。

马品彦研究员分别从深刻认识民族宗教问题在我们新疆地区的重大影响,坚决抵制境内外反动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破坏活动,以及正确认识宗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马品彦研究员强调:身为新疆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响应国家和新疆地区的号召,加深对新疆民族与宗教的基本情况、周边国家的发展态势对新疆的直接影响的了解,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思想认识,自觉为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学员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还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相关重点。讲座结束之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有一位学员还爆出了一声响亮的“好”。

历史在沉淀,社会在发展。让我们共同肩负起维护新疆和谐稳定发展的使命,为新疆民族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此刻起,正视新疆民族宗教问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实际行动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添砖加瓦!

特来提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2011年6月18日

篇2: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

一、开展‚三史‛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敏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大都与民族宗教问题有关。高度重视民族和宗教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81年视察新疆工作时强调:‚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江泽民同志98年视察新疆工作时,深刻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新疆视察工作时指出,要牢牢把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主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新疆历史民族宗教问题,是构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核心的和谐新疆的必然要求。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新疆视察工作时指出做好新疆工作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自觉做到‚三个不动摇‛。

新时期开展‚三史‛教育活动不仅是我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现实需要,还是实现新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基本前提,意义极为重大。

一、开展‚三史‛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1、新疆历史的特点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地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除东南联接甘肃、青海,南部联接西藏外,其余与8个国家为邻,即东北部与蒙古毗邻,北部同俄罗斯联邦接壤,西北部及西部分别与哈 1

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接界,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人类大规模的海上交通畅行之前,新疆是我国古代进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例如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即穿行其中。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特点,使新疆地区在古代沟通中西关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由于历史上众多部落、族群在此聚居交往,东西方文明成果于此碰撞融汇,致使新疆的居民种系族属呈现多族共聚、文化内涵多元并存的复杂特征。新疆历史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2、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什么经常利用新疆历史说事

新疆的边疆区位特点,新疆历史的错综复杂性,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和侵略,例如国外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思潮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和影响,都对人们科学地解读和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全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障碍。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外敌对势力为了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和强大,采用西化、分化战略,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对我进行渗透、干扰和破坏,他们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散布极端宗教思想、煽动分裂情绪,鼓吹新疆独立,(举例: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麦斯武德所谓‚我们的民族是突厥,我们的祖国是东突厥斯坦,我们的宗教是伊斯兰教‛等),以达到他们分裂中国、破坏新疆社会稳定的罪恶目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保持高度警惕。

3、统一对新疆历史的认识,事关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新疆‚三史‛教育活动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要求:首先,通过新疆‚三史‛的学习,将有助于我区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加深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的正确认识,解疑释惑,统一思想,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公民意识;其次,可以深化人们对新疆现状的正确理解和科学解答;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定阶段,对新疆历史的共识是人们统一认知现实问题的根本前提。因此,对新疆历史问题的系统了解和准确掌握可使各族干部群众自觉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澄清模糊认识,化解心中隔阂,凝聚人心,增进团结,坚定信念,进而筑牢新疆地区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思想文化基础。党中央对新疆稳定与发展十分关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新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最原始的称呼是柱州,汉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位于祖国西部,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今天是我国境内距离海洋最远的省区。干旱少雨是它的基本特点。但是,地质时期的新疆却截然相反,在数亿年之前,新疆是一片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新疆经历了反复的海陆交替之后,在喜马拉雅山早期造山运动影响下,海水才退出新疆全境。在距今1200万年的上新世末以来,随着天山和昆仑山和阿尔泰山的强烈隆起,南、北两大封闭盆地形成,从而构成今

日新疆的基本地貌轮廓,及通称的‚三山夹两盆‛。在三山加两盆的西端,是帕米尔高原,它由南到北将三山联结在一起。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7世纪,古代的呼羯人、塞族人游牧于巴尔鲁克山一带。

1、汉朝时期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

人们对新疆有文献以来历史的清晰认识开始于汉代,这是从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和班固《汉书•西域传》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西汉时期,阳关、嘉峪关以西地区就被称为‚西域‛。西域名称的出现伴随着西汉王朝对天山南北政治上的统辖过程,而这一过程则与汉朝抗击匈奴的斗争直接相关。原来,汉朝统一西域之前,天山南北各地受制于匈奴统治之下。匈奴是我国北方地区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公元前176年,匈奴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收取西域各地赋税,经常劫掠汉朝边境地区,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对西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公元前138年,为了消除匈奴人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威胁,最终打败匈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力图联络当时活动在今中亚地

区的一个名叫大月氏的部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的西使历尽艰辛,功绩卓著,客观上加深了两地彼此间政治、经济的了解和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不久,亦即公元前121年,年仅19岁的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受命率军西征,打败了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汉朝政府随即在此设臵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也就是河西四郡。汉朝这一军事行动切断了匈奴同西北氐、羌诸部之间的联系,扩大了汉朝与西域各族间的往来。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西使,前往伊犁河流域商议与乌孙结盟事宜。经过张骞的多方努力,双方建立了密切关系,为此,汉朝先后将细君、解忧等公主远嫁乌孙昆莫(王),以增强双方之间的关系。(汉家公主从国家、民族大义出发,忍辱负重,积极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汉朝与乌孙间的联盟有力地遏制了匈奴对汉朝的侵扰,使匈奴在西域的处境更显孤立。公元前108年,汉军将领赵破奴等率部穿越阳关、玉门关西进,攻占楼兰、姑师等西域重镇。公元前102年,汉军西行,又攻克时常与汉朝作对的位居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显示了汉朝国力的强盛,将汉朝的政治影响向西延伸到中亚广大地区。这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极大提高了汉朝的在西域各族中的威望。公元前101年,为解决驻扎西域的汉军和往来使者的粮食供应,汉朝开始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臵设‚使者校尉‛统领之,上马打仗下马种田。‚屯垦戍边‛由此成为历代中央王朝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使者校尉‛应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地区最早的地方官员。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漠北草原的匈奴政权发生内讧,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恐遭不幸,率部众自愿归服汉朝,汉朝派出在西域执行公务的郑吉前往迎接,至此匈奴设立的‚僮仆都尉‛随之撤销,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统属。

汉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设‚西域都护‛管理军政事务,府治建立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南),郑吉被任命为首任都护。已知西汉时期担任西域都护职位的共有18位。

‚西域都护‛的设立是新疆地区统一于中央政府的显著标志。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新疆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国家的组成部分。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专理屯田事务的‚戊己校尉‛等统领西域各地军政事务的高级官吏;又委任册封当地各族首领,颁发汉朝印绶,允准其按照本地习俗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并进行屯田戍边活动,设立烽燧、驿站维护交通畅达(简介‚南、北两道‛开通及意义),极大地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发展。

东汉建立后,继续西汉王朝对西域各地的统治,先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该地军政事务。著名的‚定远侯‛班超就曾担任过西域都护多年。后设立西域长史取代了‚西域都护‛职能。班超不只留下令人称道的‚投笔从戎‛故事,而且父子相承,为了巩固边防、发展西域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元纪年法:耶稣诞生前后分为公元前、后(BC/AD)。世纪年代100年1个世纪,10年一个年代,前30年、后30年(早中晚)前50年(上半叶、下半叶)。

公元前60年,裕民县辖境正式纳入汉朝版图。东晋、北魏、隋、唐、宋、元、明、清朝时,裕民县辖境内有鲜卑、柔然、高车、突厥、铁勒、蒙古等部族游牧。一直到清朝后期,裕民县境内多为游牧民族,以哈萨克族居多,塔城直隶厅在裕民辖境的察汗托海河中游河岸设臵舞尔克代(蒙语:千户长)进行管理。

2、魏晋时期‚高昌郡‛的设臵和原因

魏晋时期,中原各地政局混乱,群雄割据,致使统一的中央王朝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辖暂时中断,但是,诸凡毗邻西域的中原各族建立的地方政权组织,一旦强盛便将其势力范围延伸到西域地区。例如,公元327年,由西晋设臵的‚西域戊己校尉‛赵贞坚守高昌城(今吐鲁番市),不愿归附河西地区新兴的前凉张氏政权管辖,前凉政权的首领张骏率兵击擒之,攻占高昌城,并在其地设立高昌郡,下辖高昌县和田地县。郡太守理事在田地县(鄯善鲁克沁)。‚高昌郡‛的创设被视为西域各地‚郡县化‛之开端(简介’郡县制‛的形成和作用)。前凉政权所以在吐鲁番盆地设臵高昌郡,因为当地住有大量汉人士卒,他们经济和社会活动形式同内地一致。‚高昌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政府管理西域地区形式的创新和进步。

3、隋唐时期的军政管辖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尤其是唐朝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经营,其规模和时间都超过魏晋,胜过两汉。隋朝建立后,包括高昌麴氏王朝在内的新疆各地诸族首领竞相朝贡,以示归附。隋朝在西域地区陆续建立了鄯善、且末、伊吾诸郡,复将魏晋时期西域地区的‚郡县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隋朝对西域的经营时间不长,却为后来唐朝统一天山南北各地奠定了基础。

唐朝建立伊始,西域诸国便纷纷遣使迄长安申明其归唐之意。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今哈密)城主就率所属的7城归顺唐朝,唐朝于此臵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行政机构,初领伊吾、柔远、纳职三县。639年,唐朝军队打败了阻塞西域贡道、与唐朝作对的高昌(今吐鲁番)麴氏王朝,在其地臵西州,在天山北部建立庭州。与此同时,唐朝还以交河城为治,设立安西都护府,后移府治至西州。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

公元657年,唐朝政府在平定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叛乱、完成对西域各地的收复后,在天山南部先后建立了焉耆都督府、龟兹都督府、毗沙都督府(故于阗国地)和疏勒都督府(今喀什)等羁縻府州。同年还建立了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军镇,史称‚安西四镇‛,进行监护和管理。703年,为强化对于西域各地的军政管辖,唐朝于今吉木萨尔县境内设臵‚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这标志着以庭州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地区在军政体制上已另为一域,安西大都护府这时则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

唐朝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是实行一种二重化的建臵体制,即实行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在汉民集中居住的地区,主要是指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政治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行政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与租庸调制(唐代的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的兵制)。吐鲁番等地就考古发现了大量上面盖有高昌县、天山县、蒲昌县和柳中县官印的汉文文书,这几个县当时都归属于西州。‚汜得达告身‛、‚张无阶告身‛ 的出土则更具体地反映了唐朝职官制度在该地实施的情况,‚告身‛即指唐代的干部任命书。该地发现的专门登录户口和田亩情况的‚手实‛文书,实物税‚庸调布‛以及著名的‚西州营名籍‛文书则是唐朝经济、军事制度在这一带地区推广实施的有力证据。唐朝政府在非汉民生活聚居区,大致是所谓都督府、州地区,则推行行政‚自治政策‛,其特点就是继续保留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假以唐朝官职名号,按其部落的大小、地位和声望的高低,授予刺史以下的各级官职,并颁发印信文契,作为行使职权的依据。各级首领的职位还可以世袭。同时允诺其以旧俗治理部众,所收贡赋不入户部。

3、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

五代宋辽金时期,因中原地区诸朝争夺统治权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它们同中原诸王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喀喇汗王朝定期向北宋进贡,他的统治者就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表示自己是属于中国的。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西域后,设立‚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等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提刑按察司后,又设立了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派兵到和阗、且末等地屯田。明朝设立了哈密卫,对西域其他地区实施羁縻控制。

4、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

明朝,中央政府只在今天的哈密地区设臵了一个‚哈密卫‛,管理当地的军政事宜,而西域的其他各地事实上都为蒙古察合台后裔管辖。清朝建立后,先后平定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和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 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巩固了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统辖。公元1762年,清政府设‚伊犁将军‛管

理新疆的军政事务,府治驻惠远城,伊犁因此成为当时清王朝统治新疆的政治中心。新疆各地军政事务则分设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加以管理。同时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分别实行郡县制、‚伯克制‛(厥语音译,地方官吏称号)、‚扎萨克(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制‛,八旗制等不同的治理方式。使新疆社会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乾隆年间发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的壮举,就充分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为解决中国西部疆域有被瓜分的危险,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自此,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这对于新疆加强同内地的联系,增强防范外国侵略势力的能力,保证近代中国西部疆域的安全,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民国时期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

民国时期,分别由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在新疆实行统治。杨增新推崇‚无为而治‛,努力保持了新疆社会的稳定。在统治新疆17年后,终于死于统治集团内讧。1928年,愚昧不堪的金树仁继新疆都督,社会**进一步加深。1933年金树仁在外有哈密农民起义、内有反对势力围攻夹击下被迫出逃。阴险狡诈的封建军阀盛世才接任都督,开始他长达12年之久的反动统治。1933年是新疆的多事之秋,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使原本就动荡不安的新疆政局更加不稳。以穆罕

穆德•伊敏为首的大突厥主义分子在英帝国主义策动下,趁机作乱,鼓吹宣扬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并于同年2月纠众攻占和田,自称和田王。同年11月,穆罕穆德•伊敏又伙同沙比提•大毛拉等人在喀什炮制成立所谓‚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妄图分裂祖国,破坏国家统一。由于其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南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仅存在三个月就覆灭了。但是,以此为开端,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作为一种分裂祖国、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反动思潮,在后来新疆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总是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授意和支持下不时浮出水面,危害新疆的社会发展和安定局面。抗日战争时期,盛世才妄图利用苏联人的支持保持自己‚新疆王‛的独裁地位。1941盛世才撕下虚伪面孔,公开与苏联、中共彻底决裂,制造所谓‚四一二阴谋暴动案‛捕杀中共党员,残酷杀害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中共党员,投向国民党蒋介石。

1944年,新疆沦入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后,新疆的政治局势不断恶化,各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政治局势的恶化孕育了三区革命风暴。三区革命是在国内外形势影响下,在苏联的支持和进步知识分子领导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1944年,塔城、伊犁、阿山爆发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三区革命‛,1946年1月,组成的新疆省联合政府。1946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破坏和平,新疆的国民党政府当局不顾新疆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阻挠实施和平条款,迫害民主人士,向三区发动进攻,导致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国

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不仅未能挽救其灭亡的趋势,而且还加速了新疆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

1949年,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1949年秋,党中央派遣邓力群到伊犁与三区革命政府联系,三区革命政府涌跃响应。1949年9月,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分别通电起义,新疆宣告和平解放。接着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由此掀开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篇章。

通过对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统一管辖过程的回顾,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以西汉时期建立的‚西域都护府‛为开端,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此,我国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治理基本就没有中断过,历朝中央政府都在西域各地设臵各级官职和机构,进行有效的军政管辖。尽管历朝统治控制时强时弱,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也时强时弱。但是,新疆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大趋势始终没有改变,诚如著名维吾尔族学者包尔汉指出的:‚新疆与祖国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朝贡与封赐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暂时的藩属关系,而是表现为长期的不间断的国家行政权力在

这一地区的直接行使。‛

二、历史上新疆的命运一直与祖国紧密相连;汉代以后,统一局面一直是新疆历史的主流和发展趋势。新疆的命运同祖国内地紧密相连,中原政局**,新疆割据关外,外敌趁势侵入,各族人民涂炭。企盼国家统一、维护统一长久以来都是新疆各族人民人心所向。

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是维系统一的经济基础;大一统意识,以及各族民众对国家、对民族的向心力和爱国心是新疆统一于祖国的思想基础,虽然新疆历史进程中也有过分裂和割据阶段,但都为时很短,新疆各族与中原地区的政治交流和经贸联系即便是政局动荡时期都未曾中断。

四、各族民众对统一、团结的祈盼认同是铸就而后新疆始终成为祖国一部分的内在动力;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祖国西部大片领土被鲸吞蚕食,各族人民备受列强的欺压凌辱。共同的命运把新疆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危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反帝爱国斗争中,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侵略,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新疆在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之后,特别是近代以来极度恶劣的国内外局势下,依然能够保持在祖国大家庭中,应该说是新疆各族民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举例:1855年,新疆塔城各族人民为抗议沙俄对我国境内的雅尔噶图金矿的侵夺,捍卫祖国的主权,火烧沙俄设在该地的贸易圈。1865年,中亚浩罕军官阿古柏侵略新疆期间,南疆各族人民积极进行反抗斗争,据拜城人毛拉木沙•塞拉米《伊米德史》记载,阿古柏侵略政权的血腥统治,引发了新疆各族民众更加激烈的反抗。)

(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聚居和共同开发的地区

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 这里所谓‚自古‛实际上彰显历史颇为悠久的意思。探索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的历史过程就是要解决一个如何准确认识今天新疆境内诸多民族演变史问题。

1、要正确分辨和理解民族和种族这一对理论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民族‛和‚种族(人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种族是一种生物学的分类,民族是社会科学的分类,前者受遗传影响,主要依据肤色、毛发等外在特征划分;后者则是一个历史范畴,系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本质应是文化上的人群分类。

2、新疆史前时期的人群聚落唯有人种之分,而无民族之别。史前时期的新疆人种具有哪些主要特点?据人类学家对属于史前时期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遗址、哈密焉不拉克古墓等遗址出土的人类头骨测定研究表明:新疆当地居民中有一部分属于欧罗巴人种,亦即白种人,例如塔里木盆地周缘地带发现的著名的‚楼兰美女‛就呈现出‚黄发高鼻‛的外部特征,其DNA也证实她属于白种人;另外一部分则属于蒙古人种,即黄种人。相比而言,东部地区蒙古人种成分多一些,而西部地区欧罗巴人种特征多一些。与此同时,当时新疆地区更多的人种形态则呈各人种支系类型混杂或变异特点,亦即混血状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海桑田,新疆当地居民里蒙古人种特征更加明显,而欧罗巴的人种特征日趋减少。

我国先秦时期的史书中,曾将当时包括新疆在内的古代西北地区的部落或民族群体统称为‚西戎‛。这种观念主要限于当时人们对周边少数民族群体的认识水平,例如诸史籍中就将今天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之为‚东夷‛,南方地区谓之‚南蛮‛,北方地区称谓‚北狄‛,东南西北烘托着‚中国‛,即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3、关于汉代新疆民族的分布状况

从汉代开始,特别是汉朝对天山南北各地进行军政管辖以后,今新疆地区的民族分布情况才比较清晰了起来。例如,我们知道以天山

为界,在北部地区主要活动的是逐水草而流迁的游牧民族,被称为‚行国‛,主要是塞人、月氏人、车师人、乌孙人和匈奴人等;天山以南则主要是农耕定居的各个民族群落,他们往往以绿洲为聚居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田园生活。史籍中称他们为所谓‚城郭诸国‛,‚西域36国‛中的大多数都是指的他们。主要是塞人和羌人等。

新疆的绿洲封闭性,以及所处位臵的中西交通中介特点,致使这些族群聚落的来源和文化类型各有很大不同。例如塞人,汉籍史书又称‚塞种‛,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书中称为‚斯基泰‛,他们一般头戴尖顶毡帽,脚蹬高靴,喜用黄金饰物。塞人活动的区域范围非常广阔,在今天的伊犁州博物馆就收藏着新源县出土的青铜制作的塞人武士像,鄯善、莎车等地遗址古墓中的居民多为头戴尖顶毡帽的塞人,说明古代塞人不仅从事游牧,也有些定居下来从事农耕生产。

在今天和田地区生活的民族也以塞人为主,间杂有羌人血统,汉代遗留至今的‚若羌‛这个带有羌人特点的历史地名就是一个证明,天山南麓曾出土汉代皇帝赐给羌族首领的印章,即‚汉归义羌长印‛。月氏人最初活动在今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地区,曾是匈奴强盛之前草原上的强族,后遭受新兴的匈奴人的打击而势衰,公元前176年先迁至伊犁河流域,后受到乌孙人的追击,再南迁到中亚的阿姆河流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联络月氏人共同对付匈奴人。

乌孙人起初游牧活动在祁连山和天山之间,公元前3世纪受到当时强势的月氏的攻击,投奔了匈奴,王子猎骄靡长大后在匈奴的帮助下西征月氏人,月氏人南迁,乌孙人留居伊犁河谷地,并迅速发展起来。脱离匈奴,成为天山北部最为强盛的游牧部落。西汉政权曾两度将其公主(解忧、细君)下嫁给乌孙王,双方联系非常密切。

月氏、乌孙人的族属来源极为复杂,大概以白种人血统为主。车师人,一称姑师,游牧活动在吐鲁番盆地,及天山北麓的北庭等地,即今天的吐鲁番地区、乌鲁木齐、吉木萨尔等地。汉代所谓车师前国、车师后国俱为其所建。一般认为他们应是一支操印欧语言的古代族群部落。

匈奴人,我国北方草原上一个重要的古代游牧民族。战国时期已经见睹于史书,兴于汉代,时称‚北有匈奴,南有大汉‛。曾为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做出贡献。公元前176年南下击败月氏人,控制了西域,设臵‚僮仆都尉‛收取赋税。曾与汉朝反复争夺对西域的管辖权,后逐渐分裂衰落,南匈奴归汉。南北朝时期匈奴人消失。

汉代新疆地区,甚至远至中亚各地都出现汉人活动的踪迹,汉人当时被称为‚秦人‛,盖因他们是当时控制西北地区的秦朝的子民。将中原地区的汉人或王朝谓之‚秦‛,应该是最先被中原四域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所称呼,后来才流行开来,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04年,李广利受命往征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曾获悉在该城里有熟知凿井技术的‚秦人‛,‚按这里所谓‚秦人‛指中原地区的汉人。再如新疆拜城县发现的东汉时期永寿四年(158年)石刻《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中就镌刻有‚秦人孟伯山‛等与‚夏羌、程阿羌(应属羌人)‛等人共修此亭的记载。

汉代新疆地区,除通行汉语(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就是当时的官方通用语言)外,龟兹(今库车、新和、拜城等地)、焉耆和高昌(吐鲁番地区)一带地区流行吐火罗语,使用一种用婆罗谜字母斜体书写的文字,这些语言文字皆属印欧语系;昆仑山北麓的于阗地区(今和田地区)居民使用的是于阗塞语,使用的于阗文是一种婆罗谜字母直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今天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鄯善、尼雅(若羌、且末等地北部)等地居民使用的所谓佉卢文则来自波斯的阿拉美字母,也是一种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体系。语言文化特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了当地居民族属和来源的复杂性背景。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政局动荡,周边各族纷纷挺进中原,民族融合交汇进一步加强。新疆同样处于一个民族大流动、大迁徙和融汇离合程度最为广泛的状态。北方草原许多游牧民族先后进入西域各地活动,塔里木盆地周缘农耕地区的民族成分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了一系列民族的变迁重组后,西域各地原来活跃的一些族

群部落,如匈奴、大月氏、乌孙、羌、车师人等融入其他民族当中,逐渐消亡。与此同时,另一些强劲的民族集团,像柔然、鲜卑、吐谷浑等东胡系统(他们是后来满、达斡尔、锡伯等民族的祖先)的族群部落集中出现在西域历史舞台上,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吐谷浑人在公元五世纪占据了了鄯善、且末一带地区,当时在今天罗布泊周围就聚居生活着很多吐谷浑人。

同时,部分汉代戍边屯田的汉人,以及从河西迁居于此的汉人汇合在吐鲁番盆地,进一步扩散了汉人在西域的活动地域和影响范围,再如甘肃人麴嘉于499年所建立的麴氏高昌王朝,以今吐鲁番地区为中心,传九世十王,维持统治时达一个半世纪。其势力全盛时,南接吐谷浑,北抵天山北麓,东连敦煌,西邻库车。近来开发商在库车县城中修筑地下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属于十六国时期的汉人大家族的墓地遗址,其墓葬形制和文化面貌与甘肃河西走廊同时代发现的汉人墓葬同质。

公元5—6世纪高车(又称‚铁勒‛)、突厥等操突厥语言诸部落和族群的进入天山南北,则预示着隋唐时期以及以后西域地区新的民族组合和分布格局的开端。

高车,系当时北朝人对于漠北草原一部分游牧部落的统称,因其所乘车轮高大,辐数很多而得名。南朝人称其为‚丁零‛,漠北草原各部则称其为‚敕勒(铁勒)‛,著名的民歌‚敕勒川‛的作者属于此族。经研究,高车人应为北方赤狄后代。高车下属袁纥氏等六大部落,后人考证袁纥氏就是隋唐时期回纥人的先祖。高车初归柔然人所属,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和堂弟穷奇因不满柔然人的统治,带领十余万落高车人西迁至今天的乌鲁木齐一带游牧生活,并创建了高车国,虽然高车国不久即为柔然汗国所灭。

突厥人,系此前我国北方草原上众多古代部落和部落联盟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最初游牧活动在今天的俄罗斯境内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公元5世纪迁移到阿尔泰山后开始勃兴。相传突厥人因活动居住之金山(阿尔泰山)形似兜鍪(指戴在头上的‘头盔’),故有此称谓。突厥人披发左衽,居毡帐,以畜牧为主,射猎为副,逐

水草流徙。其可汗皆出阿史那氏族。

突厥人起初臣属于柔然,因交纳铁器为贡赋,被柔然人称为‚锻奴‛部落。至传说中的大叶护为首领的时期,柔然汗国渐趋衰落。突厥则由于并吞了铁勒五万帐,以及同西魏通使而日益强大起来。至首领土门在任时期,开始要求取得与柔然平等地位,遣使要求与柔然和亲,遭到柔然可汗阿那瓌(规)的粗暴拒绝,阿那瓌不仅拒绝土门的要求,而且遣使者前往当众辱骂土门:你是什么东西,不过是我家的锻奴而已,怎能娶我的女儿为妻。土门大怒,杀死使者,同柔然汗国断交。公元552年,土门与柔然可汗阿那瓌在漠北大战,阿那瓌兵败,被杀,土门夺取其西部领土,建立突厥汗国,土门自称‚伊利可汗‛树汗庭于于都斤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东段)。至三任君主木杆可汗时期完成漠北草原统一大业,同时遣其弟室点密统兵西征,很快征服了吐鲁番地区,新疆诸地为之震惊。室点密征服西域各地,建都于大尤勒都斯河谷,分遣‚吐屯‛(职官名称)监护各地,复与波斯联兵,击灭了中亚强国嚈哒,双方共同瓜分了乌浒水一带的领土,将汗国版图向西延伸至中亚的‚西海(今里海)万里‛,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离为东西两大势力,阿尔泰山和天山以西区域为西突厥汗国辖地。在阿勒泰地区的克尔木齐、哈密巴里坤草原等突厥人墓葬遗址,人们可以看到一尊尊威严雄健的草原石人雕像,其中有官吏和士兵,还有妇女和儿童,据古书记载,突厥人有死后在其墓前立石人的习俗,她们应是历史上突厥人的真实形象,最近出土的陕西省宝鸡、宁夏固原等古代粟特人墓葬里也发现了一些突厥人的壁画资料。

突厥汗国作为一个游牧民族部落联盟政权,且部属并不都是突厥人,多数是被胁迫或强制归附的草原上的游牧部落、部族。因而缺乏共同的经济基础,政治凝聚力较弱。随着汗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其军事实力受到很大削弱。不久内讧迭起,东西部矛盾不断加剧,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为唐朝所灭,657年,西突厥汗国首领阿史那贺鲁因阻挡唐朝统一西域,亦为唐朝所灭,残部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作为民族共同体的突厥人不复存在。

5、隋唐时期的民族分布

隋唐时期,新疆各地民族成分众多,加上突厥汗国时期,众多操突厥语族诸族群和部落的大规模进入和政治活动,天山南北各地进入了一个被一些学者称为‚突厥语化‛时期。这个过程再度改变了当时新疆族群的分布格局和文化状态。

隋唐时期,天山南北各地汉人为数不少,其中有镇边军政官员,有驻军屯田士卒(可举新和县托古斯巴西屯垦古城例),也有普通民众。依据相关文献,当时驻扎天山南北各地的唐朝官兵近三万人,至于其他的汉人数量就更多了。与此同时,唐代儒家文化典籍也传入新疆,当时伊州(哈密市)、西州(吐鲁番地区)、庭州(吉木萨尔县)三地汉人的经学研习已纳入科举进士的轨道,像吐鲁番等汉人聚居区都设有专门的学校。在吐鲁番市阿斯塔纳古墓中就出土了《毛诗》、《论语郑氏注》、《孝经》等儒家经典的抄本以及道教符录、经卷遗物,其中出土的《论语郑氏注》是唐朝景龙四年(710年)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卜天寿抄写的课本,从文献学的角度看,《论语郑玄注》在唐以后就失传了。但本世纪以来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了不少《论语郑玄注》的残本,使这部书的十之七八又大体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卜天寿的这个抄本是这些残本中保存较好且长度最长的之一。而人们特别垂青这个卷子,还和他的抄写人有关。卜天寿是一位年仅12岁的义学(公办学校)的学生,他在听完老师的讲课后,在背面附上自己一首妙趣横生的打油诗,诗云:‚写书今日了,先生莫鹹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些随手写下的文字使得这个卷子不再是冰冷的古籍,而充满着人类心灵史今古相接的鲜活气息。公元751年,唐朝在中亚地区的怛拉斯河畔与阿拉伯帝国的战斗中失利,阿拉伯帝国势力开始进入中亚,并将其政治影响扩散到帕米尔以东各地。755年,唐朝内部爆发‚安史之乱‛,大批唐军东调平叛,唐朝对天山南北的政治控制松驰,与新疆一山相隔的藏族的先民-吐蕃人北上,越昆仑山进入新疆地区,一度控制了吐鲁番盆地、吉木萨尔和天山南部各地,今且末县仍然残留有吐蕃人占领时期的戍堡,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掘过写有吐蕃文字的木简。吐蕃人在新疆诸 19

地的军事活动遏制了阿拉伯帝国军事势力的东扩,但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开始影响到帕米尔高原以东各地。

6、宋元明时期

这一时期是回鹘人(今维吾尔族的先祖)逐渐发展成为新疆地区主体民族的重要阶段。契丹、蒙古等民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新疆民族史的内容。

回鹘人,汉文资料里所谓‚袁纥、回纥‛,皆是本族uyghur一词的同音异译,自称为‚九姓回纥‛‚九姓乌古斯‛。一般认为,汉晋时期的丁零、高车、铁勒应是其历史渊源之一。回鹘人兴于漠北草原,先归附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势衰后,公元744年,首领骨力裴罗联合葛逻禄、拔悉蜜等八部首领,创立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于都斤山,并遣使至唐朝进贡,唐宣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755年,唐朝内部爆发‚安史之乱‛,漠北回鹘汗国的葛勒可汗(磨延啜)得到皇帝指令,迅速派遣其子叶护率精兵四千余人前往平叛,当大军抵达今扶风县时,接应的唐朝将军郭子仪劝其部众休息片刻再赴前线,叶护则言:‚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为!‛随即赶赴前线英勇作战,立功卓著,为唐朝统一局面的恢复作出重要贡献。

公元788年经唐朝皇帝允准同意,回纥汗国贵族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将‚回纥‛改写‚回鹘‛。自此,‚回纥汗国‛改称为‚回鹘汗国‛。公元840年,汗国灭亡,余部四散逃离,其中乌介特勤可汗(主要部分)辗转迁徙,后南迁入中原地区,大部分与当地各族所,融合;一支由王子庞特勤、宰相率领落居于安西(今库车县等地)建立了安西回鹘政权,之后衍化为高昌回鹘(一称西州回鹘,以吐鲁番地区为中心)政权;迁入喀什噶尔这一支后与当地其他诸族共同创建喀喇汗王朝(以喀什噶尔为中心);还有一支南奔河西走廊,投附吐蕃,后来在汉人张义潮起义带动下,驱逐吐蕃,建立甘州回鹘政权。

在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入新疆之前,另一支北方游牧民族群体——契丹人入主天山南北各地,并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众所周知,契丹人曾建立了与宋朝和金朝齐名的辽朝。辽朝末期,政治黑暗,国

势衰败,契丹皇族成员,一位名叫耶律大石的人率其部众西进,沿途收服了高昌回鹘,进入中亚地区,并打垮了喀喇汗王朝。1134年,建立了著名的‚西辽‛政权,对天山南北各地,及中亚广大地域实施了近一个世纪的政治统治,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西辽朝野上下深受汉文化影响,其规章礼仪多依中原。迄今为止,中、西亚诸地居民仍称中国人为‚契丹‛,即是昔日西辽王朝统治之影响所在,还说明契丹同汉人间的血浓于水的密切联系(蒙元时期的‚汉人‛指契丹,汉人被称为‚南人‛,因南宋之故)。1208年蒙古西征,西辽随即为其所灭。

蒙古人对新疆的统治,从13世纪初开始,一直延至明末清初,长达数世纪之久。蒙古统治初期,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曾抽调大批蒙古、汉、回等族士卒镇守新疆各地,蒙古西征之初,到过新疆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和常德等人在吉木萨尔、伊犁等地都见过‚中州人(汉人)‛。蒙古统治者采取的民族、宗教政策比较开明宽松,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曾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发展。其中维吾尔族为元朝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蒙元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人(元代文献记载畏兀儿)因最早归附,另外又帮助蒙古人创制了最初的蒙古字(回鹘式蒙古文),因此得到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历任汗王的优待宠荣,所谓:‚使与诸皇子约为兄弟,宠异冠于诸国‛(详细解释含意)。当时充任元朝中央官职的维吾尔人非常多。为维护统一和社会发展贡献很大,《元史》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情,说的是忽必烈汗鼎立中原后,占据天山北部的蒙古‚西北宗王‛起兵叛乱,反对忽必烈汗。当时畏兀儿首领火赤哈儿的斤受命守护吐鲁番盆地一带地区,1275年,‚西北宗王‛叛军拥兵十二万围困火州城(吐鲁番市交河古城),逼迫畏兀儿部众投降,火赤哈儿的斤言道:‚吾闻忠臣不事二主,且吾生以此城为家,死以此城为墓,终不能从尔。‛充分显示了维吾尔人保家卫国、忠贞不二的坚定决心。

元朝后期,天山南北各地皆为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及其后裔们所控制。1347年东察合台汗国建立后,尽占天山南北各地,蒙古汗秃黑鲁帖木儿为了政治需要,亲率所属蒙古部众16万人皈依了伊斯兰

教,随后,他的儿子黑的儿火者率军对信仰佛教的吐鲁番盆地进行‚圣战‛,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包括蒙古族在内的当地各族伊斯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信仰伊斯兰教,使不同民族之间便于通婚,进入新疆的蒙古人融合于当地维吾尔等民族中。随着蒙古在新疆政治统治的衰落,诸部落、族群迁徙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伊斯兰教对新疆各族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的整合,推动了天山南北诸民族文化意识和心理素质的认同。尔后又经过几度分化和重新组合,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的发展经过这场洗礼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例如,15世纪中叶,曾受蒙古汗国所属的白帐汗国首领阿布海尔汗的下属克列与贾尼别克不堪欺压,率部脱离白帐汗国进入楚河、塔拉斯河一带草原游牧,自称‚哈萨克‛,继续留在白帐汗国的被称为‚乌孜别克‛。后又经过不断地融合兼并,逐渐分化形成经济和文化面貌有所差异的两个近代民族。

7、清朝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清朝建立初期,天山南北的民族分布格局是‚南回北准‛,即天山南部聚居的主要是维吾尔族,北部地区活动的主要是卫拉特蒙古。据研究,当时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接近30万人,到1830年前后,人口数量翻了一番达到58万人。应该是天山南部人口最多的民族群体。卫拉特蒙古源出明朝的瓦剌蒙古,清初,因其位居西部又称西蒙古,主要由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组成,游牧活动范围在天山北部的草原地带。17世纪中叶,巴图尔洪台吉继位准噶尔(意为‚左翼‛)首领后,势力强盛,逐渐成为四部之首。到了1674年噶尔丹继位后,将其势力范围延伸到天山南部各地,雄踞西北地区,开始与清朝对峙,影响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派军远征准噶尔,至1755年乾隆皇帝在今天的昭苏格登山打败准噶尔残部达瓦齐,最终平定准噶尔,重新统一了新疆。

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了建立巩固的西北边疆,先设立了伊犁将军,后顺应时局发展建立新疆省,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同时,清政府还因地制宜,因俗施治,陆续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切合实际的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政策 22

法令,妥善地处理了境内外各个民族间的关系,进而为近代新疆多民族共聚格局之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在此过程中,清政府为了推进新疆经济的开发,保卫西北边疆安全,在先前已有的民族迁徙分布格局基础上,外部迁入:陆续从东北各省抽调满、锡伯、索伦(包括达斡尔)、察哈尔蒙古、汉族(禄营)等各族官兵数万人携带家眷进疆。内部调整:之后又组织、鼓励大批内地汉、回等民族群众到新疆屯垦种地。此后部分民族群体从西部迁入新疆境内,例如土尔扈特蒙古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1771年冲破沙俄军队的重重堵截,从伏尔加河返回故乡,乾隆皇帝将他们安臵在天山南北、阿勒泰山东西各牧场。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族等则经历了一个由‚内属‛,因不平等条约而划归俄国,而后又迁入我国新疆境内的过程(可进一步介绍经过)。经过不断地迁徙、流动,至清末,天山南北各地已经生活和聚居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主要民族,确立了近现代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截止2010年底,新疆人口为21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各民族中,维吾尔族1002.5万人,占总人口的45.82%;汉族868.4万人,占39.69%;哈萨克族154万人,占7.05%;

通过对新疆民族发展史的梳理,我们获得如下重要启示:

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诸多民族,而不是单一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就我们已知的新疆两千多年历史中,新疆地区作为一个古代部族、民族频繁迁徙汇融的大舞台,众多人们在此登台表演,恣肆展示,皆留下千古不灭的活动印迹。多民族演变发展的历史铸就今天新疆多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和不断新生系新疆民族发展演变进程的常态和趋势;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另一些则在经历过一度的发展辉煌后逐渐衰亡。正如著名学者孟凡人先生所言:在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 23 的。

三、新疆历史上多民族分布聚居的事实,以及各民族的迁徙活动和相互交往使各民族之间自然地形成团结、互助、和谐为主的民族关系,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过程中,民族之间的接触、交往、融合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这种以和谐为主导的民族关系推动和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并因此而产生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进程,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应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我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自秦汉之后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今天的天山南北各地归属汉朝,新疆自后就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古代部族和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都是新疆这块热土的主人。

特别是近代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反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凌、压迫和剥削,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如塔城各民族人民在徐天尧等人率领下进行的火烧沙俄贸易圈的行动;金矿惨案:巴尔鲁克山的西部铁力克提河流域一带盛产‚草皮金‛,由于量多质好,便于开采,中国百姓早就有人在这里采挖,以助粮饷。至此,在该地挖金的民众增多,采金数量也大为增加,有‚日产斗金‛的记载。在塔城的俄商闻之十分眼红,怂恿俄驻塔城领事塔塔林诺夫向中国当局发出照会,诈称金矿在俄境内,要求塔当局将挖金矿工撤回,并威胁说:‚不然日后不和之事起与不起,我们不保。‛对俄国人企图霸占中国金矿的无理要求,伊犁将军当即回文驳斥,声明金矿在中国境内,是否开采,俄国人无权干涉。但为了避免冲突,又服于俄人压力,下令暂停开采,撤回采金民众。但矿工们却认为,金矿属于中国,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挖金,与俄国人无干,所以不睬禁令,继续挖金。俄国人见阴谋不成,便于武力解决。1885年2月,塔塔林诺夫无视中国主权,率兵及武装起来的商人计200余人到金矿,用皮鞭和刺刀强行驱赶中国矿工,并杀死分散的6名矿工,中国矿工不畏强,与之开展了面对面斗争,俄国人恼羞成怒,用捆绑。枪毙、烟熏等野蛮方式,先后惨杀中国矿工200余人惨案发生以后,中国矿工异常愤怒,抬尸聚集在塔城直隶厅衙门前,派徐天尧、安玉贤等9人为代表,向塔城负责商务的官员萨碧屯请愿,要求塔城当局与俄国人交涉,保卫国家安全,严惩杀人凶手。塔城官府惧怕俄国人的势力,不敢答应。民众异常愤怒,1855年7月14日,中国矿工在徐天尧、安玉贤等率领各族矿工600余人,放火烧毁了俄国的贸易圈。塔塔林诺夫狼狈逃窜,逃回俄国。事情的结局,虽然以徐天尧、安玉贤等被判罪流放中国赔偿俄国武夷茶5500箱而告终,但是俄国人图谋霸占中国领土的阴谋从此受阻。也说明中国人民一直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祖国主权和领头的完整。伊犁各民族人民为保卫伊犁而进行的各种抗争;南疆各族人民对中亚浩罕支持下阿古柏入侵的英勇抵抗;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人民为抵御英俄入侵帕米尔高原而进行的抗争。

等等,这些壮举充分说明在外敌入侵面前,为保卫共同的家园,新疆各民族多元一体观念得到了空前加强。重大的边境涉外事件有:绑架边防战士事件、铁力克提事件、塔斯提事件等。在裕民这块土地上,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一直没又停止过。

(三)、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并演变的地区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

1、新疆宗教发展演变

历史上,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这一阶段从新疆出现原始宗教直到外来宗教传入,历时至少数千至数万年。新疆历史上的流行的宗教多为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大体上是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进入天山南北各地,在此之前,新疆本地流行的主要是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高级形式。原始宗教是人类社会最早产生的一种宗教形态,此时人们相信万物皆有灵魂,包括人都有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这种灵魂是永存的,因为大自然的背后有一种神秘力量所操纵,所以

人们崇拜任何同自然相关的东西,他们表现为对日、月、水、动植物以及图腾崇拜。比如,乌孙人崇拜太阳太阳、古罗布人崇拜麻黄草和小麦等。

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构成这一格局的宗教除佛教外,还有原始宗教(包括萨满教)、袄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伊斯兰教传入,历时1000多年。佛教是在新疆流传时间最长、信仰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历史上,它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曾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臵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在这一阶段,伊斯兰教通过对和田的宗教战争,逐渐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南疆地区,形成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格局。这一阶段的早期,各种宗教都比较活跃,但后期则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伊斯兰教的势力不断壮大,袄教、摩尼教、景教则日趋衰落。这一格局大致持续了6个多世纪。公元7世纪,新疆地区共有三个地方政权:于阗王国、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当喀

喇汗王朝的统治者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后,通过发动对于阗王国的战争,使于阗王国灭亡,佛教结束了在这个地区千余年的统治地位。从此,佛教势力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后,在新疆建立了察合台汗国。它后来的统治者秃黑鲁帖木儿及其后裔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公元16世纪初,伊斯兰教将佛教势力排挤出哈密。至此,伊斯兰教经过6个多世纪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从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一段时期所形成的南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格局演变为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由于维吾尔等民族接受伊斯兰教,原先这些民族信仰的宗教,如袄教、摩尼教、景教便逐渐在新疆消失了。佛教道教主要在汉族中流行。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新疆的宗教格局演变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并且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2、宗教演变史的几个特点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流布的地区,多种宗教并存是自古到今新疆宗教分布的基本格局。

(2)、新疆流传的宗教,除原始宗教外,其余均为‚外来宗教‛,主要经过中西南亚传入,这些外来宗教传入新疆后,都有一个与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

(3)、新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一方面成为新疆各民族历史、文历、民族间相互吸收同化、融合的粘合剂。另一方面,代统治者,包括野心家、阴谋家往往利用宗教,打着宗教旗号实现其政治目的,给历史上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宗教问题总是与民族分裂主义、恐怖活动紧密联系的。而且帝国主义往往利用宗教为其侵略目的服务。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上民族、宗教问题的日益突出,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也日趋话跃,形势和手法亦更趋多样化。表现在:其一,他们疯狂的利用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渗透,通过出版书刊、文艺演出、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讲经布道、聚众演说、制售传播音像制品和利用互联网等各类方式,恶毒攻击党的政策和方针,歪曲和杜撰新疆的历史、包括民族宗教演变时,挑拔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挑拨少数民族同党和政府关系,大肆宣扬所谓的‚突厥民族共同体论‛、‚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鼓吹建立‚东突厥斯坦国‛等等。一些非法宗教极端分子打着所谓纯洁宗教、实行宗教改革的幌子,大肆攻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攻击爱国宗教人士,煽动宗教狂热。

其二,他们特别加强了与我争夺青少年的斗争。他们利用青少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不足、缺之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方面的弱点,大肆将他们的反动谬论向不明真相的青少年进行灌输,使部分青少年深受其害。在‚三股势力‛鼓起的反动思想的影响下,个别青少年中毒很深,有的甚至成为‚三股势力‛的骨干力量。(另见‘伊斯兰解放党’相关资料)

(4)、从发展的眼光看,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疆宗教的历史说明,一个民族再其发展过程中,宗教信仰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从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

(5)、只有在新中国,新疆各族人民才真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党的宗教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四、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裕民地处要塞历史悠久.是古代亚欧草原丝绸之路的重受通道。远在商周时期古老的呼揭部和塞族人就在此游牧,汉时属乌孙东照,唐时属葛逻禄部的游牧地.蒙元时代为成吉恩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清乾隆年间为哈萨克族游牧地,光绪十四年隶属塔城直隶厅管辖.1944年建县。裕民自古以来也是多个民族聚居之地主要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总人口中,汉族人口 25178 人,占 55% ;少数民族人口 20493 人,占 45% ;少数民族中,以哈萨克族居多,占总人口的 35%,回族次之,占总人口的 5.9%,其他少数民族占 3.1%。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扬,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生活稳步改善。居安思危,我们应该看到: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政治图谋一刻也没有放松,与国内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处心积虑地利用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问题,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分裂、破坏和颠覆活动。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

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2008年3月拉萨发生的‚3•14‛事件,2009年7月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固然是**集团、‚世维会‛等境外反动势力联合国内的民族分裂势力企图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分裂的阴谋活动,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仍存在着薄弱的地方和环节,以至于给分裂势力以可乘之机。因此,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工作,使各民族紧紧围绕在党中央的周围,充分发挥民族合力的作用,形成反分裂的铜墙铁壁,这才能有效抵御国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才能提高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才有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当前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的要求。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滞后的状况依然存在。十八大报告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在新时期国家对民族地区发展给予了最大的支持。既向民族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又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既帮助民族地区把经济搞上去,又帮助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我们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抓好稳定,一方面抓好社会经济发展。县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继续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模范单位、模范个人创建

工作,保持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把本地区自我发展与中央和其他地方支持发展结合起来,既要继续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坚持抓好各地区各部门的对口支援。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实现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夯实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社会物质基础。‚

篇3: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

在“民族形式”论争中, 语言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许多人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性。

黄绳在《民族形式与语言问题》一文中强调民族形式无法离开语言改革这个难关, “民族形式的运动, 必伴随着文艺语言的改革运动。”⑴

潘梓年在《民族形式与大众化》中把语言提到更突出的位置, 强调了“大众语言”在民族形式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要用工农大众自己的语言来描写工农大众自己为独立, 自由, 幸福而斗争的战斗生活, 并为工农大众所享受。用工农大众的语言描写中国人的生活的文艺, 就是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作风的文艺, 就是民族形式的文艺。”⑵

自从向林冰提出“民间文艺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说之后, 文艺界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了广泛求证, 在求证的过程中, “民间语言”被上述理论家当做了答案。在这一过程中, 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那就是, 在对“民间语言”推崇的同时, 伴随着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的贬抑。

茅盾在1938年发表的《文艺大众化问题》一文中就从语言角度分析了白话不被大众所理解的原因, “新文艺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 十年以来, 新文艺的作品出产了不少, 读者也一年一年在增多, 但是新文艺的读者依然只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新文艺还不能够深入大众群中, 这是因为新文艺尚未做到大众化。”⑶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进一步地指出:“文艺工作者却常因‘不熟’人民生活, ‘不懂’人民语言, 因而造成作品与人民生疏的后果, 许多文艺工作者的作品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什么是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 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⑷在这里, “不三不四的词句”讽刺的是一些知识分子说着, 写着而老百姓听不懂, 看不懂的语言, 也即是“亭子间语言”

在提倡“民间语言”的过程中, 伴随着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的贬低。毛泽东讲话中提到的“不三不四的词句”指的正是五四以来带有欧化色彩的白话文字。这一批评从向林冰开始:“至于五四以来的新兴文艺形式, 由于是口头告白性质的‘畸形发展的都市产物’, 是‘大学教授, 银行经理, 舞女, 政客以及其他小布尔的恰切的形式’, 所以在创造民族形式的起点上, 只应置于副次的地位。”⑸

从这里可以看出, 知识分子的话语与文学形式正在受到批判, “文艺大众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在眉睫, 文艺要“统一”, 要有“主导”, 而这主导就是工农兵大众, 在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中, 这一观点被进一步阐发, 成为“工农兵方向”, 由此, 知识分子话语逐渐失去其言说空间, 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并被逐步消解。

二、语言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

(一) 对外——借此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大众的口语”的要求体现的是文艺要为人民群众, 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要求, 也即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所提出的要创造“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这才是今后文艺发展的正宗。毛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讽刺的正是知识分子说着, 写着, 而老百姓听不懂, 看不懂的语言, 这会造成文艺与广大群众的脱离, 当然就与发动群众的宗旨背道而驰。抗日战争时期, 在中国政权中, 国民党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共产党要想化被动为主动, 只能寄希望于文化领域, 渴求在文化领域内与国民党争夺话语权。怎样才能扩大自身影响呢?必须最大范围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而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因此要对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进行批评。在语言问题背后的实质是政治策略问题。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自身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 为了与国民党争夺话语权及政治地位而实行的策略。因此, “民族形式”的论争问题, 不是一个单纯的文艺问题, 而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一场文艺运动。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有计划, 有领导地开展的一场文艺运动。

(二) 对内——完成在党内思想权威的建构

当时, 在中国共产党内部, 存在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与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的斗争。在党内, 王明一开始具有很高的威信, 因为他在苏联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以他为代表的被称为“洋派”, “洋派”者能阅读原著, 以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传播者阐释者自居, 对国内的“土派”们指手画脚, 而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土派”则立足于中国革命的现实, 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原著, 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独特道路, 这两种形式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和谐, 毛泽东于是要思考任何才能在党内确立起“土派”的领导地位, 认为不能像王明之流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是要为马克思主义者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形式”, 也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正如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所提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 对“洋派”的批评也是为了提高中国共产党在党内的地位, 确立起其思想领导与权威地位。

因此, “民族形式”论争中有关“民间形式”, “民间语言”的问题, 都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问题, 背后都包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

摘要:“民族形式”论争中的语言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民间语言被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在提倡民间语言的同时伴随着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的贬低, 知识分子的话语与文学形式也受到批评, “文艺大众化”的要求迫在眉睫。同时, 我们要注意到, 语言问题背后掩盖的是政治问题。“民族形式”这一命题的提出, 对外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自己在抗日民族战线中的地位, 对内则是为了完成共产党在党内思想权威的建构。

关键词:民族形式,语言问题,文艺大众化,政治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绳《民族形式与语言问题》, 《大公报, 文艺副刊》, 1939年12月15日

[2]潘梓年《民族形式与大众化》, 《新华日报》, 1940年7月22日

[3]茅盾《文艺大众化问题》, 《救亡日报》, 1938年3月9日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选集·三》, 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篇4: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13-02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场合中进行的教育活动的统称。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向好的方向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于2011年5月6日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汉族人口占40.1%,各少数民族人口占59.9%,0—14岁人口占20.77%。”①未成年人(0—18岁)数量占到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在肯定新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新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新疆地区和其他兄弟省市有不一样地方。我们处在反分裂、反恐怖斗争最前沿,国际敌对势力日益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境内外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从未终断过,渗透与反渗透的形势始终很复杂。在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影响下,一些未成年人信教和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近期新疆公安部门破获的危害国家安全案件中,发现一些未成人参与其中。还有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的7.5事件,一些未成年人参与裹挟到事件当中,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另外我国现在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上道德失范、黄赌毒、消极腐败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也给新疆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给学习和娱乐开辟新渠道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

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是事关大局的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②在新疆这样一个特殊的政治地缘环境中,如何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更是一个复杂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研课题。我们必须思考的是: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到底发挥得如何?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得当?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二、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和原则

2005年全国妇联、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 提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③民族文化从家庭及其教育中得到滋养进而得到发展。所以,“家庭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产物,民族文化制约或促进着家庭教育的各方面,同时家庭教育反过来在丰富和不同程度地改造着民族文化”。④

(一)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双重性意义——共性与个性。共性是为国教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个性是它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基础,是对本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单个的家庭来说,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家庭教育对一个未成年人是受益终身的。

(二)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是有重要的遵循原则的

1.从理论上讲,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原则。

新疆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传统,在与其他民族相互借鉴、融合后,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家庭道德教育体系。新时期的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改进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并赋予时代内涵。从理论上讲,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准则,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基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工作的意见》为载体,以教育者易灌输、受教育者易接受、易实践为前提。

2.从现实上讲,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原则。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是由伊斯兰教宗教文化、民族风俗习惯等整合而成的,其中一些道德规范难免带有一定的封建性的、宗教的色彩,虽然有些道德规范内容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缺乏科学性。而不科学的理论必然导致不科学的教育,也就无法达到应有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长辈在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道德教育时,他们是主体。在实施家庭教育时的内容他们能够深入浅出一些,让受教育者通俗易懂。但是,由于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教育者应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教育素质,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从这一点讲,他们又是客体;另一方面,未成年人是受教育对象,是客体。但道德的灌输是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当他们在实践道德规范时,必然会与他们内心的情感体验相整合,于是又充当了主体的角色。”⑤

3.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先进性与传统性相承接原则。

新疆少数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及方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使之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实现先进性与传统性的统一。

4.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的多元性、民族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家庭道德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各民族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个性形成了中华民族家庭道德教育的多样性。先进的家庭道德教育需要社会主流道德意识形态来统领,而主流的家庭道德意识形态必须充分体现各个民族家庭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新疆经济发展的滞后,使得新疆地区在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物质投入不足,观念的滞后。

思想教育的宣传和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的提升无不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基础来保障和实现。2010年党中央实施内地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发展,为我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供一种有力的支持。

2.我区还未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管,政府部门与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还有待健全。

目前,全社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仍然是各扫门前雪,部门之间存在着缺乏协调、沟通、联动的问题。社会教育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学校教育是清一色的正统教育,说教教育。家庭教育是现实教育,实惠教育。各自为阵,各干各的,最后效果可想而知。

3.面向农村、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域还不够宽,方法不够新,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全区有各类家长学校6362所。其中,城市家长学校开办率达92%,农牧区家长学校开办率达88%,社区家长学校开办率为53%。各族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四、加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

一是教育和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树立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思想,改变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倾向,重视子女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子女全面发展。二是教育和引导家长掌握科学教子知识,实现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从单纯教育者转变为共同学习者,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三是教育和引导家长加强自我约束,重视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四是教育和引导家长拓展家庭教育空间,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实践,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促进“三教”结合,实现家庭教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二)因势利导整合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内容

民族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继承民族传统和保持民族特征的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人是生长着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或先天体质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智能和行为特性,人的行为特性是在环境刺激作用下不断形成的”。⑥

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生产劳动的教育。“正规教育强调对人在精神层面的开启,那么非正规教育则注重对人在生存方面的训练”。⑦对各族群众而言,创造满足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是首要任务,这对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尤其重要。

2.宗教信仰教育。宗教信仰在新疆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信奉着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教的禁忌、礼仪、教义等渗透进民族文化中,这种渗透意味着一种无形的教育,这种无形教育对道德教育中的行为规范、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在社会现阶段不会消失。这种现实我们是应当看到的,也不能回避的,只能积极引导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故此,在新疆少数民族家庭中逐步形成教育与宗教相互交融并存的格局。在新疆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的家族教育中,伊斯兰教的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处于教育的核心位置,而这些知识的习得基本是通过家庭实现,家长通过严密的宗教礼仪和严格的教规对子女进行宗教文化教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天然的血缘关系,使得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很容易内化到后者身上,从而顺利地实现伊斯兰文化的代际传承。在此强调是要把宗教信仰当中积极地,向上的方面作为教育未成年人的教育内容。而非不加选择的教育,更非极端的,反动的内容。

3.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艺术、传统节日、节庆仪式、民族习俗、民族体育等。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中通过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行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的特色,我们应该因势利导,让新疆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2011年5月6日发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J].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 2005年全国妇联、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

[4]雷学华.中国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2)

[5]黄蓉生主编,《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2002年

[6]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黄国庆(1973年10月-),性别:男,籍贯:湖南,单位: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5: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

新疆是我国多宗教、信教群众较多、较集中的一个地区。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和改革的深入,新疆宗教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2l世纪,就必须研究与解决宗教和宗教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新疆宗教现状及宗教界政治面貌的基本估计(一)新疆各民族宗教信仰状况及其分布

在新疆,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等6大宗教目前均有数量不等的信众,萨满教在民间也有一定影响。伊斯兰教为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克、东乡、保安、撒拉等l0个民族所信仰,人口总数逾千万,约占全疆总人口的60%

。新疆的佛教为蒙古、藏族和一部分汉族、锡伯族所信奉。其中,蒙古、锡伯、藏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人口l0余万。部分汉族群众信仰汉传佛教,目前正式皈依的约有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信徒主要是汉族。其中,基督教信徒约3万人,全疆都有分布,但集中分布在北疆铁路沿线和伊犁、阿克苏地区;天主教徒约3000人,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市和伊宁市;道教信徒约100余人;东正教为俄罗斯族所信奉,目前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仅100多人。

目前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情况是:(1)做礼拜。北疆的穆斯林群众每天坚持做乃玛孜(礼拜)的主要是老年人,中年男子主要是星期五做居玛(聚礼)。南疆的宗教氛围较浓,穆斯林群众做礼拜较为普遍。在农村,除党员外,男性成年人几乎每天做一次乃玛孜。(2)封斋。每年斋月,除了党员、干部和教师外,南疆穆斯林群众大部分都封斋,北疆穆斯林群众封斋者相对较少。(3)朝觐。除了党员、干部和教师外,其他社会成员一般都希望能去朝觐。1984年以来,全疆通过各种途径去朝觐者达3万多人,超过“文化大革命”前全国朝觐总数的150倍。目前新疆经批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约2.4万余处,其中伊斯兰教2.39万余处,佛教40处(其中喇嘛庙34处),基督教121处,天主教l5处,东正教2处,道教1处。大部分都是80年代以后修、扩、改建的。南疆尤其是喀什、和田农村,基本保持每个生产小组1个小礼拜寺,每村1个居玛寺(聚礼寺)。

全疆宗教教职人员约2.9万人,其中,伊玛目以上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约2.85万余人,佛教教职人员约300人,基督教神职人员11人,其中牧师2人,天主教神甫1人。全区已建立各级爱国宗教团体90多个。

(二)目前新疆宗教界政治面貌的基本估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过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宗教制度改革,新疆的天主教、基督教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伊斯兰教、佛教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宗教由原来反动统治阶级利用的工具变为广大信教群众的思想信仰。通过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和积极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把爱国爱教统一起来,积极参加”双文明”建设。从近年来各地一年一次的宗教人士爱国守法、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为“双文明”做贡献民主考核情况看,好的和比较好的基本上保持在95%以上。例如,1997年2月5日,伊宁市发生利用宗教进行的严重打砸抢骚乱事件,宗教人士无一人参加。因此,宗教界总的面貌是好的,具体表现在:

一是爱国教职人员和绝大多数信教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疆有4700多名宗教人士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和青联委员,代表广大信教群众参政议政、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1995年8月,喀什地区伊斯兰教协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形成了《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从事宗教活动》的决议,对喀什地区长期存在的一些宗教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大会还通过了一个号召穆斯林勤俭办“婚娶丧葬”的《决议》和《倡仪书》,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2000年8月,我们对宗教人士下发了35份问卷,在问及“当《古兰经》教义和国家法律相矛盾时你的看法”时,回答“服从《古兰经》”的仅2人,占5.7%

,回答“服从国家法律”的32人,占91.4%

。疏附县伯什克然木乡l5村是一个多民族杂居村,汉族农民主要靠生产瓜果蔬菜致富。一段时间,该乡维吾尔族农民突然不买汉族农民种的瓜果蔬菜,原来是有人散布流言:“汉族人种的东西不能吃”。当地一位爱国宗教人士出面向群众解释:“太阳是胡大(安拉)的,土地是胡大的,水也是胡大的,胡大的阳光、水和土地上生长的瓜果蔬菜为什么不能吃?”在他的带动下,汉族农民种的瓜果蔬菜又畅销了。

二是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头走脱贫致富之路。到1990年,喀什地区约有2000名宗教人士家庭劳动致富,其中有300多户是万元户和万斤粮户。这些劳动致富的教职人员对广大群众很有影响力。墨玉县城镇一宗教人士让自己儿子到新疆农大学习人工授精法培育家禽家畜优良品种的技术,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之路,还把技术传授给周围的群众,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是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伊宁市24座清真寺集资9125元,为居民区修建石子路1.5万多米,柏油路9OO米,修复水泥桥27座。洛浦县327名宗教教职人员曾一次资助学校8800元,许多辍学儿童因宗教人士的宣传和帮助而重新入学就读。

四是宗教宽容有了大的发展。喀什地区一个伊协常委、市伊协副会长的儿子、女儿、女婿都是党员或国家干部。他说:“我们家无神论、有神论都有,处得很好。”许多宗教人士对自己的子女入党、当干部,不仅不反对,而且引以为荣。这次对南北疆35位宗教人士的问卷中,希望儿子当宗教人士的仅3位,占8.6%

。有些宗教人士千方百计要让子女上大学学现代科学,并不因为他们上了大学可能成为唯物主义者而阻拦。事实表明,党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很有成效。

二、宗教方面的主要问题

,爱国宗教人士讲经,是让人多做善事。但也有极少数伊玛目利用讲经煽动宗教狂热和民族仇视,攻击党和政府。1994年喀什市蔬菜市场清真寺的哈提甫利用讲经机会讲了32个问题,大多是煽动宗教狂热和民族仇视、攻击政府的内容。(三)宗教内部的矛盾凸现

8O年代以来,新疆伊斯兰教内部滋生出一股原教旨主义思潮。这股思潮和分裂主义合流,形成宗教极端势力。它以伊斯兰”改革派”的面目出现,在中下层群众、商人和一部分知识分子中有较大影响,与伊斯兰教传统爱国力量的裂痕加深,双方争夺教民和教权的冲突不断加剧,造成新疆伊斯兰教内部的分裂和思想混乱。分裂主义势力则利用宗教极端思想,猖狂进行分裂和暴力恐怖活动。宗教极端思想严重的骨干分子人数虽不多,但能量较大。这一势力以宗教面目出现,在信教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宗教问题和政治问题紧密交织,处理难度较大。

(四)境外某些宗教势力加大对我传教力度,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政治渗透逐步加剧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宗教的国际交流对于推进我国的外交工作和民间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境外宗教对我传教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境外敌x,t势力利用宗教对我的政治渗透更为加强。如在我国周边地区设立广播电台,进行空中传教;利用各种渠道,向我国境内偷运宗教宣传品;利用来华旅游、探亲、经商、讲学等机会开展传教活动;直接、间接提供经费修建教堂寺庙;插手干涉我国宗教事务,培植地下势力,同我国爱国宗教组织争夺信教群众;支持宗教界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搞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新疆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集团也在培植藏传佛教界的分裂势力。藏独、新独分子利用宗教之名,行分裂祖国之实,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而是严重的政治问题,不能不引起高度的警惕。

以上诸多矛盾,大多数是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交织。例如:强迫他人信教,有的是出于宗教感情或法制观念淡薄,有的是别有用心;私办经文班(点),有的是怕宗教”断层”、传授一点宗教知识,有的是借此培植分裂主义骨干;利用讲经机会散布错误言论,有的是离开经典的时代背景照本宣科地宣讲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话,有的则是为了煽动群众;”两教”信仰无疑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受境外某些敌对势力支配,其中就很难说没有政治因素。

三、新形势下新疆宗教问题出现的原因

宗教和宗教工作中出现上述诸多新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和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搞渗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伊斯兰复兴浪潮席卷全球,因地缘关系,新疆在我国首当其冲。在中西亚和新疆之间双向流动的人员,每年以朝觐、探亲、经商、学经、学术文化交流等方式,把国际伊斯兰复兴思潮的信息不断传递到新疆。国际宗教势力还通过其他手段对新疆宗教界人士施加影响。例如,国外某伊斯兰组织一次就向新疆赠寄《古兰经》十余万册,资助数百名青少年到境外学经,每年向新疆寄发朝觐邀请函数千份。截至1990年,就资助修建清真寺和办经文学校(班、点)折合人民币近200万元;对叶城、和田的几位大毛拉,以“对伊斯兰教贡献卓著”为名每人寄送数千至1万美元不等的奖金;国际敌对势力和境外分裂主义势力不断加大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和分裂活动的力度,使宗教矛盾有增无减。(二)宗教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影响了宗教政策的落实

党和国家关于宗教问题的政策是正确的。但是,在落实宗教政策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工作上的不足,也带来不少问题。

一是不能正确理解宗教工作中的“落实政策”,放松对宗教事务的管理。80年代初,在落实宗教政策和平反宗教界冤假错案的工作中,一部分领导和从事宗教工作的干部对党的宗教政策理解上出现偏差,把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误认为是发展宗教,对宗教发展放任自流,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帮助宗教发展,导致持续的宗教热,极少数坏人趁机利用宗教大搞非法活动。

二是违背宗教政策干涉宗教信仰自由。个别基层干部不懂宗教政策,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伤害了宗教人士和信众的宗教感情,激发了他们的“护教心理”,也给极少数坏人煽动宗教狂热以口实。

三是在正确认识与处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关系上不能够把握好度。既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又要对群众进行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无神论教育。在这些方面,一些地方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与把握政策,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放松了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其结果是,一些党团员、干部、教师和广大青少年学生也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被迫参与宗教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在进行科学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时不注意方式、场合和方法,不考虑宣传的对象与对象的承受能力,重犯对宗教的“左”的错误做法。(三)干部队伍素质不能适应党的宗教工作的需要

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对宗教工作一度存在着领导不力、管理不善的现象,抓宗教工作时紧时松。个别地方没有把宗教工作的大事列入党政机关的议事日程。各地宗教事务管理的大量工作主要靠统战和宗教工作部门去做,但这些部门的职能发挥程度以及干部素质与党对宗教工作的要求,与宗教工作的实际需要,还不相适应。有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准备过渡几年就退休,因而缺乏工作热情;有的业务知识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政策、宗教法规、《古兰经》常识、宗教历史等相关知识知之不多,对宗教“不会管”;还有少数人怀有“宗教情结”,对宗教不愿管、不敢管。一些干部由于待遇低、提拔机会少、工作条件差等原因而不安心工作。不少县级宗教工作部门工作条件相当差,宗教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四)宗教教职人员素质不高,年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跟不上实际需要

目前,新疆宗教教职人员60岁以上者超过1/3,70岁以上者约占20%,年高体弱。伊宁市170多名宗教教职人员中经文学识比较高的仅4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只能念经不能讲解,不能结合时代变迁做出新的阐发,难以解开教民思想上的诸多困惑。年轻的宗教教职人员培养工作跟不上,宗教界后继乏人。由于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就难以从宗教内部遏制宗教极端势力发展,难以揭露他们利用宗教搞非法活动的伪装。

四、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的正确解决,就没有国家的团结、稳定和统一。”[1]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是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需要,是实现国家安定团结的需要,也是宗教健康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宗教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为解决宗教问题奠定物质基础

贫穷和愚昧是宗教的深刻根源。只有彻底消除贫困与愚昧,才能为解决宗教问题创造条件。毛泽东说过:“宗教的本质是崇拜超自然力,认为超自然力支配个人、社会及世界。”“生产发达,对自然力逐渐理解的多,宗教发生的第一个根源渐渐失去。”[2]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消除宗教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经济建设搞不上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不高,就宗教谈宗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3]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与外界的交往有了扩大,教民的注意力才能逐步从宗教方面引开,充分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久之,世俗的东西在他们脑子里多了,“超自然”的、“天国”的东西必然会在脑子里日趋淡化。这是最深刻的无神论教育,也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国家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发展西部经济。在西部经济发展中,要把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开发与这些地区的发展繁荣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真正得到实惠,并从物质上的解放逐步发展到精神上的解放。

(二)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巩固和扩大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统一战线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进入新世纪,党对统一战线的基本要求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4]这既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做好新时期宗教工作的根本指针。贯彻这个根本指针,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诚挚热心地带领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界人士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使宗教成为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使宗教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宗教人士特别是宗教界上层人士对宗教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特别重视做好他们的工作。一是要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鼓励他们爱国进步。二是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支持、帮助他们加强自身建设,按照自身特点和规章自主开展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要支持和帮助爱国宗教团体办好宗教院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一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如果我们能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政治上可靠,又有较高宗教学识的新一代教职人员,就能从宗教内部分化宗教极端势力并遏止其思想的蔓延,把广大教民引导到爱国守法和积极为“双文明”建设做贡献的道路上来,使其真正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教民的桥梁作用。(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正确处理好宗教问题,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5]为此,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宗教事务管理真正纳入法制轨道。二要充分尊重和依法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要依法保护寺庙教堂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要保护不信教的自由。三要厉行法治,坚决取缔非法活动。对一般性的违法宗教活动,如非法举办经文班点,违规修、改、扩建寺庙教堂等,要依法加强管理,及时予以纠正;对违法且已构成犯罪的非法活动,如煽动宗教狂热,破坏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教育、司法的,要查清事实,辨明主从,区别性质,依法予以严惩。四要对宗教人士加强法制政策教育。教育他们绝不能把宗教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当教义和法律相矛盾时,应无条件地服从法律,而不是相反。教育他们做守法的公民,不能以”精神导师”和”安拉的代言人”自居而高踞于法律之上。五要正确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划清敌人利用宗教和宗教被利用的界限,避免混淆敌我,把宗教当作打击对象。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秘密组织反动组织,欺骗教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分裂祖国和颠覆政府,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已不再是什么宗教活动,也不再是一般的违法犯罪活动,而是严重的政治斗争,必须依法严厉打击,决不姑息纵容。

(四)加强领导,建设高素质的宗教工作干部队伍

一是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本地的宗教工作,“宜未雨而绸缪”,把宗教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工作做在前头,做在平时,防患于未然。

二是要加强县级统战部门的职能。统战工作部门对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宗教工作十分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建议凡信教群众多、宗教问题突出、工作量大面广的县,可考虑由县委常委兼任统战部长。

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统战、宗教工作队伍是维护我区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对象特殊,工作任务繁重,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与宗教政策水平。首先必须强调政治上强,在反对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民族宗教知识,熟悉当地情况,乐于吃苦,勇于奉献。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统战宗教干部队伍。要把年富力强、政治坚定、理论政策水平高,懂得宗教常识的干部充实到统战部和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去。要大胆提拔经过统战、宗教工作部门锻炼的优秀干部,使宗教工作部门成为民族地区优秀干部成长的摇篮。要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为他们正常开展工作创造宽松的环境。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篇6:对新疆民族宗教问题的认识

一、前言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宗教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的,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宗教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的本质是以对神的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生活具有双重作用;宗教信仰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刻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深入探讨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对于我们当前弘扬主旋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与坏,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代大学生应当对我国当前的宗教情况有正确和深入的认识,能够真确理解和对待所接触到的宗教问题,切实维护国家的和平和统一。本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特别是我国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现状,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使其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所接触的有关宗教的现象。

二、宗教概述

1、宗教是什么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具有十分漫长的历史。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从原始宗教算起,有数万年的历史。世界上三大宗教的产生也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什么是宗教,存在着多种解释:首先,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一个以神道为对象的信仰层面,因此宗教学者们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其次,有一批宗教学家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他们认为信仰者的个人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和宗教体验是宗教崇拜活动、宗教仪式、宗教信条及教义的基础所在。再次,有一批宗教社会学家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最后,还有一批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定义宗教。

2、三大宗教

1)佛教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艰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2)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一神论宗教,包括天主教(大公教会)、东正教(正教会)、新教(更正教会)三大教派分支。该教相信耶稣宣传的天国福音、耶稣为赎去亚当与夏娃的人类原罪被钉死十字架、耶稣复活、升天,以及基督再临、末日审判等神学思想。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被称作神的独生子的耶稣和他的十二使徒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从事宗教活动。20世纪,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成立。截至21世纪初,基督徒超过二十亿人,约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世界三大宗教,并在中国五大宗教占据两席。而天主教为首的教会,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教育、医疗和慈善机构。3)伊斯兰教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3、宗教存在的社会历史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他对人们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社会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制约作用。在古代,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人们的思想,控制人们的行动,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后来,宗教越来越多的表现在为人们慰藉心灵,缓解压力上,但其狭隘的非科学性仍不会改变。在现代,宗教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如稳定社会秩序,凝聚民族力量等。

三、调查的概况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本校或外校的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发放,对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3、问卷设计和分析

问卷共设置20个题目,其中单选19题,开放式题目1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其中网页问卷100份,纸质问卷50份),收回问卷108份,问卷回收率72%。

四、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宗教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显示有80.6%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他们能够从科学化的角度对宗教有清醒的认识,但仍有10.2%的学生不能正确解释宗教,说不清什么是宗教,5.6%的人把宗教仅看成一种迷信集会,以及3.7%的人认为宗教是逃离现实的途径。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宗教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模糊甚至持有错误认识。在宗教与邪教关系的问题中,近82%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邪教并非真正的宗教,6%的学生分不清宗教与邪教,而11%的学生还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有关宗教知识的系统学习,一些肤浅的认识占据了他们的头脑,因此,引导大学是对宗教有个清醒而准确的认识十分必要。在调查对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的关系的认识中,37%的学生认为两个有密切关系,57%的学生认为两者有点联系,而只有6%的学生说不清两者的关系,只有极少数3%的学生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概念,然而二者却有着密切联系,民族问题常常与宗教问题相伴而生,这在我国显得尤其突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二者的密切联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现象。

2、大学生信教情况分析

在108个被调查者中,有89%的人没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只占11%。这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信教比例是相当小的,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相适应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共产主义和无信仰的民众占绝大多数。其中男生中的信教比例为19.6%,女生中信教比例为6.9%,男生的信教比例远远高于女生;文科生的信教比例为14.6%,理科生的信教比例为8.3%,文科生信教比例高于理科生。在当今社会中,男性的生活压力往往大于女性,在精神压力过大而又无泄压途径时,人们往往寻求精神的解脱,于是信仰宗教,而女性在遇到心理压力是往往能够找到倾述对象,发泄压力,故女性信教比例较小。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有42%的人士通过书籍文献阅读的途径信仰了宗教,有25%的学生是通过亲友介绍信教的,17%的学生是通过参加宗教集会信教,其他途径信仰宗教的学生则有17%。这表明大学生信教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书籍,这符合大学生的特点。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没参加过”宗教活动(占67%),“偶尔参加”者占33%,“经常参加”几乎没有。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或前往宗教场所的目的也是五花八门的。关于“您前往宗教活动场所的目的是什么”,“参观旅游”的占45%,接近一半的比例,为“祈福”而去的占20%,“出于好奇”的占25%,选择“我是宗教徒,为信仰而去”的占10%。这表明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比例比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信仰宗教与其行为表达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最多的选择是“参观旅游”,可见,很少有大学生纯粹为了信仰而去,大部分学生去宗教场所是为了参观旅游,去宗教场所只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方式,没有多少宗教的色彩。在信教大学生被问及信教的原因时,50%的学生认为信教是一种精神寄托,25%的人是为了求平安,17%的学生是听从别人的说法而信教,只有8%的人士真正信仰宗教的教义而信教,没人认为信教是一种个性的象征。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信教的原因都较为合理,大学生在信教问题上都有比较深入的考虑。

3、大学生的信仰情况分析

宗教的世界观基础是唯心主义,神灵观点是支撑宗教信仰的核心,对神灵的态度不仅能够反映大学生世界观的取向,某种程度也能透视出大学生的宗教立场。关于“您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命运存在吗”,选择“非常相信”的占2%,“比较相信”的占13%,两者相加达到15%;“半信半疑”的占51%,“一点也不信”的占34%。从数据来看,不相信神灵的大学生明显多于相信神灵的大学生。“半信半疑”者占了一半之多,这部分学生处在彷徨游移之间,如果个人碰到什么挫折和人生坎坷的话,倒向神灵的可能性极大。在“您如何评价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一项中,56%的人认为“有信仰可以提升人生境界”,6%的人认为“有信仰可以保佑自己的人生幸福”,两者加起来有62%,表明认为信仰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人占大多数。3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5%的人认为“无所谓信仰,只要物质生活过得好就行了”,还有1%的人认为“信仰是虚假的,无用的”,后两者加起来有6%,说明在对待信仰对人生的意义问题中,极少数人持消极态度。在谈到“您了解您所持有的信仰的含义和价值吗”时,信教大学生中,25%的人表示很了解,25%的人表示比较了解,两者加起来占信教大学生人数的一半,表示完全不了解的只占8%,表示“一知半解”的则占41%。当信教大学生被问及“如果有人质疑您的信仰时,你会怎么办”时,75%的人表示不去计较,17%的人表示会“与其理论,说服人”,8%的人选择其他做法。这说明信教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持坚定态度。

4、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认识情况分析 在谈及对我国宗教政策的认识时,55%的学生表示对此半知半解,22%的学生表示一点也不了解,21%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只有2%的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很了解。这表明,我国宗教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大,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我国宗教政策知识,为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打下群众基础。关于“您对周围有宗教信仰的同学怎么看”,74%的人表示“理解”,10%的人表示“好奇”,17%的人表示“事不关己”,无人表示“反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民主、自由意识的体现。我国的法律保障各宗教进行合法的传教活动,但同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43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行宗教活动”。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仍有23%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开展宗教活动,同时有17%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不知道”,当然也有60%的学生选择了校园禁止宗教活动。显然,大多数大学生对此问题有很好的认识,然而,仍有40%的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个人能否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宗教徒。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只有36%的学生明确这一点,45%的学生认为既可以入党又可以信教,另有19%选择了说不清。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团员乃至党员,尤其还有学生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入党以后仍可以信教。显然,不仅需要对党员学生加强党章学习,而且需要对所有学生加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学习和信仰教育。

五、调查结论及其对策

1、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基本正确但不健全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基本正确,能清醒而客观地看待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不了解宗教,缺乏健全的宗教知识,甚至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有失公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宗教有关知识的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不可能有正确的态度,更不可能有正确的践行。只有加强大学生对宗教的健全认识,才能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层面树立起正确的信仰观念和健康和谐的精神世界,才可以有效地抵制传销和邪教等违法活动对大学生的侵蚀,同时也能在心理上帮助大学生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以一种报恩的精神回报社会。

2、大学生需要信仰

当代大学生需要信仰这种精神支柱。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并且希望自己也拥有信仰。但是,大学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并不等于他们懂得什么是信仰,什么样的信仰是值得追求的,更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信仰。有些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下,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包含着信仰教育,但不等于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推崇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但在学生的信仰上并无强制性。然而,在现实的挫折和痛苦中,共产主义信仰毕竟过于遥远,因此,许多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是迷茫的,也是存在信仰空白或信仰危机的。信仰危机不能理解为大学生拒绝信仰、远离信仰,而应理解为:大学生渴望信仰但却缺乏信仰,不知道如何辨别选择信仰和建立信仰。因而,信仰教育并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从而真正满足大学生的信仰需要。

3、大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认识不清

调查显示,只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大概一半的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认识模糊,甚至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毫不知晓。这表明,加强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知识的学习、加大宗教政策知识普及力度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和宗教问题及其复杂,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和宗教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必须强有力。历史的重任即将落在大学生的肩上,因此,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知识应当身体力行、充当先锋,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团员。

六、启示和建议

1、大学生应当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和宗教政策知识的学习。

2、大学生应当在掌握宗教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3、大学生应当丰富自身的校园生活,充实自我,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能力培养,成就一段积极向上的美好大学生活。

4、大学生应当注重培养科学素养,主动接受新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理论武装大脑。

七、结语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下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幼小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