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音乐论文

2022-05-1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疆民族音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的文化沃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建国至今新疆题材电影在创作中以本地区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文化观念及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来实现新疆题材电影的民族化。

第一篇:新疆民族音乐论文

新疆高校音乐类社团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探究

摘要:音乐类社团是高校音乐文化最实用,最普遍,最直接的传播方式。音乐文化通过社团活动将音乐文化传播功能作用到学生中,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本文抽取高校 A 的音乐类社团为样本,分析并探究高校音乐类社团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

关键词:高校社团音乐教育文化传播功能

音乐类社团是高校对全校师生科普音乐文化最实用,最普遍,最直接的传播方式。音乐文化通过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地影響学生,寓教于乐的作用在学生主体。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分析新疆高校音乐类社团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以及教育作用。音乐文化传播功能中的“音乐文化”一词,并不是指音乐美学,音乐史学以及音乐教育学等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而是指在音乐类活动中所传递的综合性音乐文化知识。音乐文化是附属于文化大系统之下的内容,既受到文化系统的制约,又同时相互影响。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局限于活动形式,但与音乐活动无关的内容,定然不会涉及过多的音乐文化。“每个人欣赏音乐、表演音乐或者创作音乐的过程,都是被处环境中的文化程序所格式化的过程。”①可见,音乐在作用于个人主体时,音乐环境对其颇具影响。同样,社团音乐文化在对高校学生产生影响时,社团活动定然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音乐类社团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社团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影响着活动中的每个人,影响着他们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社团分类中可以根据社团成分(参与人员)与社团活动内容归属为两大类。其一为专业型音乐类社团,指的是社团中参与成员具有专业的音乐文化知识学习背景,具有良好的音乐文化素养,多以音乐学院下属学科学生为主。社团的活动内容为专业性较强、技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和艺术方式。如和声曲式以及节奏型复杂的艺术作品。其二则为非专业型音乐类社团,这一类社团指的是社团成员可以来自各种专业的学习背景,没有从事或学习过专业的音乐知识,只是对音乐文化知识感兴趣而参与到音乐类社团中来。如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科院、物电学院等学生。社团活动内容对于专业要求不高,所演奏或演唱的音乐作品多为通俗易懂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专业性音乐类社团还是非专业型音乐类社团,他们都具有普遍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对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在新疆地区高校音乐类社团的实践调研中,以高校 A 为例,抽取天山百灵合唱团、大学生艺术团—歌唱团、吉他社三个音乐类社团为样本,以对笔者参与其中的亲身感受和对社员的专访记录进行分析社团功能和总结探究结论。

一、音乐类社团样本概述

(一)吉他社

新疆师范大学吉他社是一个现当代流行音乐爱好者的集聚的学生社团,从社员身份角度可以定为专业型音乐类社团,同时吉他社还是一个多民族融聚的学生社团组织,其中包括来自疆内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和汉族等,各民族同学之间相互借鉴自己民族音乐的长处,同时可以为来自疆外的学生传播新疆音乐文化内涵,共同协作创新出更好的音乐作品。

(二)大学生艺术团——歌唱团

歌唱团在成员身份来看属于非专业型音乐类社团。参与成员由来自计算机学院、化工学院、生科院、音乐学院等多个专业组成。对社团成员中随机抽取同学进行专访,大多数在本科之前的学习生活中接触部分过专业的音乐知识普及,没有参与过音乐实践活动等共性,但却通过中社团活动了解到了较多的音乐知识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三)天山百灵合唱团

天山百灵合唱团是由音乐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部分教职工组成,所有参与者均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几近全部都受过专业的声乐演唱训练。在作品演唱上多选择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的音乐作品,并且此歌唱团收到国内多种奖项,演出经历丰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专业型音乐类社团。其中2位同学在接受访问时,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对于音乐基础素养的掌握,对音乐专业词汇以及作品的理解较多。

二、新疆高校音乐类社团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

高校音乐类社团对音乐文化传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新疆地区高校音乐类社团,不仅肩负着科普和传播基本音乐文化知识的重担,同时还担负着解释好、传播好新疆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接下来将以新疆师范大学为实例,论述新疆高校音乐社团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

(一)解释新疆音乐文化内涵,诉说新疆音乐故事。

新疆高校在解释当地音乐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文化背景。我国新疆地区乐舞文化深厚绵长,高校内音乐社团成为了如何把新疆音乐文化正确传播出去,诉说好新疆音乐故事的较为科学直接的传播方式。

新疆高校音乐类社团面向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通过科学、正确、文明的传播方式,向参与社团的学生讲解音乐文化知识,社员通过对社团传播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在向全校学生诉说新疆音乐故事,这个过程辅射人员不仅是全校师生还有师生所接触和涉及到的每个人。在笔者对上文三个社团进行采访提问到是否接触到新疆当地音乐文化时,每位被采访者均是肯定的回答。在吉他社中多会涉及到弹拨乐器,社团内少数民族同学在学习交流之余就会讲解到本民族的弹拨乐器,如维吾尔族的“都塔尔”“卡龙琴”,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图不秀儿”“火不思”等。同时在讲解本民族乐器之余还会讲述其中的内涵故事,这对于来自其他民族和其他地域的同学来说更加直接,通俗易懂。

(二)科普音乐文化基础知识,使各类型音乐文化交融创新。

清华大学马新东教授曾说“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传播的媒介。”②依此,音乐类社团也具有科普音乐文化基础知识的功能,同样是音乐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使各种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推陈出新。音乐文化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如一首作品的旋律,和声,曲式等内容。在对大学生艺术团—歌唱团中一名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进行专访时曾谈到,她在大学之前并没有参加过任何特长的学习,对于音乐的基础知识也没有学习过。但通过一年的社团活动实践,她对乐谱的识别,声乐表演的方式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对吉他社成员中,一位来自美术教育专业的同学在进行专访时也提到,通过参与吉他的组织的排练活动和实践活动,对于吉他谱的识别,乐队之间的配合,演奏技巧的熟悉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鉴于此,音乐类社团对于音乐文化知识的基本普及起到了传播功能,与此同时,音乐类社团还具有使各类型音乐文化交融创新的作用。

在吉他社中,大多接触的是现当代的音乐作品,若接触的乐器也大多是电子设备,如电贝斯,电吉他,电子和声器等。在对社团社长进行采访时,社长有这样的阐述“我是哈萨克族,从小就对音乐很感兴趣,对本民族的民歌也有学习,但后来长大后接触了吉他等现代乐器,他认为这些新的乐器更加具有感染力,比传统民族乐器冬不拉等更有感染力,我想把我们民族的音乐与乐队结合,演绎出新的作品,让民族的作品走向世界。”在笔者继续询问下,他也表示之前有学长已经有这种混合型作品,但是随之毕业而消失,他们最近也有一首新的作品叫《勇士》表示演奏效果也很好,是通过哈萨克族民歌改编而成的现代摇滚风格音乐作品,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加入了现当代音乐艺术,二者完美融合。

在专业型音乐类社团天山百灵合唱团中,也有此类多风格融合的作品。如在采访中提到的《牡丹汗》,这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本是一首独唱作品,但经过合唱团的改造后,成为一部完整的四部混声合唱作品。这部合唱作品《牡丹汗》在社团活动中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同时吸收了现代科学的发声方法与和声技巧,使作品的特点特色在展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传播正确的音乐审美文化,树立规范的审美观念。

高校音乐类社团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团活动能够传播正确的音乐审美文化,社团成员在参与活动时,潜移默化地理解音乐,在经过社长及其指导教师,能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较强的区分。美国的音乐教育家艾里奥特曾说:“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类活动;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因此音乐教育也应注意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可见,音乐类社团在高校中担任着教育任务,是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形式。王思琪博士也曾在论文中表示“音乐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文化功能。”③笔者在对我校吉他社和歌唱团两个非专业型音乐类社团进行实践探究时,与部分社员进行深入交流时,发现社团组织的活动对未受过专业音乐学习的社员的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不仅是对单一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而是对所属音乐种类的鉴赏力均有提升。

高校课程与中小学课程不同,除安排本学科专业所修课程以外,并无接触艺术课程的机会,这时艺术社团便成为最好的传播媒介。在众多艺术社团中音乐类社团更是最为直接的社团种类。音乐类社团的文化传播功能还可以使参与者能够树立规范的审美观念。在音乐社团活动中,社团的审美教育功能会作用到参与者身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参与者的审美观点,让参与者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标准。杜亚雄教授曾说过“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语言和历史背景,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产出不同的审美标准。”④在高校中也有类似的情景,新疆高校地处于我国内陆地区,民族风情浓郁,在民族音乐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类社团定然会给予学生规范的审美观念。在采访大学生艺术团歌唱团中一位化工学院的同学时曾谈到,参与社团活动后,她对声乐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把声乐的学习当作随口一唱的小事,声乐是一门严谨认真地学科,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需要认真地唱,用情感唱的过程。由此可见社团活动对参与者树立规范的审美理念的作用不容小视。同时高校是我国培养青年才俊的重要力量,树立规范的审美观念,高校音乐类社团功不可没。

(四)寓教于乐,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传播时代正能量

《乐记·乐象篇》中提到“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可见早在几千年前,世人就发现音乐可以分为奸逆之声与正和之声。正和之声可以使人和善,营造和谐正义的社会氛围。在高校音乐类社团的音乐活动对引导高校学生价值取向,传播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每年12·9红歌展演阶段,大规模的红歌合唱活动,无论从表演者还是听众的角度,都可以宣扬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让高校社团发挥政治教育作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内容。在以上三个社团实践探究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社团成员们对于红色歌曲的深刻认识。无论从创作背景还是精神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在询问其从何得知红歌的相关知识,回答的内容均是从各类红歌比赛,红歌展演活动中学习和听闻来的。学者张晓芳在论文中表示“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载体”⑤,可见,通过灵活有趣的音乐社团活动,寓教于乐,不仅让教育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更加能够让教育过程深入群众,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本文对高校 A 三个音乐类社团进行实践探究,挖掘音乐类社团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探究音乐类社团在高校中承担的责任和重要性。同时发掘到音乐类社团的普及音乐知识,促进各类音乐融合创新,传播正确的音乐文化规范审美观念,以及寓教于乐引导正确价值取向的社团文化教育功能。马克思曾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⑥原因在于只简单地从音乐的表层内容进行赏析,停留在满足娱乐欲望的层次赏析,再好的作品都会被看做是过眼云烟。笔者之前曾论述过意象在音乐欣赏中的作用,只有通过艺术作品产生意象和意境的欣赏,才算得上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鉴赏过程。由此可见,审美教育以及艺术知识的普及的重要所在,在高校美育方式中,艺术社团尤其是音乐类社团所发挥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音乐类社团在高校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新疆地区高校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信息交通较沿海城市还不便利。在新时代里,我们更应该让新疆地区社团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挥音乐类社团的长处,海纳百川,积极与时代前沿接轨,吸收各高校在社团建设和教育方式之长处。立足于本土,不断融汇出新,将音乐类社团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发挥极致。

注释:

①薛艺兵.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J].音乐研究,2008(6).

②马新东,高前进,周越,许林亚.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③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功能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2).

④杜亚雄.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教育中的审美观念[J].美育学刊,2010(1).

⑤张晓芳.新疆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石河子大学,2010(3).

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20.

[2]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3]张佳明.《花满楼》的艺术特征[J].艺海,2020(3).

[4]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5]张佳明.象征主义视域下蒙古族风格乐舞中意象阐释[J].新疆艺术(汉文),2020(5).

[6]李晓兵.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2006(9).

[7]王珩.高校學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注:本文系2021年度全国“双减”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美育实现路径探究——以音乐类第二课堂为例,项目编号:2021-SJ-030);全省美育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中小学美育视域下《红色歌剧赏析》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TWM012);2020年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新疆高校音乐类社团的音乐文化传播功能实践探究,项目编号:XSY202001020)。

作者:张佳明

第二篇:新疆题材电影民族化研究

摘要: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的文化沃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建国至今新疆题材电影在创作中以本地区各民族群众的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文化观念及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来实现新疆题材电影的民族化。

关键词:新疆题材;电影;民族化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新疆题材电影

在新疆题材电影作品中,这一时期的电影热情讴歌了新疆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往新生活,积极投身建设新新疆的豪迈之情。如《天山的红花》、《冰山上的来客》、《阿娜尔汗》等。具有以下特征:

1.西域民族风情的展现。新疆题材电影首先是通过在地域风光、民族风情的表现上,给了观众很大的视觉感染力。边疆地区的异域空间和少数民族奇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个性化的品质和性格所形成的“陌生化”表现,也为电影展示奇观创造了条件。如《天山的红花》、《哈森与加米拉》、《阿娜尔汗》等都是以新疆的壮美山河、大漠绿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突出点,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

2.人物情感世界的刻画。从传统民族文化继承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电影,基本都体现了个体的幸福要求与真正的爱情相联系并结成婚姻的果实。其基本单位是夫妻家庭,并且在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繁盛的前提下,个体的爱情和幸福才有获得最终保证的可能。影片正是以这种感情话语来置换背后的政治话语,同时又通过政治话语来改写情感话语。

195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哈森与加米拉》,影片描写的是哈萨克族青年哈森和加米拉尽管相爱,但在大牧主和国民党的联合欺压下,无法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是民族联军的到来,给哈萨克族人民带来了新生活。这部影片就是以阶级斗争的话语替代了一切民族话语,赞扬了共产党领导的哈萨克族人民获得解放,从阶级压迫和剥削中取得胜利。

《哈森与加米拉》、《天山的红花》、《冰山上的来客》都是以政治话语和爱情表达相交织的模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极致。延续了蒋光慈从日本借鉴过来的“革命加恋爱”的传统。

3.本土创作理念的缺失。随着新疆的解放,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和意识形态工具,需要对这种现实生活的新秩序给予肯定与支持。在电影中表现各民族团结在一起的民族区域的社会生活,成为最有政治与现实意义的需求,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设置上完成了“可看性”与“特定意义”的转换。

从创作主体来看,这一时期从编剧到导演进行创作的电影人大都为汉族。由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作用,他们总是无意识地以自己的民族身份——内地汉族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去解读其他民族的行为方式。这样产生的作品,就免不了表层形态是新疆各民族的,而深层灵魂是内地汉族人的。这种视角有其长处——“旁观者清”,常常更容易发掘出亮点,彰显民族特色。它的短处在于,过于表现“特殊性”,往往停留于形式表面,缺少深度挖掘。容易把民族生活作为一种封闭的、与其他文化缺少交流的文化单元来描绘,往往与现实的差别较大,造成了本土创作理念的缺失。

二、 改革开放三十年新疆题材电影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题材电影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电影以新的语言与视角,展示新疆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表现改革开放时代新疆各民族的新生活、新人物、新风貌,形成了中国电影评论人所说的引人注目的“天山现象”。在此现象中,我们看到了电影民族化的进程也加快了脚步。

1.新疆电影创作队伍的壮大。1980年年轻女导演广春兰回到家乡——新疆,先后拍摄了《幸福之歌》等22部不同题材的影片,为新疆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从广春兰导演身上我们看到,新疆电影在发展中,民族化的进程已有了改观。改革开放之前,以新疆为题材的电影,除了演员部分是新疆人之外,导演、编剧和摄制等可以说几乎没有本土人员。为了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电影,天山电影制片厂不断吸纳本土人才,到20世纪90年代初,新疆本土电影队伍已基本形成,其中少数民族电影演员已占90%。他们对新疆本土电影的创作热情更炽热,艺术创新更为突破。除广春兰之外的本土电影人还有《姑娘坟》的编剧买买提明·艾孜米拉、《阿凡提二世》的编剧礼魂、维吾尔族导演吐依贡,阿布都·卡德尔、朱玛克的《冰山脚下》等。这些与以往的新疆题材电影相比,多了些内视角,有别于之前只立足于民族社会外部来旁观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即站在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和民族自身立场上观察外部世界,表明已有了民族自身的思考和经历。

2.新疆电影中民族心理的描写。进入21世纪后,新疆电影面临入世后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能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表现民族特色和心理是新疆本土电影成功的关键。为此,新疆电影人也逐渐走出传统模式和封闭机制,逐渐意识到,只有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本土这独具魅力的大地上,书写本土人民的思想情感,悲欢离合,才能结出丰硕的优秀电影之果。他们不断坚持新疆题材电影的民族化表达,突出新疆独有的风物风貌,风土人情,一方面为关注新疆电影的观众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也树立了独有的创作风格旨趣。

2004年的影片《美丽家园》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时期独具魅力的新疆题材新作。影片讲述了一个哈萨克青年在草原和城市、父亲和恋人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故事,蕴含着人物内心不平静的灵魂博弈。在悠扬的乐声中,书写着老人、青年、女人和孩子无尽的生命追求。尤其難得的是,当阿曼泰经过现代城市的磨炼,回家送别亡故的父亲时,面对苍茫的草原和洁白的毡房,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与故乡永远连结在一起,草原才是自己的根。他在片尾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现在走了,但我以后还会回到草原。”这预示了我们每个民族都不会割断同自身优秀传统的精神联系,它永远是我们的“美丽家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人们将在新的历史高度上以新的面貌、形式和价值取向回归传统。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哈萨克民族青年在传统与现代、都市文化对游牧文化的冲击中,反映出的矛盾复杂心情,和最终做出的抉择,这一切都是一个马背民族真实的心理写照。这也是当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之所在。

衡量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是否成功,最关键的要看它在描写民族心理、民族风情方面能否水乳交融,能否体现所表现的民族整体精神素质,而新时期的影片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这一特点。不仅有对表层民族风情的书写,更是深入民族灵魂与民族精神,达到了外国电影技巧、传统艺术手法与本土风情、民族精神的结合。给我们展现出了更加真实而又丰富的民族生活,创作出更具有民族化的新疆电影。

三、新疆题材电影的新气象

在我国电影产业化政策的推动下,新疆电影人逐渐意识到,从《冰山上的来客》到《天山的红花》,从《库尔班大叔进北京》到《美丽家园》,这些新疆题材的影片之所以会成为有影响力的影片,离不开对民族风情、文化及心理的正确把握,离不开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新疆题材电影的分析可知,追求民族化主要是通过这几方面体现:

1.电影人对新疆题材的重视。“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新疆电影人坚持个性化表达,突出新疆独有的风物风貌,透过表象来探索本质,抓住民族心理。他们始终坚持以新疆这片热土为创作基地,将本地区多民族的生活搬上荧屏,不仅给疆外观众们提供了“奇观化”的视觉享受,更是给本地区人民零距离的亲切感。《天山的红花》、《绿洲凯歌》、《真心》、《吐鲁番情歌》及《买买提的2008》等都是关乎新疆人民,扎根新疆沃土的佳作,这才是形成“天山现象”的关键。

2.“原汁原味”的创作风格。新疆电影不论是在题材选择、主题确立、情节设置还是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塑造、语言运用上,都做到了“原汁原味”。从创作主体出发,天山电影制片厂坚持启用本土人才,更有利于净化创作环境,以内视角拍摄真正的“新疆电影”。从导演、编剧到演员均启用新疆本土人才,更有利于发出了本地区、本民族自己的声音。

3.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避免外来文化影响,在民族化与现代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美丽家园》、《买买提的2008》这些的优秀影片是一个很好的诠释。因此,坚持冷静的分析冲突两面,抓住民族精神品格的传承和延展,大胆吸收外界精华,与时俱进,联系现实,收集热点、看点,将市场导向与本土特色相联系,都是我们应当坚持的原则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远婴.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王敏,欧阳可惺.新疆改革开放文学三十年[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8.

[3]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马婷.新疆影视发展历史回溯与未来展望[J].电影评价,2007,(4)

[5]赵宇华.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的民族化追求[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傅侃.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效礼.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民族化理论研究[J].甘肃: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Xinjiang Films Nationalization Research

Hamiti·ahafu

(Xinjiang University,College of Humanities,Wulumuqi 830046,China)

Key words: xinjiang films;film;nationalization(責任编辑/ 郭伟)

作者:哈米提.阿哈甫

第三篇:全力推进新疆民族教育改革发展

10月1日,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纪念日,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日。在这样一个重大节点,回顾新疆教育取得的成就,展望新疆教育未来发展,很有必要。新的起点,无疑给新疆的民族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新疆民族教育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新疆民族教育又将如何发展?日前,记者专访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吐尔逊·伊不拉音。

新疆教育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时期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0%以上,民族众多、教学语言多、教学类型多、学校点多、线长、面广和自然条件特殊是新疆教育的典型特点。

采访中,吐尔逊·伊不拉音说,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中职教育规模持续增长,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双语教育稳妥有序发展,内地新疆学生管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新疆教育已经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时期。

吐尔逊·伊不拉音告诉记者,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专门支持新疆教育发展,各类教育项目工程向新疆重点倾斜。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把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优先的战略地位,加大高位推动、政策引领和财力支持力度。

2006年自治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就已经达到4%以上,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和普通中小学实行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中职学校实行生均公用经费拨款,高等学校实行财政生均拨款,各级各类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双语班“班班通”覆盖率达到85%。新疆落实学前教育奖补资金和发展配套资金,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吐尔逊·伊不拉音说,我们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依法治教,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决抵制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向学校渗透。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编写《宗教常识十讲》《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读本》《中国新疆》等地方教材,在高校、中职学校和中小学使用。

新疆通过开展各民族学生“心连心·手拉手”活动,开展“去极端化”集中教育活动,开展阳光体育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建设,深化中小学学科教学法治教育试点,建设平安校园。

多举措集中力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2009年新疆通过“两基”国检后,自治区确立了以“教育强县”为抓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教育强县、均衡发展、标准化建设等规划,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标准和实验室配备标准,实行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上岗,已有17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评估认定,实现了阶段性发展目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学校联盟捆绑发展,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增强发展能力。

吐尔逊·伊不拉音说,目前,新疆基本形成了地州各有一所一定规模的中职学校、县市都有一所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组建四大职教园区,加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依托行业,建设煤炭煤电煤化工公共实训基地、纺织公共实训基地、特色餐饮人才培养基地。启动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对口帮扶南疆职业教育工作,加强东西部、南北疆联合招生与合作办学,统筹中高职教育发展,组织11所高职院校与21所示范性中职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合作办学。以南疆为重点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2014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升学率达到90.74%,其中南疆达到84.27%。

通过筹建喀什大学、支持独立学院迁建办学等方式促进南疆高校数量不断增加,新增2所本科、4所高职院校。加强预科教育管理,推进预科教育教学改革,对预科学生实行奖助学金补助。推进紧缺人才专业和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工科专业布点达117个,占23.59%。开创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新局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督导评估,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

吐尔逊·伊不拉音说,2008年以来,自治区印发了一系列推进双语教育的文件。2014年,幼儿园和中小学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为200.84万人,占在校生数的74.55%,比2009年增长了101.99%。提前实现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基本普及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双语教育两种模式课程设置,增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时,加大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资源库建设力度。加快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利用信息化推进双语教育,让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用上了优质教育资源。

新疆坚持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以来为中小学、幼儿园补充教师7.38万人。2007年以来采取“免费、特培、定向就业”的方式培养免费师范生1.6万人。通过“集中、远程、送教”等多种形式,构建国家、援疆省市、自治区、地州、县市五级联动的教师培训体系,2003年以来,“国培”、“区培”项目共培训教师20万人次。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继續实施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有效缓解基层学校教师短缺矛盾。

今年6月3日,在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向全疆教师发出号召,要广大教师争做具有新疆特色的“四好”老师,这意味着新疆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将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吐尔逊·伊不拉音说,新疆积极改善教师待遇,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2.3万套,解决了4.8万名农村双语教师的在校住宿问题。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将农村教师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优先向乡村学校倾斜。

全力推进新疆民族教育改革发展

谈到下一步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的想法,吐尔逊·伊不拉音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精神,要以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重点,突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走具有新疆特色的教育事业发展路子,为建设教育强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将抓住“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大好机遇,提升双语教育质量。围绕就业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材建设,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教材体系。加大远程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优势,把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同时,利用对口援疆的有利机会,利用援疆省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新疆教育,特别是南疆地区教育质量。加强“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牢固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促进民族团结,为学生树立榜样、为社会树立标杆,教育感染学生、带动影响身边的人,带头开展民汉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家长之间交朋友结对子活动,走动互动、融洽感情。

坚持缩小发展差距,坚持结构质量并重,坚持普特政策并举,坚持依法治教。为实现国家确定的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努力工作。

2015年6月3日,自治区党委召开了教育教师工作会议,确定了新疆教育发展总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新疆教育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跃居前列,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教育中心;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支撑社会稳定的能力全面增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进一步巩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吐尔逊·伊不拉音说,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增强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民生效应,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链接

1

解放前,新疆只有1所大学、9所中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文盲率高达90%。经过60多年的奋斗,2014年底,全疆学校达到9230所,在校学生473.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65.07%;各类学校专任教师33.82万人,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占56.61%;全疆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60年来,全疆学校净增4.4倍,在校学生净增了11.7倍,专任教师净增25.6倍。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5年里,全疆学校再增1467所,在校学生净增29.55万人,专任教师再增4.87万人,形成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双语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完整教育体系。

2

2009年,新疆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成为全疆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2010年自治区确立了以“教育强县”为抓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实施教育强县15年规划(2011~2025年)。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健全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学校联盟捆绑发展。2014年,17个县(市、区)均衡发展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现了阶段性发展目标。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81%、116.23%,较1979年分别增长了5.11、33.23个百分点。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2.42%。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85%以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实施,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不断加强,基础教育有了全新发展。

3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职业教育得到所未有的重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中职学校由1954年的13所增长到2014年的155所,在校学生由5637人增加到18.66万人,增长了33.32倍。普职结构比为1.7∶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3.95%。2014年,中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83.99%,高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0.69%。

4

高等教育围绕协同育人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自治区成立6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活力和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15%,2014年达到31.07%,与全国同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3年起在本科高校实行生均经费财政拨款制度,并逐年提高拨款标准,2012年起又将高职(高专)院校纳入生均拨款范围。陆续实施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高校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吸引汇聚人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疆陆续在大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中开设汉语课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民汉兼通”的概念,90年代开始双语教学实验。2004年,自治区作出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疆双语教育步入全面发展阶段。2005年,自治区提出“从幼儿抓起,从教师抓起”的双语教育发展基本思路,双语教育范围扩大到学前。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将新疆双语教育提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自治区颁布双语教育发展十年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双语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中央和自治区累计投入52.37亿元,建成2319所农村双语幼儿园,遍布全疆三分之一的农村,填补了一个学段的空白。2013年起,中央财政比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新疆建立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新疆各民族幼儿享受学前两年免费教育。双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中小学接受双语教育学生达450.03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68.66%。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普及率达到89.25%。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办学规范有序发展的良好格局基本形成,以双语教育为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得到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同步加强。

作者:蒋夫尔

上一篇:信息管理专业论文下一篇:电信服务营销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