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治实习

2024-04-23

病害防治实习(共18篇)

篇1:病害防治实习

一、网箱养殖海水鱼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网箱养殖现场调查掌握鱼病诊断的方法

实验要求:理解鱼病诊断的常规步骤

思考题:鱼病诊断需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从现场调查、临床诊断、实验室检验三方面入手

二、细菌病的病原分离,初步鉴定

实验目的:掌握细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实验要求:熟练掌握细菌分离实验

实验材料:

1、体表病灶接种培养

2、解剖并对肝脏进行接种培养

3、培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结果:该实验中共分离细菌3株,其中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三、中华鳖的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中华鳖养殖场熟悉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理解嗜水气单胞菌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巨大危害

思考题:通过现场问询和调查,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答案:自理

四、中华鳖细菌性病原的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理解药敏实验对细菌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实验要求:掌握药敏试验的基本步骤

实验步骤:

1、取实验三所收集中华鳖细菌性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取梯度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SMZ、氟苯尼考、氧氟沙星、蒽诺

杀星等药物分别对细菌进行处理

3、取对细菌杀灭率为100%的药物的最低浓度作为治疗浓度

实验结果:嗜水气单胞菌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和蒽诺杀星高度敏感,对土霉素和SMZ中

敏感,对链霉素不敏感。

五、贝类病害的野外观察

实验目的:走访东风螺、珍珠贝、牡蛎和鲍鱼养殖场,了解贝类养殖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了解上述贝类的主要病害

思考题:在你所走访的过程中所了解贝类病害主要有哪些?

答案:东风螺跑肉病、吸管水肿病;珍珠贝黑心肝病、牡蛎才女虫病、鲍苗脱板病等。

篇2:病害防治实习

小叶紫檀苗期及幼树有黑痣病,一般危害叶片、小枝、果荚,发病初期先在叶片上产生褪色小斑点,后逐渐变成黑色。苗木及幼树也会感染炭疽病,常侵害叶片,严重时可危害嫩枝。苗木过密或多阴雨天会引发灰霉病,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烧毁病枝叶。对金花虫,金龟子等食叶害虫可用敌百虫防治。

篇3:高粱病害防治

高粱炭疽病是高粱的常见病害, 植株感病后, 叶片出现病斑, 功能降低, 影响结实和灌浆。一般减产10%, 严重时减产25%以上。

(1) 症状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叶片, 其次是穗轴。叶上病斑多发生于植株生育后期。病斑为椭圆形至长条形, 中部灰褐色, 边缘深紫色或深红褐色, 其色泽深浅依品种而异。病部中央产生黑色粗糙小颗粒, 密集一处, 为其特征。护颖上出现红色或橙黄色斑点。

(2) 侵染途径

此病在夏季高温多雨时显著发展。以病组织中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翌年温、湿度合适时, 能再度产生孢子, 由风雨传播, 引起发病。

(3) 防治方法

(1) 种子消毒:100 kg种子用质量分数为50%的退缩特0.05 kg或西力生0.1 kg兑水50 L, 浸种12 h, 冲洗后播种; (2) 拌种:100 kg种子分别选用质量分数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7 kg;质量分数为70%的甲基托布津粉剂0.15~0.2 kg;质量分数为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0.25 kg;质量分数为35%的菲醌粉剂0.2~0.3 kg, 加适量水拌种后, 堆闷6 h以上, 阴干后播种; (3) 喷药:发生初期用质量分数为45%的特克多悬浮剂1 000倍液, 每0.067 hm2喷50 L;或用质量分数为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 每0.067 hm2喷50~70 L; (4) 轮作、消除病源:实行合理轮作, 清除病株, 减少传染源。

2.高粱紫斑病

(1) 症状

高粱紫斑病发生在后期叶部。初期出现深紫色病斑, 多为椭圆形或长圆形, 叶片病斑数量不等, 严重时互相连接, 呈紫红色, 略具轮纹状, 叶片变紫后枯死。

(2) 侵染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残株上越冬, 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 借气流传播, 萌发后侵染幼苗。植株发病后又可产生分生孢子, 再次侵染植株。

(3) 防治方法

(1) 用质量分数为50%的代森铵0.1 kg, 兑水50 L喷雾, 或用质量分数为65%的代森锌0.1 kg, 兑水50~70 L喷雾; (2) 轮作倒茬, 毁掉病株并深翻土壤。

3.高粱细菌性条纹病

(1) 症状

条纹病主要发生在叶部。病斑窄而长, 呈不规则水渍状。发病初期主要在下部叶片的叶脉之间, 以后合并, 逐渐扩大, 两端钝形或延长成锯齿状。条纹的顔色因品种不同而呈紫色、红色或褐色。条纹上可见浅黄色细菌黏液或分泌物, 表面光亮。黏液干后形成薄薄的菌膜。病株生长很慢, 细弱, 严重时全株枯萎死亡。

(2) 侵染途径

夏播高粱的发病率高于春播, 4叶期—5叶期时出现病株。病原菌在种子和病株上越冬。病菌借助于昆虫进行传播, 通过叶片的气孔侵染植株。

(3) 防治方法

(1) 用质量分数为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g, 兑水5 L, 均匀喷洒在100 kg的种子上, 堆闷6 h后播种; (2) 每0.067 hm2用质量分数为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配成600倍液, 在发病初期喷洒叶片; (3) 轮作倒茬, 烧毁病株。

篇4:果树病害防治剂

1.腐必康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杀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速度快、渗透性强等特点,持效期可长达一个月,对林木、果树腐烂病、流胶病有特效。

2.腐必康采用独特秘方配制而成,可喷、涂两用,是果园清园时防治轮纹病、腐烂病等枝干性病害的特效药,且对林木、果树的枝干、叶面、果实病害,如白粉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小叶病、枝枯病、溃疡病、立枯病、粗皮病等的防效也很好。

二、重点防治对象

苹果腐烂病,梨树腐烂病,核桃腐烂病,枣树腐烂病,花椒树腐烂病,杨树腐烂病、流胶病。

三、使用方法

1.预防腐烂病、流胶病:在每年的3月中旬将腐必康稀释800~1000倍,全树淋洒式喷施一遍;在7月中旬用薄塑料片或硬纸片做喷雾器垫片,将垫片孔钻大,使喷出的药液为柱型,用400~600倍腐必康溶液喷果树、林木的主干、大侧枝。

2.治疗腐烂病:不用刮去果树、林木的外皮,只需用利刀将病部划成网状,也可适当扩大到病部周围1厘米宽的无病组织,划痕要深达木质部,将腐必康稀释50~100倍后喷涂,其他部位稀释500~800倍喷雾,间隔7~10天再用1次。

篇5:桂花病害防治

桂花常会出现一些病症,虽属非侵染牲病害.却对生长、开花与成活产生严重影响。常见生理性病害有:

叶片黄化 产生原因:

①土壤过于干燥:凡植于高处的桂花易干旱,常出现生长不良、长势变差、叶色偏黄等。

②土壤偏湿:桂花忌湿涝,若植于低洼、浇水过多或排水不畅会导致烂根.出现叶色变黄、焦边、叶片脱落等,重则枝叶枯萎,甚至死亡。

③土壤过碱:桂花喜微酸性土壤。偏碱时生长不良,开花量减少,常有叶片黄化缺铁症。

严重落叶 产生原因:

①种植季节不当:桂花喜温嗳,不宜气温较低时移植,否则造成植株缺水而大量落叶。也不宜过晚移植.如已抽梢长叶,又遇干燥天气,且未及时种植、浇水,适当修剪,也会引起落叶。

②过干干旱:土壤过干时,植株为适应环境而脱落大量叶片

③过于湿涝:土壤湿涝会引起大量落叶,甚至根系腐烂

④施肥过浓:会由于伤根而导致落叶,植株生长停滞,出现枯梢现象主要是土壤过湿引起烂根所致。发生原因:

①种植时埋球过深。

②种植处低洼,或地下水位高。

③种植土排水不畅,透气不良。

为防止生理性病害发生及发生病害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植株恢复良好生长,应做好以下养护管理工作:

适时种植:长江中下流地区以11月最宜,萌芽前后也适宜移植,抽枝长叶时移植要选适宜天气。笔者曾在多雨天气雨停间隙种植,且未修剪,仅几天即发新根.新生枝叶坚挺不垂。

适地栽种:多雨地区须选高燥、排水良好之地,忌低洼地。如种植过深而生长不良,应及早挖起重栽: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而生长较差,应堆制地形后重栽

改良土壤:种植前深翻土壤.改善透气、排水性能。土壤偏碱应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种植穴加入一定量的酸性土,生长期间应施酸性肥料。

种植深度要适当:应视种植处地形而定,高处以植株根颈部与土齐平为准,并略微抬高以防新土沉降;平地则土球露出1/3~1/2,周围堆土。切忌深种深埋,亦忌植于突兀的高处。

水分管理:干旱时应灌溉,高处植株需及时浇水,梅雨季节注意排水。

篇6:百合的病害防治

1、青霉病

【症状】贮藏期间在鳞片腐烂斑点上长出白色的斑点,然后会长出绒毛状的绿兰色的斑块。被侵染后,甚至在-2℃的低温时,腐烂也会逐步增加。病菌将最终侵入鳞茎的基盘,使鳞茎失去价值或使植株生长迟缓。虽然受感染的鳞茎看起来不健康,但只要鳞茎基盘完整,那么在栽种期间植株的生长将不会受到影响。种植后,侵染不会转移到茎杆上,也不从土壤中侵染植株。

【防治】将种球贮藏在所推荐的最低温度,不要种植那些基盘已被侵害的鳞茎,感病的种球种前必须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水溶液浸泡30分钟,然后定植。定植后,保持适宜的土壤温度。

2、丝核菌

【症状】如果感染轻微的话,只危害土壤中的叶片和幼芽下部的绿叶,叶片上出现下陷的淡褐色的斑点。一般来说,虽然植株的生长受一些影响,但仍能继续生长。感染严重的植株,上部生长受到妨碍,地下部分白色叶片以及地上部最基部的那些叶片将会腐烂或萎蔫而落去,只在茎上留下褐色的疤痕。

【防治】用土壤消毒剂消毒已被怀疑感染的土壤,消毒后必须保证土壤不再受感染。如果前茬作物已表现受感染,就不能施用一般的土壤消毒剂,那么在种植前用防治丝核菌的药剂预先处理土壤(完全渗入土壤10厘米深处)。

3、疫霉菌

【症状】植株脚腐(疫霉菌)会妨碍生长或使其突然枯萎,在茎基部被感染处产生软腐,成为暗绿色至黑褐色,并向上扩展,叶片变黄,在茎基部开始失色。在地上的茎部也常发生类似软腐的感染,引起茎猝倒或弯曲。

【防治】用一般土壤消毒剂消毒受感染的土壤,在栽培期间用控制腐霉菌的杀菌剂也能有效控制脚腐,保证土壤有良好的排水条件,防止作物在浇水后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在夏季土壤温度要尽可能最低。

4、腐霉菌

【症状】此类菌既侵害单个植株也侵害一个区域内的植物,植株矮小,下部叶片变黄,上部叶片变窄,叶色较淡,常萎蔫。受根腐的影响的植株,花芽干缩。将植物拔起,在鳞球和根茎部可见透明的、淡褐色腐烂斑点,或者它们完全变软腐烂。

篇7:玉米病害防治论文

1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比较凉爽的地区,特别是北方,比如西北、东北等地方。发病时间主要是玉米抽穗开始,先从下部叶子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当田间湿度变大时,就会产生黑色的霉素,分生孢子或者菌丝形式附于病残体上,通过气流进行传播。发病的条件是在气温20~25℃时,湿润度达到90%时,是易发阶段。主要的防治措施就是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播前增加磷钾肥,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期间也可以进行人工的摘叶,把已经产生斑点的叶子摘除,达到防治传染的`目的;也可以用农药进行防治,适宜的防治药剂是弯孢菌叶斑病可用50%百菌清、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400~500倍液:大斑病可用50%多菌灵、75%代森锰锌等药剂500~800倍液,间隔5~7d喷1次。连续喷2~3次。

2黑穗病、黑粉病

黑穗病和黑粉病近年来有上涨的趋势,主要分布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带。主要是种子产生胚芽后,遭到病原菌的侵染,并随着种子的生长而生长,知道抽穗期才显现。主要的表现就是穗变黑、短粗,外观为球形,没有花丝,当气温潮湿时,会产生粘稠的感觉。当果穗苞叶自行裂开,就会产生大量黑粉。有的则是过度生长,不结实,有的则是畸形生长。这种病一般都是幼苗时期侵染,除了在前期加强栽培管理和预防外,也可用2%立克秀或20%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2%拌种进行预防。

3空秆

我们经常见到的植株不结穗或者结穗却没有籽粒,一般的空秆在幼苗期基部为圆形,叶子发紫。订单浓绿发紫,叶脉相间有白色透明的斑点或者条痕。一般空秆造成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有秆没果相当于劳而无获。玉米产生空秆有多种诱因:一般都是发穗期间缺乏碳、糖等有机营养,如过度密植、播种过早、播种深浅不一及施肥不均等都会造成空秆。要解决玉米空秆,首先要在玉米品种选育或引种,选用适合当地的综合性状好的品种。如北京北部山区春玉米现以掖单13为主,平原地区春玉米以农大60、沈单7为主。平原地区夏玉米以唐抗5、90-1等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性品种为主。其它地区应因地制宜确定适合当地的品种;还可以平衡施肥,合理浇水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并补施微肥。加强拔节孕穗期管理,遇高温干旱天气及时浇水,满足雌、雄穗对水分的需要,遇阴雨连绵天气要及时排涝,并进行人工授粉。

4玉米虫害

虫害是很多农作物病的来源,玉米也一样。玉米主要的虫害并有蛀茎夜蛾、旋心虫、切根虫、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蚜虫、玉米叶螨等,我们就简要讲讲常见的蛀虫和粘虫。其中粘虫主要危害玉米收获后粘虫转移到玉米上,如果不及时防治,粘虫将会将玉米叶片全部吃光,要防治粘虫,最好在六月底七月初小麦收割前进行。而玉米蛀虫体长5~6m,主要吃食玉米植株,一般的成虫在白天取食,具有假死性,大部分在松散的玉米表地产卵。而幼虫一般在苗的基部取食,潜伏在根基周围,在玉米苗期幼虫能够对多株产生危害,使叶面产生排孔,形成花叶,造成萎蔫枯心或者枯心苗,甚至能够使玉米畸形,无法正常结果。主要的防治方法就是具体是通过合理轮作的方式使连茬种植的现象得以避免,将危害降低,也可通过适当的药剂进行防治。

5玉米全蚀病

篇8:番茄生理病害防治

1. 发病原因

(1) 施氮量过大。 (2) 缺钾, 在灌水量大氮肥过剩及干旱条件下植株极易缺钾。 (3) 缺钙, 缺水干旱情况下30℃以上高温持续10~15天番茄会表现缺钙症状。 (4) 缺硼, 土质砂质、缺水干旱影响硼肥吸收和运输。

另外, 番茄生理性卷叶多发生在生长期中后期, 久旱遇雨或高温、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后, 大水浇灌常出现生理性卷叶。植株中下部, 自下而上迅速发生卷叶, 叶片反卷, 经过一段时间后叶片焦枯。番茄生理性卷叶通常整块地突然发生, 酷似番茄疫病。

2. 防治措施

篇9:锦鲤病害防治技术

2.水霉病。病鱼体表或鳍条上寄生有灰白色、棉絮状的菌丝。口服维生素E,每10公斤鱼每天投喂0.4~0.6克,可增强抵抗力,对病鱼可用400~500毫克/升食盐溶液和400~500毫克/升碳酸氢钠溶液合剂喷洒。

3.竖鳞病。病鱼体表粗糙,鳞片竖起,鳞基水肿。治疗方法:①用2%食盐水溶液浸洗鱼体5~15分钟,每天1次。连浸3~5天。②先把病鱼养在0.5%食盐水中,停食2天,移入清水中,每尾鱼投喂磺胺嘧啶0.2克,隔天1次,连服5次。

4.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有自点状的囊泡,严重时病鱼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点和覆盖着白色的黏液。治疗可用10~15毫克/升的福尔马林加1~2毫克/升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2~3次。

5.指环虫病。指环虫寄生于鱼的体表和鳃丝上,病鱼鳃瓣浮肿、呈灰白色。防治可用0.2~0.4毫克/升浓度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也可用0.2毫克/升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30分钟。

篇10:斑节对虾病害防治

1、病毒性白斑病该病是由白斑杆状病毒(WSBV)感染对虾而引起的,可感染我国所有养殖的对虾。养殖的虾类,在受到WSBV感染后,多数在一周内死亡,并出现典型的甲壳白斑症状。而在有弧菌或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时,被感染的对虾则会出现身体发红或其他并发症状。对于不同的虾类,其白斑症状也略显不同。对于甲壳较厚的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甲壳白斑十分显著,肉眼即可从外表观察到,而对于甲壳较薄的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则常常需将甲壳取下才容易由肉眼观察到。现在的研究表明: WSBV是经口服途径水平传播的,野生甲壳类和被WSBV污染的食物是WSBV的传染源。目前,尚未有任何药物可以治愈已被WSBV染的对虾。因此对于白斑病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即切断WSBV的传染途径,防止养殖对虾被感染。WSBV对含氯、含碘消毒剂及干燥和高温是比较敏感的,消毒预防成败的关键在于对消毒剂量把握不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养殖池水中有机物浓度对消毒剂的影响。其次,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营养不良和被其他病原(如弧菌)感染,会加速白斑病的暴发,而采用免疫激活剂口服和疫苗的处理,已被证明能提高对虾的免疫保护能力,增强其抗病力。因此,对于对虾病害的防治,除了采取严格消毒海水和池塘预防传染外,保持良好的水质,特别是用增氧机维持较高的池水溶解氧浓度和采用免疫预防等综合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

2.立克次体病轻度感染的对虾无症状。严重感染的对虾嗜睡、厌食。斑节对虾的立克次体病是感染固定的吞噬细胞。触角腺细胞和Y器官细胞。腹部肌肉不透明,肝胰脏呈现糊状,鳃血管常有血细胞聚集。立克次体位于细胞质中。预防措施同WSBV病。治疗方法未见报告,四环素或氯霉素可能有效。

3、黑鳃病引起黑鳃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底质及其水质受污染而引起弧菌及镰刀霉菌大量繁殖,寄生于鳃丝上所致。初期鳃呈现桔黄色和鲜褐色,以后逐渐变暗,最后变黑色,严重者鳃溃烂,鳃小瓣断落。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原生动物、重金属的铜和铜、油类的污染、一些化学刺激物(高锰酸钾、氨、硝酸盐及缺少维生素C)也会产生黑鳃。如果是由弧菌引起的,即可用2~3 X 1ppm映哺哇酮浸泡 2~4次,有一定疗效。

4.弧菌病(红腿病、败血病)是由多种弧菌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放又称败血病。病虾全身及附肢变为红色或暗红,背部弯曲。病虾行动迟缓,胸肢支撑无力,多拒食,不能控制行动的方向,时而在水面打旋,时而在池边缓游或爬行,重病者倒倒在水中,此病发病后2~4小时开始死亡在池边。防治时要严格清池,放南密度不宜过大,注意保持良好水质。如果水质不良,要大换水。若池底腐败污物多,可采用大量的沸石粉或麦饭石及可保净(每1.5亩1~2包施入池中)。治疗时可在每公斤配合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或氯霉素0.5克,连续投喂,可控制病情。

5、烂眼病由非群霍乱弧菌侵入虾体及眼球引起的。初病时虾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逐渐溃烂,严重时整个眼球都烂掉,仅剩下眼柄。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肌肉变白。病虾行动呆滞,匍匐于水草上或地进水底,时而在水面上旋转翻滚。多数病虾在一周内死亡。防治时加大换水量,保持良好水质。可用0.6~ 1.0 X 1ppm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 2~ 3 天。并可在每公斤配合饲料中加入土霉素 0.5克,连续投喂3一4天,进行治疗。

6.白黑斑病(白斑病)由弧菌感染所致。亦有人认为是援食了霉变的饲料引起的。发病初期病虾头胸甲的触角区。心鳃脊及心区有白斑,2~5节甲壳的后下线各具一个白斑。白斑变为黑斑,然后死亡。此病感染率高,死亡率亦高。治疗方 法同红腿病。7.烂鳃病病虾鳃丝腐烂坏死,组 织腐烂、萎缩。鳃中血淋巴内有细菌(菌血症)。多发生在7~9月的高水温期。危管性 大,感染率高。防治时要彻底清污、清池,保持水质良好,放苗密度要适宜,要注意 投饵的质和量。可用抗生素治疗,用量和用法与治疗烂眼病相同。台湾用孔雀绿 0.5一0.8x1ppm,药治1天。

8、丝状细菌病

以发状白丝菌为主,还有发硫菌、滑定细菌、噬纤细菌、黄杆菌等。它们单独或与发状白丝菌一起侵袭虾体。发病时影响较大的是鳃,严重者可使鳃变黄色、褐色甚 至绿色,随着丝状体粘附异物,而使颜色变化。可妨碍对虾呼吸,在水中缺氧时会 发生死亡。严重时使蜕壳也有影响。多换水,改良水质,注意虾营养,是有效的预防方法。对已感染的虾,可用:12一15X1ppm的茶籽饼泼洒,促使对虾蜕壳,蜕壳后要大换水;全池泼洒 5 X 1ppm高锰酸钾,6小时后大换水;用艾夸特灵(Aquatrine)(一种螫合钢除藻剂),使用铜离子0.lx 1ppm,24小时流水药治,或Cu2+0.2~0.5X1ppm,4~6小时静水药浴。用 1X 10ppm氯化铜对控制丝状细菌也有效。

9.微抱子虫病病

原是微泡子虫(Nosema nelsoni)、匹里虫(Pleistophora sp.)和特汉虫门(Thelohania sp.)三个属,其中以特汉中虫较多见。被感染的虾肌肉变白、松散柔软,不透明的白色区域不断扩大,整个腹部变白油色,故称棉花虾。微抱了虫主要侵袭肌肉。匹里虫侵袭肌肉。

心脏、胃壁、鳃和肝胰脏。而特汉虫先侵 袭血管,随后在卵期处大量繁殖,使卵巢 呈乳白色,沿背中线有不透明白带,严重 时可扩散以附肢、头部、眼柄等处。此病轻者可影响对虾的繁殖,重者造成大量 死亡。每年6~10月是发病的季节。方法 主要是用石灰、漂白粉彻底清池,及时清 除病、死虾。

10、肌肉坏死症病

虾腹部肌肉局部出现变白不透明,偶尔发生于步足及游 泳足。严重时全身肌肉变白,并会出现坏 死区。主要是由于放苗密度过大、溶解氢 低、水温及盐度变化大所致;防治时应在高温季节加强换水,维持水深1.5米以 上,使水温和盐度的变化稳定。改变环境 6小时后能恢复正常。

11、丝藻附着病

由于水质管理不当,促进丝藻大量繁生,斑节对虾壳表面 因布满丝藻,而不能正常发育成长,久不 蜕壳,逐渐虚弱死亡。日常水质管理良好就无此病出现。得病后,可改变水质,如盐度、水温的改变,可刺激虾虫脱壳。另施放 12~ 15 X 1ppm茶籽饼茶粕促进蜕壳亦可。

12.痉挛病(弓弓腰)病虾腹部弓起,各关节不能活动,呈僵硬状。尾部弯子头部胸部之下,呈抱尾状,两眼并起,僵直。此病多发生于高温期惊受吓之时。此病流行时,应多换水,提高水位,不要惊动虾或撒网取虾,这些对控制病情的发展有较好的作用。

篇11:佛珠吊兰的病害防治

预防盆栽吊兰的叶尖出现发黑、枯干、萎缩的方法:

①空气干燥、阳光过烈、温度过高导致。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夏秋时节,因为吊兰喜生长于空气湿润及半阴的环境中,一旦空气过于干燥,阳光又无遮无拦,若再加上气温高达30℃以上,极易造成吊兰植株叶尖枯萎。如果是这种情况,可将植株搬放于半阴的环境中,剪去枯叶,经常给叶面及环境喷水,新抽生的叶子可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②盆土积水、营养须根腐烂导致。由于盆土板结或过于粘重,或浇水过频过多等原因,造成了吊兰营养须根的腐烂,这样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将大幅度下降,会导致吊兰叶尖先端发黑,边缘内曲。如果是这种情形,可将植株从花盆中脱出,抖去部分宿土后,剪去已腐烂的根系部分,换上干净的湿沙栽种,保持沙粒湿润,不能过多喷水,待催生出白嫩的细须根后,再重新更换肥沃的培养土栽种。

③长时间未给予换盆,致使根系生长直抵盆壁,在高温高旱或天气寒冷的环境中,很容易造成根系先端萎缩坏死,使其丧失应有的吸收功能,从而导致叶尖干枯萎缩。如果是这种情形,可先将植株从花盆中倒出,剪去已枯死的叶片或叶片的坏死部分,再挑去一部分旧土,删去一些老化或坏死的根系,重新换用新鲜的培养土栽好,将其搁放于凉爽、湿润、半阴的环境中,注意多喷水、少浇水,植株新抽的嫩叶即可恢复正常。

★ 介绍吊兰的作文

★ 牡丹吊兰的扦插方法介绍

★ 描写吊兰作文

★ 小学作文:吊兰

★ 吊兰小学作文

★ 吊兰作文300字

★ 吊兰素材作文

★ 我家的吊兰作文

★ 吊兰写物作文

篇12:千瓣葵的病害防治

病虫防治

千瓣葵主要病害有锈病、菌核病、列当。锈病从幼苗到成熟均能危害,防治办法一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增施钾肥或用25%的萎锈灵2000倍液进行茎叶处理。菌核病俗称烂大头,危害茎和花盘,可用“雷多霉”拌种或茎叶处理。列当是一种显花寄生植物,寄生在向日葵根部吸收汁液,天旱炎热危害最重,消灭列当的最好办法是田间及时铲锄。

虫害防治

篇13:玉米病害防治技术

近几年来, 由于外来品种大量增加, 杂交品种所占比重逐年加大, 氮素化肥用量增加, 玉米病虫害发生危害加重。主要发生较重的病害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穗腐病、玉米灰斑病, 疑似玉米霜霉病, 此外还有玉米纹枯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干腐病、玉米茎腐病等。

二、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1. 玉米叶斑病的防治

区分几种病害可以着重观察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病斑的大小和形状。玉米大斑病的病斑最大, 长梭形, 长5~10厘米, 其他几种病害的单个病斑都比较小, 如小斑病病斑长度只有1~2厘米, 灰斑病和弯孢霉菌叶斑病的斑长度0.5毫米至3厘米, 呈椭圆形, 锈病和炭疽病的病斑只有几毫米。不过,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几个病斑愈合在一起, 形状和大小也就很不规则了。从病斑的颜色看, 褐斑病最深, 为褐色或紫褐色, 锈病夏孢子堆黄褐色, 灰斑病病斑浅灰色, 后期变成灰褐色或黄褐色, 其他几种多为病斑中间枯白色, 边缘暗褐色, 四周有浅黄色晕圈。生长后期病斑都能产生一些传播病害的器官, 如炭疽病的病斑上会长出许多小黑点 (可以产生分生孢子) , 锈病散出黄褐色粉末 (夏孢子粉) , 褐斑病组织破裂, 散出褐色粉末 (休眠孢子囊) , 天气潮湿时几种病斑背面都能长出颜色各异的霉层, 大斑病的为黑色, 小斑病的为褐色, 灰斑病的为灰色。

几种病害的发生规律大体相似, 病菌都以病残体越冬, 借风雨传播, 病害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 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病害流行。因此可以统一采用以下措施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株残体, 包括发病早期摘除下部病叶、收获季节清除田间秸秆和深耕灭茬;实行轮作, 合理密植, 适时早播, 增施有机肥, 提高栽培管理水平;发病初期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可以轮换使用以下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400~500倍液, 以及甲基硫菌灵 (甲基托布津) 、丙环唑、噁醚唑 (世高) 、咯菌清 (适乐时、蓝宝石) 等药剂。

2. 玉米青枯病防治

青枯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 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这种病害在玉米灌浆至乳熟期出现, 乳熟至蜡熟期最多。主要特征是侵染根和茎基1~3节, 变褐, 腐烂。因此也叫茎基腐病或茎腐病。发病快的在1~2天内, 整株迅速失水, 青枯, 果穗下垂, 停止发育。发病较慢的叶片自下而上变黄, 早枯, 有时也出现青枯的叶片。茎部发病初期变褐, 水渍状, 失水皱缩成条纹状凹陷, 髓部变空, 植株很容易倒伏。用刀切开病茎, 会发现维管束变褐, 潮湿环境下, 可以生长白色菌丝和粉红色霉层。

引起玉米青枯病的病菌能够长期在土壤中腐生, 分别以菌丝体、卵孢子、厚垣孢子在植物残体或土壤和未熟肥料中越冬。一些地区连年种植玉米并实行秸秆还田是土壤中的病菌逐年增加的原因之一, 提高种植密度也为病菌提供了有利侵染的小气候。

篇14:打瓜病害防治技术

1. 改进耕作制度

①严格轮作。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是公安农场生产经营部采取的一项改进制度,经营部要求所管辖的主要种植监区分场内的打瓜田实行4年以上轮作,并规定今后有不宜连作的作物都要进行严格的轮作后方可种植。2010年实行该制度后,从根本上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②冬前全层施肥。对农场内各个监区分场的所有种植条田实行秋翻并全层施肥。将氮、磷、钾肥按比例分配到每块条田上,每亩施尿素10千克、磷酸二铵15~20千克、硫酸钾5千克,采用从兵团农七师123团引进的撒肥机撒施。此法有利于养分在土壤中的分解和瓜类对养分的平衡吸收,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抗性。

③秋季深翻土壤。要求秋翻土壤28~30厘米深,深翻可以消灭土壤表面残留的病菌,减少其在春夏季繁殖,降低发病率。

2. 严格田间调查 对打瓜田每周都要进行两次调查,由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病虫害测报和调查,对病害发生的时间做出有效判断,并制定出可行的化防措施。

3. 适时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公安农场对打瓜田病害采取的最后一道防治措施。

①打瓜播种前用药剂包衣拌种,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地下害虫。

②对土壤滴药消毒。在6月中旬打瓜蹲苗结束时,开始对打瓜田灌水,在滴灌肥料箱中加入多菌灵200~400克/亩进行土壤杀菌。根据每块地的情况分别进行2次或3次灭菌,消灭瓜类枯萎病、蔓枯病等。用药以多菌灵、敌磺钠、甲基硫菌灵等为主,不同药剂交替使用,每半个月左右滴灌1次,滴灌时可加入一定比例的多元微肥。这种方法对瓜类多种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2010年,公安农场的打瓜田全部采用这种方法,防病效果非常好,直到收瓜时,叶蔓仍完好,这在阿勒泰地区比较少见。

③农药叶面喷雾。叶面喷雾主要是防止空气和地表的病菌侵入瓜叶和藤蔓。可根据情况分别在不同时期防治:苗期用多菌灵+代森锰锌,开花期用戊唑醇+代森锰锌+硫酸链霉素+助剂(洗洁精);果实膨大期用苯甲丙环唑+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助剂(洗洁精)+微量元素肥料。以上药剂按说明书比例经桶混匀后,再加入喷雾药箱内进行二次复混,同时还要加入助剂洗洁精(市面上有卖,水药比为1∶5000)后方可喷雾,喷雾时间以早晚和夜间为好。

篇15:桃树发芽前病害的防治

桃树发芽前病害的防治

1 桃缩叶病 1.1 危害症状.该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受害叶片上出现波纹症状,叶缘向后卷曲,叶色由绿变红.春末夏初在病叶表面生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株叶片变畸形,有的枯死脱落,脱落后叶腋处萌发抽生新叶,新叶不再受害.枝梢受害后,早灰绿色,较健枝短而粗,顶端叶片常从生,严重时整枝枯死.花和果实也可受害.

作 者:悦秀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56400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年,卷(期):2009“”(4)分类号:S4关键词:

篇16:沥青路面病害防治的论文

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的现象有:车辙、裂缝、坑槽九种。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之一。

1.1车辙

车辙是指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的纵向带状凹槽,深度1.5cm以上。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车辙降低了路面平整度,当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由于辙槽内积水,极易发生汽车飘滑而导致交通事故。产生车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设计不合理以及车辆严重超载导致的。

1.2裂缝

裂缝主要有三种形式: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裂。沥青路面产生裂缝后,导致渗水,危害面层和基层。

1.3坑槽

坑槽是常见的沥青路面早期病害,指路面破坏成坑洼深度大于2cm,面积在0.04m2以上。形成坑槽主要是车辆修理或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污染使沥青混合料松散,经行车碾压逐步形成坑槽。

1.4脱皮

沥青路面脱皮是指路面面层层状脱落,面积0.1m2以上。导致沥青路面脱皮主要是因为水损害。

1.5松散

沥青路面的松散是指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0.1m2以上。

2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养护措施

对于沥青路面早期产生的病害,我们要及时做好维修工作,这样才将病害对沥青路面行车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点。

2.1车辙的维修

沥青路车辙的维修,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如果车道表面因车辆行驶推移面产生的车辙。应将出现车辙的面层切削或铣刨清除,然后重铺沥青面层。然后采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或SBS改性沥青单混合料、或聚乙烯改性沥青混合料来修补车辙。

2.1.2如果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如果已经稳定,可将凸出的部分削除,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并找平、压实。

2.1.3如果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能不好,使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应先处治基层。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2.2裂缝的维修

沥青路面裂缝产生后,如果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可不加处理。如果在高温季节肯定是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要及时进行维修,控制裂缝的进一步扩大,防止导致路面早期破坏,提高公路使用效率。同样在沥青路面裂缝的维修时,要严格工艺操作和规范要求。

2.2.1灌油修补法。在冬季节,将纵横裂缝处清扫干净,用液化气将缝壁加热至粘性状态后,再把沥青或沥青砂浆(在低温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喷抹到缝中,再匀撒一层2~5mm的干燥洁净石屑或粗砂加以保护,最后用轻型压路机将矿料碾压。如果是细小的裂缝,则要预先用盘式铣刀进行扩宽,再按上述方法做处理,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

2.2.2对开裂的沥青路面进行修补。施工时,先把裂缝的旧迹凿掉,形成V形槽;再用空压机吹除V形槽中及其周围的松动部分和尘土等杂物,然后通过挤压枪把已经拌和均匀的修补材料灌入裂缝中,使之饱满。待修补材料凝固后,约一天左右即可开放交通。此外,如果由于土基、基层强度不足或路基翻浆等引起严重龟裂,应先处治好基层再重作面层。

2.3坑槽的护理

2.3.1路面的基层完好,仅面层有坑槽时的护理方法。按“圆洞方补”的原则,划出与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的坑槽修补轮廓线,按长方形或正方形来进行,凿开坑槽到稳定部分,用空压机将槽底,槽壁的尘土和松动部分清除干净,然后在干净的槽底;槽壁喷洒薄层粘结沥青,随即填铺备好的沥青混合料。然后手压路机碾压,压时要确保压实力直接作用在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上。采用这种方法,不会发生裂缝、裂纹等现象。

2.3.1热补法修补。采用热修补养护车,将加热板加热坑槽处路面,翻松被加热软化铺装层,喷洒乳化沥青,加入新的沥青混合料,然后搅拌摊铺,压路机压实成型。

2.3.3若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等使基层破坏而形成坑槽,应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

2.4脱皮的维修

2.4.1由于沥青面层与上封层之间粘结不好,或初期养护不良引起的脱皮,应清除已脱落和已松动的部分,再重新做上封层,所做封层的沥青用量及矿料粒径规格应视封层的厚度而定。

2.4.2如沥青面层层间产生脱皮,应将脱落及松动部分清除,在下层沥青面上涂刷粘结沥青,并重作沥青层。

2.4.3面层与基层之间因粘结不良而产生的脱皮,应先清除掉脱皮、松动的面层,分析粘结不良的原因。

2.5松散的维修

2.5.1因嵌缝料散失出现轻微麻面,在沥青面层不贫油时,可在高温季节撒适当的嵌缝料,并用扫帚扫匀,使嵌缝料填充到石料的空隙中。

2.5.2大面积麻面就喷洒稠度较高的沥青,并撒适当粒径的嵌缝料,应使麻面部分中部的嵌缝料稍厚,周围与原路面接口要稍薄定型要整齐,并碾压成型。

2.5.3因沥青与酸性石料间的粘附性不良而造成路面松散。应将松散部分全部挖除后,重作面层。重作面层的矿料不应再使用酸性石料。

3结束语

总之,沥青路面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车辙、裂缝、松散、坑槽、脱皮等破损病害,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维修,将会进一步使病害加重扩散,加速沥青路面破坏,影响道路的使用安全性能。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了解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类型的破损病害,应认真调查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及时进行维修,以保持路面的完好状态,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篇17:柑橘果树的病害防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理解柑橘果树常见的植物病害类型;

B.理解柑橘果树发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发生流行规律,以及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C.了解柑橘果树防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A.通过识别柑橘果树不同发病的症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的能力; B.利用所学的柑橘果树病害防治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3.情感目标

A、启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加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A.柑橘果树常见的果树病害

B.柑橘果树不同病害的发病原因。教学难点:

A.正确区别柑橘果树不同病害的发病症状,选择正确的防治措施。

新课导入:

老师: 在讲新课之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课所学习的一些知识要点,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么?

学生:柑橘的主要种类和品种。

老师:是的,上堂课我们重要学习了柑橘的主要种类和品种知道了柑橘是一种芸香科,柑橘亚科的植物。

柑橘的种类品种繁多,一般根据形态特征可分6种:大翼橙类,宜昌橙类,枸橼类,柚类,橙类,宽皮柑橘类。

柑橘的全身都是宝,首先是它的果实,营养价值高,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6~20倍。柑橘除了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酒等。橘皮、种子等是常用的中药材,柑橘的果皮、花、叶中含有丰富的芳香油,可以提取高级香精。树终年常绿,可作绿化观赏。那么,大家在吃橘子的时候,会不会发现些橘子长的不正常?

学生:橘子着色不均匀,表面粗糙,有疮痂,有霉斑。

老师:很好,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是的这些柑橘之所以表现的不正常,是以为受到了病害的影响。这堂课呢,让我们做一会植物医生,给生病的柑橘做一个全面的检查,找出病因,然后开药,让“特殊的病人”在我们的照顾下,使的病情得到好转,最终达到痊愈的的目的。

新课讲授:

通过PPT展示,正常的柑橘果树→发生病害的柑橘果树,引出植物病害的概念。什么是植物的病害?

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影响,在生理、细胞核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致使外部形态不正常,引起产量减低、拼字变劣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植物病害的四要素:

1.病原:以致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即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植物自发性的遗传变异系由内因引起,不属于病害。)

2.病程:生理和组织结构的病变过程。(机械损伤和虫伤无病理变化过程。不属于病害。)3.症状:患病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

4.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即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和生态损失。

一、植物生病的原因: A:生物病原:

真核菌

细菌

病毒

线虫

B:非生物病原:

极端温度(高温导致的植物不育、寒害、冻害)极端土壤水分:(旱害、积水)极端光照:(缺光性黄化、日灼)

极端PH:(土壤过酸或过碱)缺氧:(缺氧性烂根)

缺素或过剩(缺铜、缺锌、缺铁症 无机盐毒害(盐害)

药害(施肥不当造成的叶枯、叶斑、不育)

栽培不当(种植不当、施肥过多或N、P、K配比不当)

柑橘果树的主要病害有: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柑橘炭疽病

柑橘黄龙病

症状:

1.叶部症状:

(1)均匀黄化型。在吐出新梢后新叶初长成,还未转为浓绿变停止转绿,均匀黄化,但叶片大小正常。

(2)斑驳黄化型。新叶转绿后,从叶片基部和近基部叶缘开始,逐渐褪绿成浅黄色并继续向上部扩展成黄斑。

(3)缺素状黄化型。叶脉及叶脉附近呈绿色而脉间叶肉呈黄色,类似缺锌缺锰症状。

2.果的症状:

发病初期,果一般不表现显著的病状。病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病树的果一般容易脱落,有些果呈畸形,着色不均匀。病原:

病原为细菌界普罗特斯门韧皮部杆菌,我国的柑橘黄龙病病原为亚洲韧皮杆菌,发病适温为27~30°C,田间由柑橘木虱传播。

主要的医治手段:

1.严格实行植物检疫制度

新区从外地引种,应严格实行植物检疫制度,确保接穗或苗木不带病原。柑橘苗木生产和销售应实行生产许可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该病。2.建立无毒苗圃,培育无毒苗木

无病苗圃的地点最好选在没有柑橘木虱发生的非病区,若有山冈、树林阻隔效果更好。3.防治柑橘木虱

每次新梢抽发前,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0%扑虱可湿粉剂等防治柑橘木虱。4挖出病树,加强田间管理

发现病树立即挖除,并在挖除前全园喷施一次杀虫剂,防治柑橘木虱。加强肥水管理,开沟排水。

柑橘溃疡病

症状:

柑橘溃疡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叶片受害,在背面产生针头大小的黄色、油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同时,在叶片正、背两面逐渐隆起圆形病变。病部表皮破裂,病斑木栓化如海绵状,表面粗糙,灰褐色。其后中央凹陷并有细微轮纹,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晕圈的内侧常有褐色釉光边缘。

病原:

病原为细菌界普罗特斯门黄胞属地毯草黄单胞杆菌,病菌的生长温度为5~39°C。

主要的医治手段:

1.认真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

严禁从病区调匀苗木、接穗、果实和种子等。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建立无病母本园,就地供应无病接穗。苗圃设在无病区或周围2km没无芸香科植物的隔离区。3.选用抗病品种

对严重染病的甜橙等品种,可采用“高接换种”,换上抗病的橘类等品种。4.加强栽培管理

做好冬季清园工作,彻底清除病枝、病叶,并集中烧毁;对重病成年树剪除夏、秋梢,只留春梢,幼树剪除夏梢,只留秋梢;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防治徒长。5化学防治

幼树和苗木以保梢为主,春夏秋梢新芽抽发后15d~20d各喷药一次;成年树一保果为主,护梢为辅。保果在谢花后10d喷第一次药,连续3次,30d一次,防效较好的农药有77%可杀得可湿粉剂600倍液,波尔多锌100倍液等

柑橘炭疽病

症状:

叶片:症状多出现在成长叶或老叶的叶尖或叶边缘处,病斑中央初为黄褐色后变灰白色,边缘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健部分界明显。

枝梢:病梢由梢顶向下枯死,多发生在发育不良和受冻害的秋梢上,初期病部为褐色,后呈灰白色,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病健组织分界明显。果实:幼果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形斑点,后扩展至全果。潮湿时,病果上出现白色霉状物及淡红色小液点,以后病果腐烂干缩成僵果,不脱落。

病原:

柑橘炭疽病的病原为真菌界半知菌亚门胶胞炭疽菌。医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搞好排灌和防冻,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枝病叶。2.药剂防治

在春、夏梢嫩梢嫩梢、幼果期,每隔10d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3~4次,可选用50%施保克湿性粉剂加70%甲基拖布津可湿性粉剂(9:1)1000~2000倍液。

课题练习:

抢救患者,通过展示三张植物病害的照片,让学生分三个大组,讨论,分析,根据症状确定植物发生病害的种类,然后确定正确的救助方案。

课堂小结:

一、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影响,在生理、细胞核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的过程,致使外部形态不正常,引起产量减低、品质变劣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

植物病害的四要素:病原、病程、症状、损失

二、柑橘果树常见的果树病害:

柑橘黄龙病、柑橘炭疽病、柑橘溃疡病

三、柑橘果树不同病害的发病原因: A:生物病原:

真核菌

细菌

病毒

线虫 B:非生物病原:

极端温度(高温导致的植物不育、寒害、冻害)

极端土壤水分(旱害、积水)

极端光照(缺光性黄化、日灼)。。四.防治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植物检疫条例》

2.建立无病苗圃,培育无病苗木

3.选用抗病品种

4.加强栽培管理

5.化学防治

课后作业布置:

1、什么叫做植物病害,包含哪四要素?

2、柑橘常见的病害有哪些?

3、柑橘常见的病害的症状?

篇18:鲟鱼病害防治技术

1 鲟鱼病害的预防

鲟鱼养殖方式大多为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式, 鲟鱼很容易因环境不良、投饵不当致病, 一旦发病就会迅速在个体间传染, 以致在很短时间里发生较大规模的群体疾病, 药物治疗较难控制。做好鲟鱼疾病的预防, 是控制鲟鱼疾病的首要工作。一是鲟苗放养前, 对养殖设施必须进行药物消毒, 如用高锰酸钾溶液 (20mg/kg) 浸泡或用生石灰 (150mg/kg) 全池泼洒。值得注意的是养殖设施消毒后, 必须用清水冲洗干净药物残液或让消毒药物药性消失 (生石灰要等5~7d) 后, 才能放鱼。二是鲟鱼苗种放养时, 需用3%的食盐水浸泡5~10min。三是在鲟鱼发病高峰的仔鱼开口和幼鱼转食时期, 需定期用巨威酮碘 (PVP-I) 0.5mg/kg对水体消毒和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预防肠炎等。四是对鲟鱼食用的生物活饵料 (水蚤、水蚯蚓等) 需严格消毒, 常用消毒方法是将待用的活饵料用紫外线照射30min后, 再用5%食盐水溶液浸泡10min。五是对危害较大的鲟鱼病毒或细菌性疾病, 可采用疫苗人工免疫的方法。六是加强日常管理, 定时排污、换水, 及时捞出死鱼, 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坚持巡池, 防止鼠、鸟、蛇、猫、凶猛鱼类侵袭。

2 鲟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2.1 细菌性败血病

2.1.1 病原。

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 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体中广泛分布, 为条件致病菌。

2.1.2 症状。

病鱼行动迟缓, 摄食量下降, 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 肛门红肿, 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 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有坏死灶, 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 并充满泡沫状黏液物质。

2.1.3 危害。

该病可感染人工养殖的各种规格的鲟鱼, 在管理不善、连绵阴雨天时较易发病, 该病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 如控制不及时, 死亡率很高。

2.1.4 预防与治疗。

保持池水清洁, 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定期用二氧化氯 (0.3mg/kg) 进行水体消毒, 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维生素A、维生素E等。发病时, 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消毒, 用量为1m3水体用药0.3g;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 分4次投喂, 6d为1个疗程。

2.2 细菌性肠炎病

2.2.1 病原。

该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 (Aeromonas punc-tata f.intestinalis Wang) 。

2.2.2 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 食欲减退。检查病鱼, 可见肛门红肿, 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 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黏液。

2.2.3 危害。

多种鲟鱼的稚、幼鱼 (250g以下) 易染此病。在水温高于20℃时, 因养殖水体水质变差或鲟鱼摄食变质饲料易发此病, 常引起大量死亡。

2.2.4 预防与治疗。

保持水质清新, 水量充足。投喂天然饵料, 一定要新鲜;投喂人工饲料, 要选用颗粒大小适中的全价饲料。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投喂, 定期投喂药饵 (每10kg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g) 。发病治疗时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效果较好。外用为1m3水体泼洒溴氯海因0.3g或土霉素合剂2~6g (比例为1∶3) 。内服为1kg鱼每天用0.02~0.04g大蒜素或痢特灵, 拌饵投喂, 连服5~6d。

2.3 肿嘴病

2.3.1 病原。

从该病对一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的现象来看, 普遍认为该病病原为细菌。但目前未见有关病原的筛选、回感、鉴定等详细研究资料。

2.3.2 症状。

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 有时伴有水霉着生, 口腔不能活动自如, 摄食困难。

2.3.3 危害。

该病在20cm以下的幼鲟阶段发生较多, 可造成幼鲟死亡。

2.3.4 预防与治疗。

常换新水, 不投喂变质饲料, 及时清除池中残饵, 定期对饲料台消毒。发病时, 1m3水体泼洒恩诺沙星1g, 连泼3d;100kg鱼每天用土霉素3g拌饵投喂, 连喂3d。

2.4 烂鳃病

2.4.1 病原。

该病病原为柱状屈桡杆菌 (Flexibacter colum-naris) , 该菌在20℃温度时, 生长良好, 毒力强。

2.4.2 症状。

。病鱼体色较淡, 行动迟缓, 离群独游;鳃丝发白, 呈斑块状腐烂, 覆盖带水中泥土杂物的胶混黏液。

2.4.3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20cm以下的鲟鱼。染病后2~3d, 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

2.4.4 预防与治疗。

及时更换池水, 保持水质清新。每15d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 (CaO) , 使池水浓度为40mg/kg。发病时, 1m3水体泼洒二氧化氯0.3g, 连泼2d。每天用4~8mg/kg呋喃那斯浸泡病鱼1h, 连泡2d。全池泼洒季铵盐类药物, 如水产用双季铵盐碘, 1m3水体用药0.5mg, 疗效显著。内服治疗可用土霉素拌饵投喂, 每天用药50mg/kg鱼体重, 连用3~5d。

2.5 卵霉病

2.5.1 病原。

该病由水霉属 (Saporlegnia) 和绵霉属 (Achlya) 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 常见种类有同丝水霉 (S.monica) 、鞭毛绵霉 (A.flagellata) 等。

2.5.2 症状。

受感染的鲟卵上, 菌丝像根状物侵入卵膜, 外菌丝穿出卵膜或辐射状浸在水中, 使鲟卵像一个白色绒球。

2.5.3 危害。

在15~20℃水温条件下, 鲟卵易感染水霉, 传染快, 死亡率高。

2.5.4 预防与治疗。

提高鲟卵受精率, 改进孵化方法, 保持良好水质, 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清除坏卵。发病时, 每天用2mg/kg的亚甲基蓝浸泡鱼卵10min。

2.6 肤霉病

2.6.1 病原。

同卵霉病病原。

2.6.2 症状。

此病多为鲟鱼体表受伤而继发感染。病鱼伤处灰白色, 滋生大量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鲟鱼早期离群在水体上层不正常游动, 不摄食, 鱼体逐渐消瘦, 直至死亡。

2.6.3 危害。

各种规格的受伤鲟鱼均可感染, 严重者可致死。

2.6.4 预防与治疗。

放养仔、幼鱼的鱼池池壁池底要光滑, 避免擦伤。运输、转池和放苗时, 操作要细致, 经过操作后的鱼苗下池时, 需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消毒。发病时, 工厂化养殖方式可采用提高水温进行控制, 效果较好 (水温控制在25℃以上, 以28~30℃为好) 。全池泼洒食盐、小苏打合剂, 1m3水体用药量为食盐400g+小苏打400g。

2.7 车轮虫病

2.7.1 病原。

病原体为车轮虫属 (Trichodina) 和小车轮虫属 (Trichodinella) 的一些种。

2.7.2 症状。

病鱼体表无光泽, 消瘦, 游动迟缓。打开鳃部, 可见鳃丝暗红色, 黏液较多。镜检可见在体表和鳃上有大量车轮虫寄生。

2.7.3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静水池塘中培育的稚、幼鲟, 大量寄生时, 虫体成群地聚集在鳃的边缘或鳃丝缝隙里, 破坏鳃组织, 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 使鱼死亡。

2.7.4 预防与治疗。

预防同口丝虫病。发病时, 将病鱼用5%食盐水浸浴1h, 转入流水池中饲养, 病情可好转而痊愈。用15%~25%的福尔马林可去除鱼体和鳃上的车轮虫。

2.8 小瓜虫病

2.8.1 病原。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 (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1876) 。

2.8.2 症状。

患病鱼体日渐消瘦, 游泳能力大大降低, 且浮躁不安, 食欲减退。肉眼观察, 病鱼体表布满白色小点, 在鳃丝和鳍条处严重。镜检体表黏液或鳃丝可见大量多子小瓜虫。

2.8.3 危害。

该病多发于水泥池静水饲养的鲟鱼苗种, 水温20~25℃条件下, 易暴发此病。虫体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 在组织里以组织细胞为营养, 引起组织坏死, 阻碍呼吸, 导致鱼窒息死亡。

2.8.4 预防与治疗。

鱼池在放苗前应用生石灰 (150mg/kg) 或高锰酸钾 (20mg/kg) 彻底消毒。增强鱼体体质, 在水泥池养殖鲟鱼过程中, 应保持一定的流水量。发病时, 提高池水温度至30℃进行控制, 效果较好。用50mg/kg福尔马林溶液浸浴30~60min, 重复3d;用3.5%食盐+1.5%硫酸镁溶液浸浴15min;用0.38mg/L干辣椒粉+0.15mg/L生姜片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

2.9 气泡病

2.9.1 病因。

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 (氮气饱和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 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 , 使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 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 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 而使鱼致死。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 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2.9.2 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 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 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 下沉困难。肉眼检查, 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 肠内有黄色黏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 鳃丝间黏液较多, 有许多小气泡, 鳃丝完整。

2.9.3 危害。

该病对鲟鱼幼鱼 (15cm以下) 造成危害最大, 严重时, 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2.9.4 预防与治疗。

减少水源过度曝气, 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鲟鱼转食期间, 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 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发病时, 全池泼洒食盐, 使池水浓度为0.5%。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 加大水流速度, 增加鱼的运动量, 使鱼通过体循环, 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针穿刺病鱼腹部放气, 效果较好。

2.1 0 肝性脑病

2.1 0. 1 病因。

长期投喂来自污染严重、体内富积大量有毒物质的水蚯蚓, 或长期大量施用某种防病药物。

2.1 0. 2 症状。

病鱼患病早期有跳跃、乱窜等极度兴奋行为, 散游或独游, 食量减少, 后期处于昏迷、昏睡状态, 停食, 直至死亡。肉眼检查病鱼体色、体表正常, 偶有头部前端和吻部的腹面表皮脱落、背面粉红, 或胸鳍基部、口周围有一些增生物, 或肛门红且稍突出。解剖可见肝脏紫色或褐色或灰色, 严重者肝糜烂, 胆囊正常, 肠内无食物, 肾脏、脾脏、心脏正常;肝病变较轻者 (活力较好者) 脑形状正常可辨, 眼观无异常, 解剖针可挑起;肝病变较重者 (濒死、死亡者) 脑糜烂、破碎, 难辨结构, 针拨动呈豆腐状, 解剖针不能挑起, 颜色呈乳白色。

2.1 0. 3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人工转食阶段的各种鲟鱼, 可造成大量死亡。

2.1 0. 4 预防与治疗。

注重水质调节, 保持良好水质。投喂人工养殖的水蚯蚓, 减少或避免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在饲料中添加乳果酸或乳梨醇对史氏鲟肝性脑病有治疗作用。

2.1 1 心外膜脓肿

2.1 1. 1 病因。

推测饲料中的氧化脂肪是该病的原因, 具体的致病物质及机制还尚未清楚。

2.1 1. 2 症状。

病鱼患病初始阶段, 食量减少, 散游或独游于池中, 后期游动日渐缓慢、停食, 最终死亡。患病鲟鱼体色正常, 体表除心脏部位外突外无其他结构上的异常。解剖可见肝脏的外形略显肿大, 颜色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程度不同的淤血点, 个体较大者呈紫黑色, 小的则为红色或局部出现灰红色。心脏外表呈不规则凹凸瘤状, 腹面颜色由红到白, 动脉球红紫色。个体大的鱼体, 心脏前端为灰色, 后部为紫色。稍小的鱼体表现出心房肿大。鲟鱼前肠空, 后肠食物饱满。肠壁、肾脏、鳃、脾、脑等器官, 从外观看无异常, 体腔内无异常结构。

2.1 1. 3 危害。

该病的发生集中在体重15~200g、体长15~30cm的鲟鱼幼鱼。患病鲟鱼有史氏鲟、俄罗斯鲟、杂交鲟等。

2.1 1. 4 预防与治疗。

投喂无污染的水蚯蚓, 减少或避免饲料中的药物添加可有效预防鲟鱼心外膜脓肿。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

2.1 2 大肚子病

2.1 2.1 病因。

该病为消化不良或气单胞菌引起。

2.1 2. 2 症状。

病鱼体色正常, 腹部膨胀, 腹部向上浮在水面无力游动;解剖胃中食物较多, 肠道边有气泡, 有的胃中食物不多, 但有气。

2.1 2. 3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转食期间的鲟鱼幼鱼, 染病率低, 传染率也不高, 患病幼鱼不会很快死亡。

2.1 2. 4 预防与治疗。

改善水环境, 降低养殖密度, 增加水流量。发病时, 1kg饲料添加氟哌酸2~6g+干酵母8~12g+大黄3g, 拌饵投喂, 5d为1个疗程。若发现病鱼群粪便变稀, 大黄应减量或停喂。

2.1 3 蛀鳍病

2.1 3. 1 病因。

该病病因为在鲟鱼开口期或转食期, 由于放养密度过大, 规格不整齐, 个体大、活动强的幼鲟把个体小、活动弱的幼鲟的鳍条当食物咬伤所致。

2.1 3. 2 症状。

病鱼游动失去平衡, 在水体上层靠池边活动;肉眼可见病鱼胸鳍、尾鳍破损、分叉, 严重者鳍基部充血, 鳍条溃烂, 继发水霉。

2.1 3. 3 危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稚鲟开口期和幼鲟转食期, 易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2.1 3. 4 预防与治疗。

保持鲟苗放养密度合理, 同池鱼规格整齐。仔鲟开口期和转食期要少量多次地投喂充足适口的饲料。及时挑出患病幼鲟, 进行常规消毒后单养, 以防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参考文献

[1]苏培义.中国鲟形目鱼类的寄生虫及病害[J].鱼类病害研究, 1994, 16 (2) :1-7.

[2]潘连德, 李淑云, 夏永涛.鲟鱼心外膜脓肿的病理学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2000, 24 (5) :563-566.

[3]潘连德.养殖鲟鱼非寄生性疾病的诊断与控制[J].淡水渔业, 2000, 30 (6) :36-38.

[4]杨治国.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J].淡水渔业, 2001, 31 (5) :40-41.

[5]吴文化, 刘晓勇.杂交鲟稚鱼对几种药物敏感性的试验[J].水产学杂志, 2003, 16 (1) :35-39.

[6]刘家寿, 胡传林.鲟鱼实用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7]谢忠明.鲟鱼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8]O N BAUER, O N PUGACHER, V N VORONIN.Study of parasites and diseases of sturgeons in Russia:a review[J].J.Appl.Ichthyol, 2002 (18) :420-429.

上一篇: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下一篇:市级结构示范工程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