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发生

2024-05-14

病害发生(精选十篇)

病害发生 篇1

一、花生锈病

花生锈病以叶片受害为主, 地上部位都可受害, 叶片发病首先在小叶背面出现白色小疱, 与其相对应的正面出现黄色小点, 很快小疱扩大, 叶片正反面均可形成黄褐色锈斑, 病重时叶片坏死、干枯, 不易脱落。病株果壳提前成熟, 拔起时果壳易留在土壤中。病菌夏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 经初侵染、再侵染导致流行。病害流行主要受气候条件、栽培条件、菌源数量及品种抗性的影响。多雨高湿利于病害流行;连作发病重于轮作;连片种植重于零星种植;地势低洼、菌源量大, 发病重。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易感病。

二、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是毁灭性病害, 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 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 以花期发生最重, 病菌主要从根部侵染, 使主根尖端变色软腐, 后病菌通过维管束向上扩展到植株顶部。横切根茎部可见整个维管束变为深褐色, 用手挤压切口有白色菌脓流出, 初期叶片早晨延期张开, 晚上提前闭合, 主茎顶部第二叶片首先萎蔫, 侧枝顶叶暗淡下垂, 整株很快死亡, 但叶片仍保持绿色。病原物为青枯假单孢菌, 病菌寄主范围广, 主要在土壤中越冬, 也可在植株残体或粪肥中越冬, 在田间随风雨、气流、灌溉、耕作等活动而传播蔓延, 通过根部伤口侵入。病菌在田间存活2~5年, 连作导致病害严重, 地下害虫危害, 中耕伤根, 易造成病菌侵染导致病害发生, 高温有利于病害发生。蔓生型品种比直立型品种抗病。

三、花生根结线虫病

花生根结线虫病主要是花生地下部分受到病原线虫侵染。幼虫从根尖侵入, 根尖逐渐膨大, 形成粒状的不规则根结, 初为白色, 逐渐变为黄褐色。根结长出许多不定须根, 须根受侵又形成根结, 根结又长出须根。如此反复, 根系形成乱发状须根团。根茎、果柄及果壳上也可形成褐色瘤状突起。受害植株表现生长不良, 发育迟缓, 叶片发黄而瘦小, 叶缘焦灼, 早期脱落, 开花延迟, 坐果小而少。在我国病原线虫主要为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病原线虫主要以卵和幼虫附着于根部, 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 次年条件适宜, 卵孵化出幼虫, 从根尖侵入, 分泌毒素破坏寄主细胞, 引起薄壁细胞发展过速产生巨型细胞, 形成根结。线虫随风雨、灌溉、耕作等农事活动传播蔓延, 在建平县根结线虫一年发生3代。线虫适宜侵入的温度为15~20℃, 相对湿度为70%左右, 连作重于轮作, 早播重于晚播, 杂草多的地块发病重。

石榴果实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2

1 石榴果实病害的病原物

(1)石榴干腐病,属半知菌亚门,鲜壳孢属。

(2)石榴黑斑病,属半知菌亚门的石榴生尾孢霉菌。

(3)石榴果腐病,多为褐腐病菌、酵母菌和杂菌(青霉、绿霉)危害。

2石榴果实病害的发病期

2.1石榴干腐病

据调查。6月的病果率为1.56%,7月的病果率为65.16%,8月的病果率为28.13%,9月的病果率为4.65%,其发病期主要为7、8月份。

2.2石榴黑斑病

石榴黑斑病的发病期主要在果实采摘的前1、2个月,即8、9月份。

2.3石榴果腐病

石榴果腐病的发病期主要在果实成熟前一个月(9月份)至采摘后和贮存期间。

3石榴果实病害的症状

3.1石榴干腐病

5月开始侵染花蕾,以后侵染花冠及果实。幼果发病先为豆粒大小不规则浅褐色病斑,后病斑颜色加深,中间凹陷至果内,直至整个果实变褐腐烂落果。果实发育后期发病,则不落果,病果干缩成僵果悬挂枝梢。

3.2石榴黑斑病

病果初现针眼状黑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为圆、方或不规则斑块,大小可为绿豆、小杏状,严重时病斑可覆盖整个果面1/2左右,后期病斑黑色且微凹。

3.3石榴果腐病

由褐腐病菌引起果腐病,感病初期果皮上生淡褐色水浸状,后迅速扩大,并出现灰褐色霉层,内部子粒也随之腐烂。病果常干缩成深褐色至黑色僵果挂于树上不脱落:由酵母菌侵染造成的病果。局部果皮微现淡红色。病部内果瓤子粒亦变红。子粒腐败。后期整果内腐坏呈红褐色浓香味浆汁:自然裂果受多种杂菌(主要为青霉和绿霉)侵染。由裂口开始腐烂,直至全果,阴雨天气最为严重。

4石榴果实病害侵染的规律

石榴干腐病和由褐腐病菌引起的果腐病,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石榴黑斑病以分生孢于或分生孢子梗在病叶、残果、枝条(干腐病、由褐腐病菌引起的果腐病)上越冬,来年4、5月份病原菌靠气流、风雨从寄生的气孔、伤口处侵入。虫害、裂果、7、8月份的高温和高湿将加剧病害的发生。

5石榴果实病害的防治

5.1 清园

刮除树干上的老皮,清除石榴园内的枯枝、残叶、病果,并将其烧之,减少和减低病菌基数。

5.2消毒杀菌

越冬前后树体、园地及果园周围寄主植物,喷布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溶液各1次,病害严重的可加入0.3%的五氯酚钠,以提高药效。

5.3药剂防治

山药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3

1 山药病害种类

1.1 炭疽病 (Gloeosporium pestis)

(1) 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 亦危害其他部位。病初叶脉上产生褐色下陷斑, 中央色浅, 潮湿时轮生粉红色胶粘质小点, 渍状病斑, 略下陷, 潮湿时同样产生粉红色胶体物, 导致枯茎。

(2) 发病环境及条件。以菌丝体及子座组织随病残体在土壤及芦头上越冬。适温25~30℃, 10℃即可萌发。靠病土、病肥、感病种传播, 大田靠雨水再侵染。在多雨、高温、多雾、灌后遇雨、连作、排水不良、背阴、生长不良田发病重。

1.2 褐斑病 (Cykindrosporium dioscoreae)

(1) 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 初期叶面呈绿斑, 背面病斑多角形, 淡黄色, 无明显边缘, 直径3~6 mm。斑内生多数白色至黄色小点, 初在表皮下, 后表皮破裂成白色粉末状。后期扩大变褐色, 有暗褐色边缘。叶片上黄枯, 有时病斑形成穿孔。

(2) 发病环境及条件。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7—8月多雨、高温、缺肥、管理粗放、生长衰弱、偏氮田易发病。

1.3 斑点病 (Phyllosticta diocoreae)

(1) 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病斑圆形或多角形, 褐色, 有明显边缘, 内生小黑点。

(2) 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分生苞子器或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生长衰弱、多雨高温、潮湿田有利发病。

1.4 灰斑病 (Ccercospora dioscoreae)

(1) 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初产生淡黄色小斑, 后扩大成褐色椭圆形, 无明显边缘大斑。叶背面紫灰色霉层。

(2) 发病环境及条件。以菌丝体在残体上越冬, 高温多雨易发病。

1.5 黑粉病 (Urocystis dioscoreae)

(1) 症状。发病部位在叶脉或叶柄上, 初叶脉或叶柄皮层下生出灰褐色疣形斑, 被组织所包围, 可引起畸形, 后表皮破裂, 露出黑色粉末。

(2) 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孢子团在土壤中越冬。墒情不足, 整地粗放田易发病。

1.6 白锈病 (Albugo ipomoeaepanduranoe)

(1) 症状。发病部位为叶片, 亦可危害叶柄。叶片上初现淡黄色斑点, 叶背面相应生白色粉状疱疹, 破裂后散出白色粘滑有光泽粉状物, 重时叶片畸形枯黄, 叶柄肿大。

(2) 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卵孢子在土面病残组织上越冬。春秋长期低温多雨发病重。

1.7 茎腐病 (Rhizoctonia solani)

(1) 症状。主要危害块茎, 发病初地上茎部地表处出现褐色不规则的斑点物, 发病后期斑点逐渐扩大成深褐色长圆形病斑, 病部有凹陷, 严重时地下茎干缩, 并有淡褐色丝状霉点出现。

(2) 发病环境及条件。重茬及施入未腐熟带菌有机肥、高湿多雨、田内积水、土质粘重、通透性差的田块易发病。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或病组织上越冬, 存活期长达3年。

1.8 根结线虫病 (Meloidogyne arenaria)

(1) 症状。受害块茎表面呈暗褐色, 无光泽, 大多数形成畸形, 在线虫侵入点附近起肿胀, 并出现很多直径2~7 mm的虫根结, 严重时虫根结愈合一处, 根系产生米粒大小根结, 剖开病部能见到乳白色线虫。发病后山药长势变弱、叶片变小直到发黄脱落。

(2) 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卵及雌虫在土壤中、种薯上及残留根结内越冬, 地温14℃以上孵化开始侵染危害, 地温25℃以上土壤湿度40%、重茬、沙质田发病重。

1.9 山药根腐线虫病 (Pratylenchus penetrans)

(1)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发病初危害种薯幼根幼茎, 后期危害山药块茎。根系受害表面出现水渍状暗黄色伤口, 后变黑褐色缢缩点。块茎受害, 先出现浅黄色点状物, 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 内部则为黑褐色海绵状物。

(2) 发病环境及条件。以卵及雌虫在土壤中及薯上越冬, 13℃以上卵孵化, 重茬、土壤粘重田发生严重。

2 综合防治措施

(1) 收获后及时收集病残体及落叶烧毁或深埋, 消灭越冬病源[1]。芦头在栽种前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800倍液及1∶1∶120波尔多液浸渍5 min消毒。

(2) 轮作倒茬。注意选地和遇雨及时排水降湿, 科学施肥, 增磷补钾, 多施有机微生物肥[2]。

(3) 发现病叶立即摘除后, 炭疽病用1∶1∶120波尔多液, 或80%代森锌、80%碳斑轮克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50%退菌特、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叶面及茎部喷洒, 7 d喷1次, 连喷2~3次。褐斑病用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多菌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叶面喷洒。斑点病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 对水750 kg/hm2,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大佳好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叶面喷洒。灰斑病用50%多菌灵,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叶面喷洒。

(4) 有黑粉病发病史的田块严禁施用混有病孢子而未经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 栽前芦头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种浸5 min后晾干栽种[3]。

(5) 白锈病发生田块注意早春及秋末及时中耕松土, 撒施草木灰, 提高地温。发病初用1∶1∶120波尔多液, 或75%百菌清、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6%卡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4]。

(6) 茎腐病发生田早春地表用2~3°Bé石硫合剂消毒。进行种薯处理, 种植前用50%多菌灵,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薯种30 min, 晾干后播种。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9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及绿亨一号、二号375 g/hm2, 对水1 500 kg/hm2灌根, 15 d施用1次, 连灌2~3次。有发病史的田块在整地播前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22.5~37.5 kg/hm2, 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7) 对线虫病防治要加强植物检疫, 严禁从病区调种。选择无病健壮种薯。栽前用3份开水, 1份凉水, 调成52~54℃温水, 将种薯放入浸种, 上下搅动2次, 浸种10 min, 或用40%甲基异柳磷500~800倍液浸种48 h。播前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 kg/hm2, 或5%克线磷颗粒剂150 kg/hm2, 或10%灭线磷颗粒剂90 kg/hm2, 或5%敌线灵乳油112.5 kg/hm2, 进行混土消毒, 使药剂均匀分布在30 cm以内土层中。

摘要:阐述了山药病害的发生症状、发病环境与条件, 并提出综合防治方法, 以为山药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药病害,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魏新田.药用植物病虫防治[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5:29-37.

[2]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2-136.

[3]陆家云.病原植物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病害发生 篇4

成县大蒜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成县是甘肃省大蒜的主产区之一,大蒜常年种植面积4 000 hm2.经田间诊断,发生为害较重的.有大蒜白腐病、细菌性软腐病、叶枯病、紫斑病、锈病、白斑病、病毒病等.为了有效控制大蒜病害的发生为害,确保生产效益,从开始,通过对成县大蒜病害进行调查研究、田间防治试验,初步探明了大蒜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作 者:钟诚 李家春 姜凤香 贺新红  作者单位:钟诚(甘肃陇南市成县农技中心,742500)

李家春,姜凤香,贺新红(成县农技中心)

刊 名:长江蔬菜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 年,卷(期):2010 “”(5) 分类号: 关键词: 

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 篇5

摘要:杨树是我国常见的树种之一,因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生长快、市场销路好,所以在园林绿化及营林生产中常被选为首选树种。但在杨树的栽植过程中,新造林由于多种原因常常发生严重的病害,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导致成活率下降,出现大面积死亡的情况,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新造杨树林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给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希望在杨树繁殖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给营林生产及绿化造林带来帮助。

关键词:杨树;病害;对策;新造林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50

1 杨树新造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密度过大

杨树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也就是说单位密度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不同阶段的树木对于密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基本原则是随着树木的生长,单树的生长空间要逐渐加大才利于其生长,密度不可过大。但在实际的杨树生产过程中,育苗阶段,由于杨树的市场需求旺盛,价格很高,一些苗圃及育苗户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为加大育苗密度,扦插过密,这样就会造成苗木的长势较弱,抗性降低,在生长期间木质化时间延期,所以很容易发生病虫害。

1.2 施肥过多

苗木生长过程中肥料是提供生长所需养分的最佳途径,但要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过低不能满足所需,过高则会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在实际的操作中,一些育苗户为了经济利益,盲目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施用化肥,过量的化肥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对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虽然苗木长得很高,也很粗,但苗木质量却达不到标准。主要表现为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直接的结果是苗木的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不能正常生长,易患各种病虫害。

1.3 长期单一培育

杨树是一种深根系树种,对于土地养分的吸收力很强,在实际生产中,一些育苗户连年在一块地上进行单一育苗培育,这样地块的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而且很容易累积大量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有合适的契机,就会发作而使杨树苗染病。

1.4 选择优良种条

杨树的育苗,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是进行扦插育苗,在育苗环节,种条的选择十分重要,但在生产中,很多育苗户在选择种条上不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一些留床苗和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都拿来作种条进行育苗培育,如果在管理上如得不到加强,比如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环节跟不上,管理粗放,则很容易导致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2 杨树新造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苗地的消毒处理

对于杨树育苗地,新育苗或起苗后,都要对苗地进行消毒处理,一般在入冬前将苗地进行次深翻,这样经过一冬天的晾晒,既可以起到熟化土壤的作用,同是也能破坏一些地下害虫的生存环境,减少次年的发生病虫害的机率。在第二年春季育苗前,结合施肥,同时在地块中施撒一些化学药剂,然后再整地作床育苗,土壤中混入的化学药剂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防治病害的发生。

2.2 适当的进行轮作

对于同一育苗地,要进行适当的轮作,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交替,或者把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进行交替,基本上每2年要相互轮作一次,尽可能避免单一品种的树苗在一块地上连年育苗。

2.3 种条选择

在扦插种条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优质的种条,种条要健壮,长势良好,木质化程度高,避免选一些瘦弱苗、带病虫枝条来做种条,因为优质的种条是培育健壮苗木的基础,同时也能提高苗木的抗病力。

2.4 插条的密度要合理

要按技术规范进行插条,合理确定插条的密度,不要盲目增大密度,这样才能保证出苗后的苗木的生长空间,在养分、水分、光照等方面都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利于苗木的生长。

2.5 扦插前要进行消毒

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小时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天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2.6 保护和利用天敌

一是加强鸟类保护,禁止捕杀;二是保护和利用杨树林中害虫的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捕食性昆虫、有益的微生物等;三是创造适宜于天敌生存的环境,如多栽植油菜、豆科牧草等适宜寄生蜂、蝇生存的农作物等;四是开展天敌的规模化生产,为防治中大面积推广创造条件。生物防治措施对害虫有较大影响,对天敌影响微弱,通过养殖微生物或寄生性天敌,寄生于害虫的卵、幼虫等,造成害虫形成流行病以扑灭害虫。运用杨尺蠖核多角体病毒防治杨尺蠖,就能明显控制住杨尺蠖幼虫的暴发成灾。

3 结语

杨树新造林的病虫害发生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育苗阶段及营林阶段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决不能掉以轻心,重点在于防上,否则一旦病虫害发生,治起来的难度相当大的,损失也不可避免。育苗、造林营林同病虫害的防治要有机结合,不可分割开来,否则很难收到成效。造林设计时要做好林地的设计工作,要适地适树,避免大面积纯林,采取多树种造林,创造类似原始森林的生态环境。可营造引诱树种,如天牛多发地在防治天牛营造乔木桑等树种,吸引其补充营养,集中歼灭;可以营造隔离带,在杨树林中隔一定的距离营造一段其他速生用材树种;在育苗时选择生长健壮、优良、无病虫害的杨树剪截插穗;在栽植时避免苗木失水、损伤,保持根系完整,无病虫害苗木栽植;要做好林地卫生,清除落叶,适时修剪;采用追肥、松土等方法保持林木旺盛生长。以上是育苗营林中要注意的一些管理环节,在生产实践中要引起重视。

作者简介:王雪,大专学历,国有黑山县机械林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技术推广。

网络出版时间:2015-6-16 14:29:35

菜豆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6

1 菜豆枯萎病

一般是花期开始显病, 病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变黄, 之后逐渐向上部扩展, 叶脉变褐, 茎一侧或全部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 根部变色, 皮层腐烂引起根腐。结荚显著减少, 荚背面缝合线也呈黄褐色。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菜豆枯萎病的病菌在病残体、土壤、种子和带菌的肥料里越冬。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发病最适温度24~28℃, 相对湿度80%、地势低洼、灌水频繁、肥力不足、管理粗放的连作地发病重。

菜豆枯萎病的防治方法:一是实行轮作。与粮食作物实行3~5年轮作。二是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高垄栽培, 防止田间积水, 追施磷钾肥, 及时清除病株, 深埋或销毁。三是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四是播种前处理土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250倍液均匀浇灌, 待药液渗下后播种, 再覆土。五是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250倍液, 隔10 d喷1次, 喷施2~3次[1,2]。

2 菜豆炭疽病

叶片发病开始在叶背发病, 叶脉初期呈现条斑, 一开始为红褐色, 然后逐渐变成黑褐色或黑色, 并扩大成为网状多角形斑, 叶柄和茎部的病斑呈凹陷状, 颜色为褐锈色, 病斑随着发展逐渐由条形斑连合成为长条状病斑。豆荚染病最初表现为褐色的小点, 慢慢扩大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黑色病斑, 中间凹边缘隆起, 若空气重的湿度过大, 则会从上溢出粉红色黏稠物。种子染病出现黄褐色大小不等凹陷斑。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一般是种子带菌越冬, 播种带菌种子, 幼苗染病, 在子叶或幼茎上产生分生孢子, 借雨水、昆虫传播病菌。温度17℃相对湿度100%利于发病, 高于27℃相对湿度低于92%发病轻。该病在多雨、多露、多雾冷凉多湿地区, 或种植过密、土壤黏重地块发病重。

菜豆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一是实行2年以上轮作。二是播种时选择未染病的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 选择在未染病的荚上采种。药剂拌种可选用种子重量0.4%的50%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或用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浸种30 min, 洗净晾干播种。三是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隔7~10 d喷1次, 连续防治2~3次[3,4]。

3 菜豆灰霉病

各部位均可染病, 发病初期会在根茎上长出长形的斑纹, 中间为浅黄色或淡棕色, 边缘为深褐色, 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病斑上会形成1层灰色的霉层, 空气干燥的时候病斑的表皮会破裂。苗期子叶受害, 呈水浸状变软下垂, 后叶缘长出白灰色霉层。叶片染病后出现的轮纹斑会比较大, 后期容易破裂。荚果染病是由败落的花开始侵染, 然后再侵染到荚果。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可以随病残体、水流、气流、农具及衣物传播。该菌在高湿和2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易流行。

菜豆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一是加强白天通风, 夜间提高棚室内的温度, 有效控制棚内的湿度。二是及时摘除病叶、病果。三是发病初期喷施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 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交替防治[5,6]。

4 菜豆细菌性疫病

主要侵染叶、茎蔓、豆荚和种子。病苗出土后, 子叶呈红褐色溃疡状, 或在着生小叶的节上及第2片叶柄基部产生水浸状斑, 扩大后为红褐色, 病斑绕茎扩展, 幼苗即折断干枯。成株叶片染病, 开始于叶尖或叶缘, 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 后扩展为不规则褐斑, 病变组织变薄, 周围有黄色晕圈, 发病重的病斑连合, 至全叶变黑凋萎。茎蔓染病, 生红褐色溃疡状条斑, 稍凹陷。豆荚染病, 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 后扩大为稍凹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褐斑, 严重的豆荚皱缩。种子染病, 种皮皱缩或产生黑色凹陷斑。湿度大时, 茎叶或种脐部常有黏液状菌脓溢出, 这不同于炭疽病。病原属于细菌, 主要在种子内部或附在种子外部越冬, 病部渗出的菌脓借风雨或昆虫传播。气温24~32℃, 叶上有水滴是此病发生的重要温湿度条件, 一般高温多湿、雾大露重或暴风雨后转晴的天气易诱发此病。此外, 栽培管理不当, 大水漫灌, 或肥力不足、偏施氮肥, 造成徒长易发此病。

菜豆细菌性疫病的防治方法:一是实行3年以上轮作, 可以减少染病的机会。二是播种前进行选种, 并进行种子处理。可用5℃温水浸种15 min, 然后放入冷水中冷却, 或用种子重量0.3%的95%敌克松原粉或50%福美双拌种。三是加强田间管理, 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四是发病初期喷施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 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 000~4 000倍液, 或新植霉素4 000倍液, 隔7~10 d防治1次, 连续防治2~3次[7]。

5 菜豆细菌性晕疫病

主要侵害叶片, 初在叶片或新叶上出现不规则水浸状斑点, 后在斑周围出现直径0.5~1.0 cm的晕圈, 斑上常有菌脓溢出, 叶脉染病致叶脉坏死, 易穿孔或皱缩畸形, 果荚染病初呈水浸状斑点, 后变褐干缩下陷, 斑面渗出菌脓, 或病斑中央枯死, 周围晕圈宽, 别于细菌性疫病。病原属于细菌, 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菜豆细菌性晕疫病的防治方法:一是严格检疫。防治种子带菌传播蔓延。二是发病初期, 可采用喷施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或新植霉素4 000倍液, 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隔7~10 d防治1次, 连续防治1~2次。

参考文献

[1]曹赞丽, 张振海, 孟世峰.绿豆病害的主要症状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 2008 (17) :14.

[2]冯桂文.菜豆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中国农业信息, 2007 (7) :39.

[3]段志龙, 赵大雷, 刘小进, 等.绿豆常见病害的症状及主要防治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6) :151-152.

[4]车森, 车荣朝, 黄水坤, 等.菜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3) :78.

[5]李蜜, 彭友林, 罗永兰, 等.菜豆病虫害及其防治[J].生命科学研究, 2002, 6 (4) :45-49.

[6]郭秀香, 马小珍, 李平然, 等.菜豆病害症状识别与防治技术[J].中国果菜, 2011 (1) :30-31.

玉米苗期病害发生危害探讨 篇7

1 发病症状

玉米苗期病害 (根腐病、苗枯病) 是从玉米断乳后开始显现症状, 造成地上部植株生长缓慢, 中午呈萎蔫状, 早晚略有恢复, 叶色由绿色逐渐变成紫绿色, 最后变成紫红色。地下根系变褐、腐烂, 胚轴缢缩, 干枯, 次生根少或无次生根, 根毛少或无根毛, 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1,2,3,4]。

2 发生规律

玉米苗期病害在玉米长期连作, 不使用有机肥的地块发生较重, 在轮作倒茬地块发生较轻, 在同一块地先点片发生, 然后逐年蔓延至全田发生, 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3 玉米苗期病害对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1 苗期病害对玉米不同时期株高的影响

对5月6日播种的富友9号玉米品种, 分别于7月2日 (苗期) 、7月14日 (喇叭口期) 及9月28日 (收获成熟期) 各取20株 (健株10株、病株10株) 进行标记并调查其生长情况, 结果发现玉米苗枯病病株株高明显低于健株, 分别比健株低11.9、26.9、15.7 cm, 特别是在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期 (喇叭口) , 病株比健株低26.9 cm, 对产量影响较大 (表1) 。

3.2 玉米苗期病害对不同品种株高的影响

在喇叭口期 (7月14日) 分别调查了富友9号、三北6号和滑玉123个品种的株高, 每个品种各取病株、健株10株, 发现病株株高明显低于健株, 分别降低了19.6、11.5、10.3 cm。平均降低了13.8 cm。并且品种间存在差异, 但差异不明显 (表2) 。

3.3 玉米苗期病害对玉米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对富友9、三北6、滑玉12、登海662 4个玉米品种进行了产量性状调查, 分别选取健株和病株各10株, 分别标记, 并进行室内考种分析。玉米品种三北6、滑玉12, 感染玉米苗枯病后对玉米穗行数影响差异不显著。对行粒数、穗粒数影响显著, 对玉米千粒重影响极显著, 减产率在24.1%~64.2%, 平均减产45.43% (表3) 。

4 结语

玉米苗期病害的发生蔓延, 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 导致玉米株高降低, 减产率在24.1%~64.2%,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苗期病害存在抗性差异, 以三北6、滑玉12减产最轻, 分别减产31.8%、24.1%, 而富友9、登海662减产较重, 分别为58.6%、64.2%。因此, 在玉米栽培中, 应选抗性较好, 增产潜力较大的品种滑玉12, 以增加玉米对苗期病害的抗性, 减少产量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凤芝.玉米苗期病害的种类、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20) :46, 2.

[2]汤锦如.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3]晋齐鸣, 骈跃斌, 宋淑云, 等.玉米苗期病害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4) :355-359.

小麦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篇8

1、小麦锈病

小麦的锈病俗称“黄疸病”。有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洛南县麦区均有发生, 其中以条锈为主, 某些年份也有叶锈和秆锈发生。轻者麦粒不饱满, 重者麦株枯死。

1) 症状及发生特点

广大群众形象地用“条锈成行叶锈乱, 秆锈是个大褐斑”来区别三种锈病。条锈症状特点是:在叶片正面形成沿叶脉纵向排列似虚线状的鲜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堆长椭园形, 破裂后散妯铁锈色粉末 (即病菌孢子) 。种植大量感病品种、有大量菌源和冬暖春季多雨的条件, 易流行成灾。

2)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良种

要重视选用抗锈病品种, 特别是抗条锈病的小麦良种, 如秦麦9号、商麦9215、秦麦12等。不要种植高感条锈病的小偃22号、小偃15号、小偃107、绵阳19号、绵阳28号等小偃系列的小麦品种。

(2) 药物防治

(1) 药剂拌种。能够有效预防秋苗小麦条锈病可用粉锈宁拌种。具体方法是, 按50kg小麦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50g的比例, 准确称重麦种和农药, 放进完好无破损的塑料袋内, 种子所占体积不得超过塑料袋容积的2/3, 扎紧袋口充分翻动, 使种、药混拌均匀即可播种。

(2) 药物喷雾。小麦拔节至孕穗期发生锈病, 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 对水40kg叶面喷雾。小麦抽穗扬花期是锈病为害主要时期, 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选择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 对水40kg进行喷雾, 间隔10d, 再喷1次, 可有效防治条锈病。

2、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在洛南县发生较为普遍, 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人、畜吃食病粒会引起中毒。

1) 症状及发生特点

主要为害小麦穗部, 其典型症状是在小麦灌浆期发病的麦穗部分或大部分失水青干枯死, 不能结实。后期在病部小麦基部出现粉红色胶质霉层, 并有黑色小粒。主要靠土壤中的病株残体和种子传病。小麦扬花后15~20d, 多雨潮湿, 利于病害流行。

2) 防治方法

秋深耕, 翻埋前作玉米的根茬、残体, 减少菌源。开沟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减轻发病。

播种前, 用1%石灰水浸种, 以杀死种子内的病菌。

药物喷雾, 当小麦抽穗后进行喷药防治。一般在小麦开花后开始喷药, 可喷二硝散250倍液, 每隔7~10d喷1次, 连喷3次。也可3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 对水40kg叶面喷雾, 间隔10d, 再喷1次。

3、小麦白粉病

1) 症状及发生特点

主要为害叶片, 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分散的近园形或椭园形的白色丝状霉斑, 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园形的较大霉斑, 严重可覆盖叶片大部, 甚至全部, 病部表面为一层白色粉状霉层。这就是病菌的菌丝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后期, 在白色粉层中出现许多黄色小颗粒, 并逐渐变为褐色至黑色。此即病菌的闭囊壳。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雨季易发病, 温暖而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此病的蔓延。小麦地通风不良易发病, 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也易发病。

2) 防治方法

(1) 选播抗病品种

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良种和适宜的种植密度, 以利通风透光, 减少发病率。

(2) 及时清理麦地

发现病叶及时清除, 感病小麦收获后, 要烧毁, 以减少病源侵染。

(3) 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施肥, 注意氮、磷、钾肥比例施用, 防止偏施氮肥过多, 以致造成小麦徒长, 增强小麦抗病能。干旱时浇水, 雨涝时及时排水, 使小麦生长发育健壮, 也会增强小麦抗病能力。

(4) 药剂拌种

方法与小麦锈病方法相同, 也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与小麦拌种。

(5) 化学防治

小麦病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建议 篇9

一、常见小麦病害种类

1. 纹枯病。

纹枯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鞘、茎秆, 受害地块一般减产10%左右, 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 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2. 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根部病害。小麦染病后, 分蘖减少, 成穗率降低, 千粒重下降, 发病越早, 减产幅度越大。拔节前显病的植株, 往往早期枯死;拔节期显病的植株, 减产50%左右;灌浆期显病的植株, 减产20%以上。

3. 锈病。

小麦锈病具有发生区域广, 致害性变异快, 流行频率高的特点。该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 造成的减产量一般为3%~40%。

4. 白粉病。

近几年,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程度有加重趋势。小麦受害后, 可致叶片早枯, 分蘖数减少, 成穗率降低, 千粒重下降, 一般可造成减产10%左右, 严重的可达50%以上。

5. 孢囊线虫病。

该病近几年才在许昌市出现, 是一种新病害, 可造成减产10%~70%。

6. 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 主要危害小麦穗部, 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 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 甚至绝收。

7. 黑穗病。

近年小麦黑穗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该类病害的发病率一般即为减产率。

二、小麦病害发生特点

1. 症状隐蔽。

一些小麦病害具有症状隐蔽的特点, 如全蚀病、纹枯病, 如果不注意观察, 就很难发现。全蚀病是典型的小麦根部病害, 病菌浸染的部位只限于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 地上部的症状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的, 而发病初期至中期地上部的症状不明显, 一般都在小麦抽穗后, 出现青干穗或白穗, 种植者才会发现此病。纹枯病发病初期, 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 随后出现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 后期病株基部茎节腐烂, 病苗枯死。以上病害由于发病初期危害部位在地表茎基部, 不注意观察很难发现, 往往造成防治晚、效果差。

2. 短时暴发。

一些小麦病害还有短时暴发的特点。如小麦条锈病就是一种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 如果大量条锈病病菌随气流传入, 再遇阴雨天气, 短时间内条锈病就会大面积严重发生;在菌源充足的情况下, 凡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 赤霉病在短时间内也会严重发生。对这类具有突发性或暴发性的病害, 在短时间内组织一家一户群众开展防治, 目前是不现实的。一是因为群众对该类病害为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因为仍存在技术棚架。

3. 系统侵染。

小麦散黑穗病、秆黑粉病属系统侵染病害。该类病害在小麦播种后即开始侵染, 但前期不表现症状, 到小麦接近成熟时或拔节以后才表现出症状。在带菌种子萌发时, 潜伏的散黑穗病菌丝也开始萌发, 随小麦节间的伸长而扩展至穗部和其他分生组织, 孕穗时, 菌丝体迅速发展, 使麦穗变成黑粉。秆黑粉病在小麦幼苗期即可发病, 到小麦拔节后才表现出症状, 这类病害只有在麦播时进行药剂拌种, 严重时进行土壤处理, 才可控制其发生。

三、应对措施

1. 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 是搞好小麦病害防治工作的关键。

2.开展病虫电视预报。

以地市级为单位开展病虫害电视预报, 实行病虫预报可视化, 把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 除可指导农民及时开展防治,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外, 还可引导农民正确使用高效低毒农药, 有利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3. 搞好防治示范。

市县级农业部门应安排小麦病虫害防治示范方, 让农民就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引导周边农民及时开展科学防治病害。

4. 加强对农药经营人员及门市的管理。

应根据农时季节定期对农药经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坚持农药经营人员持证 (培训合格证) 上岗制度, 使农药经营人员具有一定的植保专业知识, 正确开方卖药, 引导农民使用对路农药, 开展科学防治。要加强对农药门市部的管理, 杜绝假冒伪劣农药的销售, 确保防治效果。

5. 组建应急防治服务队。

宜昌地区核桃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篇10

【关键词】宜昌地区;核桃病害;防治

宜昌地处鄂西南,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核桃栽培主要分布在秭归、兴山、夷陵、五峰、长阳等县区,栽培的品种有本地鄂西薄壳核桃、铁壳核桃和引进的云新、辽核等,是湖北核桃生产的主产区之一[1]。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核桃栽培面积日益扩大,相伴发生的是病害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了核桃生产。2008年以来,作者通过对秭归、兴山、夷陵等核桃产区的田间调查和室内病原分离鉴定,发现宜昌地区严重危害核桃生产的病害主要有核桃炭疽病、核桃腐烂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及核桃褐斑病。下面分别就四种病害的为害症状、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一一介绍,以供参考。

1 核桃炭疽病

1.1 为害症状

核桃炭疽病是本地区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果实、葉片、芽和嫩梢。果实受害,病斑初为褐色,近圆形,后变黑色凹陷,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凹陷病部有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排列。湿度大时, 病斑上小黑点呈粉红色小突起,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一个病果上可见多个病斑,病斑扩大后,整个果实变暗褐色,最后腐烂,变黑、发臭,果仁干瘪。叶片感病后,初为褐色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沿叶缘扩展变枯; 或在主侧脉间出现长条形枯斑或圆形褐斑, 严重时全叶枯黄脱落。芽、嫩梢、叶柄、果柄感病后, 出现不规则或长条形下陷的黑褐色病斑, 常从顶端向下枯萎, 造成芽、梢干枯, 叶片焦枯脱落。

1.2 发生规律

病原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i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 ],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郗荣庭认为该病病原C. fructigenum Berk应更正为C.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2]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病叶、病果等病组织中越冬, 翌年6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侵入植株,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发病轻重与雨水密切相关。如当年降雨早而多, 则发病早又重;反之,如降雨迟而少,则发病晚又轻。平地或地下水位较高, 株行距较小、树冠稠密、通风透光不良的条件下,核桃发病也重。反之, 栽植于山坡地, 通风透光良好的条件下, 发病较轻。

1.3 防治措施

1.3.1 选育抗病品种。

1.3.2 选用无病苗木定植。

1.3.3 清除菌源:及时从园中捡出落果病果,扫除病落叶,结合冬剪、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1.3.1 栽植早实矮冠品种时,注意合理密植,株行距间通风透光良好。

1.3.4 发芽前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菌。展叶期和6~7月间各喷洒1∶1∶200倍波尔多液1次。

1.3.5 发病严重的核桃园,于5~6月发病期间,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并与1∶2∶200倍波尔多液交替使用。

2 核桃腐烂病(核桃烂皮病)

2.1 为害症状

核桃腐烂病又称烂皮病、黑水病,在我国核桃产区普遍发生,是宜昌核桃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树枝和树干。为害枝条时,枝条失绿、皮层充水与木质部剥离,之后枝条迅速失水干枯,其上产生黑色小点。幼树主干和侧枝上的病斑初期近梭形、暗灰色、水渍状、微肿起,用手指按压流出带泡沫状的液体。病皮变褐色,有酒糟味。病皮失水下陷,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当空气潮湿时,小黑点上涌出橘红色胶质丝状物(分生孢子角)。病斑沿树干的纵横方向发展,后期皮层纵向开裂,流出大量黑水。大树主干受害,初期症状不易看出,隐蔽在韧皮部。当表现出症状时,皮下病部已扩展到20~30 cm以上,沿树皮裂缝流出黏稠的黑水糊在树干上,干燥后发亮,好似刷了一层黑漆。严重时,造成枝枯或整株死亡。

2.2 发生规律

病原为胡桃壳囊孢[Cytospora juglandis(DC.)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埋于木栓层下,多室、形状不规则。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香蕉状,大小为(1.9~2.9)μm×(0.4~0.6)μm。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枝干病部越冬,翌春核桃树液流动后,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嫁接口、剪锯口或伤口等处侵入为害。每年从早春树液流动到树木越冬前都是危害期,以4月下旬至5月为其主要发病时期。在生长季节中,分生孢子器还可以陆续释放孢子角,发生多次侵染。核桃园管理粗放、土层瘠薄、土壤黏重、排水不良、肥料不足、遭受冻害等,核桃树势衰弱的常常发病严重。而排水良好、土壤肥力充足,核桃树势生长旺盛,腐烂病危害较轻。整形修剪和嫁接形成的伤口往往诱发感染腐烂病而降低核桃幼树成活率,一般伤口越大,感染越严重。移栽成年树时,截干后如果不采取伤口消毒保护措施就会因感染腐烂病而引起全株死亡。嫁接时对工具及伤口进行消毒可以显著减轻危害。主干过低,耕作时容易造成创伤,易诱发腐烂病。

核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存在抗病性差异。幼树因其长势旺盛,病害发展受到抑制。进入结实期后,由于消耗养分多,树势衰退,有利于病害发展。因此,许多丰产类型的核桃树因连年大量开花结果,常常造成树势急剧衰退,腐烂病得以迅速发展,引起全树死亡。

2.3 防治措施

2.3.1 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体抗病性: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新定植的核桃树应林农间作,施足肥料。进入结实期后,要多施有机肥,提高抗病力。

2.3.2 科学修剪,平衡树势:整形修剪是核桃生产上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核桃树的主干应保持一定的高度,骨干枝与主干的分枝角度要适当开张,嫁接的新梢应及时抹芽打杈、打顶,以控制长势,提高木质化程度。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害发生。

2.3.3 刮治病斑,涂药保护:在生长期刮除病斑老皮以微露新皮为度,已烂透皮层的病斑应彻底刮除。其方法是,先自病斑外缘1~2cm处切开,切口呈梭形,切口深度以露出健康组织为准。刮后立即涂刷50~100倍药液保护伤口。刮老树皮可以铲除隐蔽在皮层下的病疤,使溃疡外露后充分接触和吸收药液,达到防治的目的。

2.3.4 早春、晚秋进行树干涂白,特别是在容易发生冻害的地区更应如此:新定植幼树要采取包扎、刷白等越冬防寒措施。喷药和刷药可选50%甲基托布津、10%苯骈咪唑、65%代森锌、50 %福美双等。新定植幼树早春、晚秋喷药,药剂浓度以50~100倍为好。嫁接伤口刷药,药液浓度200~300倍为宜;愈合伤口施药浓度50~100倍为宜,修剪伤口喷药浓度100~200倍为宜。

3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

3.1 为害症状

核桃黑斑病主要为害核桃果实、叶片、花及嫩梢,以果实受害最为严重。叶片感病,首先在叶脉及叶脉的分叉处出现黑色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或多角形黑褐色病斑,外围有半透明状晕圈。雨水多时,叶面多呈水渍状近圆形病斑,叶背更为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大连片,叶片皱缩、枯焦,病部中央變成灰白色,有时呈穿孔状,致使叶片残缺不全,提早脱落。枝梢感病,病斑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稍四陷。如病斑绕枝干一周,则造成枝梢叶片脱落。幼果受害后,开始在果面上出现黑褐色小斑点,之后变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凹陷病斑,外围有水渍状晕圈。果实由外向内腐烂,常称之为“核桃黑”。幼果发病,因果壳未硬化,病菌可扩展到核仁,导致全果变黑,脱落。果壳硬化后,病菌只侵染外果皮,核仁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严重时果仁变黑腐烂。

3.2 发生规律

病原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pv.Juglandis CPierce) Dye.属于黄单胞杆菌,菌体短杆状,大小为(1.3~3.0) μm×(0.3~0.5)μm,端生1根鞭毛。病原细菌在感病枝条、芽苞或茎的老病斑上越冬。翌年春天借雨水和昆虫活动进行传播,首先感染叶片,再扩散到枝条及果实。病菌能侵入花粉,而使花粉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病菌侵入果实内部时,核仁也可带菌。每年4~8月均可发病,细菌自气孔、皮孔、蜜腺及伤口侵入。核桃最易感病期为展叶和开花期,当组织幼嫩、气孔充分开放或伤口多、表面潮湿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侵入。病害发生与湿度密切相关,在多雨年份或季节(春、夏雨水多)发病严重。病菌能侵染多种核桃,不同品种、树龄、树势的植株发病程度均不同。一般情况下,新疆核桃重于其他核桃,弱树重于健壮树,老树重于中幼龄树。

3.3 防治措施

3.3.1 选用抗病品种:品种之间存在抗性差异,应选用适合本地的抗病丰产品种。

3.3.2 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秋施农家肥每667㎡ 3 000㎏,花前追施速效氮肥,夏季追施磷、钾肥,山区注意刨树盘,蓄水保墒,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在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应及时防治害虫,从而减少伤口和传播病菌介体。结合修剪,清除病枝,拾净枯枝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病菌来源。核桃发芽前,全园喷1次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菌,减少侵染病源,兼治其他病虫害。在核桃展叶前,喷1: 0.5:200(硫酸铜:生石灰:水)的波尔多液,保护树体,既经济又效果好。发病期间,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轮纹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0万农用链霉素500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可以兼防核桃炭疽病,防治效果好[3]。

4 核桃褐斑病

4.1 为害症状

核桃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果实和嫩梢。叶片感病后先出现圆形或不规则褐斑,直径0.3~0.7 cm,中间灰色、边缘暗黄绿色至紫褐色。病斑增多后呈连片枯褐斑,严重时全叶枯焦而脱落,甚至引起枯梢。果实被害果表病斑小而凹陷,以后果实变黑腐烂。嫩梢上病斑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略凹陷,黑褐色,边缘褐色,中间常有纵裂纹,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点。

4.2 发生规律

据资料记载,病原为核桃盘二孢[Marssonina juglandis Magn.],属于半知菌亚门黑盘孢目。根据我们实地调查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病原鉴定结果,病原为茎点霉属Phoma herbicola Sacc.(未发表)。2000 年Chen 等在南非核桃园也曾分离到茎点霉Phoma spp.[4]。病菌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次年成为初次侵染来源,借风、雨进行传播。在雨水多的年份往往发病严重,苗木和大树相比,苗木受害严重,有时可造成大量的枯梢。

4.3 防治措施

4.3.1 搞好田园卫生,清除病落叶和病果,剪除病枝,集中烧毁,以减少病源。

4.3.2 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追施化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4.3.3 适时喷药保护,开花前后和6月中旬各喷1次1∶2∶200倍波尔多液。

防治核桃病害宜结合修剪、施肥等栽培技术措施,采取综合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保护,适时施药防治,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取得较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核桃课题协作组. 湖北省核桃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报告[J].湖北林业科技,1996,(1):6-9.

[2]郗荣庭,张毅萍. 中国核桃[M].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406- 430.

[3]徐颖,曲健禄,李晓军,等.核桃炭疽病和细菌性黑斑病的防治试验[J].落叶果树,2003,(6):44.

[4]Chen W, Swart W J. First report of stem canker of English walnut caused by Fusarium solani in South Africa[J] . Plant Disease,2000,84: 592.

[5]杨文辉,张云峰,杨勇,等. 豫西山区核桃病害防治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2,(10):162-163.

[6]高智辉,翟梅枝,王云果,等. 核桃病害标准化综合防治方法[J].陕西林业科技,2009,(4):58-62

[7]曲文文,杨克强,刘会香,等. 山东省核桃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2010,(2):136-140.

[8]赵登超,王清海,侯立群,等. 核桃黑斑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河北果树,2007,(6):51-52.

作者简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病害发生】相关文章:

玉米病害的发生及防治05-07

园林植物根部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09-10

病害防控04-13

病害调查05-31

玉米病害06-03

鲟鱼病害防治04-21

病害防治实习04-23

道路病害养护05-09

渠道病害状况05-11

葡萄病害诊断05-12

上一篇:中学生物学下一篇:产品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