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豆病害防治的论文

2024-05-06

关于大豆病害防治的论文(精选16篇)

篇1:关于大豆病害防治的论文

1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主要为害大豆植株幼苗、叶片以及子粒。主要症状是真叶会沿着叶脉两侧出现斑块,斑块颜色主要是绿色。同时叶片表面还会出现圆形黄绿色斑点,并最终变为褐色。病斑表面还会有灰白色菌丝。大豆霜霉病主要出现在雨水较多的年份,对大豆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大豆霜霉病主要防治方法是采用抗病品种,并且在种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霉变种子。拌种时,用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甲霜灵可湿性粉剂,配置成一定比例溶液进行喷洒,可有效控制大豆霜霉病发生。

2大豆根腐病

在我国主要大豆产区极易发生大豆根腐病,这主要是由于大豆种植面积较大,导致病情发生较为频繁。该病发生在大豆苗期会直接影响大豆生长,甚至造成死亡。而在成株期,同样存在大豆根腐病发生的情况,造成大豆根部受害,导致发育不良,产量减少。主要症状是种子变软,不能发芽,并且会有一层白色霉菌。在幼苗根部会出现腐烂,还会产生浅褐色斑点,侧根同时还会出现霉变。大豆根腐病主要防治方法是合理耕作,因为带菌土壤会直接导致大豆根腐病侵染,因此通过轮作方法可以减少发病。在进行整地时,需要减少积水,确保土壤疏松通气。

3大豆病毒病

大豆病毒病状比较多样,因病毒种类(特别是复合侵染的病毒种类)、大豆品种、侵染时期及环境条件而变。常见的是花叶皱缩、沿叶脉疱状斑、叶边下卷、顶枯、植株矮小、局部或系统坏死。染病种子常表现为从脐部放射状色斑或云纹斑。大豆病毒病属系统性病害,也就是说病毒可以随大豆的输导组织传遍全身。一旦感染大豆花叶病毒,新叶都会出现花叶,这与2,4-滴类除草剂引起的局部药害不一样。防治该病建议大豆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专用)12.5克,拌5公斤豆种,晾干后播种;大豆出苗后用10%吡虫啉4000倍加“天达-2116”(花生豆类专用)600倍喷雾,可防治蚜虫和飞虱,兼治病毒病。另外在病毒病发病初期,用50%消菌灵1000倍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000倍加“天达-2116”(豆类专用)600倍喷雾,可控制病毒病蔓延。

4大豆褐斑病

叶片染病始于底部,逐渐向上扩展。子叶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直径1~5毫米,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茎和叶柄染病产生暗褐色短条状边缘不清晰的病斑。大豆褐斑病的防治要从种子开始,用种子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加强管理。大豆收获后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地,与禾本科或其他作物轮作3年以上;田间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结语

大豆要想获得高产,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十分关键,建议农户以预防为主,因为大豆一旦发病,即使及时得到治理也会对大豆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大豆发病,要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治理,把损失降到最小。

篇2:关于大豆病害防治的论文

植物检疫工作是国家保护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它是有国家颁布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种子和苗木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对于已经确定为检疫对象或新发现的应该进行检疫的病害,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进行详细的普查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把已发生该病的地区化为“疫区”,没有发病的地区化为“保护区”;对于出口、进口或国内调运的种子、苗木、接穗、插条、果品等,进行现场或产地检验,或抽样进行室内检验,确定其不带有检疫对象时,才可允许其调运;对于可疑的、当时无法确定是否带有检疫对象的材料,要作进一步检查处理;对于大量输入或输出的农产品、果品或其他繁殖材料,由检疫机构抽取样品,进行检疫,并签发检疫证书。

2农业防治

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创造有利于果树和有益生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以保证果树丰产。培育无病苗木:有些果树病害是随苗木、接穗、插条、根蘖、种子等繁殖材料而扩大传播的,对于这类病害的防治,必须把培育无病的苗木,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选育抗病品种:果树本身具有对病害的多种免疫特性,而且不同的果树和品种间对病害的抗病性差异也十分显著。在引种、选种、育种时采取措施,充分利用种间抗病性差异,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合理施肥、加强水分管理、适时合理修剪、清洁果园等措施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害。包括以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微生物防治病虫害、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生物防治效果持久、经济、安全,可避免环境污染,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颉颃作用及其利用: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另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成为颉颃作用。这种现象在高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广泛地存在着。利用颉颃作用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是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交叉保护现象及利用:在自然界的许多病原物中,都有强毒体和弱毒体的存在。在寄主上先接种病原物的弱毒体能限制强毒体的侵染,减轻强毒体的危害,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现象。利用此现象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另一重要途径。抗菌素利用:利用抗菌素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重要措施之一。抗菌素的特点在于能很好地进入植物体内,能对全株产生治疗作用。在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对植物无害,而且对人、畜较为安全。

4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捕杀:利用人工或各种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病虫害,如利用害虫的假死性和群集性进行捕杀金龟子类、苹果巢蛾幼虫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设计诱杀害虫。如利用灯光、性激素诱杀害虫。种子、土壤处理:利用温汤浸种、药剂拌种杀死种子携带的病菌。高温闷棚也能达到消毒土壤,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5化学防治

篇3:大豆常见病害的防治研究

1 大豆孢囊线虫病

大豆孢囊病, 俗称“火龙秧子”。

主要症状:在大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 子叶及真叶变黄, 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 植株矮小, 叶片变黄, 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 叶柄及茎顶部也呈淡黄色, 花迟, 结荚小而少, 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 全株枯死。

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危害:孢囊线虫是由线虫侵染大豆根部引起, 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 侧根减少, 须根增多, 根瘤显著减少或没有根瘤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突起的小颗粒, 大小约0.5毫米, 即孢囊, 内藏的卵、胚胎卵和少数幼虫以孢囊在土壤里和寄主根茬内土壤中越冬, 还以含线虫的土混杂于种子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 成为第二年发病侵染来源。越冬线虫在大豆开花前后侵入大豆根内, 7月间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 被害大豆地上部矮小, 叶片由下向上黄化, 生育停滞, 结荚减少甚至不结荚, 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 严重时可造成大豆在生长前期即干枯死亡, 或全株枯死。

传播途径:孢囊线虫主要通过田间耕作, 农作物残枝、粪肥及风雨、农机具和带菌种子传播, 越冬孢囊对低温、干旱抵抗能力强, 在土中可存活10年之久。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土壤内线虫数量有关。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以及砂质土壤及偏碱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措施:一是实行轮作, 防止重迎茬。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或6年以上轮作。

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 增强植株抗病力;叶面喷肥对增强植株抗病也有明显效果。或增施有机肥和绿肥可以改良土壤性质, 促进大豆健康生长, 提高抗病力, 而且能促进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的增长, 可减轻孢囊线虫的危害, 增加大豆产量。

选种抗病品种:是孢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

药剂防治措施:一是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 药种比为1∶75;呋喃丹颗粒剂每公顷75~90公斤, 或5%涕灭感颗粒剂每公顷40~60公斤。药同种肥一同下地。二是用35%的乙基硫酸磷或35%的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种子量的2%的大豆根保剂拌种。

田间防治:苗期喷硼钼微肥或大豆黄萎叶喷剂。

2 大豆根腐病

症状: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 病斑初为褐色点状, 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 稍凹陷大斑, 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 色或黑褐色, 皮层腐烂呈溃疡状。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大豆根腐病在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 大豆幼苗期多雨、地温低、土壤湿度大或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有利于根腐病的发生。干旱, 大豆幼苗长势弱, 抗病力低, 被害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主要危害是大豆根部, 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 病苗矮瘦, 叶小色淡发黄, 一般病部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 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 叶片下垂变黄, 并向上不同程度的扩散至下部侧枝, 以至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 皮层腐烂呈溃疡状, 病部有细小的裂痕, 有的凹陷, 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腐烂, 造成主根“秃根”。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 使田间保苗数减少, 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 造成地上部生长发育不良, 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防治方法

药剂拌种:用50%多福合剂可湿性粉剂, 按种子量的0.4%拌种。或用菌克毒克 (2%宁南霉素水剂) 按种子量的1%拌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还可用“大豆微复药肥”拌种包装苗期喷施植物复合营养液;用火龙敌在大豆苗期叶面喷施可生根壮苗, 间隔7~10天连喷2~3次。40%多菌灵+50%福美双, 可使病指下降20%以上, 还可用含有杀菌剂的35%多克福大豆种衣剂用种子重量的1.5%剂量拌种。

农业技术措施:选用抗病品种, 轮作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 减少菌量;适期播种 (适时晚播) 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 并要早中耕, 深中耕, 以起到防寒增温, 增强大豆生长势, 提高抗病力的作用;改善田间土壤通气条件,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精耕细作, 创造疏松平整的耕层, 避免田间积水, 采取垄作法,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 促进大豆根系生长, 提高免疫力;增施有机肥、磷肥和钾肥, 进行叶面喷肥, 适时进行中耕培土, 以利于侧生根形成。

3 大豆菌核病

3.1 为害症状

为害植株的地上部, 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 病斑水渍状, 不规则形, 浅褐色或近白色, 可环绕茎部并向上下蔓延, 病部以上往往枯死, 也可造成茎秆折断, 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 其上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病茎髓部变空, 菌核占其空间。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叶片被害时呈暗青色水渍状, 腐烂, 有时有絮状菌丝。

3.2 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消灭初侵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

病区必须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油菜轮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一年以上即有明显效果。

病田收获后应深翻, 将表土层的菌核翻入土中;及时清除或烧毁残茎以减少菌源。大豆封垅前及时中耕培土, 防止菌核萌芽出土或形成子囊盘。注意排淤治涝, 平整土地, 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汰除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菌核萌发出土后至子囊盘形成盛期, 于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每亩约30克~60克, 加水40公斤~50公斤喷雾。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50克, 加水50公斤也有良好效果, 但在发病后喷洒植株表面效果较差。

4 大豆灰斑病

4.1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成株期叶片, 也可侵染幼苗、茎、荚和种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半圆或圆形褐色病斑。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最初为退绿圆斑, 逐渐发展成为边缘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状斑, 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规则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层, 为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布满叶面, 病斑合并, 叶片枯死脱落。茎斑纺锤形或椭圆形, 荚斑圆形或椭圆形, 因荚上多毛, 不易看到霉层。籽粒上的病斑与叶斑相似, 多为圆形蛙眼状。

4.2 防治方法化学防治。

苗期较湿润多雨的地区, 用50%福美双或50%多菌灵拌种, 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3公斤;针对感病品种, 生长茂密的豆田, 于发病初期或荚和籽粒易感病期喷药, 以控制籽粒上的病斑。常用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每亩用药100克, 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 兑水80公斤~100公斤喷雾。视病情发展, 间隔7天~10天, 共喷2次~3次。

摘要:随着大豆的大面积种植, 大豆病虫害发生率在不断增高, 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危害较重的病虫害有大豆孢囊线虫病、根腐病、菌核病、灰斑病, 为有效防治大豆的病虫害, 文章有针对性地做了分析。

关键词:大豆,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菌物研究》, -20063期--91--93

[2]《植物保护》, --20064期--9--13

篇4:大豆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大豆;病害;发生;防治

大豆是我县主要油料作物,2010年种植面积16.61万亩,平均单产146.4公斤/亩,总产24317吨。大豆在我县产量高,用途广,经济价值高,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目前我县正全力打造非转基因南方大豆基地。然而,近年来我县大豆病害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笔者近年来参与了全县万亩大豆丰产示范片的技术指导工作,通过近几年大豆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尤其对大豆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切实有效的防治效果,对大面积大豆病害防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我县近年来大豆病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豆花叶病毒病

1.1病原种类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Poly virus group),是大豆主要的种传病毒。

1.2发病规

通过汁液摩擦、种子和蚜虫传播侵染,病毒在种子内越冬,带毒种子为此病初次侵染来源。该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温、湿度条件和蚜虫出现的时期和数量。

1.3主要症状

该病危害大豆叶、茎、荚,病叶有淡黄色斑驳,叶脉呈褐色弯曲缩短,植株矮小,豆荚上有圆形或无规则褐色斑块,发病后豆荚多变为崎形。

1.4防治措施

主要是加强检疫,选用抗病良种,田间管理措施及时得当,做到及时中耕除草,遇旱浇水,遇涝排水,合理施肥,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主要有:多菌灵,波尔多液、粉锈宁等。

2.大豆根腐病

2.1病原种类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直喙镰孢Fusarium orthoceras Appel. Et Wollenweber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

2.2发病规律

以休眠菌丝或菌核在种子或病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可引起幼苗出土前发病,病菌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从气孔及次生根上的伤口侵入。如苗期多雨、土壤湿度大,发病就重。

2.3主要症状

该病可危害大豆苗、茎、根。若苗期受害,茎基部形成褐色,须根减少,造成出苗死亡,植珠死亡。

2.4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并对种子进行消毒,发病初期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喷雾。

3.大豆霜霉病

3.1病原种类

病原物为东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 Syd.)属卵菌,霜霉目,卵孢子球状、黄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孢囊梗二叉状分枝、末端尖锐,顶生一个孢子囊、无色,椭圆形或卵形

3.2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表面和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二代的初侵染来源。该病的发生一般跟雨量和温度密切相关,以平均20-24℃多雨潮湿的年份发病较重。

3.3主要症状

该病危害幼苗或成株叶片、荚及豆粒。植株受害后真叶基部呈现褪绿斑块,沿主脉、侧脉扩展,造成全叶褪绿,病叶转黄变褐而干枯,背面生霉层,豆荚内部出现黄色霉层,受害豆粒无光泽,植株表面附一层黄白色粉末状霉层。

3.4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良种,实行轮作;二是深耕除杂,加强管理,合理施肥;三是在发病初期可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喷药保护。

4.细菌性斑点病和细菌性叶烧病

4.1病原种类

均属于细菌性病害。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原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 (Coerper) Young,Dye & Wilkic 称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大豆细菌疫病假单胞菌)。大豆细菌性叶烧病属野黄色单胞杆菌大豆致病变种。

4.2发病规律

两种病菌均在种子上或未腐熟的病残体上越冬。病菌借助于风雨、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特别是暴风雨天气更利于病害的流行。

4.3主要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害后有褐色的小斑点,边缘有黄色的晕环。

4.4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发病初期在暴雨后及时用50%多菌灵进行喷药防治。

5.大豆炭疽病

5.1病原種类

Glomerella glycines称大豆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5.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在孢子盘在带病种子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借风、雨传播,多雨的年份易发病。

5.3主要症状

危害叶片、茎、荚。叶片受害后,边缘呈半圆形,病部凹陷,有裂纹,生粗糟小黑点。茎部都为不规则形浅褐色,黑点呈轮纹状排列,荚形成皱缩、干瘪种子。

5.4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良种,进行种子消毒拌种;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搞好田间管理,烧毁,深埋病残体;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进行喷雾防治。

6.大豆紫斑病

6.1病原种类

大豆紫斑病由真菌引起。病菌着生在叶片两面,菌丝可形成较密集的褐色垫状结构,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分生孢梗成束,褐色至暗褐色,有多个隔膜。分生孢子细长鞭形,无色透明,有多个隔膜。

6.2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或以子座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气候温暖和多雨潮湿时借助风、雨传播,气温在25-27℃发病较重。

6.3主要症状

该病危害大豆叶、茎、荚果、种子。叶片受害后成为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缘紫褐色,上生黑色霉状物。茎上病斑为梭形,初为红褐色,后为灰黑色,上疏生灰黑色霉层。荚上为灰黑色,近圆形或者不规则形与健部分界不明显。豆粒为紫色,不规则,大小不等。

6.4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良种和种子处理。多雨的年份,于发病初期或开花期、结荚期用70%甲基托布津各喷药一次。

7.大豆纹枯病

7.1病原种类

RhizoctoniasolaniKuhn称立枯丝核菌AG-4和AG1-IB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7.2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株残体上越冬。菌核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亦靠菌丝传播进行再侵染。特别在开花结荚期遇到连续阴雨,田间湿度大,发病较重。

7.3主要症状

该病危害大豆叶片、茎杆、豆荚。叶片受害后有大斑,潮湿呈烫伤状,晴时变褐,易脱落。茎荚受害后形成灰褐色或黄褐色水啧斑。

7.4防治措施

实行科学轮作,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进行喷药防治。■

【参考文献】

[1]张孟臣专用大豆良种及栽培关键技术[J].农民增收,2008,(6):67.

篇5:大豆虫害防治分析的论文

蛴螬俗称蛭虫,是金龟子的幼虫,属鞘翅目金龟甲科。蛴螬栖息在土壤中,咬食作物幼根及茎的地下部分,造成植株断根、断茎,枯萎死亡,农田缺苗、断垄严重。

1.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21mm,椭圆形,黑褐色,有光泽。卵椭圆形,白色。幼虫体长3cm,头部黄褐色,胴部乳白色,身体弯曲,多皱褶。蛹淡黄色。

1.2生活习性

成虫2~3年发生1代。以2~3龄的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6月中旬钻到表土层,咬食作物幼根,1头3龄幼虫可连续迁移为害多株幼苗。3龄幼虫约在7月下旬开始入土作茧化蛹。经20d左右蛹期后羽化为成虫。成虫越冬入土30~60cm,在第3年5月中旬开始出土,6月中下旬出现小幼虫,当年以2~3龄幼虫越冬。

1.3防治方法

田间调查,平均有蛴螬3头/m2时,开始防治。

1.3.1农业措施。结合中耕除草,将土层内的幼虫挖出来杀死。

1.3.2化学防治。①用3%呋喃丹颗粒剂25~30kg/hm2,结合播种施肥施于播种沟内。②用5%甲拌磷颗粒剂30~50kg/hm2,结合播种施于播种沟内。③用总含量不低于30%~35%,且克百威含量不低于药剂总含量10%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2地老虎

地老虎俗名截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大豆,将茎基部咬断,造成作物严重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2.1形态特征

白边地老虎成虫体长15~18mm,翅展42~45mm,灰褐色。前翅有明显的灰白色宽边,环形纹、肾形纹皆为灰褐色。幼虫体长43~46mm,腹部背面毛片后面2个比前面2个稍大,臀板黄褐色,体表光滑无颗粒。

2.2生活习性

地老虎幼虫白天潜伏土中,夜晚出土危害。1年发生1代,以1龄幼虫卵壳内越冬。第2年4月幼虫破壳而出,先取食荠菜、灰菜、刺菜、苣买菜等杂草。待大豆出苗后为害大豆,6月上、中旬是幼虫危害盛期,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

2.3防治方法

田间调查,平均有幼虫0.5头/m2时,开始防治。

2.3.1农业防治。深翻灭卵,秋后在有地老虎虫卵的地块,实行深翻,卵翻入15cm以下土层中后死亡70%,可大大降低越冬虫卵基数。

2.3.2化学防治。①毒饵诱杀。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0.5kg、豆饼50kg、水50kg配成毒饵。先将豆饼粉碎、炒香,然后用水溶化敌百虫,再与豆饼混拌均匀,于傍晚撒在被害田,用量15~20kg/hm2。幼虫夜出活动取食毒饵后中毒死亡。②用总含量不低于30%~35%,且克百威含量不低于药剂总含量10%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3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俗名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以幼虫蛀入豆荚食害豆粒,轻者虫食率2%~5%,重者达7%~1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

3.1形态特征

成虫是暗褐色小蛾,体长5~6mm,翅展12~14mm,前翅杂生灰、黄、褐色,前缘有外斜的10余条黑紫色短斜纹。卵为椭圆形,稍扁平,黄褐色。初孵化的幼虫淡黄色,头部黑色;入荚后的2龄幼虫体色乳白;4龄幼虫逐渐变为鲜红色;脱荚入土后的幼虫由红变黄。蛹为长纺锤形,赤褐色,体长5~7mm。茧有越冬茧和羽化茧之分。

3.2生活习性

大豆食心虫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7月中下旬幼虫化蛹羽化,迁飞到大豆田,上午潜伏不动,下午3~4时后在大豆田边可见成蛾相互追逐,呈蛾团现象。卵多产在豆荚上,1荚上产1粒,8月上中旬幼虫孵化后爬行于豆荚上,在豆荚侧缘咬穿钻入荚内,蛀食嫩豆,直至大豆成熟后,老熟幼虫从荚内蛀小孔出来,钻入土层中越冬。

3.3防治方法

3.3.1农业措施。①远距离轮作。大豆食心虫只为害大豆,其越冬场所是豆田,成虫飞翔能力很弱,不能远距离飞翔。在距前茬大豆田1km以外种植大豆,可降低虫食率90%左右。②深翻土壤,秋收后及时进行秋翻,增加越冬幼虫死亡率。③选用优良品种。由于食心虫成虫产卵喜多茸毛豆荚,无毛品种的豆荚较有毛品种豆荚上的卵少,受害轻,因而可选用无毛品种,可减轻虫害。

3.3.2化学防治。当田间成虫盛发期,连续3d累计100m双行蛾量达100头以上,或平均100荚卵量达20粒开始防治。①敌敌畏熏杀成虫。在8月5日左右成虫盛发期防治,方法是将玉米瓤每1cm分断成1节,浸入敌敌畏原油中浸泡,然后将吸足药液的玉米瓤按每隔4垄、每前进5步的密度夹在大豆分枝上。②防治幼虫。于8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300mL/hm2,或30%桃小灵乳油400mL/hm2,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mL/hm2,对水150~300kg/hm2喷雾1次即可。

4草地螟

草地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以幼虫在大豆叶间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及叶脉,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大面积吃光绝产。

4.1形态特征

成虫为灰褐小型蛾子,体长8~12mm,翅展20~28mm,前翅生有黄白色条纹和斑纹,后翅生有不明显淡黄白色条纹。卵椭圆形,白色,卵面稍凸起,底部平。幼虫头黑色有白斑,前胸盾板黑色,有3条黄色纵纹。虫体黄绿或灰绿色。幼虫共有5龄,老熟幼虫停止取食入土作茧。茧长筒形,直立于土表下。蛹淡黄色。

4.2生活习性

草地螟1年发生2~3代,以1代幼虫危害为主,虫源有当地越冬虫源和异地迁入虫源2种,大发生年以异地迁入虫源为主。草地螟以幼虫越冬当地越冬成虫于5月下旬出现,异地迁入成虫于6月上、中旬盛发,幼虫为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幼虫入土作茧。有的年份在8月上旬会发生第2代成虫及幼虫危害。草地螟具有低龄幼虫发育快、暴食和集体迁移习性。在大发生年大多的幼虫群集一起由农田、草原、荒地向邻近农田迁移,所到之处几乎一扫而光,寸草不剩,所以防治适期在幼虫3龄期,且大量幼虫迁移之前。

4.3防治方法

4.3.1农业防治。当草地螟成虫把卵产在如灰菜、蒿等杂草上但还没有孵化以前,清除田间杂草以及地头、地边杂草,可消灭一部分虫卵,并减少早期孵化幼虫的食料,对减轻虫害有一定作用。

4.3.2化学防治。当田间调查,大豆每100株有幼虫30~50头,旬平均气温20℃左右,大部分幼虫在3龄期,进行防治。用2.5%敌杀死乳油300~450mL/hm2,或37%杀虫先锋乳油280~350m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1000~1500mL/hm2,对水150~250kg/hm2喷雾。

5红蜘蛛

红蜘蛛属蜱螨目叶螨科。幼螨及成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叶背面吸取汁液。被害叶初呈黄白色斑点,以后渐变成锈褐色大斑,严重时全叶变黄卷缩,枯焦。造成植株枯死,减产严重。

5.1形态特征

雌性成螨椭圆形,体长0.4~0.6mm,红褐色,体背两侧各有黑褐色长斑1块,有时分隔成前后2块。雄螨体长0.25~0.35mm,体色红、黄、绿或黑绿色。卵圆球形,光滑,初产时无色,渐变暗红黄色。幼螨近圆形,有足3对。初孵时无色透明,取食后变为暗绿色。若螨有足4对,红色,体侧有明显块斑。

5.2生活习性

红蜘蛛1年发生十几代,以雌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枯叶、杂草附近的土缝、墙缝中吐丝结网,群集越冬。翌年4~5月开始活动,取食杂草,后迁移到大田危害。7月气温高干旱时繁殖快,迅速蔓延危害,到9月气温下降时,开始转到越冬场所,10月后越冬。

5.3防治方法

田间调查,平均每100株大豆有1株卷叶时,开始防治。

5.3.1农业措施。在秋收后进行秋翻地。在晚秋、早春清理田园和路边枯枝落叶及杂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5.3.2化学防治。用2%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或73%克特乳油2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d喷1次,连喷2~3次。

论文关键词:大豆虫害;发生;防治

篇6:桂花的病害防治

褐斑病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小黄斑点,逐渐扩展成近圆形病斑,直径2~10mm,或因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成为不规则病斑。病斑黄褐色至灰褐色,病斑外围有一黄色晕圈。褐斑病一般发生在4至10月份,老叶比嫩叶易感病。病原菌以菌丝在病落叶上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分生孢子由气流和雨滴传播。

枯斑病

该病病原菌多从叶缘、叶尖端侵入,发生在叶片的叶缘和叶尖。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淡褐色小点,逐步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后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大斑,边缘为深褐色。枯斑病发生在7~11月份,在环境条件不好的棚室内全年可发生。病菌以分生孢子借风、水传播侵染。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有利于发病。植株生长衰弱时及越冬后的老叶及植株下部的叶片发病较重。

炭疽病

该病侵染桂花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小斑点,逐渐扩大后形成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浅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有红褐色环圈。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出现淡桃红色的黏孢子盘。炭疽病发生在4~6月份。病原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落叶中越冬,由风雨传播。

防治措施

首先要减少侵染来源。秋季彻底清除病落叶。盆栽的桂花要及时摘除病叶。 其次加强栽培管理。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或基质栽植桂花;增施有机肥及钾肥;栽植密度要适宜,以便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科学使用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2:200倍的波尔多液,以后可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重病区在苗木出圃时要用1000倍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

虫害防治

篇7:千瓣葵的病害防治

病虫防治

千瓣葵主要病害有锈病、菌核病、列当。锈病从幼苗到成熟均能危害,防治办法一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增施钾肥或用25%的萎锈灵2000倍液进行茎叶处理。菌核病俗称烂大头,危害茎和花盘,可用“雷多霉”拌种或茎叶处理。列当是一种显花寄生植物,寄生在向日葵根部吸收汁液,天旱炎热危害最重,消灭列当的最好办法是田间及时铲锄。

虫害防治

篇8:大豆几种病害的防治

1. 症状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 造成减产25%~75%。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 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 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 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 上部叶片褪绿, 造成植株萎蔫, 叶片凋萎。病根变成褐色, 侧根、支根腐烂。

2. 防治

播种前用35%甲霜灵粉剂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拌种, 用量均为种子量0.3%~0.4%。必要时喷洒或浇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900倍液。

二、茎枯病

1. 症状

多发生于大豆植株生育的中后期, 主要为害茎部。茎上初生长椭圆形病斑, 灰褐色, 后逐渐扩大呈一块块黑色长条斑。初发生于茎下部, 渐蔓延到茎上部, 落叶后收获前植株茎上症状最为明显。

2. 防治

及时清除病株残体, 秋翻土地将病株残体深埋土里, 减少菌源。

三、菌核病

1. 症状

大豆菌核病主要浸染茎秆, 7月下旬开始发病, 茎秆上有褐色病斑, 以后病斑上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 后变黑色颗粒 (菌核) 。纵剖病株茎秆, 可见黑色园柱形老鼠屎样的菌核,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3. 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l000倍液、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 此外, 每亩施用真菌王肥200毫升与50%防霉宝600克, 对水60千克于初花末期或发病初期喷洒, 防效明显。

四、灰斑病

1. 症状

6月上中旬叶上开始发病, 7月中旬为发病盛期。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 鼓粒期为发病盛期, 7~8月份遇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 也侵害茎、荚及种子, 严重发病时几乎所有叶片长满病斑, 造成叶片过早脱落, 受害减产20%~30%, 同时百粒重下降, 品质降低。

2. 防治

篇9:大豆两种病害的发病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大豆紫斑病;大豆霜霉病;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14-1

1大豆紫斑病

1.1发病症状

紫斑病一般于大豆结荚前后开始发作,主要为害叶片和种粒,其次为豆荚、茎秆等。受害种子的种皮由脐部开始向周围延伸出淡紫色至青褐色辐射斑纹,严重时整个豆粒变成紫色或黑紫色,甚至种皮破裂。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出现褐色云纹状病斑,严重时子叶畸形,枯死,造成缺苗;叶片上病斑初为紫红色斑点,后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而成为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暗灰色霉状物,病斑连片后叶片枯死脱落。茎秆、叶柄、豆荚上的病斑为赤褐色斑点,豆荚上病斑多时,常联合成不规则大斑,使豆荚枯死。

1.2发生特点

病原菌为真菌,半知菌亚门菊池尾孢菌。大豆紫斑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和病残组织内越冬,作为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春季播种后种子发芽,潜伏菌丝体直接侵染子叶,引起苗枯。潮湿条件下,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在田间迅速扩展。结荚后,病菌侵入豆荚,使豆粒发病。该病发生受菌源量、温湿度及品种抗病性影响较大。种子带菌率高,幼苗发病重;连作田土壤中病残体上菌源量大,后期病害发生严重。大豆结荚期间多雨潮湿,种荚发病重,种子带菌量高。大豆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一般抗病毒的品种也抗紫斑病。

1.3防治方法

1.3.1选用抗病丰产良种 可结合防治大豆花叶病,因地制宜地选种抗病丰产良种。

1.3.2清除菌源 播种时应严格选种,清除带病斑的病粒;发病初期和收获期及时清除病残体,以减少初侵染来源。

1.3.3改善栽培管理 田间应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避免积水,适当增施肥料,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实行大面积与非寄主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薯类等轮作。

1.3.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是控制紫斑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播种前浸种1小时。成株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一次,即可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分布于全国大豆产区,是大豆上发生的重要叶斑病害之一,华北、东北发生普遍。被害植株叶片萎黄,病叶早落,影响结实率及百粒重,一般减产10%~15%。

2.1发病症状

大豆霜霉病苗期及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其次为害豆荚和籽粒。幼苗发病,叶片局部或整叶形成褪绿色大斑,叶片变黄以致褐色枯死。气候潮湿时,病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胞囊梗及孢子囊。病株矮化,叶片皱缩,常整苗死亡。成株期发病,叶片上散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初为黄绿色,后变褐枯死。病斑连片后叶片提早干枯脱落,病叶背面密生灰白色霉层。豆荚被害,外部无症状,但荚内有灰色霉,病粒表面粘附黄白色粉末,为病原菌的菌丝和卵孢子。

2.2发生特点

病原为真菌,鞭毛菌亚门东北霜霉菌。大豆霜霉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残组织内越冬,作为翌年发病的主要侵染来源。带病种子播种萌芽后,卵孢子萌发出芽管,自大豆幼苗的胚茎侵入,以菌丝通过胚茎进入叶片并扩展到腋芽引起幼苗系统性侵染而发病;病苗上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传播、风雨传播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直至引起病害流行。病株结荚后,病株体内的菌丝通过茎和果柄的髓部扩展到种荚内造成种子带菌。

霜霉病的发生受种子带菌量、气候因素以及大豆生育期的影响较大。种子带菌率高、带菌量大,春季初侵染形成的初始病苗就多,为田间病害流行提供较多再侵染源,病害发生严重。温暖高湿、阴雨天气多、夜间植株体表结露、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有利霜霉病的流行。土壤湿度大,亦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种子发芽后不久易感病,成株期现蕾、开花后较易感病,一般5~6天的叶片容易感病。

2.3防治方法

2.3.1 选用抗病良种 目前国内培育和推广的抗病品种较多,可结合防治大豆花叶病,因地制宜地选种抗病良种。

2.3.2 清除菌源 应从无病地留种,收获时应清除病株;播种时精选种子或种子消毒,减少初侵染来源,以压低种传初始病苗,控制田间再侵染菌源。病区可采用种子重量0.1%~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拌种,对防治幼苗的系统侵染有明显的防效。此外,秋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年的轮作等,都有减少初侵染菌量的作用

2.3.3 药剂防治 可在苗期和成株期的初发病或点片发病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600~800倍液;或40%乙磷铝300倍液;或68%杀毒矾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叶片发病初期和结荚期各喷一次,可较好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作者简介:王海英, 男,中专,助理农艺师,就职九台市苇子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网络出版时间:2013-6-25 14:25:02

篇10:桃树发芽前病害的防治

桃树发芽前病害的防治

1 桃缩叶病 1.1 危害症状.该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受害叶片上出现波纹症状,叶缘向后卷曲,叶色由绿变红.春末夏初在病叶表面生出一层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全株叶片变畸形,有的枯死脱落,脱落后叶腋处萌发抽生新叶,新叶不再受害.枝梢受害后,早灰绿色,较健枝短而粗,顶端叶片常从生,严重时整枝枯死.花和果实也可受害.

作 者:悦秀利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456400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年,卷(期):2009“”(4)分类号:S4关键词:

篇11:金钱龟的病害防治

【病状】多发生在梅雨季节,病龟腹部出现红色斑点,咽喉和颈部肿胀,脖子伸长而不能缩回,食欲减退,反应迟钝。病情严重时口鼻出血,肠道发炎糜烂,全身红肿,不久死亡。

【防治】①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并用生石灰消毒龟池,更换新水。②用金霉素或土霉素等抗生素治疗,每公斤龟在脚基部注射15万国际单位。

2、水霉病

【病状】病龟最初食欲减退,活动不安,消瘦无力,严重时水霉菌寄生于龟颈部及四肢、腹板及背甲。壳被腐蚀变软变薄,以至停食,行动迟钝,最后死亡。

【防治】①发病时让病龟上陆地活动、晒太阳,减少水霉菌滋生的环境条件。②龟池全部换新水并用0.04%的食盐加0.04%的小苏打消毒杀菌,用3克/立方米治霉灵全池泼洒。

3、腐皮病

【病状】肉眼看到龟四肢、颈部、尾部、裙边等皮肤腐败,糜烂坏死,严重时四肢皮肤烂掉,爪也脱落,骨骼外露。

【防治】发病时及时隔离,用10克/立方米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浸洗龟体48小时,初发病每周2~3次,1个月可治愈。

金钱龟的食物

篇12:丽格海棠的病害及其防治

丽格海棠的叶斑病有的是细菌引起的,也有真菌引起的。会使丽格海棠的叶片出现斑点,并且叶片坏死,病情逐渐扩大会影响丽格海棠的生长。

丽格海棠如果发生了叶斑病,是比较难治疗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管理当中,尽量的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要有让叶斑病爆发的机会。发生叶斑病的时候,可以观察植株的染病情况,如果丽格海棠植株病发的情况较轻,可以去除感染的部分,如果病发的程度较重,则需要除掉整个植株。此外,可以使用一些高浓度的肥料,或者是使用专门农药,有助于减轻病情。

灰霉病

灰霉病,通常会使丽格海棠的的叶片产生病变,病情会扩大严重。控制灰霉病,可以从气候条件上下手,因为温度和湿度,会影响灰霉病的孢子的繁殖。要保持生长环境的通风,夜晚要降低空气湿度,并及时喷一些杀菌剂,进行预防。

其他病害

此外,丽格海棠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病害,如,细菌病、霉病、红叶病、灰斑病,这些都是需要预防并合理治疗的。

丽格海棠的虫害

虫害

丽格海棠会有包括绿蝇,线虫,蓟马,蚜虫、红蜘蛛、顶芽螨等害虫的危害。这些危害都是很严重的。

解决办法

篇13:浅谈大豆的病害与综合防治

关键词:大豆,病害,防治措施

1 菌核病

大豆菌核病的典型症状是茎部发生褐色病斑, 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 后变黑色成为菌核,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 茎中空皮层往往成麻丝状, 病株外部的菌核颇易脱落。危害成株大豆, 菌核病在流行时期, 豆株茎上形成的菌核呈圆柱形、鼠粪状或不规则形, 以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 越冬后的菌核, 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通过风、气流飞散传播导致浸染大豆植株。

综合防治措施:

精选种子, 清除混杂在种子间的菌核。发病严重的地块, 实行秋季深翻, 将落入田间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层, 使病株残体腐烂死亡。实行与非寄主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选择优良、早熟、抗病的品种。药剂防治:40%纹枯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或50%速克灵可湿剂2000左右倍液, 于菌核发病初期叶面喷雾。

2 猝倒病

主要症状:

靠近地表的幼茎上初现水渍状病斑, 后幼茎变细腐软, 呈黑褐色, 导致幼苗迅速折倒死亡, 严重时可引起根部发生腐烂, 造成病株矮化。

其发病规律:

是大豆猝倒病以菌丝体、卵孢子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 成为次年初侵染源。这种病多发生在芽期和苗期。

综合防治方法:

建议适时进行播种, 合理的密植。避免在低洼地种植大豆, 或者加强排水排涝, 降低土壤湿度, 减轻发病。轮作和施用腐熟有机肥。播种前拌种或者苗期灌根的方法。采用35%左右的瑞毒霉拌种剂0.3kg拌大豆种子100kg;苗期灌根时可选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25%甲霜灵800倍液左右。

3 霜霉病

其主要危害幼苗、叶片和子粒。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后, 沿叶脉两侧出现褪绿斑块。成株叶片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不清晰的黄绿色星点, 后变褐色, 叶背生灰白色霉层。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丝层, 内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

综合防治方法:

建议利用农业防治。建议选用抗病品种, 精选种子, 除病粒, 实行2~3年进行轮作。建议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 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田间发病时可用乙磷铝300溶液或甲霜灵800倍液喷洒, 每667平方米用药液40千克左右, 进行药剂防治

4 根潜蝇

根潜蝇主要是在大豆苗期进行危害, 食性单一, 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 幼虫在大豆苗根部皮层和木质部钻蛀危害, 并排出粪便, 造成根皮层的腐烂, 形成条状形态的伤痕。

综合防治措施:

建议深翻轮作, 建议选用抗虫品种。用3%呋喃丹颗粒剂处理土壤, 每公顷用量15~100千克左右, 拌细潮土撒施入播种穴或沟内, 然后再播大豆种子;播种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保温防冻, 防止土壤结板, 目的是提高出苗率。

建议适时播种, 在土壤温度稳定超过8℃时左右时在进行播种, 种子应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 播种深为3~4厘米, 播后应及时镇压, 另外适当增施磷、钾肥, 增施腐熟的有机肥, 促进幼苗生长和根皮木质化, 可增强大豆植株抗害能力。

建议田间管理。科学灌溉, 雨后及时排水, 防止地表湿度过大。适时中耕除草, 施肥, 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 促进花芽分化, 同时在花蕾期、幼荚期和膨果期喷施菜果壮蒂灵, 可强花强蒂, 提高抗病能力, 增强授粉质量, 目的是促进果实的发育。

结束语

篇14:关于大豆病害防治的论文

【关键词】尖椒;种植管理;病害防治

尖椒易栽培,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是农家致富的好门路。但是,尖椒在栽培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气候条件影响,容易遭受病虫为害。如果防治不及时,会使尖椒生长不良,结果少,产量低。为使尖椒正常生长,夺取高产,应注意预防尖椒病虫害。

1.尖椒播种管理

尖椒在播种前一天将种子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不断搅拌直到水温降至30℃后静置浸种8-10小时,淘洗种皮沾液,漂去瘪籽,用清水洗尽后阴干。选至少3年内未种过马铃薯、茄果类作物的肥沃干燥的土壤作苗床,每1000克生石灰洒5平方米翻土,按每平方米播1.2克种子的标准,抢晴做好苗床。播种前浇足底水,湿透12公分,用绿亨1号3000倍液洒过去,播上种子用细焦泥灰和6-8克/平方米的百菌清拌匀,播后覆盖一层1-1.5厘米厚的过筛焦泥灰药土再盖上稻草,搭小弓棚铺地膜,紧接着认真做好苗期管理,培育壮苗。

出苗后晴通风,早上8时、下午4时盖回去,不能全部掀开,只能二头通风,长的中间开个通气口。在幼苗生长初期进行1—2次间苗,除去过密或过弱的小苗。其次,要掌握好苗床温湿度,苗期生育温度为22-30℃能促进根系生长。再者,要抓好苗期肥水管理,这对培育健壮苗有重要作用。

苗床呈干温交替状态,保持土壤水分在60%左右。苗床见白,水要浇透,不要象蜻蜓点水,日日浇日日不透,影响生长。在播后30天左右,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分苗一次,苗距7—10cm见方。假植缓苗后用0.2%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作根外追肥,6—7片真叶时或移植前。移植前防病用植病灵1000倍液,百菌清600倍液,一遍净2000倍液,7—10天喷一次,带药移栽。

2.田间管理

2.1肥水管理

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5-7天后浇一次“缓苗水”。当缓苗定根后,适当控制水分,以促进根群深扎土层,减缓地上部分生长,促使植株矮壮,起到蹲苗的作用。此时可轻施一次“提苗肥”,主要以氮肥为主,但不宜过多,以防营养生长过旺而生殖生长受抑。初花座果期开始配合灌水重施一次“挂果肥”以保证植株继续生长和果实膨大的双层需要,更有利提高早期产量。主要以施三元复合肥为主,宜开沟深埋。盛果期,还应配合沟灌巧追2-3次“壮果肥”。也是以三元复合肥为主,加之饼肥。一般是采收1-2次就追施一次肥。

2.2中耕除草

对于露地栽培的,为防止表土板结和杂草丛生,及时进行中耕除草。最好是每浇水二次就要中耕一次。第一、二次中耕宜深,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根系生长;中后期中耕宜浅,以减少根系的损伤。对于地膜覆盖栽培的,到了生长后期,可进行破膜并中耕除草培土。

2.3修枝整形

辣椒的植株调整宜采取“自然开心整枝法”。因辣椒植株的分枝一般为双杈或三分枝。但有时在辣椒的分枝当中有结果枝与营养枝之,即水平向生长枝为结果枝,垂直方向生长的枝为营养枝。因此,在辣椒整枝时,应遵循自然分枝规律,主要剪除垂直生长的营养枝,使整个植株呈自然开心状,到中后期,还要采取去腋芽及摘叶措施。去腋芽最好掌握在尚未伸长时进行,以减少营养的消耗。摘叶主要是摘除植株底部一些病、老、残叶。

2.4保花保果

防治辣椒落花落果的主要农业措施有:(1)选用抗病、抗逆性(耐高温、低温及耐寒、耐涝)强的品种。(2)合理密植,适当进行植株调整,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群体结构。(3)根据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配合NPK施用量。NPK配合比例为1:0.5:1为宜。(4)加强水分管理,防止土壤过干或过湿。(5)及时防治病虫害。

3.尖椒病害主要成因及防治

3.1尖椒病害的主要成因

尖椒生长不同阶段所发生的多种病害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为尖椒是不耐高温强光的作物,在高温强光下,其生理功能受阻,抗性下降,有利于病毒的侵入和增殖,故易发病。同时,尖椒也是不耐雨涝的作物,在多雨季节,真菌、细菌病害往往容易发生,这些病害使植株的抗性下降,即可同时诱发病毒病、疫病等的发生。

3.2尖椒主要病害特征及防治

3.2.1尖椒疫病特征及防治

尖椒疫病属于真菌性病害,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被害叶片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发生不规则水渍状暗绿色病斑,其边缘为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易破碎。以茎基部和茎节分杈处发生成段水渍状的暗绿色病斑为典型症状。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在发病初期要及时施药,主要药剂有: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科生霉素、春雷霉素1000倍液。每隔7~10d喷施1次,视病情可连续喷施2~3次,重点控制中心病株。

3.2.2尖椒病毒病特征及防治

尖椒病毒病症状常见的有花叶型、坏死型、黄化型、蕨叶型4种。花叶型病毒病特征为叶脉有轻微褪绿或产生淡绿相间的花叶,严重时产生褪绿斑驳,叶面凹凸不同,叶脉皱缩畸形;坏死型病毒病特征为产生褐色坏死斑,如条斑顶枯、叶脉幼芽坏死、环斑等;黄化型病毒病特征为病叶变黄并出现落叶;蕨叶型病毒病特征为叶子变成线形,可使植株矮小,形如鸡爪状的丛枝。在发病初期可选用药剂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病毒净或病毒灵500倍液;抗毒剂1号400 倍液;0.5%抗毒丰水剂300倍液;20%病毒速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d喷施1 次,连续喷施3~4次。因为蚜虫为病毒病的传播载体,防治过程中也要重视蚜虫治理。

3.2.3尖椒青枯病特征及防治

尖椒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在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达到30~37℃、土壤含水量达25%以上时发病严重。当大雨骤晴,气温迅速升高,湿度大,蒸腾量大时,病菌活动旺盛,病株增加,危害严重。对田间要及时检查,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在穴内撒施石灰粉;发病初期可用100~200mg/kg农用链霉素或春雷霉素1包对水75kg淋湿土壤,连续防治3次,灌根每10~15d灌1次,连续2~3次。

3.3尖椒炭疽病特征及防治

篇15:黄鳝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

黄鳝养殖常见病害的防治

介绍了黄鳝病害的发生原因及发病症状,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作 者:彭彩云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肥西,231201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14) 分类号:S966.4 关键词:黄鳝   病害   发生   防治  

篇16:渔业病害防治的思考论文

一、强化种质管理,选优质、健康的苗种再生产

购买鱼苗、鱼种最好去专业的苗种培育场。苗种经拉网锻炼后(一般在出售前拉1~2次),然后网箱暂养出售,最好在暂养的当日购买。一般以早上塘口投放苗种为佳,由此再结合运输时间决定何时装苗。路途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死亡率越高;一般建议就近买苗种,要避开中午高温运输。苗种放养采取在上风处多点投放。鱼苗投放前要有个适应水温的过程,将鱼苗袋放入水中,当内外温差不超过3℃时,打开袋子放苗。此举可减少感冒的发生。鱼种放养一般要用5%食盐水消毒10~15分钟。如对药浴剂量把握不准,可以在鱼种入塘两三天后,选个晴好天气用消毒剂对水全池泼洒,此举可以杀菌消毒,提高放养成活率。河蟹、小龙虾养殖户自备苗种培育塘,可减少因运输、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河蟹、小龙虾养成。苗种培育塘与养成塘的比例一般为1∶10。河蟹,小龙虾入塘前如经过远距离运输,入塘前要将其试水3~5次后再投放。放养时间、地点,下塘后的杀菌消毒同前。苗种消毒操作不当死亡案例:2018年2月24日上午,季桥镇的养殖户前来问诊。鲫鱼样本两尾,每尾0.45千克左右。1000千克鲫鱼进塘(垂钓塘口)近两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死鱼,最近死得重;曾用药,死得更多。现场解剖:体表正常,打开鳃盖,棉絮状物覆盖鳃表面,翻开鳃丝,深红色,部分鳃小片有深褐色淤血,打开腹腔,无腹水,脏器色泽正常,无异常。结论:水霉病,鳃功能受损,窒息死亡。经问诊知:①鲫鱼入塘前的药浴操作不当。未按水量计算食盐量(以鱼重计),另食盐未溶解,直接撒入水中。此举极易伤鱼鳃,影响呼吸功能。②全池泼洒,施药操作不当。未按比例对药,用喷雾机去喷头喷药。此举容易局部施药浓度高。水生动物用药特点:一般在施药后,次日晨死亡量略增,第三天呈下降趋势,四到五天后渐止。如在施药后,次日晨死亡量突增,第三天无下降趋势,可能原因:药物剂量高或局部药物剂量高或有未溶解的药物颗粒误食。如是消毒剂使用不当,死鱼症状:上层鱼体表一侧充血,鳃盖,鳃充血,左右不一致。口腔,前肠有充血点。杀虫剂中毒症状轻时,表现多日不摄食或摄食少。

二、合理放养,减少种间、种内竞争

随时空的变化,水体内溶氧实际含量不断地在极小值和极大值之间大幅度反复变化。因水体溶氧是有一定限度的,这说明水体放养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某一范围就会以自然竞争的方式使部分个体处于劣势,生病而亡。如果一个塘口排除其他因素,其死亡不渐止,就要纵向看是否是密度问题,是否是其生物量超出自然承载能力。密度问题死亡案例:2017年8月17日,钦工镇的养殖户来短信咨询,自己养的白鲢一直有死亡,最高峰一天死亡近400千克,也用过药,但收效甚微,问该怎么办?笔者电话问诊后回复如下:可能引起发病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密度,二是霉变的饲料,或两者兼而有之。如施药按剂量使用,操作规范。排除剂量不足或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人为药害死亡。施药后死亡量下降但死亡不止,这说明致病因素尚未消除。建议:①观察发病与投喂的饲料是否有关联,霉变饲料不可投喂。②水体溶氧是水体载鱼量的限制因子。纵向看:放养密度是否偏高?另外密度高了,还表现为:同一品种个体,规格不整齐。塘口放养密度高于往年,白鲢由于自家培育,卖出不多(2016年5月由于塘口停电,未及时增氧,出现泛池;后塘口改为育鱼种,存塘的鱼种多),大多数留塘养了。另饲料为自家加工,采购的糠、麦麸有点霉,由于价廉还是进了。河蟹因高密度暂养缺氧死亡案例:2008年4月29日上午,白马湖农场一新养殖户送来8个病蟹样本(其中两样本无参考性),对6个样本解剖,记录如下:体表正常,肝脏较正常。胃有食物的蟹有4个,它们肠有排泄物,饱满;胃无食的蟹有两个,一个肠道无排泄物,另一个肠道前端有排泄物。塘口情况如下:池塘30亩,中间台田,四边环沟。目前河蟹暂养在约7亩的沟里,台田表面无水。这两天早晨河蟹上草头,上岸边,上风水边较多。有的听到响声迅速离去,有的行动迟缓。有蟹死。诊断样本因高密度暂养遇气温突然升高到27℃(27日到28日高温变化幅度≥3℃)缺氧死亡。措施:池塘加水,漫过台面5~10厘米,及时稀放。回访知:河蟹死亡渐止。

三、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

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基本上与高等动物一样。鱼类生命的全过程都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五类主要营养物质。但是在需求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实践证明,不同种类以及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是有明显区别的。此外,养殖方式、强化培育的程度都会影响需求的质和量。由于普通养殖户养殖特点以某一种鱼为主,采取多品种混合养殖方式,配合饲料的配方仅适合主体鱼,对搭配的摄食鱼不一定适合,另外配合饲料经高温加工,原料的部分营养可能会损失。大多数资料建议采用配合饲料与天然饵料相结合方式投喂,取长补短,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提高免疫力。因此喂养时,还应注意它们的天然食性,适当投些它们爱吃的天然饵料,是最符合其对营养的需要。这样一般不会发生营养缺乏症。生产中单一投喂颗粒饲料,鱼类死亡出现新特点:投喂颗粒饲料的塘口,天气变化时易出现零星死鱼,应激反应强。2003年前后,颗粒饲料进入淮安区渔业生产环节,随着颗粒饲料的应用,鱼病出现新变化:随着天气波动,塘口出现零星死鱼(草鱼、鲫鱼),死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天气平稳时,无死鱼。据多年门诊经验,多种因素参照分析,个人认为与饲料有关联。饲料经加工可能缺乏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或不规范添加了生长激素,草鱼、鲫鱼尤其是草鱼遇异常天气易出现死亡。针对上述推测采取了生产试验,取得明显效果。草鱼塘口:采取颗粒料与青饲料相结合的方式。鲫鱼塘口:采取颗粒料与小麦、玉米等相结合方式或定期添加维生素等。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上述试验池塘体表无症状死鱼现象明显减轻。河蟹“水瘪子”病之陋见:针对河蟹塘的所谓“水瘪子”病,众人说法不一。笔者倾向营养不良。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一些问题有待技术人员客观深入的去调查、去探讨、去验证、去改进,这样才能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重视溶解氧,积极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

多年的观察:水生动物养殖重视“吃饭”,忽视“呼吸”。由于对“呼吸”认识不到位,管理缺失,病害频发。鱼类泛池,河蟹爬边,时有发生。资料显示:鱼类养殖死亡总量的60%与水体溶氧有关。普及溶氧等水化学知识,积极引导养殖户从源头上解决病害频发问题是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水体溶氧低于2.0毫克/升,鱼类窒息死亡;2.0~5.0毫克/升,虽生存,但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低;大于5.0毫克/升以上时,鱼类自由生长,生长快,饲料转化率也高。渔业生产对溶氧的要求如下。1.密度制约最大载鱼量的限制因子为溶氧。高密度养殖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如池塘病害频发,排除其他因素,那密度就是诱因,及时调整密度。2.投喂量阴雨,闷热无风,溶氧低,抑制摄食;另高温(气温≥35℃时)也抑制摄食。必须及时调整投喂量,一般当日饲料量减少两到三成(正常喂八成饱)即可(下午最后一顿少喂或不喂)。此举可以减少残饵及排泄物的量,从而降低其降解耗氧。3.施肥阴雨,高温(气温≥35℃时),闷热天气不宜施肥。一旦施肥,耗氧作用增强,易引发生产事故。4.施药低氧环境下,不宜全池泼洒药物(增氧剂除外)。如施药,部分浮游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减弱。而死亡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降解,耗氧作用增强。易加重浮头,引发生产事故。

五、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

1.“大麦黄”(5月中旬)阶段,江淮地区气温处于回升期,温度或高或低,极不稳定,少雨,易干旱。建议4月中、下旬预防一次。第一天杀虫,隔日消毒,如遇阴雨,可推迟消毒。预防时,最好关注3~5天的天气情况,选择晴好天气上午8:00后,下午太阳落山前施药。一般下午时段优于上午,夏季要避开中午高温。用药时,须注意施药安全。另高密度的种苗暂养池,最好在清明前稀放。

2.“白露心”(9月8日)阶段,江淮地区正处于秋季,气候干燥,雨水少,温度适宜水生动物生长。只要管理得当,水生动物不易发病。8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同前),可有效地防范“白露”前后病害的发生。

3.“夏至”(6月21日)阶段,夏至前后江淮地区进入“梅雨”。连绵阴雨,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加之外源水的流入,水质条件较差,水生动物易浮头,易染病。建议:6月上中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如无虫害,用一次消毒药即可。

4.“立秋”(8月7日)阶段,由于受台风影响,江淮地区雷雨、阵雨天气较多,水体溶氧波动剧烈,渔业病害濒发。7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可有效地防范“立秋”前后多雨期的病害发生。如遇高温(气温≥35℃),及时加深水位,以内服药预防,慎用全池泼洒方式。在抓好上述4个节点的同时,如遇连续3~5天阴雨,待天晴时,喂内服药3天,可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鱼缺氧浮头三案例:2017年5月2日,城东乡刘伶村段一养殖户一早电话求诊,诉求:今晨鳜鱼大量死亡,有100~150千克。上午9:00到达塘口,塘口面积5~6亩,水浅,仅0.6米左右。在塘口下风处,即塘口西一侧看到二三十尾死鳜鱼浮于水面,伸手捞取体色较新鲜的三尾,其中两尾0.3~0.35千克/尾,一尾0.45千克。鳃色:淡红,鳃丝完整。解剖:两尾前肠有食,一尾无食。

结论:

上一篇:童话故事:倒霉兔奇遇记下一篇:婚礼视频市场需求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