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024-05-18

初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1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不应脱离现实的依托, 就数学题而学数学题的形式已被淘汰。因此, 教师应努力把教材内容形象化、生活化。从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水平中引入学习内容, 在生活实例与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 从而使知识的生成过程呈现一个可开展、可依托、可辩论的过程。

1. 在实际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创造数学。”因此, 从学生生活出发, 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 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 学生才能真正地接受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平行线性质”一课时, 教师先通过录像, 向学生展示了校园栏杆、足球门框、操场跑道等学生熟识的事物,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栏杆这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 球门正面的两根立柱所在的直线及跑道这一面上的两条直线, 在此基础上建立直线的表象, 再从表象中发现其本质属性——平行。

2.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中引入学习内容

在信息化的今天, 学生每次接触新的知识点之前, 并非是一张“白纸”, 他们已经有了一些零碎的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基础。如:学习概率之前, 学生已经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彩票、抽奖中奖等知识, 教师不妨就从这一基础入手展开教学, 使学生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间产生链接, 便于知识建构。教师可先问学生:对于概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概率新知识的学习。

3. 在生活实例中理解知识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的。所以, 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找到该知识的“原型”, 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所以, 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 学生不会有陌生感, 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如:在讲解矩形时,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即“在生活中, 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矩形?”学生答道:

生1:教室的黑板是长方形的。

生2:教室的窗户是长方形的。

生3: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4:篮球场是长方形的。

……

学生头脑中再现出生活中的图形越来越多, 一发不可收拾。

创设出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4. 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

我看见了, 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到了, 便真正理解了。学习数学也一样,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 最终达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 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 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 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 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系统论的反馈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信息反馈, 要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就学生而言仅仅是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联系实际, 增强意识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 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引导学生探索:课桌椅摇晃该怎么办?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椅子;可以让学生解释:房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 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了圆的知识,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 创设情境, 巩固新知

学生在学习了某些知识以后,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情境。例如:学了单价、数量、总价的知识后, 让学生解决“游乐园购票问题”、“租车方案”等。学了“利息”的知识后, 可以组织学生算算家庭存款到期后可以拿多少本息。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 让学生计算一个单元的住宅楼每户应付的水费、电费等。这样的设计, 既创设了学生乐学的气氛, 又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2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之中。数学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它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必需的数学素养之一,是学校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使之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有效的、合适的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努力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一、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个个方面。”因此,数学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数学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的整合,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和排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结合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不断重复”,再进一步举出周一到周日每周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的许多概念都是由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很多概念的教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所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数学概念来,可以逐步的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速度×时间=路程”中的“速度”和“路程”这两个概念部分学生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前,结合体育课举行了一次25米赛跑比赛。课堂教学时,联系比赛活动,帮助学生区分“速度”与“路程”这两个的概念。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贴近数学,发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必要的,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

二、让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来为我们服务。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学会了运用,才能算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用”才能体现其价值。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意识的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创设一些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或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

积计算公式后,让学生去测量和计算自己的房间面积或者床铺的面积,让学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并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

2、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或者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设计一些小东西。学习了平均数,可以让学生试着举行某些比赛,让学生试着去计算,去当个小裁判。

3、加强操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由于感性知识较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在提醒着我们,数学教学要更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各种测量活动,进而加深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的理解,在巩固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的方法的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获得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数据。而我们也在这个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测量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篇3

一、教学内窖、教学过程力求生活化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豆蔻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大大丰富数学课堂,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向开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从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启发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让学生观察从自身到周围的环境中寻找对称的实际事物,如镜子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对合在一起;有的学生由此想到了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大红的双“囍”;还有同学想到将一张纸对折,用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个轴对称图形……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和用处。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融入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堂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听说过的、新鲜的、有趣的事例特别感兴趣。如果选取其中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情景,必然会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情景,激活了数学课堂,顺利带人新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展示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动画。并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呢?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小张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小周补充道:“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小李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能算吗”;小马反问道:“这不是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会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乘机点出学习的主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探讨问题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之中,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例如:我在“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学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身份证”“国家与国旗”等,其中有一位学生列举了“人与姓名”的例子,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人与姓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再如我在平面密铺(镶嵌)的教学中,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和为360~时。-就能够拼成-+平面图形,如果用x个正三角形、y个正六边形进行平面密铺,可得60°x×+120°×y=360°,化简得x+2y=6,因为x、y都是正整数,所以只有当x=2,y=2或x=4,y=1时,上式才成立,即2个正三角形和2个正六边形或4个正三角形和1个正六边形可以拼成一个无缝隙、不重叠的平面图形,如图:

教学时我使用Flash动画展现密铺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深刻理解密铺的含义,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数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尽量编—些实际应用的题目,特别是可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解题能力适当地抽选或改编一些近几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中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前让学生解释一下: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前请学生说明:为什么学校的移动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节约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课堂教学空间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空间中学习和探究,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如“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测量旗杆高度”等就可以在室外进行教学,我在教学时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室外上课,学生的听课效率显著。我指导在学生的室外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以伙伴式的欣赏眼光认可学生的探究成果。通过倡导学生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自我动手能力,使室外课在数学教学中内强学习效果,外塑自身素质,促进成绩与兴趣的双向发展。多彩的室外活动课既充实了学生的数学书本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我觉得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勇于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与素质教育相融的教学导向。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篇4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 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化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思考数学问题, 积极创立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学内容多为计算, 比较枯燥, 而且多而深入, 学生很容易分散精力, 在听课过程中易产生疲倦感。老师要着力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的问题, 在设置问题时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沐浴生活的阳光,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学生受到生活化课堂氛围的感染后, 就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学中, 不仅仅要立足于课本, 也要实现课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可以体验到生活, 就会产生共鸣, 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在课堂上, 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生活化的交流,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 老师可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把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 如国徽、蝴蝶等具有美感的图形运用到讲课中, 并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生活的实例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老师可以讲解飞机为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将飞机设计成轴对阵图形有什么优点,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沐浴在生活的阳光里,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老师在教学中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 老师可以讲解一段生活常识, 然后引出数学问题, 尽量通过自己的思考解答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会有很多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时, 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答案, 可以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自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巩固学习到的知识。

如在学习测量时, 老师就可以挖掘生活中的资源, 将学生带到校园中, 让学生测量国旗杆或校园中树木的高度,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生活中的测量工具, 设计出自己的测量方案, 然后老师再将学生带回到课堂上, 进行课堂讨论, 探究出最合理的方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数学教学方法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现在, 教育理论越来越完善, 各种教学手段也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与生活实际结合, 将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法与生活实际结合。如在学习数轴时, 老师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 在讲台的地面上标出零坐标, 分别标出正坐标和负坐标, 让学生沿着坐标走动, 模拟生活情境, 让学生理解坐标轴的含义, 在生活化的学习中, 学生不再将数学学习当作负担, 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教学中去。

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联系生活

现在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例如学习几何时, 有些图形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 动态和立体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知识。数学教学中, 有很多知识比较抽象, 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 因此, 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 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生活常识,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 一定要合理运用, 起到营造生活化学习情境的目的。老师在讲课之前,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视频, 先让学生融入到课堂环境中, 让学生沐浴在生活的阳光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统计图的选择这部分知识时, 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折线图和扇形图分别呈现出来, 让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哪种统计图便于观察、哪种统计图可以全面地展示内容, 并通过播放生活中运用统计图视频的方式, 让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统计图的应用。

五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从生活的角度入手,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程的讲授很有必要。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采取多元化的方法,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沐浴着生活的阳光,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自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初中数学的教学也必须以有效性为最终目标,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应采用一系列方法创设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数学问题, 让初中课堂沐浴生活的阳光。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情境,措施

参考文献

[1]晏磊.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 2011 (26)

初中数学中如何联系生活实践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实践;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22-01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小学数学的延伸,并为高中数学打下了基础,所以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学生应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同时理论知识还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体现出理论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所在。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然而就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而言,教师通常将自己作为整个课堂的主人,只注重讲述教材内容,而不注意和学生就相关知识展开讨论,使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我们该如何联系生活实践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浅谈下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相应问题情境

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要是教师一味地局限于书本内容进行讲述,很有可能会使得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运用这些所学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要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一目的流于形式。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将生活中一些和数学相关的故事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们在进行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感兴趣或者感到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帮助学生设计相应问题情境。生活中,学生可以见到很多轴对称图形,比如翩翩起舞的蝴蝶。教师应该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和蝴蝶相关的动态图,让学生对蝴蝶的动作进行观察。然后,教师再针对刚才学生的观察,提出“你们可以从里面发现什么数学概念”的问题。这时候,学生就会意识到这就是他们即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教师就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即“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一个图形,要是其可以跟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则这两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发现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中主动将所学内容联系周边事物,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是14、15岁的年龄,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若依靠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乏味无趣,甚至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厌倦数学。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大大丰富数学课堂。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向开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从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等,其中有一位学生列举了“人与生日”的例子,经过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人与生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同一天生日的人很多。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想到了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了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并铺平,所得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有同学想到了针刺——将一张纸对折,拿起自己手上的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而知,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这样的场景有利于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专注投入,使数学课堂更丰富、更显张力,能更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果引入的生活情景有趣或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其产生的效果更好。一般情况下,社会生活中关注的新闻热点和重大事件、有趣的经历及发生在身边的生活趣事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材料。

三、到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原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在的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测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和准备好测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阶段:验证方案。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以预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时仍以第一阶段分好的小组进行,教师可以在旁指导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归纳、小结。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对方案验证的结果做一个评述,可以让每个小组把自己方案和可行性做一个介绍。这里要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表达,并要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说明。学生想到的方案有:利用同一时刻人长与人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求出树高;利用标杆;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数学联系生活的现状分析 篇6

一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现状

1. 数学问题缺乏生活化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现实生活中孕育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体验需要基于实践活动。只有学习的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内容的程度也才会越高。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也会变得有兴趣, 随之也会增强探索欲。而在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学与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 缺乏着必要的生活化。

2. 学生缺乏个人体验, 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 通过自己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 来获得对数学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学生只有通过个体实践获得的经验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是需要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为前提的, 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也会随之转变。除了感官活动外, 还要对问题进行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而在教学课堂中, 教师指导的带有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教授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学生的个人体验。模仿性的机械操作并不是个人体验, 且不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 体验中也包括合作和交流。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 因此, 我们应充分地利用生活素材, 利用环境来很好地教学。

二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反思分析

1. 避免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走向形式

我们不能将联系生活简单地认为“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卡通画”或牵强附会地引入生活实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所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出发,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学习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内容和思想, 从而存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初中数学教学联系生活的理念要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要紧密围绕新课标提出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中相互交流、合作, 获得直观经验。

2. 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 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进而培养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从而得到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 数学教师一定要有计划、有系统地来组织学生参与与其生活背景有关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3. 初中数学教学应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数学教师承担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简单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 而是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数学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在培养出学生兴趣的同时, 让其自主探索问题, 达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数学问题,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可以与自身联系紧密的带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教师在这之中要善于捕捉和组合, 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启发他们不断地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数学联系生活, 让数学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学习数学的兴趣很重要, 而兴趣就源于生活。但是数学科学自身内容的系统性和结构的严谨性, 是永恒不变的, 数学的教与学是无定型的, 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初中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加强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达到学生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仵锋.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途径[J].才智, 2011 (6)

[2]常玉强.创设生活化的数学[J].教育革新, 2011 (1)

[3]滕杰.浅议初中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的创设[J].成功 (教育) , 2011 (5)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7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创设一种简单化的既真实又符合实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1. 观察生活,引出数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思维的活跃程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时,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们,你们知识自己家的房子有多大吗?”问题一提出,每一位学生都活跃起来了,因为这一生活现象是同学们都熟悉的,所以他们争着来发表意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从而为引出“面积”的意义教学开了个好头。又如在学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僧和他的徒弟去西天取经路上口很渴,突然发现路边有一个大西瓜,大家高兴极了。猪八戒特别喜欢吃他抢着说:“孙悟空个子小,他少吃一点就吃二分之一,沙僧吃三分之一,我身体过大,需要的多我吃四分之一,师父一路辛苦了吃五分之一。”孙悟空听后高兴得跳了起来。讲到这里我就问:“为什么孙悟空会这么高兴呢?”引出课题———分子相同该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十分重要。利用观察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动手操作,展现数学。

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探索图形的形状,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口述见到的“角”,以此来导入新课。并告诉学生:其实在你们身边就有许多的“角”,此时学生一个个聚精会神地听,并四处寻找。找出:佩戴的红领巾,双手伸直向上后形成的角,展开手指后形成的角,等等。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再归纳总结,从而推断出自己的结论,展开数学思维活动,抽象出“角”。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动手先剪出这些图形来,然后用割补法去推导它们的面积公式。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巩固他们对这些公式的理解。

3. 展开讨论,寻找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走进生活。如我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提出关于小朋友过生日的数学问题:“青青今年8岁,过了8个生日,青青的爸爸今年32岁,也过了8个生日,但是青青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轻声讨论起来,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此时,“问则疑,疑则思”的效果便达到了。接着我带着学生学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的数学这么有趣。

4. 创设情境,巩固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能得以巩固。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练习,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例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设计练习形式时,充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如:一个操场的面积大约是4000(),周长大约是300();铅笔盒表面的面积大约是40();课桌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2()。又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而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

二、数学还原于生活

素材是否有趣,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物质基础,要尽量将我们手中拥有的材料引进生活或使之贴近生活,符合生活,或者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教学。这是践行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步,也是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1. 激发兴趣,运用数学。

虽然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但又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材中的知识是相当单纯的,条件与结论的信息都是相匹配的。为了符合数学训练的需要,问题的情境都比较单调,且所求问题要求明确,答案唯一而且解决实际总是需要排除事实情节的干扰,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答案。所以,教师应重组教学材料,使教材中的应用题具有现实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做到贴近生活。在教学有余数除法应用题时,举例:小英家买回14个苹果,要分装在盘里,每盘装4个,问要几个盘,还有几个没装下怎样列式解答?学生纷纷举手列式,14÷4=3(盘)……2 (个) 。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正确答案,学生就齐声回答:应该用4个盘。

2. 贴近生活,寻找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身边看见的,摸着的,感觉到的事物入手,从学生的身边提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从身边找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一个有趣又贴近生活的问题,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些问题:几分钟走多少路?写多少字?然后比较谁走得快?或谁写得慢?或者要走100米,写100个字需要多少时间?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 增加情趣,创造数学。

学习知识后,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必须让学生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改造问题,增加情境题、开放题,创造条件,让数学走向生活。比如,我在实习中听过一位老师教学米和厘米,练习:1米2厘米-7厘米=?,多把它作为计算题对待,若改变问题:小明的爸爸腰围1米2厘米,经过锻炼,减少了7厘米,小明的爸爸现在的皮带孔应放在哪个位置?题目下方是一根长10厘米的皮带图,计算要求与原题相同,而且增加了看图的难度,但学生的兴趣明显比原先浓厚,因为这是他们看到的是生活实例。

4. 搜集信息,解决数学。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项目的设计上留上空白,让学生自己补充、搜集信息,使学生能够自己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选择,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26元可以买多少千克的苹果?这种题目按传统观念是无法解答的,属于条件不全的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去市场上搜集苹果的价格信息,然后挑选自己喜欢的品种,算出千克数,或挑选最便宜和最贵的再算出可买苹果的千克数范围。这样做能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创设情境,体验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于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要给一个长15米,宽10米,高2米的长方体游泳池粉刷,要刷多少平方米?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本年度的年历表。再如,学习了求长方形的面积后,请学生思考,要给一个长6米,宽4米的房间铺地毯,现有宽1米,宽2米,宽4米的三个规格的地毯,你选择哪一种?需要多长?这样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数字的优越性,而且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一封信的重量不超过多少克?火车乘客所带的货物不能超过多少千克?调查自己家里每月的用电量、用水量,探讨一下怎样才能节约用水用电?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育,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生活数学走进课堂,让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还原于生活。作者从多个方面对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行了分析:观察生活, 引出数学;动手操作, 展现数学;展开讨论, 寻找数学;创设情境, 巩固数学;激发兴趣, 运用数学;贴近生活, 寻找数学;增加情趣, 创造数学;搜集信息, 解决数学;创设情境, 体验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联系,生活

参考文献

[1]人文性:数学课堂生活的价值回归.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数学版.

[2]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小学教学设计网.

[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世纪小学数学.

[4]数学联系生活.资兴教育信息网.

如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8

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呢?

一、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实验教材的编者费了很多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 并从中选取了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 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的乐趣,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四年级上册在教学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时, 教材中出示了“各种交通工具速度”的主题图, 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小轿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速度,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 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 才能合理地使用好教材, 才能对教材做好延伸与拓展。

2.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活化教材内容。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教材只是教课的依据, 要做得好, 使学生终身受益, 还要靠教师的善于应用。教材对于学生来说, 只是一种间接经验, 具有很强的抽象性,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 所具备的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各异, 光看教材学生很难理解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的实际学情, 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 让数学教学经历“从实际中来, 到实际中去”的过程。将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 使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去处理教材、重组教材, 去捕捉生活教学, 采撷生活实例, 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内容来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法要关注生活

1. 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

新课程提倡生活情景化, 教师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 才能合理、有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才能对教材做好延伸与拓展。如教学四边形时, 教材出示了一幅校园情境图,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四边形。这样, 就使教学的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的作用, 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从而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 引发了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激活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思维热情, 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使他们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2. 注重动手操作。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我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梯形以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纸片, 鼓励他们动手操作, 通过折叠, 让学生从直观上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形象,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并会正确的判断任意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这样让学生在操作时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不但可掌握知识, 更能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3. 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

学生喜欢做游戏, 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 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教学时, 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蕴藏”在常见的游戏中,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 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让数学贴近生活, 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 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 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 情景再现的方法, 让学生迅速地理解了那些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 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学生作业设计要体现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在练习的过程中, 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 这样, 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 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 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而且生活中的问题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 解决方法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 设计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开放性题目,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可以从多角度出发,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解题方法, 联系实际进行自我创新设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时间短暂, 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 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所以, 每教学一个知识点, 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环形面积之后, 就有意地让学生计算校园内环形小路的面积, 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又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请学生说出, 我们学校里的自动伸缩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 既解决了问题, 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培养了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生活化, 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 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 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摘要:数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以及课后作业中, 都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影子,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应用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巧妙联系 篇9

一、设计生活语言

小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是不善掩饰的、容易外露的, 他们对老师的喜欢往往表现在脸上, 这样就使老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随时调整课堂。对于幽默风趣和知识渊博的老师, 他们总是特别欢迎, 对于熟悉的或俏皮的语言他们的记忆也会相对深刻些。鉴于此, 数学老师在课堂可以运用合适的生活语言,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有些数学语言是比较抽象的, 小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 如合数、质数、质因数等, 这时老师可使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数学概念。如对于合数、质数和质因数的学习, 课本上对它们的定义分别是: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约数的数是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把一个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这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这几个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老师讲起来拗口, 学生学起来迷糊。老师在教授这3个概念时, 可以先出示一个老师准备的一个小学生的剪影, 告诉同学们他的乘法口诀学的特别好, 想和同学们进行比赛, 问学生: “你们敢吗?”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数让学生说出他们由哪些数相乘得到的, 如2、3、4、6、9、16等, 引导学生彻底剖析每一个乘数, 直到每个数都用到1的乘法口诀, 然后在数的后面写出他们乘数,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所得乘数, 会发现有的只有两个乘数, 有的确有三个或更多, 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哪些是合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质因数了, 使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课堂既有互动又可达到教学目的, 还让学生感到数学原来是这么好学。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数学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是枯燥、难学的,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激情也不高, 这样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 也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老师可以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性。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是很多的, 老师要注意筛选, 筛选出的素材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学数学, 又要有让学生能学到数学知识。如传授除法时, 上课前老师可先调查学生熟悉的商店, 选择商店中学生常买的几种商品作为上课的素材。课堂开始, 老师问同学最近买了什么文具, 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铅笔、橡皮、作业本、水笔等, 老师根据商店价格提问: “上周这家商店卖水笔共卖了57元钱, 3元一支, 大家能算出这家商店共卖了多少支水笔吗?”老师选出会算的一位同学进行列式计算, 然后让他给同学们讲解计算方法, 老师接着引导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其他文具的出售情况, 经过热烈的讨论, 同学们熟悉了除法的运算方式, 也体验了数学的实用性, 还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营造生活情景

对于周围的世界, 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老师在课堂可利用学生的这种精神来让学生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相对于学校来说, 学生更熟悉家周围的环境, 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教学时可融入他们的生活环境, 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他们会更有亲切感, 也更愿意接受老师讲解的知识。在逼真的生活环境中, 学生能很迅速的展开思维, 对老师提出的任务和问题会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和解决, 同时认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如在学习概率时, 老师可把学生熟悉的抽签游戏搬到课堂上, 先准备8张形状、大小、颜色相同的纸条, 随机选出一位同学在其中一张纸条上写上“表演节目”, 其他纸条空白, 再让一位同学把这些纸条揉成一团, 混乱后再选出8位同学上台抽签, 每一位同学抽签前老师都问一句: “你认为你抽到‘表演节目’纸条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就会在心中计算可能性, 然后告诉老师计算过程和结果, 知道抽到“表演节目”纸条, 等抽到的同学表演后老师再带领同学们学习概率知识, 这是他们基本上已了解了概率, 老师在讲解时就会简单的多。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解决生活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既是学习数学的目的, 也是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我们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也要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数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计划的生活, 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合理。小学生还处在爱玩的年龄阶段, 相对于在课堂上老老实实的坐在座位上听课, 他们更愿意跑跑跳跳, 更愿意用行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老师在教学结束后, 可以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来解决, 也可以布置相关的生活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 这样老师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不完成作业, 因为他们在玩闹之中就可以完成老师的布置的作业, “明目张胆”地在父母面前“玩”, 父母还会夸他们爱学习, 学生当然愿意去做了。如字学习统计后, 老师可布置这样一个作业: 回家后做3件事, 烧水、洗衣服和拖地, 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少, 是怎么安排这3件事的? 回家后, 学生就可以一边帮助妈妈做家务, 一边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在完成作业时还会开动自己的智慧, 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 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做完3件事, 回到学校后学生也会积极地讨论, 自然而然地带动下节课的学习热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数学课堂上结合生活进行教学, 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老师在备课时, 要注意设计生活语言、捕捉生活素材、营造生活情景, 在巩固数学知识时, 也要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小学生是很敏感的群体, 只要老师用心传授数学知识, 他们就会爱上老师和数学, 在生活中也就会自然而然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问题, 他们的学习技能也会随之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继德, 沈艳琳.让生活走进数学[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01) .

[2]徐晓华.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9, (05) .

[3]沈梓建.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N].学知报, 2010.

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10

关键词:数学;生活;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01-01

一、走进生活,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1、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就要立足于学生发展,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潜在的资源,大胆重组教学内容,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包装和整理,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内容中,体验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2、补充生活情境,激活数学课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文具超市,可以先请一名学生当收银员,教师当顾客,然后设置问题“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再引导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从而得出结论:一元=2个5角。最后,让同学门在超市里自由购买,享受生活的乐趣,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3、在生活中用数学,让生活成为学生展示知识的舞台。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身高是多少?身体有多重?和你的同桌比一比……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

4、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享受数学中的美。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该热情的牵着学生的手,正确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说说周围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从而感受数学的对称美,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二、创设情景,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1、新课导入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时进行新课教学,所取得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探索问题贴近生活,让数学学习凸显实用性。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数学知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剪刀下的对称世界” 的剪纸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数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剪出自己最为喜欢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形成应用数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拥有更高的学习质量。

3、知识运用贴近生活,感悟真正数学价值。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将数学还原成“未完成的数学”来展开教学,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例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不要直接给出“1千克=1000克”,而是腾出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先称出1000克,然后再把1000克的物品放在千克的秤上,称出1千克,通过学生自主比较、概括、思辨、讨论,理解1000克就等于1千克。接着通过对“商品上为什么写的是净含量”?等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堂课上,从实验的方法、工具的选择到最后结论的得出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灌输,而是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主动探索,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学习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意义,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实用价值。

上一篇:网贷下一篇:纪录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