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育生活化

2024-05-02

初中数学教育生活化(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教育生活化 篇1

一、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网络时代。网络以期交互性、独特性、便捷性、丰富性、广域性、多媒体性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 知识总量的增长速度凉人, 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催生了网络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态, 知识门类大量涌现, 新学科不断形成, 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这些变化为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和条件, 促使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相互融合。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初中生数学课上学习的大量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拔高度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成为了初中数学引入正数、负数的实际背景;生活中的计算银行存款利息等与初中生学习引入方程的模型的实际背景相一致。如果教师让数学教学经历“从实际中来,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多到实际中去的过程, 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积极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想, 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主动寻求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策略, 而且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例如, 在初中数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 通过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 从学生的座位、电影院等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 让学生亲临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扩大思维空间, 学生接受的亲切自然, 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重新定位

当今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学习问题。网络时代促使世界教育发生巨大的变革, 学习问题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且越来越突出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习, 初中数学从单纯的由重视“教”变为同时重视“学”, 一要学会做事, 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二要学会认知, 即获取理解的手段, 三要学会生存。其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组织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 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与恰当的帮助, 这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四要学会共同生活, 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三、初中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1. 从数学走向生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实践,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增强教学应用性。

在实施生活化教学中, 在运用中强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这也正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具体体现。如学习相遇问题时, 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更多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就不会再是机械的套用公式与定理, 既可以达到学生对抽象深奥知识的本质性理解, 而是能够真正地将数学知识与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正确的认知, 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数学的精髓, 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从而更加利于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2. 从生活走向数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挖掘生活素材, 增强教学可信度。

基本的数学概念、定理与公式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原型, 数学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学科。没有兴趣的学习, 学生只能是机械参与、被动接受, 降低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 会抑制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 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 我们就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 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 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生活事物与生活现象中来引入数新知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思考组成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对应关系。以学生所熟悉的地图来引入新知的学习。我给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不同比例度的中国地图, 然后让学生找到北京、上海、重庆三大直辖市, 并将其依次连接起来, 组成三角形, 让学生来观察这两幅地图中所形成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主动思考以及相机诱导, 自然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进一步得出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激起了学生对数学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

摘要:当然网络具有双面性, 运用的不好对学生的学习确是一种伤害。初中生作为刚刚全面接触网络的相对独立的群体, 老师更是应该在教学上给与指导。数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将网络、初中数学, 教学生活化有效结合起来是当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文章就此展开讨论。

关键词:网络时代,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朱明杰.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特征与实施策略[J].价值工程.2011 (32)

[2]顾理正.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分析[J].理科考试研究.2013 (24)

[3]韩丽鲜.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 (中旬) .2013 (10)

[4]姜滢.引生活之源, 活数学之水——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3 (85)

[5]刘侠南.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 (06)

[6]林宝丽.关于高中英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4 (12)

初中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探究 篇2

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刘杰平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关 键 词】数学化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其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就以此为基本理念,首先阐述了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其次阐述在生活世界中的数学化问题.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1、从现实生活中创设引入,让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将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在微风吹拂下频频“点头”示意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屏幕上,然后打出一首诗:“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坐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两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释,湖水如何知深浅?”我进而适时提问:透过这首诗意,你能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你能知道湖水的深度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顿时,学生们激起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开

始思考、讨论、演算,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2、捕捉生活素材,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同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当时正在进行第四届女足世界杯比赛,其赛况成了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我便选用中国女子足球队在小组赛中与加纳队、澳大利亚队、俄罗斯队以及在半决赛中德国队与美国队和在决赛中德国队与瑞典队、加拿大队与澳大利亚队共六场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六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3、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潜在数学资源。

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现行教材在编写中特别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诸如处处可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生活中的数学”的学习材料与环境。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让学生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交流汇报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数学”;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如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地现行的出租车收费标准是:3千米以内为起步价10元;10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部分加收

单价2元/千米;10千米以上,超过10千米部分加收单价3元/千米。试就不同的路程请同学们讨论如何乘车,才能节省费用?”将这些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了数学的含义,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从各种渠道中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要在教学中加强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还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将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与数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在教学“统计”后,可选择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组织学生通过看电视、报纸,上网或到市场、机关、学校等进行搜集、调查,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信息情况。并加以整理、运用这些信息资源。这样,学生通过经历典型案例的处理过程,培养他们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思想和方法应用的广泛性。使他们亲近数学,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入生活。

二、让生活数学化

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标准》的要点之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数学。

1、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

学习方式。例如,可采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也可采用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还可采用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加强数学的应用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势所趋。

2、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的确立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据此,教师应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构建成数学模型引进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的源泉。如,“e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无理数,它有着许多重要的性质,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它有关。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大家知道,要洗一件衣服,先要用少许水和洗衣粉,把衣服充分浸泡、揉搓,以便使污物充分溶解或飘浮于水中,将衣服‘拧干’后,它上面肯定还带有一定数量的含污物的水。设衣服上残存的污物为m。克(当然包括残留的洗衣粉),残存水的质量为w千克,另外,我们还有一桶清水,设为A千克。问题是,怎样合理地运用这A千克水,尽可能地把衣服洗干净?(注1)通过把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引进数学课堂,学生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确实息息相关,两者之间是一座相通的桥梁。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用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现实生活,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新的数学课程是指向真实生活的课程。从数学的本质来说,新知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完全从抽象到抽象,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太难了。实际上数学就在学生身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有关内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可促使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中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去体验、去感受,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参考资料: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教育生活化 篇3

关键词:中学教育;生活情境;地域特色;创造性

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的“新”是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不仅图文结合的形式新,生动有趣的内容也新。新教材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与发展,体现了强烈的生活化特征以及人文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地域、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新版本、新教材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师生,仍旧受传统的农村观念制约,容易与新的教学要求发生偏离,教学双方不协调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使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面临着“提升慢”“提升难”的境况。如何突破传统农村教育的“瓶颈”,利用农村的地域特色,优化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成为当前农村中学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让生活情境走进课堂

新教材中添加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数学情境,以期能够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让其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利于理解。但有些情境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由此,教师应善于“改编”教材,着眼于“农村特色”,创造与农村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情境,使生活化情境真正发挥其教学功效。如,在教学生认识中位数与众数时,原教材中采取了以某公司為背景的情境,但对于社会经验相对匮乏,知识信息较为闭塞的农村学生来说,并不足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可以通过适当调整,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进课堂:

“王×原本是我校的学生,因初中毕业未能考上高中,所以外出打工。找工作期间,他看到这样一个招工信息:X公司因业务需要,急需数名员工,月工资平均2000元,望有志之士速来面谈。王×觉得待遇不错,到X公司很快经过与有关人员的洽谈后就签订了一年的合同。但他第一个月的工资却只领了500元,吃惊之余他询问了其他员工,没有一个员工领到了2000元工资。这时王×感觉这个公司存在发布欺骗性广告的嫌疑,所以打算去法院上诉,那么王×这个官司能打赢吗?”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议论之后,答案不一,有的觉得没问题,有的却觉得不确定,这时老师将教材中的“本月公司员工工资表”呈现出来,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最后给出结论并说明理由。五分钟后,学生一致认为王×这场官司赢不了,因为按照工资表给出的数据,员工们这个月的平均工资的确是2000元。“那么,王×为什么会受骗?根本原因在哪里?”学生思考之后,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他没有意识到“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那么怎样认识‘平均数的优、缺点?让自己不要像王×那样掉入陷阱,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让已有经验丰富课堂

我们常说,要让学生学会动脑筋,其实学生动脑筋的过程就是调动自己已有经验,并将其与新的知识进行整合的过程,所以活化数学课堂的关键就是让学生的思维运动起来,智慧迸发出来。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数轴”知识时,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条乡村小路为东西走向,如果学校门口标记成“0”,向东(朝村支部方向)走一米则标记为“+1”,向西走(朝集市方向)走一米则标记为“-1”。刘红、陈丽、王东三个同学放学回家时,刘红向东走了2米,王东向西走了4米,陈丽等五年级的妹妹一起回家停在校门口,那么你们能在数轴上标出他们各自的位置吗?步行回家的经验每个学生都有,所以以此为切入点,学生很快就能够看懂这个问题,都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标出三个学生的位置,这无疑使教师接下来引入“数轴”概念变得水到渠成。

三、让社会现象活化课堂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学以致用”,数学只有在实践中成为“活”的知识,才能够彰显出真正的价值。结合农村教育特色,将农村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社会现象引入课堂,为他们创造更多运用数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既“活化”了课堂,又“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中“打折销售”的知识时,就可以将该内容与当下县城里很多商场都在搞“打折促销”的现象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周末结伴去县城开展关于“打折促销”的社会调研,看看能收集到哪些有用的信息。课上,学生将自己调查的内容进行展示,其中有一组同学调查的“骆驼休闲装”,原价是398元,进价是188元,商场当时正在进行8折促销。教师这时可根据这条真实的信息设计一道练习题:“某男装标价为398元,8折促销后依旧获利130.4元,那么这件男装进价为多少元?”同时给出提示,利润是指销售价与成本的差。由于这是从学生调查的社会现象中剥离出的数学题目,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有关的未知量、已知量以及等量关系,所以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继而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改编”成一元一次方程,然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解答,一时间,课堂上解题、设题以及各种方法与思路精彩纷呈,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思维乐园。

知识没有界限,更不应有疆域之别,只要在教学中,教师能够结合农村教育特色,善于挖掘知识本质,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能够凸显地域特色,活化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宏,陈水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刍议[N].黄冈日报,2008.

[2]沈明华.浅谈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疲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5).

初中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 篇4

一、在数学生活情境教学中容纳数学思想方法

文学家刘勰曾经说过:“惟境能白人,亦能皂人”,着意于强调环境给个体人格造成的影响. 同样道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造贴近生活的情境又何尝不具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作用呢.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如能把有限的情境空间尽可能扩充,便会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与习得数学能力的效率迅速上升. 这种情境空间的扩充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 另外, 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极有作用,学生日后可能接触到的物理学、统计学、金融学等领域, 皆需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根基. 初中阶段能够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比较、化归、方程、建模、数形结合等多种,兹仅以建模与数形结合两种方法为例.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进行一定深度的抽象思维,因此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进行初步培养,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有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学过的数学模型来解决. 如投资决策、人口控制、保护资源、交通运输、规划生产、土地沙化等问题中涉及的有关数量问题,学习中可以通过建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或方程来求解,例如:从A、B两蔬菜基地向甲、乙两地调蔬菜,其中甲地需要蔬菜15吨,乙地需蔬菜13吨,两个蔬菜基地分别能够调运蔬菜的数量是14吨, 现在从A地到甲地路程为50千米,从A地到乙地路程为30千米; 从B地到甲地路程为60千米 ,从B地到乙地路程为45千米,请研究出一种调配方案,尽量让蔬菜调运量减少.

分析:假如从A基地向甲地调配的蔬菜是x吨,从两个蔬菜基地向甲乙两地进行调配的蔬菜里面总共包含4个量,它们分别是A—甲,A—乙,B—甲,B—乙各种方案的蔬菜量,借助等量关系能够形成数学模型.

则有y = 40x + 25(28 - x) + 45(30 - x) + 35(x - 2)化简得y = 5x + 1980.

∵ x ≥ 0,28 - x ≥ 0,30 - x ≥ 0,x - 2 ≥ 0

解出后为2≤x≤28,∴5>0,∴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求调运量最小 ,∴当x = 2时最小.

故5x + 1980 = 10 + 1980 = 1990吨 / 千米.

在初中阶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求解,即生活经验数学化的必要性.

数形结合思维方法指的是把数量同图形联系在一起给出研究,是解决初中数学问题的实用策略,它利用数形间的转化, 能够让抽象的数量关系迅速演化为形象的几何图形,这一生活情境教学的目标宗旨是相一致的. 从图形结构里面直接找到数量内在联系, 或者从图形结构研究其性质和特征, 对于学生来说无异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训练. 数形结合思维方法在函数部分表现的较为明显. 如学习 (九下)“二次函数的应用”我设计这样的练习:一网店销售一款学生雪地靴,已知进价为每双40元, 厂家要求每双售价在40~70元之间.市场调查发现:若每双以50元销售,平均每天可销售90双,价格每降低1元,平均每天多销售3双;价格每升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双.

(1)求出该网店平均每天销售这种雪地靴的利润W(元 )与每双靴子的售价x(元)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每双的利润=售价-进价).

(2) 求出 (1) 中二次函 数图像的 顶点坐标 , 并求当x =40,70时W的值.在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像的草图.

(3)观察函数图像 ,能否直接得出当靴子售价为多少时 ,平均每天的利润最大? 最大利润为多少?

这种极富生活化特点的问题将学生推到决策者位置,学生可以依靠函数关系处理之,通过函数与函数图像能够相互表示,根据计算结果作出推断,借以处理相关实际问题. 而反过来说,让实际问题进入到教学中来,达到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同样是对函数部分知识数形结合思想渗入的一种帮助.

二、在数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简化数学抽象概念

进行概念教学时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都能够让生活教学模式得到应用, 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概念简单化.

首先是引介概念,引介过程能够让学生产生对概念的初始印象,因此利用何种方法引介便会首先影响到学生的接受程度. 概念的引入一般可以采取两种办法, 分别是实物法和媒介法,而这两种方法无疑都是指向生活化最终归宿的不同路径而已. 比如在讲解到与四边形有关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指出概念之后,取出不同类型的四边形模型,并且提示学生各种模型间的不同点,平行四边形有何特点,长方形有何特点,菱形有何特点,等等. 在概念与实物的联系之下,学生很快便能分清各种概念的异同. 这是将生活化代入实物的典型例子, 对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印象极有帮助. 媒介法的作用同样如此,如果实物不便带到课堂中来,便可以多媒体的途径取而代之,比如三角函数定义教学的时候,我用了一小段吉普车攀爬陡坡,到达坡顶的视频导入,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驾驶员征服一段陡坡,同学们在佩服之余会想这坡有多高呢? 教师实时引入坡面、坡角怎么求高的问题,最后再利用几何画板探讨边角关系,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达到直观化概念的效果.

其次是强化概念,是实现对概念的思维拓展的一种教学形式,意在促进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概念,并且可以站在不同角度应用之. 如果想强化概念,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必然是不二选择. 介于初二学生的思维水平考虑, 理解函数的概念存在极大的困难,(八上)“函数”的定义为,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在讲解概念时学生存在纳闷,我思忖了一下,把一串钥匙递给一名学生,叫他上台帮我打开讲台桌的抽屉,他开了好几次终于打开了一个抽屉,我不失时机地问学生开抽屉的道理,学生略有所悟,这时我点到:一把钥匙一把锁就是函数,一个萝卜一个坑也是函数,并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一步一个脚印”. 此时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他们结合实际问题,理解了抽象的函数概念,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表达式和画了几个图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函数,进而强化函数概念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强化概念和深化概念有相通之处,教师要善于裁剪抉择,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接下来是对概念的巩固,让概念直接和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以求解习题为直接表现.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不同手段处理同一个问题.

三、在生活经验教学中渗入有关几何问题

在初中数学中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几乎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之势,而几何知识因为具有形象化的表征,更是能够极其自然地走生活化教育发展之路,最常用的有两种利用趋向.

首先是使学生在生活化环境里理解几何定理,背诵定理的效果不如理解定理, 而理解定理则非生活化介入不可. 比如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由于本节课的知识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两个圆,材料随意,一个圆的半径是10 cm,另一个圆的半径是18 cm,接下来把其中某个圆予以固定,同时把另一圆从远到近按照两圆心所在直线位置统一方向进行移动. 在学生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按照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形象特点寻求得到圆和圆位置关系,并利用后期的分组讨论,归纳得到两圆位置关系特征. 在上述概念的产生过程中, 学生依靠实践中的图形启发,逐渐达到完善本质特征的目的,真正显现出了“融知识入活动 ,置抽象于形象”的突出效果.

其次是使学生在生活化环境里锻造几何思维,而几何知识里面的几何所有推理都是真实的,都和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相互呼应,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动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让多种思想方法在同一个问题中得到渗透.比如下题:一条公路修到一个山村边时,需拐弯绕道而过,如果第一次拐的∠A是85度,第二次拐的∠B是135度,第三次拐的角是∠C,这时道路恰好和第一次拐道之前道路平行,且请说明∠C度数的计算过程.

本题用于考察平行线性质、判定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对几何推理过程书写的要求较为严格,对于学生思维无异于巨大挑战. 实际解决过程中, 有些学生会这样书写:∵AF∥CD,∴∠A = ∠C,∵∠A = 85°,∴∠C = 85°,这样就错误理解内错角的定义,此题应通过添加辅助,过B点作BE平行于AF,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平行得到内错角∠A = ∠ABE = 85°,所以∠BEC = 50°,再利用平行线具有传递性等到BE也平行于CD,由平行的性质得到∠BEC + ∠C = 180°,进而求出∠C的度数. 此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求解, 培养了几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能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反思论文 篇5

【摘要】伴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更加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数学作为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学科,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及知识实践应用能力。本文就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做出探究,阐述生活化教学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并提出若干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以望能够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助力学生全方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

数学是一门源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的逻辑性以及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1]。此外,由于数学知识大多较为抽象和枯燥,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丧失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采用多元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充分参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充足的培养,让学生用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知识。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首先,生活化的数学的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生活化因素能够有效拉近学生数学知识的`距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其次,现代化社会更加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发展也能够因为生活化的教学得到有效的推动,学生在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紧密连接自身的实际生活以及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推崇数学教学生活化,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在进行初中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能够紧密的连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学质量能够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树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2]。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更新优化,为初中数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充足的动力。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教学现状,带领学生清晰的认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知识。

(二)深入整合教学资源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于教师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际生活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3]。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编写教学内容,在新课导入部分、例题以及练习题中合理的设置生活化的内容。但是我们同样应当意识到,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在认知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将教材的有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进行教学内容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生活实际来挑选适合的生活素材,将生活素材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作出有效的保障,确保教学目的能够更好的实现。例如在对中学生进行“二次方计算解决问题”方面的教学中,如果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进行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每天王伯伯都需要给我们的班级送水,那么每天王伯伯需要送多少水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与王伯伯有过接触,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兴趣将会不断地被激发,学生们一定会进行猜测,并且给出不同的答案。而正确的答案又是什么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了解每一桶水的重量,在得知每一桶水的重量为15千克的情况下,结合实际情况,对王伯伯每天送水的重量进行计算。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更加明确千克这一单位的概念,同时对学习的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入的掌握。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紧密的连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将生活的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的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自主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凤梅.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积极运用与合理引导[J].数学学习与研究,(3):79-79.

[2]李明金.聚焦核心素养,践行魅力课堂--实现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J].知识窗(教师版),(3):125-126.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41-01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理念,即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初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有关联的,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数学相关知识的一个集合体。初中数学教学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和知识基础为出发点,将数学教学和生活紧密关联,实现数学和生活的融会贯通。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应融入一些生活化的数学,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数学,实实在在地做数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有趣

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掌握和运用数学,沟通生活中的数学和课本中数学的联系,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如在学习“随机事件”时,正值学校组织年级乒乓球球赛,创设学生熟悉的以抽签决定出场顺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了随机事件,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时,结合例题的学习,设计了生活中掷骰子的游戏。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并制作一個精美的盒子吗?这样的问题,既联系了所学的立体图形平面展开图的知识,又回归学生的生活,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美术知识,动手实践,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再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时,由建筑工人砌墙时如何拉参照线,木工师傅锯木板时如何用墨盒弹墨线学习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由选择从A地到B地所走的最短道路情境引出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由怎样测量出A、B两地的距离的情境设置引导得出两点间距离的定义;由如何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学习了线段的比较。情境的设置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数学在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孩子们还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从而体现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二、讲解例题,注入生活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现代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学生面对的却是大量的枯燥繁杂的计算题,解答的又是陈旧乏味的传统应用题,弄得学生筋疲力尽,根本谈不上对学习数学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处理同学们看得见、摸得着、亲身经历的问题,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增添学生学习的情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相遇问题是学生初步接触的两个物体运动的较复杂的应用题,其中涉及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二次根式》教学中,用带根号的式子填空,利用现实生活中与二次根式有关的背景,让学生体验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在“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如以传播问题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引入新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实际;在《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中,通过线段和平行四边形引入中心对称图形,强调“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特点,列举了风车、扑克牌、阿拉伯数字,大写英文字母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美等等。

三、利用多种方法,再现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数学是抽象枯燥的,若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中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是“生活原型”的再现,而这些“生活原型”往往是学生熟悉却又难以时时在课堂中找到的,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如在《圆的切线》教学中,采用学生熟知的旋转雨伞时飞出的雨点及砂轮上打磨工件时飞出的火星引出圆的切线,使学生借助情境发现问题,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教者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的车轮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你能想象一下骑这样的车会是怎样的情境吗?”“如果自行车的车轮是椭圆呢?”学生立即展开想象,一边想一边说,那会颠簸得很厉害,有的学生甚至做起动作表演来了。学生回答后,我又投影出示制作的课件动画:一个骑着车轮是椭圆的自行车的人,在马路上被颠簸得狼狈不堪的滑稽情境。通过这一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

初中数学教育生活化 篇7

一、调查和实验的内涵

调查和实验提供了用于表现性评价的各种动手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从事调查、实验, 以及在进行调查实验任务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有助于实现发展自身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有助于加强对数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促进对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了解.这些调查和实验可以是科学定向的, 但在其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和技能, 也可以是基于数学内部的知识的, 比如对数学规律或模式的探索等.

二、调查与实验的主要形式

在实践中, 分组活动是调查与实验的主要形式, 活动小组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给不同层次学生平等、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机会, 教师经调查和综合分析, 根据上一年度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及学生的智力因素、已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 对全体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进而将所带的普通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 (学习成绩好, 学习兴趣浓, 学习毅力强) ;B层 (学习成绩中等, 学习兴趣不稳定) ;C层 (学习成绩较差, 学习兴趣不浓, 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

结合学生的能力状况, 将各层次学生进行分组, 使各组同学的总体学习能力, 成绩情况基本相当.A层次的同学为各组的组长, 其中, 具体的分工情况视反馈类型由组长及教师确定.

注:表中的数字为班级学生的学号.

三、调查与实验的活动设计

组织有思考性、探究性、交流性氛围的调查与实验活动, 应从问题入手, 抓住学生的情感进行调控.在设置问题时, 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具有层次性、跳跃性, 让学生既有思考的可能, 也有探究的必要.再则要发扬教学民主, 减少教师人为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 尽量使其具有操作性、实效性, 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一章, 我们与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些活动, 如统计不同名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洋快餐和中式快餐谁更受国人喜爱等, 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法, 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知识本身的探究中, 组织学生讨论了中位线真的会影响小的四边形吗, 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等问题.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 并运用PPT或WORD的形式, 记录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教师可以在看到汇报论文后, 通过评语的方式与学生交流, 对学生的工作予以肯定;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将各小组的成果展开汇报、交流、探讨, 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同时也感受到获得数学知识, 解决存在问题后的成功.

四、活动效果分析

1. 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相互协调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调查实验, 学生定期履行自己的职责,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与同学的接触机会, 逐步提高学生的“办事”能力.所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实践, 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缓解心理压力, 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小组间的竞争机制的开展, 还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 提高在社会的适应能力, 为未来走向社会更多地开展人际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讲评和汇报, 小组定期轮换小组发言人, 通过对小组研究结果的汇报及讲解, 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特别是利用数学语言表达方面较实验初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且对数学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学生在汇报之前必须将要讨论的问题理解深刻, 才可能讲解透彻.所以从另一方面来说, 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3. 数学思维及解题能力的提高

在数学活动的小组汇报中,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例如, 起初, 学生在讲解自己小组的活动时只是说明得到了什么结果, 没有数学的思维.经过若干次的汇报, 学生在讲解时会分析“通过这个活动我们要说明什么问题”, “若要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做些什么”等等, 以及最后还会总结与反思等, 这对学生今后解决问题是大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 合理组织数学活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宏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4.

[2]马云鹏, 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刍议 篇8

一、精心预设, 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国古人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学也是这样.精心预设内容生活化的教案, 课堂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 即使碰上了一些“意外”, 也能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精彩.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要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始, 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一个主要的学生兴趣点.预设中, 我对课本已有的生活化教学内容, 常常给予完整的保留, 而对于课本编排里的例题则尽量结合当地实际予以增添完善.例如, 学习《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 有这样一道例题: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问1:储存室的底面积S (单位:m2) 与其深度d (单位:m)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下面还有问2、问3, 这里不再引用) 这道题已经接触到现实, 但与本地实际联系不紧密, 估计学生的感受不会太深.备课时, 考虑到我们学校地处南通机场西首.机场二期工程大量拆迁建立了一个新小区, 而小区又正准备为住户建立煤气管道.为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将这道题问题前的部分进行了这样的改动:市煤气公司要在距离南通机场小区不远处建立一个圆柱形地下煤气储存室, 以方便小区及周围附近居民使用煤气.这个题目与原有题目相比, 虽然改动不大, 但因为是南通家乡的一件大事, 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不少家住机场附近的学生和机场拆迁户的学生立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我认为, 预设时, 为了与教学内容有机配合, 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找出实例以触发学生的兴趣点.例如, 还是学习这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为了说明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我举了充满气体的气球能够用脚踩爆的例子.试图告诉学生这里涉及的是气体压强p与气体体积V的反比例关系.如果用脚踩气球, 就会使气体的体积变小, 气体的压强增大, 导致气球破裂.这样, 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大型载重卡车为什么装有许多车轮, 推土机要在轮子上安装履带了.实践证明, 内容生活化的这些例子对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多维导入, 让情境创设生活化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如能创设生活化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生活中, 学生会觉得数学与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 学习兴趣就会自然提升, 这种导入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古希腊鲁塔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学生的)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创设生活化情境导入新课内容就是这样的一把火把.一般情况下, 我们的数学教师在一堂课中只用一种导入法, 而多维导入不同, 它是运用组合式导入方法, 将几种导入糅合在一起, 使得课堂精彩纷呈又井然有序, 学生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课学习中.如学习《勾股定理 》 (同上, 第十八章) , 我在导入中运用了组合导入, 首先我运用了疑问导入法进行提问:大家在小学里就已经知道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 但是, 你们知道2002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悬挂的会徽图形是怎样的吗?有什么含义呢?这时, 我轻点鼠标, 黑板前的屏幕上立刻出现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场情景和会徽.一个特写镜头, 会徽占据了屏幕的大部分.会徽的下面飞出了几行字:深蓝色的会徽由几个三角形和几个正方形组成, 寓意着公元三世纪中国数学家赵爽发明的勾股定理.接着, 我引导学生就学生了解的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行简短的讨论, 以引起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兴趣.整个导入由设疑、课件和讨论三种方法组成, 精短简练.

三、交流探究, 让学生活动生活化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而生活化的数学互动则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通过多次对比发现, 越是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越是受学生欢迎, 学习效果越好.教学中, 我常能身体力行, 尽量使互动探究的活动安排具有浓郁的生活味.例如, 在讲了《正方形》 (同上, 见《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我出了一题让学生探究:学校有一块空地, 恰巧是正方形, 想做一块草坪, 要在上面修建两条交叉的小路, 使得这两条小路将草地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部分, 你有几种办法?请找出一种从审美视觉上最好的一种方法来.并将设计好的方案交到学校政教处.像这类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既能巩固学生知识, 又能检验学生能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9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内容应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时候, 应该注入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使得教学内容不断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能够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上的生活化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能够调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焦让前发现, 就当前来讲, 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以教材为蓝本, 过分强调理论性的知识, 包括公式的记忆、公理与定理的记忆等. 这种教学方式将数学学科的初始优势忽略了.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灵活性的变通, 特别要注意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 是解决生活中所出现问题的一个工具, 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来解决数学问题, 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降低数学知识的难度.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我们在学习和认识多边形的时候,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事物进行初步的认识, 将死板的定义通过具体的事物更生动地展现. 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门窗、课本等就可以将知识掌握在脑海当中.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 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教学知识点编写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 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 逐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 初中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在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的同时, 能够让学生充分体味到解决问题所带来的享受.

加强沟通也是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师也应当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也就是说, 通过互动的学习, 分享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新鲜事情, 让学生们尽情发挥, 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的了解, 也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教学方式非常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 对数学的学习, 乃至其他所有知识的学习, 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 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作为应用型的学科, 在生活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数学理论知识的应用. 例如, 在我们学习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点后, 可以布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出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尽可能用现有的模具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确实高于其他的多边形. 通过这种课外文体的生活化教学, 在提高初中生动手能力的同时, 能够有效帮助其掌握理论知识, 能够将数学作为一种爱好. 课外问题生活化力图实现将数学回归到生活, 充分体现教与学合一的理念, 把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而培养初中生数学地思考身边的问题和事物的能力. 数学学习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其实际的生活经历等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应用, 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 这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陈叶峰 (2013) 强调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单纯掌握理论性的知识, 而是将数学联系实际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这个道理. 学生通过学习, 然后将其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融会到生活当中, 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事情. 这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陈婧巧 (2013) 、李成瑜 (2012) 认为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课外实际, 能够有效地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运用, 直接解决了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更能够加深其对知识的认识, 深刻理解到数学作为一个应用学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的习惯,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踏实的基础.

三、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促进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的一个方法. 当前背景下, 我们在教学测评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教师上下课时间、穿着、上课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 不可否认, 这样的评价对教师个人的上课习惯有一定促进作用, 但是对教学效果能够起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我认为, 在进行教师测评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生活化程度.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 数学作为应用型的学科, 联系生活是必须的, 初中数学的教学应该要特别重视教学策略上的生活化问题. 因此, 在进行教学测评的时候,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程度应该纳入评价体系, 并占到较高的一个比例. 这样能够有效引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将生活联系数学知识,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们更喜欢这样的课堂, 收获更好的效果.

结语

总之,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强调了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 又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这样的双向学习,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 生活化教学策略应该着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焦让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略谈.方法交流, 2013 (9) .

[2]李忠旺.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学园, 2013 (23) .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10

一、在导入课中“生活化”

如果教学的导入环节设计得好就能够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唯有将一些有生活情趣的图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件等充分运用到教学中, 就能够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例如, 在教学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 提问学生:“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 现实生活中你看到的蜜蜂的蜂窝是什么形状的呢?你见过我们永春体育广场上的瓷砖吗?你是否想知道它们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我的问题一提出, 立即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接着, 我就播放演示正六面体结构的蜂窝和本地一些用瓷砖铺设的广场及建筑物, 让学生通过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学到课本外的数学知识。这样一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记忆,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生活化”情景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可见,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体验, 客观有效地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 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如小王在商场购买东西时, 其中甲商厦给他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四折进行销售, 而乙商厦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性购满200元就可领取8折贵宾卡。现在, 请同学们帮小王拿主意, 他到哪家商厦购物才能得到更大的优惠呢?问题提出后, 全班学生都十分感兴趣, 大家议论纷纷, 跃跃欲试。这种生活化授课模式, 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可以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久而久之, 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生活化”内容设计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离开了生活, 那么, 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 在设计教学情景时, 教师要寻找生活中一些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场景、实例、新闻等, 让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事物中都蕴涵着数学知识, 从而领略到数学的“生活化”。

例如, 有一个学生在做作业时, 不小心将墨水倒在作业本上, 使其中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80千米, 摩托车速度为40千米/小时, 运货车速度为30千米/小时, ■■■■■” (涂黑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 , 发现这一情况后我顺势让学生将这道作业题补充完整, 并列方程解答。

这样一来既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讨论。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要让学生敢说、敢疑、敢动手操作, 而且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不同的补充内容:1.货车和摩托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两车经多少小时相遇? 2.货车和摩托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 同向而行, 摩托车用多少小时追上货车? ……就这样,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既发展了数学思维, 又体验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四、“生活化”的综合应用

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题目, 让学生有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我们传授学生知识, 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应用。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解决问题, 又能够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就能够不断提高。

比如, 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的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游戏,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币”“猜红白球”和“抢50”游戏。通过一系列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自然而然就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究实践学习中。

此外, 我们还要做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只有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 才能让学生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也就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某一块果园有两处水源———圆形的水池和笔直的河, 学生作为果农, 应该如何选择取水地点呢? 又应该如何为该区域划一条合理取水的分界线呢? (供当地果农取水时参考) 这样一来, 我们就把现实问题的解决纳入课堂教学中, 这种模式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整合。所以, “生活化”活动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 也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在“生活化”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领悟到了实践的价值, 数学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实践能力不断发展。

上一篇:交变电磁场下一篇:物业公司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