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经济统计

2024-05-26

国内企业经济统计(精选十篇)

国内企业经济统计 篇1

一、指数法及其不足

指数法是指运用各种指数来调整统计所得的经济变量的名义值, 通过比较调整得出的实际值与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值来评估数据的可信度。任若恩采用价格指数平减的方法得出1980-1992年间中国制造业产出年增长率为7.6%, 而同期官方公布的工业产出年增长率为10.9%。Maddison用生产指数方法发现1978-1994年间中国GDP增长率高估了2.4%。这种方法的不足是:指数的种类很多, 如工业品价格指数、缩减指数、生产指数等, 所选的指数种类和基期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而且这些物价指数未必完全可靠。

二、经典计量模型法及其不足

经典计量模型法是指从经典的经济计量理论出发建立模型, 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数据的可信度进行分析。王小鲁、孟连通过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状况, 比较实际统计数据与其存在的差异来对数据的质量加以判断, 并且利用生产函数对我国经济增长率进行估计。Klein和Ozmucur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他们选取尽可能多的、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变量的变动率作为自变量来解释GDP的增长, 为了克服模型的多重共线性, 他们对这些变量与GDP增长率进行主成分回归, 根据回归系数及主成分与原来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还原得出GDP增长率与这些经济变量之间的系数 (即弹性系数) , 通过系数的正负关系确定是否违背经济规律。这种方法的缺陷是, 在衡量GDP增长率时, 采用了较多的指标。

三、相关变量分析法及其不足

相关变量分析法是指选取具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变量, 通过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规律递推出另一个变量的规律, 然后与公布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 判断数据的可信度。Rawski认为能源与经济增长应该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关系, 他利用中国能源消耗数据质疑中国的经济增长率, 然而任若恩认为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的假定并不成立, Rawski所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化, 结论也过于草率。Lardy通过进口额和财政收入这两个经济指标来推算中国1997-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 他认为进口额和财政收入不可能被夸大, 若中国官方公布经济增长率数据属实, 中国经济增长在这四年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 税收的增长也应该相应的放慢, 然而税收增长的强劲势头与经济增长减慢的说法难以吻合。周建认为国民经济各个指标间存在着多种比例关系, 他针对我国宏观统计数据的特点, 利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能源消费指数 (可比价格) , 对我国经济与能源增长进行小样本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因果关系检验模型预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然后将该预测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进行比较, 计算相对误差, 根据相对误差判断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的准确性。该方法的缺陷是, 相对误差取多小的值, 才算合理?由于相对误差的取值范围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规定, 不同的取值标准将会带来不同的评估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尽管关于数据质量的测度问题已经达成一个共识, 即应从多个不同的维度来衡量数据的质量, 然而我国目前尚缺乏一套适用的数据质量评估标准和框架, 针对我国统计体制及实际情况进行的有关数据质量测度的研究很少。而目前从经济计量角度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中, 不管采用的是何种计量模型, 其主要思想都是利用统计指标的历年数据来拟合模型, 然后分析根据模型计算出的历年的预测值, 而在运用预测值评估数据质量的方法中, 还没有从检验异常值的角度来分析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的程度。此外,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把经济数据视为经济系统这个多维空间中的点, 运用统计诊断的思想来衡量数据质量的研究十分少见。因此, 我们应在数据质量的测度方面针对我国国情进行探讨, 同时运用异常值的检验方法及统计诊断进行数据质量的定量评估。

摘要:随着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 统计数据在决策中的作用逐步增大, 因此人们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章分析了国内外对我国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方法及其不足。

关键词:经济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不足

参考文献

[1]卢二坡.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述评[J].统计与决策, 2006, (23) .

[2]陈珍珍.要建立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J].统计研究, 2007, (12) .

[3]林勇, 杨言勇.统计数据质量改进的博弈论研究[J].统计研究, 2008, (3) .

[4]刘洪, 黄燕.基于经典计量模型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J].统计研究, 2009, (3) .

[5]金勇进, 陶然.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理论研究与实践历程[J].统计研究, 2010, (1) .

企业经济统计作业 篇2

二、企业附属车队生产活动成果和费用全年运输总量计价66040元,其中厂内货运24040,厂外货运350000,厂外客运70000 2 外购燃料电力等180000固定资产折旧费65000工资及奖金75000其他费用150000,其中物耗占24%,保险费占15%,差旅费(不含生活补助)10%,以上各项支出厂内厂外运输可按比例分摊

三=外购材料 125064002 外购燃料3450003 外购动力187000工资 29916005 福利费2601606 固定资产折旧费 144520利息支出 1428008 奖金等580000其他支出 1006100其中:

(1)外部修理加工费 199400(2)外部运输费46800

(3)本企业车队运费 240040(4)办公费105600

(5)差旅费(出差补贴)10800(6)保险费 24000

(7)劳保费51360(8)水电费30000

(9)文体宣传费32000(10)企业教育费 36000

(11)保险津贴91200(12)罚金支出 34800

(13)其他(物耗占60%)22500应得利税 1645880

对企业经济统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问题

1.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企业经济统计模式效仿于前苏联统计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相关部门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视为自身统计基础,进而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统筹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层层的申报报表形式为政府单位提供调控经济决策制定需要的各类统计信息。通过长期的实践该类传统统计模式体现出环节冗余、工作低效等弊端。虽然企业经济统计随着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变革与更新,然而其原有统计体制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许多企业仍旧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的统计方式,将企业经济统计错误的理解为报表统计制度管理下的统计,缺乏对现代企业综合经济统计的科学职能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经济统计相关制度建设较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呈现出滞后发展现象,由于统计意识不强令企业领导层无法对经济统计工作提升重视力度、而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上,忽略了统计工作的实践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新时期统计职能。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业单位之间欠缺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从事经济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缺乏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济统计人才,一些经济统计人员队伍呈现出过于频繁的变动,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长效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有限令经济统计工作常常呈现出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统计内容不够科学,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等问题。信息化时代,各类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涌入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优势辅助作用,其安全的系统模式、高效的运算统计能力恰好充分适应企业经济统计繁杂、细化的工作特征需求,然而一些企业却没能对先进科学技术加以充分利用,不愿意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因而令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单一,数据质量、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2.完善企业经济统计的科学策略

2.1更新观念,强化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为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统计理论的深渊影响,企业只有树立创新思想观念,把握市场动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风险、现代经济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创设良好的实践效果。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我们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统计规划,令繁琐统计工作程序得到良好简化,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企业全员的经济统计意识,令每位员工均参与经济统计系统的科学建设中,协调各环节的衔接配合。领导层应不片面、单一的强调经济指标的重要性,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站在战略化角度,思考如何令企业获取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非短暂的、一时的指标增长。企业经济统计专项工作应充分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强化理论基础建设,增强经济统计意识,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准确、清晰的价值化参考信息与决策辅助,同时应在具体实践统计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式,确保企业的科学、持续与先进性发展。再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令我国经济成为一体化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不仅应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还应科学注重对外部企业各类信息的收集、统计,进而合理满足企业扩充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建设需求。统计信息可靠性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概率保证,倘若在固定样本容量状况下,统计的精确度与置信度相互矛盾,同时统计决策与预测同样具有风险性与偶然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还应科学树立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控体系进而有效的令统计风险得到化解。

2.2扩充视野、创新运行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政策支持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济统计应进一步扩充视野、扩宽口径、树立大容量、打同级宗旨,进一步拓展经济统计范畴空间,引入外部环境统计,对其资源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律与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考核分析,进而强化了解,能够依据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研究与正确判断。企业经济通知模式应打破传统报表体制局限,科学成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管理中心,采用主体集中管理、辅助分散管理,分散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应用存储、传输、信息处理先进技术健全企业的经济统计全过程。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统计密切相关,只有各部门关系顺畅、各方配合协调,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才能实现进取与提升,同时,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优惠加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实施结构组织调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组合各项资源,才能真正为经济统计工作创造良好、健康的软环境,促进管理水平与经济统计水平的同步提升。

2.3完善经济统计内容、健全指标体系,创新统计手段与人才管理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基本内容涵盖对活动条件、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的统计等。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其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呈现出同现实不相符、不适应等问题。为有效杜绝该现象我们应继续拓展企业经济统计实践内容,体现新时期经济信息特征。例如引入应用水准统计、周期统计、虚拟运作、电子商务统计、无形资产、创造力、科研力、凝聚力统计、筹措能力、增值力、环境、资源影响力、创新能力等内容,切实丰富企业经济统计内含,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统计描述功能建设层面我们应抓准各指标联系,完善构建统计指标体系,丰富量化评价、测评、分析与判断功能,积极运用现代化统计软件、工具充分识别企业经营生产能力,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辅助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拥有了更优势、更先进的软件与硬件保障,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例如决策支持系统、ERP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为经济统计提供更先进的实践方式,丰富实践思维,为企业创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及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进而展开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状态的监测、定量检查及预警,揭示企业深层次偏差及风险因素,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进而促进企业经济运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知识产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唯有加快更新、持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远占领行业制高点。经济统计专项工作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辅助与信息参考,因此为适应企业转型,领导层、统计工作人员只有强化重视,勇于发掘不合理问题,树立创新统计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统计方式与手段,才能准确反应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信息、内容,推动企业统计实践工作向着更新、更强的方向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继海.企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构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

国内企业经济统计 篇4

一、业务流程设计理论

1.国际通用统计业务流程模型(GSBPM)。

通用统计业务流程模型 (GSBPM-GenericStatistical Business Process Model)是由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编写的,当前版本是于2009年4月公开发布的4.0版本。

(1)目的和适用性

该模型的初衷是为统计机构研究开发统计元数据系统和统计流程提供一个标准术语,被视为描述和定义官方统计数据生产业务流程的灵活工具。

GSBPM适用于官方统计数据生产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包括国际和国家两个层面。该模型假定数据来源是独立的,因此,它可用于对调查、普查、行政记录和其他非统计或多种来源基础上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和质量评估。该模型还可用于对现有数据进行修订,或对时间序列进行再计算,统计登记的开发和维护等。

(2)模型框架

GSBPM分为4层:第0层为统计业务流程;第1层为统计业务流程的9个阶段,包括确定需求、开发、采集、处理、分析、发布、存档和评估;第2层为每个阶段内的子流程;第3层为子流程的具体描述,由于此层不具有通用性,该模型没有做进一步展开。

GSBPM还包括几个通用于9个阶段且跨越整个统计业务流程的跨越式流程。分为两类:第一类具有统计要素,包括质量管理、元数据管理、统计架构管理、统计程序管理、知识管理、数据管理、过程数据管理、提供者管理、用户管理。其中,质量管理和元数据管理两个流程与模型关系最为密切。质量管理流程具有对统计业务流程每个阶段进行评估的职责,可以识别潜在的问题,有利于改进相关流程、阶段、子流程,形成质量循环。元数据流程的重点在于统计元数据的创建和应用,由于元数据存在于每个阶段,而且随着数据一同被存储和在不同阶段间转换,因此,元数据管理战略对于本模型的实施至关重要。第二类具有通用性,适用于各类机构组织,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法律架构管理、组织架构管理、战略规划,该类流程仅对模型中部分环节有间接影响。

(3)主要特点

该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具有一定弹性,即子流程不是严格按照顺序进行操作。它是一个矩阵,有很多可能的路径,某些子流程可以跨越,有些子流程也可以重复循环。

目前,GSBPM被世界范围内50多个统计组织使用,用来管理和存储统计产品。各国建立的统计业务流程模型基本遵循了通用统计业务流程模型的设计理念,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在流程阶段划分上并不完全一致,在子流程的设计上也是各有不同。

2.业务流程再造(BPR)。

业务流程 再造 (BPR -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最早是1993年由美国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 和詹姆斯·钱 皮(JamesChampy)在合著的《公司重组: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提出的,其定义为: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1)目标和适用性

BPR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 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的突破性改善。

(2)基本思想

BPR的基本思想包括:以客户、员工和效率效益为中心;以客户和供应商为经营导向;以流程为管理导向,根据流程设置组织结构,注重整体流程最优的系统思想;创造性的应用信息技术,从根本上优化业务流程;注重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

二、北京市企业一套表统计业务流程设计实践

从国内企业一套表统计业务流程设计实践来看,早在2007年,北京市统计部门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改革,对统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和设计,将面向企业的常规统计调查内容全部纳入企业一套表,并建成了以“一级平台、三级监管、多方共享”为建设理念的北京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实现了以企业一套表为基础、以统计元数据为驱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市、县、乡3级统计机构按照职责权限在同一平台上的业务操作,从而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统计业务流程重构的目标。从北京市企业一套表统计业务流程设计理念和实践看,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全系统和全流程角度设计统计业务流程。

北京市统计业务流程重构基于统计业务全流程和全系统的设计理念,在流程设计上,打破了以往以专业为主、分专业实施的封闭循环,依托信息化技术,将统计业务过程全面整合,建立了涵盖制度设计、采集管理、数据采集、数据评估、数据汇总、数据查询、数据归档和数据发布8个环节的统计业务全流程,并将流程固化到统一的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中,实现了统计常规调查全过程的业务电子化处理,统一了不同专业间相同工作环节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标准。在管理模式上,北京市统计业务流程设计立足于现行的统计管理体制,将市、县和乡3级统计机构的业务活动全部纳入业务流程设计范围,按照3级统计机构的管理范围和职责分工,形成了3级统计在一级平台上按职责和权限分层管理的模式,避免了多级统计机构在统计业务上的重复交叉和不协调。

2.将统计业务流程设计和权限管理相结合。

受统计管理体制制约,在统计机构尚未实现按照统计流程设置的情况下,通过流程管理和权限管理,从逻辑上实现了3级统计机构和各专业部门在一级平台上的业务操作。流程管理是按照企业一套表统计业务的全流程从制度设计到数据发布,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分工,打破以往专业部门的界限,无论哪个部门,均按照工作流程中的角色定位在统一的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中承担相应的职责,从而实现整个业务流程的一条龙作业管理和上下环节的紧密衔接;权限管理是根据市、县、乡3级统计机构之间的纵向职责分工和同一机构中不同专业部门之间的横向职责分工,通过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中不同权限层级的设置,实现对各级统计机构业务人员的管理,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3.将统计业务流程设计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北京市在统计业务流程重构中注重对统计业务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一是围绕统计制度的构成要素建立指标、目录、报表、制度、规则、标识6类元数据标准,并通过规划设计环节统一建立的元数据体系,使元数据管理贯穿于统计业务的各个环节,确保了统计业务流程中所有元数据的唯一性;二是建立了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工作流程及管理办法,明确统计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流程和管理规定,避免统计业务人员操作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并通过为每个环节设置牵头部门,加强集中、统一规范管理,实现了3级统计业务工作标准的统一;三是根据3级统计机构业务人员和统计调查单位的不同职责,分别制定各类人员使用的统计业务平台操作手册,明确不同角色的业务处理权限以及操作规则,明确3级统计机构在各环节的统计工作职责,确保各级统计人员在一级平台上完成相应的业务工作。

4.在统计业务流程设计中突出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在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面,北京市强调对统计数据质量全过程控制的思想。一方面,研究制定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全过程控制体系,针对统计数据生产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分别制定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办法,明确各阶段的控制要点和评估方式,以及3级统计机构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统计数据集中采集平台的功能设置,加强对各环节的数据质量控制,例如,通过规则元数据实现对基层填报阶段的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各级统计机构对基层数据的审核汇总实现对评估阶段的数据质量控制。

三、国内外业务流程设计的借鉴和启示

通用统计业务流程模型(GSBPM)和业务流程再造(BPR)是国际上业务流程设计中被广泛采用的两个标准,GSBPM作为国际组织发布的建立和重构统计生产流程的通用标准模型,描述了统计业务流程的基本逻辑框架,为设计企业一套表统计业务流程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型和框架参考;BPR作为广泛应用于指导企业增强持续竞争力、改善企业绩效的业务流程模型,其强调以客户需求为目标,以流程管理为导向,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注重成本效益的核心理念对于统计部门实施企业一套表以方便企业填报、减轻企业负担为宗旨,以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设计一套完整、规范、透明的统计业务流程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北京市实施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已有5年,在企业一套表设计理念、采用的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统计业务处理过程和规范性要求等与全国实施的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方面极其相似,因此,北京市企业一套表统计业务流程设计实践经验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1.采用全流程的设计理念,有利于统计业务工作的一体化。

在GSBPM理论模型和北京市统计业务流程建设实践中,均采取了全流程的设计理念,将统计业务涉及的所有活动纳入统计业务流程设计范畴,实现了统计业务工作的一体化,有利于统计业务各环节的集成管理和顺畅衔接,有利于对整个统计过程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生产能力。

2.按流程设置统计机构,有利于统计生产效率的提高。

以流程为管理导向,按流程设置组织结构是BPR理论的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这种将相同业务环节的工作内容集中在同一个部门完成的方法,一是保证了统计业务各环节技术标准与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协调统一,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二是各部门间呈现相互承接的、递进式工作关系,可以有效避免机构之间工作内容的重叠和工作职能的交叉,从而降低了统计工作的成本。统计生产的专业化和工作成本的降低,都有利于统计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业务部门设置与统计业务流程相对应,符合提高统计生产力的目标要求。

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这是当今世界的显著趋势。

无论是GSBPM和BPR理论,还是北京市统计业务流程重构的统计实践均是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北京市数据采集处理平台建设中充分依托平台的功能设置强化对各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更是流程优化、创新工作模式的重要支撑手段。统计信息化作为实现统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深刻变革着政府统计工作流程,而且已经渗透到统计业务的各个方面。企业一套表流程设计要重视信息化的作用,根据统计业务需求设计统计信息系统,同时强化信息化对统计制度标准、业务处理、职能权限、管理规范等方面的标准化规范。

4.强化业务全流程管理,有利于统计业务的规范化。

北京市在企业一套表统计业务流程实践中强化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在企业一套表整体工作和每个流程环节中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管理办法,有利于保证统计生产过程的规范性和连贯性。因此,在统计业务流程设计时,要从企业一套表整体工作出发,立足于统计业务工作的全流程,研究制定管理规范,明确各级机构和各部门在各阶段的职责分工、以及各环节的操作流程,有利于保证统计业务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统计整体工作效率。

四、统计业务流程设计影响因素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统计业务流程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提出了企业一套表统计业务流程设计的影响因素。

1.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着统计生产活动的组织形式。当前,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在统计机构设置上,主要设立国家、省、地、县、乡5级统计机构;在统计职能上,国家统计局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地方各级统计机构作为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在完成国家统计任务的同时,有义务满足地方政府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可以说,我国的统计机构设置和各级统计机构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业务流程的设计。

2.机构设置。

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是统计机构有效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现阶段,我国县级及以上政府统计部门主要以按专业和按功能设置组织机构,国家统计局设置包括按专业划分的工业统计司、能源统计司、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贸易外经统计司、人口和就业统计司、服务业统计司等专业部门,以及按功能划分的设计管理司、普查中心、数据管理中心等其他业务部门,省级、地级、县级统计机构层层设置相对应的组织机构。上级统计机构根据业务需要可以相对独立的向下级对口部门布置统计调查任务、收集数据,统计专业部门可以自下而上纵向自成体系的完成本专业统计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从根本上说,现行的按专业、部门条块分割的机构设置,与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背景下对各项工作实施专业化、流程化管理的要求不完全相适应。

3.职责权限。

职能权限贯穿于统计业务流程的整个过程。明晰的职能权是保证各级统计机构在统计业务流程各环节各司其职、有序操作、满足不同业务需求实现共享的前提条件。结合我国统计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现状,职责权限大体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表现为各级统计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主要包括国家、省、地、县、乡5级统计机构的职责分工;横向表现为同一管理层级中不同内设机构之间的职责分工,主要是在国家、省、地、县4级统计机构的内设部门按职能划分为设计管理部门、专业部门、技术支持部门、名录库管理部门、综合部门、数据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各部门在整个统计业务流程中承担不同的职责和分工;乡级统计机构一般不再细分。

4.实现方式。

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是实施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也是构建统一、规范的统计业务流程的必要技术支撑。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将规范的统计业务流程固化到统一平台,实现对各业务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整体工作效率,有效减轻基层和调查单位的负担。目前,国家统计局搭建了京云万峰和清华同方两套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各省选择其一作为本地区唯一的直报系统向调查单位采集数据。

5.制度规范。

健全的业务工作规范和管理规定是确保统计生产全过程规范化的制度保障,也是监管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工作规范和管理规定,将规范性要求贯穿于统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明确各业务环节的职责分工,约束和监督统计行为,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统一协调、有序推进,从而实现对统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

市场经济下企业统计改革探讨论文 篇5

在市场经济下,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要与企业的统计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统计的关注程度,将企业统计纳入到重点发展项目当中,之前传统的统计人员认为,绝大多数管理者都不太重视企业统计工作,之所以会让我们的企业统计工作人员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主要是现实导致的,企业统计自身没能够满足企业全面性的发展需求,企业统计的作用只是作为计划经济中的附属品,也就导致自身的统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说,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常常就会忽视这一部门。像这样的一种想法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还算是好的,最起码企业统计部门还是发挥了一点作用的,更严重的.是一部分企业统计工作人员认为,反正企业管理者也不重视这一部门,对统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就逐渐变得大意草率了,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则认为,反正统计出来的信息都是草率之中整理出来的,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也就更加的不重视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企业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根本就发挥不出来什么作用。

2.2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的统计工作改革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而统计的方法和统计的手段也在逐渐的更新,统计工作的不断更新要求我们的统计工作人员要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分析能力,此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也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不断招收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加入到企业统计队伍当中,这样不仅为企业增加了新鲜的血液,更重要的是使企业的统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3加强企业统计人员的市场理念

企业的发展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进行的,因此要求我们的企业工作人员也要具备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要知道企业的发展越好,工作人员的干劲儿才会越足,因此要求我们的企业统计人员在收集相关统计信息的时候,要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紧抓市场这一范围,仔细分析竞争对手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理念以及相关的营销策略,在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之后,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科学的统计信息。

3协调好企业统计与官方统计之间的关系

3.1确定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之间的独立性

自从政企分开之后,企业逐渐成为了独立的经济实体,所有的经济行为也不再受政府的指挥,企业的目标也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从此以后企业统计不再附属于政府,使得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逐渐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体系。

3.2确定企业统计与官方统计之间的关系

虽然我们说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二者并没有彻底的进行分离,也就是说其主体暂时还没有完全的分开。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一种存在形式其实是存在其滞后性的,有的时候还会导致一部分统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到最终的统计工作质量。

4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统计目标和统计主体如果不相同的话,那么最终企业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作为传统的官方统计,当它在收集相关统计信息的时候,还是会不自觉的去依赖企业报表,基于此种情况,我们要让官方统计多依靠自己的统计力量和民间的统计力量,这样一来所获得统计信息就可以直接对政府负责,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虚报假报等现象,进一步提高了官方统计的质量。而企业统计则要摆脱的是官方统计的限制,在最快的时间内创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统计行为,如果其他的企业或者是某一个部门运用了企业的统计信息,一旦出现了问题,本企业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我国的企业统计算算也走过了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当中,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完整的企业统计模式,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去发展企业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还需要我们去努力、去探索。

作者:张爱娟 单位:赤峰市自来水总公司

参考文献:

[1]陈光,刘祖法.如何编制好企业统计技术的质量体系文件[C]//如何在质量体系中有效应用统计技术方法征文选,.

[2]吴启富.统计与会计比较分析[C]//北京市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

企业经济统计分析中数据的可比性 篇6

统计数据作为统计语言,是进行国际比较、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中国统计要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就要采用国际统计标准,提高统计数据的可比性,这不仅是统计上进行国际比较的需要,也是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需要。因此,现代企业必须把经济统计分析中数据的可比性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探讨研究。

■ 企业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

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是指将客观事物进行对比来鉴别它们之间的差别和存在的矛盾,通过计算出数量上的差别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评价和判断,找出原因,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对比分析法是在统计分析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如果把一个事物孤立起来看,就作不出正确评价,只有经过对比,才能帮助人们认识清楚。例如,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情况的统计分析中,将不同时期的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分配资料进行动态对比,可以有效地观察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状况的变动以及影响有效利用时间的诸因素间结构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进行静态对比,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料进行对比,可以观察其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社会经济原因对工程技术人员时间利用的影响;通过不同单位间资料的对比,有助于发现单位差异的影响;通过对不同个人的资料进行对比,可以找出生活负担、工作习惯、生活爱好等个体因素对时间利用状况的影响。

在企业经济统计分析中,由于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不同,对比的内容和形式也存在差异,应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分为静态比较与动态比较,相差比较与相除比较,单向比较与综合比较。

■ 企业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原则

所谓可比性,是指同一项目的统计数据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比程度,就是拿来对比的两个指标是否符合所研究的任务的要求,对比的合理;对比的结果,要能说明所要说明的问题,要有实际意义。这就要求在企业内部使用统一的统计制度方法和标准分类,保证统计数据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在时间上一致衔接,并保证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可比。

统计比较的多样性决定了统计指标的可比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准确地选择对比基数,必须以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特点以及统计研究目的为出发点;其次,相对数的分子与分母必须保持可比性,主要可以从他们所包含的范围、内容、计算方法、计算口径等方面来考虑。当相对数的分子、分母出现不可比的情况时,可以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的需要进行调整、换算。例如,某企业2004年10月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12000元,这只能反映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而不能说明工作的好坏;如果将其与计划指标10000元对比,则可反映出劳动生产率完成120%,超额完成20%,每人多创造产值2000元,这样,就使认识提高了一步。如果再进一步与过去年份的劳动生产率相比,与同类型的其他企业或先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相比,就可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找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着手加以解决;又如,统计台账要根据客观变化及时调整资料的口径,以保证各个时期资料的可比性。可见,对比分析法在统计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也把各国统计数据的可比性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 企业经济统计分析体系中的可比性问题研究

企业生产方面

1.在企业产品统计中,通常采用三种计量方式:企业产品的实物量、企业产品的劳动量和企业产品的价值量。无论哪种计量方式,都必须注意可比性原则。

在统计原始实物量时,一般应根据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的《产品目录》的要求;在计算标准实物量时,先确定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将其他产品产量按一定比例折算标准产品的产量,例如,将发热量不同的煤,折算成发热量相同的标准煤,然后将标准煤数量加总,得到煤的标准实物量。在计算产品劳动量指标时,通常采用定额劳动时间,而不用实际劳动时间;在计算产品价值量时,应选择合适的价格标准,反映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状况。

其中,企业产品劳动量指标不能直接用于企业之间的横向对比,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劳动量指标,也缺乏直接的可比性。因为影响“定额工时”水平高低的各因素——技术装备条件、工人熟练程度及生产管理水平,在不同企业及同一企业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

2.在产品品种与质量统计中,产品品种的多少,产品质量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及企业在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计算品种供货合同完成率时,交货量和订货量可以是实物量,也可以采用合同价格进行过渡,综合为价值量计算。要注意的是,计算该指标时也应注意分子分母的可比性:(1)子母项的产品范围要一致,不能用某些品种的产品去抵冲其他品种的欠交量;(2)采用价值量时,分子、分母使用的价格必须一致。

3.在企业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统计中,有的生产过程消耗的原材料只用实物计量不能反映真实消耗量,需要加以折算。例如对某些化工原材料的消耗,应折算为100%有效含量。又如在牲畜饲养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由于饲料种类繁多,且时有变化,故需折合标准饲料量,以便综合比较。

我国对能源的消耗都制定有一定的定额标准,通过对企业再生产中实际消耗的能源与定额标准的比较,并据此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可以检查企业对能源消耗标准的执行情况,找出差距和解决办法。

企业生产者方面,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和劳动效益指标计算过程中、企业劳动报酬统计分析中计算平均工资指标时,也都要严格遵循可比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方面

企业经济效益统计,包括企业经营效益统计和投资效益统计,指标的设置一般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设计的,它不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党的方针政策,而且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济效益指标及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经营效益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出与投入之比,而企业的投资效益简单说来就是成果与投资的对比关系,不符合这一涵义的指标不应纳入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之中。

为了便于将本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与其他企业进行对比,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指标,应做到在本行业的企业之间普遍适用,指标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要可比,这样便于综合计算,利于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之间的衔接。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现行的方针政策,随着客观情况发展变化,指标应及时调整。

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 篇7

一、企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市场中的主体。一般情况下, 企业从事生产和服务来完成企业的目标, 企业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资金和人力。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搭配、组织、重新分配而产生新产品的系统。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盈利, 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盈利, 没有利润的企业注定是要倒闭的。因此“追求利润”支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行为。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现代的统计技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企业经济统计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活动, 是一种定量的准确统计行为,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企业经济统计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的生产活动要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将利润最大化, 将低成本的原料转变成高价值的产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在于将产品销售出去, 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 了解当前的市场需求、整体市场环境以及和其他企业的竞争关系。企业必须针对市场情况制订合理的生产和销售计划。这就要求企业经济统计严谨而准确,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

二、当前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企业基本都是国企, 当时是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的计划统计方法, 相关政府部门制订经济计划, 然后自上而下统筹布置, 统计信息通过自下而上的报表形式上报计划统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通常会制订全局计划, 层层下达。这种企业经济统计方法非常刻板和滞缓。从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来看, 这种传统的企业经济统计模式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很多环节上出现冗余现象、工作效率低、经济信息传达滞后、面对多变的环境无法有效改变等。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但在企业经济统计的方法上却没有有效的改变, 很多企业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和方法。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 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不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不太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 从高管领导到下级员工都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对很多企业领导来说, 尤其是国企领导, 他们只关心体现企业经营业绩和效益的财务指标, 对于企业其他经济统计结果并不关心。他们认为企业经济统计无非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数据的一种汇总和综合, 对企业提升业绩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由于企业领导的这种片面观念, 导致基层的工作人员也得过且过, 各项企业经济统计数据也是照抄上年, 然后略微修改。这样的工作只是停留于表面, 得不到企业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其统计结果自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指导和参考价值。目前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

(二) 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一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下, 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 多是家族企业。这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统计方法和统计内容不科学, 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情况。有些家族企业因为人情关系而发生舞弊现象, 导致统计数据无法反映真实情况。统计设备和技术落后, 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 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和技术落后

虽然我国企业高速发展, 但是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统计手段。这些统计方法和手段往往不适合企业经济统计, 在统计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最终导致统计结果和真实情况偏差大, 甚至南辕北辙, 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害。

(四) 统计人员水平低下

由于企业领导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不重视, 使很多没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从事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这样的统计人员往往业务水平低, 专业知识不足, 无法在专业的统计工作中分清主次, 更无法从杂乱的数据中分析出真正有用的经济信息。统计出来的数据通常也不具备较大的价值, 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一个副本, 无法指导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工作人员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 一些经济统计工作人员频繁变动, 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长期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改善企业经济统计的策略

为了提高企业经济统计的水平和效率, 现提供以下几点改进方法。

(一) 转变观念, 树立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首先, 要做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 必须从企业的管理层到底层员工都改变对企业经济统计的观念。尤其是企业领导, 要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经济理论和观念, 树立创新的现代新型企业思想观念, 把握市场整体经济动向, 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 采用现代的科学经济统计方法。企业领导应定期参加培训班, 学习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最后, 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要重视起来。在企业整体对经济统计工作重视的氛围中,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会逐渐走上正轨。

(二) 提高经济统计工作人员素质

企业应招聘一批企业经济统计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使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统计工作中能理清头绪、抓住主干, 统计的数据能够正确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能够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图表向企业领导和员工传达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 并对企业未来的计划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三) 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技术

在进行企业经济统计时, 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的选择往往会影响最终的统计结果。因此在统计过程中要针对实际的情况和工作量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在信息时代, 软件系统已经非常完善, 经济统计工作可以采用适当的统计软件和设备进行专业的计算和统计, 并时刻关注最新的统计方法和统计理论, 与时俱进。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 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 国外大公司的进入, 国内的企业更应该抛弃落后的思想观念, 采用新的企业经济统计方法, 加快企业创新, 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瑾.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0) .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研究 篇8

一、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 企业管理的完善推动企业经济统计创新

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 使得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经济统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 以此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基础, 而企业经济统计则是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 此时传统的企业经济统计不再适用于新形式的企业管理, 而是需要从事统计工作的员工建设一个与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应的企业经济统计信息平台, 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统计指标体系, 以此提供更客观、更准确的数据。

2. 目前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缺陷亟需创新改革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企业经济统计方法还是之前借鉴国外的统计模式来进行的。计划经济时代, 管理部门将企业经济统计当成是自身统计的基础, 通过填写表格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布置内容, 自下向上报送信息的统计方式, 以此为政府管理人员提供计划经济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自计划经济废除后的这几十年来, 虽然许多企业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仍是使用过去的统计制度。甚至不少企业还在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方法, 对企业经济数据只使用统计表格进行统计, 而缺少对现代企业的适应。总结来说, 目前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有四点: (1) 经济统计方法跟不上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 (2) 统计工作人员的意识薄弱, 使得统计职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 统计的信息设置不科学, 不能体现现代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 (4) 企业从事统计工作的员工缺少创新精神及改革能力。在此情景下, 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

二、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可以从理论、技术、环境、政策四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科学发展观为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宏伟理论在当今社会的实践阐释及标书, 解答的核心内容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审视目前我国发展的情况。可持续发展及创新精神, 是科学发展观的两个核心内容。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应牢记科学发展观, 不能只看重经济指标, 还应持有可持续发展思想, 使企业可以长久发展。为此, 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 可以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 一方面要统计一些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数据, 一方面在统计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创新, 以此为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客观的统计信息。

2. 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迈入21世纪, 科学技术发展势头迅猛, 以高新技术、信息科学为主的第三次科技浪潮使得世界企业模式都产生了改变。近年来还提出了工业4.0,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方面, 为企业的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信息平台的硬件及软件支持;在管理技术领域, ERP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 为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新方法的支持;在数理统计领域, 算法的不断发展与改进, 为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工具支持。

3. 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为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创造了环境温床

企业经济统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管理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经济统计的进步, 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创新又使得企业管理得到完善。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 企业管理中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思路, 使得企业管理模式得到极大的改革与完善, 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温床。

4. 国家政府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支持为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 市场经济的发展, 统计工作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政府部门也重视起对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工作。为此, 国家、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 用以保障企业正常进行经济统计工作, 做到有法可依, 为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奠定了政策依据。

三、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的主要工作

1. 相关人员思想观念的创新

目前, 许多企业还停留在过去的计划经济和传统的统计制度的层面, 把完成政府和领导布置的表格当成进行经济统计工作的全部任务, 导致最后得到的经济统计资料客观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在市场经济情形下, 企业相关人员必须要树立起新的经济统计观念。

(1) 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思想,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指导企业进行统计工作。人是进行创新的首要因素, 因此, 企业想要进行经济统计创新, 首先要改变对人的管理。一方面, 建立起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 另一方面还应该制定起规范的激励及约束机制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此外, 在进行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 也要考虑到人的影响, 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 简化工作流程。具体来讲, 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结合全面的发展观思想, 企业可以引导企业所有员工重视经济统计方面的工作, 使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到经济统计中, 进行出谋划策;结合协调的发展观思想, 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时, 要做到协调有序, 而不是只重视其中某一项工作;结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 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创新时, 要循序渐进, 用发展的思想看待改革。

(2) 树立起市场观念。我国目前是市场经济, 这要求我国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时不能再持有像过去一样, 只是统计一个表格交给上级完成任务的心态, 而是要树立起市场的观念, 重视对企业进行经济统计的工作。在进行经济统计时, 不仅要统计企业内部的信息, 还应与市场上竞争对手信息进行搜集对比。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 还应搜集外国同类型公司的信息以进行对比。此外, 企业经济统计的信息也不要敝帚自珍, 而是和相关企业共同进行信息分享, 交流, 以使统计的信息更加全面完善, 更具有指导作用。

(3) 树立起风险观念。统计得到的数据, 其真实性、可靠性都有一定的概率。因此, 在统计容量确定的情况下, 统计结果的准确度与可信度是相互矛盾的。此外, 统计预测与进行决策等工作, 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 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时, 应重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并注意化解风险。

2. 从经济统计内容方面进行创新

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运行情况、企业的投入与产出、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经济统计中的一些指标不再能够表征企业的经营情况。比如, 一些已经很少使用的原始凭证、一些过时的没有衡量价值的指标等。在对企业经济统计内容方面进行创新时, 要理智舍弃这部分统计内容, 拓展其它体现经济信息的指标。比如, 加入反映企业科技含量的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企业的设备科技水平等的统计;加入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企业电子商务方面的统计;加入反应知识经济水平的人才、无形资产、企业科研水平等的统计;加入反映企业人文主义的企业文化的统计;加入反映企业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资金筹措情况、资金增值潜力等的统计。

3. 从企业进行经济统计的功能角度进行创新

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工作的主要功能模块是:描述、评价、分析。其中, 描述功能模块, 指的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准确的描述, 结合各个指标的统计信息, 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改革传统的运用孤立的指标来进行统计的方式。评价功能模块, 指的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 这个模块贯穿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中, 设定的各个量化指标必须具有易取性、广泛性, 以便于获取数据并与同类型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功能模块, 指的是企业运用各种经济统计分析软件, 结合统计的数据信息, 对企业当前的运行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 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有一个更客观、全面的认识, 并对企业的发展态势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4. 从经济统计手段及方法方面进行创新

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是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的科技支撑。企业进行经济统计过程中可以用到的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比如, 运用ERP (企业资源计划) 软件, 可以从系统的角度, 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三流整合, 改善企业的工作流程, 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ERP软件具有查询功能, 企业在进行经济统计工作时, 可以结合各种统计方法来分析信息的形成趋势、各个统计内容直接的发展联系等, 根据分析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情况做出预测。此外, ERP还具有动态监控功能, 为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发挥监督职能提供了信息平台, 使企业的相关统计工作人员, 可以实时获得关心的数据, 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监测及预警。通过该动态监控功能, 可以提示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生产活动中出现的偏差, 并及时进行风险控制, 针对出现的偏差类型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

5. 从运行模式进行的创新

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工作的运行模式, 应改变传统的报表制度, 而采用结合信息技术的经济统计信息平台。采用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经济统计工作模式, 应用信息技术平台, 实现运行模式的创新。

6. 从人才管理方面的创新

企业进行经济统计创新, 人才是关键。只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才可能对经济统计工作提出创新与改革。为了提高企业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 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经济统计人才, 企业应首先对企业内现有的统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其次应从高等院校应聘一些专业对口的大学生, 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理论基础;最后应提高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激励政策, 鼓励企业员工进行创新, 此外还应经常组织员工到大型企业进行交流学习, 以便跟紧时代发展, 把握发展趋势, 不断进行完善。

四、结论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经济统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 以此引导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 保证企业正常运行, 做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工作, 就变得极为重要。为此, 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现代企业经济统计制度为依据, 运用高科技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 开拓出企业经济统计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小红.关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探究[J].经济视野, 2014 (21) :77-77.

[2]靳素英.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5 (17) :87-87.

[3]平莉.关于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贸, 2013 (2) :45.

[4]吴兰波.经济统计调查分析报告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2) :246-246.

[5]刘崇欣.现代企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04 (11) :31-32.

浅谈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 篇9

一、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为我国企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 也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辅助手段, 不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精准的信息和决策依据, 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化活动内容, 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优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的功能,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充分的完善。企业发展诈略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也需要经济统计人员设置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 从而统计出更加精准、完整的数据内容, 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估, 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 经济统计的创新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一是很多企业统计制度不健全。当前, 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经济统计工作制度, 使得企业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精准、完整的统一报表, 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也比较凌乱, 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时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同时, 一些新兴的企业也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壮大, 在这些企业中, 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建立起标准的企业统计制度, 相应的统计部门与人员也没有进行标准的划分和合理的配置, 统计报表也没有专业的统计人员进行报送, 职员也没有按照相应的统计制度去开展统计工作, 进行报表的计算和统计。

二是企业经统计人员缺乏法制理念。在开展统计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 但是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在统计中常常会为了自身利益, 制造一些虚假数据, 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逃避税收而瞒报一些重要数据, 严重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这样的数据不仅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 也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三是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 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统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统计经验, 企业也没有对相关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造成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而在开展实际工作时, 由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 运用的统计方法也难以符合企业发展要求, 统计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 导致企业统计信息不断弱化, 也使得企业统计工作无法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

四是企业统计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 对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统计手段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 企业也没有为统计部门配备符合工作要求的办公设备, 不仅使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也导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取得显著的提高。

同时, 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 认为经济统计只是对一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如数据报表的制作和填写等这种简单的统计工作, 造成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常常缺乏真实和完整性, 也有很多企业由于严重缺乏统计方面的人才, 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部门, 使得很多企业逐渐忽略了统计部门和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内容分析

(一) 统计思维理念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统计理念早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 因此, 企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 并将其作为开展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而我们也必须要正视经济统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 并分析总结出问题的成因, 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 使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统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还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 并要求统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统计工作, 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统计工作情况, 建立其合理的奖惩机制, 从而充分调动起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多为职员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促进统计人员的全面发展, 也确保统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 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

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 主要体现在企业活动条件、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同时还要将一些已经过时的、没有实质价值的原始凭证, 以及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数据, 进行适当的取舍, 同时还要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呈现出来, 使统计人员的工作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也将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充分反映出来。

(三) 统计功能和方法方面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完整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功能的创新, 其功能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并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判断标准与评估数据, 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分析功能的创新, 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统计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 以及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 对企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而企业统计方法的创新则要求统计人员, 要充分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 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 使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 不断完善企业业务流程,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 统计人员管理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的管理, 要不断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 设置出能够被更多统计人员所接受和认可的管理机制, 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同时也要为人员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 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 从而使其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统计理念和手段, 知识结构和统计水平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提高, 同时也要给予统计人员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 使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倔, 并探索和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

经济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开展的经济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使得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 统计人员必须要深入分析和总结不同阶段统计工作中的问题, 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 实行创新性统计, 从而使经济统计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不断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东晟, 李晓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9, 12 (20) :25-32.

[2]牟钟捷.探讨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23 (36) :12-14.

[3]王小红.关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探究[J].经济视野, 2014, 15 (21) :77-78.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研究分析 篇10

1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 企业统计改革的必要性。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企业管理工作提升到了一新的高度, 也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的辅助手段, 一直以来都是起着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的重要作用[1]。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要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主要是信息化的工作, 这就要求企业统计人员必须构建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健全企业经济统计的信息网络。企业管理的发展要求企业经济统计人员提供更完整、精确的数据, 设计更为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 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决策和支持, 确保企业持续良性发展。此外, 当前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要求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必须进行改革。我国现行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是模仿前苏联的经济统计模式形成的。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被政府部门作为自身统计的基础, 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汇报的统计模式, 从而为政府宏观的经济调控提供所需的统计信息。虽然近些年企业经济统计有过一些改革, 但原先的统计制度在本质上仍没有多大的创新, 许多企业的统计工作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模式, 统计内容缺乏严谨性, 统计意识薄弱, 统计方法落后, 统计制度相对经济改革的步伐而言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从而现代统计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没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面临这些问题时,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改革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有“科学发展观”为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理论观点是创新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应当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融入到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过程中来, 力争为企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和决策信息, 将更多的改革实践和改革思路结合到统计工作中来, 确保在企业发展中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第二,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技术保障, 以信息科学和高新技术为标志的科技浪潮让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也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提供了保障,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和硬件保障, 决策支持系统以及ERP技术等为企业统计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理念, 而统计学的进步又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 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统计这两项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 随着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管理涌现出不少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企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 统计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相当重视, 这也就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健康良好发展中所占据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 政府部门对这一点有了统一认识, 所以都加大了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经济是实体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同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经济统计以及企业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各级政府所关注的话题, 为了保障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 这就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2]。

2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主要形式

(1) 思想观念的改革。受传统统计理论以及经济体制的影响, 企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树立新的统计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统计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观念, 明确认识到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对统计人员管理工作的晚上, 除了需要建立统计人员培训体系外, 更需要构建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以保证和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全体职工逐渐认识到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让每个职工都积极参与到经济统计工作中来。此外, 企业经济统计不仅要重视自身的统计信息, 更加需要关注企业外部的各种信息, 尤其是那些有海外业务的企业需要特别关注国外市场的信息, 这一市场观念的转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统计工作的必然选择[3]。同时, 必须充分认识到统计决策和预测本身难以避免的风险性和偶然性,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当对统计风险做充分和足够的准备。

(2) 经济统计内容的改革。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企业活动条件的统计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统计是经济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但是随着企业不断改革和经济发展, 企业经济统计所囊括的内容已经出现了一些与现实状况互相矛盾的内容, 对于这些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指标和数据必须进行合理的舍弃。此外, 更加重要的是对经济统计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 从而保证经济统计数据能够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特征。诸如采用反映高科技含量, 反映网络化、信息化, 反映知识经济, 反映人本主义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设备科技水准统计、电子商务统计、人才创造力统计、科研能力统计、创造能力统计、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 经济统计功能的改革。描述功能、分析功能和评价功能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三个最主要的功能, 描述功能需要把握各项统计指标之间的联系, 全面准确描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深入改革传统的孤立、片面的统计指标, 从而构建晚上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分析功能, 企业统计人员应当运用先进的科学手段方法、先进的统计软件, 分析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情形以及预测未来有可能遇到的情况, 从而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评价功能是指对企业声场经营活动中的过程进行分析、测评已经进行量化的判断评价,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都应当进行这一评价功能, 必须细化经济统计的各项量化指标, 从而方便企业进行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比较, 对自身所处的地位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4) 统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和手段改革的基础。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是对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和手段改革有非常重要帮助的科学技术。本文着重介绍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ERP) 对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和手段改革产生的推动作用。本文选择ERP进行着重介绍的原因在于其是企业信息化最成功的软件之一。ERP集成了网络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最新成果, 以系统化管理理念作为其指导思想, 将物流、信息、资金流等综合, 极大改善了企业的业务流程, 并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4]。统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ERP给企业带来的软硬件环境, 努力夯实企业经济统计基础, 提高统计人员素养, 改善统计流程, 简化统计方式, 强化经济统计的职能, 最终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此外, ERP同样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查询功能, 使我们得以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进而探寻统计数据所构成的模式、发展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且最终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和描述, 使得企业决策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形势做出准确预测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ERP可以设置各项反映产品获利能力、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中间商能力、产品用户的指标, 从而客观地揭示企业当前的生产运营状况和将来的发展空间。并且能够量化分析产品价格、生命周期、市场定位、原材料供应状况以及发展潜力等各项数据, 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咨询建议, 并且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各项管理决策的有效方案。同时, ERP还为统计工作提供了实时动态检测系统, 实现了原材料供应、投资管理、产品销售、库存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各个方面由静态向动态的改革, 给企业经济统计监督职能的发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从而保证企业统计人员能够深层次全方位地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握, 能够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监测、检查以及预警工作, 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不善, 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最终保障企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5) 运行模式的改革。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的改革首先要突破传统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的限制, 打破思维局限性。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统计信息管理机制, 形成以“集中管理为主, 分散管理为辅, 两者有机结合”的企业统计管理的全新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存储、以及传输技术, 完善和健全企业统计的全过程。

(6) 人才管理的改革。经济统计人才是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原动力和推动者,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最重要的是统计人才管理的改革[5]。统计人才管理改革成效的关键是要提升企业统计人才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企业管理现代化要求统计人员不能仅仅会填写报表, 更重要的是成为高素质复合型的统计人才。统计现代化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思考的分析问题能够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统计的理论知识和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经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高效快速处理;熟悉国际统计管理以及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了提高企业统计人员的水平和专业素养, 使其成为合格的复合型的统计人才, 企业应当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对现有的统计人员常规性的高水平培训;二是要积极从高等院校统计专业引进综合素养较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三是要采用科学的激励机制, 集中一批分析能力突出素质较高的统计人员, 鼓励和激发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创新的激情;最后是要积极组织与其它企业特别的大型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 取长补短。

随着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企业运营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做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对企业的长足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并且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企业统计工作的重大影响,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工作将对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发挥重大作用。各类企业统计人员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现代企业统计制度的基础上, 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 为做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贡献力量, 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摘要:以知识产业和信息技术为明显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继而指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必须要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必要性,可行性,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文杰.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07, (13) .

[2]冯蕊.物流企业统计改革探讨[J].中国商贸, 2011, (2) .

[3]黄峰.企业统计常见的数据质量问题及控制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8, (23) .

[4]温海燕.对企业统计创新问题的思考[J].青海统计, 2006, (5) .

上一篇:油井故障诊断下一篇:美国梦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