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与贫困

2024-05-08

进步与贫困(精选四篇)

进步与贫困 篇1

关于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经济学派有显著的差别。在新古典的理论中, 基于总量生产函数Y=A×F (K, N) , (Y为产出、K和N分别为资本和劳动、A为技术水平) , 经济增长被认为有两个源泉:一是投入 (K和N) , 一是技术水平 (A) 。由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出增长核算方程:

产出增长= (劳动份额×劳动增长) + (资本份额×资本增长) +技术进步

此处的技术进步包括劳动者素质和各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研究和教育方面投入的增加、投入产出的变化等等。增长核算方程实际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 新古典的经济学家把“索洛剩余”归因于技术进步。也就是说, 经济增长率由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三者构成。索洛经过对美国1909-1949年间数据的检验, 得出结论:在该时期中, 每劳动小时的产出增长中超过80%归因于技术进步。并且对构成经济增长率的三个部分按重要性排序, 依次为:技术进步、劳动力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对于稳定增长问题, 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 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劳动力增长率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函数F (K, L, t) 满足技术进步呈现哈罗德中性和希克斯中性的条件, 稳定的增长就能得到保证。

卡尔多首先批判了新古典的观点, 继而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他认为, 新古典把技术因素包括在生产函数中的做法是极其不合理的。卡尔多接受了萨缪尔森的规则, 即“只有数量可测量的经济物品和服务才可被用作生产函数中的独立变量”。既然技术进步在本质上不可测量, 而且时间也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代表, 技术进步就不应当被看作生产的投入, 而应被视为是“背景要素”。既然技术进步不能作为生产的投入, 那么, 总量生产函数当然就不能区分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和要素投入对增长的贡献, 也不能计算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技术进步是不可测量的, 所以试图通过总量生产函数测算技术进步从而解释经济增长是徒劳的。实际上想要很清晰地区分技术的变革和资本积累的变化是很困难的。

在卡尔多看来, 一方面工人运用较高资本必然伴随着具有创造力的先进技术的引进, 另一方面大多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进步也要求更高的人均资本量。资本深化需要物化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也离不开资本深化, 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

二、卡尔多的技术进步函数

卡尔多构造的技术进步函数反映了每个工人资本增长率 (K) 与每个工人产量增长率 (Y) 的关系。技术进步率是资本深化的增函数;人均产出增长率是人均资本增长率的增函数。基于上述关系, 卡尔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Y=T (K) 。如图一所示, 横坐标代表资本增长率K, 纵坐标代表产量增长率Y, 实曲线TT′表示技术进步函数, 该函数一阶导数为正, 二阶导数为负, 说明人均产出增长率是随着人均资本量增长率的升高而递增的, 但呈现报酬递减。这是因为, 人均资本量增长率K越高, 意味着新发明被开发和利用的程度越高, 那么, 就更快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对于任何的人均资本量的增长而言, 报酬会更低。

图一还显示, 当K为零时, Y为正。原因在于即使人均资本量不变, 新的机器设备也会被引入。在T (0) 这个初始位置上, 生产力水平不是资本积累增长率的函数而是累积的产量的函数。这种把劳动生产力提高与过去累积的产量联系起来的观点在现代经济学文献中是“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的结果。技术进步被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 而学习依赖于经验。肯尼思·阿罗曾用这种方法设计了一个增长模型, 学习过程所利用的经验是用总投资衡量的。而卡尔多则是用累积的产量来衡量。当K>0时, 生产增长率取决于人均资本增长率。曲线TT′与45°线相交于P点。TT′曲线Y=T (K) 假定在时间进程中有一个按一定速率变化的新思想的流量, 当出现重大的技术发明时, 这种流速或称技术动态发生变化或者新思想流量和物化新思想的速度发生变化, 进而引起TT′曲线所表示的技术进步函数整体向上移动, 曲线会在更高的位置与45°线相交, 形成新的均衡点。但模型假设在一般情况下技术进步是中性的, 所以技术进步函数会比较稳定, 图一中的曲线不会经常移动。在一条既定的技术进步函数上, 技术进步的流量被假定是不变的。因此, 在这条曲线上的资本增长与产量增长关系并不取决于新发明的技术性质, 而是取决于技术进步流量与资本积累速度之间的关系。在P点的左侧, 人均产出增长率高于人均资本增长率, 推动经济向P点靠近;在P点的右侧, 人均产出增长率赶不上人均资本增长率, 经济会自动回落到P点。技术进步是哈罗德中性, P点产量增长率等于人均资本增长率, 资本产量比不变, 从而经济在P点达到长期均衡增长。

卡尔多于1957年提出这一技术函数, 但很快他又在1962年的另一篇文章中对技术进步函数的表达式进行了修正。他指出, “取决于现期总投资支出的技术进步通过创造新的设备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即技术进步是通过新设备被引入经济体系的, 而新设备的使用取决于现期总投资。因此, 技术进步函数被修正为最新装配新设备的每个工人的产量增长率与每个工人总的固定投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即

p′t/pt=f (i′t/it) (f (0) >0, f′>0, f″<0)

如图2所示:

该方程描述的技术进步函数的假设在多大程度上意味着是对工艺变化的本质的某种限制?对于这个问题, 卡尔多认为, 人均投资速度的每一次变化均意味着一次实际使用新方法 (“创新”) 的变化。因为“资本节约型”创新既可以提高产量资本比, 又可以提高产量劳动比, 所以对于企业家来说, “资本节约型”创新较之可获得相同劳动生产率增幅的“劳动节约型”创新更有利可图, 所以前者会被首先使用。人均投资增长率越高, 工艺上的变化越趋于“资本使用型” (更少的“资本节约型”) 。因此, 常常存在某种水平的人均投资增长速度, 它允许人均产量与人均投资量同速增长, 从这种意义上说出现了中性技术进步现象;假设这种人均投资增长速度历史保持不变, 也意味着假设“资本节约型”创新与“资本使用型”创新在总创新流量中的相对重要性保持不变。因为“资本节约型”创新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函数的向上滑动无异, 反之同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真的是技术进步固定假设的内涵。

因此, 假设在技术进步函数中存在某种中性的技术进步的唯一意义在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必然是, 在给定投资增长率的情况下, 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或者是持续的加速上升, 或者是持续地加速下降。

摘要:对于技术进步问题, 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剑桥学派曾提出独到的见解。作为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卡尔多不赞同新古典把技术因素包括在生产函数中的做法, 他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的。卡尔多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进步函数以反映人均资本增长率与人均产量增长率的关系, 并说明了长期均衡增长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函数,卡尔多

参考文献

[1]伊特韦尔, 米尔盖特, 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6.

[2]曹静.对卡尔多程式化事实的重新解释.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3]Kaldor.1957.A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4]Kaldor.1966.Cause of the Slow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Kingdom.in Collected Economic Essays, Vol.5.

[5]哈恩和马修斯.经济增长理论:一份研究报告.载索洛等著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译本, 商务1996.

[6]李平.后凯恩斯经济学———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比较.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3.

危机与进步 篇2

说到美国的财富,人们会想到广袤的土地、有进取心的国民和从英国引进的制度。这正是亚伯拉罕·林肯所强调的、组成一个国家的三个部分。的确,美国的繁荣离不开这块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的土地,富有创新精神的以移民为主体的国民,以及法律至上而不是国家至上,保护个人自由权,尤其是财产权的制度。但无论这些条件如何充分,和任何一个国家一样,美国不可能在一帆风顺中发展。作者指出“美国经济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次劫难”。美国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劫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今天的财富帝国的。

一个国家并不怕危机和灾难,怕的是不能找出解决危机或灾难之道。美国的成功正在于它从危机和灾难中总结教训,找到了不断进步之道。《财富的帝国》记载的就是这条在危机和灾难中的进步之路。

在独立战争之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與英国的贸易,传统市场在英国。但这场独立战争使美国出口遭到抵制,美国的货币贬得一文不值,经济衰退,政府无力偿还债务。其深刻的根源在于“美国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全斯密式的经济体系”,即没有建成市场经济体系。这时,华盛顿和汉密尔顿建立了适应这种体系的金融体制,包括确立统一的美元和作为中央银行的合众国银行(又称第一合众国银行)。此后,棉花的种植,棉纺织业和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发展。

内战之后,美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出现过黄金大恐慌、垄断出现、劳资对立、1893年开始的萧条等危机。这每一次危机都推动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更大的危机是30年代的大萧条。应对这次危机的罗斯福新政不仅是用国家干预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且在加强金融调控、缓和劳资对立,以及建立社会保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进步。这些成为二战后美国建立财富帝国的基础。

戈登的书以趣味化著称。他的这本书不是枯燥地讲历史。他不仅抓住了重大事件,给我们一个清晰的线索,而且关注了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比如,英语中“not worth acontinental”这句俗语来自独立战争中美元的贬值,美元(dollar)这个词如何源于德语“Thal”,冰块贸易中体现出的商业创新,动产信贷公司的丑闻,汽车进入家庭,“独臂”经济学家,等等。这些让人读书时兴趣盎然。

文明、进步与责任 篇3

两年前,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纪念废除贩奴贸易200周年时,则有过一番颇为微妙的表述:“奴隶贸易给个人和群体造成了无法忍受的痛苦,英国曾在其中起了作用,这个日子为英国深表悲哀和遗憾提供了一个机会。”

呵呵,话儿说得多“轻巧”啊!

众所周知,大西洋奴隶贸易是欧洲人开发美洲新大陆的产物,而英国的北美殖民地则造就了当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今天,从更宽阔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视野审视奴隶贸易,学者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奴隶贸易对肇始于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个包括种植园,制造业在内的商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英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延伸,而流通得以循环运转的关键则是奴隶。

值得玩味的是,工业革命的进步也帮了废奴主义者的忙——它使得奴隶制过时了,因为不断进步的技术需要的是海外市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的供应。这一因素的存在,多少也冲淡了英国人多年来所标榜的其在废奴运动中所彰显的人道主义色彩(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

不过,我又想,认识到自身的“文明”实际上是以“野蛮”手段换来,不管怎么讲也算得上是一种进步吧。毋庸讳言,现代文明世界几乎可以说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而形成的。各民族彼此交锋,冲突所产生的回响,历经许多个世纪之后依然没有消失,并且仍在当今世上某些最混乱的地区飘荡。历经多少年延续下来的光辉灿烂的所谓人类文明,有时候又是何等的狭隘,野蛮和脆弱!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曾经宣扬过如下观点:历史有一种世俗的、进步的趋向。换句话说,人类总要进步,社会总会越来越好。我们所熟悉的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就常常被用来当作进步的例证。

然而,当今学者已越来越多地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观点了。他们既十分赞赏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工业的结合所代表的一种潜力巨大的历史创新,又非常关注这两者结合会同时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例如,应用生物医学所产生的知识无疑已经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但是,化学工业和以科学为基础的军事工业,从长远来说就存在太多的问题,不能不让人感到忧虑。

更深一个层面的问题则是,在当今这个人文精神遭遇空前挑战的时代,不断发展的技术和不断扩张的物质欲望,已经把人类的精神空间挤压得愈发干瘪。学者李陀指出,当代文明的野蛮一面常被掩盖。生态的被破坏,亦是现代文明的野蛮表现。

文明每多一点进步,我们就多一分责任。2004年故去的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发问:文明究竟是诅咒还是福音?他本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过去,它两者都是,至于将来会怎样,则取决于从过去文明中积累的知识是被用以毁坏为目的,还是被用以建设为目的。

电影、个案与司法进步 篇4

来自首尔的哑语美术老师姜仁浩驾车前往小城雾津慈爱聋哑人学校履职。到了这所被雾津教育厅指定为最优秀学校之后,他不仅亲身感受了那里的行政腐败,还亲眼目睹了一起起学校教职工针对聋哑学生残忍的暴力事件。更令人心惊和发指的是,他随后得知多名学生包括男生长期遭受校长、老师的性侵。于是他和偶然相识的人权维护中心工作人员友真一起,试图揭开慈爱聋哑人学校的层层黑幕。然而,在腐朽的司法体制和黑暗的司法环境之下,他们还是失败了。影片结尾,是蝼蚁般可怜人们的悲泣与邪恶者的狂欢。

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律师是前任法官,因为当时韩国司法体系中有“前官礼遇”的潜规则,法官判决结果可以理所当然倾向对方。而那位律师又是推荐姜仁浩到雾津慈爱学校任职的老师的朋友。老师和律师请他吃饭,对方许诺,如果放弃诉讼和解,不仅可以拿回缴到学校的5000万韩元赞助费,而且还可调回首尔工作。姜仁浩果断拒绝,从谈判的餐馆出来他歇斯底里地砸碎了自己的车窗玻璃。不知他是对自己深深敬仰的老师的失望,还是在痛恨自己的渺小与无力。

青年教师姜仁浩能拒绝金钱与利益的诱惑,但丧失劳动能力的民秀奶奶却不能。那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儿子瘫痪在床,儿媳弃家出走,孙子是残障儿。可怜、无知的奶奶收下了对方的钱,在和解书上签了字。特写镜头里,奶奶深深低下了头,也放下了人的尊严。她简单地认为有了钱就能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但她一定没想到,她会因此失去剩下的那个唯一的孙子。这部影片中所反映的司法、教育、贫困和残障儿童问题,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社会都要面对的重大课题,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影片中,男孩民秀在法庭进行毫无公正可言的判决之后,选择了与施害人同归于尽。在司法机器罹患肌无力病症的情况下,这或许是饱受践踏的弱者能做出的唯一有效选择。因为另一种选择,也就是片尾人们的游行抗议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被轻而易举地摧毁了。警察用高压水枪和暴力冲散了呼唤正义的人群,水注之中,姜仁浩抱着民秀的遗像疯了一样反复地说着:“这个孩子,既听不到声音,也说不了话,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民秀……”是的,那些即听不到声音也说不了话的孩子,那些折翼的天使,他们遭受了人间最无人道的摧残与不公。

迟到的正义,出现在电影之外。这部电影来自真实事件——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于光州一所聋哑残障人学校的性暴力案件。当时的判决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主要当事人没有接受任何实质性的惩罚,仍继续在学校担任职务。作家孔枝泳据此创作了小说《熔炉》。知名演员孔侑读了小说后深受震撼,竭力奔走,促成同名电影《熔炉》于2011年诞生,并在影片中饰演姜仁浩一角。《熔炉》公映后,又一次引发了韩国民众的哗然,并前所未有地以电影作品被评选为当年韩国十大法律新闻事件之一。迫于舆论压力,韩国光州警方组成特别调查组再次对“仁和学校事件”进行调查,案件随后重审,涉案犯罪人员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此案之后,韩国国会先后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名“熔炉法”)《社会福祉法事业法修订案》《教育公务员法修订案》等一系列法律和规定。

在大陆法系国家,个案推动司法制度变革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个案推动立法,并非法治进步的主流进路和必经之途。然而在体制上诸多问题无法一时彻底厘清的情形之下,自下而上由个案逆推立法,则是一个既无奈又有效的方式。如果把目光拉回我们自己的国度,许多法律人应该对十几年前的孙志刚案记忆犹新。可以说那是一人之死换取一国法制之变革,一起个案推动立法之进步。这中间,尽管带着悲情,但至少是在向前推进。

上一篇:远程电源管理系统设计下一篇:共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