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步

2024-05-03

人类进步(精选七篇)

人类进步 篇1

一、数学作为工具, 广泛应用于处理人类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用之以计数, 使之融入生活数学起源于数, 数起源于数数。人类最早的数数工具就双手与双脚, 但数字大过于20的时候, 人类就用木棍儿或者石子来代替手脚作为计量工具, 渐渐发明了数字来代表这些具体的事物, 所以数字天生就是抽象的东西。人类运用数字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应用于食物、牲畜、工具以及其它生活用品的分配与交换, 房屋、仓库等的建造, 丈量土地, 兴修水利, 编制历法等。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

二、数学作为一门技术, 直接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问题的模型, 通过研究模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经济和管理过程中, 数学技术在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任何一个产品, 从原材料检验、下料、分类、运输、供应, 到产品毛坯的准备、加工、物流、贮存、检测、装配、包装, 到销售、服务、市场开发, 直到市场信息反馈、成本核算、产品改进设计等等, 数学中的最优化决策论原理促进了产品设计、生产与开发的科学化。

可见, 科技的突飞猛进依赖于数学技术。

三、数学作为一种文化, 通过数学的学习, 可以接受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在培养一个民族的理论修养、科学态度、理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人类文明的进步还体现在民族素质的提高。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是人, 人类素质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民族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数学素质的高低。数学作为现在全世界最普遍开设的教育课程, 开设的时间是所有课程中最长的!这就说明数学学习与教育和做人是有多大的联系。

四、数学作为一种精神, 数学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可以培养人的整体意识;可以培养人的优化意识。可以培养人的毅力, 不畏艰难, 专心致志。

20世纪的数学家兼哲学家庞加莱说:“没有数学这门语言, 事物间大多数密切的类似关系将永远不会被我们发现;我们也无从发现世界内部的和谐, 而这种和谐正是惟一真正的客观现实——是我们所能达到的惟一真理。”

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 开设了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得到意志和毅力的训练, 进而具有把握军事行动的能力与适应性, 为驰骋疆场打下基础。

数学方法的内涵之一是建立对应关系 (联系) , 通过对应关系去发现共性 (本质) 。数学题的求解必须从已知到结论全面地考虑问题, 并把握各方面的相互联系, 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从全局上全面地考虑问题的习惯, 从而把握住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 弄清事物的各个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弄清该事物与他事物的位置, 从而弄清事物全貌, 学会全面地分析数学问题, 从而学会全面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 进而全面地分析社会, 树立大局意识, 在关键时刻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各种关系的科学, 常用来处理最优化为题, 小到一个小组的日常工作和计划的安排, 大至整个部门, 以至国民经济的计划, 都要求最优化的组合, 要求最优化的方案和对策。最优化思想应成为每个公民的素质。在科学数学化、社会数学化的今天, 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掌握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 要求人们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 更多的数学地思考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 数学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有这样一些特点: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由少到多, 由隐到显, 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精神、智慧与理性的最高代表之一, 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物质文明和强化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 因而在文化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推进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总之, 今天我们要唱一曲数学的赞歌, 赞美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赞美由数学文化引出的理性精神, 以及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 人类科学、文明的蓬勃发展。

摘要:意大利数学家伽利略说“数学是书写宇宙的文字”, 数学作为工具, 广泛应用于处理人类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数学作为一门技术, 直接推动了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学作为一种文化, 通过数学的学习, 可以接受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在培养一个民族的理论修养、科学态度、理性思维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数学作为一种精神, 数学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品质;可以培养人的顽强与勇气;可以培养人的整体意识;可以培养人的优化意识。数学文化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技进步与人类自由 篇2

科技进步与人类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运用,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实质.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推动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科技进步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动力.第一,科技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自由的发展史.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自由的空前发展.第三,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推动人类实现最终自由.人类自由程度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科技及生产力的推动下实现的,尤其是发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自由程度的空前发展.

作 者:李天鹤 作者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辽宁,阜新,123000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6(5)分类号:B02关键词:科技进步 生产力 根本动力 人类自由

从大国兴衰看人类进步 篇3

(一)

同初版相比,第一册《二十世纪的美国》是本书系各部中补充修改最多的。这既说明美国本身“多事”,也体现出作者对美国认识的新发展。

对于二十世纪的美国,作者仍然援引列宁在1912年所说过的一段话进行概括,那就是“拯救了资本主义”。这种拯救工作基本是成功的,但并不是消极的“拯救”,而是在不断克服矛盾和危机中飞速发展。到二十世纪末,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走过的百年间,充满了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种族冲突、对外的热战和冷战。但美国避免了暴力革命、军事政变和其他方式的政权更替,在思想信仰上也没有经历过与传统决裂的过程,基本上在原有的思想和政体的框架内不断改良、更新、变化。美国正是在这种稳定的局势中发展成全方位的超级大国,一个世纪独领风骚。除了地大物博、得天独厚、人才优势和创新机制外,美国发展的秘诀在于渐进主义的改良。

新版以较长篇幅阐述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作者认为进步主义运动开启了美国渐进改革的模式,对今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当下的中国亦有启示意义。

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到二十世纪初二十年间,美国工业化基本完成,社会财富激增,社会矛盾尖锐化。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完成了一次基本上和平的转型,这段改革的历史统称“进步主义运动”。本书详细论述了进步主义运动产生的背景、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进步主义运动时期的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等问题,包括当时的劳工运动,平民主义运动,公众舆论的监督和批判等。

关于欧洲思潮和经验对美国的影响,作者在书中修正了一个通常的观念,即美国南北战争后发展迅速,把欧洲甩在后面,不再需要向欧洲学习。作者考察了欧洲的思潮对进步主义改革的影响,认为在事实上,这一学习至少延续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自从1776年美国独立之后,美国是‘新大陆’,欧洲是‘旧大陆’已经深深地印在大西洋两岸的人的心目中,也就是承认美国‘进步’,欧洲‘落后’,或者至少趋势是如此。但是正当美国生产力突飞猛进,开始把欧洲甩在后面之时,美国人忽然发现自己落后于欧洲,需要‘急起直追’。这个‘落后’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人道主义的行进队伍’,也就是对社会两极分化中底层百姓的关怀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学说、思想和措施”。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知识精英到欧洲考察后发现,美国在这方面的确落后了。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不是绝对优越,它需要兼顾社会各界的分配制度来加以弥补;政府也不一定是管得越少越好,而是有责任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活。由此,美国人明确了“进步”的方向,即基于关怀人民普遍生活条件的社会改良。当时美国的有识之士没有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也没有满足于哪一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英国,而是在贫富差距开始加剧、社会矛盾突出之时,博采欧洲各国之所长,结合美国国情,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构成对资本主义残酷竞争的制衡,也有效地遏制了政治腐败,从而形成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对后来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进步主义时期。这一交流和学习过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罗斯福新政,美国才确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内立民主,对外立霸权”,是作者对二十世纪美国外交行为的概括。传统看法认为,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对外侵略与对内压迫有着必然的联系,日本军国主义、德国法西斯都是如此。但是美国却并不如此。美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信仰对内不能实行压迫,所以才有渐进的改良、妥协,才有今天的昌盛。在国际社会中,美国却不把自己看成平等的一员,而是超然于一切国家和一切规则之上。

美国向外的帝国主义扩张开始于进步主义运动时期。进步主义的基调是强调平等、关注弱势群体,反对弱肉强食,但这个时期正好是美国开始向外扩张的时期,从理论到实践,为战后称霸全球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流进步主义与帝国主义思潮有共同的根源,都相信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可以改造世界。美国人具有以新教为基础的理想主义,近现代的美国传教士相信,如果上帝的启示是普世福音,那就应该让所有人听到并信仰。美国人相信一个自由化、现代化、城市化、多元化的美国能够为普世的、充满活力的新式民主提供基础,美国人的责任不仅在本国,在西方,而且在东方、在全人类。这种相信美国可以给世界“最低下”的人带来秩序、民主、文明和正义的理念,构成二十世纪美国对外政策的基调。“美国的国际行为从本质上是不平等原则,也就是别国感受到的‘霸道’”。美国一个世纪以来的外交实践,从老罗斯福的海外扩张,到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小罗斯福创建的联合国,再到战后对西欧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和援助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第四点计划”,以及对日本的扶植,都可以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来概括。

作者还提出了美国的“隐性霸权”的观点,这是指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以它不断在科技和生产方式上的创新“领导”了世界潮流,使世人身不由己地接受它的影响——一种无所不在的、客观的、无形的美国影响。由于美国的制度优势和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美国仍将遥遥领先。“美国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迫使全世界追随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不仅是某项发明、某项新科技的问题,而是整个发展潮流”。“对于经济发展,人们多看到具体的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而较少意识到更加根本的、促进新科技发展并决定其发展潮流和方向的人文因素,乃至由此而来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至今这一发展的决定权仍操在美国手中”。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内外政策发生了较大幅度的改变。那么,促成美国二十世纪富强的那些因素是否能继续其生命力?对内民主、对外霸权之说是否还能成立?

作者对“9.11”后的新保守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专章论述。作者认为,“新保守主义”来自对上世纪六十年代激进的自由主义的反弹,其国家政策以里根政府为代表,对内实行刺激投资的税收政策,对外实施强硬外交,大力加强军备,反共的意识形态色彩鲜明。尽管美国在“9.11”后奉行的进攻性霸权主义对内严重侵蚀了民主和民权,但美国自我纠错的因素仍然有生命力。例如对虐俘问题首先曝光的是英美当事国自己的媒体。在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美国的捐赠文化方兴未艾。如今,美国全面向右摆动已经走得很远,是否已经到了摆回来的时候?美国是否需要再一次类似“进步主义”的社会改革运动来净化社会?作者认为,美国不可能沿着“新保”的思路一意孤行,百年来促成美国渐变的那些因素和精神并没有消失,美国对外的霸权主义尚不足以完全腐蚀美国的民主。今后美国的发展仍然取决于二十世纪在自由主义框架中的两种趋势——自由竞争与平等——是否仍能不断取得相对的平衡。

(二)

“在欧洲发生的问题,在媒体和舆论中只占有次要的地位。欧洲自身的问题,除‘专业’人员外,鲜有人对之注意。民主、自由等现代文化的人类精神财富,本来源自欧洲,源远流长。但是,美国后来居上,以至世人每当想到近代西方民主文明时,首先想到的必是美国。美国成为最引人注意的国家”。本书作者如是说。

那么,欧洲还剩下什么?欧洲无与伦比的、独特的宝藏,是它的历史文化,是从希腊、罗马、中古传至今日,永世不衰的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学、法学等。所以,作者在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欧洲的历史遗产”一章。

欧洲历史文化有三种性质,第一是它的“批判性”。它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带有批判精神。康德所言“要把一切事物、一切问题都摆在理性的天平上加以评判”,实际上概括了西方和欧洲思想的根本内核。第二是它的“辐射性”。从社会和文明的进步历程看,欧洲(特别是西欧)无疑走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前面。“现在全世界所讲的科学技术、自由贸易、民主自由、人权、宪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观念,没有一个不是源于欧洲的”。第三是欧洲思想的“传承性”。欧洲文明的历史一个世纪一个世界地向前推,这个世纪否定了上个世纪,一个世纪推翻了前一个世纪,但任何一种思想,既是断代的又是连贯的。这三者不是彼此隔绝的,而是互相有交叉,连贯性里交叉着反思和批判。

二十世纪的西欧国家像美国一样,没有发生革命,只有群众运动和政府改良。但为什么作为近代文明发源地的欧洲在二十世纪却逐渐被边缘化?历史包袱太重,是欧洲最根本的弱点。此外,自由主义宣扬的是机会平等,但初始机会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欧洲资本主义脱胎于封建社会,许多贵族转变为资本家,并非与赤贫的人在完全同等的机会下竞赛。相对来说,美国一切从零开始,不必考虑“母体”欧洲有形无形的“规范”。这也就是当初托克维尔在对美国进行九个月的考察后得出的深刻印象:“我在合众国逗留期间见到一些新鲜事物,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过于身份平等。我没有费力就发现这件大事对社会的进展发生的重大影响。它赋予舆论一定的方向,法律以一定的方针,执政者以新的箴言,被治者以特有的习惯。”

欧洲衰落了吗?我认为所谓“衰落”是相对衰落,主要是相对于美国。从绝对意义上讲,欧洲(特别是西欧)没有“衰落”。两次大战后曾经衰落过,但是又复兴了。尽管时常有“通胀”“滞胀”,但从发展上看,工业、科技、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一百多年来已有天壤之别。“所谓‘衰落’主要是市场体制不如美国自由和开放,向高科技、尖端前沿科技的投入不及美国雄厚,新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并与企业结合的周期不如美国快……‘福利国家’的包袱比较重等。其结果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欧洲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远逊于美国”。

关于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作者认为,欧洲联盟之所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一体化”问题从古老的理想主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洲政治现实,这是二十世纪的一大创举,并与全球化大势相一致。它彻底结束了十九世纪以前欧洲列强纷争的历史,在“欧洲一体化”所覆盖的欧洲各民族中普遍是现代民主立宪制度。欧盟目前充其量只是经济共同体,是主权国家协调政策的“联合体”,一种通向联邦性质的国家联盟,远未形成久已期盼的政治实体。二十世纪的欧洲,还是民族国家时代。

新版增加了德意志民族问题研究的内容,对德意志民族主义与纳粹主义的关系,以及德意志民族的深刻反省等问题进行探讨。作者从更为深广的视角提出德国何以产生希特勒的老问题。德国民族是古老而优秀的民族,然而又是在“畸形”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德意志民族主义有其特殊的内涵和表现,它极其紧密地与对国家的统一和成为欧洲第一强国的渴望融合在一起。统治阶层的军国主义旧梦、民众的民族主义狂热、人民渴望摆脱战后的艰难状况等几个方面综合在一起,把“国家社会主义”认作摆脱危机的出路。到二十世纪末,德意志人民终于完成了统一的夙愿,既不是俾斯麦式的,也不是希特勒式的,而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民族统一。

(三)

苏联何以衰?这是本书系之三《二十世纪的俄罗斯》着力探讨的问题。

“东西方文明的结合部”仍然是作者对俄罗斯及有七十年历史的苏联的特征的概括。这种“结合部文明”从静态角度看,是在俄罗斯和斯拉夫原始文化为主干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吸收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华夏文明,形成了一种既有西方的理性主义与抽象思维,又有东方式的内省文化与神秘主义的文化。从动态角度看,结合部文化以“慢一拍”的节奏,以多种社会形态交叉、混合发展的形式紧随近代欧洲工业文明向前推进。俄国所独具的“结合部文明”因素,深刻地影响了俄国社会历史进程和民族精神。

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俄罗斯文明的描述。作者认为,这是观察俄国现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本书从四个方面对俄罗斯文明进行了论述——基辅罗斯的洗礼、蒙古鞑靼的占领、彼得大帝以来的改革和十九世纪的思想交锋。从千余年俄罗斯文明来看,俄罗斯在东西方之间究竟做何取向的问题上,有几个重要的节点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一是公元十世纪末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洗礼,这是俄罗斯昄依基督教世界的开端;二是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叶来自东方蒙古鞑靼的占领,切断了基辅罗斯与欧洲的交往;三是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始,以彼得大帝时代和叶卡捷琳娜时期为顶峰的俄罗斯大规模接收西方文明的历史努力;四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白银时代,这是俄罗斯更为深入地消化和理解西方文化,开始形成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文化的时期。也正是这个时期的文化,孕育着后来惊天动地的大革命。

与十七至十九世纪的欧洲革命相比,俄国社会在二十世纪面临着差异极大的、极其复杂多样的内部与外部的问题。欧洲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社会发展进程,不可能在俄国找到相同基础与相应的传统背景。俄国地处东西结合部,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单一制国家里联合了各种不同的文明,是二十世纪初整个文明社会的矛盾中心。这些矛盾在二十世纪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就是在文明冲突的背景下发生的。

与美国人相比,俄罗斯是一个多难的民族。全球化早期背景下的“东西结合部文明构架”,是观察苏俄八十年的历史兴亡的出发点,“真所谓成亦斯、败亦斯。成功之处在于布尔什维克人充分运用了结合部文明形态所提供的一切机遇和条件,实现了革命转变;而缺失之处则在于革命成功之后,布尔什维克党人将胜利的成果过度意识形态化,孤立地从社会形态更替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和进行战略设计,尤其忽略了文明独特性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制约”。

新版还增加了“普京的治国之道”一章。作者认为,普京不太可能如同九十年代初期那样简单照搬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也不可能回到帝国式的或前苏联的集权模式。比较大的可能是在进一步集中权力的前提下,使改革取得实效。

(四)

同初版一样,本书新版虽是一部纵论世界大势的书,但作者的现实关怀始终是中国。书中虽没有专门讨论中国问题,但表示“也许可以用‘近乡情更怯’来描述我们的心情”。“作为中国人,实际上在讨论外国时自然心中时刻装着中国”。

本书对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包括前苏联)这三块地区在二十世纪发生的与世界文明史有关的变化及其历史经验的探讨,一直是把中国作为参照系的。

首先是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探讨,作者的现实关怀就是当下的中国。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到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间,美国工业化基本完成,社会财富激增。十九世纪末,出现了一批顶级富豪,有“十大家族”之称。一方面大企业兴起,垄断组织产生。当时美国社会上奢靡成风,灯红酒绿,一掷千金。另一方面,贫民窟中的一家老小在极短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日夜辛劳,却难求温饱。据统计,1900年,全美产业工人有百分之七十每天劳动在十小时以上。1900年,在总数为二千九百万的工人大军中,十至十五岁的儿童达七十五万。农民受害更深,失地农民人数有所增加。一些因抵押而破产的失地农民,不得不靠租佃土地耕种以维持生计。当时社会风气也坏到了极点,收受贿赂、腐败成风。但美国毕竟是有着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家,民众的不满可以公开表达,不平则鸣的批判从未间断。正是在劳工运动、平民主义运动、公众舆论的监督和批判的推动下,美国的中间阶层精英与上层权势集团感受到了覆舟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完成了一次基本上和平的转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正在步入小康社会。但在社会财富急剧扩大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扩大。谁以及如何承担起照顾弱势群体的责任,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如何防止和杜绝腐败,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如何使中国社会朝着更公平更正义的方向迈进?这是中国有识之士在思考的问题。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及其所取得的经验,对目前的中国无疑有借鉴意义。

其次是财富的流向问题。作者考察了美国公益基金会,认为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先富起来的一代人以其财富和智慧创造了公益基金会这个新事物,引领社会风尚,促成了财富的某种良性循环。美国私人捐赠的公益基金会是渐进改良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对内推动社会改良,关注美国所面临的国内外重大问题,为美国政府出谋献策,而且面向全世界。当前的中国社会呼唤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改善生存环境,不仅是政府,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

人类进步 篇4

通常我们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定义是由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手段、方法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可以感知、管理以及交互的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着力于研究数字媒体信息来源的收集、信息的处理与储存、数字信息的传播以及安全管理等的方法和技术, 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和理论知识。数字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知识技术, 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工程技术、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以及数字信息的储存技术、数字信息的传播技术和数字信息的安全管理技术。同时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出新的用途、新的技术, 并广泛应用与新兴行业、领域中。

2 数字媒体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2.1 创意性广告

数字媒体技术在广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呈现方式, 以前的广告主要通过海报等平面、静态的形式来表达, 而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 广告内容更加的丰富,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现, 比如现在的促销广告、视频广告、3D技术的立体影像视频、立体图片等, 并且在呈现广告产品的同时配有生动的说明。而且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产品以及广告内容, 比如杂志、报纸等纸质传媒;手机、电脑、电视等动态展现模式。数字媒体技术在广告中的广泛运用则大大促进了广告的宣传力度和感染力, 并且更加的及时, 缩短了消费者和广告产品的距离, 广告也成了一种艺术、一种美的享受。

2.2 多元化的娱乐方式

以前流行游戏厅、游戏室等娱乐方式, 而现在在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人群选择在家中娱乐。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时下各种大片, 通过网络玩流行的、自己喜爱的游戏。而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发游戏、视频播放器、流媒体等娱乐网站, 为人们的娱乐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性,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原有的娱乐方式。

2.3 便捷的网络购物

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的流行, 使人们可以在家完成所需要的商务活动。尤其是购物消费等方面, 人们只要在家打开电脑, 通过网络在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选择自己所需要购买的物品, 并且通过网银等便捷付款方式进行付款, 商家利用快递物流将商品送到客户的手上, 整个过程只要几天的时间, 方便快捷。人们不再需要去商场超市去购物, 节省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

2.4 互动的多媒体教学

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共同发展, 促进了人们学习的主动性, 给学习带来了更多选择的可能。以往的学习知识或者教材等比较枯燥乏味, 人们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而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则大大的改善了这一点, 教学中融合了数字媒体技术, 文字与图片以及视频的结合, 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 人们对所学知识感兴趣, 能够更快的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提高的学习的效率。同时, 人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要求以及学习兴趣, 结合自身的特点, 针对性的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信息内容, 并且可以在网络上与其他人群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 对社会关系的促进性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大大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数字媒体技术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 同时更是对信息传播的理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数字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传播信息, 更能够赋予信息艺术感和美感, 让人们在接受传播信息的同时能够享受到艺术的氛围,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3.1 对家庭及工作环境的影响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下, 家庭拥有了更多的功能。家庭不仅拥有生产、消费、教育、抚养幼儿、赡养老人、娱乐休闲的功能, 同时还兼具了工作的功能, 家庭与工作相融合, 工作环境也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有些人选择在家办公, 因而出现了SOHO的概念, 人们工作和休息娱乐时间更加灵活, 与家人的相处时间也更多。与此同时, 家庭还具备了了解世界、观察世界的功能, 人们可以在家查阅到整个世界的信息, 了解各国风情、习俗甚至是语言。原来消费需要家庭人员外出才能进行, 现在在家就可以购物, 利用网络技术选择自己需要的物品, 通过网络交易, 商家通过快递物流方式将物品送到订购家庭。

3.2 自我表达方式的改变

数字媒体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表达方式, 在以往的传播方式下, 广播电视等途径, 人们只能够被动的去接受所要传递的信息, 即使受众人群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等也无法有效的表达或者传达,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达, 人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会主动的追求或者探索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 而信息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变为双向传播模式, 人们能够自主的去追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 并且传播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些观点、某些事物的建议, 寻求共同语言、拥有共同心声的人群。例如, QQ的大量使用、博客、微博的广泛使用、飞信、微信等的使用。

3.3 人际交流更为便捷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依赖虚拟空间的交流, 在虚拟空间中交到越来越多的朋友, 发表各种观点言论, 人们的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变得越来越便利。

4 数字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技术是将虚拟空间的信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技术组成, 目前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迅猛, 而增强现实技术相对比较薄弱。为了实现将虚拟空间的信息以及虚拟空间的物体与实际生活中的信息与物体相结合并且出现在同一个画面或者同一空间时间中, 增强现实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数字媒体技术的未来发展一定会着重于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将真实世界的信息和人类不能够直接感受的信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和叠加, 通过媒介比如3D眼镜、头盔等特殊的传输系统, 将虚拟空间的数字信息与现实世界相互结合, 传递给观众, 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享受。增强现实技术要比虚拟现实技术更具有优势, 不仅有虚拟显示技术的核心部分, 更将虚拟空间的信息与物品充分的融入到真实世界中。而且增强现实技术得到了更广阔的的运用, 比如医疗中的运用、军事方面的运用、远程控制等方面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也是其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声音会更加的现实化, 图像、图形更加的清晰逼真, 反馈更加直接便利, 为观众带来更为直观的享受, 营造更加生动的氛围。

5 结论

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的信息传递以及人们的工作娱乐方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的更加简单, 娱乐方式更为多元化, 学习方式的互动性也更强, 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也更为多元, 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然, 数字媒体技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依然很长, 需要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并且在新技术的、新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改变。并且引导数字媒体技术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云鹏.刍议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人类进步[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24) .

[2]赵阳, 戚立.浅析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及社会的影响[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1)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篇5

上二三四年级时,我不懂得欣赏书籍,每次写作,我都不由皱起了眉头,冥思苦想,想着写什么主题呢?若是有了题目倒好说,但内容不论我怎么努力写,也写不出有美丽的语言,也用不上四字成语。渐渐地,我找到了书的踪影,每天,只要一下课,我便着迷了似的寻找使我疯狂的东西――书。这不看书还不要紧,谁知这一看,升到五年级时,我的写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也不知是马老师教得好,还是由于我看书的缘故,现在写作文,语言那叫个优美,句子那叫个通顺,四字成语用的那叫个多,同学对我刮目相看,老师表扬我,那滋味不知有多美,多甜。

文明: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标志 篇6

霍布斯最早进行系统研究

在西方,文明一词究竟何时出现,一直都存有争议。张金华等学者在《文明与社会进步》一书中提到:“在西方,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已于1651 年写就《利维坦》一书,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可以说他是西方思想家最早使用文明一词的人。”

法国文明史研究专家张泽乾认为,“法国是诞生‘文明’词语的故乡。1756 年,法国政治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经济思想的先驱者老米拉波在其著名的《人类之友》 中,正式使用了‘文明的原动力’一词,此后,该词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

政治学者虞崇胜则认为“文明”一词可追溯得更为久远,他在《文明的科学涵义探微》一文中,提出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古希腊人修昔底德在其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就已经使用了“文明”一词。此外,中世纪人文主义大师但丁也曾使用过civilita一词,后来这一词语又演化出另一新词civilisatie,在词义上已与“文明”相近。

霍布斯是否是最早提出“文明”一词的人,也许还需要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西方最早对人类文明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伴随着近代商品经济和启蒙思想的发展,霍布斯最早提出了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国家状态是人类文明的起点的观点。

1755年,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两面性的观点,成为文明批判论的先驱;1756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发表《论风俗与民族精神》(即《风俗论》),该书虽未使用“文明”这一词语,但被公认为是阐述文明通史的启蒙之作。1770年,英格兰18世纪最伟大的史学家吉本在其传世之作《罗马帝国盛衰史》中,也提及了“文明”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专门探讨了人类文明起源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氏族的解体和国家制度的建立,国家的建立是人类进入政治社会的标志,亦是文明的标志。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重视对文明的研究。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具体考察了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文明的内涵、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文明的发展规律。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文明以及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文明发展的规律就是在不同文明的交锋中,总是较高程度的文明取得胜利,最终“文明能够逐步发展到共产主义”。

尽管西方对“文明”的系统研究有各种各样的学派和理论,对“文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文明”都具有以下的基本含义: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状态;文明和政治同源,文明具有政治的意义,具有价值、制度、组织等多方面的含义。

中国对“文明”概念的阐释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就多次出现过文明这个概念。《尚书·舜典》中就有“睿哲文明”之语。《易经·乾卦》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易经·贲卦》中也有“文明以止,人文也”的说法。这里的“文明”意为文采光明,文德辉耀,主要指政治上道德上的明朗、德治等意思。《史记·乐书》中有“是故情深而文明”一句,指的是音乐、歌咏、舞蹈等文艺活动的感人状态。清初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就包含有与落后、荒芜相对立的进步、昌盛等含义。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受西方文明观的影响,逐渐将文明解释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主法治的发展。梁启超在分析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因时说:“大抵一社会之进化,必与他社会相接触,吸受其文明而与己之因有文明相调和,于是新文明乃出焉。”他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不同发展道路为例证,指出:“欧洲各国所以进化无已,而我国所以数千年凝滞不进者,则与他社会接触之多寡难易使然也。”他还认为,社会原因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对文明概念阐述最深刻的人。早期,在文明问题上,他和卢梭一样,认为文明具有两面性,“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文明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带来了人类的不平等。“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造成不平等世界。”他甚至认为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实行民生主义解决社会问题比发达国家要容易,“因为社会问题是文明进步所致,文明程度不高,那社会问题就不大 ”。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没有出现孙中山所预想的前景,这促使孙中山对自己的文明观进行反思,他认为人的文明程度如果没有达到一个高度,会使建设无成。“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残酷的现实促使孙中山去寻找问题的症结。他经过深入的反思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人的心理建设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他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心性文明”的概念。在《建国方略·自序》中他说:“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 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会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此后,两个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便成为人们的普遍话语。

人类进步 篇7

“松下问童子”该怎么翻译成英文?一位网友将这句话输入了谷歌翻译,跳出来的回答是“Panasonic asked the boy”。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神翻译,相信你在使用谷歌翻译、百度翻译等人工智能翻译服务的时候也碰到过吧?

虽然机器翻译经常被吐槽不够准确,科学家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可是一点也没松懈。2016年9月28日,谷歌正式推出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Google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简称GNMT),采用最先进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技术,将翻译准确率提高到了87%。这样的科技进步,我们还是要好好鼓掌一下的!

除了谷歌、百度、科大讯飞等专门设有研究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机构,其他领域的机构也纷纷开始将语音识别运用到实践中。汇丰银行(HSBC)发起的一项通过语音生物识别(Voice Biometrics)技术对用户账户进行安全保障的研究,研究的基础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声音和我们的指纹一样都具有特殊性。我们的言语,可以作为我们的身份识别标志,因此,未来的生活、工作、储蓄可能都可以通过声音特征来启动。

然而,当我们为人工智能的又一次突破欢欣鼓舞,感叹人类智慧的发展,期待人工智能大幅度改善人类未来的同时,一些语言学家开始预测,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电子化工具的使用不仅会带来新词语,也会改变人类语言。

就在谷歌推出GNMT后的第二天,英国《每日邮报》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报道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声音识别将成为我们与机器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正是由于未来人机互动会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导方式,科技的进步将会导致人类语言的改变。社会语言学家Watt教授预测,在2066年,各国语言中的部分发音将会逐渐减少甚至被取代,例如英文中的齿间音“th”将会被“f”“d”或者“v”取代, 也就是说,“mother”会变成 “muvver”, “thick”可能会变成 “fick”,当我们想表达“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时,我们说的是“what do you fink of dis”。

事实上,电子化工具对人类语言的改变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OMG”已经出现在了牛津词典里,去年,“LOL”也正式进入了牛津词典,表情符号的使用在人类沟通中已经不可或缺。就在不久前,微信里还流行过一个“24小时不使用表情符号”的活动。然而,在5000多名参与者中,超过30%的人失败了,23万字的报告被戏称为“血泪报告”。大家纷纷表示:“太难了!”“习惯太难改变了!”“不使用表情使我经常在对话中感到尴尬。”

这是科技发展对我们人类书写习惯的一次冲击,但是语言学家们依然信心满满,他们认为,只有超过十年时间长度的考验,才能决定这些表情符号、特殊表达能否最终进入我们的语言系统。“OMG”在1917年就第一次出现在了报纸上,但是直到最近才出现在牛津词典里。

第二次冲击,无疑就是人机互动、语音识别技术可能带来的对人类发音习惯的改变。声音识别是我们与机器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语音识别技术的局限性导致机器只能识别某几类发音,例如机器无法识别齿间音“th”,但是对“f”和“v”这样的唇齿音却有着良好的识别机制,所以,机器语音识别逆向影响了人类的发音方式。千百年来,语言的发展、变化、消亡、借用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最新一代的改变,要由机器来触发了。

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改变,对我们语言系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现阶段语音识别中,最困难的不是对个别语音的识别,而是对自然语言中节奏、韵律的识别,以及当一个句子的节奏和韵律有着微弱的区别导致意义完全不同时的识别。比如,“我看见她很高兴”,停顿在“她”后面和“她”前面,两句话的意义就完全不同。当“你大爷”的“爷”字分别轻读和重读时,意义也完全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说话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情绪变化不同表现,这些都是机器难以攻克的难题。即便聪慧如Siri,在说话时,依然有着明显的“机器口音”,不可避免地“一字一顿”,就像是我们坐公交车时听到的语音报站“下、一、站、北、京、大、学、东、门”。如果节奏和韵律是机器难以识别的部分,那人类是不是要改变说话方式,抹去语言中的情绪和抑扬顿挫来适应机器的识别机制呢?以后我们说话会不会也变成“你、好、我、叫、王、小、虎”吗?

所幸,这样的改变并不会发生。世界上所有的语言系统都有着自己的稳定性,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带来语音层面上的部分改变,而这样的改变可能即便不由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会随着人口大规模迁移、不同国家人口流动而逐渐发生改变,单词发音结构可能会简化,“th”可能会被“d”代替,甚至单词会变得更短,“thanks”变成“danks”。但是,语言中稳定的部分,如语音系统、韵律结构、语义结构、句法系统并不会由此而发生改变。

语言作为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的符号,履行着符号需要完成的功能——充分地表达、传递人类思维和感情。符号的简化(如汉字繁体字向简体字的转变)可以发生,但是符号的功能并不会被简化。科技会改变人类的语言,但是不会改变人类的思维和情感。

上一篇:月变化下一篇:流动注射在线蒸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