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2024-04-14

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精选8篇)

篇1: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人的兴趣不是与身生俱来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自主创新的原动力。体育教学与各科教学一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及其培养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因要加以正确分析、研究,探索 解决的办法。这对改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做好对学生的调查,对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原因做好具体分析。

2、从学生学习兴趣看体育课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3、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学的演示剧,而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参与活动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催化剂,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在‘趣’字上做足文章。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体育课的学习,并坚持日常的体育锻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实施意见。[20**年 3 月15-----20**年 4 月 15]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年 5 月 15----20**年 11 月 15]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年 11 月 15---20**年 12 月 15] 五、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六、研究的方法 1、调查问卷法 2、观察法 3、总结法

篇2: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体育教学中篮球兴趣培养的研究

曹伟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小学生篮球运动兴趣的培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选用体育教材,改变组织教法和增加体育游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探讨如何改善小学生对篮球运动教学产生的消极心理,培养小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小学生整体的篮球技术水平。【关键词】体育兴趣;培养;组织教法;体育游戏。1.前言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在学习活动中,虽然开始时劲头很足,但却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会渐渐增强,他们能控制自己不泄气、不分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过程是发展学生个性的理想场所。因此怎样提高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是致关重要。在篮球教学中体育兴趣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篮球的兴趣爱好,我们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不单单只限于动作技术的教学,我们要在室外课堂的教学中,加以篮球规则的讲解。采用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增加小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这样才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投入到篮球的学习中来,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要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现化心理研究告诉我们智慧产生于行动。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徒手操或游戏内容,上课时分组做准备活动,可以发展学生们设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家练习的兴趣也很浓厚,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花样跑、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上课的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也很好。再如在复习课的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更好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以及不甘落后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得到培养。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小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

2.1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 增期。骨骼在急速生长,手、脚,特别脚骨长得最快,胸骨横径在加宽,女孩子的胯骨也在增大。肌肉随着骨 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心肺迅速增大,特别是心肺容积和血管容积、以及肺活量,都较出生时增长了近一倍。由于心肺容积增大,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骨骼、肌肉成长尚未健全,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总的来说,从生理机质上看,他们与 成年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

2.2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 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 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思想还不稳定、不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 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

小学体育教学中篮球兴趣培养的研究

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 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3 教学中篮球兴趣的培养的研究 3.1 提高体育兴趣的重要性

3.1.1兴趣。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意义。体育兴趣是体育行为的基础,学生一旦产生了强烈的体育兴趣,他就会为体育轰动而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体育兴趣,就不需要教师去督促他们练习。体育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3.1.2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是作为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学校体育的重要工作环节。

3.1.3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同其它文化课一样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的潜能,使其获得综合效益。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更具体目标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学校体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其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而体育课却有各种类型的课,应根据各种类型课的特点与任务要求进行组织上课。具体衡量一堂课的质量,总的应从这次课的类型与具体课的任务考虑,而评定整个体育课的质量,却离不开学校体育课在整个学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作用这个大前提,因此确定学校体育课改革的方向,首先,就应明确学校体育课在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或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建立相适应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再具体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的上法。

3.2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篮球兴趣

3.2.1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本身应该提高篮球运动知识和技术水平,应不断的自身的知识视野和运动技能,在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准确、熟练、完美的动作示范和生动、形象、诙谐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起动作美得概念从而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情绪,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如:运球突破时像“离弦之箭”快速敏捷,原地运球时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这种语言可以发张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一个快乐的遐想世界,而这种快乐的境界对提高学生的兴奋及动力定型的形成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其次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发展个性的教育。在实践中结合篮球运动项目的特点谈运动的价值,谈不同的运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习的动机,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2.2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和自我认识。小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极其匮乏,他们往往觉得篮球运动就是随便打打玩玩,不会打也无所谓。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现阶段的生理及生理特点,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篮球视频向学生宣传篮球的基本知识,也可以经常的向学生们介绍各个名人从事篮球运动的故事。通过榜样的德作用提高学生的自身认识,激发进取心,培养学习篮球的兴趣。另外小学生处于少儿阶段,对学习的信心不足;信心是成功的基础和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喜欢篮球,但在刚接触篮球时缺乏竞争愿望和必胜的信心,对待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突出游戏的特点,并结合少儿学生的特点,从游戏入手激发兴趣,突出项目特点形成训练合力,挖掘隐形内涵提高教育效果,通过游戏可以把简单的篮球基本技术和

小学体育教学中篮球兴趣培养的研究

战术有机的结合起来。

3.2.3教学方法的创新。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一般的游戏有点区别,是从游戏中派生和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支,是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浓厚的娱乐气息和鲜明教育意义的一种游戏。它是以身体练习为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体育煅炼方法。具有煅炼身体、富于娱乐、发展智力和陶冶情操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体育游戏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体育游戏,提高学生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篮球基本功练习单调乏味,尤其是熟悉球性和各种脚步移动等练习更是如此。但是,正是由于篮球技术的多样性,使我们在日常训练中的单个技术动作往往可以演变为多种训练形式,并且小学生活泼好动, 敏感性较强,喜欢新颖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这对调动学生的求新心理和练习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训练中要不断地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符合他们的心里特征。

(1)各种形式的运球练习。例如,在熟习球性练习中,除采用多样性运球手法。如,用布将眼睛蒙起来原地运球或者用双手同时运两个球(两手动作相同或不同)练习;每人一球抢打或者追逐;几何图形运球追逐跑;限定范围内运球拍打其他人的球等。还可根据队员掌握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外,还可以增加一些难度,如待学生这些练习基本熟悉后要求队员在往返折返跑运球返回时用左手等。这些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而且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同一个技术动作有多种训练手段,每一种手段的作用都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认真总结各种训练手段的优缺,根据训练内容和对象的实际情况,多法结合,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游戏和比赛。传统的训练方法对于队员掌握篮球的各项技术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队员对所练习的动作兴趣不高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尤其是小学生。如练习一个动作反反复复,队员即便对篮球有一定兴趣,对这样的训练也会失去兴趣,结果造成了队员都按自己的意愿三三两俩的“玩”起了篮球。通过游戏和比赛,使学生体会到快乐的同时,逐渐发现自身基本技术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篮球学习和练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练习各种脚步和身体素质练习时,为防止学生感到枯躁,兴奋性下降,影响练习效果,都可以采用游戏或比赛方法,来调整练习中产生的抑制心理。如躲闪追逐、曲线追逐、“贴烧饼”、推小车、侧身跑接力比赛等,不仅活跃了训练气氛,而且很易激发练习兴趣,保证训练质量。

3.2.4游戏和比赛训练时需要注意问题。

(1)、适当增减游戏和比赛的难度。一般小学生初学比赛时,比较容易出现带球走、两次运球等违例现象,可“视而不见”,不给学生讲太多的规则的目的就是不影响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游戏和比赛氛围。随着学生的能力逐渐提高后,再适当增加规则的难度和比赛质量。

(2)在比赛中增强对防守意识的培养。在最初组织教学比赛时,学生们都不知道如何去防守或者根本不敢去防守。如果单独将防守技术拿出来练习,起不到什么直观的效果。所以可以在“实战”中进行边学边练。如,教练可带领相对较弱的一方,在游戏或者比赛中积极地防守、抢断。这时教练要不断的给队员示范和启发,只要队员们都能模仿起来,这样就达到了训练的效果。虽然防守的动作和姿势不是非常正规,但是提高提高了双方防守的积极性,比赛也更加激烈。

(3)从比赛中找信心,培养群体作风和合作意识。小学高段学生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队员的个人技术也是参次不齐。组织队员实力强、个子高的队员一组,往往其他队员都不敢和他们比赛。所以教练可以经常亲自参与到弱队的比赛中,一有机会就给队员创造投篮机会,鼓励她们勇敢去投篮,去拼抢。有时候她们偶尔投中一两个就很兴奋,就这样诱导学生多投篮,多进攻,多防守。有时候弱队还能战胜强队,队员的训练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许多。3.3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小学体育教学中篮球兴趣培养的研究

3.3.1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与学生多沟通、交流,让让学生对篮球产生情感;当学生得到教练对篮球兴趣的培养和耐心的指导后,学生对篮球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较好地进行篮球实践。但更深层的对篮球的认识、理解、实践则仍需教练进一步的培养,使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爱好,这便是激趣与善学的升华—爱学过程。“爱学”就是要使学生对篮球产生情感。而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当教练把这种情感带到训练场上时,学生从练习中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诚挚的爱后,他们就会从内心得到鼓舞,感到欣慰,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逐步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小学篮球课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过于单一,方法较少,娱乐性、游戏性较差,没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于程序化和传统的训练方式,并不能充分发挥小队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教练员通俗易懂的讲解、简单实用的技术教学、趣味性的游戏或者比赛才能有效发展队员对篮球的兴趣和比赛的能力。并且想要培养好学生的兴趣需要学校的积极重视,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建立体育兴趣,使得学生在体育锻炼和篮球运动中享受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美育素质。4.2 建议

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只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是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的。人的某种活动联系表现在活动中。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上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但仍有严格的区别,且不能相互代替。

参考文献:

篇3: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研究

一、认识体育, 培养习惯, 为怎么玩打下基础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爱玩是儿童的本性。小学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儿童爱玩的心理需求, 而受到学生的喜欢。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要让他们安全地玩好, 就必须先让他们知道怎么玩, 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和落实好课堂常规的要求。所以在开学初, 利用室内课, 用讨论的形式, 通过讲解, 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和理解“什么是体育课?”“为什么要上体育课?”和“怎样上好体育课?”等等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将认识和理解表现为行动, 并落实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在体育课上, 我将同学分成小组, 相互间开展小红旗评比活动, 看哪一组的同学常规落实得最好, 每次课都进行评比, 并当众表扬, 给做得好的小组贴上小红旗, 以示鼓励。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原理, 常规的落实、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不断的强化, 方能巩固。在开学前几周的教学中, 将检查学生的着装鞋子作为落实常规的一个重点, 并逐渐增加习惯养成评比的内容, 如专心听、守规则、守纪律、团结协作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评比强化, 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已基本养成。习惯养成了, 也就具备了“玩”的条件。

二、激发兴趣, 为我要玩打下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学生能否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 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跑的较量中简化比赛规则、在投掷练习中除沙包外, 还用空水瓶、纸飞机、纸团等作为替代物, 以丰富练习的形式。同时, 充分抓住学生爱表现、不服输、善于模仿等心理特点, 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一年级滚翻内容的教学中, 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 只是各做了一次连贯、协调的前滚翻, 就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当我发出“谁愿意模仿老师的动作试一试”时, 垫子前已是一片拥挤, 都要争着第一个来尝试, 此时, 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已经被激发调动了起来。尽管学生模仿的动作还不到位, 但这种经历对他们掌握动作是必须的, 也是可贵的。在滚翻教学中是这样, 在掷轻物、跳绳等其他内容的教学中也是如此, 教师规范、准确、协调、优美的示范, 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向师性的心理和良好的模仿能力, 通过言语的激励和表扬, 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从而促使他们产生我要玩的心理需求。

三、自定目标, 鼓励创新, 为我能玩打下基础

教育专家指出,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运动兴趣进行有效的强化。在教学中, 我把制订学习目标的权力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制订学习目标, 自己选择练习的方式和练习难度。例如, 在学习“原地沙包掷远”的巩固性练习中, 我给每个小组一面小红旗, 让他们自己商量并确定出本组的达标位置并进行练习, 在本组成员全部都通过后, 再定新的目标位置, 此方式不仅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于是各组的达标位置在一次次的较量中, 渐渐远离了投掷线。有的同学为了达到目标, 还创造性地学会了助跑投掷的动作。再如用小体操垫进行“障碍接力跑”练习中, 由各组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障碍的难度, 有的组采用跑动中跳越横垫, 有的跨越纵垫, 有的将垫子立了起来, 形成倒“V”字, 增加高度等。在整个练习中, 同学们边想、边做、边学、边练, 垫子的摆放花样不断翻新, 尽管有的同学可能会因练习难度增大而跨越失败, 但他们的勇气、想象和创新的精神却得到了充分展现。学生在完成自己设计的每一种练习中, 创新的思想无处不在放射着光芒, 勇敢和自信让他们骄傲地说:“我能玩。”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1]。”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孩子只有在孩子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乐趣[2]。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学生才能由天性的我要“玩”变为自身发展所需的我要“玩”, 进而发展为我能“玩”, 我会“玩”, 实现了这个转变, 也就有了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 才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文轩, 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8) .

篇4:初中体育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研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 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体育观念十分淡薄;再加上有的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根本是没有吸引力的;有的体老师有时会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结果是,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信心、创造力等等渐渐的被磨灭了。本文根据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途径进行探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提高教师素质

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上课教师息息相关。教法﹑教态﹑组织形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体育教师上课时形象要好,如着装整齐、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定能感染中学生;教师的业务水平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体育教学离不开动作示范,若教师基本功扎实,动作示范正确优美,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练习兴趣,能有效提升练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动作的激趣作用,提高示范动作的质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师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充分信任、尊重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情,使其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特殊效果。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

二、更新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 加强教育、诱导,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学习与锻炼,增进身心健康,既是保证自己精力充沛地完成当前学业的需要,更是未来学习、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引导学生把满足当前的运动兴趣需要和实现未来终身体育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合理的教学内容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内认为:“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从心理学上分析,是诱因促使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教材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上球类课时,男生女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起远远超过其它项目,以学习材料作为分部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难易性和可行性。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学生活泼好动,体育教学中不要过多地讲,而忽视中学生的练。要想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运用灵活、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对中长跑这类教学内容,可用计时跑、变速跑、越野跑、领先跑等手段,发展耐久跑的能力。

五、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承认学生的体力体质、体育基础、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质及运动能力等差异,区别对待,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一刀切”的要求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哪怕是先降低要求或者训练标准。关注个体差异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如对多数学生提出学会某一动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出改进与提高动作要求,特别关注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体育老师可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

总之,体育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是体育教学中重要环节。在体育课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组织教学上强调灵活的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潇溟.浅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兴趣[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06,(1):159.

篇5: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前言

体育课堂标准规定,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体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有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主动参与率低,总是在老师的催促下进行活动,课堂显得没有趣味。怎样改善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现状呢?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为了能让中学生对体育充满兴趣,我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通过亲身实践,特意对《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进行立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兴趣则是学习施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的产生能诱发学生学练的动机,从而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学习兴趣的形成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当今社会,终身教育已得到人们的认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方法不够灵活多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师都知道,学生有无兴趣对上好体育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爱玩好动是孩子们自然天性的真情流露,在多年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不少学生对待上体育课不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就是怕苦怕累,借故请假的多,更有甚者感到厌倦、感到枯燥等,所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

因此,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就成了体育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是推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教学过程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建立在自觉主动求知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总的来说,学生是喜欢体育的,但有的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苦恼,都会有部分学生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堂体育课的好坏直接体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想改变学生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现状,就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利用自身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和道德素养,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对体育形成正确的、规范的认知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范围

本课题是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研究,学生上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表现在:体能差、运动能力弱;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交往;学习态度消极、缺少动力。其他原因:家长的“过度保护、溺爱”,养成怕苦怕累习气;体育教师的教法和内容单

一、枯燥,态度不好等;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误解,导致学生上体育课态度不端正,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在心里滋生。所有的这些原因致使学生对上体育课没有兴趣。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即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研究对象:本校七-九年级的学生。每个年级选一个班作为实验研究班,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较,取得经验后推广全校。

五、研究内容

(一)、1、教师方面: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深入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实质。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改变以往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讽刺、挖苦,甚至是侮辱与体罚学生,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逐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

2、学生方面:(1)、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体育课,并能持续的保持下去。(2)、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效果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不断调整、控制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强化师生间、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素质发展达到或超过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由“要我学”改为“我要学”。(3)、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学生的体能,使学生的体育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加强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并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

(二)、(1)分析影响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各种原因。(2)研究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3)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有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6-2014.10)

确定研究课题。结合体育教育自身特点找到与课题方案基本吻合的切入口,通过分析伪证确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的实施阶段(2014.10-2015.4)

加强理论学习,进行课题实验教学,收集研究资料,掌握实验根据。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5)

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验收。

七、研究方法

课题组成员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围绕研究目标,开展阶段性调研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探索新的策略,定期总结调整实验方案,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1、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60多篇并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这些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可借鉴的经验,以课题实践加以验证、补充完善。

2、实践对比法:对本校七-九年级三个班进行实践对比。对更新观念、创造兴趣代间、形成良性循环,区别对待,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体育观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践对比,与以前有无显著差异。

3、调查研究法: 所有学生都确定为课题研究的学生,通过调研、问卷、座谈、实践进行研究,得出关于学生对上课反应情况。

4、观察法 通过体育课观察学生上课情况,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表现做详细记录。

八、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研究的要点

(1)更新观念。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在体育教学中目前仍有不少教师在追求学生服从命令、步调一致的机械操练。这种“齐步走”、“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大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首先体育教师更新了自身的教学观念,同时也更新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了学生自主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自主学练的认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自我追求中,借助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加大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化力度。

(2)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空间

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了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创设了一种师生心理相触,民主交往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体育,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课上课下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体育课上,教师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学练中掌握和改革学习方法参课下,能使学生把课上所学,所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情况,运用到了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4)加强区别对待 在教学中,避免了“齐步走” 和“一刀切”的做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锻

炼的能力,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区别对待。

(5)把培养锻炼能力与发展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克服了依附思想,加强了对学生的领、扶、放,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6)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主动学习环节,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发展能力和受到教育,主要取决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而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只有在主动学习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集体思考,造成一个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在技术细节和具体要求上不要求一致。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小组,根据分层教学法,让学生轮流担任小组长、记时员、裁判员等职责,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领会运动技术,提高能力。教师一方面尊重学生的自我创造,另一方面又对动作的规律和如何运用连接性动作进行指导,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7)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学习

斐娣娜教授认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来培养的。然而,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丝毫不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创造的余地。其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体育就是在创造中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创造就没有体育。在体育教学中,同一目标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实现,而同一方法、手段又可以实现不同的目标。体育教师应该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创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的体育目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学习。

必须指出的是,学生的创新不一定每次都是成功的,稀奇古怪乃至荒诞不经的现象必然经常发生,教师千万不要随意批评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要多加鼓励,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及创新方法的指导。

2、研究的措施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又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要求,尽量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锻炼。

(2)教学方法活泼有趣

教师通过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体育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所有感官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

(3)组织形式突出了优势互补

体育教学中常见的组织形式有个体教学、分组教学、集体教学,这三种教学形式各有所长。要保证教学的质量,我们就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了不同的组织教学形式。如:对个体差异明显的学生,采用了个体教学形式;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采用了分组教学的形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采用了集体教学形式。

(二)实施形式:

根据上述制订的研究要点和措施要求,我在本校七-九年级抽三个教学班中开展了实践性研究。在平时的具体教学中,组织形式上由按班级上统一教材,改为按照研究要点和措施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按学生的性别、兴趣、体质情况等进行分组教学,以50%的课时上基本教材,50%的课时上选修项目内容,根据我校的场地设施,目前开设的选修项目有: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四个项目。通过实践研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了个性,提高了技术、技能,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行为,体现了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施过程中,我在教学方法上,所采用的教法有:

1、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化动为静,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快为慢等功能,便于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感知和模拟技术,逐步提高学生自我实践的能力。例如:在二年级篮球运球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美国篮球NBA联赛,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再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很快就掌握了篮球运球的技术。

2、实地观摩法;有组织的实地观看比赛,让学生尝试做现场解说,结合教师的即时滞后的讲评,开展讨论,提高学生自评互评的能力。例如:在班级中开展男生篮球友谊赛,学生分组轮换上场比赛,其余学生实地观摩比赛,并尝试做现场解说,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很快地了解并熟悉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竞赛规则。

3、尝试性比赛法:娱乐性参与非正式比赛,在感受项目带来的运动乐趣的基础上,对他人(队)进行技术指导,或对相关项目的体育文化知识相互提问、指正,提高调整自己和指导他人技术的能力。例如: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在教学班中我先后组织举行了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三项赛等尝试性友谊赛,使学生的自我锻炼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4、处方法:针对性的纠错或保健与康复。例如:在实践教学中,针对发现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的错误技术动作,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纠正,使之不会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针对个别学生因身体不适或个别女生例假等原因,指导他们进行适量的活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九、课题研究价值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性研究,我所教的三个班的学生在下几方面已产生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

(一)学生的体育兴趣已有了很明显的提高,自觉锻炼习惯已初步养成。

(二)从实验数据可看出,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效果显而易见,同样实验的效果很明显。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表现积极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充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提高自己。

(三)课堂教学已形成良好氛围,生动活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发出问卷126份,回收126份,回收率100%,肯定率100%。

(四)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各项目的运动技术和技能。要校内开展了各项竞赛活动,一年中先后开展了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我班学生积极参加了市、乡运动会,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我班通过此项实践研究,各项生理指标和运动成绩在全校各班级中都名列前列,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促进了全校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深化了教育改革。

十、达到的效果

篇6: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二、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方法,自主吸收,加工信息,获得主体感受,有效地弥补课外阅读的不足,形成综合的语文能力并以阅读促进写作。以达到课外阅读不是“课外”,而是语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让读书成为需要,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方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的对象:我校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内容:

1、调查我校二年级学生读书现状,通过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获取一系列数据。

2、如何尽快改变家长对读书“无用论”“耽误学习成绩”的看法,并能亲子共读。

3、开展“献两本,读百本书”活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保障学生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需求。

4、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

5、研究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评价、如何反馈的问题。掌握适宜自己读书方法并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研究准备阶段:潜心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阅读相关文献,搜索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编辑研究资料,并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实施阶段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状况,收集系列数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1)优化环境,营造阅读氛围(2)创造条件,促进阅读(3)介绍方法,指导阅读(4)开展活动,推动阅读。

研究总结阶段:概括整理研究成果,通过学习研究的经验总结,撰写有关论文,回顾课题所取得的全过程,写出结题报告《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七、预期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篇7: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在二OO九年四月申报的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在二OO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已被批准,课题为《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号:J K Y 0915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大量的阅读,广泛的积累,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他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的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基于这些原因,我们提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旨在改变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的参与者是我校的语文老师,其中有多数从事过课题研究,有着较强的科研和改革意识,同时还有学校分管语文教学的领导,课题研究工作定能得以顺利发展,本课题研究的周期是两年,在拟定方案之前,我们就围绕“主体性阅读”搞过专题讨论和研讨,有些老师撰写的文章也在省市级刊物中发表。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都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文阅读兴趣,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文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时本课题要研究的。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方法为:

1、实践研究法;

2、观察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及阶段成果形式。

(一)进度计划。

本课题两年完成,时间为二OO九年四月至二O一O年二月。

1、2009年4月至2009年8月为准备阶段。

2、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为实验研究阶段。

3、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为总结阶段。

(二)阶段成果形式。

1、准备阶段的成果形式是调查分析,制定实施方案。

2、实验研究阶段的成果形式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案例展示。

3、总结阶段的成果形式是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

萧县黄口镇第二小学

郝淑敏

篇8: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体育兴趣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1. 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体魄, 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获得全面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任何一项教学活动当中, 都是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的。因此, 想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的, 不仅仅需要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配合。基于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就需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通过体育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 愿意主动配合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的。所以, 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具有较大的教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培养体育兴趣的教学要求

第一,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 明白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从而让学生更有针对性更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第二, 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宣传, 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同时通过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从中深刻地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价值, 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健康的作用, 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帮助。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策略

1. 课堂气氛是体育兴趣的滋生环境

从根本上说, 体育教学实际上也是一门教学艺术,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创设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能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好感”, 从而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例如在排球教学活动当中, 需要进行专门的移动教学。利用绳子把球绑住, 然后两个人一组进行投球和躲球。在这样的游戏环节中, 既能让学生练习排球运动时的脚步移动, 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教师还需要注意循序渐进, 从浅到生, 从易到难。尤其是在学习全新的教学内容时更是要先夯实学生的基础, 然后再进行强化训练。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先接触难点知识, 则很有可能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 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 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2. 教学方法是体育兴趣的助推武器

在教学活动当中, 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 这个时候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基于此, 本文认为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 通过转变教学方法来缓解学生学习的抵触心理, 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 从而诱导学生重新提起体育学习的兴趣, 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再让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体育基础理论的过程当中,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表现出对体育理论学习的抵触和反感, 难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集中注意力。此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风趣的教学风格, 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3. 课外活动是体育兴趣的培养摇篮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 能够让学生产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通常情况下, 处于中学学习阶段的青少年们, 都喜欢参与课外活动, 这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和爱好所在。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实际情况, 安排多样化的体育课外活动, 例如各种体育项目的竞赛、游戏等等, 从而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 在活动当中体会到体育学习的快乐, 发现体育学习的乐趣, 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 积极配合教师进行体育锻炼。此外, 教师还应当在课后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和交流, 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从而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体育兴趣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对自己参与的体育项目所产生的积极态度和心理, 这是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动力。因此,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想要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就必须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帮助学生获得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 只要教师真正用心, 主动进行改变, 就一定能转变当前的体育教学局面, 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给教学者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具体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 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体育教学本身, 同时要关注体育对健康的价值;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 本文首先阐明研究的意义, 即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价值, 然后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体育兴趣,学生

参考文献

[1]孙继周.中学体育兴趣教学法[J].考试周刊, 2013, (69) :119-120.

[2]刘云雷.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兴趣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 :249.

上一篇:总建筑师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消化系统用药处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