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逻辑思维

2024-05-23

辩证逻辑思维(精选十篇)

辩证逻辑思维 篇1

在教学开始时授课教师首先让学生研究函数y = x3, y = ( x + 2) 3和y = ( 2x) 3在数之间的关系, 即: 若f ( x) = x3, 则f ( x +2) = ( x +2) 3, f ( 2x) = ( 2x) 3. 再观察函数f ( x) = x3和f ( x +2) = ( x +2) 3图像, 发现它们取相同的函数值时, f ( x) 中的x总比f ( x + 2) 中的x的值大2, 从而在它们的图像上纵坐标一样的点, 函数f ( x) 的总在函数f ( x +2) 的右边, 且在相距2个单位的地方. 因此便有将函数f ( x) 的图像上所有点向左移动2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f ( x +2) 的图像. 而从数方面考虑函数f ( x) 和f ( x +2) 在它们取相同函数值的情况下, f ( x) 中的x就等于f ( x +2) 中的x +2. 类似的可以从研究函数f ( x) 和f ( 2x) 图像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数的关系, 即在函数f ( x) 和f ( 2x) 的函数值相等的情况下, f ( x) 中x的值等于f ( 2x) 中的2x. 通过这些尝试, 让学生发现图像变化在数与形两方面是统一的. 因此在研究后面的函数图像之间的变化规律时, 就可以建立在函数之间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借此趁热打铁, 让学生从数的方面研究:

1. 由函数y = f ( 2x +1) 的图像如何得到函数y = f ( - 2x +1) 的图像;

2. 由函数y = f ( 2x) 的图像如何得到函数y = f ( 2x + 1) 的图像;

3. 由函数y = f ( x + 1) 的图像如何得到函数y = f ( 2x +1) 的图像;

4. 由函数y = f ( x) 的图像如何得到函数y = f ( 2x + 1) 的图像.

留下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的确有授课教师的独到之处, 特别是问题2和问题3. 不少学生在由函数y =f ( 2x) 图像得到函数y = f ( 2x + 1) 图像的时候, 对平移量是1个单位还是其他单位时拿不准, 这就是左右平移变化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突破难点则以数举例说明, 当两个函数取相同函数值如f ( 3) 时, 函数y =f ( 2x) 中的x此时等于1.5, 而函数y = f ( 2x + 1) 中的x则等于1, 那么由1. 5变为1, 它们实际相差0.5个单位. 这样自然就可以让学生明白由函数y =f ( 2x) 的图像平移得到函数y =f ( 2x +1) 的图像, 实际是把函数y = f ( 2x) 的图像上所有点向左平移0. 5个单位, 即得函数y =f ( 2x +1) 的图像. 通过简单的代数, 就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左右平移实质是针对x的变化而言的.问题3可将在问题2中遇到的难题再适时地巩固一下. 由于对应法则是以f代表, 则它可以表示任意函数, 如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二次函数等, 这样就可以讲清楚任意函数左右平移变化和横坐标的伸缩变化. 至于上下平移变化和纵坐标的伸缩变化也按照这种方式, 从数的关系上发现并找到规律. 这样处理教材, 突破传统, 另辟蹊径, 巧妙避免了周期函数图像变化带来的一些麻烦,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即可找到任意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 易于上手应用.

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如果不能突破数和形, 常量和变量, 直和曲, 几何和代数, 有限和无限等概念相互之间的固有差异, 又如何能使学生触及这些概念的本质呢? 又如何能获得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来疏通各种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呢?因此, 中学数学的学习, 不可避免地要由纯用逻辑思维的阶段进入两种思维 ( 即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并重的阶段. 逻辑思维是一个人在学习任何知识、在学习的任何阶段均需要经常运用的思维方法, 就是在运用辩证法和辩证思维做深入研究的时候, 在具体的某一个较小的课题或某一个论证过程中, 还是需要演绎、类比和归纳的思维方法的. 辩证思维就是用运动的和寻求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 用辩证法来揭示各个所谓形式的本质. 在中学数学中, 它重视数和形的对立统一, 重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重视各个课题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因而它能使许多对立的概念同处在统一体中, 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掌握; 它能使集合与代数、三角之间相互渗透, 从而大大地丰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它能是学习者在许多事物的特殊性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认识一般性, 为学习者提高能力和发展思维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各个数学概念, 而应从相互联系、转化着眼来研究. 这种辩证思维方法能使学习和研究更加深入, 更加触及数学的本质, 能使学生在思考和解题中获得丰富、灵活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获得较高的数学能力. 因此教师要注重自然辩证法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主动引导学生, 让他们的思维方法由主要运用逻辑思维向两种思维方法并重过渡.

摘要:在讲授函数图像这节课时, 很多老师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讲解图像变换的规律, 但课堂中却单纯地从数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图像变化的规律.笔者对比同一教学内容中两种不同的构思及教学方式, 并分析其各自优势和中学数学的思维方法, 做到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并重和统一, 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

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篇2

德国人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德国人为“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变,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认为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是与非;排中性认为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中间性,听来具体而实在;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是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包括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事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是与非;矛盾论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存在适度的合理性,强调和谐,听来抽象而玄妙。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就截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社会现象。

1990年前后,我与德国富来公司合作经营和维修压铸设备。当时,西安仪表厂提出一个特殊要求,要在同一台压铸机上既能使用老式捷克立式压铸机模具,又要能使用新型德国卧式压铸机模具,这是两种不同的压射方式。

德国人在“逻辑思维” 的支配下,分别设计立式和卧式两套压射机构,采取调换压射机构的方式来生产两种不同的模具。从逻辑推理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结果在用户审查时此方案被推翻了。一是调换模具需要重装压射机构,工作量巨大:二是经常拆装,机器精度无法保证;三是设备费用巨大,用户无法承受。四位德国工程师,辛苦设计三个月的方案,几分钟就被全部否定。德国富来公司总工程师压力极大,回到宾馆闷闷不乐,无法向公司交待。

此时,我悄悄地递给德国总工程师一张简图,按此方案,统统不要做了,只要在原来卧式压铸机上增加一块“中间模板”,向后推仍旧生产卧式压铸模铸件,向前推就可生产立式压铸模铸件。既不要调换压射机构,也就保证了机器精度,还节省装拆工时,制造成本大为降低。我嘱咐只说是德国公司的后备方案,雪中送炭,总工程师惊喜。第二天,立即审查通过,签订成交合同。

中国人“辩证思维”的一块“中间模板”,就代替了德国人“逻辑思维”的两套庞大繁琐的“合模机构”。看来很玄,其实道理简单得很,卧式与立式主要是浇口方式不同,只要通过“中间模板”将卧式浇口转化为立式浇口,问题就迎刃而解。中国人“辩证思维”是抓问题的实质,从中突破。德国人“逻辑思维”是实实在在做两套压射机构,各司其职。西方人重“理”,东方人重“智”。“理”“智”结合,所向无敌,这就是当今中国人应发扬的思维模式!”

德国人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德国人为“逻辑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变,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认为事物不可能同时存在是与非;排中性认为事物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中间性,听来具体而实在;中国人的“辩证思维”,是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包括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事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是与非;矛盾论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中庸之道,认为事物存在适度的合理性,强调和谐,听来抽象而玄妙。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就截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重要的社会现象。

1990年前后,我与德国富来公司合作经营和维修压铸设备。当时,西安仪表厂提出一个特殊要求,要在同一台压铸机上既能使用老式捷克立式压铸机模具,又要能使用新型德国卧式压铸机模具,这是两种不同的压射方式。

德国人在“逻辑思维” 的支配下,分别设计立式和卧式两套压射机构,采取调换压射机构的方式来生产两种不同的模具。从逻辑推理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结果在用户审查时此方案被推翻了。一是调换模具需要重装压射机构,工作量巨大:二是经常拆装,机器精度无法保证;三是设备费用巨大,用户无法承受。四位德国工程师,辛苦设计三个月的方案,几分钟就被全部否定。德国富来公司总工程师压力极大,回到宾馆闷闷不乐,无法向公司交待。

此时,我悄悄地递给德国总工程师一张简图,按此方案,统统不要做了,只要在原来卧式压铸机上增加一块“中间模板”,向后推仍旧生产卧式压铸模铸件,向前推就可生产立式压铸模铸件。既不要调换压射机构,也就保证了机器精度,还节省装拆工时,制造成本大为降低。我嘱咐只说是德国公司的后备方案,雪中送炭,总工程师惊喜。第二天,立即审查通过,签订成交合同。

辩证逻辑思维 篇3

关键词:哲学教学;辩证逻辑思维;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90-03

一、引言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在理论上,一般把人类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或理性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含灵感思维)三大类,而逻辑思维分为形式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三种。所谓辩证逻辑思维也就是辩证逻辑思维方法,指的是以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而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就是以辩证逻辑思维来认识教育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二、在哲学教学中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哲学与教育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哲学问题。例如两者通过“人”这个共同对象进行结合,没有对人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展开正确的教育活动。哲学一方面能够直接为教育提供关于人的知识,如哲学对人性、人的可塑性和能动性、人的实践和认识等的探讨,都是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时必须做出回答的前提性认识。另一方面,哲学在关于“人”的教育研究中能够起到一种方法论的作用。因此作为学前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的哲学思维,尤其是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把人(教师与学生)、教育、发展、环境等教育基本问题及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成效的评价等实践层面的问题上升到辩证逻辑思维的高度才能胜任。

笔者长期在培养学前教师的师范学校里从事德育和学前教育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坚持在哲学教学中大量渗透教育知识学习以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并取得一定成效。实践证明,如果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哲学思维特别是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他们将很难全面深刻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很难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将大幅度降低学前教师的专业素质,制约教育实践水平和专业水平发展。

例如,学前教育有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叫“保教结合”,它要求教师用辩证逻辑思维理解和处理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关系:首先,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机构两大方面的工作,它们相互区别,这是学前教育机构里存在教师和保育员的岗位分工的依据。其次,保育和教育工作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即“保中有教,教中有保”,这是学前教育机构里教师和保育员在分工的基础上又要合作的依据。最后,从矛盾的观点来看,教师以教育工作为主,以保育工作为次;保育员以保育工作为主,以教育工作为次。无论谁做教育工作,必须同时注意保育工作;无论谁做保育工作,必须同时注意教育工作。教育和保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在统一的教育目标下同时进行。虽然教师很卖力地讲解上述理论,但是大部分学生通常只是理解和记住了“保教结合”就是“教中有保,保中有教”的意思,在做作业和考试时,还是认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做教育工作,保育员做保育工作,教师和保育员互相配合就是保教结合”这个观点是完全对的。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幼儿园里不应该做保育工作,拒绝做保育工作。显然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还不会运用联系法和矛盾法理解保教结合原则的内涵。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缺乏辩证逻辑思维,思维水平太低。

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按照具体形象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的顺序发展的。恩格斯早就指出,辩证思维对应于较高发展阶段的人。通常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才出现辩证逻辑思维,到高中阶段(含中职阶段)才逐渐占优势。因此辩证逻辑思维对十五六岁的学生来讲是思维方法和水平的飞跃,不容易把握。另外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学》比《哲学与人生》提前一个学期教学,在未学习哲学的情况下很多学生还不会运用辩证逻辑思维的方法理解所学的学前教育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二年级下学期的哲学教学中通过大量渗透学前教育知识的学习(等于再次用唯物辩证法学习部分学前教育知识)来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很有必要,能有效地弥补学生在初次学习时的缺陷。

总之,辩证逻辑思维作为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哲学思维。学前教师的专业素质标准绝对不能只是停留在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操作层面,而是要升华到教育哲学思维层面,必须还要具备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

三、怎样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哲学教学中渗透教育知识

1在知识点的联系上全面渗透

在哲学教学中培养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知识点的联系上全面渗透,把部分紧密联系的重要教育知识纳入到每一节课的知识目标之中,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帮助学生对之前初步学习过的教育知识的理解提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高度。以下是笔者制定的教育知识渗透计划。

2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渗透

在教学的创设情境导入、新授课、深化理解、巩固练习、课后作业等教学环节使用学前儿童教育的范例,提高学生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德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哲学教学过程中通常用到大量的教学范例。笔者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上述“教育知识渗透计划”在创设情境导入、新授课、深化理解、巩固练习、课后作业等环节使用学前儿童教育的范例。例如,学习发展观时是这样导入的,笔者说:“爱迪生一生的发明创造很多,这当然离不开实验。期间,他几乎每天忙于实验。许多人不理解他的行为,有人甚至认为他的实验毫无价值。一位老太太曾问他:‘你天天搞这些玩意,有什么意义?爱迪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新生婴儿有什么用?那么我也问问大家:新生的婴儿到底有没有用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几乎齐声地回答:有用!笔者接着问:“一个新生儿能帮助父母买菜做饭吗?能挣钱养家吗?能有什么用?”有的学生回答:“现在没有用,可是将来长大了有用。”有的学生回答:“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啊。”笔者说:“你们说得对,虽然新生儿无知无能,可是将来长大了有用,每个家庭都把小孩当宝贝。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看待无知无能的新生儿呢?”有的学生大声地说:“看将来、看发展。”就这样,发展的概念就自然地引进了课堂,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了。

又例如,学习联系的多样性的时候,深化理解环节笔者请学生思考解决以下问题:吃午饭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肯吃饭,作为老师该怎么办?要求学生运用联系的方法,思考各种各样可能影响小朋友不肯吃饭的直接或者间接原因,进行一果多因的发散思维训练,然后再运用排除法确定真正的原因,最后针对原因对症下药,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集思广益,学生想出了很多种可能的原因:早餐吃得太多、太晚,还不饿;不喜欢当天的饭菜,挑食;肠胃不舒服,没有食欲;其它疾病影响了食欲;想妈妈爸爸想得没有食欲;受了批评或者被人欺负等等导致心情不好;没有掌握吃饭的技能,不会吃;活动过量,心情过分激动等等。就这样,持之以恒地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渗透教育知识,久而久之,每当学习一种辩证逻辑思维的时候学生就会习惯性地思考:这种思维方法和学前教育有何联系?能帮助我解决哪些教育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学生逐渐养成了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习惯,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便水到渠成。到学期末的时候,笔者把所复习过的教育知识组织成一个知识网络表(如上述“教育知识渗透计划表”),以便学生能整体地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思考和把握学前教育知识,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辩证逻辑思维养成。

参考文献:

[1]宋晓芹论逻辑思维的局限与补足[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9).

[2]陈泉蓉关于教育与哲学的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8).

[3]钱邵洪由思维的发展规律谈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的防止[J]中学数学教学,1992(12).

[4]陶伯华辩证思维概论[C]中国思维科学研究文选2011年专辑,2012.

[5]陈幸军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 12/127838html,2011-12-12.

辩证思维 篇4

老师想了想说:“我先请你回答一个问题吧。有两个学生, 一个成绩优秀, 一个成绩很差。我准备办个补习班, 你认为他们谁会来参加补习呢? ”

学生脱口而出:“当然是那个成绩差的。”老师摇摇头:“不对, 是那个成绩优秀的。因为他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 而成绩差的提到学习就头疼, 自然不会来补习。”

“这回你再想一想:谁会来补习? ”老师又问道。学生立即答道:“成绩优秀的。”

“错了, 是成绩差的。”老师笑眯眯地说道, “因为成绩差, 所以他太需要补习了。”

学生立即改口接话道:“对, 成绩差的会来补习。”“你又错了, 当然是两个都会来参加补习。”老师笑道, “因为成绩优秀的想更优秀, 而成绩差的需要通过补习来提高成绩。”

学生挠了挠脑袋:“看来两个学生都会进你的补习班。”

“你还是错了!”老师说道, “其实两个都没进我的补习班。因为成绩优秀的不需要补习, 而成绩差的不愿意参加补习。”

“那, 老师, 你每次都说得有道理, 而每次的答案为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问道。

老师正色说道:“对, 这就是辩证思维。遇到问题, 我们只要多角度去思考它, 久而久之, 你就拥有了辩证的思维。”

辩证思维方法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篇5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实际上哲学通过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各个方面参与到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系统方法与普遍联系的观点、控制论的方法与内外因的观点、突变论与量变质变的观点、信息论与相互作用的观点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尽管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复归辩证思维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下自觉进行的,也可以由科学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但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一致性却是一个基本事实。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这些方法都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及其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在确认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关系。如系统方法就是在承认普遍联系的客观实在性的前提下去研究系统的最优解。所以。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丰富了辩证法的宏观画面,使辩证法深入到发展的细部、更复杂的层次。因此,辩证思维方法应该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身的方法系统。

学会辩证思维 谱写哲思华章 篇6

在我国古代的优秀作品中,运用辩证思维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有些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比如语文课本中的《庖丁解牛》、《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包含深刻的辩证思维。我们要积极向古人学习,拿起辩证思维这把利剑,让辩证之花孕育出丰硕的哲理思辨之果!

一.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

1、发展的观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可运用纵向回顾法去分析问题,关注每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当碰到问题时,要瞻前顾后、抚今追昔、上下求索,这样就能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从而增加认识的深度,获得新颖的见解。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问题,就不可能揭示出它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会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2、联系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与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什么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如果能从多个方面寻求解答,就能视通万里,抚四海于一瞬,进而增加认识的广度,获得客观的认识。

3、一分为二的观点。我们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到它的反面。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

二.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辩证思维方法之后,教师还要培养其辩证思维的习惯。见到一道作文题之后,首先应作辩证分析,找到自己得心应手的切入点。如面对作文题目“行走在消逝中”,我们首先应该思考,“消逝”中怎样“行走”?“行走”又怎能在“消逝”中?题目看似荒谬,实则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在人生短暂而曲折的历程中,有一些东西必然要随之消逝,但消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从消逝中走出来,不能从消逝处汲取有用的养分,从而创造奇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逝、不断行走的过程。当学生明白这些道理之后,他们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行走”与“消逝”的真谛,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真知灼见。

三.运用辩证思维的语言

在分析论证时,学生常常会生搬硬套《思想政治》课上的唯物辩证法,说理分析空洞无物。辩证分析不是宣讲辩证法,而是要结合具体材料有理有据地从不同的方面对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时,可综合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使读者既“心悦”又“诚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议论和那些闪耀着生活哲理的分析议论加以比较分析,感悟理解,明确其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训练,使学生在做辩证分析时议得实在,议得有条理,议得有哲理。注意把握好语言的分寸,使之得体有度,同时还要善于建构富有理趣的“凡人警句”,制造光彩夺目的亮点,虽片言居要,零星点缀,却能熠熠生辉,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我是男儿当自强》一文这样写到:“没有波涛的大海,只能是一潭死水;没有失败的成功,或许是一时侥幸。”“波涛”与“死水”,“成功”与“失败”,就是哲学上常说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和转化的矛盾的统一体”。显然,这些有着深邃哲理的警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校长应有的辩证思维 篇7

既要“含情脉脉”, 又要“铁面无私”

“含情脉脉”是说校长要有人文关怀, 充满爱心。用一面思想和精神的旗帜对教师进行心灵上的关怀、精神上的引领和情感上的沟通, 营造温情、温暖、温馨的人文环境, 创造宽松、宽厚、宽容的工作氛围。用“家文化”打造和谐团队, 构建一个和谐相处、快乐工作的“大家庭”。

“铁面无私”是说校长既要会赞美, 也要会反对, 是非清楚、赏罚分明。在教职员工表现优秀时不吝赞美, 在教职员工思想和工作出现问题时要立场坚定、毫不退让、敢于处理, 二者同样重要。有些时候, 如果校长完全依靠“关爱、人文”, 工作有可能推行不下去。一般来说, 对情况紧急, 不允许拖延的事情要果断处理;对违反原则的事情, 不合理的要求, 要坚决否决;对有违师德的事情要坚决处理。

要做到既“含情脉脉”, 又“铁面无私”, 一方面要有刚性的规章制度约束, 另一方面要有柔性的疏导和健康的感情交融, 使学校工作环境既有规章的严肃, 又有人情的温馨, 形成既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既要“有所为”, 又要“有所不为”

一个校长除了他自己的个人魅力、优异的教育教学水平、卓越的学校管理能力之外, 要管理好一所学校,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就是要敢于授权, 善于授权, 不事必亲躬, 而是让学校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学校的全体教师都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去, 一个好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好校长造就的, 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江苏的一位校长对学校实行“三不管”与“三管”。所谓“三不管”就是不管经费、不管人事、不管常务, 即财务报销不签字, 教师的招聘与考核不参与, 学校经常性工作不处理;所谓“三管”就是“管宏观、管微观、管难管”。该校长通过“三不管”节省出时间在“三管”上下功夫, 所以他才能每学期听120节左右的课;除经常找机会与教师个别交流外, 每个月还尽可能与教师代表进行一次“对话”, 交换对敏感问题的看法;每星期与学生进行一次“对话”, 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一般不少于两次。

有所不为也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 校长该管什么, 不该管什么, 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该“为”的“有为”, 不该“为”的“无为”, 校长务必集中精力抓关键、攻重点、管宏观, 把握住学校的办学方向,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全体师生员工, 制定方针政策, 规划学校未来, 同时抽出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和反思, 力求知识底蕴厚实, 能力不断提升, 这样才会把所管理的学校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既要“升学”, 更要“育人”

当今中学推行的大都是围绕高考的应试教育, 升学是一个硬指标, 而德育是一个软指标。从学校领导到老师, 从家长到学生, 几乎无一不重智育而轻德育, 造成了学生的畸形发展。

我们要树立“育人第一, 升学第二”的理念。育人与升学二者并非水火不容, 并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水乳交融, 相辅相成。升学应该是育人的一个自然结果, 升学必须在育人的基础上, 并且不能以牺牲育人为代价, 不能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换来一部分人上大学, 而一部分人却被淘汰。因此, 校长应该从追求升学率中走出来, 彻底改变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很少课外活动时间、不学非考试课程等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

北京教育学院季苹教授就提出, 反对用升学率作为考察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指标, 应该把学生的厌学率作为考察学校教学和管理质量的指标之一。

学者的主要意图就是引导学校不片面追求升学率, 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育人不仅不会影响升学, 而且会促进升学。因此, 要让教育回归育人, 以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数学解题的辩证思维 篇8

在数学解题的教学中, 给学生讲解一道题目已有的解答, 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进一步告诉学生如何根据题目的特征适当地选用数学方法也并非难事.但是要讲清这个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就不那么好讲了, 而这正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增强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解题教学中, 渗入辩证思维, 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 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分析法与综合法

数学问题的结构形式决定了综合法与分析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最主要的两种方法.分析问题可以从已知条件出发, 也可以从待求 (证) 的结论出发, 我们不去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因为比较得出的任何结论都可以举出反例.把重点放在研究二者的辩证统一上, 从而更好地利用二者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补充, 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题目从待求 (证) 的结论分析较为有利时, 如果我们还能够充分注意到已知的状态, 分析法也许会用得更好一些;相反地, 从已知条件出发思考问题时, 能够注意已知与已知的联系, 并兼顾到未知的需要, 这样从已知推出的结果可能对解题会更加有效.分析问题时可能会有所侧重, 但绝不能只关照一个方面, 完全忽略另一个方面.

例1 如图1, 梯形ABCD中, AD//BC, AB=CD, ACBD, MN为中位线, DH为高.求证:MN=DH.

分析 此题如果用分析法, 仅从结论出发, 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很多, 思路并不明确, 需要结合条件来寻找恰当的方法.观察图示, 不易找到MNDH的直接关系.MN为中位线, 显然有ΜΝ=12 (AD+BC) , 那么, DH与 (AD+BC) 是否有联系?为方便观察, 延长BCE, 使AD=CE, 连接DE.因AD瘙綊CE, 四边形ADEC是平行四边形, 故AC瘙綊DE, 又由ACBD, 有DEBD, 由AB=CD, 易证AC=BD, 故DE=BD, △DB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H是Rt△DBE的斜边BE上的高线, 也是中线, 故DΗ=12BE=12 (AD+BC) , 命题得证.

证明过程略.

分析这道题目, 将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较好, 可见分析法与综合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哲学的方法是既是分析的又是综合的.哲学的观点也揭示了数学解题的方法, 在解题的过程中, 不应孤立地看待分析法与综合法, 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求解问题的效果可能更好.

2整体与局部

了解题目时, 首先应在大脑中映出问题的整体状态, 在进一步的了解中, 还必须要弄清局部的特征, 整体状态和局部特征是相依相存的.整体状态往往决定了解题的方向, 而具有某种特色的局部则往往会是解题的突破口.

例2 以抛物线y2=2px (p>0) 的一条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和准线切于点C (-2, -3) , 求该圆的方程.

分析 由于参数p未给出, 难于作出较准确的示意图, 题目中唯一较确切的条件是圆和准线切于点C (-2, -3) , 就选它作为突破口.

解 由于抛物线y2=2px的准线与y轴平行, 故由点C (-2, -3) 在准线上知, 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x=-2.

又抛物线y2=2px的准线是x=-p2, 可得p=4, 故抛物线的方程为y2=8x, 焦点为F (2, 0) .

又由圆与抛物线的准线切于点C (-2, -3) , 可设圆心坐标为 (x, -3) .

焦点弦过焦点F (2, 0) , 可设焦点弦的方程为y=k (x-2) .

将抛物线方程与焦点弦方程联立,

{y2=8x, y2=k (x-2) .

消去x, 可得

ky2-8y-16k=0. (1)

设方程 (1) 的解是y1, y2, 则y1+y22是圆心的纵坐标.即

y1+y22=128k=-3, k=-43.

所以焦点弦方程为

y=-43 (x-2) .

由于圆心在焦点弦上, 将圆心纵坐标y=-3代入焦点弦方程, 解得x=174.

于是圆心坐标为 (174, -3) .

圆半径即圆心到准线的距离, 故

r=174+2=254.

于是所求的圆的方程为

(x-174) 2+ (y+3) 2= (254) 2.

如果题目的条件多是不明确的, 只有某个条件是明确的, 那么这个明确的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突破口;反之, 如果题目的条件多是明确的, 只有某个条件是不明确的, 那么这个不明确的条件也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结合题目的整体性, 抓住局部特殊性作为突破口, 是探寻解题思路的重要途径.

3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特殊

处理问题时, 可能会联想到某个更特殊的问题, 也可能会联想到更一般的问题.很多数学问题都是先从特殊问题开始探讨的, 如微分方程问题和概率问题, 都是从相对简单、容易入手的问题开始, 思路打开后, 再把讨论的范围逐步扩大.事物的特殊性往往也蕴含着某些普遍性, 因而由特殊性去探索、发现普遍性有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特殊到一般, 是探讨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之一.

例3 已知a是不等于0的常数, f (x+a) =f (x) -1f (x) +1 (xR) .问f (x) 是周期函数吗?若是, 求出它的一个周期;若不是, 说明理由.

分析 由题目的条件, a应该有特殊意义, 猜想它与函数f (x) 的周期性有关.结合已知条件的特征, 取f[ (x+a) +a]作讨论.

解 因为

f (x+a) =f (x) -1f (x) +1 (xR) ,

所以

f (x+2a) =f[ (x+a) +a]=f (x+a) -1f (x+a) +1=f (x) -1f (x) +1-1f (x) -1f (x) +1+1=f (x) -1-[f (x) +1]f (x) -1+f (x) +1=-1f (x) .

通过对这一特殊情况的分析, 已经可以观察出f (x) 的规律.进一步讨论

f (x+4a) =f[ (x+2a) +2a]=-1f (x+2a) =-1-1f (x) =f (x) .

f (x) 是周期函数, 4a是它的一个周期.

对于特殊问题, 联想利用一般问题求解, 表面上看似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而事实上, 如果用得恰当, 可能会使求解过程更轻松容易.

例4 证明limnnn=1.

分析 直接从数列极限的角度证明这道题, 难度很大.而如果把数列看作特殊的函数, 利用更一般的函数极限问题来证明较容易.

证明 考虑函数极限

limx+x1x=limx+e1xlnx=e0=1.

特别地, 取x=n∈N+, 显然有

limnnn=1.

4事物的相辅相成

辩证法指出, 事物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的.从辩证的观点看, 数学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式与数式之间, 数式与图形之间, 图形与图形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联想与问题相关的其它数学形式作为辅助, 往往会为解题打开新的局面.

例5 设a, b为实数, 并且a1-b2+b1-a2=a, 求证:a2+b2=1.

证法1 (三角法) 要使1-a2, 1-b2有意义, 必有|a|≤1, |b|≤1, 由根式的特征, 联想借助三角函数的性质求解.令

a=sinα, -π2απ2, b=sinβ, -π2βπ2.

a1-b2+b1-a2=1, 得

sin αcos β+sin βcos α=1,

故 sin (α+β) =1, -π<α+β<π,

α+β=π2.

所以

a2+b2=sin2α+sin2β

=sin2α+cos2α=1.

证法2 (向量法) 把 (a, 1-a2) , (1-b2, b) 视为两个向量的坐标, 则a1-b2+b1-a2是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 联想借助向量的性质求解.

令向量m= (a, 1-a2) , n= (1-b2, b) , 则

mn=a1-b2+b1-a2=1,

cosm, n=mn|m||n|=1.

向量mn同向平行, 又|m|=|n|, 故m=n.所以

a=1-b2, b=1-a2, a2+b2=1.

5事物的相反相成

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上与下、左与右、内与外、正与反……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当问题从正面考虑难于求解时, 改从反面思考往往能找到突破口.

例6 若3个方程

x2+4ax-4a+3=0,

x2+ (a-1) x+a2=0,

x2+2ax-2a=0

中, 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解, 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 如果从正面考虑, 哪个方程有解, 哪个方程无解, 则情况很复杂.而如果考虑问题的反面, 即3个方程都无解, 则问题变得很简单.

解 若3个方程都无实根, 则

{ (4a) 2-4 (-4a+3) <0, (a-1) 2-4a2<0, (2a) 2-4 (-2a) <0.

解得

-32<a<-1.

所以若3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有实数解, 则a的取值范围是 (-, -32][-1, +) .

用辩证的思想来指导解题, 我们会有很多的收获;另一方面, 通过数学解题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辩证思维品质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涂泓, 冯承天, 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33-140.

[2]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327-428.

高中语文课堂需要辩证思维 篇9

一、设立矛盾角色, 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有生命的, 高中语文课堂应充分展现生命张力。如果仅仅利用教参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和语言文字训练, 即使香如甜醪、自我陶醉, 学生亦无任何兴致可言。学生想获得的是学习语文的乐趣, 而不只是书本概括的段落大意, 分析总结。高一的学生已经历三年初中分析归纳概括的"苦楚", 倘若发觉高中语文教学仍无变化, 很快就会产生厌倦。

上语文课其实是很有趣味的, 不论是诗歌、散文, 还是戏剧、小说, 都在矛盾冲突中展现波澜曲折。所以, 高中语文课堂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不妨借鉴文学创作, 利用设立矛盾角色来提高学习兴趣。就以笔者教授《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第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找出作者所支持的“我方”和反对的“敌方”, 将以刘和珍为代表的请愿群众当做“我方”, 将段祺瑞政府、走狗文人、反动军队当做“敌方”, 有了敌我观念, 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笔者提出:“假如你是请愿群众中的一员, 或者是刘和珍的同学, 你将怎样看待敌人屠杀请愿群众这件事?”立刻将学生引入敌我双方的阵营对垒中。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综合意见后, 老师进行归纳:一种是情绪激昂, 积极反抗, 与敌血战;另一种是情绪消极, 逃避隐居, 容忍退却。后者的理由是:赤手空拳的反抗无异于自杀, 所以只能退却。笔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当时就给予引导: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赤手空拳的, 我们有我们的武器, 那就是手中的笔!反动统治者怕的不是武力, 怕的是铺天盖地的舆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鲁迅, 看他是怎样用文人的武器来进行正义反抗的。这样, 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其实不单是这篇文章, 从《烛之武退秦师》到《鸿门宴》, 从《小狗包弟》到《别了, “不列颠尼亚”》, 都可以用矛盾对立这一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

二、课前布置矛盾对立的预习思路, 有效提高预习质量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预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些名家对预习任务提出了很多见解, 但归根结底, 不外乎就是:阅读单元内容说明、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课文注释, 课后练习;查阅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等等。看似头头是道, 而真正操作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原因何在?其一是学生不懂文本解读, 其二是其他科目的预习需要占用很多时间。即使单元说明看了, 字词障碍扫清了, 段落层次划分了, 但对文章不懂还是不懂!这导致学生干脆不学了, 把时间都花在数理化上了。为什么?具体任务不清楚, 预习毫无意义!那怎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笔者认为, 课前布置矛盾对立的预习思路能够实现预习质量的提升。例如, 笔者在布置《兰亭集序》预习时, 除了要求同学扫除划定的少量文言文重要字词障碍外, 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称为“乐”组, 一组称为“痛”组, 一组称为“悲”组 (这三组同学所预习的内容形成了三对对立统一的关系) , 然后布置任务:人因何而乐, 乐因何而痛, 痛因何而悲, 需各自列条陈述, 第二天上课要求学生基于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三组同学各自的预习目的都很清楚, 预习的量减为1/3, 在相同时间内, 拥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本组问题:再者第二天有与其他两组PK的任务, 学生的预习兴趣自然高涨。

当然, 老师应有奖惩, 如果在课堂上不能说出所以然, 则扣除该组总分。第二天检查时, “乐”组能够归结出:良辰、美景、嘉友、乐事;“痛”组能够归结出: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而“悲”组让我大为震惊, 他们居然也能够得出: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后来得知, “悲”组共同研究了写作的背景资料。所以, 在有限预习时间内, 基于矛盾对立的预习思路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预习质量。

三、渗透矛盾对立的辩证思维, 写出高质量考场议论文

高中的写作教学以议论文为主。福建师大余岱宗教授认为, 议论文重在“辩”。

在议论文写作中, 也应强调运用矛盾对立的辩证思维。如今的高中生特别是农村的高中生, 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是先确立一个中心论点, 再寻找证据, 支持它, 证实它。对观点本身不做更多的思考, 只是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观点的合理性, 这是一种平面化的思维模式。而我们采用的辩证思维, 是追求一种批判性、立体化的思维模式。这种矛盾对立的思维要求学生找准切入点 (概念分析) , 进行质疑, 最后建构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比如在“是什么”这一层面, 我们可以根据矛盾对立思维, 探究概念的现象与本质, 以及二者关系, 分析何为主要特征, 何为次要特征。而只有运用辩证思维, 才更容易进行有效切入;在“为什么”这一层面上, 我们可以让学生反问自己, 有没有注意到内因、外因, 内外因之间形成怎么样的关系, 这些内外因是否能再次被质疑?学生应不断质疑, 深入探讨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等;再如, 在“怎么办”这一层面上, 我们可以教导学生分析主要结果、次要结果。哪些是有害的结果, 哪些是有益的结果,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从而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

习近平的辩证思维方式 篇10

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贯穿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可以说是中国当前最精、最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的辩证思维

【概念】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重点】比如,在论述改革问题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国 际国内形 势时 , 强调要坚 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在阐述社会治理时,指出“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等等。

【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习近平的辩证思维在其讲话中随处可见,灿若繁星。比如在《之江新语》中,“辩证”出现了20次;而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有多达47个“辩证”。可以说,习近平把“辩证”运用在了执政的方方面面。

市场和政府要讲辩证法两点论

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全面辩证地看干部

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2013年6月29日,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

增长方式与增长速度的辩证关系

要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关键是要认识和处理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辩证关系。

——2005年11月23日,《之江新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辩证法》

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抓稳定;用发展的观点抓稳定;用辩证的观点抓稳定,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敏于洞察矛盾,敢于正视矛盾,勤于分析矛盾,善于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矛盾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2004年4月20日,《之江新语》,《要树立新的稳定观》

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孤立地、片面地、简单地看问题,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

——2004年6月23日,《之江新语》,《要学会十指弹琴》

基层干部的压力比较大,这也要辩证地看

在宏观调控之下,我们在一些方面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滋生“骄”“娇”两气,受不得一点压力,一些老的办法不能用,新的办法不去想,那么发展也就难以为继,那面对的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如果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促进发展理念的转变、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那么发展就能走出一条新路,就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有,现在基层干部的压力比较大,这也要辩证地看,如果在压力面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最终将一事无成;如果在压力下奋发有为,做出成绩,那就能得到组织的认可、群众的拥护。

——2005年1月5日,《之江新语》,《压力与动力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

务实是务虚的出发点和归宿,务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务实;而务虚是务实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做好务虚,务实就如同无头苍蝇,只能盲目瞎转。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崖的图样。这个设计“图样”的过程,也就是务虚的过程。可见,务虚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务实一样,对任何领导干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2007年3月24日,《之江新语》,《既重务实,又善务虚》

尽心尽力地干工作,而不是热衷于追求热闹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称这是“经典性的论点”。实际上,它讲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一种奉行本本和教条的“书呆子”现象。……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重视学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要充分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的确切真实,注重研究新情况,认真分析新问题,积极寻求新对策,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尽心尽力地干工作,而不是热衷于追求热闹,只摆花架不种花,只摆谱架不弹琴。

——2007年3月25日,《之江新语》,《“书呆子”现象要不得》

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统筹兼顾。

——2004年12月23日,在参加嘉兴市委常委会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有的同志看问题缺乏“一分为二”的方法论

比如,有的同志看问题缺乏“一分为二”的方法论,好走极端。一讲总体形势好,就以为高枕无忧,什么都好了。其实,形势好并不是没有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央反复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摘自2004年3月30日在省委常委会研究粮食问题时的讲话

创新由实践来修正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创新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也由实践赋予活力。

——摘自2006年1月26日在看望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编辑记者时的谈话

我提出三条要求,与大家共勉

在处理复杂经济利益关系和各种社会矛盾中,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十分重要。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我提出三条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

二是要讲辩证法,坚持两点论。

三是要善作善成,务求实效。

——摘自2004年7月31日在省委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题学习会结束时的讲话

坚持局部和全局相结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整体包含局部,局部构成整体。就全国而言,浙江是局部,浙江必须服从全国这个整体;就浙江而言,各市县、各部门又是局部,各市县、各部门必须服从全省这个整体。坚持局部和全局相结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二是充分发挥部门和市县的积极性。维护全局利益,并不是否定局部利益,而是在维护全局利益的前提下,立足自身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共同促进全局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是坚持局部服从全局,搞好统筹兼顾。省级部门应统筹各市县的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处理好各种矛盾,对基础薄弱、困难较多的地区和行业给予更大的支持。

上一篇:高职韩语下一篇: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