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2024-05-24

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精选十篇)

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篇1

关键词:病理解剖学,辩证思维,医学生

病理解剖学属于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因为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连接作用而被喻为“桥梁学科”;同时, 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 该门学科还是学生开始认识疾病的第一门学科,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病理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科, 其教学目标是以形态学的改变来揭示疾病的本质, 在教学内容上偏重于形态学改变的介绍, 然后才涉及相应的病理临床联系, 因此, 教学过程不像病理生理学等具有明显的抽象思维过程和逻辑推理性。鉴于上述情况, 教师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要注重从各方面进行辩证思维的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体观和疾病观。本文就教师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引导的途径, 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 运用辩证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

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引导, 首先要求教师运用辩证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认识, 并将再认识的结果贯穿、渗透在备课、授课过程之中。病理解剖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形态学科, 但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哲学原理。例如:变性作为可复性改变, 是量变, 坏死作为不可复性改变, 是质变;变性发展成坏死的过程, 实质上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又如:坏死组织和血栓在发生原因和组成成分上完全不同, 但对机体而言均属需要清理的异物, 所以两者均存在溶解吸收、机化和钙化等机体清理异物的共同结局, 这是矛盾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而坏死组织还可以出现包裹、血栓, 还可有脱落并造成栓塞等不同结局, 这是矛盾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再如, 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之所以存在病理学上的差异, 正是由于结核杆菌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力这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转变的结果;同理, 继发性肺结核由于患者免疫力的消长在病理上也相应表现出不同的类型。教师在备课、授课的过程中, 如果能从辩证法的观点出发, 将疾病的病因、病变、临床表现和病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原发疾病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用矛盾的对立统一与斗争发展贯穿起来, 为一些重要的内容拟定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提纲, 例如无论是什么疾病, 都可围绕损伤与抗损伤这一最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进行归纳、总结, 不但能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而且能将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的内容赋予整体性、逻辑性、连续性和生动性。这样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2 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辩证关系

医学辩证法认为:纯粹抽象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实际存在的是具体的“患者”, 这是医学教育中强调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用理论指导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因。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都是在对实际病变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抽象、归纳和综合的结果, 这无疑对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指导意义。但是学习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并最终回归到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所以教师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要求学生用实际观察到的结果来验证理论, 而不应该用理论来对照实际病变。虽然所有的教师对此都有充分认识,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忽略相应的语言引导。例如, 在未介绍大叶性肺炎的病理改变前, 教师不宜先直接讲大叶性肺炎分为4期。事实上, 这种分期是根据病变实际发展的阶段特点而命名的, 换言之, 疾病是第一性的, 而名称、分期是第二性的。又如,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鉴别涉及临床工作中对疾病的诊断, 因此是“炎症”这一章的教学重点。学生在描述两者的区别时往往提到“渗出液细胞数量、蛋白含量及相对密度均相对较高, 而漏出液相反”, 但这也是一种倒因为果的模糊认识。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 渗出液和漏出液都只是理论知识在意识中建立的抽象概念所对应的名称, 实际上是病变特点决定了名称, 而不是名称决定了病变特点。因此教师应该纠正为:如果细胞数量、蛋白含量及相对密度均相对较高, 称之为渗出液, 相反称之为漏出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类似的现象, 应对学生进行及时提醒和纠正, 经过反复引导和训练, 方可达到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工作作风。

3 注重分析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 疾病是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 疾病的现象是临床表现, 疾病的本质是病理改变。病理解剖学的教学是在病理改变的基础上通过病理联系临床这一环节促进学生对临床表现的理解, 是从本质到现象的分析。相反, 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首先获知的是临床表现, 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对疾病进行诊断, 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因此, 病理解剖学在教学功能上是为临床各学科服务的, 这也是其作为一门桥梁学科的重要性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联系的讲解和分析,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透过临床表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能力。病理解剖学属于形态科学, 师生双方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单纯的形态学病变上, 而忽略相应的临床表现。只有坚持疾病病变与临床表现之间的辩证统一, 才能发挥病理解剖学贯穿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帮助学生学好病理解剖学。例如, 病毒性肝炎临床病理类型繁多, 各类型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学生可能感觉难以记忆, 但只要教师强调并引导学生掌握在本质上这是一种以变质性改变为主的炎症, 其临床表现虽然复杂, 但主要由变质性改变中的变性和坏死两方面所引起, 这样, 学生对其分类结果及相应临床表现的理解和记忆就会相对容易得多。即肝细胞广泛水变性导致肝脏肿大, 因此产生肝包膜受牵张所导致的右上腹不适、隐痛、叩痛, 触诊肝下界下移;而肝细胞的坏死则必然导致肝功能障碍, 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出血、黄疸等;变质性改变的差异又导致了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此外, 教师还可以临床表现为线索, 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 最后归纳到形态学的病变,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如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 可以采用临床病理讨论的方式, 先提出慢性支气管炎的“痰、咳、喘”三大临床表现, 再联系解剖、生理以及病理解剖学的基础知识, 由表及里进行分析, 最后引出导致上述三大临床表现的变质、渗出和增生等3个方面的病理变化。

4 运用矛盾的、发展的观点动态地认识疾病

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篇2

[摘 要]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它贯彻于各个训练部分和整体训练过程,有益于教师客观、科学和创新地进行教学,能科学解决问题并减少学生歌唱毛病的产生,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正确并有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辩证思维;互相联系;对立统一;整体平衡

引言

本文中所说的辩证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教学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声乐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将指引着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向进行教学,同时,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微观的训练和宏观的把握,各个阶段的重点微观训练包括:气息、喉位、共鸣腔体等。微观的单个教学中同样包含着辩证的原理和辩证的调控。在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包括歌唱肌能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同时也包括歌唱与表演的相互联系与综合把握。

一、教学中微观训练的辩证思维

微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辩证调控。知识点内部相互联系、对立统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进行调节,使其既互相联系,又达到平衡统一。

(一)气息的辩证

歌唱中的气息具有辩证原理,教师可根据辩证法,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进行辩证调控,以便帮助学生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得到气息的支撑和演绎作品的手法。

1.辩证原理

歌唱中需要有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其支撑体现在保持吸的状态的同时做送气的动作,两者形成对抗,互相联系、对立统一,并达到平衡共存的状态。

2.辩证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老师科学地对学生的歌唱状态进行辨证调控。因为吸的动作保持太多,会僵硬,导致气息无法流动;而当吸的动作保持太少,则无法形成对抗,气息做不到支撑;只有两者调控到恰到好处的对抗统一,才能得到气息的支撑。在有支撑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要求,分配气流的密度与速度,以及送气的动态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从学生的声音和肌能动作上准确判断,并以作品为依据,给学生讲明原理,并指导其进行调控,达到适度的动作,使吸和呼两个动作对立统一,把握好度,取得平衡,使之不断达到适度、美好的歌唱呼吸状态,准确、自如地表达。

(二)喉咙位置的辩证

喉咙的位置是否恰当,是否稳定,是否自然,对歌唱本身的音质、音色和作品的表达是否到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辩证原理

喉位在歌唱过程中需稳定下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并保持自然,方能唱出亲切、动人的声音。

2.辩证调控

如果喉位太高,歌唱时就容易变成喊嗓的伤嗓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辨证的启发学生反向思维,帮助其把喉位往下放到合适的位置,鼓励并强化其对喉位的正确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不断取得进步,直到其熟练掌握喉位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方法,达到歌唱的平衡感;如果喉位放置状态太窄,歌唱时就容易出现挤嗓的状态,这时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辨证地启发学生往合适的方向调整,并把握好大小的分寸,往宽处唱,不断给予启发、比喻和示范,让学生认识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明白辩证原理所带来的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正确的喉位歌唱状态,经过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喉位放低时给的力度太大或太僵硬,歌唱时就容易出现压喉的笨重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解放动作,注重舒展、放松,同时注重落点的方向,运用辩证思维,不断给予调整和缓解,直到其找到适合的力度和流畅的歌唱状态为止;如果喉位不稳定,在歌唱时就容易出现抖动、摇晃或“绵羊音”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的根源,观察学生,为其找到一个对其容易达到的方向或效果较好的方式进行调整,改变其错误观念并慢慢缓解其不良习惯,因材施教。

(三)单个共鸣训练的辩证

在歌唱中,每个共鸣腔都既要打开,又要自然,这里说的自然是唱出来的声音和发声状态自然,不会含糊不清、不做作。而另一方面,对于刚开始接受共鸣训练的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状态的夸张或不自然、不习惯,所以需要教师给予解释:歌唱的训练是经过学生感受的不自然到自然的曲折过程,并帮助其调节到相对适当的状态。

1.辨证原理

歌唱的共鸣腔体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在基础训练中,每个共鸣腔体都需要训练其打开并保持,使其慢慢形成习惯。共鸣的大小除了与歌者本身条件有关系外,与其腔体扩张动作的大小更是有必然关系。

在训练中,各腔体打开的竖或横程度需根据歌唱的风格类别方向而定,共鸣腔体在歌唱中以做到自然和统一的共鸣为标准,并根据作品要求做到恰当的程度。

2.辩证调控

在教学中,调控较多的是鼻腔共鸣,因为鼻腔如果打得太开却没方向、没正确的支点,很容易造成声音苍白无力、发散,需要教师根据标准,适度的辩证调控;如果鼻腔往中间集中的动作做得太过,极易造成鼻音,需要教师根据声音形状直接辨别其歌唱状态,同时辩证地训练学生往反向的正确方向打开,适度调节,并给予巩固,以达到自然、统一的共鸣效果。

二、教学中宏观把控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中,遇到的每个学生的歌唱状态都有所不同,教师需以辩证思维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制定一个可预知的歌唱蓝图,在蓝图中以辩证法进行歌唱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歌唱中做到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对立统一,最后达到完美的平衡。

(一)歌唱状态的辩证

歌唱过程中,各肌能共同工作,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必须和谐相处,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1.辩证原理

好的整体歌唱状态,是各歌唱肌能间相互配合,对立与统一,整体平衡,共同发展,实现歌唱的蓝图。

2.辩证的调控

当学生的综合状态失衡的时候,或者根据情况能预见其即将有失衡可能性的时候,教师需及时提醒并?o予辩证的调控方向,让学生实践调控,以达平衡。

例如,学生因气息支撑能力不足,导致唱高音时喉头与声带同时上抬,造成声音尖,并出现“绵羊音”,教师需加强其气息,并在此基础上,辩证调整喉位状态,给予反方向调控,将收效甚好。

例如,喉位的安放影响着口腔与胸腔的共鸣。当学生的口腔与胸腔已经做到正确的扩张,但共鸣依然不明显,原因可能是连接口腔与胸腔的通道中,喉位没有下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根据情况,辩证地调控其喉位问题,从而使共鸣能得到表现。

再如,在歌唱中,各共鸣腔体主要负责着各个音区,如果共鸣腔的运用量分配不恰当,将会导致高音上不去或低音下不来等情况,甚至出现音高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宏观调控的辩证思维,敏锐地捕捉到原因,并进行辩证调控,以解决问题,使各共鸣腔分配得当,达到恰到好处的分工与整体平衡,并进一步使各共鸣腔得到统一。

(二)唱与演的辩证

歌唱与表演的综合把握具有辩证关系,它们各自独立又必须互相联系,共同发展。

1.辩证原理

好的演唱肯定是歌唱与表演成为一个完美结合的统一体。两者各有专攻,却紧密联系,目标一致,完美融合,共同演绎作品,共同塑造出高度统一的生动艺术形象。

2.辩证调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肌能综合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表演习惯的培养。

目前有许多学生多注重歌唱肌能的状态,顾不上表演。教师在上课中,需多帮助学生,使其习惯用情感和用表情、形体去表达;并开设表演课程,同时注重艺术实践,在课堂与艺术实践中去提高演唱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多表演而忽视演唱技巧的,则加强演唱技巧;缺乏表演习惯与能力的学生,则多培养其表演能力。

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演绎的尺度,根据情况,辨证地调控,使其唱和演同时恰到好处地为作品服务,共同塑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结语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使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实事求是,并保持思维的新鲜度,灵活、敏捷,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会使教学变得有趣而不死板,在辩证思维方法论中,不会使教学套路陈旧、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活力,使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闪光点,获得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辩证思维也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科学的态度,不偏激、不偏见,而是客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辩证思维使得声乐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互相联系并运动、变化的整体,从本质上系统科学地认识教学活动,以互相联系、对立统一、共同发展的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声乐教学活动富于潜力,给声乐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创新与希望。

参考文献:

〔1〕苗启明.辩证思维方式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百度百科:http://kb.kkyuyin.com/item/656b621dff724556bb3d588bddb07c6a.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

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与多维教学 篇3

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就是多维。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采用多维法,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

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快乐学习。让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得以发挥。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在组织争辨中以下几点一定要注意:

1.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只有抓住了实质,才能清楚明白的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得出接近事实的结论。

3.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从“常”中去思考,去剖析,最后落脚到反常上。

4.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①“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②“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③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暗示是一门技巧性的学问,有了老师适时恰当的暗示,学生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三、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常见的点拨有: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5.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对学生指导,以此增强记忆,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篇4

一、紧扣学生能动学习特性, 利用有效激励手段, 提升学生能动辩证思维的积极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环节的设置, 都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结合,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实现学生能动学习情感的有效促动.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要紧扣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 善于抓住学生内心的良好学习情感, 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 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展提供第一手材料, 同时, 要注重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性、情感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 找准生活性数学知识与书本教学知识的有效“衔接点”, 通过设置具有浓厚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 实现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如, 在进行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设置“小明到学校的路径有两条, 一条是直行的路, 一条是弯曲的小路, 并且现在知道这两条路组成了一个三角形, 那么现在小明走哪条路比较节省时间?”的生活性路程的问题问题情境.在这一情景教学活动中, 教师通过生活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有效调动了学生辩证思维的积极特性, 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融入到辩证思维能力教学活动中, 促进辩证思维教学活动进程.

二、凸显问题抽象概括特性, 利用典型问题教学, 促进学生辩证思维方法的有效掌握

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形成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有效问题教学活动, 利用数学问题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分析、解答等过程中, 实现辩证思维方法的有效掌握, 为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方法基础.因此, 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要认真分析研究教学知识内涵, 找准教学活动的目标、知识内容的重难点, 知识内容的内涵体系, 选取能够展现知识教学内涵、能力培养特性的典型数学问题, 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思考、解答的根本方法, 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进程中, 实现学生相似类型问题思维方法的有效掌握.

三、抓住学习评价功能特点, 利用评价学习活动, 实现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有效形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上, 起着重要引导、指导、传授、激励作用.因此, 教师在进行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活动时, 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评价学习功能,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有意设置具有辨析思维功能的数学问题, 提供矛盾性的数学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解答活动, 进行全面深刻的思考评析, 依托自身学习水平, 对问题解答过程的优缺点进行科学评价.教师在这一过程中, 要做好学生解题评价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工作, 能够在关键时刻进行点拨性的引导, 并对学生评价活动进行积极评价活动, 使学生能够及时准确掌握自身思维活动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养成.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辩证规律刍议 篇5

关键词: 中职语文 阅读教学 辩证规律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又彰显了中职阶段教学的特色性,在某种意义上完全可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创作。然而,纵观当前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有的“被迫”选择“千篇一律”,有的着意追求“千变万化”。如何在两者之间恰当取舍、综合平衡,始终是一个困扰着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的难题。本文拟立足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方向与参考,为各位同仁及其他学科中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千篇一律”:重复统一未体现中职特点

(一)教材内容的“千篇一律”

1.职教语文教材内容与普高语文仍存在较多“重复”,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实际,激发其阅读兴趣。

2.不同专业的语文教材内容大致相同,未明显凸显职业教育文化课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作用。

3.对口升学班与中专就业班的培养方向不同,教学目的不同,而采用的语文教材版本基本相同。

(二)教学模式的“千篇一律”

与“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相比,新时期语文的阅读教学模式虽有所改观,但仍存在明显不足。虽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但课堂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畅所欲言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存在“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说得多,学生讲得少”的现象。

(三)评价标准的“千篇一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辅导书上的答案作为评价标准,侧重对知识点的讲解和解题技巧的点拨。这样的教学势必忽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感受,忽视语文阅读能力的扎实训练对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高的重要作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千变万化”:杂乱无章未彰显语文本性

(一)教学形式的“千变万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课,逐渐呈现出形式多样的特点: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演讲、辩论、情景剧等,有些地方语文课堂还出现“个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形式[2]。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精力集中放在过于追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上,而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本身并没有加以重视。这就导致语文阅读的“浅显化”严重,甚至造成学生误读、误解现象[3]。

(二)信息呈现的“千变万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职教育教学方面的广泛运用,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信息化”。音乐、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一路播放下来,学生有如“走马观花”、“马不停蹄”,还没看清、听清、记清,一堂课就在教师“全面翔实”的讲解中匆匆结束。“公开课”更是成了“作秀”课,“花”而不实。反观阅读教学,课堂热闹的繁华背后,究竟沉淀了多少有意义的知识财富,又能否真正带给学生“思想的盛宴” [3]?

(三)价值取向的“千变万化”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是偏人文,还是偏实用?一方面,语文课作为一门母语课,对于中职学生的文化意义和人文意义重大,它应是中职学生接受人文熏陶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发展中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再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是一项现实而迫切的任务,而语文阅读教学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既担负起人文学科的熏陶作用,又保证学生职业素养的切实提高?

三、语文阅读教学应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一)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应以中职学生的学情实际和发展需求为立足点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现代企业输送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一定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入读中职的学生大多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目的不明,学习能力不强;对未来就业前景没有明显的认识,没有清晰的规划。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多样,也许短期内能激发其求知探索的好奇心,但一段时间后,定会让他们“心力交瘁”却又不得要领。

因此,在日常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着眼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把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学情实际、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先进的企业理念、浓郁的企业文化引领阅读教学[4],既不让学生感觉受缚于有限的语文学习基础,举步维艰,又让其在阅读学习中能充分领略企业文化的魅力,学有所获。

(二)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还应提倡多样化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

语文阅读教学以语文教材的知识架构为蓝本。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应集中体现地域特点、专业特征、学情实际等,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好比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我们既要追求其外在的“千变万化”,紧跟时代的步伐,反映进步的声音,不断地探索求新,又要遵循其内在的“千篇一律”,把握语文教育本质,立足职业培养目标,万“变”未离其“宗”,真正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邓九平,主编.人世文丛·云梦生涯(作家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陈芳芳.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4(3).

[3]陈有福.给阅读把脉.给教学开方[J].文理导航,2014(11).

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篇6

关键词:辩证思维,病理解剖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是包括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所有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 其基本精神渗透在医学研究方法之中。现代医学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在向局部深入的同时, 也进一步从整体角度及动态角度综合研究[1]。病理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是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病理解剖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结局和转归等内容, 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相结合、独立性和批判性相结合的特点。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体会到将辩证思维方法运用于病理解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学习病理解剖学具有重要意义。

1 正确认识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

局部构成整体, 整体由局部各要素组成。人体是一个由器官、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2]。一方面整体制约局部的发展。例如, 在炎症过程中, 如果机体抵抗力强, 炎症区坏死组织和渗出物被溶解、吸收, 就能够完全恢复组织原来的结构和功能而达到痊愈;如果机体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数量多、毒力强, 炎症病变可能蔓延扩散。另一方面局部也影响着整体。例如, 炎症病变虽然主要在局部, 但严重的病变常会引起较严重的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及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等。因此, 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在对病变局部病理改变和特点进行讲述的同时, 注重讲述全身变化, 不可只重视整体不顾局部, 或者只重视局部不顾整体。

2 正确认识疾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例如, 原发性高血压病目前认为是由相互影响的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神经内分泌及体液等内部因素, 也包括膳食因素 (摄钠过多) 、职业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精神紧张) 、吸烟、肥胖等外部因素。因此, 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 要运用联系的观点, 教导学生辩证地认识高血压及其他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统一关系, 对具体疾病具体分析, 正确认识疾病。

3 正确认识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疾病是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斗争的生命现象, 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一种疾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如细菌性痢疾病变, 在疾病初期表现为急性卡他性炎, 病变较轻, 仅为粘液分泌亢进, 黏膜充血、水肿, 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进一步发展, 黏膜浅表坏死, 在渗出物中出现大量纤维素;病变严重者形成灰白色假膜, 假膜脱落出现溃疡, 并波及整个结肠或回肠下段。因此, 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 要教导学生把握疾病的本质, 既要静态地认识疾病每个阶段的临床表现, 又要动态地观察病变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对疾病的认识、理解更加透彻。

4 正确认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 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 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病理解剖学中, 炎症性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阿米巴痢疾和白喉等, 发病部位、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 在形态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属于个性;但这些疾病都属于变质性炎症, 具有变质性炎症的普遍特征, 即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 这属于共性。病理解剖学教学中, 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各系统多种不同疾病的基本病变、发生和发展规律, 又要对不同疾病分别进行研究,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正确认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对立统一的本性, 二者既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赖[3]。疾病在本质上也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例如, 在病理解剖学中, 损伤与修复就是对立统一的[4]。修复是在损伤的前提下进行, 而机体损伤后必然会出现修复, 这是二者的统一性;但损伤与修复又是对立的, 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损伤与修复这对矛盾统一体此消彼长, 损伤作用占优势疾病就会恶化, 修复作用占优势疾病就会逐渐好转。用损伤与修复对立统一观点指导病理解剖学学习, 对学生理解相关内容非常重要。如在肝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始终存在着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即损伤因素, 以及肝细胞的再生与增生, 即修复因素。若损伤因素作用占优势, 则病变继续发展, 不断加重, 产生各种并发症;若修复因素作用占优势, 则病变可趋向延缓。因此, 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 要坚持矛盾观点, 指导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待病理发展过程, 注意损伤性改变与抗损伤反应, 正确掌握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的规律, 充分利用对人体好的一面, 避免对人体有害的一面, 使疾病向好的一面发展。

总之, 医学在不断发展进步, 为了适应新的医学变革要求, 必须更新医学教育理念, 作为人类思维瑰宝的唯物辩证思维必然渗透到医学教学的方方面面[5]。我们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 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学生,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学生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兆侯, 余占海, 李显俊.进一步加强临床思维学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 1994, 15 (5) :49-50.

[2]朱兰珍.病理解剖学教学中辩证思维方法的应用探析[J].医学信息学, 2010, 23 (10) :3741-3742.

[3]张艳.浅析病理解剖学教学中辩证思维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17) :53-54

[4]薛玉仙, 高冰, 肖红.用辩证观点指导病理解剖学学习[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3, 15 (1) :91-92.

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篇7

一、动作与心理的关系

在研究动作与心理的关系之前, 先了解以下相关概念。

1. 动作的一般概念

我们把指向某个对象和追求一定目的运动叫做动作。具体说, 动作是指那种宏观的肌肉收缩, 是复杂的肌肉群的协调活动, 任何动作都是由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联系的一定运动所组成的。心理只有通过动作, 才能起到改变客观世界的作用。

2. 动作与心理中的外化与内化

我们的心理通过动作和动作的产品而外化。动作是主体围绕着对象进行思维的心理外化表现。例如学生实习的工艺是通过动作而进行的, 使心理由内部的主观现象转化为外部动作, 作用于客观现实, 这就是心理的外化。

通过动作分析或复制别人设计、生产的产品, 可以把产品中凝结的别人的心理转化为自己的心理, 这叫内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操作, 更多的是指心理的内化。

3. 心理调节动作, 动作调节心理

心理与动作的关系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心理调节动作, 人在开始进行外部活动期望达到目的之前, 先在头脑里进行智力活动, 对要生产的产品, 设计的方案, 用以调节人的动作, 使每个动作符合计划的要求, 成为完成整个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学生在电工安装接线中, 学生要用手中的螺丝刀把电线, 继电器、电表接成完整的电路, 是在视觉的检查下用手完成相关动作,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 心理能调节动作。

动作也可以调节心理。由于内化, 人的心理具有保持过去动作的对象或映像的能力, 人可以超出当时的范围, 能够在头脑里思考过去和未来, 确定行动计划, 在落实行动计划的过程中, 这就是通过动作调节心理。

二、生产实习技能的性质与特点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生产技能是在生产实习教学中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 因此, 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学生生产技能形成的规律是生产实习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 生产实习技能的概念

生产技能是由一系列外部动作 (操作) 与心智技能构成的, 是通过练习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随意运动方式, 是有意识活动中完善了的动作系列。如钳工实习教师进行凿削技能示范表演, 边操作边讲解, 眼睛虽然没有盯着凿子, 但他的锤子能有力地、准确地击在凿顶上, 而学生初学这种动作, 尽管注意力高度集中, 仍不免把锤子击在握凿子的手上。对比这两种操作情况可以看出, 教师经过生产实习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形成了生产技能, 而学生尚未掌握生产技能。

2. 生产实习技能的特点

生产技能是通过生产实习训练逐渐形成的, 生产技能只是整个生产活动中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不是动作的全部。在生产活动中, 有一部分动作需要意识高度集中, 另一部分是自动的。如:开汽车就是意识集中于观察前进方向和路面障碍物, 而操作方向盘等属于自动化了的动作系列。

生产技能要受一定的意识控制, 生产技能即使大达到了熟练的程度, 但仍在人的意识控制中。如在学生在电工实习中发现电路短路, 即会立即刹切断电源, 马上检查看看电路出了什么毛病。

三、生产实习技能的分类

各专业、工种的生产技能多种多样, 但从认识过程中分析, 基本上有两种:

1.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是指控制肌肉运动的功能, 绝大多数专业、工种是需要动作技能的, 有的专业、工种需要手的动作要领, 还有的专业、工种需要手动和机动配合的技能。如雕刻、接线、开动车床、驾驶汽车、锉削、矫直、弯管等等都属于动作技能。

2. 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 主要是认识活动, 它又分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两种。一般心智技能, 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判断推理决策能力;如测绘各种图纸, 识图、加工、设计各种机械, 绘画等等。专门心智技能与一般心智技能密切联系,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也是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 以次能提高生产实习技能训练的效果。

四、生产技能的基本要素

生产技能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表现出能够把个别动作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但速度慢, 准确度低, 有多余动作, 受意识控制较多, 情绪紧张;而生产技能的高级阶段就达到了熟练技巧的程度, 具有以下基本要素:

1. 动作的准确性

动作的准确性指动作的方向正确, 动作幅度适当, 即肢体移动的幅度适宜, 动作准确度高。

生产实习教学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姿势和准确合理地操作方法。

2. 动作的协调性

动作的协调性, 就是在生产活动中能控制与调节自己的动作, 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协调一致, 有条不紊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比如对车工操作能力进行研究, 对车工专业一、三年级的学生用双手协调器测定他们双手协调活动能力, 发现凡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双手协调活动能力就差。可见动作的协调是技能形成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 动作协调是非常必要的。

3. 动作的速度

动作的速度表示出动作的熟练程度, 是提高功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动作速度快慢要适当, 要以人的肌肉负荷不超过生理限度为准, 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生产实习教学要在学生掌握动作准确、协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4. 创造性的发挥

生产技能的高级阶段要求学生进一步发挥创造性, 对初级阶段的技能进行改组、革新, 使技能更合理, 水平更高, 符合现代化要求。因此, 我们要培养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勤学苦练, 积极钻研, 发挥创造才能, 争取将来成为技术革新的能手。

生产技能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 逐步提高的, 在生产实习教学中要抓住基本要素, 培养学生形成技能训练的好习惯。

总之, 只要我们在实习教学中把技能的培训和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结合起来, 在实际操作中注意上文提到的四个方面, 从心理上使得学生对操作的规范性有一定的认识, 那么, 学生的技能实习将达到事半功倍, 毕业后在企业中生产产品的合格率也将大大提高。从心理上要求学生的技能训练, 有时比单一的在技术上要求, 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运用》.ISBN:9787301183366洪显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07月

[2]《机械创新设计》.徐起贺.ISBN:9787111266815.机械工业出版社

论“混沌理论”中的辩证思维方法 篇8

“混沌”一词在古代表示宇宙未形成之前的元气(无序状态),由此可以推导出古代的“混沌”概念是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学说。对西方文化一直起着重要影响的《圣经》,创世纪开篇就讲到混沌是起源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渊面黑暗,神的灵运在水上面。统观中外古代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虽然没有为“混沌”做出定义,但描绘了混沌的变化:一种时空演化形态,宇宙中“至高无上”的普遍客观存在,它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万物有着内在的联系,隐含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近代,牛顿和拉普拉斯关于世界的自然图景模式被广为认同,然而混沌理论甫一产生,牛顿及其追随者便放弃了古希腊哲学朴素思想,把混沌与无序、无规律等同,认为宇宙在可预测之中,从上帝施与第一推动力起,宇宙就像一架钟表按照确定的方式运行,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只要根据方程和最初条件就知道了一切。到19世纪,虽然牛顿的确定理论任占主导地位,但彭加勒等人在研究保守系统天体力学时,以太阳系的三体运动问题为背景,发现了三体引力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不稳定的复杂的随机行为,而且对初始条件具有高度敏感依赖性,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混沌现象”。

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洛仑兹在对大气对流模型的计算机数值计算中,提出了第一个关于大气运动湍流出现的数学描述,在用计算机模拟大气变化的过程中,他观察到一个微小的误差导致了两条分道扬镳的天气模拟曲线,发现了“蝴蝶效应”,可以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概括了一定系统周期的难以预测性等混沌特征,得出现代混沌研究的第二个突破性进展。尽管人类发现了自然界中大量的“非线性”“非平衡”现象,但是,“混沌”概念最早是由华人李天岩和他的导师约克提出的,1975年,他们发表的《周期3则乱七八糟》第一次提出“混沌”概念的数学表述。同年,法国分形几何学创始人曼德尔勃罗对混沌的几何特性做出了深入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费根鲍姆发现了著名的费根鲍姆常数,把混沌研究从定性分析推进到了定量计算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至此,对混沌的认识可以概括为:在一个确定系统中,随着非线性的增强,系统所表现的看似无规则、随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着的复杂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可以通过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奇异吸引子、费根鲍姆常数、分数堆、普遍性等来表征。如今,混沌学已经脱离古代混沌观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框架的新科学。

二、“混沌理论”的哲学观

美国物理学家惠勒曾说:“明天谁不熟悉分形,谁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1]分形是指其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指一类无规则、混乱而复杂的、局部与整体有相似性的体系,研究具有自相似的无序系统。混沌与分形具有内在一致性,分形是混沌的几何结构或普适形态,混沌则是分形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分形是复杂系统生成和维持的原则或机制,而分形几何则是探究复杂性的重要工具,它与动力系统的混沌理论交叉结合,相辅相成。分形使世界的局部在一定条件下和过程中,在某一方面(形态、结构、信息、功能、时间、能量等)表现出与整体的相似性,它承认空间维数的变化既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分形“打破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隔膜,找到了部分过渡到整体的媒介和桥梁即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似”[2],使人们的思维方法由线性进展到非线性的阶段,为从有限中认知无限提供了可能的依据。现代系统论认为,整体的性质和规律通过其组成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表现出来,揭示了宏观的整体规律。分形的任何独立部分,一定程度上都是对整体的再现和相对缩影(分形元)。系统论和分形论提供了从两个极端出发全面认识事物的思路,系统论立足整体确立各部分系统性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关性;而分形则是以部分为基点确立整体的性质,从微观到宏观的方向逐渐展开,强调整体对部分的依赖性。

“混沌学的创立进一步论证了世界的不确定性。不仅引起了物理学、数学及相关学科的革命性变革,而且改变了两千多年来西方以及整个人类形成的世界是有序的、可预见的确定性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想的真正革命。”[3]正如郝柏林院士所断定的,混沌学“正在促使整个现代知识体系成为新科学”[4]。洛伦兹是混沌学的创立者,他意识到长期天气预报的不可能性,总结经验提出“蝴蝶效应”;随后又有人提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洛伦兹奇怪吸引子等,对传统的确定性世界提出挑战。此外,由马尔萨斯函数修改而来的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也告诉我们长期行为的不确定性,即:Xn=rx(1-x),其中r为可高可低的增长率,随着x的变化,函数出现不确定性即混沌区域。随着对混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混沌的普遍性。

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学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连接了复杂系统理论的系统自组织性研究阶段和系统复杂性研究阶段,所以有的学者把它们看作是自组织理论的一部分。而本文认为,如果把有序的思考也看作是简单性的一种,那么复杂系统理论的前两个阶段可以看作是科学研究从简单性追求向复杂性探索的过渡,在世界图景的建构中仍然有着较强的简单性特征的,而混沌理论和分形几何学的思想更多的体现出对世界复杂性的一种探索,从而使系统理论研究真正进入到复杂性阶段。在此之后,复杂性研究的热潮遍及全球,研究的学者也涉及各个领域,从哲学、生物学到管理学、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等等。

三、“混沌理论”中的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科学的认识是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由经验到理论的过程。因此,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和发展,混沌理论被视为一种崭新的方法论,所揭示出的新事实、新特点和新规律,不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必然引起哲学的变革。因此可以说,产生于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混沌理论,打破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性的幻想,从而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混沌理论的哲学观中,客观世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统一、稳定与不稳定相伴、简单与复杂一致、有序和无序共存的辩证关系。

1. 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关系。

以牛顿力学为核心的经典理论不仅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而且以其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了学术界整整几个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确定性的本体预设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混沌理论把描述自然界的两种对立的方法论(确定论和概率论)进行了有机结合,为建立一个确定性和随机性相统一的世界图景提供了新的条件。混沌运动表面上看起来是随机的现象,其实隐藏着一定的规律性和秩序,是确定性系统自身固有的,被称为“内禀随机性”,或“自发混沌”。它展现了确定性系统内部的复杂性、随机性和无序性,体现着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对立统一。

2. 稳定与不稳定的辩证关系。

一般产生混沌的运动是具有整体稳定性的,混沌与有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具有整体的稳定性,而且具有局部不稳定性。稳定与不稳定共存于混沌运动当中,它们相互联系和转化。混沌理论中的奇怪吸引子又称为混沌吸引子,它具有复杂的拉伸、扭曲的结构。奇怪吸引子是稳定的,而奇怪吸引子上的混沌轨道之间又是互相排斥,出现指数分离,表现了高度的不稳定性。洛伦兹戏称这种局部不稳定性为“蝴蝶效应”。这种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就是混沌运动的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因此,奇怪吸引子是系统总体稳定性和局部不稳定性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具有自相似性,具有分形结构。

3. 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

由于混沌吸引子存在着多不可数的混沌轨道,这表明即使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会产生复杂的运动演化过程和结果。因此,人们可以从混沌理论中认识到简单之中孕育着复杂,从复杂中可以抽象归纳出简单的规律。科学的进程正是不断地从复杂性中去把握简单性,从简单性中去发现复杂性,简单事物的本质只有在事物的复杂整体性中才能真正显现,因此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简单性与复杂性辩证统一的世界。

4. 有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

混沌的科学含义不是纯粹的无序或混乱,而是一种“有序中的无序”,混沌运动的有序表现在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费根鲍姆发现倍周期分岔现象中的普适标度行为,并计算出普适标度常数。它没有经典意义上的周期和对称,表面上没有明显的有序,但它却有无穷层次的目标及结构———奇怪吸引子。可以认为,混沌就是必须用奇怪吸引子来刻画的复杂有序,是一种蕴含在无序中的有序即“混沌序”。可见,混沌系统乃至客观世界应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混沌运动中相互生成,互相嵌套缠绕。

四、结论

总之,混沌理论承认确定性系统自身的内部随机性、微观的无序性与宏观的有序性、简单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整体的稳定性与局域的不稳定性,纠正了经典经济学中的线性、稳定性和确定性观念,从根本上打破了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机械科学图景和固定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哲学观的一大变革。通过对混沌学的研究,明显地改变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创了认识复杂性问题的新领域,促使人们用混沌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复杂的现象和系统。

摘要:作为现代系统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混沌理论,渗透着诸如简单与复杂、无序和有序、偶然和必然等辩证思维方法。从混沌理论的演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出发,对基于混沌而引起的科学认识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以便揭示混沌理论内在的哲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混沌理论,哲学观,经济系统

参考文献

[1]汪富泉,李后强.分形——大自然的艺术构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

[2]李后强.关于分形理论的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4):33.

[3]丁祖豪,陈广国.论不确定性[J].齐鲁学刊,2004,(1):126.

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篇9

1集中思维就是从已知的条件中探求一个结论, 从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集中思维表现为严格按照公式、定义、定理、法则等, 使思维向着一个方向收敛, 使思维规范化。

(1) 定向思维是集中思维的一种形式。定向思维的基础是“经验”, 它是按照常规习惯形成的固定思路去解决问题。考虑问题往往会不全面, 不能从多角度、整体地看问题, 致使解题思路受到阻碍而出现错误。特别是在应对一些非常规的或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措。

例1.m取何值时, 曲线与有交点?

分析:按常规的思路, 只需用待入法消去两个过程中的一个变量, 然后应用判别式确定有交点存在时的m的取值范围。这时, 不难得到m≤4。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或者更确切地说, 它仅是两曲线有交点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这种定向的思维方式, 如果到此为止就是不完善的和片面的。

事实上, 要使两曲线有交点, 还必须考虑每个方程的隐含条件, 即。因此, 在将代入前一方程时, 得x2+ (8-2m) x+m2-16=0。除应满足Δ=32-8m≥0, 即m≤4外, 还应满足。由于m≤4时, 。移项后两边平方并整理, 得。此时, 另外的隐含条件同时得到满足, 所以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上述答案也可以通过画图, 由直观分析得到。

(2) 纵向思维是集中思维的另一种形式, 它是把总目标沿着纵向分成几个小目标, 通过逐个解决小目标最终解决总目标的思维方式。

例2.对于自然n, 求证:A=2903n-803n-464n+261n能被1897整除。

分析:由于1897=7×271, 我们可以设立中途点—两个并列的小目标, 即A能被7整除, 同时A也能被271整除。如果这两个小目标达到了, 由于7与271互质, 合并起来就证明了本题。

事实上, A= (2903n-803n) - (464n+261n) 。

前一个括号含有因式2903-803=2100=7×300, 后一个括号含有因式464-261=203=7×29, 故A能被7整除。类似地, 由A= (2903n-464n) - (803n-261n) , 前一个括号有因式2903-464=2439=271×9, 后一括号含有因式803-261=542=271×2, 故A又能被271整除。

2发散思维就是思维向外福射, 向各个方向延伸, 从多角度思考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1)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地, 它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 所以带有创造性, 常常令人顿开茅塞。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可逆性变换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3.已知实数p, q满足p3+q3=2, 试确定p+q的取值范围。

分析:如果从条件出进行顺推, 则分解p3+q3后遇有pq就不易处理。但若逆序进行计算, 即通过设p+q=t进行逆求, 则由

于是由韦达定理之逆可知p、q是方程的两个实根,

(t≠0) 圯0<t≤2于是p+q得的取值范围为 (0, 2]。

(2) 侧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从知识之间的横向相似出发, 使不同分支交叉起来, 比如可以把代数、几何、和三角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的解决问题, 从侧面打开思路。

例4.已知的最大值。

分析:和相似于, 因此用三角代换就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设x=cosα, y=cosβ则

所以当α=β或α=-β, 即x=y时,

(3) 多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它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 全方位地来考虑同一问题。多向思维有三种基本形式, 即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法”。

例5.已知x2-4x+4y2=0求x+y的最大值。

解法一: (三角代换法)

解法二: (判别式法)

令x+y=m则y=m-x代入x2-4x+4y2=0

得5x2-4 (2m-1) x+4m2=0又因为x∈R

解法三: (数形结合法)

作伸缩变换:X=x, Y=2y

则上述直线与圆有公共点, 即圆心 (2, 0) 到直线的距离不大于半径2由

解法四: (不等式法)

由x2-4x+4y2=0得: (x-2) 2+4y2=4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是紧密联系, 交替使用, 相铺相成, 不可偏废的。集中是发散的基础和前提, 发散是集中的展开和延续。因为教材主要体现于集中思维,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对于发散过程思维的再现需要进行补充和加强。要善于挖掘数学问题的发散素材, 把发散思维培养贯穿于平时教学之中。数学知识的发散性是普遍存在的, 但数学知识和教学问题所蕴涵的发散性总有强弱之分, 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教材内容的深广度要求以及学生过程的阶段性来选取典型的基础知识或基本问题作为发散对象。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既有集中, 又有发散, 一个完整的数学思维过程是这两种是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思维科学”是我国近年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为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思维是动态, 知识本身是静态, 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思维能力的强与弱是学生最后掌握知识深浅的关键。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育的根本、核心。所以, 辩证地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对学生学好数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想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论中国传统法制中的辩证性思维 篇10

关键词:辩证性思维;中国传统法制;联系;发展

一、辩证性思维的定义

辩证性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辩证思维的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1]

中国历代法制总共有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经历了由神权法时代到明德慎罚时代的夏商西周时期;第二阶段是从百家争鸣到法家的“法治”、“重刑”的春秋战国时期;第三阶段是汉朝以后,从黄老无为到德主刑辅。三大阶段里,辩证性思维总在某一时期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统治以及法律思想。

二、辩证性思维在夏商西周时期法制的运用

夏商时期,统治者宣称自己的统治权是“君权神授”,相对应当时的法制,也具有鲜明的天讨、天定、神判的特色。周武王起兵灭商后,就总结了夏商被推翻的经验,主张“天惟时求民主”,认为应当用德来治理天下,即“以德配天”,虽然周朝统治思想相比照夏商西周而言,已经有了巨大进步。这种统治思想具体到法制来讲,就是明德慎罚,也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所说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虽然提出了要慎用刑罚,但是当时的慎用刑罚也不是普遍适用,对于某些犯上作乱的小民,是必须用刑且不得赦免,也就是“刑兹无赦”。在明德慎罚、刑兹无赦这种法律思想的指导下,西周统治者又明确提出了当时刑罚适用的基本思想,“刑罚世轻世重”。即根据犯罪主体的不同和社会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形势政策和法律适用,采用“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2]辩证性思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周朝统治者很巧妙的将“刑罚世轻世重”与“明德慎罚”、“刑兹无赦”的法律思想结合起来,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达到了以德配天,也使得礼与刑的运用具有了很强的可操作性,是辩证性思维在西周法制中的突出体现。

三、辩证性思维对春秋战国时期法制的影响

西周中后期,周朝与周边各族战乱频繁,国势日渐衰微,中国古代的宗族国家制度逐步走向了瓦解。西周灭亡之后,中国古代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动荡,出现了“礼崩乐坏”的乱世。这种乱世之下,涌现出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李悝、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儒家在当时提倡“礼治”、“德治”,强调“为政以德”,实质上,儒家的这种施仁政的思想,就是欲意恢复西周时期的宗法等级秩序与礼乐典章制度,虽然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在当时的动荡社会却没有广泛推行。道家的老子与儒家的孔子身处同一时代,但却与儒家思想截然相反。道家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当时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宣扬法律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思想在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思想,显然与当时社会环境也是不适应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由于其代表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受到当时频繁的兼并争霸战争所害,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即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墨子还反对儒家的道德等级制,主张“尚贤”。但由于墨子代表的仅是社会底层劳动群众的利益,故墨子的思想在当时也没有形成主流。战国以后法家思想正式形成,法家提倡以法为治,要求统治者依据法律治理国家,裁断是非。法家还提倡在当时的社会用“重刑”,对轻罪也要用重刑,这样才能在乱国乱世中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事实证明,法家思想在当时确实是最适应当时社会需求的思想,是最与时俱进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这四大法律思想,都在不同层面不同时期的影响着当时社会,其中有斗争又有统一,比如法家与儒家的思想,法家主张用“法治”达到天下无刑的目的,而儒家主张用“人治”达到天下无讼的目的,虽然手段不同,但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消灭刑罚,天下太平。这种矛盾双方既斗争又统一的运动变化过程,就是辩证性思维的对立统一。回顾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可以看出,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的“法治”、“重刑”,这是一个由多元化向一元化转化的过程,这在整体上,都是在通过不断的斗争和统一,达到推动当时社会法制的进步与发展之目的。

四、辩证性思维对汉朝以后法制的影响。

经历了秦朝暴虐统治以后的汉朝,是一个由黄老无为逐步走向德主刑辅的时代。汉朝初年,汉初统治者虽然沿袭了很多秦朝时期的固有统治方式,但是由于其认识到了汉朝不能重蹈秦朝加速灭亡的覆辙,于是开始实施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汉初统治者联系当时经济凋敝需要恢复生产、休养生息的客观时局而实施的一系列黄老无为的治国之策,为汉朝初年恢复生产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其认识到汉初实行的无为而治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于是汉武帝开始思变,将董仲舒等一批儒家思想家所倡导的新儒学思想引入自己的治国方针,当时不仅确立了封建大一统和专制皇权的治国思想,也在法律上引入孔子的儒家思想,采取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比较典型的是春秋决狱,即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主导思想,提倡审理案件时,应以“微言大义”来分析案情,并应遵循“原心定罪”的原则。春秋决狱的推行,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法制中的地位,以至于后世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都在不断的完善和推行这一思想,直至隋唐的《唐律疏议》彻底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

以上不难看出,从周朝的明德慎罚、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到汉朝的德主刑辅,再到隋唐时期的法律儒家化,这种以联系、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社会时局从而做出符合中国古代当时治国思想的法制,无不体现了统治者在用辩证性的思维去治国以及完善历朝历代的中国传统法制。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上一篇: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下一篇:课堂问题行为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