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

2024-05-01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精选十篇)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 篇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 ……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 不是`历史', 而正是人,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马克思主义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进而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成是人类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规律, 并把现实的人的活动作为其理论创造的根本出发点。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就是要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2]。

美国行为科学家格拉斯·麦格雷戈对传统的管理观点和人的特性曾经提出著名的“X”理论 (TheoryX) 和“Y”理论 (TheoryY) 。他认为, “X”理论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 即“刚性管理”, 以规章制度为中心;“Y”理论强调人的发展潜力, 强调“以人为中心”, 以“人性化”为标志, 采取非强制方式, 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强调管理的灵活与变通、民主与合作, 他突破了传统的刚性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 实现了管理方式的人性化和柔性化, 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深入挖掘人的潜力, 促进人的持续、全面发展, 是一种管理创新。毫无疑问, 格拉斯·麦格雷戈的“Y”理论的价值取向也是“以人为本”。

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根本问题就是要力求做到“以人为本”, 尊重人的特性和本质, 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与目的。因此, 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就是要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把教师视为学校真正的主人。然而在现实中, 从教师的主体角度看, 一些高职院校在管理行为上, 缺乏人文性、人道性和人性化的精神, 缺乏民主、平等、自由、尊重的环境和氛围, 教职工没有主体地位;在教师聘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 不同程度地存在违反“以人为本”原则的问题;在评优奖励、人事分配等工作中, “官本位”现象还比较突出等等, 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认真检视和矫治教师管理的非科学观念和非理性行为。

二、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教师管理创新

(一) 转变传统观念, 构建管理新理念。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依靠人”是指把人视为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 承认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教师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倡导“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观念, 承认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为教师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尊重人”是指尊重教师的独立人格、做人的尊严和应有的权利, 尊重教师的工作, 用心倾听教师的呼声, 给予理解、体谅并尽可能地满足其合理需求。“发展人”则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也是人本管理、人本教育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在传统的教师管理理念和模式下, 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 是以事为中心, 管理活动局限于一系列事务性工作, 重事轻人, 见事不见人, 忽视人的个性。在管理过程中, 被管理者较多地强调“服从组织的安排”, 忽略了被管理者的个人需要和个性倾向, 使得广大教师对人事管理的政策、目标、手段和过程没有条件行使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种管理模式扼杀了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极大地浪费了人力资源。高职院校要实现教师管理的科学化, 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其人事管理必须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尽快实现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观, 视人力为资源, 实行“主动反应型”的策略管理, 通过开发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淡化过去僵化、孤立的静态管理, 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的动态管理。[4]

(二) “以教师为中心”, 强化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他们的工作态度及工作热情对高校的发展甚至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应树立人本主义管理思想。高职院校教师学历较高, 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着为教育教学和服务社会刻苦钻研的求实精神。由于他们教学科研的特殊性、独立性, 他们的工作与企业员工不同, 而呈现出一种半自由职业者的状态。因此, 高职院校管理要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必须打破以往科层制管理下严格的等级关系,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组织管理体系, 并树立管理工作就是为一线教育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 想教师之所想, 急教师之所急, 学会“换位思考”, 在日常行为的管理中, 充分体现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精神, 做到知之以心、待之以礼、动之以情。人才成长规律昭示人们, 人才智能的发挥与所在组织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一个人在公正廉明、人文和谐的人际关系中, 不仅能有效地发挥现有潜力, 而且他的潜在能力也能充分的展现。心理科学研究也证明, 尊重是人类的一种高层次需要, 它具有强大的激励力量。一个人如果处在被理解被尊重的环境中, 其自身价值受到尊重与承认, 这个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发挥到90%以上, 反之, 则只能发挥到20%。教师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独立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 也是一个强烈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特殊群体。因此, 教师管理必须根据教师群体的特点, 理解教师, 尊重教师, 服务教师, 才能提高教师管理的有效性。人事管理部门应在学校内部营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和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是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谐的社会关系环境, 努力增强学校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并与教学科研人员一道树立共同理想、目标, 在大家共同价值取向的理念下, 培养教学科研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培养学校良好的校风、教风、研风和学风, 从而达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三) 构建和完善激励机制,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教师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通过有效激励机制, 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有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层次需要。只有不断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特别是高层次需要,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高职院校教师要提高教师管理的有效性, 必须努力必须及时了解教师个人的需求并制定相对的措施予以满足, 方能实现激励的有效性。人事管理部门要始终把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和成就人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多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 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满足教师多层次、多样性的激励需求, 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因此, 善于运用各种分析需求的方法作为建立富有个性的激励机制的基础, 比如,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座谈会、观察法等形式, 了解教师的基本需求。同时, 在分析调查资料过程中, 注意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背景区分不同的教师需求, 以便为激励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要实现教师管理的激励功能,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完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按照学校分工和适才适用相结合原则, 科学进行职务分析, 积极吸纳所需人才, 通过合理配置, 使他们学有所用, 让他们有成长的环境, 以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第二, 完善精神激励机制。人事管理部门应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 努力营造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氛围, 激发教师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第三, 完善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可见, 在发展的目的、动力、成果的享用这三个方面, 人民都是唯一的主体。学校的分配制度要积极探索以“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优劳优酬”校内津贴分配办法, 同时建立国家固定工资与校内津贴双轨运行的分配模式, 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体现激励机制, 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第四, 要健全教师培养开发机制。高职院校人才开发包括一切有助于提高教师能力和技术的活动, 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必须将开发思想融合于学校各项人才人事工作中, 实现“全过程开发”。通过人才“全过程开发”机制的构建, 人才开发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开展教师进修, 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促使学校组织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的客观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第2卷:118~11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第4版

教师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那么,教师如何在本职岗位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呢?下面我谈一下粗浅的看法,不对之处望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首先,教师要转变“学”的观念,这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由于教师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搬运工。于是就利用教学参考书把知识搬进教室,教授给学生,采用古老的“时间+汗水=成功”的教学理念,把比较抽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生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作为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做学习型的人,为学生树立榜样。要知道,要学生发展,教师得首先发展。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的观念,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现在,我们部分教师只想教且只会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班上,中下等的学生成了“优生”的陪读生,成了教育的牺牲品。教学中,我们不顾及学生的性格差异,一切用分数这把尺子去量化学生的优劣。考分不好的学生,即使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会被认同,这样长久对待“差生”,他不辍学才是怪事。成绩好的学生呢,即使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差,我们也视而不见。只顾眼前这几年的分数,升入高一级学校后是别人的事,我现在得护着他才行,“全家人”吃饭就靠这几个“好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我认为是:不论是谁,只要姓了“教”,都得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今天的“优生”,老师如果不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来也许是高分低能儿,他如果不懂得怎样去做人,将来不一定会是有用的人才。今天的“差生”,有可能只是在这个学龄段暂时稍差一点,只要我们从长远看待,全面衡量,用他好的方面(德、体、美、劳等)来协调智的发展,他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这类学生也许会成为国家将来的栋梁之材。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 篇3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指导;提升;教师素质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许多新问题,如大众化教育带来学生素质下降问题;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教育教学深入改革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的发展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则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一大批适应高职教育要求的教师,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问题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高职院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引导教师适应形势,做到可持续发展,并创造条件保证教师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使他们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教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1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高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所有的发展建设项目中,教师的发展和队伍建设应排在第一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学校必须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亦即必须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

1.1更新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师只需要懂得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讲授一门课程就能胜任教育工作的状况,在如今高职教育改革中显然不适应了,高职教师面临着新的教学挑战,面临着知识更新的问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专业实践知识,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这就迫使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传统观念和教学理念。要提高高职教师的八种能力:一是有新的教学理念;二是要适应高职的教学模式;三是具有驾驭高职教育的能力;四是改革和创新能力;五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六是具有“知”与“行”统一的能力;七是具有教学科研能力;八是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和创新成果。学校要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目的,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让教师尽量发挥潜力,发展潜能。

1.2更新知识结构 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复合性应用人才的重要任务。具有科学发展观眼光的教师,应当能不断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能在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并且发现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探索和运用先进的、针对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职业水平和道德修养。通过采取专业进修、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研究生学历班等形式对解剖学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能力,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坚持每月一次集体备课,一次教研活动,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采取优质课、示范课等竞赛活动,提升教学水平。

1.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实施最佳教学方案,授课中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学进度适当,台阶要小,突出重点,讲清难点,突破疑点。根据授课内容通过引导和启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师生互动。多让学生讨论、发言和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其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教学,形成声、光、形、色、动画等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图文并茂,知识容量大。使理性知识更直观明了,简洁生动,也可通过网络链接临床护理实践知识,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丰富了教学内容,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实验效能。

2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

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只有教师的思想更新了,教育能力增强了,才能使教学改革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人才培养质量才会有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要体现出鲜明的发展和创新思维,并以这种思维努力影响学生;二要善于制定并实施最佳教学方案。三要善于激发学生进行广泛的想象;善于引导学生克服种种思维定势;善于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进取精神;善于鼓励学生勇敢地怀疑已有的定论。四要善于及时总结思维与实践的体会,不断推出发展和创新的成果。五要有较好的气质和较强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更多地教给他们方法、思维、技能,给他们提供发展和创新的时间、空间、机会和舞台。

3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高职教师适应社会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变化性、竞争性和合作性等时代特征,教师要做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做到三个贴近,三个服务。

3.1贴近专业,为专业建设服务 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寻找各门课程的切入点,寻求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淡化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以知识水平和实际行动推进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为专业建设服务。

3.2贴近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结合学院学分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就业提供竞争的优势,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贴近社会,为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呈现出更高更全更新的要求,除专业与技能外,社会需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俱佳的人才。为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将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学风和作风贯穿于教学之中。要求学生体态端庄、语言和举止文雅,讲文明礼貌,养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热爱所学专业的优良品质。

将学习专业与双证书取得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顺利获得第二职业证书,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创造了条件。使高职教育贴近社会与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雅芳.教师观念更新与教师角色转换[N].中国教育报,2006-9-20,第五自动.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 篇4

1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现状分析

1.1 监控内容不全面, 局限于教学运行状况。

从组织教学到评价教学, 也仅限于对教学秩序的监控,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控, 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试卷考核的监控等, 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教学质量一维动态活动的监控, 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不仅要有教师组织教学、课堂 (或实验实训室) 、学生学习的维度, 而且要有师傅传授技能、工作岗位、学生工作的维度, 还要有社会、信息传递、学生、教师与师傅、课堂 (或实验实训室) 、工作岗位等维度, 其监控是立体多维的。因此, 要素一维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要素多元性的教学过程, 其监控缺失了应有的作用。

1.2 监控范围不完整, 局限于教学质量内部监控。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也忽视了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 包括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学队伍等疏于监控。就教学质量外部监控而言, 忽视了教学与社会紧密联系, 即来自行业或企业、政府、社会等更多利益相关方面的外部监控。可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养成定位在学院与行业或企业、社会结合的基础上, 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因此, 封闭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能适应工学结合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开放性的要求。

1.3 监控时限不连贯, 局限于当前学生满意程度与就业能力教学质量的监控。

忽视对毕业生岗位竞争力、职业生涯质量和后续发展能力的监控。对如何通过调研等途径获得针对学院教育阶段提供给教育受众对象专业进一步发展、职业岗位贡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信息重视不够, 对学生毕业离校后监控功能缺失。

2 构建“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高等职业教育, 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建立满足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以及横向、纵向对比的具体化、量化的评价标准。

2.1 专业方面的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技能水平、发展潜力作为评价核心指标。a.专业能力评价体系。b.方法能力评价体系。c.社会能力评价体系。

2.2 课程方面的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涵盖课内外综合评价体系, 包括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评价、课程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价、课程教学的管理与服务、课程学习的学生自主评价、课程安排和实施环境的评价。

2.3 教学方面的评价体系。

教学层面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学习的反馈、学习的效果、学习的行为变化和产生效果等四方面。突出体现学生行为变化和教师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功能的发挥。其关键在于要体现学生行为变化的可测量性教育教学目标, 即行为主体、行为内容、行为标准。学生可以自我评价。a.学生学习的反馈。b.学生学习的效果。c.学生学习的行为变化。d.学生学习产生效果。

2.4 社会服务能力方面的评价体系。

建立培养非学历教育学生规模与课时数、双师素质教师为行业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从事职前培养培训、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贡献等为评价内涵指标。

2.5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评价体系。

基于学院办学目标要建立以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用人单位满意度、薪酬标准、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等为核心的内涵指标, 积极推进用人单位参与的第三方客观公正的质量评价。

3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条件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3.1 制定实施教师专业标准。

德国、澳洲、美国职业教育发达国家, 教师都有严格的从业标准。我国虽然提出高职教师必须取得教育学士学位, 在教师资格方面也制定出台了相应政策, 但与国外职业教育教师高标准相比, 还是一个“半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因此, 高职院校要结合目前教师发展的现状, 教师专业本身的特点, 以及在教育职业活动中的作用, 制定适合本院校不同专业教师发展的标准, 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2 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而且目标的制定需在教师自身的需求与外部要求 (专业发展标准、学校发展目标等) 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教师自身应参与目标的确定, 其根本目标应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将教师个人目标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3.3 设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专业化要求高职教师既要了解学校又要了解行业或企业, 既要懂得教育又要能洞察行业或企业的关系与需求, 并能够将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或企业的人才需求联系起来, 根据行业或企业岗位需求, 设计与组织专业训练课程, 帮助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3.4 建立行之有效的专业制度。

根据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经验, 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入职专业标准、教师培训等教师专业制度, 各种专业制度的建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需要持续的成长, 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及学院的持续的支持。

3.5 创设良好的专业实践文化。

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取决于专业实践, 而专业实践是否具有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又取决于渗透于这种专业实践之中的专业文化。因此, 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就必须改变教师的以专业个人主义和专业保守主义为特征的专业实践, 形成以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新型的专业文化。

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教师应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从动态的角度规划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 发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师资源对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保障优势, 持续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利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认识基础与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5) .

[2]杨成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3) .

中学教师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篇5

字号: 小 中 大 发布: 2009-04-29 08:33:43 查看(8631)/ 评分(0 / 0)/ 我要评论(4)

个人分类: 计划总结

坚持以人为本,凸显时代精神

-----教师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奎屯市高级中学 黄书泉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的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体现为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机制、教育机制、成长机制。促进学生、老师、学校及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关注学生,关心学生,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1、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培育人和塑造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毛泽东强调,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强调,要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青年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教师质量决定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教育出求真务实的学生;教师不断丰富完善自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和教育理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自觉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同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3、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平时多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要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的课堂,应努力追求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每个学生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精神。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对“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建。它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建,目的是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现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我校自身特点,学校了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课改制度。目的是引领教师更好地迎接高中新课程的挑战,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经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素质。减轻教师、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恐慌感,减少行动的盲目性,为教师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学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有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走科学发展之路,这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以上是我学习党的科学发展观的粗浅体会,今后我要在学习中提高,不断丰富完善自我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教师座谈会有感 高丽英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总结了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全党同志都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的战略高度,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

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的报告和相关的系统学习,我知道和理解了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全体人民和社会方方面面都了解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才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贯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四个要求具体落实到我们教师身上,首先就是要我们科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目前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符,如有的人认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官者的政事,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不从政的人没有任何意义”等。这就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自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转变自己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是辨证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着力打造“四好学生”,做到政治思想好、学习成绩好、身体锻炼好、纪律作风好。“政治思想好、学习成绩好、身体锻炼好、纪律作风好”的“四好学生”就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所需之才,我们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爱岗敬业,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应该在掌握好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这就要求自已要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加强自身建设,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

把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博览群书,深入学习理论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在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知识不够丰富,理论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把教书育人、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播知识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教学工作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社会所需人才,超前采取培养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具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在性。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难,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差等新情况、新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将会越来越繁重。要使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如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的要求,顺应形势进行不断总结、巩固、升华,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普通教职人员事事要讲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多为学生办实事。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总之,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的落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我们要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中学教师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优秀、廉洁干事,为党的宗旨去坚强奋斗的干部队伍做好组织和政治保障。

对于负责公司人力资源的人事部门来说,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我公司随着发展,人才出现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工程投标及施工的要求,如何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公司做好人才工作任重道远。用科学人才观指导我公司的人事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公司的工程施工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做好人才的考核选拔工作,营造公司干部职工努力学习的良好氛围,加强公司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公司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要加强公司人事干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事干部队伍,努力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教育工作。

中学教师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转载学习参考(版权原作者所有)

通过认真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更加明晰更加深刻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个重要思想不仅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有宏观指导意义,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全方位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从我们学校发展的微观角度,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我们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求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浅显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今后工作中应力求做到:

一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主题。因为无论教育规模如何发展,但最终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完善育人体制,在学生管理上做好大与小的结合、远与近的结合、堵与疏的结合,逐步形成管理的纵横网络,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立体式管理育人模式,使得育人环境没有死角,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是要明确责任,开拓性地作好本职工作。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性目标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新的任务。特别是把教育工作作为民生问题之首,用较大的篇幅对基础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倍受鼓舞,同时也深感基础教育事业将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努力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体现在新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局面中。

三是要振奋精神,科学研究,脚踏实地做好新课程改革。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高中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对“应试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建。它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建,目的是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现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为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我校自身特点,学校了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课改制度。目的是引领教师更好地迎接高中新课程的挑战,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高起点地实施新课程。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成长经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基本素质。减轻教师、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恐慌感,减少行动的盲目性,为教师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学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有特色、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提供保障。

走科学发展之路,这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以上是我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粗浅体会,今后我要在学习中提高,不断丰富完善自我。

一名中学党员教师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

我是清新县第二中学的教师梁锦屏,同时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我校已经开展了一些时间,通过系统学习,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我觉得,教师应该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充分尊重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以人为本”要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懂得放活课堂,摒弃传统观点,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力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

教师还应放弃传统的“师道尊严”,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有序地插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可随时发问,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点的,教师应该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勇气,然后再予以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地坐下。

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以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如,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探究欣赏作品中的哪个人物、欣赏的原因。探究时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有效分组,先让小组交流,然后每小组派出比较“能说”的代表发言,这样既让他们发挥特长又取长补短。

二、挖掘课堂人文资源,让学生完善自我。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语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结,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

首先要倡导师生之间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剖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堂人文资源,指导学生“人”的学习,促进学生“人”的发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适当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人本对话,挖掘教材人文因素。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反复阅读、搞清作者写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况后,便应该启发学生联想: 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 通过比较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尊重之情,进而启发学生联想到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关心环境、关心社会的人性精神和人道主义。

其次要调动学生与教材之间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可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体验到荷花形象那清新、高洁的美,进而引导学生对照自我、完善自我,做个具有高贵品质的人。

三、切实转变观念,正确评价学生。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充分结合各学生的个性特点,切实以“人性化”为原则,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要注意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情感的投入程度、对知识的态度如何、对本节课的兴趣大不大,看其获得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是否与情感、态度的投入相符合。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善于观察,看看课教学内容能否触及学生灵魂,要积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结合自己个性重新审视自我,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 篇6

摘 要:对目前高职学院教师评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科学化评价体系的建设项目,提出了高职学院教师科学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以及改进教师评价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院;教师评价;科学;构建

一、高职学院教师评价的现状

无论是保证教师质量、提高教师待遇,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工作作出公正、有效的评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各国不断探索的课题。[1]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规模得到大幅度扩张,如何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据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报告,瑞士全球竞争力第一,世界品牌占有量第一。专家介绍,瑞士的主要资产是教育,其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为其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自金融危机令各国经济陷入低迷以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职业教育,开始反思并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而教师评价关系着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等环节,因此有必要建立合适和公正的教师评价系统,提高人们对教师专业的信任感。所以高职学院教师的科学化评价体系也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目前高职学院教师评价体系一般是以院、系领导为负责人的两级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教学督导室协助配合,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控制。对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成绩考核、职业技能鉴定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进行规范和监控,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学风检查制度、毕业生社会调查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日常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在入学学生素质、知识基础、教育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因此教师评价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但一些高职学院教师考评仍旧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评价方法,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和高职教师的未来发展定位,评价体系主要参考或修改普通高校的考评评价模式,针对性不强。考评只是在学期末发教学津贴时,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和工具,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把其作为教师管理的一部分,与学院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脱离,必然导致教师考评工作存在考评程序缺失,不能遵循基本的考评流程,考评效果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二、高职学院教师科学化评价体系的内涵

教师考核应该按照科学、客观的标准,用系统的方法、原理评判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以确定教师工作业绩。它是对教师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评价的一种管理方法。教师评价包括评判和控制两个方面。评判是指对教师工作的观察、检查、考核、督促等;控制是根据组织管理决策的目标与计划对组织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监督检查,为消除实施目标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而进行的活动,控制通过信息反馈实现,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高职学院的教师评价应该包括对教师工作的检查、监督、考核以及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可由教学管理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督导系统等组成。教师评价应建立在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将实际效果与计划目标之间的差异作为反馈信息,纠正目标偏离,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师评价顺利进行。教师评价分为两个层面,“评判”是对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的实时监测过程;“控制”是在科学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对工作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过程。“评判”是基础,是手段;“控制”是反馈,是调节,是目的。因此,建立一整套完整、严谨的教师评价体系是保障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高职学院教师科学化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实施管理,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监控、考查和评价的关键要素,科学构建教师评价体系。[2](2)系统性原则。在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时,充分运用系统论思想方法,全面分析工作过程中需要监控、考核和评价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确定监控程序、办法、标准、对象,使各个环节之间、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师评价体系,从而保证教师评价的有效运行。[2](3)规范性原则。建立健全教师评价的规章制度,确保在教师评价过程中符合《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教育法规,同时通过规范对教师评价的监控和评价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座谈会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等制度,确保教师评价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杜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2](4)可操作性原则。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是实践性强的工作,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实用性,突出可操作性,以减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因不可操作带来的随意性和不公平,影响监控部门的权威性和被监控方的切身利益,从而挫伤教师评价管理部门和被评价教师双方的积极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2](5)反馈性原则。教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而不能仅仅满足给评价教师一个考核结果或评价结论。在教师评价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存在问题的跟踪验证,特别是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的跟踪验证,并通过有效渠道进行沟通反馈,包括向学校决策部门和领导反馈,向教师本人的反馈,及时反映情况和交换意见,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的建议和意见。[2]

四、改进高职学院教师评价的对策与建议

(1)学院高层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师评价管理思想。学院高层管理者要重视教师评价的作用,要通过教师评价实现其管理职能,并在教师中大力进行宣传培训,以帮助教师加强认识,端正态度,消除考评走过场的误会,让教师们认识到考评对他们的重要作用,以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学院高层管理者要根据高职学院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制定与学院战略目标一致的教师评价体系,要把教师评价贯穿到各个部门的常规工作中。(2)学院有关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构建科学定量考评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是教师评价的关键,因此,学院有关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做好教师岗位的工作分析,列出教师岗位的工作说明书。笔者建议可以从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专业技能水平、学生管理水平、岗位工作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评,但要依据教师岗位工作职责的重点不同,设立不同的分值或权重。。笔者建议对一线教师考评,可以关注以下考评内容:是否具备“双师素质”、是否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历、是否在实验、实习与实训等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上有新的研究成果、所教授的毕业生是否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以上种种考评内容十分重要,转换成定量指标是一个高难度、高技术的工作,要根据学院考评目标进行科学设定。(3)拓展学院教师评价的途径。教师评价应充分尊重每位教师的特点,建议通过上级、下属、同事、自我、工作对象等不同考评主体进行考评。教师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院教学主管部门、同行、相关专家、用人单位、教师本人、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机构等。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评价与考评:一是可以通过学生测评打分考量;二是通过教师间相互评价、评分;三是通过所在系(部)对其教师的整体素质、现实表现来综合评分;四是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表现和评价来考量,这样就较全面,较合理了。(4)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师评价流程。首先,制定教师评价考评计划。在新的学期开始前,学院中层管理者(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与教师共同参与制定该学期的考评计划,双方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后,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做出承诺并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通过制定教师个人考评计划,可将被动的事后考评转变为主动的事前规划。]其次,考评计划实施与管理。教师按照制定的考评计划开展工作,在此过程中,学院的管理者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不能“重结果,轻过程”。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如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管理者要对考评计划进行相应调整。在学期结束,管理者依据考评计划对教师的考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考评的严肃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再次,考评结果的反馈。考评结果出来后,系领导或教研室负责人必须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反馈谈话,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同时,教师可以提出在完成考评目标中遇到的困难,以请求上级的支持。人事处要充分将考评结果与薪酬的发放、职务的晋升、培训学习等相联系,以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5)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合理的评价方法应该是既重视质,又重视量的评价。确定合理的权重,将质与量相结合来评价教师工作,是对高职学院教师评价方法的改革策略之一。以教学工作来说,将学生评估、同行对课堂效果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和工作量之间形成适当的权重分配关系,从而从质量综合的角度评价教学工作量,则评价能更好的起到倾向性引导作用;以科研工作来说,将学科建设的主要评价指标融入评价体系,与量化的科研经费之间形成适当的权重分配关系,来综合评价科研工作量,则更有利于引导教师进行保质保量的研究。(6)建立校企合作共同督导的教师评价体系。为确保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办公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教学实训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调查和研究,构建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把质量监控信息向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反馈,不断完善和创新校内校企合作共同督导的教师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内容执行与监督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使整个体系能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持续地改进。

总之,高职学院教师评价是教师职务聘任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院高层管理者树立正确的教师评价管理观念,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协同构建科学定量的教师评价考评指标体系,制定规范的考评流程,教师评价考评工作才有利于激励教师发展,才能促进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雷生.改革教师评价各国正在行动[N].中国教育报,2010-09-30.

[2] 唐继红,徐江涛.建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0,(1):17-19.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 篇7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职院校的生命力来培养

实践证明, 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在其教育质量, 生命力的强弱在于教育质量的高低。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也是提高学校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 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必须切实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专业建设。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 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使这种质量适应、服务于就业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专业建设。首先, 要解决好“专业从何处来”的问题。那就是专业要从市场中来, 再到市场中去, 服务于市场需要。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既不能单靠历史的沿袭, 也不能全靠领导好恶, 更不能照搬名录和照抄他人, 而要靠市场需求调查和科学论证其可行性来确定。其次, 要解决好“专业如何建设”的问题。那就是专业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市场发展要求和学校学生的教学实际要求, 努力做到任何一个专业都要有企业群、岗位群和专家群的依托, 使专业的建设过程与企业行业发展、社会市场发展相协调、相同步, 始终保持专业的旺盛生命力。最后, 要解决好“专业建设目标”问题。那就是专业建设一定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目标来建设, 多打造不同的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 使专业建设水平由短线达到长线, 在长线中建设新的短线, 始终保持专业的优势和强势, 使专业既成为就业的良好基础, 又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 更成为就业的宽广平台。

二是要以“双师”素质为导向,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特别是使教育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 加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至关重要。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专业建设的要求, 在保证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符合国家标准的同时, 重点加强师资队伍专业理论知识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素质的建设, 使专业教师不但能够精细地传授理论知识, 而且能够娴熟地指导实践, 实现课堂教师与实验室教师一致和一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和协调。同时, 还要加强重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即根据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 优化配置学历与职称、理论与技能、年龄与经验相协调的“双师”素质专业团队, 保证优质教育资源优化组合而提高教育质量。

三是要以能力为导向, 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科学化程度。因此, 加强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创新尤为重要。不少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创新的效能方式方法, 就是成功的做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师生互动、教学互补、学习互动的方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 并形成工学循环的方式, 坚持学制、学时、课程服务于质量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创新学习方法, 坚持课堂学习、学校学习和社会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坚持必修、选修和自修知识都要服务于专业标准和就业需要,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专业技能素质, 为他们较好地实现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力。学生就业率是生命力的体现和标志。因此, 用提高教育质量来培养学校的生命力, 用就业率来评价学校的生命力, 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评价方法和指标之一。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要把增强服务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成长力来壮大

新形势下, 一所高校的社会价值就是它对社会带来的多种形式的服务和所提供的服务份额。服务形式越多, 服务份额越大, 说明其服务能力越强, 同时也标志着它的成长力强大。因此, 增强高校的服务能力, 既是壮大其成长力, 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高校必须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善于把人才培养过程形成服务社会的过程。从总体上说, 高职院校是通过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服务的。由于这种服务周期长, 不能更直接、更现实地服务于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使人才培养的过程形成及时、随时为社会服务的过程, 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教育发展创新的需要, 更是高职院校适应和服务社会发展以及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 首先, 要把工学结合和循环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学校要教育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循环工作中, 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通过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实施, 为所在岗位和单位最大限度地生产与创造财富, 实现工学双赢和为社会多作贡献。其次, 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学生, 积极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形式, 大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 既增进了大学生同社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 又提高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 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以自己的知识才能积极地就业和创业, 特别是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 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成功与发展, 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是要善于把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高校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推广是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 一要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开展科研, 通过教学方法和育人方式的改革创新, 促进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智力服务。二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和疑难问题, 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 围绕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文化和创新文化进行选项研究;围绕地方的社会建设、城市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选项研究, 积极为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成果转化、专利转让服务。三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宏观战略决策、重大工作部署和重点建设项目, 积极进行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选项立项, 努力提供政策理论、思维和行为方式, 以及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把握等方面的决策服务与实施服务。

三是要善于把高校的人才队伍、实验设施、科学研究等综合优势, 优化协调好、综合发挥好。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职业教育与培训, 提供专业培训服务;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提供竞技服务和带动服务;要通过新科技信息、新成果产品等的宣传、发布提供推介服务, 努力使学校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发源基地、先进科技的研发基地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功能, 服务的能力越强, 贡献的份额越大, 学校的成长力就越强。因此, 用学校对社会的贡献率来评价其成长力也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的重要评价方法和指标之一。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问题是要把发展办学特色作为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来增强

在新形势下, 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所高校保持较高的教育质量就等于保持了生存的权力, 蓄存一定的服务能力就等于有了成长的资源, 但如果形不成办学特色, 就不能有发展的竞争力、持久力和先进的办学水平与优秀的发展质量, 就不可能在教育市场的发展变化中, 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和制胜权。因此,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问题就是要高度重视并努力打造和发展办学特色。

一是要创新办学形式, 努力打造发展特色。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所处的区域等实际情况, 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形式和目标, 切忌机械地照搬别人、模仿别人。要在明确他人、明确形势的基础上, 确定自己的发展规模、结构、质量和实力, 确定自己的学科方向、科研重点、特色定位等。特别是在众多高校形成的学科专业带动发展、名师科研带动发展、市场运作开发发展、扬优补劣创新发展等方式中, 博采众长, 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总之, 不论形成何种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都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才为上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这是特色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所在。

二是要创新教学方式, 努力凝练育人特色。要按照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和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教育教学形式的指导方针, 在坚持并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等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中, 突出实践重点、形成多种效能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凝练和发展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政治教学特色, 保证培养的人才在思想政治上的坚定与可靠、在思想道德上的先进与崇高, 不论从事什么工作, 都能做到始终成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凝练和发展教、学、做紧密结合, 产、学、研紧密结合, 课堂、企业、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教学特色, 保证所培养的人才既能直接就业, 又能积极创业, 同时还能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进一步凝练和发展德能、智能、技能相统一, 学历证书和技能资格证书相协调, 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文化科技知识较好、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特色。

三是创新学生管理方式, 努力形成学生管理特色。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学校而言,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校管理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因此, 一定要按照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实际和搞好学生学习、生活、活动服务的要求, 按照学生管理与服务要做到全程、全员、全方位和及时指导、及时协调、及时帮助的要求, 按照充分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和充分发挥领导队伍、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作用要求, 积极构建“三三制”学生管理服务机制。一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把党团组织设在班级和公寓, 把学生组织设在专业和班级, 对广大学生实行全覆盖, 一个也不少地把学生纳入各级各类组织管理之中。二是广泛开展多种活动, 把广大学生的有效时间全部覆盖到各级各类组织举办的学习交流、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之中。三是建立院 (系) 、班级和公寓三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站和工作台账制度, 对广大学生的日常情况做到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严格考核。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学院科研工作 篇8

习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学生的参与率。首先是强化课堂管理,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其次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重心放在引导学生学习上。

(2)提高每节课的单位面积产量,保持适当的输出量,提高学生的接收率,努力建立高效、优质、容量大、矫正快的课堂教学体系。每堂课都应完成教学任务,最好能当堂作业,从而使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3)做到“少讲多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尽可能多动脑、动手,把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及亲身感悟的场所。

2 实验教学

2.1 结合临床病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以认识形态染色正常的单个细胞开始逐步向血液病患者的不典型血片、骨髓片过渡。先利用课前10分钟将临床典型病例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镜下观察典型血片和骨髓片。学生在观片过程中会对各种血液病有更深刻的认识。

2.2 开放实验室,增加练习时间

利用晚自习时间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练习机会。创造条

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科研工作是高职学院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学院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高职学院要把加强和提升科

件让学生观片,力求做到精讲;勤巡视,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对形态较模糊细胞的错误认识。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现错误认识的原因,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看片经验。

2.3 改革实验技能考核方式

为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和高分低能的状况,我们对血液学检验采用既考理论、又考实验操作的考核方法,并将实验操作考核成绩的比例从20%增加到30%。对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从而调动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

3 教学效果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是血液学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提高其学习兴趣、满足求知欲。进行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方平.血液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邓益斌.临床生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

研能力作为第一要务。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职学院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2]。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曾说:“如果把大学比作是一架行驶的马车,教学与科研则是它的两个轮子,那么教师就是连接两个轮子的那根轴。如果没有了那根轴,轮子就会四散,马车就无法行驶。只有当这根轴紧紧地抓住两个轮子时,马车才能在道路上飞驰。”因此,高职学院领导要确立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服务活校的思想,从而实现三大职能的有机统一。高职学院大多是从普通中专升格而成,且办学时间不长,科研工作是其薄弱环节。如何推进高职学院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改进,办出特色、形成本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这需要解放思想、加强研究和实践。因此,高职学院领导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从而开创科研工作的新局面。要做到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同步抓,四手都要硬。高职学院科研人才缺乏是不争的事实,编制核定与机构设置要围绕学院的重心和薄弱环节下功夫,合理设定科研管理人员编制。首先,根据学院总在编人数1%~2%的比例核定科研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并实行科学的定岗位、定编制、定职责、定任务,以保证学院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工作正常运转。其次,设立科研管理机构和高职教育研究所(及相关项目研究所),这是促进高职学院科研工作的组织保障。再次,制定或修改适用于高职教育发展的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一套较科学的、能促进教学和科研双赢的现代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最后,构建科研激励机制和导向机制,不仅要给教师施加科研压力、更要为其提供从事科研的动力,加大对科研成绩突出人员的奖励力度,使科研工作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2]。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中,人才是基础。人才是决定科研管理绩效最关键的因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从资格概念到能力概念”的转变。在知识爆炸、信息传播极快的时代,仅以文凭论人才的办法显得过于机械。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学历只是一种教育背景的信号,仅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只表明该人曾在何处受过何种教育及学过某些课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这一信号的价值将不断贬值。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注重知识和人力资源,更要注重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这是提高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选拔干部应看其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和业绩,不能仅看学历和职称。凭学历和职称选用干部看似合理,也易于操作,但这个标准不是绝对的。要使人才脱颖而出,就必须打破论资排辈的陋习。首先,就目前情况而言,职称评定往往掺杂着一些复杂的因素,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全部的、真实的水平。其次,学历与学力并不相等,学历只代表一个人受过何种教育,而学力则说明一个人与时俱进的能力。人才是有针对性的,即某人在某一专业、某一方面有用武之地。在这种背景下,以学历和职称来评定人才显得过于宽泛,有可能使人才难择良木而栖,难以惟才是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显得狭窄,它使学历和职称较低的人空怀一身技艺,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科研管理机构负责人是学院科研工作的“导航员”,选配好科研管理机构的组成人员,使科研管理者内行化,是衡量科研管理机构能否高效运转的标准。应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首先要懂科研、热爱科研工作,是学院科研的带头人或成果突出者。如果只考虑照顾某种关系和利益,那么科研管理工作必然难有突出成效。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重形式、轻内容,重外在、轻内涵,重学历、轻能力,重付出、轻关怀,缺乏人性化的人事管理体制必然造成一些有科研能力、想施展才华、对科学研究执着追求的人才的热情一再“冷却”,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所长,以减少师资的流失和资源的浪费。

(3)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2]。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部分、各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具体是指社会结构、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3]。其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高职学院主要体现在人事制度改革上。科学定岗定编是高校教师聘任的基础,是岗位设置的首要环节。其原则是按需设岗、强调岗位、淡化身份,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要树立科学、全面的人才观,将创新意识、能力和业绩结合起来。只有当事业选择它最需要的人、而个人又能选择他最能发挥聪明才智的岗位时,双方愿望才能达成共鸣,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职学院如果不把懂科研、热爱科研的人放在他们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而是通过非正常方式安排需要照顾的人,那么在科研管理上很难有大的发展;如果不实行科研人员竞争上岗机制,而是以“双向选择”为名、让“长官”意识作主,那么科研管理机构和高职教育研究所的主导作用和研究功能就难以实现;如果不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只片面提倡向教学一线倾斜,不能使教学与科研同步、和谐发展,缺乏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就难以引导和培育科研成果,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无法提高,高职学院的综合竞争力更无法提升。因此,高职学院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科研能手的作用,为他们提供发光、发热的机会和平台,用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推动高职学院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湖南日报,2007-10-16(A1).

[2]胡锦涛.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重要讲话[N].湖南日报,2007-06-26(A1).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 篇9

目前,我校师资队伍现状与我国高职教育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校师资队伍主要由5类人员构成。第一类是原中专学校留校任教教师,他们都是中专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热爱教育事业,有很强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同时这部分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缺乏医药专业实践背景,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长期受学科型教育的影响,缺乏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第二类是20世纪80、90年代从普通高校毕业直接分配的本科生,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由于普遍与外界医药卫生行业接触较少,缺乏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医药实践经验,但他们目前是我校高职教育的主力军。第三类是近几年直接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年轻,充满激情,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快,但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和医药实践经验,距“双师型”素质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他们是我校高职教育的生力军。第四类是从医药行业、科研院所直接引进的具有良好医药卫生背景和职业教师潜质的高素质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他们年富力强,肯学肯干,具有丰富的医药实践经验,并能将其融入教学中,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特别是缺乏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他们是我校高职教育的重要力量。第五类是从医药卫生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主要是为了弥补我校师资的不足,而不是从人才培养角度系统地引进,对他们疏于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培养。目前,兼职教师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缺陷。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可建立五个激励机制,由外而内促成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1 教学主动性激励

1.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教师普遍存在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差:(1)认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都属职业教育,两者没有太大区别,按照原有中职教育模式能满足高职教育需求;(2)机械地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划上等号,片面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压缩,舍弃能力本位教育,转向学科本位教育;(3)认为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放大,只需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加深即可。其实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发展,有其自身的特征。教师应从高职角度审视自己,正视差距,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接受新挑战,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和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1.2 理解内涵,准确定位

高职教师应是课程开发者。高职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打破课程开发与实施相分离的局面,有利于实现课程设置的预定目标,更全面地了解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和应用型人才的标准,使课程实施更有针对性。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还能增强教师的实践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高职教师应是研究型教师,而不是单纯的“教书匠”。高职教育科研应以教育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其教学科学研究需针对教学活动这一复杂的过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应用技术研究则需要结合医药卫生服务和生活的需求,以科技成果,医药卫生服务、咨询、开发等方式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高职教师应是孜孜以求的学习者。步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高职教师只有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胜任高职教师工作,同时使自身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高职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能否拥有一支质量高、数量足、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专题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参与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重视加强高职教育与医药卫生领域的合作,使高职教育与经济密切联系。

高职教师应有较强的合作能力。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特性,要求高职教师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涉及团队内部以及与医药技术人员的合作。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涉及教师间、师生间以及教师与课程专家间的合作。

1.3 角色学习,调适心理

教师角色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实践。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教师应按照高校教师的职责、标准要求自己,检视自己,使自己更好地担当起高职教师的角色,表现出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容易产生不适应的心理。面对诸多问题,教师应敢于面对困难,调整自身行为方式,消除心理障碍,适应新角色。

2 校本文化建设激励

校本文化是指经过历史发展积淀,一个学校逐渐形成并不断获得传承和充实的、可以长期主导学校发展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性价值,是学校特有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是用于应对外部环境挑战和内部整合问题的符号意义系统。校本文化体现了学校在一定发展阶段的办学状况和现代化管理程度,体现了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校本文化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先进的校本文化不仅能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学习生活环境,还能形成一种氛围,促进校园共同体得以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校本文化建设的开展,对提升教职员工的归属感,把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成长联系起来,具有积极意义。并在教师角色转变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教育理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下为实现高职教育目标而努力。

3 教师评价体系激励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在理论上,通过评价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管理者对教师做出聘任、提升、增薪等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明,即奖惩性的教师评价;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即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立足点,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手段。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积极的更加符合实际的决策,教师可获得更大的工作满足感,接受更合适的在职培训,更好地规划其职业生涯。这种具有教育性的教师评价,易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以坦诚合作的态度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为教师提供优缺点、长短处的信息,使学校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他们发展。这实质上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机会,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发展性教师评价着眼于教育质量的提高,鼓励教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培养专业素质,使评价实效性大大增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目前我校处于转型阶段,本着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的思路,应摒弃奖惩性教师评价,发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优势,尽快建立有关专业水平、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的教师评价体系,以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

4 专业带头人激励

专业带头人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重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以点带面,以核心带动全体,提升学校形象。

专业带头人培养首先需制定筛选标准,从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成才环境,并给予优厚的待遇。

经过科学程序公正筛选出的专业带头人,作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委以重任,明确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优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生产实践。特别要结合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让专业带头人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结合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和名师工程,造就出一批本校、本地区乃至全国的专业带头人,由专业带头人的角色转变带动整体角色转变。

5 教科研激励

高职教育对教学和科研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不断进行教学基本建设和改善科研条件,为教师提供参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机会,提供产学合作机会,提供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和科研,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

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奖励机制,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通过立项奖励、成果鉴定奖励、项目合作奖励激励教师参与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激励重点应向专利、获奖、成果转化等方面倾斜。

总之,我们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找出自身缺陷,消除思想顾虑,给新角色一个准确的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激励机制的支持,顺利实现由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后,对原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原中职教师的现状及其对高职教育不适应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需在教师教学主动性、学校校本文化建设、教学评价体系、专业带头人和教科研5方面进行激励,以促进中职教师向高职教师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高职教师 篇10

一、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背景与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10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目前, 全国有1100多所高职院校, 在校生800多万人, 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坚持以服务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注重质量提高、重视内涵建设还没有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机制、提升办学综合实力、推进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不到位。教育部近几年、特别是在今年海南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新的战略转移, 即从规模发展阶段转向以特色、质量为重点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学院发展实际来看, 近几年来, 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紧抓历史机遇,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强建设, 一是实现了转型、评估、整改、争创等重大阶段性发展任务目标, 一年一个台阶, 跨进了市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行列;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法委的关于领导干部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部署, 围绕中心, 服务平安奥运, 在服务政法系统干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 不断创新培训思路、内容、途径与方式方法, 提供了有效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成功接受了平安奥运的实战检验。上述成效, 标志着学院事业的发展又站在了新的起点, 步入了新的阶段。但是,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 学院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还处在不断探索、不断深入的阶段, 特别是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其他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新态势;面对司法体制改革和奥运后首都政法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任务;面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新期待;面对学院近几年事业发展快、基础还相对薄弱的新问题, 学院更要在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思路、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特色、改进作风、提升能力、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政法水平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其中有些就是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 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而且今后三年乃至更长, 学院要完成关示范校建设任务, 要推动新校区建设, 要争创100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 在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提高软件建设水平, 从而步入高水平、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行列。

因此,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就必须紧密联系高等职业改革发展的实际, 把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放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体会, 放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处的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和担负的新任务中来把握, 放在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使命中来思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总结过去、研究现在、谋划未来。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职办学理念

高职办学理念主要是指对为什么办高职、办什么样的高职、如何办好高职等一系列问题的比较系统、成熟的思考和认识。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高等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就必须树立牢固树立正确的高职办学理念。

树立正确的高职办学理念总的讲就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大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具体讲主要包括:一是全面的人才观。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因此不仅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还要注重良好职业素质的树立、身心健康及体能素质的培育。二是长远的就业观。以就业为导向, 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定位和方向。从新生入学开始, 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学生就业后, 还要关心和促进他们把职业发展与自身持续不断地发展结合起来, 把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三是社会的需求观。在办学中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市场规律,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市场需求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四是办学的特色观。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 就要在“特”字上做文章, 要善于开发学校的潜在优势, 整合各种资源, 形成办学的强项。五是科学的质量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把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及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 能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六是开放的服务观。以服务为宗旨, 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为此, 每个专业都必须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充分发挥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

近几年来, 我们以迎评促建为契机, 以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为目标, 几次开展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目的就是要转变办学观念, 提升教育理念, 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尤其近三年通过预评估、评估和整改争创, 学院建设一年一个台阶。我们的经验教训是转变办学理念是改革的先导, 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在此, 问题不足也在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转变思想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加之教职工本身学习研究不够、学院举办高职时间短、近几年引进教师中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多等原因, 不适应、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已严重制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致使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等关键环节上主动性不高、信心不足、攻难克攻坚力度不大。为此, 我们必须把转变高职办学理念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 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内化高职办学理念的基本途径

第一, 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 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按照学习实践活动提出的要求, 转变高职办学理念, 首先是学习科学理论, 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 找到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解决学院、各条各部门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各类问题的重要思想与方法。近几年, 国家和北京市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精神和要求, 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文件中。一是“教高2006年16号”文件, 从加强素质教育、专业改革建设、课程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结构与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保障等9个大的方面提出了要求。二是教高2006年14号文件, 从9个大项40个评价条目明确了示范校建设的内涵和遴选标准。京教高2008年4号依据教育部文件, 又从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53个观测点具化了市级示范校建设的内涵和标准。三是2008年教高5号文件, 从7个一级指标、22个评估要素55个重点考察内容等方面规定了新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标准与要求。对这些文件如果学习研究不够, 就不能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就不会找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第二, 要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提升理念。虽然学院根据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精神, 提出了“立德明法、重能强技”;“共建———融入———真实”人才培养模式;“七个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与要求;专业建设与改革“六个一工程”等办学理念、思路, 但如何把它具化物化乃至固化到专业、课程、职业素质教育中仍有很大差距, 缺少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 结合专业、课程、管理、服务工作实际, 研究制定可行的方案, 找准切入点, 从形似到神似, 局部突破, 整体推进。

第三, 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中心, 全员性、全方位转变高职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示范校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转变办学理念、支持服务于培养人才, 也是一个全员性全方位的首要任务。因此, 学院各条线通过学习实践活动, 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 都需要树立与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凝练新思想、新理念。如:学生系统如何把立德明法、重能强技人才特色, 具化物化到创建政法职业人才职业素质教育模式中, 形成有特点的体系, 行政管理部门如何转变行政办学倾向、加强作风建设、改革创新管理育人的内容、方式方法;思想政治和宣传工作部门如何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围绕政法人才培养, 建立教育思想观念学习研讨的有效机制, 直接提炼出一套思路体系并开展工作;后勤服务系统如何按照一切服务师生、服务师生一切、服务育人等开展学习研讨, 梳理、提炼、创新服务理念等。

上一篇:材料标准体系下一篇:国际货运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