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真菌

2024-05-17

病原真菌(精选八篇)

病原真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84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下呼吸道样本病原学检查资料。84例患者中男39例, 女45例, 年龄31岁~68岁, 平均年龄54.7岁。

1.2 临床诊断

84例肺结核患者均于病情好转或稳定后, 出现持续性低热或高热、咳嗽咳痰及胸闷等症状;或是原有病情明显加重, 之后经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扫描或其他胸部影像学检查, 发现患者胸部出现新的病灶区或原有肺部病灶发生扩大且无法用肺结核病恶化加以解释[3]。患者下呼吸道样本经培养, 连续3次生长出同种真菌群, 且患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好转。通过上述甄别筛选后确诊该84例肺结核患者均为肺结核合并肺真菌病。

1.3 检验方法

指导肺结核患者于早晨漱口后咳深部痰, 挑取其中黏稠部分作为下呼吸道标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巧克力、麦康凯及沙保培养基上, 于孵箱内恒温28~35℃, 培养24 h~48 h。挑取培养出的可疑菌落, 涂片, 经革兰染色后因未被染色确认为酵母样真菌后, 转种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和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 同时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进行真菌菌种的检验与鉴定。

2 结果

经对上述84例确诊为肺结核合并肺真菌病患者下呼吸道样本中真菌菌种的检验与鉴定, 共检出5种真菌种群, 其中白假丝酵母菌51株, 占60.7%;热带念珠菌10株, 占11.9%;光滑念珠菌8株, 占9.5%;克柔念珠菌6株, 占7.1%;曲霉菌9株, 占10.7%。

3 讨论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传播,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和研究表明, 全世界结核病患者每年大约以900万的数目在增加, 每年死于结核病的患者超过280万人, 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性疾病[5], 已引起国内外医学专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随着我国广谱抗生素滥用现象的增多,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数逐年增多, 在临床治疗上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引起肺结核合并真菌病的主要致病真菌包括念珠菌类和曲霉菌。本组84例确诊为肺结核合并肺真菌病患者的下呼吸道样本中真菌菌种的检验与鉴定结果绝大多数都为念珠菌类, 共占检出真菌种群的近90%, 且其中以白假丝酵母菌居多, 达到51株, 占念珠菌类的68%。白假丝酵母菌又称为白色念珠菌, 其自身通过分泌磷脂A黏附到人体靶细胞上, 使得人体淋巴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 降低机体免疫力[6], 是近年来肺结核合并真菌病的首要的致病菌。

本研究中84例肺结核合并真菌病患者的病原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肺结核患者的肺部已存在空洞、坏死等生理性病变, 给真菌的定植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肺结核合并真菌病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发热, 病情反复与加重, 多有持续服用广谱抗生素利福平或链霉素的使用史, 很容易漏诊或误诊为单纯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因此, 对肺结核患者的下呼吸道样本及时涂片查找菌丝和进行真菌培养, 是尽早发现肺结核合并真菌病的必要措施, 对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丹.肺结核合并真菌病感染病原菌检验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32) :166.

[2]张红, 丁兵, 刘阿玲, 等.结核病合并真菌感染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 (4) :451-452.

[3]李艳, 邝浩斌, 覃红娟, 等.肺结核二重真菌感染回顾性调查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7) :961.

[4]RodrigoSantamaría, LisaRizzetto, MichaelBromley, etal.Systemsbiology of infectious diseases:a focus on fungal infections[J].Immunobiology, 2011, 216 (11) :1212-1227.

[5]杨丽梅, 勾秀丽, 郭艳玲, 等.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0) :1201-1203.

病原真菌 篇2

从泰山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碱基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AY756511.

作 者:薛东红 刘训理 陈凯 吴凡 王智文 何亮 XUE Dong-hong LIU Xun-li CHEN Kai WU Fan WANG Zhi-wen HE Liang 作者单位:薛东红,刘训理,陈凯,吴凡,王智文,XUE Dong-hong,LIU Xun-li,CHEN Kai,WU Fan,WANG Zhi-wen(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何亮,HE Liang(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陵,712100)

病原真菌 篇3

关键词:红枣;贮藏期;病原真菌;ITS 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20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304-04

收稿日期:2015-02-14

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编号:2013QK232)。

作者简介:郝莉花(1979—),女,硕士,工程师,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工作。E-mail:zzulispx@126.com。枣属于鼠李科枣属植物。枣树品种多、适应性强,其果实具有丰富的营养,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鲜枣在自然条件下不耐贮藏。目前,由于对贮藏期间枣中病原菌种类及侵染原因缺乏了解,不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导致病害现象时有发生,因真菌病害侵染而导致的腐烂率达到30%以上,引起红枣品质变差,难以食用,造成严重的损失[1-4]。因此,研究引起红枣病害的病原菌,从而控制其采后病害,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已有研究从贮藏的红枣鲜果中分离并采用形态学的方法鉴定出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病害的一些主要病原真菌[5-8],但采用ITS序列分析红枣表面真菌的研究还少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对红枣表面的真菌进行分离,通过 ITS 序列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对分离的相关病原菌进行鉴定。为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致腐病原菌进行控制提供依据[9-10]。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1.1.1材料干红枣产自河南省新郑市,放在无菌样品袋中,室温放置1个月。Taq 酶和dNTP购于TaKaRa 公司。真菌DNA提取试剂盒购于Omega 公司。

1.1.2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蛋白胨 5 g/L、 葡萄糖10 g/L、 磷酸二氢钾 1 g/L、 MgSO4·7H2O 0.5 g/L、 孟加拉红 0.033 g/L、 氯霉素 0.1 g/L、 琼脂 20 g/L),用蒸馏水溶解以上成分,然后及时加入孟加拉红溶液。氯霉素先用少量乙醇溶解后再加入到培养基中,121 ℃灭菌20 min。

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DA):先称取200 g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加水1 000 mL 煮沸30 min,纱布过滤后再加 2% 葡萄糖和 2%琼脂,121 ℃灭菌15 min。

1.1.2实验仪器PCR 仪产自德国 Eppendorf 公司,电泳仪和电泳槽产自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量移液器产自德国Eppendorf 公司,洁净工作台产自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立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产自合肥华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恒温培养箱产自上海鸿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1.2.1干枣贮藏期间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分别从3批样品袋中各随机选取20颗干枣。将每个干枣放入盛有100 mL无菌水的250 mL三角瓶中,置摇床上振荡30 min。从每瓶混合液中取 1 mL溶液加入灭菌平皿中,倒入适量的孟加拉红培养基混匀制成平板,每瓶混合液做3个平行平板,凝固后的平板置于28 ℃培养箱中培养,隔天进行观察。当培养出的菌落直径达到约1 cm 时,用接种针挑取少量菌丝接入另一个含PDA培养基的培养皿内进行培养;重复以上操作2~3次后可以得到纯化的菌种,保存备用。

1.2.2病原真菌总 DNA 的提取将试验菌株的菌丝接种到 PDA 液体培养基中,28 ℃、200 r/min 振荡培养2 d。过滤收集菌丝体,经过洗涤和干燥倒入液氮进行研磨,将匀浆液吸到1.5 mL 灭菌离心管中,按照试剂盒的操作步骤进行基因组 DNA的提取,0.8%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 DNA。提取的DNA定量后稀释,作为PCR 反应的模板。

1.2.3rDNA-ITS 序列的扩增真菌ITS 区扩增通用引物为ITS-5 (5′-GGAAGTAAAAGTCGTAACAAGG-3′)和ITS-4 (5′-TCCTCCGCTTATTGATATGC-3′)。PCR 反应体系为50 μL(10×缓冲液 5 μL),dNTP (2.5 mmol/L) 2 μL,引物(10 μmol/L)各 2 μL,Taq DNA 聚合酶(5 U/μL)0.4 μL,用无菌水补足至总体积50 μL。PCR 反应程序为:95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 1 min,35 个循环;72 ℃延伸10 min。反应结束后取 5 μL PCR 产物加 1 μL 6×上样缓冲液,在2%琼脂糖凝胶上 120 V 电泳 35 min,用凝胶成像仪进行拍照。引物合成、PCR 产物纯化及测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1.2.4主要病原真菌的形態显微镜观察真菌形态。

1.2.5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测序结果输入NCBI 基因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比较未知菌株与已知菌株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同时,提取相关菌株的ITS 区基因序列,与试验菌株序列一起用Clustal X 软件进行排列,用MEGA 6.0 软件按照相关参数和模型构建进化树。

2结果与分析

2.1菌株的分离纯化

干枣表面分离的病原菌样品在PDA 培养基中28 ℃培养4 d后生成的菌落,在颜色大小和菌落形态特征上都存在差异。28 ℃培养条件下XZJ2、XZJ3、XZJ4、XZJ7、XZJ10菌株在PDA 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5 d内大量生长,可以看到较为密集的菌丝薄层,其中XZJ3和XZJ7开始分泌色素。而XZJ9在PDA 培养基上生长缓慢,5 d内仍然没有大量生长(图1)。

nlc202309030834

2.2基因组DNA 的提取

采用试剂盒提取真菌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图2)。

利用DNA 试剂盒提取的真菌基因组DNA 条带比较清晰,能够用于下一步的PCR。

2.3rDNA-ITS PCR 扩增

以ITS5、ITS4 为引物,经PCR 得到的产物条带特异性好,约600 bp (图3)。

2.4红枣贮藏期真菌菌系

将扩增的各个分离菌株的ITS PCR产物送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纯化和测序,得到的序列与GenBank 上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表1)。试验结果表明,在红枣干果表面出现的真菌菌系主要有链格孢菌(Alternariaspp.)、青霉(Penicillium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 链孢霉属(Neurospora spp.)、毛壳属(Chaetomium spp.)、棱孢壳属(Thielavia spp.)。其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和青霉(Penicillium spp.)是红枣干果贮藏期的优势菌株,平均每个

红枣表面上检出的菌落数分别是22、1.5个。

2.5ITS 区rDNA 同源性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

由于链格孢菌是主要的优势菌株,将分离得到的菌株XZJ1 和XZJ2 的ITS 区 rDNA 基因部分序列与NCBI 基因数据库内登录的已知菌株(表2)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序列通过Clustal X 软件进行排列,然后利用MEGA 6.0 软件以NJ 法构建系统发育树(Bootstraps=1 000)(圖4)。从链格孢菌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菌株XZJ1 和XZJ2 与Alternaria sp.、Alternaria brassicae、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tenuissima 等处于同一分枝。

3结论

通过形态学并结合rDNA ITS 序列分析,从干枣中分离出7种真菌,分别是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青霉(Penicillium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 链孢霉属(Neurospora spp.)、毛壳属(Chaetomium spp.)、棱孢壳属(Thielavia spp.)、纸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构巢裸孢壳(Emericella nidulans)。其中,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和青霉(Penicillium spp.)是红枣干果贮藏期的优势病原菌,也是引起红枣鲜果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同时,通过构建链格孢菌的系统进化树,发现本研究鉴定出的2个菌株XZJ1 和XZJ2 与Alternaria sp.、Alternaria brassicae、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tenuissima 处于同一分枝,而这些链格孢菌菌株也在别的品种的红枣中发现[1,5,7-8,11-13]。除已经报道的真菌以外,本研究从红枣中还鉴定出2种新的真菌,即链孢霉属(Neurospora spp.)和纸葡萄穗霉(Stachybotrys chartarum), 这在以

前的红枣贮藏期真菌研究中未见报道。关于这2种真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根据已经鉴定的引起红枣病害的真菌种类,对它们的ITS 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从而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不同的病原菌种类进行PCR鉴定,从而建立红枣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14-15]。

参考文献:

[1]甘瑾,唐文林,潘禄,等. 灵武长枣采后病原菌的分离及天然抗菌物质的筛选[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0):81-86.

[2]刘炳仁. 冬枣高效栽培技术[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3]王绪芬. 提高冬枣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技术[J]. 北方园艺,2008(9):91-92.

[4]刁小琴,张有林,关海宁. 冬枣采后病害及其防治技术[J]. 中国果树,2006(1):42-45.

[5]沙月霞,邢敏,唐文林,等. 红枣贮藏期病原菌系的多样性[J]. 西北农业学报,2009,18(2):287-292.

[6]吴兴梅,孙蕾,刘元铅,等. 冬枣贮藏期主要病害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2003,21(2):19-22.

[7]任玉锋,马爱瑛,刘雅琴,等. 灵武长枣采后主要病原真菌的鉴定[J]. Food Researchs & sdevelopment,2012,3(9):128-130.

[8]夏宏,夏青,王春生,等. 鲜枣贮藏期致腐病原菌种类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3):117-119.

[9]Ippolito A,Nigro F. Impact of preharvest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on postharvest diseases of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J]. Crop Protection,2000,19:715-723.

[10]Janisiewicz W J,Tworkoski T J,Sharer C. Characterizing the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control of postharvest diseases on fruit with a simple method to study competition for nutrients [J]. Phytopathology,2000,90(11):1196-1200.

[11]刘万臣,关文强,刘兴华,等. 3种鲜枣贮藏期致病真菌的检测及定性研究[J]. 食品科技,2007(8):237-240.

[12]田蕴慧,薛梦林,赵国柱,等. 冬枣贮藏期病害病原菌的鉴定[J]. 果树学报,2010,27(3):422-426.

[13]李静琴,陈亮,岳贵龙,等. 冬枣储藏期致腐真菌分离鉴定及广谱拮抗菌株的筛选[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4(2):62-66.

[14]Suanthie Y,Cousin M A,Woloshuk C P. Multiplex real-time PCR for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mycotoxigenic Aspergillus,Penicillium and Fusarium[J]. Journal of Stored Products Research,2009,45(2):139-145.

[15] Pedersen LH,Skouboe P,Boysen M,et al. Detection of Penicillium species in complex food samples using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1997,35(2):169-177.张瑶,蒙丽君,官菊芳,等. 基于生物条形码信号放大的电化学方法检测hIgG[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308-311.

病原真菌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2006—2008年于每年的2—10月在海南各个县市收集感病杂草。

1.2 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从野外采集的感病材料,目测其发病的严重程度,记录典型的发病症状,若病症明显的采用挑或刮取的方法进行镜检。对难以从症状上确定是何种病害的,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纯化。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是致病菌后再作属或种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海南岛杂草病原菌的采集及室内的病原鉴定,28种杂草上共鉴定出病原真菌44种,具体名称及分类见表1。

3 结论与讨论

杂草病原菌调查是筛选杂草生防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外真菌除草剂的开发应用,我国学者也在杂草病原真菌调查及应用基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3,4]。目前,生防候选菌主要集中在尖角突脐孢(Exserohilum monoceras)[5]、稗叶枯菌(Helminthosporium monoceras)[6]、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7]及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8]。该文通过海南地区28种杂草病原菌调查鉴定,共鉴定出44种病原真菌,其中锈病6种,刺盘孢15种,色二孢2种,弯孢10种,黑孢5种,茎点霉1种,叶点霉3种,平脐蠕孢1种,丝核菌1种。其中,Curvularia对马唐、稗草及白茅的控制作用比较明显,所致病害普遍而严重,受害叶片大量枯死。6种病原锈菌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或不易于培养产孢,因而作为真菌除草剂开发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在将病原菌接种回原杂草时,发现白茅上的Curvularia的致病力较强,而且容易人工培养,因而值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摘要:收集了海南岛28种杂草上的植物病原资源,并对每种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出44种病原真菌,对每一种病原菌在杂草生防上的应用前景给予了评价,并深入探讨了利用杂草植物病原菌开展生防的可行性。

关键词:杂草病原真菌,资源调查,分离鉴定,海南省

参考文献

[1]张焕禄,刘亦学,刘晓琳,等.微生物除草剂研究概况与建议[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7(4):36-39.

[2]张希福,高山松.杂草植物病原真菌资源调查及其在杂草生防上的应用前景[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6,4(1):36-41.

[3]陈勇,倪汉文.中国稗草病原真菌对稗草及水稻的致病性[J].中国生物防治,1999,15(2):73-76.

[4]郭凤根,李扬汉,邓福珍.园林菟丝子生防真菌的筛选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8,14(4):159-162.

[5]陈勇,倪汉文.尖孢突脐孢对稻田稗草的防除效果[J].植物保护学报,2001,28(1):73-76.

[6]王明旭,罗宽,陈宽.稗叶枯菌及其毒素的研究:II病菌寄主范围及对稗的致病性[J].湖南农学院学报,1993,19(3):248-251.

[7]黄世文,余柳青,ALAN K W.影响链格孢菌生长及产孢的因子[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1):16-19.

病原真菌 篇5

植物病原菌病害所引起的农作物减产少收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阻碍。多年来人们对这一难题的防治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由于化学农药大多是非自然存在的物质,且常不易降解,残留期较长,对自然生态具有破坏性作用,易形成公害,有些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因此,开发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对环境无损害的植物源农药已经成为当务之急[1,2,3]。在这一机遇的推动下,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之所以能在近期大放异彩,主要是源于其开发成本低、资源丰富、易降解、残留低的特点[4]。然而,近年来对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却与其优势背道而驰。为了追求高活性,一些高毒、高成本植物也逐渐被用于开发利用,如大戟、夹竹桃、丹参等。这极大地阻碍了植物源农药的市场扩展,阻滞了植物源农药的普及与推广。为此,本实验尝试从一些常见且具有强抗逆性的植株如柳、盐肤木等的叶中提取活性抑菌成分,以期能找出一些成本低、可反复获取、低毒的植物源农药。

2 材料及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菌株: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和黄瓜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来源于南开大学;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试验中病菌用马铃薯琼脂固体培养基(PDA)培养[6,9]。

试验仪器:烘箱、中药粉碎机、离心机、实验室粉碎机、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光照培养箱、旋转蒸发仪、电子游标卡尺等。

供试植物样品采集及预处理:本实验选取的植物依次为盐肤木、连翘、柳、马尾松、臭椿、香槐、茵陈蒿、枫杨,所有植物均采自昆嵛山,并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张崇禧教授鉴定。为了体现低成本、高利用度的筛选原则,所有植物样本均以叶入药,55℃烘箱烘干后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孔径0 37mm),密封后在0—4℃冰箱中保存待用[9]。

2.2 实验方法

植物提取液的制备:实验以提取范围最广的乙醇作为溶剂,采用三次震荡浸提法提取[10]。具体步骤为:①称取粉碎植物样品20g,分别加入200mL乙醇,用摇床震荡浸提24h,离心杯离心得上清液和残渣。②在第一次提过的残渣中分别加入150mL乙醇,震荡浸提18h,离心杯离心得上清液和残渣。③在上述的残渣中分别加入120mL乙醇,震荡浸提12h,离心杯离心得上清液和残渣,弃去残渣,浓缩,合并三次滤液进行减压浓缩,水浴温度为35℃左右,然后定容到20mL刻度试管内使浓缩液中的干料质量浓度为1g/mL,密封后在0—4℃冰箱中保存待用。

植物提取叶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的测定:本实验中的中药粗提物抑菌活性主要是通过菌丝的生长速率[9]及气生菌丝的生长状况来体现。首先采用生长速率法来体现中药粗提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注:表中所计算抑菌率为第五日记录数据。

制备带毒培养基:取校正后的100mL锥形瓶,加入20mLPDA,再加入5mL质量浓度为1g/mL的粗提物,采用PDA定容到100mL并摇匀使其浓度为50mg/mL。溶剂对照加入等量的溶剂,阳性对照采用多菌灵使培养基浓度为500μg/mL(依据中药粗提物1%的提取率设定)。然后将带毒培养基与对照置于25℃培养箱中培养,每日以游标卡尺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并记录菌丝的生长情况。依据下列公式计算其抑菌率:菌落直径=实测菌落直径-6mm(菌饼直径);相对抑制率undefined,并记入表1。此外,在培养的第五日,通过与溶剂对照的气生菌丝生长状况进行对比,将各种成分培养基培养的气生菌丝生长状况分为4个等级,分别以“*”表示,记录于表2。

注:以“*”表示菌丝生长状况,数量越多菌丝生长越饱满,而且非常浓密。

3 结果与分析

植物粗提物对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抑制作用见表1和图1。由表1数据分析可知,当粗提物质量浓度为50mg/mL时,连翘叶、柳叶、马尾松针、臭椿、盐肤木叶、茵陈蒿的粗提物至少对2种植物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抑制率在50%以上。其中,连翘叶、盐肤木叶对3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在65%以上。香槐和枫杨叶的活性较低,仅对其中一种病原菌的活性达到50%;阳性对照多菌灵仅对其中一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在50%以上。

供试植物粗提物对植物病原菌气生菌丝生长状况的抑制作用见表2。由表2得知,柳叶、马尾松针、臭椿叶对2种病原菌气生菌丝的生长状况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盐肤木、茵陈蒿、枫杨、香槐仅对其中一种病原菌气生菌丝的抑制效果明显,连翘对各病原菌气生菌丝生长状况的抑制不明显;阳性对照仅对一种病原菌气生菌丝生长状况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连翘盐肤木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速率的抑制作用见图2—4。由图2—4和表2分析显示,连翘、盐肤木对3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且盐肤木比连翘粗提物的抑菌效果具有更好的持续性。

4 讨论

本实验通过对几种低成本植物的活性筛选发现,连翘、盐肤木、柳叶、马尾松针、臭椿、茵陈蒿的叶对所选三种植物病原菌中至少有两种植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由于这几种供试植物均为我国常用的中草药,同时也具有医用抗菌活性,对人体无害,开发成本低,因此值得对其粗提物成分进行进一步的分离研究。此外,连翘、盐肤木对三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达到65%以上,可通过柱层析分离高效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从而开发出具有高效无公害的植物源杀菌剂。

实验中各种带毒培养基培养的植物病原真菌的气生菌丝生长状况差异显著,部分只见薄薄一层。鉴于气生菌丝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孢子的生长,可将其与菌丝的扩散联系到一起。然而,气生菌丝的生长状况与菌丝的生长速率无明显联系,如柳树、马尾松、臭椿对病原菌气生菌丝生长状况抑制显著,对菌丝生长速率的抑制作用却不显著。因此,在应用时可对气生菌丝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植物提取液与对菌丝生长速率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植物提取液混合使用,以提高其抑菌效果。

在制备带毒培养基时,由于提取液浓缩后多为悬浊液而无法进行滤菌处理。为了防止活性测定过程中杂菌的严重污染,本实验采用了灭菌处理。灭菌处理虽然可能影响到植物提取物的效果,使其有效成分分解而降低其活性,但是也使提取液中的乙醇挥发而降低乙醇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本实验所用的供试植物均经55℃烘干,可能导致部分挥发性成分消失,因此本实验可能漏选部分有效的中草药。实验中所用植物部分均为植物叶,鉴于紫杉醇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提示,部分植物的其他药用部位可能具有潜在的高活性成分。

参考文献

[1]赵善欢.植物化学保护(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吴新安,花日茂,岳永德,等.植物源抗菌、杀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3)∶245-249.

[3]吴钜文.陈建峰.植物源农药及其安全性[J].植物保护,2002,28(4)∶39-41.

[4]占胜利,朱朝华,邱庆军.植物源农药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广西热带农业,2008,(3)∶21-22.

[5]赵红艳,张淑顿,张玲,等.木姜子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5)∶543-545.

[6]陈娇,代光辉,顾振芳,等.58种植物提取液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筛选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9-13.

[7]尹彩萍,张应烙,邓贤兰,等.蛇床子等中药提取物对几种病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26(1)∶33-34.

[8]冯俊涛,石勇强,张兴.56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试验[J].谣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9(2)∶65-68.

[9]郭新春.38种中药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菌抑制活性的初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韩建华,祝木金,冯俊涛,等.27种植物抑菌活性初步筛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O2,30(6)∶134-137.

病原真菌 篇6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病原真菌

韶关地区地处南方亚热带, 气候炎热, 湿度大, 皮肤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较高。为了解韶关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菌种分布, 现将韶关市皮肤病医院真菌实验室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资料作了统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标本主要来源于韶关市皮肤病医院就诊皮肤真菌病患者的皮屑、甲屑、断发、分泌物等, 首先进行常规直接涂片, 显微镜检查找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后, 再进行真菌培养, 一共1990例。其中体癣330例、股癣241例、手癣401例、足癣424例、花斑癣105例、皮肤念珠菌病151、甲癣113例、头癣130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95例。199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1210例占60.8%, 女性780例占39.2%, 患者年龄从3个月~65岁, 病程10d~30年。

1.2 检查方法

对1990例镜检阳性标本分别进行了真菌分离培养。使用含庆大霉素的沙堡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对分离出的病原菌根据菌落形态外观、生长形态、特殊培养、小培养、生化反应和镜下特征进行菌种鉴定。

2 结果

2.1 病种情况

浅部真菌病病种依次为足癣424例占21.3%、手癣401例占20.2%、体癣330例占16.6%、股癣241例占12.1%、皮肤念珠菌病151占7.6%、头癣130例占6.5%、甲癣113例占5.7%、花斑癣105例占5.3%、糠秕孢子菌毛囊炎95例占4.8%。足癣、手癣、体癣所占比例居前3位。

2.2 分离菌种情况

在1990份镜检阳性标本中培养出真菌1263株, 培养阳性率为63.5%。病原菌种依次为为红色毛癣菌452株占35.8%、须癣毛癣菌297株占23.5%、念株菌198株占15.7%、犬小孢子菌139株占11.0%、糠秕马拉色菌94株占7.4%、絮状表皮癣菌46株占3.6%、紫色毛癣菌24株占1.9%、断发毛癣菌10株0.8%、石膏样小孢子菌3株占0.2%。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念株菌所占比例居前3位。

2.3 病原菌分布情况

体癣、股癣、手癣、足癣主要分离出红色毛癣菌, 花斑癣和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分离出糠秕马拉色菌, 头癣主要分离出犬小孢子菌, 详见表1。

3 讨论

真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称做真菌性疾病, 临床上颇为常见。真菌性疾病又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浅部真菌病是一类常见的真菌感染性人畜共患疾病, 世界范围内人群患病率为20%~25%[1]。浅部真菌病的主要病种是皮肤浅部真菌病, 调查韶关地区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种分布情况, 对韶关地区皮肤病防治有重要的意义。

在1990例真菌患者中, 男性占60.8%, 女性占39.2%。男性皮肤浅部真菌病患病率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汗腺及分脂泌旺盛有关。

1990例浅部真菌病患者病种以足癣、手癣、体癣为前3位。足癣以中青年发病菌占多数。儿童老年患者较少见, 这可能与这些人活动少、趾间较干燥有关。足癣病好发于趾间, 尤其是第三四趾缝。这同上述部位皮肤密切接触、潮湿、不通气, 汗蒸发较差有关。足癣以红色毛癣菌感染为主占40.2%, 其次是须癣毛癣菌占27.7%。股癣绝大多数为成人男性, 女性少见。这可能与男性喜欢户外体育活动, 在个人卫生方面, 男性较女性差。股癣发病多为单侧, 也可两侧对称分布, 病情严重者, 皮损可向上蔓延直达下腹部, 往后扩展波及到臀部, 向下延伸而累及股部他处。股癣以红色毛癣菌感染为主占40.4%, 其次是须癣毛癣菌占26.7%。在皮肤念珠菌病中, 以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发病部位以手脚指 (趾) 缝、颈部、腹股沟为主。有时很难区分皮肤癣病或是皮肤念珠菌病时, 医师应做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检查, 以明确诊断, 减少误诊。近年来韶关地区的头癣发病率有所上升, 发病的人群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 可能与近年来韶关市部分家庭养宠物, 儿童与猫狗等宠物接触较密切有关。分离出的病原菌以犬小孢子菌为主占51.0%, 与国内报道相似[2]。

皮肤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构成与分布存在地区差异, 红色毛癣菌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 但第二位、第三位的菌种变化较大, 北方多为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 而南方多为念珠菌[3]。本地区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占35.8%, 这与近几年来其它地方报道的相符[4]。须癣毛癣菌居第二位占23.5%。念株菌居第3位占15.7%, 这可能与近年来大量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有关。其他依次为犬小孢子菌、糠秕马拉色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

以上结果表明, 本地区当前浅部真菌病防治工作的任务比较重, 医院应积极开展真菌病的病原菌培养鉴定工作, 对患者应做到及早发现、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Abur Elteen KH, Malek MA.Prevalence of dermatophytoses in the Zarqa district of Jordan[J].Mycopathologia, 1999, 154 (1) :137-142.

[2]江萍, 夏清, 张长生, 等.武汉地区3301例皮肤真菌病致病菌种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1, 15 (4) :255-257.

[3]费实, 肖常青, 李振洁, 等.690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 15 (6) :440.

病原真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2月我院皮肤科疑似甲真菌病患者1 228例,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做真菌检查之4周内未外用抗真菌药物, 12周内未口服抗真菌药物, 选择患者一个病变的大指 (趾) 甲作为观察的靶甲 (如无病变的大指 (趾) 甲, 则选择除去小指 (趾) 甲以外最严重的病甲) , 用钝刀刮取甲屑, 所取甲屑装入无菌试管后送生物学实验室, 镜检并进行分离培养。

1.3 阳性判断标准

(1) 真菌镜检:刮取碎甲及甲下碎屑, 20%氢氧化钾制片, 显微镜下可见透明的关节菌丝, 非皮肤癣菌感染时可见不规则菌丝或假菌丝、成堆的孢子或酵母细胞。 (2) 真菌培养:用于鉴定致病菌以及鉴别诊断。培养采用含有抗生素和含与不含放线菌酮的2种沙氏培养基同时接种, 8℃培养2~3周, 有生长为阳性, 无生长为阴性;若培养出酵母菌或 (和) 非皮肤癣菌性霉菌, 则重复再培养2次;或者用平皿多点培养, 10个生长点中有6点为同一种菌且同时直接镜检有相应的阳件发现可判断为病原菌。马拉色菌需在含油培养基中培养才能生长。

1.4 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型

1.4.1 诊断标准:

(1) 典型的临床表现; (2) 真菌镜检阳性和 (或) 真菌培养阳性; (3) 病甲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真菌成分。具 (1) (2) (3) 条或 (1) (2) 条或 (2) (3) 条均可确诊为某某菌性甲真菌病。若具 (1) (3) 条或 (1) 条和镜检阳性则诊断为甲真菌病[2]。

1.4.2 根据甲真菌病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以下五型:

(1) 浅表白斑型 (SWO) :甲板表面出现小白斑点, 逐渐扩大, 致甲板变脆、变松软、下陷。 (2) 远端侧缘甲下型 (DLSO) :损害先从甲游离缘和侧缘开始, 使甲板出现小凹坑或甲横沟, 逐渐发展致甲板变脆, 易碎, 增厚, 呈黄褐色。甲下碎屑堆积常使甲变空、翘起, 与甲床分离, 甲板凹凸不平, 粗糙无光泽。 (3) 近端甲下型 (PSO) :损害先从甲板近端JF始, 出现甲板凹陷、萎缩、变色, 可有甲床角化。 (4) 甲板内型 (EO) :甲板受累, 变色, 无明显增厚或萎缩。 (5) 全甲损毁型 (TDO) :全甲受累, 甲板增厚或萎缩, 变色, 缺损[2]。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所入选疑似甲真菌病患者1228例中, 确诊为甲真菌病患者800例, 其中男410例, 女390例, 年龄9~80岁, 中位年龄39.6岁。病程2个月~23年, 平均病程5.1年。感染部位:指甲癣418例, 趾甲癣382例。

2.2 各年龄段及不同真菌感染情况

患者中≤15岁者39例, 16~25岁者77例, 26~35岁者95例, 36~45岁者126例, 46~55岁者158例, 56~65岁者146例, >65岁者159例, 各年龄段及不同真菌感染情况见表1。

2.3 800例真菌病患者致病菌分类

皮肤癣菌664例, 其中断发毛癣菌54例 (6.75%) , 石膏样毛癣菌70例 (8.75%) , 红色毛癣菌540例 (67.5%) ;酵母菌94例 (11.75%) , 霉菌42例 (5.25%) 。见表2。此外, 远端侧缘甲下型 (DLSO) 622例 (77.75%) 。白色浅表型 (WSO) 81例 (10.13%) , 近端甲下型 (PSO) 66例 (8.25%) , 全甲毁损型 (TDO) 31例 (3.87%) 。

3 讨论

本组甲真菌病患者甲变色和甲板增厚均占绝大多数, 以并发足癣为主, 这3点可作为临床提示甲真菌病的重要线索, 这与Fletcher等[3]的报告相似。同时表明趾甲真菌病主要是由足癣自体传染而发病;因家庭成员间接触传染和遗传易感性所致是另一重要原因[4,5];其次为足趾外伤, 伴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男性以干部 (公务员) 为多数, 这可能与其在办公室鞋袜紧裹不透气而湿热, 适于真菌生长致病有关[6];而女性则以从事家务者为多数, 可能是家务劳动中甲受到化学性和物理性损伤而促进发病。女性的拇趾甲受损比例高于男性, 且以DLSO型为主, 可能是穿高跟皮鞋挤压损伤甲与甲下组织, 为真菌入侵致病提供条件并使病情加重[7]。同一种真菌可引起病甲的多种临床表现, 病甲的同种临床特征又可由多种真菌引起, 这就使甲真菌病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有条件作真菌学检查, 其阳性率也只能达到60%~80%, 而且为了正确选用治疗药物, 希望能通过病甲的临床特征来判定其致病菌。因此寻求快速、简捷的临床诊断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摘要:目的 了解常熟地区甲真菌病流行病学情况, 为常熟地区甲真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112月医院皮肤科疑似甲真菌病患者1 228例, 进行真菌确诊, 并对所感染的真菌种类进行分析。结果 1 228例中确认为甲真菌症患者800例, 患者中≤15岁的39例, 1625岁77例, 2635岁95例, 3645岁126例, 4655岁158例, 5665岁146例, >65岁159例。皮肤癣菌664例 (83.00%) , 其中断发毛癣菌54例 (6.75%) , 石膏样毛癣菌70例 (8.75%) , 红色毛癣菌540例 (67.50%) ;酵母菌94例 (11.75%) ;霉菌42例 (5.25%) 。结论 常熟地区甲真菌感染以皮肤癣菌为主, 其次为酵母样菌, 再次为霉菌。

关键词:常熟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调查

参考文献

[1]郭秀军, 吴立新, 李屹, 等.某社区医院甲真菌病临床类型和治病真菌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22 (7) :1406-1408.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真菌学组.甲真菌病诊治指南 (2008年) 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8, 41 (12) :844.

[3]Fletcher CL, Hay RJ, Smeeton NC.Onychomycosis:the developmentof a clinical diagnostic aid for toenail disease.Part I.Establishing discriminating histor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J].Br J Dermatol, 2004, 150 (4) :701-705.

[4]王凤华, 王青, 李国平, 等.青岛地区甲真菌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23 (4) :213-214.

[5]许素玲, 林蕾, 邵椒青, 等.宁波地区甲真菌病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 24 (4) :280-282.

[6]胡燕, 杨莉佳, 戴迅毅, 等.无锡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及病原菌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 (10) :662-664.

病原真菌 篇8

与植物源杀虫剂相比,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相对薄弱, 在中国登记的品种较少。2003———2009 年国内只有14 个单剂和9 个混配制剂获得登记[2]。目前市场上推广的植物源杀菌剂多为仿生合成, 主要代表有中国自产的以乙蒜素为主要成分的杀菌剂402[1], 孟昭礼等[3]研发的农用杀菌剂“绿帝”和“银泰”, 德国巴斯夫公司研制的烯酰吗啉和刘长令[4]在此基础上研制的氟吗啉等。尽管国内已有自主研制的植物源杀菌剂得到推广使用, 但商品化的品种仍然很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很弱, 急需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 研制出高效、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 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本试验在以往试验[5]基础上, 将筛选得到的高效抑菌植物的提取物进行复配组合成不同的配方, 并且采用小麦赤霉病菌等常见植物病原真菌进行抑菌效果比较, 确定最佳抑菌配方, 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真菌

a. 水稻纹枯病菌 (Rhizoctonia solani kuhn) , b. 小麦赤霉病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 c.腐霉枯萎病菌 (Pythium aphanidermatum) , d.马铃薯早疫病菌 (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 , e. 茄腐病菌 (Fusarium solani) , f. 玉米圆斑病菌 (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 , g. 小麦根腐病菌 (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 以上病原真菌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院提供。

1.1.2 供试植物及试剂

野生植物从大庆市郊采集, 中草药购于大庆市新村福瑞邦药房。经40℃干燥箱烘干, 高速粉碎机粉碎, 然后过20 目筛, 常温备用。

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试剂均采用分析纯。

1.2配方设计

复配配方设计首选初筛试验[5]中抑菌效果显著而且提取率相对较高的植物, 同时将原材料容易获得且尽量降低成本作为选择原则。

配方1:扁蓄、黄芩、龙葵茎叶 (带青果) 、龙胆、苍术、白鲜皮、菊芋茎叶、甘草、反枝苋、苍耳全株 (带果实) (2.4∶1.0∶2.3∶1.0∶1.5∶3.8∶4.5∶0.5∶4.3∶5.0) 。

配方2:龙葵、龙胆、菊芋、甘草、黄芩、苍术、扁蓄 (2.3∶1.0∶4.5∶0.5∶1.0∶1.5∶2.4) 。

配方3:苍耳、龙胆、菊芋、龙葵、黄芩、白鲜皮 (5.0∶1.0∶4.5∶2.3∶1.0∶3.8) 。

1.3 试验方法

1.3.1 植物样品的提取

将植物材料晾晒干制后分别用高速粉碎机粉碎, 过40 目筛得各成分粉末, 然后分别按上述配方比例充分混匀, 加入5 倍的80%乙醇水溶液冷浸8h, 然后在55℃左右、功率150W条件下, 超声30min, 过滤获得滤液。滤液用旋转蒸发仪, 在40℃, 130r/min条件下蒸发至膏状物占乙醇溶液体积约为5%~10%时, 常温条件下保存备用。

1.3.2 抑菌活性的离体测定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野生植物提取物对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6]。试验采用PDA培养基, 按粗提混合物170~175g/L的量加入灭菌后的培养基中, 每个处理配方设3 次重复。在培养基中央接种病原菌菌叠, 菌叠直径0.6cm, 置于28℃恒温培养, 经常观察菌丝生长情况, 待对照长满平皿后测量菌落直径, 计算不同配方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

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三种配方对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腐霉枯萎病菌和茄腐病菌离体抑制效果比较

从表1 可以看出, 3 个配方对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腐霉枯萎病菌的体外生长抑菌率均为100%, 分别高出化学杀菌剂福美双66.04%、71.08%和66.52%, 差异极显著 (p<0.01) 。配方3 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体外生长抑菌率为96.81%, 高出化学杀菌剂福美双67.89%, 差异极显著 (p<0.01) 。对于茄腐病菌而言, 这3 种配方的抑制效果虽然均没有达到60%, 但是与化学药剂福美双相比, 抑制效果差异仍在25%以上, 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中配方1 对茄腐病菌的抑制率最高, 仅为53.96%。

2.2三种配方对茄腐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离体抑制效果比较分析

从表1 可以看出, 3 种配方对茄腐病菌的体外生长抑菌率均低于55%, 但是与化学杀菌剂福美双的抑菌率相比 (分别高出50.65%、39.97%和24.87%) , 差异极显著 (p<0.01) 。配方1 的抑菌效果最高, 为53.96%;配方2 次之, 为43.28%;配方3 最差, 仅为28.18%。3种配方对小麦根腐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配方1 和配方2 对小麦根腐病菌的抑菌率均在75%以上, 配方1 的抑菌率最高为80.0%;配方2 次之, 为76.38% (较高) ;配方3 的抑制率在30%以下 (较差) 而福美双对小麦根腐病菌没有抑制作用。

3 结论

本试验共设计3 个复配植物源杀菌剂配方, 并对茄腐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圆斑病菌、马铃薯早疫病菌、腐霉枯萎病菌7 种致病植物病原真菌的离体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3 种配方对水稻纹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腐霉枯萎病菌均有极其显著的抑菌活性。配方1 和配方2 对这7 种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尤其是配方1 效果更好, 下一步拟以配方1 为基础进行剂型研究试验, 并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来验证新型植物源杀菌剂的抑菌效果。

摘要:试验本着尽量扩大抑菌谱且成本低廉的原则, 将初筛得到的离体抑菌效果显著的植物提取物进行不同组合, 设计出3种复配植物源杀菌剂配方。利用配方对小麦赤霉病菌等7种主要植物病原真菌进行离体抑菌效果测试, 结果表明, 配方1和2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 尤其以配方1效果更佳, 除对茄腐病菌的离体抑制率略低 (53.96%) 外, 对水稻纹枯病菌等6种参试病原真菌的体外生长抑菌率均高于65%, 与对照化学杀菌剂福美双相比差异极其显著。

关键词:植物源提取物,复配,植物病原真菌,离体抑制活性

参考文献

[1]赵善欢.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317-320.

[2]袁高庆, 黎起秦, 王静, 等.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Ⅱ:活性测定、活性物质及其应用[J].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2) :136-140.

[3]孟昭礼, 袁忠林, 曲宝涵.人工模拟杀菌剂绿帝对4种植物病害的药效试验[J].农药, 1999, 38 (5) :24-26.

[4]刘长令.源于天然产物的农药品种[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4, 12 (6) :1-5.

[5]姬妍茹, 杨庆丽, 王莹莹, 等.龙葵等19种植物提取物的离体抑菌活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5) :303-307.

上一篇:“功”的教学下一篇:监测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