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

2024-05-20

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精选十篇)

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供血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均确诊为脑供血不足,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78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9例患者。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0.2±2.3)岁;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1.1±2.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以30 m L丹参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250 m L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以30 m L丹红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两组患者每日注射1次,以7 d为1个疗程。

注:与对照组对比,PP<00..0055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临床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失眠程度,对治疗后3、7 d临床症状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包括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临床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在50%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50%;无效: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变。治疗总有效=临床治愈+显效+有效[3]。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3、7 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供血不足患者数量与日俱增。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会导致患者大脑皮质下受到损害,造成脑白质缺血和脑胶质细胞增生等病变,严重时,还会发展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出现血管性痴呆。脑供血不足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阶段,也是出现缺血脑卒中预兆。老年患者一定要重视脑供心不足,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4]。

丹红注射液中主要配方是丹参和红花,以丹参作为君药,丹参药理特征表现出味苦、性微寒和归心、通血脉等作用。红花药理特征表现出味辛、性温和归经、化瘀血等辅药的作用。其中丹参属于沉降之物,而红花是生浮之品,通过两种药物互相作用配伍,有着一升一降的作用,可以有效活血化瘀和通脉舒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中成分为丹参酮,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的抑制,还能对患者血管平滑肌进行舒张和扩张,改善患者脑组织供血情况。其中红花是菊科干燥花,可以入肝经,有着活血化瘀、止痛效果,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红花中主要成分为红花甙和红花黄色素,经过盐酸水解能得出葡萄糖与红花素、新红花甙等,可以对患者血管进行扩张,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情况,避免患者形成血栓,保护乏氧脑病。丹红注射液内的臣药红花和主药丹参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可以除邪却不会伤正,起到活血通络和祛瘀生新作用。经过现代工艺加工后,可以突出药理作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5]。

中医将脑供血不足归为“瘀血闭阻、阻络及气不行气”,在临床治疗上主张化瘀通脉。丹红注射液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作用,可以有效治疗脑供血不足。我国传统医方中应用红花对心肌缺血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能缓解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发作症状,还能改善患者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等情况。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治疗3、7 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与报道一致[6,7,8,9,10,11,12,13]。

脑供血不足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造成患者大脑血液供应减少,多因患者椎-基底动脉及颅动脉狭窄、血管痉挛、血压改变等造成患者血液动力学发生异常,微循环出现淤滞,在临床上并没有脑局部的病灶体征。经CT检查也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病变,患者临床会表现出头重、头痛及耳鸣等症。丹红注射液对前列腺增生及泌尿系统疾病等都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一些慢性难治性体表溃疡及急性酒精中毒、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都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丹红注射液中的丹参酚与丹参酮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降低患者血浆内血栓烷素水平,抑制血栓的形成,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以此降低血液黏度,对粥样硬化形成进行有效的抑制,可以清除自由基,改善患者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避免形成血栓,进一步促进血栓的溶解。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抵抗炎症的损伤,对血管内皮进行有效的保护,抵抗细胞的凋亡。在临床上,丹红注射液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及消化系统疾病等治疗,不良反应率低,临床应用安全可靠。而且,在临床上对丹参与红花药理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会将适应证扩大,更好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2

【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丹红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效、安全。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临床疗效;复方丹参注射液

根据祖国医学活血化淤、通脉活络治疗中风的理论和实践,在脑梗死的急性期使用丹红注射液静滴,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2008年住院患者,均符合全国1996年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心房颤动,严重的心、肺、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8~80岁,平均60岁。其中伴有高血压病33例,糖尿病12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入院检测血液流变学参数均有异常,临床表现有眩晕耳鸣,感觉障碍,言语不清,严重者肢体活动受阻或肌无力、下肢麻木或行走不便。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红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250ml加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两组均根据基础疾病酌情给予降压、降血糖、脱水、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

1.3 疗效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ND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基本痊愈:NDS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NDS评分减少46%-90%;进步:NDS评分<46%;无变化:NDS评分减少17%左右。

2 结果 

2.1 两组病例疗效分析:经Ridit分析,总有效率相比,P<0.05。基本恢复与显著进步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71,P<0.05)。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质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其发病机制:①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血管腔闭塞。②缺血性脑损害的病理机制包括:能量代谢障碍、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钙超载、磷脂膜降解如脂质介质的毒性作用、自由基与再灌注损伤、基因表达的改变及脑水肿等多种原理。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常由于气血逆乱、淤血阻滞而发病。故以活血化淤、通经行滞为主要治疗方法。丹红注射液为中药丹参、红花按科学配方提取精制而成的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红花黄色素、丹参酮和丹参酚等,临床用于脑血栓、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其中的丹参药理机制为:①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②其水溶成分能兴奋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生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中PGI2 增高,血管扩张[2,3] ;③能有效消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剂量有明显正相关[4]。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干燥花,在祖国传统医学中被认为是活血化淤之要药,《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均有详细记载。红花中所含的红花黄色素具有扩冠、降压、抗血栓、耐缺氧、免疫抑制等多种药理功效。并对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5]。对凝血过程中的血小板黏附、血栓形成、纤维蛋白交联等过程均有抑制作用[6]。实验证明红花黄色素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并对ADP介导血小板聚集也有明显的解聚作用,还有促进纤溶系统,深入粥样斑块内部,软化血管,避免斑块形成的功效[7]。而缺血性中风,病损周围半暗区中部分脑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的低能休眠状态[8]。实验报道用晏鼠减压缺氧缺血实验模型,观察造模组不同脑区神经细胞的病理改变,而红花水提物(含SY)可有效防止缺血缺氧对神经元细胞的损害,对神经元具有强力保护作用[9]。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以丹参为主药,红花为辅药,具有明显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流变的作用。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病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 谭治,谢金生.细胞膜流动性与中药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11):699-701

[3] 汪钟,活血化淤中药对血小板功能调节的机理[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9):567-569

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3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 不稳定性,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的一大典型病症, 有些患者心肌缺血引发心绞痛会呈现出不稳定的特性, 有时会出现一定的诊断误差, 需经反复诊断后慎重地做出判定。丹红注射液为植物丹参、红花提取物, 治疗冠心病的确切疗效已得到大量临床实践证实[1]。为探讨其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的效果, 特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患者均按照《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中的相关标准确诊,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或胸闷不适症状, 发作时无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 但会产生普通心电图ST-T改变。本组患者中男53例, 女47例;年龄42~76岁, 平均 (57.3±15.8)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42~75岁, 平均 (56.3±12.7) 岁。对照组男26例, 女24例;年龄42~76岁, 平均 (57.1±13.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 包括常规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等, 再此基础上, 对照组加用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 10mg硝酸甘油注射中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 40ml丹红注射液中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 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2周为1个疗程。治疗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情况, 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进行解决。同时对患者的心脏情况进行24h的全面监控,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FMD) 、血浆内皮素-1 (ET-1) 及氧化亚氮 (N2O) 等指标变化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3]

临床患者心绞痛消失或者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恢复正常为显效;临床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 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减少>50%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 (98.0%) 高于对照组 (7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FMD、NO高于对照组, ET-1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患者的一大典型病症, 其特征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增加, 新发作的休息或夜间性心绞痛或出现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 是介于劳力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 其病机主要是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及冠脉痉挛, 损伤血管内皮, 致使血小板活化、凝集, 形成血栓, 导致局部心肌血流量迅速下降, 从而引起心绞痛。

丹红注射液为一种中成药, 是从中药丹参以及红花中按照科学配方提取的精华, 主要成分为丹参和红花, 现代药理学表明, 丹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靶点多、作用途径多, 可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程度、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同时可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血流、调节心律等, 红花中的成分主要有红花苷、红花素、红花黄色素、红花油等, 其中红花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内皮细胞释放贝前列素前列素环 (PGI2) 等功效, 在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者联合可有效地改善扩展血管, 增加冠脉血流量, 增强抗血栓作用, 改善微循环[4]。相关研究表明, 在对64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分别使用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以及静脉注射硝酸甘油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治, 结果显示, 丹红注射液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注射硝酸甘油治疗的效果[5]。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0%, 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0%,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 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同类研究结果一致[6], 同时患者内皮功能改善也更为明显, 表明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时, 采用丹红注射液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丹红注射液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过程中, 疗效显著, 因此值得医学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登云.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58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5 (21) :207-208.

[2] 苏春生.低分子肝素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7) :79-80.

[3] 郑志奇.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9) :124-125.

[4] Moher D, Schulz KF, Altman D.The consort statement: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parallel-group randomized trial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1, 78 (7) :1042-1043.

[5] 于峰, 赵丽萍, 张曼力.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5 (13) :68-69.

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4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重构 丹红注射液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18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严重危害人类建康的重大疾患,具有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目前,临床多采用强心剂、利尿剂和扩血管等药物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病死率和再住院率仍居高不下。Framinghan研究显示心衰患者2年后死亡率男性达37%,女性为33%[1]。为了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辅佐丹红注射液治疗CHF 58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门诊及住院114例CHF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52~79岁,平均62.8±7.8岁;对照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50~78岁,平均61.7±6.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心功能(NYHA)分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心功能分级参照Framins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与美国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

治疗方法:均采用吸氧、强心、利尿、扩张血管、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1个疗程15天,观察两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在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心功能、心室重构、6分钟步行距离。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CHF疗效判定标准[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对照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以X2检验。

结 果

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治疗组显效50例,有效5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达94.83%;对照组显效42例,有效5例,无效8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仅83.9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改善心室重构、6分钟步行距离情况:两组均能增加LVEF、6分钟步行距离和减少LVEDD(P<0.05):治疗组均比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2。

讨 论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范畴。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劳倦太过、情志刺激、饮食不节等因素诱发或加重,病位在心,涉及到肺、肝、脾、肾,标本俱病,虚实夹杂[4],气虚是发病基础,气虚血瘀贯穿始终,阴阳失调是病理演变基础,痰饮水停则是其最终产物。丹红注射液主要由丹参和红花组成,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血脉,散瘀结,为君药;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化瘀血,通经络,为臣药。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丹红注射液能降低血管外周阻力、改善心功能,其可能机制有[5]:①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②调节血管内皮生成和释放一氧化氮(NO)及ET,保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药理研究还证实,丹参和红花均是氧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加快红细胞流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6],是良好的慢钙通道阻滞剂,并且能够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7],可防止缺血、缺氧条件下膜结构和功能的障碍,解除血管痉挛,进一步改善微循环。本研究证明了丹红注射液治疗CHF在增强疗效、改善CHF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可有效改善CHF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室重构及提高运动耐量。由于本研究为单中心且样本量小,可能存在缺陷,有待于在以上方面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 McMurray JJ,Pfeffer MA.Heartfailure[J].Lancet,2005,365:1877-1889.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3-2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 朱明军,李彬,王永霞.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1):1-2.

5 管高峰,华先平,王琳,等.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脂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4):304-306.

6 任旷,吕士杰,沈楠,等.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陕西中医,2008,29(2):233-234.

丹红注射液治疗中风70例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2008年住院的14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43~74岁;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41~72岁。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并发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1)主症:偏瘫,神智昏蒙,语言蹇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3)急性起病,发病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好发年龄在40岁以上,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也可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山东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20 mL加入0.9 %氯化钠溶液250 mL,稀释后缓慢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曲克芦丁注射液0.6 g,加入0.9 %氯化钠溶液250 mL,稀释后缓慢滴注,每天1次。15 d为一个疗程,两组其他治疗相同,如酌情给予纠正水肿、降血压、降血脂等。

1.4 观测指标

(1)中医证候学观察(包括症状、舌脉象观察)。(2)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观察。(3)头颅CT扫描(疗前1次)。(4)血液流变学检查(疗前、疗后各1次)。

1.5 疗效判定

(1)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有好转。(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基本痊愈和显效的患者例数为40例,占57.14 %,总有效率为91.4 %;对照组基本痊愈和显效的患者例数为25例,占35.71 %,总有效率为71.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中医证候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对于言语蹇涩、偏身感觉异常等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世界上第一位致残原因和第二位致死原因的疾病,目前在全国乃至全球对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原则是早期溶栓、神经保护以及神经营养的药物治疗,中医和中药治疗是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的特色。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经现代工艺提取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作用,其主要成分包括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素等。其药理机制为:(1)丹参酚酸有较强的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浆TXB2水平[1]。(2)丹参酚酸与丹参酮有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作用,能有效消除氧自由基,作用与剂量正相关[2]。(3)红花黄素可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还有促纤溶作用,软化血管,避免斑块形成[3]。而中风病损周围半暗区中部分神经元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红花黄素可有效防止缺血缺氧对神经元的损害,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总之,丹红注射液组方合理,用于治疗脑中风,改善中风后遗症有肯定的疗效。该药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佳,张毅,秦彩玲,等.丹参、三七有效部位对正常大鼠血小板粘聚性及TXA2、PGI2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5):21-24.

[2]陈向荣,陆京伯,石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45.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6例, 均依照《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1]确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治疗组男26例, 女22例, 年龄58~79岁, 中位年龄68.3岁。对照组男25例, 女23例, 年龄55~78岁, 中位年龄66.9岁。2组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NDS) 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 (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4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 两组均连续用药14d。

1.3 观察指标

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头部CT。对2组患者进行NDS评分及疗效评定, 记录用药的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ND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基本痊愈:NDS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NDS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NDS评分减少18%~45%;无效:NDS评分减少或增加<18%;恶化:NDS评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 高于对照组的6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不良反应

2组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无异常变化。复查CT或MRI为显示脑出血及其他异常。对照组有轻微的皮肤反应。

3讨论

脑梗死是目前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主要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导致局灶型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改善微循环, 阻断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是脑梗死的主要治疗原则之一。

丹红注射液是植物丹参、红花提取物, 其主要成分是丹参素和红花总黄酮。丹参可抑制磷酸二酯酶, 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磷酸酸腺苷浓度, 兴奋前列环素合成酶的活性, 使血管扩张;其还作为强抗氧化剂, 有效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 抑制脂质过氧化, 稳定细胞膜[2]。红花总黄酮具有扩张血管, 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 抑制血栓形成, 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3]。从两药中提取活性成分而制成的丹红注射液具有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增强脑部供氧量, 减轻因缺血、缺氧所造成的脑功能损伤, 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疗效。本观察结果显示, 丹红注射液与传统丹参注射液比较,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更好的疗效,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故临床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 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 两组均连续用药14d。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9.6%, 对照组总有效率62.5%,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更好的疗效,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故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梗死,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科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陆向荣, 陆京伯, 石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1, 21 (1) :44.

丹红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92例患者, 均为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 男60例, 女32例, 年龄46~77岁, 平均年龄 (63.2±1.3) 岁, 病程为3.5~5.5年, 平均病程 (4.0±0.7) 年;其中, 2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 27例患者合并高血脂。所有患者均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症状, 且不存在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等严重疾病。随机将92例患者分为两组, 各4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皆接受常规治疗, 方法如下:5 mg硝酸甘油+250 ml 10%葡萄糖注射液, 静脉滴注, 3 h完成用药, 同时配合抗血小板凝集、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另用丹红注射液治疗, 用法如下:20 ml丹红注射液+250 ml10%葡萄糖注射液, 静脉滴注, 根据患者反应调整静滴速度, 每日1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0 d。治疗过程中, 密切注意观察组患者有无出现用药不良反应。治疗完成后, 为患者进行心电图复查, 观察ST段、T波变化。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心绞痛缓解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 或者发作次数较治疗前的减少率不小于80%;改善:心绞痛症状部分改善, 发作次数较之前减少率在50%~80%;无效:心绞痛改善未达上述显效与改善标准。心电图ST段改善标准:显效:复查ST段心电图, 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 T波倒置的现象恢复正常, 运动试验显示为转归阴性;改善:复查ST段心电图, 有明显的低平改变, T波倒置现象部分纠正;无效:复查心电图, ST段、T波均无明显改善。显效与改善均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16.0实施统计学处理工作,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 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8%, 对照组为71.7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疗效更高。观察组心电图ST段改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未见任何用药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疗效及心电图比较,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丹红注射液是以丹参、红花为主药的中药制剂, 其中, 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凝集、加大冠脉血流量、清除氧自由基等功效, 红花则能够活血、化瘀、润燥、消肿、止痛、抑制血小板凝聚黏附、保护冠脉组织;该药物用于治疗心绞痛, 可从其发作原因入手, 实现对疼痛、ST段异常、T波异常等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 从而加速患者康复[3]。我院采用丹红注射液为46例患者实施的疗效研究显示, 经治疗后, 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仅行常规治疗的患者。因此, 丹红注射液在心绞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极为必要。

摘要:目的 评价丹红注射液用于心绞痛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心绞痛患者实施研究,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6例以单纯的常规疗法治疗, 观察组患者以丹红注射液合硝酸甘油、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的常规疗法加以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心电图ST段变化及用药过程中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心电图ST段改善总有效率均为97.8% (45/46) , 对照组则均为71.7% (33/46) , 两项指标比较, 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临床医师以丹红注射液配合心绞痛常规治疗方案为患者施治, 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 改善ST段分布情况, 促进患者康复, 且治疗安全性高。

关键词:心绞痛,丹红注射液,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志林, 曾小玲.丹红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2) :1-2.

[2]王桂英.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现状[J].天津药学, 2012, 24 (6) :57-60.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观察280例住院病例, 其中男200例, 女80例, 年龄45~78岁, 平均 (62±9) 岁, 病程6个月~25年, 轻型180例, 中型100例, 合并高血压150例、高脂血症109例、糖尿病40例, 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50例, 脑血栓形成40例, 对照组50例,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两组有可比性, 本组病例诊断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除外。

1.2 试验方法

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1次/日, 15d为1个疗程, 对照组用磷酸芎嗪注射液40mg加5%葡萄糖250mL中静滴, 方法疗程相同, 根据病情停用5~7d可再静滴第2个疗程, 合并糖尿病患者换用生理盐水。接受丹红注射液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扩血管药物, 心绞痛发作时可给予硝酸甘油或消心痛含服, 原有高血压患者可继续服用降压药物治疗, 对于给药前后的测量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并与自身对照药用检验分析。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按《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同时观察丹红注射液对血压、血脂、肝肾功能的影响及副作用。 (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同等劳累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减少80%以上, 硝酸甘油含服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不到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增加。 (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改善:静息心电图S-T段恢复或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T波平坦转为直立;无效变:治疗后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加量:治疗后心电图S-T段较治疗前>.05ms, T波倒置加深75%或由直立变倒置。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详见表1治疗组心电图改变无效70例中, 包括40例心肌梗死患者, 治疗组随疗程增加, 心电图有效率提高。治疗组合并血脂增高者109例, 治疗前后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见表2。本组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 继续持原药量未变, 血压降低显效52例 (35.26%) , 改善60例 (41.58%) 无效30例 (20.51%) 未见血压增高者, 总有效率75.48%, 表明本制剂尚有一定降压作用。对血糖及肾功能未见影响。

2.2 不良反应

本组有2例首次用药后心电图变差, 停药后再次用药未再出现, 类似变化, 表明与药物无直接关系;亦未见皮疹、消化道症状及血象变化。

3 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 冠心病具有“所滞血瘀”或“心阴不振”而导致“心脉不通”、“心血瘀阻”、“不通则痛”即可产生心肌缺血所持有的“心痛”症状, 本组药物均有扩张冠状血管, 增加冠脉血流量, 降血压、降血脂作用, 尚有利尿明目和清脑作用[1,2,3]。临床观察对心绞痛有效率95.52%心电图有效率为72.33%, 改善胸闷, 心悸有效率分别达94.98%和95.59%, 较单用川芎疗效佳, 此外其降压作用有利于减轻心脏负荷, 减轻心肌耗氧量, 改善临床症状。本组所用剂量未见肝肾功能及造血系统功能障碍, 丹红注射液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药物之一,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冠心病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李云华.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2005, 7 (6) :96.

[2]王惠英.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80例的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2006, 10 (8) :108.

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 篇9

[关键词] 依达拉奉;丹红注射液;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66-01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急性脑梗死已是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1]。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发病时间72 h以内,经影像学检查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61~78岁,平均(72±5)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状况、梗死部位范围、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依达拉奉(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H20031342)30 mg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连用14 d,联用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Z20026866)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注,1次/d,疗程14 d;对照组:单纯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 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次/d,疗程14 d。治疗组及对照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治疗,对合并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给予相应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监测。并观察有无出血、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15.64±7.875.31±4.72

对照组

P14.58±6.63

>0.057.62±5.26

<0.01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间疗效比较

组别n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无效總有效率(%)

治疗组3510146 585.71

对照组3551310 1071.43

2.3 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脑部血管阻塞而致缺血、缺氧并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最终使自由基因生成过多而损伤脑细胞,这是缺血所引起的脑水肿持续加重,导致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故早期改善局部血流与保护脑组织是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

依达拉奉是首个治疗脑梗死的氧自由基清除剂,作为一种强效的小分子羟自由基清除剂及抗氧化剂,血脑屏障穿透率约为60%,静脉给药后可以清除脑内具有高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3-4],并可阻断羟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作用,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等的活性,刺激前列环素生成,从而降低羟自由基浓度,缩小缺血半暗带发展成梗死的体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5]。

丹红注射液由丹参、红花两味药提取物组成,其中丹参有效成分为脂溶性丹参酮及水溶性酚类物质,主要药性为活血化瘀,红花含有黄醇酮及其苷类、脂肪酸、链烷双醇、查尔酮类、聚烯类甾体等多种化学成分,药性为活血通经[6-7]。二药均具有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流,降低血黏度,并抑制血小板过度激活、黏附、聚集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8]。本资料表明依达拉奉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Birschel P,Ellul J,Barer D,et al.Prog ressing stroke towards an internatio nally agreed definition[J]. Cerebro Vasc Dis,2004,17:242-252.

[2]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 Edaravone acute infarction study group. Effect of anovel free radical scav eng eredar avone(MCI 186),on acute brain infarct ion.Randomized,placebo cont rolled,Double blind study at multicenters[J].Cerebrov Asc Dis,2003,15(2): 222-224.

[4] Watanbe T,Tanaka M,Watanabe K,et a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ree radical seaveng er edaravone as a neur oprot ectant[J].Yakugaku Zasshi,2004,124(3): 99-111.

[5] 狄晴,葛剑青, 陈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3):184-186.

[6] 李华德,宁观林,李冬华.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5):15-16.

[7] 马国素.依达拉奉治疗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71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47.

[8] 曹柱,吴立宽,林晰敏,等.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63-65.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8例,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拟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3]:于发病后6~72h入院,经头颅CT及MRI确诊,排除脑出血,且无血液及心、肺、肝、肾等系统严重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1~78岁,中位年龄63.5岁;影像学诊断梗塞部位:多发性脑梗塞10例,大脑皮层区5例,丘脑9例,基底节区1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2~76岁,中位年龄65.2岁;影像学诊断梗塞部位:多发性脑梗塞8例,大脑皮层区4例,丘脑7例,基底节区13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梗塞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常规予以脱水、抗血小板、营养神经细胞及控制基础疾病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丹红注射液20ml(荷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4] (1)基本痊愈:偏瘫、失语恢复或肌力稍弱,精细动作恢复或稍差,神经系统体征基本消失或有轻度锥体束征与感觉障碍,能做一般性工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2)显著进步:偏瘫失语明显恢复,肌力恢复2个分度以上或能下地行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3)进步:偏瘫失语有进步,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有改善,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5)恶化:治疗后较治疗前肌力减退;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组治疗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 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由于脑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可出现各种临床表现,如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说话不清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不醒或死亡。本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为:早期改善局部血流及保护脑组织。丹红注射液是植物丹参、红花的提取物。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通血脉,散瘀结,是为主药;红花味辛,性温,亦归心、肝经,化淤血,通经络,是为辅药,两者相辅祛瘀生新,除邪不伤正,共奏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有效成分为脂溶性丹参酮及水溶性酚类物质,能扩张血管、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过度激活及显著延长血管内皮细胞寿命,从而改善心、脑供血不足[5];红花主要含有黄醇酮及其苷类、查尔酮类、链烷双醇、脂肪酸、聚烯类、甾体及其他成分,能够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及促进血栓溶解作用,对血栓性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6]。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预防血栓继续形成,且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脑梗塞的有效中成药制剂,值得临床早期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9-170.

[2]付国惠,张保朝.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1):98-99.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S].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81.

[5]杜冠华,张均田.丹参现代研究概况与进展[J].医药导报,2004,23(6):355-358.

上一篇:归档文件的整理下一篇:景观设计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