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六大误区

2024-05-20

景观设计六大误区(精选十篇)

景观设计六大误区 篇1

文章针对老年人产品设计过程中最容易进入的几大误区进行论述。

一、日常产品的关怀设计不足

我们用自己的心智模式看待世界的万事万物,却不知道老年人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常常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事情那么简单,他们就是办不到。我们要设计适合他们的产品,就必须了解其多种状况。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他们身体在衰退,四肢的灵活程度和控制力下降,各方面感官的能力都在减弱,体弱容易生病。这些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障碍,比如记忆力的下降,让他们变得重复唠叨;听力的下降,让沟通变得困难。因此,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必须做出特殊的考虑,生产出针对老年人使用的生活的产品。

二、共用频率较高的产品无需再为老年人单独设计

老年人切切实实地生活在和我们一样的空间里,彼此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集,我们不可能在这个世界给他们划定一个圈子,把这个圈子打造得适合他们生活。

所以大多数时间会用到同一种产品,这些产品我们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使用起来却会觉得困难。虽然如此,但我认为还是没有必要再单独设计一个老年人用起来容易的产品。因为这样会在生活中到处感受到差异,形成内心的失落感。

三、老年人的心智模式已经趋于固化

心智模型是指一个人对某产品运作方式的思维过程。老年人的学习力下降,对新产品的接受过程很缓慢,而且他们经历多年形成的心智模式已经在脑海里根深蒂固。然而,现在世界在不停地向前发展,新产品也在不断地涌现,如果我们在设计这些新产品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特殊因素,那么这个世界对于他们会变得越来越陌生。我们可以在设计新产品的时候保留一部分原有的特点,这样使得老年用户在使用新产品的时候,可以预测他操作的结果,不至于对于新产品完全茫然。

四、老年人就应该颐养天年

在针对老年人做产品设计的时候,除了应该考虑到以上因素,还应当认识一个事实,老年人并不是因为身体的衰退就完全只会吃喝享乐、颐养天年,他们仍然是创造者,虽然身体跟不上节奏,但是由于一生的积累,思想上是最成熟的时期。我们应该设计一些辅助的产品让他们去能够完成那些工作。我们还可以开发一些新的有趣又简单的产品,让老年人使用它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事。

五、高科技的滥用

在设计老年人产品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到应用高科技。身边高科技产品的增多并不一定会增加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老年人的生活并不需要多少的高科技。当然并不是反对科技对人类带来的贡献,而是科学家们在不断地研发各种科技。科学家们应该更多的设计一些朴实的产品,所谓朴实的产品,设计的产品要纯粹,不要随意地添加组合那些华而不实的零件。或者可以将生活中现有的老年人会使用到的产品进行改良,变得适合他们使用。例如,嘉兰图改良的老年人手持健康自检仪,重新考虑了老年人手持的能力,将其变得更加易于拿握,使用中更加省力,解决了老年人长久保持一个姿势的难度,增加了测量的准确性。

六、看重产品易用性和内涵

现在老年人孤单的形成,最大的原因归咎于快速的生活节奏,儿孙长时间不在身边。多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一切都在高速运转,年轻人必须要马不停蹄地追赶世界前进的步伐,在这样的节奏中也便无暇顾及老年人的生活。即使有空待在老人身边,也会因为时代发展带来的代沟而很少交流。因此,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能单单只考虑到它们的易用性,还应该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这些产品达到与年轻人的交流。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有一些老年人喜欢的产品我们不要让它们消逝的太快。例如,老人们的观念中认为产品坏了修一修能用就好,不一定非要换一个新的。如果设计的产品能像水瓶一样内胆坏了只需换一个,而外壳还是原先的外壳,这样会更接近老人们的观念。

七、结语

突破绩效管理目标设计六大误区 篇2

所有目标都要量化吗?

许多企业的目标设计,言必称“量化”。在这些企业看来,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有明确的数字标准,这样便于考核。事实上,目标完全量化是不现实的,量化并不是目标设计的终极目标。我们设计目标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以考核和评估。“量化”仅是实现这种目的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种就是“可衡量”。

一般来说,“可量化”是指业务部门的工作,而职能部门工作只能通过转化指标来实现目标的量化,如:时间、数量、质量、成本等。

无法量化的工作要实现“可衡量”,主要通过设立明确的评价标准来实现。这类工作以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的、制度文本类等定性工作,它们通常无法用简单的量化来评价其内在质量。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作标准、工作产出进行明确描述和层级划分,让人们能区分出好坏优劣,工作结果就能一目了然。

举例来说,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应该如何来评价其结果?有人说,可以用完成的的时间、次数等来评价,但这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无法真正评价其优劣。如果我们做如下描述,就很容易区分出工作质量的高低。

A:内容全面完整,分析合理到位,有可行性建议措施,而且建议措施被采纳后创造出较高经济效益;

B:内容全面完整,分析合理到位,有可行性建议措施;

C:内容全面完整,基本符合格式要求;

D:内容有缺项,不符合格式要求。

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目标吗?

目标并不是考核的全部内容,在员工考核中,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用标准考核的。

我们日常的工作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项目性工作,即有时间限制、讲究明确的结果、完整独立的工作;二是程序性工作,即按照流程讲究效率、正确性的工作。对于项目型工作我们可以用目标考核,而流程性工作可以用标准考核。

项目性的工作有间断性、工作结果经常变化、结果不确定性,如业务员工,研发员工等。对于这些工作而言,本月的工作重点、工作产出就可能与下月并不完全一样。这时我们可以设计阶段性的目标进行考核,而下一阶段考核目标可能就会改变。

而程序性的工作,周而复始,主要是按照工作规范或工作流程来开展,这样的工作每天、每月甚至每年都一样。如:司机、保洁员、会计、操作工等部分工种,这样的工作就不能硬性规定汽车每天行驶里程,每天打扫几遍地,每天打印多少文件等考核。这时我们可以确定其工作标准和规范,让他们遵照执行就行了。而这样的标准或规范就不需要每月都变,甚至可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变。

有些岗位是标准加目标一起考核的,如:如财务部经理的工作,票据审核出错率、帐务登记及时率等,是属于每天都必须完成的工作范畴,可以用相应的标准考核,而提交财务报告、筹款额等就是阶段性的工作,可以用目标来考核。

重要工作都应是目标吗?

关键性工作,如果应该做的非常好了,员工已经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就可以考虑不再列入目标,不再考核。这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海尔不许员工在厂区里大小便的故事。当员工的职业素养达到一定程度后,这样的规定就变得不合时宜了。

如果一些关键性指标,目前还没有经过科学的积累,没有管理数据做支撑,那么我们就只能忍痛割爱,用其它指标来代替,等到基础好的时候再设为目标。如:商品周转率在很多企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但在手工记帐的情况下,很难统计出准确的数值,这时信息系统的上马及培训就可以列为企业此阶段的一个目标,

付出很大成本,管理代价很大的目标,也暂时不需要列入考核目标,因为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为考核而考核的状况。如客户满意度指标,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指标,但往往很难调查或得出的数据不真实,这时我们就可以放弃这个指标,用其他容易衡量的指标来代替,如客户投诉率,或单位客户销售增长率等指标。同样的指标还有培训投资回报率等此类指标,因为这类指标要测算,需要花费很大代价,得不偿失,这时就可以暂时不用或用其他指标来代替。

目标越全面越好吗?

许多企业设计的目标众多,洋洋洒洒十多项,德勤能绩,工作习惯、劳动纪律、甚至五讲四美三热爱样样俱全,而且每部分都占一定的权重。这样的目标看似详尽,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表现,事实上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目标数量太多,不仅会使员工失去工作重点,而且容易滋生不重视的心态。他们会想:反正一个目标仅占几分的权重,要不要无所谓。

因此,在设计目标时要突出关键性,向重点倾斜。现在经常采用的是关键业绩指标(KPI),通过对岗位关键成功要素、关键职责的产出分析,得出企业的 KPI,让员工抓核心和重点。一般来说,目标设计三到五项就可以了,要保证目标能涵盖其80%的工作。同时,关键性目标要在整个目标中占绝对性的权重,这样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保证企业主要工作能顺利完成。

另外,能用规章制度来检查的工作,就不需要另设考核目标。比如:员工违规违纪行为、迟到早退等,有相关制度进行处罚,再考核就造成双重惩罚。

每天例行、简单的工作,也不需要设为目标,像:打电话、打扫卫生、计划总结、例会等。这些工作是完成目标的必备或辅助过程,他们的工作结果可以在目标中得到体现,就不需要另外考核。在这里会碰到一个问题,没有考核的工作,员工就不做,怎么办?这时我们可以增加能力态度考核、强化制度文化建设、或者是给主管一个临时性的权重等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

目标是一成不变的吗?

有些企业的目标往往一年到头都没有变化,一幅老面孔,这样的目标往往会跟不上变化,目标考核成了走形式。目标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市场的需求是什么,客户的要求是什么,必须在目标中得到及时的体现。企业重点是什么?就可以考核什么;企业关注什么,就可以考核什么。但现实发生改变时,不仅目标要及时调整,评估标准、目标权重也可以随时调整,这样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重心。

如果企业这段时间的新产品销售额上不去,就可以把新产品销售列入考核指标;如果员工销售已经打开了一个局面,需要扩大战果,这时就可以调整标准,增加销售额指标;如果需要特别强调某项指标的重要性,这项指标的权重就可以适当加大。

目标就是标杆,就是指挥棒,往哪里指,员工就会往哪地方走。

设计完成就万事大吉吗?

目标设计完成后一定要经过检查,这样才能避免执行过程中的推诿、走样、冲突,甚至不了了之的情况。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首先,目标有无相应资源支持,现实条件是否具备。许多企业喜欢定大目标,超前目标,动不动就冲击行业前三甲,结果是说起来激动人心,做起来无从下手,没有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和资源配置,必然导致目标执行的无疾而终。

其次,目标是否符合SMART原则。即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成的(ACHIEVABLE)、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BOUND)。如果目标不清晰,员工理解有偏差,在考核中就很容易争执不休。

再次,目标是否上下贯通。上级主管的重点工作是否都在员工目标上有所体现,是否被列为部属的重点性工作?如果上下目标出现错位、不一致,就会导致目标与结果之间出现偏差甚至南辕北辙。

最后,目标是否左右协调。本部门的目标是否和别的部门目标相冲突?如果存在这种情况,本部门目标虽然完成的很好,但是以牺牲其它部门目标完成作为代价的,这样即使完成了,从公司总体考虑也是不合格的。

治疗感冒六大误区 篇3

喝醋 醋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但是长期喝醋,会损伤胃粘膜,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引发急性胃炎。此外,喝醋还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引起体内电解质紊乱。

洗桑拿浴 平时洗桑拿浴确实能排毒养颜、解除疲劳,但感冒时洗桑拿浴反而会因冷热交替而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喝姜糖水 感冒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等类型。喝姜糖水对风寒感冒有一定的效果,但对其它类型的感冒却没有作用。因此,当人们患感冒时,不宜盲目喝姜糖水。

蒙头捂汗 有的人感冒后不吃药、不打针,而是采取蒙头捂汗的方法,以为这样感冒就会好。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有些类型的感冒(如流感),往往会引起发热,而发热时捂汗,会使体温骤升,引起四肢抽搐甚至休克。

喝酒祛寒 有些人认为感冒时喝上几杯酒,会把体内的寒气排出来,从而减轻病症。其实,感冒时喝酒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感冒是上呼吸道炎症的反应,此时喝酒会加重粘膜血管扩张充血,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病情进一步加重,拖延治愈时间。

空调使用的六大常见误区 篇4

误区一:制冷剂一年需换一次

很多用户都觉得空调使用了一段时间, 就必须换制冷剂,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空调需要定时换制冷剂这一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空调和冰箱一样是通过制冷剂来制冷的, 不过由于冰箱是一个密闭型的制冷设备, 所以从来不需要添加制冷剂。而空调的制冷系统是半封闭型, 在制冷过程中一般或多或少会存在制冷剂的渗漏, 所以有时它需要添加制冷剂。

不过, 每台空调制冷剂的渗漏情况都不一样, 所以并没有规定特定时间, 一定要用户去更换。其实使用四五年而不用添加制冷剂的空调比比皆是。

特别提醒:要不要添加制冷剂, 必须通过专业人员在以下方面进行测试后来决定: (1) 空调器的电流; (2) 系统内的压力; (3) 进风口、出风口的温差; (4) 在添加制冷剂以前, 专业的维修人员都会先寻找空调的漏点。制冷剂如果需要添加, 空调就一定存在制冷剂渗漏的情况。在没有寻找漏点的情况下, 即使添加了制冷剂也是白加, 因为制冷剂会很快重新漏光。

误区二:制冷效果差就需添加制冷剂

空调的制冷剂过少和过多都会影响到空调制冷效果。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制冷效果, 比如房间的空间大小和空调匹数不匹配等。

特别提醒:如果空调的制冷效果突然变差,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1) 空调使用时间久了, 压缩机功效下降; (2) 过滤网没有清洗干净; (3) 进风口、出风口有遮挡物。

误区三:空调长时间不用没关系

空调的工作核心是压缩机, 里面有润滑油。如果长时间不使用, 润滑油会凝结, 再次使用的时候有可能会造成压缩机卡死。

特别提醒:在不使用空调的季节, 最好保持一个月开机一次的使用量。

误区四:空调房的空气不需更换

现在有许多空调都携带了负离子、氧吧等功能, 许多用户觉得由这些空调制冷的空气, 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最有利于人健康的是自然的空气。在纯自然的空气里面, 就含有负离子、氧气等成分。

特别提醒:在长期使用空调的时候, 用户要定期开窗, 让房内空气和外界空气形成对流, 这样才最有利于健康。

误区五:清洗空调只需洗过滤网

在所有家用电器中, 空调积尘污染是最严重的, 而空调的清洗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事。有些用户自装上空调后, 长年累月使用, 从不清洗, 直到发生故障。

特别提醒:《空调维修手册》规定:空调一般在夏季使用前或秋季使用后需进行一次清洗保养。其实空调的清洗, 一般情况下用户可以单独完成。

首先是清洗内机。过滤网是必须清洗的, 而空调里面的光触媒在使用之前, 则需要在太阳底下晒上十来分钟, 以保持其功用。如果使用的时间久了, 内机中风尘较多, 蒸发器也需要清洗。而在油烟比较大的地方工作的空调则需要将空调整个拆下, 全面清洗。

除了内机外, 外机也必须清洗。如果外机不是高高挂在室外的话, 用户可以自己用清水清洗冷凝器和热交换器。

误区六:外机裸露需装雨篷

其实如果外机悬挂的位置好的话, 是不用雨篷挡风避雨的。因为外机在设计的时候, 就添加了防水、防酸、防锈功能, 不需要另外的遮蔽。不过, 如果经常要在太阳下暴晒的外机, 最好有个雨篷。在装雨篷的时候, 用户必要注意雨篷的大小, 因为太小的雨篷会影响空调的热交换。

家庭防火六大误区 篇5

误区之一:顾了防盗,忘了防火。为防止家中失窃,一些居民在自家的门和窗上安装了铁制的防盗门和防盗窗等设施,将自家的门和窗尽可能封死,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殊不知这样做却堵塞了火灾时逃生的“活门”。表面上看防盗和防火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质上只是一个方向的问题,防盗防的是由外人内的问题,防火防的则是由内往外的问题,所以防火和防盗问题的解决要兼顾考虑“出”的因素,这样问题便不难解决。诸如可将防盗门的钥匙放在固定地方,发生事故后好找,在防盗窗(网)上开一个可以活动的暗口等。

误区之二:图节约,阳台当杂物仓库使用。许多家庭将阳台当作杂物仓库,有的甚至把油漆、车用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也都放在阳台上,使阳台成了火灾隐患丛生之地。逢年过节人们燃放烟花爆竹窜入以及小孩玩火等因素,都是造成阳台火灾的重要原因。

误区之三:图美观,电线不穿管预埋。随着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装饰装修已成为都市生活时尚,而人们在装修过程中,为了追求装修的美观,对电线常不穿管保护而直接预埋于墙体中;而一些从未经过电工培训甚至一点电的常识都不懂的外来木工,竟安装起电器来。这些连火线、零线都分不清的人,不管怎么接线安全、线径多少、负荷多少、怎么分区供电等,就直接将电气线路直埋于墙体或装饰层内,这无疑于在你家中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其危害在于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家用电器的增多等,一旦线路出现故障或损失,你要想维修整改也找不到门路,轻者造成短路影响你的家用电器安全,重者说不定引火烧身还不知向谁诉苦。因此,装潢要请正规电工安装并采用阻燃塑料管等穿管预埋好,千万别留下后患,让你住得放心。

误区之四:图省事,家用电器不拔插头。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坐在床头遥控器一拿,只需轻轻一按,电器便开关自如。这样一些人在使用家用电器后只将遥控器上的开关关掉,而不将插头拔下,切断电源。其危害在于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设置时,有些电源开关在电源变压器的二次侧,当你用遥控器关闭电视机、空调等时,变压器一次侧仍在通电,虽然它通过的电流很小,但长时间通电,电流会使电源变压器继续升温,一旦电源变压器的线圈的绝缘性遭到破坏,就会因短路或炭化而起火,或者遭遇雷击的侵入,也会引起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短路过载而引发火灾。因此,千万别图省事,在使用完家用电器之后最好随手拔掉电源插头,以防万一。

误区之五:图方便,楼梯口摆放车辆。时下,在一些居民住宅楼,有些居民图方便将自行车、摩托车等摆放在楼梯口。其危害在于堵塞了通道,影响了人员疏散,发生火灾时,慌忙中人们争先逃生’,往往会因通道不畅而摔倒、挤压等造成人员的伤亡。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已有明确的规定:“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作为居民住宅的楼梯是人员疏散的通道,车辆的停放不应影响疏散通道的正常通行。

危机营销六大误区 篇6

瘦肉精的恐慌还没退去,又爆出馒头回炉再造,这不仅仅是那些大超市的危机,也不仅仅是食品企业的危机,更是所有品牌企业和品牌营销从业者的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深陷其中的企业当然是想怎么样脱身,于是开始“危机公关”,而那些没有被卷入危机的企业,也想在这种事情中大干一场。虽然挽救危机是好事,抓住危机中的机遇更是难得,但企业莫陷入营销误区。

策略定位失误,资源浪费

早在几年前的阜阳“毒奶粉”事件中,一些农村品牌奶粉由于质量不合格而在这次风波中遭到了毁灭式的颠覆,而也有一些企业想抓住这次事件,推广自己的品牌。其中,完达山选择在搜狐网上推出了与其网页链接的广告,但此事件影响最大的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农村消费者,他们是最大的受害人群。对农村消费者而言,网络距离他们太遥远,根本起不到引导的作用,无论是多么有创意的网络宣传,最终也无法传达到农村消费者身边。这样没有任何目标的广告形式对于企业来说,无非是在“烧钱”,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而且并没有起到助推品牌和销量的作用。这对企业来说,无异于沉重的打击,有时候这种策略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相当于费了力气却不讨好。

急近功利,化危为机失策

由于中国市场的营销环境还不成熟,一些营销手段和措施往往会受到来自多种因素的限制,很多企业也正是没有考虑好这个问题,结果沦为棒打的出头鸟,费了力,花了钱,却遭到市场的围攻,落得个惨淡的场面。还是以奶品行业为例,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出,三鹿被直接“击毙”,而在这时,一些其他品牌企业利用这个机会大肆宣传自己的奶制品里面不含有三聚氰胺,并且保证绝对健康,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试问,在当时消费者对奶品“恐慌”的时候,谁还敢喝奶?哪怕企业再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多好,也是无济于事,结果那些急于宣传自己的品牌,被消费者认定是“贼喊捉贼”,因此对这些品牌企业的印象也更加糟糕,企业的品牌信誉也很可能因此而颠覆。

营销策略不能落地,导致营销机会无效

还有一些企业想抓住“事件危机”大肆营销一把,可谁知自己策划的推广方式却无法落地,导致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在“丰田召回门”事件后,另外一些汽车企业选择了空中投放广告的方式,宣传所谓的诚信与产品质量,反应可谓及时。但悲催的是,其所策划的空中广告在落地方面却没有跟上,终端活动和产品远远不能与广告中的宣传相匹配,与销售脱节。平时并不常露面的几个汽车企业的广告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纷纷出现在报纸、网站、车身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派热闹景象,但当消费者真正打算去4S店里看看车时,却被告知店里目前还没有现货。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费用花了不少,消费者也对这个品牌以及具体车型有了初期感知,但真正想买,却还得等,这也让很多人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这种营销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可想而知。

将杂乱进行到底,自残品牌

如今,品牌理论还远远没有大众化,这些言必称品牌的所谓营销专家和策划大师们,无法或无能运用辩证法思维发现品牌中包含的名和实这一基本矛盾,于是也就发现不了品牌的本质。

这种局面造成的恶果是,一些企业在危机营销中采用各式各样的品牌推广方式,但没有一个深入到“实”的层面,以至于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包装、策划和概念被炒作的满天飞,他们用广告费、红包和软文操控起大众媒体,将花言巧语的叫卖从声音变成了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立体式,从街头搬上了报刊杂志和电视屏幕。

就像双汇瘦肉精事件一出,很多不知名的火腿肠企业都展开了自己的营销攻势,但他们还是把自己定位在小商小贩的层次上,所作所为都是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以名取利”,与如何取来好名、如何名副其实、如何以实生名相比,结果绝大多数品牌纷纷表现出“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病态特征,沦为一戳即破的品牌泡沫,而且这对品牌的长期塑造具有危害性的后果,会给企业留下比较严重的后遗症。

宣传思维,缺乏互动

所谓宣传思维,即是把大众当成了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有选择有倾向地将自己的认知强加于大众,以期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赞同。在信息匮乏的时代,宣传信息带有了天然的权威性,但在信息充分的时代,出自宣传口径的正式信息便遭受到了其他信息来源的挑战,其他信息源一旦与公众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出自宣传口径的信息便会遭到怀疑。

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时代,互动则成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一旦可以互动,信息发布就可以变成了互动的沟通过程,不仅可以“告知公众”,公众还可以主动认识,“自己得知”。但是一些企业往往就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在推广自己的品牌时还是强硬的去告诉消费者自己是怎样怎样,把事先定好的概念灌输给消费者,结果导致消费者无限反感,对该品牌也是视而不见。

准备工作不做足,错失商机

成功CFO必须避开的六大误区 篇7

永远脱离不了“数豆者”的角色

位于纽约的Carl Marks咨询集团负责人Marc Pfefferle说, “CFO不仅仅只是要弄对数字, 财务技术人员如果没有实际经营背景, 无论技艺多么高超, 都不能被提拔到高层。”他接着补充道, 一个好的CFO, 无论所在公司规模如何, 都应该是一个战略家。只有“数豆者”才会只看重损益表而忽略诸如现金流之类的日常指标。

字典里没有“谦虚”二字

Pfefferle认为, 和CEO打交道固然需要自信, 但往往很多有才华的经理却自傲甚至过于自信。“太注重自我的高管人员容易忽略小事, 或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他认为, 妄自尊大会使自己和企业错失“小事情”带来的一些机会。

胆识不足

怯懦的“狮子”不要去应征C F O。经理人大多都诚实可信, Pfefferle说, 但成为CFO, 你还需要在面临着压力的情况下, 有足够“胆子”坚持到底。

不够关心日常的营运

要想成为“真正的商业顾问”, C F O应经常去工厂, 下车间, 参加所处行业的会议, 这样他们就能更清楚数字背后的东西。除此之外, 别无他法。Pfefferle补充道, 真正的CFO候选人不应把财务职能孤立起来, 他们应更好地利用手边的数据为企业出谋划策, 开源节流, 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缺乏“财务关系网”

由于财务负责人是与银行家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打交道的关键人物, CFO候选人有一些财政和会计背景是很重要的。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并不要求CFO事必躬亲, 但至少需要他以资深人士的身份来管理会计部和司库部门的员工。

缺乏领导能力

岁末主张年休假,六大误区需破解 篇8

误区一:个体雇工、临时工没有年休假?

【案例】市郊失地农民小赵系一家水站雇工, 专门负责为客户上门送桶装水。每月基本工资为800元, 外加效益提成。2014年10月初, 小赵工作满3年后, 与老板协商解除合同时, 小赵提出应适当补给3年来未休年休假工资, 老板以个休雇工没有年休假为由予以拒绝。

【分析】该老板的说法与法律规定完全相违背。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二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 享受带薪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 适用本办法。可见, 带薪年休假的职工, 已经涵盖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所有用工单位。无论是临时工、编外工、雇员, 均有权享有带薪年休假的权益。

误区二:淡季待岗休息可折抵年休假?

【案例】丹丹职专毕业后入职某酒业酿造公司。每年的春节过后一段时间里是酒类销售的淡季, 此时大多数职工都可以在家待岗一段时间, 因是待岗, 职工不提供劳动, 只发给基本生活费。由此, 公司明确提出待岗休息期间视为职工年休假, 公司不在另安排休假。许多老员工都认了。可丹丹不服, 最近, 在工作满1年之后, 她因筹办结婚事宜向公司提出休年假被公司拒绝。

【分析】该公司以待岗休息折抵年休假是一种侵害职工休假权的违法行为。《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是规定了: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 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 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 也可以分段安排, 一般不跨年度安排。需指出的是, 该条法规明确两点:一是“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必须按正常上班一样对等, 足额发给年休假期间工资;二是“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前提是:“考虑职工本人意愿”, 若职工本人确因某些具体情况, 有权要求在其他时间段休假的权利。该公司以一刀切的形式一律以淡季待岗休息折抵年休假, 且只发给基本生活费工资, 严重侵犯了劳动者独立的年休假权。

误区三:承诺放弃年休假, 不能反悔?

【案例】张女士于2012年10中旬入职某个体印刷品公司时, 双方在签订两年期劳动合同的同时, 公司要求所有签订合同的员工均需签订一份包含有员工“自愿放弃年休假”内容的承诺书。见几位老员工都是如此签订的, 张女士也只好随大流、在承诺书上签字。2014年4月初, 张女士因装饰新房, 向公司提出年休假, 公司回答:承诺了就不能反悔, 若想休假只能请事假。

【分析】《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职工连续工作满12个月以上的, 享受带薪年休假。带薪年休假是国家法律强制性规定, 更是劳动者享受的法定休假权利之一, 且法律对于劳动者的带薪年假已经作出了最低标准的规定, 任何用人单位都不能通过约定的方式拒绝或降低劳动者依法应当享受的年休假待遇, 否则, 即使员工同意并在承诺书签字, 也因这种约定违法而被认定为无效。

误区四:参加集中旅游+培训, 可视为休假?

【案例】陆小姐系某饮食服务公司员工, 公司每年都于淡季分批分期统一安排一周时间 (其中一半时间为培训) , 组织员工去外地旅游+培训活动。以此视为统一安排职工年休假。陆小姐想知道公司这样安排年休假合法吗?

【分析】《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的单位可以“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其前提是“考虑职工本人意愿”。也就是说, 统一安排时, 需征得职工个人的同意。其正确作法应是:应当制定详细的休假制度规范, 对以福利待遇折抵年假天数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并且务必向劳动者告知或公示, 以便劳动者可以在享受单位福利待遇或是享受法定年休假待遇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本案该公司即未以制度等形式做出明确规定, 亦未事先告知员工或征得员工同意, 该“视为”年休假的做法没有法律依据, 更何况, 其中一半时间是具有工作性质的培训内容, 根本不能代替年休假。

误区五:当年未提申请, 视为自愿放弃年休假?

【案例】小李是一家宾馆保安, 2012年6月入职时, 与宾馆签订了3年期劳动合同。工作满1年, 小李曾提出休年假, 老板以旺季、无人接替为由, 要求小李不能休假, 并答应给加班工资, 但事后一直未兑现。2014年7月, 小李主动提出辞职, 并要求宾馆支付自己未休年休假工资。老板竟然否认小李曾提出过休假一事, 以小李当年未提书面申请, 视为自愿放弃年休假为由, 拒绝给付未休年休假工资。

【分析】《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 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 统筹安排年休假。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年休假或者跨1个年度安排年休假的, 应征得职工本人同意。”可见, 安排劳动者年休假是法律对用人单位的强制义务, 而非必须由劳动者主动提出休年休假书面申请才能启动。除非劳动者主动明确表示放弃休假, 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补偿的权利后, 才可以免除用人单位的责任, 因此, 即使劳动者未主动提出休年休假的申请, 用人单位也应当主动安排, 而不能视为劳动者自动放弃。

误区六:员工主动辞职, 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年休假报酬?

【案例】刘小姐于2013年6月入职某小食品加工公司, 因该公司几次拖欠职工月工资, 刘小姐于2014年8月向公司提出书面辞职, 同时要求公司给付自己未休年休假的劳动报酬。该公司认为刘小姐是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故不同意支付其未休年休假劳动报酬。

浅析农村养鸡户存在的六大误区 篇9

误区一

“饲料单一、有啥喂啥”。鸡的生长发育及增肉、产蛋都需要营养均衡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缺乏任何一种, 都会引起营养缺乏病, 造成生长发育和增重受阻、产量减少或产畸形蛋, 甚至引起死亡。单一饲料或有啥喂啥是不可能满足鸡营养需要的。必须根据鸡的品种、类型、用途、日龄等具体情况, 用多种饲料科学配合。各类饲料所占比例大致如下:玉米等谷物饲料45%~70%;糠、麸5%~20%;鱼粉等动物性蛋白饲料3%~10%;骨粉、贝壳粉等矿物饲料5%~7%;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添加剂 (加辅料) 1%左右。

误区二

“育雏鸡和拉稀病鸡不能喝水”。这一种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雏鸡在孵化过程中已失去了不少水分, 加之长途运输更需要水。有的农户误认为刚捉回的鸡喝水会死亡, 不给鸡水喝, 造成雏鸡因脱水而死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雏鸡出壳24 h后应尽早喂开水。此后, 无论气候变化如何和温度高低, 都应保持昼夜不断的清洁干净饮水。第一天的饮水中也可加入适量的葡萄糖粉和多维素, 这样可提高成活率。如喂河水或井水, 要先经过煮沸或用消毒药消毒后再给鸡饮用。消毒药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 以杀死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拉稀病鸡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排泄, 本身比正常鸡需要更多的水分, 如不及时供应充足的饮水, 造成脱水后, 药物治疗难以奏效。所以, 不论何种病引起的拉稀, 在正确治疗的同时, 必须满足供应清洁的饮水。

误区三

“饲养周期长短无所谓”。蛋鸡养多长时间淘汰最适宜?肉鸡养多少日龄出售才算合算?许多农户搞不清楚, 大部分农户从育雏到出售母鸡仅养了1年时间, 其中母鸡产蛋期只有225 d左右, 致使蛋鸡在生产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之前, 为了母鸡赶上较高的销价 (母鸡销价高时, 鸡蛋销价往往也高) , 就被过早地淘汰了。肉鸡饲养时间由于长短悬殊太大, 有的饲养40 d左右即上市, 有的竟养到120 d还未出售, 造成饲料报酬低, 饲养成本大, 效益差。正确的饲养周期是:良种蛋鸡在饲养140 d左右的育成期进入产蛋期后, 要再饲养1年的时间, 生产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肉鸡则饲养56日龄上市最为合算。

误区四

“疫苗万能”。有的农户认为, 鸡注射了防鸡瘟的疫苗后, 万事大吉, 百病皆无。因此, 放松饲养管理, 散养鸡随处可见。病死鸡在河沟、路边、房前屋后到处乱扔, 造成很多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时常发生和流行, 给养鸡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要知道, 所有预防鸡病的疫苗等生物制品, 都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单一性。例如:鸡新城疫疫苗仅对鸡新城疫一种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对其他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等无效。所以, 仅仅某一种疫苗是远远不够,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畜牧兽医实践经验和近年来的鸡病发生情况, 我认为, 农村小规模蛋鸡养殖户按免疫程序和使用方法, 重点要用疫苗或药物 (能用疫苗预防的尽量用疫苗) 预防鸡立克氏病、鸡法氏囊、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霍乱、鸡白痢、鸡球虫病、鸡线虫病等疾病。大规模养殖户在预防上述疾病的基础上, 还要增加预防鸡痘、鸡慢性呼吸道病、鸡副伤寒、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鸡绦虫病等疾病。

误区五

“消毒不重要”。消毒是杀死鸡舍、运动场、食具、用具等鸡体外病原微生物的唯一手段, 是常年保健的重要措施。农户养鸡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消毒工作没做好, 环境卫生差所致。某地有一个万只肉鸡规模养殖户, 购进鸡时鸡舍没有进行消毒, 大门口和鸡舍门口也无消毒设施, 外地运输的车辆和人员, 不采取任何消毒防范措施就可进入鸡场和鸡舍内, 造成该户肉鸡暴发慢性呼吸道病, 死亡率达25%以上, 损失惨重。有的农户养鸡虽然也消毒了, 但是药物浓度配制不当, 达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还有的农户大鸡、小鸡混合饲养, 用具、衣、鞋、帽一块堆放, 交叉感染严重。所以农户养鸡一定要增强消毒防病意识, 认真、仔细、高度重视消毒工作。鸡场大门和鸡舍门口要有消毒设施, 可用浸湿消毒液的草苫或麻袋垫在门口供过往人员消毒鞋只。有条件的还可安装紫外线灯, 对人员进出进行紫外线消毒。鸡舍内使用的衣、鞋、帽不要穿出鸡舍外, 进出鸡舍随时更换。对密闭条件较好的空鸡舍, 在进鸡之前可用甲醛溶液 (福尔马林) , 按1 m3空间15 m L, 加水20 m L加热蒸发, 或加6 g高锰酸钾进行4 h以上密闭熏蒸消毒。消毒后打开门窗通风24 h以上进鸡。进鸡以后消毒要选择对鸡无伤害、且针对性强或消毒范围广的药物, 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法和用量使用, 确保鸡体安全和消毒有效。

误区六

高职生择业常见的六大心理误区 篇10

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误区主要有: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人格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和否定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具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 他们缺乏竞争意识, 过低估价自己, 对外界评价特别敏感, 害怕自己被别人笑话, 不敢凭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去竞争, 不愿主动出去找单位, 不敢和别人竞争, 只盼着学校帮助推荐就业。他们或自认为学历不高、性格不好、长相不佳;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所学专业就业前景不佳, 求职屡屡受挫, 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高职生, 由于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 常常脆弱胆小、优柔寡断、怯懦逃避, 继而悲观失望, 不思进取, 不敢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 不能从容地走向职场, 对于求职一事总是缺乏自信, 甚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去尝试, 这会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二、自负心理

与自卑者相反, 高职生中还有一些人缺乏自知之明, 过高估价自己, 心高气傲, 盲目自负。或自视过高, 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或固执己见, 唯我独尊。有自负心理的高职生他们可能比其他人在知识、能力、眼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确实具有一定优势, 加之他们有远大的抱负, 这就使得这些学生对自己存在过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恋心理。一旦萌发这种心理, 很容易脱离实际, 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极大的反差。好高骛远, 盲目自大, 要么嫌工资低, 要么嫌地点远, 要么嫌职位低, 要么嫌人际关系处难处, 总觉得什么都不适合自己, 最终导致与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错过就业良机。

三、从众心理

一些高职生不从自己实际出发, 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结构适合于何种工作, 择业时盲目从众, 或对突如其来的新体制和繁纷复杂的人才市场无所适从, 或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要么不管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更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只是随大流地找一个单位;要么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 对基层工作不屑一顾, 不管自己的专业方向, 一心要落脚于大城市, 跻身于国家机关及事业部门或其他高薪部门, 把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看着是唯一的就业选择。盲目跟风的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人为地给自己的就业道路设置了重重障碍。

四、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对象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由于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 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他们往往不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我。不少人对自己的评价偏高, 时常产生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心态, 不愿到边远艰苦地方去, 不愿下基层, 同学之间盲目攀比。一些人不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 对社会地位、地理环境、单位性质、工资待遇等外在条件片面求高、求全、求稳, 习惯性地与自己身边的同学去比, 你进了北京, 我就非进广州;你进了金融, 我就非进外贸。从而导致一些人要么暂不就业, 观望期盼好单位找上门来, 要么朝三暮四频繁跳槽, 即使有非常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单位, 也会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别人而轻易放弃, 减少了不少就业机会。

五、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面临或某种特殊事物或情景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择业焦虑, 顾名思义是指高职生在落实就业单位之前, 表现出来的过度紧张、恐惧、担忧和不安。表现为怕字当头, 向往就业, 关心毕业, 可是一谈到毕业就惶惶然, 有大难将至之感, 心情烦躁, 意志消沉, 忧心忡忡;轻者长吁短叹, 重者神情紧张, 血压升高, 整天闷闷不乐, 疲惫不堪;行为上小心有余, 果断不足, 茶不思, 饭不香, 无所适从, 常常被噩梦所困扰。有的嫌时间过得太慢, 度日如年;有得嫌时间过得太快, 期限将至, 单位无着落。择业焦虑在许多高职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但一般来说, 以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较差适应力弱者居多, 男女生均有, 女生居多。

六、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上, 他们一方面希望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四处奔波, 而是把希望寄托在托关系、找门路上, 达到目的则欣喜若狂, 达不到目的则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择业中缺乏独立自主意识, 对一个工作岗位是否适合自己, 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 而是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 毫无主见。

高职生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顺利地度过择业阶段, 成功就业, 顺利走向职场, 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多方共同努力。职教工作者要教育高职生给自己合理定位, 正确面对就业问题, 消除心理障碍, 走出心理误区, 进行择业心理的自我调适。在择业的重要关头, 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这样才能顺利就业, 使整个社会得到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竹梅, 余静.高职毕业生不良就业心理及诊治[J].价值工程, 2011 (19) .

[2]李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2) .

上一篇:丹红注射液/治疗应用下一篇:素质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