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教学改革

2024-05-12

新媒体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新媒体教学改革 篇1

以互联网、移动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环境将传统媒体发展置于全新的挑战中,除了克服自身发展传统模式的固有弊病,传统媒体还要抵御由业内数字化转型引起呈现扩大化的市场竞争,也要直面相继涌现的新型传播媒介的挑战。如何取长补短,整合优势,规避弊端是传统媒体在新时期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地市级电视台为例,探究传统媒体在新时期的困境及其出路,旨在为地级电视台的改革创新实践路径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二、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加剧业内市场竞争

存在于传统媒体内部的市场竞争由来已久,并在新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下形成扩大化趋势。一方面,以地市级为代表的电视台处于中央、省级电视台传统优势与县级电视台蓬勃兴起的双面夹击下。中央、省级、省会城市电视台在软硬件配置、人力资本、品牌影响、政策支持、资金力度、受众市场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这是由地方经济基础以及发展历史所决定的。而近年来县级电视台借力新媒体资源优势不断实现节目创新和规模扩大,地级电视台的相对优势不断压缩,导致市场份额被相继蚕食,逐渐萎缩。另一方面,以报纸、杂志、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不断寻求新时代下的转型之路,立足于传统品牌优势和内容优势,借助于新媒体资源和新媒体技术衍生出多种电子化产品,成为霸占市场的有力武器。

(二)新型媒介的多元化涌现形成合围之势

在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的新媒体环境下,相继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新型传播媒介,特别是近年来移动网络技术和移动电子设备的蓬勃发展将社会带入电子化信息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软件以及以优酷、搜狐等为代表的视频搜索门户网站成为信息承载、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甚至多款具有电视回看功能的电视直播软件被相继开发出来,对传统电视台形成了合围之势。新型媒介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具有携带便捷、内容丰富的优势特征,能够超越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浏览信息,这是传统电视台难以实现的。此外,新媒介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掌握用户的阅读习惯、浏览喜好等个人信息,从而实现内容的精准推送,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力竞争。

(三)传统媒体自身发展存在固有不足

从近年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范式来看,其倾向于采用全面撒网、广设电视频道的传统方式,缺乏明确的发展对象和精准的市场地位,结果无外乎造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浪费。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前,这种全面开花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受众范围,抢占了市场先机,对挖掘、激发受众市场潜能有一定作用。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趋于简洁性、可读性、精准性。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下,用户浏览信息、观看影片的目的性越来越强,面对庞大、混乱、主次不明的信息资源往往缺乏筛选的耐心。所以说,地市级电视台的传统发展模式存在固有不足,这是影响其突破创新的瓶颈所在。

三、新媒体资源优势带动传统媒体转型的策略

(一)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资源优势,强化核心竞争力

地市级电视台在新时期下的发展既要意识到新媒体资源、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也要坚守自身长期积累的内容特色和品牌影响,将两者的优势特征有效整合起来,强化核心竞争力是地市级电视台实现突围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借力新媒体资源优势,拓展信息范围,提高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创设多元化节目类型。可以从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中筛选受众兴趣较高、舆论影响较大的话题性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与延伸,形成网络信息资源的升级产品。另一方面,坚守传统电视台在内容上表现出的权威性、公信力优势,严格把关质量内容,形成区别于网络信息泛滥、鱼龙混杂现状的精品内容。

(二)借力大数据技术实现受众市场的精准定位

新媒体环境的市场争夺战趋于精准化、高效化,地市级电视台在突围过程中要彻底甩开传统模式下全面开花、广设频道的“低性价比”模式,要借助于发达的大数据技术实现市场的精准地位。要促进节目分支的细化。分别按照受众身份背景、内容属性设置频道类型。根据受众的年龄结构、受教水平、性别、文化层次等开设多个针对性强、适应性高的电视频道,如少儿节目、老年人节目、青少年节目等。按照内容属性推出娱乐类、体育类、文化类、地理类、影视类等频道类型。

(三)强化品牌意识构建市场影响长效机制

品牌效应是巩固传统媒体市场竞争地位的关键要素,地市级电视台以本地受众群体为主,长期以来在当地受众当中具有先入为主的品牌优势。地市级电视台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应将这种品牌意识进一步扩大化,以过硬的内容质量和丰富的节目类型将电视台做大、做精、做强,这是扩大品牌影响的重要途径。同时要立足于长期以来的品牌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品牌效应若要持久,就必须要与受众的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推出电子版本产品就是要与受众数字化的生活方式相接轨,要基于网络信息裂变式传播特征,推出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平板客户端等多种形态,以此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形成长效品牌影响机制。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和传统媒体业内竞争的夹击下,传统媒体所处的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在市场份额被渐渐蚕食的状态下,要从落后的发展模式中跳出来,整合好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内容、形式的创新,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和长久的品牌影响力,才能在众多传播媒介竞争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新媒体环境将传统媒体发展置于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中,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加剧了业内市场竞争,与新媒介的多元化涌现一起对地市级电视台形成合围之势。对此,以地市级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应整合好新媒体技术、资源优势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品牌优势,形成特有的核心竞争力;借力大数据技术形成准确的市场地位;强化品牌意识形成长效的品牌影响机制,进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篇2

在现代社会潮流中,数字媒体已经是发展的关键,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的加入,使隐晦的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出来,能够在极具感性中加入一些理性思维的方式,将感性和理性融合,用理性的观点去体现感性的情感,也用感性的色彩美化理性的直观,让艺术看起来更加直观、具体。

同时,将多元的文化、个性的设计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实现艺术、科学、时尚的整合。

3多元的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在现阶段有多样化的模式,如视频教学,在教学中搜集相关的具有音频、图片、视频的课件,既能丰富授课内容,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的介入让视频影音文件自如地穿插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避免连续枯燥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厌烦感;能够解决长时间单纯听课带来的精力不集中情况,也能让课堂更加紧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紧张的压力,在具有趣味性的过程里学习、掌握知识;也可以通过开展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模拟公司的工作模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案例。

多媒体教学新改革 篇3

从历史上看,多媒体教学是沿着两条不同线索发展而来:一条是以模型、图表及基于视听技术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的集中组合(复合媒体)为特征的视听教学,它虽然强调以“视听”取代“静听”,但从根本上说,这种视听教学是辅助传统课堂教学的;另一条是在程序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初衷是实施个别化、差异化教学。所以两条线索汇合后出现冲突和对立也是一种必然。

20世纪末,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化,使用现代化科技的手段,提高教与学的水平,已经成为各类学校关注的大事。

多媒体教学的特征

1.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编写适用的教学课件。

2.交互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3.形象性、直观性: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有了动态展示、形象解说以及直观表达。

4.创造性、灵活性:多媒体教学向老师提供了一种易于使用的平台,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搭建多种教与学的管道,实现智慧教育的“3A+1W”(即Anytime、Anywhere、Anyone与Way)。

多媒体教学新改革—智慧型管理教学系统

科技引领教学革新。随着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三网合一等现代化校园建设步伐,如何高效地管理、控制、使用庞大的设备群,提高使用效率,提高资产投入产出比,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智慧型管理教学系统是一套开放型、智慧型、学习型的整体建设方案,系统设计提升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的总体构想。通过5i+5I(5i即i-control智能控制、i-management智能管理、i-view智能视窗、i-feedback智能互动反馈和i-perception智能感知;5I即integration一体化、intelligent智能化、internet互联网、information信息交流和interaction全交互)的设计理念及模式,充分优化智慧校园涉及的后勤保障、教育教学、校园管理等设备及素材的配置和管理,使智慧校园及课堂走向使用常态化、简单化。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篇4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所发展起来的全新媒体展现形式,针对新媒体的实质定义尚没有被明确,其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所实现的为用户提供信息与娱乐服务的综合性媒体平台。[1]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为平台中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碎片化的信息传播、虚拟信息传播环境等。其中海量的信息资源指的是新媒体的融合性特点,用户可以有限制地上传信息资源,也可以直接利用新媒体进行资源搜索;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指的是用户可能基于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递。新媒体时代下带动了多种行业的发展,主要利用的是新媒体的快速传播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是传播渠道不同,传统媒体更多的是固定媒体,而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则做到了突破,在互联网或自媒体中进行传播,形成了更具有综合性的媒体展现形式。[2]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特征

(一)交互式教学方式的发展

自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被提出后,高校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更多是作为指引者与设计者的角色存在,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交互式教学方式也是现代教学所提出的其中一种教学方式,具体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加强沟通,用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此种方式在高校教学中最为适合。[3]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式的教学,能够彼此激发出一种动能效应,对音乐教学起到重要影响。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新媒体的出现,借助于新媒体平台,教师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中的教学工具与教学资源,由此利用各种渠道实现与学生的交互式教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新媒体为学生提供教学作业,而学生也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中的音乐制作相关工具,实现音乐作品的设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利用新媒体对教师进行发问等。这些都是新媒体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二)教学资源更为丰富

高校音乐教学更多的是向学生传递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等,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音乐作品与相关的音乐知识,而这些资源均可以在新媒体中得以实现。音乐是时代的产物,存在着传统性与时代性,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量较大,给教师的课程准备造成一定的难度。[4]在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仅仅能够通过教学课本或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资源整理,存在一定的单一性。音乐是相对具有广泛性的课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国内的音乐发展,同时也会涉及世界各国的音乐发展,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更多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发展,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均可在新媒体中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了音乐教学资源的综合性。

(三)教学方式更为灵活

新媒体中各种音乐载体的出现,实现了音乐教育的传媒化。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其教学方式主要是对音乐的鉴赏与模仿,或者是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音乐教育区域课程形式化。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下,各种音乐素材与载体得以出现,教师可在新媒体中进行音乐素材的下载,进而更为全面地为学生讲解不同音乐文化的背景与差异。另外新媒体中可以实现音乐编辑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一同在新媒体中进行音乐编辑,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了音乐教学的魅力。[5]新媒体中丰富的资源与载体极大地提升了高校音乐教学过程的灵活性,进而有效改善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单一性。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投资不足

在新媒体的深化下,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新媒体的辅助,而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借助于新媒体实现音乐教学的改革是必然趋势。在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借助于多种媒体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教学活动中对全新音乐教学素材的需求。但是,现代部分高校中对新媒体的应用显示出不足,主要是对音乐教学的新媒体方面资金投入不足。[6]多数高校均拥有新媒体音乐教学教师,但是其中的设备或显示出不够先进,或显示出不够充足,甚至部分高校不具备新媒体音乐教学设备,对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二)对新媒体认知不足

上述提到现代多数高校对新媒体音乐教学的资金投入不足,出现此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新媒体的认知不足,没有认识到新媒体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新媒体属于互联网与现代计算机以及移动技术的发展所兴起的全新事物,而部分高校对此尚没有完全的认知,不了解新媒体的属性与实际价值,更没有认识到新媒体对高校音乐教学的应用价值,因此造成了对高校音乐新媒体教学设备的投资不足。而对新媒体认知不足导致校方对新媒体的应用意识不足,进而导致其影响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其不能够体现出时代感。

(三)教师对新媒体掌握程度不足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与设计者,对教学活动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而高校音乐教学中最为主要的是灵活的课程设计,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对新媒体时代下的音乐教育改革承载着重要作用。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音乐教育改革,很显然新媒体是主要平台,需要教师对现代新媒体技术予以掌握,而多数高校音乐教师对新媒体技术处于接触阶段,甚至于完全不了解。[7]部分高校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中仍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兴趣,仅有部分较为年轻的教师能够利用新媒体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高校音乐教师不能够或者不愿意去利用新媒体对音乐教学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音乐教学先进性的实现,没有体现出音乐教学的时代属性,而相对滞后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形成阻碍,同时也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形成阻碍。[8]

(四)教育理念冲突

音乐教育具备着传统性与现代性,这也是艺术教学的主要特性,音乐没有国界,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更具有融合性,让学生充分提升对不同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也更多关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今部分教师仍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更多地倾向于理论教学,虽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实现方式有所整改,参与了交互式的教学方式,但也过多停滞于形式化。[9]新媒体时代下基于音乐教学的发展,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的培养,新媒体中存在着众多的音乐载体与音乐设计软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此类软件锻炼音乐编辑能力。由于部分高校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教学理念与新媒体时代下音乐教学理念发生冲突,导致音乐教学改革一度停滞不前。

四、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路线

(一)增加音乐教学改革资金投入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最为首要的前提,是基于新媒体下音乐教学环境的建设,而在此期间学校的资金投入有主要影响。新媒体时代下的主要特点是多种渠道的音乐传播,包括现代比较具有大众关注度的歌唱比赛、原唱比赛等。资金投入掌握在学校管理层中,因此可通过提升管理层对新媒体的认知去实现,可对高校管理层提出新媒体对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将具有成功经验的高校案例对高校管理层予以阐述,提升其认知程度,进而实现增加音乐教学改革投资的目的。[10]

(二)提升校方对新媒体的关注

校方缺乏对新媒体的关注是导致其不愿意投资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升校方对新媒体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由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全新媒体平台,因此可对现代媒体的发展过程以及新媒体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力度等对校方进行告知。同时校方也可以主动指派音乐教师到新媒体音乐教学发展较为先进的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吸取其新媒体时代音乐改革的先进经验,进而提升对新媒体的关注,推动新媒体时代下的音乐改革进程。

(三)提升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

教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执行者,因此基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教师具有重要影响力。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主要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要角色存在。在新媒体音乐教学改革中,需要教师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充分了解,可通过统一的培训提升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将高校音乐教师送至新媒体相关领域中进行现场学习。另外教师也需要做到自我提升,现代新媒体中音乐的展现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音乐比赛等,教师可以自行查阅,从中对新媒体做到充分理解。教师在对新媒体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吸取学生的经验,因为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关注程度较高,而教师与学生对于新媒体的观点可能存在差异,相互交流一方面可以双向提升对新媒体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性。

(四)改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阻碍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教育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做出的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善。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新媒体时代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教学侧重点上,传统教学更为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现代媒体时代的特点是个性与能力的彰显,需要学生提升的是音乐的鉴赏与表现能力,基于此,可以对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作出适当调整,如保留理论教学部分,但是更多的是为提升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背景、发展以及未来音乐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摒弃掉现代不需要应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另外为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制作能力等留有教学空间,如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新媒体是现代社会其中一个特点,是随着互联网、移动等现代高新技术所发展起来的全新媒体形式,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资源存储平台。高校音乐教育是具有时代性的课程教学,需要其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转变而转变,而基于现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需要从加强教师对新媒体的认知、调整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予以实现。

摘要: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音乐专业知识、音乐鉴赏能力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教育的模式与理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高校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具有独特性,需要以当下的音乐文化为背景,对相关音乐课程进行讲授。在当前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高校音乐教学也发生了改变,而基于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尚在初试中,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需要进行调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坤.浅析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初探[J].艺术科技,2015,6(2):244.

[2]周邦春.互联网时代媒体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7(5):225-226.

[3]宋艳琼.有关新媒体与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探讨[J].戏剧之家,2015,9(6):220-222.

[4]万力.浅谈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信息化建设,2015,7(9):335.

[5]晁然.新媒体时代高校声乐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16,9(4):181-182.

[6]谷秋阳.新媒体下的高校音乐学教学改革探讨[J].音乐时空,2016,8(5):176-177.

[7]范桂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表演的优化与提升[J].才智,2016,5(13):102-104.

[8]杨嘉娜.浅谈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措施[J].民营科技,2011,5(1):82.

[9]李明春.高校音乐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8(12):118-119.

新媒体与高等教育教学 篇5

互联网的应用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应用是新媒体在高等教育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第一篇:新媒体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新媒体技术应用方式

在新媒体教学应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利用好新媒体工具。

如已被熟知的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和腾讯系列软件,都可以有效帮助设计制作授课、演讲、教学,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把教学中想要表达的信息组织起来用于辅助教学。

电子邮件则是其中最为基础性的非实时无纸通讯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实现多个用户间的交流共享。

2新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现状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益提升,新媒体技术逐步进入教学课程,成为各高校教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各高校更为广泛的重视。

各高校为授课教师配备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备,并提供相关的讲解,培训,以此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资源优势。

其中,教师大多采用ppt课件以及影像资源为学生授课,且授课类型也较为广泛,但是也不乏利用bbs论坛、博客、qq群、微信群这些新兴的媒体交流形式为同学们解答疑惑,传授知识。

虽然如今的新媒体技术在高等教学中的益处显而易见,但避免不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使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足够集中。

第二,对教师们来说,信息来源的渠道特别单一从而造成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

第三,很多老师使用多媒体上课,从而导致其对课件的依赖性太强。

第四,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节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分寸。

新媒体固有缺憾之处,因而需要更加细微的措施使之趋于完善,只有把现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继续保持和应用,与此同时改进其中的缺陷,更好地使其与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新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改进方法

3.1设备网络化

对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进行网络化管理。

随着多媒体教室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需要重点建设多媒体系统的软件与硬件设施。

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远程的监控技术,创造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视听读写全方面使用的教学环境,并且使得教师随时能与中心管理的人员进行联系,从而减少因为设备故障而对教学进度造成的不良影响。

3.2电脑无线化

创造无线化网络操作,增强师生互动。

当今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用它播放影音资料或者多媒体课件,但主控台操作的限制阻碍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无线设备来替代原有的键盘和鼠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室的任何角落都能够进行教学,从根本上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的交流空间。

3.3教师资格化

加强高等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整体教学理论水平。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专业知识,从而在注重教师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加积极的兴趣。

3.4网络教育化

对网络进行充分利用,使得教学再现于网络之中。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在网上进行教学并且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专业信息交流逐渐成为可能,教师在网络多媒体教室中所讲授的内容都可以录制并且存储在网络中心之中,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学生课后也可以随时浏览上课内容,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教师们更可以快速掌控课堂教学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授课的能力,并且能够把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好,从而再一次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4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思路改良和进步,更推动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深刻改革,开拓了当代高校教学的新局面。

第一,新媒体的技术运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更易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升教学适量。

第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编排课件,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确保与学生之间的板书交流。

综合我国教育和经济国情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为主,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学形式为辅的教学手段仍将是我国现代教育教学形式的主流。

新媒体环境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篇6

【关键词】慕课 中职院校 英语教育 职业英语 考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93-01

一、慕课时代

慕课(MOOC: 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指由主讲教师负责的、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由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互动、邮件和考试相互交织的网络教学过程。慕课时代的开启必将引发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的重大变革,作为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中职教育,也必将感受到来自慕课的冲击。慕课将成为推进中职教学改革、改善中职教学质量、实现中职培养模式升级的重要契机。然而,目前英文授课仍然是慕课的主力军,对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鉴于此,为适应慕课时代的新标准、新要求,有必要对中职英语教育进行改革。

二、中职英语教学现状与慕课优势

目前我国中职英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与不足,而慕课的出现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对这些缺点的弥补。

第一,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障碍在于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脱钩,无法达到“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职英语教学仍然以基础英语教学为主,在基础英语授课结束后才开始专业英语学习,这导致专业英语学习时间偏少,有些专业甚至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也正因如此,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对日后的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慕课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及时了解最新专业英语、培养职业能力的平台,进而解决中职英语教学与所学专业脱钩的问题。

第二,受到课程设置的限制,很多中职学校在高年级就停止了英语教学。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终身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任何人若想将来不被淘汰,都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技术。这种情况下,慕课的优势就显现出来,绝大多数慕课课程是免费提供的,因此可以在学校英语教育结束后继续为学生提供方便的学习资源。慕课的在线课程还包括在线论坛和学习小组这种互动模式,有志于某一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在网上讨论,也可以将这种讨论延伸至线下,使学生在讨论中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慕课的出现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英语环境,学生既可以听到英语传授的专业课,也可以用英语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讨论专业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四,高校的英语教师的英语基础知识扎实,但对所教院系的专业知识却相当匮乏,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哪些英语方面的需求。慕课既可以帮助英语教师巩固已有的英语视听说能力,也可以使其学习了解实用的职业英语词汇与用法,这可以看作是对中职院校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新探索。

第五,中职院校学生构成复杂、英语水平差异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让这些学生坐在同一个课堂,学习同样的内容,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有了慕课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矛盾。在线教育的一大优势就是不受时空限制,何时有空何时学,哪里方便在哪学,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听,自己调节学习进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重复多次听一节课,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快进度,提前学习或者学习课本外的相关知识。

三、慕课背景下的中职英语

慕课为中职英语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中职院校应积极采取对策,以适应新技术、新环境。教育部提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慕课条件下,本文拟从教材、师资、授课形式三个方面提出改革中职英语课程教学的设想。

首先,在中职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专业英语视频作为学习蓝本。每一个专业选择一个或多个英语授课的慕课课程,将教师的讲解与视频相结合,既兼顾基础知识的讲解,又兼顾专业知识的传授,真正做到英语语言教学与专业内容教学有机结合。没有统一的教材,考试内容也会根据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实际上每门慕课课程都会提供基于软件的测验、作业与习题,而且每门课的考试不是一次,而是频繁多次,学生在将答案上传后由在线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5位学生进行评分,最终以平均分作为总成绩。为了避免这种测试的不公平因素,教师可以事先记录下每次考试的内容,从中进行选择或修改,形成一套完整的测试卷。

其次,面对中职院校英语教师缺乏相应专业知识的现状,慕课的出现可以作为对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的重要手段。慕课的课程通常都是顶级大学的优秀教师在授课,完全适合作为培训教师的一种手段,而且慕课还有各种考核手段以检测教师的培训效果。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节约教师外出培训所花费的时间与金钱,也能使教师迅速地将所学应用到英语教学之中,加快知识传播的速度。

最后,中职英语的授课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录为主,将慕课带入课堂教学,将教师的讲解与慕课的播放有机结合,必然会丰富课堂的内容与教学形式。此外,慕课的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在网上积极互动,许多学生羞于张口说英语,但是一旦到了网络上就会变得活跃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英语听说练习的兴趣。慕课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教育形式,必将对我国中职英语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与影响。

尽管慕课的优势明显,但是任何技术都只是以资利用的工具而已,任何教育的核心都必须是其内容与教授方法的选择。慕课也并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中职英语教学的所有问题,最关键的还在于教师的具体授课方式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入和利用慕课,只是探索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篇7

一、教学适应新媒体技术

首先, 新媒体环境需要适应不同的媒体与平台, 广告要支持良好互动。例如数字电视技术日益成熟, 在功能上将电视媒体发展为一个良好的广告平台, 从而满足人们体验式互动的需求。因此, 在广告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新媒体的运用技巧, 熟练操作各种新媒体, 使广告作品适合各种新媒体平台。

其次, 在广告课程的技术教学内容部分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 还要多加考虑除了实现广告的效果以外的播放媒体的格式, 如SWF格式在支持互动的播放器中才能运行, 转换为MP4格式的文件才能在电视中播放, 在手机里播放则需要调整分辨率等。

因此, 新媒体广告时代的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与时俱进, 不仅要学习传统知识和设计手段, 更要把握市场的流行趋势, 教授学生不同的媒体技术, 并充分在课堂内和课堂外运用这些技术。

二、广告设计大赛的激励作用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广告设计需要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设计经验。比赛有助于全面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比赛中, 学生能充分感受新媒体广告业竞争的激烈和高强度的创新压力, 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实践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为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的全过程, 使实践过程人人参与, 从而达到学生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小组, 自主选题, 分别策划创意, 在各个小组内进行角色分工和设计。在项目的选择上, 可选择一些与广告相关的比赛, 尤其是国家级广告大赛, 赛事的高水平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认真对待的态度;在自主选题上, 教师不应做过多参与, 充分支持学生的自主性, 但也应该对所选的题目给以适当建议;在小组分工和设计上, 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 尽量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或者在不影响结果的情况下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不同的角色。

三、新媒体感知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环境对广告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要求广告人才设计精彩广告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媒体的特征, 例如能够完成网络, 手机, LED屏以及微电影等形式的广告设计。2.要求广告设计人才博学多才, 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 还能够融合不同媒体, 使广告具有互动性、跨媒体的特点, 成为媒体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新媒体感知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日后就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感知能力的培养具体应该体现在:1.培养学生对新媒介的认识和相关素养, 明确知道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广告的受众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前提下, 广告业面对的环境已复杂多变, 学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 明白自己要从心理和专业上发生转变, 接受转变, 不能造成心理压力和误区, 从而产生不良情绪。2.培养学生在3G时代对网络、计算机、手机等媒体的感悟能力, 明白大众消费观的转变, 积极适应新的媒体传播方式, 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需要学习什么知识, 并学会运用。只有通过以上能力的培养, 才能使学生对新媒介具备完善的感知能力。

四、多方位建立实习模式

广告学专业应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 广泛地与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使产学研充分结合为学生实践提供有保障的实习基地, 在基地实习的过程不仅使学生们在实际设计中体会创作的艰辛和创业的难度, 同时也能锻炼同学们在广告设计中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另外, 也可以校企合作从而探索开发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其形式可以包括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带有校企特色的培训基地, 共同制订本学校和本企业需要的学生培养方案。这一合作方式不仅有利于实现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的深度融合, 也有利于学生, 学校和企业的三赢局面, 即:1.让学生参与了社会实践, 使得他们的知识、能力以及物质等三方面都能得到实惠。2.学校创出了品牌, 保证了自身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极大促进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3.企业能从校园学生中聚集优秀的人才, 为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 这对需要创意的广告公司来说十分重要, 也能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发展高等学校广告设计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广告设计教师队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培训, 设立培训基地, 加强院系合作、校企合作, 优势互补。其次可聘任兼职教师, 他们的经验和最新的信息、课题非常值得借鉴和采纳, 为学校的教学模式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改革措施。再次, 应该吸纳更多具有广告、传媒、设计从业经历, 又具备教学能力的人才, 是教师队伍丰富多彩,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积极推进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学改革和探索。

总之, 新媒体对广告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了从课程上必须根据信息社会的需要, 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外, 学校应注重人才的新技术、感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 师资建设和比赛力度的加大也能辅助该学科的改革和创新。相信, 在多方面的努力下, 新媒体时代下的广告设计教学能得到深刻和具有价值的改革。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 广告设计教学的改革亟待推进和创新思考。本文认为, 广告设计教学的改革可以从教学适应新媒体技术, 广告设计大赛的激励作用, 新媒体感知能力的培养, 多方位建立实习模式,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五个方面来探讨。学校要基于新媒体环境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教学目标提升新媒体校内学校和校外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广告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郭颖.新媒体时代广告设计教学的改革[J].新闻界, 2012 (6) .

新媒体教学改革 篇8

1 新媒体时代《体育绘图》课程面临挑战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指基于技术进步引起的媒体型态的变革,尤其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革命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手机移动终端、电子杂志、微博等,其传播内容丰富、途径多样、速度及时、模式新颖[3]。新媒体的介入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评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体育绘图》课程也不例外。

1.1“学习重点”无用武之地

目前《体育绘图》教材的内容设计,基本上是以人体体育动作简图作为主体内容。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雷咏时主编的《体育绘图》内容共计10章,人体体育动作图部分占4章;教育科学出版社于振峰、齐力新等人主编的《体育绘图》内容也是10章,人体体育动作图部分占6章。这充分体现人体体育动作图在《体育绘图》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对于没有绘图技巧的体育专业学生而言,要掌握好该部分内容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如果按照教材的编写本意,必然造成其他内容的课时不够充分。以笔者目前教授《体育绘图》为例,36学时已不算少,但是人体体育动作图部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并将单线图画至基本熟练,需要18学时。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较好地画出单个的单线图而“连续动作图”则费时较多并且难以离开教材自行绘制。

由于人体体育动作图部分已经占据了一半学时,留给教材其他部分内容的课时数已不多。但是,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体体育动作连续图已经变成教材中的鸡肋:真正掌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课时难以满足,而目前电脑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撰写教案完全不必再一一绘制体育连续动作图(全可以由电脑制图代替)。而如果将这一部分舍弃,《体育绘图》应该以何内容作为教材主体及支撑?更为严重的是,目前的体育教学挂图在体育课堂中使用极少并且都有相应出版社集中印刷出版,体育美术字体则作为普通的电脑技术不再是难点。

1.2“工作所需”却不是重点

《体育绘图》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体体育动作简图、体育场地器材简图、体育数据统计与分析图、体育教学组织图,其中体育教学组织图又包括体育教学程序图和体育练习组织形式图[4]。《体育绘图》作为培养体育教师工作技能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体育教案的撰写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由于人体体育动作简图占据了较多课时,留给场地器材图和体育教学组织图(体育数据统计与分析图在《体育统计》课程中教授)的课时相对少了,由于这2部分内容相对于人体体育动作简图而言,学生容易理解且易于绘制。造成教师及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意无意的轻视,往往也是点到即止,没有进行较为系统的练习及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展开阐述。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以后难以对此部分内容学以致用,撰写教案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的表述不采用或不能规范使用教学组织形式图,不利于教案的科学化。而这一部分内容却是新媒体时代无法替代(至少是目前没有替代)又能体现体育教学创新性、体现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重要内容。

1.3 新媒介没有融入课程

电脑软件绘制体育动作单线图、场地器材图等具有较好地规范性,常用的电脑软件包括Flash、Powerpoint、Office、WPS、几何画板、Athorwave等[5]。这些电脑制图软件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合理加以利用、引入课堂的话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总体来看:目前高校《体育绘图》课程中新媒介的使用还是偏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观念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体育绘图既然需要“熟能生巧”,那就自然而然应该控制电脑技术的使用,避免学生偷懒。其次,设备问题。体育绘图课程毕竟是一门普通的体育理论课程,还无法像计算机技术课程一样,每次课给每位学生配置一台电脑进行学习。以上两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致使学生将体育绘图视为了铅笔绘图,只要多练习考试合格即可。毕竟期末考试还是需要使用铅笔将各种图形画出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即使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部分场地器材图或人体体育动作简图的电脑绘制,课后真愿意花时间去琢磨的毕竟还是少数。

2 高校《体育绘图》教学改革策略

2.1 教学内容层面

电脑技术的普及使得现有《体育绘图》的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做出应变,否则该课程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首先,降低人体体育动作简图的课时比重。目前,人体体育动作简图在不同版本的《体育绘图》教材中都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多种新媒体的不断更新。人体体育动作简图的绘制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已经没有原来的重要地位。体育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技术动作时,无需再借助动作简图来进行技术动作分析。因为,Ipad及普通的手机都可以下载各类技术动作的完整视频并进行定格分析。另外一方面,体育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缺乏变化使得学生在教案的制作过程中,随处都可以复制到完整的连续动作图。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再要求大家回过头去一笔一笔细化确实不易。

其次,更加重视体育教学组织图。各种技术动作都有规范地标准,体育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都不能违背技术动作规范性的要求。在此条件下,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却是丰富多变的。同样是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及场地的情况可以分为3组进行也可以分为2组展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丰富多样往往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案的设计往往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图直观明了且没有文字的繁琐、节省篇幅。提高体育教学组织图的课时比重,让学生在队伍集中、示范讲解、技术动作指导、游戏及比赛组织等不同的课程环节中都能采用合理、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则能真正提高其教学能力。

2.2 教学手段层面

除了在教学内容方面根据新媒体时代的新特点做出改变外,《体育绘图》在教学手段层面也应该做出变化。首先,引入多样化的电脑软件丰富体育绘图教学。针对《体育绘图》的不同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电脑软件进行教学。例如,对于较为简单的体育教学程序图,采用较为常见的WORD即可达到不错的效果,而电脑自带的“画图”程序在绘制体育场地和器材方面效果不错。人体体育动作简图则可以考虑采用Flash软件。其次,重视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由于硬件设施的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电脑软件制图知识以后,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练习强化。而根据体育绘图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点,可以集中安排几次电脑上机课程,教授学生比较重要的电脑绘图知识。最后,因材施教、有所侧重。体育专业学生往往要有自己的专项。针对体育绘图中的连续动作图,完全可以依据学生各自所选的专项,课后组成学习小组,对该类技术动作进行重点强化,做到有的放矢。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绘图》课程既面临机遇也面对挑战。《体育绘图》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有所取舍。在新的形势下,《体育绘图》既有其在体育学科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应该看到其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有限性。在现有内容体系下,进一步重视体育教学组织图、积极主动融合利用新媒体丰富体育绘图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应该是可取之道。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时代高校《体育绘图》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及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体育绘图》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根据新媒体的时代特点进行调整,没有融会贯通新的知识和新的课程模式,同时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在此基础上就《体育绘图》的教学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同时对教学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体育绘图,新媒体,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杜波.信息技术环境下《体育绘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3(1):123-125.

[2]刘邦华.我国体育院系Ⅸ体育绘图》教材编撰与课时安排的优化设计[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5):8-11.

[3]张毅.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3,18(6):7-9.

[4]于振峰,齐力新,蔺新茂.体育绘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5.

多媒体教学与新课程改革 篇9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

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 只有在

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 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 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 具有活的灵魂。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 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 则只能是从“人灌知识”到“电灌知识”、“新瓶装老酒”或“大炮打兔子”, 大材小用, 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多媒体的一般技术以后, 多媒体教学水平的高低, 应用价值的大小, 取决于设计、技术人员的现代教育理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这就如同产品的设计和产品加工的关系。

2、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

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 在教育改革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一般书架型、工匠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 而素质全面, 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 智能型, 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则更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所以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 以信息交流为中心, 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

二、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

性, 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中的多种媒体信息集成控制性, 是教学应用中最普遍常用的特性

1、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

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 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 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2、多媒体比电视在使用上更加操

作灵活, 控制方便。这就是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其价值的关键所在, 不仅是如同电视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 即“好看”, 而且还在于信息灵活呈现的随机控制能力, 即“好用”。在“好看”和“好用”的关系上, 多媒体更突出的是“好用”的特性, 避免了电视教材千篇一律的灌输式的缺陷, 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 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如, 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支持, 进行情景式教学往往力不从心, 勉为其难。

3、多媒体的信息集成控制性, 有

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主动学习。在多媒体教学时, 教师可以考虑课堂与课外形式的相互补充, 有意识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 节省学时, 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点所在。

4、多媒体教学, 特别适合知识更

新和随时在教学中增补学术前沿的内容。多媒体教材的增删修改、吐故纳新, 教师可以自行完成, 甚至学生也可以参与。而幻灯、录像教材常依赖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设备, 更新周期相对较长。这样多媒体就容易使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主动教育的主导意识进一步增强, 教学中许多僵化、陈旧的东西也会受到冲击和更新。

三、发挥多媒体智能交互的特性, 强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智能训练

1、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

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交互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核心, 它使多媒体技术其它特性的优势更突出, 功能更强大。一个多媒体教材的应用价值, 是否能被其它媒体所替代, 是否是高层次高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教材, 也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功能。智能化教材是前所未有、面向未来的新型教材, 也是多媒体发展的方向。

2、运用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性强

的特性, 对于在教学改革中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技能训练, 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它的优越性实用性体现在实验课、操作技能训练、教学实习等许多方面, 在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便于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在实验技能课教学实践中, 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 难以重复, 实验难度高, 成本大, 个例罕见, 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 可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全新的教学。

四、以多媒体教学设计促进教改创新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 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 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 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 通过好的教学设计, 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升值。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

体同样看待, 研究多媒体与其它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 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 有优势也有不足, 它只是综合了其它媒体的优势, 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 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

学内容, 制作多媒体教材, 如形态学内容, 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 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 实习教学内容, 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 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 好钢用在刀刃上。

新媒体时代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10

一、新媒体冲击下的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蓬勃兴起的热点媒介,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伴随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媒介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服务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则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以笔者所授的两个英语专业班为例,每名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超过半数的学生配有笔记本电脑,还有少数学生拥有平板电脑, 而他们日常的信息资料搜索、交友互动、娱乐消遣等基本都是通过电脑及手机网络进行。因此他们的学习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阅读的影响。与传统的纸媒相比,新媒体阅读具有互动性、移动性及泛娱乐性等特点, 而热衷于新媒体阅读的大学生也多采用“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其 “阅读内容限于考试或工作需要,功利性较强”[2]。

相比而论,综合英语课程作为面向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要整合优化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英语知识,继承其知识精粹,矫正其学习盲点;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语音、语法、词汇训练及人文社科知识的熏陶,使学生达到由高考应试英语到大学专业英语的质的转变,从而为高年级英语专业方向课的开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一重要的作用也就决定了综英课的 “精读、慢读、苦读”的特殊性质,即综英课要求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文化背景、篇章结构、写作手法、重要语法点、句型和词汇都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实践中。而对语言精准的把握,必须是学生宁静状态下的苦读及反复研习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此耗时、耗力、见效慢的课程与新媒体阅读时代的“泛读、快读、悦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综英教学越发变得“不合时宜”。对于综英课,不少学生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不愿学又学不好。而综英教师又苦于无法摆脱综英教学的特殊性质与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在教学上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局面则让综合英语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二、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困境

正如张甫涛所言,“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3]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图文并茂、视觉冲浪的网络、手机阅读,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长篇文本,也不习惯深刻思考问题。而综英课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恰恰要求他们专注于经典篇章, 在对语言知识点细致把握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有关社会、文化、环境等人文话题作出自己深入的思考和严肃的判断。但这也正是新媒体阅读所欠缺的。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继续成功有效开展综英教学,成为综英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备课难、上课难和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一)备课难

综英课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课本、教师用书、 权威词典及网络资料。综英教师也多立足于课文,将教师用书中列出的重要语法点、句型、词汇与权威词典中相对应的解析结合起来,贯穿于综英教学的语言知识学习中。同时辅之以在网络上查到的有关作者和文章赏析的内容,适时地穿插于语言点介绍中。这样的备课方法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应该是比较适用的,这客观上是由当时的教育科技文化条件决定的。那时的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多半以课本为主要学习材料,平时的辅助学习工具也只是一本牛津高阶或朗文词典。如果想阅读权威的英文资料,就必须在报亭买份英语学习报刊或者泡在阅览室的书海中苦苦阅读。有时需要上网查资料也得去网吧,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随时随地上网的物质条件。因此, 相比较而言,教师所能掌握的教学资源在质和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学生,学生如果想学到系统的知识,就必须紧依课本、紧随教师。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资源优势正在悄然消失。如今的90 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极强,入学不久很多人都配备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网络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而英语学习网站也方兴未艾,沪江、可可、普特等网站汇集大量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为学生奉上视听说盛宴的同时,也通过论坛等渠道为他们提供了与其他英语学习者互动交流的平台。此外,各种英语学习软件如有道词典、灵格斯翻译家也将众多权威词典收录其中,让学生所能掌握的学习资源陡然剧增。同时,教师所能应用的教学资源却相形见绌。首先,囿于综英课的特殊性质,教师必须以教材为纲,而现有的综英教材多为20 世纪90 年代或刚刚进入新千年后所编,相当一部分语言材料的时效性不强,与随时更新的网络资源无法同步,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备课,想要备出时代感很强、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大。其次,过去多为教师所专有的教材配套参考书、权威词典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且不说那形形色色的参考答案书,就是原版的教师用书学生都可通过图书网站轻松获得。而教师过去所依赖的各种权威词典也早已在网络词典的冲击下优势大减。因此,教师稍不留意,就会有照本宣科之嫌。如此想要备出新鲜感十足、个性化极强的语言材料难度也较大。

(二)上课难

综英课所特有的承前启后作用,决定了它集语言知识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于一身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综英课对学生中小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及时查遗补缺。同时,有别于听力、口语、阅读等单项语言技能课,综英课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也对其语言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性质客观上使教师难以摆脱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重点的授课模式。此外,综合英语“所特有的浅显的内容和严格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言语形式训练的必然性和必需性”[4]。因此,综英教学的落脚点必须首先是语法、句型、词汇的反复训练,否则学生的语言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综英课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文化背景、 篇章架构、写作手法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对语言要素从认知到鉴赏再到综合运用的转化,为高年级的语言、文化、文学课打好基础。这就从更高层面上要求学生反复深入阅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其中的人文社科话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综英教学的另一落脚点,必须是引导鼓励学生熟读精思。

新媒体时代的英语专业学生大多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抵触情绪。首先,他们刚刚经历过高考,自以为对英语语法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饱受“题海战术”之苦的他们也不愿意再次投入对句型、词汇的机械训练之中。而且综英课所占课时之多、知识点介绍之细、覆盖语言技能之广,很容易让他们联想起高中的英语课,因而要想以知识点灌输为主来激发他们学习综英的兴趣和热情确有难度。其次,学生多是新媒体阅读的粉丝,他们大多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生的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手机观看视频、阅读文献、下载使用电子词典。而正像有关学者所担忧的那样,“在互联网上浸淫日久,人们的注意力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5],很多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他们热衷于阅读时效性、趣味性强的电子文献,不乐于也不善于对一些表面陈旧实则经典的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深度思考,因此想要引导这样的学生进行熟读精思也非易事。

(三)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综英课重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仅凭每周六到八课时的授课是难以实现的,更多的还要依靠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外语习得的关键,学习者最终能否成功地学好外语主要取决于他的自主学习能力”[6]。换言之,要想让学生对综英课本中的名篇佳作了然于胸,教师就必须不断督促学生运用词典等参考工具对综英课本和配套练习进行自学,同时通过不厌其烦地查阅资料、细心阅读有时甚至是反复诵读课文,达到与文章作者的共鸣。

然而如今的学生由于受到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的影响,难以沉下心来进行“精读、慢读、苦读”。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最能反映这一问题的即学生的纸质词典使用情况。据笔者的观察,多数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还把牛津高阶词典带到教室,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是到了第二学期,很多学生的课桌上已很难看到纸质词典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手中的手机词典。问及原因,回答多是手机词典方便快捷,且信息更新快,便于及时查询生词。毋庸置疑,手机词典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其时效性和快捷性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对于尚不能合理运用英语学习工具的低年级学生,对手机词典的过分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在日常授课中, 笔者会对重点词汇的用法和派生词进行不定期抽查,这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出正确回答,而在被提问后即使匆匆翻查手机词典也未必能给出满意答案。当被问及是否认真查字典进行课前预习时,回答多为否定。 更为重要的是,时下的网络词典软件开发并不十分成熟,收录的词条多用汉语解释。即使现在的安卓系统可以整本收录朗文词典,但据一些学者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双语词典里中文信息依赖较强,在读过中文释义(或对应词)后,不愿再读英文释义,对中英文释义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义项认识不够”[7],因而低年级学生在查手机词典时多半是读到中文解释就戛然而止。这对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可见学生如果不能合理使用手机词典,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基础必将受到负面制衡。然而在新媒体强大的攻势面前,综英教师的苦口婆心似有“螳臂当车”之嫌,其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新媒体时代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如上所述,新媒体冲击下的综英教学困难重重,如何突破瓶颈,让综英课能“常教常新”是综英教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精”、“专”、“博”三方面入手。

(一)精讲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综合英语的课程本位是基础英语,对学生的语音、 语法、词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综英教学必须首先是“精讲教学”。而部分学生也确实体现出基本功不扎实、学风浮躁、眼高手低的倾向。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夯实其语言基础。

1.培养学生合理运用词典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部分学生喜欢用手机词典而忽视纸质词典的问题,笔者经常会比较一些英语学习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的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深入学习综英词汇时应多查看纸质词典。同时,向学生适时介绍一些二语习得方面的知识,让其充分意识到“先看英语释义再看汉语翻译的使用策略与英语主动词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语言学习规律,鼓励学生通过重点学习英文释义,提高其词汇水平[8]。

2.将校园生活和人文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词汇教学中。教学研究表明,“英语词汇量的多少,标志着英语水平的高低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弱”[9],因此词汇教学是综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源已基本与教师持平。教师如果仍照搬教师用书或词典上的权威例句,不但不会发挥例句应有的示范作用,还会降低学生上综英课的热情。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重点词汇的例句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反映校园生活的新动态和90 后学生的独特看法。同时,鉴于词汇和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笔者经常在讲解词汇用法时,将其与英语发展的历史和民族思维的变化等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加深他们对特定词汇的印象。此外,还利用图、文、声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比较近义词的用法。例如在讲解有关“笑”的一组英语词汇时,就在课件中插入了十几个gif动画图片,通过图片中动画人物滑稽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意识到各种“笑”之间的区别。而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以上这种词汇教学方法更易接受。

(二)专业教学———训练逻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初入大学的学生仍囿于中学英语学习思维,对文章理解的重视不够,且受新媒体阅读的影响,浅阅读倾向明显,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能够回答课后阅读理解题的层面上,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不甚了了。更有甚者,虽然明白一句话中每个词的意思,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的意义。而“阅读低效和理解偏差都是由于书面语言形式和认知背景的不相匹配,即阅读的很多问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读者的图式知识和思维能力”[10]。因此,综英课作为英语专业的主课, 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 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体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点。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综英课本中的部分语言材料虽然陈旧,但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因此笔者在课上有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鼓励他们课后反复朗读这些课文。而这种朗读不能是机械性的“发声阅读”,而应是“出于口、入于耳、 沉于心”的诵读。如此这般,才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其逻辑架构,并在不经意间将其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与文本配套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充分发掘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优势,激发学生对已学文章的诵读热情,深化其学习效果。

2.实践出真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 “读”和“写”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而“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批评,也包括鉴赏, 不仅仅是审视缺陷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感受美的过程”[11]。所以在讲述具体语言点前,都会通过问题解答、 集体讨论、画图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行文逻辑、写作手法进行细致分析,并在具体语篇分析中对其间的起承转合予以特别提示。同时结合该文的文体,介绍同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需外力推动时,输出比输入更能起到推动作用”[12]。学生通过长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训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时如果能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提醒其在写作中注意行文逻辑,并及时评阅其文章、指出其不足,那么其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博雅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短板,那就是英语基础虽然扎实,但知识面不广,思维不如其他专业的人活跃。换言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重视,往往使其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一弱点在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导向的辐射下,很有可能会无限放大,后果堪忧。笔者认为清华外语系“塑造博雅之士”的建系宗旨不失为解决这一痼疾的一剂良方,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属于全体之研究’的‘各时代之文学史’,另一方面‘专治一国之语言、文字及文学,而为局部之深造’”[13]。 而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综英教学更应是“博雅教育”。也就是说,在专业学习起步的时候,将通识教育和综英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把“文史哲不分家”的思想贯彻到实处。

笔者所用的综英教材就收录了不少经典之作,且笔者的研究方向是文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学理论运用到对课文的文本细读中,试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使其在文学鉴赏中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名篇《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改编的课文时,笔者首先介绍了莱辛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之后让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作者在提到“雄鹿(the buck)”之前所用的一系列代词,随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关受伤动物确切身份的“雄鹿”一词在故事第四段才出现,而在前三段作者只是用“抗争的模糊身影(the fighting shape)”、“兽(the beast)”、“挣扎的黑色物体(the writhing blackness)”、“块儿状物(the mass)”来代指雄鹿。 并适时引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陌生化”概念,启发学生意识到这种写作手法除了能制造悬念外,还有延长读者感受时间,加深其感受强度的作用,因为在这些富于色彩、充满动感的代词衬托下,一只垂死挣扎的困兽形态已跃然纸上。接着,笔者又导入象征手法、成长小说、 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充分发掘故事的文学内涵。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整堂课上学生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上一篇:家校协作下一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