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管理中艺术

2024-05-23

幼儿园教学管理中艺术(精选十篇)

幼儿园教学管理中艺术 篇1

一、幼儿园管理者对惩罚的科学定位

惩罚作为管理的手段之一,是否能运用恰当,从而真正达到管理的预期目的,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对惩罚有正确的理解和合理的定位。

(一)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

惩罚并不意味着最终目的是带给被惩罚者伤害性的刺激,如扣除奖金、降低职位、取消机会等,也并不意味着带来一些心理刺激,如漠视、责备、奚落等。惩罚只是通过给予被惩罚者不良的心理体验,来约束和控制他的行为。

(二)惩罚是激励不是打击

惩罚和奖励都是激励,只不过惩罚是一种负激励,根据斯金纳的研究,管理者通过惩罚这种负强化,可以削弱不期望的行为。管理者不应把惩罚作为打击的手段,如此的结果,只会使员工自尊心、积极性受挫,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工作的改进。

(三)惩罚是理性行为不是感性行为

惩罚是一个过程,管理者在实施惩罚前、中、后都应经过认真而理性的思考。应该避免只考虑简单、快捷,更不应有把对员工行为不满带来的负面情绪,直接通过惩罚宣泄出去的倾向。

二、幼儿园管理中惩罚的艺术

幼儿园是以女性员工为主的单位,大多数女教师具有情感细腻、感情脆弱等特点,所以,在幼儿园管理中注重管理的艺术尤为重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给了幼儿园管理者启发,它使管理者认识到运用惩罚应尽可能唤起员工的认知不协调,从而产生改变行为的内驱力。为达到此目的,管理者要讲究惩罚的艺术:

(一)惩之有理

幼儿教师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尊心,而且在工作和生活中喜欢追求完美。她们关注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也十分在乎他人的评价。因此,园长在惩罚时应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对幼儿教师进行批评惩罚,使得教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产生委屈、羞愧的心理,造成自尊心受挫。应该“对事不对人”,使对方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而心服口服。如教师在看护幼儿午睡时间脱离工作岗位,园长可让教师自己反思脱离岗位的严重后果,从而按照相关规定给予惩罚。

(二)惩之有度

幼儿教师具有情感细腻、敏感、感情脆弱的特点,园长对惩罚所选择的场合、惩罚的方式、惩罚伴随的语气语调都应该认真考虑,对可能产生的后果有一定的预想,恰当把握好惩罚的“度”,避免过度的惩罚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阿伦森的实验表明,较轻的惩罚更能唤起个体的不协调感,也更能有效地转变人的态度。反之,过度的惩罚反而不利于唤起个体的认知不协调和态度的转变。如幼儿教师因没有按时交教学计划,园长不仅扣除一定数量的奖金,还在公告栏张榜并给予当面批评,这位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反正都这样了,以后的计划我照样不交。”与其这样,倒不如由园长当面给予一定的批评和提醒。

(三)惩之有情

女性具有丰富的情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是女性的优势。园长应避免一时的简单、省事,只是施加严厉的惩罚,俗话说:“好话一句三春暖”。对于女性员工的管理,更是应从一个“情”字入手,让员工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管理者的面孔,而是让她觉得管理者是在帮助自己认识问题,是与人为善的。如幼儿教师因家中碰到困难,老是迟到、早退,由于性格内向,大家都不知个中缘由。园长根据该教师的一贯表现,觉得奇怪,耐心地与其沟通,得知原因后,对特殊情况作了特殊处理,也真正达到了教育员工的目的。

(四)惩之有据

幼儿教师具有“从众”的心理特征,管理者应特别注意到这一点。园长应避免惩罚的主观性,对于跟自己人缘好的或者对于骨干教师等在惩罚时“另当别论”。这会使得其他教师进行效仿,一旦形成风气,就很难管理。为保证惩罚的公平性,应有一定的依据。惩罚的制度由大家一同制定,共同遵守。如无论是谁,如果违反相应的规章制度,一律按制度办事,就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五)惩之有别

尽管幼儿教师以女性教师居多,有着共通的心理特点,但具体到个体还是有很大差异,如果管理者不视具体情况而定,很难改变教师的行为,转变教师的态度。具体来说,对于敏感的教师不应采用直接惩罚,可“旁敲侧击”;对于自尊心强的教师,忌用过重的语气,可婉转地提醒:对于脾气暴躁、情绪易冲动的教师,忌与其辩理,可用商讨式的批评;对于防卫心理强烈的员工可及时地采取惩罚措施。总之,惩罚应“因人而异”。

惩罚是一种有效的外部调控手段,管理者的艺术就在于通过外部调控逐步促使员工形成内部调控机制,这才是管理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联仓,凌文辁.组织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2]戴冯塔纳着.教师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追问在幼儿教学中的艺术 篇2

萧山区义桥镇中心幼儿园 王青

追问,作为提问方式的一种,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那如何运用好这一技能,来推动活动中师幼间的积极互动,提高集体活动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我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我们知道在课堂中,教师除了提问,更是一位追问者,如何做好这个有智慧的追问者,真得很难。

(1)把握不好追问的随机性。我在教学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案准备了很详细,如果一切在掌握中的话,但是幼儿回答和想法总是千奇百怪的,一些突法性的情况会让我不知道如何追问。如:科学活动《乒乓球有弹性吗?》,我准备了松紧带、弹簧、蹦床、乒乓球等材料,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我们小结了弹性的概念,接着我们区分弹性材料,有一幼儿说乒乓球也是有弹性的。

我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幼儿:“在拍乒乓球的时候会弹起来。”

我有问:“乒乓球弹起来的时候改变形状了吗?”

可是幼儿坚持说乒乓球弹那么高,就是有弹性。其他幼儿也开始窃窃私语,有的边玩边说:“乒乓球弹起来了。”那么乒乓球到底有没有弹性呢?当时我也觉得很茫然,毕竟幼儿对概念和实际不能很好的联系的活动中,只能说没有改变形状的就是没有弹性的。可以说在活动结束后部分幼儿对弹性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原本设计好的提问用上了,但突法性问题有该如何预设呢?

(2)把握不好追问的“度”。作为青年教师,虽然知道诱导追问是一种很好的回应方式,但只能停留在理论表面,不能过多运用于实际教学。一般追问恰当的话可以解决当前问题或者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可是在教学中,有时候追问可能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我的心里很焦急,希望通过一问在问的方式来得到正确的回答,可是幼儿往往会被你问地很茫然,不知道回答什么。最后自己的教学设计打乱了,或者不等幼儿思考就把答案说出来了。

(3)把握不好追问的“价值”。对于我来说问题价值的取舍是最难的,在活动中幼儿会通过教师的提问生成许多问题,那是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追问呢?追问后的成效有用吗?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最困惑的。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追问技巧呢?针对以上不足,我在教学中尝试着做了如下改进。

(1)把握深浅 预设追问。备好每一次教学活动的详案,特别结合班级幼儿实际水平和已有经验设计几个浅显易懂、过渡性强的追问,并考虑到不同的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预设不同的回应方式。多想几个如果,如果这样追问,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到时我该怎么回应?让一切尽在掌握中。

(2)实现追问的价值。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的内涵,深入了解孩子的认知经验,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并把握时机有效追问。

(3)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把正确的方法用怎样的方式传授给孩子,让孩子在体验快乐成功后,自然地再次使用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性地设计问题,把孩子自然引入。其次,追问要把握好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追问的有效性,激发孩子思维的火花。最后,由于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的局限,学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感受都是比较单一的,他们往往被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故事、优美的音乐、有趣的游戏而吸引,缺乏整体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实现追问的深刻性,推动孩子积极思考。

追问技巧的成功应用,关键是教师要有足够的机智,能够对孩子的回答迅速的反应,并建构新的问题,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我尝试着用追问来梳理幼儿的思路,用追问搭建幼儿学习学习的平台,用追问引导幼儿深入的思考。

幼儿园教学管理中艺术 篇3

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正确的艺术教育观是幼儿快乐创作的源泉

幼儿生来喜欢艺术,和大人一样,对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幼儿非常容易对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但常常带有各种感情色彩,这时教师不要实施灌输式,也不要一味地强调技能的训练。使幼儿随意想想,任意画画,幼儿通过自觉的表现,充分发挥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大胆流露自己的生活情感。这时幼儿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在生活中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思维,注重幼儿创作的连续性。幼儿的现实生活与遐想是一体的,极不容易划分,在艺术活动时,幼儿会很快地建构想象的虚幻的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反思,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情趣。

二、科学的教育评价促进不同层次幼儿能力的提高

在艺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作为教师,如果用横向标准来衡量,就会出现“能力强”和“能力差”的幼儿,很难做到不失公正的因材施教行为。因此,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必须善于观察、积极引导,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兴趣情绪、行为需要等,提供不同的动手操作材料,根据不同的绘画要求,使幼儿在各项能力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运用鼓励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纵向的比较。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时,我们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或许就是对他最大的鼓舞,给幼儿一种“我能行,一定行”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在自信中完成艺术目标,提高自身水平。

另外,教师适时适度地在技能、技巧方面的引导,使教师变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当幼儿完成艺术作品时,教师又成为欣赏者和分享者。通过教师的主动参与,不仅调动了幼儿极大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有强烈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进入“能力强”的行列。

三、创设艺术环境,形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纲要中要求“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在以往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味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与生活严重脱节,即使在幼儿园搞各项教育活动的时候,也充其量是乱拼乱凑而成,不是真正的整合。

1.要通过多种途径,将艺术教育和各领域教育相互渗透。如,在进行《我用画笔画家乡》这一活动时,除了让幼儿通过不同颜色、线条展示家乡之美的同时,还可以融入社会了解家乡的美景、人文,融入语言创编儿歌等等。

2.打造艺术气氛,加强生活中的艺术培养。艺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幼儿的生活环境就是一种“隐形语言”,各种节日欢歌笑语、无比欢畅,此时重在我们善于引导幼儿留意美、欣赏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来进行艺术教育。

3.区域活动,留下永久的艺术气息。在活动室内外,大到墙饰布置,小到区角活动,幼儿参与的作品无处不在。比如泥工区、剪纸区、音乐区等等,通过成品摆放、观察记录、照片留影、多媒体摄像等,展示着幼儿在主动参与创造设计后,留下的发展足迹,潜移默化地给幼儿带来永久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愉悦。

四、为幼儿提供不同环境下展示自我、欣赏同伴机会

艺术教育是以幼儿教育为基础,注重幼儿的生活体验,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各项功能,使幼儿健康地成长。教师是艺术实践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其多才多艺的艺术表现能力,可以展现艺术的生动形象性和具体可感性,并与幼儿的内心融合。因此,幼儿艺术实践活动一定要改变以往那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成为学习中真正的主人。

给幼儿提供方便,使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通过展现自我、体验生活,加强其审美能力。并且,要鼓励幼儿多欣赏同伴的作品,为幼儿创造情景,使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提高个人素养。

总而言之,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早已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在纲要的指导下,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灵活地扮演最适宜的角色去与幼儿积极地互动,激励幼儿发现美、展示美的情趣,培养幼儿的审美经验,让幼儿感受艺术生活的快乐,在艺术领域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潜能。

浅述幼儿园管理中的艺术性 篇4

在幼儿园这片小天地里,教师们个性迥异,行事风格大相径庭,有的清高,有的俗气;有的肯吃苦,有的耍小聪明,等等。应对形形色色的纷争,是一名园长的责任,也是园长管理的艺术体现。

一、换位思考,公平对待

俗话说“人累不怕死,只有被气死”。如果我们都活在公平的环境里,哪怕再苦再累,心情也是快乐的。而身处不公平的环境中,很容易被激怒。

敬业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园长要把这一条作为对自己和每一位幼儿园教师的要求, 不能只针对个别埋头苦干的教师。在幼儿园这个群体中,耍小聪明、习惯占便宜的教师大有人在,园长不应对她们放松要求。应该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教师,这样才能创建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记得刚开学那天,小二班的王老师请假没来。说起王老师,真让人头疼:家里经济条件好,三天两头有事请假。幼儿园里没有多余的老师,因此一请假,很多任务自然落到搭班的李老师肩上,下午我去小二班向李老师交代第二天代课事件,没想到还没说完,李老师就提出反对意见:明天家里有事,没办法代课。李老师工作一直兢兢业业,对领导交代的任务从没怨言,今天的态度出乎意料。我就跟她耐心解释:“家里事是否可以克服一下? 毕竟幼儿园的事更重要,况且现在就你一位老师,只有辛苦你了。”没想到李老师很气地说:“别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请假, 我为什么不行呢? ”李老师如此激烈的情绪反应,表面上看只是多一次值班,仔细想想这件事,其实她已经隐忍很久了。王老师经常请病假,可是真病假病谁都不好判断,李老师几乎一个人承担了小二班所有任务。因为她没提出什么要求,所以园部忽略了,造成谁偷懒谁得益。想通这点后,我对李老师说“最近你确实很辛苦,既然家里有事,明天我来代班。”

针对这件事,园部经过讨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台教师加班补贴方案。方案出台后,立即得到全园教师的响应和支持。所以,园长需要有宽广的胸怀看待和接受老师们的不同诉求,要学会看懂、听懂这些诉求背后的意思。换位思考,越关注教师的感受,越容易得到教师的理解。因此,公平对待每一位老师,多从教师角度思考问题,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尊重老教师,发挥作用

本学期,我园大量新教师涌入,新教师缺乏经验,需要老教师带她们。为使这批新教师顺利度过适应关即能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解答幼儿提的问题,这就需要有责任心强且富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优秀老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青年教师迫切需要的。像徐老师这样的老教师,对班级管理很有一套,很想带带新教师,传授经验,受到尊重,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园部满足这部分老教师的心理需求,让她们各带一位新教师,传帮带,总结经验,挖掘精华。通过导师制平台,分享观念、体会、经验,达到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目标。

三、公平竞争,给予信心

幼儿园大多数年轻女教师既好强又脆弱, 凡是争先评优之事,谁都不愿意落人后,有竞争意识,这是好事,可是如果遇到困难,就又气馁了。当老师泄气的时候,她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忘记自己的身份,甚至忘记在孩子们面前为人师表。园长一定要学会堵住“漏洞”,防止造成负面影响。

轻易放弃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别人不尊重。新教师常常看不到这点, 经常随心所欲, 在争取机会时非常努力,得到机会时又很无所谓的样子,所以必须让她们懂得珍惜已经拥有的机会,不能因为任性和气馁而轻易放弃。

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比武课又开始了, 经过全园上下的推荐和选拔,选出两名候选人,小邵已经是上限了,今年最后一年的机会,园部召开会议,觉得小邵虽然这次不是很出色,但毕竟末班车,所以把机会给了她。为此,园部组成后援团,献计献策,鼓舞斗志。发动骨干教师一起帮她出主意,把教案改了又改,寻找问题根结,让她信心百倍、勇于进取,从而在课堂设计、电教媒体、主动探究、合作互动等一些细节问题上,都能反复推敲,力求优化完善,终于一举成功,获得好名次。

所以,只有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老师们才会珍惜自己努力换来的成果。公平是最好的动力,它鼓励每一位教师,让她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参与大范围的教学评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肯定,为自己赢得自信和荣誉。

四、扬长避短,用人之长

幼儿园管理中的每一项工作,都会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有时很难让大家认同同一个方案。因此,园长在部署工作时,必须有原则,不能因为教师的情绪和需求而随意改变。但是,要善于用人之长,及时了解教师的特长,有时候甚至应该比教师自己还清楚。指望每一位教师都是精英骨干,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园长需要辨别她们的优点和缺点,充分扬长避短,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领域安排适当的工作,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更要学会驾驭不同性格的人,懂得“识人之道”。

每学期的开会常规工作就是安排老师, 大多数老师都适应可能有的变化,有时可能会有些不愉快。有一次,园部找杨老师谈话,把她从班主任岗位上换下来,她心里非常不服气,应对这种情况,园长可以不了了之:这是工作需要。但这势必会引起不满而产生抵触心理。为此,必须采用把思想做通的方式:杨老师,你看身体一直不好,当班主任,有许多家长工作和班级工作要承担,如果当了班主任,你身体吃得消吗? 并真诚地说出她的优点:你人比较细心,工作踏实,说话能力又强,有时间和精力的话,帮园部做一些宣传工作,行吗? 杨老师经过考虑,很乐意地答应了,而且在以后的宣传工作中做得很好。

幼儿园教学管理中艺术 篇5

摘 要: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对于幼儿来说,从小接受一种艺术教育的熏陶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主要与大家探讨戏剧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希望各位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发现戏剧的重要作用,并且帮助孩子们从小体会戏剧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戏剧艺术;重要性;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自古以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对最普遍的受众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新?n标明确提出,戏剧教学要从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幼儿戏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话剧、歌舞剧和皮影戏等,任一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歌舞剧采取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话剧以人物对话、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皮影戏则是以驴皮制作、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的人物,利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戏剧世界,体验戏剧的无限魅力。

2.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利用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是形象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来抒情和表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而在戏剧艺术中,音乐通过具体的唱腔和伴奏,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身段,美术通过具体道具,如此一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削弱,利用它们有价值的艺术元素,让它们成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戏剧艺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和趣味活动来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3.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在幼儿园戏剧艺术教学中,戏剧排演是教学核心内容。幼儿根据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排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认真分析角色、揣摩语言、即兴发挥,通过直观感受、自我理解和大胆想象,将文字变为舞台上血肉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剧本内容。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且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戏剧排演,既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二、当前幼儿园有效实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

1.巧妙构思,提高幼儿戏剧艺术学习主动性。

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根本出发点,挖掘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审美习惯的戏剧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戏剧艺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思考、认识自我并加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戏剧艺术的审美力与鉴赏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强调围绕幼儿兴趣去发展的特点,为幼儿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采用生动形象、吸引力强的语言和动作,全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戏剧教育活动中,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基础时,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获取丰富的戏剧体验。等幼儿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后,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立体化、全面化的感受情境,并配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种类,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感熏陶,拓展他们主动参与戏剧艺术教育活动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戏剧艺术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巧妙构思,全面考虑幼儿的认知实际,挖掘设计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戏剧艺术活动,以提高幼儿对戏剧的艺术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2.加强互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

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营造的戏剧艺术氛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于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一种是幼儿自发地进行艺术欣赏。两者共同构成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具体而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让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获取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的互动中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加深情感体验与感受,实现与戏剧艺术教育的有效互动,让他们充分领略到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强化他们的戏剧艺术认同感。由此可见,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浓厚艺术氛围的营造,所有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都需要经过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来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结合戏剧艺术规律和幼儿认知实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戏剧艺术氛围,以提高戏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实现健康发展,激活幼儿思维,挖掘幼儿潜能,提高幼儿素养。

3.加强拓展,将戏剧艺术融入幼儿生活。

生活是幼儿实现成长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许多真实情景,会让幼儿调动并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现有知识体系。而所有幼儿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针对地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戏剧情景,将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戏剧知识与技能。戏剧艺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融合,让幼儿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和美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在戏剧艺术学习中加深生活感悟,丰富人生经验,感受生活乐趣。

在当前的幼儿园戏剧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模式,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融合,加强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中掌握戏剧艺术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力、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把艺术性渗透在幼儿体操教学中 篇6

【关键词】幼儿表现力;体操与艺术教育结合;活泼性格及优雅气质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把幼儿培养成为健康聪明、身手灵活、体态优美、气质高雅,乐观开朗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体育锻炼是增进幼儿身体健康最积极的因素,幼儿基本体操就一种有效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

幼儿基本体操是一项以锻炼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塑造优美的身体形态为教育目标的运动项目,这不仅需要幼儿掌握各动作的技能,同时更需要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较难结合音乐用动作表现情绪和内容,尝试把幼儿表现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将幼儿园艺术教育与体操结合,进行初步探索,逐步积累经验。

一、加强身体基本动作的训练,培养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优美性

幼儿园体操中的身体动作是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所形成的各种富于节奏感、表现力和优美造型的律动。因在体操开课的初期,通过各种走、跑、舞步、摆动、绕环、屈伸、弹性、波浪、旋转、跳跃及儿童舞蹈、民族舞、现代舞等动作的训练,掌握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增强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和控制身体的平衡能力,这些基础训练是让动作达到优美、舒展、协调的前提。

眼神是眼睛表达内心感受的过程,眼神的训练让幼儿变得专注,应贯穿在教学始终。在课堂上,我们结合音乐教学活动运用各种音乐风格、节奏各异的乐曲、歌表演,如:《摘果子》、《采茶》 、《拾豆豆》等,对幼儿进行手、眼、身体协调性的训练,身体动作与眼神完美结合会使身体动作的表现力体现出最佳的效果。

二、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幼儿身体动作的表现意识

1.用优美的示范和生动的语言启发幼儿

教师应以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给幼儿生建立起如何优美地表现动作的感性认识,给幼儿以良好的感官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同时,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启发幼儿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想象,使动作通过身体运动把感性和思维有韵律地表现出来,才能使动作具有表现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口令提示来调整动作的节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如“一、二、抬头挺胸,五、六、立起脚尖”等。在体操课堂中,启发式教学是提高动作表现力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

2.消除自卑、羞怯等不利心理因素

在初学时幼儿的羞怯和自卑情绪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地鼓励,善于发现个别幼儿哪怕是最微小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并正确地引导幼儿如何才能使动作表现得更为优美、舒展。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足以使幼儿充满自信,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孩子们具备了自信心,动作的表现力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三、利用优美的音乐,激发幼儿的表现力

音乐对人体的神经、肌肉、心理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幼儿体操教学中的音乐伴奏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体操教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结合日常音乐教学,将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等与体操教学融合。如:音乐活动中学习了歌曲《闪闪的红星》,在创编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孩子们自主的根据歌曲的内容及音乐的节奏选择了跑跳步、踏步、旋转、敬军礼等动作来表现歌曲。又如:在学习了一组波浪、单腿平衡和劈叉动作后,提供几种风格的音乐让幼儿配音乐练习,让幼儿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中来完成动作组合,感受不同的训练乐趣。这样在潜移默化的日常训练中幼儿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都提升了,幼小心灵中的内在情感和表现力也爆发出来。

优美的音乐使练习者的心情和意境受到音乐旋律的启迪,从而激发练习者产生艺术创造的激情,使练习者随着音乐的旋律尽情自如地表现动作,并使音乐形象和动作形象达到完美统一,进一步提高动作的表现力。

四、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和优雅的气质

幼儿基本体操训练中气质与性格的培养,可以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通过运动训练以及与其他队员的集体生活改善不良习惯和胆小不自信的性格。在气质与性格的培养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在编排成套操时,要结合队员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类型;其二,在针对个性培养的同时,还要加强团队协作,从而让一个团队有自己的风格;其三,充分了解队员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的把开朗活泼、做动作马虎不细心的幼儿和性格较内向、性情温和细腻的孩子排在一块,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对方的影响,从而改善自己的弱点,使整个团队呈现活泼向上、团结严谨的气氛,提高队伍整体的表现力;其四,要区别对待,即有针对地加强不同类型队员的个别指导,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最优发展。

浅论幼儿歌唱教学中的艺术表现力 篇7

以促进幼儿歌唱艺术表现力水平的提高为目的, 组织幼儿多声部歌唱活动, 探索自然发声和多声部歌唱教学在幼儿歌唱教学中的可行性, 对幼儿歌唱的艺术处理和实施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培养幼儿歌唱艺术表现力可以使其获得对社会生活的认知、 丰富的情感体验, 增强内心的音乐感知能力, 促进幼儿音乐歌唱水平、音乐听觉、音乐记忆能力的提高, 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组织幼儿歌唱教学的方法

(一) 导入法

为了创设同伴互相关爱的情境, 激发幼儿对歌唱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歌唱教学。

在歌唱教学开始前, 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 能静下心来, 但是从教师的导入开始, 幼儿似乎处于兴奋状态, 教师不得不经常维持纪律。从教师对歌唱教学的设计、教师的指导语和道具的使用情况来看, 可能这是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如果教师在歌唱教学时让幼儿想出并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 改换其他方式导入, 在幼儿已经兴奋的情况下出示一些小动物的图片, 可能效果就会很不一样, 因为幼儿在歌唱教学开始前的状态还是比较适宜学习的。

(二) 情境教学法

在歌唱教学开始前, 教师整顿班级上课常规, 调换位置, 使幼儿产生好奇感和新鲜感。幼儿之所以在歌唱教学中非常兴奋, 是因为这种座位安排是他们平常没有见过的, 非常新奇和兴奋, 而且离教师那么远, 他们感觉很放松、很自由。应该说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时费了很多心思, 为了让歌唱教学形式更吸引幼儿, 更方便歌唱练习, 花费了时间和精力钻研。情境教学对于促进幼儿尽快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具有时效性。

(三) 游戏法

采用句子游戏的方法, 以歌曲的乐句为学习的“焦点”, 在游戏中熟悉曲调。可以先由一首学习过的歌曲开始, 让一排孩子站在讲台前, 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 一面唱歌, 一面向同一个方向转圈, 当唱到一段时改变转圈的方向, 进而引导学生按一个乐句改变一次转动方向。然后换一排孩子做这样的游戏, 之后学习新歌曲, 反复进行这样的游戏。学生能熟悉并记住歌曲旋律, 很好地掌握歌曲乐句的感觉。

三、在歌唱教学中, 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一) 幼儿自主处理的艺术效果

在歌唱教学过程中, 幼儿倾听时, 会根据歌词和曲调的特点, 自己推断出后面的旋律和歌词, 而不是通过倾听获取对歌曲的印象。在歌曲吸引人或教师创设的情境非常吸引人时, 能相对专注地倾听, 但是如果歌曲本身或者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够吸引人, 很多幼儿就开始走神。一些倾听习惯较好的幼儿则能够坚持倾听, 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幼儿对音量的控制力

在幼儿园集体歌唱教学中, 幼儿歌唱时不能很好地控制音量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部分幼儿习惯于大声唱歌, 甚至喊唱, 与此相对的一个极端是音量过小, 像蚊子哼哼, 前者极易引起唱歌走音, 后者由于音量过小, 无法判断音准, 但是相对前者而言, 问题不那么突出。但是由于低声唱, 容易导致幼儿对发声器官的过分抑制, 同样容易造成唱歌“走音”。

(三) 幼儿呼吸力度不均匀

在幼儿单 独唱歌时 , 歌唱方法 就显得较 为突出 , 首先, 呼吸方法不正确。少数幼儿唱歌时吸气的声音非常刺耳, 呼气的时候很不均匀, 唱两个字甚至一个字就必须换气, 在一句话中要停顿两三次甚至更多, 听者感觉非常难受, 没有唱歌的感觉。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歌曲《好妈妈》中, 一共9句歌词, 有一名幼儿大声吸气的次数达到16次, 有的时候一句话中间要吸气3次。其次, 发声方法不正确。观察他们说话的方式和声音, 发现他们其实是在用说话的方式和嗓音唱歌。

引导幼儿通过多艺术的渠道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并大胆尝试艺术与其他学科 (领域) 间相互渗透的可能性。在实践教学中, 为每个声部选一名声部长, 让幼儿意识到一个声部就是一个小团队, 需要发挥凝聚力, 同时培养幼儿对节奏、音色集中的多声部歌唱的意识。声部长的“协助”, 帮助教师分担了多声部歌唱中的细节指导和纪律管理。各种音乐要素不是割裂开的, 而是整合在同一首多声部歌曲中的。因此, 教师应带领幼儿在多声部歌唱中, 反复演唱、演奏、做肢体律动, 对已体验和学习过的音乐要素知识不断复习, 从整体上全面掌握音乐要素。

摘要:幼儿学前音乐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歌唱学习过程中, 孩子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练习能力, 培养较好的控制能力和歌唱艺术表现力。同时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 开发一些学习方法和成功经验, 养成一些学习习惯, 将获得的成功体验迁移到其他领域和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中, 对幼儿的歌唱艺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歌唱教学,艺术表现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德]巴斯蒂安著.陈鸿铎译.音乐教育:儿童成才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2.

[2]边霞.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3]蔡觉民, 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4]陈蓉.从头到脚玩音乐[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

[5]陈莉.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教育实验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 2012.

[6]华爱华.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幼儿园教学管理中艺术 篇8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现代信息技术参与教育过程, 改变了教育过程的模式, 改变了教学过程的组织序列, 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教育的现代信息化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大、中、小学及幼儿园, 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游戏及教学中的运用是信息社会对今天幼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当前幼教改革的需要。

人的思维一般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幼儿期占主要地位的是形象思维。通过对人的左右脑和幼儿年龄特点的研究, 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虽然也掌握一些低级的概念和进行简单的运算, 但需要直观形象不断强化和支持, 否则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我们认为, 首先大力发展形象思维, 才是真正开发儿童学习潜力的途径。因此, 早期教育应遵循“形象思维—语言—抽象思维”的过程, 应大力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并在此基础上, 丰富儿童的语言, 逐步发展其智力和潜力。总之, 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是儿童智力的基础。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是我们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把现代教育手段巧妙地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联系, 使之成为幼儿游戏的工具, 成为幼儿交往的工具, 成为幼儿经验分享的工具, 成为幼儿学习的工具, 从而, 提高幼儿的生活情趣, 扩展幼儿的信息来源, 增加同伴之间交往, 使幼儿得到愉悦的体验, 促进幼儿积极探索的、广泛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设计

1. 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种, 是指能够扩展人的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效应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艺术领域:艺术教学通常是指学校通过音乐欣赏、书法美术等课程的设置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它是狭义的纯艺术学科教育,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而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 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在人性塑造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使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以达到陶冶情操、培育人性、造就“和谐发展的人”的基本目标。

教育教学: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儿童实施教育, 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2. 研究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以系统论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幼儿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幼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幼儿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幼儿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提高幼儿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1)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总结并形成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

(2)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 总结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艺术领域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和策略。

3.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树立让幼儿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所建构的教学手段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2)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的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7种智能) 及3~6岁幼儿各阶段的神经精神发育、心理行为发育特点。

4. 课题研究内容

(1)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不同年级艺术活动中运用的特点。

(2)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艺术领域应用的方法。

(3) 现代化教育手段如何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4) 现代化教育手段对教育质量提高的测查与评价。

(5)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三、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的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在实践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在行动中探索策略, 做好观察记录, 进行各子课题总结, 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最终成果。

2. 经验总结法

通过不断实践、研究, 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方法, 及时总结经验, 并将好的经验成果加以推广。

四、课题研究过程

1. 幼儿园现状分析

我园重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我园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手段在幼儿艺术活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为提高教师素质, 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推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更好地服务。

艺术教育的特点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 调动人的心理功能, 激发人们的情感, 以美感人, 以情感人, 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美术、音乐等表现形式有各种各样的线条、形体, 有多变的动作, 有美妙的词句。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活泼好动、情绪性强、语言水平不高的特点, 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易为他们理解和接受。如:色彩鲜艳、能活动、有声响的玩具, 早就为几个月的婴儿所喜爱。美术、音乐等的艺术形式, 可陶冶幼儿的性情, 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美感和初步的审美能力, 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对幼儿德、智、体、美以及整个个性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 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

现代教育手段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手段有视觉媒体 (幻灯、投影) , 听觉媒体 (录音、广播、CD盘) , 视听觉媒体 (电视、电影、摄录像系统、VCD系统) , 多媒体 (微机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组合教学系统) 。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呈现的信息更加直观, 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的特点。现代化教育手段可以具体、生动、形象地作用于幼儿的感官, 使幼儿眼耳并用, 视听并举, 在学习的过程中, 各种感官密切配合, 协同作用, 发挥大脑两半球的不同优势, 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可以再现事物, 源于“事物”, 高于“事物”, 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 使一些现象、过程不受时空限制, 再现于教育活动中。现代化教育手段把形、声、色、光、动、情、意融为一体, 表达教育内容, 具有新鲜感和感染力, 改变了口讲面授的单一模式, 促进了对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 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幼儿情操, 发展幼儿智力, 促进其自身各种能力的平衡发展。因此, 艺术教育的培养影响着幼儿全面发展进程。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发展幼儿的智力特别是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以及对幼儿身体的健美发育和成长方面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电教媒体为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了大量视觉表象, 媒体所提供表象是经过处理的, 表现了物体的本质特征, 去除了非本质特征。因此电教媒体是促进幼儿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电教媒体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形象和感知基础, 幼儿可以通过媒体提供的形象, 引起对已往生活经验的追忆, 而形成丰富的表象。因此, 运用电教手段, 能够促进幼儿联想、想象能力的发展。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性,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主要运用以下7项功能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1) 激发兴趣功能:鉴于幼儿的年龄特点, 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 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 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 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 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调节活动气氛, 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毛毛虫”中, 教师设计了让幼儿扮演毛毛虫咬树叶的环节, 当孩子们“啊呜”一口咬下的时候, 发现“树叶”真的出现了一个圆圆的“洞”, 眼睛一下睁圆了, 活动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2) 创设情境功能:利用媒体把形、声、色、光、动、情、意融为一体, 为幼儿创设一个真实、生动的情境, 让幼儿具有真实感和参与感, 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幼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捉住灰太狼”中, 为了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情感, 我们运用电脑通过大屏幕播放游戏课件“灰太狼来捉懒羊羊, 掉进陷阱”片段, 创设了“需要帮助懒羊羊把灰太狼关起来”的游戏情境, 调动了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的情感, 唤起幼儿帮助懒羊羊的愿望, 鼓励幼儿主动地将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通过展现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卡通图像, 创设了有趣的游戏情境, 有效地激发了小班幼儿的活动兴趣。

(3) 播放节选功能:教师从网络、光盘中节选适于幼儿欣赏的音乐、美术作品, 播放给幼儿, 把最经典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作品展现在幼儿面前, 弥补了教师自身条件的局限, 通过媒体欣赏经典作品, 利用媒体定格、放大等功能, 展示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自身条件无法表现的教学内容。

(4) 设置问题功能:教师把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通过课件一步一步地引领幼儿通过自主的观察、思考, 自发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使教学活动打破了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传统模式;变成了幼儿自主寻找问题答案, 不断探索的过程, 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

在大班美术活动“脸谱”中, 教师有目的地选择有共同规律的脸谱:对称装饰、五官装饰, 由简单到复杂地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孩子们边观察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什么样的花纹、花纹都画在了脸的什么位置……”教师以同伴的角色参与讨论, 根据幼儿的需要为他们填补知识的空缺点, 帮助幼儿获得经验。

(5) 突出重点功能:在教学中, 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 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幼儿接受的教学手段, 达到知识的迁移。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孩子天性好奇, 对新鲜动态的事物感兴趣, 成人只靠枯燥的挂图、语言是不能引起他们观察的兴趣的。

例如:在我园组织的中班美术活动“马戏团的小熊”中, 教师事先播放马戏团小熊表演节目的片段,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 在观看的过程中, 引导幼儿发现其中几个主要动作的特征, 观看后, 教师给他们提出了绘画要求, 希望幼儿画出动态不同的图画, 活动结束后, 教师发现, 孩子们画出的作品惟妙惟肖, 而且动作, 穿戴都画得清清楚楚, 把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动作特点都表现了出来。可见, 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点, 善于选择适宜的手段, 在无形中提高幼儿的观察、认识和表现能力。

(6) 展现过程功能:使幼儿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有直观的感受, 自觉地调整、改进自己的表现方式和方法, 把教师要求转化为幼儿需要。实物展台、数码相机、摄像机的使用, 使幼儿能在活动的同时看到自己的表现, 再通过观察、比较和思考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打击乐活动“大马告诉我”中, 教师把幼儿每一遍合作伴奏的效果摄录下来播放给幼儿看, 让他们通过观察、倾听和讨论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方法, 再进行下一次尝试。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 幼儿不断发现问题, 积极思考, 提出新方法, 最后终于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是发号施令, 而是帮助幼儿“想点子”, 发挥了隐性指导的作用, 幼儿的活动兴趣得以很好地保持。

(7) 呈现结果功能:及时展示幼儿学习成果是多媒体器材的又一大功能, 幼儿完成作品后, 教师现场为幼儿进行摄录、拍照, 并把结果在屏幕上播放出来, 看到屏幕上的自己和自己的作品, 孩子们欢呼、雀跃, 意犹未尽, 成功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次学习活动。

3. 在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策略

让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确立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双主体作用, 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价值。

(1) 活动前, 收集信息, 参与学习—教学活动前,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师幼共同收集信息, 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

(1) 教师与幼儿共同确立活动主题, 通过讨论确定要进行活动所需要做的知识、物质准备。 (2) 孩子们从不同渠道, 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所需要的材料:请家长帮助上网查找资料、找到身边具有相关知识经验的人解答问题, 并把搜集的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 带到幼儿园。这个过程拓展了幼儿的学习途径, 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活动中, 主动参与, 有效学习—教学活动中,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师幼互动有效学习, 优化学习的过程。在集体教育活动中, 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 优化教师教、幼儿学的过程, 使教师、媒体、幼儿融为一个整体,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3) 活动后, 分享经验, 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后,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师幼共同分享经验, 提高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

每一名幼儿在媒体上看到自己的作品都会兴奋不已, 对作品的观察就更加专注和仔细, 并且幼儿会非常乐于介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经验得以最大限度地共享。教师指导性的评价让幼儿进一步思考, 共同提高。

4. 现代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运用的特点

幼儿的艺术活动主要在于唤起幼儿情感体验, 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 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艺术活动是极富个性的活动, 幼儿的艺术学习应该在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中进行, 是其审美体验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看, 幼儿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创造性的动作技能, 依据控制论的观点,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设计了“美术、音乐互动式学习”教学模式。

(1) 美术领域教学模式

儿童的观察目的性差, 持续时间短, 观察的系统性不强, 具有笼统模糊的知觉特性。幼儿观察事物, 最初十分粗糙, 通常只看到事物的大轮廓就给出结论, 不再深入观察, 另一方面, 幼儿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对某些并不重要的细节却又仔细观察。他们的观察往往只注重事物表面的、明显的、面积较大的部分, 不容易注意事物较隐蔽、细节的特征;观察事物的轮廓而不关注事物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 需要对物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尤其在物体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物体的细节等方面都需要仔细观察, 才能形成丰富的物体表象, 为幼儿绘画奠定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提供的观察对象具有声、形并茂的特点, 易引起幼儿观察的愿望, 每个部分鲜明的色彩, 引起幼儿对细节的关注。同时, 因其可控性强, 可以根据幼儿观察的需要进行调整, 可以克服幼儿在观察中诸多缺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促进幼儿学习过程的优化。

活动模式图如图1所示。

基本流程说明:

(1) 发现和诱发幼儿兴趣点。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生动、鲜明的视听形象, 是形成表象的基础, 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础, 又是儿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依据。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表象是经过处理的, 表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去除了非本质特征, 可根据儿童观察的需要来控制, 符合其观察的需要和思维的需要。能够大大增强幼儿对事物的兴趣, 提高儿童思维能力, 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孩子总是产生了兴趣才会有疑问。教师注意幼儿的兴趣所在, 分析、发现和预测生活中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育因素, 唤起幼儿的好奇心, 使其产生疑问, 试图寻求答案。

(2) 建构探索议题。教师关注幼儿由信息技术转化的学习愿望。结合幼儿实际生活, 及时调整活动内容, 建构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探索议题, 使议题具有开放性和连续性。

在夏天, 幼儿常吃西瓜, “西瓜皮能画画吗?”幼儿好奇地问, 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了“神奇的瓜皮”的活动, 幼儿用不同的工具在瓜皮上绘画, 实现了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3) 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凡是孩子感兴趣探索的问题, 教师不急于直接告诉答案, 而是引导幼儿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表达自己的想法, 表达自己的思维。

在“神奇的瓜皮”的活动中, 教师引导幼儿:怎样在西瓜皮上画画?用笔能画画吗?用什么工具最恰当?在活动中, 引起幼儿的思考, 在实践的基础上, 自己寻找答案。

(4) 进行美术创作。幼儿的绘画过程, 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和构思与传达阶段。准备阶段就是让幼儿认识生活, 丰富自己头脑中的表象。幼儿的经验为幼儿提供了绘画的素材。构思和传达阶段, 就是幼儿在绘画时, 从自己头脑里丰富的表象中, 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东西, 通过联想、想象对原有表象加工、改造, 产生新表象, 然后运用绘画技巧把它传达出来。

(5) 组织表达与表现。让幼儿在多种多样的表达中学会倾听, 学会交流, 学会欣赏别人, 就要给幼儿发现与表达感受的机会, 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感受, 组织幼儿互相评价。

(6) 再次探索 (活动延伸) 。这一步骤是满足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给探究有困难的幼儿提供成功的机会, 把幼儿带入新的探究情境中, 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培养幼儿探究的精神。

(2) 音乐领域教学模式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审美是一种个人感受, 可意会不可言传, 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对于抽象的感受不易理解。多媒体的信息, 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可视可感, 将音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展示出来, 同时多方位刺激幼儿的生理感官, 激发幼儿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活动模式图如图2所示。

基本流程说明:

(1) 发现和诱发幼儿兴趣点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它是推动幼儿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 它是指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是教师, 是学习的动力, 也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幼儿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弱, 学习积极性直接受兴趣支配, 通过对多类音乐作品反复品味, 幼儿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 增强对不同的作品欣赏能力。幼儿对音乐作品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 理解力愈强, 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 深化自身美的体验, 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

(2) 建构探索议题

教师关注幼儿由信息技术转化的学习愿望。结合幼儿实际生活, 及时调整活动内容, 建构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探索议题, 使议题具有开放性和连续性。

(3) 引导幼儿用音乐语言表现理解过程

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循着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思考, 把结果从生活语言提炼为音乐语言, 并大胆表现出来, 展现自己的思维。

(4) 观察、评价自身表现, 探索、改进并再次表现

例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队形排练的环节采取了“观察—理解—练习—再观察—再调整”的方法。

观察:教师从多种信息源中节选队形变换的舞蹈片断, 幼儿通过大屏幕欣赏, 感受群舞中队形变换所形成的视觉效果, 《天鹅湖》16只天鹅的群舞片断中, “天鹅们”一会儿排成之字形, 一会儿拍成方阵, 相互交错、配合, “真美呀!”孩子们由衷地赞叹着。

理解:教师利用播放器的定格、放大等功能, 把画面分别聚焦在一只只“天鹅”身上, 引导幼儿理解每个人走到一个位置, 组合起来可以形成那样美的画面, 进一步感知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练习:幼儿没有了畏难情绪, 教师开始进行排练, 边排演每个幼儿的位置, 边告诉幼儿整个队形的效果。

再观察:这一次幼儿观察教师在幼儿练习过程中摄录的影像, 其中教师有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拍摄, 让儿童通过观察大屏幕中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发现问题。

再调整:幼儿发现了问题, 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反复的练习就不再是幼儿的负担了。

队形的排练过程中, 通过多媒体让幼儿一次次地跳入理解、练习, 跳出观察效果、查找问题, 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方法使幼儿的排练效果越来越好, 幼儿的空间知觉也在一次次的“跳入跳出”中得到发展。

(5) 通过歌唱、韵律等形式展示, 实现表达与表现

及时展示幼儿学习成果是多媒体器材的又一大功能, 幼儿在学唱完一首歌曲、欣赏完一段乐曲、学跳完一个舞蹈后, 教师马上为幼儿摄录, 并把影像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 引导幼儿更积极地投入下一次学习活动。

四、课题研究成果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 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 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先进科学技术在幼儿园的应用, 促使每位教师自觉更新知识, 更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手段。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改变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儿童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儿童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融为一体, 把复杂的东西变为简单, 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 把时间和空间放大或缩小, 更符合3~6岁儿童的认知、学习特点。

2.提高了教师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运用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 现在不仅会用电脑写教案, 还要把教案改编成多媒体课件脚本, 然后根据课件脚本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 就是教师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过程。通过集体培训和教师自学, 提高了教师使用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能力:教师已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电子白板等硬件设施;能够根据课堂需要制作PPT, Flash, Authorware, Photoshop, Movie maker等教学软件;能够熟练地从网络搜集素材, 应用于教育活动软件的制作。做一个课件并不是容易的事, 一个课件要凝聚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操作的基本功等。在多媒体技术应用实践中, 教师不仅制作课件的技术越来越熟练, 也相应提高了电脑知识水平, 并能处理简单的电脑技术问题。

形成了芳庄三幼媒体资料库:其中包括图片素材集、音乐素材集、短片素材集、课例集、教学课件集等, 方便教师工作中随时使用。

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师幼互动方式, 拓展了互动的方式和策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更新, 更多的新产品开始注重与幼儿的互动性。教师在这一情况下成为了故事的旁白, 科学实验的解说, 组织安排的保障。幼儿喜欢操控多媒体, 这种操控所产生的结果让幼儿更有成就感, 更有参与兴趣。互动变成了教师、幼儿与媒体的三方互动。

4.教学课件、论文多次获奖

两年间, 我园教师的教学实录课、制作的教学课件、撰写的论文等近100个作品参加了国家、市、区级评选活动, 其中有80余个作品分别获得国家、市级奖励。多个教学案例在各种观摩活动中展示, 获得相关专家、教师的好评。获得国家级奖项的教师论文、课件见表1。

五、结束语

幼儿教育中的语言艺术 篇9

一、幼儿教育语言的特点

幼儿的语言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难题,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无生活经验, 没有辨识力又爱哭爱闹的幼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拥有对语言高超的掌控能力, 既不能过于儿童化使教育缺乏层次和高度, 也不能过于成人化使幼儿无法理解。必须掌握好度。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新鲜、生动、活泼的语言, 因此抓住这个切入点, 教师的语言应该尽量生动、夸张, 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的性质

1.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趣味性。

教师与孩子们交流思想的重要途径就是语言的交流, 教师通过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让学生徜徉在知识海洋里, 健康的成长。教师可以通过模仿童话中的角色来感染幼儿进入状态, 比如用凶狠的声音模仿大灰狼, 用懒散困倦的声音模仿大熊猫, 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模仿梅花鹿等等。都能捉住幼儿的心理将他们引入童话世界, 在这样充满欢乐活动中, 开展教学, 有着十分惊人的效果。

同时幼儿教师还应该掌握表情的变化, 与声音特点相搭配, 试想课堂上就是一场精彩的有声有色的电影, 那对幼儿是有多大的吸引力。幼儿都有着惊人的学习能力, 关键在于如何将它发挥出来, 如果教师能够将学习的积极态度激发出来, 让幼儿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 抓住幼儿心理活动, 并且充分应用青少年宫的资源, 借助其他外在的工具等等来增强感情的渲染力。

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较弱, 所以一定要选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明了, 并包含足够的感情, 不能直接利用成人的思维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每次结束课程都应该进行总结, 比如孩子在那些课堂环节听的非常认真, 在那些方面经常溜号, 对于孩子们不喜欢的环节如何加以改进, 对与教导孩子有时需要直接明确的指示, 比如比较明显的善恶, 而对于一些生活小事可以从侧面分析其好坏, 比如孩子经常随手扔垃圾, 可以告诉他垃圾随便乱扔会给环卫的叔叔阿姨带来很多麻烦, 看看他们每天很辛苦, 这也是帮助别人的一种方法。这样孩子就会愉快的承认错误, 接受改正。

2.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的激励性。

首先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当具有激励性。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赞美和欣赏, 幼儿更是如此, 如果幼儿从小就在同伴周围感到自卑, 让消极情绪占据心理, 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要尽力避免孩子们的害羞胆怯心理, 要在对身心发展有益的前提下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幼儿去自主探索, 当然幼儿的是非观念不强, 这更要求教师要时刻掌握幼儿的心理走势, 务必做好航向标的作用。在孩子感到无助和灰心时更要及时帮助其纠正心态, 比如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孩子问题, 虽然比较简单, 但是还是没有回答正确, 还有同学嘲笑他。这种情况下, 他很可能产生很大的消极和自卑心理。这时教师可以及时的维护他的自尊, 向同学们解释他虽然没有回答正确, 但是他的思路是正确的并且有勇气站起来回答, 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你, 这是很多同学都做不到的。如果这样给他保留自信心, 并让他产生努力求学的斗志和激情。在今后他更会努力学习, 争优当先。

3.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当力求多姿多彩。

语言的匮乏, 枯燥无味, 是幼儿教师语言的致命弱点。如果语言过于单一, 反复重复, 听起来如同嚼蜡, 可听性差, 所以教师要善于准确抓住幼儿的兴趣, 从众多的大众词汇中选择最恰当的词汇,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才能深入幼儿的心灵, 让他们记忆深刻。

语言新鲜, 才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新鲜丰富多彩的语言, 更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求学欲望。语言是一门具有神秘魅力的艺术, 掌握了规范语言的幼儿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强大艺术魅力, 让每一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在我们幼儿教师的带领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幼儿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的素质

语言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它是人们千百年来思想品德和文化的结晶。幼儿教师的语言素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 还是一种师德修养的问题。古人云“言, 必声也。”一位品质优秀的教师他的语言不仅仅是洋溢着饱满热情的肺腑之言, 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对孩子的知识素养都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同时老师还要博学善思, 广采众家之长处, 努力的不断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 扎实自己的基本功, 才能保持着语言的新鲜度。另外幼儿教师还要学习使用普通话, 并在教学中努力克服诸多方言的影响, 如果现在不从幼儿抓起, 这会给我们未来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困扰, 从幼儿就养成的方言土语, 在今后极难改正, 因此务必重视普通话这一基本功。

生活是一种艺术, 生活也是语言的源泉, 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幼儿都会拥有健康向上的心态, 所以我们要用爱的语言激发孩子的真诚纯净的信念, 在孩子感到灰心无助时, 要用母爱般温暖的言语去净化孩子心中不良的思想。用慈爱的语言鼓励孩子在不依赖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 自己动手劳动, 锻炼他们的独立性, 可以尝试着说“多去尝试下, 放心很容易的”“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你一定会做的比老师都好”等等。这些语言无疑对经受了挫折的孩子一种支撑的力量, 成为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增长他完成任务的信心。真正有爱心滋润的孩子会是他们充满人格的魅力, 增进他们对情感的理解。

幼儿园教学艺术谈 篇10

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心声。因为教师倾听的时候, 幼儿一定会心花怒放, 他们就能够做到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所以, 我们要注意引导幼儿, 让他们没有顾虑。我们还不能打断幼儿的谈话, 做到不插话、不反对, 并要多给予鼓励, 让幼儿在自然、轻松、愉快的状态下, 把心里话似瀑布飞扬般向我们倾诉。整个过程当中, 教师要注意一边倾听, 一边流露出亲切的微笑, 柔和地拉住他们的小手, 不时地鼓励他们, 比如说“你很有观察力”“原来是这个样子”“你的表现真好”“你做得非常正确!老师就知道你是最棒的”等等。这样就能让原本内向的幼儿, 因受到良好氛围的影响而逐步树立说话的自信心, 从而不断开启思维的闸门, 促使言语水平的发展达到最佳。美国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人蹲下来倾听孩子的谈话, 孩子会感到非常放松。蹲下来是成人关爱儿童的最好的方式, 是成人打开儿童心扉的钥匙, 是通往幼儿内心世界的捷径。关心孩子, 尊重他们, 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语言能力会显著提高。蹲下来这一方式有利于双方的沟通, 满足幼儿的表现欲, 促其表达的顺畅, 帮助他们点燃语言的火花, 树立交往的自信。

二、让幼儿认识到音乐的价值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音乐教学的过程, 就是把幼儿引领成为审美者的过程。在幼儿将来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音乐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因此, 从幼儿园开始培养音乐天分对幼儿的语言智慧思维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音乐是情感的流泻, 是艺术的沟通, 是非语言而高于语言的交流。音乐的悦耳动听是一种感染。赏心悦目很容易引起共鸣, 人的感官由音乐的触发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而且, 这种美感具有独特性, 是其他艺术不能取代的, 能够让人类心灵得到启示、洗涤, 对人的情操有非常好的陶冶。在不断地享受音乐之后, 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对音乐艺术情有独钟的人, 他的行为也容易得到美化, 能够感受到生活带给他的快乐, 让他的内心感到充实, 让“音乐人”产生无穷的力量。例如, 在教学《玩具兵进行曲》时, 教师首先要给幼儿启示:玩具兵是什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玩具兵?玩具兵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怎么样走路?他们做游戏的样子怎么样?他们都会做什么样的游戏?如果你是一个玩具兵, 你会怎么表演呢?然后, 教师要根据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使他们随心所欲地设计各种各样的动作。同时, 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进行表演。由于教师对幼儿并不限制, 使得每一个幼儿都觉得很放松, 使得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平心而论, 幼儿学习音乐, 我们并没有期望他们将来都能够成为出色的音乐家, 也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种乐器。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干瘪枯燥, 如果对音乐没有深刻的体验, 如果没有接触过艺术, 那么他的人生就没有什么伟大的创造。因此, 我们真正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认识, 能够进行音乐审美, 从而产生对音乐的喜爱和鉴赏, 并在这个基础上,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方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三、教师要多读书, 了解学生心理

读儿童读物也是幼师读书的一项内容。孩子的眼光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流逝, 成人都已经忘掉了他们最初看世界的想法。读孩子们的书, 倾听他们内心的话语, 与他们用同样的目光看世界, 再与他们对话, 这样, 一扇扇门扉就会敞开, 你会看到一个个稚嫩细弱的心灵, 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你怎么会不快乐, 不欣喜, 不热爱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因为热爱, 你才会把热情、辛勤的汗水、智慧加倍地投入进来;你才会在土地上辛勤耕耘。并且, 你会发现在和幼儿的对话中, 不仅幼儿在长大, 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幼教工作者还要读一些教育前辈的书, 包括他们的传记, 如教育大师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走进大师的智慧和心灵世界, 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 与大师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 是多么美妙、浪漫的体验。用他们理性的眼光、教育理论来梳理自己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教育感悟, 学习他们热诚、理想和诗意工作的快乐的人文境界。这样, 你才会几十年如一日快乐地工作, 越来越年轻, 越有源源不断的才思。

此外, 教师还应读科普书, 自学科技知识, 并把学到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出神入化的讲解和手工制作不但是幼儿连同行也会惊讶瞠目, 教学能力的提高也许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在幼儿的目光中以及与同事的对话中, 你会发现一个成长中的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喜欢读书、擅长思考、富有爱心、诲人不倦的人成长为优秀教师或教育大师的可能性, 比不爱阅读、不爱读书的人要大得多, 因为他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生式的教师素质。这样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稳定的热爱读书的激情和习惯, 擅长传播或交流人类创造的智慧, 并具有巨大的热情和兴趣, 即具有读书人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人格修炼。这个话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它是对教师的课程观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新要求。在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成长过程, 强调人文素质修养与专业智能培养、培训的有机结合, 具体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观、教师伦理观和教师人格的整体化或生态化的和谐提升、成长过程。而完成这种良性成长, 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形成读书人格。

综上所述, 幼儿教师是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 不仅仅要有着博大的知识含量, 还有拥有了很多的兴趣爱好。教学要讲艺术, 要引领学生学会欣赏音乐, 要学会倾听幼儿。幼儿就是等待着知识滋养的幼苗, 他们总是有着许多稀奇古怪的, 让我们这些成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你不能拒绝, 更不能含糊其辞, 而最应该做的就是正面耐心的解答。这个时候, 无疑广博的书籍知识就会成为了一个跨越年限世界的桥梁, 将已经有着成人心态的幼儿教师与渴望被自己去浇灌的幼儿芽苗连接在一起。那时那刻, 没有什么会比书籍所发挥的功效更大, 没有什么比一名幼儿教师不断的自我成长更来的立竿见影。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 因此, 幼儿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本文围绕教学艺术展开论述, 诠释了倾听幼儿、音乐学习和了解学生心理三个方面的问题, 并提出了私人管见。

上一篇:风险公益金下一篇:体验式阅读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