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024-05-04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精选8篇)

篇1: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始终坚持办学育人,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致力于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之才。学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和指导专业建设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学校坚持“四个提升”整体发展目标,提升办学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教育、就业市场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实力

1、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管理学科为支撑,发挥工商管理教育为优势,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已形成了以经管类专业为主,文、工、法等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构建了会计类、营销类、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计算机信息类5个专业群。其中会计电算化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3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基地,3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学校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高水平仿真模拟实训中心建设,按照岗位要求营造仿真模拟职业环境,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熟悉岗位业务流程,体验职业氛围,加速角色转化,提高就业竞争力。目前,学校拥有140多个校外固定实训基地。

我校毕业生以专业强、业务精、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在大商新玛特、丹尼斯集团、双汇集团等省内知名企业中,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中坚力量。

2、素质教育

学校坚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学校制订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科学制定高规格、高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

实践活动、科技文化进厂下乡活动和校园文化展示月活动,连续八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河南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决赛中,闫思宇同学以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并获得河南省十佳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梁利平同学在联想中国高校08奥运护跑手公开选拔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护跑手。

3、就业指导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把就业工作重心由“开拓市场,广求信息”向“加强指导,强化能力”转变,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创业力”为核心,将素质拓展训练、职场能力培养、职业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和实践等纳入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打造“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就业教育。逐步建立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大一重职业规划、大二重能力提升、大三重就业指导”的指导思想,将职业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求职技能教育、素质拓展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素质拓展

为了全面培养新生综合素质,加快角色转变,学校专门开展了体验式的素质拓展教育,引入专业教育机构采用室外体验式教学的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通过布课—体验—反思—分享—总结—提升—应用七个环节,提高他们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动手能力、身心控制能力,受挫力、沟通能力,自我的再认识、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的能力,重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挑战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大学生团队意识、挑战意识、自控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2、职业规划

学校从2007年开始就业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共计44个学时,并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对该课程进行专门监管建设。系统化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自200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三次教学教改研讨,不断修订了理论及实训教学大纲,编订课件、讲义等材料指导教学工作。

学校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职场人物访谈”、“优秀校友讲座”、“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形成“科学规划职业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充实度过大学时光”良好校园氛围,促使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提升。

3、创新创业教育

以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为目的,学校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业能力,营造浓郁创业氛围,鼓励并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是开设创业课程。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设了《创业管理》选修课,近年来共有3000多名学生选修,学校将创业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开展创业培训。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学校引进KAB、SYB创业教育课程,近年来举办KAB、SYB创业培训班11期,400多名学生参加培训。学生创业社团被授予团中央“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学校被授予“共青团中央KAB创业教育基地”、“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三是进行创业实践。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学校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超市。学生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盈利部分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实现良性发展。在实战中培养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精神,提高经商能力。经过近三年的运营,取得了显著成效,创业实训基地实现年营业额600万元。《中国教育报》专门对我校创业实训基地进行报道,非常星期

六、8+1典当行、异域传媒、大河映像、鼎轩电脑服务等30多个创业项目运营良好。

4、职场培训

学校以提升毕业生就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目标,着重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活动,并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帮助毕业生提升职场技能解决就业困惑。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与郑州起点引爆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郑州壹贰叁教育咨询公司等业内专业培训公司合作,对我校毕业生、特别是针对未就业学生开展职前培训,努力提升其职业技能。帮助毕业生改善沟通、提升人际,树立积极进取的就业心态,掌握职业形象设计技巧,科学规划职业路径,实现自我激励与潜能开发,提高职场技能顺利就业。

科学开展咨询服务,重视学生个体需求,通过政策指导、团队辅导、职业咨询等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困惑顺利就业。2009年开始,学校专门设立了就业咨

询室,由职业发展部组织师资进行咨询服务。通过科学测评、生涯规划游戏等工具,辅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解决在就业中的困惑和问题,调整求职心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发展、合理定位,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加强就业平台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1、搭建就业双选平台

学校不断创新就业双选形式,搭建就业双选平台。举办大型招聘会、专业专场招聘会、行业专场招聘会和企业单独推介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双选活动;依托学校网络化“毕业生就业平台”1万多家企业资源,开展网上双选活动,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各类“网络双选会”;从2006年到2011年,我校举行大型、专业、行业就业双选会20次,参会单位累计3472家,提供就业岗位42000多个。

2、就业信息化平台

构建多维度信息发布网络,健全就业信息联动机制。构建并完善直接面向学生的多维度信息发布网络,建立“平面+网络”的信息发布模式。一方面通过就业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幕等传统平面媒介发布;另一方面重视通过就业信息网、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等网络平台快捷、即时的发布信息。保证就业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传递到学生手中。此外,作为有效补充,学校还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学生组织的作用,调动专业教师、校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提供并传递就业信息。信息服务及时,双选服务到位,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保障。

四、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做好就业保障服务

1、困难学生帮扶

学校今年实施“就业爱心行动”,针对就业特殊群体,学校为困难学生提供“职前培训+求职补贴+信息服务”的帮扶行动,做到“学生就业一个都不能少”。

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可以申请一次性就业求职补贴,帮助学生求职;免费提供一次职前培训课程,提高求职技能;根据学生就业意愿,有针对性提供岗位信息;开展就业团体咨询辅导,释放求职压力调适情绪;落实责任制,实行系院领导“包干”推荐学生就业。

2、就业跟踪调查

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需求、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科学分析

目前毕业生和就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发展趋势,有预见性的开展就业工作。

一是毕业生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倾听毕业生的意见建议,提供就业手续办理等服务,建立与毕业生的友好关系。良好的校友关系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资源。二是就业市场调研。通过走访、约谈用人单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动态,主动邀请企业领导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人才培养工作提意见做指导,为学校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提供依据。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民富之源,以创业的倍增效应促进就业,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学校着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创业实践等方面下功夫使长劲,让大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实战岗位上得到锻炼,真正实现用创业带动就业,在“商”字上做足功夫,走出一条我校“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篇2: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就业工作已经迈向市场,市场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以及对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充分认识市场的作用,紧紧围绕就业市场,围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这条主线,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树立“营销”理念,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以市场为导向,就要以市场的机制和眼光来解决就业问题。我校根据就业形势,及时提出了就业工作要树立“营销”理念,指出高校的就业工作就是企业“营销产品”的过程。各高校的就业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讲,实质上是一个创立品牌、抢占市场、开创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观念的创新、举措的创新,更是工作方法的创新。以这个理念为根本,我校开创了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把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准确定位就业市场

对于高校来讲,能否把握市场的需求,生产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是“营销”成功的前提,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近几年,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我们加强了就业市场调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办学能力、地理位置等,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上紧紧围绕为河北经济建设服务,从而确定了发展的纵向坐标。在此基础上,我们与其它同类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根据行业流向、培养人才的效用等要素,对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找准自身在同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纵向坐标和横向坐标的结合点就是我们的市场定位,从而找准了毕业生的主体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我校以工为主,培养面向企业的人才,理科、文科的专业方向也是侧重企业需求,因此,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占领河北,辐射周边,努力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延伸”。有了这个明确的定位,使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渠道有了自己的特色。现在,我校学生除了为河北经济主战场服务外,已经拓展到了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等周边省市,如2004年有400多人分配到这些地区,而且就业面也已逐渐扩展到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强化销售环节,拓宽就业市场

我们结合学校的战略规划、品牌特色、就业市场预测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营销战略”,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每学年初,把毕业生的综合情况汇印成册,寄发给近千家用人单位,广泛宣传我们的毕业生;积极走出去,到各地市人事部门、人才市场联系,与企业沟通感情,巩固已有的协作单位,并拓宽市场,联系新的用人单位;采用“请进来订销”的方式,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举办各种类型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我校连续三年承办了河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每年就业中心组织校内招聘会六、七十场,各学院每年也要分头组织几十场;采取社会实践的形式,编制回访间卷,到各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跟踪调查毕业生,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及以往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市场需求和信息。通过这些工作,与一些企业签订了校企友好协作协议,密切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构建了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实现了校企双赢。石家庄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三鹿集团、天津田歌集团、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山东海龙集团等都是我们校企联盟的成员。

3.创品牌特色

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型”专门人才向“复合型”创新人才转变,适应市场的需求,在素质培养上创出自己的品牌特色,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近几年,我们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层次,成功举办了艺术大赛、大专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实践活动成果显著,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内容,暑期社会实践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燕赵都市报》等媒体报道多次;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建立大学生科研立项的评选机制和奖励机制等措施,每年校内科研立项达八、九十项,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每年举办电子大赛、创业大赛等各种形式的校内科技竞赛。并积极组织学生走出去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我校近三年在全省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有六十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参赛作品最多,获奖数量、获奖层次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在第八届中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受到教育部、中国科协、团中央的表彰和奖励。其中获第八届挑战杯二等奖的武力同学搞的“ZLY系列不孕症诊断治疗仪”,没有教师的指导,完全是靠自己摸索、研制的。2004年河北省大学生科技系列竞赛,在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两大类比赛中,共获特等奖四项,一等奖八项,二、三等奖共十七项。2003年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一等奖。2003年,我校被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称号。

由于我们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需要,使我校连续五年一分就业率在省属非师范类高校中排名居前三名,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省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保证学校“销售”渠道畅通的保障。我们现在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以职业生涯设计、就业观念引导为重点”的工作体系,并完成了两个大的转变:一是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二是从单纯的毕业生择业教育,向就业指导对象全程化的转变。

1.实施“一把手”工程

第一,校领导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视为关系到学校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始终把就业工作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必须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要求各学院和机关处室每个同志都要“怀父母情怀,搞好学生就业”,并且把它落在实处,在人力、物力等各个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带队参加全国人才市场,校长逢会必讲就业工作的重要,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多次带队到用人单位回访,对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

第二,成立校院两级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领导挂帅的就业领导小组,并相应建立了学院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小组,实现了校、院“两级管理”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班级辅导员“三级工作体制”,每一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工作规划、具体的工作目标及详尽的工作进度安排,从机制上保证了就业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建立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我校在2000年就把就业工作做为学院班子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年终对就业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评优时实行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班子的积极性,各学院把就业工作当成了学院的重要工作来抓,工作中涌现出了很多先进典型。

第四,实行主管就业领导定期督导制度。学校主管领导定期主持召开就业工作会议,定期到各学院进行现场办公,听取就业工作的专题汇报,了解就业工作进度,帮助解决困难,督促学院抓住薄弱环节,改进工作。建立了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率“每月一公布”制度,以校长办公室名义行文公布,促进各学院明确各阶段的就业工作任务和责任。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树立“以人文本”就业指导理念

我们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单位服务的意识,彻底改变过去“管”就业的思维模式,强调学生、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为您提供永远的就业服务”川为毕业生服务,使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为用人单位服务,使单位招到合格人才”两个服务的理念,并落实到行动上。实施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三位一体”宣传服务方式,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做到“以迅捷、全面的信息服务人,以热情、真诚的服务感动人”,从而树立服务品牌。我们重新修订了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岗位服务技能,外树形象,内练素质,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单位排忧解难,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例如:非典期间,我们通过网络、传真、电话等信息渠道,为毕业生服务,仅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用这种方式就招聘了我校几十位毕业生。

3.实施就业“全员化”工程

我校除就业中心的5名专职人员外,各学院还配备一名主抓就业的专职负责人,毕业生辅导员全力抓就业,毕业生导师协助抓就业,动员全校教师全员抓就业,实施就业“全员化”工程,形成“上下一盘棋,同心促就业”的局面。例如,生工学院实行就业与毕业设计环节挂钩,把就业作为专业教师带毕业设计环节的一项考核任务,年终对在就业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化工学院的许多教授,利用与企业科研合作的优势,主动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已经形成惯例。机关各部门也都积极参与就业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信息。

4.大力加强就业教育,实行就业指导“全程化”

为了增强就业指导的科学性,成立了学校、学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研室。自编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学生工作队伍为依托,按“专业化、专门化”的要求建立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我们实行在一年级开展以“积淀职业素质”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讲座,开展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指导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概念,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在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安排30学时的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成才观、劳动价值观教育和择业技巧训练。在四年级进行择业教育讲座,及时宣传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咨询指导。几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5.努力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拓展就业指导的形式

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是营销的“包装阶段”。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就业技巧等确实能给学生解渴,但是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大学生真正成才,就要拓宽就业指导的内容:注重“三观”教育,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并把这些教育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中去。就业指导的形式,不只局限于学校的课上讲解、讲座,我们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聘请相关专业的成功人士、政府官员、校友、大型企业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等,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特点,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就业能力。我们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与河北电视台《挑战360行》栏目合作,邀请多家知名企业,进行校园内现场招聘,让学生经历、体会实战场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困惑实行“一对一”式指导,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建议,帮助学生实现人职匹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就业网站,建立客户资源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在线就业指导、咨询、就业信息发布、网上求职。并且能够作到及时分析各学院、各专业就业状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率。建立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就业实践单位,创造广阔的就业空间。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学生在培训中增加了技能,更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减少了盲目性。

6.建立就业与招生、教学、管理协调一致的就业指导机制

如果一个高校具备了将市场需求迅速转化为生产优质人才“产品”的生产能力,那么它也就具备了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就业工作部门由于和就业市场的直接博弈从而有了反映市场变化的优势,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学校招生、教学及管理的晴雨表,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建立由招生、就业、教学、管理等部门组成的就业指导体系,是市场所需,是发展所需。我们将毕业生的分配情况、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用人单位回访情况、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反馈给招生、教学部,以便调整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根据市场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来培养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计划,使我们的产品质量高,适销对路,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篇3:以市场为导向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人们对旅游产生极大兴趣的同时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在旅游业昌盛的时代创立自己的经营模式, 寻找自己的商机, 建立成熟的营销体系,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觅得一席之地, 是至关重要的。

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具有传统营销无法比拟的优势, 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重要一部分。旅游业发展也非常迅速, 从最开始资源导向型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市场导向型, 使旅游业发展的极其迅猛。市场导向的针对性多元化感染力, 还有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使得旅游业的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着, 以市场为导向的效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市场导向概述

(一) 市场导向概念

市场需求导向是一种以顾客需要和欲望为导向的营销哲学, 是企业从采购、生产、销售等过程均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 并给予顾客为实实在在的有利感觉或实惠, 也就是指能使顾客获得满足其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体现过程, 是一种以“顾客导向”的营销观, 即通过向顾客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 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进而建立长期的稳定的销售业务关系的现代营销观念。它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应以顾客需要为中心, 认为只有通过顾客需要的有效满足, 才能达成企业的生存、成长和利润的目标。这种营销哲学建立在对消费者选择的正确认识和对消费者主权的应有尊重上, 相信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对目标市场现实与潜在需要的正确判断, 以及以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在许多企业的经营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市场竞争导向狭义是指与竞争对手的竞争, 广义则是指企业间的品牌、行业、形式等的竞争;其核心也是品牌与行业的竞争。以竞争为导向的企业认为, 竞争关系与供求关系的变化使企业必须关注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和行为, 并确保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而为保持和提高市场地位, 企业必须确认其主要竞争对手, 了解其优势与不足, 判断其竞争策略和行为,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充分利用竞争对手的不足以扩大战果, 并确保自己的弱点免遭攻击。

(二) 企业制定市场导向的营销策略的基本原理

1.体现市场细分的动态性;2.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差别化;3.突出市场定位的准确性;4.不断改进学习与创新活动;5.注重经营活动的系统性。

三、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创汇的行业, 尤其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而大力发展旅游业应把重点放在以市场导向和增强旅游综合吸引力上。旅游吸引力的大小关系到旅游业的兴盛,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 一个城市, 要发展旅游业, 都必须以市场导向, 以增强旅游综合吸引力。因为旅游吸引力具有综合性、多元化的特点, 仅仅优化某一要素来增强旅游吸引力是不够的, 必须优化旅游吸引力系统诸要素。

(一) 旅游业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旅游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已成为无烟经济中最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 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旅游业在大发展的同时, 也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就我国旅游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和探析。

1.产品品种少;2.旅游特色不能常变常新;3.模仿和抄袭使产品缺乏特色;4.旅游宣传中的品牌意识淡薄。

(二) 旅游业存在问题的根源

随着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但是从整体看, 我国的旅游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总结, 分析出现这些原因主要有以下二点:

1.旅游产品设计之前市场调研环节薄弱;2.经营理念中市场竞争意识淡薄。

四、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

(一) 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需注意问题

1.市场导向首先是对资源的筛选和加工;2.把握好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的关系;3.市场需求是市场导向的出发点。

(二)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旅游产品

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 旅游开发理论与方法已由初期的资源基础型开发向市场导向型开发发展, 旅游开发最终要形成“旅游产品”, 产品是否被市场接受将决定旅游开发的成败。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需求型开发模式”, 可有效杜绝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益。下文将探讨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的模式及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1.客源市场定位及细分;2.旅游市场的需求分析以及旅游产品市场细分;3.设计旅游产品。

(三) 旅游业运用市场导向的对策

1.重视对国际旅游市场情况的分析;2.强化市场促销;3.旅游项目多样常新;4.生产供应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5.加强旅游交通管理。

摘要:论文从对市场导向的认识及其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首先, 论述了市场导向的概念和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策略的基本原则;其次, 从旅游业的现状出发,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特点制定以市场为导向详细的营销策略。论文以各地旅游民俗为例, 论述了如何运用市场导向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分别从国际市场、旅游宣传、旅游项目的种类、工艺品的供应、旅游交通管理等诸方面, 论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用性及其较其他营销策略的优势;最后, 总结了基于市场导向进行市场营销对现代旅游业的影响及推动作用。

关键词:市场导向,竞争导向,需求导向,市场细分,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高树山.顾客需求满意战略[J].市场与营销, 2000.5:23-25

篇4: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字] 高校 大学生 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和规模不断地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给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据统计2011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将会达到758万人员,再加上以前滞留没有就业或者想换工作的大学生,想要找工作的大学生的群体规模进一步加大。对于刚刚从高校毕业大学生,自身缺乏工作经验,使得让他们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变得非常困难。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就业职业能力和就业率已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重点和难点。

一、就业能力定义

就业能力一词最早在1900年初开始被西方国家提出,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业能力已成为就业者的重要因素与特征,则需要具有满足消费者、企业经营历程方面的发展需要。而本论文认为就业能力则是指在个人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赋予个人的一种潜在雇佣能力。其本质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就业机会、高效工作以及再就业的一种现实与潜在能力,即他们具有被其他人欣赏与认可的能力。另外,结合我国大学生的特点,本人认为:学生就业能力则是指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生活中所具有的各种社交、工作以及学习的能力。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现阶段随着社会发展对大量基层员工的需要,实行人力资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为高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具体来说,一是高校教育若是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但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二是若是高校大学生大学毕业以后,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这会对他们经济上带来一定压力,促使心理压力不断地增大,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此,应就加大与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增加社会经济的发展。

2.缓解未来的就业压力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就能能力的压力不断地增大,特别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影响,对大学生就业带来进一步的更大的影响,即使在危机有所恢复,但是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回升较为缓慢。在此环境下,则需要增加大学生就业能力,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而进一步来缓解未来的就业压力。

3.助于构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基层工作人员需求不断地增大,这对高校学生也带来河大的机会。为此,高校通过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修养以及专业知识与英语书水平,可以间接促进自身就业能力提升,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其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能力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职业教育能力是现阶段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方向与目标。但我国多数高校在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认为:职业能力与技能是一样的,即在学生平时训练的技能操作就可以当成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严重歪曲了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正常来说,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能力应具备创新、组织、分析以及竞争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强,缺乏具有积极和创造性的就业能力,实际上上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方式,并通过就业能力的高低来判断社会对其认可程度,为此,在此方面我国大学生的能力较弱。

3.双师型教师不足

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与高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则需要高校具有大比例的双师型的教师。但我国多数高校的双师型教师往往严重不足,主要是因为大多数都是年轻的教师,且他们工作经验比较少,这样导致他们无法快速变成双师型教师类型。另外,我国高校还是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激励方式与作用。

4.就业技能缺乏

实际上,大学生就业率如何是高校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饿过程,这就要求他们可以在就业过程中充分的认识自己,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往往是就业准备工作不足、盲目从众心理较多等,使得他们就业的困难进一步加大。另外,对于我国高校来说,他们在对大学生培养方面也是存在一定误区,如认识程度不够、力度不强等,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注重大学生的技能培养,造成他们就业技能不足,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状况。

四、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树立大学生正确择业观

注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正确的择业观念,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内容。为此,应加大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过年的培养,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等,帮助高校的学生可以端正就业态度。具体来说:一是引导学生就业观念的准确定位,避免那些过于盲从就业的心理,多注重现实性的选择;二是积极鼓励学生寻找多种途径的就业方式,不要只是想找到一个好的单位,若是有条件的话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实现多种途径的就业模式。

2.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就业已成为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此环境下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人才,充分地调动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动机以及模式,时刻跟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步伐前进,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另外,还需要加强专科的课程设置,构建具有特设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可以在大学期间真正学到有用、实用性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水平。

3.加强就业指导和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在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就应积极为每一位学生进行分析,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形式,制定出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实现他们个人价值。为此,高校应该开始有关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课程,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未来学生需要的技能性的知识,注重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从可以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

4.强化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

随着社会准入制度以及各种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地推行,对大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是增强我国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能力一个影响因素。为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就业能力,保证大学生就业的水平,促进高校教育健康和持续的发展。

五、总结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评价高校就业水平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就业率成为高校办学质量、评估以及专业化的调整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本论文认为提供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以及现状,深化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引导大学生活合理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唐冬生.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学生就业的策略[J].跨世纪, 2009(5).

[2] 肖贻杰.就业能力相关概念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3] 汪怿.就业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面[J].教育发展研究, 2005(4).

篇5: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

就业导向 人才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

【论文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面向,对提升高校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就业竞争力,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长远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具备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是否具有被就业市场认同的能力和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用“三个面向”的办学理念指导相关工作,使就业导向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始终的主线,将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面向就业市场办学,提升毕业生贴近社会需求的能力

“我国目前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仅为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性、结构性的失衡,而不是总量的过剩。是高校缺乏市场办学经验,只片面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师资情况进行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而忽视了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结果培养的毕业生在学历层次、专业层次、质量层次等与社会需求不能接轨。面向市场办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增强了学院的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坚持招生服从就业,培养企业需求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按需培养人才,做到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所谓按需培养,就是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质量、数量是否与市场需求接轨,这四方面反映的是高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和办学规模的问题。要根据市场需求,对就业率低于90%的“滞销”专业,应减少招生指标,对就业率达不到80%的专业应暂停招生。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在市场的大格局中找准自身的位置;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力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科学确定各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

2.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就业实习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得更为深入,并以此为依据,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突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学生在一些实习项目中,表现出计算机能力不足,学校马上可以调整教学,分专业岗位的不同开设计算机语种教学,同时加强专业计算机课程,使人才培养规格进一步合理化;企业的选拨方式和培训方式对学校改革教学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启发,比如项目式培训、督导制培养等;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要求和企业文化,同时接受企业的定向培训,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合理性。

3.发挥就业顾问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为充分发挥就业顾问在办学过程和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高校各系除应建立各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相关教学工作以外,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负责就业市场调研,对市场行情进行科学预测,与就业基地签订协议;负责聘请就业基地的领导、相关企业的总经理或人力资源部经理、成功校友为学校的就业顾问,每年邀请就业顾问来为毕业生做相关专题报告,提供就业信息,反馈办学意见;负责与人才中介市场的联系,完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就业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就业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决策服务,避免短视行为。

二、面向学生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被社会认同的能力

一名在校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到工作单位后是否仍然是一名优秀的职员呢?有关资料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前三项是责任心(75%)、团队精神(68.8%)、道德诚信(58.3%)都是关于学生个人素质的。而用人单位看重的责任心、团队精神、诚信意识等都是不能靠分数测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树立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是学生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

1.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育、同学的帮助、社会的培养,教育学生对社会负责是感恩教育的具体表现。责任心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其重要表现就在于态度。一位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乐于助人的员工,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管怎样的`企业都希望拥有责任心强的员工。关注学生是否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且能否主动去做一些份外的事情,即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比如担任学生干部时,能否认识自身的角色与作用,用心为大家服务;在宿舍里能否主动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扫卫生、打开水等);能否体谅家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比如说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会做兼职争取自食其力;还有参加义工组织与活动等,承担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2.通过社团活动,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在企业中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的,所以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以合作的方式做事。如让学生采取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考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一组学生自由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然后在一旁观察各人在群体中的表现。有的学生表现积极,在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吸取有益观点进行必要调整,最后综合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另外,在讨论过程中能较好的肯定、呼应、衔接与协调其他团队成员,把握好讨论的节奏,可以说团队精神已经渗入到他(她)的行为当中。相反,有一些同学表现欲过强,随意打断、否定别人,个人发言过长影响团队任务的完成,在处理冲突时表现出过强的主观好恶,对事不对人,这些都是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的表现。所以只有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建立诚信档案,强化学生诚信意识。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深处不一定能引起足够重视。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评优、奖学金、贷学金、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防止因为脱离生活,空洞说教而造成逆反心理。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自我诚信目标、体验自尊、增强自信意识。大学生诚信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等。“信用记录”作为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记录和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借款情况、学杂费交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履行相关责任情况以及履行承诺情况,并将信用记录装入本人档案。

三、面向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65.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规划;30%的学生虽有规划但不明确,仅4.8%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规划。使得大学生往往在极其盲目的状态下,随大流选择一份职业、一个公司、一个老板,干着与自己性格、兴趣和天赋完全不适合的工作。其结果就是一次次跳槽,一次次被解雇。事实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无目的的、无规划的盲目就业,将影响他们的长远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应做好的关键一环,理应得到我们社会各界尤其是大学生自己的重视。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明确规划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将其作为一项中心工作常抓不懈,要根据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勇于实践,不断摸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路子。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三个过程:一是对自己负责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能指望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恋人、老师、朋友)来对自己负责;二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是理想向现实妥协的产物,没有所谓的“最佳规划”,当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能马上实现时,要正视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三是终身探索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只是一个过程,还不是结果,他需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不断适应变化,并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实施个性化指导,确立职业目标。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成长背景、经历、认知、情感和风格。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课堂规范讲授以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和活动课程、各科教学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以及协调、组织、管理、活动等能力进行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及早实现自己对就业的区域、行业、岗位的三个定位。知道未来职业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明白自己的能力素质与未来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明确在校期间努力的方向,从而把在校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合理的期望值,使自己在求职就业时做到心中有数,自信而不自傲,面对逆境不气馁,百折不挠,增强就业竞争力。

3.制定职业实施规划,培养适应能力。制定实施规划,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要有得陇望蜀的具体行为和措施来保证。具体方法是:花时间考虑清楚职业规划中自己希望在个人素质、人生事业和金钱收入上分别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是能够让自己真正兴奋和愉快的?是创业?还是成为总经理?还是赚足够多的钱;实现短期规划(2-3年)、中期规划(10-)和长期规划(30年)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合理调整短期规划,以利长期规划的实现;以积极向上的语言,描绘出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时间;将目标分割成每年、每月、每周要达到的目标。定期回顾目标,让自己清楚规划的进程,并为已经完成的步骤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在自己的良师益友中,寻找一个人与自己分享目标,并督促自己切切实实地执行好每一个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千万别忘了给自己一点奖励。

参考文献

[1]王芳,苑立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16):6-7.

[2]苏文平,吴漪.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质要求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3):28-30.

[3]范海燕.浅谈当代大中志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青年研究,(08):71-73.

[4]黄渊明.职业素养.从点滴开始[j].中国大学生,2006(23):25.

[5]马莲.略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54-57.

篇6: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杨光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并存,为此,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0-2011/ES(2004)03-0000-2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大会上,卢强委员代表民盟中央作了题为《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发言。卢强委员指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现在有三对矛盾现象:一是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并存。据民盟的一项专题调查,2004年,计算机、机械、市场营销、会计、企业管理等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同时又有大量高校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二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并存。无业可就表明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有业不就则反映出毕业生缺乏适应高教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念和创业能力。三是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现象并存。据调查,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比发达国家的40%差别悬殊,造成如深圳高级技工缺岗达九成,买得起最先进的设备,却请不到操作者等现象;同时,在高校各类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仅为50%左右。”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三对矛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对高教大众化带来就业大众化趋势的严重不适应。因此,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收稿日期:2004—6—28

作者简介:杨光明(1954—),男,湖北恩施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涌现,社会急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3.以就业为导向是增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引下,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提高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能力。

4.以就业为导向是多数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其家庭收入多数处于中低收入水平,这些家庭更关心子女通过高等教育后能否明显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社会中找到适合的位置,缓解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是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以突出能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努力提高就业能力和人才质量上狠下功夫。

1、对准市场设专业。恩施州既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被国家纳入西部开发范围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水能、矿产、生物、旅游资源,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中华硒都”的美誉。目前正面临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段建设机遇,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州城经济以民营化为主,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

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确立卷烟、水电、食品、药化、建材为我州五大骨干工业,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为我州六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学院根据“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骨干工业及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设置了电力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园林花卉、动物医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等专业;根据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机电工程等专业;根据恩施州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的现状,设置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等专业;根据服务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状,设置了旅游、广告与装潢和经贸英语等专业。目前高职高专专业已达到27个。学院在重视专业调整的同时,不断加大专业教学改革力度,并确定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为改革试点,按照“整体上水平、局部创优势”的思路,学院将工业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专业作为“院级名牌”专业进行建设,将动物医学、园林花卉、电力工程技术作为特色专业进行扶持。对于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学院在师资调配、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设备保障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目前,上述专业全部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业办学水平合格评价。2004年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79所承担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职院校之一。

2、对准岗位设课程。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不能按照学科体系而必须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设置课程体系。岗位或职业需要应知应会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进行什么技能训练。为此,学院确立从职业岗位能力入手逆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将职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大胆地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体系必须为实践教学体系服务。根据全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我院于2003年全面修订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优化课程设置,通过“砍、增、缩、减、改”等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型和针对性。与此同时,学院狠抓课程建设。2003年确立了20门专业主干课作为“名牌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通过仅1年多的努力,《会计学原理》课程已于2003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优质课程,2004年3月又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3、对准实践抓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把实

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为了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2002年—2003年,对22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121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和35门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进行了重新修订,自编并公开出版了9门专业主干课的教材,保证了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实践教学计划管理,从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数到专业课课程学时数,原则上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数的配比达到了1:1。学院部分专业,如机电工程、建筑工程、动物医学等专业实施“以训代教”改革,实践教学课时比重达到60%以上,保证了实践教学在计划和时间上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我院出台《恩施职院实训教学规程》、《恩施职院实训教学奖惩条例》等系列文件,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从考核方式的转变入手,来确保了实践教学在效果上落到实处。

4、对准质量强管理。为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目标过程岗位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双轨制管理模式,即教务处抓目标管理,系(部)抓过程管理,教研室抓岗位管理。除此之外,还独立设置了与之相并行教育教学督察室,负责对教学质量和教学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控、督导。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了以学生评教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以学生评教与专家随机抽查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加强了实训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检查力度,成立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专家组,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实训场所检查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情况,并把所检查的情况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考核的主要依据。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监督管理体系,成立了学院建设与发展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下大力气狠抓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如2001级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文章20多篇。2000级电力专业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就帮助鹤峰电力公司成功解决了 “二次回路测量”安装的技术难题。几千名被认为在高考和中考中“落榜”了的学子在恩施职院踏上了成人成才和创业创新之路。

三、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加大就业指导力度

高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几年来我院在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1.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学院在入学教育中就安排了一堂严肃的就业形势课,结合专业教育分析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也渗透到专业学习之中,由任课教师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接近毕业时,又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学院还聘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院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2.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就是好岗位、好工作。其次,教育学生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鹜远、盲目攀比,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发挥自己长处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与现实待遇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眼前的困难要耐得住,吃得消,要看到长远的发展前景。通过就业指导教育,学生对自我定位、社会需求都有了很好的把握,增加了就业信心和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了社会需求,提高了我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80.15%上升到2003年的95.84%,高于全国同类学校的平均水平,且建筑工程专业、文秘专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 李志宏等.就业导向, 《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11期

[2] 张振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0期

篇7: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何树莲梁少群

[摘要]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和特点要求必须提升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对 - 年2521家面向42个专业高职院校女毕业生招聘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调查分析,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应根据女性就业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培养女生职业素质,根据专业方向拓展女生就业市场,根据女大学生创业需求加强创业教育。

篇8: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扩大招生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陈旧、教育过程僵化等问题。因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话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大学生创业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代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一入学就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打消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大学生在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能够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上大学以后,大学生普遍会觉得,自己已经考入了大学,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只要考试得六十分就万事大吉。高校和教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不能让大学生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高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要让其充分认清就业情况的严峻形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这样学生才会打有准备之仗,平时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要具备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有学位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创业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感、团队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从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拥有创业的经验,要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好的洞察力。教师要主动提高创业教育意识,不断增加创业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学校要吸收社会上那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身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内容。创业教育教师不但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要多参加培训项目,改善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四、从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以就业市场为教学导向。高校越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形成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宽泛,包括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开设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采取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补充的方法,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创业知识。高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营造推崇创业、鼓励冒险、接纳失败的创业环境。师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理念。在这种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大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一线。创业在高校成为一种热潮。

对一所大学来讲,育人是根本,就业是目标。就业率是社会检验高校是否实现办学目标的标尺。因此把握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应该随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横向比较,纵向挖掘,确定本校的层次定位,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特色,扬长避短,全力打造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高校要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大学往往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上接受纸上谈兵似的讲解。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参与招聘会,感受就业氛围;四年级集中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技巧。这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强就业能力。

五、从政府改变服务方向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关注。政府需要在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研究开发转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及时发布相关政策、项目、实训、成功案例等信息,畅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教育科学评价机制和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收集反馈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数据库,把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促进以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目标的系列法案出台,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衍生公司的创办。要形成完善的创业基金体系。政府要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优秀创业教育学生以及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业。

六、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学生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我们提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准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44.

[2]马贤水.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6-167.

[3]大卫·科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M].晓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5.

上一篇:内设机构的组成及职责下一篇:家校合作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