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2024-05-22

让作业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精选6篇)

篇1:让作业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新宠”

运师附小薛银兰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课堂教学的巩固,所学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教师布置作业总是,学生抄写,教师批改,学生订正。如此单调、枯燥的作业,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厌倦,失去兴趣,更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应该细思巧设,让学生不再把作业当成一种机械的抄写,一种负担,而是让他们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快乐。在语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作业的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乐学、好学,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因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如我教完《姥姥的剪纸》一课,我让学生亲手实践一下剪纸活动,然后写感受,进行一次小练笔;学完《负荆请罪》一课,我让学生自由找伙伴自编自演课本剧;学完《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我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巴金的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组织一个巴金作品交流会,等等。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趣味性,避免了枯燥感,学生能轻松接受,圆满完成。

二、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1、生字排列型

新课标教材的识字量大,在教后要及时再现,巩固才能扎实掌握。所以在每单元结束时,我都让学生重新编写生字表。学生可以根据结

构(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单一结构)来编排生字表,也可根据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笔画多少来编排生字表,还可以根据部首相同来编者排生字表。学生在书写时,根据规律可以牢记生字。

2、词句联想型

让学生预习课文《师恩难忘》时,我设计了“字词联想型”的作业练习。如写出“诲”同部首的或同音的字;或以生字“诲”为词中的一个字,组出若干个词,如“教诲”“诲人不倦”等,或由田老师上课的情景,把联想到的有关词语写出来,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再如学习《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后,让学生联想到的写母亲的名言警句写出来,如“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仿句段型

我在教学时,不失时机地结合课文中某些结构或句式有一定特点的语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仿句造句训练,或说或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学习《莫高窟》一课,作者在介绍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时,就很有特色。文中写道:“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物法,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形式。在组织学生学习以上内容后,我让学生仿照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其他事物的不同姿态。通过训练,学生不公能熟练地掌握了这种句式,而且也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提高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三、作业难度的层次性

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这是人们的教学目标。尽管学生千差万别,能力各不相同,但作为教师,都应为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立足与发展的“板块”而全心服务。虽然班级授课制、群体教学模式影响着这种服务到位,但是,教师也必须创造条件服务到家。作业设计考虑难度的层次发表 一定的弹性,让不同层面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时学生的持续发展,意义是深远的。

1、作业量的不同

在学习生字时,我常采用课上及时反馈的方法,课上学完的生字、生词当堂听写,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在写作业时就可以少写或是不写,为他们单独出一部分提高能力的题,以提高其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

2、作业难易不同

学生学习了写读书笔记的三种方法:(1)摘抄好词佳句;(2)编写内容提纲;(3)写读后感悟(虽然,这三种写法,难度逐渐递增。)我将全班学生按阅读、写作能力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各用相应的写法或高一层次的写法完成一则读书笔记。由于题目难度分层,学生不公没有畏难情绪,相反,好强的心理促使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学生的能力水平虽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均在自己的“基点”上得到了发展与提升,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都享受着成功的快乐!

作业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让作业成为学生的“新宠”。

篇2:让作业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乐趣

文/陈 婧

摘 要: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存在着“三重”“三轻”的倾向:重数量、轻质量,某些教师一味追求作业数量,让学生做重复单调的练习题,很少出现变式题及探索性、开放性的题目;重书面、轻实践,有的教师留作业就是让学生做题,很少布置举例、动手操作的作业;重课下、轻课上,课上“满堂灌”、课下“题海战”.这种“三重”“三轻”的倾向久而久之使学生难免感到厌烦,做作业就成了学生的一种包袱。新课程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总之,要让学生快乐地作业,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尝试着实施多元化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

关键词:多元化;情境类;乐趣

一、多元化作业让学生欢呼雀跃

多元化作业克服了形式单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例如,我在学习《天鹅、大虾和梭鱼》之前,让学生自己搜集小动物的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惯摘录下来。学生在收集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小动物的知识,还学会了搜集资料的方法,摘录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用笔写下来的,有用图画出来的,还有用图片来展示的等等。学完这一课后,我让他们仿写诗歌,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可以配上图画,学生做这样的作业兴趣可浓了,以至于后面学了《征友启事》,有的学生主动仿写征友启事为自己寻找朋友,还特意画上了自己的像。学完了《我是什么》让孩子们介绍自己,学完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让他们仿写《动物妈妈有办法》等,写得好的作业我就贴在后面的《学习园地》里,让大家参观学习,每次布置这样的作业时,学生都会欢呼雀跃,积极主动参与,可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爱。至于写字词,我也让他们自己选择写多少,只要听写,能写出来就行。

二、情境类作业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教学时,我很注重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完成趣味性较强的作业。

作业完成后,小画家的作品我贴上了学习园地,小作家的作品、小科学家的资料我把它当作阅读刊物挂在图书角,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朗诵家们大方地站在台前有感情地朗读,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感人。

给学生布置作业,在于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等融入作业中,设计多元化的实践作业,让作业丰富起来,成为学生的乐趣。

篇3:让作业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扮倩常规性作业, 让学生产生游戏式的热情

小学生爱做游戏, 好奇心强, 喜欢新鲜的刺激。然而, 常规性作业犹如家常便饭, 虽然少不了, 但面孔单一, 久食必然生厌, 还可能营养不良。这就需要适时打扮它, 让它华丽转身, 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 为了巩固认读, 可用读拼音猜谜语的形式, 印发谜语卡片, 让学生用拼音写出谜底。小学生错别字比较多, 可以每一两周搞一次我的“小病号”集中会诊活动, 会诊之后, 教师再通过默写, 检查“病号”是否痊愈。这样布置, 要比单纯布置完成订正错别字的任务让学生更感兴趣。布置让学生抄写诗歌和文本中经典的句子就不如安排他们给文本中的插图配上文字效果好。布置学生写同学的外貌就不如写“猜猜他 (她) 是谁”来得有趣…… 心理学指出, 当事件是符合或加强人的认识和愿望系统时, 就产生肯定的情绪, 给人以提高活动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开启智慧, 隔三岔五地精心烹制“营养餐”, 扮倩常规性作业, 学生必然兴味盎然, 乐在其中, 事半功倍。

二、提供针对性作业, 让学生体验拔节般的快感

教育是关爱人生命发展的善行。教师的天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而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的不同, 尊重生命的差异, 满足生命成长的需求, 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怀。教师布置作业, 不应搞一刀切, 应针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差异灵活处理, 让学生既吃得了, 又吃得饱。

如:某位老师在布置学生预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时, 经过师生商定, 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搜集边塞诗和与“柳”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 并研究“虐”字的写法和运用;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通过朗读表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一部分同学选择了通过绘画表现文中描写的柳树。另外,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针对文本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提出自己的疑惑则是共同的任务。第二天, 课前和课堂上通过交流、展示等进行检查。这样的作业, 关注了学生差异和文本的特点, 突出了学习重点, 也为化解学习难点做了铺垫,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成长的快乐。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 并充分利用这样的差异资源, 遵循规律, 提供适合学生需要, 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追求。

三、设计活动性作业, 让学生享受生活化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布置作业也应体现课程特点和要求。 教师设计作业时, 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将作业内容生活化不失为一条上策。 如学了《谭千秋》一文让学生创作并朗诵颁奖词, 学了《负荆请罪》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 学了诗歌让学生制作相关书签。通过举行认读对联、标语的活动培养第一学段小朋友的识字能力和关注身边的语文的习惯, 借助上级布置的宣传活动模拟练习, 引导第一学段的孩子学习口语交际, 通过改编或学写歌词、轮流写班级日记、故事续编培养第二三学段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 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展开专题阅读, 拓宽视野, 深化感悟或认识, 等等。可以说, 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 语文作业的内容可以如此鲜活, 教师为什么总要把小学生困在枯燥的习题册上呢?

篇4:让作业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关键词】策略;课外作业;心理认同;作业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当看到有的教师因学生未完成家庭作业而烦恼叹息的时候,笔者就在思索:学生为什么没完成作业呢?经过多次调查了解,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不想做,厌烦。布置课外作业应从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是什么,又为何布置这些作业?教者只有从课程出发,布置课外作业才能更靠谱。反思之余,笔者也了解了老师们的情况:完成课外作业的目的通常是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拾遗补漏,拓展加深等等。这是普遍的认识。各处的练习题是要做的,也便于检查,谁不愿意走捷径?不少老师经常布置的当然是书面作业,有的甚至是很机械的作业。结果我们的学生是怎样对待的呢?一部分埋头做,一部分敷衍做,一部分干脆不做,极少数的还找习题做。显然,单调的作业形式,枯燥的作业内容,同样的作业数量,一方面让不少学生兴趣索然,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收效甚微,浪费了时间,一方面也培养了极少数“作业狂”。这种以做习题一统课外作业的敷衍行为,必然禁锢了学生的身心,缺失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相距甚远。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外作业适应学生和时代的需要、给力学生发展,笔者认为教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课外作业的新常态。

一、扮倩常规性作业,让学生产生游戏式的热情

小学生爱做游戏,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刺激。然而,常规性作业犹如家常便饭,虽然少不了,但面孔单一,久食必然生厌,还可能营养不良。这就需要适时打扮它,让它华丽转身,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为了巩固认读,可用读拼音猜谜语的形式,印发谜语卡片,让学生用拼音写出谜底。小学生错别字比较多,可以每一两周搞一次我的“小病号”集中会诊活动,会诊之后,教师再通过默写,检查“病号”是否痊愈。这样布置,要比单纯布置完成订正错别字的任务让学生更感兴趣。布置让学生抄写诗歌和文本中经典的句子就不如安排他们给文本中的插图配上文字效果好。布置学生写同学的外貌就不如写“猜猜他(她)是谁”来得有趣……心理学指出,当事件是符合或加强人的认识和愿望系统时,就产生肯定的情绪,给人以提高活动的能力。教师如果能开启智慧,隔三岔五地精心烹制“营养餐”,扮倩常规性作业,学生必然兴味盎然,乐在其中,事半功倍。

二、提供针对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拔节般的快感

教育是关爱人生命发展的善行。教师的天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而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的不同,尊重生命的差异,满足生命成长的需求,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关怀。教师布置作业,不应搞一刀切,应针对学生的生命个体差异灵活处理,让学生既吃得了,又吃得饱。

如:某位老师在布置学生预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经过师生商定,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搜集边塞诗和与“柳”有关的成语、俗语、诗句,并研究“虐”字的写法和运用;一部分学生选择了通过朗读表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一部分同学选择了通过绘画表现文中描写的柳树。另外,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针对文本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提出自己的疑惑则是共同的任务。第二天,课前和课堂上通过交流、展示等进行检查。这样的作业,关注了学生差异和文本的特点,突出了学习重点,也为化解学习难点做了铺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成长的快乐。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并充分利用这样的差异资源,遵循规律,提供适合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追求。

三、设计活动性作业,让学生享受生活化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布置作业也应体现课程特点和要求。教师设计作业时,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将作业内容生活化不失为一条上策。 如学了《谭千秋》一文让学生创作并朗诵颁奖词,学了《负荆请罪》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本剧,学了诗歌让学生制作相关书签。通过举行认读对联、标语的活动培养第一学段小朋友的识字能力和关注身边的语文的习惯,借助上级布置的宣传活动模拟练习,引导第一学段的孩子学习口语交际,通过改编或学写歌词、轮流写班级日记、故事续编培养第二三学段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展开专题阅读,拓宽视野,深化感悟或认识,等等。可以说,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语文作业的内容可以如此鲜活,教师为什么总要把小学生困在枯燥的习题册上呢?

综上所述,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从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成长需要出发,尽量因人而异,把握课程特点,强化作业功能的形成性和发展性;优化内容,选准作业的训练点,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巧借载体,创新形式,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践行新的作业观,追求最佳的育人效果。

篇5:让语文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在教学中,总会碰到学生拖欠作业的情况。据调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7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36%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作业、少写作业和日记等作为对语文老师最大的希望”。传统的作业形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了学生的负担,甚至使部分学生因为作业完不成,而被老师训斥、批评,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家庭暴力。然而,教师们不可能不布置作业,因为家庭作业是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通过课外作业,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和自学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到底该怎样布置家庭作业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并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问题剖析:

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完成家庭作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作业形式单一。不少教师总是认为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让知识升华的单一过程。在布置作业时,不是让学生写词语就是让学生被课文抄文段,要么把学生捆在课辅上不肯放松,结果又怎样呢?学生对于这一类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只是机械地乱做一气,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

作业布置数量不当。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领会课标精神、研究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布置作业方面认识不足,不能正确确定学生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完成作业所花的精力、时间。

(三)作业布置时没考虑到水平差异,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一个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既有“吃不了”的学生,又有“吃不饱”的学生。如果教师布置作业时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不少学生作业目的不明确,作业态度不端正,作业不得法,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解决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准则。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作业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让作业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切实的好处,学生不再受到无穷无尽的考试试题的折腾,把学生从过重的负担下解放出来,给学生一个可以发挥个人才能、自主学习的空间。

应该怎样布置语文作业呢?本人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有的教师往往将一些背诵改为默写,听说训练改成了写作,大大地减弱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忙于应付老师。因此,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愿意学、喜欢学,并渐渐地迷上学。如学习了《风筝》一课后,我让学生动手去做风筝和放风筝。通过做风筝放风筝,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我们”做风筝时的高兴之情,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风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这也为第五单元的学习做了铺垫。又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画成一幅画;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景色的方法,对家乡某个景点的景色用口头作文的方式进行描写。

分层次、分阶梯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也是有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自主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该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及统一式,给学生的作业开设一个“自助餐”或“自选超市”,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如学了《掌声》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任务:1.课文真感人,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2.课文中有一些让我感动的句子,我要抄下来;3.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家长听;4.从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5.从英子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与同学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6.同学之间应该如何相处?7.读了英子给“我”的来信,请你给她写一封回信;8.搜集有关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资料,跟同学交流你的看法。(以上8题,可任选3-4道完成)以上8道题的设计,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渗透开放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标规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顺应这一潮流,学科渗透题也已成为今年小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学科渗透就是在注重语文学科内综合的同时,引进或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从语文的角度解决问题。因此,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在学习第五单元“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我们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到生活中去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在班级中开展交流活动。学生汇报探究成果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写成习作,拍成相片,剪报,制作手抄报,或者是手工制作品……一个星期后,在班级举行的《我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会上,学生展示了各自的作品:有的写了一篇优秀的习作,有的呈现了自己或父母协助拍摄的相片,有的制作的手抄报,有的是剪纸,还有的同学制作了风筝、中国结,有的同学拿来了书法、绘画作品……真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也综合运用到了美术书法剪纸;活动还激发了学生热爱传统、热爱祖国的情感,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不知不觉中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苏赫姆林斯基认为:“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题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现象,发展个人的爱好和需要,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我想,只有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准则,那么语文作业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和意义。

篇6: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集知识创新和应用于一体的经济信息时代,而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具有传输信息量特别大,传播速度特别快,覆盖范围特别广等特点,近年来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大学生这一个群体中,有着太多的负面影响:他们上网不是人们想当然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而是——上网聊天,更有甚者在网上算命、玩游戏,有的学生因聊天上瘾,竟连上课都给忘了。聊天与游戏基本上成了大学生上网的主旋律,在学生上网主要集中地的一些网吧、学校机房甚至学生宿舍,大部分学生泡在聊天室或游戏网站上。至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综合技能,尤其是如何利用网络与自身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根本是一片茫然。我们都知道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接受过良好教育并将对国家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素质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整个国家也很难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强国。因此,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有待于提高,这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重任。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网络游戏、网上影院、网上交友、网上婚姻无一不在颠覆着传统的理念。那么,作为大学生,在这个虚无飘渺的世界中提升自己的网络素质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从政府方面考虑:

(1)加大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的力度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例日益增多,其中很多案例反映出了他们网络法律意识淡薄和网络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因此,加大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宣传与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学校应当通过课堂教学以专章或网络宣传以专栏的方式向学生着重介绍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学生要合法地使用网络技术。同时,结合一些典型案例,让他们具体讲解哪些网络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实施网络不法行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给大学生自身带来的严重后果。要向学生强调,虽然网络不法行为与一般的违法犯罪有区别,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网络不法行为利用了网络作为其违法犯罪的手段,网络不法行为与一般违法犯罪行为一样具有社会危害性,同样会侵害到国家、集体、他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损害到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完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净化校园网络空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网站上设置一些提示信息,提醒大学生文明、合法上网;对校园网内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与监督,对于含有不文明用语,侮辱、诽谤他人及其他有悖道德,违背法律的内容的帖子应坚决删除;安装不良信息过滤软件,阻止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侵入;加装技术先进的网络监督管理软件,一旦校园网络环境中有不良、违法行为发生,该系统可自动向行为人发出警告,以制止

或减少不良、违法行为的发生;对于不听警告者,学校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必要时可限制其网络使用权限、取消其用户资格等,情节严重的可给予校纪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应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二、从学校方面考虑: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使用网络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观念,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及不法行为的影响。多举办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如组织、引导学生创办红色网站,举办网页、网络动画、应用软件等设计大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满足爱好计算机与网络的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将一些学生吸纳进校园网络管理团队,不仅有利于校园网的维护与管理,而且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在传授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使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传授与网络道德教育同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将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应通过开办专题讲座、组织论坛讨论、开展主题活动、加大网络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与法律素质。要教育大学生要重视网络道德,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使用网络的人却是真实的,网络交往虽属人机交往,其实质却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网络交往同样应当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提高个人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个人自律,坚持“慎独”;做到“知行统一”,从网络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做起,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3)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内容少,更新不及时,关于专业知识及科研方面的信息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并多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使用和学习;将学校的宣传版制成网页,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在增加专业信息资源方面,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还要“号召”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我们要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媒介,一种工具,而网络下的人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人。诚然,很多人在网络上展现出和生活中不同的一面,那其实是对于现实压抑的一种发泄,网络上有时候更是一个真实的自己。网络确实需要文明,但是抓文明应该从文明的根源抓取。大多数网民是因为生活中过于压抑才导致的网络人格失真。于是,网络文明问题又成社会问题。解决网络文明的关键也就在于解决社会问题,让人们精神生活充实起来,生活压力小起来,惟其如此才能给网络减压,还网络文明。

上一篇:选矿厂2016年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简介-舍弗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