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2024-04-10

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精选10篇)

篇1: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全面提升年”活动,大力加强民生居住条件和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居民住房保障建设,不断提升房产公司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自身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提升目标。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提升年”的深刻内涵,力争在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2010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面提升年”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只有突破才得以提升。作为一名建设工作者,对“全面提升”这个关键词,我们还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首先,不要只把它当成口号,而要把它作为了一种导向,一种新的理念,作为行动的纲领和指南;其次,不要孤立的看成是一种政治活动,而应把它当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积蓄,所以要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创新办法以更严格的要求、更高的标准更务实的作风,创造性力争在2010年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跨上新的台阶。

二、进一步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努力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

三、扎实做好公司各种工种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技工的业务能力,为建设好优良的建筑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续认真仔细地审查资料员的工程资料,真正做到工程实体和工程资料相吻合,杜绝闭门造车、敷衍了事已应付检查。是资料管理工作在睡觉昂一个新台阶。

四、进一步强化责任,找准自己的位置,认真地履行好每一项职责,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五、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少说空话,多干工作,对工作精益求精,办事情尽心尽力,恪尽职守,提高效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利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篇2: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电教中心阅卷室李俊红

2010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面提升年”。“全面提升”提升的既是工作,也是我们的素质和能力。这一活动的开展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还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不仅要有清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还要落实到位,使之显现成效。按照“全面提升年”活动要求,结合本职工作,将进一步调高目标,提高标准,自我加压,努力实现个人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新提升。

一是继续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提升把握政策和主动工作的能力。学习作为工作之基、能力之源、行动之本,是提高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要强化学习意识,重点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业有所专、干有所长。

二是在细节上狠下功夫,提高阅卷准确率和工作效率。强化责任意识,做到精益求精,确保不出偏差,不出问题。各年级的每次月考及测试成绩力求做到“严、细、准、快”,并严把审核关,确保在每位教师都能及时看到阅卷成绩做为课堂参考。

三是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立足点,提升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把工作尽量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确保自己负责的每项工作坚持明白、清楚、准确。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同时,结合工作范围,选准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以更好的满足全体任课教师的要求。

四是工作内外严格要求自己,提升个人良好形象。严守工作纪律,力求多读有用的书籍,加强体育锻炼,努力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谨细致的作风,在提升年之际全面提高自己,让自己在这一年里再上一层新台阶。

篇3: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关键词:航空企业,预算管理,必要性,存在问题,措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航空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航空企业必须提升其经营方式和服务水平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需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有利于建立和健全航空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实现航空企业的战略化管理, 整合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航空企业的风险。文章从航空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其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作用、存在问题和采取措施。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1、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指的是企业以经营的业绩作为起点, 以盈利为根本目的, 将指定的发展目标、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层层下达到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 建立起一套以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指标管理控制体系, 把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和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相结合起来, 并对各个部门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根据绩效来进行考核和奖励的一种管理系统。

2、航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航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预算、决策预算和经营预算。一是财务预算, 包括制定预计现金流量表、预计利润表、利润分配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预计现金流量表主要用于对航空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进行观测, 反映其在既定的一段时间内现金出纳和收入的财政预算。预计利润是既定时间内反映航空企业运营成果的一种财政预算, 是用航空企业营运收入减去投入成本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后的余数。利润分配表是在一定时间内对净利润进行分配或对亏损进行弥补而绘制的一种会计报表, 通过报表来掌握航空企业利润分配的构成、利润分配的情况以及企业的亏损弥补状况。二是决策预算, 主要包括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算和财政支出的预算。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算包括从事航空企业研究与开发工作人员的薪酬和耗材、劳务费等相关费用的预算。财政预算包括航空企业购买金融债券、政府公债、公司债券和其他股票的投资预算, 以及购买新飞机、保养或维修旧飞机费用的预算。三是经营预算, 主要包括航空企业的购买设备预算、服务员员工薪金预算、机上服务费、燃油费预算、采购食物原材料预算、地面服务费预算以及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广告宣传费用预算。

三、航空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全面预算管理在航空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保证航空企业顺利实现自身的经济盈利目的, 也确保航空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更趋科学、合理。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航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

1、有利于把全体航空企业的经营理念统一到同一个高度, 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

加强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一方面使航空企业各个部门明确他们的部门职能, 认识自身的任务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能力, 保持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沟通, 使航空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目标行动达成一致, 确保整个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 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使航空企业的高层及领导清楚地认识和把握航空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动态方向, 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航空企业内部运营方式, 确保企业自身的营运能力和整个企业的价值相互吻合, 保证其制定的经营目标具有可行性。

2、有利于航空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指的是以公司企业作为主要形式, 以有限责任制度作为保证, 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作为基础, 形成管理科学、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深入地改革发展, 企业的经营模式逐渐转变成以经营权、所有权互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主题, 航空企业想要在未来取得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则必须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投资者选择投资的方向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成果, 不仅要注重企业已经具有的生产利润和生产效益, 还要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上进行综合的评定。加强航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能够给航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营利润, 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3、有利于航空企业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经营风险, 增强其对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

航空运输业是一个低效益高风险的行业, 各种风险性、动态性、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航空企业必须寻找到一种相应的管理办法, 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可以使航空企业在宏观角度根据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提前制定企业工作的规划, 把企业经营目标作为思想指导, 从整体上处理好企业已有的资源和市场经营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地对企业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保障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风险, 避免航空企业进行盲目性的经营。

4、有利于航空企业实现战略化管理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形式是全面预算管理, 它是全面实施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制度与方案, 是以价值形式和数量形式综合反映企业在以后的目标和计划等方面的预算。通过对航空企业的管理预算, 有利于统一其经营的理念和模式, 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 激发员工的激情与工作动力以及他们对管理模式的适应能力, 确保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为企业实现预期目标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支持, 优化财务结构和资源的配置。

四、当前航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航空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形成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但是由于引入的时间并不长, 在经营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与盲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航空企业全面预算的目标设置得不科学不合理, 没有注重把企业的预算管理和战略目标、战略规划相结合起来, 使得企业的预算控制管理与预算管理失去其本身具有的意义与作用, 无法实现企业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必将导致企业陷入一种不持续、不稳定、高风险的发展状态。加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信息不相符, 企业各个部门也没有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预算指标认真完成任务, 使得企业最终实际实现的目标与预算的目标相差甚大。二是航空企业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程度不高, 参与的程度和力度不够。因为缺乏系统的培训指导与教育, 企业内不少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和部分高层管理人员没有完全熟悉、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相关制度, 对企业引进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采用不积极、不重视、不关己的心态去对待, 结果只是为了预算而进行预算, 导致预算在形式上流失掉。三是航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奖惩等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企业因为没有形成完善的预算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 结果在业绩考核的过程中, 往往会掺杂着许多个人的情感因素, 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判断, 管理上松松散散, 无法真正实现考核的公正、公开、公平, 使得企业的预算考核设置成为一种形式化、虚设的制度, 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和效果。

总的来说, 航空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和制度条例, 才导致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和理念在企业中无法顺利执行。

五、航空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针对航空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不足, 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把全面预算管理和航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相结合, 科学合理制定预算目标,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培训、学习和宣传, 制定和完善其相关制度, 使全面管理预算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1、提高认识, 把全面预算管理和经营战略目标相结合科学合理制定预算目标

航空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该紧紧结合内部发展经营战略目标规划和外部的环境, 根据资本预算、业务预算、经营目标等科学制定预算目标, 采用由上至下宣传教育的方式, 使预算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 使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严格控制企业的成本预算。比如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控制成本、资金管理和全面预算管理, 以公司的综合计划和战略规划为基础, 把降低成本作为主线, 将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两者相结合, 合理规划成本目标, 并将它作为预算标准分配到负责部门, 通过控制预算, 加以管理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成本的各种因素, 一旦发现与目标成本的预算不一致, 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真正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预算管理。

2、选择恰当的预算控制和编制方法, 强化监督执行力度

航空企业要选择恰当的预算控制和编制方法, 不仅要做好事前控制, 同时也要做好事中和事后控制。此外, 还应该从专业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的每一个目标任务、指令计划和战略目标细分落实到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人身上, 争取做到事事有目标、人人有指标, 加大监督执行力度, 保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3、建立比较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和考核制度

企业所有的工作是根据制度而展开的, 建立比较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和考核制度能够确保企业预算编制、管理规则的科学合理制定和顺利执行。比如在进行企业的预算绩效考核时, 充分运用平衡记分卡, 从市场、财务、创新和内部运营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企业的年度目标, 同时将考核的结果与个人的工资收入相互挂钩, 要进行逐层的考核, 更好地实现预算管理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积极性作用。

六、结语

总而言之, 加强航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化管理,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航空企业的风险;有利于建立和健全航空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由于全面预算管理引入的时间并不长, 在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与盲点。因此, 要把全面预算管理和航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相结合, 科学合理制定预算目标,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培训、学习和宣传,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和考核制度。

参考文献

[1]朱佳慧:浅析全面预算管理在航空公司管理中的作用[J].商业经济, 2012 (8) .

[2]张金兰:航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运用探讨[J].当代经济, 2012 (9) .

篇4: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发展;美丽中国

1 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开放。社会各界重视经济发展的程度提高到了历史最高点。各个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只重视了如何快速的发展,往往忽略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近年来,从那时积累的生态问题逐渐暴露,我国内蒙古,宁夏等西北地区,沙漠化日趋严重,都是由于过度放牧,滥砍滥发造成的;我国南方地区,酸雨严重,都是由于过度进行有色金属的开采,林业破坏导致的。除了我国,整个地球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北极臭氧层空洞越来越大,全球变暖也越来越剧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在科学发展观中着重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林业生态的发展,通过林业生态发展水平的提高,实现美丽中国的最终目标[1]。

2 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1)生态林业建设在北方有助于防风沙固土,防止沙漠化加剧,减少沙尘暴。在北方,由于天气干燥,降雨量较少,加之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北方沙漠化严重,并且导致了严重的沙尘暴。在北方加强生态林业的建设,非常有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进而固定尘土,同时,生态林业还能够净化空气,是城市的空气净化器。

(2)生态林业建设在南方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南方空气湿润,降水量较大,加之南方地形奇特,山地较多,又处于地壳交界带,容易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生态林业建设有助于固定山地上的松散沙石,进而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说生态林业的建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生态林业的建设有助于吸收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净化空气,进而减少酸雨的生成。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是大自然的“调度师”,生态林业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同时还具备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的根基,是社会稳定的外部保障。由此,生态林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生态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必然要加强生态林业发展,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是三位一体的,同时这三者必然要实现协调发展,只有将这三者的关系进行很好的统筹,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相关措施

建设生态林业與民生林业是当今社会的需求也是提升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必要举措,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对我国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究竟如何建设生态林业,提升我国精神文明?笔者总结以往经验,对此进行分析。首先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的方式建设生态农业[2]。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的功劳都是改革所带来的。虽然相对刚才所说的几个方面来说,林业改革现处于初级阶段,任务十分艰巨,但是一旦做好林业改革的规划,那么不仅可以惠及每个中国人民,而且将会给整个中国带来长远的利益。所以,紧抓林业改革,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做积极的准备。其次,建设生态林业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推动整个林业产业的进步。遵循科学的指引,借助科技的力量推进林业生态的进一步发展。科技可以有助于预测和解决生态灾害,进行新型的生物产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科技还可以减少建设生态林业时的成本与投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提升生态建设效率。最后,建设生态林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积极保障人民生活。林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努力,在提高林业水平的同时,必须注重林区人民的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往往林区人们的生活远远不及其他城镇农村的生活,经济发展还很落后,而在建设生态林业的漫长过程中,林区人民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待遇,我们不能不予顾及。建设生态林业,不能够将其建立在林区人民的痛苦上,不能以牺牲林区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所以,在推进生态林业的过程中,要首先解决好林业人民的生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林业的建设铺平道路,提高人民自觉进行生态林业管护的热情,为生态林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 总结

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精神文明的追求与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当今面临严峻的生态形势,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刻不容缓。关于生态林业的建设,我们已经做了积极的努力,每个人都应认识到建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重要性,它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让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上一并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树丛.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12 年12月27日).中国绿色时报.

篇5: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咸宁市委按照省委“五个基本、七个体系、五务合一”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市为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坚持科学谋划,明确基层党建目标。作为中央和省委领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市委一直将基层党建作为推进咸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2010年初,市委提出了在经济上建设鄂南强市,在党的建设上创建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市,努力把中央、省委领导的联系点办成示范点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将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到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层面,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中央作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大部署后,市委进一步把示范市创建活动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创建活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以基层组织建设年引领创建活动,使基层党建工作继续保持了强有力的推进态势。

二、坚持项目推进,打造基层党建平台。按照创建示范

市的总体目标,先后推出了村、社区、机关、学校、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基层党建规范化建设“二十条”,以抓工程项目的形式,以齐抓共管的办法,整合各个部门的资金资源,以全所未有的投入力度、覆盖广度,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各领域基层党建平台建设。市委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先后三次在赤壁市、通山县、嘉鱼县召开县、乡两级党委书记参加的示范市创建动员会、推进会,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市委出台20多个指导性文件,成立300多名干部成立70个督办指导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督办检查,强力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近年业,全市共整合各级各类资金3.56亿元,完成了862个村、73个城市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建设,分别占总数的95.4%、100%。同时,完成了512个非公企业、638个机关单位的党员职工活动中心规范化建设,分别占总数的91%、95%。仅市、区两级就整合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货币资金3000万元,一次性高标准完成市区24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在全省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坚持党建为民,激发基层党建活力。把基层党建平台建起来不是目的,关键是把平台用起来、活起来,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此,咸宁市始终坚持党建为民的理念,依托基层党建基地,强化党务、规范村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使其

篇6: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为全面提升我院侦查监督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提高依法、正确履行审查逮捕,刑事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职责的能力,我院以建设具备“七种岗位技能”(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法律政策适用、监督纠正违法、文书制作和案件汇报、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释法说理化解矛盾和群众工作、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的侦监队伍为目标,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加强对侦查监督队伍的建设。

一、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以加强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章学习为契机,加强思想政治和廉政建设,坚持以党建带队建,妥善处理业务建设和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之间的关系,确保侦监队伍对党绝对的忠诚,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二是狠抓业务学习。将“每天下午学习30分钟”制度化,按照上级院的要求,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的方式,将学习新刑事诉讼法和检察院执法基本规范相结合,将办案实践与法律理论应用相结合,将做好群众工作与依法办案相结合,以案促学,以学办案。通过脱产培训、业务讲座、专题调研等方式,开展执法办案一线人员的培训,并以点带面,全面掌握新形势下去对侦查监督工作的要求,做到学懂弄通、熟练掌握,提高队伍的法律运用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

二、加强管理,提高执法水平

以规范管理为基础,加强立案和侦查监督工作,主动出击,提高执法水平。严格按照新刑诉法、《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等新修订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各项侦查监督工作进行规范管 1

理。制定和完善了审查逮捕工作、各类法律文书的制作等规定。做到每案必提审,加强讯问,切实发挥讯问在防错防漏方面的作用,通过加强讯问,案件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适时提前介入重、特大案件,发挥检察引导侦查的作用,确保案件顺利快速批捕,有力打击犯罪。

三、加强投入,提高工作效率 新刑诉法对侦监工作要求越来越严,工作量越来越大,同时,侦监部还门承担着社会综合治理和“两法衔接”工作,为此,我院十分重视投入。一是加强人员投入,合理调整人员结构。我院在开展队伍岗位调整的过程中,将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年轻干警安排到侦监岗位,增加相应的人员力量。二是加强科技投入。我院党组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专门为侦查监督科每个检察干警配备了手提电脑和先进的台式电脑、便携式打印机等先进办案设备。同时,克服办案任务十分繁重的困难,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干警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培训。目前,我院侦监科干警均已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并能熟练运用于办公办案,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侦查监督工作的科技含量,使得侦监工作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四、加强宣传,塑造良好形象

篇7: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记者:尹院长, 您好,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成立的“创业学院”很受学生欢迎, 请您介绍一下创业学院成立的背景。

尹邦满: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成立于2000年, 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工科类独立学院, 全国十佳独立学院, 目前在校学生有15000多人。

我们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 通信、计算机、自动化是传统优势专业。近年来虽然国内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但高校毕业生总量大, 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重在提升学生实践工程应用能力, 同时与国内电信运营商、以及其它信息行业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通过以上措施, 我校连续5年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超过了95%。

毕业生的基本就业问题得到解决后, 大学生创业工作作为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就提上了日程。2011年我们成立了重庆市高校首个创业学院, 以此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 全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记者:创业学院有哪些职责呢?具体怎么运行。

尹邦满:创业学院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提供完善的创业指导平台和服务,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具体做以下四件事情。一是承担学校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任务;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 我们每学期都要与知名公司或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创意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盘模拟大赛, 举办“创新创业文化月”, 提供校内免费经营场地由学生团队进行商业化运作;三是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包括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管理等;四是创业实训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设, 提供完善的创业孵化指导和服务。

记者:我参观了你们的创业孵化基地, 看到了很多授牌, 也确实感受到了浓厚的大学生创业氛围。请您介绍一下孵化基地情况。

尹邦满:对, 我们2008年启动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两园一街”的创业孵化场地布局, 其中“两园”指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和教育培训园, “一街”是微型企业示范街。办公场地是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条件, 我们根据学生创办企业的类型, 对其租金进行减免或优惠, 文化艺术、动漫游戏、教育培训、咨询策划及产品、广告、时装设计、互联网服务、软件开发是我们重点扶持的产业。

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整合资源搭建了人才培训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创业展示平台、商务平台、政策扶持平台、网络信息平台等六大服务平台, 同时学校设立了8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 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业孵化支撑服务体系。创业孵化基地先后获得“重庆市级创意产业基地”、“重庆市级创业孵化基地”、“重庆市级重点微型企业孵化园”、“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授牌。

基地现有面积5000多平米, 具体由创业学院负责日常管理, 目前入驻大学生创业公司62家, 带动就业260多人, 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典型。教育培训园的杜林强同学是我校2011届毕业生, 他们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和英语等级培训, 现在的年营业额达到了200多万元。2008级学生张琦成立的重庆摩科手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开发, 比如新生校园导航系统、大型连锁超市会员管理系统, 目前年收入达到了50多万元, 并在重庆市第二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最佳团队奖。

记者:请您介绍下创业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

尹邦满: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建立公司, 而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开拓创新。作为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把创业教育上升到办学理念层面, 纳入“乐教、乐学、创造、创业”的校训精神, 融入到学校整体育人体系, 渗透到学校建设、学校教学、学校管理和评价等各个过程中。

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 与实践教育, 与学生思想理念教育, 与校园文化活动, 与学生管理, 与就业指导和服务”6个结合。在教学方法上, 多采用启发式、探究、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辅之以创新思维实训、创业模拟软件实训。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有效运行的保障和开展创业教育的主体力量。目前创业学院有专职创业讲师6人, 另外聘请10余名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

学校除开设创业必修课外, 还选拔学生进入“创业先锋班”进行系统创业培训, 目前已开设创业先锋班课程3期, 毕业学员120多人, 孵化学生公司23个。

创业学院重视创业教育环境建设, 在第五教学楼集中设置有创业服务大厅、创新创业展示中心、创业图书室、创业模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业沙龙屋顶花园等区域。创业学院办公和服务场地总面积1000多平米, 功能布局完善, 装修现代时尚富有创意。在为学生提供创业理论和实验教学以及创业服务的同时, 力求通过高校环境教育和交流平台启发学生创新灵感, 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独创性, 善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记者:我在媒体上看到创业学院与天猫合作建设了国内为数不多的“天猫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它也是学生创业团队在运营吗?

尹邦满: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创业教育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创业实践, 所以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会让学生与中小企业家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 到创业企业考察, 撰写调研报告或案例, 或者去我们孵化基地大学生自己创办的公司去实习体验。

天猫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集创业实训、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实验于一体。实训基地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建设, 通过创业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 采用学生总经理负责制, 以公司化运作, 服务于“工学结合”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天猫现阶段在全国选择了十所高校进行试点, 我们是其中一所。

记者:您理想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最终想达到什么效果。

篇8: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水利事业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逐步深入。特别是2003年第一次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全国水利系统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信息采集和网络设施逐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逐步深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加强,信息安全体系逐步健全,信息化新技术应用逐步扩展,信息化行业管理逐步强化。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有力地支撑了水利勘测、规划、设计、科研、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防范汶川特大地震次生灾害、抗御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北京奥运会供水安全保障、解决太湖蓝藻暴发供水危机、水土保持科学考察等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水利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利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信息化意识淡薄,对推进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二是体制还未理顺。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有的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能较弱,难以适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三是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刚刚起步,规划与项目实施之间的衔接还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开发利用效益不高。四是管理维护比较薄弱。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重视不够,没有建立稳定的运行维护经费投资渠道,导致系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也使运行管理单位背上较重的包袱。

二、深刻认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第一,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并强调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水工程”(即水利信息化工程)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十二金”业务系统之一。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利信息化不进则退,只有顺应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才能实现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水利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水利,提高水利工作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有效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水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摆脱水利行业技术较为落后、管理较为薄弱的状况,推进水利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水利行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民生水利的迫切需要。目前,民生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各类民生水利工程的综合性应用平台建设尚未启动,信息化网络在覆盖范围和容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民生水利发展需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必须针对民生水利工程的特点,积极研发推广操作简便、功能实用、运行稳定、维护方便的信息化管理设备和应用系统,加快建设覆盖城市农村、大中小流域的基层水利信息采集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安全运行、日常管理等各类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提高水利信息的标准化、数字化和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利各个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第四,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水利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涉水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对水资源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得治水思路、方略和决策建立在更为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充分发挥技术、知识等新的生产和管理要素在水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实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精确控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各类水利应用系统,建立以信息流为主线的新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及时应对和化解水旱灾害和突发性水利事件,不断提升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第五,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水利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水利作为公益型和信息密集型行业,在信息时代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凸显。加快水利信息化,必然带来水利部门现有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推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利于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加强水利部门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快水利信息化,有助于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项目、流程和规则的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水利信息化,建立支持涉水事务管理的信息平台和协同运作方式,有助于打破部门和行业分割,促进团结治水、合力兴水。

三、进一步明确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有序推进,搞好顶层设计、统一技术架构,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良性运行,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今后3至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体系,基本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扩展全国水利信息网和视频会议系统覆盖范围,实现县级以上水利部门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国家、流域和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实现水利重要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水利卫星通信网建设,增强水利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二是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完成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逐步实现跨业务系统的协同应用,完成所有地市级以上水利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三是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立科学系统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完成全国重要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高效的系统运行维护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着力做到“五个转变”:

一是从局部单一发展向整体全面推进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水利管理方式的转变,对水利业务应用的一体化、全局化及水利信息服务的公开化、社会化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水利信息化必须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全面整体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水利事业发展需求,统筹流域区域、东中西部、城市农村水利信息化发展布局,协调不同业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实施顶层设计,区分轻重缓急,有步骤、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二是从信息技术驱动向应用需求带动转变。要深入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紧密围绕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需求,建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发展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发先进实用的业务系统,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息化瓶颈,确保需要一个建设一个,建成一个用好一个。

三是从信息资源分散使用向共享利用转变。要采取有力措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打破信息资源的部门分割、地域分割与业务分割,充分考虑软硬件在不同系统间的兼容性,规范技术标准,加快系统集成,加大资源整合,加强数据共享,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对行业内部要最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对社会公众要最大程度地开放公共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互联互通,政务公开透明,促进信息系统效能最大化。

四是从片面强调建设向建设与管理并重转变。面对水利业务工作对信息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面对水利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面对水利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信息系统管理和运行维护尤为重要。必须深入研究各类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落实运行维护经费,强化日常管理,使水利信息系统建得成、用得好、长受益。

五是从注重应用向统筹应用和安全管理转变。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积极探索和把握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内在规律,根据水利工作和应用系统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技术安全体系和严密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网络安全、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

四、全力推进水利信息化重点工程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领域广泛、门类众多,加快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面面俱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集中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加快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作用和效益。加快前期工作,尽快启动二期工程建设,拓展覆盖广度和深度,为防汛抗旱决策指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灾害事件频发且破坏性增加,干旱缺水影响加剧、损失加重且越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社会财富和人口不断聚集、人水争地日益严峻且人民群众对防灾减灾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等形势,更加关注灾害的综合防控以及灾情分析、方案评估等环节,更加关注极端天气及多重因素叠加等复杂情况下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

二是加快国家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流域或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中央、流域、省级三个层面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对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和排水,以及大江大河省界控制断面、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进行实时监测,为水资源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提供决策支撑。在系统建设的技术层面,要涵盖采集传输、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应用系统和业务协同等五个方面;在服务对象层面,要涵盖水行政主管部门、科研规划设计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公众、取用水户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五个方面。

三是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作用。推动各级水利部门水利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建设,发挥水利政府网站作用。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要主动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管理创新的要求,与政府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着力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从独立运行向按需协同互动转变、从提高办公效率向提升政务效能转变,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

四是加快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开发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等10个主要业务应用模块,建成覆盖水利部机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大型灌区、重点农村供水单位的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科学合理的开放式架构。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水利信息网等现有资源,着力加强原有系统升级改造和整合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数据库和数据维护更新机制,实现管理信息网上处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把系统应用融入农村水利主管部门日常工作,加强信息采集和规范数据上报工作,同时要在统一的技术架构下着手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加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一期工程效益,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实现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在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为所涉及的流域监测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分站配置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数据管理和传输设备,建立数据库与应用系统;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监测点、观测场配置观测和试验设施。要结合工程建设和应用,加快开展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加强水土流失预测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技术方法研究。

六是加快全国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投入运行。启动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要着重建立全国集中统一的信息汇集和服务中心,实现全国移民管理工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统一建设,实现各级移民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后期扶持基本信息和水库工程信息的覆盖率达到95%,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在95%以上,实现移民日常工作信息和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快捷、高效报送。同时,要推进信息公开和民主监督,畅通移民诉求渠道。

七是加快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尽快启动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流域、地方水利数据中心节点建设,以基于空间的信息融合为基础,整合重构各类水利信息资源,向水利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产品服务。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中,涉及全局的基础信息应统一建设,数据格式、数据标准必须统一,各级节点通过交换平台根据权限进行共享。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据及时更新。

八是加快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水利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快建设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完善水利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2009年首先完成水利部政务内网改造工作,2010年完成流域机构政务内网改造工作。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容灾备份系统建设,确保水利重要信息万无一失。

五、着力强化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项极为艰巨的重大任务,必须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扎实向前推进。

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水利部门要把水利信息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把手”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建立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权威高效的信息化推进协调机制。部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监督和技术服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要建立或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理顺水利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的体制机制,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把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成效列入单位和领导绩效考核的内容,保障水利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要研究制定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积极开辟投融资渠道,加大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水利信息化发展所急需的基础性、公益性工作。要紧密结合拉动内需、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信息化相关建设内容,努力提高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水平。要加强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强化项目科学论证,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建设。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招投标、政府采购政策,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要进一步强化管理维护。要把信息化管理作为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规范标准体系和资金来源渠道。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管理模式和方法,重视顶层设计,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绩效评估等制度。要切实加强运行维护工作,依照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定额标准,将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建立专业运行维护队伍,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维护手段,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四要进一步完善安全体系。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严格各级权限管理。要建设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开展信息安全定期检查和临时抽查,加强对管理维护服务外包企业的监管,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要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强化广大水利干部职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维护水利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

五要进一步强化基础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快,软硬件更新快,业务需求变化快,必须认真研究并及时把握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律,加强水利信息化基础研究和科研能力建设。要认真分析研究下一代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给水利工作带来的影响,结合水利工作特点,及时或超前提出水利信息系统建设和升级方案,保证水利信息化的先进性和适度超前性,为水利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结合水利业务和信息化的特点,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应用协同互动和信息共享利用。

六要进一步抓好队伍建设。要把水利信息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作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水利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列为水利系统职工培训、党校教育的重要课程,强化水利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立足水利发展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的贡献!

篇9:全面提升我国质量工作的措施探讨

但什么是质量?如何实施质量发展?是社会上下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认为质量就是适用性, 即产品使用过程中成功地满足用户目标的程度;格鲁科克和菲根鲍姆认为质量是指产品所有相关特性符合用户需求的程度;ISO9000标准中将质量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摩托罗拉前任总裁高尔文曾经提出过消费者不满意的产品就是质量有缺陷产品。当然这对质量的理解太宽泛了。质量是个综合性的概念, 不仅仅是指有形产品、工程的质量, 还应该包括无形产品如服务、环境等质量。从国内外各类组织提高质量工作的实践经验来看, 要把质量观念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 提升我国的质量工作, 具体应做到:

一、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意识

质量工作首先应该从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抓起。质量意识的提高, 不能仅局限于政府层面和各类组织, 更应该首先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消费者对于质量的看法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在经济落后时期, 消费者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对质量的要求就能用即好。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当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对质量产生较高需求的时候, 就会倒逼各类产品和服务提供者 (即各类组织) 开始关注质量问题。所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作为政府有义务宣传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标准, 引导消费者关注质量问题。近几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密切关注, 说明舆论宣传对于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意识是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 政府应该鼓励并提高消费者对于质量问题进行投诉的动机。现实生活中, 很多的消费者遇到质量问题都选择忍气吞声, 自认倒霉。因为他们清楚, 投诉过程劳命伤财, 倒不如不买或减少购买次数。这在无形中助长了不法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继续提供伪劣产品的动机。因此, 政府需要积极受理各类投诉事件, 加大对劣质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打击的力度。释放正能量,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保护伞。

二、提升各类组织质量意识, 营造全社会关注质量氛围

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 各类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其他国家生产能力日益加强, 我国产品和服务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必须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但我国自古以来盛行的实用主义, 诚信意识缺乏在我国表现也很明显。总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 只要不被抓住就是无罪, 投机取巧心态严重。这种为了抢占市场而不惜采取低质低价、不负责任的做法, 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长期来看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加强各类组织质量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质量管理水平。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把85%以上的质量不良事故都看成是领导不力造成的。质量改善必须自上而下。因此加强领导能力和领导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对质量做出承诺。通过加强各类组织内训来促进企业质量理念的形成, 通过制定质量管理方针、目标和改进计划, 质量奖励计划, 营造全员参与的质量氛围。

营造全社会的质量意识, 首先, 需要树立民众的诚信意识, 言必行、行必果, 承诺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切实履行;其次, 需要培养民众的自律意识。中国人并不是做不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的航空飞船、运载火箭、老百姓对子女的教育等等, 都是非常注重质量的, 但为什么给社会其他人提供产品和服务就降低要求了呢?说明我们不是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而是我们不重视或不以为然。这就需求我们多加强对社会民众自律、自觉意识培养, 抛弃冷漠与自私观念, 自觉承担对国家和他人责任意识, 营造浓厚的注重质量的社会氛围。

三、注重标准建设, 加大奖惩力度

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说过,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 不是检验出来的”。事后检查不是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最好途径, 因为产品或服务是设计、制造出来的。而设计和制造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标准是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蓝本。所以, 我国要加快建设各种行业质量标准。在标准的建立上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并确保要让各类产品和服务提供组织和消费者广泛知晓, 增强标准的透明度。鼓励企业达到并且超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对于质量管理先进组织、个人给以物质和精神奖励。日本在二战以后设立戴明奖, 对于改善并提高日本企业的竞争实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戴明奖分为戴明奖、戴明应用奖和戴明控制奖。日本企业通过积极申报戴明奖, 建立并完善了企业质量管理系统, 提高了全员质量管理意识。日本也以此为契机, 通过政府的积极推动, 社会上下尤其是日本各大企业的艰苦努力, 终于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 日本制造享誉全球。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都设立了国家质量奖。我国也可以效仿设立相关的奖项, 把它变成在我国各类组织、乃至全国各类组织积极申报并引以为荣的奖项, 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 对于不能达到既有质量标准的单位要加大惩罚的力度, 建立进出机制, 奖优的同时也要惩劣, 把社会资源引导到优质的组织中, 提高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提供质量低劣产品或服务的组织, 要追究领导人的法律责任, 甚至令其永远不准进入该行业从事经营。

四、引入先进管理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

国际国内众多优秀的企业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方法和工具, 并且经过许多企业实践被证明是有效的。这些经验和方法工具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可以大大提高我国各类组织的管理水平。比较有效和知名的方法与工具有:戴明的PDCA循环质量改进法、日本的QCC质量提高方法、摩托罗拉发明、通用电气实践并发展起来的六西格玛质量改进方法、标杆超越法、福特的8D质量改进法等等。这些方法和工具已经被世界很多优秀企业应用并被证明有效。我国各类组织在应用这些方法和工具时要学会并理解其真谛, 保证在实施时不走样、不走形式。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 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决心, 要营造一种上下同舟共济、改进质量的良好氛围;其次, 要培训员工熟练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和工具;最后, 要加强绩效考核, 让每位员工的工资与其行为挂钩, 这样员工才真正重视并认真对待工作流程。

五、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良好质量的取得与保持, 离不开一流的职业技术工人。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读各类大学, 不屑于就读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这就造成目前我国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高级技工的严重短缺。这也必然使得生产工艺和服务水平达不到既有标准,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我国应该真正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改变人们的择业观念, 让更多更好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 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级技术人才。

六、狠抓落实工作, 加大流程管理力度

计划和措施再多, 如果不能有效落实就不能起到任何作用。落实工作的首要前提是建立流程管理秩序和规范。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 到生产经营实际操作, 再到出厂检验, 都应有标准化的、可操作性的流程设计规范。流程的设计一定要做到合理、规范和科学, 有具备很强的可执行性。同时, 要照顾不同行业性质、特点, 有针对性地制定保证质量的流程设计。

坚持质量发展, 是建设未来“美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如果我国上下能够始终将质量理念放在首要位置, 并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的执行当中;各类组织如果改变粗放的经营理念, 放眼未来, 立足于质量兴业, 追求组织长远发展, 那么我国必将成为质量强国, 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翘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年) 》

[2].高军等.质量管理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1.2

[3].刘峰.影响世界积极的45条铁律[M].新华出版社, 2008.10

篇10:为个人全面提升目标和措施

从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现代化实际上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价值尺度与判断标准——现代化赋予文明建设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并经由更高水平的文明成果来表征自己。罗志军书记在《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一文中说过:“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不仅包括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社会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生态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我们由此可以推论,经济现代化就是要着力提升物质文明水平,政治现代化就是要着力提升政治文明水平,文化现代化就是着力提升精神文明水平,生态现代化就是要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可以这样说,“现代化”是“四个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的持续动因,而“四个文明”水平的全面提升则是“现代化”推动的直接结果。

我省专门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此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全面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量化为具体可感、便于执行的标准。这套指标体系将直接对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提升“四个文明”水平起到鞭策与推动作用,是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更高要求。“四个文明”水平能否全面提升,其关键即在于此指标体系所确定之目标能否全面实现。虽然此指标体系并非是依照“四个文明”的内容来进行板块设计的,但其细则项目却基本涵盖了“四个文明”的内容。因此,这些细则项目亦可以作为提升“四个文明”水平的参考标准。

首先,我们要以经济的现代化提升物质文明水平。经济是基础,经济的现代化,不应仅仅表现为经济体量的扩大与经济总量的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它还应表现为一种更加有效且灵活的市场机制、更为开放且公平的市场环境、更为节约与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更为丰富多样的物质生产、更为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对我省而言,经济现代化就是要全力推动经济强省建设,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创新发展的能力,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对外开放,主动与国际接轨,因地制宜,找准自身特点,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按照我省经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须达到10万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须达到5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须达到4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须达到2.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须达到53%;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须达到15%;城市化水平须达到68%;农业现代化水平须达到90%;万人發明专利拥有量须达到12件。这些都是硬性指标,将对我省物质文明水平是否能达到现代化要求有着直接影响。

其次,我们要以政治的现代化提升政治文明水平。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从古至今,政治作为人类公共生活的核心部分,其趋势是不断进步的,其文明程度是不断提升的。政治的现代化,就是要求政治发展更加适应现代性的需要。所谓现代性的需要,首先是在观念层面,民主、自由、法治等现代政治意识须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并成为指导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其次是在制度层面,政府结构及其运作方式将更有利于社会治理、公共管理能力之提高;再次是在社会层面,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政治参与的渠道进一步扩大,政治诉求能得到积极回应,参政议政的热情更加高涨。我省提出,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将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健全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基础;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使各种关系的和谐;健全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社会养老六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其均等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实现基层平安创建全覆盖。这些既是我省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我省政治文明水平的一般标准。

第三,我们要以文化的现代化提升精神文明水平。文化的现代化,表面上看是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数量丰富、文化服务普遍覆盖,社会道德风尚良好,各项数据指标全面提升。但实际上,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只有社会中人的群体的现代化,才能实质性地推动文化的发展,增强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文化的现代性对人的要求一般表现为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认知能力,更加具有法制观念与原则性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文化的现代性要求人必须具有现代精神,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对于我省而言,文化现代化必须兼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文化的凝聚力引领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凝心聚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其次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与服务水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再次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充分调动人的热情,可以说是文化现代化、精神文明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源泉。

第四,我们要以生态的现代化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生态现代化的概念由德国学者胡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主张通过发挥生态优势来推进现代化进程,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向是一致的。所谓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现代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既不能牺牲发展的正常速度,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肆意发展。因此,我省根据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目标,即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善。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要达到95%,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要达到70%,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要达到60%,林木覆盖率与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3%与40%。这些指标都直接关切到实际的生产生活,对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上一篇:弃土场协议下一篇:建立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