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和媒介

2024-05-02

媒体和媒介(精选十篇)

媒体和媒介 篇1

1 校园媒体的定位

校园媒体一般指由学校相关部门主办主管的媒体, 即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以及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本文所探讨的高校校园媒体, 是指一般依托于学校党委、团委或二级学院, 把校园新闻采写作为主要职能, 把校园师生作为传播对象的有组织的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以及校园微博、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媒介传播平台, 涵盖了当下校园媒介主要类型。

媒体定位包含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通过分析校园媒体的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 更有利于了解校园媒体的自我定位和发展困境, 为校园媒体转型发展把脉。

1.1 校园媒体的受众定位

和市场化媒体不同, 首先, 校园媒体的受众定位表现为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和范围具有一定的区域封闭性, 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和内容主要围绕和学校师生相关的信息展开, 且传播的范围相对较窄, 这就决定了校园媒体的受众定位较为小众化。

其次, 校园媒体的受众定位表现为校园媒体在运作上主要依靠校内资金或自筹经费, 形成了一种半开放半封闭的媒体运营环境, 受众对象局限于校内, 不因发行、文本质量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此外, 校园媒体的受众定位通常还表现在受众定量化、定性化。定量化是指校园媒体发行的对象为全校师生, 相对时间内固定, 如学生年龄大多在20—30岁这个阶段, 均具有高等教育水平, 而教职工则均具有高学历、高素质和高水平等特点。定性化则主要表现在年龄、教育水平等方面。

1.2 功能定位

由于绝大多数的校园媒体都不具有社会媒体所拥有的刊号资源, 所以, 校园媒体不能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只能作为组织传播工具。它已成为构建校园文化、引导校园舆论、加强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是校园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 还是校园信息的聚合平台, 在师生交流、学生成长和锻炼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学校发挥着宣传、教育、组织的作用, 是学生自我组织、教育、管理的重要渠道。

此外, 由于学校作为国家专门的教育培训部门, 拥有事业非盈利属性。因此校园媒体不具有商品属性, 而是具备作为校党委机关喉舌的条件, 属于非经营性媒体, 它依赖于学校支持, 同时被学校所领导。因此, 其功能定位主要是作为学校党委机关喉舌, 进行组织性宣传教育活动, 这也导致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小, 内容僵化。传播信息时多注重横向传播和自上而下的传播, 忽视或者有意避开自下而上的信息传播。

2 高校校园媒体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校园媒体与受众市场疏离

由于校园媒体秉持的是“传者本位”的理念, “传者本位论”的内涵主要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以传者为中心和出发点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而传播的内容、方式和目的则又取决于传播者的需求和利益。此“传者本位论”的理念则往往导致校园媒体传播内容因为管理者的需求或喜好而传播校园新闻, 从而无视读者个性化需求, 表现为校园媒体上会议新闻偏多, 新闻文风缺乏人性化视角, 可读性不高。

而“实用与满足”理论是把受众视为有“需求”的个人, 把受众媒介活动视为基于特殊的需求目的来“使用”媒介, 从而使得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假如受众未能从媒体得到“使用满足”, 那么自然就会放弃接触该媒体。作为学生, 很难接受板着面孔的说教或者是随意摘编的敷衍。所以, 校园媒体与受众市场的分离是在所难免的。

2.2 校园媒体采编活动缺乏专业支撑

就该研究者所在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而言, 由于是一所理工类高职院校, 没有开设新闻传播相关专业, 所以, 在进行校园媒体采编活动中, 缺乏专业支撑, 学生新闻中心成员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学生, 其加入学生新闻中心从事新闻采编的动机并非出于专业学习的需要, 而是出于兴趣或以后职业发展需要。这就给校园媒体成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校园媒体成员而言, 个人素质、新闻视野、价值判断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如何增强校园媒体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如何通过对校园媒介事件进行策划组织报道, 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新闻社团内部多媒体资源, 通过“深加工”最大化体现校园新闻事件的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并进行思考。这些要求对于开设新闻专业的高职校园媒体而言, 可以迎刃而解, 但对于没有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高职而言, 校园媒体从业人员全媒体采编能力的提升还需有更制度化的措施。

2.3 校园媒体舆论引导重宣传轻教育

目前, 高校往往着重于校园新闻事件动态信息的传递, 而轻视校园新闻的育人功能。由于大学生一般处在18-23周岁之间, 还处在心理学所谓的叛逆时期。高校校园媒体特定的传播对象决定其要有亲和力和实用性, 不能对学生进行枯燥无味硬性的灌输, 需要寓教于乐, 即将亲和力体现在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上。

具体而言, 就是在校园媒体舆论引导上, 要注视内容建设与把关, 努力改善新闻语言、网络语言和版面语言的使用, 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 让新闻报道呈现出细节感和人文关怀, 把教育的观念隐藏在信息之下再通过校园媒体传递出去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此外, 还需要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的比重及和学生相关的新闻比例, 如和就业相关的新闻, 为学生求职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的加速, 校园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校园媒体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校园媒体的自我定位和发展也面临着困境, 如何推动校园媒体的转型, 促进校园媒介深度融合是当前校园媒体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路径之一。

关键词:媒介融合,校园媒体,媒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5.

[5]黄健源.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探讨[J].东南传播, 2010 (4) .

[6]魏丽锦新媒体——一个相对的概念[J].广告大关媒介版, 2006 (5) .

[7]陈少波.‘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融合及其运营和盈利模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0 (10) .

[8]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 2010 (3) .

[9]余欢欢.危机事件中的自媒体及其传播对策[J].青年记者, 2008 (24) .

“新媒体”艺术:媒介这件小事 篇2

毫无疑问,学者所提到的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的变革,绝不仅仅存在于电子传媒时代,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创作观念如何更新,艺术家手法怎样变化,在艺术史上的任何世代、任何人的创作,及作品的最终呈现方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归根结底都是艺术家与所用创作媒介的表演。

而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媒介的差异性,甚至值得我们在以媒介为主角立场的基调上,回头重读此时的“新媒体”定义形成之前,彼时的艺术创作与“媒介”的那些事。事实上,自人类文明进城迈入工业革命的门槛,以及空间技术的探索跟进。艺术家对创作媒介所依赖的物质、相应的材料技术的发展革新,乃至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所产生的改变,使人们感受到,艺术创作像是变成了突然间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将原本坚实的固有媒介,拍散到了充满未知的未来可能中。而再将历史的目光向前追溯,早先最为人熟知的媒介更迭,例如人类在透视学、几何学上的发现,直接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构图空间的逻辑基础;矿物颜料(油料)的提纯技术进步,影响了西北部欧洲的油画塑造风格;机械化生产出的颜料,以及16世纪后人类在光学研究的进一步认识,则促成了艺术家依赖外光为参照进行的写生创作,(例如印象派的催生和发展)。而随后对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形式影响最为巨大的,便是现在对普通人们日常生活最具说服力的影像、电子及数字技术,其所派生出的“新媒体”艺术之面貌,早已成以野火燎原之势,有条不紊的颠覆着传统的艺术创作的公共认知格局;至此,当我们今天提到所谓的“新媒体”时,这才基本将经验指向到影像的艺术或基于数字技术化的艺术。但通过上述历史,我们也可以说,当下一个新的创作媒介还没有随新技术诞生时,过去的每一种媒介形式,都曾是“新媒体”;或许,时至今日,人们再也无法轻易忽略媒介的角色意义。

媒体和媒介 篇3

1.1 数字媒介技术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盛行, 使得全民迅速进入“新媒体”时代, 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形式, 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媒介开始为自己的生存寻找突破口, 媒介形式开始呈现多元化、多方式的形式。以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例, 它实现了信息的多项传输, 传统媒介的终端最终开始向新媒体的多种多元化终端方向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 打破了“旧媒体”时代的地域分布和格局, 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的盛行, 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看电视的时间和地点。毋庸置疑, 数字电视技术正在摧毁者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传统媒体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没落。

1.2 受众的媒体习惯悄然改变

新媒体的盛行对受众的媒体习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电视的收视率正在逐渐的降低,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 他们花在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不再喜欢局限在传统媒体下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观看电视节目, 而是喜欢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 公交车上、地铁上、休闲娱乐时, 将电视节目下载在手机里面, 进行随时的观看和欣赏。电视剧的主流媒体正在向网络和手机电视分流。

1.3 受众积极性不断提高

与传统媒介相比, 新媒体的明显特征就是新媒体的形式更加自由, 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新媒体潜移默化的改变了电视观众的收视内容、收视时间, 受众掌握了媒体的主导权, 他们可以任意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电视内容和收看电视的时间, 而不再囿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媒介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由传者主导型变成了受众主导型。

2“新媒体”时代播音员和支持人面临的挑战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是随着传统媒体影响受众的同时开始走向千家万户, 曾经一时, 播音员和电视主持人顶着“把关人”的光环, 引导着大众舆论。但是如今新媒体时代的盛行,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和重重挑战。

2.1 受众群体走向多元化, “全明星”时代结束

当今时代, 社会潮流、文化潮流的进步引导者社会阶层开始走向碎片化时代, 并随之而来衍生的媒介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 受众正在从“大众时代”向“分众时代”过渡。

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每天都接受着来自不同的门户网站和电视节目的海量信息的轰炸,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修养、受教育程度、爱好等选择不同的电视节目。不同的受众心目中有不同的“电视偶像”、“网络电视节目偶像”, 受众很难再作为一个整体性存在, 传播媒介也很难以主持节目的统一性标杆去要求不同风格的主持人, 这也就意味着传统媒介意义上的“大众情人”“全民偶像”类的诸如倪萍、赵忠祥和新闻联播李瑞英的“全明星”时代的终结。

2.2 栏目专业化程度加深, 全能型播音员和主持人面临挑战

我国早期的电视栏目单一化, 受众没有明显的差异化。出现了很多全能型主持人,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中国的电视频道开始逐渐地走向专业化和频道化。中央电视台最早实行频道改革, 电视节目出现了多元化, 首先推出了综艺、体育、财经、电影等专业频道, 2001年又推出了戏曲、儿童、科教、农村频道, 2002年推出了西部频道。中央电视台的栏目细化和频道化为各省级电视台和地市级电视台树立了行业标杆, 他们也开始了栏目的细分化。与之相对应的, 电视频道的专业化也必然要求电视节目主持人向着“专且精”的方向转型, 传统的电视节目主持艺术和评判标准受到颠覆, 首当其冲的就是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全能型”播音员和主持人。

新的媒介环境对播音员和支持人的要求不断增加。随着电视栏目的多元化和细化, 要求电视节目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尽可能地参与到节目的每个环节中, 从台前到幕后, 充当主持人、制片人、策划、编导等多种角色。主持人既要是美貌和智慧并存, 又要考虑到整个节目的制作规律, 把政府要求、社会需求、公众需要等结合在一起, 把握节目的专业性规律和最新动态。

2.3 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同质化严重

中国的电视节目自从上世纪开始就开始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 刚开始只是在新闻类节目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现在已经逐渐演变到了全行业。从1993年5月央视开播的《焦点访谈》, 《新闻调查》开创了新闻类节目深度调查的先河开始, 各级省市电视台就将“调查”、“时空”、“透视”等字眼粘贴在各种新闻类节目上, 新闻节目的同质化必然导致电视节目的同质化, 某个新闻栏目的走红, 也必然导致某个栏目节目的主持风格开始收到关注和模仿。陈鲁豫、朱军、谢娜、何炅竞相地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近两年以来, 《我是歌手》中胡海泉的走红又开始带动了电视节目上歌手、明星向主持人方向的发展。

网络化兴起之后带动的这种主持人的同质化只是一种简单模式的复制粘贴, 没有任何创新精神和首创态度。同时, 网络上门户网站上盛行的短小的娱乐报道中的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专业素质低下, 有很多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 博取点击率, 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了整个播音员和主持人行业专业水准的下降。

3 新媒体时代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机遇

3.1 打造主持人品牌, 和栏目风格相一致

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 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形成自己的播音风格和主持风格, 为自己贴上标签。节目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充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面对媒体环境下新的挑战, 要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自己的角色, 并且进行有责任和义务的担当, 以平和和发展的心态正确看待节目的转换和定位, 和节目一起进行重新的划分和整改, 以适应节目, 驾驭节目, 和节目一起赢得观众, 打造电视栏目品牌, 实际上也是在打造自己。

3.2 找准自身定位, 形成个人的主持风格

在现如今新媒体席卷整个媒体行业之时, 播音员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凸显自己的闪光点, 就需要播音员摆脱“千人一面”的状态, 进行多方面知识的融合和涉猎, 需要播音员拥有金融、法律、英语、社会等多种知识储备, 从而调节播音员结构性的缺陷。

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形成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 以个性化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例如崔永元的《实话实说》, 亲切随和, 幽默机智的语言为当时“一本正经”的访谈节目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何炅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轻松自如的表情和偶尔的心灵鸡汤式的引导, 为国内娱乐节目争相效仿的对象;江苏卫视的孟非, 在《非诚勿扰》中偶尔穿插进的人生阅历和精辟犀利的点评, 使得相亲节目的现场时时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无疑是对传统的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一次全新的挑战, 播音员和主持人需要在挑战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以个性化满足多样化, 接受挑战, 寻找机遇, 成就自己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秋丽.媒介融合下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西南大学, 2011.

[2]牛英豪.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发展的瓶颈与突破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3]梁艳.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新闻媒体教育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4]郑春晔.领导者公共形象与大众媒介互动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2013.

媒体和媒介 篇4

【关键词】多媒体媒介空间公共空间私人空间

空间,习惯上可分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现代政治学构建的前提,也是民主法律实践的保障。

媒介空间:公共话语空间

公共空间也称公共领域,是指介于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进行调节的领域,与私人空间相对,具有开放性和公共性。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分析了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俱乐部、咖啡馆、沙龙,发现沙龙和咖啡馆对于法国来说尤为重要,在启蒙思想传播的过程中,它们为思想家们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启蒙思想就是在沙龙和咖啡馆里不断被宣讲、辩论和传播的。哈贝马斯认为俱乐部、咖啡馆、沙龙、杂志和报纸,是一个公众讨论公共问题、自由交往的公共领域,继而提出了“公共领域(空间)”的概念。

哈氏所谓公共空间,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杂志和报纸这些大众传播媒介也在其列。公共空间是一个公众讨论公共问题的公共领域,那么私人问题到底应不应该出现在媒介空间上呢?

今天我们的媒介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介”,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大众。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首要职能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其次是引导舆论。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的客体必须是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从这个层面上讲,媒介作为公共空间应该关注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媒介空间属于公共话语空间。

多媒体时代媒介空间的变革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科技的革新,也带来了传媒的变革。在多媒体时代,一切都在发生悄然改变,传统媒体遵循的传统格局已然被打破。曾经泾渭分明的媒介空间与私人空间互相渗透,媒介空间变得私人化,私人空间开始媒介化。正如阿诺德·汤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写到:“我们时代的一个特点是由于现代技术的惊人进步,导致‘距离消除’”,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

中国网民在十年间实现了从0到2.5亿的增长,网络拥有比传统媒体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传播的高速和互动性是网络媒体的特有优势,儿童、中老年、农民工等这些“边缘受众”也都能及时参与到媒介议题的讨论中来。

另外,网络媒体也为私人议题进入公共空间提供了便利的渠道。网络的便捷使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Pad、电脑等“自媒体”发出和获取信息。私人信息通过微博、微信发出,再经过朋友圈的无数点赞、转载,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最后进入传统媒体视野,引起全民关注探讨,升级为公共事件。

与大众传播媒介不同,“自媒体”具有排它性,隶属私人空间。但它能够与公共空间自由切换,向公共空间扩张,实现对公共空间的“殖民”。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网站、微信、短信等,使私人空间对公共空间的“殖民”成为可能。通过“自媒体”,公共事件可以迅速进入私人空间探讨,私人事件也能轻松升级为公共事件,进入媒介空间开展全民讨论,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公”与“私”泾渭分明的状态。

媒介空间私人化

2015年4月2日,《北京青年报》的四页特刊被神秘男子买下用来道歉并寻找失去联系的女朋友。特刊首页是一张情侣合照,第二、三版几乎空白,只有两行字:“我将这页留白,因为我突然不知道该写什么了”,最后一版是一封道歉信。

在网友被“富二代砸六位数只为说声对不起”惊呆,直呼“有钱任性”的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作为公共空间的媒介空间怎么私人化了?在多媒体时代,不仅网络将私人空间公共化,就连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也受其影响,将公共媒介空间私人化。

近年来,大量个人情感、家庭纠葛、邻里纷争等私人话题开始进驻媒介公共空间。先有报纸上的情感专栏,后有一些频道热播的各类情感节目和调解节目,私人空间中的生活琐事开始被拉进媒介公共领域,并无限放大以吸引观众眼球。

虽然这些节目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获得了高收视率,但这无疑已经背离了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准则,原本应该用来探讨公共议题的媒介空间被大量无意义的私人话题挤占,这势必会造成媒介公共资源的浪费。

私人空间媒介化

无独有偶,2015年4月7日,“毕福剑不雅言论视频事件”在网上流传,一段长1分18秒的视频把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推到了风口浪尖。而视频的拍摄地点是隶属私人空间的饭席,毕福剑的言论也是他的私人言论,并非他作为公众人物的公开言论。

抛开不雅言论的内容,且看事件本身,私人在私人场所的言行未经本人许可到底能否直接公开报道?新闻职业道德或许能给出答案。2005年“李冰冰、朱孝天酒店亲热事件”遭香港媒体曝光,而内地媒体没有一家购买。

另外,不妨再设想一下,在“毕福剑不雅言论视频事件”的发酵过程中,如果没有网络媒体的参与,传统媒体又会做何处理?可能这段视频根本就不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可是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对名人的窥视已经无孔不入,名人明星的私下言行被公开曝露到互联网上,网友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渠道,不断地关注转载,事件不断升级放大,最后导致严重后果。央视声明严处,毕福剑因此道谦,或许就此结束他的主持生涯。

结语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公共平台,属于公共空间,其探讨问题主要集中于公共议题。私人议题主要通过亲身传播和群体传播在小范围内展开,通常情况下很难受到传统媒体关注。

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网络传播形态的兴起,在多媒体时代,“公”与“私”的界线开始模糊。媒介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开始互相转换,借助网络平台私人议题开始进入媒介公共空间,媒介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私人化。

媒介空间的私人化容易造成媒介公共资源的浪费,把原本应该用来探讨公共议题的空间占用。而且也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把受众的注意力从公共议题分散到私人议题上来,降低受众的思考水平。私人空间媒介化则容易造成对私人问题的全民窥视,导致问题被不断升级放大,给当事者带来过度伤害。

所以,对于大众传播媒介而言,应该保证其公共性,不要过多关注私人议题,浪费媒介公共资源。

参考文献

①王萍,《手机媒介传播:弥漫于空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0):164-165

②柳邦坤、陈长松,《论融合媒介使用空间的私人化及影响》[J].《编辑之友》, 2014(12):52-55

③姜卫玲、陈长松,《融合媒介的空间特性及其社会影响》[J].《新闻战线》,2011(11):66-68

④胡咏:《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⑤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0:35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文学与新闻系)

浅析媒体人的媒介素质与媒介素养 篇5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1 媒介素质与媒介素养辨析

媒介素质对于媒体从业者而言,仅仅相当于电视台、报社的大门,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相应专业素质就能够进入媒体工作。简言之,媒体人的媒介素质主要包括记者的新闻选题、采写与报道能力,播音员的专业播音素质,摄影摄像的拍摄技术,以及编辑的后期编辑制作技能等。媒体人的媒介素质,即令普通人得以成为媒体人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2 一些媒体人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中国媒体的某些乱象

2.1 立台宗旨的错误定位

由于一些媒体从业者媒介素养的缺失,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将自己的行业与工作同其他社会部门等同视之,将工作的出发点定位在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非社会问题的放大镜和社会风气优化的助推器。由此,出现了立台宗旨定位偏差甚至错误的严重问题。

2.2 虚假新闻屡禁不止

说到虚假新闻,不能不提当年的《纸馅包子》,这一虚假新闻曾经震动全国,造成的恶劣影响可谓空前,但是假如我国一些媒体人的媒介素养一如既往地缺失,不敢保证今后不会出现更为恶劣的假新闻。回顾《纸馅包子》这一“经典”,仍为这一假新闻的拍摄手法、情节设置和悬念安排等所震动。毫不夸张地说,《纸馅包子》从拍摄者的媒介素质而言,是一部制作上乘,具备相当水准的假新闻。但是,正是由于媒体人缺失媒介素养,这一制作精良、煞费苦心的假新闻才能应运而生,真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媒体人,尤其是新闻人,缺少了必须的媒介素养的约束,仅仅凭借高超的媒介素质为所欲为,导致的不良社会影响和社会危害可见一斑。

2.3 热播节目低俗化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是一档标榜着新派电视征婚交友的婚恋类电视节目,自开播伊始,便成为全国娱乐类节目收视率新科状元。《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和嘉宾一夜爆红,节目甚至被看作是当今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的镜子和缩影。但是,探寻《非诚勿扰》一夜走红的原因不难发现,除了节目形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以外,节目内容充斥着低俗之风。首先是节目女嘉宾身份造假,艺术院校学生、普通女职员摇身一变,瞬间“麻雀变凤凰”,一个一个都成了富家女、知名模特之流。以此观之,《非诚勿扰》改名《大变活人》更为贴切。其次是节目内容自由度过大,节目嘉宾口无遮拦,刻意制造话题。这些问题在“宝马女”马诺、“豪宅女”朱真芳、“不雅照”闫凤娇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骑单车”“摸我一下手要二十万”“我想给你生个孩子”“饭在锅里,我在床上”等极具挑衅、挑逗意味的低俗话语,一时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甚至许多家长看到这样不堪的节目内容后,不允许孩子看《非诚勿扰》,担心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

3 对于一些媒体人媒介素养缺失的建议

3.1 加强媒体工作使命感

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要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要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实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其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从思想上明确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媒体工作使命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水平,高标准、高品位、高素质地完成新闻宣传工作。

3.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从思想上解决了媒体工作出发点的问题之后,广大媒体人就要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严格自律,以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作为媒体人,天然地对媒体资源和宣传渠道占有优势;又由于其专业的媒介素质,对传播技巧和受众心态的谙熟可以说,在社会中,媒体人占据了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和制高点。因此,广大媒体从业者更要强调职业道德,严格媒体工作纪律,避免对媒体资源的不当使用,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再者,在媒体内部及政府宣传部门要形成一套完善高效的监管体制,制定严明的纪律规范,要及时发现个别媒体从业者的不当行为,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自律及他律的教育和约束,加强媒体人的自律意识、自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这也是提升媒体人媒介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媒体和媒介 篇6

在媒介素养教育传入中国近20年的时候, 作者大胆提出以美学的视角看待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自古希腊而来的“审美主义” (与老庄的生存美学其实有相通之处) , 在经过古罗马斯多噶学派、席勒的《美育书简》、尼采的“强力意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直到后现代福柯系统论证的“审美主义——生存美学”等等的这一伦理学美学的思想路径, 将会为我们开启以“自我教育模式”为核心的全新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模式。因为不可否认, 在新媒介环境中也正如席勒所言:“美学可以给人类带来真正的自由。”

一、新媒体的两重作用——媒介素养缺失现象

其实“新”只是一个相对于“旧”的时间性概念, 例如广播、电视相对于印刷媒体就是新媒体, 但相对于网络媒体, 他们就是旧媒体。所以在这里我综合了部分关于“新媒体”概念的观点, 给出下面关于新媒体概念的参考性界定:从技术上而言,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青少年在新媒体环境中遇到的素养缺失问题正在逐渐增多。包括:网略虚拟性带来的迷惑、个人隐私的社会伦理问题、海量信息难以控制问题、流行文化和强势文化的话语霸权问题等等。

二、新媒介环境中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需求——超越保护主义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流行的有关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破解意识形态密码的手段或免疫工具的观念, 现在已逐渐显得捉襟见肘。

首先, 我们逐渐发现现代媒介环境下的青少年对媒介的熟悉程度正在飞速发展, 小学生使用手机、网络、DV等多媒体手段的情况逐渐普及开来, 青少年积累的有关媒体的认知体验已超出施教者以往的想象。他们至少比许多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原有的估计更复杂, 更具批判性。其次, 对于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教与学, 英国国内已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 这些讨论大部分是在教师们各自的课堂实践与研究中生发出来的。正如这些讨论所揭示的那样, 意识形态解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它在将学生假设为易受媒介“迷惑”的同时, 将老师的作用设想为向学生传授自我解放的“钥匙”。教师向学生展示真理, “揭示”事实真相, 而学生们一旦得到了教师的指点, 便会自动地接受和赞同。虽然这种方法有时确能解释学生的某些学习经验, 但它相对于复杂的、五花八门的生活实践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尤其当学生将某类媒介内容视为“自己的文化”和能使自己开心愉悦的事物的时候, 他们可能倾向于抵制或反对教师所讲的内容。

三、新媒介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 文本分析式样的教育方式、被动式课堂教师教育已经难以覆盖无孔不入的复杂的媒介现象。

(二) 单纯免疫式样的教育把受众看得过于单纯和低能, 实际上受众比教育者想象的成熟得多, 但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可见问题不单纯出现在认知层面, 有的是出现在心理情感控制层面。

(三) 相比报纸、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 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同时又可以称为传播者, 这时候就出现另一层面的媒介使用过程中体现的素养问题, 比如制作技能、媒介伦理道德、媒介审美等问题。这是以往传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里没有谈到的。

于是笔者大胆提出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自我教育模式。英国利物浦大学高级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欧洲议会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咨询顾问L e n Masterman在其论《20世纪90年代欧洲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因此, 培养和提高学生兴趣为其最高追求;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 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媒介素养教育理想中的评价, 首先意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 这一自我评价既受学生的个性影响, 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此同时,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拉丁美洲国家都已经开始强调从艺术鉴赏与审美角度来培养人区别电视等媒介文化内容良莠的能力。

正如英国学者帕金翰姆提到的, 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急需一种转变, 即确立“自我反应模式”的教育理念, 这尤其适用于网络这样的自由性、虚拟性、交互性传播特征如此明显的媒介环境。人们除了要有在他人的引导下了解媒介的基本知识、掌握使用媒介的技巧等一般层面上的媒介素养, 更需要一种自我独立批判、判断、选择和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

四、“审美主义”与新媒介素养

当新媒介环境向媒介素养提出全新要求的时候, 当我们确定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 怎样才能找到适当的新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和方法呢?来自古老智慧的学科——美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灵感。

(一) 何谓“审美主义”

审美主义并不特指某个流派, 而是指某些流派、某些艺术家和思想家以美为最高价值的思想倾向, 甚至可以概括其精神气质和生活风格。这里的“美”也不再是传统美学意义的美, 这里的审美也不是研究美的本质, 或者是研究艺术规律以及进行艺术批评, 而是把人的生活当作艺术品, 通过审美经验提高生活质量。人的最高生存目标应该是审美的人, 而不是道德伦理的人。而审美的人的内涵是“自由、自主、自律、自尊、自我的风格化。”

审美主义精神早在古希腊时期曾经大行其道, 促进了古希腊艺术的繁荣, 促成了古希腊人生活方式的美化。审美主义回旋于尼采、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及福柯等人的思想领域, 渗透到艺术家们的生活方式之中, 使其言语、行为、服装、风度别具一格。他们认为在人类的精神世界构成中“知、情、意”也就是“认知、审美、伦理道德”三个层面中, 审美是人类最有价值的超越性活动。

“审美主义”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强调人们在网络媒介环境中通过“自我呵护”与“自我建构”, 从而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强自身的网络自我行为管理能力, 使自己具备较高的视觉素养, 具有适当调节控制在网络虚拟时空的情绪和情感, 并建立自觉的网络文化批判反应意识, 从而达到较高的媒介素养水平。而本研究课题就是在国内外已经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将美学范畴中的“审美主义”思想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研究, 希望能解决目前学术领域对网络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匮乏和缺少具体教育实践途径的困境。

(二) 新媒介环境中的审美关系

在新媒介的大量信息冲击下, 审美的对象已经从单纯的艺术转化为生活。现代美学探讨的, 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新媒介下的审美主体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人, 更是强调自我的人。以青少年为例, 他们在接触媒介的时候, 往往已经有了很多体验, 他们在从小到大的成长中, 都在不停地接触媒介。他们对媒介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见解。但是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在与媒介接触的过程中, 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一种审美活动, 是一种达到自己理想生存状态的活动。美, 并不是单纯的知识与道德的结合, 也不单单是快乐与理智的统一, 而是人对于自身完美和完善的追求, 使人能够自我呵护、并呵护他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 审美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1. 人对周围环境的审美

人在接触周围环境的一切事物, 包括周围的人时, 都可以发生审美活动。这可以表现为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

首先, 人在接触周围环境和人时, 会使自身感观得到愉快。在新媒体中, 人从接触新媒介的一刻起, 审美活动便发生了。人选择新媒介, 被它的快速、新颖、便捷和自主性所吸引, 从而得到感官上的快乐。新媒介的视听结合、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常常带给人刺激, 给人冲击, 带来审美快感。人们接受新媒介带来的新的娱乐形态, 可以放松自己, 排遣悒郁, 获得心灵的安慰。

其次, 在真正接触媒介内容的过程中, 人从中获得所需要的内容, 并从先验的理性和经验判断其真伪, 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也是在进行着不自觉的审美活动。美是道德在人性上的延续。媒介传播的内容, 一方面在娱乐受众, 使其获得快感, 另一方面也是在提供各种各样的观点, 或者说是在传播中不自觉地带着传播者的主观意识, 这些观点在人的思想中碰撞, 带给人满足, 并在理性和道德层面指导人。认识到这些行为就是审美, 有助于构建审美意识, 自觉地完善自我。

再次, 新媒介的重要特性是交互性。人与他人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流只能在身边发生的形式。在新媒介的参与下, “天涯若比邻”已经不再是个梦。人在与他人远距离的交流中, 可以更清晰、直观地了解世界, 而不再被少数大众传播机构的思想意识影响下的刻板印象所控制。同时, 参与传播, 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反映自己的思想, 给传播者以反馈。这也在满足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带给人审美感受。当大众通过新媒介参与传播的时候, 便改变了以往的一元主体论、二元对立论的话语中隐含的他者的歧视和压迫, 使多元主体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自由平等的关系真正得到体现。而这种对于多元个体的尊重使美学进入了实践领域, 从而贴近了我们的生活。

2. 人对自己的审美

当宗教、传统的价值体系在新的语境下不断崩溃时, 人们开始疑惑自身价值。由此带来的工业冲击下的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正是“本我”过于突出的表现。它一方面限制了人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在使审美衰退。康德和席勒将审美视为通往道德的中介, 而事实上, 他们是在从先验的角度理解人, 并没有看到人是现实个体的存在。传统美学在探讨审美关系的时候, 往往将自我作为审美的主体, 进而陷入了主客观的对立。但新媒介给了人可以对自我进行审美活动的可能。审美从根本来说, 并不是从“真”通往“善”的途径, 而应该是使“真”与“善”达到最终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一个人要成为完善、真正的人, 其最终目标应该是成为一个审美的人。审美赋予人生意义, 审美本身就是目的。

在新媒介下的现代生活中, 艺术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文化, 任何对美术、音乐等有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丰富的媒介信息和快捷的传播形式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和资源。知识也不再是被局限于图书馆的枯燥文字, 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活动, 都应该被看做获取知识, 并以此改造自我意识的实践。但同时, 在分辨真伪善恶的过程中, 审美必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让人可以区别什么对自我是构建, 什么对自我是破坏, 同时使人认识到, 自我呵护的理念、自我寻求幸福的理念也应该作为每个人的生存美学而得到重视。这种意识可以指导人的审美, 使快感、体验以及理性的光辉真正达到主观上的融合, 使自己成为全面的人。在这个过程中, 审美不但是它实现的途径, 更是它的终极目标。人在与新媒介接触中的所有不和谐、迷惑, 都是因为无法真正寻找出与新媒介共存的意义。比如在单纯的感官刺激和宣泄中迷失, 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色情暴力, 甚至不仅去寻找刺激还会主动传播这种刺激, 以此获得自我的解放;或者是在大量的信息中失去了分辨能力, 被媒介背后的权力异化, 被大量的媒介渲染改变, 追求奢华的生活和虚无的人生等等。审美意识、审美活动所希望人们达到的, 是人能够在生活中重新认识到审美的重要, 认识到实现自身的幸福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人类应该追求的。仅仅沉迷于新媒介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并不能真正改变人的生活, 并不能使人类幸福, 而只有从更为自由、自律的角度, 立足于现在, 珍视人类每一天为了幸福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才是实现人类未来的可能性的最好方式。而对于那些被权威迷惑的人, 审美则帮助他们获得一种为了自我需要而分辨权威话语背后的权力意识, 自觉地主动地分辨哪些是有利于他们发展的, 哪些是在控制他们的。自主的辨析, 加强审美意识从而真正走出工业社会带给人的异化, 回归人性, 将人的生命境界提高, 成为真正可以作为审美主体的人, 才能达到在新媒介下的和谐生存。

我们希望通过媒介素养的审美层面教育来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也就是希望青少年认清媒介背后的权利意识, 并以自己的方式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施加影响, 克服单纯感官刺激的诱惑, 以此改变自己, 达到快乐、纯洁、智慧、美好、甚至不朽的状态。

[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

媒体如何重构媒介生态平衡 篇7

媒介生态平衡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建构一个稳定、平衡的媒介生态环境, 不仅可以使媒介与社会、文化产生良性互动, 而且可以使媒介更人性地为人类服务。为了充分理解媒介生态平衡的内涵, 首先要明确, 媒介生态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 媒介各个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良性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媒介、社会和受众, 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媒介生态系统。系统内部的要素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在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中达到动态平衡, 一旦内部某要素的生态位发生错位就可能导致失衡。

二、我国的媒介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 效仿西方媒体成功经验, 我国媒体也加快了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但同时也引发了媒介失衡现象的产生:

1、模仿风行, 生态位错乱

原创意识和产权意识淡薄, 造成节目模仿风行, 生态位大面积重叠。如超女成功引发了大批电视台加入了选秀的队伍, 出现了众多类似的节目, 最终导致媒介市场的严重分割和媒体整体效益下降的局面。

2、煽情炒作盛行, 媒介品位庸俗化

为了收视率, 媒体一味地迎合受众, 使得煽情炒作风盛行, 媒介品位日趋庸俗化、娱乐化、刺激化和低级趣味化。以《百家讲坛》为首的讲史栏目, 以及一些写史作者, 为了取悦读者而将民间传说、野史等与历史混为一谈, 庸俗化倾向严重, 结果《百家讲坛》如今收视率的下滑正说明了过分迎合受众最终将导致彻底失去观众。

3、虚假广告泛滥, 新闻腐败丛生

媒介一味追求经济利益, 放弃应有的价值操守甚至伦理的底线, 丧失媒介操守。假新闻、有偿新闻, 虚假广告泛滥, 污染了媒介生态环境。例如2008年3月2日在《西安晚报》刊登的一篇新闻《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 记者言之凿凿, 明确告知采访对象亲眼目睹了中国维和士兵被巨蟒吞噬;而另一方面, 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官员表示, 报道严重失实, 我赴刚果 (金) 维和部队从未发生过此类事件。

4、追逐经济利益, 恶性竞争加剧

由于我国的媒体市场机制并不健全, 市场资源的容度有限,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 媒体过分地强调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 却忽视、践踏了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 媒体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例如前不久, 《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时, 拥有首播权的四家卫视为了抢进度、抢收视率, 在播出时间和集数上斗得不可开交, 给整个电视行业都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5、与大众文化共谋, 构筑“消费乌托邦”

大众文化的大力倡导消费主义、娱乐主义。这一环境下, 媒体逐渐迷失, 开始与消费主义共谋, 构筑“消费乌托邦”。最明显的表现是最近电视购物节目的大行其道, 这些节目通常用夸张的语言, 反复播出以强化对受众的心理暗示, 极力吸引观众购买。电视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一扫而光, 变成一个乌烟瘴气、利欲熏心的推销平台。

三、媒体如何重构生态系统平衡

媒体是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会公器”, 它在大众传播中的任何生态失控或失衡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造成破坏。为助于媒介生态平衡的重构, 媒体应该做到:

1、树立正确的媒介生态观

正确的媒介生态观, 能够充分认识到媒介生态系统其实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系统共存, 彼此间且存在着互动关系, 要想达到媒介生态系统的和谐就不能无视其它系统的作用, 应该充分考虑到传媒本身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树立共进共荣的理念。在正确的媒介生态观指导下, 通过科学管理,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媒介经济化解生存危机, 从而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与西方媒介巨人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另外, 正确的媒介生态观的树立也从思想上铲除了不良竞争意识, 使威胁媒介生态环境恶性竞争得以减弱甚至消失。

2、开拓经济来源, 形成多元媒介生态链

目前媒介生态失衡的很多现状是由于经济因素引发的。媒体单位若能进行多元化经营, 开拓多元的盈利模式, 并形成稳定有效的媒介经营产业链, 就可以解决经济利益的压力, 更加自由的实现新闻理想, 履行媒体的社会服务、教育义务。可以借鉴南方报业集团的做法, 该集团重组合并后, 不仅经营报刊, 还拓展了图书、音箱等领域的业务, 在强化自身品牌效应的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增强了实力。

3、加强自律, 抵制煽情和商业诱惑

媒介从业人员作为媒体活动的能动主体, 起着主导的作用。提高业务能力固然是促使媒介生态平衡重建的一个有效手段, 然而加强媒介自律却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可通过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 自我检查, 自我调整达到。媒介自律重视社会和道德的力量, 强调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意识的提高。

另外, 以媒介自律为基础, 加强行业内部规范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对采、写、编、评、审各个工作环节制定科学严格的工作规范, 认真贯彻落实, 实现媒介内部的“把关”。

4、履行媒介的社会责任

媒介作为社会的守望者, 不仅是大众感知世界的桥梁和中介, 更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民素质、营造良好的公众环境、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责任。然而这一责任的履行, 很多时候是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的。

履行社会责任可通过许多方面实现:媒体要有保护青少年的意识, 少报道血腥暴力的图片;注意引导受众形成新的生活理念;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要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对恶性事件、灾难的报道, 更要进行冷静、理性的思考。这类事件中, 如早一些的汶川地震, 以及最近的7·5打砸抢烧事件, 媒体是公众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报道中采取的立场、倾向、态度都可能引起轩然大波。为避免产生恶性影响, 媒体在报道时应从整体着眼, 考虑各种可能引发的结果, 报道时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把握好尺度和态度, 从而达成引导积极舆论方向的目的。

5、鼓励创新, 寻找合适生态位

媒介行业若要健康、顺利的发展, 必须鼓励创新, 鼓励原创。通过创新为节目寻找新的、未被占领的生态位, 以此减弱生态我重叠的状况, 建立一个和谐、有序、健康的竞争环境。各个媒介可以依据自身特点细分市场, 针对不同的受众和资源, 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6、另外, 也不能忽视处理好媒介与政府、与受众的关系的重要性。

四、结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社会情况, 媒介从业人员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树媒介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平衡稳定、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 以实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最大的生态效益。

摘要:媒介生态平衡问题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 稳定、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 不仅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成长, 而且有助于媒介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然而目前国内媒介生态环境并不乐观, 失衡情况严重。本文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 探讨作为媒介生态系统重要构成的媒体应如何重构媒介生态平衡。

关键词:媒介生态平衡,失衡,生态位

参考文献

[1]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

[2]王苦舟.《论媒介生态平衡理念对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一点思考》.见《东南传播》2009年04期, 第104页.

[3]张帅.《媒介生态环境失衡探析》.见《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02期, 第184页.

欧美媒体对社交媒介的运用 篇8

互联网在产生之初就带有社交性,它改变了人际之间的沟通方式,缩短了世界的距离。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社交媒体也逐渐进入千家万户。

2005年,YouTube初出茅庐、MySpace已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网站、而Facebook也只限于大学生和高中生使用。如今,用户使用的网站及使用方法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Facebook的流量几乎可以与Google相提并论,而且也已经成为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用户通过各种智能手机使用的移动应用数以万计;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在蓬勃发展,并被用户广泛应用。Twitter、Foursquare、Flickr和MySpace等都迅猛发展起来,此类的社交媒体具有加载视频的强大功能,Mashable网站曾将YouTube评为十年来最强的社交媒体创新网站,因为其早已将用户如今掌握的诸多内容整合到社交媒体之中。例如,从可以分享的内容到公民新闻,再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摄像机拍摄视频,并以此赢得暂时的声誉。

社交媒体间的竞争也会促进内容发行商让网站更加社会化,为许多欧美的媒体提供了发布新闻、进行评论的机会。许多著名的媒体如《泰晤士报》《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站账号,许多政客和名人也都开设了自己的账号,用来发布最近消息。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并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细微的差别,这对于欧美新闻产业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

2 欧美媒体运用社交媒体的特点

为了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欧美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网站公共账号,使传统新闻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有效融合,也呈现出许多与传统报道方式不同的特征。

首先,信息发布呈现简易化的特点。社交媒体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往往不会仔细阅读相关的文章和消息,而它给予用户的阅读自由和去粗存精的文本内容让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都能畅享轻松传播信息的快乐。如《华尔街日报》注册的新浪微博曾发一条消息:“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亲俄活动人士周五表示,他们不准备撤出已占领的政府大楼,尽管让步协议要求他们撤出来。”短短几句话,就将事件交代清楚。同时,为了适应人们快速阅读的习惯,欧美媒体的社交媒体所发内容多采用零碎化、个性化、生活化的新闻语言来满足受众对即时信息的需要。

其次,传播速度快、信息报道及时,且渗透性强。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作为跨媒体的传播工具,社交网站在追逐新闻的时效性上有着超凡的表现,其传播速度之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进程。开放性和透明度也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社交网站的每一位客户都有权对新闻进行评论,成为公共媒体的一部分,只要是关注相关信息的人都可以就某个事件彼此展开讨论。个人意见与媒体意见的互动转化,形成舆论导向,改变了传统方式中加工新闻再曝光的情况,使得媒介更加透明化。另外,这种方式的传播互动性强,传播渠道多样化,打破了互联网与移动通讯的界限。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手机短信、网页、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接受和传播媒介信息,最大程度释放了媒体的价值。其表达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社交媒体具有强大的通讯功能,不仅可以借用文字表达思想,还可以配上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新闻内容,使信息更加形象,具体、充实。

3 欧美媒体运用社交媒体时存在的问题

社交媒体虽然方便了受众与媒体间的交流,但由于它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导致欧美媒体在运用社交媒体时存在许多问题与隐患。

许多欧美媒体的记者会开设公共账号发布新闻,虽然不少新闻机构会制定一套职工行为规范,如运用常识、编写时效新闻及不损害母公司道德诚信等,但通过社交网络让用户参与无章可循。据统计:美国只有9%的民众把社交媒体当作新闻来源,而国外媒体对于记者所建立社交媒体账户十分谨慎,要求在开设前寻求主管同意,发布可能引发争议的事件时需要寻求上级授权。社交媒体的新闻发布固然要有不同于媒体的声音,但过于个性的声音还可能损害到媒体的利益,甚至进一步损害到社会的利益。最典型的就是《独立报》驻洛杉矶记者盖伊·亚当斯的“推特”账号遭封杀事件,原因就是它在推特账号上公布了一位NBC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高管的电子邮箱。

受众也常会有这样的顾虑:在线阅读的文章并非都是真实的。曾经Twitter上发表的大量帖子称,一场枪击事件中断了当晚在费城中心举办的焰火表演,受惊人群奔向四面八方。但后来《费城每日新闻》记者通过警方得知,这次枪击事件实属捏造。另外,紧接着8月份袭击东海岸的一场地震,YouTube视频上出现纽约市高楼摇摇欲坠的场景。但后来经证实,该视频资料源于3月份袭击日本东京的一场地震。不仅是电视台等媒体,媒体在利用自身账号发布新闻时,也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导致传统媒体的公信力随之降低。

4 欧美媒体如何更有效运用社交媒介

虽然社交媒体在运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媒体不能因噎废食,要适应社会趋势,努力改正缺点和不足,更有效地利用它们。

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意味着盈利,所以媒体学会利用它们进行销售很有必要。媒体的销售代表通过社交媒体更容易与客户建立关系,通过该初始联系,逐步实现面对面联系、客户关系,并最终达成实际销售。许多权威的媒体网站,在书籍、艺术、娱乐、汽车、意见、就业和其他部门都建立了单独的Twitter渠道,以及支持个性化互动的分渠道。另外,媒体还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介寻找新闻来源。《芝加哥论坛报》是离密苏里新闻学院最近的一份具全国知名度的大报,它的突发新闻中心主要处理各种网络讯息,但固定工作人员只有几个。报社要求记者开设博客和建立自己的Twitter账户,然后报社将这些博客和微博地址列在主页,以便读者选择。突发新闻中心除将记者采访到的各种最新报道放在网站主页,还会关注读者评论,并通过在Twitter上反向追随读者,发现他们近期关注话题,从中寻找有用新闻线索。

发挥社交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作用。在日本大地震中,社交媒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记者通过它了解到难民的现场经历,报社也随后通过此类媒体发布地震中的即时变动消息,帮助人们了解情况,甚至在网上开展社会募捐活动。《朝日新闻》早在2009年就开设了Twitter账户,是日本大众传媒中最早开设社交媒体账户的媒体之一。目前,日本主流媒体如《读卖新闻》、日本放送协会(NHK)、朝日电视台等都有多个社交媒体账户。对奥运会的直播也使社交媒体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例如,伦敦奥运会就让社交媒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社交媒介是了解客户对媒体需求的新工具。媒体可以倾听、询问并了解受众对他们的期望,并进一步改善新闻采集工作及业务运营。社交媒介要求媒体向受众靠拢,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交流。

摘要: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兴起给欧美媒体行业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从欧美社交媒体发展、特点、问题展开论述,并对如何利用好社交媒体提供建议。

关键词:欧美媒体,社交媒体,发展,运用

参考文献

[1]张迪,韩纲.国际视野下的社交媒体与新闻伦理[J].南方传媒研究,2011(7).

[2]徐沁,《媒介融合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媒体和媒介 篇9

关键词:新媒体纸质媒介转型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产业的纸质媒介在惊叹新媒体产业发展增速的同时,危机感也日趋加剧,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是纸质媒介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平板、手机等多种电子媒介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使得人民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纸质媒介由于其本身的特点,逐渐被一些人群边缘化,尤其是青年人群,从目前各大高校及社会青年群体的日常阅读方式来看,手机、pad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媒体的数字化优点使得他们更愿意去选择这种方式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面临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纸质媒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未来的发展必将经受巨大的挑战。

据2016年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1]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成年人中,49岁以下的人群占了近九成,而且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从2009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详见图1。从上述数據可以看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作为适应能力较强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转变自己的阅读方式,尝试新的阅读方式,这对纸质媒介的发展确实造成诸多不利因素。

二、纸质媒介发展现状分析

传统的图书、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发展的辉煌之后,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3]。从全球范围来看,从2012年开始,纸质媒介的生存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辉煌一时的纸质媒介也面临着破产倒闭的窘境,比如美国的《新闻周刊》还一度停刊,转变为数字期刊。为了更清晰地认识纸质媒介的优劣势,有必要对纸质媒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与新媒体媒介相比,纸质媒介自身具备的优势之处[JP]

与新媒体相比,纸质媒介最大的优势之处就在于它的内容真实可信,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与电子媒介等新媒体媒介相比,纸质媒介的内容更多是经过系统地编辑,内容较深入,多理性观点,经得起读者的推敲;

纸质媒介具有更多的文化和收藏价值,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纸质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多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与电子媒介相比,纸质媒介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是最小的,尤其是对人的视力的伤害,免遭电子辐射的影响;

纸质媒介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只有当新一代的群体改变自身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纸质媒介的稳定消费群体才有可能淡出;

纸质媒介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显示,在成年国民中有575%的人更愿意选择纸质图书进行阅读,详见图2,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纸质媒介阅读仍是成年国民首选的阅读方式。

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纸质媒介在编辑的过程中,获取相应信息的速度也在加快,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纸质媒介的质量;网络自身的不稳定性以及网络环境和法规体制的不完善性,从客观层面给纸质媒介的发展留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纸质媒介传播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信息时代下,信息的时效性显得较为重要,信息越及时,就越具有价值,而纸质媒介的生成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导致纸质媒介的时效性较差;纸质媒介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会对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有些污染甚至是难于治理的;与电子媒介可以让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融合为一体相比,纸质媒介的版面设计较为单调,形式较单一,缺乏趣味性;与电子媒介的全球性市场相比,纸质媒介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是局部的或区域性的细分市场。信息时代的推进,加快了新媒体媒介的传播速度,增加了新媒体媒介的受众群体,这使得纸质媒介面临巨大的冲击;

传统印刷行业的低迷使得纸质媒介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进入新世纪,政府对环境的关注力度加大,这使得传统的印刷行业受到了制约,从上个世纪末的辉煌逐渐走向低迷,这极大地限制了纸质媒介的发展;纸质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多要借助与交通工具,而这些从客观层面直接受制于物流系统的效率。

面临当前严峻的客观环境,纸质媒介更应该认识到当前发展的形势,认清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不足之处,合理分析当前形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外部环境的机遇,合理规避自身的不足之处,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三、纸质媒介转型发展探索

通过对上述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介的分析可知,面对当前的不利形势,纸质媒介需要转变发展的理念,认清当前发展的形势,结合自身的优势及外部形势的有利之处,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纸质媒介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自身的特色,找准定位,打造品牌效应

纸质媒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自身的特点以及受众群体,所以一定要做好外部环境的分析,通过调研摸清纸质媒介的主要对象,针对主要对象群体的需求,结合自身的规模等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通过准确定位,能拉近与读者群体的距离,维持稳定的读者群,还可以吸引新的读者;同时通过准确定位,塑造自身的品牌价值,把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重心落到品牌的价值增值上,通过价值创新,维持品牌的发行量,维护品牌应有的价值。

(二)认清市场规律,做好市场的细分

比如针对某一目标群体,结合该群体的年龄、阶层、收入状况、生活方式等特点进一步细分市场,使纸质媒介特点更加鲜明,目标更具备针对性,通过目标群体的细分,把握目标群体的需求,进而提供可读性强、针对性强的内容,这样可使纸质媒介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在市场的竞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地位。

(三)转变纸质媒介的经营理念

借鉴电子媒介的传播特点,改变纸质媒介的单向传播、受众群体被动接受信息等特点,可以借助电子媒介的方式提供信息反馈平台,通过反馈与交流沟通,提高纸质媒介的竞争力和创办水平,使纸质媒介更符合受众群体的特征。

(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媒介的竞争,纸质媒介应该主动汲取新媒体媒介的诸多优势之处,取长补短,在经营纸质媒介的同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相应的电子媒介,比如推出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下载使用的应用程序,并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甚至可以考虑推出免费纸质媒介,增加媒介的受众群体。比如2007年底,《北京娱乐信报》转型为地铁报,在北京主要地铁线路免费发放,早高峰时段人们只要进地铁站乘坐地铁就可免费领取一份,这种做法使信报的受众群体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就会大增。

(五)推进多元化进程,加快纸质媒介的转型发展

充分利用新媒体媒介的优势,加大推进纸质媒介的多元化进程,及时推出新媒体形态的业务板块,充分发挥优势抢占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加快紙质媒介和新媒体媒介相互融合的进程,并最终实现纸质媒介的转型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纸质媒介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纸质媒介必须要转变经营理念,在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媒介显著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信息和网络技术,明确各自的优劣势,做到优势互补,加大与新媒体媒介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尝试新的转型发展模式,抓住媒体融合的大契机,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转型发展之路,唯此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R] 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4)

[2]周丽娟 纸质媒介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 科技传播,2015(13)

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机遇挑战,对应策略

伴随着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俨然已经成为了现代世界的潮流。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纸质媒体日趋衰落, 纸质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 是继续发展和新媒体共存还是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成为了众多媒体人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则是对媒介融合下的传统媒体进行了研究, 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 进行分析。

1 媒介融合下的传统媒体的机遇

首先,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有助于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我们知道, 在传统媒体中, 其运营以及传统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 很容易造成媒介产品滞销或者多销的状态, 很难进行有效的把控, 这就会导致生产媒介产品的成本过高, 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传统媒体的反思, 改善其落后的经营生产模式, 更好的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

其次, 有利于增强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在传统媒介中读者可以用写信和致电等方式对媒介产品进行评价和反映, 但是, 这种互动都是较为滞后和不具有即时性。在这种条件下, 传统媒体并没有将观众的感受放在其业务发展的最重要的位置上, 再加上观众缺乏自身的存在感, 只能被动的去接受传统媒体所传播的消息, 这就会导致对媒体的认同感以及认识感降低。新媒体的迅速发展, 促使了传统媒体迅速进行改进, 以便获取观众的认可, 观众可以在媒体发布信息的时候及时有效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能通过一些即时聊天工具, 如QQ、微信跟其他人进行讨论。在这样的情形下, 传统媒体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缺陷, 更好地发展自己。

最后, 有助于传统媒体改善内容的单一性, 在新媒体的催生下, 传统媒体不得不改变自身较为单一的内容形式。在过去, 传统媒体的内容大多都是以新闻、文学作品为主, 但是在新媒体的感染下, 传统媒体的媒介内容更富有亲和感, 增加了一些娱乐新闻、体育信息, 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多样化, 更加适合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2 媒介融合下的传统媒体的挑战

但是, 众所周知,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媒体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 有些挑战甚至威胁到了传统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的多样性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媒体的媒介形式,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移动媒体的快速成长, 人们通过手机、移动电子产品的客户端获取的信息更加方便, 也更加快捷和迅速, 内容形式多样化, 不仅有文字类的新闻形式, 也有图片视频, 等形式,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的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 随着“90 后”“00 后”逐渐走上社会, 他们对传统的媒体形式不再那么有感触, 对于他们来说手机、PC等产品才是更好地获取信息的方式, 他们的习惯更倾向于新媒体产品, 面对这样的情况, 传统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更好地吸引新一代的观众用户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不得不面临的严峻问题。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远远落后于新媒体媒介产品。在过去,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是通过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的形式进行传播, 可能一件事的发生要等一段时间才能传播到全国人民的耳中, 但是, 新媒体的媒介产品不断的更新信息, 更加快捷地完成了信息的传输, 只要世界的一个地方发生了新闻, 也许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能传播到互联网上, 再过个几分钟可能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知道。信息的延迟, 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最主要的差别, 而且这样的问题越发严重, 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传统媒介的产品较为落后, 不能获得一些青年人的喜爱, 而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新媒体的设备不断更新, 而传统媒体几十年都没有太多创新, 这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 总结

针对上述的问题, 在媒介融合下的传统媒体应该要能够与时俱进, 才能使传统媒体更快更好的发展。引进先进的媒介产品改善传统媒体媒介的产品的不足, 依据先进的媒介技术, 才能符合当代新闻消费者的喜好。与此同时, 也要拓展传统媒介的信息发布渠道, 在现如今的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方式中, 传统的营销模式也较为单一, 因此传统媒介要积极求变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再者, 传统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形式, 也要符合观众消费者的喜好, 传统媒体的发展更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促进与市场的交流合作, 才能够走的更远。传统媒体的存在更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也要重视传统媒体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魏娇娇.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J].青年记者, 2011 (29) :69-70.

[2]何梦琴.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以澎湃新闻新媒体平台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 :157-160.

[3]何中华.媒介融合下纸质媒体的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2) :54-55.

[4]汪思梦.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的突围——给读者节约时间才是报纸出路[J].新闻研究导刊, 2012 (5) :31-32.

上一篇:EoC技术应用下一篇:良好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