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策略及措施

2024-05-02

发展策略及措施(精选十篇)

发展策略及措施 篇1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措施

近年来, 世界上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的发展极为迅速。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已广泛为世界林业组织和许多国家政府所接受, 而且一些世界林业组织和国家正在探索着以其指导林业实践活动, 以使世界森林状况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 现在世界上正处于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的研制高潮, 对其实验性的实施也已经开始试点示范。

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 林业的定义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1 林业的定义

所谓林业, 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 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 (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 、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2.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 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 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 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a.经济能力, 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 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b.社会合力, 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c.生态支持力, 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3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发展近况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的生命保护体系, 人类得于生存的环境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人类必须依赖森林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森林是人类的摇篮, 哺育了人类。由于森林具有调节气候, 减少污染, 美化环境,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因沙, 改良土壤, 保护生物, 建筑装饰等多种功能。因此, 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天然林的保护工作, 开始实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并同时开展了大面积人工造林。并将之作为国土保安, 富民强国的一项重大举措。

近年来, 一些有关的世界组织, 如热带林业行动计划 (TEAP) , 国际热带木材协议 (ITTA) 国际野生动植物濒危种贸易会义 (ITES) , 巴西热带雨林保护计划等都开始致力于调整林业政策, 要保持热带林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计划也在约束性和非约束性的林业活动方面加强活动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文件。

4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4.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 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 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 在林业发展上, 实施科技兴林,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a.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 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 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 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b.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指导林业的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c.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 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 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 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 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

4.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 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 调整生产力布局, 淘汰落后产业, 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重组, 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 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 延伸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 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 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 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 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 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4.3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 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4.3.1 首先, 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

我国的林业立法, 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 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 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 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 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4.3.2 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 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 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 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 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 (或既定) 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 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4.3.3 在执法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 健全管理机制, 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 防止有林地逆转, 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 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 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 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 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 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 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安建军.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析北京乡村旅游发展策略与措施 篇2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国内唯一一家定位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有超过10年的规划设计经验。山合水易对城乡统筹模式、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古村古镇开发、民俗旅游设计、乡土建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资源。作为北京首屈一指的乡村旅游规划类专业机构,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是看着北京的乡村旅游一步步的发展过来,并且专家们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觑的。如北京的CBD高端生态园的打造等。专家们认为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和措施有着自己的特色之处。

(一)策略

1、资源整合策略——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乡村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各个旅游要素资源的整合开发,来构成一个完善的乡村旅游系统。一方面针对当前北京郊区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建设落后和旅游配套设施缺失的现象,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催化乡村旅游系统要素的相互整合,规避乡村旅游系统的发展风险,维护乡村旅游系统的稳定运行。将农村旅游资源、农村人力资源、资本与物力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实现旅游者和农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及各项效益。另一方面,北京乃至中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农村民俗风情多元化,生产劳作差异化的特征,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要本着分类指导,突出农味的原则,杜绝一概而论,盲目跟风的发展现象,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和农业生产习惯来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商务会议、民俗文化、科技教育、抗体疗养等各种类型的专项旅游活动。

2、产品开发策略——项目带动打造精品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通过项目带动策略来打造农村旅游的精品、名品、优品,形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在整体

规划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将区域内乡村旅游起步早,产品开发较成熟,客源市场初具规模的地区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通过旅游活动策划、产品线路包装,集中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来提升竞争力;将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地区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通过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完备配套设施,拓展市场空间使其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于区域内比较分散的农村旅游资源和非开发的农村旅游资源,通过合理规划,确定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发展项目和储备发展项目。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以优先项目带动储备项目发展,以支撑项目配合重点项目开发,实现层级开发,梯度发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的良性循环开发模式。

3、功能拓展策略——产业互动科技先导

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要通过功能拓展来丰富旅游活动类型,以满足现代旅游者多元发展的个性需求,并扩大旅游收益渠道。一方面通过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旅游功能的提升和拓展,依托农村优越的资源环境,丰富农特产品,独特的农事活动开展旅游活动,注入现代旅游休闲观念,推进旅游产品传统的观光功能向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医疗康体等高层次的功能拓展;另一方面,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乡村旅游功能,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挖掘乡村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农村服务水平和质量,还能够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旅游者营造一个更加文明的旅游环境。

4、品牌提升策略——突出主题塑造形象

品牌就是竞争力,在体验经济到来的时代,品牌就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品牌总是依托于非常具体的产品、服务和形象。乡村旅游形象是对农业、农村旅游资源特色,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等多方面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提炼,既要体现区域的特色,又要能够引起旅游者的消费共鸣。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同具有乡土气息的农事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它对于形成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旅游产品线路的营销推广、地方乡村旅游的品牌塑造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到形象的综合性,即形象内容的多层次性和旅游者心理感受的多面性;还应考虑到乡村旅游形象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即形象一旦形成,便会在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印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乡村旅游形象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可以通过旅游产品项目的创新,旅游服务的提升,乡村节庆活动的开展来塑造。

5、市场推广策略——区域联动平台搭建

乡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同样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旅游景区景点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区域联动发展,搭建起农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平台,产品互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形象共塑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职能,引导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偏好,可以弥补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通过区域间农村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旅游线路的搭配组合,能够更大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旅游者提供最全面的农村旅游信息;不同区域内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整合,使得区域乡村旅游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对旅游者也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的市场推广实践中,创立乡村旅游专题网站,举办节庆活动,召开乡村旅游产品推介会,或者以博览会的形式推广旅游产品等等一系列的手段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关键在于要把乡村的特色,乡村的浓味挖掘出来,体现出来,吸引更多潜在旅游者的眼球。

(二)措施

发展乡村旅游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当前,乡村旅游开发缺乏规划,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农民经营旅游的素质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实践证明,解

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大支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资源结构优势、重点开发区域及项目、相关配套措施等。要突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特别脆弱的乡村旅游资源,宁可不开发。乡村旅游规划要与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杜绝重复建设和任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其次,要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乡村旅游开发。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使用上,适度向农村倾斜,着重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旅游交通、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要素设施。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开发乡村旅游的业主给予政策扶持,如土地流转使用、农村信贷、税费减免等。利用政府招商引资的信息优势和平台,依托本土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引进适宜项目,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第三,要引导乡村旅游提质升档。全面推行质量评定标准等,引导乡村旅游向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三)、乡村旅游产业导向的新农村建设案例介绍

1、怀柔区北宅村

2、延庆县东桑园村

3、昌平区香堂村

低效果园的改造措施及经营策略 篇3

一、低效果园的改造措施

低产果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果树存活率低,缺株空塘;二是品种不良、缺少授粉树;三是果树严重缺水缺肥,生长不良;四是树体结构差、生长不均衡、树势衰老;五是病虫害较多且为害较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管理:

1. 空塘补植。对于因死苗造成的果树缺株空塘,应及时补植果树或进行间作,提高果园土地利用率。对已建成多年的果园,最好带土移植初步整形过的大苗,并加强肥水管理,以促其提早结果。为了防止果树再植障碍的发生,补植前最好对栽植点进行土壤消毒。补植苗成活后,叶面喷施50~100毫克/升赤霉素和1%尿素水溶液加快生长。

2. 品种改良。对品种不良和缺少授粉树的果园,应采用高接换种方法改良品种,并按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比例为4~8∶1配置授粉树。在充分考虑到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和消费人群,并且当地的气候和其他环境条件能满足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选用名特优新品种进行高接换种。高接主要在春季进行,可灵活应用劈接、切接、插皮接等方法。采用封蜡接穗或采取全包扎嫁接可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所謂全包扎嫁接,就是除接穗上的芽以外,整个接穗和嫁接口都用塑料薄膜条包扎严实,最大限度地防止嫁接口和接穗失水。

3. 增加肥水供应。许多果园长期不进行施肥和灌水,由于严重缺水缺肥,果树生长发育不良,常过早衰老,形成“小老树”,结果很少甚至不结果。对于这类果树,应特别注意以有机肥料为主施足基肥,从而达到改良土壤和平衡供应各种营养元素的目的。对于因缺水而不能实现正常浇灌的果园,一方面要采取地面覆草或地膜覆盖等抗旱保水措施缓解水分供求矛盾;另一方面要积极通过引水、提水或蓄水等果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果园的灌溉用水问题。

4. 搞好水土保持和土壤管理。对于坡度在15度以上、存在水土流失问题的果园,应逐步改造为梯田或台地,以利保持水土和便于进行土壤耕作及施肥。在进行坡改梯或坡改台时,应注意将熟土留在梯面,用生土修筑梯壁和梯埂。梯面果树间可种植矮秆的豆科作物,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对于土质较差的新建果园,还应逐年进行扩塘,并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来改良土壤。

5. 加强整形修剪。长期未进行整形修剪的放任树,树形乱、结构差,不利于开花结果及果品质量的提高,必须对其加强整形修剪。但对这类果树,不可能像幼树一样按照某种树形标准进行整形修剪,只能对现有树形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造。对骨干枝分枝角度过大、过小或生长方位不合理的,可通过拉、撑、吊等弯枝方法进行调整;对多余的大枝和过密的枝条要逐步疏除;对树高过高的应在条件成熟时适时落头开心;对衰老的骨干枝及枝组应适当回缩,促其更新复壮;对主枝过多但主枝基部光秃、侧枝远离主干的,可将多余的主枝回缩至相邻主枝应培养侧枝的部位,当作侧枝用。

6. 加强病虫害防治。大多数低产果园未对果树病虫害进行必要的防治,病源及害虫基数较高,受害较严重,生产上必须针对主要病虫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其中特别要加强对果树生长和结果影响较大的枝干病害及蛀干害虫的治理。

二、开展多种经营

1. 果园间作。在能错开间作物和果树大量需水肥时期的情况下,可在果树行间间作适宜的矮秆作物,以增加收入。适宜的间作作物有豆类、瓜类、蔬菜、绿肥、牧草和中草药等,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2. 果园养殖。

①果园养畜禽。在果园中养殖畜禽,不仅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还能降低种植和养殖生产成本,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因果园多远离村庄,园中养殖的畜禽不容易受到村庄中染病畜禽的传染。可在果园中养殖鸡、鸭、鹅。因鸡喜欢啄食昆虫,养鸡有利于减少果树虫害;鸭、鹅喜欢吃草,养鸭、鹅可防止果园滋生杂草。一般来说,只要环境条件适合,猪、牛、羊、兔、肉狗等多种牲畜都可在果园中圈养。

②果园养蜂。蜜蜂是进行果树授粉的好帮手,在果园中养蜂,既可利用蜜蜂为果树授粉,提高果树坐果率,又可获得价值较高的蜂产品。果园内养蜂,最好选择饲养中蜂,原因是中蜂出勤率较高,特别是雨后能及时出巢采蜜,对花期雨水较多年份的果树授粉有利;再者,中蜂善于利用零星的蜜源,可减少饲养成本。

③果园养虫或养蚯蚓。畜禽粪便可用于饲养蝇蛆,畜禽粪便和残次的水果、蔬菜可用于饲养蚯蚓,作物秸秆可用于饲养黄粉虫。

④果园养蛙。在果园中养殖林蛙,不仅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控制果树害虫的发生。

3. 开发近郊果园的观光休闲功能。位于城镇近郊的果园,在具备客源和资金的条件下,可开发为观光休闲果园。经营观光休闲果园,种植结构上可以木本果树为主体,适当种植花卉、蔬菜及草本果树,尽量使果园在不同季节都有花有果。在果树品种选择上,要注意搭配一些观赏性较好的品种,并做到极早熟、早熟、中熟、晚熟、极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必要时还需建造温室或塑料大棚进行促成栽培、延后栽培及反季节栽培。尽可能按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采用绿色植保技术进行植物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提高产品的档次,满足观光休闲者享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愿望,以增强观光休闲果园的吸引力。此外还需要进行房屋、水景、园路、园林小品、娱乐健身场所等一些必要的基础建设,以满足观光休闲者的多方面需求。

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及策略 篇4

一、建立长、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编制现金预算, 设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 就企业短期经营而言, 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是企业能否经营下去的重要前提, 企业可以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合理调度资金, 加强现金管理, 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等途径来实现短期财务风险预警。通过设定以周、月、季、半年、一年为时间周期, 以滚动的现金流量预算模式, 实现动态的现金管理。这样以量化形式将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对外投资等内容综合加以分析, 但是实际经营中, 常常因为经营活动的某些突发事件而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 所以, 编制的现金流量预算与实际情况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为了缩短差异的影响, 企业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加以客观分析, 通过不断调整执行偏差, 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2. 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的最终目标, 是要建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1) 分析财务指标。通过对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等指标的分析, 很大程度上可以准确的判断出财务风险的大小。长期偿债能力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对于各种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 应考虑客观现实情况, 应避免纸上谈兵形式的理论推断, 不仅要分析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在内财务指标, 而对于产品质量合格率、销售市场占有率等硬性指标, 也应考虑在内, 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所在, 防范于未然。

(2) 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搞好财务预测, 建立预警系统。其中如何量化预警指标的临界值很重要, 临界值定的低, 风险预警便会过于敏感, 过高又不能很好地预警, 失去了防范企业风险的现实意义。临界值的确定, 要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可以参考行业“平均值”, 但不能笼统的以行业“平均值”来代替, 应科学客观的确定出适合于本企业自身特点的临界值。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

企业应该强化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 完善人事制度, 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通过严密的信息管理系统, 使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加强内部审计, 及时发现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纠正措施, 堵塞各种漏洞, 提高管理效率。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的防范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因为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不可估量的损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财务人员从简单记帐、算帐变成企业特殊的管理群体, 财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企业应该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 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发生, 尤其在筹资和对外投资方面,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 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 切忌主观臆断。

三、多手段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上有很多, 常用的有规避法、分散法、转移法、降低法。

1. 规避法是企业在面临一项风险时, 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能力, 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得与失, 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 股权投资具有高风险, 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 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考虑, 企业若从事股权性投资还是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

2. 分散法是指, 即通过多种经营与其他企业联营或对外项目投资等, 以多元化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例如, 如对外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时, 可以采取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 以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从而化解和分散投资风险, 避免单独承担投资风险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 由于市场的经济形势难于把控, 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 为分散财务风险, 应采用分散投资, 集中管理, 采取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3. 转移法是指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 典型的措施有:以投保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将风险较大的项目转由专门的机构完成;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等。企业在转嫁风险时, 一定要遵守合法、合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决不能钻法律、法规的空子, 欺骗其他企业, 这样做的结果最终要负法律责任, 而得不偿失。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不可避免的, 某种程度上, 这种风险是可以预见并可控制的, 因此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 应该积极开展财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研究, 只有在对财务风险有了一定认识, 才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国均.企业财务风险规避的措施和方法.当代经济, 2007年

[2]张健.国内外绿色管理研究与实施现状评述.管理学家, 2012年

[3]刘国芝.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现代经济信息, 2010年

[4]张坤亮.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华人时刊 (中旬刊) , 2013年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策略性宣导及措施 篇5

壹、「建立行政核心價值體系推動方案」

行政院於本(九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核定「創新」、「進取」、「專業」三項核心價值,又為協助各機關具體落實,配合研訂「各級行政機關推動核心價值實施計畫」,於七月五日通函各機關實施,期能藉由這三項更具前瞻性的價值,能達到強力啟動公務人員變革的效果,以建立優質的行政文化。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以下簡稱人事局),為協助各機關積極推動前開三項核心價值,業簽奉行政院於九十三年七月五日核定「各級行政機關推動核心價值實施計畫」,期能建立各級行政機關人員實踐公共服務之價值基礎,型塑創新、進取、專業之優質行政文化。茲就計畫重點說明如次:

一、實施對象:本院及地方各級行政機關公務人員(含約聘僱人員);各級公立學校、地方各級民意機關及公營事業機構得參照辦理。

二、推動期程(自民國九十三年七月一日至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一)推廣期:以加強宣導及推廣,辦理相關訓練、進修與研習課程,爭取各級人員普遍認同與支持為推動重點(民國九十四年六月三十日前)。

(二)增強期:以積極辦理各項推動措施及建立各機關推動機制,落實核心價值為推動重點(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

(三)深化期:以落實核心價值作為規劃、執行、評估及研議改進各項政策及法規之依據,深化核心價值為推動 1 重點(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

綜合前開當前行政院各項施政重點之分析,以及當前行政文化亟待提升前瞻性、積極性元素的要求,本局爰評選出目前最重要的三項核心價值:「創新」、「進取」及「專業」,茲說明如次:

一、創新:勇於變革,彈性多元,展現創造力,經由「批判性思考」與「創造性突破」,達到從無到有、推陳出新、改善現狀的結果。

二、進取:積極主動,追求績效,迅速回應人民需求,透過團隊意識與績效觀念之提升,展現行政執行力及對公共服務的熱忱與活力。

三、專業:積極學習,開拓視野,追求卓越,藉由提升專業知能及核心能力,有效解決問題並提升服務水準。

貳、公務人力資本衡量方法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以下簡稱人事局)自九十一年起,經組成專案小組並經二階段試測,已完成公務人力資本衡量方法之規劃,並於九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函請各主管機關人事機構(含省市政府人事機構)協助就各該機關本身進行公務人力資本衡量問卷調查作業,以作為分析行政院整體公務人力資本之優勢、劣勢及待加強改善之基礎,並提供行政院人力運用政策規劃參考。

有關公務人力資本之衡量架構,共設定「人力基本特性」、「員工敬業程度」、「人力運用管理」、「機關領導力」、「學習文化」及「人力成本」等六個面向,一、「人力基本特性」:包括

1、機關人力數量,2、機關人力特性,3、機關人力知能程度。

二、「員工敬業程度」:包括

1、機關員工認同感,2、員工工作投入度。

三、「人力運用管理」::包括

1、人力管理與機關策略連結度,2、員工工作瞭解程度,3、績效導向落實程度,4、機關吸引人才能力。

四、「機關領導力」:包括

1、員工認同領導力程度,2、關鍵領導行為評價度。

五、「學習文化」:

1、員工學習行為展現,2、機關鼓勵學習措施。

六、「人力成本」:

1、機關人事費支出結構。

參、行政院推動所屬機關學校員工心理健康實施計畫

及參考作法

為讓忙於工作的公務員工有能力因應各項創新工作要求及各式各樣壓力,於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九日以院授人企字第○九二○○五四五一七號函研訂「行政院所屬機關學校員工心理健康實施計畫」,期待營造一個人性關懷、互動良好的組織文化。本計畫大致可分為以下部分:

一、從傾聽自己開始—人事人員再造

本計畫中敘明,自核定實施之日起,至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底前,以培訓各機關負責推動本計畫之人員為重點辦理工作,由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及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行政研習中心負責訓練辦理及人員調訓事宜。

二、e式學習管道

本計劃規定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應以網路互動教學方式,於e-learning網站上開設心理健康及諮商輔導相關課程,以提供多元化學習管道。

三、尊重機關差異性

本計畫明訂,各主管機關得視實際需要,訂定該主管機關及所屬機關建立健康心理環境之執行作業規定,以建立切合該 機關需要之健康心理環境。

四、轉介輔導機制之建立

本計畫中訂有各機關同仁如有需要接受諮商輔導者,得由該機關轉介接受諮商輔導,至差假方面,訂有於機關內接受諮商輔導,或轉介至醫療或諮商輔導機構之人員,如於上班時間接受諮商輔導,應依「公務人員請假規則」之規定,辦理請假事宜。

依前開計畫「肆、辦理事項」規定,自本計畫核定實施之日起至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底前,以培訓各機關負責推動本計畫之人員為重點辦理工作,並適時宣導及推廣心理健康及諮商輔導之觀念;自民國九十三年八月以後,各機關應積極推動上開宣導及推廣工作。

发展策略及措施 篇6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班主任;管理措施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时代背景下,中学教育应该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宗旨。班主任是中学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班主任采取积极有效的班级办理措施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文化课的同时,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深圳在各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我国前列,在教育模式创新中亦应当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所以笔者针对“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班主任的管理措施及策略”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管理工作原则

伴随祖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素质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新课改要求的全面呈现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工作要求,无论是在文化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还是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都应当突破以往的工作思路。面对全新的发展形式,对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全新的原则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新经济时代全球遵循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班主任工作中的“以人为本”是指班主任老师在开展各项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每一位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有效尊重学生的意志和意愿,管理工作不以班主任自身的意识形态为中心,而是以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转移。

(2)创新管理原则。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指出,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当中。那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必然在其范围内,管理工作不能一味的遵循历史经验,应当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予以看待,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能够根据具体要求,与时俱进的实现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创新管理不仅仅是针对管理理念上,在管理技术上应当将现代市场化的管理技术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为班级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动力。

(3)自主发展原则。新课改背景下,应当实现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性、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聪明才智,变被动为主动,增强班级管理的自主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班主任工作新思路

(1)变革工作理念,促成角色转换。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一直是教育事业的主体脉络,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落成的步伐,同时也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新课改的要求,班主任应当改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不以学生的升学率为主要工作目标,而是增强学生综合素养为主要工作目标。在具体实践管理工作中,应当转变教师为主体的班级形式,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树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在宏观上进行调控的指挥者和引导者,实现师生各自的角色转换。

(2)全面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一直是以班主任老师的意志为核心的形式。但是新课改要求在中学教育阶段,必须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的教育目标,将教育的核心目标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所以,中学班主任在具体实践工作中要不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明白自己才是造就良好班风、学风的主力军。

(3)营造张弛有度的管理环境。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对象不是某一个学生,而是由一群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一个集体,所以在实施班级管理实践工作时必须杜绝“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应当采取具有个性化的管理方式进行逐一管理,为学生营造张弛有度的管理环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对集体荣誉感和行为规范进行有效遵循,引导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中学班级管理的有序进行。

三、结语

面对新课改的时代教育背景,全面强化班主任的管理职能是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要求,是培养优秀人才的要求,是做好义务教育工作的要求,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激发中学班主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出发点,以新课改的要求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变革传统教育观念,创新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探索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促进祖国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钱圣理,李增霞.新课改下中学班级管理的实践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34):12.

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策略及应对措施 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在诸多环境问题中, 大气污染已成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大气污染物的总量中几乎一半来自于机动车排放, 控制与治理机动车排放污染已成为当前全世界的重大热点环境问题之一。

2 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2.1 一氧化碳 (CO)

一氧化碳是发动机燃烧过程中缺氧的一种表现, 即通常说的“煤气”, 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 化学性质较稳定, 是大气中几种主要的污染物质之一。

2.2 氮氧化物 (NOX)

氮氧化物种类很多, 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 (NO) 和二氧化氮 (NO2) , 氮氧化物是发动机燃烧过程中, 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燃烧室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化合而成。

2.3 碳氢化合物 (CH)

碳氢化合物是汽油未燃烧或燃烧不完全的产物, 当发动机点火不良, 排气门泄漏空燃比过小或过大时, 导致燃烧不完全而产生。

2.4 二氧化硫 (SO2)

二氧化硫是无色气体, 具有刺激性气味, 通常是由汽油中的硫在燃烧过程中产生。

2.5 黑烟颗粒物 (PM)

通常指柴油机排放的烟粒, 就是平时所说的白烟、蓝烟、黑烟。一般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 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 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

3 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措施

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降低污染物生成量的技术, 又称为机内净化技术;二、净化或处理发动机排出后污染物的技术, 又称为机外净化技术。随着发动机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车辆排放控制的机内、机外净化技术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

3.1 机内净化技术

从发动机有害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出发, 通过对发动机进行调正或改进, 达到控制燃烧、减少和抑制污染物生成的各种技术称为机内净化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降低污染物生成量的技术, 如改进发动机的燃烧室结构、改进点火系统、改进进气系统、采用电控汽油喷射和电控点火技术、采用废气再循环技术等。这是一种通过改进发动机燃烧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方式。

3.2 机外净化技术

在汽车发动机燃烧生成的废气排出发动机排气门后, 但还未排入到大气环境之前, 进一步采取净化措施, 以减少最终汽车污染物排放的技术, 被称为机外净化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对排出发动机排气口的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净化的技术。如二次空气喷射技术、热反应器技术、氧化催化转化技术、三效催化净化技术和颗粒物捕集技术等。目前, 应用最多的机外净化技术是在汽油车上所采用的三效催化转化技术。

机内与机外净化技术结合起来, 就能更好地解决汽车排放污染问题。

4 建立机动车检测/维护制度

机动车检测/维护制度 (英语Inspection and Maintenance Program的缩写) , 是指通过对机动车的检测, 确认其尾气排放污染超标的原因, 然后针对性地进行维护, 使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有关研究表明, 道路环境中90%以上的机动车排放污染是由占机动车车辆总数10%以上的高排放车辆排放的。因此, 建立机动车检测/维护制度迫在眉睫。

4.1 检测制度

检测/维护制度中的检测主要包括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道路抽检。定期检查一般为年检, 在机动车一年一度的安全检查中增加尾气排放的检测项目。对汽油车, 检测标准一般为怠速或双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柴油车, 为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检查不合格的车辆必须进行维修和治理, 直至最后达标方可获得检测合格证。道路抽检是对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监督检查的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方法。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共同配合实施, 在道路两旁, 对道路上行驶的车辆随机进行抽检, 以便随时发现尾气超标的车辆, 督促其进行必要的维修和治理。路检的尾气达标率是最真实地反映在用车尾气达标情况的指标。由于各个城市的管理力度不一样, 目前我国的路检尾气达标率是45~65%。

4.2 维护制度

检测/维护制度中的维护是通过检测识别出由于系统故障导致排放不合格的车辆, 经过故障诊断, 确定故障根源, 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护修理, 通过维修使车辆不仅排放达标, 而且整车技术状况得到改善, 在使用周期内一直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 排放控制系统或装置始终有效。通过实施I/M制度, 督促车主加强对车辆的维护, 保持车辆良好的技术状况, 以减少车辆排放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 随着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作的加强, 我国的检查/维护 (I/M) 制度已初步建立。但和先进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管理, 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和制度, 使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真正得到有效控制。

5 结束语

除了以上的控制技术和应对措施, 为了减少机动车的排放污染, 还可以采用一些新的能源来代替汽油和柴油, 比如液化石油气 (LPG) 汽车、压缩天然气 (CNG) 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 这些新的能源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机动车污染物的的排放, 甚至达到零排放。在这些新的能源汽车中, 有些已经成熟并开始大量生产, 有些还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城市开始面临日益严峻的机动车排放污染, 我们不仅要认清其危害性, 更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逐步改善汽车排放性能、制定排放法规和建立各种规章制度, 使其日趋完善。

摘要: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介绍了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通过控制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建立机动车检测/维护制度, 达到降低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 改善大气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污染物,控制措施,检测/维护制度

参考文献

[1]龚金科.汽车排放污染及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4.

发展策略及措施 篇8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 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作为目标, 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监督检查生产经营业务全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风险管理又名危机管理, 是指生产过程中, 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 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2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结构说,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组成的过程中有五个方面是一致的, 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就是为了防范风险, 没有风险防范作为目标, 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低。

企业的风险由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组成, 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存在内部风险,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来识别、评估、分析风险, 并且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要想实施风险管理必须收集风险信息, 如果收集不到风险信息风险管理就无法开展。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建立全方位的控制体系、通过对关键部门的控制直观反映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内部控制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正好为风险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方便, 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风险管理互相依存, 相辅相成。

风险管理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的各个部门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 对企业实现最大化的安全保障过程。使企业的风险得到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 这也正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作用。这再一次证明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在企业中是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的。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对企业的要求是全员全程参与全过程,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参与风险管理的主要人员是一样的, 参与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它们的最终目的也高度的一致。当我们在企业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时侯, 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正在实施, 所以风险管理和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3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认识

由于中国的经济很长的时间都是计划经济, 企业的管理人员养成了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 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过是一些书面文件和一堆堆手册, 他们没有看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缺乏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热情, 即使有一些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管理人员不能以身作则, 及时督促检查企业员工遵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2 公司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 与公司管理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很多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没有专人去检查、去监督、去考核, 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很难发挥;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起步晚, 基础弱, 监督管理的方法不够先进, 我国的很多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 不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导致了企业监察力的降低, 致使企业内部管理“闭门造车”各干各的, 互不联系, 各自为政, 企业的各个部门不能很好的配合, 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不了作用。

3.3 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有效。有些企业有较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但没有专人去考核、检查, 只是流于表面, 难以有效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所以执行的效果不尽人意。无论制度多么先进、多么完备, 在没有监督、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的作用。

3.4 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在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 企业的内部审计既是企业控制活动的一部分, 又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有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的职责;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 我国的企业一般都是厂长经理模式, 这就导致了企业审计部门不能监督上级领导, 高层管理人员是自由人, 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能进行监督,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制。

4 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已成为我国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对企业有效控制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实现经营活动、财务报表的数据真实可靠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应该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4.1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 企业的管理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在这一关系之中, 股东有权利授权给高层管理者管理企业, 保证高层管理者从股东利益出发来管理企业, 为了使股东的期望能真正得到实现, 在企业高层管理者损害股东权益的时侯有权利采取必要的行动;二是企业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为履行对股东的承诺、勇敢的承担起自己应有职责, 合理的分配企业内部人员的切身利益。由于企业所有权的分散, 企业的控制权转移到管理者手中, 而企业的中小所有者仅成为资金提供者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4.2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监控得当、措施得力的监督、控制体系, 一个企业要想高效的运转, 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使得这个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各个岗位都应该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 分工也要细致、明确, 最好责任落实到人头, 这样会提高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企业还应当考虑经营环境的特点和可利用资源情况, 因地制宜的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风险管理机制。可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不仅应当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控和应对, 还必须关注企业内部的重大情况变化, 对于这些内部变化所导致的风险因素, 必须能够准确的掌握和详细的评估, 在此基础上有预见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4.3 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需要定期检查, 而控制是否按照设定的程序运行也需要进行监督。许多国内企业的规章制度很丰富, 但其中大量制度及其中的内部控制内容已经过时, 此外, 很多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得到规范和一致的执行。对于以上的情况,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管理层根本不会知道, 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实施, 监督机制的建立要注重自我监督与自觉行动相结合。各级管理层首先应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 同时, 还要考虑使用专业化的监督工具, 或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 依据其自身对风险情况的掌握, 定期对所辖单位或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 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发生。

摘要:当前持续的经济危机下,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认真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各类风险, 是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迫在眉睫的工作。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吕笑.如何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国际商务财会, 2010, (9) .

[2]姚崇峦.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交通财会, 2009, (11) .

[3]刘伟伟.我国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 2009, (2) .

发展策略及措施 篇9

关键词:营销管理:营销策略,电力,应对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电子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力市场营销不仅关系到供电企业的本身发展, 而且对其他行业和各类用户有巨大影响。目前, 电力市场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对供电企业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 开拓电力市场, 抓好电力营销的管理工作, 突出管理效益, 这对供电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精细化管理以先进的理念、细化的管理、明确的目标, 确保管理高效准确到位, 提升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益, 对电力营销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目前电力营销工作的现状

1.1 市场营销管理意识淡薄我们必须高度

认识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市场营销的需求, 电力产品销售困难、供电服务质量差、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电力需求的增加, 这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 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和电力企业销售困难同时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因此必须完成从生产管理为主到市场营销管理为主的转变, 转变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2营销管理机制与信息化不相适应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方便、快捷、高效, 其基本要求是信息处理标准化、统一化。而目前用电业务流程都是在传统用电营销体制下制定的, 程序复杂, 环节太多, 与当前电力营销信息化建设要求不相适应。加之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现有用电客户的一些营业档案和基础资料不全, 直接导致一些业务传票无法正常传递, 有关信息也无法得到共享。

1.3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存在风险与不足目前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一是技术风险, 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上有一定缺陷, 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 如非法用户或电脑黑客可轻易地入侵系统、电费统计有时会出现重复或遗漏等;二是误操作风险, 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 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因出错而造成的电费误算;三是违规操作风险, 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 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 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而造成的风险。

1.4电力营销调查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 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尽管我国多数供电部门在电力销售业务中开始应用了计算机技术但就全行业而言, 还是零散的、低水平的, 就给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电力用户带来了障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电力营销还是纯手工操作, 营销手段相对落后, 使电力营销调查不尽科学、合理, 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2 对电力市场营销管理分析

确立新的营销观、建立适合当前市场需要的营销体系是电力企业在新的形势下的必然选择。首先, 强化全员营销观念的树立、合理设计营销组织体系, 保证各项营销策略落到实处。其次, 加强对市场需求预测的研究, 搞好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 提高市场预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好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 开发并形成目标市场分析软件系统。第三、坚持“电网是基础, 技术是支撑, 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 强化电力营销策略的落实。充分利用目前城网、农网改造的大好时机逐步解决供配电网络的“瓶颈”, 建立现代化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并运用先进的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 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对各项业务进行监控, 才能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3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的建议

要做好电力营销管理工作, 光有市场营销理念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针对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 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才能在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具体而言。

3.1建立新型的营销管理体系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营销管理体系, 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的电力和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 其职能相应转变到市场策划与开发、需求预测与管理、业务发展与决策、客户服务与支持、电力销售与合理管理、公共关系与用电咨询、抄表收费与电费电价等方面, 全面开展电力的售前、售中、售后的一条龙服务, 形成以客户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电力营销管理体制。

3.2完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开展调查研究, 摸清当前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各个环节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集思广益,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判别, 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预警机制, 提前防范风险, 要落实专门的机构和人员, 负责对电力营销管理__信息系统的安全进行不间断跟踪和监控, 以便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开展事故演练, 提高应变能力, 要适时开展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全局性瘫痪、系统全局性出错、电费被挪用划走等突发情况下的事故演练, 提高抗风险能力。

3.3加强优质供电服务一是加强需求侧管理, 深入开展用电市场的调查, 了解供电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走势, 准确预测电力供应的需求现状。二是规范用电报装工作流程, 强化报装环节时限考核。推行快速方便的“一站式”用电报装服务方式;逐步开放电话报装、网上报装, 上门报装, 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优质服务方式。三是大力提倡电费储蓄、银行代收、推广“充值卡”电费缴纳、网上电费支付等缴费方式, 缓解“缴费难”问题。

3.4协调好市场营销中的公共关系电力企业必须处理好与政府、客户之间的关系。电力企业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 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 用自己的优质服务, 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 通过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 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政府的效应, 来做好电能的替换工作, 扩大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为电力营销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 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电力企业目前面临着新的形势, 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想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市场, 我们只有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强化市场营销管理, 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才能带动和刺激电力消费的增长,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束语

目前, 电力营销管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外, 还需管理人员做进一步的改善与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供电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 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重要位置, 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认清形势, 重新确立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 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 运用现代精细化管理替代粗放式的管理, 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 对其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的过程, 以实现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员工职业化。

参考文献

发展策略及措施 篇10

1 优化策略的内容

防治林业病虫害对林业有比较大的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升整个林业的质量, 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林业减少不必要的额外灾害。林业的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环节。这些环节就是优化策略内容的主要部分。

1.1 加强检疫, 动态监测

监测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当地的经常放生和次期性病虫害, 特别是冰冻雪灾会显著地改变林业的部分环境, 原先的一些次要的或者是一般的病虫害, 尤其是次期性病虫害会转变成主要的种类。

1.2 群防群治, 分类防控

对危险性比较大的病虫害要实现提高认识, 群防群治。并且还需要加强宣传的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 提高群众基础的安全意识, 确保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是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的。林业的工作方针就是主要以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防是放在第1位的, 治是放在第2位的。要根据林种或林分类型, 病情小差结果和受害等级, 只对主要的次期性病虫害分类实施策略[1]。

1.3 依靠科技, 提高实效

危险性的病虫并不是经常出现的不变化的虫种, 最需要防治的是那些不断变化发展的生物种群, 特别是非本土的经由一些途径从国外传入的位置、可变因素多, 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才能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和途径。

1.4 积极营林, 主动防灾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积极倡导以林业为基础的治理工作。采用各种林业的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 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环境条件, 使得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从而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而不利于害虫的生存。它能够从根本上消除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且具有不花费农药、设备、专门劳动力、无污染的优点。

1.5 加大投入, 工程治理

坚持“谁经营, 谁防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 实行地方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群众投工投劳的投入原则, 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机制。政府应该设立预测。预报和林业植物检疫专项基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危险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将病虫害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所能允许的范围内, 维护生态的平衡[2]。

2 优化策略的主要措施

2.1 防控措施

营林措施, 平茬更新作为控制害虫的方法之一得到广泛应用[3,4]。但是该方法费时费力, 且对于受害程度不同的植被, 即使立地条件完全一样, 其更新后的萌蘖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该法仅仅只适用于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

生物防治, 昆虫病毒在食叶害虫的防治工作中有着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 昆虫病毒对于蛀类害虫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幼虫的蛀道内塞满了木屑和粪便, 虫生真菌、病原线虫很难接触到虫体本身, 因此利用天敌进行防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但如何大量的饲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因为具有快速高效、使用比较简单、大面积机械化操作等优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些都只是现代林业害虫防治工作中经常使用方法, 从中可以看出营林和生物的防治方法是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规范化的。对于营林措施, 要根据不同栽培需要, 选育不同的林业植被品种。另外, 依据适地适树的原则, 营造多种灌木和草本的混交林, 增加生物多样性, 造成不利于灾害发生的环境。

2.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 防控

2.2.1 资源信息管理。

它将空间数据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信息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 克服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缺陷。

2.2.2 分类经营区划。

通过GIS技术, 能够将研究区域的森林进行功能划分, 并能把森林区划分类经营的成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 区划的成果可保存, 能够一次输入、多次调用, 改变了以往的林业区域布局带有较强主观倾向性的弱点。

2.2.3林业专题制图。

林相图是表示森林相貌的专题图, 是指导森林经营措施落实的专业用图。它是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的重要依据。林相图广泛应用于分析、评价、预测、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各个方面, 它对于指导林业局 (林场) 森林集约经营具有重要意义。

2.2.4 采伐设计管理。

应用GIS技术可以把下达采伐限额指标与其数字化图面材料融合起来。对于森林采伐量的空间直观分析就是将采伐预定量定位到小班, 应用GIS技术直观地反映到具体地域空间, 反映出各种不同的采伐方式和采伐量的地理空间分布。借助GIS分析其相关的地理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采伐进程和空间配置方案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 结语

优化策略能够有效地提高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能力, 尤其是将优化策略与当今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相融合, 这样对于病虫害的实时控制和监控都有着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鹏, 林雪朝.优化策略提升林业防虫治害能力[J].浙江林业, 2009 (11) :33.

[2]王涛, 李建, 宗世祥.我国西部地区柠条主要害虫及其控制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5) :242-244.

[3]信秀枝.浅谈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控制措施[J].现代园艺, 2012 (18) :149.

上一篇: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处理下一篇: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