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

2024-05-02

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精选十篇)

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 篇1

1.1 植物造景的特点分析

1.1.1 艺术效果的多样性。

植物的生长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一种周期性变化, 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有各自的特色, 使得植物景观艺术呈现一种多样化的变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自身的变化也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在园林艺术中, 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植物的习性和变化特点对不同植物进行组合, 从而发挥它们的艺术效果。

1.1.2 植物个体的形式美和群体的综合美。

园林中的植物品种较多, 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点。冬有冬的韵味, 春有春的生机, 夏有夏的活力, 秋有秋的灿烂, 每一个季节因为有不同植物的衬托而展现不同的魅力。就树木而言, 不同形态的树给人以不同的感觉, 不管是高大挺拔, 还是枝繁叶茂都会给人一种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不同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枝叶会相互穿插呈现镶嵌状, 在阳光的照耀下会组成不同的图案, 产生一种很好的效果。植物个体的效果在总体中能更好的展示。个体多体现的是一种点、线以及局部艺术效果, 而整体体现的是一种全局的色彩和效果。园林植物景观属于个体和整体的相结合, 将个体融于整体, 在整体中显示个体, 集中体现一种综合的艺术美。

1.1.3 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性。

在园林艺术中, 植物造景的方法不但使用植物本身的自然天性特征, 还结合了人工的修饰与雕琢。植物的自然生长是很随意的, 枝叶的参差不齐有时候就会影响到植物的艺术效果, 为了能使植物展现一种完美的艺术效果, 利用人工修剪的方式将植物修剪成不同的形状, 使其更具有景观魅力。人类也会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对其生长进行干预, 利用嫁接或是其它方式安排植物生长, 使其呈现一种新型的艺术特点。人工干预植物生长也会调整植物的色彩, 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在园林艺术中, 对植物造景艺术的使用要以自然生长为主, 人工干预为辅, 打造一种更具特色的景观, 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2 植物造景方式

常见的植物造景方式有3种, 分别是自然造景、规则式造景和混合式造景。自然造景多半显示自然的错落有序, 创造一种空间景观。规则造景是利用园林植物展现自然特色, 同时结合本地区人文特色, 掌握植物生长的规律进行因地制宜的培养栽种, 通过时间的雕琢逐渐形成地方特色风景。混合式造景就是在特定的场所选择不同物种的植物进行栽培, 借助植物的形状体现一种不同韵味的风情。

2 植物造景艺术在园林中的应用

2.1 在建筑搭配中的应用

园林建筑仅仅用来观赏显得有些单调, 不能体现出唯美和谐氛围, 但是在园林建设中使用植物对建筑进行烘托, 能使建筑更富有感染力。通过植物与建筑进行搭配可以柔和建筑生硬的轮廓, 能为其增加画面层次感。借助植物的枝干更能彰显建筑丰厚的底蕴, 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达到美化建筑的效果。

2.2 在地形配景中的应用

园林的地形一般以人工堆砌为主, 地形相对简单, 不能够很好地体现自然雕琢的快感, 为体现一种综合的自然特色, 可以用植物改造地形, 使用乔灌木能够显示一种地形起伏、山体绵延的效果。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草本植物可以彰显地势的平坦。在进行地形配景时, 多以松树、柏树一些常青树为主景, 以枫树等具有色彩变化的树木作为辅助, 再夹带一些花草使整个配置显得秀气怡人。

2.3 在园路修建中的应用

一般道路两旁夹杂一些植物, 会使得行人更具有探索的兴趣和观赏的雅致。在一些主干道路上应该采用规则式种植, 使其整齐排列, 显示小路的独特性;在一些交叉路口, 可以采用花坛植物形成另一种独特风景;在一些弯曲的小径可以使用灌草进行点缀, 更多显示自然的风趣。

2.4 在湖水花池边的造景艺术使用

园林植物造景可以充分利用植物在水面的倒影进行配景设置, 在较为宽阔的水面对周边的植物进行设置时宜采用两边较为稀疏, 中间相对稠密的种植方法, 使得植物倒影在水中显得更具有自然式水体的特点。疏密有度, 远近有形, 在水中彰显丰富的景色更能吸引游人前来观察。游人较多的地方可以设置人工草坪, 既能体现自然色彩, 也方便人们休息, 驻足观赏湖景。此外, 还可以在水中设一些小型岛屿, 与周边的草坪、树林形成映衬, 更能显示一种空间的意境, 形成完美的人间天堂般的景色。

3 结语

在进行植物造景时, 要充分掌握植物的生活习性, 利用人工配景和植物造景的有机结合, 凸显园林的建筑风范, 也可以将个体植物置于群体之中, 构建一种和谐的生态氛围, 创造出一种既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又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园林艺术风景。这样能够使得我国的园林风格更加完美, 并适应园林综合功能的要求, 为人们的生活以及娱乐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为大自然提供新鲜的气息, 更好地彰显时代的活力。

摘要:植物是园林造景的关键, 在园林造景中利用植物本身所具有的形态、色彩和线条作为主要素材, 能够有效提高园林的自然美感, 利用植物进行园林建设, 还可以起到绿化环境、改善空气的效果, 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价值。

关键词:植物造景,园林,探析

参考文献

[1] 曹玲燕, 张波.园林植物造景探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8)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美学原理 篇2

园林植物是园林空间弹性最强的部分,可以按人们的审美、观景需要,随心所欲地进行布局,或此密彼疏,或此高彼低,或此花彼树,等等,成为园林中极富变化的动态景观,

园林植物是属于静中有动的景观:一是植物从萌芽到成株、成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二是春天开花、夏天成荫、秋天落叶、冬天露骨,构成景观四季动态变化的过程。

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 篇3

关键词 园林绿化设计;植物造景;作用;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随着现代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设计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使园林绿化设计艺术水平提高,符合现代人们需求,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属于必要手段。园林绿化设计人员应当在清楚地认识植物造景的基础上,对植物造景艺术手法进行合理运用,从而使园林绿化设计得到进一步发展。

1 植物造景基本内涵

植物造景,是指将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有效运用作为基本艺术手法创造园林景观,从而在不同映衬下将植物形态、线条及色感所表现出美感最大程度展示出来,并通过适当剪切植物使某种形态或者图案得以构成,以便能够创造出另一美感,最终形成生动美丽景观艺术画面,并提供给人们进行欣赏[1]。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植物造景方面已经逐渐引入越来越多手法、艺术形态特征及景观生态学,使植物造景内涵有着更加广泛的发展。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而言,其能够充分体现植物固有意境美与自然美。另外,在园林绿化设计中不断融入适当园林艺术手法及造景手法,不但能够使园林景观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其观赏作用,从而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2 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作用

2.1 植物造景具有生态美化作用

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植物造景手法进行有效运用,可起到生态美化作用,在植物造景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进行设计,依据园林设计理念,对植物进行适当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空气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大量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同时,还能够释放出氧气,从而对空气进行净化。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可对具有较强空气净化作用的植物进行适当选择,如夹竹桃,若园林中有水源还可适当种植荷花与萍蓬草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净化空气方面均具备一定作用[2]。

2.2 植物造景具有环境保护作用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对环境保护进行考虑。随着当前空气污染程度不断加重,各个地区均经常出现雾霾现象,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园林自身能够防尘防沙、净化空气及减少污染,在园林绿化设计中若能够适当进行植物造景,便能够对环境进行更好地保护。例如,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可选择乔灌木植物,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环境,使环境污染减少。

2.3 植物造景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植物造景不但能够使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许多企业在办公楼平台均会设计一定园林景观,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植物造景能够营造舒适、安静环境,这种环境能够使企业间合作及投资洽谈达到更好的效果,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 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艺术手法

3.1 合理选择造景植物

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应当以实际地理地质情况为依据,并与园林绿化要求相结合,对造景植物进行适当选择,从而实行园林绿化,应当防止对外来植物的盲目引进以及使用;同时,对于一些诱人植物也应当谨慎使用,避免植物与本地环境不适或者严重影响本地植物情况出现。另外,对抗毒抗污染等相关抗性植物可推广使用,从而净化空气且改善空气质量。例如,在污染较严重的一些工程附近可种植一些抗污染树种[3]。此外,在植物造景过程中,应当依据生态学原理严格执行,在设计植物时,应当保证深浅错落有序,应当使景物表现出虚实相生状态,使园林绿化景观能够保证适当开明及封闭,使园林绿化自然之美得到体现。

3.2 合理配置植物

在园林绿化设计植物造景过程中,应当依据美学原理有关要求,有机融合园林景观不同植物,应当注意植物现实景观,通过对不同植物不同色相进行运用,在园林中合理进行配置,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美感的林相。对于不同植物而言,其在不同季节也会有不同现象出现,因此应当依据植物季相特点,并与不同花期特点相结合,依据时序性设计园林景观,从而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群落现象产生,使不同季节不同风景得以展现。另外,在植物造景方面,可利用植物特殊含义实行园林设计,不同植物所蕴含的不同意境也会在精神上给人们带来强烈感受,从而使景观效果更加独特且有韵味。此外,通过不同寓意还能够使植物形态意境美感得到很大程度提升,从而使园林设计艺术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3.3 增加植物多样性

对于任何园林绿色设计而言,其均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在园林设计中实行植物造景也就是对自然生态进行创造的过程,因而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植物选择及搭配[4]。在园林植物造景过程中,应当综合选择灌木、乔木及草坪,进行合理布置,且应当有效结合常绿及落叶树种,尽量多选择适宜种植树木,从而使整个园林系统均能够保证绿化生态平衡,最终使生态多样性得到真正实现,使园林绿化设计得到更好效果。

4 结语

园林工程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重要工程,对人们生活提高及社会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园林绿色设计中,为使设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应当有效实行植物造景,相关园林绿化设计人员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植物造景所具备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合理应用科学艺术手法进行植物造景,从而使植物造景效果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园林绿化设计艺术水平,使园林艺术设计得到进一步发展。笔者希望本文所阐述相关内容能够给予园林绿化设计工作人员一定帮助,使其植物造景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梅其元.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湖南林业科技,2010(4):66-68.

[2]马银祥.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农技服务,2015(11):192.

[3]周旭昌,赵莹,周晓萌.试论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手法[J].科技经济市场,2015(4):185.

[4]蔡拥军.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作用和艺术手法[J].艺术科技,2015(8):89.

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 篇4

1 从园林植物景观角度研究植物造景的概况

随着我国园林建设技术的不断完善, 植物造景工作越来越受到园林景观建设领域的关注, 植物造景的基础性因素为植物, 而使用的各类技术均有现代化的特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 园林景观研究领域就已经出现了园林景观发展方向的研究, 并对植物造景艺术进行了探索[1]。随着植物造景技术的逐步发展, 各类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应用于植物造景中。

2 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角度研究植物造景工作的要求

2.1 合理控制植物造景的疏密程度

首先, 植物造景人员需要加强对植物造景理念的学习, 秉承敬畏自然的心态对植物造景的具体举措进行研究。首先, 加强对植物具体习性的关注, 尽可能多地减少人为因素在园林中的作用, 使园林能够更多地呈现出纯自然因素。另外, 造景人员要加强对植物的关注, 以便更好地根据重要性对不同植物进行分类, 并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 对植物的不同重要性进行明确[2]。

2.2 科学设计园林植物景观层次感

首先, 加强对植物色泽的关注, 利用分层搭配的方式, 对色彩差异较大的植物进行处理, 使园林的植物景观可以利用色彩的优势进行层次感的设计。另外, 要科学地处理不同形态和不同生长属性的植物, 利用乔木和灌木相搭配的方式设计园林层次感, 使园林景观能够适应观赏者长时间观赏的需求[3]。

2.3 凸显园林植物造景的季节性特点

实施植物园林造景的工作人员, 要加强对植物生长习性的关注, 以长远的规划眼光, 调整园林植物造景的方案。从色彩、形态和气味等多个方面, 研究总结植物不同时期的状态, 并制定时间表, 使植物造景人员了解相同时间内植物的变化情况, 以便更加科学地搭配植物, 保证园林景观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够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

3 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角度研究植物造景的具体方法

3.1 孤植树

实施植物造景的人员要将孤植树的造景作为基础性任务, 提升园林的观赏性。首先, 研究孤植树的具体方位, 选择较为广阔的场地种植孤植树, 保证孤植树所处的位置具备足够的开阔性特点。可以选取地势较高的位置以便孤植树能够更好地与周边的景物相融合, 成为众多园林景观因素的核心。

3.2 树丛

根据树丛的实际形态, 分析造景方法, 既要保证树丛具备足够的整体美感, 又要使树丛中的个体植物具备足够的个体美感。从树丛的整体形态出发, 科学划分树丛的不同形式, 使树丛能够更好地结合不同种类的设计理念, 通过疏密程度的调节实现配合等级的提升。

3.3 花坛

花坛是增强植物景观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 要将花坛作为主要的设计内容, 并详细研究花坛中的各类植物。正确选择花坛的摆设地点, 根据客观环境的要求对花坛的具体摆设方案进行设计。如果花坛作为某一空间的主要景观, 则要尽可能选取色彩鲜艳的植物作为花坛的主体;如果花坛为衬托某一景观, 则要选择色彩深沉的植物作为花坛的主要植物, 避免对区域景观的主体造成不利影响。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各界对园林景观要求程度的提高, 分析提升园林观赏质量的技术成为了很多领域关注的重点。植物造景艺术的深入研究, 不仅能够提升园林植物的管理质量, 也能增强园林的观赏效果。

参考文献

[1]席志宏.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J].科技与企业, 2015 (17)

[2] 乐希.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评价[D].长江大学, 2013

园林植物造景实习报告 篇5

班级:09园林二班 姓名:黄一本 学号:23

指导老师:崔欣、赵和祥

实习地点:吉林农业大学校园,长春滨河路

实习要求:调查吉林农业大学校园,长春滨河路的植物造景状况,分析其造景手法及利弊

本次园林植物造景实习的重点调查对象是吉林农业大学校园,长春滨河路,目的在于

通过实地调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理想设计与实际景观之间的差异有所了解,为将设计付诸实施的可能性积累经验。在学习的同时解决理论学习中的问题,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或是错误的做法,通过分析提出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借鉴同时避免今后设计中犯相似的错误。

结合园林花卉学及园林植物栽培学实习内容和经验总结,从植物材料、设计理念、施

工情况、景观效果及养护管理情况等方面对植物造景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接下来将从实际景观出发,结合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基础,从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

式、园林道路和广场的植物造景、以及园林水体的植物造景这几个方面进行汇报。

1园林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

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既要考虑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特性、观赏特性,又要考虑季相和色彩、对比和统一、韵律和节奏,以及意境表现等艺术问题。园林植物造景,一方面是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群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

植物配置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美观原则、适用原则、多样性原则、地方特色等,植物的造景形式是指按照树木的生态习性,运用美学原理,依其姿态、色彩、干形进行平面和立面的构图,使其具有不同形式的自由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美景,创造出各种引人入胜的树木景观。

1.1树木配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是可以归纳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类,具体又

可以分为孤植、对植、列植、丛植、群植、林植等形式

孤植,休息空间的中心位置设置花坛,以高大的杨树孤植成景,使之成为此空间的视觉

中心,对廊架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具有强烈的导向性和装饰的作用。

用于孤植的树木要么挺拔高达,要么夜色鲜亮、花果美丽,要能够从背景中跳出来,要能够成为栽植空间

丛植,植物组合而成,突出了小规模树木群体的形象美。丛植的构配置方式十分丰富,根据树木数量的不同,丛植要遵循不同的法度,比如“两株一丛要一俯一仰,三株一丛要分主宾,四株一丛的株距要有差异······”,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群植,由李及林下灌木组成的混交树群,成为主要景观之一,滨水景观效果好,同时也

能成为岸边景观的背景。

树群所体现的是树木的群体美,内部不允许游人进入,因此不利于做庇荫休息之用,与丛植相比更注重乔灌的搭配。

列植,杨树双列植于校园入口,使入口空间的边界更为明确,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游人视线和路线的作用。列植的树木要保持两侧的对称性,但是并非绝对对称,如株行距不一定绝对相等,可以有规律的变化。既可以作为背景,也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

1.2.花境的设计

花境是以宿根和球根花卉为主,结合一、二年生花草和花灌木,沿花园边界或路缘布置而成的一种园林植物景观,亦可点缀山石、器物。花境外形轮廓多较规整,内部花卉的配置成丛或成片,自由变化。花境增加了园林景观,还有分隔景观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花境是模拟自然界中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的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

花境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从设计形式上分主要有单面观花镜、双面观花镜和对应式花境3类,从植物选择上,可分为宿根花卉花境、球根花卉花境、灌木花境、混合式花境、专类花境5类。

农大中的花境有单面观花镜和双面观花镜两种设计形式,主要是灌木花境。

单面观花镜是传统的花境形式,多临近道路设置,供一面观赏;

灌木花境应用的观赏植物为灌木,以观花、观叶或观果的体量较小的灌木为主。花境的色彩主要由植物的花色来体现,常见的配色方法有:单色系设计、类色系设计、补色系设计、多色系设计,农大中主要的花境配色方式为多色系设计,也有少量单色系设计。

1.3草坪的造景设计

草坪是指一定的的设计、建筑结构和使用目的的人工建植的草本植物形成的坪状草地,具有美化和观赏的效果。按照用途,草坪可分为:游憩性草坪、观赏性草坪、运动场草坪、环境保护草坪、其他草坪。草坪具有开阔明朗的空间特点,因此适宜的应用环境是面积较大的集中绿地,尤其是自然式的草坪景观面积不宜过小。

草坪可以作为主景或基调,也可以与乔灌草植物材料结合,或与山石、水体、道路、建筑等配置。

农大及滨河路中草坪的类型主要有游憩性草坪、观赏性草坪,主要的配置形式是作为主景、基调以及与其他植物材料结合。

草坪与乔木树种的配置,草坪作为基调与树群相配既可以表现树木的个体美,又能加强树群、树丛的整体美。疏林草地景观应用最多的设计手法,既能满足人们在草地上游憩娱乐的需要,树木又可以起到遮阴的功能。配置时宜选用较高大的乔木,或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以突出景观效果。

草坪做作主景,以其平坦、致密的绿色平面,能够创造开朗柔和的视觉空间,具有较高的景观作用,大面积的草坪能够形成开阔的局部空间,丰富了景点内容,并为游客提供安静的休息场所。树丛、树群做背景,应把树丛、树群配置于草坪边缘,增加草坪的开朗感,丰富草坪层次,并与草坪的色彩相适宜。

草坪边缘的处理,采用路缘石与自然草坪相结合的处理形式,即明确了草坪与路面的界限,又实现了草坪与路面的自然过渡,路缘石对草坪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可以作为休憩座椅。草坪边缘设计既作为草坪的界限标志,也是构成草坪空间感的重要因素。

2园林道路和广场的植物造景

2.1园路植物造景的主要作用在于满足道路空间里植物景观的需要。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当以植物的形美色佳取胜,符合艺术构图的基本规律。

园林道路主要分为主路、支路与小路等,不同的道路其路旁植物造景的方法不尽相同。

平坦笔直的主路两旁常采用规则式配置。

支路和小路两旁的植物造景设计可比主路更加灵活多样。由于比较狭窄,可以只在路的一旁种植乔灌草,就可以达到既遮阴又赏花的效果。

园路的设计应打破在路旁栽种整齐行道树的概念,可采用灌木、乔木、花卉、草坪草等复层自然式栽植方式。这些植物与路缘的距离可远可近,相互之间可疏可密。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高低因借,不拘一格。在树种的选择上,可突出某一个或数个具有特色的树种,或者采用某一类的植物,创造具有意境的园路

2.2路缘设计

路缘是园路范围的标志,其植物配置主要是指紧临园路边缘栽植的较为低矮的花草和植篱,也有较高的绿墙或紧贴路缘的乔灌木,其作用是使园路边缘更醒目,加强装饰和引导效果。路缘的一般形式有草缘、花缘和植篱。

滨河公园中的路缘形式主要是草缘和植篱。

草缘,以沿阶草配置路缘,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一个特色,特别在长江流域的一些私家园林中更为常见。沿阶草终年翠绿,生长茂盛,常作为路缘边饰,也可用于山坡保持水土。如果在路缘铺以草本地被,在地被之外再栽植乔灌木,不仅扩大了道路的空间感,也加强了道路空间的生态气氛。

植篱,园路以植篱饰边是常见的形式之一。应根据园路的具体位置、形式、景观效果来使用相应的植物来构建植篱。

花缘是以各色草花做路缘,大大丰富了园路的色彩。

2.3广场的植物造景

广场的植物造景形式,应该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广场的生态条件。植物选择既要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又要结合广场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对比和衬托、韵律节奏和层次等艺术手法,才能达到合理、最佳的景观效果。

广场园区的植物造景形式主要为规则式种植和集团式种植。

规则式种植,这种形式属于整形式,多用列植乔木或灌木的手段,以起到严整规则的效果。既可以用作遮挡或隔离,又可以作为背景。植物选用耐干旱瘠薄、深根系的植物为主。根深不因践踏造成表面根系破坏而影响正常生长,并能抵御一般摇、撞和暴风雨的袭击。为防止过多践踏而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可在种植林下开辟道路供人们行走

集团式种植,乔灌草结合,配置成树丛,避免了成排种植的单调感,形式丰富、浑厚,远看时群体效果很壮观,近看又很细腻。集团式种植景观与花团相结合,整体性更强,严谨又不失变化。带状的种植联系了广场及公园,起到了导向作用。集团式种植也可以形成自然式搭配,应根据种植点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和配置形式。

实习总结

园林植物造景的几点体会 篇6

摘要:植物景观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具可塑性,可以映射到周围的景观特征,因此可以用来作为艺术作品,主题和建筑,雕塑和其他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的景观作品。本文就园林植物造景的常用手法谈谈我一些体会。

关键词:园林工程;植物造景;体会

前言:

园林植物造景主要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状,线条,色彩和其他自然美的园林植物景观的创造。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极具可塑性,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景观作品。本文就园林植物造景的常用手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表现形式

1.1孤植树

单形体的树木型态与色彩的景观表现形式。一般配植在开阔空间中或视线开朗的山崖坡顶处,往往是所在空间的主景和焦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如广西阳朔的“榕荫古渡”风景点,就是以挺立在田野中的一株占地亩余的大榕树而得名,这株榕树盘根错节、枝干舒展、冠如华盖、浓荫匝地,使人产生向心、依附的心理。

1.2树丛

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既表现树木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色彩上有基调、主调与配调之分。群体的疏密错落布局形成明显的空间划属关系,随着观赏视点的变换和植物季相的演变,树丛的群体组合形态,色彩等景象表现也随之变化。

1.3花坛

以草本花卉为主的众多植株的集合体。以艳丽的花卉群体色彩表现花坛的图案纹样或模拟造型,具有工艺美的表现特点。花坛作为主景时,大多都设在大门和建筑前广场上,或主要道路广场中心,作配景时,常设于道路、广场两侧,以带状、花缘和花径形式表现。由于花坛的色彩艳丽、明快,表现形式多样,所以有较强的景观效果。

1.4树群

以树木群体美为主的树丛群体的扩展形式。可采用纯林,更宜混交林。由乔、灌、花草共同组成自然式树木群落,具有曲折迂回的林缘线,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在大型园林和风景区内可以与密林或防护林带结合构成风景林。树群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雄伟壮观的植物景观。

二、植物造景的作用

2.1表现时序景观

园林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季相特征,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枝干虬劲。利用园林植物表现时序景观,必须对植物材料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四季的景观表现有深入的了解,根据植物材料在不同季节中的不同色彩来创造园林景色。

2.2形成空间变化

植物是园林景观营造成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的改变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变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应用植物材料营造既开朗、又有闭锁的空间景观,两者巧妙衔接,相得益彰,使人既不感到单调,又不觉得疲劳。

2.3创造观赏景点

园林植物作为营造园林景观的主要材料,本身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如:银杏、毛白杨树干通直,气势轩昂,油松曲虬苍劲,铅笔柏则亭亭玉立,孤立栽植,即可构成园林主景。

2.4地域景观特色

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及各地气候条件的差異,致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不同地域环境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热带雨林及阔叶常绿林相植物景观、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相景观等具有不同的特色。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可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如日本的樱花,北京的国槐等。

2.5进行意境创作

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创作,不仅为各种植物材料赋予了人格化内容,而且从欣赏植物的形态美升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地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园林景观创造中可借助植物抒发情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严寒;梅不畏寒冷,傲雪怒放;竹则“未曾出土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三种植物都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其配置形式,意境高雅而鲜明,常被用于纪念性园林以缅怀前人的情操。

2.6烘托建筑雕塑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姿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

三、园林植物造景的常用手法

3.1利用植物季相变化

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时、结果时或叶色转变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造景要充分利用植物季相特色。在植物造景过程中,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兼顾其他三季,如春季山花烂熳,夏季荷花映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按季节变化可选择的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京桃、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五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忍冬等;冬季翠绿的雪松、云杉、桧柏、龙柏等。

3.2师法自然

设计者在进行植物造景时,总要试图找回遗失在现代生活中的外在自然空间,使得自然的自我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因此,设计师必须师法自然,注意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获得造景灵感,并结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3.3体现地方特色

由于我们所处的各个城市规模都不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植物造景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的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

3.4突出主景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科属、变黄叶的银杏等均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观花植物搭配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应将这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

四、结束语

总之,植物造景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

参考文献:

[1]周景斌,吕宁,李小明.浅谈现代园林中的植物造景方法[J].陕西林业科技,2004.04.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设计和构建分析 篇7

1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设计

1.1 生态设计层面

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生态理论控制设计,并借助相关设计反过来影响生态系统,将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园林的生态功能。生态设计是一种人为干扰下的设计,但它又不等同于单一的人工生态系统,而属于一种复合生态系统。生态设计的优质化可使园林景观得以持久、有序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协调性。由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重大,在设计中应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使周围环境的生态条件和植物的生态习性基本上统一,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规划时主要采取多种学科综合的特征,以乡土植物为原生群落进行重建,并结合当地野生动物为他们提供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了从城市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的转变。

1.2 文化设计层面

随着城市化发展道路的不断加快,人们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比较重视精神层面的相关需求。植物造景在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一定的文化内涵以及人文景观,打造优质的文化氛围。如松、竹、梅的“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的“四君子”,红豆的相思,垂柳的惜别,松柏的苍劲,竹之虚以有节,梅之独傲霜雪,兰之幽幽清香,莲荷的吉祥如意等寓意造景。选择不同的树种,创造不同的景观效果,感受不同的寓意,从观赏植物的形态美到植物的文化美、意境美[1]。

随着科技发展的浪潮不断涌进,城市主题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时,需要深入到地区老街、居民居住区去提取地区文化特色,并以此为设计基础运用到城市植物造景和规划设计中。通过市花、市树、特色植物等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和文化底蕴。

1.3 功能设计层面

在进行植物造景时,首先要确定设计区域的景观功能,根据绿地性质或绿地类型来明确植物要发挥的功能。不同性质或类型的绿地选择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园林功能。如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应先考虑园林的防护功能。街头绿地、住宅绿地、校园绿地、城市广场绿地等不同的绿地形式,功能不同,营造的植物景观也要相应变化。节日广场,应营造出欢快、喜庆的氛围,烈士陵园应以庄严、肃穆为基调,道路绿化不阻挡交通视线等。

1.4 立体设计层面

早在20个世纪中期,园林设计师们就改变了传统的单轴设计方式,将立体设计理念融入到景观设计中。现如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绿化用地紧张,植物立体造景作为向空间拓展绿量的有效形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将植物与廊架、栏杆、围墙等设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见缝插绿,软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立面,提升城市的人文魅力,为城市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植物配置

2.1 功能明确

在进行园林建设中,不同区域园林绿地其所发挥的功能不尽相同,有的区域是专门供游客进行观赏的,有的区域是供人们在旅途的奔波中暂时休息放松的。由于各园林绿地所具有的功能不同,相应地在植物的选择上也应具有一定的差异。设计人员在进行园林植物生态设计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场地的实际功能,选取恰当的植物种类进行搭配[2]。比如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起到保护屏障的作用,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挑选高大的乔木为主,再辅以一定的灌木,形成复层的保护效果。而在公园绿化中,因其主要功能是供游人休憩观赏的,这时可选择色彩较为丰富的花卉及草坪为主要设计理念。为了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可种植一些冠大枝粗的落叶乔木为人们遮荫挡雨。

2.2 色彩与季相的有效搭配

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应注意色彩与季相的有效搭配,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意盎然,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观效果。做到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相配置,使秋冬季景观不会太荒凉。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长规律,有一定的季相变化,在配置过程中应了解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种植方法,为市民提供不一样的自然景观感受。

2.3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在园林绿地方面应重视自然规律,把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适地适树主要讲的是根据植物的相关特性,改变土壤结构,或者根据土壤结构去选择适当的植物进行种植[3]。每种植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尽相同,所以在利用植物进行造景时,首先应了解植物的相关特性以及对环境的需求,根据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科学有效的种植。

2.4 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园林植物造景时要主次分明,疏密有度。为了凸显绿化主题,可在某一块园林绿地或者某一区域选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进行恰当的搭配,起到衬托主题的目的。倘若在种植过程中不分主次,将所有的植物混合处理,一方面影响园林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也不能发挥其真正的有效性。同时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一个景区内树木搭配协调,要与原有树木有机组合好,与相邻窄间或远处的树木、背景及其它景物彼此相互呼应,取得艺术构图上的完整性,师法自然,避免人工之态[4]。

3 园林植物造景中的群落构建

3.1 群落构建技术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不仅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以及总生物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还与生物的抗干扰能力密不可分。因此,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应科学合理地配置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从绿地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层面去综合权衡,最大限度地利用光合效率,形成稳定、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群落,增强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扩大绿地规模,构建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形成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模式,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

3.2 群落培育管理的有效方式

对园林植物群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害对植物的侵蚀,确保植物得以健康、茁壮的成长。衡量城市绿地群落优良的标准如下:一是植物根深叶茂、无病虫害的侵蚀;二是人或者车辆等不会对植物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高大乔木不与架空线发生干扰,没有安全事故的发生;四是植物周围土壤疏松透气,植物根部无其他污染物[5]。

3.3 群落演替及科学管理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注意种植设计一定要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对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生活需求有一全面的认识,合理分布乔、灌、草的比例及引进的外来树种与本地树种的比例。在树种的选择方面,应重视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将耐阳植物与耐阴植物进行有机搭配,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胡乱设置,也不能将所有的喜阳植物都种植在一个区域,我们都知道一个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待这些喜阳植物长成参天大树后会出现竞争,势必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除此之外,在种植时还应着重考虑本地树种的种植方式,结合当地人工植物群落的自然更替,科学有效地引进外来树种进行搭配种植,从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化,为城市的持久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4 结论

综上所述,园林植物造景艺术设计和构建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生态需求科学地进行植物群落景观设计,营造一个经济、美观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出大自然的淳朴美丽,为城市增添一抹美丽的景观。

参考文献

[1]赵宽辽,杨成武.浅析园林景观植物造景艺术的运用[J].科学与财富,2015(29):120.

[2]董丽,胡洁,吴宜夏.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植物规划设计的生态思想[J].中国园林,2006,(08):34-35.

[3]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杨卫萍,职雪彬.浅析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工程建筑,2015(09):330-331.

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 篇8

山庄在因山、理水、叠石、植树等方面巧夺天工, 因地制宜, 精心选材, 再现了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园林、绿草如茵的蒙古草原、广袤无垠的东北森林, 景景古木浓荫, 处处香花异草, 意境深远, 野趣天成。避暑山庄植物繁多。木本植物共有36科71属141种, 以油松为主, 其它乔木有椿、桑、枫、柳、榆、槐、侧柏等, 观花乔灌木有玫瑰、丁香、连翘、山楂、山桃等。此外, 还引进了江南的菱角和兰草、山西五台山的金莲花、兴安岭的草荔枝、盛京的黑葡萄等点缀其间, 增添山庄的山野气氛。据笔者考察, 避暑山庄中以植物为主题的景观多达18处, 如以树木色彩四季变化命名的青枫绿屿;以日光照射, 金莲花金彩焕目命名的金莲映日等。避暑山庄组景中山水木石的诗情画意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使人有忘尘世之怀。

2 避暑山庄植物造景的特色

2.1 天人合一理念, 体现自然美

2.1.1 植物造景尊重自然。

避暑山庄山地森林覆盖, 平地榆柳成荫, 康熙提出“庄园勿动树勿发”的思想, 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庄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设计者顺应自然, 借峰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 形成各具特色, 层次丰富的景观。在西北山区, 注意保护天然植被, 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 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 形成针阔叶混交, 以油松为主调的山林景观。在北部平原区, 是以杨、柳、榆、槐为主的阔叶林, 古木参天, 人工造景时宜松则松、宜柳则柳, 不破坏自然景致。在东南湖区, 种植低矮灌木或小乔木, 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见, 避署山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旷的风貌, 将自然风景巧妙融汇于园林景观之中。

2.1.2 植物造景法天象地。

避暑山庄拟仿自然之形态, 利用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 使园林景观具有绚丽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竞相开放, 轻纱素裹, “微云淡月时情景尤绝”;夏天水滨青萍涌翠, 亭亭玉立, 荷花朵朵, 摇曳生姿, 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秋天枫叶, 温彩流丹, 霞升满山;冬天以青松、白雪为主题, “批把垒玉、蜡瓣舒香”。避暑山庄推崇天人合一理念, 使植物与风霜雨雪雾霭云露交相辉映, 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建立众多景观, 创造一年四季景色, 引起品评者“喜怒哀乐, 感于吾心”的体会。

2.1.3 植物造景人造自然。

避暑山庄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开阔的草地, 奔驰的骏马, 嬉戏的麋鹿, 配上蓝天白云, 构成一幅空灵与辽阔、恢弘和畅远的草原画卷。为了搞好民族关系, 在万树园北部的草坪上散落着数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 使到此会盟的蒙古上层贵族宾至如归。这些蒙古包如白玉镶嵌在碧绿的草坪上, “宛自天开”。乾隆帝赞叹到“绿毯试云何处, 最维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 本是北人牧马场。”

2.2 传统文化理念, 体现社会人文美

2.2.1 按寓意配置植物。

避署山庄借植物寓志, 立意高远。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为主, 取义洁净无暇,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种植柳树, 柳树象征吉祥, 又被文学家赋予了“离情别意”的韵味;静寄山房种植槐树, 象征高贵、文化, 《全唐诗话》中有“槐花开, 举子忙”的诗句;水流云在种植丁香, 被佛门称为“西海菩提树”, 象征爱情和幸福;松云峡和如意洲种植桃树, 象征辟邪、逃凶, 此外与爱情相关联, 有“逃之夭夭, 灼灼其华”的美誉;文园狮子林种植竹, 象征清高脱俗、虚心坚韧、高风亮节;松鹤斋遍植油松, 饲养仙鹤, 松涛声声, 鹤鸣阵阵, 寓意松鹤延年。拟人化的植物寄托着山庄主人淡雅的情怀、崇高的理想, 含意深邃。

2.2.2 按诗情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配置植物景观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 构筑“诗意”空间。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攒尖方亭, 亭内有流水潺潺, 弯环曲折的石渠, 亭外有摇曳生姿的荷花, “荷气参差远益清, 兰亭曲水亦虚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 春意黯然时节, 皎洁无暇的月光下, 簇簇梨花争相开放, 散发阵阵清香, 沁人心脾。一眼望去, 洁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时节的皑皑白雪, 飘落枝头, 异常圣洁清凉。植物景观与古典诗词相互渗透, 文因景就, 情景交融, 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凭借。

2.2.3 按画理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根据画理安排风景构图。“松不烦新种, 石皆入古图”;“山庄也自寻常看, 写入画图故合诗”。这些诗歌说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因画成景, 景作画观。

3 结语

避暑山庄崇尚自然, 拟仿自然, “天人合一”和“传统文化”的植物造景理念对于当代园林的构建仍有借鉴意义。避暑山庄由于历史原因, 遭到了严重破坏, 保护和修复工作需引起重视。

摘要:从植物造景的概况、特色两个方面探讨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 以期对避暑山庄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植物造景,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 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植的文化意蕴探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 篇9

1 植物造景方法

1.1 自然式的植物造景方法

自然式的植物造景方法是指树形以及树体美观或者是奇特的品种选取, 模仿设置自然森林、草原、沼泽等景观以及相应的农田风光。需有效地结合地形特征、水体特征以及道路特征组织植物景观类型。自然式的植物景观会将植物个体美以及群体美充分展现出来, 营造出一个宁静、深远以及活泼的气氛。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会具备孤植、丛植、群植、带植等类型。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不断提升人们的素质水平以及艺术修养水平, 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以及变化无穷的植物美, 逐渐满足了实际的需要。在植物造景过程中逐渐崇尚自然美, 目前, 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经逐渐趋向新人性化趋势。

1.2 规则式的植物造景方法

规则式的植物造景方法是指把植物按相应的几何图形或者是按照相应规则来进行整形或者是修剪。规则式的植物造景相比于规则式建筑外形线条具有一致的协调性, 经过相应的分析得到, 其具备非常高的人工艺术价值。实施规则式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取得非常庄严肃穆的气氛, 在日常生活中会为人们带来一种雄伟气魄的感受。最后是混合式的植物造景方法。混合式的植物造景方法是指同时使用自然式和规则式的方法来完成植物配置工作。

2 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

完美的植物造景类型, 需要同时具备科学和艺术性, 这不仅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需要, 还要使用相应的艺术构图原理将植物个体形式美以及群体形式美充分展示出来, 将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上述则是植物造景设计最基本的手法。

2.1 严格遵循相应的生态学原理, 时刻坚持生态园林的设计观念

有效使用乔、灌、草构成的树丛以及树群, 实现兼顾深浅, 时隐时现, 虚实相生, 疏落搭配合适, 开朗中兼有封闭, 在封闭中则兼有开朗, 在无形之虚的基础上形成有形之实, 将自然环境的美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法自然”的情况。第一需要坚持因地制宜, 做好科学的设计, 坚持适地适生的原则。按照立地的实际条件, 有效结合植物材料自身的特点, 同时还要分析其对环境的基本要求, 促使各类型植物都可以良好生长。在实际工作中不要盲目引进外地园林植物, 应推广开发乡土树种。第二是坚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大部分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群体构成, 而是由很多类型的植物以及其他性质的生物组合而成的。园林植物造景是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创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园林植物造景设计需要时刻结合乔、灌、草等, 还要有效结合落叶树种以及常绿树种, 实现植物间的共存。

2.2 坚持相应的美学原理, 重点关注园林的景观功能

在尊重生态的前提下, 严格按照美学的实际要求, 实现最有效的融合创造。不仅要重点讲究园林植物的现时景观, 还要将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充分的体现出来, 将生长的景观效果充分的体现出来, 最后实现步移景异, 时移景异的现象, 创造一个“胜于自然”的园林艺术景观。

2.3 使用植物的观赏寓意展现意境美

意境美主要是使用相应的植物材料来完成园林意境的构成,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常用的艺术手法类型。选择类型不同的树种, 就可以创造不一致的景观效果, 体会到不同类型的寓意。浅层次的是观赏植物的形态美, 使用意境美可以转变为植物的意境美的观赏。最后实现园林设计的最佳效果。

摘要:分析了植物造景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科学内涵, 进一步研究了在园林绿化过程中植物造景工作的基本作用, 探讨了植物造景的方式的选取以及植物造景中植物种类的选取, 在生态学角度以及美学角度分析了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园林绿化设计,花卉植物,造景艺术手法

参考文献

[1] 王世金, 林晓英, 尚雪英.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意境艺术美手法赏析[J].现代园艺, 2012 (6)

[2] 夏重立.园林植物造景的设计艺术与构建[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0 (9)

彩叶植物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彩叶树种,分类,选择,应用

彩叶植物是指在植物正常生长季节里, 叶片呈现非常见的绿色, 如黄色、红色、白色、黑色、蓝色及其由上述叶色组成的混合色 (复色叶) 和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不同色彩 (变色叶) 的植物。由于彩叶植物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可极大地丰富园林景观, 这也是未来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 (多品种、多色彩) , 拥有各种彩色叶片的新品种将会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1 彩叶植物的分类

1.1 按叶片的观赏季节分类

可分为春色叶、秋色叶和常色叶植物3大类: (1) 春色叶类:植物春季新长出的嫩叶具有艳丽的色彩, 如:臭椿、五角枫的春叶呈红色, 黄连木春叶呈紫红色等。此类植物一般为落叶植物, 秋季叶色也会发生变化, 故又属于秋叶树种。 (2) 秋色叶类:此类植物一般为落叶树, 在落叶前叶色发生变化, 主要有红、黄2种颜色, 如枫香、五角枫、鸡爪槭 (呈红色叶) 等;梧桐、水杉 (呈黄色叶) 等; (3) 常色叶类:即植物叶片在生长季节内常年保持彩色, 颜色也不尽相同。如红色类红花檵木、黄叶类金叶女贞、紫叶类紫叶李等。

1.2 按叶片上的色彩分布分类

可分为单色叶类、双色叶类、斑色叶3类。单色叶类如红花继木, 植物叶片呈现一种色彩;双色叶类如红背桂, 这类植物叶背为彩色, 也叶面颜色显著不同。这类植物特别是在微风中叶片随风摆动, 呈现一定特殊的闪烁效果;斑色叶类可分为洒金、嵌色、镶边3个类型。代表植物分别为撒金珊瑚、金心大叶黄杨、金边黄杨等。

2 彩叶植物的选择

2.1 符合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绿地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彩叶植物的选择和种植形式。观赏性、科学性、生态性是几乎所有园林绿地的共有性质, 但具体到某一类别的园林绿地, 总有其具体的、特有的功能。《园冶》中提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就是这个意思。如:寺庙园林、陵地园林则不适宜过多的采用彩叶树种, 而儿童公园或游乐园则为了满足儿童好动、活泼的天性, 则可多使用一些彩叶树种, 增强景观的丰富性和多变性。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为树种选择、布局提供依据。

2.2 满足生态习性

彩叶植物虽然色彩丰富, 有着常绿植物不能比拟的优势。但也切记不宜盲目滥用, 必须满足该植物生长的基本生态习性。特别是大量彩叶植物对光照、土壤、温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选择中更应考虑长远景观效果。

2.3 考虑综合观赏特性

在使用彩叶植物过程中, 应注意整个园林植物的综合观赏特性, 不要试图夸大任何一种彩叶植物的观赏效果, 要注意观叶、观花结合;乔、灌木结合;不同花期植物结合;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结合等。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 就能打造出一个四季有景的活的动态园林景观。

3 彩叶植物的应用

3.1 孤植

孤植彩叶树一般要求该树种颜色鲜艳醒目, 可充分发挥景观的中心视点或起到引导游览视线的作用。植株高大、树形丰满的彩叶植物可孤植于草坪、树池中独立成景。如金叶复叶槭、银杏、紫叶红栌等。

3.2 丛植

丛植彩叶树种可以起到美化环境、丰富景观、增添色彩的作用。如常见的在绿地里三五成群的栽植红叶李、红枫等彩叶树种, 不仅与周围其他绿色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丰富了景观的色彩, 为增添园林氛围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适用于丛植的彩叶树种有红叶石楠、金边风箱金边锦带等。

3.3 群植

群植又叫片植。将彩叶植物从群或成片栽植, 从体量上可营造出极具气势的园林景观, 极大地增强园林景观的特色性和观赏性。如众所周知的九寨沟枫叶林以及现在各大城市常用的行道树种, 银杏和水杉, 大面积的片植彩叶树种, 其美化街道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绿色景观。

4 小结

目前, 我国彩叶植物仍以引种为主要技术途径, 有着时间段、见效快的优点。通过彩叶植物的造景方法, 可以丰富园林景观效果的同时, 又可以迅速有效增加园林植物新品种, 替代劣质树种。

我国植物资源虽然丰富, 但缺乏科学的应用, 且彩叶植物作为一个较新兴的植物造园趋势, 我国相关科学、专业的研究也较少, 使得该课题还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造园过程中, 不断学习、不断深入、使我们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更大程度地发挥彩叶植物这一庞大植物要素造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涛.彩叶植物漫谈[J].植物杂志, 2001 (12)

上一篇:发展策略及措施下一篇:医学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