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训练课程

2024-05-08

口才训练课程(精选十篇)

口才训练课程 篇1

一、加强普通话训练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方言使用广泛的国家, 汉语与各少数民族语言并存, 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语言。汉语内部又分生方言, 不仅方音各异, 连词汇、语法也有很多差异。无论是各地区、各行业间的交流合作还是经贸洽谈、文化传播、与国际接轨的发展需要, 都离不开普通话这座沟通桥梁。

(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相对封闭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下, 人们交际范围狭小, 方言因而成为强势语言。而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员流动空前广泛、频繁, 我们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适应跨文化、跨语言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常态化的需求, 普及共同语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

同时, 社会发展迅速, 对人才的要求除了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外, 还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培训, 其重点更多的应当在‘养成’和‘发展’, 不仅要培养技术精湛的劳动者, 更要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的人。艺术、人际沟通、环境保护等知识, 均应作为普通文化知识纳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 (1) 因此, 沟通能力的训练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

(二) 职业发展的需要

据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旅游、金融、教育、通信等10个服务行业进行的《普通话市场调研报告》显示, 除建筑、销售行业对普通话证书要求的比例较低外, 其他行业均对普通话等级证书有相应的要求。但只有2%-13%的行业人员认为自己普通话非常标准, 75%-100%的行业人员认为高职院校有开设普通话课程的必要性。 (2)

显然, 随着地方交流、人口流动、职业更替的日益频繁, 除了广播、主持、教师等对普通话向来有要求的职业外, 越来越多的职业对普通话做出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应当使用普通话, 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基本服务用语。很多行业对普通话的等级虽无明确要求, 但普通话已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规范。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他们的择业方向多为面向社会、群众的公共服务行业, 如商业、旅游、运输、邮电、银行、保险等, 均是运用普通话较为频繁的领域, 提高普通话水平将会帮助学生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 课程设置的需要

各高职院校生源遍布全国, 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 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 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情况参差不齐, 十分需要专业的训练和指导。例如,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对全校学生开展了《高职高专学生人际沟通能力问卷调问卷调查》, 其中, “在与人交流和沟通时主要需要改善的方面”这一问题, 有36.84%的受访者选择了“提高普通话水平”, 可见, 很多学生对于加强普通话训练有着实际需求。

然而, 目前一般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通话课时只有32课时, 有的减半为16课时, 甚至因为专业课任务繁重而彻底取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发掘空间满足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实际需求?在口才训练课程中加强普通话训练可为此提供有效解决途径。

二、口才课程中普通话的训练内容及方法尝试

因为必要, 我们更需探讨科学的训练方法。

(一) 训练内容

有别于普通话课程以帮助学生通过普通话等级测试为目的, 口才课程重在加强学生的沟通力与表达力。因此, 语音训练不是口才课程的重点, 而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速、语调、语气, 克服口头禅、科学发声, 以更好地表意传情, 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二) 训练方法

与本科学生相比,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尤其令他们反感。同时, 高职院校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占有相当比例, 他们大多存在普通话基础较差、发音不标准、不愿意或不敢在公共场合开口说话的问题, 帮助他们突破心理障碍是我们的训练重点。因此, 突破传统的单纯性重复式机械语音训练模式, 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境, 增强实践体验, 调动学生积极性, 改善学习效果。

1. 比赛法。

单纯的语音知识讲解与机械式重复训练十分枯燥, 既易引起学生反感, 也没有足够的课时量提供支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赛机制, 通过绕口令、顺口溜、数葫芦、念Rap等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来加强语音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气息和节奏, 锻炼口型和嘴部肌肉的灵活度, 提高语音的准确度。然后, 开展朗诵比赛, 让学生在具体的篇目练习中学习正确的语流、语速、顿挫与情感表达。

2. 故事法。

故事因其形象生动、跌宕起伏而备受人们喜爱, 为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克服惯性定势, 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们可运用“成语接龙”“故事新编”“幻想式命题”等方法。例如, 我们可将同一个故事开头耳语给教室第一排落座的同学, 依次往后传递并续接故事并最终讲述。

3. 情境法。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心理来设置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有效改善学习效果。例如, 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科学发声, 我们可创设“大自然的春天”“户外寻人”等情境, 帮助学生体会深呼吸技巧与共鸣感受。又如, 针对大部分学生不敢开口讲普通话的问题, 我们可设置“寝室卧谈”这一主题, 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 模拟每晚熄灯前室友畅谈的情形, 畅谈求职、学业、社会实践等众多内容, 将平时习以为常的方言转换为普通话, 最后比赛寝室话题的流畅度、精彩度。这样, 以熟悉的、生活化的内容为切入点, 可帮助学生克服不敢讲、无话讲的通病, 并将良好的语言习惯融入生活, 为课后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提供支持。

我们还可通过排演课堂小品的形式,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电影电视或自己生活故事搬上讲台表演, 将语音训练与态势语言训练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模仿力与创造力。

三、结语

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既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又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加强普通话训练, 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加强学生的普通话训练, 能有效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综合素养, 成长为职业岗位上具可持续发展力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普通话作为标准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在当今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加强普通话学习,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而言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社会的需求、学生的特点及课程设置的需要, 探讨加强普通话训练在高职口才课程中的必要性, 并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持,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探索其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普通话训练,口才课程,高职教育,必要性,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佳.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4) :133-134.

[2]黄碧静.试论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30 (1) :72-74.

高职口才课程教学手段初探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手段

中国分类号:G718.5

0引言

口才课是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但笔者认为,如何让学生在掌握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得在课堂上受到一些人文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这门课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出自《学记》——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其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然而,和小学、初高中相比,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却较为疏远,有时一学期下来,有许多学生竟然说不出老师姓什么,老师也不认识自己的学生,这种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能够使学生亲近老师、信任老师,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笔者采取如下手段:

1.1生动幽默的自我介绍

在第一次课堂上,除了概述这门课的课程内容与学习要求,让学生从心理对这门课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还应花部分的时间去做一个生动幽默的自我介绍,全方位的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的老师,给他们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1.2尽快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卡耐基成功之道全集》中这样写到:“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一位任课老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叫出学生的名字,等于给了他一个莫大的赞美,他会认为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因此也会在这门课上表现的更加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较为顺畅的互动,喊出他的名字比叫“这位同学、那位同学”效果要强上百倍。

1.3以朋友的身份主动找学生沟通

刚走进大学校园的他们,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一下子又脱离了家长的管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沟通,但同时又绝不会主动找老师谈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主动的去找学生,先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起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捕捉到学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并及时的给予一些疏导和帮助。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开口

口才这门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与技巧,重点掌握朗诵、演讲、交谈等不同口语表达形式和求职、社交及不同行业的口语表达特点和训练方法、途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讲话时能够条理清晰,用语准确,声音响亮,仪态大方得体。

2.1三分钟的脱口秀培养学生敢说话

这是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全班学生提出的规定动作,要求每个同学每人三分钟脱口秀,内容不限,可以谈谈自己,自己的朋友、舍友,家乡等。这是锻炼他们口才的第一步,很多同学也许会有些不大情愿,但是这时老师要做的就是要在后面推他们一把,逼他们勇敢的迈上讲台,能够当众讲话。正如,卡耐基所说:“演讲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问题在于每个人是否发现、发展和利用这种天资。一个人能站起来当众讲话是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2.2营造平等、愉悦环境使学生参与课堂交谈

除了上述的硬性规定之外,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与潜能。比如,在讲“启事”这个定义时,老师将汉字与文化的知识融会贯通来讲,从“启”的甲骨文入手,让学生试着去猜它的本意,引导学生了解“启”字在“启事”中的含意,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人文熏陶。

3.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

随着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确实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丰富课堂内容,也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借助多媒体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概念、领会方法,有时放一个简短的视频,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堂中讲到《态势语》这一章节时候,放一首手语版的《感恩的心》,让学生跟着去做,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势语的理解,并且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不难看出,现代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我们教学使用的工具,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切不能被“多媒体”这个现代技术奴役,现在存在普遍的现象是老师在上面机械的放PPT,照读PPT的内容,毫无教学艺术可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适当使用多媒体,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4.了解你的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差别很大,甚至每一届学生都不一样,面对着不同的学生,首先你要了解他们的优缺点,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在教育弟子方面可以说给我们后来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据史料记载,子路个性逞勇好斗,孔子便在施教过程中加以纠正。有一次,子路问:“君子好勇乎?”孔子回答说:“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告诫子路首先要崇尚义,如果没有义只有勇,无论身份高低,都会走上歪门邪道。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来施教,如面对胆怯害羞不爱说话的学生,老师多提问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让他敢于开口,并对他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加他的信心,便于他以后能够勇于发言。

5.结语

口才课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教师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提高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树芝主编.口才与演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焕玲.写作与口才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年

[3]侯哲哲.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12月

技校秘书专业口才课程改造探索 篇3

据相关数据统计,现代职场,秘书平均每天有64%的时间是在打电话或做其他的口头沟通工作;在劳动部规定的八种职业核心能力 (交流与表达、数字与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 中,交流与表达能力排在了首位。因此,在职校教学中,口才教学的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笔者在技校担任了多年秘书口才教学工作,在现代职教理念的指导下,纵观秘书教学的现状,发现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在以往的秘书课程设置中,以传统的“办事、办会、办文”为主线,强调培养秘书的日常事务管理、会务管理、文书拟写及处理等凸显职业特色的“硬能力”,而秘书在职场中更需要的沟通交往、团队协作、岗位适应等“软能力”的培养,仅仅通过开设《演讲口才》、《核心职业能力》、《沟通基础》(此课程内容还是附属于《秘书实务》课程中)等极少课程实现。二是口才训练的课程在秘书课程中的位置,只是作为基础课程存在,所占比重小,课时少,也没有贯穿于学生在校整个学习期间。三是沟通课程的教学中,往往重视文字沟通(如各种文书写作)的大量训练,而轻视口头沟通的训练,因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增强效果甚微。四是口才课程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专业特色不明显。所用教材往往是适应所有专业的通用教材,没有突出秘书岗位能力“点对点”的指导,因而针对性不强。五是传统的口才教材和实际授课,基本上是将各个训练要素,如语气语调、普通话、态势语、朗读、解说等分解开来,逐一训练,是在静止、无变化的模拟情境中进行的。而秘书身处职场中的口语交流与沟通,是在具体的岗位环境中,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要应对各种不同的人物所完成的动态的、复杂的、包含丰富情感的行为表现。学生在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下得到的训练不是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完整系统的训练,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其口才对高效完成一个完整的秘书工作任务帮助甚微。

传统的秘书口语课程不能满足职场岗位对秘书口才的需求,笔者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对传统的秘书口才课程进行改造设计。

二、课程改造基本思路

(一)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秘书岗位口才训练》

2. 学时:每周2节,四个学期均开设,共160学时

3. 授课对象:技校文秘班

4. 学分:2学分

5. 课程性质:秘书主干课程

6. 前导课程:《技校语文》

7. 后续课程:《应用文写作》、《秘书职场学》等

(二)课程定位

《秘书岗位口才训练》是为培养技校秘书专业人才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领悟、听话、说话、沟通交际等能力,掌握秘书岗位口语交际的基本技巧,奠定扎实的理论和技能基础,提高职场竞争力,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本课程尝试对传统口语交际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开发和创新,结合秘书人才培养需求,建设一门以秘书口语交际能力为核心,辐射悟、写、做等综合职业能力的新型秘书主干课程。

(三)课程设计

1. 课程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应用秘书口语交际技巧,应对秘书岗位不同环境,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2)知识目标。明确口语交际的本质特点,了解秘书岗位中口语交际的有效沟通方法及技巧。

(3)素质目标。通过学习,具备礼貌文明的语言,取得得体、高效的交谈效果,培养优雅大方的秘书气质。

2. 课程内容设计

3.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设计两个大的项目贯穿在整个课程设计中。

项目一:口才技能比赛。在三个模块, 即课内三个大项目完成后, 根据本项训练重点, 打破班级、年级的限制, 在全系文秘学生范围内举办一次大型的秘书口才技能赛, 内容涵盖知识抢答、工作场景口才展示、演讲、辩论等。能力训练子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相关支撑知识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项目二:创办“会务服务公司”或“律师事务所”等机构 (模拟组建———联系业务———展开运营) 。其内部组织架构完全按照真正的公司架构, 设置经理、办公室、公关部、业务部等, 所有的职务都由学生担任。经理统筹安排公司内的一切事务, 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公关部负责公关策划、对外接待, 业务部应安排较多人员, 负责承办具体会务。公司业务范围可以包括承办新闻发布会、研讨会及各种展示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剪彩、签字、捐赠等仪式及各类庆典活动的安排, 各类促销活动的规划与实施, 展开商务洽谈, 等等。这个项目的实施主要是利用课外时间、周末进行, 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利用口才技巧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班级学生分成不同小组, 轮流实践。它是课内各能力训练点的一个补充、检测、延伸、提升和综合能力实战演练, 让所有学生有机会与外界接触, 进行社会实践积累更多知识和经验, 提高秘书口才技能。模块名称学时日常社交口才40公务活动口才80公关交际口才40 (1) 介绍口才训练 (2) 接待、拜访、慰问等口才训练 (3) 电话口才训练 (1) 能用恰当的言语介绍自己、他人。 (2) 能用礼貌客气的言语接待、迎送、拜访、慰问客人。 (3) 能用得体、简洁言语进行高效电话沟通。 (1) 了解秘书人际沟通口才的相关知识。 (2) 掌握与领导、同事、下属、客户沟通的技巧。 (1) 案例引入 (图片、视频、讲述等) 及研讨。 (2) 情景模拟 (3) 总结归纳 (4) 巩固练习。训练方式为模拟与练习。 (1) 访谈、调研等口才训练 (2) 会议主持口才训练 (3) 汇报总结口才训练 (4) 商务旅行口才训练 (5) 业务洽谈能熟练运用口语技巧顺利完成秘书的各项日常事务和公务活动。 (1) 了解秘书日常事务处理口才的相关知识。 (2) 掌握公务活动等公务活动口才技巧 (1) 案例引入 (图片、视频、讲述等) 及研讨。 (2) 情景模拟。 (3) 总结归纳。 (4) 巩固练习。训练方式为练习

课内项目训练表如下:口才训练 (6) 推销、

4. 一次课的教学设计示例———《有效沟通》

(1)案例导入及研讨:某县林业局办公室收到一封本县苦水镇清山村村民写来的投诉信,大致说县林业局所辖林业公司,卖给当地农民的果树苗是假冒伪劣产品,树木茁壮成长,却始终不见“结果”。县林业局派出办公室副主任张翔、秘书王军和技术员林峰三人火速赶往事发地点调查情况,解决问题。一到目的地,三人即刻分头查看了该村村民种植的果树,办公室张副主任查看的出果率仅为20%。他一见林峰,便斥责起来:“你们林业公司为一己私利,竟干出这种坑农的事来……”林峰心里很不高兴,因为他查看的几户村民的果树都很正常。年轻气盛的他,与张副主任吵起来……过了一会儿,秘书王军回来了,觉得气氛有些不对。

问题研讨:如果你是秘书王军,该怎么协调此事?

案例要点:如何妥善处理工作问题,解决矛盾,进行有效沟通。

(2)达到的能力目标及训练方式: (1) 学生五人为一组,分批扮演案例中角色,模拟表演如何协调。秘书王军的角色轮流扮演,展示个人不同的协调语言和方式。 (2) 师生共同点评不同的协调效果,归纳有效沟通的语言技巧。

(3)学习目标及内容:有效沟通概述;有效沟通口才技巧。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效沟通的语言方式和技巧。

(四)考核方案设计

1. 平时技能训练过程考核占40%。将各个子项目训练得分累加, 每次训练得分由自我评分、小组长评分、同学评分、教师评分等四项按2:2:2:4的比例计算形成。结果

2. 课外实践考核占40%。将每次实践过程及成效进行具体量化而形成。

3.期终考试占20%。主要考核理论知识, 以试卷形式考核。

4. 学生最终成绩由以上三者各乘系数之总和构成。

(五) 教材、资料

1.教材:自编教材。

2.参考资料:《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五级、四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三、创新课程特色

本课程创新特色可以概括为“三化两性”:

“课程目标岗位化”———本课程建设以秘书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培养秘书专业学生的岗位口才能力为目标, 将各知识点、技能点有机结合,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突出了以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为主线的软实力的培养。各项秘书日务和公务活情境, 展示在工作环境中

“训练内容项目化”———贯穿课程的训练内容以项目形式 (大项目和子项目) 展开, 训练方式以活动模式展开。课内子项目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段, 训练学生实际岗位口才;大项目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有效利用了社会资源, 增强了口语实训的实战性和挑战性。才表达技巧。

“评价考核过程化”———考核评价突破传统的结果评价模式, 以过程考核为重点, 实现了由“总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就各自观点演讲及论辩, 过程中展示

“内容循序渐进性”———课程训练内容对传统内容进行重组, 所设计的项目在程序上的安排, 既遵循学习规律, 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 又遵循秘书岗位成长规律, 由前台接待到部门文员到公司秘书, 采用层层递进的阶梯训练模式, 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技巧。

“课内课外互补性”———课内的日常演练侧重于分模块分项目的能力训练,课外实践演练覆盖秘书口才技能的各个方面,与课内互相补充映照形成体系。

总之,经改造后的秘书口才课程《秘书岗位口才训练》较之传统口语课程在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方面有着鲜明的改进。作为秘书教学人员,我们将进一步更新观念,积极探索秘书口才课程建设,为技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摘要:针对传统秘书口才课程现状, 《秘书岗位口才训练》课程建设以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 在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关键词:秘书口才,课程设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肖守琴.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设计.文学教育, 2010.2.

演讲与口才课程小结 篇4

演讲与口才课程小结

演讲与口才这门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特别强的学科,对于我们教育系这个大部分人吃“嘴巴饭”的系别专业尤为重要,虽然我自己也不见得听得有多认真,但我仍不得不承认。

根据课程性质,周老师采取演讲理论技巧与演讲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训练、课堂讨论及辩论等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如PPT辅助教学。但是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再加上合班上课,训练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我们在课堂外自己有意识的练习。

通过周老师的教授,很清晰的感受到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分为演讲与口才两部分,当然老师着重在演讲部分,包括演讲的内涵、特征、要素、技巧、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我最为感兴趣的是交际口语和求职面试的这部分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着周老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时候我自己觉得这不仅仅在上课更是在一位知性的长辈面前吸取她睿智的思想。我记得在第一节课上,周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些课堂要求,我私下里确实听到许多同学的不满,说是太严了。其实我个人并没有觉得什么,因为正如周老师所说“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在座的同学说不定有很多以后自己就做了老师,将心比心就没有什么严不严的了,就像一部法律,对着老是想要挑衅它的“犯罪分子”是约束是惩罚,可是对遵守它的人更多的就是保护了,不是吗?

我上这门课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不是我的口才提高了多少,而是强化了我处事做人的礼仪,加深了我对“尊重”一词的理解。老师在讲到我们80/90后的同学时,提到我们的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分场合,什么都说,而且喜欢用反问句。说真的这个我深有体会,因为我自己就有好几次莫名其妙的被人用这样的语气质问指责,心里真不是滋味。另外在讲到态势语这部分时,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情境,一个后进生好不容易回答一次问题,这时我们该是怎样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稍稍倾身过去,表示认真倾听的样子。

职业素质训练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篇5

关键词 职业素质 训练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基本情况

(1)课程开设。由于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通用职业素质训练(基础阶段)》作为选修课程开设。本学期四个班级共计76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为便于教学,将四个班的学生分为2个教学班,即一个为大教学班,共58名学生,该部分学生均未经过顶岗实习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一个为小教学班,共18名学生,该部分学生经过顶岗实习。两个班均每周各1次课,每次课程2课时。

(2)课程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发现了两个问题较突出:一是学生对职业素质认识尚处于入门阶段。尤其是在未经过顶岗实习或无其他从业经验的学生中反映比较突出,对这类课程不够重视,教学内容不容易接受;而小教学班的学生普遍经过顶岗实习,对课程较重视且教学内容较易接受。二是两个教学班对于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有差异。两个教学班普遍较喜欢体验式活动性教学内容,在人数较多的大教学班中,气氛尤其热烈;而对于思辨性或理论认知性教学内容,人数较少的教学班级中开展较顺利,学生较容易接受。

(3)课程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能感受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步增进了职业素质的认识,学习积极性在逐渐提高,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思、议、训、考”的体验式教学方式逐渐接受。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和活动体验分享当中去,一些原本不愿学、混课程、坐后排的学生,能逐步坐到前排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学生能对一些职场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和寻找破解途径,并能掌握一些关于工作心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三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难度逐渐减小。课程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由“要我回答问题”,逐步转变为“我要回答问题”,由“要我参加训练”,逐步转变为“我要参加训练”。四是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显著增强。尤其在团队合作训练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相互帮助,群策群力;一些小组出现了一人受“罚”全组接受,“我是组长,我应当承担责任”等的感人现象。通过实践证明,该课程能与学生取得良好互动,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方面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 主要做法

(1)课前调研。一是企业招聘调研。收集整理2010年以来,深圳企业公开发布的招聘技工信息100份。经分析,深圳企业普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实践专家调研。根据现代物流专业实践专家座谈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情况,在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突出强调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是教学专家调研。通过向教学专家、优秀教师等学习和请教,对教学场地的选取、课堂组织、教学内容解析等进行了设计。四是学生课堂调研。观察了部分班级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生对于互动性教学内容兴趣较高。

(2)内容设计。在调研基础上,参见人社部和教育部相关部门发布的职业核心能力相关教材和理论书籍,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设计了三个模块:工作态度训练、沟通能力训练、合作能力训练。每个模块涵盖6个训练任务,共计18个训练任务,每个训练任务2学时,共计36学时。

(3)教学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训练中体验职业素质。二是以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既定任务目标,使学生自主思考、相互沟通、积极行动等,在训练中提升职业素质。三是以团队为平台,适应学生班级教学的需要,选取适用于班级教学的训练任务。四是以综合职业素质训练为基本面,具体训练项目均为综合性训练(包括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但教师侧重于突出某方面职业素质的具体授课。

(4)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设计了讲授、讨论、训练、作业四个环节。其中,讲授设计,以案例教学为主;讨论设计,小组讨论,分组陈述,计入成绩;训练设计,设计试训、训练、竞赛、分享四个环节;作业设计,以课后回顾与总结为主。

(5)成绩考核。根据课程探索需要,学期初设计了过程化考核方案,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了尝试。基本做法是:①总成绩 = 作业(20%) + 考勤(20%) + 过程考核成绩(60%)。②过程考核成绩 = 模块测评成绩 €?50% + 课堂项目训练成绩 €?50%。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分别针对性地制作了考勤表、作业成绩表、过程记录表和项目测试,作为成绩记录依据。通过成绩分析,基本能够反映学生间职业素质的个体差异。

3 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与培养对象的把握。本课程目标原设定与专业技能人才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设定上侧重于方法的认知与培养;实践中,学生尚处于职业素质认知的入门阶段,对于基本概念与职业情境尚缺乏认知,因此,学生在方法领会方面,显得较生涩。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是原教学章次内容的设计较注重全面性与系统性,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章次内容的典型性,不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二是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过程安排上,注重以知识为主体,能力训练服从知识学习的思路,即能力训练是为了知识学习,有悖于知识学习为能力提升服务的规律。三是教学活动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课堂组织问题,较易出现某些教学活动安排过于简单或过于繁复的问题,如出现个别学生课堂纪律性不强,或对活动规则不熟悉,或参与不积极等情况,教学活动进行不顺利,阻碍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模块(单元)教学目标与考核标准的设计。原模块教学目标的设定较抽象和笼统,一方面,未能清晰区分知识与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部分目标设定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目标设定高于学生可达到的认知和能力范围。因此,在考核标准设定上,出现了部分考核指标设定无效的情况。

4 几点思考

(1)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设定。一是课程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程定位于基础阶段的通用职业素质的训练。侧重于基本概念和典型情景的认知以及简单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二是教学目标设定。根据课程目标定位,设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单元教学目标区分为知识认知目标与能力提升目标。具体目标设定力求学生可达到和可操作。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定。一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具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认知,力求将知识点模型化和图表化,让学生有兴趣、容易记、易理解;另一部分为能力训练,力求在学生自我能力认知和活动训练提升两方面下工夫。二是教学过程设定。以能力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穿插讲授,服务能力训练。

高职文秘《演讲与口才》课程设计 篇6

一、课程基本情况概述

(一) 课程定位目标

学生完成《应用汉语及普通话》、《公共关系及原理》等课程的学习之后, 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公共关系意识的基础上, 于第二学年的下半学期, 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演讲与口才》是高职文秘的专业基础课, 共计68学时,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职业口才”这一核心能力, 具体表现为话语理解及传递能力、秘书人际沟通口表能力、秘书日常事务处理口表能力三大内容。

(二)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从秘书岗位实际需要出发, 探寻完成秘书工作任务时所需的工作能力, 并将其中应用价值最大内容设计成模块进行教学, 再以项目单元设计的方式将几大模块的任务进行分解, 最终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教学重点直接对应秘书职业口才表达实践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以有效缩短大学生现在角色与未来职业角色的语言差异和心理距离为典型工作任务。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意识;其次, 要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技巧;最后, 以培养学生口才为契机,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改善秘书的职业主体形象。

(三)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层次, 层层递进。

在知识目标中, 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语言表达尤其是秘书职业口才的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和方法。

在能力目标层次上, 以改善学生语言表达心理素质为起点, 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和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特定的秘书职业场合中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 完成交际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 扮演好特定的公关角色, 顺利完成公关任务。

说到素质目标, 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职业语言进行岗位实践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口语表达主体形象。

当然, 树人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因此在演讲口才课中, 要始终贯穿着一定德育内容, 比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重视交际和乐于交际的思想观念。

二、教学内容设计

实施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陪伴学生经历一个由不敢说—敢说—会说—善说的过程。以此为指引, 将整个教学内容分成三大模块:语言基础、通用口才和职业应用。

(一) 语言基础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安排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训练, 有朗诵、演讲和论辩三个训练项目。在朗诵项目中, 以《应用汉语及普通话》中所学发音知识为基础, 将朗诵的语言运用技巧作为重点, 如停顿、重音、节奏、拟音等;在演讲项目中, 用教学光盘播放优秀演讲片段, 以此为起点, 通过让学生谈感想引出演讲语言表达技巧, 并对如何处理演讲中的突发事件和配合使用态势语言做了重点分析;在论辩项目中, 抓住学生现场辩论的优劣, 重点分析论辩技巧和论辩中的逻辑思维方式。在这一模块中, 训练重心是使学生逐渐克服胆怯心理, 强化配合运用有声语和态势语的意识, 为通用口才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通用口才模块

该模块安排求职、社交两大项目, 在求职项目中, 以求职面试的四个环节为线索, 告诉学生自我介绍时应当有针对性, 回答主考官提问应当明确对方提问的目的, 向主考官提问也是表现自我的好机会, 最后以从容告辞、礼貌致谢谢幕。在社交项目中, 从日常生活中几个常见的社交情景出发, 引出交谈、批评、赞美、拒绝、说服等技巧, 同时展示与人沟通时的基本礼仪规范, 要求学生不但会说, 并且会礼貌地说。

(三) 职业应用模块

在掌握基本沟通技巧的基础上, 该模块安排主持、推销、谈判三大秘书职业应用项目。在主持项目中引导学生主持会议、串联会议, 做好领导的配角;让学生从现场师生间的模拟推销中总结教训, 引出推销语言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并虚拟在不同情境中 (如在柜台、会场、住宅或是电话里) , 分别面对各类人群 (如亲属、上司、同事、陌生人等) 展开推销活动。在谈判项目中, 设置核心事件, 如客户投诉、商务理赔等, 以此为载体重点介绍谈判的引诱、让步及扭转策略语言技巧。该模块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力求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 成为善于表达的职业秘书。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内容得以实施的载体。应当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开展实用性、竞赛性、体验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如通过课前新闻转述、多媒体演播、课内外机智训练、分角色体验等具体的实践手段, 实现教学目标。以循序渐进、系统训练为理论指导, 不但将思维、听、说、读、写等各种训练融入其中, 而且把四种训练模式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之呈现“由点到面, 以点带面”的状态。

(一) 课前新闻转述模式

这一模式是每次口才课前, 必定进行的一项训练。首先指定2名学生复述已经整理好的社会新闻材料或与专业相关的信息, 之后以此为核心开展全班范围的自由讨论与相互评议, 全过程仅持续20分钟。该实训环节要严格控制发言时间, 鼓励学生脱稿练习, 使更多学生可以在高频率练习中, 快速打消众人前发言的羞涩与紧张感;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1) 。

(二) 多媒体演播模式

为了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由模仿到创新的语言学习过程, 可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播放演讲、论辩等优秀的语言表达范例;还可播放与秘书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情景案例, 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考证服务。

(三) 课内外机智训练模式

乌申斯基 (Ushinski) 指出:没有教学机智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的。所以我们应当把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理论及技能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甚至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提倡机智教学。如微笑授课, 熟记学生姓名, 提炼学生回答问题内容的要点, 形成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模式;主张学生结成固定对子, 宿舍里、路途中、聊天时都可以虚拟具体情境, 演练口才, 并将日常练习与普通话水平测试挂钩, 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 找准方向。

(四) 分角色体验模式

如果说前三种训练模式都是对学生能力要点训练, 那么分角色体验模式则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这一模式中, 引入实际工作情景, 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参与其中, 通过亲身体验及时发现自己言行上的不足。比如在通用口才模块组织的模拟招聘会中, 设置要求老板加薪的社交情景等, 这里详细介绍的是在职业应用模块里, 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为导向, 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演讲比赛”这一综合项目, 总项目下辖三个子项目, 即制定演讲比赛方案、赛前筹备和演讲比赛 (2) 。

先是学生自由组合, 完成项目分组, 并通过自荐竞争产生四个工作组组长。之后组内讨论, 拟定活动方案。紧接着通过寻求合作伙伴、召开预备会等方式扩大宣传力度。在演讲比赛环节中, 各小组推荐2名组员参加比赛, 其他组员负责相关工作, 比赛结束后撰写工作总结、整理大赛文书, 并在指定网页上发表大赛新闻。

教师在项目进展过程中, 既是领导者, 又是参与者, 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一定的提醒和帮助, 也可是在进展顺利时做一个明眼的旁观者。在这里之所以强调是一个“明眼的旁观者”, 是因为教师即使在学生项目进展顺利时也应当关注并总结学生实训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以便在点评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分角色、合作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中, 锻炼了主持会议发言、与人交谈、辩论说服的技巧, 了解了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途径, 巩固了多媒体操作及公文写作的方法, 增强了与人合作的意识。整个过程真正实现了“教、学、做”的三位一体。

毫无疑问, 最能检验学习效果的还是到真实的工作现场进行专业实习。由指导教师 (最好是实习单位的在职秘书) 结合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和语言使用技巧进行指导, 学生也可以直接对实习单位职业语言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撰写实习小结和调查报告, 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的总结, 在职业语言的使用理论上取得“质”的提高。

当然上述实训模式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还应当考虑到很多细节的问题。首先需要更加重视能力较强的项目组负责人的带动作用, 因为这一模式不但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学生也要从被动式的知识教育中走出来, 放弃“坐等”心理;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尤其是教师的直接参与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同时项目难易程度的设置也很重要, 否则就会出现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的现象。

四、教学资源使用

教学手段实施的主体是教学团队。本课程有着强大的教学团队。几位主讲教师积极参与市演讲协会和朗诵社的活动, 并有几人在市级演讲比赛中获得奖项, 我们不但把自己参加活动的经验体会告诉学生, 还带他们到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中, 我们还会邀请专业心理指导教师作客现场, 为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团队自主编写的《现代礼仪与口才》一书, 不但夯实了教学基本功, 也是教学的好助手。同时主讲教师还借助中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这一平台, 接受先进的秘书学理论并用于指导自身的教学活动。

教学手段得以实施的有力支撑是丰富的物质资源。以先进的多媒体教室、秘书实训室为主要教学场地, 合理利用教学光盘、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 以及摄像机、扩音录音设备为教学活动服务。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摄像机记录下学生实训过程, 再当众播放, 并邀请其他专业教师到课堂指导、点评。一则是展示学生的训练成果, 二来可以让学生通过他评与自评快速提高自己。

五、教学效果和考核方法

宽松的课堂氛围, 灵活的评议方式, 有层次的实训活动使学生始终处在注意听讲、认真分析、积极准备的兴奋状态, 提高了到课率, 也使以大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师也能从传统的刻板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有更多时间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组织好教学活动 (3) , 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如由团队指导的学生在省普通话测试中心主办的大学生诗歌朗诵比赛中数次获奖, 在全国秘书资格大赛中两次荣获演讲单项一等奖。

具体考核过程中, 应将实训成绩单独评分, 不及格者同样也要参加补考。运用多种形式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 平时考核突出化

首先将学生平时回答问题的表现、完成口头作业的情况分别以具体分数的形式记录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14页) 下来, 建立学生平时成绩小档案。

(二) 比赛、实践参考化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语言类比赛和单位实习活动, 并将学生参赛的次数、级别和成绩以及学生实习情况作为学生口才评价的重要参考。

(三) 期末考试开放化

将期末考试改为笔试与口试并举。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考试方式, 单独口试或几人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口试任务。

六、教学改革特色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大特色就是使本课程的教改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首先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师生、生生、教师间的全方位交流, 构建和谐校园。比如可突破课程的界限, 与该班级的其他代课教师合作, 开展跨课程实训, 笔者曾经与教授《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师一起, 组织学生进行人才招聘会模拟实训, 将该课程招聘知识和本课程所学求职口才融会贯通;还在自己所带的班级中, 开展专业间的演讲、辩论等活动;甚至可以将宿舍卧谈打造成练习口才的平台。其次, 教学改革借助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学校社团这一平台, 开展各项活动, 丰富校园生活。比如组织学生参与、观摩各项活动, 为校园文化艺术节推波助澜;主讲教师不但对语言文学协会的工作进行实际的指导, 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锻炼自己。最后, 教学改革加强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 促进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总之,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地突破了口才实训缺乏真实情境的瓶颈, 为《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开辟了新天地。

摘要: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目的, 应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口语表达水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口才技巧, 也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以此为依据, 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 将教学内容分为语言基础、通用口才和职业应用三大模块,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行之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手段, 如课前新闻转述模式、多媒体演播模式、课内外机智训练模式和分角色体验模式等。

关键词:高职文秘,《演讲与口才》,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①张楠:《<演讲与口才>课程实训探索》, 载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第142-144页。

②盛杨:《项目化教学在高职“演讲与口才”实训中的应用》, 载于《职教通讯》, 2010年第8期, 第103-105页。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篇7

当然, 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系统工程, 贯穿于点点滴滴的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为此, 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肤浅经验。

一、巧借科学家的示范力量, 让学生去体验创新快乐

司马光说:“学不至于乐, 不可谓之学。”学生如果自觉意识到学习创新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需求, 而且是争取达到自由和全面发展境界的需求, 那么他就会学而不厌, 专一地投入学习中, 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 提高创新能力。据此,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习科学家的情商因素, 教师应巧妙地以课文中的名人为楷模, 不断熏陶, 潜移默化, 让学生体悟到创新带来的无限乐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七年级语文中有篇文章《袁隆平的“寻梦园”》, 其主人公是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的闪光点熠熠生辉, 他的成功也源于创新。为此, 我专门设计了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谈“袁爷爷成功了, 他是靠什么取得成功呢?”学生通过感悟与运用, 感受创新带来的愉悦。有的学生看到“他从小热爱农业科学”的高洁人格;有的看到“他60年如一日, 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顽强意志;有的看到“他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有的看到“他为全世界人民造福”的博大胸襟, 有的学生看到“创新使他获得成功”。我进一步引导:“袁爷爷在创新过程中, 经历了千辛万苦, 可是他精神却很富有……为什么呢”学生抢着说“苦中有乐”、“乐观主义精神”。然后, 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独立的取得了哪些成功, 成功后有什么感受?”这样, 润物细无声, 学生在探究袁隆平的内化为自己的创新品质, 激发创新热情, 效果很好。

二、设计开放性教学形式,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不仅有师生的双向交流, 还有生生讨论, 还有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在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中, 让学生在各种思想和观点在碰撞中趋向成熟全面,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活跃学生的思维。

例如, 我上了这样一堂语文课, 内容是赏析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当分析到“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时引导:这句话是否有悖于我们的生活常理?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激情甚高, 相互分析探究。有的小组的学生认为应该将“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改为“负者休于树, 行者歌于途”。理由是:因为负者背着东西走累了要歇一下, 行者在行走过程中被景色所感染, 情不自禁的要唱一唱。所以改为‘负者休于树, 行者歌于途’, 从情理上合理。”另一小组学生却马上表示反驳, 他说:“对‘歌’、‘休’二字的理解, 应透过表面意思去看更深层的意思。负者为什么还能‘歌’?行者为什么要‘休’?依我看, 是因为他被醉翁亭的景色所感染!负者因此而忘记劳累, 行人因此要坐下来细细赏景。表现当时社会政通人和, 百姓和乐。我觉得欧阳修不仅没有写错, 而是写得太精妙。”他的发言博得许多同学赞同。

实践证明, 这种开放性教学形式, 以教材资源为蓝本, 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唤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策略

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 更新加速, 时代对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只凭“铁杵磨绣针, 功到自然成”的方式学习研究, 肯定无法适应。良好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 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授之以渔, 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从预习、听课、阅读、笔记、作业等方法指导学生, 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学法。他们学会细致观察、归纳整理材料, 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分析、概括、综合运用的方法, 才能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 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网络化, 形成知识体系, 以利于他们在今后学习中形成科学的策略, 利于自我创新实践。

阅读教学中, 我让学生改换文中插图的名称。如, 教学《愚公移山》时, 学生变换插图的标题:《脊梁》、《使命》、《大山的呐喊》、《祖先与自然》等, 寓意无穷, 创造无限。

在综合性学习中, 我引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学会采访、问卷、搜集材料、概括总结等方法, 学生兴趣盎然, 在循序渐进中学会初步的创新策略。

四、利用课文续写, 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语文教材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新的机会。有些课文情节悬念迭生, 有的课文结尾“文尽而意无穷”, 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为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鼓励学生大胆突破思维定势, 敢于捕捉新鲜信息, 善于用挑剔的眼光续写课文,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从新角度、新观念去认识课文, 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来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教学完《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 我让学生续写片段:皇帝受到百姓侮辱后, 对骗子深恶痛绝, 决定惩罚两个骗子, 后来的情节怎样发展?要求采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符合人物的个性。学生在感知、鉴赏原文的基础上续写, 想象意蕴深长的结尾。有学生写道:“皇帝动用所有的大臣卫兵, 抓来了两个骗子, 严刑拷打, 决定执行死刑。不料, 两个骗子争着要被先执行, 皇帝很疑惑, 问其原因, 骗子缄口不应, 又是一阵毒打, 两个骗子中的一个才说:‘据最新消息, 天上的玉皇大帝刚死, 人间谁受酷刑而死就推荐为玉皇大帝。’皇帝听罢, 迅即走到上绞刑架, 让周围的卫兵马上执行死刑。”这样的结局令人捧腹大笑, 愚蠢的皇帝又受骗了!在想象中, 训练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以充分训练。

还如,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安排学生或写人, 或叙事, 去想象写作“躲避于勒”之后的情节。学生根据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爱慕虚荣的菲利普夫妇的丑恶嘴脸, 去想象构思新情节,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资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实践研究 篇8

2005年3月22日, 在浙江临安的清凉峰网名“狂风怒海”的户外驴友坠崖后, 受冻致死。元旦之际, 四川骆驼峰传来了山友遇难的噩耗;位于河北蔚县境内的小五台也有一群热衷户外运动人登山遇险……

户外运动, 想利用几个长假、双休日出去走走、活动筋骨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 2000~2004年之间在登山和户外运动中共死亡43人。在一次活动中26位队员进行登山急救演习, 大家对急救知识的匮乏和实际操作的生疏暴露无遗, 只有一个人能正确地利用木棍、绳子和冲锋衣制作简易的担架, 对于脊柱受伤的同伴, 很多人竟然不知道如何用树枝固定受伤部位, 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紧急避险的知识和避险的技能。

“‘紧急避险’?那是公共安全的事吧, 和体育运动有关系吗?”人们似乎参加健身运动是高枕无忧的, 而无须担心可能引发人身安全问题的隐患,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具备必要的紧急避险知识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提高参与人群的安全意识, 在进行运动之前要尽量了解运动的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倡导的“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观, 应该含有“平安终生”的理念。当我们掌握了“紧急避险”, 那么当自身遭遇危险或看到其他人遭遇危险的时候, 就会下意识的采用“紧急避险”原则, 避免自身或他人受到危害。作为我们学校中的体育课在这个安全第一的现代生活中该当担起什么责任呢?主要是应该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并教会学生两三项运动技能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2 分析与讨论

2.1 强化训练紧急避险技能。

紧急避险,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迫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从本质上而言应该说紧急避险是有益于社会整体的行为。

多年来, 我们的传统教育, 多是对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宣传, 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不辞辛劳陪护孩子赶往各种补习学校、特长班的家长, 却匀不出时间给孩子一点点应急防范的忠告。体育课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外, 应该加重实用性比较强的运动常识传授。

2.1.1 体操技能的训练。

体操是体育课的内容, 是非直立状态下的运动技能, 锻炼位觉感觉。体育课中, 学生一旦看见要上前、后滚翻就问:“这个要考试的吗?不考就不要上了, 又没有用, 头都晕死。”这多少也会打击老师的上课的积极性, 但是我们还是要讲清位觉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一旦处于倒立状态或经过滚翻动作, 就会一下子失去方位感, 晕头转向, 站也站不稳, 根本谈不上什么技术动作。位觉是有先天基础的, 但后天也可以通过训练而大大提高的。激烈的足球比赛中, 看见许多运动员发生碰撞后一个后滚翻或者连续几个前滚翻化解了强大的冲击力, 有效的保护了自己。再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 在被拌倒、被推倒、被撞时可以加以运用, 久而久之会成为自然反应。所以体操技能 (各种滚翻、单双杆回环) 要做为普修课的内容, 特别强调在生活中运用, 突出它的实用性。

2.1.2 定向运动的练习。

定向运动是近几年来金华市开展的比较好的比赛项目, 但是在我们学校体育课中却很少上。现代生活中人们日益注重生活质量, 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活动成为首选的休闲方式。参加户外活动首先要学会识图辨别方向, 再者就是野外生活技能。而定向运动恰恰与它有相似之处, 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 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它不仅能强健体魄, 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 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 果断决定的能力。开展这项运动所需的只是一张好的定向地图和一个指北针及一个求救哨。指北针大概25元左右一个, 经过体育老师加工的学校的平面图, 教会学生如何用指北针找行进方向。只要满足这些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定向运动了, 这里主要教会学生用指北针确定行进方向。所以体育课中开展定向运动还是比较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2.1.3 游泳的训练。

众所周知, 我们生活在一个四分之三充满水域的球体, 因此在生活中就难免要和水打交道, 这就是说游泳不但只是一项体育项目, 更重要的它还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工具与技能。它渗入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如水上资源开发、科学考察、防洪抢险、救护打捞等都必须有熟练的游泳技术作为后盾, 才能有生命的保障。

游泳是夏天消暑的最直接的方式, 每年出现溺水身亡的事件很多。我县可能条件所限, 在学校里开设游泳课的几乎没有, 但有游泳馆的游泳培训班, 参加这种培训, 学生喜欢, 家长支持。家长想得最多的是学会了游泳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自救。游泳时的自救也很重要, 如游泳时抽筋或被水草缠绕如何沉着应对;还有游泳游不动但又不能到岸, 如何用自身的浮力省力的漂浮……

2.1.4 防卫术的练习。

现在各种自我防卫的体育运动受到大家的欢迎, 如跆拳道、柔道、摔跤、自由搏击等, 也跟它们能自我防卫的特点有关。防卫术, 既不同于传统的武术表演, 也不同于体育锻炼活动, 它能有效的起到保护自己。个人在遭受到突然袭击和侵害时, 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防身自卫的技能技巧, 就会临危不惧, 胆大心细的奋起反抗。体育课适当的安排以上一些内容, 让学生学点自由搏击术, 遇见坏人时可以防身。

2.2 活化体育教学模式。

体育课是中学生主要的锻炼时间, 现在虽然实行素质教育, 但具体的内容、形式还是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在文化高考中, 有人提出了3+1的考试形式, 意思是3为必考的三科, 而1为自选的科目, 这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就是这1更适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符合自己的个性发展, 这样, 学起来更具主动性, 而在体育中, 是否可以试用呢?改革现在的体育课形式, 实行X+1或X+2的学习内容, 这X可定义为普修的项目, 主要让学生了解各项目, 掌握基本技能和技术, 而1则定义为学生自己的特长、爱好的选择。在实际中, 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好每个项目,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 大多都会偏向一、两个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上, 而每个运动项目都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在教学中, 为什么就不能把实际情况考虑进去, 让学生乐意的学。

在当今的社会中, 要求分工越来越精细, 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都知道一句简单的话:十项会, 不如一项专, 虽然我们大多培养的不是运动员, 但运动员这样身体素质很好, 运动能力很强的人也不能适应每个项目, 比如短跑运动员不可能长跑也很优秀, 更何况一般的人。在走出学校以后, 更多的是自己锻炼, 而在学校的时候, 只是什么都懂点, 又是什么都不太懂, 只懂一点, 多一点, 就不知所以然了, 那以后怎么参加锻炼, 那不如让他有一、两项喜爱的项目在学校时好好学习过, 而其他项目则了解一点, 在以后就有项目可参加, 更乐意参加锻炼。这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认识并学习其他项目有利于提高自己自选项目的水平, 在身体素质上也有所提高, 对体育项目的理解上也会更深刻, 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个人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自己有了爱好和特长, 所以更加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很容易找到运动伙伴, 即使是进入社会, 也能很快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体育者, 并会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 对社会中的赛事, 也是热衷参与和关注, 这在无形中提高了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意识, 也提高了全民身体素质。

2.3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掌握最基本的体育卫生常识也是很重要。在运动会上经常见许多人不做准备活动就去跑100米、200米等剧烈运动。其实, 无论运动本身的剧烈程度如何、难度高低, 都存在着一定风险, 在进行运动之前要尽量了解运动的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只有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并切实掌握相应的应急方法才能在危险出现的时候冷静应对。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康复专家张一民提醒大家:“像打羽毛球、跑步这些运动虽然简单, 但也不能小瞧运动损伤。就拿打球来说, 脚踝的损伤严重的可能会出现韧带断裂、撕脱性骨折, 而很少有人了解掌握正确的动作、适当增强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是可以预防的。”很多人认为滑雪是一项娱乐活动, 对其可能出现的危险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不做准备活动, 甚至不知如何安全的“倒地”。常见许多学生体育课刚上完, 为图凉快, 把头凑到水龙头下猛冲或是猛喝开水和冷饮。久而久之对身体的损伤是很大的, 所以体育卫生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 懂得其中的道理, 才能学会自我保护。

体育课只有注重实际, 联系现实生活, 体育活动才能为人服务, 为人们终生享受。当我们的学生掌握了“紧急避险”, 训练了紧急避险的“行为”, 那么当自身遭遇危险或看到其他人遭遇危险的时候, 就会下意识的采用“紧急避险”原则, 避免自身或他人受到危害。由此, 我们应该活化体育课堂教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紧急避险技能, 为学生终生所享用。

3 结论

在生命第一的今天, 我们的体育课教学服务于生活才能为人们所喜爱。改变和补充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 强化紧急避险技能的训练,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才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教学观。

在写这篇论文中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帮助, 特别要感谢的是指导老师沈越在百忙当中给予指导和修改。

摘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所倡导的“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观, 要求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紧急避险技能的传授。试图通过改变体育课教学模式, 尤其要加重实用性比较强的运动常识传授, 活化体育课堂教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紧急避险技能, 为学生终生所享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紧急避险技能,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胡涛.紧急救援[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5) :34.

形体训练课程现状分析及研究 篇9

形体训练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时间很短, 但因其训练的价值吸引众多的爱好者, 随着形体训练的深入开展, 形体训练已从社会进入学校, 成为各级学校专业教育或课外活动中深受师生欢迎的教学内容与锻炼方法。

学校开展形体训练其教学任务包含有:1.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2.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 塑造美的形体,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想作风以及不怕吃苦, 持之以恒的精神, 陶冶美的情操。4.了解形体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形体训练活动的意识, 使学生了解形体训练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活动能力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中教学任务的第二点中提到的形体是人体结构的外在体现, 是一种艺术。形体训练是通过各种训练手段用以改善原始形体状态。具调查采用健身操的练习, 早已成为许多表演性项目其基本功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手段, 通过多方面的查阅发现:国内对于形体训练在形体训练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有对形体训练在竞技形体训练训练中作用的研究与分析, 但此研究只针对形体训练教学中的一个方面,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 因此设想, 利用健身操基本功练习的方法和手段结合形体训练训练的特点, 将形体训练融入到学校形体训练教学中能否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是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呢?

二、进行形体训练的意义

形体训练在某种意义上说, 和健美运动是相关联的。形体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和健美操运动一样, 都是要求外形的优美、身体的匀称。但它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形体训练包括外形训练和内在修养、言行举止等方面, 而健美则是锻炼身体的外表。从古到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就充分说明了每个人都有美德追求。美的形象、美的色彩和美的旋律, 总是给人一种愉快的感觉、美的享受, 而健壮的体魄则是力的象征。所谓形体美是指一个人的体态 (包括行走、站立、坐姿、蹲姿) 和体形 (外表和线条) 身体是否匀称, 优美而言, 形体训练的意义在于:1.能提高人们的内在修养, 形体训练不仅是锻炼身体的外表, 而且也是培养一个人的谈吐、行走等礼仪的方法。通过形体训练, 不但可以得到一个好的身体, 而且会获得令人羡慕的好仪态和优美的体态。2.进行美的教育, 提高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爱美是人的天性。大多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 美的向往和追求表现的尤为强烈, 他们希望向美的方向发展, 用美来点缀自己的生活, 而进行形体美的训练是进行美育的一种良好手段。3.增强体质, 培养美的体态及体型, 形体训练既是体操美又是舞蹈美、音乐美等多方面的结合体同时也是礼仪礼节的综合练习。因此, 形体训练是丰富多彩的有各种健美动作和组合动作, 动作的节奏有快速的也有缓慢的, 有柔和的也有明快的, 因而它是集内外形体训练的全身运动。形体训练不仅对人体诸器官和系统有良好的影响, 并且能增强体质, 改进健康状况, 同时还能培养优美的体型, 是它们朝着你所喜爱的健美方面发展。

三、形体训练目的的针对性

动态美意指在一定的身体负荷下人体身心的自然、和谐、统一。表现在一定运动强度下, 运动中的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准确、灵敏、有效以及神态的自然、情感的表现等都透露出健康向上的气质。静态美易于控制, 动态美姿难以把握。形体训练是促使人体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协调统一发展。静态美意指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表现在人体外形的匀称、和谐, 身体健康、各部位形体指数适度、比例协调, 日常生活中坐、立、行以及在基本活动中身体各部位的相互对应、协调自然。形体训练不仅要培养静态的形体、姿态,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运动中的身体感觉和神韵。

1. 采用整体训练来培养协调性、身体的自然是形体训练的升华。

有的人在平时的交往中表现出自然大方、举止文雅, 然而当遇到急事或在运动 (心跳加快) 时, 则表现出神态混乱、动作失调, 显得与安静时判若两人。这主要是体能差或运动时体能与神态不能协调配合造成的。经常练习艺术体操、徒手操、器械操、韵律操及形体健美操等, 有助于提高运动中身体各部位灵活性和协调性, 使人精力旺盛, 运动时神采飞扬、娇媚万千, 这就是动态美, 是形体美的升华。

2. 运用基本功练习来培养正确的体态是形体训练的基础。

人的体型由身高、体重、身体各部位的长度、围度及比例确定, 其中先天遗传决定了身高、坐高和四肢长度, 想通过训练改变这些因素难度较大, 而身体围度及形状可通过后天训练来改善。一个人若因遗传或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不良习惯造成体型、体态的某些不协调, 如四肢短粗, 可采用柔韧练习来拉伸关节韧带, 使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如能劈叉、翻肩, 就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肢体增长的感觉, 运动训练虽说可以改变四肢长度但事实上这种肢体增长并不明显, 但在做动作中肢体增长的效果最为突出。相反, 若一个人的髋关节柔韧性很差, 实际上她的腿部的并不短, 但在举止或运动中就会失去腿长的视觉效果。这种视觉反差, 如同穿裙子可以遮挡下肢的不协调、穿露腰短装可以突出腰部曲线。若是“X”、“O”型腿或扣肩, 可采用艺术体操中的基本站位、基本步伐或健美操中的伸展练习来纠正;腰、腹部曲线不明显或反向突出, 可采取垫上形体练习来伸长脊柱、收紧腹肌。有针对性采用基本姿态练习, 能有效地为塑造形体美打下良好基础。

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及塑造形体美的一般规律, 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技术, 基本技能和各类动作的基本核心动作, 提高身体灵活性和可塑性, 提高鉴别和评价形体美、动作美、气质风度美及表现美的基本能力。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对不良姿态的矫正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力;将体验和领悟到的形体知识在实践操作的练习中再现,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遵循人体运动规律和形体运动特点合理创编一些简单的姿态操和形体组合, 使其终身受益。

摘要:形体训练融合了舞蹈、体操、音乐于一体, 经过垫上和徒手运动的以“美”为其特征的身体训练。时下在我国各高校已成为大学生体育美育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科, 形体训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能够塑造优美形体, 培养审美意识, 训练良好的身体姿态。让身体充分享受自由、舒缓、伸屈的动作, 修塑高贵、纤美的身体形态,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通过形体训练, 可丰富其生活内涵, 可以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 感受其快乐和幸福, 继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形体训练课正在蓬勃发展。

浅析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与训练 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 体育教学 体育训练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着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下面就我多年来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良好的体育课堂训练,促进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初一的学生刚刚踏进初中校园,对体育的知识的了解还只是很片面,加上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是很健全,为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中考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和使他们身体能更健康的成长,开学时就为他们量身制定了计划,每节体育课都对他们的耐力及体能进行训练,让他们在了解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训练度,这样,学生尽快学好了技术,形成技能,在考试中部分学生也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

“快乐体育,健康第一”的观念已深入全校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心中,所以本学期还开展了几次别开生面的各种小型体育活动,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全体师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拼搏向上的精神也十分令人难忘,校园文化建设又朝前推进了一大步,实施素质教育也成为了我们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

二、良好的体育课堂训练,培养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戰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那么怎样才能在体育课堂中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1、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2、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3、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4、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待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 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的动作,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北师大出版社, 2008.7

上一篇:领导者能力下一篇:贸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