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保护措施

2024-05-08

贸易保护措施(精选十篇)

贸易保护措施 篇1

1.贸易保护的合理性

自由贸易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受现实的约束。一是从根源上看, 贸易保护政策是各国由贸易利益分配所产生的对保护的需求。贸易利益在部门之间的不均衡分配, 使得任何一种贸易政策都会在某些部门获益的同时, 损害另外一些部门的利益。在贸易中处于劣势、受到进口威胁的部门及其劳动者必然要向政府寻求保护, 这就是对保护的需求。保护的供给则是政府的政策选择。政府之所以舍弃最优的自由贸易政策而选择贸易保护政策, 不是对于保护所产生的福利损失的无知, 而是受到贸易保护利益集团的影响, 有着更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目标。二是从国际贸易角度看,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在所难免。对外贸易, 毕竟牵涉到一国绝对经济量的增长和相对经济实力的消长, 这会影响到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而且, 对外贸易还会涉及国内部分人士和某些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 他们不可避免地以种种方式影响政策选择, 以期维护自身利益。况且, 现有的多边贸易规则并非尽善尽美, 在某种程度上说, 这为一些国家选择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提供了一个有利的选择。可见, 自由贸易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 它建立在完全竞争的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而现实却是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世界。在没有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使得“贸易保护”有了相应的生存条件, 不乏其“合理性”。所以, 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是一个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相伴而行的时代。

2.贸易保护的局限性

贸易保护具有前提条件:生产要素的国际间不可流动性;产品具有明显的国家和民族界限;贸易保护利益具有确定性;贸易保护手段具有可操作性。但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可跨国流动的条件下, 传统贸易保护的前提条件已不复存在。一是外国资本的跨国流动使东道国的经济更加开放, 增大了东道国的经济国际化程度, 但同时也使东道国无法以民族经济的标准, 对一个产业或行业进行辨别。若东道国采取传统的贸易保护政策, 将有可能保护了外国资本生产者, 而使本国的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并未达到最优。二是贸易保护会使东道国成为投资国落后生产管理技术的输出地。自由贸易理论认为, 贸易保护的结果是使生产要素未按效率配置, 并且使落后的生产管理技术得以继续延续。当一国的企业全部为国内投资者时, 政府的贸易保护目标往往是对幼稚产业和衰退产业, 有较大的民族情结、国家情结的因素, 因此对贸易保护的负作用容易得到国内公民的理解和同情。但是, 当一个产业或行业有外资投入时, 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会使外资企业的落后生产管理技术大量涌入, 赚取最后的收益。如我国的汽车工业, 从合资到现在已10多年了, 我国大多企业仍没有独立的制造能力, 设计、生产技术也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

我国应采取主动的贸易保护措施

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而建立有效、合理的贸易保护体系又是一项长期的且十分艰巨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 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认真研究各种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背景, 对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要有较深入的了解, 并从别国和我国的贸易实践中总结经验, 仔细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突出问题, 根据不同竞争对手的特点, 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1.积极应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 保护国内市场

我国应运用WTO规则, 结合国际实践, 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 对弱势产业实行有理有度的保护, 避免其受到严重损害。目前WTO并不要求其成员国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 不要求成员国取消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 而是要求成员国依照各自国内的商品竞争力和发展状况, 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合理的保护措施。WTO规定, 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发展新的工业或为了保护刚刚建立、尚不具备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 (即幼稚产业) , 可实行进口限制。因此, 我国应利用这些规则, 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及相关保障制度, 以保护相关产业, 使其获得宝贵的发展时间, 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

2.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

对发达国家来说, 国际标准常常就是它们所要求的最低标准。国外一些著名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远高于它们的国家标准。由于目前我国的很多技术标准还低于国际标准, 因此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 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我国的现状和要求, 特别是争取把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传统工艺品和知名产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将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 并推荐制定为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采用, 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3.建立有效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评定程序

加入WTO以后, 我国虽然施行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和“保障措施条例”, 但是事实上, 迄今为止, 我国针对进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调查还很少, 加入WTO以前总共不到30起, 仅为我国所遭遇的国外反倾销案件的4%。根据《反倾销措施协议》, 如果申请受到内部生产商的支持, 并且其集体产量超过了本产业全部产量的50%, 政府主管机构就可以立案, 如支持立案的生产商的产量不足相同产品全部产量的25%, 调查就不应发起。在发达国家, 只要倾销事实被认为成立, 企业就会积极提出申请。但在我国, 由于企业不熟悉WTO的有关规定, 无论是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 还是进行反倾销应诉, 都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因此, 我国既要完善反倾销制度, 建设技术法规、标准和评定程序, 还要促进政府、企业和其他相关单位共同努力和紧密配合。目前, 我国在反倾销方面主要由商务部负责, 技术标准、商品质量检验和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 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还不密切。而事实上, 我们不仅要熟悉国际市场的各种技术和环境壁垒, 了解和研究各种不合理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评定程序、卫生检疫要求、商事法律, 还要研判各种案例。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利弊分析 篇2

1、充分利用国内廉价而又丰富的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根据自由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往往出口需求大,以这种产品所需要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就得以发展,以前闲置的资源能够被利用,可以使国内一些资源的价值提高。

2、补充稀缺资源,带动国民经济和谐发展

除了固有的资源分布所导致的部分资源短缺外,各国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机器设备,中间投入品、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资源也存在大量缺口。通过贸易可使国家获得这些必备的短缺资源,并由此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带动其他产业行业的发展

出口的增长,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较大拉动作用,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降低贸易领域的交易成本,增加了整个社会福利。

5、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与外国同行进行竞争,这样就消弱或消除垄断势力,从长远来看,能促进一国经济增张

6、有利于提高利润,提高资本积累

对外贸易可组织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是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不利方面

1:贸易自由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全球化带给各国的并非都是“甜果”,许多小国和穷国还必须接受全球化带来的“苦果

2:全球贸易失衡,破坏本国劣势产业,3:对当地政府来说自由贸易情况下是免关税的,政府收入要减少。

4:对于当地的企业来说,尤其是刚刚起步的民族企业来说是一种灾难

不利方面

1、贸易保护不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不利于一国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会降低世界的福利

2、使贸易壁垒林立,各国大打贸易之战,从而破坏国际贸易环境和贸易秩序的恶化

3、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

4、危机下一国或多国集团的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使世界经济更加恶化。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使其他国家的产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类似的报复政策。

5、为抵制自由贸易必须进行大量的设备与人力投入,改善劳工待遇和经营管理环境,加速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在跨越这些新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势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6、坚持保护主义的做法则阻碍可持续性经济增长,损害亿万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

英国政府采购制度及其贸易保护措施 篇3

英国中央政府实行的是一套政府指导、预算控制、部门决策、议会监督的采购体制。从决策程序上看,英国中央政府部门的政府采购实行自我决策,各部门完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需要进行采购。但是,各部门在采购决策中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这些部门所有采购商品和服务都必须在财政部授权支出的范围之内,二是各部门的所有支出都必须向议会负责。简言之,英国中央政府采购实行的是比较松散的管理体制。

英国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程序

英国政府采购的组织形式分为委托政府采购机构和由政府部门自行招标采购两种形式,各政府部门可以自行决定采用何种组织形式进行采购。一是委托专业政府采购机构代理。英国中央政府采购金额(1000亿英磅)的12%,即120亿英镑是通过中央采购代理完成的。目前,英国负责集中采购的中央代理机构有两个,一个是中央电脑通信局,代表其他各部门统一购买电脑;另一个是中央采购处,负责集中采购急救、消防和家具等设备和物品。二是由公共部门自行采购。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部门也可以不委托代理机构,自行完成采购工作。但是,应当按照有关法律和实施细则规定的程序执行。

英国的政府采购操作基本程序共包括7个步骤。(1)制定采购计划。英国预算支出部门一般制定3年的采购计划,编制的计划提交到财政部备案、汇总,财政部每年进行一次评估。(2)确定采购需求。各预算支出部门根据本部门的需要进行采购,所采购的商品和服务必须在财政部授权的支出范围之内。(3)确定政府采购负责人。负责人对采购的执行过程负责,其手下有一个律师助手,使政府采购依法办事,还有一名会计师或审计师做助手,使政府采购遵守财政纪律。(4)发布采购信息,选择采购方式。根据欧盟政府采购指令的规定,公共采购超过一定的金额必须在欧盟官方杂志上公告,实行国际竞争性招标。在英国,货物或服务超过10万英镑、工程超过350万英镑的采购,都要遵守这一规定。对入围供应商的评标,其原则和标准在有关法律中都有规定。(5)签订采购合同。采用固定价格合同与可变价格合同相结合的形式。政府采购合同在欧盟采购指令、英国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采购指南以及一些采购行业协会的有关文件中都有范本可参照制定。(6)合同履行。合同签订后,一般不能改变,并随即按合同约定履行合同。政府采购资金支付实行即期付款,对于提前付款,可享受早期付款折扣。(7)采购评估。采购评估主要起到对采购进行监督、分析和对采购人员能力进行评估等多方面的作用。

对本国供应商的保护措施

第一,通过复杂的供应商资格审查程序和要求,对外国供应商制造障碍。《2006年公共合同法规》第23条规定,采购人可以根据多达9条理由认定某一供应商不符合要求,而且可以要求供应商提供证明材料以对其资格进行审查,并且供应商须向采购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尽管这一规定适用于所有的供应商,但获得上述所需证明材料需要提供供应商在英国的许多行为记录且涉及多个英国政府部门,客观上造成了英国供应商通过资格审查相对容易,而外国供应商通过资格审查成本较高、相对困难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供应商参与竞争。

第二,通过技术性贸易避垒来限制外国供应商进入。英国政府采购规章中分别有“欧洲标准”、“国际标准”、“英国技术标准”和“英国标准”等不同层面的技术标准定义。通过完善而复杂的标准体系形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外国供应商很难适应和掌握,客观上造成了外国供应商在英国政府采购竞争中遭遇了技术标准的限制。

第三,通过设置苛刻的时限要求对外国供应商构成歧视。《货物采购合同条款范本》、《服务采购合同条款范本》对供应商履行合同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要求和认定合同已履行的苛刻条件。由于时限要求非常短暂,对于外国供应商十分苛刻,客观上会对外国供应商投标产生阻碍。

第四,通过对第三国投标实行区别对待来歧视外国供应商。根据《2006年公用事业合同法规》第31条第1款规定,英国公用事业供给合同招标时可以不接受第三国的投标,具体认定标准是该投标的产品价值50%以上来自GPA缔约方以外的第三国。根据该条规定,即使是欧盟成员国或GPA缔约方的报价,也有可能由于其产品价值来源不符合具体要求而被认定为是第三国报价,从而无法参与英国政府采购市场的竞争。

第五,建设多套电子政府采购系统给外国供应商带来壁垒。实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初衷是方便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但英国政府的电子采购网站并非只有一个,信息发布的渠道很宽泛,而且每个网站的结构各不相同,想要参加英国政府采购的投标企业必须在各个网站注册并同时关注多方面的信息,这无形之中给外国供应商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投标设置了障碍。

贸易保护措施产生的负面影响浅析 篇4

贸易保护措施阻碍了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贸易保护主义不符合当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潮流。发展自由贸易, 通过竞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有益于所有参与国。而保护主义其本质是拒绝竞争, 试图通过减少进口来保护本国的利益。

2. 贸易保护主义的弊端

如下图中所示, 以征收关税为例, 横轴表示国内市场上某种商品的数量, 纵轴表示其价格。D0为需求, S0为供给。右边的图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上该种商品的进口数量, M0代表进口, 如果国内需求与国内供给平衡, 进口就为零。在征收关税之前的自由贸易情况下, 该国面临的世界市场价格为OP0, 。在既定的世界市场价格OPw下, 本国生产量为OQ1, 需求量为OQ4, 过度需求Q1Q4要由进口来满足, 等于右图中的OQ6, 即该国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的进口量。

在进口国征收关税时, 假定关税率为T, 那么征收关税后的国内价格为P1= (1+T) Pw, 这就使得国内生产者将价格升至相同水平。由于国内价格提高, 需求下降到OQ3, 而供给上升到OQ2, 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的过度需求减少到Q2Q3, 等于右图中在 (1+T) Pw价格水平上的进口量OQ5。在图中左图, 需求曲线D0的下方代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纵轴上Pw点引出的直线 (Pwd) 下方为自由贸易条件下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 三角形gd Pw的面积为总的消费者剩余。征收税率为T的关税之后, 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上升到P1, 消费者剩余减少到三角形gb P1, 消费者剩余总的减少为梯形P1bd Pw=A+B+C+D。

因此, 关税的征收使得国内价格提高, 消费者不能再按征收关税前较低的价格购买该进口产品, 在既定收入水平条件下对该进口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 从Q4减少到Q3, 小三角形D所代表相应的消费者剩余减少额为关税的消费效应。

第一, 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同质产品所耗费的生产成本越低, 在竞争中就更有竞争力。发达国家所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 而且这些标准大多高于国际标准。其他国家的出口产品要想打入这些国家市场, 必须达到其标准要求。这样一来, 经营管理比较落后的企业要想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要求, 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改善经营管理, 加速技术进步,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这就容易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使产品市场价格升高, 直接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 增加了检验检测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之后, 必须要满足贸易对象国的检验检测要求, 才能进入其市场, 然而发达国家不仅通过标准, 而且通过认证制度和产品的合格检验等对进口商品设置重重障碍, 并利用复杂的进口手续、苛刻的检验, 对进口商品设置壁垒。各国生产的产品必须按其要求进行检验检测方能进入其市场, 结果费时、费力、增加了出口难度和产品成本, 削弱了国际竞争力。

第三, 认证费用昂贵。产品获得认证, 才可以顺利地进入贸易对象国市场。而发达国家的认证要求颇高, 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 强制性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就有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多种。这样, 要取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认证就必须由其他国家认证机构认证, 而其他国家认证机构的认证费用昂贵, 直接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虽然当前各国相继出台诸多经济刺激计划, 但由于贸易保护措施的负面影响, 各国经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 主要国家进出口额与往年相比,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然而, 与此同时, 各国相继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使得这一时期的进出口状况雪上加霜。

以我国为例:据海关统计, 2009年1至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27.2%, 出口1553.3亿美元, 同比下降21.1%。其中, 2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24.9%, 出口649亿美元, 同比下降25.7%, 比1月份同比下降速度增加8.2个百分点。自此, 进出口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和进口增长速度三项数据从2008年11月份开始, 已经连续4个月呈负增长。而且三者在2008年10月仍分别增长17.5%、19%和15.4%, 但在11月份迅速下降, 呈现负增长, 并且在2009年1月进一步下挫。仅仅在4个月的时间内, 进出口增长速度、出口增长速度和进口增长速度由正到负, 最大振幅分别达到了46.6、44.7和58.5个百分点, 在我国外贸史上比较少见。

历史的经验说明, 贸易保护主义不能使各国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 反而会产生恶性循环, 使各国的情况变得更糟。因此, 各国应积极对外交流合作, 废除目前阻碍经济发展的贸易壁垒, 从而使各国的状况逐渐好转。

参考文献

[1]肖慈方, 蒋国庆, 吴永红.国际贸易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杨.西方经济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7.

贸易保护主义弊大于利 篇5

开头一辩:我是正方一辩 我方的观点是贸易保护弊大于利,当今世界早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经济相互影响,自由贸易可以让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无限制的流通,这样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琳琅满目,我方认为自由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方向,而贸易保护主义则是阻碍历史前进的壁垒,在各个方面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的经济复苏时期 各国更是要抵制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素材:1.贸易保护的坏处1。阻碍了正常的国际分工。使得真正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能够发展其比较优势,而保护主义实行的国家却在因此在发展其本身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2。一国的保护主义往往会招致另一国的反击,进一步导致两国贸易争端,从更大范围影响到两国各种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扰乱国际分工。

素材:美国国会早在1930年全球经济已陷入大萧条时,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法案》,提高进口产品关税,结果引发了各国纷纷仿效的贸易战,加剧并延长了当时的经济萧条。。

要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即使你保护自己的产品,那么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在全球经济面临严重衰退的时刻,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引起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战,从而加重全球经济衰退,重挫世界各国复苏经济的努力。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各国为保护自身利益的短视做法只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世界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能关起国门救市,以邻为壑,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内需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没有贸易流通经济就是一潭死水...退一步讲,像中国这样的投资出口导向型国家,储蓄率居高,完全依赖内需是不可能的...素材:G20峰会发表领导人声明 承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09年 各国清晰的认识到贸易保护弊大于利 素材:在全球化的时代,企图依靠贸易保护主义而自保,不光是无知和短视之举,而且可能会把全球经济拖入深渊。危机当前,世界各国最需要表现出协调合作、共克时艰的意愿,以善意的互动共同应对,而不是被狭隘利益冲昏头脑,在互为壁垒的对抗中相互“传染”。

素材:《经济生活》知识:①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广泛,客观上要求国与国之间贸易自由、相互开放。

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各国只有在平等、竞争、开放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贸易原则的要求。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做到平等、互利、共赢,国际贸易才能健康发展。

④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要求。危机当头,各国以邻为壑,无益解决任何问题,应增强合作,保持贸易和投资开放,抵制保护主义。

《政治生活》中国际社会知识:①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中国商品的出口,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要以切实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②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相关国际法非歧视原则、平等互利原则,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不利于减少国际纠纷和明确国际责任。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恶化、蒙受经济损失,不利于世界的发展。

素材:《经济生活》

1、违背世贸组织的宗旨与原则

2、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3、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4、既不利于本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素材:贸易保护主义的弊在于,公民不可享受原有的权利。之所以会有贸易保护就是因为本地的产品没有外地的好,有了贸易保护公民不能买到更好的产品;也会对本地的产业的发展有所限制,因为贸易保护的出现在无形中就减少了本地产业的竞争压力,不利于社会整体的进步。在我看来,由于交通的发达,世界会变的越来越小,如果进行贸易保护,只会使自己固步自封,最后被淘汰,所以我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是弊大于利。21世纪要去的人才其中有一条就是敢于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素材2自由贸易情况下,产品的价格是有市场机制也就是无形的手来进行操纵的,这时候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状态,自由机制下的贸易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素材2自由贸易对贸易小国的好处 可以摆脱本国狭窄的市场的限制 可以形成规模经济 贸易小国如果实行限制性保护贸易就会使自己的贸易条件恶化

素材2 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三解:

1、直接积极影响

a.经济效率高:不仅世界各国的生产资源配置处于最佳境地,而且各种具体产品的要素投入、人们的收入以及消费水平都最为理想。

b.社会福利大: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获取经济福利

2、间接积极影响

a.首先,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使得出口企业不得不同外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竞争,国内企业不得不同进口商品竞争,这无疑是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的必要途径。

b.其次,开展自由贸易可以促使出口企业去寻求新的市场,而国际市场的扩大及其带来的新需求又会促进原有工业企业的发展和新工业企业的产生,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c.再次,实行自由贸易可以促使—国发展本国具有现实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d.最后,开展自由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特别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的效率观念、福利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必然会对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素材2自由贸易对每个参与国都有好处 用一个例子就可以了。清朝泱泱大国因为闭关锁国就被安国联军侵略了。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理论概述 篇6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亚当·斯密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影响后世几百年的绝对成本说。他认为当两个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如果成本不同,那两国就应该放弃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而选择生产成本低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进行交换,那两国都可以从中得利,自由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最佳选择。但他并未解决当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时,仍能进行贸易的问题。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则走出了这个困境。他认为只要两国在产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就可以进行贸易。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石,后世有关自由贸易的学说都以它为依据。当然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只所以很快被世人接受,也是因为当时英国非常需要欧洲各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这个理论正好应运而生。

在古典贸易理论之后的是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为代表。生产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是不同的,不同商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比例也是不同的,一国应该密集使用本国较为充裕的生产要素并将其出口以换取本国缺乏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而趋于均等化。这个原理在最初一直被各国奉为至宝,后来被里昂惕夫推翻。里昂惕夫通过对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美国应该是资本充裕的国家,那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品,它的劳动资源匮乏,应该进口劳动密集品但是事实上它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品,史上称之为里昂惕夫悖论或里昂惕夫之谜。它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辩论和验证,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了解释里昂惕之谜的理论和观点,从而带动了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群:第一群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诞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理论。它的代表理论是人力资本论、人力技能论和技术差距论,主要考虑人力技能和技术创新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而第二群是为了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而诞生的,被称为国际贸易新理论。代表理论为需求相似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它们是对国际贸易领域所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的理论创新。

如果说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只是对自由贸易进行的最初的系统研究,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则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扩展,那么二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进一步创新了自由贸易理论。正是这些自由贸易理论家世世代代的传承,将自由贸易的理念和目标深入人心,才使它成为各国制定贸易政策推崇的目标。

二、贸易保护理论的学说和观点

尽管西方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直以自由贸易理论为主线,但是,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最早的学说——重商主义,却是典型的贸易保护理论,即古典贸易保护主义,其后又经历了新古典贸易保护主义、超保护贸易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等多个阶段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古典贸易保护主义分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迅速建立发展和欧洲各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当时欧洲各国生产的产品国内市场可以完全吸收消化,所以没有寻找海外市场的要求。国家政策为积累国内财富和奠基现代工业服务。各国分工程度很低,贸易往来非常有限,相互的互补性不强。所以此时,欧洲各国纷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本国市场,寻求资本财富的国内积累,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

新古典贸易保护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是汉密尔顿和李斯特。汉密尔顿是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他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阐述了他关于贸易保护的观点。他强调没有适合所有国家的贸易政策,更不能将自由贸易政策做为国家长期的战略政策。一国应该实行保护政策使得国家实现稳定和生存,并在此经济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继汉密尔顿之后,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针对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的自由贸易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当一国工业尚未完全建立时,应该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免于受到别国工业的猛烈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是政策的上上之选。在此时期,全世界的关税水平开始上升,各种贸易壁垒也继续出现。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一时期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刚刚发生,西方经济处于大萧条中,这时的垄断资本主义也处于迅速发展中,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主义开始盛行。他认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方法是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即通过看得见的手——政府对经济贸易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凯恩斯的超保护主义延承了他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逻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明显的国家主体性。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理论中出现了贸易自由化向贸易非自由化发展的倾向,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出现。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布兰德等人,他们倡导战略性贸易政策,其理论基础是战略贸易理论。它更加体现了国家的主权性,强调国家利益,贸易政策逐渐系统化。虽然GATT及一些国际贸易组织纷纷建立,给贸易保护主义以极大的冲击,但是各国实行贸易保护的经济活动却从未间断过。

作者简介:

贸易保护措施 篇7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医药品、轻工产品、纺织品、化工、食品、金属制品以及生丝、杂豆、纸张纸浆、松香、焦炭等。而且从9 0年代中期以来, 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矿产品曾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 近一两年来已经退居于第三或第四的位置上, 而机电产品则跃居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 表明中国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制成品, 受到印度消费者喜爱和欢迎, 今后在印度市场上将进一步得以巩固和发展。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铁矿砂、铬矿砂、宝石、钢材、皮革和化工原料等, 多年来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结构变化不大, 两国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具有发展潜力。

但是近几年, 随着中印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大, 双边贸易摩擦程度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措施和手段逐年增加。为保护面临激烈竞争的国内产业, 印度也越来越频繁地动用保护措施保护其国内生产商的利益, 而中国出口企业正在成为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受害方。

一、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特点

1.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单一, 反倾销为主要的手段和形式。目前我国出口产品遭受的贸易保护措施有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进口禁令、垄断的海关估价等形式。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 印度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较为单一, 反倾销是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中国出口产品从1979年开始遭遇到反倾销的困扰, 截至2005年6月, 中国共遭遇713起反倾销调查, 并从1992年开始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 0世纪8 0年代, 美国、欧共体等发达贸易伙伴是反倾销的主要使用者,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运用反倾销来限制中国产品, 而其中印度是最突出的一个。

自1 9 9 4年印度对我国出口产品启动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 截至2006年7月31日, 印度对华出口产品共采取101项贸易保护措施, 其中反倾销措施9 8起, 特保措施1起 (涉案产品为缝纫机针) , 保障措施2起, 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是继欧盟 (1 1 9起) 、美国 (1 1 4起) 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的国家, 也是对华立案数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华反倾销立案数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 (2 0 7起) 的4 7.3%, 我国是印度反倾销调查的最大受害国。目前正在遭其反倾销措施的案件数也居首位, 据统计, 在印度对华发起的98起反倾销案件中, 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有7 0起 (正在实施反倾销措施的53起) , 正在调查的10起。

2005年, 印度对出口产品的反倾销立案总数为11起, 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为10起, 占比91%。涉华反倾销案的总金额为2.81亿美元, 占同期我国对印度出口总额的3.1%, 占中印进出口总额的1.5%。2007年1~7月, 印度反倾销总局共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8起, 其中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案件就达7起, 占其反倾销案件总数的87.5%。

2.涉及商品范围窄, 主要以化工产品为主。与欧美国家对华贸易保护措施范围相比, 印度对华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实施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还没有涉及到第三产业。据印度反倾销总局2004年~2005年报统计, 1992年~2005年, 印度共启动188起反倾销调查, 其中涉及化工产品的反倾销案位居首位, 为8 2起;其次为药品、纺织品、日用品和钢铁产品等。历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中化工产品一直占据5 0%以上的比重, 特别是近两年来, 印度对我国反倾销针对性更加明显, 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柠檬酸、苛性钠、特定橡胶化学品、纯碱, 氯喹磷酸盐、维生素C, 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第一案异丁基苯反倾销案就属于此行业。

我国的纺织和轻工业产品近两年也逐渐遭受到比较多的反倾销调查, 累计达2 2例, 并且比例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比较典型的案例主要有紧凑荧光灯、干电池、玩具、运动鞋、瓷砖、塑料光学镜头、窄羊毛织物等。特别是在2 0 0 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后, 印度担心被美国和欧盟特保拦截的中国纺织品及服装转而涌向印度, 因而在2 0 0 5年连续对中国3项纺织品提起反倾销调查, 对这一情况, 我国企业必须予以重视。而我国对印度出口量较大的机电、机械设备等产品较少遭到反倾销调查。这与印度的产业结构有关, 说明化工、医药等传统产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据很重要地位。

3.涉案总金额和个案金额虽小, 但增长速度较快。尽管印度对我国立案频繁, 数量居高不下, 但每笔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并不高, 远远无法与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动辄上亿美元的涉案金额相比。据印度反倾销总局2005年~2006年报统计, 1994年~2006年, 印度启动的188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总计7.6亿美元。2002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6400万美元;2003年对中国产品发起的6起反倾销调查, 涉案金额也仅为2830万美元。

但近两年, 特别是2 0 0 5年, 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呈现出一个攀升的态势。2 0 0 5年, 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总金额为2.81亿美元, 而2006年上半年就已达1.81亿美元。其中, 仅2005年5月18日发起的坯绸反倾销案, 涉案金额就高达1.8亿美元, 为印度历来对华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最高的个案。2006年1月16日发起的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1.23亿美元, 是第二起印度对我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个案, 但该案由于申请方撤诉, 印度政府已终止调查。在2005年的10起反倾销案中, 有5起案件的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2006年上半年的7起反倾销案中, 已有4起超过1000万美元, 个案金额高于1000万美元的案件超过50%, 而2004年全年的涉案金额仅为2277万美元。

4.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实施力度大。近年来印度不断地对其较高关税进行调整, 但关税仍居较高水平, 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 平均关税由8 7%降至2 7%, 另外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 行政干预较多。以印度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为例, 除个别商品在1 0%以下外, 大部分征收幅度都在百分之几十到百分之几百不等, 2004年印度商工部对原产于中国的窄织布作出的反倾销初裁的倾销幅度就高达3 5 5%, 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裁量要高得多。面对高额反倾销税, 中国的相关出口企业无法承受, 最后不得不退出印度市场。加之对印度反倾销法律制度缺乏了解, 我国企业应诉率普遍较低, 导致绝大多数案件以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结案。即使是在应诉的案件中, 由于提交信息不够完整、全面, 极少被调查机关采纳, 而且印度反倾销法案有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 再加上困扰我国出口产品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中国企业在印度反倾销调查中胜诉的比率很低。已结案的76件反倾销案中, 除5件申诉方撤诉、1件因中国出口量微小而不征税、2件因不存在损害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1件因倾销和损害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终止以外, 其余均被裁定征收最终反倾销税。近年来, 我国企业对印度案件的应诉非常积极。2003年, 印度对华的6起反倾销案件中, 均有中国企业应诉, 应诉率达100%;在2004年的8起案件 (反倾销7起, 保障措施1起) 中, 有中国企业应诉的6起, 应诉率为75%;在2005年的10起反倾销案件中, 有中国企业应诉的7起, 应诉率70%;在2006年已发起的7起反倾销案中, 已有3起案件有中国企业应诉, 其他案件由于近期刚收到立案公告, 尚无应诉与否的反馈信息。

二、印度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背景及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 中印经贸发展的步伐虽然有所加快, 但是存在问题也很多, 这些问题不仅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 也使两国经贸合作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主要是:

1.“中国威胁论”在印度经贸领域抬头可能影响两国经贸发展。2 0 0 0年下半年, “中国威胁论”在印度经贸领域也有所抬头。印度政界和工商界少数头面人物不断发表讲话, 宣扬“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印度在新世纪领导世界的努力构成最大的挑战”, 说中国商品像“洪水猛兽”一样的涌进印度市场, “向印度发动经济人侵”。印度的一些新闻媒体也跟着推波助澜, 一时间, 什么中国向印度倾销, 印度为维护“本国利益”向中国提出反倾销等言论充斥印度的各种报刊。事实上, 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上并不多。据有关方面的调查, 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尚不足3%, 不仅低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 更低于美国、欧盟在印度市场两位数的占有率。印度媒体如此宣传是不符合实际的, 在印度市场上销售的中国商品, 多数是印度商人从其周边国家, 如尼泊尔、缅甸、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国家间接进口的, 还有一部分则是印度走私进来的中国产品。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 对印度的消费者很有诱惑力, 因此也成为某些印度商人谋取暴利的最佳选择。

2.印度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森严致使中国商品难以进入。近年来, 印度为发展对外经贸关系, 对其较高的关税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但仍居较高水平, 最高关税由400%降至50%, 平均关税由8 7%降到2 7%。高关税阻止了外国商品的进入, 中国商品同样也难以进入, 致使印度的走私猖獗。另外, 印度的非关税壁垒相当普遍, 行政干预较多, 对自己有利的就放行, 对自己不利或可能产生不利的就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印度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而且透明度较低, 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 使人难以适应。

3.中国企业多头出口、自相残杀给印度反倾销提供口实。近来, 国内企业出现一种对印度经商的“盲目”热, 很多企业都从事对印度的经贸活动。当听说某种商品好销后, 便匆忙组织生产和出口。在印度市场上经常是一种商品, 中国多家企业经销和出口, 为争夺市场甚至不惜赔本, 相互削价竞销, 自相残杀, 给印度以中国倾销的口实, 结果是中国出口企业在印度市场全军覆没, 中国产品全部被逐出印度市场。2 0 0 2年, 印度政府决定对中国的300种对印出口“敏感”商品实施严密监控, 定期公布监控结果, 随时提出预警。可以预见, 伴随着这一措施的出台, 极有可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陆续出台。

一是发起贸易摩擦的手段将趋于多样化。反补贴、保障措施将成为新的摩擦动向, 2004年7月8日印度对从中国进口的淀粉启动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即是一个信号。1994年印度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有4件, 1995年、1996年2件, 1997年5件, 1998年、1999年7件, 2000年后有一个骤升, 达到11件, 2001年14件;2002到2004年印度反倾销立案总数呈下降趋势, 2002年立案总数为31起, 2003年为19起, 2004年为12起。但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数分别为13起、6起和6起。2005年, 随着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 印度对华反倾销呈攀升势头, 2005年1月~9月, 印度共发起了7件对华反倾销案件, 占立案总数的8 7.5%。

二是贸易摩擦的范围从货物贸易领域扩展到投资领域。近年来, 中国在印度的投资涉及钢铁、煤炭、采矿、电力、通讯、软件开发、工程承包、家电等领域, 印度对华投资主要在信息技术、制药、汽车部件、耐火材料以及包装材料制造等行业。双边投资规模较小, 中国对印投资尚不足中国对外投资的1%。尽管双方投资额不大, 印度却单方面制造摩擦, 对中国的投资设限。据《印度快报》2002年10月3日报道, 在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之后, 印度政府最终可能将在有关法规中加人一项“国家安全”条款, 禁止中国公司参与印度边境地区和通讯行业、国防、国防研究与开发以及空间工业等“特定战略性行业”的投资和投标活动, 印度“政府准备对中国公司关门”。

三、国内企业的应对措施

印度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 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印度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 印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增长潜力巨大。而反倾销措施一旦实施, 往往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不能因为目前我国对印度出口金额不大、受到直接影响较小, 就忽视了对印度反倾销的应对工作。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 协调运作,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贸易救济体系。我国应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 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规,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同时, 加快与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 健全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2.通过中印民间商事调解。商事调解是通过中立第三方的支持和协助, 使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互谅互通, 达成和解协议, 具有独立公正、灵活高效、经济便捷、不伤和气等特点, 在解决中美贸易摩擦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由于缺乏相关的调解机构和联合调解的合作协议, 这种方式在解决中印贸易摩擦时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目前, 可以通过两国间的两大主要贸易组织——印度商会和工业协会联合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 组成中间调节机构, 对中印双方的贸易摩擦进行商事调解。

3.调整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中印两国经济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彼此间的出口商品结构类似。从两国问贸易商品构成上来看, 中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 而从印进口的则多是原料性商品或半制成品。但是近年来, 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两国制成品贸易逐渐增加, 导致竞争加剧。因而我国对印度的出口要适当地从竞争性产品转向为互补性产品。

4.注重对印度市场的调研。保持对印度出口的平稳增长。第一, 要注重出口产品在印度市场的调研工作, 疏通信息渠道, 了解并掌握印度同行的生产能力、质量标准、市场销量和价格水平。第二, 要研究印度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情况, 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 做到心中有数, 优质优价, 预防反倾销的发生。第三, 企业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发印度市场, 逐步进入, 实施产品多元化和市场进入方式的转化, 减弱对印度国内企业造成的“市场恐慌”。

5.运用贸易救济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对于反倾销的调查, 一是企业要积极应诉。只有应诉就有机会争取有利的结果, 不应诉就只能遭受损失。二是运用联合的手段形成同盟进行有效抵制。中国政府、行业或企业应与印度国内反对实施反倾销的利益集团联合起来组建一个统一战线, 共同对印度国内决策机构进行游说和公关, 降低反倾销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三是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维护企业和行业的正当利益。过去, 通常是由中国政府 (主要是中国商务部组织应诉和调解) 率领国内企业与印度进行谈判, 易使经济问题出现复杂的政治化倾向而导致贸易摩擦在段时间内难以有效解决。因此, 选择行业协会代替政府组织企业应对反倾销是符合国外做法的。

参考文献

[1]王景琦:《中外反倾销法律与实务》[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

[2]杨欢进 武义清《:WTO与重点行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年

[3]WTO与反倾销反补贴争端——WTO案例丛书

[4]程京武: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保护之我见[J].经济透视2007 (3)

贸易保护措施 篇8

一、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政策形成及手段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日趋下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就开始兴起。与以往设置高关税为主的关税制度不同,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以非关税壁垒为主, 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其最为普遍和基本的形式是直接数量限制, 主要有进口配额限制、自愿出口限制、关税配额、本地容量策划等。其第二种基本类型是财政性措施, 主要包括生产补贴、出口信贷补贴, 通过影响国际交换的模式和流量而直接限制贸易。其第三种形式是行政性和技术性的壁垒, 主要包括反倾销程序、反补贴行动、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等。

二战之后, 美国贸易逆差从无到有, 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呈几何倍数递增。而同期中国的经济迅速腾飞, 使得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因此中国一直是美国对外贸易制裁的焦点。当前,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侧重于使用反倾销这一国际通行手段, 为了其反倾销政策的顺利推行, 美国在中国加入WTO的双边谈判中强行塞入一个“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2005年7月27日, 美国众议院旨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税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获得通过。该法案突破了反补贴税只适应于发达国家的限制, 将美国现行反补贴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至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

二、美国对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自由贸易模型已经从理论上论证了自由贸易比任何政府干预行为更有效率, 贸易双方均可从贸易中增加社会总福利, 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都有比较严格的假设前提, 如市场完全竞争, 且充分就业等等, 它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或某一国家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

1.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是最根本的原因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通常是和本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利益紧密相连, 一般会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阶段不断进行调整。在经济繁荣强势时, 一国一般会大力推行贸易自由政策;在其经济地位受到威胁时, 一国通常会适当实行政府干预, 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 扶持本国战略产业的成长, 增强其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21世纪以来, 美国出现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双赤字”情况, 次贷危机又使美国面临着失业率上升、经济衰退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 自由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前提不能满足, 势必会导致贸易保护抬头。从1995年起, 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遭遇美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经济危机发生以后, 关于贸易保护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包括在美国总统选举过程中, 中美贸易问题也成为一个热点。

2.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造成美国恐慌

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保持着以近10%的高速发展, 这无疑会挑战和动摇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由于中美政治制度的差异, 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感也日益增加, 近些年来已经演变成为“中国威胁论”。所以美国政府更加会以贸易保护政策来维护美国的经济利益, 进而助长了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三、中国应对贸易保护的建议

当前, 经济危机蔓延全球, 在美国这一做法的带动下, 其他各国可能会竞相采取保护本国产品的措施。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 市场份额较大, 且多为纺织、服装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 更容易受到冲击, 中国实际上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并有可能进一步升级。面对这样的国际贸易环境, 中国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

首先, 要深入全面的了解WTO贸易规则及主要出口国家的贸易法规。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以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 要特别防止他国滥用国际和国内的贸易规则, 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其次, 要加强政府、法律界、企业间的沟通、合作。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方面还缺乏经验, 要积极学习相关案例, 提高解决争端的能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利用其信息优势, 制定合理的产品标准, 定期发布出口商品定价的预警信息, 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贸易保护主义障碍。

再次, 改善对外贸易战略, 尽量分散市场。由我国贸易实践证明, 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打击越严重的地区, 出口产品就越集中。所以我国要避免在短期内向某一国家或地区大量出口同类商品。当前, 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时, 我国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拓宽海外市场。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美国长期贸易逆差使美国对外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而中美贸易的长期不平衡使中国一直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聚焦点。此次次贷危机, 美国经济颓势不可避免, 这使得早已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本文旨在分析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手段和主要原因, 进而提出我国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措施。

关键词:贸易保护,手段,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保罗.R.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 (美) :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严启发:美国的对外贸易战略[J].环渤海经济望, 2005 (7)

贸易保护措施 篇9

关键词:贸易保护,特点,影响,对策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相对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性贸易壁垒。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及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它主要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最终达到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本国市场的目的。它是目前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人为设置的贸易壁垒,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有效手段。

2.环境壁垒。也被称作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有限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复杂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颁布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繁琐的检验检疫、认证和审批制度,以限制或禁止国外产品的进口而采取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

3.社会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社会壁垒由社会条款而来,社会条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文件,而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

新贸易壁垒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从商品贸易领域扩展到劳动力雇佣和金融领域。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深化。各国的贸易保护倾向也不断发展,纷纷出台相关法案大兴贸易保护,将贸易保护从商品领域扩展到商品生产、人力资源和金融等诸多领域,部分国家开始严格限制外籍工人。在金融领域也出现了这种保护主义的倾向,一些国家为了帮助自己国家的银行应对危机,从新兴市场中把资本抽离,而这可能会造成新兴市场资金的短缺,使全球经济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第二,表现形式更具隐蔽性。以新贸易壁垒中绿色壁垒为例,它在国际贸易规则中没有被禁止,而且一系列国际环境公约和国内环保法规可作为其理论上的依据。这样一些发达国家就可以借口保护环境,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歧视。

第三,带有歧视性。无论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的歧视问题,这严重违反WTO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公平贸易原则。

第四,更多地运用法律规制和行政干预手段。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经济体为给大量过剩商品找到买主,往往通过贸易保护来抵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使本国企业独霸本国市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许多发达国家奉行双重标准:“口头上主张自由贸易,行动上却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在实施手段上。欧美等国家往往通过立法或者行政干预手段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在行政手段方面,发达国家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等方式限制相关产品进口。

第五,具有复杂性。新贸易壁垒涉及的多是技术法规、标准及国内政策法规,它比传统贸易壁垒中的关税、许可证和配额复杂得多,涉及商品非常广泛,评定程序更加复杂。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当今,中国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大了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有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东南亚以及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与他们的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最为盛行的地区。由于中国长期忽视环保产业的发展,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环境标准。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方面的优势,制定对发展中国家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将贸易与环保紧密挂钩,这将使中国的外贸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对中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2.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绿色贸易壁垒的制定实施必然会涉及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使用乃至报废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测。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全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环境管理体系。为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今后中国出口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手续及其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装演、出口检验和广告等也将作大幅度的调整。这样,中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将大幅增加,使产品的出口成本大为增加,进而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使中国出口产品的生产食业和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3.对中国产业实质性损害将加大。在家电、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中国对发达国家出口逐步增加,将对发达国家现有产业造成冲击,发达国家对这些产业采取贸易保护的动机大大增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关系也逐步形成,因此,发达国家会对中国采取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

4.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引发贸易摩擦。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由此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并且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中国外贸的稳定发展。

三、中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针对西方发达国家高筑绿色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社会壁垒等新贸易壁垒,甚至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情况,中国应在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寻求经济发展之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部门,特别是涉外机构,要认清当前形势,加强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政策、法规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的研究。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有关信息。引导企业避开贸易壁垒。另外,应建立相应的国外贸易技术壁垒数据库,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并发布预警信息,帮助指导国内企业突破国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及时与企业沟通,传达有关反倾销案件的进展情况,分享有关规避及应对贸易壁垒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对进口产品加大检查力度。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争取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2.应建立预警机制。有关机构应建立国外贸易保护与产业损害的信息库,定期对一些敏感商品列出清单,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进一步地,可以限制甚至禁止那些技术附加值低、严重破坏环境消耗自然资源的产品。变被动为主动,指导企业转变结构,冲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封锁。

3.统一国家标准,建立出口协调机制。通过调整、制定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建立出口协调机制,在出口价格、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作出保证,并建立有序的出口规模增长速度,从而减少贸易摩擦。促进中国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4.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效政策。一方面,根据国际标准开拓绿色市场和增强低碳环保观念以提高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联合国际力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抵制发达国家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实施的歧视措施;另一方面,中国应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严格限制进口国外不符合中国环保法规和标准的产品,充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保护国内产业。

(二)对于企业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实施出口多元化,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以降低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由于各国对进口产品的检测标准不一,出口企业除了花大力气提高产品质量外,还需努力开拓新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避免由于某一个国家市场关闭而导致企业陷人困境。

2.首先应该意识到单纯的低价并不是长远之计。要变“以价取胜”为“以质取胜”,跳出低价竞争的圈子。这是规避反倾销壁垒的关键。同时,中国企业也应从加强学习、自主创新等方面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争取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主动权。

3.建立出口协调机制及时沟通信息,帮助政府加大交涉力度,取消一切贸易不平等待遇。面临国外技术壁垒时,应通过政府渠道向WTO投拆,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获得公平合理的解决。

贸易保护措施 篇10

关键词: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0 引言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 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其智力创造性劳动成果所享有的特定权利。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创造和使用智力成果, 这个概念已经不再是法律所赋予的特定权利, 而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民事权利, 体现在权利人占有、使用、处分、收益权利上。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核心竞争力。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依赖于企业自身的智力成果—核心技术。一个企业, 如果占有了某种核心技术, 能使用、研究, 那么这个企业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制高点。而这个核心技术的占有、使用、研究、收益就是企业的知识产权。

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烈, 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运用知识产权保护, 凭借技术优势设置贸易壁垒的势头在世界各地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壁垒, 打着“保护知识产权”的旗号实行不公平贸易。我国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 只有重视知识产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才能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对外贸易中变被动为主动。

1 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的现状分析

世界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比较优势、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最富生命力的带动力量和各国必争的制高点。如据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全球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的进口额接近2万亿美元, 2011年为1.8万亿美元。这使得手机、智能手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和集成电路等信息通信技术产品的贸易额占到了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11%, 超过了农产品占9.2%、汽车占7.2%的份额。2014年, 据路透社报道, 汇丰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贸易报告显示, 随着亚洲新型经济体逐渐从海外产品廉价制造地向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地转型, 未来15年, 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速将超过其他产品。汇丰银行在报告中称, 2030年, 高科技产品占商品交易额的比例将超过25%, 2013年这一比例为22%。汇丰预测未来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从2014年到2030年, 全球商品贸易额将以平均每年8%的速率增长, 而高科技产品的增长率将为每年9%。高新技术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因此高新技术的核心的知识产权在全球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日益凸显。我国想从一个贸易大国成长为贸易强国, 知识产权已成为既无法回避也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知识产权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如今, 高技术产品已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汇丰银行报告中显示, 2013年中国内地位列高科技产品出口量首位, 占总量的36.5%, 预测2030年, 这一数字将超过50%。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例如新的药品和其他高科技产品, 电影、音乐、书籍、计算机软件、知名品牌商品、植物新品种等等。据国家版权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研结果显示, 2010年我国版权相关产业海关统计商品出口额为2662.96亿美元, 占全国海关统计商品出口总额的16.88%, 比2009年增加559.79亿美元。我国的知识产权贸易在近10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率远远高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这些足以表明, 知识产权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1.2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国内很少有公司能主动关注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薄弱。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忽视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 只注重有形资产, 在认识上存在盲点和误区。我国许多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仍然按照20世纪80年代的概念, 认为知识产权就是专利, 对商标策略、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 以及商业秘密的维权措施知之甚少, 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的智力成果, 导致企业许多无形资产不应有的损失。比如在商标方面, 我国的一些著名品牌如“青岛啤酒”、“竹叶青”、“杜康”酒等分别在美国、韩国、日本被抢注, “五星”、“全聚德”、“狗不理”、“天坛”、“阿诗玛”等也未能幸免于难, 被洋人抢先报了户口, 有些已注册商标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续展注册而失去商标专用权;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驰名商标被抢注造成的损失就高达上亿元。

除了认识不足之外,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还表现在企业不能进行全球性知识产权战略部署, 不愿投入资金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未对知识产权有系统性长远规划, 缺乏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

1.3 知识产权纠纷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摩擦热点

中国在入世之前, 就有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提出, 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最主要挑战可能就是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 (吴秀贞, 2006) 。事实的确如此, 入世后中国企业才感受到知识产权上的纠纷会带来切肤之痛。比如我国曾经辉煌世界的DVD行业就是因丧失了知识产权而落到如今惨淡的局面。1997年我国DVD播放机发展刚起步时, 年产量仅为5万台, 而到2001年, 便急剧上升到1994.5万台 (含在中国制造的外商独资合资企业产量) 。从1997年到2000年五年间平均增幅高达400%之多。据有关统计, 1999年, 我国的DVD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进入前8位, 2000年进入前三位。我国的DVD产量势头猛, 价格低, 产品性价比有着明显优势, 但我们的要害是, 我们的产品没有一个是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的。于是当国外以知识产权为武器, 向我们施压时, 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就受到削弱, 竞争力普遍下降。外国专利拥有者已经筑起了一道密不可透的技术堡垒。他们分成6C、3C、1C和几个专利收费组织:6C由东芝、三菱、日立、松下、JVC、时代华纳六公司组成;3C由飞利浦、索尼、先锋三公司组成;1C为汤姆逊公司。除了要我国DVD企业支付专利费外, 还提出了追索的要求。由于专利费的收取, 使得我国DVD企业无利可图, 破产关闭的企业超过了一大半。

其他类似的知识产权纠纷数不胜数。我国想从贸易大国转型为贸易强国, 消除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贸易壁垒, 就必须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并着手解决这个摩擦热点。

2 美日对外知识产权保护经验借鉴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起步晚, 基础差, 相比之下, 发达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2.1 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

美国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得相对来说是最成功的。它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 美国不停地在完善知识产权法律, 如专利法。当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仍在为技术能否进行专利申请而激烈辩论时, 美国早已进入了如何授予技术专利权的阶段。二是, 美国加强调整知识产权利益关系、立法鼓励转化创新。垄断问题会随着过度专利保护而出现, 所以美国国会将有期限的专有权利赋予该作品和发明者, 以此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三是, 美国在国际贸易中, 一方面通过其综合贸易法案的“特殊301条款”对竞争对手予以打压, 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WTO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 的达成, 从而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 为美国的知识产权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铺平了道路。比如,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与日本低廉半导体公司之争, 最终迫使日本公司为基尔比集成电路基本专利支付3%的专利提成费。在20年的专利期内, 德州公司总共可以获得大约150亿美元许可收入。进入90年代, 德州公司又成功与三星、日立进行了价值10亿美元的许可交易。仅2000年, 德州公司就获得了5亿美元许可收入。德州公司的巨额许可收入既支持了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活动, 又大大限制了日本、韩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竞争力。德州公司不仅巩固自己的领先优势, 同时也成为专利许可收入多于产品收入的企业。

2.2 日本知识产权保护的经验和做法

长期以来的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使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为使其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接轨, 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 日本不断地对知识产权法律进行修改。就政府而言, 执行知识产权法律首先是司法部门的责任, 对于大量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 当事人通过诉讼由法院判决处理;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犯罪案件, 由警察侦破, 检察官批捕, 法院定罪量刑或处以罚金;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法律的实施工作, 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执行着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日本政府在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 也鼓励科研机构开展创造性开发研究, 积累和有效利用其成果, 使日本专利申请件数不断增加。就企业而言, 对知识识产权保护意识非常强, 特别是一些驰名的大公司, 在企业内部均设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负责本企业专利、商标的申请、授权后的管理, 以及专利技术的应用、实施转让等。

3 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 从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出发, 笔者就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提出如下参考建议。

3.1 从政府角度, 加快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

发达国家之所以知识产权体制健全, 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政府有利的举措和大力的支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 我国应高屋建瓴地制定知识产权战略, 而不是等企业遭遇了各种损失后才来从细致末梢上修修改改。

首先, 加大执法力度。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并借鉴国际公约、条约规定和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的先进经验, 我国不断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体系。此外, 中国的民法、刑法、对外贸易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有关是司法解释中也包括了知识产权的专门规定。可以说, 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上是比较完整的。但是, 我国存在执法不严, 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在美国知识产权的部门法规中, 专利法、商标法与商业秘密法均明确规定了侵权者应承担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即在补偿性赔偿金基础上增加了额外的赔偿, 前两者为“三倍赔偿”责任, 后者为“两倍赔偿”责任。而在我国, 知识产权侵权赔偿一般采取补偿原则, 即损失多少赔偿多少, 没有惩罚性的赔偿。因此, 政府应当旗帜鲜明,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将侵权列入严重犯罪的种类, 对侵权制造商、销售商进行高额罚款, 甚至采用刑事处罚的手段来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

其次, 建立预警机制。我国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国家层面上构建竞争信息研究与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机制。借鉴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 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机制, 建立有关知识产权保护预警的数据库和服务平台, 可供地方机构及企业调查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信息, 包括专利申请、撤回、专利授权、终止和无效情况;中国出口产品可能遭遇技术贸易壁垒的风险等信息。

3.2 从企业角度, 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力

企业作为对外贸易中的主体, 应当提高自己对侵权的防范意识, 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 从而从容应对国际上的知识产权之战。

首先, 企业一定要树立企业全员对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意识。我国国内企业的负责人往往对知识产权制度不了解, 重经营权而轻商标权、专利权等;甚至害怕申请专利公开后, 被竞争对手偷师学艺。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开发一项技术时, 能够先进行有关专利检索的可谓少之又少, 有的甚至发明出新技术后都不懂得去申请专利就投入了市场, 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也招惹了后续的司法纠纷。因此, 我国企业十分有必要从上至下地建立知识产权的风险防范意识, 从源头上降低侵权风险。

其次, 企业应当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以获得自己自主的知识产权, 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 企业要组织力量, 重点攻关, 加大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 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并取得创新技术或产品的合法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 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发明者、拥有者、实施者进行参与收益分配的奖励激励政策, 以鼓励科技人员不断地创新技术。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已与企业的生死紧密相连, 与国家的贸易经济水乳交融。我国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 就必须更好地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 赢得更多的市场分额和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吴秀贞, 全毅.我国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摩擦及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2) :41-46.

[2]牛振喜.中欧知识产权保护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 2014 (4) :143-146.

[3]陈福利.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有关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 2006 (5) :59-63.

[4]刘婷.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8:259-260.

[5]赵姝杰.欧盟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7) :48-50.

[6]李平.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求是学刊, 2002 (2) :14-17.

上一篇:口才训练课程下一篇:思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