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措施

2024-05-08

财政措施(精选十篇)

财政措施 篇1

1931年9月, 中国共产党在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 进一步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同年11月, 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 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这标志着中央苏区政权正式建立起来。至此之后, 中央苏区政府就面临着根据地的建设问题, 而首当其冲的就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措施, 以支持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然而, 在中央苏区政府所在区域, 有些革命根据地乃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域, 其所遵守的乃是国民党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在中央苏区政府占领之后, 开始实施中央政府新的财政体制, 这必然就面临着统一新的财政制度的问题。

不仅如此,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前, 各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状况基本是“各自为政, 私打土豪, 私自开支”[1]126。各革命根据地在财政收支方面没有形成系统而规范的制度, 独立团、游击队、过境红军甚至少先队都可以自由地向当地政府提款。除此之外, 没有统一预算与决算制度, 个别地区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使得红军军费十分紧张, 甚至达到需要自己筹措军费的地步, 严重影响到了革命战争的进程。因此, 中央苏区政府必须统一财政制度, 统一各地的财政制度, 实现收支的规范化, 才能促进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进而保障革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中央苏区统一财政的主要举措

针对中央苏区成立之初财政管理混乱的局面, 中央苏区以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为核心组织机构, 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统一的财政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制定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三是统一会计制度;四是统一税收。

1. 建立统一的财政管理组织架构。

中央苏区为统一财政, 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规范财政体制, 为此, 中央苏区政府于1931年11月成立了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 作为中央苏区政府财政管辖的最高机关, 负责革命根据地财政管理的统筹工作。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成立不久, 就制定和颁布了第一号训令, 明确中央苏区领导下的各革命根据地财政机关的设立、人员编制、组织系统, 并指出各级财政机关的具体职能以及与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的从属关系。除了在中央设立专门的财政人民委员部, 中央苏区政府在各省设立了省财政部, 配备正副财长各一名, 科长四名, 负责全省的财政管理工作。在这四名科长中, 设置了农业税征收科长一名, 并配备四名科员;国有财产管理科长一名, 配备两名科员;会计科长一名, 科员两名;审计科长一名, 科员一名。具体到县级区域, 在县级财政部门的设置了正副部长, 并设有会计、农税科、商业科、国库科等多个财政管理部门。1932年8月, 中央人民委员会第22次常委会召开, 会议通过了《财政部暂行组织纲要》, 该纲要进一步对中央财政管理机关的名称、组织架构、人员编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这是中央苏区政府第一次颁布专门针对财政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的规定。1933年3月, 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签发《省县市财政部暂行组织纲要》, 对地方各级财政机关的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岗位职责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这两个组织纲要的出台, 中央苏区基本形成了中央、地方两级财政管理组织体系, 打破了过去财政管理组织缺失的状态, 使得中央苏区的财政管理有了基本的组织依靠。

2. 制定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

1931年12月29日, 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发布了第2号训令, 其中明确规定, 下级财政机关必须服从上级财政机关的统一管理, 在上级财政机关发布相关财政管理办法和命令之时, 下级各财政机关必须予以严格执行。与此同时, 该训令要求各级财政机关及时做好财政自查工作, 出现问题及时向上级反映, 每月需定时向上级财政机关反映当月本地财政收支状况。2号训令还有较为突出一点的就是规定各级财政机关除了对上级财政机关负责之外, 还需对该级政府负责人或军事负责人负责, 因此, 从这一点来看, 此时中央苏区的财政管理是实行的双重管理体制。

除此之外, 为统一财政管理, 中央苏区政府还建立了统一的预算、决算制度, 以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1931年12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 其中第3条明确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军队的经费, 统一由其对应的财政机关造就预算, 交由上一级财政部门审查, 最终由中央财政部批准。”[2]67与之相对应的是, 在该条例的第4条和第7条规定了中央财政部门批准下级财政机关预算的时限, 并对发款、报送决算的手续作出了说明。

中央苏区政府统一财政管理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建立国库, 以实现对现金项目收入之统一管理。1932年12月27日, 中央人民财政部颁发第8号训令, 其中论述了建立国库的重大意义, 并提出从次年的1月1日起, 正式建立国库, 由中央统一支配中央苏区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要求各级政府和军队的开支, 只能在取得中央财政部的支票后, 到国库支取款项。该训令还规定, 国库资金, 由国家银行代管, 但银行不得擅自、任意、自行挪用国库在库资金[3]266。通过这一制度, 中央苏区掌握了其管辖范围的财政资金控制的主导权, 避免了各地财政混乱、任意截留的现象, 有利于集中力量开展经济建设。

3. 统一会计制度。

中央苏区财政工作仍然出现了诸多问题, 比如预算、决算制度基本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账目混乱, 难以核算;各级财政系统上、月收支没有分开, 甚至私人之间的借款也将之混在一起[4]126。为此, 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设立了会计处, 赋予制定会计制度、金钱物品登记、制定国家总预算之职责。1932年12月, 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出台了第12号训令, 其中就统一会计制度问题作出了规定。在该训令中, 明确提出分别设置收钱、管钱、领钱、支配钱四个机关, 即财政部和税收委员会只负责收钱, 国库负责管钱, 各级政府和部队是领钱单位, 领钱单位只能凭支票向国库支取款项。与此同时, 该训令还确定会计科目, 并统一簿记单据, 确定统一的记账方法, 要求各级单位统一使用新式簿记。为了使得会计统一工作顺利开展, 在第12号训令颁布后不久, 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还印发了《会计科目表预决算规则》、《会计规则》、《财政机关交代规则》, 以指导各地开展会计工作。

1934年1月13日, 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发布了名为《为统一财政收据防止舞弊》的布告, 其中明确规定:“自2月15日起, 凡一切国家收入, 都须用该部印发的正式收据, 并经一定上级机关盖印和收款机关负责人盖私章才发生效力。”针对那些使用私人收据和未经上级机关盖印章收据之行为, 一律以贪污论处。由此可见, 中央苏区对于打击会计舞弊行为的态度和手段是较为强硬的, 这为有利于加强中央苏区的财政控制。

4. 统一税收。

中央苏区政府建立以后, 由于各地税收政策不统一, 税率高低不一致, 严重阻碍着中央苏区政府财政统一目标的实现。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暂行税则》在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积极推动下正式出台, 确定了在中央苏区管理的范围内废除国民党政府所规定的一切苛捐杂税和田赋, 实施统一的累进税制[5]5。在税则中, 将税种分为了三个类别:一是农业税;二是工业税;三是商业税。不同税种类别下, 免税、减税方法有明显的区别, 比如农业税的免税、减税无论在额度还是范围上, 都远远大于商业税, 这体现了中央苏区政府对于农民利益的维护。

除了统一税种, 中央苏区还对税收的缴纳方式作出了明确之规定, 要求各地必须统一使用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印制的税收发票, 该发票一共分为四联:一联由税收征管机关收取, 以备税收稽查;二联由纳入单位保管;三联上交上级财政部门;四联是解缴金库的通知。1932年, 在中央财政人民委员部的积极努力之下, 中央苏区就征收关税、整顿商业税出台颁发了相应的文件, 进一步统一了中央苏区的税收。税收政策的统一在根本上保障了中央苏区的财政收入, 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经费。

三、中央苏区统一财政的历史意义

站在历史的角度分析, 虽然中央苏区政权存在的时间只不过短短的几年, 加上当时国民党对其采取了疯狂的封锁措施, 使得中央苏区财政制度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革命根据地的财政困难问题, 但中央苏区统一财政之创举在当时对革命根据地政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 统一财政之举措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避免了各根据地财政体系的分立, 为中央苏区政权集中力量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保障, 这也是苏维埃政权在一定时间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中华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建立全国性政权的重要尝试, 因此, 其财政管理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展开国家财政治理的初步探索, 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财政制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要: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 中央苏区采取了建立统一的财政管理组织架构、制定统一的财政管理制度、统一会计制度、统一税收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 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中央苏区政权。

关键词:中央苏区,财政措施,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江西税务局.中央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2]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下册) [M].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3]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4]唐立新.论中央苏区会计制度建设对财政监督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12 (12) .

财政局环境创优年措施措施 篇2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奋力推进“四个提升”全面打造“五个”发展主题,大力倡议“四个特别”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着力解决发展环境、执行力等方面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财政增收,推进民生改善,深化机关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树立良好的财政机关形象。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办文、办事、办会效率,1.效率大提速。实行限时办结公开承诺。加大对重点工作的交办、督办力度,确保县委、县政府安排安排的工作和县级领导批示交办的事项件件有人抓、事事有回音,做到及时、高效、高质、高量办结,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中梗阻”现象,确保政令疏通。完善绩效管理机制,规范绩效管理方法,突出日常效能监察绩效管理,加大绩效管理效果运用力度,形成临时有效制度机制。以“大平台”建设为契机,不时优化政务业务流程,规范财政资金网上流转顺序。

牵头股室:人事教育股、办公室、国库股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拓宽政务公开内容,2.政务大公开。依照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政策及财政法规,涉及职能职责调整变化、人员变化等及时对公开栏进行更新,努力增强工作透明度,方便服务对象认人、认门、办事。变主动为主动,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方便群众,努力建设“阳光财政”扎实做好网络宣传工作,强化中省财政部门网站、市县门户网站财政信息报送,及时更新信息动态,完善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规则和程序,全面、准确、及时地发布政务信息,扩大财政知晓率,增强外宣实效,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依照创争总体要求,3.质量大提升。以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强财政队伍建设,培养“三能、四懂、五会”综合型财政干部,充分发挥服务岗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服务党员示范岗、服务标兵等活动,加强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加强效能问责,强化协调配合,坚守诚信,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杜绝以权谋私、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现象发生,努力实现工作流程更简、工作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优,创新方式方法,落实工作举措,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全力打造“金牌服务”

牵头股室:人事教育股、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二)切实履职尽责.配合相关部门科学做好项目规划,1.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紧紧掌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以及省委、省政府实施“五件大事”和我县被列为革命老区等重大机遇。扎实开展前期准备和项目对接,提高质量,及时申报,努力争取上级财力支持,实现全年争取到位上级资金比前三年平均数增长30%目标任务。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多方收集信息资源,2.坚持招商引资不放松。以全县开展“招大引强年”活动为契机。实行全员招商,主动反击,积极宣传,密切洽谈,主动服务,做好对引进的企业项目的跟踪服务,坚持项目秘书制度,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推进企业尽快建成投产。

牵头股室:办公室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3.规范行政收费行为。积极配合县物价等部门做好收费项目、收费规范的清理、审核。坚持以票管费,规范执法部门执收执罚行为,防止乱收费和坐收坐支现象发生。

责任股室:综合股、行政收费中心

支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4.切实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落实粮食直补、综合补贴、农业平安保费补贴等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巩固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落实好各类助学政策,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开展就业培训,扩型农村养老平安试点范围,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实现农村60岁以上低保人群全覆盖,落实企业军转干部、企业退休职工补助政策,进一步健全社会保证体系。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强化经费保证,确保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安全的财政补助规范提高到200元。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规范贷款发放,解决好乡村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牵头股室:预算股

责任股室:农业股、企业金融股、社会保证股、综合股、投资管理股、教科文股

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用制度规范行为的机制,5.加强财政监督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管理工作制度。加强职工财政业务培训,积极开展财税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查处违反财经法纪和打击报恩案件,切实做好财税法规与财政监督工作。

牵头股室:财税法规与财政监督股

(三)坚持综合治理。

对办公区和生活区陈腐、破损的卫生设施和用具进行及时的更换。继续聘请专职清洁员和保洁公司负责办公区、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聘请专职人员加强对水、电设备管理和维护,1.加大卫生投入。继续与蓬莱园林管理处签订《县财政局花园管理承包合同》加强对机关大院园林的管护。保证我局工作生活的正常秩序,打造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机关环境。

牵头股室:办公室

切实开展好“门前三包、门内达标”活动,2.落实创建责任。进一步加强机关环境卫生管理。实行机关清洁卫生目标考核,定期开展卫生大检查,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组织好责任街区、卫生死角义务大扫除,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巩固扩大我局市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和省级园林式单位优秀效果。

牵头股室:办公室、人事教育股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加大宣传引导,3.提升职工文明素质。开展提升职工素质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文明礼仪、文明创建等知识,全面提高职工文明水平。组织团员干部对不文明行为劝导和监督活动,正面引导宣传文明新风。大力开展股室(中心)卫生评比、评选、清扫、保洁示范活动,积极引导和规范职工养成健康文明的工作生活习惯。

牵头股室:人事教育股

责任股室:各股室、中心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其他党组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中心负责人为成员。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纪检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局人事教育股、办公室同志为成员,具体负责活动方案起草、资料收集归档、信息反馈报送及活动督查督办等日常事务。同时,积极开辟活动专题宣传栏,利用简报、网络、横幅、灯箱广告等多种有效方式宣传我局“环境创优年”工作开展的目的意义以及进展、效果,及时宣传先进,塑造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二)强化责任。各责任股室(中心)要根据分解下达的工作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措施出台 篇3

本刊讯 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意见》。《意见》称,财政将从农业补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流通等方面对农民合作组织予以支持,并推广完善“农户+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多种有效经营方式。

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工作重点包括:积极推动支农项目与农民合作组织对接、推动支农项目资产移交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进一步加大专项扶持力度。

中央财政5亿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本刊讯 近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3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投资5亿元在14个省区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重点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和烘干房等产地初加工设施。

据了解,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自去年开始实施, 2012年共补助18629个农户和1095个合作社建设了28268座贮藏、烘干设施,新增马铃薯和果蔬贮藏能力80万吨,果蔬烘干能力30万吨。实施区域应季销售的马铃薯和果蔬的平均售价比上年提高了10%—20%;入窖(库)贮藏增值超过30%以上。

商务部将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SOS系统

本刊讯 记者获悉,商务部将建立并完善农产品销售SOS系统,从农产品的产地、集散地和销地三个方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卖难”问题。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销售SOS系统将协助地方政府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卖难”问题。在集散地方面,加强集散地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建设。在产地方面,加强产地的集配中心建设,提升产地保鲜储运水平,增强产地农产品错峰上市。第三是销地,主要完善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性加工集配中心等设施,推动城市便利菜场的建设。

中国成功绘制小麦D基因组草图

本刊讯 日前,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组成的科研团队,历经5年努力,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标志着我国的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该项成果于3月25日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上在线发表。

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普通小麦的D基因组多样性贫乏,成为制约小麦品种改良的瓶颈。小麦D基因组的供体种——粗山羊草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蕴含着许多优良基因。据悉,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围绕小麦基因组的精细图与单倍型图谱构建、小麦种质资源的变异组学与基因发掘等方面攻关,有望使我国的小麦研究在未来5年内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网购食品纳入河南食品安全监管范围

本刊讯 记者从河南省卫生厅了解到,河南省近日出台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中,首次将网购食品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措施研究 篇4

一、我国现行税收管理的概况

税收管理由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应税收部门进行, 根据国家税务政策规定履行其权利与职责, 以实现经济发展为目标, 对税收收入进行合理化、规范化的计划、协调和分配、监督等, 确保国家财政收入正确使用和分配得当, 进而充分发挥出税收收入对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2]国家是实现全面税收管理的核心, 也就是说, 税收由国家全权管理和负责。各级地方政府税收管理也由相应税务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和实施, 并代表国家相应税务部门行使权利和职能。宏观经济来看, 税收管理具体职能划分, 是国家与企业、国家与地方等之间进行分配和管理;微观经济来看, 税收分配是税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分配与管理。宏观角度分析是由税收管理的体制来细化而成, 而微观角度分析是由税收管理的内容来细化而成。从整来看, 税收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税额的征收和管理。[3]对企业采取税收的主要目的, 便是对所征收的税额进行合理化分配, 进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资金需求。税收分配目标主要分为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满足财政目标需求;另一方面表现为调整经济目标需求。

二、我国现行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税务管理发展较晚, 因此, 税收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也不够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渐发展和完善, 采用的税收管理制度并不能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形式需求, 税收管理在各方面表现出不足和问题, 限制了我国经济和税收管理的正常发展和运作。

(一) 税收法律体系本身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当前法律法规明显规定我国公民应当缴纳相关税额, 但在税收法律法规中并未对缴纳税额的项目、内容、金额进行明确规定。制定并实施的绝大多数税收法律法规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被实施, 并未对实施范围、流程、对象等进行有效规范, 不具备必要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税收法律实施时, 各地方和职能部门根据个人情绪和其他外界因素, 利用自身职能和权利, 做出有违法律法规规定的事宜, 税收法律体系建设存在严重不足。[4]与此同时, 我国当前税收司法管理方面并未设置独立的税务司法管理部门, 这从很大幅度上降低了税务部门的权利能力。1992年制定并实施的《征管法》很难满足实际经济情况和需要。相应的规定、条例并未全面从执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此, 实施过程中常常受阻, 降低了税收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有效性, 进而降低了税收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 税收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实施效果来看,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并不健全, 权利、职责划分并不合理, 一些管理、制约等只反映在一些条款和制度中, 却并未形成规范化、统一化的税收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对其制定并不具有话语权, 不具备必要的参考依据, 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划分也不合理。当中央政府财政管理发生变化时, 相应的税收管理体制建设都将发生变化, 政府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各政府之间财政权利的不平等, 使得彼此之间财政法律依据不够具体化。

(三) 税收征管模式不完善

采取税收征管是实现税务管理的重点, 进而也是加强税收征管的核心。我国当前税收征管模式并不完善, 其一, 表现在各地方税务部门设置缺乏规范化。[5]区级以下设置的分管部门较多, 且使得执法力度不足, 难以实现管理;其二, 表现在征管职责、权利分配不够全面、准确;其三, 表现在税收监督管理力度不足, 缺乏必要的全面监督。税务部门并未与银行、纳税人等实现信息共享, 难以对纳税人经营情况和具体变化进行监督和了解掌握;其四, 上级主管部门对各地方部门的工作情况难以了解和掌握, 不能对各下级部门工作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和考试, 无法全面实现预警机制。

(四) 企业缺乏依法纳税意识

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趋使, 缺乏依法纳税的主动意识, 缺少纳税积极性。随着国家市场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 我国税收收入也随之提升, 并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提供了保障。然而, 企业纳税意识的缺乏, 使得偷税漏税现象极其严重, 严重的影响和降低了我国税收收入。特别在当前经济形式下, 我国小型、微小型企业越来越多, 由于这些企业的规模较小, 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并不健全, 税务部门进行税收管理和全面监管非常困难, 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造成了我国税收收入的损失, 减少了税收资金用量。[6]当前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 对自身经营过程中应当缴纳的税种、税额等并不明确, 纳税意识和税法知识的不足情况非常普遍。

(五) 管理效率低

以往采取的税收管理方式, 主要是税务部门对纳税企业进行直接审查。审核并审查纳税企业账簿、报表等会计信息数据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7]然而, 纳税企业的相关会计信息数据内容非常之多, 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工作量较大, 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 税务管理和审核工作的准确性, 也与税务部门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 专业能力的低下, 也影响了税收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完善我国税收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我国当前的税收法律制度并不具备针对性, 除制定并颁布的《税收征管法》、《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法》等一些税务法律制度外, 很多法律制度缺乏实效性和权威性。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完善税收法制制度内容, 根据国家经济形式和税收情况, 制定有效的、科学的、合理的税收法制制度, 协调中央与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关系, 规范各税务管理部门职责和权利。从当前我国税收管理现状来看, 加强财政税收管理, 制定合理税收制度, 对加强我国税收管理实施, 提高税收收入有着重要的作用。[8]同时, 也是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各地方税收管理的提升, 应当以国家税收管理制度为依据, 与各地方实际税收管理情况相结合,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相应税收制度和规章条款。

(二) 建立健全税收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税收管理体制建设, 是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重点内容, 同时, 也是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构成内容。税收管理体制的建设, 能够有效调整和处理各地方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纳税企业之间的税收管理关系。学习并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税收管理方面的做法, 根据我国实际经营管理情况, 从提高和完善当前税收管理体制为根本, 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首先, 采用相对集权与适度分权的处理原则, 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确保各地区纳税企业之间竞争的公平、公正性;其次, 根据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式所需, 取消行政分权方法, 以深化经济性侵权为根本, 对税收收入进行合理化分配, 同时, 根据实际情况, 完善税收管理相关制度规定;最后, 根据税收收入的分配情况, 将中央与各地方财政部门相结合, 即确保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也确保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同时存在, 加大税收管理规范。

(三) 加强税收监管力度

设置独立的、专门的税务监督管理部门, 赋予该监督管理部门相应的职责与权利, 监督和管理税务管理各部门的日常工作, 和各纳税企业纳税情况。[9]加强税收监督管理力度, 对税务征管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各税收监管工作人员应当采取委派制, 并实行轮岗工作制, 避免收受贿赂, 确保监督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四) 加强对企业的外部监督力度

近几年来, 我国企业偷税漏税现象十分严重, 财务报表数据信息弄虚作假, 国家税收收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我国税收管理部门与外部监督部门共同联合, 加强对企业税收方面管理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纳税情况进行抽查, 确保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准确、真实, 保证税收收入平衡。除此之外, 我国政府还应当根据当前的偷税漏税现象, 加大处罚力度, 确保国家财产收入取得。充分发挥我国财政税收管理职能和作用, 加强外界监督管理力度, 进而使得税收能够科学化、法制化。加强税收管理法制宣传, 提高纳税人法律意识, 借助外部监督管理实施, 让纳税企业遵纪守法。

(五) 实施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我国税收管理也逐渐趋向于信息化建设发展。税收管理逐渐从以往人工操作管理转变为网络化管理, 进而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并对数据信息有效记录和整理、分析。纳税人可以不分地域限制, 通过网络进行纳税业务办理和申报, 减化了复杂的纳税环节。税收管理信息的网络化, 同时也让中央、各地方税务管理部门在信息资源方面实现共享, 加强政府与政府之间工作交流和合作, 使得工作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除此之外, 网络信息化税收管理, 还能避免纳税企业发生偷税漏税的现象, 加大了税收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与阐述, 我国当前税收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创新和变革。不论是税收管理理念、还是税收管理技术、方式等, 都能够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 进而加强财政税务管理的全面实施。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有了深入的发展, 财政部税收管理和法律制定更加的切合实际, 进一步加强了我国税收政策实施与税务管理。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和来源渠道, 足够的税收收税能够确保国家经济和社会经营的平稳发展, 同时税收也具有可持续性等特点。提高税收管理, 能够有效调整税收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确保可用资金充足, 且满足不同需求。然而, 我国当前税收管理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 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往的税收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等已经很难适应经济市场需要, 对财政税收管理进行全面改革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郁玉环.加强税收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J].会计之友, 2011 (7) :77-78.

[2]张静.浅谈如何挖潜增收加强税收管理[J].管理学家, 2014 (15) :494-494.

[3]刘明慧, 卢忠玺.浅谈异地施工企业如何加强税收管理防范税收风险[J].经济视野, 2013 (8) :182.

[4]黄志业.结合实际加强税收管理与宣传[J].今日南国, 2006 (8) :26-27.

[5]张文勇.加强中小型企业税收征管的几点思考[J].现代营销, 2011 (8) :152-153.

[6]房慧闽.税收管理信息化及其路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9 (9) :87-90.

[7]高淑娟.对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探索[J].涉外税务, 2011 (3) :59-63.

[8]陈捷.推进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构想[J].涉外税务, 2011 (6) :234.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措施论文 篇5

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研究现状及问题

1.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念认识不足

绩效管理的理念在于系统性的对绩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然而在一些政府部门由于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念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止步于绩效评价,而相关的管理工作则被弱化了,致使政府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偏向于注重财政投入的结果,而弱化绩效的平衡,从而使得一些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造成一定资源的浪费,为实现财政资源的利用最优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的发展步伐。

2.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存在纰漏

现如今我国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着诸多漏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有关绩效评价缺乏统一性的指导,并且一些地方级政府甚至不认真对待绩效评价工作,绩效评价管理工作形同虚设;其二是绩效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机构并未设有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部门,表现出对相关工作的不重视,有些部门虽设有专门机构,但人员配备不合理,相关制度制定未突出工作重点,绩效管理数据库建设不完备,相关配套设施的不跟进等。

3.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作用未完全发挥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作用未充分发挥的问题原因来源于多方面,除了上述的管理理念与组织体系的问题之外,还存在执行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消极怠工以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不协调,此种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甚至会浪费宝贵的人力资源却未达到预期效果,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措施

1.深入研究绩效管理艺术,重新审视绩效管理

为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地方政府部门应该重新审视绩效管理,加强绩效管理理念的宣传以及意识培养,使得绩效观念深入人心,只有各级政府部门上下都重视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绩效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实施。

2.改进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及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积极改进,修正不完备的`组织体系,增加一些必要的环节,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鉴于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相关部门应成立专家组进行统一制定,并经公众试验调查,达到足够高的满意度时,将这一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在部门内加以实施,这样不仅有利于正确评判财政支出结果和效益,还有利于合作的协调。

3.积极促进绩效管理作用发挥的最大化

此项措施主要是加强绩效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并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绩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满足员工对目标的更高追求,同时严抓执行力,使得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真正地做到通过专业的绩效评价结果,改进和提出激励及应用决策,使得财政投入物尽其用,最大程度地发挥绩效管理的指导激励性。

三、结语

财政措施 篇6

【关键词】乡镇财政制度;缺陷;资金管理

现今中国乡镇财政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行政管理上的漏洞,本文为完善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体制、全面展现财政在地方经济进步的影响给出一定的参照,也给我国乡镇政府机构的财政资金管理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一、中国乡镇财政的影响

1.推进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占地面积广,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向来是国家的主要问题,综合建立小康社会的关键点与难点还是农村,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这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本质性问题,唯有农村有着较好的发展以后,才可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可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要求乡镇财政机构加大力度,提高对农业的投入,平衡乡镇单位的进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改革惠及农民,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2.为底层政府实行行政权利给出财力保证

乡镇财政是中国现行财政制度里最底层的财政机构,是乡镇政府机构执行行政职责的财力保障。中国乡镇政府的职权是为辖区里的公民给出加工与生活所需要的共用产品与服务,实现农村地方的文教卫生业务。在实行这一职责的过程里,乡镇政府所要资金的筹备、分配以及应用状况的监测都要有由乡镇财政机关执行。乡镇财政在维持农村地方稳固,确保乡镇政府的照常运行,确保乡镇政府每项制度按实际执行,还有确保乡镇组织的工资准则体制等各层面有着无法代替的作用,是乡镇政府最有力的财力保证。

二、中国乡镇现行财政制度带有的缺陷

1.财政体系单位太细致化,很难做到事权和财权相平衡

笔者认为,县级是底层财政制度最合适的机构。由于它是地方共有产品的主力支持方,带有和财力相符合的巨大权利,并且在基础教学、公共卫生、城市维持建立等职责上有一个突出特征,即投资准线带有很大的变动空间,所以县级财政也就可以很大程度地达到职权和财力的统一。这些职权可比作自然界的“河流”,对财力的高低有调动影响。反看乡镇财政,因为教育、卫生、制度、策划设计等职权的上收,乡镇职权就很单调,通常只是余下的行政事业资金等硬支出与城乡小区业务等小额支出,变构成财力、职权统一的难度:资金太少,吃饭便成了问题,造成底层政权浮动;资金提升太快与过多,就造成浪费,行政投资膨胀。若一县当中乡镇财力相差太大,就易导致津补贴给予、公职人员酬劳的不合理下降,对公务员的稳固与地方的统筹统一进步很不利。

2.缺少过硬的财务管理者

如今中国乡镇财政组织员工的财务管理水平较差,工作者大多是行政管理出身,缺少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就造成了财政资金管理出现不正规性,其体现有凭证管理错乱,许多财政来源的原始凭证丢失;会计课程调配不当,部分资金的流动仅有简单票子,未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做账;没有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某些教育、卫生、农业进展专项费用被动用;预算决算不当,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财政进出吻合,在编辑决算时部分领导选择掩盖、降低收入,作假、增加支出的方法在账上调节收支。这一弊端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资金用途不明确,并成为滋生腐败的摇篮。

3.乡镇财政预算的制约被慢慢撤掉

编辑财政预算的目标就是为了较好地引领与监管财政费用的使用状况,确保财政资金可以原有的作用,避免有关人员滥用职权,使用乡镇财政费用建立“外表工程”、“政绩工程”甚至出现贪污腐败现象。

三、中国乡镇财政制度完善的意见

1.改善转移支付体制

在不变动乡镇财政地位的基础上,县级要严整与改善对乡镇的转移支付体制。可按照人员组织大小、人口和地方面积等元素,预测给出县上的乡镇标准进出,经过挖峰平谷,把辖区乡镇间的支出数目达到平衡。对补助或上报内容,要依照城乡筹备、向农村地方合理倾斜的原则给出配置准则或负担准则,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县域内达到均衡,为更广地方的基本公共服务平衡化提供条件与基础。

2.使乡镇机构预算达到正规式管理

在保证乡镇财政水平均衡的基础上,乡财县管作为一过渡性、基础性的方法,要从提高对乡镇部门预算设定工作的指引与核查着手。应做到:①县级要清楚给出乡镇机构预算设定的指引性建議,需要乡镇进行预算内外结合、全面详细的组织预算。对乡镇预算内外多余财力应用的走向与程度都需给出准确制度。②乡镇机构预算要和县本级机构预算一同拟定,按同样过程让县级审核、审定。根据县级核查建议更改完成后再交给乡镇人代会定夺。③项目预算的整治、预备费的使用、超额资金的动用,在让乡镇人大监管的同时,需要经县级政府核查批准。

3.对未来乡镇财政的确认

在预算变更改善中,提倡把“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的准则用于县级以上政府,清晰解除乡镇财政制度,由县级对执行机构预算与效绩审查。财政收入还由乡镇进行当地管制,用此鼓舞乡镇守土有责,美化投资环境,积极为公共服务,但财政提高主要和个人犒劳有关。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拟定与监管的主要点不在是本级收支总预算而是较详细的乡镇机构预算,尤其是大项目收支的预算和实施状况。

总的概括,要想改善中国乡镇财政制度,推进乡镇财政原有的影响力,还需财政管理者牢记人民财政是人民的责任,主动地在日常实务中服从财政事务的各项规定和纪律,全面推动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国农村经济进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墨.我国乡镇财政体制研究—以浦东新区改革为例[D].复旦大学,2010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财政措施 篇7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1. 有关“三农”的财政支出中, 用于农村建设的比例较小

近些年来, 中央财政支援农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支出比例在“三农”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例较少。在乡镇, 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设备较为陈旧, 更新缓慢, 公共卫生无法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农民身患疾病不能第一时间得到规范化医治, 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能解除大型病症的隐患;财政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有待加强, 教育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一环, 即使早已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村地区, 起点、水准仍未合乎规划要求, 基础不牢固, 农村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人均预算内的公共经费仅为城市的三分之一;财政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比重不到国家该项总投入的三分之一, 农村地区人均文化公用经费仅占城市的五分之一。

2. 财政支农的投入明显不足

21世纪的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为实现农村全面步入小康, 国家十分重视并加强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然而, 现实状况是, 财政支出“三农”事业的比重占财政支出的总比重仍较低, 近十年来一直维持在10%以内。

3. 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制约着农村消费能力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因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便推行农业支援工业建设的方针, 这一初级化的道路直接致使工农产品比价欠合理, 在工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剪刀差”。因其出现时间长, 所以农民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很大, 并且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滞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总水平, 虽在改革初期有所减小, 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 差距不断在扩大。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财政措施

1. 加大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 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小城乡差距的关键途径。基于此, 国家首先要借助于财政、税收政策, 汇集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 引导企业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 运用财政补贴及税收政策对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转化予以扶持。与此同时, 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 以农业企业或同企业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开展经营, 把农业最新研发成果真正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环节中,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 整体推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序提升;通过对积极创建农业科学研发基地、农业创新科技示范园的企业或个人予以奖励, 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人的驱动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 把较为分散的企业与农户整合, 产生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协会和组织, 以有效地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农业、跨国企业及农业协会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要增加农业财政支出所占财政支出的总比重, 有效确保农业投入总水平的稳步增长;每年组织固定比例的国债资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 加强农业科学研发基地及农业大型项目工程的建设。

2. 运用充足的财政资金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

就目前而言, 农村地区社保缺失、不健全的现状尚未得到改善, 主要原因是政府将大规模的社保财政资金投入到城市, 在城市已初步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社保体系, 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则以土地保障与家庭保障为主。在农村构筑起完善的社保体系, 首要的任务便是把失地农民统一纳入到社保体系中。这样便会有效地缓和当地政府一次性承担补助经费的资金压力, 减轻城市养老保险由于隐性债务而面临较大压力的难题, 极大地推进社保的覆盖率, 维持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依照失地农民所承受的风险, 可优先设立养老保险, 进而陆续设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以及医疗保险, 最终健全工伤与生育险。

农民工群体的社保问题同样成为经济生活的热点, 国家财政正逐年出台并完善政策, 力促农民工同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基础性社保, 特别是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门槛, 循序渐进地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的转移, 减轻土地社保功能, 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使农村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

在城乡分配结构日臻完善后, 国家要撤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双轨制”, 推行城乡社保一体化, 统一设立专项财政资金, 在农村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使全体农民共享基本社保福利。

3. 强化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扶持

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及全体农民健康保障的需要, 需进一步增强财政支援力量, 通过卫生支出实现各级政府的卫生预算开支超出同期财政开支的增速, 引导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更多的聚焦农村公共卫生领域, 彻底改变忽略农村的不科学投向;加强财政的转移性支付, 为城市所辖县区乡镇农村地区提供同等的公共卫生资源与产品服务, 弥补农村医疗卫生财政缺口, 依照财政供养的人口多少、农村政府的收入等状况, 科学编制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开支的标准, 包括地方政府应支付的财政部分, 最终确定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金额;依靠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的投入, 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依托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合作医疗注入大量资金, 激励和支持民企及集体企业共同投资农合。截至目前, 新农合制度已完全形成, 在试点的基础上, 正进一步结合经验不断健全与推广。

4. 利用财政资金支援农村教育

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十一五”时期, 政府扩大对教育的财政扶持规模。站在新起点上, 我国仍需持续振兴乡镇农村的教育事业。为此, 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 将财政教育资金倾斜到乡镇农村地区。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途径, 着力解决基层财政负担农村教育投资困难的问题, 促使农民子弟公平地享受各项教育资源。另外, 国家和政府需出台保护政策, 禁止向城市务工农民子女变相收取各种形式的入校费, 缓解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局面。高校招生要适度向农村学生倾斜, 安排财政补助资金, 切实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开发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5. 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

现如今, 农业土地的征用范围相当宽泛, 对征地农民的补偿较少, 对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基本生活保障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 首先国家要通过立法保障农业用地的具体用途, 规定政府具有强制征地权限的仅公益性用地, 而经营性用地便不隶属政府征地范畴。其次要科学制定农业土地的补偿指标, 按照市场规律统一明确地价, 加大征地补偿的力度, 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 运用财政的力量缩小制约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差距, 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国家要下大气力加强财政的惠农支农力度, 多管齐下解决“三农”问题, 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 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发展。

摘要:“十一五”时期, 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 然而, 因我国尚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本来逐步缩小的城乡差距被继续拉大, 统筹城乡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仍是国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分析了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财政政策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

关键词:财政政策,城乡经济,“三农”问题,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朱润, 张妍, 郑潇萌.基于财政支出角度的我国物业税“空转”相关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 2011 (06) .

[2]龙海明, 林胜.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6) .

[3]汤凤林.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J].财政监督, 2010 (06) .

[4]赖江杨.从财政支出视角再议我国宏观税负[J].企业经济, 2008 (08) .

[5]龚静.如何认识和控制我国当前的财政债务规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5) .

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措施 篇8

关键词:财政预算,财务管理,现状,解决方案

一、我国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编制时间的不足

财政预算是一个技术性较高的工作, 其中包括很多过程。很多地方财政编制工作在7月份展开, 到第二年的三月份进行公开, 之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除去中间的审批时间, 剩余的预算编制时间不足五个月。预算编制时间短, 资料收集不全, 很多资料缺乏认证, 收入预算与实际偏离较大, 因此, 导致预算编制的不科学, 大大降低了预算编制准确性,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

(二) 预算决策机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和我国已有的政策相互之间存在矛盾, 但是地方政府又必须要服从于国家的政策, 进而导致我国地方政府在预算自主权上会受到限制, 在一些资金安排上操作困难。此外, 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是财务工作, 因对一些其他专业的工作不熟悉, 所以对一些单位递交的专业性项目无法给出好的审核意见。

(三) 财政监管机制不健全

各个地方对于财政工作的重视度是不一样的, 很多地方没有设置监管部门, 使得财政预算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 即使有些地方设置了监管部门, 但并没有使之独立开展工作, 所以没有发挥其效果。

(四) 预算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财政绩效评价工作分布在各个管理部门, 在预算执行时, 一些贪污现象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国家也没有出台一些针对于绩效评价的相关政策。在评价方法上, 只停留在对资金的使用上与技术的规范上, 忽视了支出效果评价。

(五) 财政预算申请不真实

很多地方在一些项目上向上级提交申请时, 往往会将数目报得过大。

二.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近些年财政预算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应对症下药, 找出解决的方案, 使得财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化。

(一) 明确预算操作程序, 提早准备

实行周期预算管理,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制定一个时间表, 按照时间表的流程一步一步的进行, 这是预算编制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前提条件。可以提早准备, 将展开编制的时间提前, 缩短浪费的时间。但也不能因提前太早而影响编制的准确性。

(二) 民主监督, 透明度执法

依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的原则, 加强财政民主决策机制与专门监督机构, 建立财政监督部门, 与社会民众和新闻媒体相互结合的, 对我国财政预算编制、审核及执行进行多方位的监督。首先, 通过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监督部门, 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对财政预算的监督, 充分发挥外部财政预算的监督力量, 不断落实于规范财政预算的各项指标, 打击违反法违规行为。其次, 建立透明的财政预算监督信息举报机构, 通过与媒体与民众搭建一个平台, 建立预算支出违法检测系统和信息公开系统, 不定期将信息告知公众, 使得财政预算更加透明化。

(三) 设置监管部门

对于一些地方财政部门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 会直接导致一些财政预算管理的漏洞。因此, 我们要加大监管力度。根据国家法律规定:财政部门应当在内部指定专门的机构或者相关机构中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财务预算监督和违法行为案件的立案、审理、执行、移送等工作。财政部门应当有建立健全的监督部门和制度, 将会计监督与财务监督和其他监督结合起来, 不断改进和加强预算监督工作。

(四) 加强预算结果的评价工作, 增强预算的规范性

建立起规范的评价管理体系, 预算绩效的评价机构应对与财政预算机构进行绩效评价, 把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中, 为以后各项决策提供参考。在评价的方法上, 各个部门可以通过自身的需求制定。

(五) 要严格执行预算

预算一旦确定、批复下来, 原则上不允许随意更改和增加条例。财政部门要严格落实依法理财的制度, 从制度上去约束个人行为, 坚决打击人情现象发生, 对于违法现象要坚决制止, 预算的追加要强调制度化, 对于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严格处理。预算单位要建立完善的预算分析监督机构, 将预算执行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发现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还要规范资金的使用, 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同时不能忽视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 逐步建立起稳定有效的财政制度体系, 有条不紊的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创新。

三.结语

目前财政预算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要通过改革与创新来解决, 要运用政策和法规来克服。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透明化是做好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宇蕊.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在我国预算支出管理中的运作研究[D].湖南大学, 2005.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措施研究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步伐也在不断地前进着, 这也导致了国内市场经济的改变, 比如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就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其发展任务和制定好的计划编制而成的年度财务表,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它是每年单位的财务报表的基本依据, 并且它反映了会计年度财务收支的规模大小, 这能较好地反映出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速度。因此, 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管理, 改变管理模式, 整理出一套更适应国内行情发展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管理计划, 制定一个好的措施, 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进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能力。

1. 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预算的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资金进行预算时, 必须严格在法律范围允许的条件下, 再结合行政事业单位本身的情况进行预算, 制定出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资金预算管理方案。此外,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1.1 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预算制度

资金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政预算的主要手段, 单位先要充分认识资金预算的概念, 进而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能力水平, 据其发展情况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资金预算制度, 不可盲目地去沿袭别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预算制度。此外, 还得考虑国内的市场经济, 制定的资金预算是否符合国情。建立好一套完善的资金预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认真对待。因此, 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资金预算制度, 从而更好地增强行政单位对资金预算的管理能力。

1.2 提升工作人员的资金预算能力

增强行政单位对资金预算的能力, 这对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同时, 工作人员也要有耐心、细心的品质去对待这份工作, 切不可马虎。行政事业单位可根据平常工作人员的水平估测选出一批较好的来进行资金预算的工作, 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投入资金去培训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单位的发展, 也能影响到资金方面的管理, 因此, 单位在应聘工作人员时要严格把好关, 完善考核的体系, 为行政事业单位招聘到优秀、高能力的工作人员, 此外, 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列入考虑的范围中, 这都对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预算有一定作用。

2.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水平

在现今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 预算编制水平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很有帮助。一个行政事业单位拥有良好的预算编制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单位的运营, 此外, 随着社会上贪污现象的产生, 预算编制水平也变得尤为重要了, 它能较好地防止贪污现象的出现, 确保单位正常运营。

2.1 严格约束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

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必须严格要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财务表, 单位的全部人员都要按时间及进度进行支出, 不能擅用资金, 管理者也要严谨的检查每项支出的情况。其次, 增强银行单位账户方面的管理, 每个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与之合作的银行, 银行账户的成立与运行都要严格的按照规定向行政事业单位通知备案, 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银行账户的运营情况, 这能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的约束力。最后, 要培养会计人员的能力, 保障财务支出的报表不出错。

2.2 充分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预算编制是管理的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要将基础数据做好, 对单位的资金来源进行全面的分析, 再由各部门一起商讨对单位的各种预算进行编制, 严格做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与支出都在法律范围内, 且来源和去向都清晰可查。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预算要合理, 不能有超预算的情况出现, 要为单位树立好节约意识。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编制预算的重要性, 这能加快编制预算水平的提高进程。因此, 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更好地进行预算管理。

总结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研究,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符合经济发展的社会法则。行政事业单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运营得更加畅通, 这也能很好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 要做到“增强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预算的能力, 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预算制度, 提升工作人员资金预算的能力”, “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水平, 严格约束行政单位的财务支出, 充分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重要性”等方面, 通过这些措施, 才能较好、较快地提高对财政预算的管理, 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让他们跟着模式制度去完成工作, 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更多的利益。此外, 在我国经济的新形势下, 加强对财政预算的管理, 也能使国家利益得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余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策略分析[J].中国外资 (下半月) , 2012 (02)

[2]陈光英.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 (03)

[3]杨智.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策略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24)

华阴多项措施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篇10

为建立健全财政专户管理长效机制, 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华阴市财政局多措并举、迅速行动, 把加强和规范财政专户管理, 作为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防范财政资金风险的重要环节, 切实保证财政专户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

一是统一归口管理。将市级所有财政专户全部移交国库股统一管理, 由国库部门统一负责市级所有财政专户的会计核算。二是建立全方位对账制度。建立起财政内部与上级部门、预算单位及人民银行, 通过纸质对账单或后台对账的方式核对专户资金账的全方位对账制度, 确保账证相符、账账相符。三是完善内控管理机制。规范财政专户印鉴、票据、会计档案和会计核算管理,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拨款人员不得同时负责稽核、账务或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 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四是强化监督检查。将财政专户管理有关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化, 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财政专户管理情况, 发现违反财政专户管理政策规定的及时督促纠正, 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上一篇:地区广播电视台下一篇:不适用烟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