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2024-05-04

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精选十篇)

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篇1

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是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制度从内外关系上可分为包括外部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外部制度主要包括对大学的管理制度和社会参与制度;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对象是大学内部成员, 是指协调、规范大学组织的各种行为,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以有效的适应环境的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及运行机制。它处理大学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是在国家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宏观制度框架下的子制度。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是大学教育思想的载体, 直接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 因此笔者认为, 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应重点关注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 只有完善我国高校内部管理管理制度, 才能促使高校良好发展, 创世界一流学府。

二、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 没有一个国家全都得高分”[1], 我国的大学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

(一) 高校行政色彩浓厚

高校行政化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权力泛化, 学术权力弱化。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是大学内部的两大主要权力。学术权力是指学术人员负责管理学校的学术事务, 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拥有学术权力的主要是教学和科研人员。行政权力则是行政人员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校的行政事务进行管理, 行政权力的主体是行政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 学术性是大学的特征之一, 然而, 目前, 在我国高校中内部管理体制中, 大学的学术性却被忽视, 行政权力处于主导地位, 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 使得学术权力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严重失衡。在高校中, 学术事务主要由行政人员操持, “教授治学”名存实亡。前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曾对记者说过:“在全校召开了中层干部新学期工作部署会, 许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实验室主任都没有参会。‘办公室同志告诉我, 因为这些教师都不是副处级以上, 所以未能参会。’”[2]此外, 行政工作人员还掌握着学术人员聘用、晋升、考核、评价的权力, 学术人员的职业发展掌握于行政权力中, 高校的学术权力失去了其学术代表性。学术权力行政化导致学术人员更愿意向行政管理职位发展, 大学教师更为关心权术而非学术, 学术失去了其原有的庄严性、神圣性。二是领导体制行政化。在我国, 大学校长、书记具有行政级别。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在内的32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行政级别都为副部级, 其余的本科院校的校长和书记为厅局级, 专科院校则为副厅局级。领导体制的行政化使得高校成为巨大的官场, 行政级别高的学术人员和行政工作人员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更好的福利待遇。高校浓厚的行政色彩, 使得高校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术氛围, 改变了大学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 扼杀了学术力量在高校中的能动性, 对高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二) 高校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的主体, 只有教师与学生积极投身于高校的管理中, 参与高校管理, 才能使高校得到更好地发展。“大学的前途应多取决于成千上万个别教师的价值观, 而很少取决于大学的理事或校长。因为思想与创造不能由行政部门以命令方式向下推行, 大学必须由下而上的工作”[3]。尽管高校明确规定进行民主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文规定高校应设立赋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权力和地位的学术委员会, 但事实上, 在绝大多数高校, 民主管理仅仅流于形式, 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高校的决策权依旧集中于一些行政部门手中。高校的各项决策、规章制度都是由校长、各院的领导制定的, 并没有经过学术组织, 教师没有发言权, 广大师生的意见被置之千里。即便经过学术组织, 高校学术委员会作出的决策也无法得到真正执行。无论这些规章、决策有效与否, 有用与否, 师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执行。高校形式化的民主管理则导致高校丧失了学术自由的氛围, 高校民主管理成为空谈。

(三) 高校学术风气腐败

我国高校将科研能力的高低做为考核教师绩效的重要标准, 根据教师发表论文的多寡、优劣, 科研获奖的数量来决定教师职称的评定和经济收入的多少。这种评价机制固然可以调动教师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提高其学术能力, 可是将教师的自身利益与学术直接挂钩, 使得学术丧失了其庄严性与纯洁性, 导致高校教师失去了对学术的敬仰与耐心, 怀着功利主义作学术。并且, 我国高校在学术评价上往往只关注论文发表的数量、论文的字数、出版社的名气, 致使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并不是真正热爱其所研究的领域, 而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很少有人能耐住寂寞, 踏踏实实做学问。学术评价机制的缺陷导致教师逐渐形成了浮躁、功利的治学思想, 学术造假现象频频出现。据统计, “2009年, 我国中文买卖论文‘产业’近10亿元[4];“最近两年, 每年有近100人买卖SCI论文发表, 有4700至14000人买卖英文论文到国外发表”[5]。高校每况愈下的学术风气, 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之风破坏了学术的纯洁性, 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三、完善我国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 尊重大学的组织特性, 学术和行政合理分权

大学组织模式具有学术性、教育性、民主性等特点, 其中学术性是其最主要的组织特性。学术是大学的起点, 大学的一切问题都需要从它的学术性上出发, 高校理应尊重大学本身具有的组织特性, 应认识到学术性是高校的本质属性, 分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职权范围, 减少高校行政系统对学术事物的干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 高校应用制度规范行政权力, 明确行政人员和学术人员的权责, 尽量避免行政部门的职员参与学术事务。厘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界限, 有利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在各自负责的领域发挥其作用, 有利于二者的和谐发展。高校只有重新认识和界定学术与行政的权限, 不让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所承担的责任混淆, 才能使高校良性发展。

(二) 深化高校民主管理制度

“实行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也是西方大学制度的基本内核”[6]。高校应落实民主管理和决策制度。广大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大学民主管理的基础。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师生是大学的主体, 应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 以确保教师、专家学者以及学生参与学术事务的权力落实到实处, 保障师生对学术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决策权,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此外, 高校应建立民主监督机制, 推进民主监督。在行政干部的选拔任用、教师聘用、教师职称评定、科研经费、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 由教师、学生和社会上相关部门进行全程监督, 做到校务公开化, 透明化, 从而保障师生对校务的知情权, 表达权, 监督权。

(三) 优化学术评价体系, 整学术腐败之风

首先, 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学术评价时, 应将学术成果的质量作为评价的基本准则, 而不能仅仅以学术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教师学术水平的标准。高校应认识到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性、探索性的过程, 其研究成果的价值也具有滞后性, 盲目追求学术成果的量是不可取的。其次, 高校应针对不同的学科制定不同的学术评价标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特点不同, 进行学术研究时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不同, 其产生的学术成果也不同。只有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 才能对高校教师教师的学术水平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最后, 高校学术评价不应与职位、工资待遇等物质利益联系起来。学术评价的功利性必然会诱使教师学术活动的功利化倾向, 高校的学术评价更为关注的应是学术为教师、学校带来的声誉, 以学术声誉作为学术评价的目标指向。

参考文献

[1]巴巴拉, 伯恩等.九国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8.

[2]南开大学饶子和.去行政化要强化学生和教授的话语[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01ianghui/zuixin/201003/0309_9417_1569687.shtml.

[3]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150-151, 12.

[4]万律辉.中国至少4700人去年到外国买英交论文[N].长江日报, 2010-01-06.

[5]付金会, 宋学锋.影响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平衡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6) :29-30.

论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篇2

一、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同各方面经济关系的基本规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的行为准则。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企业面临的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建设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仍停留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尽管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已有多年,但我国大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依旧是会计和财务不分、财务仅是作为会计的附庸而存在,其对象仅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其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成本费用的控制而已,而对如何按公司制度的要求筹集资金、用好资金、合理分配利润等,则研究不够。

二、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依据

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其科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不同企业、生产规模、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不同,其财务管理的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只有在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基础上进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才具有可操作性。

2、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顺利进行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进而实现企业目标。公司共同的理财目标,一般可理解为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无论各利益主体之间发生何种利益冲突,其他利益主体(包括经营者、债权人、劳动者等)的利益最终要服从于出资者的利益。因此,出资者需要,服从出资者利益,实现出资者(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成为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一)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框架

企业财务活动及其管理是基于一定的企业制度而建立的。在公司制下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作为股东的出资者,具有终极财产所有权;作为代表股东利益的公司董事会,其有完整意义上的法人产权;公司的总经理,具有公司的经营权;公司的财务经理,则具有公司决策的执行权和公司资金的日常管理权。在公司制模式下,股东作为出资者,为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一般通过间接控制,来行使其监督权,在财务上形成以出资者的管理主体的出资者财务行为;在公司内部董事会和总经理通过行使法人产权和直接经营权,全面而直接地参与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和管理,在财务上形成的经营者为财务管理主体的经营者财务管理层次;公司的财务经理,行使财务决策事项的执行权与日常管理权,在财务上形成以财务经理为管理主体的财务经理财务管理层次。

监督权、决策权、执行权三权的分离、有利于明确权责、有利于公司财务内部纺束机制的形成。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体系

1、出资者财务规范体系,主要是指股东在何时何种状态下对何种财务事项进行何种决策。一般而言,由于对剩余收益权的关注、有关公司分红及配股方案的决策,是出资者财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2、经营者财务的规范体系。

有关董事会的财务规范。董事会的财务规范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董事会的财务权限;二是董事会对经费管理者财务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有关公司经营者财务的规范。公司经营者受董事会委托负责日常经营决策与管理,它是公司重大决策事项的执行主体、同时又是日常非重大经营的管理事项的决策主体。应明确公司经营者在财务审批、签订合同、提供对外担保等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财务权限和为履行出资人受托责任所应承担的财务责任。

3、财务经理财务的规范体系。财务经理受公司经营者委托对公司的日常财务运作进行管理协调,主要有以下内容:

选择适宜企业特点的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明确公司内部各有关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职责,建立财务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做好内部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建立内部财务管理的分项管理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益和利润分配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制度。

四、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确定、由总经理负责实施。一方面是由于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全面性,涉及生产经营方方面面,一方面是为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确定,由总经理负责实施。

2、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需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和配备高质量的财务管理人才。实施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在单独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基础上,应建立财务总监督制度,主持和监督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实施。

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创新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运行,实行双层管理体制:第一层次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宏观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是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第二层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财务管理体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明显表现出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的现象。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权责与财务主体错位,国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与税收的征管权混为一体,国家集多种职能于一身,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严重地削弱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其次这种双层管理体制模糊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使得企业过于依赖国家制定的财会法律法规,缺乏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来制定自身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也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就是要求企业达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这是我国现代企业改革的方向。“然而,根据笔者的实际咨询经验,很多企业几乎没有自己成文的、系统的财务制度,大多数企业套用国家通用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缺乏创新。有些企业仅仅制定了费用报销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这种现状距离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差距很大。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是指企业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和政府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的,用来规范和优化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则,这种规则能将企业内部理财活动的组织机构、财务战略与政策、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等规范化、文件化,进而据以指导和处理企业理财工作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制度体系中操作性、基础性的财务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应当由“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一投资者对重大财务问题的决策——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构成的管理体制

①国家法律体系:国家通过《公司法》、《税法》、《金融法》、《会计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来约束企业的财务行为,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状况实施强制性的粗线条约束。②投资者对重大财务问题决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的重大财务问题由投资者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决策。③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有选择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财务管理方法,自主选择财务管理,并制定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和方法内部财务制度,形成自主性的理财行动指南和规则,以塑造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破产风险机制,并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组织结构特点和投资者的利益目标。由此可见,国家财税法规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是企业设计内部财务制度的基本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是财务制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而企业的根本利益和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此外,企业在设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时,必须搞清楚财务制度与会计准则体系、税法、会计制度等概念的关系。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企业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这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它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是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会计的深刻意义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也是企业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就企业整个财务活动来说,会计准则体系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因而,会计更为重要的功能就是承担了资本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分割功能,由此建立起能够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会计准则体系也是处理和协调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经济利益关系的内在稳定器。税收就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量的分配。然而,就目前会计准则体系现状来说,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账户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账户对应关系、账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在我国企业的运行实践中,很有必要制定一些有关账户设立与记录的规定,这就成为会计制度的内容。

再次,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总则。明确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目的、性质、适用范围和实施方式。②内部财务管理权责。明确企业和各有关利益主体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职责,并设计财务主体的具体范围,即要明确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级次,明确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之间及其与企业财务部门的关系,明确企业与联营单位、投资与被投资单位、内部承包单位的财务关系等。也包括设计制定财务管理与内部责任单位的相互衔接关系包括责任单位的划分、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奖惩等。③内部财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基础工作,包括设计内部财务管理岗位,明确相应责任。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特点和区域分布状况,确定自己的组织机构,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确保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的有效运行。其次,现代企业制度应建立健全财务总监负责制度,由财务总监主持监督内部财务制度的贯彻实施。④内部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包括筹资管理制度、各项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收益和利润分配制度及财务分析和财务评价制度o⑤内部财务管理单项制度。包括经济合同、对外担保、内部银行、电算化等单项财务管理方法,也包括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销售收入等的管理内容、办法和程序,以及折旧方法、存贷计价方法、费用提取标准等的选择。⑥内部控制制度。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形成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依托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与控制网络,搞好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控制和管理,运用内部牵制、授权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轮换、回避等有效措施,防范和减少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财务制度设计的核心内容。⑦全面预算制度。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机制产生的管理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应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的贯彻实施。

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篇4

(1)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要求。何谓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一般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应该包含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学校与外部的关系):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微观层面(学校内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等。加强高校民主管理改革,建立现代内部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大学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义。

(2)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在数量、规模和层次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强高校内涵发展成为我国高校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体现在高校内部管理上,不仅仅包含着关心师生,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更重要的是要理顺关系,激发活力,发扬民主,营造和谐氛围,为此,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更要做好人才的服务和后勤保障,为人才培养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并在学习、生活、就业、科研等方面提供基础性的服务,而这些都离不开内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4)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高校自身管理水平的需要。提倡服务,并不意味着就不要管理,而是由服务去支撑管理,服务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服务水平提高了,管理工作才会出成效,才会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5)加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学校机关行政部门人员的素质、服务态度、工作效率,机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对学校的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效能,有助于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和谐校园氛围。

2 从管理向服务——现代大学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

有关“管理”与“服务”的讨论,缘起于政治学的领域。在政治学中,“统治”是为满足主体利益和需求而限制甚至牺牲客体利益和需求的事务、行为及其过程;“管理”是为满足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利益和需求而限制主体和客体各自利益和需求的事务、行为及其过程;而“服务”则是主体满足客体利益和需求的事务、行为及其过程。简言之,“服务”从观念上讲,应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从功能上讲,要转变政府的角色,使政府成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从本质上讲,应以人民为主体,使政府充分发挥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性功能。

大学作为独立的学术性文化机构,其本质上区别于政府机关,但其内部管理结构上又是一个围绕学科和行政单位组织的矩阵型组织,二者具有相关性。随着高校行政机关管理理念的变迁,服务意识的增强,从管理向服务成为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走向。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服务与管理二者皆有服务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前者的服务是多方位的,后者的服务是单向的,二者的出发点和实现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高校在建设服务型机关上首先要更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师生为主体服务对象,而不是维持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身份。

其次,在管理职能上,强调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按照现代管理学的组织原则,组织的规模越大,空间分布越广,就越需要放权,实行扁平式管理。对于高校而言,尤其是对于那些规模较大、学科专业较多的高校必须实行分层分级的扁平式管理,按照科学管理的原则将人、财、物的管理权下放到二级单位,调动二级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再次,在管理形式上,从封闭式机关向透明式机关转变。服务型机关是民主机关,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管理的透明度,增强民众的监督,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当前,许多高校机关在创建科学的透明式管理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如校务公开制度、公示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然则,距离真正开放的服务型机关尚有很大距离,需不断努力探索完善。

3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系正朝着精益管理、强化服务的方向逐步理顺,管理服务体系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作用正在不断巩固。然则比照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高校内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服务功能不够突出,机构职能不够清晰,内部协调运作不够高效,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在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推进精细高效的行政管理制度,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内部服务体系。具体而言:

一是要转变服务理念。高校内部服务体系的改革必须首先树立“服务”师生的理念,淡化“管理”的意识,真正把服务师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高校行政部门或管理人员要真正放低身段,转变以往的“管理者”身份,平等地对待师生,关心、尊重和爱护师生,建立与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之间的合作和反馈机制,保障教师正常的科研、教学和生活,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二是提高服务水平。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人员队伍。美国学者Sharon A.Mc Dade在《高等教育领导力》一书中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概括,具体而言包括远景管理能力、规划与策略能力、创新能力、资源运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为此,适应现代大学的发展,行政管理人员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业务水平,以更好适应学校发展要求。

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在转变观念和提升水平的同时,学校内部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改革是关键。当前,解决学校内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关键是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分离机关部门的服务性功能,建构若干服务平台,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的保障支撑。具体而言,可根据高等学校组织、人事、教学、科研、计财、后勤等行政管理功能,建立若干服务中心,如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人才培养服务平台、后勤管理服务平台等等。精简办事流程,畅通办事渠道,提高办事效率。

参考文献

[1]代飚.服务型:高校机关管理模式的转换[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2]陈敬良等.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和谐的方式参与经济全球化[J].江苏高教,2001(6).

[3]杜方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改革的根本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4).

现代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篇5

第一篇国家及部门领导人关于房地产管理工作指示与重要讲话

第二篇最新房地产管理国家法规与政策制度

第三篇房地产管理地方政府实施政策与制度规范

第四篇房地产企业内务管理制度与规范

第五篇房地产企业内部行政管理制度

第一章办公室管理制度

第二章会议管理制度

第三章资料管理制度

第四章出差管理制度

第五章公关事务管理制度

第六章总务管理制度

第六篇房地产企业岗位职责与工作制度

第七篇房地产企业人事与考评管理制度

第一章招聘管理锄度

第二章培训管理制度

第三章出勤管理制度

第四章人事变动管理制度

第五章考核管理制度

第六章激励管理制度

第七章人事管理制度

第八章人事管理细则

第九章人事考核评议制度

第十章人事综合考评制度

第八篇房地产企业新酬管理制度

第-章基本工资管理制度

第二章奖金管理制度

第三章福利及津贴管理制度

第九篇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规范

第-章生产安排管理制度

第二章质量管理制度

第三章采购管理制厦

第四章仓储管理制度

第五章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第十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

第一章资产管理制度

第二章投资筹资管理制度

第三章预算及成本控制管理制度

第四章审计稽核管理制度

第五章财务管理制度

第六章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国家政策

第七章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

第八章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

第九章关于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 第十一篇房地产企业营销管理制度

第一章市场调研管理制度

第二章渠道管理制度

第三章促销管理制度

第四章客户管理制度

第十二篇房地产交易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章房地产交易管理

第二章房地产转让管理法律制度

第三章ˉ商品房预售

第四章房屋租赁管理法律制度

第五章房地产抵押

第六章房地产交易法律法规

第十三篇房地产开发管理法律制度

第一章房地产开发

第二章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法律制度

第三章房地产开发建设管理法律制度

第四章房地产开发建设用地管理

第五章房地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四篇房地产企业物业服务标准规范

第一章物业安全保卫服务规范

第二章物业环境卫生服务规范

第三章物业工程维修服务规范

第四章房屋管理服务规范

第五章物业办公室服务规范

第六章物业综合配套服务规范

第七章物业管理法律制度

第十五篇房地产企业土地使用权管理制度

第一章土地使用权

第二章划拨土地使用权

第三章出让土地使用权

第四章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十六篇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制度

第一章房地产产权

第二章房地产测绘管理制度

第三章房地产产权登记制度

第四章房地产信息管理制度

第五章房地产产籍调查管理制度

第十七篇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管理制度

第一章土地征用法律制度

第二章房屋拆迁法律制度

第十八篇房地产价格管理制度

第一章房地产价格管理法

第二章加强房地产价格

第三章我国房地产价格管理立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完善我国房地产价格管理法律制度的对策

第十九篇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房地产中介服务

第二章房地产经纪活动管理法律制度

第三章房地产价格评估管理法律制度

第四章目前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篇房地产税费管理制度

第一章房地产税

第二章土地税法律制度

第三章房产税法律制度

第四章房地产“费”

第二十一篇房地产合同管理规范

第二十二篇房地产企业项目工程作业管理标准

第一章施工项目现场管理规范与标准

第二章房地产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范与标准

第三章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四章房地产建设工程应急方案

第二十三篇房地产企业项目经营与管理标准

第一章项目建设立项申报审批

第二章房地产工程项目经营合同实例与标准

第三章建设工程施工公开招标作业程序与方法

第四章建设工程投标作业程序方法与投标文件

第五章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标底、资格预审与评标万法

第二十四篇房地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政策与国家强制性标准 第二十五篇房地产企业经济应用文书写作规范与要求 第二十六篇房地产企业管理案例分析

第二十七篇房地产行业动态与管理经验实践

关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 篇6

摘 要 在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展现企业综合管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现代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弊端与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与处理,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管理创新。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内部控制制度 管理 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企业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得到重视。由于受到管理理念、机制、模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国内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中普遍面临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只要通过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实现其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必然会带动国内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并且促进企业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现代企业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经营与管理活动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实现企业预期的经营和效益目标。针对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实施的现状,还要注意到其所具有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原则。综合分析我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

目前,在国内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而且各企业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其具体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的弊端和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包含的项目较多,尤其是各种业务流程、规章制度、会计核算都要按照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否则极有可能导致内部控制工作出现脱节、重叠、低效、分散等现象。

2.财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在国内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财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财会专业教育中,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他们普遍只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相对薄弱,进而导致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严重的高素质人才匮乏现象。由于财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极有可能造成现代企业财会工作中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另外,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普遍缺乏严明的财会复核、审批制度,增加了财会工作中出现账账、账证、账表、账实不符现象的几率。这些现象都与我国现代企业财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得到企业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3.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目前,国内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主要依靠各具体进行自管、自查,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进而导致难以对其进行科学、系统、客观的外部监督。另外,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也是极为重要的,只有管理者认识到监督机制的重要性,才能加强对于具体工作的指挥和引导。

二、加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措施

在现代企业寻求经济效益最优化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认识,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针对国内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现实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内部审计机制的建设

在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加强内部审核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实现企业经营和管理目标的先决条件。在企业内部审核机制建设中,首先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及义务,并且保证机制的完善性,设立以财务部门为主体的监督和审核制度,保证内部审核工作的流程符合相关规定。同时,在企业的内部审核工作中要尽量减少董事会或管理者的直接干预,保证工作在公平、稳定定的环境中开展。企业财会部门要定期向管理者上报相关财务信息和报表,并且对于企业在近期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一并承包制企业管理者,并积极协助其修改和完善内部审核机制,全面促进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2.提高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有效解决现代企业财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企业必须适时加强对于专业人才的招聘和培养力度,并且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财会工作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高素质的财会人员则是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现代企业的财会人员具备的理论知识不应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而且要将知识面扩展到市场、金融、投资法律、、营销、信息等多方面,并且在不断的实践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进而全面发挥自己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3.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

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控制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战略与经营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现代企业中构建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要注重内部控制环境的进一步改良和优化,其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理念、模式、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真正落实。

三、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一定要加强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其不断改革和优化,进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君.内部控制学教学内容定位与教学方法设计.财会月刊.2007(5).

[2]刘琳.審计基础.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篇7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建立与完善

1 内部控制概述

现代企业管理下的内控制度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包括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 贯穿于企业的方方面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环境, 是指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总称, 包括管理哲学、经营方式、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董事会等。 (2) 风险评估, 包括风险辨识和风险分析。 (3) 控制活动, 指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 (4) 信息与沟通, 对与财务报告目标相关的信息进行系统的记录。 (5) 监督, 通过检查控制活动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监督。

2 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基本业务和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 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制度的具体执行部门和人员松与严、繁与简等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和人员利用职权的便利, 执行过程实行双重标准, 而企业领导作为业务的最终审批者往往只注意业务的合理性, 而忽视标准的高低。由于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内审机构不健全, 以及其他局限性使内部审计无法监督到位, 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 管理效应层层弱化。目前有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审部门来实现, 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 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 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 在内审的职能上, 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帐目, 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方面, 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出现偏差, 对内部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 导致内部控制弱化, 主要现象有: (1) 领导者找出各种借口绕过制度。 (2) 在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经济或其他目的并认为现行的内部控制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时, 就随意改变制度。 (3) 以对现行制度不了解等借口, 恶意违反制度。由于企业领导者在企业的地位, 决定了他们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控制作用。领导者的上述行为可能大大削减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既定功能, 降低制度的实施效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和权威性降低, 甚至形同虚设。

3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 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企业首先应确定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目标, 包括管理模式、内部核算体系、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等, 以明确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和建设的方向。其次, 应根据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明确规定企业各级机构的职责, 并在此基础上, 设计起草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体系, 具体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层次, 是在企业的供、产、销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 建立以“防”为主的事前控制体系。工作人员从事相关业务时, 必须明确业务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 均要按有关制度、规定经过复核;对重要业务或超常规业务要有明确的处理程序甚至实行双签制, 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第二层次, 是在常规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对企业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周期性的核查, 建立以“堵”为主的事中控制。这一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依赖于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和称职的工作能力, 并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人和相关负责人。第三层次, 是以已有的稽核、内部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 成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及监督审查企业会计报表等手段, 对有关业务和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 建立以“查”为主的事后控制。通过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核算进行“防、堵、查”的监督控制, 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 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

首先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的素质既包括知识和技能, 又包括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各个方面。不同素质的管理者, 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 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其次是提高会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的综合素质。应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从正反两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法纪、政纪等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使其自觉遵守和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同时要对会计、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持续有效地的专业知识教育, 以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使各岗位人员均能胜任其承担的工作职责, 减少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并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并使之不断完善, 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以观察其是否有效执行, 执行中效果如何及存在什么问题等, 从而不断修改或调整有关控制环节和措施, 促使内部控制日趋合理有效。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部门和个人, 应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 应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并与职务升降、职称聘任挂钩。

(4)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促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运营状况和发生的各种情况, 及时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企业财务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子系统, 是处理财务会计业务并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和决策信息以及辅助企业管理控制的有机整体。因此, 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系统与生产经营等其他系统的信息沟通。

(5) 强化外部监督。

从传统意义上说, 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 但种种原因使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较差, 因此须借助外部力量来实现。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应统一协调, 合理分工, 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 形成有效的监督合理。应注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和监督, 加大执法力度。同时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由于其特殊地位, 能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审, 有利于监督企业设计、实施内部控制体系, 并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疏漏和薄弱环节。

(6) 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篇8

一、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由5个要素构成, 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它虽然不能够直接导致财务报表的错报, 但若存在重大缺陷, 极易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

风险评估由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构成。只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自觉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活动是指结合具体业务和事项, 运用相应的控制政策和程序, 或称控制手段实施控制。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完整收集整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 并借助信息技术, 促使这些信息以恰当的方式在企业各个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使用的过程。

另外, 企业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适当的形式妥善保存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或者资料, 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的可验证性。

二、内部控制要素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

企业内部控制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供产销整个链条, 以下介绍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 并分析其对财务报表认定和企业经营的影响。

(一) 采购与付款环节

1、采购环节:

采购部门在系统中输入请购单, 请购单的基本信息在系统中已经存在, 只需要输入数量即可, 生产经理在系统中审批, 经审批的采购单生成连续编号的采购单。在系统中, 相关人员有权限看到申请采购已经到哪个环节, 便于随时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

2、记录应付账款环节:

收到采购发票后, 应付账款记账员将发票所载信息和验收、采购情况进行核对。如核对一致, 应付账款记账员在发票上加盖“相符”印戳并将有关信息输入系统, 月末一次性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过至明细账和总账。

3、核对差异并处理环节:

每月末, 应付账款主管编制应付账款账龄分析报告, 其内容还应包括应付账款总额与应付账款明细账合计数以及应付账款明细账与供应商对账单的核对情况。如有差异, 应付账款主管将立即进行调查, 如调查结果表明需调整账务记录, 应付账款主管将编制应付账款调节表和调整建议, 附同应付账款账龄分析报告一并交至会计主管复核, 经财务经理批准后方可进行账务处理。

4、付款环节:

在采购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到期前 (视付款期限而定) , 应付账款记账员编制付款凭证, 并附相关单证, 如采购订单、采购发票及验收单等, 提交会计主管审批。在此环节中, 如果供应商数量非常多, 可在系统中设置付款间隔期或者每月统一在月底之前几天时间付款, 保证尽量少的未达账项, 并与对方对账。在进销存中, 控制实物和现金流转是最重要的, 因此, 在付款方面要有多项控制点配合, 审批和对账结合使用, 并形成书面文件归档, 便于以后追踪。

5、维护供应商档案环节:

如果要使以上的信息准确无误且提高运营效率, 供应商档案维护起到基础作用, 在以上控制环节中都会用到供应商的信息, 因此, 在系统中的数据录入和修改要有对应的控制, 尤其在供应商繁多的企业更是要有控制点。另外, 控制点的设置分为人的控制和系统控制, 系统控制适合不需要人的分析并且是相同的事项, 人的控制主要集中在需要分析判断的点上, 这样能够保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并且兼顾效率。

(二) 销售与收款环节

1、增加新客户环节:

承接新顾客, 销售部门将进行顾客背景调查, 获取包括信用评审机构对顾客信用等级的评定报告和审计报告等, 填写“新顾客基本情况表”, 并附相关资料交至销售部门信用管理经理审批。信用管理经理在“新顾客基本情况表”上签字注明是否同意赊销及额度。企业内部需要制定赊销额度的标准, 在审核新客户的赊销额度时根据内部制度确定赊销的金额。将经审批的赊销额度输入系统, 在将来的销售中, 系统中统计出销售与收款情况, 如果超过信用额度, 系统将不能再销售, 这个控制点是对应收账款坏账的控制。

2、维护现有客户环节:

系统中设置标准的格式, 在接受新客户时录入系统, 并且, 系统自动分出客户的等级, 对不同等级的客户要定期审核销售与收款情况, 对应调整信用额度。此项控制保证应收账款及时回款。

3、签订合同环节:

经审批后, 授权业务员与顾客正式签订销售合同。业务员负责将顾客采购订单和销售合同信息输入系统, 由系统自动生成连续编号的销售订单, 销售部门定期编制销售计划, 与采购和生产部门沟通配合事项, 确保采购生产销售的配合, 另外, 采购生产销售信息需要各部门共享, 确保互相之间的监督, 各部门的数据互相核对, 只要业务系统的数据准确, 才能保证财务数据记录的准确。

4、记录应收账款环节:

仓库管理人员根据销售部门的通知发送货物, 在发送货物之前, 在系统中办理出库, 定期在系统中自动生成出库的汇总情况 (包括财务记账的基本信息) 财务, 财务根据仓库管理员的出库信息记录应收账款, 如果是大批量小额出库, 可以将系统设置成每月自动汇总数据一次确认销售。从以上说明可以看出, 通过将人的控制调整为系统自动控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使财务人员的工作从基础的汇总数据提升为在充分的信息数据上分析问题, 通过分析性复核能够发现重大的财务数据错误以确保财务报表没有重大错报, 也能够通过分析财务数据企业将来的经营提供更好的建议。

5、对账及差异处理环节:

月末, 应收账款主管编制应收账款账龄报告, 其内容还应包括应收账款总额与应收账款明细账合计数以及应收账款明细账与顾客对账单的核对情况。如有差异, 应收账款主管将立即进行调查。如调查结果表明需调整账务记录, 应收账款主管将编制应收账款调节表和调整建议, 连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报告一并交至会计主管复核, 经财务经理批准后方可进行账务处理。如同采购环节, 应收账款余额的确认也是比较重要的控制点, 要及时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核对, 这种核对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 确保财务报表的应收账款确实是企业实际应收的债权。

6、收款环节:

款项收妥后, 应收账款记账员将编制收款凭证, 并附相关单证, 如银行结汇水单、银行到款通知单等, 交会计主管复核。出纳员根据经复核无误的收款凭证及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定期将银行对账单与财务账面核对, 定期盘点现金就是对此环节的控制, 应收账款余额是由借贷方发生额构成的, 前面论述了对借方发生额的控制, 在此环节说明了对现金及银行存款余额的控制, 就是间接对应收账款余额进行了控制, 贷方的控制点就可以适当减少。

7、维护顾客档案环节:

此控制点也是销售收款环节的基础控制点, 具体作用和供应商档案基本维护基本一致。

(三) 生产与仓储环节

1、计划与安排生产环节:

生产计划部门根据顾客订单或者对销售预测和产品市场需求等信息编写月度生产计划书, 经生产计划经理审批后由总经理批准。根据经审批的月度生产计划书, 生产计划经理签发预先编号的生产通知单, 该生产通知单一式三联, 分别用于通知仓储部门组织材料发放、第一/第二生产车间组织产品生产、以及生产计划部门按编号归档管理。

2、生产环节:

首先根据生产工艺及核算的效率把生产环节分为若干环节, 每环节设计规范的报表, 此报表包括财务需要的各种数据, 根据此表需要配套设计出一整套基础表格, 根据基础表格的数据汇总出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情况, 在各环节之间的实物流转中注意单据与实物流转的一致性, 即下个生产环节是对上一个生产环节的审核, 每月汇总出当月的数据财务做帐。财务根据各环节报送的数据能够分析出每月异常的成本变动, 确保当期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准确。

3、存货管理环节:

每月仓库将全月的进销存汇总财务, 财务根据此数据入账后, 在尽量保持存货不流转的请款下由财务人员参与盘点存货, 保证财务数据中的存货帐实相符。

三、总结

过多的控制对企业是一种束缚, 过少的控制会使经营混乱, 在经营混乱的同时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就很难保证, 因此, 不同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适合自己的内部控制, 要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选择关键的控制点及控制方式, 保证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8)

[2]张际萍.浅析经营租赁会计变化及其对承租方财务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年05期

浅谈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篇9

一、我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模糊。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都比较模糊, 造成了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合理性缺乏一个公允的体系。一些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存在许多误区, 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所谓的纪律、要求等;二是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的效应不能在短时期内显露出来, 这一点恰恰是那些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管理者们最容易犯的错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 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通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看得出来, 这在某些管理者认为就是徒劳地增加管理费用。而有的管理者则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不利于员工的自由发展, 甚至有的管理者则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矛盾, 对于企业的发展毫无益处;三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体制不顺。在我国, 目前有的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 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的内容不够合理。作为内部控制的手段, 正式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 非正式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道德、价值观、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们是一种合约, 而合约理论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效益原则会导致合约的不完备, 所以说内部控制也是不完备的。同时过多的设置内部控制制度, 可能会有浪费资源、增加成本、降低效率等副作用, 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因此, 只能设计相对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也就是说存在制度外的控制空间。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 业务交叉过于复杂, 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 而内部审计工作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二、我国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 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 提高经济核算 (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 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推动与考核企业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 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的重要保证。

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由若干具体政策、制度和程序所组成, 它们首先是为了实现管理层的经营方针和目标而设计的。内部控制可以说渗透于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只要企业内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的环节, 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防止资产流失。保护资产一般指对本单位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商品、产品以及其他重要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进行保护, 避免由于管理监督不力造成固定资产或者是流动资产的损失;三是保证企业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来说, 要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 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报告及时地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 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 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及时性, 避免会计失真的发生。

三、加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对策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内部会计控制 篇10

一、现代企业制度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

1、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的管理部门需要准确、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便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股东和债权人及其他有关各方面也需要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借贷等决策。

2、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如果没有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的各项实物资产就可能被盗窃、受损或被滥用,有关的会计凭证,账簿记录和统计计量等非实物资产也可能遭到破坏或损毁。因此,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制约企业财产物资的采购、检验、计量与记录、入库、保管、维修、领用、发运和报废等各个环节,有效的制止浪费,防止各种贪污舞弊行为,从而保证财产物资及相关记录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差距

1、缺乏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大部分企业虽然实行了公司制改造,但真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很多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虽然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董事会独立性受到干扰。监事会成员主要由公司职工和股东代表组成,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监督作用难以发挥。股份公司应有的一些机构设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股份公司仅仅具有了现代企业的外壳,而没有从根本上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

2、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力。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有些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还有许多误解,认为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办事手续繁琐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办事效率,甚至认为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人为制造矛盾,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麻烦,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3、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一是偏重事后控制,通常是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惩罚,导致内部会计控制成本较高、收效甚微,也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二是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也导致其管理滞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新的市场工具不断涌现,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没有能力制定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制定的制度环节过多、成本过高,没有操作性,在实践中根本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从而使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健全性。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针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审计委员会等不同的权利主体确立控制权,使各权利主体之间形成不同的权利边界和相互制衡,防止内部人控制。首先,要完善董事会的功能和设置,增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减少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控制。董事长与总经理要分设以增强其独立性。其次要强化监事会对财务的监督。监事会成员应具备行使职责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并保证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要建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当由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监视组成,负责对公司活动进行监督,并拥有聘用注册会计师的决定权等。第三,要建立股东对经营者的强力约束,股东会定期审议公司会计报表,严格评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并决定对经营者的解聘换撤。

2、提高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虽然大多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单位存在着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问题。因而出现了携巨额公款外逃、挪用公款赌博、炒股等。针对这些现象,企业要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力可采取职务分离和授权审批等措施加以管控,避免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事项,经办人有权利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3、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运行起关键作用,因此必须提高现代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视程度,提升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制定操作性强,预防性强的措施,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现代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及时对新的经济行为、新的经济业务作出相关处理规定,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目标。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指出了目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目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认真分析,最后提出了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翟利艳,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会计之友》,2006年第4期

[2]、魏秀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与完善。《现在审计与经济》,2006年第5期

[3]、王灵蕙,刍议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财会研究》,2006年第9期

[4]、胡晓群,浅谈如何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第9期

上一篇:包神铁路下一篇:电影故事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