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

2024-04-26

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精选8篇)

篇1: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

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

在一个周末,我来到五夷山。茫茫烟雨之中,只见蜿蜒浩荡的九曲溪环绕着座座俊秀的山峰。山上流下无数飞瀑,山色雄奇神秘。当我登上天游峰顶时,一片云雾袭来,眼见附近山峰由彩色画面变成一幅水墨画;当云雾退去时,黑白画面又恢复了丰富的彩色。我不禁想象,当初朱熹和他弟子们沐浴在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难道不会对他们的思想

文章产生重要的影响吗?

想起朱熹,自然想到五夷精舍,于是匆匆来到云窝附近的精舍遗址。当年书院的遗迹几乎无法辨认,然而精神似乎决定了物质。这里正在兴建一座名为紫阳书院的仿古建筑。在南宋时,这里与杭州相比,就如同今天的偏远边疆。但两者不仅在景色上各有千秋,而且各为一个中心。杭州是政治中心,五夷山则是文化中心。在杭州,有人造的宫室园林;在五夷山,则有自然的奇峰曲水;在杭州,有繁杂的宫廷礼仪;在五夷山则有坦荡的学术争锋。比起杭州,五夷山更为自然,更为超越。这种自然的与人文的背景似乎孕育了宋学的风格。

从唐到宋,中国社会正如许多著作家所说,发生着一个重大的转折。随着人口的增加,社会变得更为复杂,以传统的世家大族为基础的政治结构越来越难以驾驭整个社会。作为结果,唐代开始了科举制度,又引起了世族大家的进一步衰落。尽管先秦儒学完成了将原始宗教理性化的过程,但仍没有完全超越家族制度。在另一方面,理性主义的儒学虽然能够激励士人超越生命,对普通老百姓则借用传统的祖先崇拜维持信仰。与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相比,儒学似乎缺少神圣性。再加上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增进,又扩大了知识的视野。这时的儒学需要拓展,需要超越,需要一般化。

要拓展,就要借助于外部资源;要超越,就要找到更为神圣的信仰;要一般化,则要发现更为普适的宇宙原理与社会准则。很自然,更为形而上且崇尚自然的老庄哲学就成为宋代新儒家汲取的思想养分。“自然”与“名教”之争,就代表了用更超然、更优越、更永恒的自然之道对人间制度的批判和挑战。借助于“道”的概念,儒学的“天”可以深化为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共通的规则和理由,“天理”呼之而出。在信仰层面,“天理”之天更为神圣,既可以统摄更大范围的社会,又可使人的心灵有所寄托。在社会层面,比之“礼”的概念,“天理”更具一般化的品质。既超越家族,又超越皇权。相信“理一分殊”,宋儒们并不仅限于对抽象的“道”或“天理”的探究,他们也在各种具体的知识中丰富对一以贯之的“理”的认识。对“格物致知”的执着,又使宋代儒学包容了科学的成分。

所有这些,都发生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民间书院中。除了五夷精舍外,还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等等。应当承认,官方的学术机构对于学术的普及和发展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官方的雄厚资源,官学在整理已有文献的集大成方面有着优势,如《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编纂。然而官学容易受到政治倾向的影响,在学术上禁忌较多,缺少创新精神,易于陷入僵化。古今中外,真正的学术创新和思想革命几乎都发生在民间学术机构之中。先秦儒学诞生于孔子的私学之中;老子虽是周王朝官方图书馆的学者,但《道德经》却是在他走到民间以后写就的;宋代的儒学革命则出现于民间书院之中。很难想象,有周敦颐而没有濂溪书院,有二程而没有嵩阳书院和伊川书院,有朱熹而没有岳麓书院、鹅湖书院和五夷精舍,有张载而没有横渠崇寿院。在民间的书院中,由于没有政治倾向的约束,学术可以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从而更有“自由之思想”;书院也多自成一体的财政机制,如多有学田,从而在经济上保证了“独立之精神”;书院的“会讲”制度,成为不同思想流派公平竞争和交流的机制,进而激发了更多的学术创新;不同学派一流高手的“会讲”,如岳麓书院的“朱(熹)张(轼)会讲”,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更成为千古文化盛事;书院本身的学生,自然也就成为新思想体系的载体,成为不同思想的“市场”,最终决定着这些学术创新的命运。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书院就不可能出现宋代的儒学革命。而儒学革命所形成的宋明理学,顺应了唐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成为了宋以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变革。

而从西方历史来看,近现代大学的崛起,则帮助了西方世界完成了重要的历史变迁,即文艺复兴运动导致的现代化。自中世纪末期起,在教会的大学中就开始了对古希腊文献的翻译工作,这些文献显然对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这以后,大学承当了形成新的文化主流和知识创新的角色。这一切成功都和大学的本质相关。由于著名大学多是民间非盈利的私立大学,在这里任何对思想的干扰都受到了排除,因而思想是自由的;与之相关,大学的基本精神包容了不同学派、不同领域甚至不同文化,虽然在实际中,最后一个方面的包容性较差。这也可以从大学的拉丁文词根ū

niversus中看出,其字面意思是“一个特定的方向”,但实际意思是“作为全体、全部”的意思,与universe即“宇宙”的意思相近。大学还有很好的辩论风尚和批评规则。我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时,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各种各样的学术讨论会。学院经常邀请其他机构的学者来演讲,然后进行讨论。思想争锋异常激烈。因为自由,因为“全”,因为存在着公平的学术竞争与交流,才能造就大师级的人才,因为他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文化或知识的组合进行学习,并在学术交锋中激发出新的灵感,改进自己的理论,从而会产生我们永远想象不到的学术结果来。

如今,毫无疑问,我们的文明又面临着新的前所未有的变迁。近代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变革,使家族体制受到致命的打击;工业化和城市化又使人口离开定居的村庄,家族体制受到了进一步的瓦解。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不是血缘的和姻缘的关系,因而更为超越也更为一般。在另一方面,中华文明面对着众多不同于自己的其它文明,它们用各种方式,战争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对中华文明提出挑战,同时又带来了许多文化和思想的资源。中国人更要与其他文明的传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全球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为综合、更为神圣、更为一般的新的文化,以解决我们面对新的巨大的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文化问题。我们需要实现这一文化任务的新的文化载体和组织。

显然,这样的机构应该是民间的非盈利组织。它独立于政治、商业和传媒等其它力量,使它超越而自由,从而能保证它在文化和学术上的创新性。它的民间性质还使它摆脱政府分配资源时不可避免的弊端,从而保证学术标准的纯洁和严肃。它将尽可能地将全人类的文化和知识财富列入研究和教学的范围。作为一所中国的学术机构,它显然首先挖掘中国丰富的思想与文化资源,尤其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的资源。作为一所现代的学术机构,它显然应将西方世界的文化资源,包括其科学的、人文的和宗教的资源纳入其中。作为一个更有包容性的学术机构,它显然也不应忽略世界其它文明,如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以及许多少数民族文明的文化资源。这不仅体现在学科的设置上,而且体现在建筑风格上。当然,不同文明的建筑风格不应在这所大学中互相冲突,而应和谐相处,这显然需要大师级的建筑师。在包容文化和建立公正规则的前提下,它鼓励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科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和批评。它既是一所神圣的学术殿堂,又充满了问题意识。因此它所产生的学问,既可以使学生安身立命,又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回应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文化挑战。

这样的学术机构,既继承了宋代书院的传统,又吸纳了现代大学的精神,从而有可能承当社会变迁时代的文化重任。有了这样的大学,就会出现融会不同文化资源的新的学问。回想宋代,那些文化大师们哪个不是出入儒释道三家的。惟有如此才成就了他们的学问,也成就了儒学革命。今天的学者也绝不会偏执于一种文化传统,因而有着宽阔的文化胸怀,也有整合不同文化资源的功夫。这样的大学将会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期待新的文化大师,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学术群星灿烂的时代,我们可以期待中华文明在回应挑战中再一次崛起。(好范文整理)

篇2: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

《三字经》的流传历史悠久,从宋代到民国都有发展,《三字经》也在不断发展中慢慢完善。从宋代到民国的《三字经》有什么不同呢?

六岁上私塾时,念的第一本启蒙读本是《三字经》。这是本世事百科,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到古今历史,三字一句,还求押韵,内容丰富,文字简洁。读时倒背如流,尽管不完全理解,却久久怀念,存得一本,时而翻翻。

另几本启蒙读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常称的“三、百、千”。《千字文》也是世事百科,1280字,无重字,还押韵,文字也漂亮。《日用杂字》,是酌情读。而后便是“四书”、“五经”——《论语》、《学·庸》(《大学》、《中庸》)、《孟子》(上下),《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周易》)、《春秋》、《礼记》。

六岁时读的书,何以多年还怀念?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久久的积累,非一代、一人所作。它最早的作者,是宋代王应麟;明、清陆续有人补充;1928年,民国时期的章炳麟(浙江人)重新修订。此人活到1936年。多年来,我们似乎不屑提,总觉得旧时代的东西了,像一些旧建筑,拆还拆不迭,不如弄新的。然而,我们先后弄过几次新的《三字经》,却都没有传开与传下来,值得深思。

凡历史的东西,时代烙印总会有,但这是本传诵知识的文学,准确、客观,还是它的基本特色。里边写到的有的事例,经不起推敲,如“如囊萤,如映雪”,萤火虫夜里在山野间飞,尾部发光,你若捉住,它就不发光了,也不可能放到瓶子里,让它照着读书;在雪的`映照下读书,也有些不容易。

多数事例是好的,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上边的“囊萤”、“映雪”,是“家虽贫,学不辍”,这精神也可嘉。

似乎最不大好接受的,是开头的“人之初,性本善”。《千字文》开头“天地玄黄”,好接受;《日用杂字》的开头“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也好接受,联系今天看,农业是基础,有农则稳,觉得那“最为先”的强调,很对。而这个“性本善”,我经久久思考,觉得还是对的。善,包括善良、洁纯、美好、友爱等意,我观察过我的娃娃和娃娃们的娃娃,真善美,与生俱来。还如常说的“一张白纸,可以写最好最美的文字”。

人的一些毛病,是受到社会影响以后才有的。所以,抓教育,这件事,多么重要。此书讲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后,入题就是讲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个“贵以专”的教育宗旨,现在看,又是多么对。专心致志,不好高骛远,贪大求多,分数第一,学用脱节,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母亲呢?前面已有“昔孟母”,这里就不再重复。“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都已是千古名言。

讲自然知识方面,“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讲社会知识方面,“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孙的孙子为玄孙,再往下还有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等,但实际上,从高祖父到玄孙为止,再往下或往上,都可以不论。

要读的书,列入了从“训诂”到“四书、五经”,“论语者,二十篇”,“孟子者,七篇止”,“作中庸,乃孔伋”,“作大学,乃曾子”,“诗书易,礼春秋”,然后还有其他“子”与“诸史”。对历史方面,“自羲农,至黄帝”,一直讲到民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几句就几个朝代。

篇3: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一、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概念解析

(一)宋代书院

依据我国古代历史时期的划分,宋代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279年(历时三百二十余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亦可分北宋和南宋两个朝代。在当时社会经济发达、文化教育繁荣、科学创新突飞猛进、政治开明廉洁,宋明理学的出现,儒家思想的复兴,全社会掀起尊师重道之风的高潮,为书院的兴盛准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唐朝时出现了叫“书院”地方。最初的书院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没有教授生徒的功能。后来人们所说的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学校式的书院,可以说最早源于私人讲学,形成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宋朝,以后逐步形成书院制度。[1]书院,也称书舍、精舍,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重要教育机构,把教学与藏书结合起来。一般以私人主持创办为主,程度较一般私学要高,强调学生自学读书,从而使教学与学术紧密结合起来,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欧洲中世纪及中世纪大学

12世纪初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发展、城市的兴起,作为上层建筑的大学在西欧便应运而生,如意大利、法国建立起当时最早的几所大学,也就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萌芽与代表,诸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欧洲已建立了四十多所大学。出现这些大学并得到发展,反映出西欧思想文化生活的进步。

中世纪大学的发展经由萌芽、发展延续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摆脱了“官学性质”。中世纪大学成立时便不受政府控制,去“官学化”在中世纪大学发展中作用十分重大,尽管也要与基督教等教会学校进行控制与反控制较量,但最终中世纪大学还是获得了胜利,并得到长足的发展,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二、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相同点

(一)勤于思考,敢于怀疑,注重创新

从古代书院众多大师所提倡的勤于思考,善于对不同文化提出质疑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书院不仅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注重锻炼学生博学专精、敢于批判创新的宝贵精神。[2]起初很多学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进而把“勤思”与“质疑”相结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无独有偶,欧洲中世纪大学与中国宋代书院一样,同样也把“勤思”和“质疑”相结合,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两个指标。鉴于西欧中世纪初期,宗教处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掌控者,并加以严格控制,所以当时大学主要以神学为其教育内容,浓厚的宗教色彩,导致基督教垄断了整个教育。

(二)注重交流,提倡争鸣,学术论证

讲会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治学制度,鼓励学术交流,提倡思想争辩。这种争辩与交流包括书院内部,也涵盖书院外部。[3]书院内部的学术交流仅限于本书院不同思想的交流争辩,而书院外部的学术交流不仅仅是不同学派之间,还有不同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思想论辩。这一举措在宋代的书院十分盛行,均提倡在学术上交流、在思想上争辩,促使不同书院、不同学术流派彼此交流观点、共同探讨、自由辩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使得书院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交流、争鸣与论证中汲取精华,拓展学术眼界。

(三)教学相长,提倡教育与学术相契合

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的重要场所。一方面,研究自己学术观点并在与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学者利用学术交流与争辩教学的方式,来传播、传承和发展学术观点,使学派思想得以流传,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主要载栖息之所,给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大学的科研园地里,学者们对权威提出质疑,对宗教思想加以反对,教学相长,尊崇理性,反对封建,抨击传统老旧思想,拓展教育新领域,使教育与学术相契合。

三、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不同命运

(一)二者所依的经济基础不同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而宋代书院就是在这一经济基础下萌生的。加之,封建权贵和社会观念比较狭隘、等级阶级森严,推行“重农抑商”的思想,商品经济没能兴起,农民阶级在与封建阶级的抗衡中力量微小,又没有新的工商市民阶级与封建势力抗衡,导致书院失去了所依赖的阶级基础。

欧洲在中世纪的历史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给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阶级———市民阶级,并不断发展壮大,地位不断提高。新的市民阶级产生之时就对封建势力充满抗争,他们不甘忍受封建王权与教会神权欺压,为了自身自由不断抗争。

(二)二者所依的政治体制不同

我国古代书院是有私人办学而兴起的,但在高度集中的封建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书院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扶持,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演变为“官学”,直至成为科举考试的“练兵场”。虽然书院提倡学术交流、敢于怀疑,注重创新,但迫于高压的专治体制最终未能形成独立办学。

中世纪的欧洲与我国宋代同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但因为地缘关系中央集权势力较弱,政治自由的空间相对较大,给大学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自主办学。与宋代书院的发展命运各异重要原因是欧洲中世纪大学摆脱了封建王权和宗教神学,受封建世俗政权的干涉较少。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地缘分布在新兴的城市,新生的市民阶层通过大学这一阵地与教会或封建领主抗争,以争取自由和自治。

(三)二者文化背景不同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极深的。宋代书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教育内容自然要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宣扬儒家思想,像诸如自然科学等应用性强知识受到排挤。在中国儒家思想的渲染下,宋代书院不单单是传播文化修养,更为重要的是将封建王权与教育理念相结合,以为其巩固政权培养“仁人志士”维护阶级利益。迫使书院逐渐背离了办学宗旨,沦为政治工具。

欧洲中世纪大学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传承了古希腊等古老的欧洲文化而渐渐演变成长,尽管教育的具体主张各异,但始终没有背离尊重科学、崇尚自由、勤于思辨教育思想。而是在封建王权与宗教神学夹击下抗争,重视自然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为文艺复兴运动聚集能量和准备人才。

四、对我国当代发展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行政化管理“去行政化”

高校管辖“去行政化”。权力机关应加强立法,赋予高校类似于企业法人的独立法人资格,保障高校办学自主权。封建王权、宗教神学与市民自由权的斗争中,不论哪方胜出都会以法律的形式来固定权利,而法律一旦制定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欧洲中世纪大学有自主办学的权利,才得以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受到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院校附属于政府,丧失了自主办学权。

(二)优化课程设置,切合社会需要

课程设置也是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命运不同的一个影响因素。我国宋代书院以讲授“四书五经”为主,培养的是封建王权的维护者,最终书院会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退出历史舞台。反观,欧洲中世纪大学以实际应用为主的课程设置,而且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潮流。很自然的便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三)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我钻研

教学方法对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是自学能力。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还是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久而久之便抹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就自主学习方面借鉴宋代书院及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做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加强学术交流,鼓励学术争辩。

五、总结

从宋代书院到中世纪大学的学校进行对比,我们得知宋代书院的讲会制度是值得借鉴的,有利于学术交流和思辨。从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出发,也能深刻地体会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治学不单是埋头苦干,也需要交流切磋与思辨,就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辩论来获得新的启发。

摘要: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同一历史时期的两种比较特殊的高等教育形式。它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以获得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启示,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宋代书院,中世纪大学,比较,启示

参考文献

[1]华琼.宋朝的书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欢欢.中世纪大学与我国宋代书院教学的比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篇4:从大学到书院有多远

这个问题实际上要问的,不仅仅是大学到书院有多远,更为重要的是:你距离你自己有多远?我们每天距自己十万八千里,我们每天活在自以为自己是自己的荒诞之中。

生命从本质层面上来讲,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经历了几十年,那悬殊已经非常大了,大到从海拔0米到海拔将近4000多米,就是到珠峰大本营的那个地方。但是若以海拨为境界,人群中已有到海拔4000米的人了。当然先来的未必能先到。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先学的未必就先知。会造成海拔0米到海拔4000米的落差,是因为一个很深层的原因,它关乎到我们烦恼的水准,有些人烦恼的水准已经相当高了。

所以我们虽然在终极上是要找“开心”的,但是这个“开心”可不是“开心一乐”的“开心”,这个开心是揭开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沉疴的开心,那就叫作明明德,那就叫做启用,那才叫打开了心,才有所谓的明心见性。

前几天,我去了四祖寺。我跟方丈说:“哎呀,有很多人发无上心到寺院来,这是可喜的事情。但是我且喜且怜之。”可怜在哪儿呢?对于一般人的人来说,如果他烦恼,他想着找个地方去躲避。于是他从所谓的大街上躲到了寺庙里。问题是他去寺庙里,不到两年就又把它当大街上的家。你不过是换个家住,你何尝出过家?换个家住不等于你就没有烦恼了。到了那里,你还朝哪儿退,你还朝哪儿藏,你还有什么样的地方可以去逃跑?也就是说从这个层面来讲,在人世间的人最起码还有寺庙这一个退路,在寺庙的人几乎没有退路。这是我觉得可怜的地方。今天还有几个人是在正念上出家的呢?以一颗有染的心出家,永远出不掉的。种子若污染了,是种不出庄稼的。

因此,烦恼无处不在,不关乎你是在所谓的世俗界还是寺庙,不关乎你是识字还是不识字,不关乎你是在大学还是在书院,也不关乎你喜不喜欢所谓的国学与传统文化。如果你还处于喜欢所谓的传统文化的层面上,那么你来书院学习也只是消磨。它不是外在的,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爱好类的玩物或玩具,它不是对你来说可有可无的一本书,它也不是你站在2014年回望的两千年前的所谓的轴心时代。你若认为你与圣贤之间悬隔了两千年,你将永远没有办法合十。没有什么比在今天,拎起你的大锤,击碎你的自以为是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诸位,你准备好了吗?所谓,“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强调的。那么我们需要准备什么?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一个人烦恼的级别,决定他智慧的高度。所以若要想有智慧,先要起疑情。所谓疑情就是对自我的击破,疑情可以击破你所有的虚荣。当一个人的虚荣彻底被击垮以后,这个人就是真人,就是圣贤,就是觉者。

这个人可能就是我们中的某一个。

圣贤不是没有烦恼,但是圣贤的烦恼是圣贤级别的烦恼。跟俗人的烦恼最大差别在于:所谓俗人,烦恼只在口腹;所谓的圣人烦恼,在于天下良知。天下不能没有道,无道不可行于天下,人不能不人。人若不人,那么你到底离你自己有多远,人离人又有多远?有人形未必是人,若这一烦恼一起,你就上路了。孔子说,“吾十五而有志学不志于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若没有在“十五志学不志于谷”上有所体悟,后面就不用再读了。对于孔子来说,他十五岁就明白了,志学的目的在于直指人心与良知上的,不是为了换了换谷子。那么这就是发心。我们今天也讲立志。我们来到秋浦书院,不是为了你的爱好,不是为了读几遍书,也不是为了学一点东西跑去换谷子回来。一个真正的所谓真人与真知,不是对外物的拒绝。若说获得,十亿,百亿也不嫌多。不是说一个修道的人就可以不去挣钱了,就不要钱了。穷的没裤子穿不等于他有道。如果说以拒绝外物为修行,那就太简单了,但是真想把自己弄穷可不简单。但这穷不是物质上的穷,是穷尽的穷,是究竟。你穷尽了什么?物质上的穷或达,与生命的庄严与生命的快乐实际上不发生关系。但是我们后天的学习与教育用语言的方式告诉我们,它发生关系。因此,被灌输的我们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这才是大家来到书院的意义。在这重启我们思考的能力,在这重启我们的思维,完成一个思维的重建。即便是打战,你总得知道你的敌人是谁?你不能像堂吉诃德那样跟风战斗。你根本没有能力锁定目标,你就胡乱放箭,那么当你储备的箭被你放完了后,你就只能绝望和堕落。这就是当我们还在少年的时候,当我们还有血气的时候,我们还可能有一点所谓的理想。可是很多人人到中年就开始酗酒,就开始打麻将。他们的人生还没有活完,但灵魂已经死了。是谁放逐了这个生命?

篇5:现代大学书院文化建设探索

“书院”一词最早起源于唐代,胜于宋代,延绵至明清,传承千年,出现了众多著名书院,如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以及河南的应天书院等。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组织,已然形成其特有的书院文化。古代书院的兴盛离不开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即为精神之所在,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消耗殆尽,而因时间的积淀使得文化更加具有厚重感。“近现代大学”起源于十二、十三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现代大学”开始于十九世纪初,一般认为,德国洪堡在1809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诞生。而我国现代大学教育起步较晚,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随着中国现代大学教育近一百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大学对学生的培养过于重视学科化和专业化,而轻视通识教育。因此,在国内以香港中文大学为首的众多高校早已开展了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以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而在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制度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积淀。因此,本文总结古代书院文化精髓,探索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下文化体系的构建对实现全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古代书院文化

我国古代书院经历了近千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体系。从书院的选址、书院的建筑文化到育人理念、教育形式再到师生关系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讲究的,而且环环相扣,互相作用,浑然一体,形成别具一格的古代书院文化体系。

古代书院是当时鸿儒大师,文人雅士讲学交流之地,引领学术潮流,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学问和德行,因此古代书院的教育不是专才教育,而是注重培养具有崇高道德理念和学问的有志之士。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礼,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是因为其可以把学问和德行融于一身,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传授知识,这是育人的最佳途径。如果只重视学问而轻德行,那么就会误入歧途,引发悲剧。

古代书院注重“品行高尚、知行合一”,“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育人理念。品德教育是书院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将其写进规约。如耿介在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在嵩阳书院制定了《敬怒堂学规》,而后到了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敬怒堂学规》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嵩阳书院学规》。学规首先就讲到“书院同人,皆有志于圣贤之学,须从德性涵养中来,致知力行,而后可渐渍,以几于道”。学规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每一条都有具体阐述,使人一目了然。学规的订立有助于培养书院师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古代书院教育非常重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育人理念。学术自由首先体现在学者们可以自主地进行学术研究。有了一个更加宽松的学术环境,学者们可以潜心搞学术著学说。有了学术自由,自然避免不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就体现了“兼容并包”的育人理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辩”,在这次著名的学术聚会上,朱、陆双方就“为学之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此后,朱、陆两人多次展开思想交锋、学术论辩,但终未能“会归于一”,这体现了双方各自学说思想的特点。有了这种各具特色的朱、陆之学的存在,使得南宋儒学以至南宋以来的全部儒学才更加丰富多彩,展露出生命活力。并且,朱、陆之争促进了朱学、陆学乃至整个理学思潮的发展。

古代书院的教育形式受到其育人理念的影响,书院大师在讲授学问时,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经常是提纲挈领以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大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师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平等交流,自由探讨的。此外,书院为了进一步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会制定相应的规定加以约束规范。

“学问有成,在乎自修,而不在乎外界压迫”,因此书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以大师的讲学指导为辅,同时会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做自主研修。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有不明白的大师再给予讲解和辅导。另外,书院在教学过程中,定期还会安排各类学术演讲,包括“升堂讲说”、“会讲”和“讲会”等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启发了学生自由研究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书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3 大学书院文化的特征

现代大学教育近二百年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学科、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目的的。现代大学加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却减缓了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重视了科技创新,却忽视了文明传播;弘扬了技术理念,却冷落了人文精神;强化了才能的功效,却疏漏了道德的价值。这些现象无疑把大学变成了社会的“附庸者”,把一切教学科研的最终目的变成了社会服务,把科研成果变成升迁发财的“武器良药”。因此,如何转变这种功利心态,对于大学,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了转变这种不良风气,摒弃功利之心,弘扬全人教育理念,现代大学不断寻找改革方向。而大学书院制的出现,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无限的光明。

大学书院是大学内部自行设置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承担学生生活与文化活动的新载体。这种新载体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可以充分弥补高等教育中学科专门化、课程专业化所带来的弊端。大学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培养,不仅要术业专攻,更重要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而书院制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载体,必然在全人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大学书院制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先后有近百所高校进行了书院制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中,比较典型的高校有香港中文大学(1963年)、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复旦大学(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淮海工学院(2008年)、汕头大学(2008年)、肇庆学院(2009年)、上海大学(2011年)等。书院制与现代大学的有机结合,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探索现代大学教育的必然结果。

大学书院与古代书院具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有内在的联系。区别在于大学书院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以弥补大学学科专门化、课程专业化所带来的弊端,目的就是造就综合素质良好的新时期青年。大学书院的存在形式大多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形成学生生活社区。在学生书院生活,有专门的书院管理服务老师,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及时给予帮助;他们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等。同时,通过书院这个新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调动更多的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等。

大学书院制建设过程中,关于书院文化建设一直是构建书院的核心内容。而要建设“书院文化”,就要研究“书院文化”具有哪些特点。通过总结国内外各高校书院建设经验,可以知道“书院文化”具有“有而无”的存在特点,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周围、影响我们的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一种存在形式。

“书院文化”又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特点。普遍性体现在书院的育人目的都是为了弥补学科专门化、课程专业化所带来的弊端,书院所做的一切事务工作都是围绕全人教育开展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大学的不同书院,都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有的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有的注重科学精神教育,有的注重人格情操教育等,可以说由于“书院文化”具有“特殊性”,也就可以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书院文化”,而“特色的书院文化”又是书院的命脉,不同特色的书院文化当然会造就不同的社会人才。

“书院文化”具有依赖性的特点,这体现在所有的书院文化建设活动全部依赖于学生,学生即使文化的创造者,又是被熏陶者。“书院文化”的积淀不仅是靠时间的推移,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创造与传承。

“书院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文化形式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显性文化主要通过书院的内外环境布置,书院硬件设施等体现,隐性文化主要通过人际交流、制度规范等方面体现。

大学书院是否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是左右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学书院制生命力的所在。只有具有特色鲜明的大学书院文化,才是大学培养多样化全面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满足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需要,同时,也是形成特色大学的需要。

4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文化建设探索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主动走近学生为基本原则,以服务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成长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业指导、加强服务保障,努力将书院打造为强化立德树人的阵地、密切师生关系的舞台、提升发展能力的课堂、落实精细管理的平台,充分发挥书院在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积极践行卓越理念,通过进一步发挥学生书院的育人阵地和平台,丰富并拓展第二、三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融通、自主学习、组织管理等实践能力。坚持传承学校学生管理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推进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促使学生管理更加强、体制更顺畅、工作更有效,最终实现“学科融合,学院不虚,书院更实”的目标。坚持推动更多教师广泛深入学生、走进学生,促进导学、助困、解惑常态化。通过实现党团组织进书院、教师导师进书院、讲堂课堂进书院、事务服务进书院、社团组织进书院、校园文化进书院、平安创建进书院等等,实现各种育人力量的协同。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建设开始于2010年,多以绍兴籍名人的名或字命名。截止到2015年末,绍兴文理学院共成立12个书院,涵盖了全校各个层次的学生。

南山校区分布四大书院,分别为阳明书院、仲申书院、文澜书院和建功书院;河西校区分布四大书院,分别为成章书院、竞雄书院、树人书院和青藤书院。在兰亭校区成立羲之书院,上虞校区成立东山书院以及在河东校区成立嵇山书院等。

在成立的这12个书院中,每一个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其中以仲申书院为例,仲申书院以绍籍名人蔡元培先生的字命名,位于南山校区,所辖7—10幢公寓楼,每幢公寓楼均设有综合办公室、学习辅导室、病号房、公共储藏室、心理辅导室等8大功能房,目前有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等学院的学生入住。

书院由院长、副院长、院务主任、辅导员组成,设有书院团委、学生会、自管会、楼委会等多个学生自治组织,另有书院宣讲团、诚信驿站运营团队、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院报编辑部等多个学生工作团队。

书院以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院训,以校友文化为主题,秉承先生“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教育精神,学习北大“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的人文理念,希望住在仲申书院的每一位“准校友”以历届杰出校友为典范,怀揣梦想踏进小舍,以大家之身走出小舍。

书院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主动走近学生为基本原则,以服务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成长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业指导、加强服务保障,努力将书院打造为强化立德树人的阵地、密切师生关系的舞台、提升发展能力的课堂、落实精细管理的平台,充分发挥书院在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经过多年的书院制建设探索,绍兴文理学院逐渐形成了立足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具有显著书院制特色文化的先进高校。

参考文献

[1]曹磊.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80-84.

[2]孔素美,白旭.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形制浅析——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为例[J].建筑文化,2011,(7):177-179.

[3]宫松涛.嵩阳书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4]朱为鸿.传统书院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创新[J].肇庆学院报,2013,(1):8-12.

[5]杨秦,杨万文.中国书院文化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事[J].学术探索,2014,(3):153-156.

篇6: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

2016年秋,山西省兴县友兰中学的刘宇,以全县文科第一的成绩被中山大学录取。然而,在这位高考状元的背后,却有着一段辛酸史。刘宇的爸爸本是一位乡村教师,不幸在十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去世,留下三个孩子和一个脆弱的家。刘宇的妈妈在县教育局做清洁工,以每月800元的工资艰难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要供三个孩子上大学。虽然一些企业的资助解决了刘宇的学费问题,但是这位高考状元依然自强不息,利用自己高考状元的优势,找来县里的这届理科状元和英语单科状元同学,租一间廉价的房子,成立了一个“状元书院”辅导班。他要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于人,顺便赚钱补贴家用。

素材聚焦 养花和做人,都得用心

刘宇和妈妈租住在县城一个破旧的窑洞里,但这并没有阻止一个状元的诞生。刘宇在窑洞的窗台上养了些花花草草,长势很好。他说,养花和做人,都得用心。正是因为用心,所以,他格外体谅妈妈的辛苦;他还定期回到农村老家看望留守的85岁的爷爷,每次他都亲自做饭,陪爷爷开心地吃,然后去地里干活;在学习上他坚持“不妄听,不妄言,一步一步,一题一题,踏踏实实”,这也是他贴在补习班墙上的警示语。刘宇的状元秘訣并不深奥,只有“用心”二字。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用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范文片段示例】人们常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就会用心做事,正是用心了,事情就会变得很舒心。就像住在窑洞里的文科状元刘宇,用心学习,脚踏实地,所以成绩优秀;用心养花,枝繁叶茂,所以花团锦簇;用心陪伴爷爷,烧火做饭,所以爷爷高兴;用心对待妈妈,办“状元书院”帮妈妈减轻经济负担,所以让人倍感宽心。难怪有人说,一件事重复做,只能成为专家;一件事用心做,才会成为赢家。

其他适用话题 磨砺;小确幸;人生态度

篇7: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教育特点;高中语文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与封建官学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很多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即使放在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也是具有极大借鉴意义的。尤其是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汲取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教学借鉴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特点进行介绍。

一、教学目的方面

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来看,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而是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来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借鉴白鹿洞书院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师生关系方面

白鹿洞书院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在选择教师时通常都是仰慕而来,并且教师和学生都是品德高尚、互相尊重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值得当今高中语文教学借鉴的,语文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并且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豁达的胸襟来感染学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进而促使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方面

在教学方法方面,白鹿洞书院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精研、体察的思想和能力,而精研和体察正是对高中生语文能力的重点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对白鹿洞书院中的教学方法加以借鉴,以更好地提高高中生朗读、钻研、实践等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课堂氛围方面

白鹿洞书院的课堂氛围是相当自由宽松的,学生能够自由地发表见解,与教师进行交流,扩大思维的开放性。而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形成。借鉴白鹿洞書院中的课堂氛围特点,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宽松和活跃,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白鹿洞书院独特的教育特点对于当今社会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赵伟含.略论白鹿洞书院在两宋时期的不同特点[J].绥化学院学报,20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

篇8:从宋代书院到现代大学

警用索纳塔白蓝相间的喷漆给人酷酷的感觉。

花生壳样式的大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候的索纳塔还是第五代产品。

十年间,

北京现代不断推陈出新,

索纳塔已经发展到了第九代产品。

而就在新车上市一年之后,

混动版索纳塔九上市,

现代未来战略已然开始布局。

索纳塔Sonata面世于1985年,“Sonata”名称源于意大利语,意思为“奏鸣曲”,象征着命名者希望它“集高贵与典雅为一身”的美好愿望,以及乐观、向上、奋进,追求完美的生活态度。

31年来,索纳塔车型历经七代传承(在中国为九代),先后在韩国、欧洲、北美、中国等市场获得成功,以出色的工艺和过硬的品质赢得消费者好评,成为了韩国现代汽车历史上最成功的代表车型之一。

第一代索纳塔

第一代索纳塔诞生于1985年,外形是基于现代Stellar为基础开发的,与当时的丰田皇冠、日产公爵等车型极为相似,搭载1.8L和2.0L排量的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95马力和131马力。

这款车型得到了韩国消费者的极大认可,并成功完成销售共582822辆。但由于属试探性开发的产品,1987年底第一代索纳塔宣告停产。虽然生命周期仅仅维持了两年,但它却开启了一个“索纳塔时代”。

第二代索纳塔

1988年,也就是在第一代停产的一年后,为顺应北美市场日益膨胀的需求,并扩张在北美市场的份额,现代汽车推出了第一代索纳塔的继任车型——第二代索纳塔。

第二代索纳塔造型出自意大利著名设计师乔治亚罗之手,稳重且大气,具备同级别车型中宽大的空间。同时,为了迎合美国消费者热衷于大排量发动机的需求,搭载了来自三菱Galant的2.4L发动机和3.0L V6发动机,最终成功打入北美市场。

第三代索纳塔

第三代Sonata面世于1993年,外形采用了流线设计,内部更加人性化,使这一版本开始攻入主流市场。为了迎合美国消费者的喜好,现代汽车于1996年对第三代SONATA进行了改进,使其外形看起来更加高档,这一年第三代索纳塔的销量上涨了25%。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三代车型开始,现代汽车将索纳塔的生产线移至韩国本土。这也是索纳塔走出北美成为全球车型的开始。

第四代索纳塔

1998年,第四代索纳塔上市。这代产品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并获得了出色的市场业绩,它推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在同级别车畅销榜首的位置。第四代索纳塔载由现代自己研制的发动机,分别是136马力的2.0L和138马力的2.4L Sirius发动机,而顶配车型则是用最大功率的170马力的现代Delta 2.5L V6发动机。该款新车2002年在美国上市。2004年,第四代索纳塔达到销量巅峰,年销量为104000台。

第五代索纳塔

2002年,北京现代成立。同年,第四代索纳塔作为在欧美市场热销的成功车型,被引入国内生产,并被重新定义为“第五代索纳塔”。

当年签约,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北京现代以“闪电出击”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工业史上的奇迹。而索纳塔作为北京现代成立后生产的首款车型,也成为了这一历史的见证。后来,这款车被改款为“名驭”。

第六代索纳塔

2004年,现代汽车发布了第五代索纳塔。北京现代于2006年将其引入国产,并定义为“第六代索纳塔”,中文名御翔。

御翔搭载2.0L和2.4L两款发动机,并以较高的性价比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第七代索纳塔

2009年,北京现代专为中国市场推出了索纳塔车型的升级版“第七代索纳塔”,中文名领翔。

领翔是依据中国消费者喜好而设计的车型,外形更加动感时尚,并融入了现代汽车的家族特点,与御翔的风格有很大不同。领翔搭载排量为2.0L和2.4L两种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65马力和174马力,配置方面也比同价位中型车更具优势。

第八代索纳塔

第四代车型推出6年后,2010年,索纳塔迎来了又一次换代,这就是今天市场上热销的“第八代索纳塔”,也是最为中国消费者熟知的索纳塔,或称“索八”。

第八代索纳塔外形设计颠覆了人们对现代汽车的惯有印象,采用了一种被称为流体雕塑的外观设计理念,柔美中散发着硬朗的气质,整车优雅而富有动感。整车应用大量的高科技配置和丰富的安全配置,并以先进的车身结构缔造了其北美NCAP碰撞五星的超高成绩。

2011年4月,在韩国和美国上市1年2个月之后,由北京现代生产的、集中了现代汽车最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的第八代索纳塔正式上市,国产车型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海外设计,并在上市后取得了极佳的市场反馈。截至今年10月,北京现代第八代索纳塔已累计销售超过30万台。

第八代索纳塔是北京现代目前为止最成功、影响力最大的车型,它成功树立了在中高级车市场的主流与优势地位,成为了北京现代阵营“领军人物”。同时,在“索八”的带领下,北京现代也一步步实现了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完成了从发展速度到提升品牌华丽转身。

第九代索纳塔

2014年,历经29年传承的索纳塔车型迎来了第九代。第九代索纳塔将采用了现代汽车最新的流体雕塑2.0设计风格,外观动感不失细腻、简洁大气、低调不张扬,车型更长更宽,继续保持乘驾空间的优势,同时在配置上大幅度升级和改善,为消费者带来更极致的驾驶体验以及领先的安全性。

国产“索九”已于于2015年3月上市。据了解,北京现代已经将第九代索纳塔目标人群锁定为30岁以上的社会精英,他们务实不张扬、进取不懈怠,关注座驾的动力操控和智能科技。

nlc202309091048

自2011年上市以来,第八代索纳塔就是北京现代中高级车市场的代表车型,D+S战略的重要一员。随着新车型的推出,第九代索纳塔无疑将接过指挥棒,成为北京现代新一代的战略和领军车型。同时,“索九”的上市也将进一步强化北京现代在D级车市场的竞争力,扩大中高级车市场的竞争优势,并带动北京现代品牌的提升。

作为北京现代的旗舰车型,索纳塔担负了提升品牌力,抢占市场等多重任务。在韩系车乃至整个中国汽车大环境并不明朗的今天,第九代索纳塔的细分市场话语权如何对北京现代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奔驰C和E等车型会同时推出商务版和运动版车型,为的是俘获不同喜好的消费者。北京现代在第九代索纳塔(以下简称索纳塔九)身上也玩起了同样的套路,不过北京现代玩得更彻底,不只为其设计了不同的外观和配置,车主还可以选择1.6T和2.4L两款截然不同的发动机。今天我们试驾的是2.4L版本的索纳塔九,也就是商务定位的索纳塔九。

大气外露

“流体雕塑”是现代汽车9年前提出的设计理念,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流体一般的雕塑。之前的ix35和索纳塔八都应用了这一设计理念。索纳塔九同样应用了“流体雕塑”设计理念,但不同的是已经升级到了第二代,重雕塑而非流体。

索纳塔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成熟多了。中网采用六边形设计,自适应巡航模块镶嵌于镀铬饰条中间,很能吸引眼球。大灯的样式更加简洁,采用近远光一体氙气光源,同时带有转向辅助功能大灯下方并没有设计雾灯,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手动开启的示宽灯,与常规的LED日间行车灯有一定差异。

索纳塔九的侧面造型也有一定变化,尺寸小幅提升,与同级雅阁、凯美瑞不相上下。后视镜采用双色设计,集成LED转向灯,除常规的电动折叠功能之外还配置了电加热功能,在北方的冬天十分受用。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当车主携带钥匙走近车门时,后视镜会自动开启,就像欢迎仪式一样,很走心。花瓣状的轮毂造型比较复杂,尺寸达到了18寸。延续了上一代车型全黑的车顶设计,全景天窗融入其中,俯视的话十分炫酷。

车尾依然能看到索纳塔八的影子,但细节之处做了不少改动。尾灯内部结构做了很大的调整,增加了LED光源。现代惯用的连接左右尾灯的镀铬饰条并没有出现在索纳塔九上。排气管依然采用双边双出的设计,但由椭圆形变成了六边形。与后视镜类似,当车主携带钥匙走近尾部时,车身便会连续闪烁数次,之后行李箱门便会自动开启。如果你在闪烁时远离了尾门,系统便会判定为你只是路过,并不会开启尾门,设计十分智能。

商务有余

索纳塔九内饰的变化比外观变化更加明显,商务气息浓厚。家族式的多功能方向盘,造型沿用了多年,而在1.6T车型上,采用的是更加运动的平切式方向盘。仪表盘的样式很简洁,但是行车信息很丰富。

Y字形中控台改为T形设计,功能区域看上去更加独立,给人的感觉更加现代化。中控台分区明显,大量使用了梯形元素,看上去更具科技感。整体稍向驾驶员倾斜,操作更加便利。显示屏尺寸不大,但集成了带随动辅助线的倒车影像、GPS导航等功能,同时可以与手机实现互联,显示屏的影像实时显示在手机上,手机也可以操控显示屏,可玩性很强。空调控制区域的按键布局十分规整,座椅加热功能毫无悬念地出现在了索纳塔九上。

除了这些传统配置之外,索纳塔九配置实现了全面升级。挡杆后方的几个按键分别集成了带自动驻车功能的电子手刹、停车辅助、电动遮阳帘、自动泊车等功能。同时,索纳塔九还配备了车道偏离系统及智能自适应巡航系统,行车更加便利也更加安全。

因为外观尺寸有小幅提升,索纳塔九的乘坐感受也有一定变化。坐在车内,纵向变化较小,横向空间有一定提升,头部表现依然不错。座椅整体都很宽大,乘坐舒适性不错。但后排座椅依旧无法放倒,行李箱容积固定在了510L。

从“心”开始

在文章开头,曾经提到过这款车搭载了2.4L发动机,是索纳塔九的顶配车型。因为应用了缸内直喷技术,这款2.4L发动机的性能比上一代有一定的提升,其最大功率达到了139kW/6300rpm,最大扭矩为240Nm/4250rpm。与发动机匹配的依旧是6挡手自一体变速器,提供运动、正常、经济三种驾驶模式。三种模式下,索纳塔九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索纳塔八敏感的油门给人印象深刻,索纳塔九则摒弃了那种偏日系的调校。索纳塔九的油门踏板沉重了许多,加速也更加线性,更符合其商务车的定位。城市驾驶中,变速器降挡十分积极,即使是到了中后段,索纳塔九并线超车都十分轻松。

索纳塔九采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方向盘的虚位减少了很多,力度也更加细腻,指向性有一定提升。低速轻柔,倒车出库都很方便。而随着车速的提升,方向盘又变得十分沉重,增加了行驶安全性。

索纳塔九的悬挂依旧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组合,调校偏舒适,高速过弯时有一定的侧倾。整车的NVH表现优秀,即便是高速路段,车内对话也毫无压力。

值得一提的一点,得益于诸多节油技术的应用,以及更加低风阻的设计,索纳塔九的燃油经济性也有了质的飞跃。在我们的实际测试当中,索纳塔九的百公里油耗达到了6.9L,而且是在一名司机加两名乘客外带行李箱满载的情况下,当然,炎热的夏天,也少不了全程空调。

未来已来

前不久的6月13日,第九代索纳塔混动版正式上市。第九代索纳塔混动版作为北京现代首款混合动力车型,标志着北京现代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战略-NEW计划”正式启动。新能源未来时代已然来临。

混动新突破

第九代索纳塔(以下简称索纳塔九)混动版定位于“混合动力高端优选座驾”,面向“时代先行的智慧精英”,实现节能效果、稳定安全和服务保障三方面的更高突破。

索纳塔九混动版搭载了TMED混动系统,该系统能让发动机和电机始终工作在高效区域,同时动力耦合方式及行驶模式切换简单直接,系统效率更高。其次,索纳塔九混动版有更广的纯电行驶车速区域,在120kph车速下均能实现纯电驱动行驶。同时,索纳塔九混动版采用多项降低风阻的设计,整体风阻系数达到同级最低的0.25Cd。综合以上三大因素,索纳塔九混动版打造出4.8L/100km的超低油耗,节油率高达36%,领先同级竞品。

新门槛

索纳塔九混动版共有3款配置车型,分别为智能型、领先型和豪华型,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配置选择,售价区间20.98-24.98万元。它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整条产品战线,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需求,直接拉低了中高级混动市场的价格门槛。

写在最后

在刚刚过去的欧洲杯上,人口仅33万的小国冰岛跻身八强,威尔士在自己的首次欧洲杯之旅就晋级四强,而斯洛伐克、北爱尔兰两支初次参加欧洲杯的球队皆从小组赛成功突围。我们惊叹于黑马的强悍实力,但是我们似乎忽略了其背后的苦心磨砺。

从第九代索纳塔身上,我们看到了现代汽车的飞速成长,无论是技术还是设计,所谓的偏见都一一被打破,现代速度令人惊叹。现代汽车正率领韩系车成为世界车坛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现代汽车的成长之路值得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研究和学习。

上一篇:法律学毕业论文下一篇:天上的魂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