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2024-05-11

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篇1

一、更新教育观念, 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与一杯水”, 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 而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赖于学生。正如学生所设想的师生关系是由教师的经验与学生的好奇和热情组成的。现代解释学认为, 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 教学相长, 学生也是老师, “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 容纳不同意见, 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等角色, 为学生服务。

二、沟通课本内外, 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 学生在变, 教法在变, 教学内容岂能不变? 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 就应该创造性地使用, 既善于利用课本, 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 特别是思品课, 三分得于课内, 七分得于课外。课堂既包括课本内容, 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 必须灵活变换现有部分教材内容。

一要将教材内容由大变小。如十二册《让世界充满爱》一课, 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 目标太大, 要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二是教材内容由繁变简。如九册《神州巨变》一课, 内容繁多, 在教学中, 可重点选其中学生较熟悉的一项如体育, 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名列第二, 作生动具体的描述,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起到教育作用。三是教材内容由虚变实。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 是用古代陈正之、苏秦、孙敬等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 距现代生活实际距离较远, 还不如补充班上同学刻苦学习的事例效果好。

三、创新课堂结构, 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即是自由, “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代时代精神的最核心的内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进行, 因此, 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体验领悟模式。所谓体验领悟式学习, 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 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体验领悟式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 这和任何体验一样, 是内在的, 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 即自主选择、自主判断、自主内化的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 生成为自我意识, 进而转化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及自我发展能力。

2.解决问题模式。波利亚认为 :“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 它就变作你的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 (怎样解题表) 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 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同样的问句和提示来问你的学生, 你就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我们认为,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提供了“解决问题”策略的理论依据。例如:教学十二册《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时, 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封建迷信是骗人的东西,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 这问题提得好, 真正达到了“投石冲破水底天”的境界。学生的思维活跃了, 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 谈了想法:“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往往缺乏科学知识, 信以为真。”“一般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都是生活上、事业上遇到一番周折的, 而封建迷信的东西往往都去迎合人们的心理, 把人弄得神魂颠倒。”……通过讨论, 学生揭下了封建迷信的假面具, 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3.实况再现模式。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 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变成精神财富。因此, 教师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探索, 自主运用所学道德知识推理、判断, 选择道德行为, 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及创新性。

综上所述, 在指导思想上冲破了“闭合式”教学的怪圈, 冲破了课堂的约束, 参与了社会实践, 打破了课程局限, 做到了各学科互相渗透, 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在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多种信息渠道的打通, 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 各尽其能, 相互启迪, 各有所获。开放式教学既强化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又起到了引导小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育人作用。

摘要: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传统的闭合式教学的怪圈, 冲破课堂约束, 参与社会实践, 打破课程局限, 做到各科相互渗透, 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主要举措是:更新教育观念, 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沟通课本内外, 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结构, 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思品课开放式教学的几点做法 篇2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渠道和关键环节.

作 者:征志银  作者单位:合陈初级中学,江苏兴化,225743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2 关键词:开放式   多媒体   教具   教学  

小学思品课教学要儿童化 篇3

儿童成人化现象,是指儿童在心理、思维、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儿童和成人的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不能真正地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属性,了解儿童拥有的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自身逐步完善起来,总认为只有在成人的照料和帮助下,儿童才能成长。

童年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自然阶段,也是人生大树“根”的阶段,“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童年意味着未来,童年决定着未来。怎样使学生对思品课有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最近,我校开展了“书香故事满校园”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我就把这一活动融入到思品课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直观地接受道德观念,并具体地受到健康思想感染。借助于故事,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效果往往比冗长的理论阐述好得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通过典范事例,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要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成功的新课导入,无疑为整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采用学生爱听、爱讲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导入新课时我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让大家讨论孟母三迁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其他方法使孟母不搬家,大家通过讨论明白了邻里之间应怎样和睦相处。

二、挑选适合儿童特点的故事

思品课上讲的故事应该有利于组织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儿童特点,因此故事要有针对性,要有时代感,要反映社会生活,要有方向,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故事要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三、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故事情景

故事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尽快体验和进入故事情景,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讲故事,学生阅读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故事,学生表演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通过故事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诚信守信、相互包容、互帮互助、珍爱生命、尊重师长、勇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

总之,在思品课堂教学中,要巧妙选择故事,有效运用故事,符合儿童特点、心理及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活动化、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篇4

一、生活性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在发展中生活”是新课程所体现的最大特点之一, 也是有别于以往思想品德课单纯说教学的地方。马克思说:“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道德是生活的道德, 道德离不开生活, 生活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追求的是从儿童的整体生活出发, 在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地进行品德教育。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时, 始终体现联系学生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一个主题思想。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都能整理些什么。学生说会整理书包、会叠被子、会叠衣服、会穿袜子等时, 再让学生现场演示, 并让学生互相评评各自穿得怎样。虽然有些学生根本就不会, 但在看中学到了如何做些事情。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的不是学习的情景而是生活的场景, 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教学的生活化正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活动性

新课程标准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倡导教师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 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 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身心健康地成长。但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 许多道德认识模糊,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环节。如教学《我会整理》时, 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父母整理物品, 课中教师出示相关的物品让学生整理, 课后让学生自己整理房间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的认识, 养成良好的品质。

三、开放性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片段, 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虽然生活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 但单靠课堂的学习, 远远不够。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要坚持开放性原则, 因为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因此, 品德课的结束既是一个结束, 也是一个开始, 它意味着学生新的道德行为的开始, 意味着他们的道德行为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时, 布置学生“看谁遵守交通安全”的活动, 教学《我会整理》后开展“当家人小帮手”活动。只有这样,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才能落实到实处。

在思品课教学中,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促进学生的行为选择, 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标,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获得学习动机, 需要教师精心创设使学生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学生容易学到的, 但里面所蕴含的许多道德概念, 学生却一时难以理解和掌握。此时,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童话故事, 对学生将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往往可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如教学小学思想品德第五册《不挑吃穿》《节俭光荣》《珍惜劳动成果》一组课文时, 教师可以补充诗歌《锄禾》、故事《千人糕》等让学生讨论, 从而领会到劳动成果得来不易, 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此外, 游戏是一项适应儿童心理特征的活泼、有趣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如教学《团结协作》时, 组织学生做“两人背夹气球”的赛跑游戏, 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寓理于趣味的游戏中。

2. 展现事例, 明白事理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 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根据《课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展现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事物, 让学生的道德认识不局限于内容, 而是以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深化、明白事理。如教学《要勇敢不胆小》时, 可根据教学内容, 让学生充分讨论胆小怕事的事情。如:怕发言、怕雷雨、怕打针、怕天黑等实例, 有的放矢地引导出小朋友表现出勇敢的行为。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 自觉做个勇敢的孩子的优良品质。总之, 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 能丰富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过程, 扩大教育效果;能促进学生由感而发, 分辨是非, 明白事理。

3. 延伸实践, 内化行为

小学思品课教学要儿童化 篇5

儿童成人化现象,是指儿童在心理、思维、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儿童和成人的这种冲突主要是由成人引起的,在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不能真正地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自然属性,了解儿童拥有的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自身逐步完善起来,总认为只有在成人的照料和帮助下,儿童才能成长。

童年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自然阶段,也是人生大树“根”的阶段,“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未来”,童年意味着未来,童年决定着未来。怎样使学生对思品课有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最近,我校开展了“书香故事满校园”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我就把这一活动融入到思品课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直观地接受道德观念,并具体地受到健康思想感染。借助于故事,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效果往往比冗长的理论阐述好得多。《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也强调了通过典范事例,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要求。运用故事进行教学是既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成功的新课导入,无疑为整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采用学生爱听、爱讲的故事进行导入,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导入新课时我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然后让大家讨论孟母三迁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其他方法使孟母不搬家,大家通过讨论明白了邻里之间应怎样和睦相处。

二、挑选适合儿童特点的故事

思品课上讲的故事应该有利于组织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儿童特点,因此故事要有针对性,要有时代感,要反映社会生活,要有方向,要以正面教育为主,故事要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三、采取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故事情景

故事呈现的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尽快体验和进入故事情景,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或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教师讲故事,学生阅读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故事,学生表演故事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通过故事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诚信守信、相互包容、互帮互助、珍爱生命、尊重师长、勇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

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篇6

关键词 PPT;微视频;思想品德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051-02

1 序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教材着重突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主题,在如何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教师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和课堂改革,探寻乐学乐教的途径,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使课堂更具实效、更富情趣、更有活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识到以电子白板为载体,立足教学内容,采用PPT动画、小视频(微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为高效开展课堂学习营造出具体的氛围,并能借助不同的技术手段拓展延伸所学知识,可以使教学更有成效。

2 PPT手段创设情境,深受学生喜爱

思想品德教育在传统教学中以说教为主,但学生习惯了教师的讲解之后,很难保持思维的兴奋,而且对他们来说,有些道理理解起来比较空泛。对于小学生来说,把知识变得越直观、形象、生动越好,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以电子白板为依托,融合PPT动画、微视频手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变通、改造,把那些不利于学生消化的道理化间接为直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顺应学生心理要求。因此,教师在这方面要花心思、动脑筋。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电子白板、微视频、PPT动画的不同优势,根据所学内容,真正让技术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就PPT动画运用来说,教师可以在PPT中把图片、文字解说、音视频、微课程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在某一张动画中插入文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学生创设出他们所期待的生动情境,引领学生的思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全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进行“诚实守信”一课教学时,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明白诚实守信的含义、知道诚实守信是中华传统美德、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做到真正理解却非易事;即使能基本明白,也是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时,教师把本课要讲的道理渗透到大家熟悉的商鞅“立木为信”、“百年老字号同仁堂的故事”(见课本)、“五毛钱丢掉的信誉”(见课本)、多米诺皮公司不计成本飞机送面团(见课本)等4个经典故事,用图文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以见证者的身份去如临其境地感受,自觉体会出诚信即是说到做到,自觉履行诺言;不讲信用就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讲究信誉、注重质量,是赢得信任的基本保障。

采用PPT课件,把要讲的道理蕴含其中,以学生喜欢的讲故事、议事理的办法,学生更加喜欢,在课堂上的表现会热情而主动,在直观的图片、画龙点睛的文字说明的引导下,自主理解的速度、深度会远远超出教师的口头讲解。这种“情境引导探究”的教学手段,效果会更加理想。

创设情境的手法还可采用多种手段,如PPT中插入图片、音频、视频、影视资料、微视频课件……只要教师能以这样的教学思想组织教学,可以选用的办法并没有局限,教师完全可以充分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和新颖的教学思维,以别具特色的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灵感,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化。只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他们的智慧和灵性也会随之被激发出来,理解课本所讲道理就不会存在问题。

3 微视频手段更能体现时代特色

课本编排的内容、所列举的实例、选编的短文的经典性毋庸置疑,教师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完全可以适应大纲要求。必须要指出的是,在信息技术手段日趋先进的今天,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兴的微视频手段把需要的内容录制下来,在需要的节点进行播放,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强的帮辅作用。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现在被延伸为“生活化教育”。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够真正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会更加符合学生的意愿,能最大限度缩短课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下展开思维活动,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利于保护学生的个性。

如在教学“科技造福人类”时,教师可以采用微视频的形式:第一步,课前搜集易于学生理解的最新素材,制成图文集,配上音频,再把需要延伸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链接;第二步,在把第一步的内容合成的基础上,录制成一段视频,适时播放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了解当前应用于生活的最新科技成果,如互联网技术(淘宝等网店、微信银行、微信视频聊天)、汽车导航(跟踪定位、蓝牙)、农业上的无人机飞播(灭虫、灭火)、工业机器人(机器人足球比赛、家庭遥控清洁器、滚筒式洗衣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即将对人们产生影响的科技动态,如2015年5月浙江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展出的最新网络技术、网络上报道的免疫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态环境、微生物学等)最新成果。这些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虽然神奇,但其用途、使用价值都很好理解,都是学生最希望了解的科技成果及动向,许多内容或多或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不同的联系,就完成教材提出的学习目标(即:知道科学技术跟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知道科学技术能为人类造福,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来说,比起课本所选的材料,其说服力、感染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然这样的微视频制作起来需要花费时间,但是它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4 白板环境下的网络连接更便于拓展延伸

教材所讲的道理很透彻,选的阅读材料确实具有代表性,表达的情感很真挚,学生接受起来不存在多少难度。需要注意到的是:课本中需要向课本外延伸的“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展调查、实践、体验”活动,往往会受到时间、地域、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少时候是很难实现的,这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受到不少制约。如果能够在白板环境下把所学知识从课本向外延伸就快捷、方便多了,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或通过虚拟手段,引领学生把知识向课本外延伸,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体验感,便于实现教材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如在教学“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时,教师可以在白板环境下以图文的形式呈现教材中列举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地位低下、劳动者饱受歧视的材料,让学生通过屏幕批注的形式展开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借助网络、着眼现实,搜集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的诸如共产党员徐虎、优秀售票员李素丽、普通售货员张秉贵等时代风云人物的相关文字材料,央视播出的有代表性的宣传城市农民工、清洁工的电视公益广告……让学生浏览这些文字、视频,无需走出学校,这些代表人物对学生的教育、熏陶、感染不光能在润物无声中得以顺利实现,还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激起层层涟漪,对他们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借力”,充分利用多种新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出没有现场氛围胜似现场氛围的情境,使学生实现同样的心理感受,接受心智的启迪。

5 结语

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篇7

一、声情并茂,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思想品德教材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 从故事中阐明道理,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 故事讲得如何, 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教材重点, 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 在讲述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 动之以情, 启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 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品德知识, 提高道德认识。

在教学《注意安全》一课中, 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红独自一人在家, 玩起了打火机, 结果不小心将沙发给点燃了, 随后火势越来越猛, 李红一家被烧得面目全非。幸好, 消防队员及时赶到, 将李红从火海中抢救出来, 送往医院……”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述, 将学生带到故事情境中, 让学生感知、体验到不注意安全带来的可怕后果, 启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再如:教学第二册第8课《对不起》时, 教师给学生讲了小动物们在绿草地上做游戏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明理, 使学生明白了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错误, 请求别人谅解;对别人表示歉意时, 要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表示歉意或感谢时, 要回答“没关系”。

二、注重参与, 在游戏情境中体验

游戏教学是教师融合了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 它可以变静态为动态, 能较好地满足儿童喜爱游戏的天性, 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其中, 竞赛游戏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表现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 逐步做到知行统一。但游戏时, 必须讲清竞赛内容、规则, 分组进行竞赛。例如, 教学第一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 可以开展“穿衣服比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比赛游戏, 让学生在比赛情境中体验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义, 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残疾人是我们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我们的社会在满腔热忱地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 残疾人的生活离他们太遥远, 他们不了解残疾人的生活, 口头上的说教并不能真正打动孩子, 怎么让孩子真心去关爱残疾人呢?我设计我这样的游戏:第一轮先请孩子们双手合作穿衣服, 孩子们穿得又快又好;第二轮加大难度, 藏起一个手, 单手穿衣服, 这时为了扣好扣子, 孩子们形形色色的方法都出来了, 有人用嘴巴帮忙咬住衣服, 有人把身子顶在桌上帮助固定衣服, 还有更多的人是上蹿下跳急得满头大汗, 还没把一个扣子扣好。游戏结束了, 可却留给孩子许多感慨与思考:没想到少了一只手, 穿衣服会这么困难;穿衣服这么简单的事都这么难, 那还要吃饭、工作, 那该怎么办呀?没想到少了手的残疾人生活会这么艰难呀!少了一只手就这么不容易, 那还有眼睛看不见的、脚不能走路的, 耳朵听不见的, 他们该怎么生活?……孩子们的讨论很激烈, 不需要我们老师再做过多的讲解, 他们会主动地想去如何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关爱身边的残疾人, 这就达到我们导行的目标了。

三、加强互动, 在表演情境中体验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低年级的学生不怕表现、喜欢表现。所以表演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的文娱形式, 在课堂上偶尔采取表演的形式, 能让同学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所思, 有所悟, 从而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主动思考, 在主动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中, 自主创新, 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最终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从事的活动。

在教学《注意安全》一课中, 我设计情景让学生表演, 学生从中感受并掌握安全要领。

遇见被偷被抢, 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表演, 小组讨论, 互动交流) 教师提示:分事前和事后两种情况。事前要在保证自己安全情况下与歹徒周旋。当时发现, 要大声呼喊, 恐吓歹徒, 请求周围人的帮助, 及时拨打110报警;事后, 可以去公安局报案或者拨打110求助。如果遇见有人生病呢?如果遇见出车祸呢?……

通过情景表演, 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模拟一个人在家的种种情景及应对行为, 学会在家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安全:不给陌生人开门、不玩危险品、不玩火, 掌握简单家电的安全使用方法等等。其次发生危险时应沉着冷静, 并马上打电话求助:火警:119, 匪警:110, 救护:120, 查号:114。

一个情境的创设, 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 非常容易打动学生的心灵, 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学生发现情境中存在的问题, 对情境提出看法, 谈出自己的感受, 就能从中认识、感悟其中的道理, 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四、图文结合, 在音像情境中体验

电教媒体有声音与形象的生动性与感染性, 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教学情境,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具体的场面和音响能诱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唤起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 做到动之以情。

第三册《粮食来得真不容易》一课,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中, 我播放了录像资料:农民顶着炎炎夏日或冒着倾盆大雨, 辛勤耕作的情景, 学生从中了解到耕种、看水、除草、除虫、收获、晒干到大米的加工这一全过程。真实的画面配以教师动情的解说, 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着, 了解了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明白了珍惜粮食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而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表示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再如教学《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中, 我播放了录像资料《“中国有我, 亚洲有我”———刘翔的成长故事》专题片, 让学生了解刘翔的成长经历, 明白了刘翔能实现奥运会、世锦赛与世界纪录保持者这个大满贯, 与其艰苦奋斗是分不开的, 学生从中受到了深深的教育,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突出联系,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要突出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 善于把思品教学引入生活之中, 让学生在更真实, 更广阔的环境中去体验与感悟。

在教学中, 我根据思品教材内容的要求, 曾经先后安排了“走进大工厂”“今天我当家”“走进农贸市场”等体验活动。让学生走进工厂, 看看工人们的工作, 看看工厂的环境、设备, 看看产品的生产流程, 同学们对工厂有了更深的了解。

多媒体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运用 篇8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动之以情。

“兴趣是最好老师”。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了, 愿意学了,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从而使“要我学”轻松转变为“我要学”。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进入愉悦的学习情境, 刺激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 激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 自我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如我在教授《我做升旗手》一课时, 授课前先放一段影像:天安门前, 我国心脏之处, 华灯渐息, 国旗升旗手正在紧张、认真地工作, 迎着初升的朝阳, 万众瞩目下,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国旗缓缓升起, 让学生感受成为一名国旗升旗手的光荣。然后放一段本校学生升国旗时的录像片, 让学生感受身边学生作为升旗手的自豪, 从而使成为一名光荣的升旗手的意识在学生心中扎下根。至此进行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效果最佳。

二、运用多媒体充实课堂内容,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应当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小学思品课每课都是通过一两个简短故事说明道理, 如果教学中仅是照本宣科, 教学手段单一, 就难以收到实效。而适时运用多媒体充实、丰富课堂内容, 配以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手势,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以“自觉遵守集体纪律”为例, 讲述解放军战士在行军作战中自觉遵守群众纪律的事迹, 目的是为学生树立自觉遵守纪律的榜样, 并使他们对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有个形象认识, 而课本上的故事情节较笼统, 不具体也不形象, 我便运用多媒体达到目的。我先播放歌曲《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学生也跟着唱, 轻快的歌声顿时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便趁热打铁, 问:我们的解放军战士在行军作战中是怎样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呢?

形象逼真的影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 很自然地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 我便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宁愿受饥渴, 也不去拿群众的一个苹果呢?为什么说不吃群众的苹果是高尚的, 吃了是卑鄙的?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 积极发言, 受到了深刻的形象教育, 理解了自觉遵守集体纪律的重要性。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有利于将认识、情感和行为目标有机结合。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你播下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行为的种子, 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 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 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思品课则是我们播下思想种子的重要途径。教学中, 我们应努力追求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结合起来, 实现二者的统一。而运用多媒体, 能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使理论中所包蕴的思想教育得以升华。

如在讲“劳动是公民的义务”时, 比较抽象枯燥。为了引发学生联想,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劳动是我的权利, 那么我想劳动就劳动, 不想劳动就不劳动, 这样理解对吗? 在学生疑问之余, 便播放课件:几艘色彩鲜丽的龙舟上, 坐满划龙舟的水手, 学生一看到平时喜闻乐见的龙舟, 顿时兴趣倍增, 我便问:“当时正在进行划龙舟比赛, 若有人想, 划不划是我个人的事, 不想划就不划, 其他人也这样想这样做, 后果怎样? ”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龙舟永远漂泊, 达不到彼岸。老师再设问:把养我们的祖国喻作龙舟, 走向文明、富强的彼岸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理想, 为实现它, 我们必须怎样? 这就从另一个思想的角度启迪学生, 提高觉悟, 无形中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并有一种时代感和迫切感, 为行为目标的实现作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的音美, 给予学生听觉上的享受, 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

音美, 主要是发挥录音机的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播放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或一段深情的配乐诗文朗诵;或令人捧腹的相声;或一则真实感人的故事, 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增强教学情感的感染力。

以“孝敬父母”为例, 教学中, 我安排学生听一段截至网上的录音《黎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 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 黎平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震人心弦:妈妈, 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 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

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时,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 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 发挥多媒体的音美, 往往能激起学生向善、向上的信心和力量。在有情趣的教学中, 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 对所学的事理能铭记不忘。

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思品课

当前, 我们小学的思品课教学大多依靠文本教材, 通过文字授课形式进行简单化的灌输和传授, 教学形式单一, 学生在思品课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缺乏直观性、交互性。这样的思品课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品质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 未能达到提高学生行为能力的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可将抽象内容形象化, 复杂事物简单化, 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大大提高小学思品课实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 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学思想品德课往往是让学生明白某个道理、学习某种品质或了解某种社会现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可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 能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要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 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参与。如二年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一课中, 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水在我们生活中有多么多么重要, 语言是苍白的,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有限的, 学生的感触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对“离不开水”难以有真正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事先从网络搜集整理一些西南地区干旱情景的图片, 配上适当的音乐播放给学生观看。这时, 教师因势利导, 提出一个思考题:如果没有水, 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 纷纷举手发言。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继续追问:我们小学生可以怎样做更大地保护水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环保、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回答, 教师再出示相关的节约用水的图片、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 把抽象的“离不开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 讲得具体形象。学生不但明白了水的重要性, 而且懂得了怎样做才是保护水资源。思品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单一的说教形式进行理论灌输教育, 加强了思品教学过程学生与环境资源之间的互动体验, 从而潜移默化地矫正了学生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 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

小学的思品课堂教学时间为四十分钟, 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大量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恰当运用这种手段, 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知识的途径, 提高理解能力。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课《走进民族大家庭》时, 学生对于“文中介绍了哪些民族资料, 这些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是难以凭空想象的。我在上思品课前, 先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或利用上信息技术课的机会查阅、搜集了我国有关民族风情等资料。上课时, 我设计了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民族风情资料。当大屏幕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图片、配合悠扬乐曲的民族风俗表演视频生动鲜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我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只需根据画面偶尔稍加点评即可。我不用手捧资料口干舌燥地介绍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不必呆坐座位上听讲。在教学即将结束时, 我播放一首歌曲《爱我中华》, 在铿锵有力、节奏欢快的歌声中, 我总结:“同学们, 我们中华历史悠久, 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构成一个大家庭, 我们团结友爱, 中国必将强大!”学生情绪盎然, 不约而同唱起了歌曲。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品教学, 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思品教学内容化虚为实, 化繁为简, 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 同时掌握、理解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多媒体, 形成思品教育合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作为学校思品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养成教育应是学校育人的一个不变的主题。仅限于思品课堂四十分钟是不能达到教育目标的,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提高其实效性呢?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手段, 拓展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 并延展到校园和社会, 就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开发校本视频资源

如我校专门开发了校本课程《小学生一日常规》《小学生仪容仪表规范》, 根据教材内容摄制成视频, 配好背景音乐及解说词, 利用校园网络通过VOD视频点播系统在思品课及班队会播放。最后, 按行为规范要求训练学生们自身的行为。我们把思品课教育融进孩子的生活世界, 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从身边事抓起、平常事抓起。音像结合的视频教育方式改变单调的文字或语言说教方式, 显得更直观、形象, 让学生看得见、学得像、可体验、能感悟, 留下深刻的印象, 强化了行为记忆,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发挥网络育人作用, 加大自我教育力度

我校通过因特网收集各种德育资源, 下载并上传到数据处理制作中心, 分类别进行加工制作存储, 生成实用的德育资料, 内容有:《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身边的礼仪》图片资料等。各班级利用校园网络及教室电教平台定时组织学生观看学习, 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发挥网络载体作用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培养了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好习惯。由此可见, 利用多媒体, 拓展品德课堂, 增加知识密度, 可以弥补教科书内容的不足。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小学思品课必须以“德”为中心 篇10

一、加强课堂教学, 课必有德

“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根据小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结合小学思品课教材的特点, 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首先创设平等民主课堂教学氛围,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以人为本,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激发、唤醒学生内心情感, 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1. 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要充分利用每一堂课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因而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教学过程中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 在学生头脑中对课文内容最初形成感性知识。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更需要凭借具体事物或其表象进行思维。因而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有所收获, 尊重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通过民主平等的交流, 由浅人深、由此及彼, 得出的结论学生就会欣然接受。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只有这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目标明确, 有的放矢, 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使学生做到每一节课都能有所收获。

2. 要导行, 必以情

学生的道德形成需要在一定情感状态的陶冶下逐步形成, 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 从而以情施教, 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只有在教师自身情感不断投入的前提下, 学生才能受到感染, 学有所得, 德有所养。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 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 也使学生开始带着一种激情投入学习。最后又进一步将情感引向深人, 总结激励, 情感内化至道德层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充分把握住情感培育的目标。组织非常精湛的语言让学生动情, 然后用生动的故事让学生明理, 最后又以丰富的充满激情的结束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以给学生导行。

3. 学生自己扮演故事角色, 尝试体验人物内心情感

我借助在思想品德课中那些典型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 在课堂上自编自演小品或情景剧, 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注意体会角色的情感状况, 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如身临其境, 增强了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唤起责任感。学生从中就会领悟到思想内涵。这样, 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

二、重视主动体验, 课必悟德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体验”。学习主体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感悟和体验, 来领悟道德知识, 从而认同道德观念。我们必须让学生把课堂上所传授的道理和所激发出的情感转变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 形成道德信念, 让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 形成道德需求, 实现道德的内化。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 就会产生一种自觉的、概括的、稳定的情感体验。经过多次证明, 这种体验、认识是正确的, 才能将其内化为观念或形成态度, 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提高道德素质。笔者觉得, 主动体验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实现学生角色换位。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 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 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当讲述到最能产生同情心、或者最需要帮助时, 提出问题:你遇上这样的情况怎么办?

2. 正确与错误的观点明显对峙, 主动对比体验。

这可以通过课前备课设计图片、多媒体、视频等进行判断和体验, 直观形象, 效果良好。

3. 自己能够参与并能通过行动完成的体验。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 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 有利于知行统一, 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热爱劳动的思想品德。

三、积极投身实践, 素质融德

上一篇: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下一篇:管理扁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