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食品集团

2024-05-05

温氏食品集团(精选七篇)

温氏食品集团 篇1

1 核心技术

温氏集团的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开发新品种

先后成立鸡、猪专业育种公司, 建立了宝塔型的优质肉鸡繁育体系, 包括2个原种鸡场、1个优质肉鸡资源场、4个祖代种鸡场、1个性能测定试验场、父母代种鸡场42个, 存栏父母代种鸡500万套, 年产商品肉鸡苗5亿只以上。建立了优质肉猪繁育体系, 包括2个省级原种猪场、3个种猪扩繁场、31个商品代场, 年产商品猪苗120万头。公司每年投入3 000万元用于新品种的开发, 共开发出40多个商品鸡品种、9个商品猪品种, 其中2个鸡品种、1个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品种的审定。

(2) 加强营养体系的研究

组织专业队伍, 建立完善的饲料生产体系, 不断优化优质鸡全价饲料配合技术、饲料添加剂配合技术, 大幅提高优质鸡饲料报酬, 优质鸡营养与配合饲料技术跨入国内先进水平行列。对各种优质肉鸡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确定了优质肉鸡的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参数;制定了25种饲料的企业标准;系统研究了各品种优质肉鸡在不同日粮能量水平下后期的生长规律变化特征, 建立了理想的肉鸡上市天龄的预测模型。

养猪营养方面, 公司根据研究大、中猪营养需要, 结合新型饲料添加剂配合技术, 修订配方设计标准, 优化饲料配方结构, 减少环境污染, 在稳定肉猪生产成绩的同时大幅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研制成功温氏中猪饲料和大猪饲料, 从2003年初开始推广至2005年4月, 肉猪生产成绩稳定提高, 饲料转化率不断提高。目前, 16千克的猪苗饲养90天后上市体重达95千克, 料肉比2.3—2.35:1, 平均每吨饲料节省40元;出栏肉猪达95公斤, 日龄150天, 料肉比2.53:1, 死亡率4.8%, 产活仔数平均10.3头, 年出栏率210%。

(3) 提高疾病防治力度

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 对威胁家禽业的主要烈性传染病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氏病、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减蛋综合症等的发病规律、流行特点、抗体消长规律、免疫程序进行了系统研究, 突破了各种家禽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其中禽流感综合防治技术、传染性囊病综合防治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新城疫综合防治技术、传染性支气管炎综合防治技术、传染性喉气管炎综合防治技术、马立克氏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深入研究了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种猪、肉猪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预防治疗方法;研究产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包括:各原种的疾病净化技术, 各生产环节的消毒技术、隔离技术、免疫接种技术和预防性投药技术, 以及各种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消毒和免疫效果的监测技术。建立了猪重要传染病如猪瘟、原环病毒病、伪狂犬、口蹄疫、猪肺疫等的快速诊断方法, 系统研究了各种疫苗的抗体消长规律,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其中, 口蹄疫综合防治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 在年产100万头的生产规模下能很好地控制口蹄疫的发生, 没有发生一例口蹄疫。

(4) 创新饲养管理技术

2001年8月, 温氏集团的《家禽生物安全系统的建立及推广运用》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 这说明温氏集团已在产品质量控制上建立了完善的监测和管理体系。温氏集团生产的肉猪相继取得了广东省农业厅和国家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温氏集团同时注重改善生产环境和猪场废弃物的处理。一方面, 在猪场内部对各功能区的分布、猪舍布局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绿化美化周边环境, 为生猪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 有明确的废弃物处理技术路线, 基本实现了宿舍建设与废弃物处理系统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综上可见, 温氏集团在各项核心技术上都有突破。为了了解企业内部员工对这些核心技术的客观评价, 研究不同因素水平的员工评分差别, 要加深数理研究,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2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问卷就企业育种技术是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育种) , 营养技术是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营养) , 疾病防预技术是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疾病防预) , 食品加工技术是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食品加工) , 饲养管理技术是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饲养管理) , 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否突出 (核心技术) 6个问题让企业内部人员进行评分。为了使数据更真实, 调查不记名, 并保证这些数据只是用于总量分析研究, 并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公开个人的信息。

问卷调查采用10分制:0—1.9分表示评价很差, 2—3.9分表示评价差, 4—5.9分表示评价一般, 6—7.9表示评价良好, 8—10分表示评价优秀。共回收有效问卷168份, 全部问卷数据均有效。其中调查人员结构情况、各问题得分情况分别见下表 (表1、表2) 。

在问题的描述性统计中, 育种技术、疾病防治技术、饲养管理技术方面的得分都是7.5分, 评分值属于优秀, 说明温氏集团在这三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创新能力, 其技术含量也很高;营养技术、食品加工技术方面的得分分别为7.44分、6.58分, 评分值属于良好, 说明温氏集团创新体系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较强, 相对来说, 在食品加工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的整体评价得分为7.64分, 评分值属于优秀, 说明温氏集团在核心技术开发方面取得较好的创新成就。

3 问卷质量检验

(1) 信度检验

在问题设计中可能有些问题设计不当, 导致评分或者过低、或者过高, 不能反映现实情况, 所以有必要对上述六个问题进行信度分析, 了解数据的可靠性。为了评估调查问卷的内在信度, 采取学术上常用的Cionbach` a系数来度量, 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得出a系数达0.85以上, 而且删除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使问题设计的a值得到有效改善, 所以认为问题的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很好。

(2) 结构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压缩提取得到一个主成分, 所以要对数据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 通过KMO检验与巴雷特球形检验, 以测试问卷结果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个特例) 。KMO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可以看出, 值KMO达0.859, 而KMO值一般在0.7以上即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巴雷特球形检验结果为:在自由度为6的条件下, 卡方值为964.877, 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显著不为单位阵, 原始变量之间相关, 适宜作因素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 主成分对6个问题数据的信息提出都在55%以上, 主成分贡献率达62.27%, 可以认为主成分基本概括对6个问题的数据信息有很强的代表性。

4 多因素方差分析

要对6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不同的员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是否存在差别。如用一元方差分析可能会出现某些因素在某个问题上有显著差异 (P<0.05) , 而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又不存在差异 (p>0.05) , 难以判断该因素对所有问题的综合影响是否显著;而且还会造成检验效率低, 犯一类错误的概率增大, 忽略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等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首先将数据标准化, 将数据原来的n个指标看作最能概括数据变异信息的线性组合, 作为新的综合指标;变换后主成分的均值为零, 方差为1, 主成分得分大于零表示高于平均水平, 小于零则低于平均水平;再对主成分进行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由于推导过程较为繁琐, 本文不作具体详列, 如有兴趣可参阅相关文献。

本次分析将企业内部员工对六个问题的评分的主成分作为因变量, 而因素则包括年龄、学历、工龄、职务四项。又因为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 从而共同对企业内部员工关于企业家创新能力的评价产生影响, 因此采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较为适宜。通过改进, 最终确立模型为:Intercept+年龄+职务+学历+工龄+职务 * 工龄, 其中职务 * 工龄为两个因素的交互效应。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通过表6可以看出, 年龄、学历、工龄、职位四个因素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sig>0.05) , 即四个因素单独不太可能共同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可以认为不同的内部员工对企业核心技术评价没有差异。再观察年龄、学历、职位、工龄四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影响, 发现职务与工龄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影响明显, 如:在一般员工中4种工龄的主成分得分都在零附近;但在基层管理人员中1—2年工龄的员工主成分得分明显偏低, 接近-2;农户中1年工龄以下员工主成分得分也明显偏低, 低于-2。可见构成员工对企业核心技术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不是单独的, 而是互相联系的, 究其原因, 因为不存在学历、年龄的影响, 可能是1—2年工龄的基础管理人员和刚加入企业的农户对企业的核心技术认识不足, 以至对企业核心技术的综合评分较低, 会减低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

5 结论

(1) 企业员工对关于企业核心技术的6个问题评分中除了食品加工以外均有较好评价, 评分值都在7.5分左右或以上, 属于良好。温氏集团必须加强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创新, 提升该技术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2) 在研究各因素水平下企业员工对核心技术综合评分的影响时, 发现各因素对核心技术的主成分得分均不显著, 但职务与工龄的交互作用的得分显著。1—2年工龄的基层管理人员和1年工龄以下的农户评分显著偏低, 其原因可能是企业对这部份员工传输企业核心技术的信息较少, 应在这些员工中开展企业核心技术交流会等活动。

(3) 具体到每个问题的差别, 表7的边际平均评分正是除去交互作用中的重复信息后计算所得, 它们更有可比性。在育种技术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别, 本科生、51岁以上员工、工龄5年以上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给出的评分较高, 但工龄为1—2年的员工给出的评分较低;营养技术和疾病防治的评分比较统一, 只有农户偏低, 整体认为这两项技术处于全国较领先水平, 尤其是疾病防治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的评分统一但较低, 相对于其它技术评分有明显差距。同时发现工龄为1—2年的员工对育种技术、营养技术、疾病防治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给出的评分较低但不在显著水平, 和结论 (1) 相似, 说明1—2年工龄的员工对企业核心技术总体认识不足。而农户评分对有优势技术给出的评分低, 但对食品加工技术给出的评分相对较高, 和实际相矛盾, 可见是农户对企业的技术不了解, 其评分实际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1]牛刚.合作经营的一种新形式——温氏集团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52-55.

[2]牛宝俊, 李大胜, 熊启泉.“三温一古”养鸡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1) :17-22.

[3]吕建秋, 毕英左, 徐思祖.从温氏集团看农业科技产业与农业企业制度创新[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1998 (4) :44-47.

温氏集团合伙开户及领取物料流程 篇2

一、办理开户手续

1、符合公司合作养猪开户条件的,凭服务部审批的《养户开户申请表》、《猪舍建设审批表》,领取«养户猪苗申请表»,如实填写后交主管技术员和服务部主任签批同意。

2、凭«养户猪苗申请表»和养户本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一份到财务部办理开户手续,交纳养户合作周转金。

3、成为公司的合作养户后,必须与公司签订一式二份的«不使用违禁药物的保证书»,并加盖指模截章,凡保证书内列明的违禁药物均不得用来喂养肉猪。

4、办理好以上手续后,由财务人员开具«猪苗订单»,领取加盖公司公章的«养户领取货物凭证»。

5、凡交纳养户周转金不足200元/头的养户,须经公司经理或服务部主任批准,并自愿签订«养户合作周转金担保书»,提供相关担保资料作为不足周转金部分的担保。

二、领猪苗、物料药手续

凭«养户领取货物凭证»到公司领取各种物资,由财务人员打印电脑领物料单进行记帐。

1、领取猪苗

由服务部通知领苗,凭«猪苗订单»和«猪苗领用通知单»到指定猪场领取猪苗。领取猪苗后,持猪场开出的«猪苗磅码单»到财务部入单记帐。

2、领取饲料、药物

新开户养户领取物料前请先咨询主管技术员,由技术员开出用料、用药处方。领取饲料时,请在«饲料领用单»标明承运车辆车牌号,签名后交仓管领货。

三、几点提示

1、禁止养户私自外购饲料、药物和添加剂,也禁止外销我公司的饲料、药物,如有违反,公司有权按照相关规定作出处理,情节严重者,取消其合作资格。

2、«养户领取货物凭证»为养户领取物资的凭证,请妥善保管,如有遗失请及时报失补办,否则因此产生的一切损失由养户负责。

3、一经开出«猪苗订单»,无特殊原因的不得退苗,如确需退苗,须经服务部主任批准,并扣罚违约金5元/苗。

4、所有物资、凭条请当面核对清点,如有不符,请即时反映。

5、如养户未带«养户领取货物凭证»来领物,恕不给予发物料。在公司领取物料时,必须要养户本人签名确认。如养户本人不能亲自签名确认时,需书面委托领用人,被委托人方可凭身份证到服务部领取物料,并签名确认。

肉鸡养户定苗流程

(一)申请入户

具备养鸡所必备条件的专业户凭身份证到服务部索取申请表格,如实填写后交服务部。

(二)合作周转金

凭服务部实地了解、核准同意后到财务部办理开户手续,办理开户时交付养鸡合作周转金。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时,如占用资金一方的,要付资金占用费,双方实行双向计算。如终止合作,养户的结余周转金如数退回。

(三)领取鸡苗

服务部从养户交周转金之日起安排领苗时间,养户在领苗前5-15天将会接到领苗通知。领苗当天,养户先到服务部办理领苗手续,领取鸡苗单、《养鸡免疫程序卡》和《领物登记簿》。然后自带运输工具及保暖、防晒雨具到指定的孵化厂领取鸡苗。

(四)领取物料、技术服务

养户凭《领物登记簿》用记帐的形式在相应的服务部领取饲料、药物不用交付现金,待肉鸡上市后统一结算。

(五)肉鸡收购

养户凭销售部的肉鸡上市通知将合格成品肉鸡运送到销售部统一收购。

肉鸡养户鸡舍建筑标准

1、鸡舍场地的选择要求

(1)地势及位置:平原地区应选择地势稍高、平坦、干燥、土质良好,向南或东南的缓坡上(坡度以不大于25度为佳);山坡丘陵地带应选择山坡的南面建场。

(2)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鸡场的供水量应以夏季最大供水量来计算,此时鸡群饮水量约为采食量的3~4倍左右,水质要符合饮用水标准。

(3)用电、交通方便,但应远离村庄、公路干线、化工厂和兽医站等污染源,鸡舍间应相距100米以上,最好有自然隔离带,有利于疫情的控制。

2、鸡舍类型与结构

(1)鸡舍类型:主要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封闭式三种类型。(2)鸡舍结构基本要求:

①鸡舍结构:最好为砖瓦木结构或选用保温隔热效果好的材料,若屋顶为石棉瓦的,要求每隔12米开一个通风楼在脊部,屋顶为三层结构:最外层是石棉瓦,中间层是稻草,最里层是防水油毡纸或彩条布,地基、梁柱和屋顶的承受力要达到所在地区的最大防风、防洪和防雪要求。

②地基和地面:鸡舍地面应比外面高20~30厘米,地基应深厚、结实,在地下水位高和较潮湿地区,须将地基垫高或在地面下铺设防潮层;地面用水泥,除便于冲洗消毒外,还可防鼠。

③建筑尺码:按每间鸡舍批饲养量为5000只鸡设计,以屋檐至地面高度2.6±0.1米,鸡舍长度不超过60米,跨度不超过9米为宜。

④排水沟:距鸡舍墙角30~50厘米处设置排水沟(宽40厘米,深10厘米),若鸡舍建在坡地上,上坡位还要开一条排水渠。

⑤消毒池:每个鸡舍门前至少配置脚踏消毒池/盆和消毒手盆各1个(固定脚踏消毒池采用水泥砌成,规格约长50cm,宽30cm,深5cm)。⑥运动场:要求绿化好,无积水,无杂草。

肉鸡养户进苗前准备工作

(一)环境卫生

至少提前15天做好屋顶、墙壁、地面、饮水器、饲料槽、运动场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具体要求程序是:打扫卫生→清水冲洗→2~3%烧碱消毒→晾干后再用清水冲洗→第二次消毒(薰蒸消毒、其它消毒水)→空栏。同时做好灭鼠、灭虫工作。

(二)鸡舍安全防范措施

检修鸡舍,更换破损帐幕,修整排水沟,达到防风、防洪、防水漏的效果,检修电线电路,安装保险装置,确保用电安全。

(三)备足垫料、用具

夏秋季使用禾草作为垫料不少于100斤/千只;木糠(谷壳)作为垫料不少于15包/千只;冬春季使用禾草作为垫料不少于200斤/千只,木糠(谷壳)作为垫料不少于30包/千只;备好小料桶12个/千只,开食盘12个/千只,大料桶40个/千只,小号饮水器及大号饮水器各6个/千只;围栏若干;每户1个喷雾器,2个喷枪。

(四)备足保温设施及燃料

各服务部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状况,选择适宜的保温方法,备足保温设施及燃料。南方片区:要求1000只鸡要具备大油桶或煤炉1个,炭盆2个(天气寒冷时4个);柴或煤不少于500斤,木炭不少于100斤。北方片区:要求1000只鸡具备煤炉1个或者2000鸡使用1个煤炉配合地上(地下)烟道进行保温,煤不少于1000斤,木炭不少于200斤。

(五)保温架搭建 要求高度为45~55厘米,宽度1米,500只鸡备足保温架面积4平方米左右。

(六)用薄膜或彩条布作为鸡舍外帐幕,帐幕要自上而下拉动。冬春季要用薄膜设置“屋中屋”,对于气候比较寒冷的区域使用毛毯(麻包、稻草)加薄膜作为“屋中屋”顶部,高度以饲养人员的高度为宜,宽度根据雏鸡的数量、合理的密度进行控制,不能太宽,否则会浪费较多的保温材料,增加保温费用。

(七)备好拉苗车,夏季准备防雨、防晒用具,如薄膜、彩条布、毡布、枝叶等;冬季准备防寒保暖用具,如毛毯、彩条布等。

(八)试温与升温

温氏食品集团 篇3

20世纪80年代初, 广东省新兴县簕竹镇榄根管理区的温北英等与温木辉、温树汉、古章汉先后以养鸡起家。90年代, 他们都成立了庞大的养鸡公司 (或集团) , 这些公司 (或集团) 均成为风云一时的龙头企业, “三温一古”一时传为美谈。他们创立的“公司+农户”模式更在全国推广。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先后有温木辉养鸡公司、温树汉养鸡集团、古章汉的万益公司轰然倒下, 或被接管, 或走向破产, 现在仅有温氏集团以2007年117亿的销售额、17亿元的纯利润一枝独秀, 成为广东最大的农业畜牧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养鸡、养猪为主业, 辅之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大型农牧企业集团, 下属有70多家分 (子) 公司, 现有员工13000多人。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组织生产, 2007年直接带动农户30000多户增收10多亿元。集团公司坚持以畜牧业为主的发展方向, 稳步发展肉鸡业, 加速发展养猪业, 探索发展奶牛业、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等, 养殖业有关的其他行业, 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温氏食品集团拥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法则, 本文主要探索温氏食品集团企业精神和人本管理, 以及员工满意度评价。

二、温氏精神与人本管理

(一) 温氏精神

温氏企业文化最高层面的就是“温氏精神”。企业文化是温氏凝聚人心的支柱, 它起源于集团创始人温北英先生的“大同思想”和“造福员工、造福社会”的高尚思想。后在实践中不断提炼、高度概括而成。共44个字, 即“精诚合作, 各尽所能;用科学, 办实事, 争进步, 求效益;文明礼貌, 胸怀广阔, 磊落光明;同呼吸, 共命运, 齐创美满生活。”

从“温氏精神”的表述中看, 起码包含五层含义:一是突出强调“合作”。二是把依靠科学摆在第一位。三是强调务实。四是对员工素质要求。五是展示温氏人共同憧憬的理想和目标, 即“齐创美满生活”。看得见、摸得着、不虚幻, 令人信服。温氏精神, 被集团谱曲后编成《温氏之歌》, 经过经常地传唱, 使集团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起“温氏兴旺我光荣, 温氏衰落我耻辱”的思想, 使之成为温氏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企业行为准则, 成为温氏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 人本管理

温氏的人本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的用人观。二是严格的考评制度。对公司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每月考评一次;对老总与企业主管每两年考评一次;对班组长每年考评一次。三是合理的授权。如总经理授权副总经理直接管理3个部门。四是优越的工资、福利待遇。公司为正式工购买相关保险, 员工每月享受伙食补贴180元, 还有住房、水电等福利。五是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公司领导与员工, 上班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下班后就是朋友关系。六是常规化的培训。为不断提高干部员工业务素质与思想品质, 公司定期组织培训:全员一年3次-4次;中层干部每年到总部集中培训一次;总经理每月培训1次。另外, 在温氏没有“开除”一词, 只有“放假”, 即给员工以充分的改正错误的机会。

为了了解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满意情况的客观评价, 研究不同因素水平的员工的评分差别, 要加深数理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进行数据收集。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问卷调查采用10分制, 在问题的描述性统计中, 企业员工的归宿感、积极性和长期工作方面的得分都在8分以上, 属于优秀, 说明温氏食品集团能够给员工带来一个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员工拥有很强的归宿感, 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很高, 并且愿意长期在温氏食品集团工作和生活。在企业工资福利的满意度方面, 评分值为7.24分, 评分值属于良好, 说明员工对企业工资福利的满意度较高。在人才结构满足未来发展能力、科研人才的科研能力、企业管理理念和手段方面的评分值分别为7.17分、7.26分和7.28分, 评分值属于良好, 说明温氏食品集团的人才结构基本跟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科研人才的科研能力较强, 企业管理理念和能力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但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问卷质量检验

(一) 信度检验

为了评估调查问卷的内在信度, 采取学术上常用的Cionbach’a系数来度量.统计结果:a系数达0.8以上, 而且删除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使问题设计的a值得到有效改善, 所以认为其问题内部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很好。

(二) 结构效度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压缩提取得一个主成分, 所以要对数据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进行KMO检验与巴雷特球形检验, 以测试问卷结果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个特例) 。KMO检验结果中的KMO值达0.748, 而KMO值一般在0.7以上即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巴雷特球形检验结果为, 在自由度为6的条件下, 其卡方值为472.81, 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显著不为单位阵, 原始变量之间相关, 适宜作因素分析。分析显示, 主成分对6个问题数据的信息提出都在50%以上, 两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2.27%可以认为主成分基本概括对4个问题的数据的信息, 有很强的代表性。

由主成分提取结果表明主成分1在人才结构、科研人才和理念手段的载荷较高, 称为企业管理因子, 它反映了这三个问题的综合信息;主成分2在其余的4个问题载荷较高, 成为员工满意度因子, 它反映了员工满意情况的综合信息。所以通过主成分提出能合理地把问题分成两类, 并由原来的7个问题可以综合成两个主成分进行方差分析比较。

五、多因子方差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本次分析将企业内部员工对四个问题的评分的主成分作为因变量, 而因素则包括年龄、学历、工龄、职务四项。又因为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之间可能会产生交互作用, 从而共同对内部员工的企业家创新能力评价产生影响。因此采用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较为适宜。通过模型的改进, 最终确立模型为:Intercept+年龄+职务+学历+工龄+职务*工龄+年龄*职务+年龄*学历+年龄*工龄+职务*学历+学历*工龄, 其中*表示两个因素的交互效应。

(一) 企业管理分析

对企业管理主成分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年龄、学历、工龄、职位四个因素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sig>0.05) , 也即是说四个因素单独不太可能共同影响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综合评价, 认为各因素水平的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评价没有差异。再观察年龄、学历、职位、工龄四个因素交互作用对企业家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影响, 发现职务与工龄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影响明显。在一般员工中4种工龄的主成分得分都在零附近, 但在基层管理人员中1-2年工龄的员工主成分得分明显偏低接近-1.5, 农户中1年工龄以下员工主成分得分也明显偏低, 同样接近-1.5。可见构成员工对企业核心技术综合评价的影响因素不是单独, 而是互相联系。因为不存在学历、年龄的影响, 究其原因可能是1-2工龄的基础管理人员和刚加入企业的农户对企业的管理方法认识不足。以至对综合评分较低, 会减低企业内部的运行效率。

(二) 员工满意度分析

员工满意情况上, 与企业管理有所不同, 其交互作用项均没有显著差异, 但职务、工龄差异显著, 说明职务和工龄是影响员工满意的主要因素。

通过LSD多重比较, 发现在职务上农户的满意情况显著偏低, 与其他职务员工有明显差别, 农户不算企业内部人员故对待遇满意评分低, 可见企业在管理中应加强团结农户, 以使其更热心服务与企业。其次一般员工与基层管理人员也有显著差别, 管理人员满意度普遍高于其他员工, 说明企业对管理人员有较好吸引力, 但同时要注意对一般员工的待遇。在工龄上工龄5年以上员工对待遇满意最高, 3-5年的员工最低, 两者有显著差异, 说明3-5年的员工的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存在一定差距, 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六、结论

在企业管理方面, 三个问题平均评分都低于7.3分, 只属于良好水平, 说明员工认为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多因子方差分析看, 1-2工龄的基础管理人员和刚加入企业的农户对该评分显著较低, 说明存在员工对企业管理认识程度不同的情况, 应提高他们的企业管理文化认知水平。

在员工满意度方面, 员工对工资福利评分较低, 其余题目评分均在8分以上, 属于优良水平, 可见工资福利是员工满意度的主要问题。从多因子方差分析看, 农户的满意度最低, 与其他水平的员工都有显著差异, 而基层管理人员满意度最高和一般员工有显著差别。而在工龄上3-5年工龄员工与5年工龄以上员工有明显差别。所以企业要注意基层管理员工和一般员工的待遇差别, 和3-5年工龄员工与5年工龄以上员工的待遇差别, 平衡员工间的满意水平, 企业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牛刚.合作经营的一种新形式——温氏集团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

[2]、牛宝俊, 李大胜, 熊启泉.“三温一古”养鸡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0 (1) .

[3]、吕建秋, 毕英左, 徐思祖.从温氏集团看农业科技产业与农业企业制度创新[J].农业科研, 1998 (4) .

[4]、张建华.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5]、齐莲英.现代西方企业行为模式研究[J].经济学动态, 1998 (5) .

温氏食品集团 篇4

3月1日下午, 广东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松阳洲院长、武少新党委书记及相关专家等一行11人来到温氏集团, 与集团技术中心 (研究院) 张祥斌总经理、吴珍芳院长及相关技术带头人就开展新一轮“产学研”合作深入交流。这是双方继2006年共建动物防疫平台以来即将开启的新一轮合作。

在参观了东成试验猪场、太平种鸡场, 听取了吴珍芳院长在座谈会上做关于技术中心 (研究院) 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以及集团科技管理情况等介绍后, 生命科学院领导表示希望将科技和产业紧密结合, 挖掘合作点, 协助解决公司技术难题。会上, 双方在环保、疾病防控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决定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污水处理、养殖废弃物处理 (蝇蛆蛋白) 、病毒疫苗 (“疑似ND”反向遗传操作平台) 等方面开展研究。温志芬总裁谈到, 一直以来集团与中山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下阶段可在猪、鸡性别控制、如何有效区分产蛋鸡和非产蛋鸡等技术难题上探索合作。陈峰副总裁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重视和加强“产学研”合作。

去年11月, 陈峰副总裁带领技术中心 (研究院) 的主要骨干就集团面临的技术难题与生命科学院的领导及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此次, 中大一行通过实地考察基本确定了具体的合作内容和方向。

温氏食品集团 篇5

著名养猪集团广东温氏集团与世界500强诺华公司联手服务猪场会议, 2011年6月22-23日在保定野三坡百里峡隆重举行, 主办方诺华河北省总代---石家庄盘古牧业邀请了:河北旺盛敏达、新希望大午农牧、东奥牧业、保定香猪特种养猪场等;并对与会各大猪场均表达酬谢之意, 大家一致表示愿为河北养猪业竭尽所能奉献力量。河北省养猪协会副会长张恒, 就河北养猪业的现状和前景做了分析, 并就诺华公司支原净第一个被农业部注册针对回肠炎有效, 表示了极大的赞赏;温氏集团大华农施苏武博士, 曾留学日本8年专攻养猪与防疫, 表示愿以温氏集团的成功养猪模式, 随时服务河北养猪业。

温氏食品集团 篇6

当今世界知识是创造财富的宝贵源泉, 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提升国家在国际创新竞争中的实力, 成为世界各国面对今天和未来全球竞争必须应对的重大战略决策。世界各国都纷纷调整国家发展战略, 把重点聚焦到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创新竞争力。我国于2006年适时地提出, 要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1]。

众多学者认为, 目前中国产学研合作水平低, 创新主体地位模糊, 合作模式层次复杂[2], 合作各方利益权衡差异显著[3], 科技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缺乏[4],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成型[5], 存在着大量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难题有待研究解决。众多失败的案例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创新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就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也是众多学者和管理者所担心的问题。

然而有一家公司, 却让众人的担心化为乌有。它就是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的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温氏集团或温氏) 。温室集团成立于1983 年, 是一家以养殖业为主导, 兼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粮食加工及贸易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针对自身企业地理位置偏远、高素质人才紧缺、科技含量低等不利局面, 温氏集团创立并发展了“农业龙头企业+基地+高校”的产学研科技创新模式, 实现了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信心”与企业“资金、基地”等资源的有效整合, 形成了风险共担、成果共有、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同时, 企业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与引导, 认真组建立多个省级研究开发机构, 汇集高素质人才, 增强研发能力。经过多年的实践, 温氏集团建立并完善了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机制, 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取得卓越的成果。

2 温氏集团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

2.1 温氏集团产学研合作的产生背景:企业发展的必然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温氏集团) 的前身是勒竹畜牧联营公司, 创建于1983年3月, 由温北英、温鹏程、严百草等七户农民集资8000元股本组建而成。公司成立之初, 员工不足10人, 资金仅10万余元 (包括10万元贷款) , 年上市肉鸡不足1万只。在改革开放之初社会物质短缺的市场形势下, 勒竹鸡场在1984年、1985年生产有所发展, 在广泛计划经济的环境中成活了。1985年起, 由于联营公司所需的种苗增加, 联营公司开始饲养种鸡, 走上自养自销的一体化道路。到1985年底, 公司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上市肉鸡达到5万只, 年产值35万元。1987年, 随着种苗的增加与市场的扩大, 勒竹鸡场没有足够的场舍饲养肉鸡, 便将肉鸡饲养环节交给合作养户饲养, 勒竹鸡场为合作农户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服务, 农户养大肉鸡后, 勒竹鸡场负责全部收购, 正式建立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走上了肉鸡生产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到1989年, 勒竹畜牧联营公司发展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养鸡企业, 当年上市肉鸡36万只, 总产值235万元。从1985年到1989年的短短4年时间, 勒竹畜牧联营公司的产量和产值都增长了600%左右, 年平均增长率60%以上。

温氏集团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 从整个肉鸡生产过程来看, 由于肉鸡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公司签订合同的普通农户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 而在肉鸡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治这些关键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因此无论是公司还是农户, 在生产过程中都不得不面临着生产的高风险。若出现大规模的瘟疫导致大量农户亏损, 必将对“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产生致命的影响, 最终将拖垮公司。因此, 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上看, 温氏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作为集团创始人的温北英先生1986年就提出了科技兴场, 一方面自己努力钻研, 总结出养鸡36条, 另一方面积极寻找科技合作对象。

2.2 温氏集团产学研合作特征:技术入股

1992年10月, 温氏集团以10%的股份力邀华南农业大学技术入股, 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 实现了“从科技兴场”到“科技立业”的重大转变。双方以股份为纽带, 达成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 紧密联系在一起。华南农业大学派出30多名专家长期在温氏集团开展工作, 全面参与家禽育种、饲料营养研究、鸡病疫情监测和疾病防治、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成立了广东温氏南方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和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育种分公司两个产学研合作研究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原畜牧系) 和广东温氏集团有限公司达成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 派出30多名专家长期在温氏集团开展工作, 全面参与家禽育种、饲料营养研究、鸡病疫情监测和疾病防治、经营管理、技术培训等各项工作。目前, 华南农业大学共有8人在温氏集团担任部门副总经理以上的职务, 以双重身份, 长期在温氏集团工作, 是温氏集团各主要专业的技术带头人, 另有20多人担任公司顾问。温氏集团还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或向华南农业提供科研经费, 双方合作开展研究, 解决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技术难题。自1999年以来, 双方共同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十余项;双方精诚合作, 优势互补, 促进了优质肉鸡产业化的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形式》1996年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 温氏集团根据自身产业、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态势, 已将这种科技创新模式扩展到了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广东分院、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福建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研究所。

2.3 温氏集团科技产业化发展历程:四个阶段

温氏集团科技产业化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83-1988) :粗放型阶段。温氏集团的前身勒竹鸡场早期的养殖技术非常低, 主要技术支持是温北英的自行研究与经验积累, 华南农业大学的个别教师作为顾问, 也给企业以很大支持。企业由于与外界接触少, 信息闭塞, 企业遇到技术难题, 经常请顾问解决。

第二阶段:技术萌芽阶段 (1989-1992)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 企业开始注意到科学技术在养殖中的作用, 逐步增加了和外界的技术交流, 注重引进先进技术。期间, 勒竹鸡场与外界沟通接触增加, 开始注意引进新技术。勒竹鸡场引进当时国内黄鸡最优良的品种882, 通过引种接触到系统的先进养鸡技术, 提高了种苗的生产技术, 降低了生产成本。1991年, 勒竹鸡场又引进世界优秀品种AA鸡, 吸收到世界种鸡饲养的新技术。这时, 勒竹鸡场也开始建立饲料分析室、疫病诊断实验室等, 科学配合饲料日粮, 及时准确监测与诊断疾病。通过新技术的引进与吸收, 勒竹鸡场的领导者认识到技术在企业创造利润中的重要作用, 更加渴望应用新技术, 因而, 他们于1992年底, 以10%的技术股力邀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加盟勒竹鸡场, 对企业作全面的技术支持。

第三阶段:技术发展阶段 (1993-1995) 。以华南农业大学加盟温氏为标志, 温氏集团进入了技术发展阶段。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以技术入股加盟广东温氏集团后, 派出了多位技术人员进驻集团, 对生产技术作了全面的改进, 并且在技术研究方向上对集团进行引导与把握, 对温氏集团日后能跻身行业的前排起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 温氏集团开始向社会广纳人才, 相继有大批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加盟集团, 集团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每一个技术指标都基本可控, 技术努力方向基本明确, 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这个阶段, 集团开始组织科研攻关, 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如家禽育种 (也即研究新产品) , 他们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建设场地, 配套各软硬件, 招收人才, 1995年以后, 育种成果渐渐突现, 使集团的产品能随市场的变化, 快速更新换代, 为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巨大的效益起了关键作用。

第四个阶段:技术成熟阶段 (1996-至今) 。温氏集团的技术随着科研的大规模开展而进入良性的循环。集团建立了肉鸡试验场、肉猪试验场、种鸡试验场等先进实验设施也广泛使用。集团每年从销售值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基金用于研究开发, 促使技术快速进步。集团每项关键技术都由硕士或博士把握, 不但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产, 还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开展前沿性的研究工作。他们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 在合适的时候引进使用。因此, 广东温氏集团各项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如4亿只肉鸡成活率达96.5%, 100多万头猪料肉比达2.4:1等, 这些指标都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 成熟的技术保证了集团生产的连续稳定, 总体生产成本为全国同行业最低, 企业很具竞争力。

3 温氏集团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经过20年的实践与探索,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及其他院校产学研合作领域主要集中体现在以大规模产业化条件下畜禽品种繁育、饲料营养、养殖技术三个方面, 并以此为突破口, 创新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养殖业产业化先进技术, 科学组装成为优质肉鸡产业化关键技术群、优质肉猪产业化关键技术群、动物保健品关键技术群等三大产业化关键技术群。

3.1 科技成果

温氏产学研所获得的成果主要有:

(1) 研究创新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80余项, 其中具国际领先水平的 3 项、国际先进 5项、国内领先 60余项, 授权或受理专利3项, 通过审定的新品种3个, 新产品138个。

(2) 研究集成、组装配套了优质肉鸡、优质肉猪和动物保健品三大产业化关键技术群, 解决了畜禽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技术问题。

(3) 建立和完善了“公司+高校 (科研院所) ”的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深入到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市场开拓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 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积极的农业科技开发与产业化体系以及风险共担、成果共有、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4) 建立并完善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模式。该模式具有拷贝效应, 在全国10多个省市得到了推广, 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5) 在国内率先创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科技体制创新、科技管理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运作的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体系, 并成功实践, 取得巨大的效益。

3.2 科技奖励

据统计, 自2000年以来, 温氏集团累计获得地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其中省级科学技术奖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其中《优质肉鸡产业化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兴矮脚黄鸡配套系的选育与产业化》和《禽流感灭活油乳GMP规范生产和推广》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优质高效瘦肉型种猪生产示范》项目获广东省农业推广二等奖。

200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是我集团第3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2005年, 由股份公司副总经理蓝天主持的"瘦肉型猪一体化养殖疾病防疫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以及集团营养部副总畜牧师汪汉华主持的"温氏肉鸡饲养标准研究"成果, 分别获得云浮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

2005年, 科技成果"农业龙头企业产学研科技创新模式与示范"项目, 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08年, 由温氏集团主持完成的《瘦肉型猪规模化养殖技术体系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3 专利

目前广东温氏集团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及产业化项目26项, 研究创新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近20项, 其中具国际领先水平的3项, 达国际先进水平5项、国内领先水平10多项, 授权或受理专利8项, 通过审定的新品种3个, 新产品138个。疫苗研制方面, 温氏集团建成了2间GMP灭活疫苗生产车间, 取得研究成果5项, 申报专利7项, 有1个产品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 1个产品获得农业部中试批文。温氏产学研所获得的成果主要有:

3.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龙头企业的创新与示范, 在使企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从1995年开始, 温氏集团按照上述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 开始走出集团本部, 把分公司开到了广西、河南、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四川及重庆等省 (市、自治区) , 加上省内的郁南、三水、高明、河源、清远等开办的分公司, 目前共有40多家集种苗生产、饲料供应、技术服务、农户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分公司。温氏在广东省外开办分公司之时, 总部只派少量的管理人员 (包括总经理) , 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都是拷贝温氏总部的模式, 这些分公司也像温氏总部一样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其中江苏的太仓温氏家禽有限公司等省外公司还成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温氏集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大大提升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原来一户农户一年饲养300只鸡都算较大的, 农户跟温氏合作后, 现在的饲养管理水平已经提升到了一年饲养肉鸡13000只左右, 最大农户一年可饲养30多万只, 与此同时, 农户通过与温氏合作, 不但享受到温氏的技术培训, 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而且通过温氏这座桥梁走向了大市场,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从1992年到2004年, 温氏的合作农户从6500户增加到30000户, 农户累计获利25亿元, 平均每户农户年获利1.7万元。

优质鸡产业化关键技术群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 使温氏集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温氏”在全国17个省 (市、区) 建成40多家一体化养殖公司, 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农民增收显著。“温氏”的合作养鸡户达3万户, 1995—2004年12年期间, 养鸡户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5亿元, 企业的产值从合作当年的4200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55亿元, 增长了130多倍,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目前, 温氏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民营养殖企业和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温氏”的成功, 奠定了广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优质肉鸡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 也促进了全国优质肉鸡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我国肉鸡品种结构的改变, 优质肉鸡占肉鸡市场的份额从80年代的20%达到目前的60%以上。

摘要: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突破口, 也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难题。广东温氏集团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中国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典型范例。在回顾温氏集团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历程及其绩效基础上, 阐述了广东农业在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机制中的发展经验。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温氏集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刘本盛.关于“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 2000 (6) :43-50.

[3]雷永.产学研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008.

[4]胡恩华.产学研合作创新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2 (1) :54-57.

温氏食品集团 篇7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校责无旁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途径。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农大”)始终以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温氏集团”)精诚合作,开创了产学研的典范——温氏模式。

温氏集团创立于1983年,是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建成110多家一体化公司。2010年温氏集团上市肉鸡7.24亿只、肉猪505万头、肉鸭1 144万只,生产饲料514万吨,销售收入219.4亿元。华南农大是广东省和农业部“九五”、“十五”共建“211工程”大学,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双方合作近二十年来,在畜牧兽医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领域紧密合作、优势互补,成功探索出一条“产、学、研”联合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通过分析华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的具体案例,探讨高校技术转移的实践模式,旨在为其他高校实现技术转移提供参考。

1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合作的历史与发展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合作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2年以前的“顾问式”产学研松散合作;1992—2006年的单一学科“契约式”产学研紧密合作;2006年以后的多学科“跨越式”产学研全面合作。1992年以前,华南农大的老师通过担任企业顾问、短期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与温氏集团进行合作。1992年10月,华南农大畜牧系(现动物科学学院的前身)应邀加盟温氏集团,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创了产学研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1997年10月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畜牧系又签订了第二期合作协议。2006年11月,华南农大以学校名义与温氏集团正式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实现了由单一学院、单一学科向多学院、多学科的跨越式转变,学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包括养鸡、养猪、蔬菜、加工、兽医、兽药、肥料、信息、金融、管理等。

2 技术转移的模式

技术转移又叫科技成果转化,出自英文的“Technology Transfer”,是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它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从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2]。笔者认为高校的技术转移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入股、产学研、自办企业等模式。而华南农大在温氏集团实现技术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技术入股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合作一开始就以技术入股这种模式运行的。1992年10月,温氏集团以10%的股份邀请华南农大加盟,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技术转移模式。这种合作模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双方达成长期合作的协议后,华南农大组建专家组进入集团,与集团开展全面技术合作。动物科学系的系主任作为温氏集团董事会成员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专家组成员主要担任技术指导工作,兼任副总经理、经理、场长、所长等职[3]。华南农大的加盟大大提升了温氏集团的生产技术水平,使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温氏集团也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2 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是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长期合作的有效模式。如1997年,温氏集团开始发展养猪业,与华南农大兽医学院签订了猪病防治技术服务协议;2006年11月,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温氏集团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落实全面合作协议的精神,2007年3月,温氏集团在原合作基础之上,与华南农大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分别就畜禽养殖技术和兽医技术等内容续签了服务协议,与园艺学院签订了蔬菜产业化的技术服务协议。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合作取得了新的突破,由单一的技术服务扩展到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为温氏集团的转型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3 组建合资企业

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弥补了双方在生产过程中的劣势,在合作中不断加强资源整合,共建了实体企业。如2000年,温氏集团的业务向乳业和生物制品拓展,与华南农大共同出资成立养猪股份公司、大华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使温氏集团的经营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大大提高了集团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2.4 技术转让

华南农大辛朝安教授研制的“禽流感灭活疫苗”获国家新兽药证书,2003年这一技术以600万元成功转让给肇庆大华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温氏集团下属子公司),全学院教职员工还参股这一公司,学校方面占有了49%的股份。2004年春禽流感发生后,大华农生产的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产品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对禽流感的预防与控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挽回经济损失21亿元人民币,避免人群感染禽流感,既有利于社会安定,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养禽业的发展。

2.5 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转移模式与科研成果直接转让比较相对复杂繁琐,但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转移在广东省甚至全国都具有示范作用。这种模式让温氏集团成为华南农大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基地,同时,华南农大也成为温氏集团的主要技术、成果和人才中心。在温氏集团总部建立了华农楼,并捐资在华南农大修建了动物科技楼、图书馆,还设立了温氏奖学金。温氏集团建立的肉鸡试验场、试验肉猪室、GMP车间和P3实验室等,成为华南农大产学研项目实施的载体,也是华南农大的教学科研基地。目前,华南农大有十多位老师长期在温氏集团工作,分别担任部门副总经理以上的职务或为技术骨干,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本科生的实习和研究生的实验及科研工作,每年都有数十乃至上百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温氏集团实习、就业[4]。温氏集团也依靠华南农大的技术力量,将产学研合作深入到了企业的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市场开拓以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成功将华南农大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包括饲料加工、鸡种选育、肉鸡饲养、禽畜保健、禽舍设计、产品加工、市场开拓等10大体系)转化应用,大大促进了养禽业、养猪业和奶业的产业化的生产、流通和市场运作;同时,还依托华南农大组建了一支有800多名技术人员及400多名养户助理员的庞大技术推广服务队伍[5]。

2.6 联合攻关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就肉鸡、肉猪产业及动物保健品关键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产业技术的集成与创新,选育出优质肉鸡品种(品系)28个(品种审定2个),研究技术46项,开发相关产品37个,在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广东、广西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共110多家一体化养鸡公司得到了推广应用,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肉鸡生产基地,年上市肉鸡达数亿只;培育出肉猪新品种(系)8个,研究技术23项,开发新产品4个,建立了包括2个广东省原种猪场、6个种猪繁殖场和31个肉猪场在内的种猪育种和肉猪生产基地,建成国内最大的瘦肉型猪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年上市肉猪250万头。双方以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和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开展禽流感疫苗的研制和产业化生产,建成了6间GMP生产车间,取得研究成果5项,3项产品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新兽药证书,1项产品获得农业部中试批文[4]。2006年,由华南农大、温氏集团合作完成的“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7 共建研发平台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的合作逐渐从单纯的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模式发展到共建研发平台的实体合作模式。2002年,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共同组建了“广东温氏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08年,温氏集团与包括华南农大在内的多家高校合作成立了“温氏集团研究院”,兽医学院与温氏集团的子公司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先后成立了“华南农大-大华农宠物保健品工程中心”和“南方动物疫病诊断中心”;在华南农大的协助和支持下还组建了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省级研究开发机构,大大增强了企业汇集行业高素质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能力,大大提升了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

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合作的成功实践使加盟温氏集团的农户随着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幅度增加,目前加盟温氏的合作养殖户达4.7万多户,养殖户获利20.77亿元,户均获利4.53万元。加盟养殖户告别了传统的千家万户面向市场和承担风险的养殖模式,成为现代大规模生产的养殖专业户,收入增加了,生活也富裕了。

3 结语

华南农大与温氏集团双方本着“优势互补、精诚合作、长期持久、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的原则开展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合作,改变了学校教学工作脱离生产实际、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有机统一,为温氏集团的企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科技资源,大大提升了龙头企业的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带动千户农民合作致富,达到了多赢的局面,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蒋艳萍,田兴国,吕建秋,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0(8):38-40

[2]百度百科.技术转移[EB].百度网.http://baike.baidu.com/view/417542.htm#3

[3]吕建秋,徐思祖.农业企业与农业高校合作办产业的范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2):27-31

[4]刘红斌.“产、学、研”联合模式的实证分析:以温氏集团与华农大的校企合作为例[J].农业考古,2009(6):287-289

上一篇:先进工作者下一篇:学生经验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