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2024-05-02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精选十篇)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篇1

1. 照临、 背临相结合。 中小学生一般都是美术的初学者, 学习美术往往都是从临摹开始, 但是临摹不能是“照猫画虎”, 看方画方、见圆画圆的机械模仿。而要让学生灵活拓宽思维, 在临摹中能够受到大师的艺术熏陶, 揣摩大师的技法, 并且边临摹边记忆, 然后进行背临, 既训练学生的记忆和默写能力, 又检验学生在临摹中的学习效果。

2. 临摹、变幻相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局部变换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比如, 在画素描时, 如果是线造型法的素描, 可不改变其形体结构而变幻成明暗造型法的素描或添画色彩, 素描人物可改临摹成白描人物等。也就是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只解决“像不像”的问题, 还要注重对学生启发、启迪的作用, 在临摹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 照写、默写相结合。 写生是训练学生首先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 用自己的手来付诸表现的最有力方式。但是长期照物写生也往往使学生养成一种依赖“实物”、离开实物什么都画不出来的弊病。为了克服这种弊端, 教师不妨在学生的一张写生作业完成后, 再让学生将这张写生作业默写一遍。学生在默写过程中, 没了实物可参照, 迫使他凭记忆、理解来作画, 克服不加思索的描摹对象,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

4. 静物、思考相结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素描写生能力后, 素描静物写生可以不直接布置静物, 教师可以布置口头作业, 让学生凭想象来创作。这样, 学生从构图、设计以及黑白灰关系等, 都是自己独立思考和设计, 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独创精神。

二、速写、默写要坚持常画

1. 以学习和观察为手段理解做画。 经常进行速写和默写是锻炼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和积累素材的最好方法。但是学生画速写和默写的持久性差, 如果想要坚持长久, 教师就要诱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观察是记忆的基础。因此, 首先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观察自然, 并指导学生临读一些有成就的中外大家的速写作品。再者就是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学习画家们观察事物的虔诚, 如对于别人司空见惯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 画家们能都从其中发现出美的画面, 创造出美的意境;同时还要学习画家们勤奋、刻苦和顽强的作画态度, 等等。

2. 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动手做画。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画作, 学生会将看到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协调的体育竞技、壮丽的山川河流、有趣的卡通动画等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记忆, 画到自己的速写本里。速写默写就是要坚持多画、常画、认真画, 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会越来越强, 形象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表现技巧、水平和速度也会随之逐渐提高。

三、无题画、有题画要相互变化

随着学生速写、默写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可以出题目让学生用自己的画笔反映现实生活。面对老师出的题目, 一些学生觉得思路太多不知如何是好, 还有些学生一时全无思路, 无从入手。教师这时应及时进行引导, 也可以给学生找一些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 对于命题画《家乡的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表现家乡可以从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思考, 我们的家乡是一座旅游城市, 有世界瞩目的莫高窟等旅游名胜……你们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观察点入手;再有, 我们的家乡民风淳朴, 热情好客, 因为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之一, 所以汇集了各地文化, 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你们也可寻找最具特色的切入点描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命题画难免使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那么还可以让学生画无题画, 就是学生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不受任何约束, 让他们的思想和画笔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四、画展、集体创作可穿插进行

学生的一些命题画和想象创作画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工整理后参加一些各级各类画展。这样, 学生作画就有了目的性、紧迫感, 促使他们好好画。获奖后, 他们又有了荣誉感和向上的动力, 更加激发他们勤奋创作。

幼儿园美术教育 篇2

名词解释: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幼儿使用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以及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将其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通过加工和改造转化为具体、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以发展审美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欣赏周围环境与生活中美好事物以及美术作品,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枚,从而丰富自己的美感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术鉴赏---指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

意愿画---指由幼儿自己独立地确定绘画的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作为支持者协助他们完成的绘画。

填空:

1、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有理性的和感性的两种。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所显示的就是一种感性的对世界的把握。

2、罗恩菲尔德是美国美术教育家,他被称为“美术教育之父”,他的美术教育思想称为“工具论”。

3、艾斯纳是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他和格里尔的美术教育理论被称为“本质论”,也被称为“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并认为教学内容应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实施系统化。

4、被后人誉为“儿童绘画之父”的是奥地利儿童美术教育家西泽克。

5、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有三种表述方式,分别是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6、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组织的原则有审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7、幼儿园美术教育包含美术欣赏活动和美术创造活动两种主要的类型。两者共同组成完整的幼儿美术教育体系。

8、美术欣赏的内容不仅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还包括自然景物,周围环境和儿童自己的美术作品。其活动形式主要有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两种。

9、形式分析的指导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

10、幼儿园手工教育活动的实施:产生意图阶段;构思和设计阶段;制作与装饰阶段。

11、美术角活动分类:欣赏类、绘画类、手工类。

简答:

一、简述一下工具论。

这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美术教育主张。

充分肯定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价值,也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罗恩菲尔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富于创造力。”因此重视美术创造的过程,主张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

创造是每个儿童都具有的潜能。

二、简述一下本质论。

美术有三大功能:“美术为人类提供视觉感;美术是调动我们感性的手段,提供训练人类潜能的题材;美术能使其他事物变得生动。”

儿童的美术能力并非自然成长的结果,而是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益于儿童的美术课程的学习的结果。

三、儿童美术欣赏发展的阶段:

本能直觉期(0-2)

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时期(2-7)

表现特点:

在自发情况下,儿童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

在教学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

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儿童把具有明快色彩的作品作为自己喜欢的对象,儿童对偏爱原因的分析也越来越注意形式特征的技巧方面)。

四、儿童绘画发展:

涂鸦期(1.5-3.5)未分化---控制---圆形----命名

特点:随着儿童的动作与手、眼、脑协调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随认识能力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涂鸦行为的出现受条件的影响

它是0-7岁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

作为成人,应该要鼓励,为儿童创设必要的涂鸦条件,对涂鸦进行指导。

象征期(3.5-5):指三岁以后的儿童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

造型上所画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联系,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一种实物的替代物。

色彩上能分辨颜色,但不能区分颜色间细微的变化。涂色能力逐步发展。

空间构图上,形象与形象之间各自独立,基本上没有联系,但能看出所要表达的主题。成人应该:鼓励儿童大胆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画画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培养儿童独立绘画的能力。

不能一味地灌输绘画技巧,或强迫去学习无法理解的绘画理念。

应该提供开放的生活与视觉经验,同时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加深其印象,强化视觉能力。

图式期(5-7):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的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

造型上看,能用流畅线条描绘物体形象轮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基本特征。色彩上看,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情感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空间构图,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少数儿童画出多层并列式和遮挡式的构图。

幼儿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拟人化---指幼儿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

透明画---幼儿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虽然是重叠得两物,但画面上还是互不遮挡,全然不考虑透视的绘画现象。

展开式(又称异方向同存式或视点游走式),指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

五、儿童手工的发展

无目的活动期(2-4)

基本形状期(4-5)

样式化期(5-7)

六、简述幼儿园美术教育总目标。

1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要素初步感受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对美具有敏感性。

2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通过各种造型要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美术创造的乐趣。3初步尝试不同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

七、如何贯彻审美性原则?

1、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做到: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艺术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环境。

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内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引导幼儿感知对象的审美特征(启发性语言、艺术性语言)

3、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

八、如何贯彻创造性原则?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意识和动机(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应包括信任、减少规定、给幼儿的活动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使其自由想象不受阻碍)

2、丰富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对内在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3、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

4正确认识和使用示范和范例。

5、改革评价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创造。

九、贯彻实践性原则注意哪几点?

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

注意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单纯的思想内容说教两个极端倾向。

十、幼儿美术欣赏的实施与指导经历阶段:

审美注意形成阶段的指导:在描述阶段,教师首先给幼儿一定的和时间进行独立的欣赏,不要操之过急,或讲得太多,要尽可能让他们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其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感受阶段的指导:形式分析的指导是幼儿美术欣赏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自己要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能力。还必须理解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形式美的原理。

审美判断形成阶段的指导:书10

1十一、命题画的指导?

命题画是指由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和要求,幼儿按照这一要求完成的绘画。

物体画教育活动的指导:10

3情节画的指导

十二、装饰画的指导?

装饰画指儿童运用各种花纹、色彩在各种不同的纸形上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装饰。指导时注意:

通过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装饰原理

注意装饰画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及其设计 篇3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设计

美术教育,作为以培养人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且由于美术教育涉及的领域多样,因此,为了促进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教学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并做好有关的教育活动设计。基于此,本文就美术教育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特点及问题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帮助。

1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的特点

美术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主要课程项目之一。因此,我们要在考虑幼儿学习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通过做好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学的活动,促使幼儿更加全面地理解、表达、感知和体验,进而加强幼儿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而促进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主要特点,如下。

1.1活动目标具有不同领域的关联性特点

促进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对幼儿园的全面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作为相关教育者,我们在制订这类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时要充分考虑与其他领域知识、情感、能力目标的关联性及其对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

1.2活动内容具有不同领域的渗透性特点

活动内容具有不同领域的渗透性,是美术活动与其他领域整合的具体表现。其他领域内容与美术教育活动内容间的有机联系对幼儿的美术学习有重要作用。以社会领域活动为例,带领幼儿观察和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可以帮助幼儿深入体验和准确理解要表达的对象。例如,对生活中各种废旧材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有利于幼儿创新性的表现,对于相关社会生活经验的讨论和分享,可以拓展幼儿的美术创作思路,提升幼儿的审美……各领域的渗透可使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内容更具趣味性、生活性,也可促使幼儿更加自然、自如、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1.3活动形式具有多样性特点

与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的整合,可使美术教育活动的形式更丰富多样。科学领域中的观察与实验、语言领域中的文学作品欣赏、音乐活动中的旋律感受、社会领域中的人际互动等活动形式可使美术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可以促使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为最大化地实现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教师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如,带领幼儿进行参观、调查、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了解社会,从而为美术表现和创作积累更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1.4活动评价具有全面性特点

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不只是对最后呈现的静态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更应对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关注不同领域内容间的内在关系,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否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体验、感知和表现,能否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并帮助其迁移相关经验等进行评价。

2设计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2.1关注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点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都应以幼儿的认知和学习特点为前提。幼儿的认知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同化、顺应、重组、经验迁移的循环往复过程。“经验”无论是作为教育活动的结果,还是作为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都与幼儿的兴趣、需要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和实施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时,宜基于幼儿已有的美术及其他领域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之间的关联,创设合乎幼儿年龄以及认知和学习特点的环境,让幼儿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和完善“经验”。

2.2活动目标的制订要注意不同领域内容的有机整合

制订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时,既要考虑美术领域的关键经验,也要考虑美术活动与其他领域活动内容方面的相关性,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领域的角度加以深入思考。如,一个有关“影子”的美术教育活动。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考虑到“影子”涉及到“光与影”这个科学领域的内容,于是就先设计了游戏性的科学活动,让幼儿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由地游戏或做舞蹈动作,让其感受影子的变化与光和自己动作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发现了许多有关影子的秘密:影子会随身体动作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时间,影子的投射方向是一致的;人站在其他物体的影子里面,自己的影子就会被挡住,等等。在这之后,教师请幼儿用涂色或撕纸拼贴的方式来表现影子。幼儿通过小组合作,例如一个幼儿做动作,其余幼儿用笔描摹影子,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了影子随光而动的现象。美术活动前的游戏性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幼儿积累了有关影子的经验基础。

2.3尊重美术教育活动与其他领域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设计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要尊重美术活动与其他领域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规律及其关联,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更忌“大拼盘”“大杂烩”式的拼凑。有两种设计思路可供参考:一是横向并列式,即美术活动与其他领域内容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形成互补的关系,以共同支持幼儿对教育内容的全面感知、理解和表达。如,《打字机协奏曲》是一首节奏鲜明而富于变化的音乐,时而急促跳跃,时而舒缓连贯,这和美术表现形式中的点、线变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活动中,教师首先请幼儿倾听音乐,让幼儿说说自己的“第一感受”。幼儿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音乐的节奏、旋律、情绪、风格等谈谈各自的感受。如,有的说音乐在跑步,有的说音乐在跳舞,有的说音乐在快快地跳。之后,教师请幼儿用笔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融通。二是纵向递进式,即美术活动与其他领域内容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形成递进的关系,各领域内容之间彼此推动,以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发现、积累,丰富和完善相关经验。通过这些不同领域活动经验的积累,幼儿对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于是,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解读作品意蕴的“对话”语言更加丰富,审美体验也得以深入。

2.4教育过程既要多样化,也要注意为幼儿留“空白”

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宜以多样化的形式展开。首先,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活动过程中可运用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帮助幼儿感知、体验学习对象,习得必要的知识经验和表现方法,进而对学习对象进行整体感知和经验建构。其次,教育形式要立體化。与其他领域整合的美术教育活动应将“整合”的理念渗透到一日活动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例如,在散步、游戏、户外锻炼、郊游等活动中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引导幼儿感受自然世界的千姿百态、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元、人类生活的幸福美好,帮助幼儿积累起对“美”的感性经验。

教育活动的展开要注意为幼儿留“空白”,也即留给幼儿自主探索、思考、表达和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并为幼儿创造延伸和运用各种美术经验的机会。如,结合不同的节日文化,让幼儿参与班级环境的美术创作;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利用各种美术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重在提供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操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3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在如今重视幼儿教育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重视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发展,并做好相应的教育活动设计,以满足幼儿美术学习的需要,从而帮助幼儿建构和完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玉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环境创设[J].时代教育.2013(01).

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篇4

直观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各种直观手段, 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对象的一种方法。直观法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特征相适应, 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 因而是幼儿园艺术活动乃至所有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 直观教学法主要包括:演示法、示范法、范例法、和观察法。

(一) 演示法 (1)

演示法是教师向幼儿出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 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等, 向幼儿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方法。直观演示法分为实物或教具演示法和媒体演示法。

实物或教具演示法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在学习新内容、讲授知识要点时经常用到。

1.媒体演示法 (2)

媒体演示法是教师利用现代化视听工具及相应教材等媒体, 把声、形、色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可用来演示的材料有:投影仪、图片、录像、录音机等。利用媒体教育手段, 可使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展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开阔幼儿的视野, 变抽象为具体, 便于幼儿理解和记忆;可以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可以随意停顿、重复, 能适应不同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的要求。

运用媒体演示法进行教学, 必须依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园里物质条件, 做出周密详尽的计划, 考虑好媒体使用的时间、步骤, 并把多种教学媒体灵活地加以综合开发利用。

在向幼儿进行直观演示时, 要求教师技巧娴熟、造型正确、动作清楚、程序正确、速度适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向全班、小组或个别幼儿进行演示, 从而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 示范法 (3)

这种方法在幼儿园各科教学中都经常使用。是教师把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难点直接操作给幼儿看, 引导幼儿进行模仿练习, 从而掌握各种技能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运用绘画或手工作品, 结合绘画或制作过程的示范, 使幼儿按正确的步骤和方法摹描出作品;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往往运用示范的方法教幼儿学唱歌、跳舞、体操动作等。

运用示范的方法, 要注意以下方面:1.必须保证示范物的准确、生动形象、富于艺术感染力, 能吸引幼儿并能适合幼儿的知识水平, 是幼儿容易感知并摸仿的;2.示范时要注意每一次出示范例应适当维持一定时间, 让幼儿有充分时间感知清楚;3.动作示范则需要适当放慢频率, 每次示范的次数要适当, 次数过少或过快, 可能使幼儿学不会;4.而示范次数太多容易引起幼儿疲劳, 使他们失去模仿的兴趣;5.教师示范应面向全体幼儿, 使每个幼儿都看得清、听得清, 同时教师应鼓励幼儿及时模仿, 对幼儿的学习做出及时反馈, 通过强调正确的示范纠正幼儿的错误。必要时, 教师可请幼儿示范, 尽量发挥幼儿的示范作用。

我们通过以下实例来分析教师应如何正确使用示范法。

例1, 小班水粉画活动中, 教师先为幼儿提供学习工具、材料, 让幼儿自由作画, 幼儿一拿到笔和水粉颜色, 就兴致勃勃地在纸上涂画, 画面上颜料随意流淌……。幼儿画好后, 教师把自己的作品与幼儿的作品同时展出来, 幼儿一下子就会发现, 老师的作品画面没有多余的颜料随意流下来, 为什么呢?这时, 教师及时的示范绘幼儿看, 在示范时, 教师故意放慢动作, 夸张地做出舔笔的动作。幼儿自己发现, 原来自己画时没把笔舔一下, 去掉多余的水分。结果, 每一个幼儿都去模仿老师的舔笔动作, 大多幼儿都学会了怎样不使画面颜料随意流淌的方法。

不难看出, 例1中, 教师使用的是启发式的方法进行示范, 让幼儿先自由画, 然后通过教师事先准备的范例让幼儿发现自己画中的问题, 又通过教师及时的示范, 让幼儿学会方法。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只是重点示范了“舔笔”这个基本技能, 而不是指导幼儿如何去完成作品的全过程。

(三) 范例法 (4)

范例是指提供幼儿观察欣赏的直观教具。好的范例能引起幼儿的的情感, 激发幼儿表现的兴趣;可帮助幼儿了解感受事物的审美属性, 充实幼儿的视觉形象, 扩大幼儿视野, 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幼儿园中可使用的范例有图片、模型、玩具、画册、实物标本以及教师的绘画、手工作品等。

选择范例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范例应富于美感。美的范例才能欣赏的价值, 才能激发幼儿丰富的情感和表现的兴趣。

其次, 范例的形象要正确、鲜明而清晰, 能反映事物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再次, 范例的表现方法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易为幼儿所理解, 是大多数幼儿经过努力能达到的。

最后, 范例应多样化, 具有一定数量, 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面貌, 以开阔幼儿视野, 启发幼儿的思路, 为其创造提供基础与依据。

(四) 观察法 (5)

它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可以锻炼幼儿各种感官, 发展大脑的机能, 提高幼儿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 发展语言,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形成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心与爱护的正确态度。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观察材料应力求生动有趣、形象美观、简洁明了, 而且数量要充足, 并符合卫生要求, 因为幼儿在观察时, 有时还要手摸、嘴尝。其次, 在观察前, 应根据观察的目的要求, 制订计划。开始时, 向幼儿提出观察的目的, 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 在观察过程中, 要引导幼儿按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顺序观察, 启发幼儿的思维, 在观察结束后, 要进行总结, 让

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设计潮流我们理智地思考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服装设计的道路。拥有流淌着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血液的中华民族需要让本民族的服装载满中国民族精神, 它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 体现设计之民族精神、做好自己的民族教育是中国服装设计要走的道路。

关键词:民族根;资源;理论与实践

当今设计界的中国设计师们更愿意用具有民族思想意识等字眼来美化和高度化自己的设计作品。值得一提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国家馆就是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 表现出了“东方之冠, 鼎盛中华, 天下粮仓, 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中国热”遍布世界各地, 中国的民族文化的确是中国人的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但在中国的民族设计方面, 由于发展起步较晚, 至目前为止也未形成自己独特并且系统的设计方法论。面对尚未成熟的中国民族设计, 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要寻求自己前进的方向。

1. 先有根, 再延枝

民族之心, 是根本。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谈向外延展设计追求。作为一个服装设计者, 先是要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才谈得上让自己的作品能够体现出具有民族文化的内涵。现如今有许多的现象是, 大家都喜欢运用具有中国风的民族元素来做服装设计, 并喜欢把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刺绣、脸谱、回纹等元素照搬在服装上, 这种表面化的运用是谈不上创新和美的。真正的运用是了解其文化背景和精神内质, 再经过自己的理解与重新诠释之后得出来的。

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要抓根, 根在这里扎根与此, 就需要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它的精华和糟粕, 在此之上才能使它用服装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民族精神, 是内在的并非表面, 所以它需要用内质去体现我们要表达的民族设计理念, 我们表现出来的也就不仅仅是表面的现象。有了根, 我们就可以让外在的表现与多种事物相互关联去表现内在的民族情节与设计的民族韵, 来丰富我们的设计和完善本身的局限性。

2. 建立丰富的设计资源平台

丰富的设计资源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他们来说开阔的眼界和具备广阔的思维面的来源也就在于这丰富

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使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 形成概念。

小班幼儿进行观察容易从兴趣出发, 观察时往往不能按顺序进行, 而且不能持久。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以饱满的情绪感染他们,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说明观察的目的, 采取有趣的游戏形式组织他们观察, 然后帮助他们按顺序地观察。

中、大班幼儿观察能力有所提高, 但其知识、经验都还不足, 抽象思维的能力差, 他们进行观察时, 不能进行较系统的分析、比较, 因此, 教师应教给他们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 分析事物的主次, 使他们的观察能逐步深入, 而且观察要与讲解结合起来。观察后, 还要组织幼儿进行总结性的谈话, 让幼儿谈谈都看到了什么, 帮助幼儿丰富、整理、巩固所获得的印象, 使之更加全面化、正确化和系统化。

例如, 大班的活动“下雨天”, 在科学认知活动中, 要让幼的设计资料。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制度发展已达到了成熟的模式, 他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设计资源平台, 例如在图书馆建立完善的服装面料库, 这些服装面料集合了世界各国各时期的民族服装以及面料纹样, 学生想要了解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服装或者其使用的服装面料都可以使用电脑储藏系统把他们统统调出来, 进行了解、探讨和研究。如此丰富、庞大的资源系统是为学生提供良好设计灵感来源和系统学习服装设计途径良好渠道。

培养民族的意识和民族的自信心, 也都是通过这种资源的发散和自我体会而来的, 通过直接的观察、触摸和了解, 使得一切的深入探讨和兴趣的产生都有了更为互动和生动的感受。或许就是这直观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服装设计这个行业充满魅力和更具有怀揣民族文化的内涵。

3. 注重史论的教学

服装设计并非天马行空它有灵感来源有理论依据有思维发散。有造诣的服装设计师会对历史服装进行理解和分析。了解和掌握服装史是设计者最基本的专业素养和做设计时的理论支撑。要做好中国的民族设计教育让学生对服装历史的了如指掌是准确把握服装未来趋势的关键, 正所谓:历史创造未来。

要把握好中国服装设计的民族内涵, 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服装史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过程。要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继承和更好的发扬光大, 重视史论的教学并通过好的方式来传授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

4.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理论化的教学方式不能兼顾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保持合作的关系, 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并实现其超前就业计划, 这对社会以及学生本身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把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引入良好轨道的重要途径。在服装企业方面, 应该更多的给予学生信任和实践指导的机会, 以长远眼光来培养他们。当大部分企业能够以培养学生迅速成长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时, 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运行机制将会进入良性循环。这样一来, 我国的服装行业要参入民族设计意识的民族自尊感就会无限增强, 服装这个行业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们要建立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道路还需要走很长的时间, 但是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 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摘要:在幼儿的艺术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 由于不同幼儿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生理心理特征都不同, 所以美术活动的指导方法也各异, 文章主要探索的是直观教学法。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幼儿美术,直观教学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学科教育卷第189页, 祝士媛主编, 沈阳出版社, 1994.12

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 篇5

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点滴谈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儿把自己关注的热点、感兴趣的事物和幻想的美好世界画在纸上变为现实。因此,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美术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启发幼儿自愿接受学习

首先,要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内心产生创作的冲动。其次,配合教学要有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如春天来了,让幼儿观察迎春花、桃花是怎样由含苞到开放的,花丛中的蝴蝶长着几只翅膀,翅膀上有什么样的花纹等。另外,还要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把所画的人物、动物都做成活动教具,让孩子可以通过玩活动教具掌握其结构,自由变化出各种动态,增加对所画内容的体验。

二、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利用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感情,用拟人化、主观情趣化的手法去画一些人物、动物,使幼儿感觉就像在画自己。在作画过程中,要为他们画出的新颖有趣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加油,为他们感想、求异的精神鼓掌。

三、教学内容、方法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

幼儿园阶段,美术教学内容要特别强调绘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意识的启迪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从绘画造型能力来说,主要掌握线、形、色和简单的绘画工具、材料以及简单的组织画面的能力。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难易顺序来说,线由涂鸦期的乱丝线、圆弧线、曲线到垂直线、水平线、斜线;形由圆形、方形、三角形到组合形;色由三原色(红、黄、蓝)到三间色(橙、紫、绿);人物画由涂鸦期的蝌蚪人、火柴人到双勾人;要让幼儿逐步了解人物、动物的主要结构、简单动态,在画面中有主次、大小的进行构图。

绘画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既有思维,又有表达。强调先教幼儿会想再会画,是因为思维在先,表达在后,“意在笔先”,两者不能偏废。

四、客观、公平、合理评价幼儿作品

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意见、看法。通过品评、交流,幼儿的自信心逐步增长,他们的创造性会更强,画画更有动力。

论文提要:

绘画活动是幼儿的游戏,他们画画首先是宣泄自己的情感体验。每一幅作品里都有他们要表达的含义,也是个性化的活动,不带任何的功利目的。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其个性心理综合能力水平的发展,教师根据其发展线索,在幼儿绘画活动的过程中适机、适时地做好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可使幼儿的兴趣、能力获得发展,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观察幼儿在绘画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根据其发展线索,总结出“全程游戏教学法”、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教学游戏的8个环节、不同发展时期的指导、因人施教的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九五”幼儿园美术教育的课题研究,突破了“示范——模仿”呆板的美术教法,研究了如何选材、教与学的方法之后,我们继续探究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如何落实《纲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的精神,经过深入的对幼儿在美工区自发的绘画活动和教师组织的绘画活动中的观察,发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生活环境、个性品质及知觉能力和思维水平的个体幼儿,有大胆的个性张扬,也有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种种发展需要和发展中的困难,特别是因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或因羞怯、胆小等原因不能把信息清晰的传达给老师或家长,而他们的表情、动作或其它外在的行为表现以及绘画作品里,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关注和一些具体帮助与引导。

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用于整个研究过程,包括对幼儿在绘画过程中各种表情、言语、行为的观察,和对施教者教育行为的观察。经验总结法:将教师已有的优秀经验总结上来,并进行概括、归类,并要在研究的过程中继续发现、收集有关经验,形成教育策略。还采用了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认为幼儿从事绘画活动,是在表达自己看到的、知道的和想到的事情,孩子有创造符号的能力,有表现表达的愿望,而没有任何功利目的。通过绘画活动是培养幼儿的有益兴趣,丰富的幼儿情感、观察与认知的能力、对外界事物的敏觉性、表现表达的能力、想象与创造的能力、个性与习惯的养成的有效途径;幼儿通过绘画把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体验、认知、想象,用自己创造的符号进行表现与表达,其能力是与其心智能力同步发展起来的并不断建构性的发展过程。本课题就此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一)对幼儿的研究

1、对幼儿绘画行为的观察

幼儿在做各种事情时,由于其兴趣、知觉能力、个性特点等原因,在活动中会有各种行为表现。本研究从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观察其行为表现,为教师形成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在对幼儿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收集了“孩子为什么乱涂乱画?”“画四条腿的公鸡是怎么回事?”“孩子总是画的很小怎么办?”“孩子的画面很凌乱怎么办?”“为什么有的孩子用色很单调?”“一涂色就破坏画面怎么办?”“爱磨蹭是因为性子慢吗?”等百余个问题。

2、儿童绘画心理对我们的启示

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与认知特征、情绪和情感的易激活性、兴趣、表达欲与创作欲、性格等心理活动因子,而影响幼儿绘画活动的观察感知、形象加工以及兴趣、经验„无不与这些心理因子的活动有关。通过绘画活动幼儿可以比较轻松的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获得愉悦的心情。所以我们在重视给幼儿提供材料、提供支持、以游戏化的形式鼓励幼儿大胆创造表现,充分享受绘画活动带来的情感满足与精神愉快等心理上的满足。

(二)对教师教育策略的研究

策略一: 创建“全程游戏教学法”

根据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的种

种行为表现,在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探寻出一条幼儿喜爱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创建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全程游戏教学

法”,形成的有效策略之一,这种方法将:

绘画材料玩具化——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有些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孩子在地上、可擦的墙壁上作画)有的孩子正是在尝试新材料的同时,产生新感受的创作。

绘画题材儿童化——像“快乐的自主餐”“时装模特表演”“种子宝宝长大了”、“我是鱼王”、“太阳十兄弟”等孩子们生活中有意义、有情节的事情,我们都支持、鼓励幼儿大胆的表现。

绘画活动的导引情景化——用情景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如“外星人的故事”、“大鸟带我去旅行”、“快乐游乐场”。

绘画过程游戏化——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力大无比的蚂蚁、载着孩子的猫妈妈、乘着树叶去旅行的天使,画画是可以不断构建、发展情节的游戏活动。

绘画评价故事化——鼓励或帮助幼儿将作品编出有趣的故事,向同伴、老师、家长进行介绍。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每一位小朋友作品中好的表现方法,学着接纳和欣赏同伴。

“全程游戏教学法”,突出游戏性和幼儿的体性,我们将这一策略贯穿于课题的始终。

策略二:

美工区的材料投放

“全程游戏教学法”,体现教师的教法,更重视体现幼儿的学法,除了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外,活动区是另一个途径。在此,我们强如教师在美工区为幼儿提供欣赏的图片丰富的游戏材料,并提倡一些如“油水分离”、“碘酒喷画棉签淀粉”、“泥刻版画”等多种易于幼儿发挥想象和创造的绘画材料,通过幼儿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和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的时空,使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的宣泄,张扬自己的个性。

策略三:

对教学环节的研究

幼儿绘画活动的全过程都强调以游戏引发孩子的兴趣和表达表现的欲望。以《大家来跳舞》为例,分析教师在组织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8个环节:

1、准备——包括经验和物质材料的准备。特别是幼儿的前期经验,如同教师的备课同样重要,不能教师个人准备是充分的,而幼儿毫无思想准备。因此选择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教学内容比较好。如《大家来跳舞》就是在班级开展“我们爱运动”的主题活动中的一次绘画活动。

2、导入——要导入活动要生动、简明,起到引发幼儿的兴趣,明确活动的目的。可通过看图片、观察实物、讲故事、玩游戏、猜谜语等活动形式。

3、观察认知——通过观察、回忆、想象要表达的事物,在幼儿的脑海里创建物象。如在《大家来跳舞》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来分析各种舞蹈的动作、服装、表情的特点。

4、幼儿的想法——在观察认知之后,引发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在《大家来跳舞》的活动中,幼儿根据以前的和新获得的经验,想出要表现“千手观音、孔雀舞、王子和公主跳的双人舞、街舞”等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5、表现表达的方法——探讨怎样把自己一系列想法中的重点内容表现在画面上,包括如何构思、构图、造型等。

6、重点指导——教师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结合幼儿的具体需要,有重点的进行指导。克服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不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无所适从的现象。如在本次活动中,教师根据目标,支持、帮助幼儿“想的出来并要画的出来”如小朋友在画“千手观音”时,画不出来手了,老师通过引导她观察、模仿这个舞蹈中手的动作,细致体会手的物象造型特点,幼儿画出了第一只手,之后,教师及时的鼓励,幼儿画出一只又一只的手。还有一名幼儿想表现街舞旋转的样子,教师引导他在亲自旋转的过程中体会旋转的动态,幼儿在产生体验之后,表现出跳街舞的动态效果。

7、经验分享——每次活动孩子们都会获得不同的经验,可通过采访、讲述、记录、张贴等多种方式分享幼儿的有益经验。本次活动教师通过在活动后张贴、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介绍和发表自己见解的过程等,分享大家的经验。

8、延伸活动——幼儿通过新经验的启发或一些想法,不能在一次活动中全部实现,可通过其它途径如活动区或其它活动继续完成。比如在《大家来跳舞》的活动中,就引发了幼儿在表演区和美工区的一些活动。策略四: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进行指导

1、兴趣——入门的第一把钥匙

绘画是幼儿的游戏,但也有的孩子对画画没有兴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材料是否吸引幼儿、选材合不合适?是否是幼儿能够独立操作的?那怕是同伴一句不经意的评价也会影响幼儿的绘画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考虑选材是否合适。同样是画小鱼,小班就可以粘贴小鱼添画泡泡;中班可以画我是鱼王,大班则可以表达奇妙的海底世界„„如果背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会因为画不出来而失去兴趣;中班、大班幼儿则会因为画着没趣而失去兴趣。

2、观察与认知——步入智慧之门

脱离“示范—模仿”的传统绘画教学方式,要求幼儿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完成创作。但也有的孩子画不出形来,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很好的观察事物。如,幼儿画树时常常把树干画成一个长方形,老师可以带幼儿观察一颗真的大树,摸一摸树干、看一看树枝的样子。有时幼儿会把树根部画的很窄,可以和幼儿玩一个游戏,让他们学一学两脚并得很紧的大树干被“大风吹一吹”、被“小朋友摇一摇”,让小朋友体会一下“下窄上宽”的大树干站得稳吗?引导幼儿观察,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孩子。对观察能力较弱的幼儿引导语要游戏化、贴近幼儿生活,便于幼儿理解;对于观察力较强的幼儿要提出更具体更详细的观察要求。

3、表现与表达——童心童趣的流“路”

这是教师根据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绘画能力发展的线索和绘画活动中展现出的常见问题,总结出来多种有效的教育经验、教学方案和指导策略。

(1)涂鸦期:尊重并引导幼儿从乱涂乱画到不乱涂乱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他们正确握笔,锻炼小肌肉动作灵活性,并注意培养他们的习惯。

(2)象征期:“一形多义”是这一时期的幼儿绘画的主要特点,这时,成人在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的同时,可引导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并可安排一些可填画的题材。

(3)形象期是本策略重点突破的内容,揭示了

形象期幼儿学习美术的特点,重点研究的内容有:

A造型——教师首先要主动理解、接纳幼儿夸张的造型表达的手法,并向家长其他幼儿做介绍。

并引导幼儿通过造型符号表达自己心中的“故事”,还可以通过手工活动、填画、写生等方法帮助造型困难的孩子,学会用造型符号进行表达。

B设色——幼儿运用色彩的表现是很有个性的,在玩色、认色的基础上,应鼓励和引导幼儿用色彩表达和渲染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颜料,他们有时会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或黑与白的色彩反差、或用强烈的色彩、跳跃的色彩、夸张的色彩大胆而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认知和心情。

C构思——通过观察、谈话等活动,鼓励幼儿从先画后想,到先想后画来学习构思,使绘画活动不仅是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更是动脑思考的活动。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构思,如:过新年、自助餐;在游戏中学习构思,如:游乐场、我爱游泳;在想象中学习构思,如:瓦罐火车、蚂蚁的王国;在故事中学构思,如:美人鱼、小老鼠;在观察中学构思,如:我和动物是朋友、大树模特等。

D构图——让幼儿感受并运用多种构图的方法,使画面更加的生动、有趣。如:突出主题式的构图“淘气的小猫”;满天星式的构图“丰盛的晚餐”;遮挡式的构图“太阳十兄弟”;并列式构图“手拉手”;突出造型的构图“原始人的脸”;大小对比的构图“八条腿的章鱼”、夸张式的构图“闪亮的星

星”;均衡式的构图“七色花”;线路式的构图

“十字路口”等多种构图方法,教师可根据幼

儿的表达需要,引导他们选择或创造新的构图

方法。

(4)想象与创造——神奇的天使

绘画活动是释放和开发儿童创造性最有

效途径之一。教师创设有关的环境、设计有关的题材、运用有效的引导方法,放飞幼儿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实践对幼儿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人格的培养过程。策略五:体现因人施教的指导过程

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们的性格和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幼儿画起画来夸张大胆;有的却畏手畏尾;有的幼儿画起画来兴致勃勃,画面越添越丰富,有的则草草几笔了事;还有的幼儿用色鲜艳大胆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却偏偏喜欢使用黑色和棕色„„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幼儿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

例如,情感是极其丰富与敏感的幼儿,为什么却画不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因为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比我们成人要短暂的多。当时发生的事如果不及时表达,他就会记不起来了。比如,上个星期吃的自助餐,这个星期孩子无论如何也画不出当时满嘴嚼着大虾的开心和满足。如果第二天就画效果会好许多,但仍需要老师激发幼儿回忆当时的情景,放一放当时的录像,给吃得最香的孩子几个放大的特写„„只有引发幼儿回忆起当时的场面,调动起幼儿激动的情绪,才能令幼儿在画面中表现出生动而夸张的情趣。

对个性太强的幼儿怎么指导?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胆小不敢动笔;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画画总用手捂着;还有的孩子总想在别人的画上画几笔„不管孩子的性格如何,他们和我们成人一样都希望能把事情做好。教师要正确理解幼儿这些表现,并有针对的进行指导,找到具体施教的方法策略。个案一:

大班的李晨曦每次画画,他每画一笔就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我不会。”老师让他先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开始的,告诉他怎么开始画,甚至帮他点一个点、画一个圆、划一条直线„„渐渐的李晨曦越来越少说“我不会”这样的话,画面上却出现了不少点、线、面的奇特组合。在画“我爱我家” 的主题意愿画时他的画了一个线条简单的桌子,桌子正中把他最爱吃的年糕画成了一个的大绿点,依稀是一块粘着绿果脯的大年糕。这种简练概括的表现手法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真想吃一口,能把咱俩吃年糕的样子画下来吗?”每次他的画老师总能找出有趣的地方并不断鼓励他。现在他依然来拉老师的手,说的却是:“老师看看我的画。”对这样的孩子耐心和鼓励是很有效的策略。

个案二:

客人老师来了,小朋友们都很高兴。拿起画笔快速的画了起来。张墨蝶却怎么也不肯动笔。是她不会画吗?不,平时她画的小兔子、小精灵可有趣了。可任凭老师怎么鼓励她也不肯动笔。客人老师要走了张墨蝶却拿起了画笔认真的画了起来„„这种孩子自尊心很强见到生人总担心自己画不好,于是不肯动笔。我们应该把这种情况区别于其他不会画的幼儿。不要唠唠叨叨的催促,而是尽量的给她以宽松的环境、自我的空间。面对自尊心强怕画不好的幼儿要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让她画自己平时最擅长画的或最喜欢画的内容,还可以在旁边和别的老师不经意的谈论她的平时种种优点,鼓励她树立起自信心。

个案三:

中班的牛牛、王子豪思维活跃。每个话题都能激起他俩争先恐后的回答。什么草地上的蚂蚁王国、宇宙中的流星陨石、强大威猛的机器怪兽„„他们简直无所不知。开始作画了,小朋友们都安静的画自己刚才想好的内容。活跃的牛牛、王子豪却在座位上大喊:“老师怎么画呀?我不会。”刚才说的那么热闹,这会怎么会不会画呢?原来这些幼儿对情节感兴趣而并没有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当问到蚂蚁有几条腿?身体分几节?眼睛长在哪?一问三不知。头脑里没有蚂蚁具体的形象。这就需要老师在活动中多帮助幼儿进行物象分析并教会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如画“淘气的小猫”时,要引导幼儿分析:猫的身体有哪几部分?都是什么样的?当幼儿观察到小猫的尾巴长长的,再进一步提问他:猫尾巴像什么呢?只有一步一步把幼儿头脑中的形象、语言调动出来使之转化为具体的物象再回到大脑中才能使幼儿逐步做到说的出来画的出来。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篇6

【摘 要】基于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本文分别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激发和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快乐的体验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研究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1.美术教学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幼儿对美术活动有了兴趣,才会有愿望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

1.1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新《纲要》中说: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具有美术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心理规律和生活规律,也应考虑美术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独创性,让幼儿在教育中培养兴趣。

1.2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學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新《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中带来的直观和快乐的体验。

1.3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竞争形式

对于竞争可能我们都会想到比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笔者认为是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教与学的互动,是教师引导,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的活动。这里的“引导”就好比放风筝的线,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否则风筝都会飞不高。“引导”应该既给幼儿自由的想象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目标和要求。

2.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同时,也应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

2.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也就是在相信幼儿能力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实践其观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和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的想法。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势必会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2.2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的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2.3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幼儿去表现,幼儿会把各种“零件”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喜好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就像小鸟借助风力自由地飞翔,并感觉风的阻力。幼儿好比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进行着艺术表现,那么技能就是幼儿要借助的风力和空气的阻力。没有翅膀的小鸟无法飞行,同样在没有风力、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小鸟也飞不高。

3.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快乐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1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幼儿愿意和喜欢通过美术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比如将花儿、小草画的跟他们一样开心或难过,将作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快乐。

3.2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

从美术活动课看幼儿美术教育 篇7

近年来, 幼儿美术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进行, 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幼儿美术教育思想影响, 加上教育实践者对美术教育理念的认识还欠深入, 走进幼儿园,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美术教育沿袭着陈旧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践跟不上理论的现象普遍存在。

回顾以往的美术教育, 许多是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教学内容, 把美术教学定向为单一的技能训练和模仿, 过分强调标准化要求, 扼杀了幼儿的幻想和创造。很多喜爱美术活动的孩子, 在成人的盲目指导下循规蹈矩, 情绪低落, 对美术活动兴趣索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对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改变过去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促进作用, 改变过去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幼儿园正确的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及在美术中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现今的幼儿园美术活动过程的现状如何?究竟何种因素影响着美术活动的开展?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对策?鉴于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探讨都将有利于幼儿艺术思维的培养及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 为了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状况进行更为直观、深刻的了解, 进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笔者走进桂林市某实验幼儿园中三班的一堂美术活动课, 就10名幼儿的绘画过程进行了调查。

笔者随机抽取班级里10名幼儿, 男女生各5名, 并采取时间抽样法, 在绘画课的20分钟时间内对幼儿绘画过程中的主动性、兴趣性、独立性和自我感觉这四个方面进行观察。主动性观察的是根据教师的指导语, 幼儿是否主动参与绘画活动, 分为四个维度进行记录A:由自身兴趣、愿望支配, 自动进行美术活动;B:由特定材料引发, 开始进行美术活动;C:看到别人活动, 开始美术活动;D:在成人的要求下开始美术活动。兴趣性观察的是幼儿是否对绘画的内容以及活动过程产生兴趣, 记录如下四个维度A:自动从事活动, 对美术活动灌注极大热情, 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 默默无语;B:欣然从命, 愉快从事活动, 在做的过程中会自己自言自语地流露出愉悦之情;C: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 活动中企图离开或张望别人做什么;D:拒绝参加美术活动。独立性观察的是幼儿是否单独完成绘画作品, 是否需要教师言语、行动指导, 按照四个维度进行记录A:自己决定活动任务, 解决问题, 拒绝别人干涉, 独立完成任务;B:主动请教他人, 考虑别人的建议, 然后自己完成任务;C:模仿他人完成自己的作品;D:接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自我感觉观察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情绪的外在表现, 如愉悦、兴奋、沮丧、烦躁等, 记录如下A:自己认为很成功, 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 并讲解作品的含义, 能慷慨的将作品赠人;B: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 但不主动展示, 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 希望保留作品;C:认为不太成功, 接受别人的看法, 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D:感到沮丧, 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 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研究者将记录幼儿这四个方面的表现, 结合一定的辅助性的对幼儿的访谈, 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统计, 获得相对应的信息数据。

三、研究结果分析和讨论

主动性方面是观察与评价幼儿在发起和投入美术活动时的情况的标准, 幼儿对活动的主动性受他对这类活动的兴趣的影响, 在活动中是否有热情, 感到愉快和满足。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显示, 幼儿绘画100%是由特定材料引发, 开始进行美术活动。50%的幼儿自动从事活动, 对美术活动灌注极大热情, 完全沉浸在活动之中, 默默无语。30%的幼儿欣然从命, 愉快从事活动, 在做的过程中会自己自言自语地流露出愉悦之情。20%对美术活动迟疑不前, 活动中企图离开或张望别人做什么。影响美术活动兴趣的因素很多, 幼儿个人对美术这以类型活动是否感兴趣, 幼儿对某一项活动能否胜任, 活动是否有吸引力等, 都影响幼儿的兴趣。在独立性方面, 能自己决定活动任务, 解决问题, 拒绝别人干涉, 独立完成任务的幼儿为60%, 40%的幼儿接受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作品。这既与幼儿的个性性格有关, 又与幼儿是否具有美术才能有关, 此外还与教师所规定完成作品的时间长度有关。绝大部分的幼儿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并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 比例高达90%, 只有10%的幼儿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太成功, 但都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在这次美术活动课中, 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先出示范画, 接着用较长时间讲解画面内容、布局、画法, 然后幼儿开始模仿;巡回指导时, 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 不时地动手“完善”着幼儿的画;美术活动结束时, 老师挑出几幅画面效果好的画, 开始集体讲评、展示, 并不时表扬画得好的幼儿, 批评画得不像的幼儿。

反思上述教育行为, 我们看到美术教育是变成了一种技能在传授, 所以老师要一遍又一遍地示范讲解;教师注重的是幼儿能否画出一幅像样的画来, 教师想知道幼儿能否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教师关注的是绘画的结果如何, 而不是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态度和参与的过程。不关注行动过程的美术活动, 一定不是好的活动。因为, 对过程的忽略, 就会散失丰富的信息和良好的教育时机, 就不能捕捉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情感、思想、行为的细微变化, 就不可能有效地把握幼儿存在的问题和点滴的进步, 从而就难以对幼儿的发展水平作出评判, 也就难以给予幼儿及时、准确的指导。有的教师通常自身也意识到要注重活动过程,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每次绘画课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导致教师不得不干预, 不得不采取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其实要解决这种困惑并不是没有可能,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注意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绘画时不要给幼儿太多的束缚, 培养幼儿自信、勤于思考的习惯,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与幼儿共同学习, 和他们一起感受美、分享创作的快乐, 对幼儿的作品给予谨慎、公平、公正的评价, 那么幼儿就会在自由、宽松的美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美术, 并用美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美术教育也就发挥了它最大限度的作用了。

参考文献

[1]刘志红、李运萍.浅议幼儿美术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9)

优化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三策略 篇8

一、注重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组合,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说理性科目, 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打开幼儿心灵的大门, 不能有任何强制性。教师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要善于观察幼儿, 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当幼儿刚学习绘画时, 我们首先在选材上下工夫, 让幼儿对所画的内容、形象有强烈的兴趣, 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

如:孩子最喜欢的动物、色彩鲜艳的物体、五颜六色的水果、蔬菜等, 都是幼儿绘画的好题材, 在此基础上, 我们采取灵活多样、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引导, 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 让他们在头脑中有鲜明的、清晰的、呼之欲出的形象, 使他们产生创作的冲动。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 他们的美术活动应以游戏为主, 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玩耍, 从中体验到快乐, 着重培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从而使幼儿熟悉美术工具及材料, 并掌握粗浅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幼儿美术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有所改变, 在幼儿积累了一定参与美术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采取以游戏为主, 插入教学的方式来组织幼儿美术活动, 在满足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 教给幼儿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 提出必要的规则, 并鼓励幼儿大胆灵活地创造、想象, 提高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能力;对于年龄较大的大班幼儿必须组织一些专门性的美术教学活动, 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在教学中插入游戏, 并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美术游戏活动相结合, 使幼儿对美术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二、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的创造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 观察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认真仔细地观察, 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资料, 理解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 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 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开阔眼界、丰富想象的目的。

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美术课, 其创造能力的培养, 需要到生活中去捕捉题材内容。因此, 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尤其重要。园外生活的经验积累是多是少, 关键是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大部分家长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只要求孩子学计算、识字, 而现在更时兴学英语, 对孩子选择学习美术不予支持。又由于工作繁忙, 与孩子交流的机会较少, 导致孩子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关注较少。因此, 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美术的认识。教师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 及时引导幼儿把新的生活经验运用到美术活动中去, 并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的方法, 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使孩子体会了观察、思考、审美和创造, 学会了语言表达, 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加深视觉印象。教师还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 注意引导幼儿灵活运用, 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知识。

三、在美术活动中, 注重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个性心灵品质在幼儿的智能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活动, 可使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 我们十分注重幼儿的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我们积极鼓励幼儿独立构思、自由创编, 尽量与别人不同。记得在“会变的三角形”活动中, 让幼儿在折出一个双三角形的基础上, 再进行添画, 孩子们在对事物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构思、想象, 有的幼儿把双三角形变成了帽子, 翻开后又变成另外一个帽子;有的把它变成了灯罩, 一个红罩子, 一个花罩子……在这样的活动中, 没有任何的拘束和限制, 不仅反映了孩子们的经验, 同时又超越了现实, 使每个孩子积极开动脑筋, 插上想象的翅膀。然而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活动中的能力有强有弱, 因此, 在进行评价时力求少用“对、错”、“像不像”等评价幼儿, 而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 能力强的给予肯定, 有进步的给予表扬, 对差的更要鼓励。这样, 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同时, 在美术教育中, 还可以充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多为幼儿安排一些集体创编的机会, 使孩子们体会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孩子们乐于合作, 善于合作。与此同时, 我们还十分注重幼儿克服困难、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在美术活动中, 我们充分利用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强大的吸引力, 强化幼儿在反复练习、想办法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和内心体验, 从而使幼儿逐步培养成遇事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并坚持到底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浅谈幼儿园美术游戏的组织方法 篇9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游戏,组织方法

美术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实践, 需要幼儿全身心地投入, 幼儿要运用并发挥他的全部心理能力, 并倾注他的全部热情, 由此, 幼儿会得到全面的锻炼。目前, 幼儿园美术游戏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 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致不高。现介绍一些较为有效的幼儿园美术游戏的组织方法, 以期为幼儿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涂鸦和绘画游戏

绘画是儿童的潜在能力。让儿童画画是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 本身并不是目的, 而是要通过美术活动的手段, 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使儿童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陶冶美的人格。孩子的绘画从涂鸦开始, 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各种材料来组织幼儿园绘画游戏。

1. 手指画

用手指 (一般先从一个手指开始, 右手食指) 点画和绘画。最初, 教师可以提供基本部分示范, 让幼儿发挥想象, 添枝加叶。比如, 教师示范一只小兔, 小班时让幼儿联想小草及绿色的草地, 而中大班联想到两只、三只, 甚至是萝卜、白菜、田野、森林, 乌龟、小鸟等, 让孩子用小手指添画, 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会跃然纸上。在添画的基础上, 可以让孩子更自由地创作。

2. 棉签画

用棉签蘸颜色作画。具体操作形式可参考手指画。

3. 版画

版面 (1) 生活物品拓印, 包括积木、蔬菜水果等常见生活用品拓印; (2) 橡皮版画, 用橡皮刻板再拓印; (3) 丝绸版画, 丝绸直接拓印或制板拓印; (4) 其他材料版画, 比如卡纸粘贴版画、木片粘贴版画等。

4. 线画

线画包括线绳粘贴和拉线画等形式。拉线画是用可塑性很强的线条和颜料进行创作的美术活动, 绘画作品有朦胧、遐想效果, 可以开拓幼儿的思维空间, 丰富幼儿的想象。幼儿可以通过对拉线画作品的想象和理解进行添画, 支持幼儿的个性化表现。

5. 吹画

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水彩颜色, 孩子们在白纸上蘸上颜色, 用吸管或麦管在颜色上吹, 颜色在纸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逐渐感受这种不可预见的画面效果, 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变现。

6. 染画

用宣纸、卫生纸或是白色的布, 在其上面蘸上漂亮的颜色, 色彩在上面自然展开和渗透, 产生动态的美, 幼儿能直接观察到色彩流动的过程, 增加幼儿对色彩的认识。

7. 喷画和刷画

喷画是用水枪吸水粉颜色水, 然后用水枪对着白纱布或宣纸喷洒, 产生水花飞溅的效果, 将喷画挂在暖暖的灯光下面会给人一种幻彩的感觉, 又有一种抽象画的意境。

先用毛线和塑料片或者其他废旧材料在纸上拼凑出主题, 再用牙刷蘸色, 靠手指刮刷牙刷将颜色溅到纸上或者布上的空白处, 产生水珠喷洒的效果, 拿掉纸上的材料, 露出空白处, 就是一张有趣的刷画。

8. 滚画

选一张自己喜欢的色纸或者直接用白纸作为底纸, 把玻璃弹珠或其他能滚动的物品蘸满颜色在纸上自然滚动, 再换各种颜色滚动。柱子滚动后在底纸上留下各种颜色痕迹, 也是一幅非常自由美丽的画。

9. 蜡笔画、水粉画和蜡笔水粉画

蜡笔画和水粉画是幼儿园常见的绘画游戏, 而蜡笔水粉画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用蜡笔在纸上作画, 然后在作好的蜡笔画上轻轻地刷上一层水粉颜色。有蜡的地方水分渗透不进去, 所以蜡笔所画的图案就会像暗码一样, 跃然于纸上。

1 0. 其他形式的绘画

比如用废旧材料玩色等。

二手工制作游戏

1. 雕刻游戏

用橡皮或粉笔等幼儿能操作的材料, 用竹片或其他工具雕刻作品。

2. 折、剪、撕、粘贴游戏

折纸剪纸撕纸是幼儿园常见的手工操作形式。粘贴游戏是用各种质地的纸或者布撕成或裁成各种图案、形状, 进行拼贴形成作品。

第一, 纸工游戏。

软纸工造型与技法:

折纸造型。折纸造型因材料、工艺简便而普及, 是训练手脑并用及培养审美感知的好方法。折纸多用矩形纸, 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为材料。从平面到折起的立体形很有序和有规律, 结构呈现几何形体美, 形象提炼夸张, 略带抽象意味。孩子们醉心于其中, 发挥想象, 自由创作。

剪纸造型。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各地各不相同的地方特色使剪纸艺术百花争妍, 千姿百态。最早的剪纸大多用于刺绣纹样, 后来慢慢强调其美化生活、欣赏价值方面。如在我国北方地区, 剪纸贴于窗上, 称为窗花。幼儿可以制作出水平较高的剪纸作品。

剪影造型。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与剪纸又有所不同。剪纸艺术比较讲究空灵的美感;剪影则以对象的外轮廓来造型, 内部结构予以省略。根据剪影的特点, 应以平视的角度去观察对象, 选择既完整又富有特征的部位 (如人物、动物的侧面比正面更易表现) , 这样剪影就显得完美, 形式更利于幼儿操作。

撕纸造型。撕纸造型, 既可用于平面, 也可用于立体的形象创作, 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根据所用纸的软硬绒糙, 给予不同方式的处理, 产生不同的韵味。如软纸, 能撕出毛边, 有柔和感;如绒纸, 撕时要考虑绒面的疏密得当。根据题材需要, 选择不同纸质材料进行创作。幼儿根据构图需要, 可采用单面、对折、多折撕等手法。

剪贴造型。剪贴可以利用各种彩纸、挂历纸等材料进行剪剪贴贴。它的优点是画面有很大的灵活性, 可以随灵感任意设计制作, 使画面多姿多彩。幼儿剪贴是多样色彩的组合, 他们会注意整体色调, 以及物与物、色块与底色间的关系。

插编造型。插编是选用两张彩色纸, 剪成等分纸条, 留一边相连。根据图案的需要分别做图与底, 使上下两张纸通过穿插、编织结合成作品。插编可以看做是许多小方块构成的画面, 风格及内容可以变化多端。中、大班幼儿可以尝试操作。

拧纸造型。拧纸是将纸像绳子一样拧起来。经过拧, 纸由平面成为或粗或细的线形。孩子们会勇于创作, 投入其中。

纸线造型。拧成的纸线造型, 是将纸的线段作为单一造型元素来考虑。其造型特点是通透的虚体带有一种流动感。

硬纸工造型与技法:

立卡造型。对折后的纸便有了空间, 而成为立体。对折线如同门窗的轴, 可以开合。在轴的部分剪切, 相应折出形象, 那么打开纸页, 形象便会凸出来, 关合后又可收为平面。立卡形象折线有了角度的变化, 随着开合, 形象即能有动作, 成为动的纸造型。孩子制作立卡时, 提醒他们注意形象和卡背要留有余地, 以免形象折叠后露出。有余兴的话, 卡背也可以进行再加工。

纸带造型。立体的造型中, 凹的面及通透感强的形体称为虚体。凸的面及封闭感强的形体则为实体。带形纸造型较轻松、通透, 多呈虚体。

壳体造型。经过剪切加工已经收缩的平面, 因为惯性 (可称为记忆力) 得不到舒展, 而形成球面壳体, 并可加工成各种形态。如果对壳面作肌理处理, 可制成刺猬的刺、鸟的羽毛等。

卷曲造型。卷曲的线面成形稳定, 视觉上活泼流畅, 并有力蕴于中的感觉。卷曲造型一般用圆笔杆作工具即可完成。

粘结造型。粘结造型法, 使单个部件结合为一个整体。粘结造型一般很牢固, 因此不能拆, 所以占据一定空间。

第二, 布艺造型。

布艺玩教具一般分为布偶类玩教具、环保类玩教具以及其他形式的玩教具。布偶类玩教具分为怀抱布偶、布袋布偶、指套布偶。基本游戏形式和纸工相似。

3. 泥工材料操作

在幼儿阶段开设泥工游戏活动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手脑掌控能力及小手肌肉群的发展。同时, 泥工游戏的开展也能将民间美术更好地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

初学泥塑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模仿练习, 通过观察和触摸, 对形体有了认识以后, 再用泥制作。在熟悉了泥的性质, 掌握了一定的经验之后, 可以利用照片、图画资料进行泥塑练习, 在进行这样的练习中, 要注意泥塑的体积感。经过上述练习后, 可进行创作练习。孩子在创作中提醒他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使作品的形象富于美感和艺术情趣。为使形象概括、生动, 可以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自然形态进行大胆的改造。第二, 要有空间观念。从泥塑的前后左右去观察, 使泥塑具有一定的体积。第三, 中心要稳定。泥有重量, 如果重心不稳造型就立不起来, 一般应加大底部的分量, 不要使作品上大下小或很多泥支在几根小细腿上。第四, 造型要表现得概括和完整, 正确处理取舍关系, 舍去大量繁琐的细节而表现出基本的形体趋势。我国民间泥塑具有的浑厚、朴实、丰满的造型风格, 值得借鉴。第五, 晾干后的泥塑作品要涂色描绘。用色宜使用艳丽而厚重的色彩对比关系, 恰当地运用饱和色和黑白, 使泥塑作品色彩强烈, 形象生动。

4. 玩教具制作

让幼儿利用纸、布或者废旧材料来制作简单而有趣的玩教具。

三欣赏游戏

给幼儿营造一种优雅的环境, 让他们有效欣赏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陶冶, 情感形成共鸣。比如, 在美术角放上梵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作《鲜艳的水果》, 感受其色彩的鲜艳, 认识颜色的种类。另外, 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 使幼儿感受美, 从而大胆地想象创作。也可将教师创作的作品、优秀儿童作品张贴在小画廊里, 用渗透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精美的作品。

总之, 幼儿园美术游戏的形式有很多, 幼儿教师应多开动脑筋组织有效的美术游戏活动, 让幼儿的美术潜能得到很好地开发, 更快乐地生活。

幼儿美术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篇10

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启蒙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正如幼儿学语言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一样。美术教育可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文化生活,对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有特殊作用,对幼儿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对孩子未来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都会有良好的影响。有的家长把幼儿美术教育看成早期的专业定向教育,急功近利,指导不当,反而成为孩子的学习负担,那就完全违背了幼儿美术教育的宗旨。

美术绘画活动要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富有情趣的教学内容,通过看看、想想、讲讲、画画等方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有利于激发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开展了“创境探究、个性表现”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育人效应,让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幼儿感知绘画内容,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在有关环保绘画教学中,为了使幼儿对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笔者先组织他们观察大量的环保图片,并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如,为什么美丽的大自然会失去昔日的风采?为什么小鸟没有了家?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它们?使幼儿明白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并采用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动静结合,丰富幼儿的感官,增强兴趣,为画画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幼儿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是美术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从幼儿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出发,引导他们打开想象的翅膀,教会他们运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大胆创新,让幼儿在创作完自己的作品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讲述出来,使各科教学融会贯通。

二、探究释疑

探究过程是幼儿自我钻研和熟悉绘画主题的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幼儿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发展,在幼儿的相互帮助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让幼儿的思维由浅入深,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得到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

如,在教《我是小小设计师》一课时,笔者运用教学课件,通过“变戏法”的手段将不同的图案展示出来,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设计师”的行列之中,互换交流,表达各自的想法。给幼儿创设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组讨论,从中发现问题,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内在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为创新打好了基础。

三、表现发挥

这一环节是幼儿主体性实践和认识的阶段,是幼儿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阶段。教学指导时一方面要让每个幼儿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又要顾及不同层次幼儿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对自己能力的提高充满信心。

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又善于动手的习惯。如何更好地向幼儿传授美术知识和绘画技能呢?首先要注重课堂的技能训练,让幼儿用线条、色彩、图像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技能,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各种线条、图形才能组合一幅漂亮的图画,加上鲜艳的色彩,才能使之达到完美。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七星瓢虫》一课中,看似一幅难度极高的作品,在幼儿有了运用线条、色彩的基础后,他们画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因为他们对线条及图形已经有了稳固的基础,只是将它们进行组合便可,孩子们画出的七星瓢虫图既形象又艳丽。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幼儿情趣盎然,课堂教学形式活、质量高、效果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巩固了绘画技能,使幼儿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现代幼儿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组成因素。

四、讲评拓展

上一篇:危险因素评估下一篇: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