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2024-05-17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精选十篇)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篇1

笔者在设计学生的作业形式的方面, 做了诸多的探索。

一、搜索整理型作业

搜索整理型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量高度膨胀的社会, 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接触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笔者在设计作业的时候, 考虑到这个特点, 应该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和教学资源的限制下, 教师在课堂讲授和传播的信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种情况下, 可以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利用阅览室、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广泛涉猎、搜集各种资料信息。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既开阔学生的视野, 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社会和整理分辨各种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人口问题时, 请学生查找有关中国人口问题的资料, 让学生归纳总结中国人口的发展特点, 这样学生对中国的人口问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并对中国相关的人口政策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相应的搜索方向和方法, 这样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二、新闻时事型作业

新闻时事型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教师要求学生每天抽时间观看一些新闻时事类的节目, 例如新闻联播、共同关注、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 要求学生要对自己关注的新闻时事做下记录, 并且做出分析, 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新闻热点问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 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针对有争议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时事的关注, 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

从新闻时事型作业开始布置之后, 学生对新闻时事关注度明显提高,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能够提出一些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学生在十八大期间始终保持高度关注, 对十八大的热点问题非常了解, 在课间经常听到学生讨论相关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做这种作业对学生养成关心时政、关心国事的习惯, 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有利的。

三、社会实践型作业

社会实践型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 动手型作业。

现在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强, 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缺乏亲自动手的观念。实践证明, 孩子从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而且还能养成珍惜劳动成果, 尊敬父母、尊重他人的品质, 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的身心更健康, 间接地促进他们的学业。为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可要求学生回家学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等。此外, 也可以组织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区义务劳动,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2. 动脑型作业。

学生通过观察社会, 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种种信息, 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 因此笔者布置了一些针对社会生活的动脑型作业, 例如要求学生在公园、广场等各种公共场所, 随时随地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动脑思考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分析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印象深刻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和教师、同学一起探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形成敏锐的洞察能力, 不断地积累生活知识, 获得做人的直接经验, 学会尊重他人, 掌握和遵守道德规范, 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更能适应社会。

3. 心理型作业。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心理往往敏感脆弱, 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尤其是在和父母沟通方面, 有很多学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障碍。经常听很多父母讲, 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代沟越来越深, 孩子的心里话很少和父母讲, 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经常和父母闹别扭, 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同样, 有不少学生也反映自己和父母的沟通非常少, 有的父母工作繁忙, 无暇照顾到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变化;有的父母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沟通方式简单粗暴, 造成交流的困难。

笔者设计了一些心理型作业, 例如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父母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自己的心里话, 并且要求父母给孩子回信, 这样可以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关系更加融洽, 减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 父母和孩子的心情更加愉悦, 家庭关系越来越融洽。

4. 体验型作业。

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出校门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安排适时布置一些社会体验型的作业。例如, 在讲我国的环境问题时,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污水处理厂, 了解污水净化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这样身临其境的体验活动, 不仅可以让学生领悟所学的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报告型作业

报告型作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 通过布置撰写报告的作业, 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思考到的个人观点, 都写成报告。教师在布置报告型作业时, 首先要对报告的形式进行讲解, 这样学生才可以顺利地写作报告, 其次教师要对报告的内容做一定的规范, 要求学生撰写的报告内容要积极向上, 能够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要多动脑, 多实践, 多反思, 与时俱进, 不断地对作业的形式、内容进行探索和创新,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作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作为政治课教师始终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 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相结合, 相辅相成, 引导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新形势下, 政治课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形式做了诸多探索, 提出了多种形式的创新型作业, 并对每一种作业形式做了详细的分析以及实践性的论证, 证明了这些创新型的作业形式有效地帮助了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取得了很显著的教学效果。

初中政治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2

一、素养导向阶梯化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培训中分主题解读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大核心素养,是我们教学中引领学生要达成的目标。虽然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贯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却呈阶梯式、螺旋式上升。教师在平日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段进行合理设计。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课程,我们要培养学生以实现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根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后的教学中一定紧紧咬定这一思想涵养学生德行。

三、理论实践巧安排

两天培训有高屋建瓴的专家讲座引领,有细致入微主题解读和实操案例引领,有课例分享和反思,有说课……实现了理论指导与实践相融合的满汉全席。特别作为今天培训团队的一名成员来说,更是受益匪浅。学习中我们培训团队的其他老师的讲座,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也明细了如果让自己再来进行培训,我该从怎样的角度入手解读准备。感谢这次巧妙的安排,让我不断“生长”。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浅论 篇3

【关键词】 政治;教学;浅论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践行,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种对话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政治课新《课标》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政治课堂不应是老师的课堂,而是师生互动,使学生全方位参与的课堂。

师生互动,使学生全方位参与的课堂教学包含以下几点: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前准备和预习参与、课中的学习参与、课后的作业参与和评价参与)教师的参与和学生参与,真正体现“教”和“学”的双向互动,尤其对学生参与更为详细具体,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变过去重知识传授为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光是要传授文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学好、接受和掌握文本知识。因此,“参与式的活动教学”就是教师重在参与“导”,学生重在参与“学”

(3)“政治课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法”注重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过程及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理解知识,促进思维,提高能力;在长期的潜移默化、逐步内化中形成一整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独特的思维形式,从而终身受益。

下面就课前学生课前准备的参与、课堂学生参与活动、学习、课后的践行作业参与和评价参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

1.课前学生准备的参与。从心理学角度看,有意注意往往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集中思想,专注注意点,效率一般比较高。为此,在教学某一节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好导学提纲,有时要进行资料的收集,有时要进行小品的演练等。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纲可依,有事可做,有的放矢,从而提高预习的效果;否则学生在预习时只能浏览一下课文,不作深入,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个环节比较重要,它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深度,老师除了要作好指导外,还要花时间强化的行为训练,使学生知行统一。

2.学生在活动中合作探究。课堂活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导,学生在参与中的学是关键,教师的导是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动起来,要授之于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这一方面一定要强化。“政治的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法”可以说体现了这一点,在课堂活动教学中注重了三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注意师生共评,合作探究,双向互动。当然教师的设计(预设)也尤其重要,要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了解课文的知识,进行探究、认知、践行。从而理解全文的要旨,展示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达到政治课的目的。

3.课后学生延伸拓展(践行)。课堂教学中往往也要注意延伸拓展,但是课后的作业也要注意这一方面,许多老师的作业都是机械性的,而“政治课堂参与式教学法”的课后作业,一面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一面要体现思维性,要把作业看作既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功过,又要把它当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践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政治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法”也有其实践的经验积累,从我们教师自身的经历来说,你的宝贵的教学经验不就是你自身参与的结果吗?从我们的一些优秀的学生来讲,他们成功不就是靠自主、探究学习的吗?所以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样说:接受间接经验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做基础,如果知识传授得不到个体经验的认同,便不能在个体的心理生根、开花、结果。

因此,对于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学习、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拓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三个观念:

(1)主体观: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实施都要本着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开放观: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情景,要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要真正做“课程的设计者,情景的创造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3)评价观:在多元化的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多元化和多样化,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出发,多鼓励多赏识,让孩子在你的评价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你的评价中收获丰收的快乐。让孩子在你的评价中爱学、善学。

参与式的活动教学,让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理想,但是我想还要注意三个前提:

(1)重学生的习惯养成。参与式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积极参与,前提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参与才会有保障,否则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和少部分的学生参与。所以建议在起始年级和学期开端教师要花一点时间在学生习惯的养成上。

(2)重指导。对一些学生陌生的知识或技能,教师要作好指导,要授之于渔;要用教材去教学生,要教给学生以方法,然后通过内化,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3)重体验、重活动、重过程。参与式的活动教学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这些“互动”要与学生的实际相吻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篇4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和处理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 在课的开头,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愉快欢畅的气氛中探索新知。

2. 质疑设疑,以疑激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

3. 巧设讨论辩论,引进竞争机制,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4. 利用漫画,以幽默激趣,拓展学生思维。漫画,寓意深刻,哲理性强,耐人寻味。学生可通过观察讨论漫画寓意,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新知识。

5. 利用时政要闻,让学生发表评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又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理。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政课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应充分利用思政课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在情景问题设置、例题设置、作业设置这三个方面,层层铺垫、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的合理性、严密性、完整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加强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思维速度训练,使学生养成高速度、快节奏的思维习惯。

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整体思维、过程思维和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广阔性。

3. 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具有深刻性思维品质的学生,能从别的同学看来是简单的甚至不屑一顾的现象中,深刻考虑问题,从中总结出最重要的规律来。

4.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纠正问题并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内容。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观念,在思政教学中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合作中,口语的表达能够有效地传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想法,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口头表达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愿望。

2. 恰当运用非语言因素,辅助教学语言表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

3.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质量。

4. 恰当运用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教学中,还应当对学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和训练。非智力因素又称非认知因素,是除智力和能力外的保证人们成功进行种种活动心理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兴趣、动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在智力活动中,非智力因素时时刻刻都在起着作用,它不仅能发动、调节、维持人的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不足。非智力因素水平高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其潜在的创造智能可以得到充分引发,从而表现出高水平的智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无论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都应当重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实施学校德育工作主要渠道的思想政治课,非智力因素是其教学不可忽视的成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更新教学观念,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好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诱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使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钻研教材,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补充、挖掘教学内容,实行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进中外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的实例说明或论证教材的基本原理及观点,分析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实行开放式教学,克服现行教材的滞后和举例的局限性,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还应重视挖掘教学内容,注意渗透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勤奋、踏实、自信、坚韧、积极进取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无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或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都应贯彻启发性原则,把教师进行必要的讲授、引导、点拨同学生的阅读、观察、探究、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以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电教手段能充分利用时间、扩展空间,以具体、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感知、创设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 延伸教学空间,开辟第二课堂。

由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使得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全部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空间向外延伸。因此,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业余社团,举办热点讲座,撰写小论文,举行各种形式的比赛,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庆祝活动,观看电影录像,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等。第二课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身心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得到协调平衡的发展。

初中政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5

为期两天的培训,内容丰富,既有专家的报告和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论坛,又有种子专家新课标解读与实践分享,更有分组课例说课展示等,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学习新课标,解读新课标。

聆听了专家报告和热点问题论坛,让我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心中要有大局观,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贯彻五大核心发展理念,不断改变育人方式,进行跨学科和大单元设计尝试;改变评价方式,优化终结性评价,突破纸笔考试评价,发挥评价对教育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通过种子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了解到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选择和建构主题,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作为暗线,在明线上突出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除了国情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入学教育六大课程主题,更是强化了中华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国家安全、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让我们在下一步教育教学中活动中有了方向引领。

分组课例说课展示转变了我们的上课方式,案例教学、议题式教学等打开了我们教学的新思维。学生自主学习比老师讲述接受能力更强,记忆更深刻。充分给足学生讨论、发表看法的时间,让学生表演参与等,让课堂更生动有趣,更吸引学生们的注意。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篇6

一、建立合作平等的政治课堂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只能处于接受和服从地位,这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压抑,课堂上失去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改革主张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所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

初中政治课堂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同学生一起探讨和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为他们的动口、动手、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和时间。对学习困难者,教师要多给予关心和鼓励,适时点拨,不能伤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是知识、技术的灌输者,不是课堂的控制者和指挥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互教互学、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一般说来,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至于确定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主要取决于教师选取的视角,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受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初中政治课堂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问。当学生不会提问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性提问,并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当学生提问发生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帮学生疏通思路,引导学生提问;当学生开始提出问题时,不管所提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要对其进行肯定;当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时,不管正确与否,都应该表扬、鼓励。

三、让学生体验政治课的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说明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政治课堂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切忌把现成的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应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教学要“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统一的标准答案,往往容易让学生养成机械、呆板的思考方式,泯灭学生的个性。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纳人预定的轨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和观点,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讨论。这样能够使学生形成只唯实、不唯书,只唯真、不唯师的创新品质。

五、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

初中政治课堂研究性教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政治的过程而非结果。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对于培养学生终身自我学习,将是十分有益的。那如何让学生以愉悦、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呢?恰如其分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教师对学生不断的激励和有效的评价,会成为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潜在动力。

2评价要恰当。课堂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好”字来概括。没有实质内容的评价用语对学生起不到任何的激励和启发作用。相反,如果教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情《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总之,初中政治课堂研究性教学中,恰当的评价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要重视这。一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新课标初中政治课教学 篇7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从以上界定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教学后进步或发展情况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且有效课堂的达成与一定的教学策略是分不开的。高中政治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策略有其独特性。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判断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其是否达成传授者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判断学习者能否掌握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运用。

二、教学低效、无效现象的成因分析

1. 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环节设计不当。

一些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到位,忽略了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以及结果性目标的要求,在课堂流程上出现过易、过难、难易颠倒或过多铺垫等情况。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导致部分教师专注于教学课件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忽略了对教材的研究、教学的设计和反思。

2. 教学中合作学习无效、低效。

根据《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政治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政治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而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教学手段。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教学习惯在合作学习中表现相当强的惯性,面对新的堂组织模式课,教师的教学经验缺乏,合作学习这一途径和手段并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利用。

3. 课堂组织节奏松散,效率低下。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一讲到底,课堂教学模式简单。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这样的教学活动上下功夫。但是如果教师指令语出现问题、现场调节能力不强甚至失控或课堂教学节奏松散,就会导致教学进程凌乱。

从以上几种课堂低效现象的表现及成因来看,主要是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模式的认识不到位,以及相应教学管理经验缺乏造成的。

三、有效教学的教学策略探究

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和静态的内容构成维度。在动态的教学活动维度上,教学策略指老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式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教学策略的静态内容构成维度是动态的教学活动过程维度的反映,或者说,教学策略内容的构成产生于对教学策略动态构成的认识。为取得有效教学,从教学策略设计改革的角度来看,必须思考和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1.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修订后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特别凸显了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等先进教育理念,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发表意见;明确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型的学习方法;增加了探索和创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标准对教学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经济不发达年代的传承式教育的观点需要革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这一陈旧的教学标准向“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这一科学理念的教学标准转化。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要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学会获取、处理、应用甚至创造信息,培养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 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发展实践教学平台。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状况,提高了教育教学实践的实效性。这些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通过教学过程的参与加深学生的认识。以新闻界报道且引起社会各界震惊与高度关注的“广西17岁青年,因与母亲争看不同的电视节目,竟用刀将其母亲刺死”的案例为例,以往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仅停留在说教上,尽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会有一些作用,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但如果通过让学生收集母亲的情感、遇到的艰辛等信息,然后拿到课堂上来交流,或者让学生、教师、家长等在一起交流讨论,肯定会更有利于达成预期期望的教学目标,效果要比单纯的课堂说教或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要好得多。即使是拿出典型事例让学生讨论,也比教师自己讲要好得多。推进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十分突出。

3. 提倡自主探究学习,转变教师职能。

自主学习相对被动学习或机械学习而言,其重要特征是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评价指标设计和学习策略。学习者通过情感的投入和内在动力的支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试。而探究学习则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并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处理信息的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自主探究学习更强调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调整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而且要承担起引导学生成长,唤醒学生潜能,开发课程资源,探索教学艺术,促进学生知识构建的重任。在自主探究策略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的方式,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确定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收集、处理、获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二是要将传统的“个体学习”模式向“合作学习”的模式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善于共同探讨问题和交流学习成果、经验与心得。对于贴合学生生活的话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家庭暴力”这一社会现象为例,开展“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课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收集家庭暴力的典型案例,简要写出“家庭暴力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影响”,并在课堂上进行谈论和评议。

新课标初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篇8

在写作上,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初中阶段的作文要求:1.表达真切体验, 习作要感情真挚;2.表达独特的感受;3.力求有创意的表达;4.实现独立写作, 注意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 构思立意, 列纲起草, 修改加工等环节。那么根据这些要求,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作文呢?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 绞尽脑汁, 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 希望通过老师的肯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学生有了自信, 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作为老师, 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去找优点, 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 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假如你能针对一位作文信心不足或书写不工整的学生抓住其优点来评价, 那对他该是多大的鼓舞和激励啊!你可以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 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 如果书写再好一点, 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别小看这么几句鼓励性的话语, 说不定真能造就出一个未来的作家呢。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生作文时恰当运用范文, 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学生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 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眼界是最开阔的, 个性是最独特的, 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 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 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总之, 作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 真真切切地让其彰显个性。

三.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

新的世纪, 经济全球化, 科技创新国际化, 生活的多元化, 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 交织的音响, 多彩的图画, 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 涌上学生的笔端。为此, 我们要因地制宜, 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 投入生活, 拥抱自然, 深入社区, 走进工厂农村, 参观学习, 调查研究, 收集材料, 采访人物。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 对瞬息万变的世界, 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 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 有了深刻的领悟, 便能信手拈来, 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四.指点迷津, 让学生写出文章的亮点

时下学生的作文, 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 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习惯了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 他们习惯了套用、滥用信手拈来的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信条。他们的语言不再负载个性, 不再负载情感, 不再负载人格。我们应指导学生写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它体现在遣词造句及文体的选择与语调、态势和韵味上:或细语潺潺, 或浩气磅礴, 或明快活泼, 或深刻练达, 或质朴清新或华美高昂。凡率性而为, 凸显生命本色, 随性而发, 一任才情的作文语言才能克服虚弱之风而形成刚健之气。

五.民主开放的教学评价

因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 就应该本着“因材评分”的做法,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凡真正下功夫写作的学生, 都会产生一种期盼心理, 即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批改作文时, 应十分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哪怕是微小的突破, 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在设计评语时, 应遵循指导作文与冶情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善于写“溢美”之辞, 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 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 以及鼓舞性。

论新课标初中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篇9

这些要求对初中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留出了更加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 以及学校现有的场地, 器材进行灵活的教学。对此, 我觉得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更新教学理念, 以新的理念, 新的教学方法及指导思想进行体育教学。在教材教法多样性的原则上, 大胆尝试, 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程项目上, 可以改变传统的定式教学形式, 而采取自选项目上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如初中学生中, 男生比较喜欢具有对抗性的足球, 篮球等项目。而女生比较喜欢跳绳, 健美操等项目,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所喜爱的项目, 给学生自己充分的选择空间。

其次, 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我国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上多参照前苏联的模式, 这显然已经不符合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 因此, 要求教师开发新的体育教学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传统体育文化可谓源远流厂长。可以将百戏, 秋千, 太极拳等引入初中体育课堂。这种方式不但能丰富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 而且对我国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明确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2.1、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是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动力。因此, 让学生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目的。有助与学生顺利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 在初中体育课程中, 要学习什么内容, 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 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让学生知道这些内容的好处与价值。使初中体育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进具体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教师对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的教授, 即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而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知道,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因此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相互促进与作用的过程。因此, 应该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改进。

3.1、应加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实施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教应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在尊重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改进创新。无论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改革。我们都离不开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着巨大的合理性, 如:讲解法, 示范法, 比赛法等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依然是我们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如探究式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等。教师先让学生练习体会, 然后教师提问,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跑步运动中如何合理运用技战术。可采用先让学生玩, 在学生玩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技术战术的缺乏, 教师在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 对不同体质及运动能力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有助与完成教学目标, 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3.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只研究教法不重视学法,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体育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 无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合作, 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观察、相互指导、相互纠正,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 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 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 鼓励他们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结语: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 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上出现了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 但是无论多么完善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 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完善。只有通过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 才能使中体育教学真正发挥出健身育人的功能, 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求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做为教学活动主体。传统的的灌输式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于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在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作一讨论, 旨在促进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新课标初中几何的变化与教学对策 篇10

初中几何一直就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秉承“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 初中几何部分有了较大的调整。对比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几何的变化, 深入理解教改的初衷, 全面贯彻教改的思想, 不但有利于更好完成教改的任务, 而且有利于利用新教材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初中几何部分的变化

1.知识体系的变化

在知识体系方面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 《标准》不以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体系为主线, 不是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呈现知识, 将以往的“几何”拓广为“空间与图形”, 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为四条主线展开, 而这四条线索都是以几何中最优美、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为载体, 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 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

与传统教材从局部到整体, 按照点、线、图形的顺序形成严格体系不同, 新教材从整体到局部, 一开始就把整个图形摆出来, 让学生对图形有个直观感受, 再具体到点、线各方面。与传统教材的章节顺序也有所不同, 比如, 以前是讲完圆这一章后再讲相似三角形, 现在讲完全等三角形就接着讲相似三角形, 把相似三角形与圆基本分开, 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以前把相似与圆结合起来的几何题常常是学生很头痛的。

2.教学内容的变化

在“图形的认识”这块, 主要增加了视图与投影, 要求会画及辨认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实物原型;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并知道这种关系的应用;通过实例知道物体的阴影的形成原理, 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 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出来;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同时也增加了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 还有平面图形的镶嵌。另外, 也删掉了原来的一些内容, 如删掉了弦心距, 两圆公切线等定义, 删掉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等。

在“图形与变换”这块, 主要增加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及轴对称的部分内容, 要求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和旋转, 探索并理解其基本性质, 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旋转或经过一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 欣赏现实生活中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图形, 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 并能运用这三种变换以及它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在图形相似里还增加了位似的概念。删掉的主要有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等比合比的性质。

在“图形与坐标”这块, 主要增加对物体位置的描述, 要求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 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能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此外, 在各个章节中提到了数学史方面的内容, 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

3.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自主建构地获得知识, 不再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

三、教学对策

作为数学教师, 对于这些变化, 我们在教学当中又应当如何去做呢?

1.仔细钻研新课标与新教材

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学习, 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的精神与思想,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钻研。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 正确理解“空间与图形”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准确把握各部分内容的要求, 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 继承与创新并重, 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 或调整教学顺序, 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 不断积累课程资源, 使得教师不再是教教材, 而是灵活地运用教材。

2.精编问题, 创设情境

在“空间与图形”中, 许多性质和结论都是要求学生经观察、猜想、归纳、论证的过程得出的,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去猜想、探索, 使他们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反思等活动后,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结论与应用知识的思维过程, 积极形成“动手实战,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将讲授内容与实际生活融合

前面说过, 这部分很多新知识都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的, 教师如果能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尽量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 必然会让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更容易。如讲“黄金分割”这一知识点时, 可先谈谈“黄金分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如设计工艺品和日用品的宽和长时, 常设计0.618成宽和长的比近似, 这样易引起美感。在拍照时, 常把主要景物摄在接近画面的黄金割点处, 会显得更加协调、悦目。舞台上报幕员报幕时, 总是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处, 这样音响效果就比较好, 而且显得自然大方等等。在这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再来介绍“黄金分割”的定义及性质, 学生会有兴趣的多, 也接受得更快。再比如, 在讲物体的阴影时, 先让学生回忆在阳光或灯光下, 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再讲授新知识, 效果会好得多。

4.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空间与图形”中, 尤其在“图形与变换”中, 有许多动态的几何体变化过程, 如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这些变化, 教师在黑板上是无法完全展示出来的, 只能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这就要求教师熟练的掌握多媒体技术, 能够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 选用适当的方法将知识直观的展示出来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

四、结论

总之, 新课改初中几何, 不但知识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 而且其所主张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与从前完全不同。这些改变不但体现了“重视知识的实际背景,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课改理念, 而且顺应了实际生活和教学的需要。数学教师只有深刻理解这些变化, 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为几何教学的调整提供可靠的指导思想。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立足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 初中几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具体研究了初中几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生的变化, 并针对这种变化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改革,初中几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0-85.

[2]李军山.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能力的新要求[J].教育实践调查, 2005, (11) :22-23.

[3]汪蔓青.立体几何中几种重要的转化方法[J].数学通讯, 2001, (8) :8-9.

上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下一篇:初中思品课堂教学管理